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状况范文
吸烟状况范文(精选8篇)
吸烟状况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校专科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约40个班级, 共2 000名学生, 发放问卷2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98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45%。男生1 356名, 占68.2%;女生633名, 占31.8%。平均年龄 (18.5±2.3) 岁, 其中男生为 (18.7±2.4) 岁, 女生为 (18.1±1.8) 岁。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问卷涉及个人基本状况 (年龄、性别和家庭收入等) 及吸烟史、吸烟时段、吸烟指数 (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 和相关病史等约30个问题。通过问卷把研究对象分为吸烟组 (指至少吸过1支烟) 和对照组 (从没吸过烟) , 2组人群分别从近3 a呼吸道、消化道等有关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 探讨吸烟与疾病的关系。
1.2.2 实验室检查
按照自愿的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性实验室查体:吸烟组30例 (吸烟指数≥60) 和对照组30例 (从未吸过烟) 。2组学生均为男生, 无既往病史, 查体均无阳性体征, 近期无服药史, 而且2组在年龄、家庭收入状况以及体表面积、随机血压和脉搏上无显著性差异。对2组学生进行如下检查: (1) 甲皱微循环。参照国内微循环观察方法和要求条件[2,3], 观察左手无名指远端第一排毛细血管的管袢形态, 微血流流态, 袢周状态等13项指标, 应用田牛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综合评价[4]。 (2) 24 h动态血压。统计指标为24 h、日间 (d) 、夜间 (n) 、12:00-24:00和24:00-12:00平均SBP、DBP、HR值。 (3) 肺功能。观察肺活量 (VC) 、1 s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值 (FEV1% ) 、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MVV%) 、呼气高峰流速 (PEF) 、肺活量50%时的瞬时流速 (V50) 和肺活量75%时的瞬时流速 (V25) 。 (4) 早期血糖、血脂。2组人群均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血清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和早餐后2 h指尖血糖等, 同时检测血压、脉搏、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5]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应用PPMS 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分类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或t′) 检验。
2 结果
2.1 回顾性调查结果
1 989名学生中的总吸烟人数为293人, 吸烟率为14.7%;吸烟男生288人, 吸烟率为21.2%;吸烟女生5人, 吸烟率为0.8%。吸烟时段集中在午后和睡前的时间, 吸烟场所多集中在宿舍。吸烟组的大学生患病率为67.21%, 对照组 (非吸烟人群) 为39.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27, P<0.05) 。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患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情况见表1。
2.2 实验室查体结果
2.2.1 吸烟对大学生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襻数、襻顶、渗出、出血4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吸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清晰度、排列、畸形、襻长、动脉口径、静脉口径、张力、流速、流态9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吸烟组均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5) 。见表2。管襻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的加权积分, 吸烟组均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1)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异常率/%。
2.2.2 吸烟对大学生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1) 吸烟对血压的影响:除AmDBP、AmSBP、nDBP指标外, 其余各平均血压指标显示吸烟组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 (2) 24 h血压波动特点:从吸烟组和不吸烟组24 h平均血压波动曲线发现, 吸烟组吸烟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不吸烟组, 2组血压可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部分时段交替3种现象。2组收缩压在11:00-17:00和22:00-22:0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15:00-1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1:00-8:00为交替阶段。舒张压在13:00-19:00和20:00-22:0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2:00-8:0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22:00-1:00时及9:00-10:00为交替阶段。吸烟组表现为午后和睡前吸烟时段血压升高, 夜间停止吸烟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在开始吸烟和停止吸烟后一定时间内, 血压处于不稳定阶段。 (3) 吸烟对心率的影响:吸烟组24 hHR、dHR和PmHR显著高于不吸烟组, 夜间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在吸烟时及吸烟后4 h内, 心率均快于不吸烟组, 夜间停止吸烟后心率可恢复正常。见表4~5。
2.2.3 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
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的肺功能在VC、FEV1、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PEF、V50、V25测定值, 吸烟组比不吸烟组显著降低 (P<0.01) , 提示小气道功能减退。见表6。
2.2.4 吸烟对早期血糖、血脂的影响
从表7可见, 在TG和餐后2 h血糖方面, 吸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调查显示, 大学生吸烟人群近3 a总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 其中咽炎、肠炎、痢疾、气管炎和肺炎、口腔溃疡、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疾病发病率吸烟人群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为科学研究证实, 这种危害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显示出来。大学生平均年龄20岁左右, 吸烟的危害性已经有所表现,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吸烟组大学生甲皱微循环指标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加权积分值也均高于对照组, 这足以证实吸烟对其微循环功能有一定损害。虽然吸烟所致疾病与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确, 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消化性溃疡等均伴有微循环的异常。
