滑坡机制范文
滑坡机制范文(精选11篇)
滑坡机制 第1篇
研究滑坡位于重庆市, 是居民聚居点之一, 已规划的沿江公路亦通过该滑坡区。由于自然条件滑坡灾害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查明该滑坡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很必要。文章分析了滑坡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 在工程地质槽探、钻探、地质测绘、原位测试、等基础上, 对该滑坡的地质特征、成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描述与探讨。
1 缓倾角岩质滑坡研究现状
在我国, 平缓岩层滑坡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红层区”, 如四川、重庆等地。专家对这类滑坡的诱发动力和成因机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是以张悼元、王士天等提出的平推式滑坡, 理论为代表[1], 认为该类滑坡主要是由于岩体裂缝中充水的静水压力和沿滑移面空隙水扬压力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 并利用极限平衡理论, 推导出该类滑坡启动的临界水头高度。另一种观点是以殷坤龙、简文星等为代表。殷坤龙通过研究重庆钢铁公司滑坡发现, 近水平地层滑坡的富含蒙脱石矿物的滑带土具有关键控制作用[2]。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平缓岩层滑坡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认识: (1) 侧向扩离 (塑流-拉裂型) 变形破坏模式; (2) 平推式滑坡:平推式滑坡又可分为板梁式、单级平推、多级平推; (3) 膨胀土的膨胀性滑坡。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工作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部丘陵~低山区斜坡地带, 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斜坡坡向330°~350°, 平均坡度15°~20°, 其中斜坡下部略陡, 上部略缓。斜坡结构为顺向坡。纵向上, 斜坡形态呈阶梯状, 临空条件较好。
2.2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绘和勘探揭露, 工作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 (Q4ml) 、崩坡积层 (Q4col+dl) 、冲积层 (Q4al) 、冲洪积层 (Q4al+pl) 、侏罗纪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 (J2S) 。
2.3 地质构造
勘查区处于川东平行岭谷褶皱带, 明月峡背斜和黄草峡背斜之间的洛碛向斜南东翼和北西翼及靠近轴部地带, 在长寿地段受次级褶皱影响, 在洛碛向斜核部附近的长寿地段又褶皱成菩提山向斜, 丹渡背斜, 焦家场向斜。滑坡区位于黄草峡背斜北西翼, 由于次级褶皱强烈, 且处于次级褶皱倾没端, 使岩体产状局部地段发生偏差, 岩层产状341°~350°∠6°~9°, 结构面受区域构造及次生重力卸荷临空面及河流冲刷、浸蚀作用, 局部有较小的差异。区内主要发育2组裂隙, 2组裂隙呈大角度相交, 常将岩体切割成块体。
2.4 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该层主要由紫红色泥岩及砂岩互层组成,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的裂隙中, 多具承压性, 形成红层承压水或构造裂隙水, 主要有堆积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勘查区大气降水的绝大部分都汇成地表迳流迅速排入长江, 土层中的孔隙水富积条件较差, 不甚发育;岸坡较陡, 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后缘为碎石土, 0.5~5.0m厚, 属大孔隙土, 易于透水, 大气降雨在人工填土部分有部分水渗入滑体。经简易水文地质测试平均渗透系数K为9.2610-5m/s, 说明滑坡土体为弱透水土体。
2.5 滑坡整体发育特征
该滑坡平面形态为不规则的簸箕状, 主滑方向345°。滑坡后缘主要以滑坡最后侧拉张裂缝为划分依据, 西侧主要以基岩陡壁为划分依据, 东侧主要以滑坡剪切形成的侧壁为划分依据, 滑坡周界特征明显。滑坡区纵长200m, 前缘横向宽度约400m, 前缘高程500m, 后缘高程550m, 相对高差50m, 滑体平均厚度15m, 滑体体积约15104m3, 为中型岩质滑坡。
3 滑坡的形成机制
3.1 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由于前缘临空条件较好, 降低了滑坡的抗滑力。
3.1.2 由于岩体内裂隙发育, 将岩体切割成块体, 并为滑坡的后缘拉裂缝和两侧的剪切裂缝提供条件。
3.1.3 由于砂岩与泥岩互层, 泥岩相当于一层软弱夹层, 当地6~9月降水丰富, 雨水进入岩层面间及节理裂隙中, 且补给充沛, 于岩体中形成较大静水压力, 泥岩夹层被软化而抗剪强度降低。
3.1.4 由于降水作用, 表层岩体自重加大, 增加了下滑力。
3.2 滑坡形成机制
3.2.1 较陡的坡度、较高的高度及较好的临空条件滑坡的发育和形成提供必需的势能和物质积累。
3.2.2 形成斜坡的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强风化泥岩软弱夹层强度低, 遇水易软化,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降低, 易失稳破坏。
3.2.3 降雨是该滑坡滑动的又一主要因素, 严重改变滑坡的受力模式 (图1) 。一方面, 雨水渗入滑坡体内将大大增加滑坡体自重;再者, 降雨过程中, 地表水通常沿着出露于地表的裂隙渗入坡体, 并沿着结构面不断向下运移, 这时裂隙水由于形成水头差会对裂隙壁面产生静水压力;另一方面, 当地下水到达泥质软岩 (潜在滑面) 时, 由于介质不透水, 地下水转而沿潜在滑面运移, 对底面产生动水压力, 并起到润滑软化的作用, 加剧滑坡体变形。
4 结束语
(1) 该滑坡的形机制不仅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岸坡结构类型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同时降雨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2) 降雨不仅增加滑坡体自重, 同时还会降低潜在滑面的物理力学性质, 并且对滑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加剧滑坡的变形破坏。
参考文献
[1]王兰生, 张悼元.斜坡岩体变形的动力学机制[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丛[C].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6.
[2]殷坤龙, 吴益平.三峡库区一个特殊古滑坡的综合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S1:2002.
[3]骆银辉, 朱春林, 李俊东.云南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其危害防治研究[J].岩土力学, 2003, 24 (5) :836-839
川主寺尕里台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第2篇
川主寺尕里台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尕里台滑坡位于松潘县北西约39km,在哲波河上游尕里台支沟右岸Ⅰ级阶地边缘谷坡中下部,为体积约10104m3的中型滑坡.滑坡体在天然或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滑坡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作 者:王影 陈国辉 钟声 王晓东 WANG Ying CHEN Guohui ZHONG Sheng WANG Xiaodo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00929(4)分类号:P642.22关键词:滑坡 形成机制 诱发作用 尕里台
滑坡机制 第3篇
关键词虎跳峡;顺层滑坡;丽江地震;干燥;温差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02-01
1996年10月26日至28日,位于云南相格里拉县三坝乡本习村至虎跳峡镇核桃园村中间,金沙江左岸滑石板处发生百年未见的岩体滑坡和崩塌。据了解,先后发生两次岩崩,致使金沙江断流约40分钟,水位上涨40余米。通过到滑坡现场进行地质调查,认为诱发该滑坡与降雨有关,其实当时正处于旱季。滑坡没有发生在地震烈度最强的时段,也没有发生在降雨最集中的季节,而是发生在地震后的旱季,本文对滑坡的诱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地质概况
滑坡位于虎跳峡下峡口出口处,峡谷地貌,地形陡峻。金沙江流向约北东45°,江水位1600m,地表排水畅通,旱季气候干燥,地下水贫乏。构造上处于哈巴—玉龙背斜的东翼,为一单斜岩层,岩层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40°-45°。地层岩性为石炭系大理岩,主要出露石炭系中、下统灰白色、浅灰色夹白色条纹状中厚层—厚层夹薄层状大理岩,沿层面夹较多的极薄层云母片或鳞片状云母片,局部为第四系崩坡积碎块石混合土和冲积堆积。岩体风化轻微,岩溶不发育。区内无大断裂通过,裂隙主要有3组:一组为层面裂隙,一组为走向275°的陡倾角剪裂隙,另一组为走向约5°的陡倾角拉张裂隙。
2滑坡特征
滑坡一带岸坡形态为顺向坡与陡崖相间,滑坡处于两陡崖之间,上游侧为陡崖顶,呈临空状态;下游侧抵陡崖脚,沿陡崖脚有一季节性浅冲沟,如图1。滑坡后缘高程约2250m,前缘剪出口高程1895-1845m,位于滑石板交通小路下0-50m。滑坡体长约400m,上部呈三角形,下部近似倒梯形,宽150m左右,滑坡后壁岩层厚15-20m。滑坡体中上部较厚,达20m以上,前缘较薄,约4-10m,滑坡体总方量约20万方。
滑坡物质主要为石炭系下统C13层顶部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状大理岩,同时带动上覆崩积体和下游侧缘崩积体滑动。
