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临床范文
心血管临床范文(精选12篇)
心血管临床 第1篇
1 带教中应该注重的人文素质
1.1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的教育理念是“亦师亦友,真情互动”。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渴望努力学习,把自己锻造为有用之材,但同时其内心又是脆弱和敏感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尽可能给他们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而又要明智地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博爱之心,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不忽视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思考答题,反复强调是互动的积极思索的过程,而不是正确与否的结果。上课也没有过分强调纪律,允许他们小声谈论。因为见习课学生始终是主角,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老师则应放在启发和指导的地位上。
1.2 将医德教育贯穿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
除了实践专业技能以外,临床见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如何真正从思想上成长为一名医德良好的医师。只有在良好的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与合作。医师要同情患者,救死扶伤仍是医师最根本的宗旨[3]。学医固然使人理智,但应该是面对危急状况时一种沉着应战的理智,而不是对他人痛苦的漠视。我鼓励学生做志愿者到社区宣传医学知识,并组织他们进行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2 强调规范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循环系统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掌握病史的采集及正确的体格检查。病史的正确采集能帮助作出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基本功。在以往的带教工作中,我们发现见习学员在患者面前普遍存在询问病史不全面的现象。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等。以胸痛为例,在见习学员询问病史时,我们注意引导他们询问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对药物的反应、伴随症状等,使他们对胸痛的性质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能对临床诊断提供帮助,而且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在体格检查方面,多数学员认为听诊是学习的难点,课堂上所学习的心脏杂音很抽象,课后很容易遗忘。为了让学员在见习阶段练好听诊这一基本功,我们在强弱等,让学员反复听,结合杂音产生的机制给学员讲解,加深认识。
3 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础,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观,不断产生问题从而不断激励创新,而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由此推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循证医学,培养一代科学型的医师从医学生抓起,基于循证医学对内科学临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重新调整教学重点。(1)重视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对循证医学模式下的医师来说,掌握了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及内科学等依然是不够的。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要求对疾病作出概率化的诊断[4]。临床流行病学对研究内容进行严格设计、衡量和评价,并把研究结果推及人群病例,由此最终发展为循证医学。(2)掌握好外语、计算机知识,然而统计方法是学习不断获取当前最佳研究证据的方法。现代医学信息网络使循证医学资源各国共享。外语和计算机是开掘这些资源宝库的金钥匙。医学文献绝大多数以原文刊出(英文)为主,如果外文阅读能力低,就得不到最新科学理论,临床实践将落后于世界。掌握好外语及计算机知识,能使我们在网上权威数据库博取医学精华。统计方法的学习能使我们建立宏观概念,完善科学分析能力。(3)重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要认识疾病,就要认识疾病的发展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的要求。对疾病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5]。需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医学实践中,坚持实际出发,针对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又通过医学实践达到认清事物矛盾的两方面。(4)优秀科研能力的内科医学工作者:临床工作不仅要会干,而且要会想;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既有独特的临床思维,又有严谨的科研头脑,把临床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科研成果推动临床。
总之,临床教学是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员良好的思维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更要强调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并且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医患沟通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养成会使学员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卫,李国标,金文敏.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带教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5):708.
[2]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外医学[J].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
[3]杜文琪,张南征.医学生内科实习带教体会[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4):329-330.
[4]郗永安,邹萍.依托互联网实施循证医学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60.
临床心血管手术麻醉教学实践探讨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心血管手术麻醉不断发展,遵循高效循证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原则,心血管麻醉教学迎来新挑战。本文针对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在心血管麻醉亚组中的教学体验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心血管麻醉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麻醉科医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完善围术期麻醉管理工作。
?P键词:心血管;麻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166-02
从1953年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以来,心脏麻醉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开展得到蓬勃发展。现代心血管手术麻醉讲求经济高效,责任并重,循证基础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1]。对于年轻的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时刻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时临床心血管手术麻醉成功高效的带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临床麻醉知识进展和经验积累,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年轻医师的潜力,让他们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后备力量。优秀的临床麻醉带教老师和其他专科带教老师一样会表现出亲和力和感染力,临床和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尊重和爱戴年轻医师,也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即时教学,深化年轻医师的实习体验,也会关注年轻医师的需求,按照不同基础给予积极的反馈[2]。以下就本人在临床心血管手术麻醉教学的体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临床带教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保持睿智并恰到好处
作为高年资的临床心血管麻醉医师,已经具备有条不紊地进行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的能力。当然,丰富的临床知识与能力,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进展,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积累非常重要。住院医师和接受专科培训的年轻麻醉医师,所需要的是可靠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传递,让他们能更好地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成功的临床实践带教是以丰富多维的临床知识为基础的,当然,“恰到好处”的教授效果最佳。因此,实时评估年轻医师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仔细观察并积极反馈
在临床环境中,需要仔细观察年轻医师与患者接触、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如何预知风险、如何应对躯体状况危机,如何与上级医师、同级住院医师以及医学生、学生与护理之间的沟通交流,收集相关信息,随时给予年轻医师医疗、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支持[3]。高年资医师需要在临床环境中陪伴、支持与鼓励年轻医师,注重临床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效互动。负责人的临床心血管麻醉带教老师应当了解年轻医师临床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时修正他们的操作记录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根据临床观察,进行过程评价及总结评价,明确反馈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技能。任何观察到的行为,只要是与职业发展有关,不管是工作、流程还是言行,都应该给予适当的反馈。反馈可以从年轻医师的自我评价开始,不要用批判性的言语,而是就事论事,把重点放在观察到的具体行为之上。反馈应当给学生一个现实可行的计划,帮助他们更加接近目标。同时,反馈需要把握时机,注意地点,反馈接触疑问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年轻医师的心理需要。
三、有效示范并以身作则
示范的作用在医学的教学和实践中相当重要[4]。和年轻医师一起去了解手术患者及术式,进行术前访视、术前谈话,并进行围术期管理,与年轻医师一同完成,或者由年轻住院医师进行部分工作,并展示他们的观点、技术和技能。高年资医师进行观察,并进行实时督导。在临床实践条件下,年轻医师能从过程中了解何时何地才能收获更大,哪个环节是自己的弱项和操作中的关键点。临床心血管麻醉经常遇到危急重症手术,例如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如何评估及识别、预测患者的风险尤为重要。在这类危急重症并长时程手术过程中,不仅将示范重点放在临床操作及技能展示,还要放在态度和行为上。让年轻医师留意谈话中的细节和肢体动作,沉着冷静地应对危重患者的手术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并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时间管理,从容应对手术前准备及手术中管理。
四、兴趣激发并制定目标
年轻住院医师从井然有序的大学学习步入相对混乱的临床实践,短时间内要与外界建立联系并不容易[5]。当年轻医师不如临床,经常不清楚他们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尤其是进入心血管麻醉这一亚专科的训练时,往往充满期待,也面对挑战,所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首要任务需要让住院医师快速熟悉环境,并激发兴趣融入临床心血管麻醉实践工作。熟知新来的住院医师受训背景及轮转情况,了解并评估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随着心血管麻醉临床实践的深入,建立并不断动态调整教学目标非常关键。轮转医师的总体目标是由相关培训部门制定,了解这些目标;对于已经定科的专科医师培训,个体化地建立并调整目标都大有裨益。
