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
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精选8篇)
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 第1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游戏”
摘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有新的教学思路。哪种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用电脑游戏和电脑知识进行比较,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对电脑游戏更感兴趣,根据这一现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利用学生“兴趣越高,动力越大,效果越好”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脑游戏”转移到“电脑知识“上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游戏 教学
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常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下课学生飞快地跑入机房,迅速打开计算机,就开始玩游戏;当教师在上面讲基本操作、做演示时,学生却偷偷地在下面玩游戏;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不好,玩电脑游戏却是高手;当老师上课前告诉学生,操作完成之后可以打游戏,这节课纪律格外好,学生学习格外认真„„这一切似乎说明:学生对游戏兴趣大于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兴趣。
很多的家庭,父母谈“游戏””色变。惟恐坏了孩子视力,误了孩子的前程。游戏真的那么可怕吗?真的会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堕落”吗?归其原因,是我们不了解游戏。游戏是一种由道具与规则构建而成的,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有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我们利用游戏不当,当然就会把电脑当玩具,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游戏”也就不会是“洪水猛兽”,它会为我们所用,能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电脑的最初兴趣,带小学生走进“电脑”世界。
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脑游戏”转移到“电脑知识”上来。
一、游戏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初始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动、好问、好奇,喜欢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东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波、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动力越大,学习效果越好。”如果用电脑游戏和电脑知识进行比较,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电脑游戏更感兴趣”,因此,学生爱玩游戏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如果开始就讲理论知识,单击、双击的操作技巧,让孩子们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也不可能很认真的听讲,甚至让孩子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厌倦情绪。我们可以下载一些鼠标游戏,例如《救救小兔子》,这就是一个专门练习单击双击的小游戏。一上课,老师就把游戏发到每一个孩子的电脑里,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玩一玩。有的孩子根据提示,很快就学会了怎么玩,而有的孩子却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老师指出,第一关是单击,只要鼠标单击小兔子,小兔子就跳过去了,躲开了大灰狼的追击;第二关是双击。孩子们看着老师熟练的操作,羡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老师再教他们单击双击操作要领,他们就格外用心了。
在给三年级学生上指法课时,如果单纯的照书本练习,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我们一般利用的是金山打字通来了练习打字。而学生一开始接触电脑,就想打游戏,那么老师就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几个他们认为的电脑高手跟老师来一场打字游戏比赛,显而易见他们会输给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什么会输给老师呢?让他们自己去找原因,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最后他们会得出:原来是他们不熟悉键盘,练习得少,指法不正确等,所以就输给老师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就会认识到练习指法的重要性。当然一味的让孩子们练习指法也是枯燥的,老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专门练习指法的游戏。例如:《太空大战》,只见字母符号从“天”降,由慢到快,这时需要学生快速按下相应的键,才能击落它,如果正确率高就能得高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高涨起来,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竞争,从而激发上进心,也将枯燥乏味的指法课变得有趣起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输入速度。
二、游戏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凝聚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幼稚不成熟,不会主动的相互帮助,但是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想他们主动团结起来,老师要动一番心思。针对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分小班教学,每个小班可以选一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孩子任小班长。很多新课可以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不必要太多,可以是三个或者四个,每个任务都要求小班全部完成,然后才可以打游戏。每个小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很快完成任务,但是他们不能马上就打游戏呀,因为老师要求小班全部都会操作之后才能玩游戏。这些完成任务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样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毕竟一个老师要辅导全班同学,有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监督鼓励的作用,完成任务的同学不能直接“操刀”代劳,要让他们帮助不会的同学。这个过程中一个小团队不知不觉就有了凝聚力。
