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读书笔记(精选4篇)
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第1篇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torians of ideas focus on two types of meaning – literal and intended meaning.Quentin Skinner makes two key distinctions: between literal and intended meaning, and between text and contexts.These distinc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 considered separately.A statement‘s intended meaning may differ from its literal meaning –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the terms used to express it.Skinner‘s first example is irony.Taken literally, Defoe‘s The Shortest-Way With the Dissenters argues that dissenters should be executed.Taken ironically, as Defoe actually intended, the argument is for toleration, not persecution.To conclude that Defoe meant to defend persecution would be to confuse literal and intended meanings, to confuse what the words say and what Defoe meant by them.Irony is the ‗textbook case‘ of ‗a divergence between what a person says and what she means‘.Skinner‘s second example is ambiguity.We should look to intended meanings when literal meanings are unclear – when ‗the speaker fails to make clear how exactly the utterance is to be taken or understood‘.Ambiguity is ‗rampant‘ in natural
languages, and perhaps no statement is ever entirely unambiguous.Much more could be said about speech-act theory.The basic point is that intended and literal meanings diverge, and we usually prioritise intended meanings.This
view is standard for philosophers of language, although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many details.Of course, my brief account cannot fully justify this position.But three points are briefly worth emphasising.The value of textual analysis should be briefly highlighted.We do not need contextual analysis to reject obvious misreadings, like Geoffrey Hill‘s bizarre claim that Hobbes believed in intrinsic value.Indeed, the Cambridge school‘s huge contribution to intellectual history partly reflects high-quality textual analysis.Reading a text carefully is necessary – but not sufficient.Ultimately, the combination of textual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is crucial, as in Skinner‘s superlative analysis of Hobbes‘s changing account of liberty.In summary, for many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the aim is to uncover intended meanings, and the means to that end are textual and/or contextual analysis, both of which may involve analysing literal meaning.斯金纳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The Historical Text as Literary Artifact
White applies theories of fiction to historical writing(ie historiography).His essay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between HISTORY and
LITERATURE.He coins the term ―meta-history ‖,stories about history.This theory attempts to blur the disciplinary
distinctions between 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ture.He argues strongly that historians employ the
― historical imagination ‖ when depicting the past.In other words the historian relie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a literary writer.His idea is that HISTORY is narrative prose shaped by literary conventions and the historian‘s imagination.Perhaps historical
narrative even employs types of ―plots ‖ or ―emplotments ‖ of tragic, comic, romantic, satiric.Hayden White returns to age-old considerations;like Aristotle who in the
POETICS questioned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history‖ and ‗poetry‘: ―Poetry tends to express the
universal, history the particular.‖ Notion of a truly scientific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has its origins in the mid-19th century;postwar theory question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historiography.海登•怀特
怀特的历史诗学在研究历史修撰及历史研究本身的方法的同时,始终不离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特别在转义、虚构、话语、叙事和文本性等方面清楚地勾勒了历史修撰与文学创作、历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文学的历史主义批评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和海登·怀特(Hayden White)。
怀特强调,历史的预想形式可用弗莱关于诗的四种语言转义(即隐喻、转喻、提喻和讽喻)来表示,这正是历史意识的四种主要方式。这样一来,怀特就将历史事实、历史意识和历史阐释的差异填平了。他坚持认为,人不可能去找到―历史‖,因为那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和复原的,而只能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或仅仅找到被阐释和编织过的―历史‖。因此,历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怀特看来,不可能有什么真的历史,历史的思辨哲学编纂使历史呈现出历史哲学形态,并带有诗人看世界的想象虚构性。这样,历史就不是一种,而是有多少理论的阐释就有多少种。人们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这种选择往往不是认
识论的,而是审美的或道德的。经过这一番阐释,使人注意到怀特对历史意识、阐释框架和语言,以及诗意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的特别强调,因为这正是怀特元历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解决本文与历史的关系是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应选择语言叙事理论,在文学本文研究中采用历史本文研究法,在历史本文研究中采用文学研究法,使文学本文与历史本文在元历史的理论框架中恢复叙述(return to narrative),使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界限淡化并打通边界。这种重叙事结构、重意义想象、重语言阐释的―元历史‖,是获得意义之―真‖的唯一途径。因为,历史事实不是―真实‖,事实漂流在历史中并可以与任何观念结合,而历史―真实‖只能出现在追求真实的话语阐释和观念构造之中。因此,怀特所理解的新历史主义就必然是一种诗意直觉的、印象主义的、本文细读式而非理论式的,因为―新‖历史主义仍然是一种历史主义,仍受制于元历史的理论框架规约。
Questions raised:
• Can events ― value neutral‖ ? does the historian ―emplot ‖ historical events and to give them meaning?
• What are the possible modes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 Where lies the balance between factual re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on recreation? We often question the ―realism ‖ of literature;Hayden White inverts this old question and questions the ― fiction ‖ in history!Can we make use of this idea in our study of literary texts and histories dealing with the WWII-period in the Nordic/Baltic region.
