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精选11篇)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第1篇

关键词:威风锣鼓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设计美学

如雷的鼓声, 震天动地;清脆的钹音, 时隐时现;嘡嘡的大鼓, 浑厚深沉;壮观的场面, 气贯长虹;热情奔放的演奏、矫健多样的雄姿描绘出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气势。

一、威风锣鼓的起源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威风锣鼓,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相传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临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十多万年前就孕育出了丁村文化。考古发掘出的土鼓、石磬等文物证实了在唐尧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运用自制的乐器打击敲奏来伴唱吟歌, 这说明这里产生了打击乐的萌芽, 也就为威风锣鼓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养分。

鼓是打击演奏中最早出现的乐器形式, 伴以石片、骨片、陶片以及木片等的合奏。青铜石器时代的到来, 逐渐诞生了铜质的钹、锣, 而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 鼓乐类的名称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各类文史古籍中了, 并且初具规模, 成为祭祀活动一种重要的形式。唐朝的建立带来了锣鼓艺术的兴盛普及, 而“安史之乱”的动荡非但没有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没落, 大批具有高深造诣的宫廷乐工流散入民间, 反而推动了锣鼓在民间的传播、发展与提高。旧时伴随着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等封建迷信行为的锣鼓演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逐渐发挥了娱乐作用, 成为社火活动中助兴的主要形式。

地处黄土高原的临汾, 水深土厚, 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勤劳淳朴, 性多刚直人民, 也造就了独特风格的锣鼓演奏。音乐的个性恰似“卷作千雷震地声”的滚滚黄河水冲过壶口的气势, 乐言志, 它正是黄土高原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志向的直接表达, 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植根于民间肥沃土壤之中的威风锣鼓, 在几千年浩渺的历史长河里, 鸣奏于山野田间, 鸣奏于母亲河畔, 鸣奏于华夏大地, 奏响了气势磅礴的民族之魂。

二、威风锣鼓的艺术特色

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在得到众人青睐的同时兼具多种社会功能, 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 气势磅礴, 慷慨激昂, 粗犷豪放, 威武雄壮。曲牌演奏所表现的主题大多为借物言志、托物寄情的歌颂人民生活的片段, 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众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事象、声音以及当下的情趣通过锣鼓表演艺术通俗形象的记录下来, 奏响了人们的心声, 引发了高度的共鸣。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佼佼者, 威风锣鼓溶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 具有极高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

1. 威风锣鼓造型特色

威风锣鼓演奏时主要由鼓、锣、钹等乐器组成合奏形式,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 鼓作为核心贯穿始终。鼓是威风锣鼓的灵魂, 不同的地域所使用的锣鼓形式也有所不同, 最大的瓮鼓鼓面直径60公分左右, 高约1.5米, 而最常见的扁鼓高度则在30—40公分。威风锣鼓由架子鼓演变为扁鼓的过程看似平常, 却代表着表演的灵动, 表演者能自行背挎的扁鼓表演融入了舞蹈形式和击奏技巧, 大大提高了其艺术观赏性。

扁鼓鼓围分布着四个对称的铁环, 配以长度适宜的彩带, 一来便于移动, 二来起到装饰作用。演奏时, 鼓带斜挎在演奏者肩部, 鼓置于腹部, 双手各执鼓槌一只, 鼓槌的圆头顶端栽着少许彩色缨穗。演奏至高潮, 鼓槌挽花, 上下飞舞, 彩色的缨穗随时翻飞, 气氛颇为热烈。

2. 威风锣鼓色彩特色

闻声, 热血沸腾堪比黄河;观景, 浊浪滔天映入眼帘。整齐划一的服饰和乐器色彩搭配无疑为威风锣鼓增添了气势。威风锣鼓打鼓服装借鉴古代武士的服装样式得以设计创新。演奏者头饰红色或黄色方巾, 系上中间有红色绒球的“英雄箍”, 上半身多为红色或者黑色坎肩, 内搭红色或白色内衬, 下身为白色或者黄色灯笼裤。不仅如此, 诸如坎肩正中、手腕、腰间和脚底均装饰了金色的饰品, 踩着节奏与鼓共舞, 张弛变幻, 威风凛凛。

