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精选10篇)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1篇
标本的染色
在对痰标本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染色检查中, 有些标本的临床意义是较大的, 而有些标本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其中有较大临床意义的标本有胸液、纤维支气管镜取液、肺穿刺等。痰标本的临床意义则相对较小。镜下见到的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样的双球菌, 几乎有完整形态的菌丝和孢子、假丝菌, 抗酸染色见到抗酸菌等,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2]。
正确采取痰标本可以提高它的临床价值。标本应该来自下呼吸道。简单的说, 在低倍镜 (10×) 下, 如果每视野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 中性多细胞数>25个为好。在检测的过程中, 必须让有经验的操作员来进行操作, 对图片结果的解读, 也应该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并且要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 避免产生较大的主观上的干扰。在对患者进行标本的采取时, 应该是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 或停用抗生素至少3个半衰期之后。
痰培养成功的关键当然是痰不被口咽部细菌污染, 污染菌可包括携带的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医生一般认为优势菌具有临床意义, 那么读片时如何判定你所见到的细菌是优势菌?回答: (1) 在油浸镜下, 我们仔细观察, 能发现该菌出现于10个视野中; (2) 在油浸镜下, 这种细菌的出现频率较高, 一般>50%。对于痰标本的检测结果, 必须与另外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和印证, 然后来确定其临床价值。在以往的文献中, 其报告的结果差距是非常大的, 痰的革兰染色的敏感性15%~100%, 特异性11%~100%, 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 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血培养
血培养在CAP中的意义:它的阳性率较低, 千万别忘记先取血做血培养, 然后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CAP中血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才5%~15%。当患者患衣原体/支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的CAP时, 血培养只能发现细菌, 而不能发现非典型病原体。这时需要根据临床来判断, 不可忽略非典型菌的存在。由于有菌血症的CAP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无菌血症者, 故积极做血培养还具有抢救患者的作用。
痰培养
痰培养:所有影响痰革兰染色质量的因素也同样影响痰培养, 痰必须是来自下呼吸道;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操作;而且标本必须新鲜, 细菌必须存活,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离开人体CAP病灶后很易死亡, 所以取得标本后, 要尽快送到实验室侯检, 采集标本一定要在抗生素使用前。
培养成功的痰只占20%~79% (平均56%) , 用痰涂片革兰染色结果指导痰培养可以提高后者的阳性率, 有学者认为, 痰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当低的这一事实, 限制它只用于以下情况, 即经验治疗失败、严重的CAP、高危患者[3]。
细菌室常用来培养分离呼吸道菌的3种培养基为高营养血平皿、巧克力平皿及麦康凯平皿。当怀疑有军团病, 或革兰染色镜下见到可疑军团病菌样小细菌时, 应该启用半胱氨酸-酵母粉-活性炭选择性培养基, 或有类似功能的培养基。
查微生物抗原
查微生物抗原诊断CAP的现实性是市场上已有数种试剂盒, 如肺炎球菌多醣体抗原盒、军团病菌抗原试剂盒、流感嗜血杆菌b型抗原试剂盒, 其优点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影响结果, 特异性高, 可直接测痰、尿、血清、脑脊液标本。但其只要确定是得不到活的细菌, 也不知道药敏结果。可用项目也太少, 所以它只能是对生物方法的补充。检测尿中军团病菌抗原, 特别是Ⅰ型抗原, 敏感性 (70%~90%) 和特异性 (90%~95%) 都非常好。
聚合酶链反应的核酸放大技术
可以从国际市场得到的测CAP患者血清抗体试剂盒有军团病菌抗体盒、支原体衣原体抗体试剂盒和病毒测抗体试剂盒。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的敏感性低于特异性, 而且确诊往往需要等待数周后, 观察到抗体效价有4倍的增长为确诊。因此测抗体的临床可用性较小, 适合流行病学的调查, 见表1。
结语
负责CAP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 (60%) , 其他病原体有10多种, 各家报道不一。而且23%~33%CAP患者住ICU, 83%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分布特点:59%革兰阴性菌感染:首位绿脓杆菌 (16%) , 其次肠杆菌属 (11%) 及肺炎克雷伯菌 (7%) ;20%~32%革兰阳性菌:主要菌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肺部的厌氧菌可达10%~20%;真菌出现率<10%。
摘要:目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在我国是常见病。尽管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我国的CAP常见病原体始终没有定论, 有研究显示, 50%的标本找不到病原菌, 因此, CAP的诊断主要依赖CAP的临床诊断和CAP病情的严重性的评估, 其次才是病原体的查找。许多关于CAP诊治指南的内容有一致之处, 也有相互矛盾的做法。可见我国关于CAP的诊断和分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微生物学诊断,探讨
参考文献
[1]蔡焕荣, 廖意红.下呼吸道感染652例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13 (5) :179-182.
