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精选6篇)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第1篇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一曲《青衣》,凭添几多感怀
重叠伤,倾城痛,不经意间,灵魂和红颜染了风寒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旧戏里的老词,叹,人生如戏。
不忍心把思念打翻,记忆中渐行渐远的往事,汇集心。泪和幽怨,凝结伤,魂魄在空旷中飘移。
懂你牵念。谁道了相思无期,梦里犹见了俏罗衣。
知我相遇。当时只道易相逢,车前不语那点红。
断暂片刻,愿为君狂。今,着青衣,入戏,来陪你梦一场。
素衣清颜,断章的诗句中拈花微笑。一把团扇,簪花长发,一卷旧书,携箫持剑。穿越红尘往事,你我缓缓演来。
梦是香的,一点一滴,润了年少的青杉
梦是短的,天亮终会醒来,也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年华老去。
审视命运,如何写就这一段际遇。懵懂相逢,“无巧不成书”是故事中老套的戏路。一切都植根在无奈的宿命里,久违的直觉从心里蔓延。
十指相扣,胜却万语千言。诗词歌赋,尽染无尽温柔。
看秋去冬来,任尘世轮换,才有了如今相逢,才换我浅笑,你展颜。
我们演绎着美丽冷艳的故事,我们以为那是现实,我们以为戏里的`主角就是自己。
偌大的房间,只有我独自面对半盏冰冷的茶,依然是一袭青衣,半盏茶的,终我一生。
人生就如这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台,浓妆淡抹总相宜,粉黛舞长袖,释演梦的美丽。台边,横笛竖箫,清音缭绕,掩盖岁月的沧桑。散场,落幕,卸妆,哪个是最令心动的青衣?
戏里戏外,终逃不过曲终人散的结局。
只是戏,有些故事演绎过就会遗忘。有些话,说过了,只是念的台词。抱着自己,发呆。
一曲《青衣》,翻出回忆,言尽感伤,弹落风尘,终绝唱;曲罢,回味刻骨的伤。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第2篇
千帆过尽,万般痴情,这爱如你。
梦青衣,蝶舞弄袖,伸展爱的坦然,笑对苍茫碧绿,蝶儿梦飞,带着你我,不忍离去,你说:“那是在给予这世界最亘古的美好”。青衣的水,为一份深蓝的执着绽放光芒。
太阳,温暖如昔,你的微笑与我执手相伴,与天地同在日月共存。任花蝶偏偏,却拉挚爱独葬廊桥。
木城之恋,独赏花廊,雪青色的梦,只为一份不甘的承诺化为风中游子。三角梅,是那花语。
花儿绽放时,亲爱的,你走了,只剩梦中唯独的`殇。我站在那清风吹过的地方,花瓣碎了心伤离,低头捡拾起过往的片段,用指尖沾染的花泪倾心铭刻。
阳光洒落的滨江河畔,浮云中,有我当初为你带来剪剪风婷,斜斜的,打在你心最重的位置,疼了的是我。那时,你捧着眼前人心爱的小脸:“今生你最美,许我一世相伴承诺吧,因为你是我最多的牵绊。”
辗转浮云人生,大浪深处,原来,飘浮着的衣裾,还在那里,为你轻舞弄影.
如今,牵挂,对我而言,成为全世界最美的事。今天的青衣,是否依然阳光灿烂,今天青衣的你,是否还有那份坚强能在那断桥等待梦中的女神?