五、关注心理并应对挑战
心血管急诊手术来势风险,需要临床麻醉医师术前和术中时刻保持警觉,充分调动医师的临床应对能力,也是对心血管麻醉医师综合素质的极大挑战。对于年轻医师,面对这样的临床实践环境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保证长时程手术顺利进行,需要不断知识积累和心态稳定,从而不影响临床实践中的临床决策和应对处理。临床带教老师与年轻医师形成互助合作的教学联盟,而不是让其“孤军奋战”,也不是让其坐在一边无谓观战。关注年轻医师受训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适时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让其安心临床实践,而不是慌忙乱了阵脚[6]。对于临床实践的对象,任何操作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新来过,保证准确无误的围术期管理,对其手术开展及术后预后都有很大帮助。但是每日繁忙的高负荷临床工作,加之长时程手术的体力消耗,让年轻医师的心身状态面对极大考验。面对实践失误,临床带教老师需要提醒年轻医师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同时也给年轻医师积极赋能,不能让年轻医师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Barnes R D.Clinical Teaching: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al Anaesthesia[J].Anesthesiology,2004,101(3):812-812.[2]Rathmell J P,Lien C A,Harman A E,et al.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Board Certification in Anesthesiology[J].Anesthesiology,2014,120(1):4-6.[3]Md C C.Evidence-Based Practice of Anesthesiology(Third Ed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journal Canadien D Anesthesie,2014.[4]Schartel S A,Kuhn C P,Culley D J,et al.Development of the anesthesiology educational milestones[J].Journa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2014:12-14.[5]Somnath Mookherjee,Ellen M Cosgrove,Handbook of clinical teaching[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6.ISBN 978-3-319-33193-5(eBook).DOI 10.1007/978-3-
319-33193-5.[6]Susan Bridges,Lap Ki Chan,Cindy E.Hmelo-Silver,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in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6.ISBN 978-3-319-08275-2(eBook).DOI 10.1007/978-3-319-
心血管患者临床防治综述 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临床防治;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19-02
心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较多。研究证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高血糖等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本文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进行了論述。
一、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当老年人的收缩压维持在120-139 mmHg、舒张压维持在80 -89mmHg区间时,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上升[2]。血压长期偏高对患者心血管重构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原发性高血压会造成病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这也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人的血压异常,会引发其大脑小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其脑血流下降、脑梗死、脑部自身调节功能改变等问题。
二、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们血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通常餐后血糖指标会明显升高,血糖升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损伤。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会因血糖升高而增加,而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会引起大量的单核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小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者曾在糖耐量降低的人群中做过调研,证明通过控制人群的餐后血糖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肌梗死的概率,且得出如下结论:餐后血糖的升高,与患心血管等并发症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血糖水平来预测冠心病。
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是血脂异常,如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血脂中TC指标升高。血脂异常可直接促使中老年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明显特征之一。患者血脂异常,可直接导致其神经纤维纠结缠绕,引起患者头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发生病变。
四、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
1.心血管患者医院临床防治非常关键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防治,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而言,临床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特殊性。当有老年患者就诊,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体征等信息,当老年患者出现非典型病症表现时,如出现无缘由的胸闷、乏力、胸痛、呕吐,甚至是晕厥、休克等症状时,应尽快安排其做心电图监测,以免病患突发急性心梗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如果老年患者有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突发急性心梗则会表现为脑循环障碍,会加重脑供血不足。因此当老年患者晕厥时要首先排查其是否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且要遵循急性心梗的处理原则,同时观察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辅助心电图监测以确诊。对用药后的患者要严密观测其用药反应,严格制定用药药量,并观测其用药后的血压、尿量、精神状态。
2.日常饮食、体育锻炼防治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着手,要科学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不可偏食或者暴饮暴食,尽量降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同时要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同时也能降低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老年患者牙齿老化,会出现咀嚼障碍、味觉下降等状况,对此医护人员要格外关注,尽量为其提供易消化、易咀嚼、纤维含量高的新鲜食品,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老年患者的饮食特点,还有助于预防老年患者便秘,一旦老年患者出现便秘要适当使用软便药物,杜绝患者用力大便,否则很容易加重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同时,要注意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造成冠心病。
适当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活力,可以有效降低身体脂肪及体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参与运动,可以愉悦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这些都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要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参加能使血压较快升高的运动,要选择相对缓慢轻柔的、速度匀称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
3.保持情绪稳定、进行健康心理辅导
较大的情绪波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心胸开阔。长时间较重的精神负担会导致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出现体内血脂、胆固醇增加,从而造成人体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
老年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人群,加上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足,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如老年人情绪会莫名紧张,甚至会悲观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格外注意老年患者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动,一旦发现其心理存在负担要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疏导。可对其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措施、成功案例,最大程度地获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结语: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一旦发病需要长期反复治疗。该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吸烟、酗酒等。因此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要辅以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渊,徐桂冬,马雪兴,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初筛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651-652
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清华大学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2例非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男67例, 女45例, 年龄46~92岁, 平均年龄67.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1例, 其中高血压39例, 风心病3例, 肺心病2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3例, 各种心律失常27例。
1.2 护理方法