[2]李红梅, 单正清.肺结核患者继发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 :47-48.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2篇
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感染率会有3~4倍的增加。首都儿科研究所细菌研究室2015年1~12月的监测显示,2015年5月起,所检测到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开始升高,12月最高达到56.8%,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流行趋势。通常情况下,肺炎支原体每3~7年流行一次,所以本次流行可能还会持续1~2年,爸爸妈妈们还需严加防范!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速读手册
*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致病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支原体的一种,是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的主要致病菌。
特性:支原体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只对特定的抗生素有效。
* 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多常见?
《中国近期流行病学调查和国际权威指南》指出:肺炎支原体不仅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孩子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在1~5 岁孩子中亦不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越来越高。有研究报道显示,在流行季节,肺炎支原体在住院肺炎患者中高达50%以上,一些地区甚至更高。目前出现在学龄前期孩子的感染逐渐增多,有低龄化趋势。
* 传播途径及场所——
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孩子最易被传播的场所:家庭、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较封闭的地方。
*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危害——
可以引起系统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皮疹、心内膜炎、自身免疫性缺血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恰当,疾病一旦发展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气胸、肺脓肿、坏死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脑膜炎、骨髓炎等多种严重的肺内肺外并发症,甚至会有致死风险,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 怎样判断孩子感染了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症状似流感:幼儿期的呼吸道感染中以肺炎发病最为严重,而肺炎中以肺炎支原体肺炎最为常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雷声小、雨点大”,一般起病缓慢,潜伏期为1~3周,其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持续性咳嗽;起病可急可缓;感染的严重程度可变度大……
专家提醒:肺炎支原体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血清学诊断),并综合多种临床症状综合考量才能判定,有些家长或医生仅仅通过白细胞的高低来判断孩子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家长难以自行通过症状辨别肺炎支原体肺炎,而且易贻误治疗,加大治疗难度,所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送医。
* 肺炎支原体感染:抗生素当用就要用!
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指出大环内酯类特别是阿奇霉素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实现临床治愈,因此,对于临床上被诊断(或疑似)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孩子,以阿奇霉素作为首选治疗。
父母用药误区1:完全拒绝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其实这是不对的,当明确感染类型后,当用抗生素就得用。而且青霉素/头孢素的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无效,需要使用阿奇霉素这类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父母用药误区2:抗生素要少用,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了就马上停药
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一旦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要根据医嘱用足剂量,擅自
减少剂量和停药,都可能诱导耐药,继而导致病情反复。
Q&A:典型问题问专家
Q: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之后还会不会再复发呢?
A:肺炎支原体感染复发的概率是存在的,但是要判断它是不是会复发,要看孩子本身的免疫状态。
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一个是肌体的免疫功能。假如肌体的免疫功能是好的,应该说没有再复发的可能性;但是假如肌体功能比较差,就有可能再复发,因为它的免疫不是持久的,并不会产生抗体保护孩子一生。
Q:现在有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A:没有。因为我们造细菌的疫苗,很多是靠它的细胞壁,而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再加上它的培养很困难,它在普通的培养基上面活不了,一下就死掉了。
Q:治这种病一般的疗程是多久?
A:肺炎支原体疗程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轻重不同,但一般来说时间会长一些,普通的肺炎7~10天就够了,而肺炎支原体要2~3周以上,如果是重症的话是4~6周。有研究发现,如果肺炎支原体疗程不够,或者用药时间不够,会影响愈后,会引起肺功能的异常,所以我们要求支原体肺炎的疗程要达到一定的时间。
Q:如今很多家长会自己通过血常规去判断是何种感染,而且比较排斥抗生素,知道阿奇霉素是抗生素会比较排斥……应该提醒家长抱一个怎样的态度?
