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精选8篇)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1篇
托福阅读备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
托福阅读提升需要会定位信息
练习快速扫描,在文章或段落中定位并查找重要的事实和信息,包括主题信息、概念名称、日期、地点和数字等。经常反复地练习,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流利程度。
托福阅读提升需要提升速度
[1] 在掌握语法知识(如:语句结构、代词等)以后,应采用各种手段,努力扩大词汇量,扫除阅读中存在的生字障碍。
[2] 练习速读,训练通过快速浏览而非逐句细读发现文章主旨的能力。托福阅读考试的选材,从文体角度看,大多是说明体和议论体的正式书面语文章。其语篇模式一般为导言、主题、支撑、结论四部分,并且每一段落的开头常可发现主题句。
根据英语语篇的上述特点,阅读时注意文章的首尾段落以及每一段落的开始一、二句话,常有助于迅速发现所读内容的主旨。同时,注意语篇中一些具有语义提示作用的信息词和短语(见漫谈六),对于重要信息的快速查找和定位也是有帮助的。
[3] 还可以根据托福考试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练习,包括就文章中出现的代词(he, they, that, these, it, one, others等),找出它们所指代的名词;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练习推理、预测和归纳结论的能力;选择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根据前后语句所提供的上下文线索猜测字义,例如:
Everyone faces times when one goal or another has to come first; deciding which goals are most important is setting priorities.(根据语句结构,划线单字的意义由is提示是指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A skyscraper, or building more than twenty stories high, is built on a foundation of concrete supported by piles driven into the ground.(句中or在这里表示“或者说”,提示划线单字的意义为building more than twenty stories high)
Unlike her gregarious sister, Jane is a shy, unsociable person who does not like to go to parties or to make new friends. (从Unlike所表示的对照关系,可以确定划线单字的意义正是shy, unsociable的反面,即sociable, friendly)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 beautiful egret i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completely, many clothing manufacturers still offer handsome prices for their long, elegant tail feathers, which are used as decorations on ladies’ hats.(从全句的意思,特别是描述其特征的feathers等词,可判断划线单字是指a type of bird)
托福阅读提升需信息整理能力
[1] 训练阅读除需要培养理解文章含义和增强查找信息的能力外,还应适当注意所读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写作手法,例如:该文章的组织方式可能是比较对照、分类、因果等,某个例子在阐述过程中有何作用。这有助于理解把握文章内涵和归纳概括内容提要。
[2] 练习概括提要,区分主要与次要内容。对于描述过程的文章,可练习按顺序总结步骤,写出提要。若文章涉及信息分类,可尝试制作图表并将相关内容分类排列。虽然新托福考试并不要求自己设计分类图表,但这项练习有助于加强信息整理的意识,可以帮助考生更快适应此类题型。见下例:
Scholars’ opinion about why L. cave dwellers hid their art(学者关于L.洞居民为何藏匿其艺术发表的观点) Reasons to substantiate this opinion (证实此观点的理由) Reasons to disprove this opinion
(反证此观点的理由)
[3] 根据提要或图表对阅读内容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总结概述,以配合口语和写作部分综合型考题的需要。
[4] 选取句子或段落练习释义解述(paraphrase)。一方面,阅读测试包含考查对解述语句的辨识能力;此外,在口语和写作部分的综合型考题中也需要运用此项技能。
如何巧用信号词搞定托福阅读
【锁定信号词-找到辐射区】
事实细节题建议大家采用“锁定信号词-找到辐射区”的方法来解答事实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方法:
细节题题目一般都会就文章中的一个名词或者一项事实来提问,该名词或事实就是“signpost word(s)”,即所谓的信号词;托福阅读的题目一般都会针对某一段提问,建议大家在确认了信号词之后,回到对应段落,通过“scanning”及扫读的方式,迅速定位到原文中的信号词处,将信号词上下几句划为辐射区进行研究,提高做题效率。
【例题练习】
一起来看例题,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战中来吧。
题目
1. The period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isreferred to as an “explosion” because it
A occurred 0.6 billion years ago, late inEarth’s history
B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usually fastevolution of many new life-forms
C wa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animalextinction
D was characterized by violent volcaniceruptions
题目问的是,文章中讨论的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是因为什么。
这篇阅读文章是围绕着“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展开内容的。在本题目,explosion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号词。
原文中与本题对应的段落内容如下:
The geologic timescale is marked bysignificant geologic and biological events,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Earth about4.6 billion years ago, the origin of life about 3.5 billion years ago, theorigin of eukaryotic life-forms (living things that have cells with truenuclei) about 1.5 billion years ago, and the origin of animals about 0.6billion years ago. The last event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ambrian period.Animals originated relatively late in the history of Earth – in only the last10 percent of Earth’s history. During a geologically brief 100-million-yearperiod, all modern animal groups (along with other animals that are nowextinct) evolved. This rapid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nimals is oftenreferred to as “the Cambrian explosion.”