(1) 常规护理:a.根据实际病情防治发生压疮, 做好相应的皮肤护理;b.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设定适宜的室内温、湿度;c.每天进行口腔护理, 以防发生交叉感染;d.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观察指导, 嘱咐忌暴饮暴食及高钠、高脂类食物, 同时注意摄入过少, 引起水、电解质紊乱;e.遵循专科用药指引,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各种不良反应;f.加强夜间病房巡视, 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应及时通知值班医师, 同时嘱咐患者改坐位或坐卧位, 紧急时可采取下垂两下肢, 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及肺部瘀血。 (2) 心理护理:a.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定时检查,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身体危害程度、病程发展及相应的防治手段等, 解除其麻痹心理, 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认真配合观察治疗与紧急处理。b.对由于家庭、工作导致心理压力的患者, 应耐心进行劝导, 尽可能使其解除心理压力。c.对高度紧张及焦虑的患者, 要先耐心进行劝导, 取得合作后再规范仔细地进行检查与指导治疗。d.实行纯熟的操作, 以行动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并及时向患者反馈病情的发展情况, 使其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具体内容, 增加安全感与信任感。 (3) 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主要体现在晨晚间由护士长带领护士们主动看望关怀患者, 并在床边进行沉晚交班, 具体询问患者的睡眠与饮食, 加以指导。对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给其翻身、拍背, 密切观察病程发展并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处理。
2 结果
112例患者治愈31例, 治愈率27.68%;好转77例, 好转率68.75%, 转院4例。住院时间10d~4个月, 平均1.2个月。
3 讨论
近年来, 医疗服务模式已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变为身心人性化的护理, 进一步升华到社会医学的服务模式, 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的护理理念, 尽心尽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 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全面提高康复率。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来说, 更是要求病房护士及早分析判断关键性的变化, 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病情恶化, 这更加要求我们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更具备良好自身素质与修养[1,2,3]。
从上文结果可见,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康复跟护理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为: (1)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根据现代护理工作的发展深度, 加强培养并提高护理人员对情商及综合素质。护士长起带头作用, 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 制订相应的年度业务学习方案, 每月指定人员进行自主讲课, 并实际示范性操作, 组织护理人员共同有计划地学习并更新强化操作技术, 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其更好地配合医师的工作, 心血管科护士应积极参与术前讨论, 充分掌握手术步骤和方法, 力求全方位配合手术保证顺利开展。 (2) 进行角色变性的换性换位思考, 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转换为人性化的护理角度, 护士的工作不仅仅只执行医师的医嘱,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了解自己所负责的患者性格特点与生活情况, 以晚辈的身份去关怀照顾患者, 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消除对方对疾病的恐惧, 达到最佳预效。综上所述,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的治疗和精心护理, 采取得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刘海英,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7) :72-73.
[2]区转焕, 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探讨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8) :2172.
心血管临床 第5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将20xx和20xx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心内科实习的70名学生按年级分为2组,20xx级32人采用传统教学,20xx级学生38人采用循证医学教学。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内科学理论课成绩(70.6±7.4分vs70.5±7.7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组学生心血管内科实习总时数均为4周,均使用人卫版的《内科学》(第7版)。
2.教学实施。
(1)传统教学组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教材内容,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分析和临床诊疗。
(2)循证教学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其中,在诊治过程中强调每一步流程的必要性,详细讲解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引导实习生复习和查询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诊疗方案的关系。学生按实习计划分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查房时由学生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查寻有关临床研究证据;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对收集临床资料所提出问题的循证结果进行小结。在带教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引导与归纳,指导学生如何对患者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采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患者的主次问题,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效果评价。
采用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理论考试题按相同的难度系数从试题库中选取,均为客观题,技能考核包括文献查阅(30%)、病案分析(30%)和解决临床问题(40%)三方面。其中病案分析能力包括心内科疾病的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识图、病历书写、病例特点归纳;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包括常用诊疗操作熟练程度、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实习结束后调查学生对心血管内科的兴趣及对教学方法的兴趣。
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不同教学方法之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习结束时心内科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循证教学组的临床技能的评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比较,循证教学组中有更多的学生喜欢循证医学教学法(P<0.05)。两组学生对心血管内科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P>0.05)。
三、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习临床技能和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阶段。内科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而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心血管内科,将为学习其他临床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强调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差、临床实际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提供了一个很好方法。循证医学教学法以临床问题为中心,通过循证医学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找解决问题的最新、最佳证据,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制定诊断及治疗决策。循证医学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欧美等国家很早就将循证医学思想融入医学教育中。
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模式,就是要遵照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一查寻证据一分级评价证据一筛选证据一应用证据4,主张“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来实施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快速获取信息,学会正确评估和利用证据,突出能力培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鼓励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查找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确定治疗原则6。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完成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后,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两组学生在临床实习结束时理论考试成绩和病案分析方面的得分无明显差异;但采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医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得分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尤其在查阅文献和解决临床问题方面更为突出,并且这种教学方式更受实习学生的喜爱,但两组学生对心内科的兴趣相当。我们的研究显示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引入循证医学模式进行教学,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医学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引入循证医学模式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讲座等灌输式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从被动灌输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医学生获取新的医学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并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能力。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趋势,应用循证医学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并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值得临床教学推广使用。