A: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血项指标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所以是跟病毒感染没法区别的,只是有一些难治性的支原体肺炎后期的血项值有的比较高,所以我们会跟家长解释:不要老盯着一个血常规,如果只这么简单,你们也不用来医院了,我们要综合看这个孩子的年龄,看他的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的变化和反应,比如一般来说一个孩子烧了3天了,但是他的体温往下走、有下降趋势,我们会认为是病毒;如果孩子3天一直不见好,我们给的降温药、中药作用都不大,而且咳嗽很明显了,我们就会跟家长讲,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就需要给这个孩子吃阿奇霉素了。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3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
儿童急性下呼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 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4.5%~65.2%, 儿科门诊的39.0%~65.5%[1]。而其中肺炎支原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因之一[2]。为有效防治本病, 笔者针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因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因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 结合肺部X线改变、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 (MP-IgM) 检测等, 均符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断者[3]。本组病例1 800例, 其中男1 010例, 女790例, 年龄 (6.2±4.2) 岁。
1.2 研究方法
依据事先制定的调查表格, 在研究期间将每一位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填于调查表。调查结束后, 将数据制成数据库以备数据处理。将年龄分布、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季节分布等作为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2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年龄 (6.2±4.2) 岁, 集中年龄段为9~13岁;男童占56.11%, 女童占43.89%, 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城区占79.37%, 乡村占20.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午9~11点为接诊高峰时间, 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全年接诊以11月、12月、1月为高发季节, 与其他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病例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呈阳性420例, 阳性率为23.33%。
3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其中肺炎支原体是致病性支原体的一种。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吸入呼吸道后, 肺炎支原体杆状一端的细胞器内的P1黏附蛋白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黏蛋白受体结合, 继而发生纤毛的停滞, 病原体释放过氧化氢及其他超氧基团, 造成上皮细胞破坏, 随后发生浅层黏膜广泛性损伤从而致病[4]。
本调查显示, 9~13岁年龄段是高发年龄段, 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患儿都是学龄儿童, 好动, 户外活动多, 活动范围大, 加之学校人员稠密, 因此通过呼吸道感染支原体的机会大有关。另外调查还显示发病的患儿中, 男童多于女童, 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应归于男童与女童相比较, 男童喜动, 且活动量大, 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多。
笔者将地域仅分为城区和乡村, 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乡村组。笔者分析, 城区儿童所处环境中, 人口密度高, 获得感染的机会大, 也可能与城区儿童的体质有关, 如城区的污染环境致儿童体质弱于乡村组。
接诊的高峰时间段是在上午9~11点, 这可能和医院上班时间、公众出行习惯有关。但这也提示医院应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患儿发病的高峰季节在11月、12月、1月, 由于突然进入冬季, 机体尚未适应, 患儿又未及时添加衣服, 故易感冒。并且冬季空气干燥, 人体呼吸道黏膜、纤毛易被损伤, 从而容易受到病菌侵袭。
通过以上调查, 对我院儿科因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状况有一个初步认识, 这便于积累经验, 同时也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 提高对因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防治效率, 利于医院合理分配人力、物力。但是, 限于笔者的调查范围有限, 调查项目少, 样本量有限, 结论的可靠性、是否可推广, 均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予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Pechere JC.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n children[M].West Sus-sex:Cambrical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29-34.
[2]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28.
[3]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1-1215.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4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1-0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lae,Mp)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临床诊断MP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治的147例确诊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入我院确诊为呼吸道MP感染的患儿147例。其中男82例,占55.78%(82/147),女65例,占44.22%(65/147);患儿年龄在7个月~13岁之间:7个月~13岁53例,占36.05%(53/147),其中7个月~1岁11例,占7.48%(11/147),1~3岁42例,占28.57%(42/147),3~10岁94例,占63.95%(94/147)。
1.2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实验试剂盒,以颗粒凝集法检测MP-IgM抗体,IgM滴度≤1∶40为正常,IgM≥1∶80为阳性提示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观察项目主要包括咳嗽、发热、肺部体征、X线表现,、肺外脏器受累情况,并观察疗效和转归。
1.3临床特征
1.3.1发热共103例,占70,06%(103/147),37.5~
385℃者,71例,占68.93%(71/103),38.6~39.4℃者32例,占31.06%(32/103)。
1.3.2咳嗽143例,占97.28%(143/147);无咳嗽症状者4例,占2.72%(4/147),均为上呼吸道感染。
1.3.3肺部有罗音者105例占71.43%(105/147),闻及湿罗音者,78例,占53.06%(78/141),肺部闻及哮鸣音或其他干罗音者,59例,占40.14%(59/141);肺部无罗音者41例,占27.89%(41/147)。