吸烟对大学生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 对偶测血压没有明显的影响, 而对24 h动态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吸烟组大学生血压和心率在某些时段高于对照组, 同时, 吸烟时血压和心率高于非吸烟时段。根据Green等[6]和Kawasaki等[7]报道, 认为此现象是由于吸烟导致了血压的波动。这种波动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其机理可能与年轻人动脉顺应性好, 在舒张期反射波从外周回到中心动脉而使舒张压维持较高水平[8]。目前, 吸烟对高血压的影响已经较为肯定, 戒烟作为临床高血压防治的主要手段已经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普遍接受, 但在青少年阶段, 吸烟对高血压形成的早期影响却未能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
在肺功能检查中FEV1主要反映大气道功能, V25、V50反映小气道功能。大量研究表明, 吸烟最早引起的肺功能变化就是小气道功能降低。林洪等[9]报道, 吸烟对肺功能损害随吸烟的量和时间增加而增加, 呈正相关。用透射电镜观察小气道病变的超微结构变化, 发现早期小气道病变的上皮、纤毛、基底膜及亚细胞结构高尔基氏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变化与COPD的超微结构变化相似, 说明小气道病变是COPD早期和可逆阶段。本调查结果显示, 吸烟组的PEF、V50、V25测定值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与辜燕燕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大学生虽然吸烟量不大, 烟龄不长, 但已造成小气道功能一定程度减退, 因此早期劝导戒烟对预防小气道病变发展成为COPD有着积极的意义[11]。
血糖血脂检测结果显示:吸烟组TG和餐后2 h血糖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业已证明, 烟草中所含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升高三酰甘油[12];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在尸解研究中也得到证实[13]。同时, 一些在严格对照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表明, 吸烟不仅与血浆TG升高和HDL-C降低之间存在联系, 而且长期吸烟者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显著低于性别、年龄、肥胖程度、体力活动水平、饮酒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均无明显差异的不吸烟者[14], 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也较高[15]。有人分析, 长期吸烟的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16]。吸烟会诱发糖尿病, 也会促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代谢发生紊乱, 而吸烟使血糖血脂增高, 这对糖尿病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 本调查只是以是否吸烟为分组依据, 没有对相关混杂因素 (比如运动量和膳食状况等) 进行控制, 所以本研究只是为宣传吸烟危害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关于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问卷 第2篇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B0908
小组成员:0114090827白云龙0114090828臧杰
关于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吸烟情况,了解影响大学生吸烟的原因,增强我们的危害意识,消除不良习惯,增强吸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我们在三号宿舍楼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吸烟是一把无形的利剑,夺去了五十人的生命。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去向的关键时期,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不良习惯,增强吸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我们在三号宿舍楼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我校三号楼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前讲清意义,在调查者的指导下,学生在寝室内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并一律不记姓名,以解除学生顾虑,确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实性。
3、调查处理
我们将调查问卷,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学生吸烟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总数30人中,吸过烟的26人,占86.7%;仅有4人未吸过,占13.3%。这表明在大学生中尤其是男同学,大部分是吸烟的。吸烟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2、从初中开始吸烟的学生5人,占吸烟总数的16.7%;从高中开始吸烟的15人,占50%;从大学开始吸烟的10人占33.3%。这表明学生多数是从初中开始吸烟的,并且呈上升趋势。
3、当问起是否有过戒烟的经历时,只有10%的学生没有,90%的学生有过戒烟的经历。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想戒烟的。
4、当问到吸烟后身体情况时有90%的人认为有负面影响,10%的人认为没感觉。这反映了吸烟对人体有害并不是虚言。
5、当起父母家人是否同意吸烟时,80%吸烟的学生的父母是不同意的,10%的学生父母不知道学生吸烟,10%的学生父母同意学生吸烟。
6、当问你吸烟的危害性,100%的学生知道吸烟有害人体健康。
7、学生抽的烟80%的是5元,15%的是10-20等,5%的为20元以上的烟。
8、吸烟的学生中有90%的父母也吸烟。
四、大学生吸烟的原因分析
1、交往心理
在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联络感情,相互敬烟成为习惯,学生认为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
3、学习生活压力大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令他们奔波于学习和找工作之间,这巨大的压力令他们选择用吸烟、喝酒来放松。
4、感情受挫
在大学生中大多有过失恋的经历,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宣泄。就选择吸烟、酗酒来释放。
关于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问卷
1、你喜欢吸烟吗?()A不喜欢 B喜欢
2、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开始吸烟的?()A初中 B高中 C大学
3、你习惯吸什么价位的烟?()A5元以下 B5—10元C10—20元D20元以上
4、每星期用于吸烟大约花费多少?()A10元以下 B10元— 20元C20元—30元D30元以上
5、有过戒烟的念头吗?()A有 B没有
6、你最长戒烟多长时间?()
A 2天B一星期C一个月 D一个月以上
7、你父亲或母亲的吸烟状况?()A父亲吸烟 B母亲吸烟 C父母都吸烟
8、家里人是否知道并同意你吸烟?()A不知道 B知道并同意 C知道但不同意
9、请问您抽烟后感觉您的体能状况怎么样?()A没改变 B变差了