心血管内科患者62例的临床护理 第6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60-02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为严重,也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而且呈现出发病率不断提升的趋势,是国内医院中住院患者比例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1]。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期间,加强内科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患者的及早康复与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6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1~85岁,平均(62.3±1.5)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3±1.2)年。本组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原发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23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早搏10例,心肌炎7例,心律失常24例,心绞痛18例。均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均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本组病例均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住院继续治疗与观察。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的不同,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常规护理:(1)保证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适宜,以及环境清洁、物品摆放整齐;(2)加强患者皮肤的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病房内的床单干燥、整洁,防治患者产生压疮;(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治呼吸严重困难者出现口干、口臭等症状,预防交叉感染;(4)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患者应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食物,引导患者多摄入对于病情有利的膳食,严格控制摄入食物的量,避免暴饮、暴食[2];(5)加强病房的夜间巡视,遇到出现呼吸困难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2?药物护理?在本组病例的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等,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情况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加强用药护理,将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潜在危险性。例如:心肌病、肺心病患者对于洋地黄类药比较敏感,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提醒患者谨慎用药。另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加强对于患者的用药护理。多数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时具有昼夜节律的特点,例如: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患者多于清晨、午间发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尤其是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峰值与药物最大有效时间等,择时给予患者药物。
1.2.3?心理护理?在本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绝望、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或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仔细、耐心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应按时进行规范、仔细、耐心的临床检查,及时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原因、病情发展与转归情况,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说明,在耐心的沟通与交流中,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感。对于住院期间表现出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与情绪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检查与给药过程中,加强对于患者的鼓励与安慰,使得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救护工作[3-4]。
1.2.4?失眠护理?本组病例以老年患者为主,由于受到住院环境、心理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多数患者表现出失眠症状,具体表现为:难入睡、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等。心血管内科患者失眠原因与疾病的本身特点有关,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夜间多处于冠状动脉收缩、迷走神经兴奋的状态,导致心肌缺血或低氧,患者因憋气、胸闷而导致睡眠不稳。在失眠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并且为患者创设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尽量保证病区的安静[5]。对于严重失眠症状的患者,可以适量给予安眠与镇定类药物,协助患者恢复正常休息。
1.2.5?院外护理?根据本组患者病症的不同,分别给予专业的院外健康教育,例如:休息、心理自疗、饮食调理、锻炼等,并且将各类健康知识、联系电话等信息印制在健康教育卡上,免费发放给患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访视或电话随访,征求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不断改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
2?结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29例(46.8%),原发病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30例(48.4%),其中并发症(均为心力衰竭)病情加重2例,死亡1例,合计治疗无效3例(4.8%),总有效率为95.2%。本组病例的住院时间为2~7个月,平均(4.2±0.5)个月,患者对于护理工作表现满意58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3.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也比较复杂,多数患者表现出严重的不良心态与情绪,护理人员在开展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时,必须注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6]。另外,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得自身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心血管内科对于护理工作的高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9,7(4):72-73.
[2]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2010,4(1):11-12.
[3] 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16(2):20-21.
[4] 李貞田,雷显琼.心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64-65.
[5]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95.
[6] 任文丽.428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改进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5):93.
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些患者在经过检查后, 都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120例患者中, 男61例, 女59例;年龄50~85岁, 平均 (72.7±2.6) 岁;50~59岁32例, 60~69岁44例, 70~79岁16例, 80岁以上28例;所有患者病程为4个月~20年。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性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检测, 采用MRI和CT成像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检查。患者在保持卧位的同时, 检测其呼吸、血压、心电图等体征变化, 同时适时地对其进行强心治疗、吸氧 (低流量) 治疗、利尿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 为保证患者呼吸畅通, 对其进行平喘和化痰的治疗, 并平衡体内酸碱、纠正电解质紊乱的问题[2]。对于心绞痛以及高血压并发患者, 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生产批号:45805012) , 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福辛普利钠, 该药物的用量要参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服用利尿剂。
1.2.2 肺源性心脏病
对此类疾病患者治疗方案主要是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控制心力衰竭等。 (1) 感染控制主要是以患者的痰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作为依据, 选择对患者合适的抗生素;在没有成功培养出痰菌之前以感染环境作为依据选择抗生素。 (2) 对心理衰竭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用感染控制以及呼吸道畅通的治疗之后其心力衰竭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有少数病情严重患者则需要适当的使用利尿剂以及强心剂等进行治疗。本院选择山东省莒南制药厂的氢氯噻嗪 (生产批号:H37020788) 对其进行治疗, 每天2次, 每次剂量为25 mg;强心剂则选择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毛花苷C, 剂量为0.3 mg, 溶入40%葡萄糖液内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 每天1次。
1.2.3 风湿性心脏病
对于此类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当前临床对其治疗主要有瓣膜成形术以及瓣膜置换术两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 瓣膜置换术已经成为当前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主要是抗凝药和强心利尿剂等。如果患者接受的是置换生物瓣手术的, 需要在术后半年内连续服用阿司匹林 (生产批号:07010201) 以达到抗凝治疗的效果[3], 而进行了置换机械瓣手术的患者, 需要再往后的时间均服用抗凝药物。
1.2.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对于此类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主要有他汀类降血脂药, 本院使用上海德胜集团的立普妥 (生产批号:75837005) , 每天服用1次, 每次剂量为15 mg。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制剂, 每天剂量为200 mg左右, 需要长时间服用。福建延年药业有限公司的β-受体阻滞剂 (生产批号:SH0017) , 每天服用剂量为5 mg, 每天服用1次。哈尔滨制药四厂的钙通道阻滞剂拜心同, 每天服用1次, 每次剂量为30 mg。
1.2.5 原发性高血压
对于此类患者主要应用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4]。其中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药物与上述相同。使用张家口市云峰制药厂生产的血管警长素转换酶抑制剂, 每天服用3次, 每次剂量50~100 mg。呼和浩特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 (生产批号:060728) , 服用剂量为150 mg, 每天服用1次。
1.2.6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对此类疾病患者主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 避免因为高血压的因素而促使冠心病出现。使用药物与上述原发性高血压病一致。
2 结果
2.1 患者疾病分布情况
120例患者中, 原发性高血压40例 (33.33%) , 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8例 (31.67%) , 冠心病21例 (17.50%) ,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10.00%) , 肺源性心脏病9例 (7.5%) 。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70例 (58.33%) , 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有50例 (41.67%) 。