内容很多,通过扫读,我们看到explosion这个词出现在段落最后,我们将本信号词前的两句话定为辐射区,即:
During a geologically brief100-million-year period, all modern animal groups (along with other animalsthat are now extinct) evolved. This rapid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nimals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ambrian explosion.”
解读一下辐射区的意思:
在短暂的一亿年的地质学周期中,所有现代动物群(包括现在已经灭绝的生物)都进化了。
这次快速的动物起源和动物种类多样化情况产生的时期常常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我们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特征就是动物种类多样化,动物发展的速度快,这也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爆发”的缘由。
研究选项:
A occurred 0.6 billion years ago, late inEarth’s history
A 表示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是因为它发生在六亿年前,是在地球历史的晚期。
本选项不对,是否被称为“大爆发”,与出现的时期无关。
B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usually fastevolution of many new life-forms
B 表示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特征是很多生命形式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进化演变
B正确,它提到了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的两个原因“很多的生命形式”以及“不同寻常的速度”,与原文辐射区相吻合。
C wa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animalextinction
C 表示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特征是很多动物都灭绝了。
C选项错误,动物灭绝和“大爆发”是相悖的。
D was characterized by violent volcaniceruptions
D表示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大爆发”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特征是火山爆发的情况很严重。注意:volcanic: 火山的,eruption: 爆发。因此,D也不对,辐射区没有提到火山的问题,而且它与被称为“大爆发”的原因也不吻合。
本题选择B。
2. 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the white-tailed deer of Puget Sound?
A. It is native to lowlands and marshes.
B. I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ule deer of eastern Washington than toother types of deer.
C. It has replaced the black-tailed deer in the open prairie.
D. It no longer lives in a particular type of habitat that it onceoccupied.
题目问的是,从文章第一段看,以下哪个选项在描述皮吉特我爱湾白尾鹿的时候表述是正确的?
这篇文章是围绕着皮吉特湾的鹿群展开内容的。在本题中,white-tailed deer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号词(短语)。
原文中与本题对应的段落内容如下:
Two species of deer have been prevalent inthe Puget Sound area of Washington state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the UnitedStates. The black-tailed deer, a lowland, west-side cousin of the mule deer ofeastern Washington, is now the most common. The other species, the Columbian white-tailed deer, in earlier times wascommon in the open prairie country, it is now restricted to the low, marshyislands and flood plains along the lower Columbia River.
通过扫读,我们看到white-tailed deer这个词(短语),将本信号词(短语)后面的三个分句定为辐射区,即:
white-tailed deer, in earlier times wascommon in the open prairie country, it is now restricted to the low, marshyislands and flood plains along the lower Columbia River.
解读一下辐射区的意思:
白尾鹿早前在开阔的草原是很常见的,但是现在它们的居住范围缩小至哥伦比亚河流下游的低地沼泽及冲积平原。
从辐射区我们了解到,白尾鹿曾经的活动范围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和以前的生活地区有所不同。
研究选项:
A. It is native to lowlands andmarshes.
A表示白尾鹿是在低地及沼泽土生土长的。这与辐射区”in earlier times was common in the open prairie country”不符,A错误。
B. I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ule deer of eastern Washington than toother types of deer.
B表示白尾鹿与骡鹿有近亲关系,和辐射区内容无关,且与第一段中” The black-tailed deer, a lowland, west-side cousin of the muledeer of eastern Washington”(黑尾鹿是骡鹿的近亲)相悖,B错误。