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第2篇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近现代西方法学对西方国家以外地区,如亚、非、拉美地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重大影响。这些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一般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在取得独立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仍是以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为范本,并在不同形式下和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习惯法或宗教规范相互并存。当然,有些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进行了法律改革,制定了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并且有了自己的法。
从中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和成长,同时出现了以恢复和研究罗马法为核心的新的法学,即自12至16世纪相继出现的意大利的前期和后期注释法学派和法国的人文主义法学派。这三派法学虽各有特点且相互对立,但通过它们,使罗马法在西欧大陆广为传播,从而为资本主义法律的出现和法律的统一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那时研究罗马法的法学家又一次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是代表市民等级,与僧侣法学家相对立的世俗法学家。这种新的法学家与近代大学的出现也是不可分的。前后期注释法学派以12世纪初创立的、欧洲第一所大学,即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基地,这所学校最初就是传授罗马法的。
与西欧大陆不同,英国中世纪的法基本上是在罗马法之外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英国中世纪法学主要是研究英国的普通法,从大量的判例来阐述公民的权利、商品交换和其他的法律问题,但也吸收了若干罗马法的原则,以补充和丰富英国法学。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出现,意味着一种与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法学世界观的出现。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同这一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当时这种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或“天赋人权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荷兰的H.格劳秀斯、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意大利的C.B.贝卡里亚等人。尽管他们各自的政治纲领和学说有很大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然法学说同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根本对立,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纲领。这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法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倡导了权利平等、契约自由、罪刑法定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则,创立了宪法、国际法以及象《法国民法典》那样典型的资本主义法典。古典自然法学固然不可能超出当时时代的限制,但它起过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立法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制。西方法律的两大传统,即通常所讲的英国法系(或称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陆法系(或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这一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些现象意味着资产阶级法治的确立。与此相应,在法学领域中,古典自然法学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纪的三大法学派别: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学著作中被称为形而上学法学派或哲理法学派)。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第3篇
《失落的一角》里的主人公是个不完整的圆,他为了成为完整的圆开始了一场旅行!不完整的圆,为了找到失落的一角,有时被大雨淋湿,有时被大雪覆盖有时被大风刮走,但他没有放弃,不完整的圆也很快乐。他有时和一只动物聊天,有时抓蝴蝶,有时走路哼着歌哦!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一角。他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但由于滚得太快,不能和动物聊天,不能抓蝴蝶,他为这件事烦恼。
读完这本书,我想对一些家长说: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让你的孩子为那些培训班烦恼,让你的孩子快快乐乐的不行吗?那个圆没找到那一角是快乐的,可找到了那一角变得悲伤,不快乐了。这似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看上去很简单有缺憾就想更完美,就想努力去追求,可是追求到了又感到了另一种缺憾,有得必有失,还是不完美。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它似乎更像一个梦,存于我们的心际。我们更惬意于追寻的这个过程,品尝着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苦乐酸甜。
人生很像一个圆,我们从起点出发,最终还要回归那一点。而人就像一个圆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画得圆,因为他们心在想,“脚”在动。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第4篇
1.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4.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5.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
1.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2.“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3.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4.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5.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米兰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2.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3.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4.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5.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3.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4.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5.当悲伤来临的时候,不是单个来的,而是成群结队的。
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3.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4.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5.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莫泊桑《羊脂球》
1.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2.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高尔基《童年》
1.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欢乐和忧愁永远是相依相随的,它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3.走你的路吧,摔倒了不要怨别人!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2.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3.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4.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
5.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
3.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4.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5.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一会儿是满天云雾,转眼间又出现灿烂的太阳。
丹尼尔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1.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2.我们老是感到缺乏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3.非要亲眼看见更恶劣的环境,否则就无法理解原有环境的好处;非要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就不懂得珍视自己原来享受到的东西。
4.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5.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盲目可以使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2.无论是谁,如以怨报德,就应该是人类的公敌,不知报恩的人,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3.如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因为无知而犯错误怎么也不会像那些存心贪污腐败的人那样给社会利益造成极大影响,也正因他们本事大、手段高,能够加倍地营私舞弊,同时还会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腐败行径。
巴尔扎克《高老头》:
31.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32.难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担负不起的金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时光,去见识那个社会吗?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33.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34.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你是长不大的。
35.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一旦他们产生隔阂,世界会立即将其征服。
雨果《巴黎圣母院》:
36.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37.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38.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39.爱就像一棵树,它自行生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甚至在我们心灵的废墟上也能继续茁壮成长。这种感情愈是盲目,就愈加顽强,这真不可思议。它在毫无道理的时候反倒是最最强烈。
40.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我们的才智、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气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它们毫不间断地自行发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变故才会中断。
小仲马《茶花女》:
41.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
42.我不够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让我们彼此忘却----你是忘却一个对你说来相当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却一种我供养不起的幸福。
43.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44.也许我活在你的心中,是最好的地方,在那里别人看不到我,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
45.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46.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你就从未拥有过它.47.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会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48.你是不是因为太懦弱了,才这样以炫耀自己的痛苦来作为自己的骄傲?
49.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50.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艾米莉 勃朗特 《呼啸山庄》:
51.爱他脚下的土地,头顶上的空气,他触摸过的每一件东西,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神情,每一个动作,还有他整个人,他的全部。
52.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
53.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好,它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4.没有时间磨不掉的记忆,没有死亡治不愈的伤痛。
55.历史孕育了真理,他与时间抗衡,保存了人们的实践;他是往昔的见证,当今的教训,未来的借鉴。
简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56.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57.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58.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59.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60.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海明威《老人与海》:
6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62.等待也是种信念,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63.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64.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65.男女之间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来对方猜忌。
夏洛蒂 勃朗特 《简爱》:
66.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67.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68.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69.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常常会发现不由自主地被当作知己,去倾听你熟人的隐秘。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谈论你自己,而在于倾听别人谈论自己。
70.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萨克雷《名利场》:
71.人性的确如此,既轻信又爱怀疑,说它软弱它又很顽固,自己打不定主意,为别人做事却又很有决断。
72.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断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73.如果所有的人娶亲的时候都打细算盘,世界上的人口一定要大大的减少。
74.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趁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