滑坡体已滑入江中,滑床裸露,为一片光滑层面,如图2。滑床岩石为灰色夹白色条纹状大理岩,岩层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43°左右,上部较缓、下部稍陡。滑床光滑,残留极少量云母片及粉末,滑坡滑动方向80°左右,与岩层倾向相差约10°;滑床擦痕清晰,倾伏向79°-83°,倾伏角36°-39°。滑床有3级拉断小坎,坎高1m左右,前缘右侧可见切层剪切滑面。
3滑坡机制与诱因
滑坡发生在10月底,正处于当地旱季,自10月份以来峡区均未下过雨。现场进行地质调查时滑坡侧缘冲沟和滑床均未见水流,且因地形坡度大,排水畅通,地表非常干燥,地下水贫乏,因此水不是本次滑坡的诱因,不是降雨诱发滑坡。虎跳峡地区雨季为每年的5-9月,且降雨多集中在7-8月。
虎跳峡一带地震频繁,1996年2月3日和9月25日先后在丽江发生7.0级与5.7级地震,造成虎跳峡一带多处岩崩。地震无疑对滑坡有一定的影响,滑石板发生滑坡与后一次地震相隔1个月时间,可见地震加快了滑坡的进程,但不是滑坡的直接诱因。
滑石板滑坡处于顺向坡,岩层倾角较大,达40°以上,层面平整稳定,且沿层面多夹有云母片,易沿层面裂开或滑移;上游侧缘临空,下游侧缘被冲刷较薄且受走向275°的陡倾角剪裂隙切割,后缘受走向约5°的陡倾角拉张裂隙切割;前缘交通小路使滑坡岩层处于临空状态。这一切构成滑坡的有利边界条件,一旦各结构面贯通、阻滑力下降,滑坡便发生了。
从滑床特征和滑坡体中、上部较厚,下部较薄以及前缘右侧的剪切滑面看,滑石板滑坡属于前推式顺层滑坡。首先前缘发生崩塌滑移,使前缘阻力下降,在滑坡体重力前推下,从前缘剪出。
虎跳峡地区1988年1月间丫叉角崩坡积体滑坡和1984年10月间的本地弯基岩顺层滑坡均发生在旱季,滑坡前雨水极少,与滑石板滑坡相似。虎跳峡地区旱季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气候干燥,极少降雨,昼夜温差高达20°以上。该地区地表细颗粒物质主要为粉土或岩粉,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的联结,而在干旱的状态下受昼夜高温差的作用则呈无联结的粉尘状。因此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裂隙扩张贯通、结构面阻滑力下降,可能是本次滑坡的诱因。
4结论
湖北某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第4篇
滑坡体位于河流左岸, 距离下游水库坝址约2.4 km, 河流在此段形成“L”形, 河床高程389 m, 水库正常蓄水高程约490 m。自水库蓄水以来, 滑坡体前、后缘都出现了较严重的塌落及较大的张性裂缝, 现水库水位已达488 m, 将马上达到水库的设计水位, 有必要对不同情况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 以便合理预防。
1 滑坡形成机制
1.1 滑坡特征
滑坡为较典型的圈椅状, 前缘高程389 m, 后缘高程600 m, 主滑体厚度22 m, 滑体物质以含碎石、砾石的粉质黏土为主, 面积0.132 km2, 估算体积2.9×106 m3。滑坡体所在的斜坡为志留系泥质页岩构成的顺向坡。坡度变化情况如下:前缘28°, 中部20°, 后缘42°, 因水库蓄水引起坡体表层土体严重变形, 坡中部及后缘发育多条横向裂缝。
1.2 地层岩性
滑体物质由碎石土、亚黏土 (含碎石) 及砾石等组成, 多为崩坡积堆积物, 局部为冲积堆积。滑体最大厚度32 m。滑床为志留系中下统纱帽组、罗惹坪组砂页岩, 岩层倾角较陡, 倾角50°~70°, 为顺向坡。基岩上部风化强烈, 岩体破碎, 透水性较强。
1.3 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该地区背斜的西翼, 岩层倾向发生倒转, 岩层倾向为110°, 岩层倾角为32°~70°, 在滑坡体的后缘均有完整的志留系岩层出露。在坡体中部及后缘部位,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张拉裂缝。裂缝走向大致与河流走向平行, 即与滑坡的潜在破坏滑移方向垂直, 裂缝沿展长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拉裂宽度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1.4 水文地质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体孔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 受断层、节理、裂隙控制。水量小, 分布广, 受大气降水补给, 以裂隙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第四系松散堆积体孔隙水分布于整个坡体, 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 碎石土孔隙度大, 透水性较强, 地下水为潜水。
1.5 滑面特征
根据勘查资料, 滑面物质为含碎石黏土, 褐黄色, 含水量一般, 可塑状, 厚30 cm左右。滑面呈斜坡状, 没有明显的台阶, 滑坡前缘略有反翘。
1.6 形成机制[1,2]
滑坡区近期地壳一直处在间歇性上升之中, 地壳上升过程中, 降雨淋滤、温度变化、植物根系劈裂等一系列的物理作用使岩石不断风化, 岩体结构被破坏, 尤其是河流的强烈侵蚀下切, 使之形成“V”形或“U”形峡谷, 形成的高陡临空面使基岩易于崩解塌落, 并形成堆积体, 随着崩塌的不断进行, 基岩面不断后退, 堆积体体积随之增大, 荷载也随之增加。
在地形地貌方面:坡体后缘坡度较陡, 中部坡度较缓或存在规模不等的平台, 而前缘又具有很好的临空面 (>45°) , 此类坡形较有利于地下水汇入。
滑坡体为第四系残、坡积物, 岩性由上至下依次是含碎石黏性土、坡积碎石土和风化残积土, 其结构疏密不均, 各层土体之间、残坡积层和基岩之间, 以及在土体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之间的透水性都存在显著差别, 地下水沿着各土层界面渗流形成地下水渗流通道, 使渗流带土体软化, 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3,4,5], 地下水的渗流带走土体中的细小颗粒[6], 使土体结构破坏, 特别是地下水长期沿着基岩相对不透水面渗透、侵蚀, 在基岩相对不透水层与风化坡积层之间形成软弱带, 而边坡滑动又使软弱带土体结构扰动和破碎, 导致地下水侵蚀容易度的增加, 侵蚀作用又加剧滑坡体的不稳定。
暴雨除对滑坡表面土体形成冲刷以及增加坡体自重外, 雨水渗入裂隙及滑动面, 这将导致滑面软化, 力学性质降低, 并且由下部基岩形成的相对隔水层导致水体滞留, 形成高动水压力致使滑坡体变形加剧[5]。
另外水库水位的变动也将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库水位的变化将引起滑坡体内渗流场改变, 进而会引起应力场的变化, 从而引起滑坡的失稳变形。
2 稳定性分析
2.1 滑坡当前稳定性的定性判断
通过现场踏勘, 对比去年滑坡特征发现:滑坡体中后部张拉裂隙增多, 裂隙宽度也有所增大;坡积体表层土体垮塌:调查发现坡堆积体表层土体垮塌, 呈现出多级台阶状, 在坡度较陡以及陡坎部位, 可见有多处土体垮塌, 一般垮塌范围均不是很大:两侧宽度多在1 m~6 m之间, 高2 m~10 m, 崩落体厚几十厘米至2 m;滑坡坡脚受库岸再造作用,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因而可以判断滑坡稳定性较差。
2.2 稳定性计算
文中采用的计算方法为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传递系数法, 选择沿主滑方向的剖面为计算剖面, 计算条分图见图1。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类比同类工程经验、考虑实际地质条件, 滑体天然容重取16.6 kN/m3, 饱和容重取18.0 kN/m3。滑面抗剪强度c=20 kPa, φ=25°。计算工况组合为:1) 正常蓄水位490 m;2) 正常蓄水位490 m+暴雨;3) 正常蓄水位490 m骤降至死水位452 m。计算结果见表1。
计算结果表明:在正常蓄水位490 m的天然状况下, 滑坡的稳定性系数为1.041, 处于欠稳定状态, 这与现场调查所获得的结果一致;在正常蓄水位490 m+暴雨和490 m骤降至452 m工况下, 滑坡稳定系数分别为0.984, 0.941, 滑坡将失稳。
3 结语
1) 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研究, 查明了滑坡周界, 定性分析了滑坡的当前稳定性;
2) 该滑坡在正常蓄水的天然状态下, 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这与通过现场调查所得结论一致, 在暴雨和水库水位骤降至452 m的工况下, 滑坡将失稳滑动。
摘要:根据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 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 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在490 m正常蓄水位的天然状态下, 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与现场调查所得结论一致, 在暴雨和库水位骤降至452 m的工况下滑坡将失稳滑动。
关键词:滑坡,形成机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倬元.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2]张咸恭, 王思敬, 张倬元, 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张玉成, 杨光华, 张玉兴.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J].灾害学, 2007, 22 (1) :82-85.
[4]谢守益, 徐卫亚.降雨诱发滑坡机制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1999, 32 (1) :21-23.
[5]魏丽, 单九生, 章毅之, 等.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思路[J].江西气象科技, 2005, 28 (3) :17-22.
[6]矫滨田, 鲁晓兵, 王淑云, 等.土体降雨滑坡中细颗粒运移及效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 (7) :1014-1016.