C. It has replaced the black-tailed deer in the open prairie.
C表示在开阔的草原地区,白尾鹿被黑尾鹿取代了。这个选项是无中生有的选项。C错误。
D. It no longer lives in a particular type of habitat that it onceoccupied.
D表示白尾鹿现在的居住地和以前的居住地不一样。与辐射区意思相符,选择D。
重复一下,托福阅读的信息量很大,如果在解事实细节题时把所有信息都吃透再做题,会导致时间不够,我们可以采用“锁定信号词-找到辐射区”的方法来解答这类题,把需要理解的信息的包围圈缩小,吃透该范围内与信号词相关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迅速作出正确答案。
托福阅读的题型及题量分配
-06-23 17:50来源:新东方网整理分享到 在备考托福阅读考试前,首先需要了解托福阅读真题考试的内容,包括考哪些新托福阅读题型、每种题型的考察比例等等。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托福阅读真题中涉及的一些题型及题量分配。
托福阅读的题型共分10种,即词汇题、指代题、句子简化题、插入句子题、事实信息题、否定事实信息题、推断题、修辞目的题、小结题和图表题。其中前 8种题型都属于基本信息类题型,即每篇文章的14道题目中的13道题目,每个1分。而后两种题型,小结题和图表题属于最后的1道小结类题目,两者选其一, 通常为小结题(6选3),满分2分,错一个选项扣一分。
如果知道了每篇文章的的分数与题型的对应关系,那我们就能够用于对我们的备考策略提供指引。那么每篇文章的分数和题型是如何对应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每篇文章的题型构成:
基本信息类题型13题
1.词汇题3题
2.指代题1题
3.句子简化题1题
4.插入句子题1题
5.事实信息题3题
6.否定事实信息题1题
7.推断题1题
8.修辞目的题2题
小结类题型1题
小结题和填表题,二选其一1题
从该构成中可以看出,词汇题和事实信息题是所占数量较多的题型,占比达到43%,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这两种题型应该是考生准备的重点。
托福阅读素材之长江沉船事件
6月1日晚21时30分许,一艘载有458人的客船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倾覆。事发后,从中央到地方,一场围绕沉船的紧急大营救迅速展开。
?Ship carrying 458 people sinks at around 9:28 PM Monday night in a cyclone in Yangtze River
6月1日晚9点28分,一辆载有458人的客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倾覆
?Premier Li Keqiang has left for the site
总理李克强赴现场指挥救援
?The travel agency has published emergency call number: 13983654321
旅行社公布了紧急联络电话:13983654321
?Most passengers are senior domestic tourists aged 50-80
船上大多数乘客是老年旅游团成员,年龄在50-80岁不等
?More than 30 people believed to have been rescued
超过30人被救起
?Survivors located inside ship
沉船上发现生命迹象
内宾可以用Chinese passengers表示,旅行社员工是travel agency workers,船员crew members。载客可以用aboard,如:There were 406 Chinese passengers, five travel agency workers and 47 crew members aboard.
船长(captain)和轮机长(chief engineer)已获救(have been rescued),他们称客轮遇龙卷风(cyclone)后快速沉没。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即派工作组赶赴现场(rush to the site)指导搜救工作(guide search and rescue work)。李克强赴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direct rescue and emergency handling affairs)。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2篇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教反思反思需要教吗?需要。反思,不仅是思维状态,更是生活态度。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对文本的认识水平,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把阅读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但是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觉获得的,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阅读教学中可提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平视的姿态把握文本。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3篇
大学生害怕进入社会, 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够和认识不足而心中没底。他们一旦有了足够的认识, 恐惧感就会自然消散而变得信心十足。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呢?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从中得以成长。然而, 在有限的人生里, 要想通过亲身实践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社会和人生是不大可能的。况且, 一个人成功了固然好, 如果不成功呢?二是间接途径, 即借助阅读拓展人生领域, 增加社会经验, 丰富人生智慧。
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展社会和人生领域的书籍种类很多, 我在这里以文艺作品为例。有人问瑞典作家于伦斯滕为什么写作, 他说自己写作是因为上帝太吝啬, 只给了他一个人生, “而我愿体验更多次人生、可能的人生, 探索更广大的世界、可能的世界”。这一愿望既是作家的也是读者的。作家以此为动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一旦创造出来, 就为广大读者体验人生、探索世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心理实验场。可以说, 作品中的生活有多丰富, 读者的心理实验就有多丰富。大学生们在阅读中会惊奇地发现, 自己所遇到的情感经历、人生困惑别人早就遇到过。当然, 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一样, 社会问题会时过境迁, 而人生问题却具有永恒性、超越性和普遍性。人生问题无一例外地摆在古今中外所有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有限, 但借助文艺作品可以无限地拓展人生领域, 可以无限地丰富人生智慧。这就是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也是大学生在阅读中所应该追求的。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4篇
