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3篇)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1篇
音乐考察与采风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田东县采风
院系:音乐舞蹈学院
时间:2013.4.10-2012.4.17
调查内容及心得:
短暂的田东采风生活过去了,回想起来,有苦也有甜……最大的感受就是田东的美景以及壮族、瑶族民俗音乐文化、民间特色艺术、民俗建筑、民族风情给我带来的新鲜感。其中最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服饰。
2013.4.10首先我想谈谈我们前往田东途中的感想,虽然只是2个小时的短暂路程但是是我最难忘的时间。一路上我们满怀着对田东的向往,当时心里真是激动不已,在火车上我一直望着窗外,田东的风景到底有多美,田东人又是怎么样的别致?对这一切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导致我的心情一直都静不下来,很多时候都在考虑这些。同学们的身上仿佛也有用不完的劲,一路上大家又闹又笑,仿佛一只只小鸟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看到这些情景我想到马上大家都要毕业了,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心里有点酸酸的不舍。
终于10点多我们到达了田东县,县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没有南宁市那么干净宽阔,但是有热情的壮族人们来迎接我们的到来,顿时心里有点暖意。我们马上就乘坐班车到县文化馆采访民间歌手。县文化馆负责召集4名嘹歌手、4名排歌手、4名侬歌手表演唱20分钟山歌。我们听到了排歌、嘹歌、瑶歌山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质朴、纯真、生动、婉转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极为丰富。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们告别了为我们演唱的的歌手,他们很热情一个劲的挥手告别。然后我们入住新红烛宾馆,廖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附近的广场和环境。同学们也四处活动逛逛随便解决午饭。
2013.4.11,早上八点,我们前往田东·中国民歌博闻馆参观,田东县一位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山歌以及历史,我们深感震撼。然后我们前往林逢镇对壮族唐皇、蔗园山歌歌手进行采风。林逢镇文广站负责召集2名唐皇歌手、2名蔗园山歌歌手接受采风,又是一种质朴山歌很好听尤其是唐皇给人感觉很让人眼前一亮。之后我们又前往思林镇对壮族嘹歌歌手进行采风。了解下歌词的内容!
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前往作登乡新安村对瑶族唢呐手进行采风作登乡镇文广站负责召集2名唢呐手接受采风,瑶族唢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与奏者交谈了许多有得知他们有几个唢呐团,每个都有几百号人,假如同时吹奏的话气势恢宏啊。我们告别是他们还热情的吹奏了一首送客歌。他们的热情都快融化我们了。
然后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前往作登乡梅林村对瑶族山歌手进行采风。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从平原来的我第一次觉的山路十八弯,很刺激很新鲜。同时也感慨县里村村通马路所耗费的汗水!作登乡梅林村是瑶族金锣舞的发祥地,有金锣舞王之称的村长夫妇和他们的拍档以及四五个瑶族孩童给我们跳起了金锣舞,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金锣舞节奏在山间回响,我们的相机、摄像机闪个不停。金锣,瑶语俗称“鲁桑”,即舞锣之意,主要活动是在庆丰收贺新年时举行,农历腊月三十至二月初二便是瑶族人跳“金锣舞”最为兴盛的日子,除夕晚上,当地瑶族同胞便在廊檐或晒坪上挂吊。瑶人称,金锣声既可驱魔赶兽,也可呼唤来年丰收。全村老少皆会跳,既是舞者的道具,也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自击自舞。舞者时而点锣,时而抬腿槌棒相击,动
作具有迅疾敏捷、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而清晰。村长和当地的艺人为我们表演了瑶族的金锣舞外,还为我们演唱了瑶族古歌“瑶喜多”和瑶族情歌。近距离的听他们演唱民歌,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民歌的魅力。分别时,村长一再邀请我们下次再来。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瑶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这些民间艺人想传承与发扬他们这些民间技艺的心情。