滑坡机制 第5篇
1.工程概况 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K39+000~K39+250左侧滑坡位于孔溪沟村附近,开挖边坡最大高度为29.3米,已开挖至设计标高。在持续三天的降雨之后,边坡发生滑移。滑移产生错台、裂缝,对该段路基上的梁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裂缝距离路基设计中心线上方约150米,裂缝贯通长度约200米,最大宽度约10米,错台最大高度2~3米。山体
滑移导致区域内农网双柱式电杆多处发生倾斜,供电中断,梁场地面局部隆起,轨道推移变形,靠近山体台座破坏。
2.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区。山体多呈尖棱状,山势陡峻,地形坡度一般20°~40°,局部近直立。
2.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未分统残坡积土(Q4el+dl)和元古界武当山群片岩(Pt2wb),基岩顺坡向,产状290°∠35~60°。
2.3 地质构造
滑坡区属于位于南秦岭构造带中的武当山复背斜次级构造单元。滑坡区基岩大多出露,总体产状较稳定,褶皱、揉皱发育、局部产状凌乱,见有明显的构造迹象。
2.4 水文地质
2.4.1 地表水
滑坡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地表水与地下水均较丰富,属汉江流域,路线所经地区的主要河流为北河及其支流。
2.4.2 地下水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等二大类。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山体表层与山涧盆地表层松散-半松散残坡积层及冲积层内的碎-块石土、含砾粉土中。基岩裂隙水沿其细小的层间裂隙、岩体节理运动,水量不大,多为下降泉。
2.5 地震烈度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年2 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编制的《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主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可得,本合同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类型为中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原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2.6 地质勘探成果
根据滑坡特点,勘探孔采用一纵二横网线布置来控制整个滑坡体,布置8 个钻孔。综合勘察[2]揭示,滑体主要为第四系未分统残坡积土(Q4el+dl),滑床为元古界武当山群片岩(Pt2wb),滑带为含碎石粘性土。滑坡物质组成可分为:
(1)粘性土:褐黄色,软塑-硬塑状,表层夹有少量植物根系,下部包含约10%~15%的碎石,碎石直径一般1~4cm,多是菱角状,局部含有少量铁锰质结核,切面较光滑,主要分布于滑体中上部。
(2)碎石土:灰黄色-灰褐色,稍湿。松散-中密状,土石比4:6~2:8,碎石主要成分为强风化片岩,碎石直径一般2~10cm,局部夹有块石,块石直径一般20~40cm,多呈次菱角状,少量菱角状,充填物为粘性土,稍湿,可塑,主要分布于滑体中下部接近滑带位置。
(3)滑带土:灰黄色~灰褐色,稍湿,软塑状,主要粘性土和碎石组成,碎石成分为全~强风化片岩,粒径一般1~2cm,次棱角状,次圆状。8个钻孔均揭示有滑带存在,揭示滑带主要表现为含水量较其他层位丰富,局部见擦痕等。
(4)强风化片岩:褐色-灰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大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可见条带状石英脉及溶蚀现象,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及块状,少量柱状,为滑床。
(5)中风化石英片岩:褐色-灰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断面新鲜,局部可见条带状石英脉,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状,为滑床。
3.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范围
现场调查发现该滑坡范围较为清楚。滑坡前缘、后缘及右侧边界明显,均可在地面见贯通性裂缝;左侧边界(即斜坡西侧区)后部较为明显(贯通裂缝),前部不明显(仅在局部岩土界面存在滑移迹象)。表现为前缘剪出口明显、后缘裂缝张开与错落明显,右侧以剪切裂缝为主,左侧靠后部发育剪切裂缝。
3.2 滑面分析
在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中均揭示了滑面的存在。前缘、后缘和右侧边界滑面清晰,显示后缘和侧缘滑面产状为334°∠25°,可以确定,滑坡后部按照25~30°倾角发生滑移;前缘剪出口裂缝清晰,擦痕方向不清晰。
3.3 监测数据分析
滑坡发生后,在滑坡区布设了地表位移变形监测点23 个,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滑坡位移特征如下:
(1)整体向北偏西方向(334°)运动;
(2)监测整体位移量变化不大,基本上均小于0.1m,且从滑坡后缘至前缘的位移呈递减特征;
(3)滑坡中后部铅直方向位移下沉,量值小于0.1m;滑坡前部(靠前缘 区)铅直方向位移隆升明显、量值小于0.1m,即滑坡中后部下沉、前部区隆升特征。 3.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据调查,该滑坡变形为工程开挖斜坡引起,滑坡范围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其形成具有明显的内在原因――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以及外在原因――路堑边坡开挖及长时间的持续降雨。 3
.4.1 内在原因
滑坡形成的内在原因主要为滑坡所在斜坡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所在的微地貌单元为坡向北偏西的斜坡,天然状态下总体坡度25°左右,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区。该斜坡坡脚是山间冲沟,高程约350m、地势相对较低,坡顶较高,地势相对较高约510m,相对高差约160m。滑坡坡面起伏不平,后缘相对较缓,坡面中部平缓,前缘相对较陡。后缘缓坡地形坡度20°左右,中部地形坡度约为10°,前缘为开挖坡度45°的路基边坡。后缘缓坡地形为地表水汇集下渗及径流提供有利的条件,后缘汇集的地表水在坡面中部流速降低,有利雨水下渗进入坡体;前缘开挖至公路设计标高,地势较低,开挖坡面形成一陡峭的临空面,为滑坡变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2)地层岩性
据野外实地调查和钻孔揭露,滑坡区地层为双层结构,下部为元古界武当山群片岩(Pt2wb)、上部盖层为第四系(Q)。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物,含有较多碎石,土体松散~稍密状态,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武当山群片岩(Pt2wb)呈褐黄色、灰白色、青灰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该片岩层理发育,岩土界面处层理面被地下水长期浸泡后形成软弱填充物,为滑坡提供了天然滑面。
(3)水文地质条件
该滑坡分布于山梁以下的斜坡地带,区内地形纵坡较大,为地下水补给、径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浅层碎石土中为松散介质的上层滞水、中下部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季节性补给。地下水接受补给后总体由土层向基岩面、然后大部分顺基岩面向坡脚排泄,一般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上覆第四系未分统残坡积土(Q4el+dl)是松散介质的上层滞水,在持续降雨期间浅层碎石土易处于饱水状态。
3.4.2 外在原因
路堑工程开挖斜坡是该滑坡形成的外在原因。边坡开挖将原有的缓坡(坡度不大于30°)改造成总体坡度约45°、高度约10m-30m的阶梯状边坡,因此,坡度偏陡;同时,开挖部位在斜坡的坡脚区,从而失去支撑,降低了斜坡稳定性。
4.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定性分析
根据开挖过程、现状及地表位移监测成果可知,原有边坡在正常状况和小型降雨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在强降雨的情况下,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滑移;滑移后滑坡在天然状况或小型降雨情况下,滑坡位移变化量不大,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同时,滑坡位移有如下特点:中后部位移量大、前缘区位移量小,这表明该滑坡处于蠕滑阶段,表现为滑坡中前部滑体处于挤压变形状态。若在后续可能存在的强降雨或者地震的情况下,极可能加剧滑坡变形,从而导致路堑边坡大规模整体性滑动。
4.2 定量计算
4.2.1 计算剖面
如前所述,滑坡周界、滑面、主滑方向清晰,以滑坡中心界I- I′作为滑坡主剖面(如图1),并据此进行滑面参数反演和稳定性计算。
图1 I- I’剖面图(滑坡主滑方向)
4.2.2 计算工况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3]中路堑边坡设计要求,滑坡拟考虑以下三种工况条件进行边坡稳定计算:
(1)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
(2)非正常工况Ⅰ: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
(3)非正常工况Ⅱ:边坡处于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
4.2.3 计算参数的确定
采用以参数反演为主,同时参考土工试验成果、工程地质类比分析成果的方案来综合确定滑带土的强度参数及岩土参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滑坡稳定性计算岩土力学参数计算取值
4.2.4 稳定性计算分析
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简布法和传递系数法[4]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与评价,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滑坡I- I’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工况稳定性系数备注
正常工况1.123滑坡前缘反压有3片20米T梁,量值小,本次计算不予考虑。
非正常工况Ⅰ0.986
? 非正常工况II0.992
由表可知,滑坡I- I’剖面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系数为1.123,处于基本稳定到稳定状态;在暴雨或持续降雨状态下,滑坡稳定性系数为0.986,处于欠稳定状态; 在地震荷载状态下,滑坡稳定性系数为0.992,处于欠稳定状态。综合考虑可知,需要对该边坡进行工程治理。 5.结论 通过对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K39+000~K39+250 左侧滑坡调查、形成机制、稳定性计算与分析等,可得如下结论: (1)该滑坡前缘高程为386m,后缘高程为432m,高差47m,纵向长约210m,前缘区宽约120m
,滑坡区面积约2.6104m2;滑体平均厚度为8.5m,滑坡体积为22.1104m3;主滑方向为334°,滑面总体倾角为17°。