国际研究表明:阅读素养大致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其核心是阅读能力。当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依然在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我们思考得很充分。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这是当下在常态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PISA测试显示:“阅读+做题”的阅读模式与“阅读+读后感”的阅读模式,与阅读成绩几乎没有关系;而让孩子拥有独立的阅读时间,则与阅读成绩有很大的正相关。这个测试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让我们先来对比中美“读书节”的异同,或许会有所启迪。中国的校园读书节,一般是这样的:搞一个比较隆重的开幕式,激情宣讲倡议书,并提出相应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闭幕式,会请专家和领导,一定会有成果展示,如读书汇报会、读后感、手抄报等等。美国呢?我在美国参加“影子校长”培训期间,亲历了校园读书节的开幕活动。学校也搞了一个开幕式,但校长只说了几句话,“同学们,去年我们全校师生读了50万字,今年希望大家有新的突破,达到60万字!”然后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只需记录每天读的什么书、读了几页,家长签字即可,然后师生、家长共同阅读,其余没有要求。我问校长总结会怎么开,她笑笑说:“当然要开,不过就是汇总并展示读书目录和阅读字数。”
静静分析两国学生阅读的差异,发现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差异。中国搞一个读书节,主要是想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绩来显示学校的办学业绩;而美国则关注孩子读了多少页,包括其课堂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学生静静阅读,课堂结束时填写一张记录卡,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真正的阅读上。
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得到真正地提高,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他还反复强调:“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老师沉浸于阅读训练之中,陶醉于所谓的阅读展示之中,带给学生的无疑是负担和厌倦。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范围就很容易局限于每学期课本、习题和试卷中的数十篇文章,而写出来的则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作文。整个过程枯燥繁琐、味同嚼蜡,无法令学生享受到阅读本应享受的美与快乐。除了教材以外什么都不阅读的学生,必定就连教材也读不好。实践证明: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没有自由地读书,那他就形成不了真正的阅读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无非是阅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如果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少一些生硬艰涩、甚至有时堪称焚琴煮鹤的字词解释、语篇分析和模板作文,多一些符合学生当下认知心理和真实生活经历的阅读、写作活动,想必语文学习也可以成为令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趣事。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笔者有三点建议: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了选择权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会对自己所选的书负责任,才会投放意志力读书,不要老是担心学生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品位;二是老师应当以身示范,在读书这件事上,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应当问自己:今天,你读书了吗?三是应当提倡无功利化读书,不要一来就训练、就展示,要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关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有三点建议:一是明确阅读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二是开展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开展情境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百家小讲堂、名著推荐等多种活动;三是适当开展双文化视角阅读,即在一段时间内,把中西文化视角下同一主题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倾诉、观念差异等方面进行有意义、有趣味的深入了解。
阅读,不可浅尝辄止。要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读整本的书”,还可以磨砺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学风,也可以抵制网络快餐阅读,防止思维碎片化与浮浅化。
毋庸置疑,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主要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阅读答案 第5篇
①在当前中国地毯式的城市建设改造中,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提醒着我们遗忘和丢弃的“罪过”。许多人会问,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难道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就让我们的城市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
③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遗产,也有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特征。
④由于城市的不断改造与扩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抗的灾难性变故,可以说,记忆与忘却总是如影相随,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觉的记忆,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地保护。保护城市的.记忆,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而是要见证城市生命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历程,使其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可触、可感;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群体的怀旧情绪,甚或于只是留下几个孤立的“风貌建筑”,却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街区大片抹去。这样的“保护”,留下来的恐怕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
