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精选7篇)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1篇
现代文阅读《手机正传》及答案解析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 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 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 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 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
选自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2.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3.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
1.本文介绍了手机研发、诞生的历史,手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带来的生活变化,手机文学和手机文化的特点,手机的发展趋势。(4分)
2.①选材更加典型性。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的突出代表,它的的发展历史有时代性、代表性。
②内容上切合本文主旨。摩托罗拉手机的发展史,说明了手机要注重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未来趋势。
3.答案示例:
(1)科普文。①本文是以介绍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主的说明性文章。②本文准确的讲述了手机发展史上的有关知识、信息,预示了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方向。③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手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比如结尾处指出手机文化的发展趋势,使用“可能” 一词是对趋势做出判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该答法6分。答出“科普文”给2分,
言之有理的分析占4分)
(2)传记。①从题目看,正传。把手机当作人物来立传,手机是当今经济生活、信息社会有代表性的产品。②本文选取了手机发展历史上的真实性、典型性的事例,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兴衰历史。(该答法只给3分。答出“传记”给1分,有理据的分析占2分) 答案解析: 1.本题重点在于分析综合,整合信息。
1.本题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写法。
1.本题主要是探讨文章的疑点、难点。侧重于探究与评价。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2篇
王开岭
⑴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⑵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⑶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⑷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吧。
⑸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的耳朵是有福的。
⑹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⑺刹车声、喇叭声、施工声、装修声、铁轨震荡声、机翼呼啸声、高架桥轰鸣声……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⑻一个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音量。他并不关注是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⑼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⑽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一样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风?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种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⑾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和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
⑿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⒀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美食,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工夫。
⒁口福和眼神俱饱矣,耳福呢?
⒂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我一直当做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至遇到一位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⒃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隔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一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⒄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耳朵被磨出了茧子。
⒅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读者》(有删节)
小题1:、细读四、五两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童年时期我的耳朵是有福的。(3分)
小题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1)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2)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藏身,双手捂耳也没用。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4分)
小题4:、明人陈继儒认为“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在你的心中,销魂之听又是什么?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50个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由于环境的安静,能捕捉住很多的寂静之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美好的想象世界中神游。(意对即可)
小题1:(4分,每题2分。)①名词作动词用,充分体现美景对耳朵来说是一种享受,能给耳朵带来愉悦。②强调各种喧嚣声充斥耳际,对耳朵刺激伤害之深,导致耳朵变得麻木。
小题1:(4分)对比。(1分)例如:将儿时的宁静环境与现在的喧嚣环境作对比,或将嘴巴、眼睛的有福与耳朵被虐作对比,或将现代人的“失聪”与女画家“有聆听物语的天赋”作对比,(1分,答出一点即可)突出了作者对现在社会喧嚣环境的惋惜和不满,对儿时寂静环境的怀念。(2分)
小题1:(5分)略。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3篇
一、文本取材方面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至关重要。拿什么样的文章给考生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质量的高下以及检测的信度 ,因此,各地命题者在文本选择方面都煞费苦心。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文本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从出处看,注重课外,淡化课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自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现代文阅读考查“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逐步得到了体现。到了2013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就笔者抽样分析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而言,仅有江苏苏州(所选文本《故乡》)、山东东营(所选文本《云南的歌会》)等几个考区考查了课内文本,所占比例甚小。
(二) 从内容看,优先选择具有“四性”的文章。
1. 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优秀的作者,总会号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热点进行创作;而中考命题者也会优先选择那些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时文作为命题材料,以彰显试题的时代性。比如,2013年“3D技术”开始为人们所瞩目,云南曲靖的命题者就选择了《3D打印的革命性》这样一篇说明文,让考生走近3D打印技术,感受高新科技的魅力。再比如,一名中国学生在埃及的文物上刻了“到此一游”几个字,引发了公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大讨论,山东淄博的命题者就选择了《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一文,让考生接受正能量的引领。
2. 情感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注重“以情动人”,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人文内涵丰富、极富审美价值的美文作为阅读材料。综观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文本,表现至爱亲情的美文不胜枚举。比如,四川资阳卷的《这辈子最爱的人》一文,通过叙述弟弟替姐姐受罚、供姐姐念书、送姐姐发夹、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了弟弟甘愿为姐姐付出的可贵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手足之情令人动容。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一定会受到心灵的洗礼。
3. 励志性