(2)滑坡为上覆第四系未分统残坡积土(Q4el+dl)顺岩土界面滑移的土质滑坡。顺层斜坡天然存在的岩土界面为滑坡产生的基本条件,路基工程开挖为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雨水入渗对岩土体,特别是对滑动面的软化作用为滑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3)在正常工况(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到稳定状态,但在非正常工况1 和非正常工况II 下该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工程治理。
(4)对滑坡体提出如下防治建议[5]:在滑坡后缘修建截排水沟,防止后部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在滑坡前部设一排抗滑桩,增加滑坡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苏宁业绩大滑坡 第6篇
情况从来没有这么严峻过。
家电连锁业最为关键的指标数据—同店销售—苏宁和国美都大幅下滑。苏宁下降了10.38%,而在财报中承认自己存在主观原因、管理层执行不力的国美,今年第一季度同店销售下跌34%,第二季度跌幅为18.7%。
整体来看,这首先是因为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家电激励政策退出,加上对房地产行业趋紧的宏观调控,使得家电行业整体下滑。
在同店销售下降,且新增店面数量寥寥无几的情况下,苏宁的主营业务收入依然同比增长了6.57%。营业额增长源自电子商务业务苏宁易购,其上半年销售额为52.8亿元,几乎与去年全年销售额持平。
不过,电子商务也是苏宁利润率锐减的重要原因。苏宁易购在广告宣传、促销上大幅投入,而苏宁的销售费用率也同比增长了2.43%;苏宁易购员工已经增长到超过4000人,其管理费用率增长了0.48%;苏宁的财务费用率增加了0.39%。
苏宁的销售、管理和财务三项费用同比增加了约15.57亿元。苏宁今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为22亿元。国美集团总裁王俊洲则表示,上半年国美电商业务亏损约2.6亿元至2.7亿元。
可以预见,苏宁这样的传统家电渠道未来将在电商业务上投入得更多。而且,苏宁不惜牺牲线下业务的毛利,已经从电脑等3C数码品类开始做线上线下同价。而国美则走得更远,它8月17日已经宣布全品类同价。
为了发展电商业务,苏宁6月进行了57亿元的定向股票增发,还在8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发行80亿公司债的决定。
不过,国美副总裁何青阳对《第一财经周刊》强调,“线上难以替代线下的展示、体验等功能,一定不会消失”,百思买也是实体店占八成,电商占两成。苏宁总裁金明在9月3日也对媒体说了类似的看法。
在热闹的电商业务之外,怎么让线下门店更赚钱同样重要,并且更实在。苏宁和国美今年都在开新店上变得谨慎,而关店力度比以往都大,使得新增店面量寥寥无几。
苏宁还将对现有店面做升级,今年将开出20家Expo超级旗舰店,3年内开出400家。大旗舰店能引得更多人来逛、对顾客的粘性更强,因此销售额和利润都更高。
以北京即将开业的联想桥店为例,其营业面积从约4000平方米增加到1.2万平方米,这个旗舰店还能Wi-Fi上网比价、有更有亲和力的体验区,品类也会从家电数码扩展到跟家居环境相关的产品—总之,要让人更爱来逛,并能当场顺畅下单。这既能促成业绩的增长,也是抵御电商冲击的一种做法。
滑坡机制 第7篇
关键词:滑坡,成因机制,治理措施
该滑坡位于宜宾市某公路东侧。该滑坡段线路为直线,近南北走向,新公路从滑坡坡脚以挖方的形式通过。由于修建新公路和工业厂房分别于2006年5月和2006年6月对坡脚进行开挖,并在新公路两侧形成5 m和10 m高的边坡。2006年7月10日,公路沿线普降暴雨,斜坡发生整体变形,滑坡体上出现大量的拉张剪切裂缝,老公路与新公路之间修建的挡墙也出现变形。2007年9月8日由于连续数天降雨,导致坡体上的变形破坏迹象更加明显,滑坡由蠕变阶段进入微滑阶段,导致新公路路基下陷,路面破坏。为对此滑坡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首先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滑坡区地质环境概况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于川东丘陵河谷地貌区,地形上东(山体)高西(南广河)低,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105 m。坡体整体为前缓后陡,后缘基岩埋深较浅,局部见有基岩出露,由侏罗系中统上自流井组(J
1.2 地层岩性
崩坡积堆积物(Qcol+dl)主要分布于滑坡体表层一带,物质成分以黄褐色、棕黄色、褐红色粉砂岩、泥岩块石为主,中间充填粉质黏土、砂;该层结构较松散,不均匀,透水性较好,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厚度0 m~16 m不等。
残坡积物(Q
侏罗系中统自流井组(J
1.3 地质构造
滑坡区位于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西南端的高峰寺向斜核部西南端。此褶皱舒缓宽展,滑坡区岩层产状70°~80°∠10°~15°。区内及附近无活动断层通过,区域构造稳定。
1.4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层具有松散土层与下伏基岩的双层结构,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土体孔隙水两类。
松散土体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堆积坡洪积堆积物、崩坡积物、残洪积物的松散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于松散土层中运移,向低洼处排泄。
2滑坡体发育特征
整个滑坡体平面形态呈圈椅状,纵向长约300 m,横向宽约70 m,整体呈倒“U”状。深层滑面平均深度17 m(滑坡为双滑面)。滑坡主滑方向为265°~275°,沿滑坡主滑方向,坡脚地势较平坦,中部坡度为15°~20°,体积约36×104 m3,属中型滑坡。
滑坡体后的斜坡顶部发育有两级平台,平台宽度约70 m。两级平台间斜坡坡度较大约30°,后缘位于一级平台后,高程358 m,呈圆弧状,整个后缘宽约100 m,后缘一带,基岩埋深浅,覆盖层薄,裂缝张开度达10 cm~50 cm,可见深度达30 cm(见图1);纵向上在滑坡体中后部及两侧发育有滑落陡坎,陡坎高1.5 m~8 m。滑坡后缘一带,主要由崩塌堆积体碎块石夹土组成,基岩埋深浅,局部见有基岩出露;横向上,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凹槽,中部沟中心位置基岩埋深较深,最深处达26 m左右,上部覆盖层由崩坡积堆积的块石、碎石夹土及残坡积堆积的粉质黏土、黏土(呈可塑~硬塑状)组成,其中滑体物质以碎块石为主,含量达40%~60%,粒径30 cm~80 cm,呈块状~棱角状;前缘剪出口位于新公路内侧分布高程为298 m左右,公路路面翘起。靠山侧路面被推挤折断,挡墙整体前移2 m~3 m并有明显的“鼓肚”现象(见图2)。滑坡整体变形破坏迹象明显。
3成因机制分析及影响因素
该滑坡体下覆基岩岩层产状80°∠12°,缓倾坡内。通过地质调绘及勘探手段揭示,基岩内未见任何滑动迹象,因此,确定该滑坡为一土质滑坡(见图2)。滑坡中后部滑面(带)受控于基岩界面,滑坡沿基覆面产生滑动。滑坡中前部为土层内部滑动,主要受控于碎石土与粉质黏土界面,主滑方向273°,滑床总体上陡下缓,呈一折线形,由上段的20°左右渐变为下端10°左右,前缘倾角逐渐平缓并略有反翘,整体上属于牵引式滑坡,局部分块滑动方向略有变化。
对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该滑坡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及气象、水文等条件都对坡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滑坡区地形中后部地形较陡,平均坡度约22°,坡体中前部稍缓,基岩面倾向坡内,前缘陡坡临空,且边界有山脊,这种斜坡形态便于地表水的汇集,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2)该斜坡的形成从历史成因的角度分析为:此处原为一冲沟(钻探中发现有残留的洪积卵砾石以及木块碎屑可以得到证明),由于此后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上部陡崖发生崩塌,棕红色粉砂岩崩积体堆积于沟中,形成了目前斜坡体上的碎块石土层,整体表现为:坡体下部的该层块石含量较上部多,且块径更大,块石含量约30%~60%。碎块石结构较松散,上部地表水易入渗,在碎块石土与基岩之间粉质黏土中粘粒的主要成分为具有亲水性强,易于软化特性的蒙脱石,且抗剪强度较低。
3)滑坡区雨量充沛且降雨集中,多暴雨、连续降雨,上部碎块石夹粉质黏土透水性相对较好,下伏粉质黏土和泥岩为相对隔水层。随着降雨垂直入渗,地下水先顺沿粉质黏土顶面运移,形成潜在滑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降雨形成的地表水从两侧向沟心入渗,地下水在基覆面上运移,破碎泥岩被软化,形成深层滑面。
4)人类对坡体的改造结果使得坡体前缘临空面加大,坡体松动,进一步恶化滑坡的稳定性,坡体发生浅层滑动。
综上所述,由于滑坡体物质主要为覆盖在原冲沟负地形(滑面)之上碎石土和粉质黏土,坡体物质胶结较差,由于降雨入渗,进入坡体内的水会在沟心处汇聚使沟心处土体抗剪参数首先降低,加上前缘挖脚等人类活动的改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沿沟心的坡体首先发生变形滑移,牵引两侧碎石土偏向沟心滑移,由于坡体内各滑块的位移、滑动方向和滑移期次不同,在坡体内就形成台阶式地貌,前缘公路内侧挡墙表现为“鼓肚”现象。滑坡总体表现为前部牵引后部,中部牵引两侧的变形模式。
4滑坡治理措施
该滑坡目前发生的为浅层滑动,其剪出口位于前缘新老公路之间;其发展演化趋势为深层滑动,即整体沿基覆界面产生滑动,从新公路坡脚剪出。一旦滑动直接威胁坡前公路,公司和两侧居民安全,考虑到该滑坡的发展趋势,建议对该滑坡的治理选择以潜在滑动面即滑坡整体以基覆面滑动的工况进行治理。因此提出以下整治方案。
4.1 修建截排水系统
由于滑坡体内拉裂缝及滑移陡坎较多,土体结构较为松散,对边坡稳定极为不利,现滑坡体已经处于微滑阶段,应先采取临时排导措施(平沟填缝等),使坡内地表水尽快排出,防止降雨入渗。
4.2 布置支挡结构
择在公路后侧,返迁房挡墙后平台一带,应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并在桩间设置联系梁以增加其刚度,桩的截面大小和桩端嵌岩深度应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另在滑坡前缘,公路内、外侧修建挡土墙,防止前缘松散坡体局部垮塌。
4.3 加强变形监测
由于滑坡体发生于雨季,且滑坡体四周分布公路、公司和居民,应及时布设监测网点,及时监测坡体变形,做好预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同时做好监测还可以对以后的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5结语
该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暴雨和人类活动改造是其诱发因素。该滑坡发育两层滑面,人类的不合理开挖坡脚诱发其发生延浅层滑动面滑移,在滑坡体自重、地质构造和灾害性气候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延潜在(深层滑动面)滑面滑移。一旦发生深层滑动,危害性难以预料。
因此,建议采用以抗滑桩为主,同时配合修筑截排水沟、修筑挡土墙、平沟填缝和建立监测网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满足滑坡体安全稳定的同时,尽量满足工程造价低,施工方便,少占用耕地,美观等方面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第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黄润秋,赵松江,宋肖冰,等.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1):21-22.