⑤走在拆旧建新之后看起来千篇 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会觉得是在和一群珠光宝气却“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对话?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1.本文题目中的“记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1分)
答:
2.作者认为承载城市记忆的东西有哪些?请举例简要解释。(2分)
答:
3.“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变故”指什么?(2分)
答:
4.总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城市的“记忆”?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指的是城市的发展轨迹能让人一目了然,城市的特色和其独有的人文底蕴等,能让人一看就清楚。
2.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遗产,也有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例如: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道,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而城市最大的非物质遗产就是它的地域特色、人文内涵(情感)等。
3.指像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难性的事故对城市的毁坏。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6篇
天心区金峰小学 左明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最终还是要抛开热闹繁复的花架子,落在最自然最本色的地方,那就是要做好基本功,带着学生读通课文、研究词句、扩展练习,有了深厚的积累,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又有效。
关键词:读通课文;重点词句;扩展练习;当堂练笔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作为新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抛开热闹繁复的花架子,老师到底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学生又必须达到哪些要求。半年过去,我把自己粗浅的想法记录下来,作为总结。
一、读通课文是基本要求。
读课文,不但能够检查生字学习的效果,也能把孩子们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只有当他们能准确地、顺畅地读出课文后,才能对课文有所印象,才能登堂入室谈理解文意。应当说,读通课文是人人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的“下限”,它在阅读教学全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位置。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本做好准备。
老师请孩子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等孩子们读完后,老师再提一两个问题来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效果,这是现在课堂上常见的阅读模式。但是我总在想,阅读除了要尊重孩子们的自由兴趣外,是不是还要遵照老师的指导?老师们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有范读?是不是应该存在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指导?是不是应该有对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的检查?或许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但是孩子没有读通课文,你的课文内容讲得再精彩,他连地方都找不着,岂不是白费?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相信,孩子们读通了课文,就会有自己的感想,这个时候,老师再趁热打铁,效果绝对不会差。
另外,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而最能体现孩子们情感的就是他们的琅琅书声。能把对人物的爱憎读出来,把对山河的欣赏读出来,对事情的感触读出来,把对未来的期望 读出来,才证明他们真正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得到了生命的体验。
二、重点词句必须吃透。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精挑细选出来得的优秀作品,处处值得挖掘,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一堂课上处处重点,老师疲惫不堪,孩子烦不胜烦,不能达到效果。所以,要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必须做足“点”上功夫,把“点”当做钥匙,用它们来打开课文的大门。
哪些“点”呢?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每篇课文的“点”都不一样。以我执教过的课文为例,《掌声》一课要求学生明白两次掌声对英子的影响,那课上要找出的“点”就是表现英子收到掌声之前的动作、表情的词句和表现她收到掌声之后的动作、表情的词句,将两者做一个比较,目标就解决了。《蜜蜂》一课要求学生明白科学试验的严谨性,那课上要找出的“点”就是法布尔的试验是怎样一步步进行的,让学生分析多一步或者少一步能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孩子们自然就知道,试验安排的步骤是有道理在里面的。
当然,不仅有“知识理解点”,还有“语言训练点”、“感情培养点”,等等。比如,《赵州桥》一课,抓住了“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就能把“过渡句”这个概念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孔子拜师》一课,抓住“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让孩子们设想孔子在旅途中遭遇了哪些困难,就能让他们明白孔子好学、不放弃的精神,就能读出对孔子的钦佩。