三、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游戏,我们也允许他们打游戏,他们如此热爱的游戏,我们老师何不加以利用,玩游戏的同时,让他们动脑筋设计游戏。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一款Scratch游戏设计软件,Scratch是 MIT(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一套新的程序语言,可以用来创造交互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和艺术。很适合8岁以上儿童使用,完全支持中文界面,更方便使用,完全不用背指令,使用积木组合式的程序语言,让学习变得更轻松,并充满乐趣。关键的关键,不在于学习了某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创造过程,是最让人快乐的。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电脑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有益之处,充分利用电脑游戏的教育功能,也要认识到电脑游戏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在游戏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务必选择益智游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教育学生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遵守法律法规,决不要沉迷于电脑游戏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电脑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玩游戏的“度”,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真正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参考文献】
[1] 钟芳青 浅谈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06年6月 [2] 陈炎 电脑游戏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与管理 2002(5)
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 第2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教学中巧用”迁移类推”法
从教短短几年,我已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打了个通关。发现越教到后面越轻松,其中有一个好的方法很是值得贯穿于教学始终,那便是”迁移类推”法。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的活动中,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并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利用学生先前获得的知识对后继学习施以积极的影响,可以使新知通过迁移而类化。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
移类推能力。
一、通过比较,迁移旧知类推新知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比较中思考、分析、理解,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开展的,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由旧知迁移推出新知。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四(5)班上课内容为《亿以内数的认识》。我充分利用了迁移推出法。我先从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数位及数的组成等旧知入手,让学生把数量单位都找出来,并一一有序地排列好,……万、千、百、十、个
(一)。接着由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教学10个一万是
(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并且让他们一一按各个计数单位数数,认知。说到一亿时,孩子们都张大了嘴,那惊讶的神情,真的好搞笑,可见还是对一亿这个大数有些许感知,我顺势介绍: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钟在纸上画一个点,一刻也不停的画,要画3年2个月;如果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说得他们一愣一愣的,呵呵。紧接着,排出了更多的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一)。”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我把”数位”的概念介绍给了学生,边讲边在计数单位下面添上了”位”字,并引导他们认识到一个数占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让学生区分了”计数单位”和”数位”后,我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上数字,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意义。例如在万位上写上”8”,学生很快说出表示8个一万,是八万;在百万位上写上”5”,学生很快说出表示5
个一百万,是五百万。我试着让他们把一个较大的数的读法写出来:48651890。当然自学过的学生很快交了满意的答卷,但也有不停抓后脑勺的,这都很正常,我鼓励他们,只是试试,没写出来都没关系。通过数位表的认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一一对应将数写在各个数位上,也有提前预习过的学生会按四位分级写出读法。顺势我便说:”写得快的同学还是有小窍门的,他们会将数用小逗号分成几段。”于是我便介绍:按我国的计数习惯,数位从个位起,按顺序把每四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在亿级。我用红笔将”数级”划分好,我试着让学生领悟学习了这个”小窍门”后,又练习了一个较大的数,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读万级的数,通过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介绍经验后,便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去读,只是在后面加读一个”
万”字。我总是想难倒我的学生,于是故意”刁钻”的出了中间和末尾有0的较大的数,竟然还没难道这些”小不点”。最后补充小结,每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0。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上得很舒心,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从后面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我明显能体会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这不正应证了刘润玉教授所言:”一本书要越教越薄”。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习的方法与思想。
二、在多例学习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知识各有其确定的内涵,同时又以各种形式,各种结构联系在一起,以寻同为主,根据对象共有的本质特征组织比较,在归纳与概括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组: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同时开出,几小时后相遇?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上面这组题目都是相遇问题。第1题是相遇求时间;第2题是相遇求路程;第3题是相遇求速度。这3道题目是根据时间、速度、路程的相互关系进行结构变换的。通过多例练习使学生能够从解答这一组题目过程中掌握知识结构。
三、在辨析、判断练习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对于一些相似、相近和相关的知识,学生容量混淆,如果根据知识间的
差异进行以辨析,判断为主要形式的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其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上《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时,我编写了三个题目让学生加以辨别:
1、小羊们排队做操,喜洋洋前面有5只羊,后面有7只羊,这一列共有几只羊?
2、小羊们排队做操,从前数,喜洋洋排在第5;从后数,喜洋洋排在第7,这一列共有几只羊?
3、小羊们排队做操,从前数,喜洋洋排在第5,它后面有7只羊,这一列共有几只羊?