1.3.4X线表现:共120例摄胸部X线片,表现为大片云絮状影42例占35.00%(42/120),小斑片影或斑点影17例,占14.17%(17/120),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59例,占49.17%(5/120),胸膜炎改变2例,占1.67%(2/147)。
1.3.5肺外脏器受累表现97例,占65.99%(91/147),其中仅累及1个脏器的49例占33.33%(49/147),累及2个脏器的43例,占29.25%(43/147),累及多个脏器的5例,占3.40%(5/141)。
2结果
147例患儿均予阿奇霉素治疗,8~10mg/kg/d静滴3天,停4天后根据病情,继续静滴阿奇霉素或改口服3天停4天,后再服3天,共三个疗程,症状、体征均消失,其间可根据病情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并辅以对症及支持疗法,有心肝受累的给予能量、肌苷、甘草酸二铵治疗,神经系统受损者加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加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共有4例患儿提前出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改善、实验指标恢复正常后出院,平均住院時间9.22天。
3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5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感染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 呼吸机已广泛应用于医院临床, 救治了大量的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及急重症病人, 但也可引发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等严重并发症。VAP是指危重病人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受机械通气 (MV) 48h以上发生的肺部实质性感染[1], 是MV病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为9%~69%, 病死率达30%~50%, 通气时间每增加24h, 肺炎并发危险性便增加1%~3%[2]。因此, 分析VAP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VAP感染危险因素
1.1 内源性因素
1.1.1 机体免疫力低下
行MV的病人通常存在严重原发疾病, 往往伴有昏迷、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等症状, 使其分解代谢旺盛, 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 容易被细菌感染。
1.1.2 体位
病人长期取仰卧位, 使细菌移位、定植危险性增加。据报道, 仰卧位是MV病人在首个24h内并发VAP的独立危险因素[3]。
1.1.3 胃肠定植菌反流
定植于下呼吸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有20%~40%来自于胃, 故当吞咽功能受损或胃内容物反流时便会引发误吸。尤其是MV病人, 常发生胃内容物反流, 特别是取平卧位, 留置鼻胃管或者胃内容物量大时更易发生。1.1.4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受损气管插管可破坏上呼吸道屏障, 使气道黏膜受损, 纤毛清除能力下降, 同时刺激气道分泌物生成, 影响咳嗽反射, 使口咽部致病菌可移行至下呼吸道, 形成细菌定植及感染。积聚于气囊环绕处的细菌、分泌物, 也可随气管管径变化、呼吸运动及体位变化等流入下呼吸道, 增加肺部感染可能性。
1.1.5 药物的应用
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 导致胃内的pH值上升, 酸性环境被破坏, 使细菌容易生长。对躁动病人使用肌松剂、镇静剂及冬眠药物等, 可抑制各反射活动, 如咳嗽吞咽反射, 致使呼吸道分泌物不会自行排出。而多种抗生素的使用, 使细菌耐药性增强, 耐药细菌定植于胃、上呼吸道后, 易进入下呼吸道, 均可引发感染。
1.2 外源性因素
1.2.1 病房环境污染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其内病人的流动量大且携带多种病毒、细菌, 都可能经分泌、排泄大量释出, 若与尘埃混合, 可以气溶胶形态悬浮于空气中, 导致空气污染。另外消毒剂、排泄物等的刺激性气味不易去除, 也影响空气质量, 增加感染危险性。
1.2.2 医务人员手污染
ICU中普遍存在可引发VAP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手、环境及设备间循环污染, 医疗操作时再与病人交叉感染。据报道, 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较差, 手部细菌检测的合格率仅有70%[4]。
1.2.3 呼吸机环路影响
MV病人呼吸时, 在呼吸机环路中气体可形成相对密闭、潮湿的环境, 是细菌移行、定植的重要部位, 且抗生素在此处不能发挥作用, 定植细菌经管道碰撞、呼吸气流等因素流入下呼吸道, 引发VAP。呼吸机环路多配有湿化器, 其冷凝水也可能流入下呼吸道, 引发VAP。
2 VAP相关防护措施
2.1 安置合理体位
半坐卧位是MV病人的最佳体位, 可使口咽部细菌定植、胃反流、误吸等发生率下降, 是防止VAP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据报道, 仰卧位的误吸发生率高于半坐卧位[5]。因此若病人无禁忌证, 可尽早取半坐卧位, 通常将床头抬高30°~45°。
2.2 提高机体免疫力
应加强急重症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胃肠内营养有助于上皮维持, 防止细菌移位、定植, 促进肝脏内炎性调节因子的合成, 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平衡。应根据病人病况选用口径适当的营养管, 以尽量小为原则, 防止胃过度扩张。还需减少使用镇静剂及抗胆碱能药物等, 加用胃动力药, 帮助胃蠕动, 若必要时还可从小肠内直接给予营养。
2.3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可控制口腔常寄菌数量, 避免过度增生, 同时提高其防御能力, 减少口咽部定植细菌, 降低VAP发生率。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 若为碱性用2%~3%硼酸液, 若为中性用等渗盐水或1%~3%过氧化氢液, 若为酸性用2%碳酸氢钠液;口腔护理每日3次或4次, 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长期MV病人, 每周行口咽部、下呼吸道的痰液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强针对性的抗生素。
2.4 重视气道管理
肺部感染危险性可随着吸痰次数增加而增加, 因此不主张频繁吸痰, 强调合理吸痰及雾化吸入, 着重把握吸痰时机, 视听诊结果确定痰位置, 注意由浅入深, 避免带入外部痰液;吸痰时应严格无菌, 遵循从气道到口腔的原则;若分泌物过于黏稠, 可先用无菌痰液稀释液稀释, 分泌物松动后吸出;若呼吸机有雾化功能, 启动并保持气体温度在32℃~55℃, 以稀释分泌物, 帮助其排出。为避免暂时放气或气囊压力过低时, 气囊及声门间积聚的分泌物沿气囊流入下呼吸道, 应重视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做好相关吸引工作。
2.5 阻断外源性感染途径
病室配置空气净化系统, 定时换气通风及行紫外线消毒, 以保持空气清新;医护人员需按照6步洗手法规范洗手, 相关人员进入病室需穿戴隔离服、帽子及口罩, 防止交叉感染;若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 应限制探视人次, 给予保护性隔离;加强呼吸机及相关部分的消毒, 其管路7d更换1次, 若中间出现污染或工作性能障碍, 应及时更换。
3 小结
VAP是严重的医院感染之一, 占院内相关性肺炎的80%, 是直接导致病人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经济负担加重, 医院感染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感染VAP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体免疫低下、体位、胃肠定植菌反流、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药物的应用、病房环境污染、医护人员手污染及呼吸机环路影响。主要防护措施有安置合理体位、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口腔护理、重视气道管理及阻断外源性感染途径, 以降低VAP发生率。
参考文献
[1]Tejerina E, Frutos-Vivar F, Restrepo MI, et al.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J CritCare, 2006, 21 (1) :56-65.