2013.4.12,我们前往那拔镇对壮族排歌手进行采风。我们又坐了一个小时的车,一个小时的山路个别女同学都晕车吐了。也感受的当地人们的艰苦。终于我们走进当地有名的棋盘山,我们到一个叫做棋盘滩的地方!那景色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四面环山,石头构成像棋盘一样的形状,棋盘间有泉水流着特别清澈。我们在这样美丽的的地方近距离的聆听着两位排歌手的演唱。之后我们与歌手交谈排歌的内容有传授历史知识和劳动生产知识的排歌,又有哭嫁歌、送葬歌、逃婚歌等方面的排歌,最主要的还是爱情排歌,分初会(问姓、问名、问村、问家、问远、问近、问双、问单等)、试探、交心、定情、结义、离别、相思、诉苦、出走、安家等内容。时间过的很快我们很不舍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下午没有安排我们自己组织去了趟十里莲塘景区,放松下!2013.4.13行程安排很紧,连续几天的做车好多同学都晕车晕的厉害,所以,今天大家休息一天。
2013.4.14我们到朔良参加三月初五歌圩节,到达后当地非常热闹有美食一条街、篮球比赛、搬甘蔗比赛、拔河比赛。重要的是有山
歌听!田东朔良百灵歌圩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后的第一个圩日定为“歌圩”。歌圩吸引本市田东县、平果县和河池市巴马县、大化县等四县九乡镇的众多歌手歌迷聚会,以歌会友,结缘聚福。歌圩曲种有灵龙山歌、嘹歌、排歌、瑶歌、唐皇等5个歌种,该山歌一般 “贝侬喂喂”起头,七个字一句,独具壮族民间民歌特色。
2013.4.15因为是三月三,三月三是当地一个相当于春节的一个节日。所以安排的任务没人接待。
2013.4.16到田阳参加布洛陀文化节,路程不是很远,我们正好赶上开幕式人山人海,进去后山路沿路都有歌手歌唱我们一个一个仔细的听,我们一路上山拜佛大家然后下山的时候沿路有各种算运的不过我们都没停留,这时有个山歌大赛正在举行我们听了一会竞争的很激烈。转眼就到了中午这里也有个美食一条街我们边逛边吃很热闹。
下午两点,骆老师说的舞狮大赛开始了!一支支舞狮队上台表演着各种高难动作很过瘾。
采风生活结束了,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无论是当地的风景,还是人文,抑或是这里的令一种生活,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回忆,当整天沉浸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心情、生活都变得很美。真的,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美;同时,也使得我对生活多了一些新的认识。在采风的日子里使我非常难忘。在这当中,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欣赏了传统艺术的精湛,领略了传统民俗的精深;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
作友。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仍然难忘田东的美景,那一草一木、一房一瓦、山山水水,这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维吾尔族人们的热情、纯朴、善良、厚道,感觉一下子从车来人往、拥挤喧闹的城市,回归到了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那种心情无以言表。同学们依依难舍,一句话:“田东的景色好美,那儿的人好纯朴。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2篇
我国民间音乐采风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 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早在纪元前十世纪的周代就有对民间文艺的收集工作。据《礼记.王制篇》记叙:“天子五年一巡狩,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有“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 自考正也”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有这样一段叙述:“古者诗三千余首, 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三百五篇。”这里所说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入的305首作品, 就是从当时周王朝派人到民间采风, 对收集到的三千余首诗歌经过整理, 由于孔子公元前484年编选而成的。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 绝大部分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流行的民间歌谣。这些民谣与诗歌一样, 最初是和音乐密切相结合着, 在当时都是能唱的。知识收集整理者那时尚无记谱的技能, 故仅记录了歌词, 以致后人无法知晓这些民谣是如何演唱的。虽然这种官府采风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为后世组织采风、收集民谣及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18年, 北京大学首次向全国近世歌谣发起征集, 而后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 出版了如《民间文艺》等相关刊物。“采风”的涵义在“五四”运动时期扩大, 故事、谜语、传说等都被列入其中。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专门负责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而后, 在毛泽东的倡议下, 采风活动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搜集民间艺术, “采风”一时成为了一种潮流, 盛行于全国各地。而在现代, 民族服饰等各种艺术均被看作采风, 流行一线的服装设计师也不免去民间采风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2 音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1 音频的基本概念