如今,碧波粼粼江水上,船家是否还在为那些有情人独摇船桨,带人儿游弋那人间天堂?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第3篇
所谓“悲剧”, 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的主流地位, 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 并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但是悲剧并不等同于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 体现在某些人物身上的那种无为而为’的心理倾向, 即某些人明知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失败, 却仍然锐意去追求、奋斗、牺牲的心理趋势。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困境;二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超越、应战的精神, 一方面它是人类文化困境的暴露, 另一方面它又是这种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上的弥合”。
一般而言, 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中国的悲剧观念、悲剧意识相对淡薄, 所以, “大团圆”式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比比皆是, 这样的文学作品虽然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精神愉悦, 但是却也会使人们失去悲剧意识, 丧失民族前行的文化动力。所以, 近年来学者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 反思中国文化, 中国作家也重拾苦难的记忆, 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生、人性, 转向了悲剧性作品的书写, 以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和崇高感, 使其从悲痛中得到熏陶和净化、从悲痛中产生力量。毕飞宇就是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笔下的青衣筱燕秋, 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她是命定的青衣, 也就命定了她的悲剧, 她的一生都在执着追求、勇敢抗争执着于戏剧、执着于嫦娥, 抗争于生命、抗争于自我, 殊不知她的这种执着渐渐变成了偏执, 她的这种抗争更是演化为了自私的占有, 更何况, 她本不是嫦娥, 她只是一个命定了悲剧的青衣。
二、“青衣”、“嫦娥奔月”意象的悲剧意蕴
1.“青衣”的悲剧
“青衣”这一指称本身就有其独特的意蕴。作为中国京剧里的一种行当, 扮演的一般都是或遭受遗弃或生活困苦的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因其命运不济的又被称为苦条子旦角, 先天的就具有一种悲剧性的意味。而筱燕秋似乎天生就是为青衣而来的, “十九岁的筱燕秋天生就是古典的怨妇, 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用老团长的话说是“黄连投进苦胆胎, 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作者选取“青衣”这一具有悲剧意味的戏剧形象来展现人物, 天然的就给人物渲染上了一层悲剧的意味。青衣注定是悲剧的, 那天生的青衣筱燕秋也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青衣的悲剧体现在筱燕秋的身上, 更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她一直活在艺术的世界里, 活在青衣这个角色中, 对艺术的执着、对青衣的执着, 使她的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分裂, 悲剧也就应运而生了。作家不动声色地描绘了筱燕秋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中走向毁灭的人生悲剧。从二十年前的借《奔月》名动一时到后来的不堪忍受她人对“嫦娥”的亵渎而自毁前程, 再到二十年后的艰苦抗争与命运抗争、与他人抗争、与自己抗争, 但最终却倒在了自己学生成功的掌声中。筱燕秋艰难的奋斗, 她那种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所表现出的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 她那种甘愿浇铸全部的热血与生命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人格与操守的抗争精神使所有的人为之动容。然而, 青衣的悲剧命运, 注定了她的努力与搏斗只是一场无望的挣扎。
2.“嫦娥奔月”的悲剧
“嫦娥奔月”是《青衣》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意象, 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 《奔月》原是剧院为建国十周年而排练的一出戏, 但是他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 作家就借用这出戏的悲剧命运展示了艺术的悲剧。其二, 筱燕秋被认为是命定的青衣、命定的嫦娥, 作家就借用嫦娥的悲剧来暗示筱燕秋因虚荣而从执着的追求走向了执着的异化, 展示了人性的悲剧。