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与分析 第3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两所中学的全部在校学生共1 462人作为调查对象, 统一制定调查表。为消除学生顾虑, 以求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1.2 吸烟的概念界定
采用WHO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情况调查方法标准化建议, 将吸烟者分为三种类型: (1) 每日吸烟1支以上者, 连续三个月以上者。 (2) 每周吸烟者, 每周至少吸1支以上6支以下者。 (3) 偶尔吸烟者, 每周吸烟少于1支者。以上三项统称为吸烟者。 (4) 不吸烟者:从未吸烟者或者曾吸烟已戒者。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 462份, 收回有效问卷1 446份, 应答率为98.9%。男生895人, 占61.9%;女生占551人, 占38.1%。他们年龄为13~17岁。
2.2 吸烟率
在1 446张有效问卷中, 吸烟者141人, 总吸烟率为9.8%, 其中男生129人, 女生12人, 男生吸烟率为14.4%, 女生吸烟率为2.1%, 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P<0.01) 。
2.3 吸烟年龄与相关因素
吸烟年龄段为13~17岁, 其中13岁为12名, 14岁为25名, 15岁为45名, 16岁35名, 17岁24名。根据吸烟者填写的吸烟年月推算, 开始学会吸烟的最小年龄为7岁 (10名) , 最大年龄为17岁 (6名) 。吸烟频次和数量:每日吸1支以上者75名, 每周1~6支者60名, 每周少于1支者6名。吸烟的费用:吸烟率随着学生零用钱的增多, 吸烟率也上升, 每月吸烟花费在50元以下者45名, 50~100元者68名, 101元以上者26名。吸烟钱主要来自于父母的86名, 占61%;来源于朋友的12人, 占8.5%;其他来源43名, 占30.5%。
2.4 环境因素
作为禁烟活动的主要宣传者的教师, 吸烟现象相当普遍, 男教师吸烟人数占49.1%, 这对学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家长或长辈, 有八成多正充当着吸烟队伍的主力军。可见学生无时不处在香烟的诱惑之中。
2.5 戒烟态度
吸烟者中想戒烟者35人, 占24.8%;想戒戒不掉者52人, 占36.9%;无所谓者43人, 占30.5%;不想戒者11人, 占7.8%。对戒烟抱无所谓态度和不想戒烟者54人, 占38.3%。想戒烟者的戒烟原因主要为经济困难的52人, 占59.8%;家庭反对的14人, 占16.1%;接受健康教育而改变的8人, 占9.2%;为了健康10人, 占11.5%;其他3人, 占3.4%。
2.6 家庭因素
吸烟者父亲吸烟率64.5%, 母亲吸烟率5.7%;非吸烟者父亲吸烟率为50.5%, 母亲吸烟率为0.57%。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父母间的吸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3 分析
(1) 调查结果显示, 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 15岁和16岁是高峰。学生吸烟率的高低除存在性别差异外,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染上陋习的可能性较学习差的学生要小得多。提示应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作为控烟的重点对象。 (2) 15岁、16岁为吸烟年龄高峰, 为初二、初三学生, 吸烟者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烟龄最长的有10年, 因此要有效控制学生吸烟, 就必须从小学开始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3) 老师、父母、朋友对学生吸烟的影响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自身并未意识到。调查发现, 吸烟者父母的吸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父母的吸烟率, 特别是吸烟者母亲的吸烟率是非吸烟者母亲的10倍之多, 说明父母吸烟特别是母亲吸烟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调查还显示不论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 如果其母亲吸烟, 其父母吸烟的可能性极大。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调查还发现, 吸烟者朋友的吸烟率高达88.9%, 而非吸烟者的只有32.11%, 可见, 伙伴效应 (劝烟)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4) 父母每月对孩子的花费控制不严, 说明在青少年的控烟活动中争取家长支持和参与的重要性, 烟钱来源于其他占第二位。现在多是独生子女, 长辈及一些亲属溺爱孩子, 背着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使孩子有足够的钱消费。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 敬烟作为一种不文明的社会陋习极易被青少年模仿。因而加强健康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控烟意识十分必要。 (5) 吸烟者中想戒戒不掉者多是已上瘾的每日吸烟者, 对部分不想戒者如果不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过不了多久, 他们也会成瘾, 届时想戒也戒不掉。伙伴效应对其周围的同学朋友会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其影响不容忽视。加大宣传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以及加强家庭管教, 控制孩子的花费, 促进伙伴间良好影响的形成, 是促使学生戒烟的主要干预手段。 (6) 中学生的吸烟状况令人担忧。如何减少中学生的吸烟率, 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对某些事物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应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干预。总之, 要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吸烟行为,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 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4 讨论
青少年吸烟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而且青少年对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较差[2]。青少年吸烟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次调查显示在141名吸烟者中, 有29.1%的吸烟者是受他人的影响而吸烟, 48.2%的人是为了消愁解闷, 有23.6%学生是和朋友在较隐蔽的场所或自己家中吸烟。同时本次调查还发现吸烟者与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和零用钱等因素有关。因此对青少年控烟要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力,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开展学校控烟时, 拒绝第一支烟是预防青少年吸烟的关键。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和特点, 加大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教育, 减少青少年得到烟草的机会, 减少环境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诱惑, 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同作用, 才能共创无烟环境, 进而达到控制青少年吸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第1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92-95.