从课文中这样的捕捉准了这样有价值的点,高效课堂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扩展练习势在必行。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是为了“用”,教课文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明白课文之外的文章要怎么去读,明白我们的作文要怎么去构思,所以仅仅把眼光钉在课文上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课文做一些扩展,让他们通过课文,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这里的“更多“,不是单纯的讲究在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讲求一种多样性,提高学生对各类型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对各体裁作文的熟悉程度。
扩展练习其实并不需要专门花时间来做,我听过很多优秀的课,老师们都是把扩展穿插在课文中进行的。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学到“统统掠走”,老师就让孩子们做换词练习,让孩子们想想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以达到扩充学生词汇量的效果;《少年闰土》讲到鲁迅的枯燥生活,老师让孩子们用“当闰土在„„ 时,鲁迅在„„”句型造句,不但让孩子们明白了鲁迅的心情,还训练了他们的口头写作能力;《电脑住宅》一课的执教老师要求孩子们作为住宅的小主人,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住宅的特别之处,不但考查了孩子们的复述表达,还提高要求顺便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这些巧妙的设计,都毫无疑问地提升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四、当堂练笔适当穿插。
这里的练笔不是指完整的习作,而是要写一些小小的片段。很多的课文在课后题中、作业中有练笔,这样的题目我们不能忽略,课堂上如果有时间,就要让学生快速地完成它们。
理由有二。一来考试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课堂上不训练他们的写作速度,考试时就必然把握不好时间;二来课堂练笔时学生边写,老师边指导,写完后有不可逃避的当堂朗读和面批,学生的态度达到最认真,这样的训练比让他们回家写有价值许多。
练笔分为几种,一种是对课文的模仿运用,一种是把课文留白处补全。第一种强调让学生学习模仿课文的言语形式,可以是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以前未出现的构词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说写写;课文中的某种新出现的句式,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模仿说一说写一写;段落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写;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或文章结构,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模仿言语形式,是读写结合的好材料,学生既能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在学习表达中相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二种挖掘课文中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他们思维的固定模式,无论是从表达还是想象的角度来说,这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教学手段无论怎样先进,教学方式无论怎样翻新,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在最自然最本色的地方,那就是要带着学生加强阅读训练,反复朗读、反复思考、反复练习,有积累才能有激发。
参考文献:
①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浅见 刘素坚[J] 甘肃农业 2010(03)
② 阅读教学:做足“点”上功夫 廖纪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01)
gre考试阅读提分需要什么 第7篇
gre阅读备考须知
一、掌握基础核心gre考试词汇
GRE阅读怎么练习,做新GRE阅读需有一定的词汇量,GRE考试所需掌握的单词要少的多(四级以上词汇大约个),这些词往往都是些GRE阅读专属词汇,且重复率很高,只需集中背记一下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对新GRE阅读理解句子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新GRE阅读有很多阅读技巧,但它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要在你对文章的大意甚至对一些具体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个基础就体现在对句子的理解上。
二、全面了解gre阅读考试备考资料文章
需智慧读新gre考试阅读原文,GRE考试要靠读懂全文来做对题,对中国考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把文章全部翻译成中文,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逐字逐句理解全文,更何况是生词连篇、复杂难懂的英文,所以我们要靠快速读文法,学会抓重点。要熟悉新GRE阅读理解考点和题型,GRE考试阅读考了很多年,已经呈现出了明确、固定的出题点和试题类型,考生应该对它们有充分的了解。
gre阅读中对备考资料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考试提高gre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新gre阅读制胜法则就是总结如gre阅读的逻辑技巧,对提高阅读效率很有帮助的。
三、研究GRE阅读理解答案规律
选新GRE阅读理解答案有方法、有技巧,GRE考试阅读的答案的确是有一些特点的。有一些答案一看就是正确答案,说得客观严谨、小心翼翼,有的一看就是错的,这里面包含一些特定的规律。GRE考试考点详细读,非出题点略读这句话非常简单,然而,很多考生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有的考生是不知道什么有用,不知道哪儿是出题点,也就不知道哪里详读哪里略读,只好全文都一样重点的读,其实也就等于全文都没读好。
GRE阅读怎么练习才能掌握这些规律呢?有句话说熟能生巧。大家在备考时注意多练习和新GRE阅读,平时试着看一些英文的阅读文章,养成英式思维,慢慢的你的阅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了。
GRE阅读:阅读题目的关键内容
1、看题
首先记住,先文后题。道理很简单,你直接读题,根本读不懂。所以很重要的是搞明白两个问题,这个题目对应文章那个层次,考的是观点还是例子。题型很重要,意义在于告诉你正确选项的特征的如何定位。
2、措辞
对于这个考试来说,学术化就是最大的纲,也是它迥异于托福、雅思。雅思托福的命题目的是生活化,而对于GRE来说,学术化代表着措辞的规范和温和。考生要注意的,文章里面的事实都是与我们学术生活共时的,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反现实的虚拟状态,都是非常明显的潜在出题点。尤其是虚拟语气,往往表示应然而非然之状态,很有可能出现负评价,以态度题的方式考察。
一切过分极端的言辞,如绝对的说法,大多数,比较级尤其是强烈比较级,在文章里要注意。还有一种也是强烈的对比的标志,就是以大写字母标注的时间,指明某时之前或之后,我们称之为时间强对比。