2.2 治疗结果
在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后, 113例患者痊愈出院 (94.17%) , 5例患者反复入院治疗病情反复无明显好转, 2例患者死亡 (1.67%) , 其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后, 其血压均处于正常水平, 即140/90 mm Hg;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将老年患者以年龄为依据分为三组, 其心率恢复情况如表1所示。
次/min
3 讨论
在老年人群体中, 心血管疾病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都占了最高,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等等。通过相关研究结论可知, 脑卒中以及冠心病多由高血压引发, 高血压是这两者最直接、最危险的因素[5]。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为例, 该病例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 且北方患者数量比南方多;在城市居住的患者数多于农村;脑力劳动患者数高于体力劳动者;在步入老年时期后, 男女患者数量才趋向于等同。不过从目前来看, 患有冠心病的群体中, 老年人的发病和死亡几率依然最高。由北京的相关调查数据可知, 患有冠心病且猝死的患者中,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普遍偏高[6]。而由美国的统计数据可知, 由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中, 70%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 临床病理以冠心病为主, 并与动脉内皮细胞和机体老化、平滑肌细胞促炎表型变化、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等因素有关, 这就是所谓的“血管老化”, 该病症与年龄之间成正比[7]。
正常老龄的机体器官系统也有细胞因子失衡的情况出现, 这就导致健康的老年人循环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提升, 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发病和死亡几率。在患者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 体内的血管壁能够培养出促炎微环境, 改变体内内分泌和循环规律, 例如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系统,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这种老化现象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而肺源性心脏病也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以我国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报告可知, 该病症的发病率平均水平在0.48%, 且北方高于南方;30岁以下的群体, 其患病率只有0.73%;而60岁以下群体的患病率为1.55%,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患病率为14.98%, 到了70岁群体, 就上升为21.0%[8]。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引发该病症的首要因素就是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瓣膜病一般由风湿引起, 也是常见的症状, 另外, 乳头肌功能不完善、钙化或者炎性病变等因素, 都会导致老年瓣膜病的出现。通过相关研究可知, 老年钙化心脏瓣膜病与患者的年龄大小具有直接关系, 年龄越大, 瓣膜退行性变就越严重, 甚至会对不止一个瓣膜进行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时应该以患者的特点为基础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 文化程度越高, 患病几率就越高, 此结论和脑力劳动者患病几率高于体力劳动者的相关对比研究基本一致[8]。
综上所述,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目的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主, 同时尽力延长他们的寿命, 那么就需要相关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关注和治疗, 以便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通过研究, 提出对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几点措施:第一, 合理饮食, 培养有规律的饮食意识。从相关部门调查长寿老人的报告中可知, 长寿老人平日进食多为蔬菜, 不暴饮暴食、不偏食, 而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表明, 少食用动物的脂肪, 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和死亡几率[9]。在平日生活中, 应该引导老年人多食用低脂肪食物、易消化食物以确保营养的充分摄入。第二, 戒烟少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引发老年人冠状动脉的痉挛, 从而引发冠心病;虽然酒类中的物质能够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该成分对人体的作用是积极的, 但是大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三, 坚持适量的锻炼, 控制体重。由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可知, 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坚持适量锻炼, 只有坚持适度锻炼, 才能确保体重的稳定, 并减少肥胖[1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本院进行治疗情况, 分析其临床症状, 记录并统计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以便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本院制定的统计表格作为检测方式, 如实统计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相关项目等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 原发性高血压占总人数的33.33%, 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占总人数的31.67%, 冠心病占17.50%, 风湿性心脏病占总数的10.00%, 肺源性心脏病占7.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58.33%, 中专以下占41.67%。结论: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特征, 加强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目标是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 通过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有效稳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保证其安度晚年。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炳流, 林巩仪.心肌标记物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 2013, 12 (2) :242-244.
[2]蔡洪滨, 姚朱华.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和重构的关系及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 2013, 25 (1) :78-80.
[3]牛艳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特点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1 (3) :562-562.
[4]刘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韡[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22 (2) :115-116.
[5]唐海燕.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7 (2) :23-24.
[6]艾丽菲热·买买提, 陈红, 任景怡, 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中的评估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6) :619-621.
[7]Lichtman J H, Jones S B, Watanabe E, et al.Elderly women have lower rates of strok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 2009, 40 (6) :2116-2122
[8]乔人立.重新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 (4) :246-248.
[9]魏智民, 蔡建芳, 崔华, 等.北京地区49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回顾性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3) :297-301.
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分析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5年1-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37例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08例;年龄43~82岁,平均(62.5±2.8)岁;疾病类型:冠心病62例,心律失常56例,心肌梗死50例,高血压45例,其他疾病24例;单一药物治疗109例,联合药物治疗12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齐全,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均接受相关心血管药物治疗。
1.2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含用药剂量、药物配伍、给药浓度、用药速度、给药频次、临床疗效等,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记录不合理用药的例数及不合理用药的类型。
2 结果
2.1 临床用药不合理发生率
经统计可知,237例患者中,发生临床不合理用药41例,发生率为17.3%。
2.2临床用药不合理类型在41例临床不合理用药患者中,药物配伍不合理6例,占14.6%;盲目使用抗菌药物4例,占9.8%;用药与诊断不相符10例,占24.4%;用药禁忌证未注意9例,占21.9%;用法用量不准确12例,占29.3%。
3 讨论
3.1 心血管临床用药常见误区
3.1.1 药物配伍不合理
心血管临床用药误区中,较为常见的一个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比如联合应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治疗,导致横纹肌溶解,引发肌痛,增加患者治疗时的痛苦。药物配伍不合理较为多见的为联合使用卡托普利、布比卡因,导致患者服药后发生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联合使用利多卡因和阿昔洛尔时,会增加阿昔洛尔的毒性;硝酸异山梨醋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配伍使用时,会提高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除了上述几种,心血管临床上发生的药物配伍不合理现象还有很多,导致药物效果的发挥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治疗效果。
3.1.2 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医生发现患者伴有炎症症状时,多会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无论是否需要使用,但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的确定主要依据医生的经验,这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2]。
3.1.3 用药与诊断不相符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会合并其他疾病,部分医生诊治患者时,药物的使用并未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导致用药与诊断不相符,比如患者诊断为高血压时,临床用药中包含茶碱控释片,患者伴有糖尿病时,利用依那普利片治疗等,不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3.1.4 药物禁忌证未注意