新疆地区高校医学生被动吸烟状况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新疆地区某高校20082010级的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公共卫生 、口腔医学 、药学、中医学6个专业共计18个班的1 350名本科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获得有效问卷1 298份, 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388名 (29.9%) , 女生910名 (70.1%) ;年龄18~24岁, 平均 (20.74±0.34) 岁。临床医学专业322名 (24.8%) , 临床护理专业224名 (17.3%) , 公共卫生专业353名 (27.2%) , 药学专业338名 (26.0%) , 中医专业40名 (3.1%) , 口腔医学专业21名 (1.6%) ;大一年级学生461名 (35.5%) , 大二年级562名 (43.3%) , 大三年级275名 (21.2%) 。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现场无记名调查。调查表编制后经预调查及修订后进行现场施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被动吸烟的认知、态度, 被动吸烟暴露的状况以及拒绝吸二手烟情况等内容。
1.2.2 界定标准
“公共场所”指所有的社会活动场所, 包括经营性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以及公益性、社会性的公共场所。“被动吸烟”指1周中有1 d以上每天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在15 min以上, 其中“经常被动吸烟”指平均每周有4 d以上处于被动吸烟中, “偶尔被动吸烟”指平均每周有1~3 d处于被动吸烟中[9,10]。
1.2.3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人员, 施测现场每组由2名成员组成, 调查人员对现场收回的问卷进行现场检查有无漏项、逻辑错误及编码错误等, 发现错误立即修正;由质控员回收并检查每份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间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吸烟与被动吸烟情况
1 298名大学生中, 吸烟者有73名, 吸烟率为5.6%。其中男生吸烟率为15.2% (59/388) , 女生吸烟率为1.5% (14/910) ;1 225名非吸烟者中, 男性329名, 女性896名。被动吸烟者1 041名, 被动吸烟率为80.2%。
2.2 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程度与主要场所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P<0.01。
调查显示, 在1 041名被动吸烟者中, 经常被动吸烟的有367名, 占35.3%;偶尔被动吸烟的有674名, 占64.7%。受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环境是公共场所的有611人, 占58.7%;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有156人, 占15.0%;受同学或朋友影响的有157人, 占15.1%;在其他场所受到影响的有117人, 占11.2%。受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场所是网吧的有626人, 占60.1%;餐厅有191人, 占18.3%;歌舞厅有118人, 占11.3%;其他场所有106人, 占10.2%。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场所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不同性别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不同专业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的程度及主要场所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医学生对被动吸烟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的1 298名高校医学生中, 有964名 (74.3%) 认为被动吸烟会重度危害健康, 其中男生占20.6%, 女生占53.7%;有268名 (20.6%) 认为会中度危害健康, 其中男生占7.1%, 女生占13.6%;有39人 (3.0%) 认为轻度危害, 其中男生占1.8%, 女生占1.2%;有9人 (0.7%) 认为对健康没有危害, 其中男生占0.2%, 女生占0.5%;另有18名 (占1.4%) 表示不清楚, 其中男生占0.2%, 女生占1.2%。
2.4 医学生拒绝吸二手烟情况
在受过被动吸烟暴露的1 041名医学生中, 拒绝吸二手烟的有753名, 占72.3%;有时拒绝吸二手烟的有166名, 占16.0%;未拒绝吸二手烟的有122名, 占11.7%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3.1 高校医学生对“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认同率较高, 拒绝被动吸烟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 有74.3%的医学生认为被动吸烟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其中女生 (53.7%) 认同率高于男生 (20.6%) ;有20.6%的医学生认为会中度危害健康, 有3.0%的医学生认为会轻度危害健康, 还有0.7%的医学生认为被动吸烟对健康没有危害, 另有1.4%的医学生不清楚被动吸烟会危害人体健康, 说明医学生对“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认同率较高;调查同时显示, 有72.3%的医学生能够拒绝吸二手烟, 但也有11.7%的医学生意识较薄弱, 从未拒绝过吸二手烟。提示应重点针对这一类存在认知缺陷的人群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其健康意识。作为关爱生命, 护卫健康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肩负着治病救人、传播健康知识的重任, 因此, 高校医学生应当成为“拒绝烟草, 引领健康, 远离烟草”的楷模和表率。
3.2 高校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情况不容忽视, 女生是主要被动吸烟暴露者 调查显示, 高校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情况比较严重, 被动吸烟率为80.2%。经常被动吸烟率为35.3%, 偶尔被动吸烟率为64.7%。不同性别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状况有所差别, 其中女生被动吸烟率为54.4%, 偶尔被动吸烟率为46.1%, 均高于男生 (25.8%, 18.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女性作为弱势群体, 已成为公共场所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受害者[11]。