[2]付莉, 吴乃君.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其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11A) :2821-2824.
[3]Kollf MH.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muhivariate analysis[J].JAMA, 1993, 270:1965-1970.
[4]汪洪.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1) :84.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予以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在48 h以上327例患者,其中113例患者发生VAP,约占34.56%,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VAP诊断标准[2]。其中男78例,女35例,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为(61.6±12.7)岁,其中21~40岁的患者15例,约占13.3%,41~50岁32例,约占28.3%,50岁以上的患者66例,约占58.4%。113例VAP患者中,47例直接气管切开,35例气管插管转为气管切开,31例重复气管插管。原发基础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1例,术后17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严重多发伤15例,重症感染11例,中毒5例,支气管哮喘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肺癌2例。全部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2~35 d,平均时间为(13.2±3.5)d。
1.2 方法
对113例VAP患者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一次性无菌集痰器或纤维支气管镜对气道分泌物进行收集后置于无菌容器,送入细菌培养室进行培养,能够连续两次培养出一种菌株,即为病原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试验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进行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颁布的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标准[3]对结果进行判定。
2结果
2.1 感染菌株的种类分布及构成
全部患者气道分泌物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52株,革兰氏阴性菌有119株,约占78.2%,前五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分别为34、25、19、15、12株。革兰氏阳性球菌20株,约13.2%,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肺炎链球菌1株。真菌13株,约占8.6%,其中非白色假丝酵母菌7株,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烟曲霉1株。
2.2 病原菌耐药性试验
2.2.1 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1。
2.2.2 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革兰氏阳性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及喹诺酮类大部分耐药,而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情况。真菌中假丝酵母菌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酮康唑均敏感,而烟曲霉只对两性霉素B敏感。
2.3 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中7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或治愈,并成功脱机,有效率约占69.0%,27例患者因出现重度感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约占23.9%,8例患者因病情危重、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
3讨论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国外有文献[4]报道显示,VAP的发病率为15%~65%,病死率为23%~47%。本文研究中,发生VAP的患者占机械通气治疗总患者人数的34.56%,死亡率约为23.9%,与文献报道一致。
由于人工气道的简历使呼吸道的防御屏障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身体内外病原菌侵入而出现感染情况,同时免疫力低下,机体内环境紊乱及营养状况不佳同样可以导致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增大,此外,在气道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由于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及患者呼吸道引流不畅,也可能导致VAP。很多研究证实,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6]。本文研究所培养的菌株中,革兰氏阴性菌约占78.2%,而革兰氏阳性菌约占13.2%,真菌约占8.6%。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中以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这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产生很大的帮助。本文中的VAP患者大多数都长期大剂量的对抗生素进行联合应用,从而使正常菌群分布出现的变化,导致条件致病菌在气道定植并产生耐药情况,所以,VAP中分离的菌株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2]。本文中,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中假丝酵母菌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酮康唑均敏感,而烟曲霉只对两性霉素B敏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结合病原菌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采用足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从而使首次用药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VAP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VAP病原菌耐药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准则,使交叉感染的机会减少,同时尽可能将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并针对VAP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率的提高。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我院发生VAP的113例患者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分别为119、20、1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中假丝酵母菌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酮康唑均敏感,而烟曲霉只对两性霉素B敏感。7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或治愈,有效率约占69.0%。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临床工作者应针对其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率的上升。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感染,耐药性
参考文献
[1]Wood GC,Swanson JM.Manag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ACN Adv Crit Care,2009,20(4):309-316.