正如毕飞宇所说,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一出戏有一出戏的命”。《奔月》一剧命途多舛, 一波三折, 戏剧艺术也随之起伏沉浮, 这一切无不是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奔月》一剧原是一项政治任务, 是为了给共和国十周岁生日而献的礼, 从他的诞生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依附性。公演之前, 就因一位将军的一句“江山如此多娇, 我们的女青年为什么要往月球上跑”的评论而胎死腹中, 显然, 这位将军其实就是政治的人格化身, 他对《奔月》一剧的生杀大权, 其实也就是政治对艺术的权利。此后, 《奔月》的二次复出是在拨乱反正后的1979年, 此剧的复出就是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已经取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 比如, 将军书法家的题词无论是对《奔月》一剧还是对筱燕秋的走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二十年后, 《奔月》因一老板的金钱援助而三次复出, 这个时候的中国社会, 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 此剧的复出正是符合了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 而剧团上下对“老板”的恭维正说明了艺术的沉沦和不可救药的边缘化, 至此艺术由政治的奴婢变成了金钱的奴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貌似高高在上的艺术在政治和金钱的面前居然不堪一击, 从不可能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 只能作为他者的依附而存在, 这就是艺术的悲剧。
嫦娥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女子, 但却因为贪婪、虚荣等无法克服的人性弱点而丧失了幸福的资格, 她只知道把仙丹吃完就可以长生不老, 却哪知高处不胜寒!筱燕秋同样无法超越贪婪、虚荣的人性弱点, 最终, 她的这种执着渐渐变成了偏执, 她的这种抗争更是演化为了自私的占有, 这是人性的悲剧。作为青衣名角, 戏剧舞台被筱燕秋视为精神的栖居地, 理想的寄寓所, 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筱燕秋执着追求的背后潜伏着一种不和谐因虚荣、贪婪而导致人性的异化。筱燕秋先是因为利欲熏心贪婪的占有舞台、妒良才排挤老师而自毁前程, 等有机会复出以后, 她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对老板阿谀奉承、对学生恶意打压, 放逐了人性, 却放纵了贪婪、虚荣、嫉妒。在她身上, 人性的弱点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腐蚀力量, 使她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不但丢掉了人格, 还丢掉了人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导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罪魁祸首, 则是我们身上的鬼’, 它是美好人性的异化。不把这鬼’打死, 它必然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作祟, 悲剧将会一代一代地重演”。
综上所述, 《青衣》通过“青衣”、“嫦娥奔月”两个意象深刻反映了人类生存中的普遍本质, 揭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困境和伤痛, 虽然小说并无力解决此问题, 但却以他特有的方式, 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命运的深层探问。
参考文献
[1].《诗学》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9页。
[2].《悲剧意识与文华传统》.胡明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青衣》毕飞宇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2、3页。
毕飞宇的青衣和王亚彬的青衣 第4篇
如若给毕飞宇笔下的女性角色一个概括,她们应该都是追寻极致生命体验的人。《推拿》里在失明之前竭力追索爱情的金嫣、《玉米》里冷静残酷地以身体为资本追寻阶层流动的玉米、《青衣》里为饰演“嫦娥”不疯魔不成活的“青衣”筱燕秋,无一例外是勘破了生命本质的女人。因为勘破了无意义,所以竭力在虚空中舞蹈。即便把生命过成悲剧,也必须是美的。换言之,她们都有着殉道者的精神。
王亚彬在电视剧《推拿》里饰演过金嫣,后来,她编、导、演了舞剧《青衣》。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结尾,她饰演的筱燕秋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大雪纷飞中挥舞水袖,天地万物一时恍若不存在。这时,大幕和两边的侧幕缓缓升起,所有的演员在后台肃然敬立,后台的一切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疑似一场穿帮。《青衣》已经演出了几十场,每次跳到这一段,王亚彬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毋庸置疑,《青衣》舞剧是王亚彬作为一名女性舞者,行至一定年龄阶段,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果实。
前些年,亚彬一度活跃在电视荧屏上。除了《推拿》,她还参演过《十面埋伏》《乡村爱情》等一系列知名作品。相比于舞台剧,电视剧更具象、更接地气,更像“生活流”。出身于舞台的亚彬在带着泥滋味、土气息的电视剧里参悟了自己的“道”,她觉得,“表演这个概念和表演这回事,应该有一定的超越性,但是又应该和生活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最接近。如果表演依赖于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情,会让你离生活自然越来越远”。
文学和舞蹈都是与时间为伴的艺术,它们需要节奏,或曰,是一种呼吸的状态。亚彬大概在29岁这一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比利时导演西迪·拉比·彻克奥维排完舞剧《生长》之后,她觉得自己“有些地方不一样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往往是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但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是引爆点。总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如盐粒融入大海有了咸味,《青衣》就这样成了。