3.3 公共场所 (网吧) 是非吸烟者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场所, 亟需加强监管力度 根据2002年调查, 被动吸烟人群中, 82%在家庭中、67%在公共场所、35%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 和1996年[4,12]相比, 在公共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本次调查有58.7%的医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的主要场所是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暴露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网吧 (60.1%) 、餐厅 (18.3%) 、歌舞厅 (11.3%) 、其他场所 (10.2%) 。可见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不文明行为普遍存在[13], 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公共场所尤其是网吧存在着控烟力度不够、控烟状况不理想、执行不到位的实际情况。为减少烟草危害, 推动烟草控制全球化, 世界卫生组织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法律, 使非吸烟者免受烟草烟雾的危害[14]。
珠海市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珠海市3所普通初中的全部初一学生。
1.2 方法
1.2.1 抽样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全市按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分三层, 每层分别抽取1所共3所普通初中的全部初一学生共1 986名, 其中城区602名, 城乡结合部728名, 农村656名。
1.2.2 问卷内容
自行设计, 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是否吸烟及吸烟原因。
1.2.3 指标定义
吸烟:在调查之前的任何时间内曾经吸过烟 (即使吸一两口也算) 。
1.2.4 数据收集
医院预防保健部医护人员每年9月份开学和初中毕业时共四次到各学校,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向学生讲清调查内容, 由学生无记名自行答卷, 答完后收回。三所学校在跟踪调查的三年里均没有对学生采取控烟专项干预措施。
1.2.5 质量控制
负责调查的医护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对缺项、漏项等造成无法录入者当无效问卷。
1.2.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吸烟率
2.1.1 不同年度吸烟率
整体上看, 学生总的吸烟率从初一的9.1%上升至毕业时的19.1%, 男生由12.2%上升至25.9%, 女生由5.8%上升至12.0%, 逐年上升趋势明显 (χ2分别为90.10, 65.55和26.80, P值均<0.005) 。
2.1.2 同一年度不同区域吸烟率
同一年度比较, 学生总的吸烟吸烟率和男生吸烟率均表现为城乡结合部高于农村, 农村高于市区, 差异显著 (P值均<0.05) ;而不同学校女生吸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 ;男女生比较, 总的吸烟率和各学校吸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 差异显著 (P值均<0.05) 。 (表1)
2.2 吸烟主要原因
“受父母影响”、“好奇”和“模仿名人和明星”一直是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年级的增长, 选择“社交需要”而吸烟的比例逐年增加, 三年变化整体上有显著性差异 (χ2=15.32, P<0.005) , 因学习压力而吸烟的比例每年有所增加, 但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 (χ2=5.91, P>0.05) 。 (表2)
3 讨论
3.1 学校要加大控烟工作力度
珠海市是第一批“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 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 控烟工作启动相对较早。调查结果显示, 珠海市普通初中学生吸烟率低于季成叶等人2005年全国18个省市[6]和苏胜华等人2007年广东省城市[4]学生吸烟现状的调查结果, 但跟踪调查的三年里, 学生吸烟率逐年上升, 与星一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 提示珠海市普通初中学生吸烟形势仍比较严峻, 控烟前景仍不容乐观。
3.2 控烟要向城乡结合部倾斜
珠海市城乡结合部由于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相对较多, 各种人群和不良信息混杂, 而控烟资源、控烟宣教活动等更多的集中在城区, 环境影响因素的不均衡使得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同, 在吸烟的行为方面形成了城区最低, 城乡结合部最高的局面。提示控烟要向城乡结合部倾斜, 最终实现资源投入平衡, 各区域共同受益的目的。
3.3 不同性别吸烟率
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 女生吸烟率虽然总体上逐年上升, 但城区没有统计差异, 提示女生吸烟率的上升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有更大关系, 控烟在关注男生的同时, 也要关注女生,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女生。
3.4 加强健康教育
从学生吸烟的原因看, 学生吸烟行为的形成受自身身心发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提示控烟工作除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外, 必须争取家长参与、社会支持,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烟草专卖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控烟内容的宣传, 营造全社会共同控烟的环境, 才能让学生有效拒吸第一支烟。
参考文献
[1]俞素芬, 沈益妹, 沈伟民, 等.983名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知信行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10) :750-752.
[2]方华, 丁寅君, 李宁.西安市中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1) :19-21.
[3]李新建, 徐继英, 姚海宏.上海市中学生吸烟流行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9) :672-674.
[4]苏胜华, 廖枝成, 尹小峰, 等.广东省城市学生吸烟与被动吸烟现状及吸烟危害认知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12) :900-904.
[5]星一, 季成叶, 陈天娇, 等.中国城市青少年学生吸烟流行现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8, 19 (3) :154-158.
[6]季成叶, 陈天娇, 宋逸, 等.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2) :109-115.
[7]郭欣, 邓瑛, 陶立元.北京市2008年学生主动和被动吸烟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4) :320-322.
[8]刘春燕, 谷宁, 王丽, 等.大连市中学男生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4) :315-316.