[3]金智涛,田新野,段革花.浅析公路滑坡的预防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6,32(20):66-67.
[4]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滑坡机制 第8篇
贵遵高速扎佐—南白段改扩建工程息烽收费站场坪区上边坡滑坡, 经勘察治理采用抗滑桩治理, 完工后发现坡顶有裂缝, 抗滑桩间挡土板开裂。对13个抗滑桩进行位移监测, 累计位移量27 mm~63 mm, 经连日暴雨后抗滑桩出现桩基折断、破坏, 4个桩位移量达1 m以上, 13个桩22 d累计位移量37 mm~1 741 mm, 最大位移速率1.685 m/d, 场坪中部地基上隆1.52 m, 抗滑桩被毁。
2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地处贵州省中部大娄山南麓, 为中低山构造剥蚀、侵蚀斜坡地貌。滑坡区近南北向封闭向斜北西翼近核部。滑坡区在区域上处于断裂构造发育带, 北东向断层与北西向断层相互切割, 破坏了向斜北翼地层的完整性。在滑坡下部前缘有一近东西向断层通过, 根据区域地层推测, 断层为逆断层, 断层破碎带岩层为三叠系泥岩、黏土岩及灰岩碎块构成。在滑坡前缘古滑堆积体中可见该部分块石堆积体分灰岩、砂岩、黏土岩、溶塌角砾岩、“绿豆岩”等岩性成分, 并见断层角砾岩现象。该区地震烈度为6度以下。
滑坡处斜坡地形, 地表无小溪河流, 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村民生活污水补给。滑坡区为地下水富水区, 地下水类型:松散孔隙水及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 尤其雨水集中季节地下水及地表水使土体富水呈饱和状态, 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钻探结束后对钻孔进行水位测量, 水位埋深4.20 m~8.7 m, 根据地形特征综合确定滑坡区域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8.0 m。
3 滑坡特征
3.1 滑坡区域特征
对测区3 km2范围进行工程地质调绘、调访, 本区1954年发生一次大型滑坡, 山体变形, 房屋被埋, 水塘冲毁。后1960年、1970年~2007年曾发生多次坡体滑移。据调查, 历次滑坡规模、范围不一, 判定古滑坡滑动方向总体为北西向。古滑坡滑塌面积宽700余米, 长800余米, 滑塌堆积厚度大, 在勘探最大深度50余米范围未见连续稳定岩体。现滑塌范围为古滑坡下部局部复活滑动带。滑坡场区地貌如图1所示。
3.2 滑坡性质、类型
经勘察, 该滑坡为古滑坡局部复活滑坡;滑坡体纵向长260 m, 横向宽210 m, 面积50 400 m2。明显滑动深度17.50 m~20.50 m, 滑坡体积705 600 m3, 属深层大型滑坡。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滑体出现拉张裂缝21条, 有泉水溢出, 有小片饱水湿地, 滑坡后缘房屋、地面开裂, 滑坡前缘隆起1.52 m, 变形较严重。前缘剪出口位于场坪中部, 舌前公路未见变形隆起。
3.4 滑坡体物质特征
滑坡体物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系紫红色泥岩、黏土岩、泥质粉砂岩及断层挤压破碎的三叠系泥岩、灰岩大面积滑塌堆积形成的含块石粉质黏土, 局部含大量的灰岩块石, 呈透镜体状分布, 表层为结构松散、厚度较薄的耕植土、填土分布。
3.5 滑面 (带) 特征
根据滑坡深层位移监测成果、钻探、物探、原位测试资料、滑坡体地表监测网监测成果, 结合滑坡前缘隆起段和后缘拉裂变形段, 根据土质滑坡特征 (圆弧滑动特征) 判断, 滑坡的主要滑动带 (面) 深度为17.5 m~20.50 m, 深部依然为古滑坡堆积体, 根据滑坡深部监测成果, 勘察期间下部古滑坡堆积体沿地形切割段具有轻微的蠕动变形。根据滑坡测斜位移监测成果, 滑坡主滑方向323°。
4 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4.1 滑坡形成机制
根据钻探、物探、滑动带监测、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滑坡区环境地质调查,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滑坡体物质成分主要为古滑坡堆积形成的含块石粉质黏土, 局部为块石堆积透镜体。根据调查, 古滑坡自1954年以来发生多次规模、范围不一的滑动变形, 古滑体长期处于蠕动变形、局部滑动的过程中。滑坡为在强降雨情况下使古滑坡堆积体达到饱和, 力学强度降低, 在人工活动及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导致古滑坡体的局部复活滑动形成滑坡。
4.2 滑体发展趋势
滑坡体物质成分主要为古滑坡堆积, 厚度大, 分布范围广, 物质成分为含块石粉质黏土, 局部为块石堆积透镜体状分布, 总体地形较为平缓, 整个古滑坡体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总体上不稳定, 因强降雨、人工活动及工程活动引起的古滑坡局部复活段即现勘察滑坡范围处于下滑阶段, 该部分滑坡若在持续的强降雨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 将会加速下滑, 中后部持续拉张变形破坏, 前缘段继续隆起, 因收费站北部山体为稳定土体, 滑坡不至于整体急速下滑造成公路的严重破坏, 收费站服务区为滑坡体的前缘隆起段, 不宜将收费站服务区建筑物建于该不稳定隆起带上。
5滑坡防治
5.1消除水对边坡的危害
在坡体中部及上部设置排水沟, 以拦截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流入滑坡体内, 并将地表水排至东西侧沟谷中。
5.2滑坡防治
1) 回填反压处理。对公路内侧建服务区范围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土进行回填, 表面浆砌块石护面并设置排水孔, 反压回填恢复至原始地形状态。2) 改善滑坡土体特性。对滑坡土体采用化学注浆固结法进行滑坡土体特性改良, 提高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从而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6建议
1) 路基受北部山体阻挡, 不至于下滑失稳, 拟建服务区场地为滑坡前缘隆起带, 变形大, 不稳定, 不宜作为建筑场地使用, 建议将LK2+000~LK2+100间左侧小山削平或右侧回填区压实作为拟建服务区场地。
2) 建议将原拟建服务区场地回填反压处理, 表面作浆砌块石护面并设置排水孔。
3) 在滑坡体中上部分别设置排水沟将村民生活污水及大气降水引流至东西两侧沟谷内。
4) 为减少地表水渗入坡体减小古滑堆积体的力学强度, 建议将坡体上的水田改为旱地使用废止水塘水体等处理。
5) 根据监测, 古滑坡局部复活带为20.5 m深度范围, 20.5 m以下古滑坡体仍存在蠕动变形, 建议作长期监测。
摘要:通过对贵遵高速扎佐—南白段改扩建工程息烽收费站场坪区滑坡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滑坡特征的分析, 总结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 进而对该滑坡的进一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最后提出了防治措施及治理建议。
关键词:滑坡特征,滑坡成因机制,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倬元, 王士天, 王兰生, 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第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2]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3]孔祥国.滑坡治理措施的特性分析[J].山西建筑, 2007, 33 (2) :91-92.