[2]马家兰,黄晓霞,袁岳沙.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茵耐药性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51-2153.
[3]Palazzo SJ,Simpson T,Schnapp L.Biomarker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Heart Lung,2011,40(4):293-298.
[4]Faisy C,Candela Llerena M,et al.Early ICU energy deficit is arisk factor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Chest,2011,140(5):1254-1260.
[5]Bouadma L,Wolff M,Lucet JC.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nd its prevention.Curr Opin Infect Dis,2012,25(4):395-404.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7篇
1 临床资料
发病年龄15~79岁, 上呼吸道感染者104例, 下呼吸道感染者56例。临床表现为症状:发热84例, 咽痛148例, 咳嗽152例, 关节疼痛40例, 胸痛76例, 头痛108例, 鼻塞38例。体征:咽部充血145例, 口唇疱疹20例, 肺部湿啰音30例, 呼吸音粗糙26例, 肺部出现哮鸣音21例。上呼吸道感染104例, 急性支气管炎28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例, 哮喘发作6例, 肺炎16例。实验室及影像学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0109/L者108例, 中性粒细胞分数>0.70者114例, 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5例, 红细胞沉降率>30mm/h者40例。胸片检查160例中, 未见异常104例, 肺纹理增强56例, 淡片状阴影16例, 其中5例出现单侧少许胸水。病原学检查:应用高倍显微镜镜下直接观察肺炎支原体, 标本可来自咽部分泌物 (咽拭子) 或者清洁口腔后咯出深部痰直接涂片, 1h内即可获得镜下诊断结果, 有利于早期诊断。本组160例标本取咽分泌物者130例, 血清学检查者30例, 肺炎支原体检查结果均为阳性。
2 治疗及结果
本组患者均应用阿奇霉素0.5g/d静点, 3~7d后改为口服克拉霉素0.25g, 2次/d, 总疗程10~14d, 症状严重者可延长至21d, 伴有阵发性剧烈咳嗽者可给予中枢性镇咳药。治愈148例, 好转12例。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1] (mycoplasmal pneumoniae, MP) 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之一, 兼有细菌和病毒的某些特征, 无细胞壁。MP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本病约占各种原因引起肺炎的10%, 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2]。MP感染常呈家庭内传播, 以男性多见, 常于秋季和初冬发病, 主要与室内活动增加及密切接触有关[3], 病人中儿童及青年人居多, 但近几年发现老年人发病率也见增多。MP侵入机体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斑片或融合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或肺叶性肺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隔水肿, 可有轻度胸膜炎和少量渗液[4]。病程经过一般良好, 可在3~4周自行消散, 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减轻症状, 缩短疗程7~10d。该病的肺外表现或并发症较广而多样, 可累及神经、血液、心血管系统及皮肤、肌肉、关节、胃肠、胰腺和肝肾等脏器, 但经敏感抗生素治疗, 随着肺内病变的改善而迅速恢复。发病前2~3d直至病愈数周后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MP[5], 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有人认为MP的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是宿主对感染的一种超免疫反应, 肺外器官病变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6]。本病初发症状类似“感冒”, 持久性阵发性剧烈咳嗽是其突出表现, 如临床上遇到发热、咽痛、持久性阵发性剧咳, 经抗生素治疗 (不包括大环内酯类) 无效的病人应高度怀疑MP感染, 应尽早查咽分泌物或者痰MP检查, 达到尽早诊断的目的。确诊MP感染后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目前多应用新一代药物,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疗程相对要长, 严重病例要加大剂量, 合并其他症状者可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庆让, 孙志广, 张维敏.实用呼吸内科手册[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4.
[2]Tanaka N, Yamakado K, Murashima S, et al.Super selective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 for hemoptysis with acoaxialmicroca the tersyst em[J].J Vasc Interv Radiol, 1997, 8:65~70.
[3]Ramakantan R, Bandekar VG, Gandhi MS, et al.Massiveh emoptysis due to pulmonary tuber culosis:control with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J].Radiology, 1996, 200:691~694.
[4]Uflacker R, Kaemmerer A, Picon PD, et al.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in them anagement of hemoptysis:technical aspects and long termresults[J].Radiology, 1985, 157:637~644.