当空气中某物体通过前后位移产生振动, 它将引起压力波, 当它到达人耳时, 我们会感受达到这种压力的变化 (振动) , 这就是声音。音频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 可用一条连续的曲线来表示, 称为声波。因声波是在时间和幅度上都连续变化的量, 我们称之为模拟量。模拟音频信号有两个重要参数:频率和幅度。声音的频率体现音调的高低, 声波幅度的大小体现声音的强弱。一个声源每秒钟可产生成百上千个波, 我们把每秒钟波峰所发生的数目称之为信号的频率, 单位用赫兹 (Hz) 或千赫兹 (k Hz) 表示。信号的幅度是从信号的基线到当前波峰的距离。幅度决定了信号音量的强弱程度。幅度越大, 声音越强。对音频信号, 声音的强度用分贝 (d B) 表示, 分贝的幅度就是音量。
2.2 音频数字化
数字声音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将模拟声音数字化及利用MIDI设备输入或计算机软件编写MIDI音乐。音频的数字化就是将随时间连续变化的声音波形信号通过模数转换电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音频数字化过程包括采样、量化、编码等。采样是每隔一段相同的时间间隔读一次波形的振幅, 将读取的时间和波形的振幅记录下来。量化是指:将采样得到的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 (通常为反映某一瞬间波形幅度的电压值) 加以数字化。而编码是指:将已量化的表示信号幅值的数转变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的过程称为编码。
在音频数字化过程中, 采样频率越高, 音频质量越高, 占用空间越大典型的采样频率为5k Hz100k Hz。量化位数越高, 音频质量越高, 占用空间越大量化位数一般为8位 (28=256级) 或16位 (216=65536级) 。常见的声音格式包括:WAV、MP3、WMA、RA/RM, 数字化音频一般采用WAV格式存储。
2.3 音频的采集与处理
音频的采集包括CD音乐采样和自然声采样。CD音乐采样是利用专用软件对CD盘上的声音文件进行转换, 生成多种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如Easy CD-DA Extractor等软件。首先是对CD音轨的提取, 为了使采集音频满足应用要求, 提取音频信号后, 必须进行质量监控, 并采取相应措施, 包括文件电平大小调整、音频信号检测等。自然声采样是对自然声直接进行录音, 在录制过程中, 实时完成采样, 形成数字音频信号。如录音机等。对于自然声采样, 以录音机为例, 应首先检查“波形”选项是否选中, 在设置属性时, 选择录音选项, 并确保录音控制、线路输入、麦克风应有等选项选中, 并确定待音机音源, 调整滑块, 设置录音参数。
音频的处理包括声音的编辑, 效果添加及合成三大方面。具体而言分为, 单/多轨简单编辑、粘贴声音、降噪处理、制作回声、高音激励处理、压限处理、混响处理、混缩合成、淡入淡出、声音格式的转换、制作CD音乐光盘等。以噪音处理为例, 噪音处理一般采用数字噪声处理器, 利用回波对消原理进行降噪, 回波对消采用了自适应噪声对消技术、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自适宜噪声对消系统的输入分两路, 且都是零均值平稳随机过程, 为使均方误差最小, 在理想的情况下, 系统输出通过自适应算法使噪声全部抵消, 剩下有用信号, 从而达到消除噪音的目的。另外, 高音激励处理目的是为了调节所录人声的高音和低音部分, 使声音显得更加清晰明亮或是厚重。激励的作用就是产生谐波, 对声音进行修饰和美化, 产生悦耳的听觉效果, 它可以增强声音的频率动态, 提高清晰度、亮度、音量、温暖感和厚重感, 使声音更有张力。压限处理的目的通俗的说就是把你录制的声音从整体上调节的均衡一些, 不至忽大忽小, 忽高忽低。混响处理的目的是可以使你的声音显得不那么干涩, 变的圆润和厚重一些。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许多民间艺术逐渐的被忽略甚至销声匿迹, 因此运用现代科技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保留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中, 民间音乐是不可忽略的部分。根据上文的研究, 民间音乐采风中音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需与视频采风相结合, 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宗仁.论音视频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7) .
[2]聂秀英.流媒体技术与应用[J].电信网技术, 2004 (08) .
[3]王美玉.民间音乐采风活动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3) .
[4]孙一波.浅谈高师音乐专业中的民间音乐采风指易工作[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3) .
[5]孙敬慧.浅谈我对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看法[J].剧作家, 2006 (06) .