让学生们明白排队数数时,不重复、不遗漏及既不能重复又不要遗漏。
四、在题组练习的比较中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阶段,以题组形式组织变式练习,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
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一位数除几位数是除法的基础,其中商中间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教学的难点,可以设计一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比较中理解和巩固:
400÷4= 448÷4= 428÷4=
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游戏教学,作用,策略
体育游戏是游戏内涵的拓展和派生, 将体育游戏引入到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 过多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的锻炼, 缺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而体育游戏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度, 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初中体育游戏的特征
1. 教育性。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该体现教育性, 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 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 在体现教育游戏性、娱乐性的同时, 更应该强调教育的规则性和约束性, 保证体育教学效果。
2. 游戏性。实现体育游戏教学, 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 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体育游戏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将教学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3. 体力和智力性。体育游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体育游戏之于初中体育授课的价值
( 一) 游戏教学特征提升受教者参与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设置, 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娱乐魅力, 因此, 可以将中学生的参与授课的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由此, 作为体育课堂主体的学生便会积极投入其中。借助游戏教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游戏练习中, 将单一, 甚至略显枯燥的体育内容传输给中学生, 令其在体育游戏课堂中收获愉悦, 产生乐学的感受。
( 二) 游戏教学温暖中学生身心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学生容易对之产生各类抗拒心理。例如, 害怕心理、反感心理、焦虑心理等, 这些心理的形成从根本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 将体育游戏引入到教学中去, 能够有效地调解学生身心平衡发展, 实现体能和智力的共同进步。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降低其恐惧心理和胆怯心理, 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总之, 善于将体育游戏引入到教学中, 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 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 三) 游戏教学利于团队意识培养
体育游戏的规则灵活又丰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定各种各样的规定, 提升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培养团队意识是提升体育游戏教学效果、维持课堂纪律的关键, 在具体的比赛或者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不想因个人原因来影响团队的成绩, 那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以便于帮助班里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巩固教学秩序。总之, 体育游戏的开展, 对于培养团队意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游戏之于初中体育授课中的实施措施
( 一) 依据受教者身心特征, 巧设游戏方案
在体育游戏的选择时, 应该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相适应, 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合理选择情景和场地, 保证教学的顺利实现。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活泼爱动喜欢模仿, 那么就可以选择模仿性强的游戏, 如老鹰抓小鸡等来实现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 合理选择体育游戏和体育内容, 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此外, 还应该结合季节因素来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一般在春秋两季, 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 延长游戏活动时间。在夏季, 则要减少运动量, 缩短活动时间, 起到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
( 二) 以课型结构为依据, 实施有效游戏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应该选取富有吸引力的游戏, 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如“反口令”“单数和双数报数”等列队游戏的选择, 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从而提升他们的体育参与性, 以便于能够较快地引领他们到教学环节, 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体育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以游戏作为教学导入十分必要, 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合理地组织游戏形式, 以便于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还能够提升大脑活跃度, 实现思维的高效运转, 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初中体育授课环节巧妙地运用游戏, 可以令初中生参与其中的同时, 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氛围, 带着乐学的情绪, 和体育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体育游戏应当依据授课内容巧妙地设置多种游戏形式,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明岩, 项前, 李晓玲.体育游戏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61-63.
[2]白丽云.浅析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创造性[J].科技资讯, 2011, (22) .