总结之,即是三大关系,强对比,因果以及转折。表示这些关系的连词,一律要注意,最好做出标记。而对于题目来说,考生要注意以上说法是在哪里出现,如果文章有这些强烈的措辞,那么题目当中对应这些段落的选项也有,就很可能是对的,如果选项出现而文章的相应位置没有,则该选项必错。
3、态度
主题题,态度题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RE的评价体系。
对于激进的( 进化论)左的(马列)上纲上线的,通常不与支持,对于以政治干涉学术,尤其反对。对于歧视弱者,损害弱者尤其反对,弱者恒强。 Should, must, should have 等词也是负评价。选项中极端的,进行人生攻击的,模棱两可的,谄媚的,马上排除,因为这是学术考试。选项过分极端的副词,也要小心,如表示绝对的言辞。
4、文章
诸生读此类文章最大误区在于试图读懂,考试只有13-15分钟时间做题,文章不是用来读懂的,对待难句最好的办法是考虑怎么不读、少读。学术文章特点就是规范,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我们一定要读出套路,尤其是文章观点的数量,这个直接关系到主题题怎么出。
我们要把每段的层次的连词标记出来,我们还要知道每个层次的主题词是什么,周围有没有否定词(改善题),有没有褒贬的词(态度题,应用题)。至于例子,也可以考虑不读或者少读,因为GRE阅读重点考观点,以观点记例子,以观点分层次,以观点分逻辑关系。
GRE阅读:提速的取舍问题
GRE阅读取舍的标准是:
a)让步分句(如:带although的分句、带it is true的分句、带do的分句等)一律跳过(但是用括号括起来),只看后半个分句;
b)such as后的内容一律跳过,也用括号括起来,不过我会数数列举的个数,如果是4个,则必出题,其他个数不用管,出题了再回头看;
c)for example举例只要提炼关键词的首字母就可以了,也要括起来,重点看后面或前面的结论。
d)原因标志词常为BECause、since一律跳过,括起来,只看结果。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result in和result from,遇到这两个,我在下面划横线做标记。
e)老观点只把握关键词、知道讲的是什么就行,其他一律跳过。
f)冒号后一律跳过,冒号下做标记。
g)分号后一律跳过,因为表示并列,内容和前面大体一致,分号做标记,出题的话再回来看。
现在的标准是:上面这些全看,因为速度上来了,但看这些内容时仍然是“毫无感觉”地看,可以不用担心它们会分散注意力了。
当这些内容都做标记后,文章结构就非常清楚了,哪儿是举例、哪儿是结论、哪儿是原因、哪儿是转折一目了然,定位非常容易。
我的提高阅读速度的不二法门: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文章,5遍左右吧!慢慢地就会产生一种直觉,知道哪里略读哪里重读。
GRE阅读考试真理
GRE文章是论证性文字,不是说明性文字,如电视机的说明书和校园简介,也不是叙述性文字,如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GRE题目也总是以考论证结构为主。例如,考主题和态度(包括写法型EXCEPT,考负评价的取非,从否定角度考核心内容的一般的EXCEPT);考特殊论证内容,如让步、对比;考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in order to);考有哪些论据(论据列举);考论据中的特殊形式(泛指化)。由此,读文章最重要的是分析结构。分析结构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在其要求下,我们的阅读方法是结构化阅读。
有形形色色的阅读理论,声称能够达到GRE的目的。评价这些阅读理论的标准,首先应该来自GRE阅读考试的要求。这要求简单不过,要求15分钟左右读完答完一长一短两篇文章的内容和题目。在这个要求下,精读显然不行,虽然如果时间足够长,可以保证做对细节题。泛读如何?泛读就是大致看看,但GRE题目有时考到段落或文章整体结构,这哪里是随便浏览就可以掌握的?人们也总结很多阅读技巧。它们固然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的缩小阅读量,甚至鼓励人完全忽视掉那些专业的细节,但这些技巧存在有共同的问题:只对讲解员所讲到的有限的文章适用。
改进的办法是发明不同的技巧去对应所有文章。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给考生留下问题:他们不容易知道何时该使用哪些技巧。技巧越多,就越具特殊性,杂多技巧的组合,让人感到混乱。另一方面,做题的技巧倒是非常实用,不过,运用做题技巧的基本条件是知道题目考察的是文章的哪个位置;位置的确定也许不能只靠单纯阅读技巧来碰运气。
论证性文字一定是以论证为特点,这特点及于文章的各个层面:篇章-段落-句子-单词。篇章由多个论点组成,论点由作为论据的句子构成,句子本身的典型构成是前后场由表示论证关系的词汇连接,体现论证的意义的单词最重要。要真懂得文章,必须把所有那些表现论证的字词句抓出,而这却恰好是过去所有阅读方法都忽略的。
关联词和广义的关联成分,经过GRE的反复宣传,已经获得众所周知的重要性,在此不论。但是,单纯的关联词也可能组成没有新鲜内容的堆砌文章,于是内容上的关联成为必要,这靠论证形式,也就是,我们要看一个论点是如何展开的,或说文章是如何结构或论证的。对一个论点而言,论证的方式是分角度;但不是所有论点都可以分角度,那些不容易分角度的,论点按照其自身潜在包含的内容展开,由此有差异、正、反三类关系,每种关系的论证都相对模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懂得文章每句话在论证上的作用,无须完全依赖对文章各句所涉专业知识的了解。下面以例为证。
Paule Marshall“s Brown Girl, Brownstones (1959) was a landmark in the depic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Marshall avoided the oppressed and tragic heroine in conflict with White society that had been typical of the protest novel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Like her immediate predecessors, Zora Neale Hurston and Gwendolyn Brooks, she focused her novel on an ordinary Black woman”s search for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Black community. But Marshall extended the analysis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begun by Hurston and Brooks by depicting her heroine“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Barbadian American parents, and by exploring how male and female roles were defined by their immigrant culture, which in turn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terialism of White America. By placing characters within a wider cultural context, Marshall attacked racial and sexual stereotypes and paved the way for exploration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novels of the 1970”s.