吸烟状况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愿参加本调查的鼓山镇常住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鼓山镇的14个村(居)委会,对其所有登记在册的老年人共计4 653人,按性别、年龄登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2007年8月—2007年11月,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入户调查与集中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访谈。
1.3 判断标准
将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者定义为吸烟者;每年吸烟连续至少6个月,但调查前1个月内已不再吸烟者为戒烟;平均每周饮用一次白酒、啤酒、葡萄酒或黄酒等定为饮酒;饮酒类型指平时最常饮用的酒类[2]。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检验、趋势分析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 653份,外出214人,拒绝176人,剔除不合格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4 237份,有效回收率为91.1%。其中男性占43.1%,女性占56.9%;年龄60岁~104岁;教育程度:文盲占43.0%,小学占26.1%,初中占17.7%,高中或中专占10.2%,大学及以上占3.0%;职业:干部占7.8%,工人占34.5%,农民占45.1%,知识分子占3.5%,其他占9.1%;月收入:<500元占60.2%,500元~占27.8%,1 000元~占8.7%,≥2 000元占3.3%。
2.2 吸烟及戒烟情况
2.2.1 吸烟情况
4 237名调查对象中吸烟者833人,吸烟率为19.7%;开始吸烟的年龄均数为24.3岁,标准差为9.2岁,日均吸烟量均数为19.0支,标准差为13.3支。各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吸烟率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吸烟率随着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趋势。总体而言,74岁及以下的老人、男性、在婚、干部、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吸烟率较高。详见表1。
2.2.2 戒烟情况
833名吸烟者中有戒烟行为的316人,戒烟率为37.9%。不同年龄及婚姻状况的老人戒烟率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而言,74岁以下的老人、非在婚的戒烟率较低。而不同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的老年人戒烟率未发现不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饮酒情况
2.3.1 不同特征老年人的饮酒情况
4 237名调查对象中饮酒者952人,饮酒率为22.5%。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饮酒率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饮酒率随着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趋势。总体而言,74岁及以下的老人、男性、再婚、干部、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吸烟者饮酒率较高。详见表3。
2.3.2 饮酒类型和饮酒频率
在饮酒的老年人中,37.3%每天至少饮酒1次,14.8%每周饮酒3次或4次,其余47.9%每周饮酒次数少于3次。63.1%饮用啤酒,25.2%饮葡萄酒,21.0%选择饮用白酒,11.9%者饮用其他酒类(如自酿的米酒等)。
3 讨论
3.1 74岁及以下老人、男性、再婚、干部、高收入和高受教育程度者是控烟的重点对象 大量的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吸烟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危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孙金华等[3]调查云南省老年人吸烟率34.8%,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吸烟率为19.7%,74岁及以下的老人、男性、再婚、干部、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吸烟率较高,可能与74岁及以下老人身体相对较健康,对吸烟的危害体会不深有关;而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经济条件较好、相对的购买能力较强,也会促使其吸烟;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社会活动较多,经常处于社会、家庭等压力之中,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疲劳,而把吸烟当成一种解乏的工具。74岁及以下老人戒烟率较低,可能与其身体相对较健康,较少感觉到吸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有关,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戒烟率升高,可能与吸烟的累积效应随着增龄逐渐显现,身体的不适(尤其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就诊过程中医生的劝阻促使其戒烟有关。非在婚者戒烟率也低,可能与非再婚老人多为丧偶老人或空巢老人,长期的生活孤单及缺乏家人的督导和鼓励使其戒烟较为困难。
3.2 74岁及以下老人、男性、再婚、干部、高收入、高受教育程度、吸烟者是限酒的重点人群 有关饮酒与健康的关系目前结论尚不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过量饮酒(或酗酒)对健康有害。孙金华等[3]调查云南省老年人饮酒率28.9%,本次调查鼓山镇老年人饮酒率达22.5%,超过1/3的饮酒者几乎每天饮酒1次,饮酒类型以啤酒等低度酒为主,与我国的酒种类消费趋势一致[4],原因可能为啤酒的价格较低,普通老年人一般均能消费得起有关。本调查显示:74岁及以下的老人、男性、再婚、干部、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吸烟者饮酒率较高,是开展社区限酒活动的重点人群。74岁及以下老人身体相对较健康,对饮酒的危害体会不深,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随之增加,饮酒者被迫戒酒,而使高龄饮酒者逐渐减少;大学及以上、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经济条件较好,且目前酒类的价格普遍不高,饮酒的消费不是一种较大的经济负担,使这部分老人在饮酒的老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也可能与这部分老人社会应酬较多有关;吸烟者饮酒率较不吸烟者高,与国内外研究结果[5,6]一致,吸烟与饮酒行为常呈伴随现象,在吸烟的同时往往伴有饮酒习惯的养成,而且两者可以互相协同和促进,对健康的损害更大,提示在开展禁烟宣传的同时也应开展限酒的宣传[7]。
4 小结
自我健康管理是实现老年人健康管理效果最大化的切入点,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强调对健康问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强调自己在健康中的责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老年人的吸烟、饮酒状况不容乐观,74岁及以下老人、男性、再婚、干部、高收入和高受教育程度者是控烟限酒的重点对象。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尚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更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吸烟率、饮酒率,减少吸烟、饮酒对健康的危害,真正地实现“健康老龄化”。
摘要:[目的]了解福州市鼓山镇老年人的吸烟饮酒状况,为该地区开展控烟限酒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州市鼓山镇的14个村(居)委会,对所有登记在册的年龄≥6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的吸烟率为19.7%;饮酒率为22.5%。74岁及以下的老人、男性、再婚、干部、高收入和高受教育程度者吸烟率和饮酒率均较高。[结论]福州市鼓山镇老年人的吸烟、饮酒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大力开展控烟、限酒教育及行为干预,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老年人,吸烟,饮酒,横断面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
[3]孙金华,胡世云,刘锦桃.吸烟饮酒与老年常见病患病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280-283.
[4]苏中华,郝伟,谌红献.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Ι:普通人群的饮酒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36-539.
[5]吴永志.云南三县(区)烟酒共用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3):91-92.
[6]John U,Meyer C,Rumpf HJ,et al.Probabilities of alcohol high-risk drinking,abuse or dependence esti mated on grounds of tobaccosmoking and nicotine dependence[J].Addiction,2003,98(6):805-814.