毕飞宇曾说自己写作是因为“不着边际的疼痛”,在小说《青衣》里,我们能感触到这种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细腻疼痛,像中国的针灸一般,入得很细,但很透。这种细腻让小说《青衣》有了一种绵密的质感和 01.舞者王亚彬:1984年出生于天津,1990年开始学习舞蹈。中国传统舞蹈和当代西方舞蹈的多重教育背景让她擅长在融合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02.王亚彬一旦进入舞蹈,便展现出一种肢体的张力,她把每一个动作都释放到了极致
音乐性,将中文之美舒张到极致,也将一位女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不徐不疾地解剖在世人面前。而舞剧《青衣》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洁净的暴力,当文学的细腻被戏剧的张力重新撑开,温润的针灸也就变成了有力的鞭笞。
亚彬喜爱西方当代艺术,亦有多年的海外演出经历,这一切促成了她作品中带有强烈精神分析意味的“意象”诠释。80分钟长的《青衣》舞剧,高效、简洁地将三条线索结合在一起:第一,是“筱燕秋”真正扮演成戏剧青衣的“戏中戏”;第二,是筱燕秋的日常生活,与丈夫、徒弟、饭局中各种人的关系呈现,是“对手戏”;还有第三条重要的潜流,就是“潜意识”和“超现实”的展现,是“内心戏”。
镜面,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建构仪式感最重要的道具之一,也是舞者在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场域。电影《霸王别姬》镜面中段小楼和程蝶衣复杂的眼神交汇,《黑天鹅》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舞蹈女演员在镜中对自己的凝望,都是精神世界自我审视和动荡不安的表征。无论是内心的分裂挣扎,还是幻觉的流淌,都可以通过镜面这种介质得到呈现。
台前幕后是亚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于是她在“镜子”意象的运用上驾轻就熟。在几面高大的化妆镜下和强光照耀下,“筱燕秋”和徒弟春来的一场追逐、纠缠、拥抱、撕扯和分离,诠释着筱燕秋对春来的期望、讨好、嫉妒、防备、争夺,也诠释着春来对筱燕秋的情感从尊重、依赖到惧怕、挑衅,最终“取而代之”的微妙心态变化。而展现“后台”的一场群戏,灯光错落、镜面交叠,映射演员们白色极简的练功服和意味深长的面部表情,营造出光影琉璃而又波诡云谲的氛围。筱燕秋最终被演员们拖下舞台,暗喻着她在剧团被排挤与孤立的姿态。
《青衣》在意象的运用上并不复杂,但十分简洁有力。“水袖”,是筱燕秋内在艺术生命的舒展,却在世俗的压力面前变成绞杀她的白绫。“孩子”,起初不过是模模糊糊的光影小人儿,却在大屏幕上幻化成了吞噬青衣的恶魔。“月亮”,是“嫦娥”的广寒宫,是彼岸的象征,却也是精神分裂的意象。筱燕秋为了演戏而流掉腹中胎儿,这是文本中最疼痛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片段。亚彬在悬挂着巨大、浑圆月亮的幕布下独舞,大幕上的月亮变成狰狞的红色,沿屏幕缓缓流淌。亚彬在这一章节的动作,展现疼痛的蜷缩、挣扎和大幅度近于疯狂的跳跃腾挪,让人能切肤地感受到筱燕秋灵与肉的折磨与超脱。红、白、蓝三种理想主义的色调,是《青衣》的主视觉呈现。红色,象征着激情与伤痛;白色,象征着纯洁与寂灭;蓝色,在这场戏里介于湖蓝和淡绿之间,是“青衣”的词语外延,也是忧伤、广阔和深邃的象征。
亚彬从小学习舞蹈,接受过长期的中国古典舞训练,对芭蕾舞和现当代舞亦有深度的学习。这一切让她在技术上有绝对的控制力和强大的自信,又能做到中西方文化视角的交替观照。而多年来行走世界,对各类展览演出的饱览又让亚彬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美学偏执:简单、直接、有力、朴素。这一切,让《青衣》拥有了极好的完成度:立足于毕飞宇的小说文本在舞台时空中实现了重构,同时生发出亚彬个人强烈的质感和气息。
情系青衣,爱在江山散文 第5篇
很久不写文字,都忘记了文字的味道。
自从青衣文学社团建立以来,我就没有好好的写过一篇文字,也没有好好的停驻沉淀过。每天貌似都很忙碌,十分的忙,非常的忙,忙来忙去都不知忙的是什么。也没有什么结果可以言喻。还满腹的感慨和心伤!
青衣成立三个多月以来,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一路走来,一路泥泞。是各位朋友及作者的不离不弃才使我们“青衣”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很多时候,我真的有想哭的感觉,总觉得每天这样重复编发文字,一字一句地阅读每一篇不同题材的文字,很累,真的很累。
许多时候我都想放弃,想离开,可心系江山,情系青衣,我怎么又舍得离开呢?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此累下去,可能连我最后的一点坚持也会消磨殆尽,留下一地残骸和叹息。
我习惯了打开电脑就登陆江山,然后游览各种文体的文章,学习文友们的才思和文字的精髓。我也习惯每天停驻青衣,习惯关注里面的一点一滴,习惯在里面用心听闻墨香,感悟来自世间深处,尘埃之外的破碎,幸福,美丽,花开,花落,花谢
习惯了季节变迁,习惯了花开花落,习惯了生离死别,习惯了走走停停,习惯了生命中每一次的感动和行走的历程。生活于真实的破裂里,用心去衡量其间的厚重和碎裂。生命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走了,来了,去了,转身,离开,习惯了,就释然了,很多也就麻木了。于文海漂泊,心温暖却又很孤寂,许多时候是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很多是障碍和阻隔,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无法辨认的状态里,游离在心碎的边缘,躺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苟延残喘!