武术教学中巧用接力游戏 第4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接力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65-02
我们可以将武术课堂教学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学生主动记忆与理解武术套路动作的内化阶段;学生主动独立演练的外显阶段;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熟练演练的发展阶段。笔者通过多年的武术教学实践发现,以下三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武术学练中来,充分享受学练的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击鼓传花”接力
游戏目的: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武术学习的乐趣,汲取优点,克服缺点,提升武术动作的质量。
游戏方法:数人或几十人围成圆圈站立,其中一人拿花(或一小物件),教师持哨站在圆心。闭目吹哨,哨响时众人开始依次传花,至哨声再次响起为止。此时花在谁手中(或其面前),谁就到圆的中央,如果花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方式决定负者。到圆心的学生现场模仿教师教授的一个套路动作,并辅助教师将所学动作示范教授给全体同学。同学们观察、模仿,并对示范同学的动作提出改进意见。全体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的动作后,在圆心同学领练和教师口令指挥下,分解强化练习几组后,该同学返回圆弧,由其开始继续游戏。下一位上场的同学,除了辅助教师完成新动作的教授以外,在集体分解练习的环节还需要在教师口令指挥下带领大家集体复习,包括前面已经学习的所有动作。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到学完本节课所有武术动作(图1-1,图1-2)。
游戏规则:(1)传花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在传花过程中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传递,不可来回推搡;(2)传花时必须一位接着一位地依次传递,不可抛扔过人传花。
教学建议:为了防止在强化练习武术素材内容时出现冷场的情况,一是让出场的学生成为焦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和身体跟随教学节奏动起来。当领练学生的动作出现不规范的情况时,教师要问全体学生“某某同学的动作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集中全体学生注意力,引发全体学生观察与思考,让其他学生观察、改进他的动作,加深全体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与记忆。二是教师要把控教学节奏,保证教学效率。圆心的学生做动作示范,动作的具体讲解还是由教师完成,以保证教学方向和进度在可控的范围内。三是练习节奏要快,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渐进步。例如,集体练习时,可以先做原地踏步等简单的循环动作,一声急哨快速转到所教动作,定格完成后继续以普通哨令统一节奏恢复到原地踏步的状态,尽量避免因动作长久定格导致身体体力不支而滋生懈怠情绪。四是教授新动作不忘复习旧动作,避免学生“喜新厌旧”。
二、套路顺序接力
游戏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单个动作的质量,加强理解与记忆完整组合或套路。
游戏方法:学生几十人围成圆圈站立,教师持哨站在圆心。哨音响起时,由起始同学开始定格所学套路的第一个定格动作,同时大声报出动作名称,下一位同学做套路中第二个定格亮相动作并报出动作名称,动作定格需要保持到下一个动作来临。周而复始,循环练习。当有人忘了动作或者有人坚持不了定格而失误, 则游戏停止。失误的同学来到圆心,首先展示自己所做的动作,全体同学观察并提出改进意见,集体巩固强化练习该动作。然后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分解练习完整套路一次或几次,集体练习的每一次定格都需要教师统一指挥并口令提示对应的技术要点。随着游戏的开展,可慢慢过渡到带领同学们进行完整演练(图2)。
图2-4 逆时针方向套路顺序接力2
游戏规则:(1)动作定格快而稳;(2)要发言先举手。
教学建议:(1)可以全体学生1~8沿一个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循环报数,教师哨音响起时报1的同学定格所学套路的第一个动作并发口令“走”,依次沿报数方向接力演练循环,增加练习组数与练习次数,减少个体单个动作定格时长。(2)当学生动作越来越熟练以后可以减少报数间隔,由原来的1~8报数,逐渐减少为1~5报数,1~3报数。(3)集体分解练习时可单个动作多次练习强化,规范动作规格。
三、变向演练接力
游戏目的:多位置、多方向演练完整组合或套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加深学生对组合的自身动作方向与套路的路线方向的理解与记忆。
游戏方法:在地面上画出一个大小适宜的圆圈,全体学生站在圆弧上可以足够做出侧平举动作,画出圆心,以圆心为起点画出一定数量的半径(视圆面积的大小,一般数量15~20条为宜)。学生围站在圆弧上,每位同学对应一条半径线段,教师持哨站在圆心。全体学生在教师口令指挥下:(1)依次沿对应的半径线段作为参照做向圆心方向推进演练套路,远离圆心方向演练套路;(2)沿圆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演练套路,到达别人的半径线段时依次做向圆心方向推进演练套路,远离圆心方向演练套路,循环演练一圈为一组,循环演练达到学生多方向、多位置演练完整组合或套路的实际效果(图3-1~图3-3)。
游戏规则:动作基本规范;教师口令统一调动,集体动作快速整齐。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第5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一、在课前导入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再如《蒹葭》这首很有意境的诗,运用《在水一方》的动画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营造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优美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二、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岳阳楼记》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教学,播放岳阳楼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岳阳楼之壮观,去聆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三、在讲授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之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在布置作业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分组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罗布泊的图片、影像资料,在课堂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感知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英语教学中巧用激励性语言 第6篇
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都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和发自内心的赞美,这会让他由此充满自信。激励性语言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激励性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也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赞扬、激将鼓励等风格的语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励性语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敏感、焦虑、易嫉妒、好胜心强,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即学生有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的需要。在课堂上,在写作业时,他们都有被赏识的欲望,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如果精神上的需要长久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因此,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适时采用激励性评语,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能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兴奋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它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学生进行适时地肯定和赞扬便是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途径。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激励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强、刺激性强和效果明显等语言风格特征。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变成学生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言语,适时地运用轻松、幽默、亲近或友好的语言缓解和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或教学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达到心灵的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是简短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要不断提示之外,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使用激励性语言评语则是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使用激励性语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自然会采取和老师合作的态度,共同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这样既可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词不达意时,教师应该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该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的,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特别对于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多鼓励,绝不能使用损伤他们自尊心的污言秽语。如果他们答对了,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赞扬: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主动探学了。