吸烟状况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首先按照城乡分层,所有行政区划为区的县级单位均视为城市层,行政区划为县或县级市的县级单位均视为农村层。第一阶段: 采用随机抽样抽取甘肃省8个县( 区)作为调查点,即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市秦州区、酒泉市肃州区、白银市景泰县、平凉市崇信县、临夏市永靖县、张掖市高台县、庆阳市合水县; 第二阶段: 在每个县( 区) 内,采用整群抽样( PPS) 方法抽取3所初中学校; 第三阶段: 从每所被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班级中的学生全部参与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 324份,问卷有效率为95. 0% 。其中男生1 703名( 51. 2% ) ,女生1 621名( 48. 8% ) ; 12岁及以下组436名( 13. 1% ) ,13岁组999名( 30. 1% ) ,14岁组925名( 27. 8% ) ,15岁及以上组964名 ( 29. 0% ) ; 初一学生1 147名( 34. 5% ) ,初二学生1 140名 ( 34. 3% ) ,初三学生1 037名( 31. 2% ) ; 城市学生1 439名( 43. 3% ) ,农村学生1 885名( 56. 7% ) 。
1. 2方法采用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 ( GYTS) 中国项目调查问卷[4],问卷内容包括烟草使用、烟草依赖及戒烟、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获得与价格、对烟草的认知和态度等,调查采用匿名自填问卷形式进行。由经甘肃省健康教育所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和质控员进行现场调查,各监测点负责人和质控员对现场调查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抽样信息收集、现场调查、数据管理等。
1. 3判定标准现在吸烟: 过去30 d内吸过烟,包括卷烟和卷烟以外的其他有烟烟草; 尝试吸烟: 曾经吸过烟草制品,即使是一、两口; 二手烟暴露: 在过去7 d内,在特定场所看到有人吸烟[4]。
1. 4统计分析采用EpiD ata 3. 0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17. 0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运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用于尝试吸烟行为相关因素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现在吸烟率初中生现在吸烟率为7. 7% ,其中男生为13. 8% ,女生为1.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82. 47,P < 0. 01) 。初一至初三学生现在吸烟率依次是4. 5% ,9. 2% ,9.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 55,P < 0. 01) 。初中生现在吸烟率在城市( 7. 3% )和农村( 7. 9% )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37,P> 0. 05) 。
2. 2尝试吸烟率初中生尝试吸烟率为22. 2% ,其中男生为37. 2%,女生为6.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初一至初三学生尝试吸烟率依次为15. 2% ,25. 3% ,25.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初中生尝试吸烟率在城市( 20.8%) 和农村( 22. 8%)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2. 3 吸烟场所尝试吸烟的学生报告通常在学校、家庭和朋友家吸烟的比例分别为 17. 0% ,10. 7% 和6. 7% 。此外,社交场合、网吧、餐馆和其他场所的比例分别为 6. 3% ,5. 5% ,2. 8% 和 50. 9% 。
2. 4单因素分析经χ2检验,性别、年级、父母吸烟、朋友吸烟、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在家暴露二手烟、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二手烟、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各组间中学生尝试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
2. 5多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是否尝试吸烟为因变量( 是 = 1,否 = 0) ,性别、年级、父母吸烟、朋友吸烟、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在家暴露二手烟、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二手烟、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前进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朋友吸烟、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二手烟和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男生尝试吸烟可能性高于女生( OR= 5. 595) ,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较高( OR = 1. 761) ,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较高( OR = 1. 943) ,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较高( OR = 1. 262) ,有朋友吸烟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更高( OR = 5. 473) ,见表2。
注: 自变量赋值为性别男 = 1,女 = 2; 年级初一 = 1,初二 = 2,初三 = 3; 其余均为是 = 1,否 = 0。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甘肃省初 中生现在 吸烟率为7. 7% ,高于2014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中全国初中学生现在吸烟率( 6. 4% )[4]和徐越等[5]在浙江的调查结果( 4. 05% ) 。初中生尝试吸烟率为22. 2% ,高于2014年中国青少年烟草报告中全国初中学生尝试吸烟率( 18. 8% )[4]和蔡泳等[6]在上海市的调查结果( 6. 8% ) 。提示甘肃省初中学生吸烟状况较为严重,应重点关注对中学生的控烟教育。尝试吸烟的学生报告吸烟比例较高的场所依次为学校、家庭和朋友家。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积极参与控烟相关活动和措施[7]。建议学校开设烟草相关知识的课程或讲座,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控烟活动,纠正学生对吸烟行为的错误认知与态度,对降低学生吸烟率可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8]。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庭无烟环境及限制吸烟规定对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9]。
本调查还发现,男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是女生的5. 6倍,说明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于我国女性吸烟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而对男性吸烟的态度可能比较宽容,因此男生应该是控烟的重点对象。认为吸烟使人更有吸引力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尝试吸烟行为,说明初中生对吸烟危害的认知还存在缺陷,可能与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关。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和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也是中学生发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建议社会应加强控烟法制建设,同时加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和禁止各类烟草广告等政策干预措施[10]。