服饰色彩的搭配根据演奏乐器、曲目风格、人员编制以及队形变换等因素加以设计, 鼓队常采用黄黑色调服饰配上大红鼓, 而锣队以白、红为主, 钹队则采用红黄主色, 锣、钹演奏者手持金光灿灿的乐器。遥遥望去, 锣鼓队以金黄色为主色, 辅以红、黑、白色, 摆开一个个战阵, 左右开合, 前进后退。舒缓时, 似行云流水欢畅而去, 激越时, 如金戈铁马奔突撞击。黄土高原上豪爽奔放的北方汉子把人们引入一个威武雄壮, 五彩缤纷的音响天地, 场面实在惊人, 也着实感动。

3. 威风锣鼓队形排布特色

动作与感情在表现威风锣鼓的艺术特征时相辅相成。威武刚强中不乏轻巧敏捷, 刚中有柔, 柔中带刚。心理与形体整体协调传情达意,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动情的演奏激发着观众的共鸣。

威风锣鼓的队形俗称“阵势”或“场面”, 它不仅带给观众直接的视觉冲击, 也有助于区分声部、凝聚力量;有利于规范动作、施展技巧;也便于互相交流、抒发感情。烘托气氛的同时造成声势, 表达音乐情绪的同时体现威风。队形排布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从演奏开始、到铺陈发展、再到高潮尾声, 全过程的高低起伏、跌宕张弛通过巧妙的规划布阵有秩序、有规则的运动。队伍聚拢散开、有联有断, 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运用简单的方形、圆形、菱形、梅花等图形的阵仗排布, 钹巾飞扬, 槌缨频舞, 称以鲜艳的服饰, 极富观赏性。

三、威风锣鼓的文化内涵

堪称黄河流域古老文化结晶的临汾威风锣鼓, 从原始先民祭神求雨, 到唐朝鼓舞军士士气, 直至今日表达喜庆心情, 承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从它诞生之日起, 威风锣鼓便融合于临汾一带的风土民情之中, 数千年的沧海桑田, 它始终脚踏实地走着自己的路。因而古朴典雅、纯正健美, 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威风锣鼓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托物寄情的歌颂人民的生活, 直率的表达着人们的理想追求, 从临汾市内产生的二百余首曲牌中得以佐证。有借历史故事表明人民果敢豪迈、不畏困难的《单刀赴会》《三战吕布》;也有借花草动物、自然现象展现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刺带花》《狮子滚绣球》;还有直接以鼓点和曲牌次序命名, 反映人民直爽淳朴的《起点子》《十二牌》等。威风锣鼓, 这种将从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所体悟出的情趣, 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形象的表现出来, 使其表现人民的心声, 时代的脉搏的艺术形式, 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 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威风锣鼓解说词 第2篇

同志们、朋友们:

龙腾虎跃迎春到,锣鼓喧天庆盛世。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车城乡威风锣鼓队。带着喜悦,带着欢乐,带着车城乡8000余名父老的深情祝福,车城乡的威风锣鼓队向全县人民恭贺新春,祝全县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万事顺达。鼓声隆隆迎龙年,吉州大地享太平。锣响阵阵闹新春,滚滚激情焕恢宏。鼓,是春天生命的歌;鼓,是豪迈粗狂的舞;鼓,是刚劲奔放的魂。以激情的鼓点,以恢弘的气势,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击出车城乡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个性,奏出车城乡上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傲骨雄风。看,腾飞的车城乡走向的锣鼓将把我们带到一幅“欢天喜地庆佳节”的画境中,它象征着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好景观!

2011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车城乡全体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强力推进新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力度,使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平稳、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第3篇

关键词:威风锣鼓 锣鼓舞蹈 创作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75-02

一、山西民间舞蹈威风锣鼓的起源

任何一种民间舞蹈的产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山西的威风锣鼓亦不例外。在查阅了很多的相关资料和走访了很多临汾民间锣鼓表演的老艺人后,我个人觉得山西威风锣鼓的起源或者说产生概括起来讲有两种说法:其一,它的产生有着浓烈的神话色彩。相传尧王一日路经临汾城北三十里处一村庄,有一户人家的羊生下一头独角怪兽,尧王发现这种怪兽性情忠烈能辩忠奸便将它视为祥瑞之物并取名为“獬”。獬死后,将它的皮制成鼓,声闻五百里,还能降妖除魔。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羊獬村都会组织一支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尧王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两个姑娘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后来把这种锣鼓队称作“威风锣鼓”。当然神话是不可信的,但它却说明了山西威风锣鼓渊源久远;其二,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山西临汾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了威风锣鼓。从这个说法上看,威风锣鼓跟古代打仗作战是分不开的,从现在威风锣鼓的表演曲牌名称就不难看出,有“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等等,表演张弛结合且气势恢宏的主题会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无论从它的表演场面还是表演者的舞姿身段的特点都不难看出,威风锣鼓起源于军事这个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特征