二、激励性评语在作业批改中的充分应用
作业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反馈。教师除了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对作业如何评价也应该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使用激励性语言,也不能忽视作业评语。教师应该用心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有改变,是否有进步的变象。作业便是一个反馈的镜子。如果我们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作业上给予学生一个激励性的评语是有必要的。如果说批改作业是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那么作业评语则是情感输出的载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和意见,也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或否定。只有评语才能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评语虽小,作用很大: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渲染英语学习气氛的良好作用。
例如:在节假日或某学生生日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祝愿语: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Enjoy yourself in the coming holidays!/Happy birthday!/Many happy returns!又如某个学生因为生病缺课,作业完成得很糟糕,教师就要说一些安慰的话:
Lily, you have made a few mistakes in your work.I know that is because you were absent„I think it is only natural.Dont lose heart.I am ready to help you.再如某个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失去信心,教师就要写上些话语激励他不要气馁,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didn’t pass the exam.I hope you are not too disappointed.I want to cheer you up with the saying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I hope to see much improvement in your future studies.快要进行某次考试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写评语,以鼓舞他们的斗志: There are a few days left.I hope you can go over you lessons carefully.I wish you great success in the coming exam.就整个英语教学而言,写作业评语可以说是一个细节,但却是重要的一环。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会变得高效而富有情感魅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能使作业批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性格使用激励性语言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作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每个学生的特性以及心理特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使用不同的评语。譬如及时捕捉学生在会话、发音、写作、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即通过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甚至可以做些夸张的评价。即所谓“放大优点(或特长),忽视不足(或缺点)”,紧紧抓住中学生爱听表扬(肯定)的心理特点,在适当时候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不要吝啬我们的“好话”。这一点正是我们架起与学生沟通、交
流的桥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前提之一。例如:某个同学性格很内向,很少在课堂上发言。有一次我从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他知道答案,便及时叫他回答。第一次回答时声音很小,我鼓励他不要怕说错,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次他便大声地回答了问题。通过几次鼓励,他现在已经能够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还有一名同学因为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大部分老师的眼中是个不求上进的学生。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他的作业写得很整齐,从作业上可以看出来,他在写的时候确实很认真。因此我便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Your writing is very good.Keep on!Will you?”从此以后,他无论上课还是写作业都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第7篇
教育发展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国也一直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及学习兴趣等),对学习效果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得吃力。假如我们采取对所有学生都统一的标准,那么好的学生就能快速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作,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能及时跟上,最后丧失兴趣。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求我们既要统一教学进度,又要对同一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掌握目标,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将全体学生分层分组
学校里不是生产统一的产品,我们应该综合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课接受掌握能力、注意力、智力等情况,按1:2:1的比例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部分,而且把各个部分的学生合理安排,按3-4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随时更改分组,当然,分组可以是同层分组、异层分组,还可以是混合分组,分组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难易、课的类别。
二、具体课堂中的分层
(1)掌握目标的分层 掌握目标,我们不妨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①层次为最低要求;②层次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③层次为教材基础上的适当提高和加深。
如我在上《时间跨度计算》时,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是如下分层的:
③层同学: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时、分钟的进率并进行换算。②层同学:能正确计算出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
①层同学:能正确计算时间跨度,也能从时间跨度和一个时间点推算出另一时间点。培养