[5]Mesurolle B, Lacombe P, Qanadli S, et al.Angi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spinal cordarteries before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J].J Radi ol, 1997, 78:377~380.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患者200例, 均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 均出现了发热、咳嗽、流涕以及鼻塞和呼吸不畅等症状。其中, 男101例, 女99例, 其中年龄0d~2岁32例, 2~3岁58例, 3~45岁56例, 45~75岁64例。所有患者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较为明显, 在发病大约1周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咳嗽症状, 同时伴随着下呼吸道的感染。患者由于年龄阶段和发病时期的不同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干咳。较为严重的患者排出白色痰液。咳嗽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 短的只有1周左右, 咳嗽时间较长的患者则为1个月左右。经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发现,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患者有52例, 另外还有的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增加的现象。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胸部X射线检查也呈现出不正常现象。总体上, 患者表现为肺炎、胸腔积液以及肺气肿等。
1.2 治疗方法
采取患者的血液, 均采取经脉抽取的方法, 离心之后取血清进行化验, 检测CP-IgM抗体。叮嘱患者加强休息, 多呼吸新鲜空气, 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与畅通。同时还要辅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在用药一周左右, 胃肠道症状经抗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肺部阴影明显消失, 不良的症状完全消失, 呼吸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不良症状部分消失, 食欲有所增加和改善, 咳嗽减轻, 肺部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所有的临床症状均没有消失, 肺部检查结果没有好转, 食欲仍然不振或者出现病情恶化。
2 结果
本次试验中由于衣原体感染阳性所占比例为18%, 经过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95%, 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和呕吐, 2例患者出现腹泻。
3 讨论
衣原体家族与人类致病相关的包括4个衣原体种, 即沙眼衣原体 (CT)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牛衣原体[3]。肺炎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的人类病原体, 是临床上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这种传染源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 因此成为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非典型的病原体。经过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 儿童感染此类传染源的概率很高, 一般处于20%左右。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感染在学龄阶段的儿童中呈现出多发趋势, 发病特点一般较为隐匿, 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特性。一般情况下, 最为常见的症状为咳嗽, 但是伴随着病程的进一步深入咳嗽的强度会加重,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还会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由于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威胁儿童的健康, 因而呼吸道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对呼吸道感染的正确合理治疗很有必要, 能使患儿得到及时诊治, 防止并发症。肺炎衣原体是一类革兰氏细菌, 一般寄生在真核细胞内, 具有遗传物质DNA和RNA。C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临床上以咳嗽为突出表现, 可伴有发热、喘息等表现, 在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同时还可伴有多种肺外表现。这种感染源的感染概率很高, 传播的途径是通过呼吸道的分泌物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感染的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儿童, 但是这种感染源的感染范围是很广泛的。当其引发衣原体肺炎时并不会出现具有明显特征和可分辨性的临床症状。在发病一段时间之后还很容易引发哮喘。对患者肺部进行听诊发现湿啰音, 也有的患者会伴随着喉部不适和咽炎等症状。
肺炎衣原体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为肺炎衣原体在巨噬细胞、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内皮细胞中的不正常繁殖, 肺炎衣原体的大量繁殖对上皮细胞以及纤毛的功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结果便是气道反应性的增高和众多炎症因子的释放, 引起呼吸道的发炎和感染等。同时, 呼吸道所产生的CP-IgE抗体会通过与肺炎衣原体的结合引起某种变态反应, 对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和纤毛造成损伤与破坏。在临床上治疗由于肺炎衣原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经常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并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药物的显著优点是用药时间短, 不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用药方便很容易被患者尤其是被婴幼儿患者及家长接受。同时, 这类药物还可以促进细胞免疫, 加快网状内皮细胞的增生, 因此会从很大程度上促进细胞活性的增加和促进巨噬细胞对于外界异物的吞噬作用。在给药时要注意胃酸对药物的降解作用, 阿奇霉素便可以较好的抵抗胃酸的降解, 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从而可以保持更长的t1/2, 更好地穿透各种细胞和组织发挥药效。
参考文献
[1]陈浩忠.浅析衣原体感染性肺炎的防治[J].中外医疗, 2011, 30 (2) :77.