[6]朱俊.流媒体技术与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 2005 (06) .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3篇
“采风”在近代是指到民间收集如音乐、民歌、美术、戏曲、民间叙事、民间习俗、谣谚、舞蹈等民间艺术。“采风”一词源于周代, 它不仅限于民间音乐本身, 更重要的事这些民间作品的背景文化, 与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历史等。而对民族音乐学说的研究, 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 民族音乐学是一个集音乐学、语言学、人种学及人类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强调文化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采风”的应用是多么的广泛, 无论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年轻的歌手, 还是学校里的学生, 都对“采风”有着各方面的研究。
2 视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1 视频的基本概念
视频是一组连续画面信息的集合, 与加载的同步声音共同呈现动态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视频分为模拟视频 (Analog Video) 、数字视频 (Digital VideoDV) 。视频的格式包括AVI文件、MOV文件、MPEG文件、SWF文件、RM文件、ASF、FLV文件、FLIC文件 (FLC/FLI) 、DAT文件、3GP文件等等。
2.2 视频数据的采集
民间音乐的特殊性, 需要通过视频数据的采集来将流动的音乐保存下来, 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视频资料。
视频的采集需要利用视频采集卡, 按采集的图像指标不同, 视频采集卡可以分为:广播级视频采集卡、专业级视频采集卡、民用级视频采集卡。视频采集芯片SAA7113H的输出也是隔行视频信号, 所以需要将连续的两场图像信号合成到一个图像帧中[1]。视频采集卡采集视频信号, 并完成由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压缩, 以数字化形式存入计算机中, 视频采集卡可从动态视频中实时或非实时捕获图像并存储, 视频采集卡能在捕捉视频信息的同时获得伴音, 使音频部分和视频部分在数字化时同步保存、同步播放。视频采集模块硬件处理器采用的是TI的DSP芯片C5502[2]。视频的采集分3个步骤:第一步, 采集视频文件参数设置。将数码摄像机上的开关放置在VCR挡, 打开Premiere, 执行【文件】【采集】【影片采集】菜单命令。第二步, 采集视频文件存放路径和设备控制设置。第三步, 开始采集。捕捉视频、音频时, 当a、b键 (如图1) 呈现下凹状态时表示对视频、音频进行采集, 否则不采集视频。第一排按钮主要用来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单击这些按钮和在摄像机上按下相应的按键作用是一样的。一排用来进行录制。
2.3 视频数据的处理
非线性编辑是区别与传统线性编辑的利用数字化制作的视频处理方式。传统线性视频编辑按信息的时间记录顺序, 重放视频数据从而对视频进行编辑。传统线性编辑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包括:素材寻找费时、编辑修改困难、多次编辑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硬件设备多, 费用高。相比之下, 非线性编辑的编辑功能强大, 方便易用;素材查找方便, 提高效率;数字技术保证了节目质量;提高节目制作的灵活性;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易于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现在绝大多数都采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对视频进行制作处理。
非线性编辑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 硬件由高性能计算机、视音频采集处理卡 (把录像机或摄像机中的信号采集到计算机) 、上下载录像机等构成。软件由基于视频板卡的专用非编软件, 若大洋, 新奥特等。通用非编软件、如Adobe Premiere 6.5等构成。
非线性编辑的流程分为5个步骤:第一、素材的采集与输入。采集是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 将音频信号和模拟视频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到计算机。输入是把其他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导入非线性编辑软件中。第二、素材编辑。选择需要的视频时间段, 对其进行剪切拼接等。第三、特技处理。对素材进行包括特效、叠加合成、转场等处理, 使视频经过处理出现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第四、字幕制作。第五、输出与生成。编辑完成后, 制作好的视频就生成了, 可以放到各大平台进行播放。
3 结语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民间艺术逐渐的被忽略甚至销声匿迹, 对于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保留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中, 民间音乐是不可忽略的部分。根据上文的研究, 可以看出, 民间音乐采风的视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不仅需要坚韧的毅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需要天赋。当然必备的基础知识就是民间音乐采风的视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而这一技术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只有将视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与音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在加上只要注重细节, 孰能生巧, 自然能够做出优秀的民族音乐采风视频。
参考文献
[1]陈宗仁.论音视频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7) .
[2]聂秀英.流媒体技术与应用[J].电信网技术, 2004 (8) :12.
[3]王美玉.民间音乐采风活动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 .
[4]朱俊.流媒体技术与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 2005 (6) :46-48.
[5]孙敬慧.浅谈我对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看法[J].剧作家, 2006, 6.
[6]李元庆.哈尼哈吧初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7]刘富强, 卢赤班.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应用[J].工矿自动化, 2003, (6) :31-33.
《西南音乐采风》教学案例与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