该文共5句。第一句说PM的书是里程碑,这是一个出现在段落前场的正评价,就是文章的主题。下面就是要展开这个主题。为此并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方面的里程碑,因为就其是里程碑而言,肯定是与前,也与后比较,才有这个地位,所以单讲这本书本身是不够的。这是它本身在内容上所蕴涵的,后面必须把它展开。于是,文章后面内容一定先讲她之前如何,再讲她本身如何,最后讲她之后如何。内容上看就是,此前文字的模式,她的改变,她的影响。
这个思考过程,开始可以花费时间,但一旦想到,对所有写里程碑式意义的段落,其论证模式都是如此,我们就可以明白,结构模式,不依赖在这个结构下得到论述的种.种题材,原来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下文的。此外,此句考主题题。
第二句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说她之前如何,却说她避免了什么。而其所避免的内容,在上句的语境约束下,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她之前的模式。也许oppressed and tragic heroine不足以让人马上断定它就是此前小说俗套,但that之后跟出的内容,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典型情况(had been typical of),也就说是此前的模式,而且时间也交代了,是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That从句看似补充说明,其实对这个句子至关重要。它作为该句的后场,体现核心的内容,这是一个例子,说明单纯从语法上来判断一个成分是否重要的做法是有局限的,而考虑论证的语法即论证性语法分类则重要,其核心是前后场中心词以及起连接作用的论证性词汇。
第三句容易把握,这是因为一打头即讲相同(Like her immediate predecessors)。我们不关注里面的具体内容,虽然可能练习题目,也确实考到这道题,因为它也是特殊语言(比较),但是,即使现在看得很懂,做题时仍然不能完全凭借印象,因为选项正是在名词短语上故意设置陷阱(该题正是如此),因此必须把答案和原文内容仔细对照。在读文章时,只要知道它在讲相同,做题时能够快速定位至此就可以。而且,从这句可以预测后面一定还要讲不同点。一个体现里程碑的著作,不可能总是模仿前人,而必须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这从逻辑上规定下一句应该写什么。
第四句以But开始,显然讲不同。这不同点在于她进一步有所拓展(extend)。后面以两个方式状语从句(by depicting, and by exploring)说明她如何能够拓展。这两个by doing是否重要呢?一,它们是并列结构(and);二,它们都是细节内容,处理的方法和对上句到底如何相同一样,都是先可不用字斟句酌,到练习题时才回头看也不迟,事实上,后来没有考这里,这说明,有些细节是不用仔细理解的,我们先且把所有细节都快速读过,不加深究,然后在考到细节时再看,那时看的只是全部细节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以节约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比较选项相对于原文内容的差别上。这就要求,必须纯熟的掌握结构,才能为做题空出更多时间。所以,结构分析是做题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此句后来练习题,问作者提到那些方式(way)是为了做什么,典型的in order to 题型。注意它的考法,不去问by doing 里面的具体内容,而问by doing 为什么写。答案当然是说为了说明Marshall如何扩展。答案是这句的前场中心内容,其实也是全文用以具体说明Marshall的一个实质性内容。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第8篇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作为一所地处中部省份的老牌师范院校, 学生构成主要以省内女生为主, 尤其是笔者所在的人文科学系。我校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培养模式, 学生年龄一般在15到22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 活泼好动,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但还未形成体系。因此,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正确引导他们, 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课堂教学传递的是书本知识, 是理论, 除却那一部分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迫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以外, 剩下来的知识才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收获的真正的财富。但这类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尤其是人文类学科, 教师所能教授的仅仅是课文, 是文学常识、历史常识和政治常识, 是教法论, 尽管教师们秉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尽最大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美”, 体会到“人文关怀”, 但光依靠课本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书本内容毕竟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我们提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 对于文科类课程的教师而言, 实践课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沙龙或读书会, 教师与学生围成圆圈, 以茶话会的方式进行, 在讨论中增长知识与见识。
那么, 究竟哪些书适合大学生阅读?在当今这样一个纸质书已经越来越萧条, 电子书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与新媒体雄霸天下的数据化电子化时代, 课外阅读又究竟可以带给我们的学生什么?这是笔者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部目前也在提倡“书香校园”活动, 并且为在校大学生列出一份非常完整与全面的书单, 内容涉及文学、史学、政治、哲学、科技等, 面对这样一份规模庞大的书单, 特别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精挑细选, 根据学生实际“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我们说, 学生的课外生活理应是丰富多彩的, 读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那显然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指出, 我校作为一所女生占绝大多数的老牌的地处中部的师范院校, 学生显然是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女生可能在思维敏捷方面比不上男生, 在思想上也不如男生深刻, 但往往情感细腻, 想象力丰富, 善良, 纯真, 相信美好, 相信梦想和奇迹, 女生往往天生与真善美有着不解之缘。而作为师范院校的女生, 将来所要面对的是6到13岁之间的小学生, 要经常与孩子打交道。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一颗童心, 保有童真和童趣。童真和童趣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是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的礼物, 但在很多人身上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被上帝收回去。那么, 最大限度地保持我们学生的赤子之心, 是至关重要的。童心并不能完全代表人文修养, 童心意味着理性的不足, 意味着纯洁和虚弱, 甚至是单薄, 这种单薄也许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不了理论家或学者, 但正是这种赤子之心使得我们的学生成为师范院校的学生, 成为将来的“孩子王”, 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在电影《灰姑娘》中, 灰姑娘艾拉的母亲在病逝前给予女儿的法宝就是“坚强而勇敢, 纯洁而善良”, 我们说, 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外实践, 尤其是课外阅读中, 所要竭力培养的素质。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