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时,需要严格的注意其禁忌证,避免用药后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的出现。治疗贫血患者时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醋片、治疗高血压患者时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均属于在用药时对药物禁忌证充分注意[3]。临床使用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时,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都会对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医生如未能充分的注意药物禁忌证,会导致疗效降低。3.1.5用法用量不准确临床应用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影响药物效能发作的重要因素为用法、用量,药物用法用量的确定除了依据药品说明书外,还应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程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用法、用量的合理性。但在临床使用时,药物用法用量不准确的现象比较常见,比如某些药物应采用肌内注射时,写成静脉滴注,用药频次3次/d写成1次/d,药物晚上服用写成早上服用等,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药物的作用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3.2 避免心血管临床用药误区的对策
3.2.1 明确目标,分清主次临床采用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首先要明确大小目标,大目标在于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减少病死率,小目标则是通过治疗后短期内所要实现的疗效,比如治疗高血压患者时,小目标即为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4]。医生确定治疗目标时,大、小目标应具备一致性,预防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应坚持对因治疗,优先考虑大目标。
3.2.2 保证用药证据充足
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和前提在于准确诊断患者病情,科学的评估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以此为依据,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选择具体的药物以及确定药物的用法与用量时,应以循证医学为证据,保证证据的充足性,从而提升用药的合理性,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需要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时,应明确每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发生配伍不合理的问题,有效的发挥联合用药的作用,提升各药的效应,叠加疗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3.2.3 强化连续用药与动态调药
临床用药过程中,如果存在矛盾,即需要对连续用药进行强化,并动态调药。比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如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导管接入PCI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此时,应通过静脉给药给予患者溶栓药物,若患者血压过低,溶栓药物不能到达冠状动脉时,可给药患者多巴胺,将患者动脉压提高,充分的发挥溶栓药物的功效。
3.2.4坚持个性化原则某些心血管药物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临床应用时,还需要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在确定用药剂量、用药方法时,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的考虑。同时,用药时还应充分的注意用药禁忌证,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
综上所述,心血管临床用药时,存在配伍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准确等误区,降低用药合理性,影响药物的疗效,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临床应用药物时,医生需要合理的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科学的确定药物的用法与用量,提升用药合理性,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瑶.分析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9):1767-1769.
[2]张小明.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8):210-211.
[3]费必超.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1):4-5.
[4]肖美华,何腾辉,郭燕芬.某院心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6.
临床心血管中成药应用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中成药,心血管疾病,剂型,销售金额,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此类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伴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对中成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中药已由过去的多味配方、煎服汤药为主, 进入了以中成药为主, 多剂型、高技术含量的崭新阶段, 其临床使用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心血管类中成药更是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包头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2009-2011年心血管类中成药的应用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进一步了解了治疗心血管类疾病中成药的应用结构与趋势, 为临床用药、药品生产与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包头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计算机药品管理网络中2009-2011年中成药库出库数据,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零售金额、销售总额等。药物不良反应 (ADRS) 数据来源于2009-2011年心血管类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表。
1.2 方法
选择中成药库全部21种心血管类中成药, 对其剂型、单价、销售总额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运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排序、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心血管类中成药剂型数量统计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2005年版) 附录中“制剂通则”对各种剂型的定义以及表1的统计为依据, 对该院现行使用的21种的中成药进行剂型分类统计。在该院常用的6个剂型中注射液有8种, 占全部剂型的38.09%;余剂型全部为口服剂型, 其中胶囊类剂型的药物种类最多。
2.2 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排序
该院在2009年-2011年心血管类中成药年销售金额居前三位的中成药基本一致, 分别是复方丹参滴丸、银杏达莫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且各制剂类型的中成药销售金额及中成药总销售金额在2009-2011年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单价方面, 各类中成药的销售价格较为适中, 2009-2011年大部分药品销售单价均较为稳定, 单价增长不明显。详见表2。
2.3 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种类统计
在该院2009-2011年的不良反应报告中, 有8种心血管类中成药用药后出现一般过敏反应、7种药物出现胃肠道反应、2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详见表3。
3 讨论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 经制剂加工后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 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精华。心脑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 治疗期长, 患者需长期服药, 而中成药以其疗效稳定、不良反应较少, 特别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中药心血管制剂组成药物及化学成分众多, 各种成分可以相互配伍, 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因而具有多靶点、多效应的优势。中药制剂包括滴丸、散、丸、片、颗粒剂、注射剂、胶囊等多种剂型。不同剂型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 方便患者用药。
本研究发现, 在包头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使用的心血管类中成药中注射液的种类最多, 构成比为38.09%。中药注射剂在疗效、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高于中药其他制剂, 具有现代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的特点, 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较好地发挥了中药治疗的良好作用。
虽然在抗高血压药物和降血脂药市场上仍是西药“一统天下”, 但在过去几年中, 中药类心血管病治疗药物制剂已逐渐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品种。尤其在京、沪、津等特大型城市和其他中等城市, 中药类心血管病制剂早已成为医药市场上的主导品种。在本调查中也发现该院心血管类中成药不论是销售数量还是销售金额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心血管类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存在两极分化的特征, 其中在大中型医院, 注射液的使用量居首位, 以含银杏、丹参、三七成分的注射液使用最多, 国内大部分中成药厂家均以生产这几大系列产品为主。而在零售市场、第三终端市场, 口服类药物则占据了首位, 主要品种是辅助性、恢复性、巩固性药物。本次调查可以看到在2009-2011年的3年中销售量居前3位的分别是复方丹参滴丸、银杏达莫注射液和灯盏细辛注射液, 临床用药比较稳定。丹参滴丸连续3年销售金额位居榜首, 其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 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 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 冠心病、心绞痛等。复方丹参滴丸以其稳定的疗效、可靠的质量, 深得医务人员及广大患者的信赖。不过口服液的销售数量与其它心血管类中成药相比有很大落差, 由于运输及携带的不方便, 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在研究中也看到, 有8种心血管类中成药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如皮肤瘙痒、潮红、头痛、头晕、皮疹等一般性的过敏反应, 有7种心血管类中成药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 参麦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 。大部分过敏反应及胃肠道反应一经停药, 症状都可缓慢、消失。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中成药成分比较复杂, 对机体病变部位靶点的选择性不强所导致, 也与机体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 对于中成药, 我们既要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它的药效, 又要不断地研发和改进、减少不良反应, 促进它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应用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储秋萍, 冯琳, 戴惠珍, 陶琳.2007年长江流域157家医院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利用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10) :112.