滑坡机制 第9篇
关键词:绰盛路滑坡,成因机制,防治对策
1 前言
和县善厚镇绰盛路滑坡位于和县县城北西约26km处, 地理坐标东经:118°10′30″, 北纬:31°49′05″。滑坡致使善厚镇绰盛路39K段长15m路面严重受损, 损坏公路外侧边坡处防护墩4个, 坡顶路面产生约15m长的坡向张裂隙 (图1) 。
绰盛路为善厚镇出入的一条主干道, 滑坡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建设, 所以了解该滑坡的成因机制, 以此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2 滑坡特征
该滑坡平面形态为舌形, 剖面形态为阶梯状 (图2) , 滑坡体坡度27°, 坡向190°, 冠标高70.7m, 趾标高55.2m。滑体长度约35.4m, 宽度为24.8m, 滑面平均埋深1.3m, 面积为876.8m2, 体积为1139.8m3。根据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该滑坡为小型滑坡, 按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类型等要素划分应为浅层堆积层 (土质) 滑坡。滑坡损毁公路约15m及其外侧边坡处防护墩4个, 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分级为小型, 险情分级为小型。
滑坡发生后, 后缘产生0.3~0.9m落差, 坡上见数条平行公路张裂隙, 路面下方山坡向形成长约15m, 水平进深约0.2~0.4m, 高约0.3~0.9m的空洞。滑坡将数米长的树木连根铲起移至坡脚, 滑坡体见多处鼓胀隆起, 坡脚冒浑水, 坡脚滑坡堆积物宽约10.0m, 长约4.0m, 平均厚度约0.4m, 体积16.0m3, 现在滑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暴雨等工况下仍会发生滑动。
3 滑坡形成环境
3.1 自然地理
3.1.1 气象
滑坡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量适中,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无霜期长等特征。
根据和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6.0℃, 极端日最高气温41.5℃ (1978年7月7日) , 极端日最低气温-13.0℃ (1969年2月6日)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4~79%, 7~8月份相对湿度最大, 一般为80~85%, 10月份相对湿度最小, 一般在75%以下,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32~247d。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66.0mm, 多年日最大降雨量254.6mm (1969年7月15日) , 每年六、七月间, 本区常出现一段较长的阴雨天, 湿度大、日照少、风力小、降水多而频。多年平均蒸发量1358.3mm, 年最大蒸发量1614.2mm (1998年) , 年最小蒸发量1058.3mm (1969年) , 年内月最大蒸发量在7月份, 平均蒸发量213.0mm, 最小蒸发量在1月份, 平均蒸发量48.0mm。 (表1、图3)
3.1.2 水文
滑坡区水系不甚发育, 主要为山地冲沟, 受降水分布不均制约, 流量随季节性变化, 旱季常断流。滑坡体下方约45m处为半边月水库。
3.1.3 地形地貌
滑坡区自然地面标高55.2~70.7m, 坡度约27°, 地形较简单;滑坡区微地貌为陡坡。
3.2 地质环境条件
3.2.1 地层岩性
根据1:20万马鞍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滑坡区地表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Q4) 、下伏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和石炭系上统黄龙组 (C2h) 。
(1) 第四系全新统 (Q4)
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砂砾石, 砾石大小不一, 粒径3~8cm, 无分选, 层理不明显, 厚度约0.3~2.0m。
(2) 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粘土夹碎石, 厚约0.5~4.0m。
(3) 石炭系上统黄龙组 (C2h)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色致密状灰岩, 倾向312°, 倾角41°, 厚约26.0m。
3.2.2 地质构造
该区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的巢湖穹褶断束。褶皱构造主要由印支旋回形成, 燕山旋回虽然也造成舒缓褶皱和坳陷, 但以断块活动为主。喜马拉雅旋回继承燕山旋回特点, 形成新的坳陷或山间盆地。滑坡区褶皱、断层不发育, 为单斜地质构造。
3.2.3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1:20万马鞍山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按地下水的含水介质特征和地下水赋存条件, 可将滑坡区内的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与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两种类型。
(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滑坡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和中更新统中, 第四系全新统 (Q4) 砂砾石层单井出水量10~100m3/d, 水量贫乏;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粘土夹碎石层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 水量极贫乏。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Mg型, 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g/L。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以及局部地面径流补给, 地表水系、人工开采等形式排泄。
(2)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上统黄龙组 (C2h) 中, 含水岩性为浅灰、灰白色致密状灰岩, 隐伏于第四纪地层之下, 构造裂隙不甚发育。碳酸盐岩的单层厚度小, 一般为薄至中厚层状, 单井出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 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g/L。主要来自裸露区的大气降水补给、孔隙水越流补给, 排泄方式主要为越流排泄和人工排泄。
3.2.4 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1:20万马鞍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并依据成岩作用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 将滑坡区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现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分述如下:
(1) 岩体
滑坡区岩体为碳酸盐岩建造, 较坚硬-坚硬灰岩岩组。该岩组为石炭系上统黄龙组 (C2h) ,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色致密状灰岩, 倾向312°, 倾角41°, 新鲜岩石岩体较坚硬-坚硬。一般情况下, 地表岩溶、裂隙发育, 地下溶洞较发育。
(2) 土体
(1) 第四系全新统 (Q4) 灰黄色砂砾石, 砾石大小不一, 粒径3~8cm, 无分选, 层理不明显, 厚度约0.3~2.0m。
(2) 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棕红色粘土夹碎石, 厚约0.5~4.0m。
4 滑坡成因机制
4.1 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通过滑坡地带及周围地质环境调查, 实地工程勘察, 认为影响绰盛路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程措施不当:该段公路原处在凹面坡, 修筑公路时下方填方及路涵处理欠妥。具体来说是路涵未挖至地下水潜水面, 路涵是条石砌成的, 当其基础破坏而随之损毁。
(2) 降雨及地表水的大量入渗:该路段凹面坡汇水, 汇水面积11057m2, 据计算瞬时最大降雨量48m3/h, 当路涵损毁后地表水径流遇阻大量入渗。滑坡发生在当地持续强降雨阶段, 雨水地表径流受阻, 形成积水区, 地表水渗入地下, 在较大水位差的作用下, 带走了坡积物中的粘土质及细粒级物质, 同时增加了滑体自重, 降低了滑带土抗剪强度, 加速了滑坡变形破坏, 促使坡体产生变形, 继而产生滑动面。
(3) 开挖坡脚:由于兴修水库开挖坡脚取土, 形成陡峭边坡, 造成坡脚失稳。
4.2 滑坡形成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确定:该滑坡是在蠕变-拉裂-剪断复合机制下形成的, 并具有降雨等明显的触发因素。滑坡形成过程可分成三个过程: (图4)
(1) 蠕变阶段
由于排水不畅而导致的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及兴修水库开挖坡脚取土形成陡峭边坡, 坡体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坡脚土体失去支撑, 在重力及下滑力作用下产生强度破坏, 从而开始缓慢的累进性变形破坏过程, 并形成强度破坏蠕变区。
(2) 裂变阶段
由于强破区的蠕滑, 导致蠕变使上部土体向临空方向滑动。从而引起边坡后缘及坡体张裂缝的产生, 上部土体强度因而降低, 导致边坡应力重新分布, 增大了坡脚处土体所受剪应力, 于是滑移、蠕动变形进一步发展, 并反过来促进了拉裂缝的加宽与向下延伸。
(3) 剪断滑动阶段
经过上部作用的反复循环, 蠕变区、拉裂区不断发展。在经过持续降雨入渗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 形成贯通性的剪断面, 造成边坡的突然下滑。本区滑体前缘滑动面多依附于岩性差异面, 及切坡后形成的临空面;后缘拉裂面则沿平行公路及内侧排水沟。前缘滑动面和后缘拉裂面共同控制了滑面形态。
5 滑坡防治对策
根据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结合滑坡的成因机制, 确定滑坡的防治对策:
(1) 完善排水系统:坡顶 (道路内侧) 砌筑截水沟;路面正下方砌筑排水涵洞, 与坡顶 (道路内侧) 排水沟相连, 排泄路段内侧凹面汇水;砌筑坡面排水沟, 与排水涵洞出水口直连, 直排坡体上方汇水。
(2) 挖除已损坏公路, 开挖至原状土或基岩面。排水涵洞出口一侧 (已损坏公路路面边坡) , 采用干砌片石护坡, 涵洞底板开挖至地下水位埋深处。
(3) 坡脚采用重力挡土墙支挡坡体。
6 结语
综上所述, 要防止山区公路边坡滑坡现象的发生, 从最初的选线开始, 以至到勘查、设计、施工及营运养护期间, 要保证排水的畅通, 避免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同时还要避免工程建设对坡体的破坏。笔者相信, 只有当我们准确地分析引起公路边坡滑坡的成因机制, 才能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防治对策, 为处治方案的制定起到“对症下药”之效。
参考文献
[1]杨文渊.道路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280~283.