(一)威风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双面矮腰桶形鼓,俗称“大扁鼓”。平面高边锣,俗称“威风锣”。大铙,对击发音为“平”。大鈸,对击发音为“叉”。演奏以鼓为首,锣是主奏乐器,与鼓构成一个声部群。一般演奏是,两个声部群始终以应答式的对奏出现。

锣鼓的组合运用: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大锣、小锣、钹,鼓板组成,以大锣为主体;第二类由小锣、鼓板组成,以小锣为主体;第三类由钹、小锣、鼓板组成,以钹为主体。这几类由于乐器配置不同,其音响效果、情绪表现也就不同。其次,威风锣鼓曲牌丰富,据1980年调查记谱有37种;1990年12月调查记谱有44种。从舞蹈表演特色来看,晋南的威风锣鼓由为突出,它将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鲜明的汉族舞蹈风格融合贯通,把黄土高原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的淳朴人民的强大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另一种是架子鼓。

先说挎鼓表演,临汾尧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队形基本固定,表演可原地、可行进。有弓步击打、转身击打、碾磨击打,及扭腰、提胯、晃头等动作。除此而外,在重大节日还有上百人的大型表演,其编队是以一种道具(打击乐器)组成方块列队,一律着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行进中整齐的舞步,显得庄重威武;广场表演则围成多层大圈,在大鼓指挥下舞动击打,显得热烈活泼,使人增添力量。

(三)威风锣鼓是鼓与舞的结合,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鼓舞中的“人鼓合一”,以节奏鼓点来反映人的情绪与心灵的释放,是鼓舞中艺术表现的佳境。

1、威风锣鼓作为山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它的舞蹈动作是简洁平时的,而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威风锣鼓的作品中,舞蹈的元素直露单一,当然这与动感性较强,擅长于表达外在情感的锣鼓是相吻合的。这样的发展,是不是越来越程式化,动作是不是会越来越单一甚至是死板呢?中国的鼓以及锣鼓的超常稳定形态在人类的整个音乐舞蹈史上是罕见的,对保护我们珍贵的民间乐舞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我认为,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是需要发展的,在保存标准的前提下发展。

2、在搜集威风锣鼓的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表演性、人民性和时代性都很强且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但是它完整的以一个作品的形式出现却非常少了。而且,威风锣鼓的牌子有二百套以上,这仅仅是曲牌,以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的居多,曲牌的结构比较复杂。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的体现,这样观众都看得懂,都能明白舞蹈要传达的蕴意。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庆祝、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三晋雄风》这个作品中我看到当前锣鼓舞蹈的创作对当代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包括动态符号化、模式化。这样导致的是编导者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群众对这种类似的题材或许已经看腻了呢。仅仅是掌握锣鼓编创和表演的基本原理就进行创作是不够的。1994年荣获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教学剧目奖,演员黄豆豆荣获表演一等奖的舞蹈作品《醉鼓》,是运用鼓作为道具编创表演都非常出色的一部舞蹈作品,我看到了鼓舞的完美结合。它虽然是男子独舞,编导以鼓为主线,表现了一位民间艺人酒醉之后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无限感慨。作品通过戏鼓、哭鼓、舞鼓三段体展开:一个醉意未尽醉态蹒跚的民间艺人跃上盈尺方桌,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鼓点声嬉戏玩耍;寄情于鼓,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地抒发心中情志。鼓是艺人心中至真至诚的情感寄托,鼓是民间艺术生命的物质载体。鼓舞人心,锣鼓点响起,呼喊声沸腾,激起艺人心中无限的感慨。