喜欢文字,喜欢里面的那份纯粹和干净,喜欢行走于一袭青衣飘逸的世界里,素雅静然中,如一次走失中得到全然的爱护和庇佑。青衣,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的与文字有关,更多的是许许多多的志同道合,心有灵犀的.人相系的港湾。这里花香四溢,笔墨熏香,善良美丽,素净优美。喜欢这里,存于很多的因素,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的雨倾城姐姐,女神和千年一碟妹妹,还有满荣久老师等,都用心用力地付出着,支撑着。彝良的长江用那份残缺的美感动着我,青青草原上那羊的善良和坚持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一袭青衣,飘逸在湘西的竹翠里,一朵美丽的云彩照耀着青衣,纳兰如明慧,一直默默地耕耘着。青衣,这里有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不同生活方式为青衣付出坚守着。马盛舜老师的认真,辛苦,一直铭记我心。子在川上曰老师至青衣开办以来,一直用他独特的文字为青衣添砖加瓦。红舞鞋编辑很忙,但是一直抽时间审核稿子,且认真,努力。是他们的努力,坚持,仁义,打动我,感动我,也让我懂得,再苦再难,我都要坚持,不辜负所有人的信任和依托。
青衣的每位朋友都用独特的方式默默地耕耘,付出,不求回报,不求赞美,只希望能为来青衣留下只言片语的作者用心地编发每一篇文字。他们为青衣出谋划策,献宝献墨。特别感谢母纯君和马盛舜两位社长,他们为青衣付出了太多,贡献也很多。泣血的流莺老师也为青衣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处处为青衣着想,时时心系青衣!是他们,这群可爱的人,撑起了一片蔚蓝色的天空,让我们的文学之路辽阔有希望!
我的思想有过动摇,成立社团就是简单的把一帮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吗?只是简单的编发文字吗?慢慢地我懂得,一份情,一份寄托,一份相聚,一份来源内心最真挚的执念,让我们相遇网络,相遇文字,用文字撬开心扉,用一份坚持感动生活,感动自己!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份纯美的心灵,一份不论天南地北,不辞辛苦和计较,可亲可敬之人。
一袭青衣,一袭情伤感散文 第6篇
以秋为期,对着我微疼的青春说声再见。再见:那些我爱过的人,那些我怀念的时光,那些永远不会出现的画面。
流年搁浅,岁月谴倦。时光轮转,苍白的青春也曾有过一段锦秀的年华。在不经意间遇见,遇见一个白衣翩跹的少女。在后知后觉中爱上,爱上眼角泼墨,月上眉梢的你。在孤寂的回忆中怀念,怀念那个素影如鸳,让我怦然心动的女子。
怀念,怀念,怀念那个悠悠、长长、久久、远远的回忆。然后怀着一份婉约,用着简洁的文字,谱成一纸秋怨。染一袭青衣,独立园中,看着刚绽放的琼花散落一地,流失满地芳华,一袭幽香。看着我们的爱情如期上演,黑暗中的那些落红枯叶在微风的荡漾下席卷而来,在心底泛起一阵阵涟漪。我满心的.悲怆散布出的伤口太深痛。我对着你的微笑却依旧那么的逼真。
当童年里,经常攀爬的土墙布满青苔,于是我们便失去了童年。当爱情里,经常翻阅的日记布满尘埃,于是我们便失去了爱情。
后来我们知道它们并没有离开,只是被囚禁在一座离城。我们管它叫做回忆,当末世的风吹拂过回忆的每一个街角,蛰伏在黑夜中的爱,便在离城宣泄开来。然后大片大片的忧伤转变成一眶晶莹,滑落在梦澜深处,碾碎一地的旧时光。在老藤树下映射出斑斓的流年。我用回忆细数你的归期,你用苍白邂逅了我的等待。于是那些深深浅浅的伤痛,在洇洇成韵的素笔下,流淌出一曲曲的哀怨。
在格子纸上便刻画出我深深的难过,这情深几许,你又知几何?
彼岸流年,你我终成陌路,正如书中所说:此去经年,你陪我走过最美的一个夏末。我用我的无奈看着你离开,看着夏末的一地暗香湮落。一袭微凉,一抹哀怨。想起你,便会想起这个夏末,像一朵秋花在逃亡,逃离这早已成定局的宿命。像一颗满目疮伤的心在逃亡,逃离一个如歌如泣的结局。
天下起了雨,你站在雨里,推开一把把为我遮雨的伞,你说:这是你在守候的秋雨。等一场秋雨,等一个归期,送你离去。等一场秋雨,忘掉这故事悲伤的结局。等一场秋雨,忘掉青春里所有有你的回忆。
网络时代的青衣散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