[2]罗志强.边坡工程监测技术分析[J].公路, 2002 (5) :45~48.
[3]杨航宇, 等.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10.
滑坡机制 第10篇
1 滑坡的形成机制
1.1 产生的内在机制
1) 软弱岩层及一般松软土:
软弱面抗剪强度较低, 抗水能力弱, 吸水能力强, 特别是黄土、黏土吸水后易膨胀, 在水的作用下, 为滑坡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2) 地质构造:
断层及断层破碎带使岩体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地下水或地表水将沿着断层滑动面运行, 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2 产生滑坡的外在机制
1)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由于水的运动切割了地面坡度, 侵蚀、软化了黏土软弱岩层, 使岩层之间的摩擦力和抗剪力降低, 构成了滑坡的条件。2) 改变滑坡的外形:如洪水的冲刷, 人工的开挖和加载使滑坡体的平衡状态受到了破坏, 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 改变岩石体的物理状态和力学状态:如一些隧道洞口开挖引起的洞口顶岩石的滑坡。
2 结合雷崇高速公路上的几处滑坡谈滑坡防治的几种方法
2.1 雷崇高速公路C7合同段K119+290段路基右侧滑坡体
该滑坡平形态呈圈椅形。K118+128.5~K118+228段滑坡规模相对较大, 前后缘长约60 m, 前缘横宽130 m, 地形南高北低, 坡度10°~30°, 主滑方向北偏东30°, 前后缘相对高差约21 m, 滑坡边界较清楚, 后缘距斜坡顶水平距离约46 m, 呈弧形, 左右两侧边界不甚明显。K119+248~K119+290段为一小型滑坡。因前缘中基平整及放坡开挖所致, 前缘剪出口清楚可见, 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动面很清楚, 倾角25°, 镜面非常明显, 后缘裂隙长约8 m~10 m, 宽约0.5 m, 深约0.5 m~1.0 m, 滑面已贯通, 水平位移约5 cm~10 cm, 滑体厚约1 m~4 m, 前缘宽约20 m, 滑坡体主要由高塑限黏土组成, 不含石英砂岩块石。
处治方法:在K119+128.5~K119+201.97段右侧16 m处设置16根12 m长抗滑桩, 间距5 m, 在桩之间用15号片石混凝土挡墙连接;于K119+201.97~K119+290段设置重力式抗滑挡墙;在K119+128.5~K119+228段待抗滑桩及桩间挡土墙施工完成后, 对路基下滑坡堆积层采用翻挖碾压;在滑坡范围之处修筑截水沟, 接路基边沟。
2.2 雷崇高速公路C7合同段小龙河大桥贵州岸滑坡体
该滑坡体虽形成久远, 但其滑坡标志、形态特征还较显著。滑坡主拉裂缝后缘形成三条明显的弧形圈谷陡坎。滑坡右侧壁断续分布着高0.8 m~1.2 m的坎。滑坡在形态上呈一倒舌状, 顺主轴线方向长约210 m, 宽约40 m~100 m, 相对高差78 m。滑动方向约346°, 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 属纵长式顺层滑坡。滑坡后壁圈谷明显, 断壁高达0.5 m~2 m不等, 由块碎石、黏土杂乱堆积而成, 树草丛生, 植被发育, 壁坡陡60°~70°, 稳定性好。
处治方法:考虑到路基开挖对古滑坡的影响, 经计算、比较, 采用清方并设抗滑桩 (A型和B型) 来处治。A型抗滑桩布置在铁路左侧挖方边坡处, 桩长12 m, 嵌岩段长6 m。B型桩长10 m, 嵌岩段长5 m。所有抗滑桩截面均为2 m×3 m, 间距5 m。施工时应先清除后缘滑坡体, 然后在清方后基岩面上设截水沟引、排地表水, 最后施工抗滑桩, 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再施工桥;抗滑桩施工时采用跳槽开挖施工方法。
2.3 雷崇高速公路C7合同段K119+430芦梯沟滑坡体
该滑坡在平面上呈喇叭形, 后部紧束, 宽度仅20 m左右, 前部散开, 最大宽度近100 m, 纵向长250 m, 滑坡后缘位于斜坡近顶部, 前缘直接处于芦梯沟边, 滑坡在纵断面上呈缓坡状, 地面坡度变化不大, 平均坡度约12°, 前后缘高差约50 m。该滑坡属土层牵引式滑坡, 其形成与滑坡前缘坎脚处芦梯沟水位升降变化及前缘坎脚处开沟削坡导致前缘破坏关系密切。
处治方法:采用弃方反压滑坡前缘, 使其稳定性提高, 并将原沟改移。施工时先改沟、反压, 之后再施工受滑坡影响的桥墩。反压处理前应先在原沟底设砂岩片石盲沟, 改沟段反压块石土 (弃石方) , 并按5%纵坡流入改沟, 反压弃方周围设截水沟将地表水流入改沟;弃石反压压实度按90%执行, 其粒径、分层压实厚度等与主线路基本要求一致。
3 滑坡的预防和治理
3.1 防止已有的滑坡复活造成灾害
3.1.1 设计阶段
1) 勘测时应查清滑坡的性质、规模、范围、目前稳定状态的发展趋势, 以及可能对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2) 在设计上应尽量避开滑坡地段, 大方案不能避开滑坡时, 局部改移线路位置以减少对滑坡的扰动, 并在滑坡体上加强地面排水工程, 对大型滑坡最好用桥或隧道避开它, 实在不能避开的滑坡, 则应设置必要的工程措施。3) 设计上应坚决避免在滑坡的抗滑地段作挖方, 特别是深大挖方, 削弱抗滑力, 以及在滑坡的主滑地段, 作填方、堆料增加下滑力。
3.1.2施工阶段
1) 施工临时设施不应大量布设在滑坡体上, 不应将大量的施工用料及弃土堆置于滑坡的中部。2) 要事先修好临时或永久排水设施, 避免大量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渗入滑坡体, 引起滑坡复活。3) 滑坡体上的挖方最好先支挡后再开挖, 避免坡体松弛, 切忌在滑坡前缘抗滑段挖方, 这会减少抗滑力, 促使滑坡扩大和恶化。4) 滑坡体上的支挡工程施工前应做好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 支挡工程施工切忌连续挖基, 坚持分段跳槽开挖, 并开挖一段支挡一段, 然后再挖下一段。并应从滑坡两侧逐步向中轴位置进行, 因两侧推力较小, 不易破坏已成工程。
3.2防止已活动的滑坡继续恶化的措施
1) 进行滑坡体内、外地面和地下监测, 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2) 堵塞已产生的地表裂缝, 防止地表水灌入, 切断对滑坡的不利水源, 增做临时排水沟, 把地表水引出滑坡区外。3) 对危害严重的滑坡, 应立即在滑坡体的上部减重, 下部压脚 (反压) , 这常常是有效防止滑坡恶化的措施。4) 有条件时, 在地下水多的地段, 用平孔排水法先排一部分地下水也是有效抑制滑坡发展的有效措施。
3.3防止和治理易滑地段产生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3.3.1地表排水工程
任何滑坡的治理中, 地表排水工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排水工程的布置应形成体系, 其排水的目的在于截断滑坡体以外的山坡补给滑坡的地表水, 尽快排出进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 引出滑坡体内已有的泉水, 减少水对滑坡的不利影响。
3.3.2地下排水工程
1) 平孔排水:即在滑坡前缘渗出较多水的情况下, 在滑坡前缘打一排或两排斜排水孔。2) 井—孔联合排水:由于平孔排水孔的长度不应过长, 一般平孔长度不宜超过50 m, 因此对地下水较丰富的滑坡, 采用井—孔联合排水效果更好。3) 截水盲沟和截水盲洞, 这是一般常用的排水措施。4) 垂直钻孔群排水, 井点抽水:即在滑坡体上垂直钻孔取若干井或孔, 将地下水集于井内, 再用抽水机定时将水抽出排走。
3.3.3减重工程和反压工程
滑坡体上部的减重工程和前缘的反压工程都是土石方工程, 容易实施, 可用于应急工程, 也可用于永久工程。
3.3.4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是处理滑坡最常用的方法, 并分为以下几种支挡结构:抗滑挡土墙;抗滑桩和锚索抗滑桩;锚索;抗滑键:是在滑动面上下做若干排短桩, 增加滑坡床的阻滑力。
4结语
从雷崇高速公路C7合同段几处滑坡体治理的施工过程中发现滑坡治理的工程费用很大, 所以滑坡预防得好, 可以节约治理滑坡产生的大量工程投资。以上是我本人结合雷崇高速公路C7合同段内几个滑坡点的滑坡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处治滑坡所发生工程费用得出的体会, 供大家探讨, 相互学习, 以便能更好地对滑坡进行防治, 减少滑坡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造成的灾害。
摘要:阐述了高速公路施工中滑坡的形成机制, 结合雷崇高速公路上的几处滑坡实例, 介绍了滑坡防治的几种方法, 从三方面总结了滑坡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从而减少滑坡造成的灾害。
关键词:高速公路,滑坡,形成机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滑坡机制 第11篇
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我国主要的一种地质灾害, 每年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数以百计。滑坡—泥石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如影随形, 形成严重的灾害链。2008年汶川大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2010年舟曲“8·8”泥石流灾害, 举世震惊。相关学者对滑坡—泥石流研究从未间断, 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进行深入研究, 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3,4,5,6]。本文以典型的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某滑坡”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 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同类型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经验。