简述卡托普利心血管临床不良反应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年龄46~84岁, 平均年龄65岁。其中原发性高压44例 (中危12例, 高危24例, 极高危8例) , 继发性高血压6例 (肾病综合征3例, 急性肾小球肾炎2例, 库欣综合征1例) , 病程3个月~5年。病历示:所有患者就诊前1周内未服其他降压药和影响血压的药物。服药剂量:卡托普利初始量25mg, 每天3次者32例;每天2次者4例;每天早上服1次者14例。服药前查血清电解质均正常, 胸片示左室增大的24例,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的18例, 左室高电压的36例。
2 结果
50例患者中, 出现下壁心肌梗死2例 (用药前心电图正常) , 窦性心动过速12例, 窦性心动过缓4例, 低血压29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血压较前升高1例。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在服药0.5h内15例, 0.5~1h 32例, 1h以上3例。14例患者住院经相应治疗后, 血压, 心电图恢复正常出院。36例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后血压恢复正常。
3 讨论
卡托普利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之一。它不但降压效果好, 而且能防止心室重塑, 使心室较少扩张, 并通过缓激肽的内皮保护作用和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作用而使梗死减少[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抑制血管收缩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抑制激肽使激肽降解灭活受阻, 并可使前列腺素E的代谢产物增加, 血管扩张, 肾血流量增加, 故给药后3h内可发生明显低血压。ACEI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而无一般扩张血管药增快心率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除有干咳, 皮肤过敏, 血管性水肿, 一般性转氨酶升高等外, 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还不多见。治疗开始数天或增加剂量时可发生低血压。RAS激活明显的患者发生早起低血压反应的可能性最大, 这些患者往往有明显的低钠血症或新近明显或快速利尿[3]。
高血压治疗中应避免血压骤降, 血压骤降使心肌供血不足, 肾血流量下降, 较易发生梗死。用ACEI抑制剂, 应从小剂量开始, 避免用利尿剂或者慎用利尿剂[4]。通过本组50例临床分析, 笔者认为为了阻止出现ACEI类药物不良反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用药一定要严格选择适应证;起始剂量应从小剂量12.5mg, 1次/d开始, 根据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在调整用药;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合用, 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寻找其他原因, 积极做好相应处理;对不良反应严重者, 除积极处理外, 应对心电图及血压等进行监护, 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5]。
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导致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诊治因卡托普利导致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现下壁心肌梗死2例, 窦性心动过速12例, 窦性心动过缓4例, 低血压29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血压较前升高1例。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在服药0.5h内15例, 0.51h32例, 1h以上3例。14例患者住院经相应治疗后, 血压, 心电图恢复正常出院。36例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用药一定要严格选择适应证;起始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合用, 如通道阻滞剂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寻找其原因, 积极做好相应处理。
关键词:卡托普利,心血管,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 (J) .中国临床医生, 2007, 35 (3) :67-71.
[2]杨世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J) .中国医刊, 2008, 43 (10) :787.
[3]孟繁超, 杨巍.药物对心衰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22 (12) :707.
[4]彭夫松.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 (J) .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6) :78-80.
70例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分析研究 第11篇
【关键字】心血管;临床;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24-01
心血管疾病是来势凶猛,突发性和危险性极高的疾病。临床死亡率比较高,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要趁早。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临床积极正常治疗以及较早的预防是最有效的方式。本文选取本院近期接诊的70例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2014年接诊的7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仔细分析这些患者的症状与预防的措施,进而探析临床实践。这些老年心血管患者年龄集中在60~78岁,平均年龄为73.2岁;有50名男性,20名女性,男女比例为5:2。这些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的有30例,冠心病的有14例,高脂血症的有10例,糖尿病的有6例。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呼吸紧促、头疼发热、心律不齐及疲劳,严重的患者还出现气促、胸痛的表现。
2治疗方法
2.1正常药物治疗
患者在起病后的6~12 h内,应用尿激酶0.5 h 静脉输注(1.0~1.5)×106 U,之后皮下注射肝素1.25×105 U 或者低分子肝素0.5×104U,注射7d,每天2次;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前3天每次0.3 g,之后减量至75~150 mg。
对于缩小梗死范围方面,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β-受体阻滞剂,患者每日口服2次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每次6.25~50.00 mg;(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起病1d内给药,并长期给药,依那普利,每日2次,每次5~10 mg,卡托普利每日3次,用药量从6.25 mg向12.50~25.00 mg 递增;(3)硝酸甘油制剂,患者入院后常规口服,对合并心功能不全和梗死后顽固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硝酸甘油静脉输注,每疗程7~10 d,输注速度为5~15 μg/min,每日维持8~24 h;(4) 降低血黏度, 每疗程2周,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次;(5)极化液疗法,每疗程7~10 d, 在500mL10%的葡萄糖中加入1.5g 氯化钾,普通胰岛素8~12 U,每日1次,对室性心律失常者,在以上液体再加入5g硫酸镁;(6)调节血脂药物,每晚1次口服辛伐他汀10~40 mg。
2.2预防干预治疗
再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干预治疗
(1)医院的医护人员应当全方位的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普及工作,例如运用广播、宣传栏、报刊等手段进行心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患者的文化教育背景、职业、年龄、性别等特点,对患者开展个性化宣传工作,以期达到患者及家属能够大概明白相关疾病的知识,消除诊治中的心理疑虑。在宣传同时,利用先进的仪器,指导患者自测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早预防。
(2)日常饮食、运动的指导。老年心血管患者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干预期间,合理膳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医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及营养需求等方面,为他们列出最合理的营养食谱,运用最有效的膳食来保证患者可以得到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以及所要求的热量程度,所以从合理饮食做起,可以达到减少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形,进而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运动可以增加患者抵御疾病的能力。
对此,这些老年患者应当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每天进行功能性的锻炼,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侵袭,例如每天晨跑,这样可以充分的保证患者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也可以锻炼身体等。
3 疗效判定:本组试验中综合干预预防的一个疗程为5个月,一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睡眠、血压值及情绪等情况实施有效地统计分析,运用汉密顿的抑郁量表及睡眠情况进行评分调查(总分为15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越差)。
4 统计学方法: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是在使用spss10.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的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同时本文中的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0.05是差异的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5结果
在正常治疗基础上,在血压控制的数值上,干预前为(133±11)mmHg,干预后为(120±7)mmHg;在睡眠质量上,干预前为(9±2)分,干预后为(3±1)分;在并发症上,干预前为55例,干预后为15例。干预前后在血压控制的数值、睡眠质量及并发症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正常治疗基础上干预前后效果的比较
组别例数血压控制的数值(mmHg)睡眠质量(分)并发症
干预前70133±119±255
干预后70120±73±115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中小医院所接诊的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接诊率在急速上升,一方面是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好,免疫力系统退化造成抵抗力下降的原因。临床上,采取积极有效地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进而减少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的威胁。因此,加强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有效地健康综合干预对治疗疾病有着非常重大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加体会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干预的必要性。从以上的诊断中,可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又许多种,也有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应当提高医护人员对这种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将健康还给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要坚持每天合理进食,低脂多纤维,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其次,患者还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性格。学会与人沟通,在情绪狂躁、压力大的情况下,调节情绪应对这些问题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在与医护人员关系上,应当建立信任的关系,听从医生、护士的意见,有效地沟通,如果发生身体不适的情形,应当立刻报告给临床医师,请求他们及时处理。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科学的对待药物的副作用,临床上许多患者和不愿意进行早期的治疗或者不能够坚持治疗,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药物的副作用。对此,在预防过程中,医师应当结合患者文化、性别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从心理上取得他们的信任。