[2]夏福昌.肺炎衣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 1 (2) :65-66.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9篇
【关键词】ICU;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93-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简称ICU,是各种危重病人专用的病房[1]。ICU的危重症患者因为病情比较严重,所以免疫力大大的降低,因此他们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高发感染致病菌。本研究通过本院40例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探讨其感染的原因以及预防其感染发生的护理对策。具体的报道如下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ICU未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探讨感染的原因、预防以及护理对策。观察组有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8.7±3.5)岁。本组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例,合并高血压1例。对照组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21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49.2±2.8)岁。本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试验,本实验的整个过程均取得患者家属及院方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1.2方法
采用调查表法,到我院病案室获取两组患者的的相关信息,收集两组患者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时间、是否有创通气、是否动静脉置管、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大于三天)、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否使用鼻饲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是否在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之后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此因素便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因素[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格式来表示计量资料,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来检验。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大于等于一周的人数、有创通气人数、动静脉置管人数、大量使用抗生素人数、合并基础疾病的人数、使用鼻饲等侵入性操作的人数都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的人数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对比分析
感染因素 观察组
(n=40)对照组
(n=40)统计值P值
入住ICU天数≥7d34115.15110.0000
<7d629
有创通气是30124.00470.0001
否1028
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是26201.34850.1775
否1420
动静脉置管是33134.49500.0000
否727
大量使用抗生素是32124.46650.0000
否828
合并基础疾病是19102.08000.0375
否2130
侵入性操作是2764.73940.0000
否1334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或在医院内获得处于潜伏期内,出院后发作的感染。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ICU危重症患者高发的感染致病菌,本研究结果显示, 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有入住ICU的时间长、有创通气、大量使用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使用鼻饲管,吸痰等操作[3]。
因此为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对控制其感染的护理对策[4]。①对ICU易感人群做好保护措施,隔离性保护。尽量减少病房的人流量,严格遵循病房的管理制度。②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以及加强医务人员手部的清洁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等一次性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病房环境以及各项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各项物品注意一人一用一消毒。给予有创通气的患者,注意每日更换湿化瓶。③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发生口腔感染的患者需用浓度为2%~4%的碳酸氢钠或者使用制霉菌素溶于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证患者口腔清洁。行吸痰操作时,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吸痰用具使用一次性。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定时更换床单等。④保证患者的营养,鼻饲患者插鼻饲管之前先进行吸痰操作,鼻饲管定期更换,每日按时鼻饲,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供给。提高患者免疫力。⑤注重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合并基础疾病的治疗。⑥对于ICU患者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防止病菌出现耐药性。⑦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培训。
综上所述,本院 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有入住ICU、有创通气、大量使用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使用鼻饲管,吸痰等操作,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防止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厚碧,马真,叶春幸,刘文凤.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5):1304-1305+1307.
[2]丘宇茹,王吉文,吴惠文. 医院ICU患者鮑曼不动杆菌感染控制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09):794-795+798.
[3]赵德军,胡昭宇,付维婵,武静,曹雁,李金洋,田维涛,刘彬.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07):623-625.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出院的老年患者共2127例,其中男1361例,女766例,年龄60~100(76.3±7.1)岁。2127例患者中选取同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共41例,年龄73~95岁;住院天数17~181天;均伴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3人;心脑血管疾病15人;长期卧床者11人;鼻饲者7人;其中2例住院期间各发生两次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管理措施前(干预前)的时间指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干预后的时间指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
1.2 方法
(1)强化护理干预管理措施:对老年住院病人常规护理(即准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即护士长或高年护士每日检查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等肺部护理措施的落实和完成质量,抽查护士相关操作,评估肺部护理效果,及时纠正护理操作的不规范、不到位;强化对护工、配膳员、保洁员的管理。护士长每2周对护工、配膳员、保洁员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每日督察工作细节,每月抽检护工、配膳员、保洁员各1名的洗手效果,做手的细菌培养。
(2)统计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管理措施前后住院病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干预前出院人数675人,其中院内下呼吸道感染18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2.67%;干预后出院人数1452人,其中院内下呼吸道感染23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58%,显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
3 讨论
老年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居院内感染的首位。这与老年人相关生理结构退化及其体质、基础疾病以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1]。我科以收治高龄老年干部病人为主,为降低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率,积极采取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等常规措施。然而预防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措施是全方位的,强化护理干预中患者的肺部护理质量是不可忽视的。
老年人由于肺脏结构和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有效的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排痰不畅,增加了病原体滋生和侵入的机会,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强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针对这一环节。要求护士做到按时雾化,正确拍背,规范吸痰。护士长或高年护士加强跟班检查操作的正确性和效果(如:吸痰手法,吸痰后肺部听诊等)。改变了以往肺部护理工作环节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甚至未执行的现象。保证在抗生素使用的同时肺部护理的有效性。
患者住院期间,除医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外,病房内的护工、配膳员和保洁员接触也是最多的。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卫生及感染防控意识淡薄,很容易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之一。我科做好计划,护士长每2周1次组织他们学习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规范操作行为。督察她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考核。有报道,医院感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3]。我们医护人员规范洗手,每月进行洗手后的细菌培养。我们也与细菌室联合增加了对护工、配膳员和保洁员洗手后的细菌培养。每月不定期各抽查一名人员做手细菌培养。这样大大增强了他们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遵守操作的各项要求。手细菌培养合格率很快提高并保持稳定。
减少老年住院病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需要科学的、全方位的、综合的防治措施,需要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及规范的操作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蔡璇,施菁玲,杨相升,等.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 :771
[2] 王永,杜莉,石春明.老年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32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07;28(16) :1751
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