2 滑坡灾情评价
2.1 滑坡规模及范围
滑坡位于戛洒镇耀南村南恩社区, 滑坡体夹持于南恩河与南线河之间, 位于分水岭的山脊地带。耀南村滑坡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三面临空, 前缘高程1 604 m, 后缘高程1 770 m, 高差166 m, 地形前缓后陡, 前部坡度25°, 后部坡度32°。滑坡体为土质滑坡。滑体以粉质粘土夹碎石为主, 层内夹有粉质粘土、块碎石土、片麻岩孤石;滑面主要为第四系崩坡积层与下伏强风化片麻岩接触面。滑坡体主滑方向为60°, 受到前部山脊的阻挡, 在滑动过程中, 主滑方向发生了偏转, 向两侧挤出, 其中Ⅰ1滑动方向53°, Ⅰ2滑动方向90°;滑坡体纵向长370 m, 横向宽160 m~227 m, 面积为6.5×104m2, 滑体厚度一般为18 m~26 m, 平均厚度约22 m, 规模约143.0万m3, 为大型、中层推移式土质滑坡。滑坡体变形明显, 滑坡已造成南恩希望小学教室、操场、挡墙开裂, 恩水公路挡墙开裂、南恩村居民房屋开裂。
2.2 主要危害对象
1) 滑坡失稳后堆积区推测和危险区。滑坡位于南线河和南恩河之间, 且处于两者的上游位置, 滑坡体滑动后, 产生的大量松散物质将会以碎屑流的形式进入南线河和南恩河, 容易演变成泥石流危及河流沿线的居民及戛洒镇, 且南线河、南恩河多次发生泥石流, 给戛洒镇造成了重大损失。
2) 危害对象。滑坡体潜在危险区范围内主要为南恩河下游沿线居民团山村及戛洒镇, 共计228户1 231人。
3 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成因分析
1) 斜坡陡、高差大。滑坡体地形前缓后陡, 平均坡度大于30°, 高差166 m, 三面临空, 斜坡上的物质多处于准稳定状态。
2) 物质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多为碎石土和大直径孤石 (可达9 m) , 大直径的孤石广泛分布于滑坡体内, 且堆积凌乱, 架空结构明显, 土体在近一步密实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较陡的斜坡上, 压缩密实过程伴随变形。
3) 高强度降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发因素。据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 2002年8月11日~8月14日, 新平县境内发生强降雨, 8月11日~8月12日, 降雨量为4 mm, 13日升至27 mm, 到14日降雨量猛升至101 mm, 如此强度的降雨在新平县是罕见的, 持续的降雨使得大量的雨水下渗, 致使岩土体充分的浸水饱和, 滑体重量加大, 基伏界面处土体的抗剪强度急剧降低, 处于陡缓交界处的南恩社坡后开始变形, 向下移动, 导致居民房屋开裂, 学校教室操场变形, 挡墙出现鼓胀并外移。
4) 后缘加载前缘切坡加剧了滑坡的发生。南恩社居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后缘, 增加了坡体的负荷, 对于处于陡缓交界处的坡体而言, 进一步加速了滑坡的变形, 滑坡体的中部为当地居民的农田, 过度的垦殖和农业灌溉破坏了坡体的稳定性。1992年恩水公路修建并通车, 以“S”形穿过滑坡体的前缘, 将滑坡体分为两段, 开挖坡脚, 降低了坡体阻滑段的整体性, 1999年7月南恩希望小学的修建, 开挖坡脚减小了坡体的阻滑段, 改变了坡体内部的应力状态, 在强降雨的诱发下, 滑坡体产生滑动。
3.2 滑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对滑坡的勘查及滑坡特征, 对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 计算结果为:1) 天然工况下, 滑坡体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 暴雨条件下, 滑坡体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3) 地震工况下, 滑坡体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4 防治措施
4.1 防治目标及原则
防治目标:以加固性治理为主, 不使滑坡体出现整体性剧滑。主要是通过必要的、可行的防治工程措施, 确保滑坡稳定, 阻止滑坡发展, 有效保护南恩河下游沿线, 特别是团山村及戛洒镇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创造一个安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依靠科学, 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 预防为主, 讲求实效, 施工方便, 注重环保。具体地说:滑坡规模较大, 危害范围广, 要保护南恩河下游团山村及戛洒镇以上范围的安全, 则应使耀南村滑坡达到稳定的安全系数。2) 防治工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统一的原则。3) 确保治理工程安全的前提下, 对已确定的可研方案进一步细化, 使其施工可行, 经济合理。4) 工程治理措施采取因地制宜, 安全可靠, 就地取材, 经济合理, 施工便利, 管理科学, 注重环保, 确保安全的原则。
4.2 治理措施
根据滑坡治理思路, 针对滑坡现状特征、稳定性、发展趋势及滑体结构, 耀南村滑坡治理措施主要是抗滑桩+锚索地梁+截 (排) 水。
4.2.1 抗滑桩工程
抗滑桩布置在有利于抗滑的坡脚部位 (南恩希望小学操场) , 既有利于阻滑又便于施工。抗滑桩共计29根, 桩长33 m~22 m, 桩截面2.0 m×3.0 m, 共计长902 m, 桩间距 (中对中) 6 m, 桩身混凝土为C30。
4.2.2 预应力锚索地梁
在滑坡中部设置两排锚索地梁 (MⅠ, MⅡ) ;地梁间距4 m, 共计70列。地梁截面0.8 m×0.8 m, 单列长8 m~13 m, 总计长770 m;地梁采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筑。锚索182棵, 单棵长33 m~43 m, 锚索间距5 m, 总计长7 023 m, 地梁嵌入地面以下0.6 m。单棵预应力锚索为6索j15.20 mm高强度低松弛无粘结钢绞线, 单棵锚索设计承载力为660 k N。
滑坡体在滑动中受到前部山脊的阻挡, 主滑方向发生了偏转, 造成Ⅱ区恩水公路内侧挡墙67 m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鼓胀、外移等, 为了防止滑坡从侧缘剪出, 拟在Ⅱ区恩水公路下部边坡设置两排锚索地梁 (MⅢ, MⅣ) ;地梁间距4 m, MⅢ地梁15列, MⅣ地梁15列。MⅢ, MⅣ地梁截面0.8 m×0.8 m, 单列长8 m, 总计长240 m。地梁采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筑。MⅢ, MⅣ锚索60棵, 单棵长19 m~31 m, 锚索间距5 m, 总计长1 526 m。地梁嵌入地面以下0.6 m。单棵预应力锚索为6索j15.20 mm高强度低松弛无粘结钢绞线, 单棵锚索设计承载力为660 k N。
4.2.3 截 (排) 水工程
在滑坡后缘设置两条矩形截 (排) 水沟 (Ⅰ型) , 拦截后部坡面径流进入坡体内, Ⅰ型矩形截 (排) 水沟总长329.19 m, 内截面0.6 m×0.5 m, 排水沟采用M7.5浆砌片石, 壁厚0.30 m。
沿滑坡体已有土路内侧设置矩形截 (排) 水沟 (Ⅱ型) , 拦截引排坡面地表径流, 将坡面地表水引排至恩水公路内侧排水沟, Ⅱ型矩形截 (排) 水沟总长306.28 m, 内截面0.6 m×0.5 m, 排水沟采用C20混凝土现场浇筑, 壁厚0.30 m。
5 结语
该滑坡潜在威胁对象为戛洒镇, 治理工程的保护对象是戛洒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该滑坡的防治目标为以加固性治理为主, 不使滑坡出现整体剧滑。通过必要可行的防治工程, 保护戛洒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据滑坡变形特征及滑坡推力计算结果, 滑坡治理措施主要是抗滑桩+锚索地梁+截 (排) 水。
摘要:介绍了云南省新平县某滑坡的规模、范围与主要危害对象, 在分析该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抗滑桩+锚索地梁+截 (排) 水的治理措施, 达到了该滑坡的防治目标。
关键词:滑坡,抗滑桩,地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2]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3]黄国平, 柳侃, 叶龙珍.南平市红星滑坡泥石流特征及成因[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4, 25 (4) :20-25.
[4]赵娜, 杨东明.通江县牟家坝村小学滑坡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 26 (3) :22-26.
[5]唐川.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山地学报, 2010, 28 (3) :341-349.
[6]戴福初, 李焯芬, 黄志全, 等.火山岩坡积土地区滑坡泥石流形成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 1999, 7 (2) :147-153.
滑坡机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