而后在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改善他们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吴萍;文燕;安丽萍;刘彩华;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患者的动脉呈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随着近些年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升高,据相关的统计调查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因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最高可以达到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常常伴有其他的并发症,在临床的治疗中,很难完全的治愈,实际复发的几率很高,容易导致老年人的残疾和死亡,而良好的护理方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该研究在2012年6月—2014年9月主要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的20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20例,女性患者为80例,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65岁,患病情况为高血压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5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为56例,风心病的患者为10例,肺心病患者为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的劳累,同时注意保暖等措施,防止患者出现感冒等其他疾病,定期的进行通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将病房内的湿度和温度等控制在最佳的水平,还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帮助老年患者翻身等,防止出现压疮等情况。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预防感染等现象,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在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脂肪和高钠类的食物,要严格的进行控制,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疗效较高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服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了其他并发症,要及时的通知医生,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执行以人为本等护理理念,老年患者的心理比较敏感,住院接受治疗后,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如果病程的时间较长,且反复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时会抵制治疗和护理工作,如果产生自暴自弃和抵触等情绪,就无法很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后,应该立刻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讲解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知识,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护理主要就是让患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而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和足够的专业素质,是患者安全感的重要保证,如患者在看到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时,心理必然会感到放心,此时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讲解,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近些年医疗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人性化等护理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的效果。要想实施这样的护理方式,必须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如患者的个人性格,不同的性格能够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根据老年患者的性格,选取其容易接受的护理方式,必然可以提高护理的效果。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在心血管疾病的讲解时,同时向家属讲解,让家属可以帮助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等工作,对于家庭经济较差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等,从各个方面消除患者的担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没有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有便秘等问题存在,而便秘会导致一定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生活状况,调整其作息的规律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防止便秘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适当饮用蜂蜜等,结合必要的腹部按摩等,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排便。由于心血管疾病能够导致患者的失眠,因此对失眠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对于导致失眠的具体原因,有环境变化和心理因素等,如果患者的失眠非常严重,可以适当的采用药物,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在做好上述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注意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让其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特点,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病程发展等,从而做好个人的自我护理工作,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与普通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护理人员需要放低自身的身份,用和蔼的态度、晚辈的姿态,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将老年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患者可以安心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1.4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成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就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到健康的水平,好转就是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无效就是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值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7%,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心悸主要就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的一种综合症,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会感觉自己的心跳速度变快,而且没有规律性,如忽然性的过快和过慢,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必须格外进行注意。呼吸困难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很多老年患者都会出现呼吸的频率增加或者呼吸的深度增加等,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护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的发现,了解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眩晕是指人体对周围空间存在感觉上的障碍等,使得患者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眩晕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失去平衡,无法平稳的站立,面色苍白等,这样临床症状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消除患者的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
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容易长期的反复发作,这些疾病都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老年人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如果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住院治疗的期间内,容易暴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常见的感染、并发症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治疗,而治疗的情况较差,患者会进一步对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形成恶性的循环。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护理方式,可以促进治疗的效果,控制并发症等出现,帮助患者快速的恢复到健康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和患者都注意到了这点,开始采用人性化等先进的护理理念,提高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水平。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的时间较长,老年人会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过分的担忧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影响正常的治疗。无论是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还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下降,如身体器官功能的衰竭和记忆力的减退等,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如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容易出现大量负面的情况。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顽固性的慢性疾病,病情的变化较差,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需要多次住院和治疗才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因此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如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就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疗等情况出现,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依靠护理工作来消除,根据每个患者遇到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为患者解决担心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护理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由于患者和治疗因素导致的病情恶化。由此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过良好的沟通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工作,减少感染、并发症等出现,促进患者的恢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发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等先进护理理念的应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建群.老年人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8):182.
[2]史海弘.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8):309-310.
[3]付辉.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621.
[4]高杰.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4):183.
[5]王树强.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1(5下半月):61.
[6]张艳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11上旬刊):4378-4379.
[7]张岚,陈海花,张丽,等.护士对开展心血管疾病连续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1(1):65-67.
心血管临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