近些年,“励志类”文章层出不穷,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对价值取向的新诉求。这种诉求,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比如,2013年湖南长沙卷的《磨难是最好的礼物》一文,紧扣“磨难是最好的礼物”这一论点,论述了磨难使人进步、坚强、超越的道理,深刻的见解振聋发聩。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4. 贴近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考生的情绪会较为紧张,如果选择贴近考生生活的文本,可以迅速拉近考生与试题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阅读水平。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看出不少地区的命题者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比如,湖北襄阳卷的《转角遇到爱》一文,写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选择不下楼,成了“宅老”。居民们知道后,为了方便老人们下楼,就在楼梯转角处放置了折叠椅。老人们开心极了,又开始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由于该故事发生在邻里之间,很接地气,所以很容易激起考生的共鸣。
(三) 从体裁看,偏向于说明文和散文。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50套中考语文试卷,发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体选择和组配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以“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其中,说明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31.4%,议论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9.1%,散文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29.6%,小说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8.2%,其他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7%。
二、题型设计方面
从宏观上看,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设计大致包括下列三大类题型:
1. 文体要领考查类
此类试题紧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命制,着重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顺序、方法,以及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比如,2013年甘肃兰州卷的议论文阅读《“知入”与“知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一题,就考查了议论文阅读中的“中心论点”这一个“点”。
2. 阅读能力考查类
此类试题立足现代文文本,着重考查考生的感知、理解、提取、概括、分析、阐释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比如,2013年江苏盐城卷的小说阅读《大风》的“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一题,就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3. 拓展迁移考查类
此类试题从现代文文本出发,进行拓展考查,引导考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考查考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具体又可分为感悟类、启示类、列举类、探究类、批注类等小类型。比如,2013年云南大理卷的说明文阅读《奇妙的唾液》的“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请举出两例。”一题,就属于列举类拓展迁移题。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熟悉文体。同学们平时应加强课外现代文阅读的针对性训练, 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类常见文体,了解一般的文体常识,特别是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规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二是咬住文本。尽管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题型、考查角度、考查范围方面变化甚多,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派生出来的。因此,题目的答案也应该到阅读材料中去寻找。基于此,必须“咬住文本不放松”,努力寻求“解”的突破。
现代文阅读题解析 第4篇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5篇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品味下面划线词,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2分)
(2)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2分)
小题2: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2分)
小题3:第①、第⑦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2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2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小题2:(2分)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小题3:(4分)结构上葡萄叶生长旺盛与葡萄叶过早凋落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4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使命而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此处谈出对所有事物都应具有敬重之情。
小题3: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照应对比作用,内容上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6篇
①从前有一座美丽的芒果园,园中结满成熟的果实。一群猴子从树上经过,看见芒果,就进入果园。它们摘下芒果,咬过几口便不耐烦地丢下,又去摘下一个。突然一只猴子尖叫起来,原来它被一块大石头打中了。猴子们回过头,发现园丁们正向它们扔石头。它们慌忙逃进附近的森林中,等园丁们离开,又立刻返回。但是它们刚刚开始吃芒果,石头便再次雨点般向它们打来。猴子们只得逃走。
②这样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地再现,最后大多数猴子都受了伤。于是猴王召集众猴开会。“我受够了!”然后它接着说:“我们来自神猴哈努曼的高贵血统,竟然为了几个果子被打成这样,实在不成体统。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最聪明的一只猴子说:“我们应当拥有自己的芒果树,那样就能太太平平地吃果子。我听说芒果树来自芒果中的种子,人类把种子埋到地里,芒果树就会长出来。我们可以偷一只芒果,把种子埋到地里,种出我们自己的树。”
③猴子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它们派出最灵活的一只猴子回到果园。它躲开园丁的几块石头,摘下一颗硕大的芒果,带着它奔回森林。猴子们挖了一个坑,放进种子,盖上土。然后它们围坐在坑的周围,目不转睛地盯着树坑,期待着树长出来。10分钟过去了,树仍没长出来,一些小猴子们坐不住了,偷偷地溜走。接着一些大猴子也溜走了。最后猴王喝道:“都回来!你们要去哪儿?”
“我们不想等下去了。果园里有那么多芒果可吃。”“你们不明白吗?吃别人的果子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树。我确信它很快会长出来。”
④于是猴子们等了整整一天,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第二天过去了,还是什么也没发生。“等这么长时间是不正常的!”一只猴子说,“把它挖出来,看看出了什么问题。”“耐心点。”猴王说。第三天过去了,还是什么也没发生。全体猴子一齐求猴王让它们把种子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最后猴王同意了,猴子们挖下去,种子露了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们看见了,孩子们!”猴王说,“愿望不会一夜成真。我们有拥有一棵树的梦想,也有了种子,却没有实现梦想的耐心。”
小题1:第③自然段中划线的“这”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在第④自然段中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小题3:从第⑤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小题4:《骆驼寻宝记》中的骆驼瘸了一条腿,路途遥远艰险,可是单枪匹马的他依然“寻宝”成功,而本文中的一群猴子坐守一粒种子却不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偷一只芒果,把种子埋到地里,种出我们自己的树。
小题2:但是它们把刚刚萌发的细芽弄断了
小题3:示例:拥有愿望和实现愿望的条件并不是成功的绝对条件,还要有持久的耐心
小题1:示例;骆驼踏实坚忍有恒心有毅力,而猴子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小题1:本题要求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一般在该词的前后句去找即可。
小题1:此题必须根据结合上下文来解答。
小题1:本题看上去是对语句的理解,但必须放眼整篇文章,并且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进行回答。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第7篇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出论题,表明观点。
2.关系: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纸上谈兵;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更难成大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
3.大意:物有甘苦之别,尝过的人才知道;路有平险之分,走过的人才知道。
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示例:论证严密举例真实可信语言明白晓畅,说服力强简析略(能白选一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荷叶咏》及答案解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