朋友中有吸烟者其尝试吸烟的风险较高,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1 - 13]。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吸烟行为。有研究表明,同伴影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产生效应,增加可得性,行为示范作用,同伴的压力、鼓励,社会强化效应以及增加对吸烟行为的社会接受性等[14]。建议学校积极在中学生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同伴吸烟的情况进行劝阻并鼓励互相监督,减少学生的吸烟行为发生率。
吸烟状况 第8篇
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由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高职生在校园内吸烟行为随处可见,每个人面对吸烟的态度都各有不同,大学生在吸烟人群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吸烟造成的危害,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吸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更为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学院制定进一步控烟方案提供有益借鉴。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总体吸烟数;
(2)在校高职学生对于他人吸烟的看法和所持有的态度;
(3)掌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对学校采取吸烟主题教育活动的看法;
(4)了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的吸烟原因有哪些;
(5)了解在校高职学生吸烟场所有哪些;
(6)明确在校高职学生所接受的控烟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2 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调查对象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调查范围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通州和涿州两个校区。
3 调查内容
关于吸烟行为方面,被调查者在校吸烟的数量;被调查者在校吸烟花费金额;被调查者在校吸烟主要场所。关于吸烟态度方面,被调查者对吸烟行为所持有的态度;被调查者对校园采取的控烟措施所持有的态度。关于吸烟原因方面,影响被调查者吸烟的主要人群有哪些;被调查者吸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总共涉及27个问题,其中关于行为问题的有6个;关于态度问题的有5个,关于原因问题的有3个,关于措施问题的有4个,关于个人基本信息问题的有9个。问卷由学生处统一发放给各系部辅导员带领个班学生统一填写,最后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最终研究样本由这2300份问卷组成。
5 调查结果
团队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5.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占总人数的40.57%,女性占59.43%;年级分布:2013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0.91%,2014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09%。2013级学生人数与2014级学生人数基本持平。生源地分布:北京生源占总人数的70.52%,北京生源高于外地生源。月均生活费分布:月均生活费为801~1200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1.30%,较为突出。体质状况为优良标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9.22%。
5.2 样本总体性分析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本校大约有573名吸烟者,吸烟率为24.91%。有32.98%的吸烟者每天吸烟的范围在4~10支。大部分吸烟者的烟瘾不是很大,62.30%的吸烟者每天吸烟的支数控制在10支以内,属于低量吸烟,20.24%的吸烟者每天吸烟11~20支,属于中量吸烟,但也有17.46%的吸烟者,每天吸烟1包以上,属于高量吸烟(注:吸烟量界定:3~10支低量吸烟;11~20支中量吸烟;1包以上高量吸烟)。
在33.68%的被调查者中吸烟者平均每包香烟花费在10~20元,其余价位购买人群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认为吸烟是个人选择权利的被调查者有913人,占总人数的39.7%。比重最大。反对吸烟行为的人有648人,占总人数的28.2%。吸烟原因是“烟瘾出现时”的选择人群最多,占总人数的36.6%。
5.3 样本差异性分析
5.3.1 性别、生源地、年级三者吸烟率相关性分析
调查显示,男性烟民数为431人,占烟民总数的75.22%;女性烟民数为142人,占烟民总数的24.78%。男性烟民无疑占了绝大多数,是女性烟民的约3倍。其中最多的群体是大二京籍男性,比例为46.1%;而京籍与非京籍大一新生吸烟率基本持平,为45.3%;女生吸烟率虽相较男生偏低,但京籍大一新生却明显趋高,为16.0%;而大二非京籍女性吸烟者比例达到最低,只有2.8%。
5.3.2 生源地、初始吸烟时间、影响吸烟者吸烟的主要人群三者相关性分析
根据调查可见,北京生在小学时期吸烟受父母影响所占比例为35.8%,外地生在小学时期吸烟受父母影响所占比例为62.5%,在小学时期外地生受父母吸烟影响是北京生的二倍。在初中、高中时期,北京生受朋友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42.4%、41.3%。在初中、高中时期,外地生受朋友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45.8%、46.2%。
5.3.3 体质、性别、吸烟量三者相关性分析
男性体质差的吸烟量大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21.70%;男性体质好的吸烟量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8.60%;女性体质差的吸烟量大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50%;女性体质好的吸烟量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6.80%。分析得出,体质好的吸烟量普遍较小,体质差的吸烟量普遍较大。
5.3.4 年级与吸烟场所的相关性分析
2013级学生在室外吸烟的人数最为突出,占总人数的10.4%;2014级学生在卫生间的人数最为突出,占总人数的19.6%,其他吸烟场所分布较为平均。分析得出,2014级学生的吸烟场所比2013级学生更难控制。
5.3.5 吸烟者、非吸烟者是否参加过禁烟活动及认为可行的禁烟教育方式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者对学院开展控烟活动的支持率高达80.34%,而参加率仅为15.96%。原因在于吸烟者认为学院开展的可行控烟教育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海报标语、校园广播和主题活动。而非吸烟者认为学院开展的可行控烟教育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主题活动、网络宣传和专题讲座。
6 调查结论与建议
(1)在烟龄方面,从小学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父母,尤其体现在外地生身上;从初中、高中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朋友,尤其体现在北京生身上;从大学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同学,尤其体现在外地生身上。同时我们发现,父母对外地生吸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
(2)在吸烟原因方面,选择烟瘾出现的人群最多。根据数据分析,现今社会,是否吸烟人群的平均年龄在逐年降低,这一点不得而知,但初始吸烟时间的提前,导致其烟龄的增加,身体发育期过度摄取尼古丁,也可能导致烟瘾如此严重。
(3)在对吸烟现象所持态度方面,笔者认为吸烟是个人选择权利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均为90后,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非常强,个性突出,但同时内心也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学院在对吸烟学生进行控烟教育时要讲究分类管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单纯且一味地批评或指责。
吸烟状况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