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热爱数学的兴趣。这就能够更好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让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教学,还可消除差生在学习上的障碍,让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问的设计分层。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各项因素,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接近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点,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就能解决,而且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上作好铺垫。为保证各层次学生在教师提问中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了上、中、下三层,其中较易的问题以复习、基础为主,面向③层学生;中层题则面向②层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则面向①层学生。如我在教学“有一包糖不论是分给18个人,还是分给48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时把这类问题交由③层、②层学生回答;如果把上题中的“正好分完”改成“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则交由①层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提问面扩大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了,符合各层学生的真实水平,所有学生都愿参与课堂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起来。a)小组学习的分层
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和各种学习水平也是十分难得的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大发展。教师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按①—②—③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也可以先要求③层学生示范作答,再提出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让①、②层学生模仿回答;也可让③层学生负责作业检查、辅导督促①层学生完成练习等职责,还可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让个别“小老师”在课堂上离座巡查,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过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我们还要在课堂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组内学生能接纳①层学生,而且都能把帮助①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一项职责。
(2)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练习题的各种层次,要表现在数量上(如知识的多少,思维能力的多少等),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如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的强弱等)。在设计具体作业时我的原则是“两类三层”,“两类”是指作业题有“必做类”和“选做类”两种,“三层”指教师应对学生练习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的练习题,是必须做的;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达到②层学生的能力极限;第三层次是综合题,可列为选做题。
如思考题“一辆客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为三个层次:即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为低层次,如果学生能分析到“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中所说的离,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并且列式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则为中等层次,如果学生能同时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则为高层次。
类似的作业起点低,层次多,学生易于下手,低层次的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机会,高层次的学生也有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基础性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等生也能得到充分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3)评价手段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有差异、基础不同的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衡量,是明显有失偏颇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低层次的学生没有成功的喜悦,更会让优等生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正确的方法是分层评价,即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5人分成一组,小组内的同学在练习、考试、答问等各方面竞争。因为同组学生实力相当,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每月评一次,及时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也可获得奖励,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强,也会受挫,更能激起他们的斗志,他们从中会知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
教学中巧用概念图 第8篇
一、助力学生自学
初中生物由于不是中考科目,课时比较少。但是内容却不少,如果所有内容都要在课上讲是来不及的。好在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很多内容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不用花很多时间学生就可以掌握。教师首先应该把这部分内容找出来制作成简单的概念图帮助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选定或依照概念图的学习路径建议进行学习,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制概念图以培养信息的筛选和组织能力。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制概念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也可以利用习题中现成的概念图进行自学。如《生物补充习题》中的每一节都有类似上面提到的概念图。学生对照这样的概念图去预习,思路清晰,很容易就能掌握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把他们原有的常识系统化,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感冒”、“传染病”、“吃药”,等等。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概念图把这3者联系起来,感冒是因为免疫力低下让感冒病毒有机可乘,感冒了吃药要注意用药安全,这样就可以把免疫、传染病、安全用药这3个知识点通过简单的概念图连在一起。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而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二、助力新课教学
在上新课时,教材上安排的顺序有时候不一定是最佳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一些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据概念图安排课程时应考虑到学习的先后顺序,基础课程应先教,使学生易学,并有效鉴定出迷失概念的所在。学生则可以把概念图作为课文的概览,用于导引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概念图加以延伸或深入,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可以发现不足之处。最后师生要利用概念图即时反馈,了解学习结果,以便对教学内容、方法及程序作适当调整,建构出一个良好的概念学习系统。每一节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把概念图作为本节的重点摘要进行回顾,帮助学生统整概念和回忆学习过的重要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也可由学生合作理出整节内容的概念,根据不同的主题制作概念图,从不同方面统整概念。
三、助力复习教学
制作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课业,统整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但是前面也有提到初中生很难自己进行制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同一知识点的概念图也不是非要一模一样。因此,我不主张教师把概念图都制作好后让学生填关键词。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利用以前的概念图,采用扩展和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前面讲过每一章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概念图,但这个概念图比较简单,只是把一些重要的概念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把这样的概念图进行扩展。并不是每个学生制作的都一样。考虑到学生独立完成可能有困难,一般都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整合概念图是把习题中每一节的概念图连在一起。当然不是简单用线条连在一起。比如有关免疫概念图和传染病概念图是在不同习题中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他们连接起来。这样的整合便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许整合得不是很完美,但是至少让学生知道这两部分内容是有联系的。生物学知识从来都不是独立的,而应该是一个整体。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整合在一起。如果学生自己找起来感到很困难,教师就应该给予帮助。
英语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