nlc202309081705

3、威风锣鼓鼓声节奏感强,雄壮威武,声音可以传到数十里开外。试想,威风锣鼓如果把其中的舞蹈元素丰富起来,把它的韵律和动态中加入汉民族舞蹈的基本要素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大段的动作在鼓声中变化,保留威风锣鼓的鼓谱的完整和运用道具的规范,使动作与道具相融合,这样的编创再赋予它一个新颖且能表现当前时代特色主题的意义,这对山西乃至中国的锣鼓类舞蹈的发展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三、我们说,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山西临汾市古称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临汾尧都的威风锣鼓队可以说是全山西最具特色的,也是发展最稳定,最受大众欢迎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威风锣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尧都威风锣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八十年代以来,临汾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威风锣鼓作为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它享誉全国,声闻世界。1990年临汾威风锣鼓应邀参加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从此享誉全球。2002年尧都区组织并成立了“千人龙威风锣鼓队”,把象征华夏民族的龙首次运用到威风锣鼓表演中,龙狮共舞,鼓乐齐鸣,成为威风锣鼓的一大品牌。

威风锣鼓的历史文化深厚,在一代一代的鼓舞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但成功的发展之后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我认为的舞蹈创新不是只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编排,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的舞蹈语言上能不能找到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威风锣鼓开始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这就说明现在的鼓舞编创者们一定在不断地挖掘着丰富的“锣鼓资源”。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想像,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像,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锣鼓舞蹈的创作同样离不开想象的空间去施展。

威风锣鼓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早已超出了其民间锣鼓舞蹈单纯的表演范畴,它所体现的团结和谐之美使它在不断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甚至把现代人的灵魂都渗进了当代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之中,也把人民群众美好的心愿融汇在那声声不息的鼓点里。黄河的壮阔,汾河的滋润,太行的巍峨造就了山西威风锣鼓的辉煌,威风锣鼓也正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头汲取着各民族民间锣鼓舞蹈的精华,把黄河五千多年的海纳百川、一脈相承、广揽博采、兼容并蓄的黄河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陈克秀.中国锣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2.

[2] 陈葆德.黄河歌舞艺术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刘建.舞蹈形态学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3.

[4] 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M].人民出版社,1989,11.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第4篇

一、对象山花锣鼓中单声部节奏 (单一音色节奏) 的运用

象山花锣鼓音乐是多声部节奏作品, 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 必须首先从作品中提取节奏要素进行由简到繁的练习, 以此达到对多声部节奏的掌握, 从而加深对民族打击乐节奏的认识。需注意的是, 我国的民族打击乐节奏组合由于其应用的多样性, 在速度、力度、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死谱活奏”的即兴性。因此, 本文所提供的谱例只表明当时记谱所得, 不代表固定打法。

(一) 基本节拍与速度

在对象山花锣鼓的采风中发现, 锣鼓乐中的二马锣常是节拍的打击, 且节拍多为2/4拍, 这种以小节为单位的强弱周期反复, 不仅使乐曲的律动感较强, 同时也加强了对乐队速度的掌控, 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在以节拍律动为重点的练习中, 对象山花锣鼓中二马锣节拍的听辨, 可以作为节奏听记的第一步。由于二马锣的音色与花锣鼓中的其他乐器音色有一些区别, 其音调略高, 因此在纷繁交错的多声部节奏中只要找到这个不变的规律, 便提高了注意力与持久力。因为变化通常是最容易被听觉感知的, 而不变的规律在听觉的记忆中则会被一点一点的消磨掉。同时, 在花锣鼓中除了单一拍子还有混合拍子。其混合拍子与严格意义上的混合拍子有所不同, 它并不是两种或三种拍子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而是根据乐曲的需要随时变化出现。这种具有变化的节拍使全曲在单一、枯燥中又显得活泼。

(二) 基本的节奏型

象山花锣鼓中的每件乐器都有自己常用的节奏型, 每件乐器所独有的节奏型都是一个单声部节奏练习的最好素材。

1.堂鼓声部

此例中, 堂鼓的节奏变化幅度不大, 稳定性较好。其充分运用了均分二八、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前八后休止的节奏, 这些节奏是单位拍内的基本节奏型, 对此类节奏的熟练掌握也是视唱练耳课程中复杂节奏与多声部节奏听记的基础。象山花锣鼓中堂鼓的击法有击心与击边两种, 其打法多为左右手交替进行, 音响会有细微的差别, 击鼓时特别要求两手的力度必须均匀。这些有规律且有细微音色变化的节奏, 不仅可以作为基础的节奏听辨记, 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 训练双手的协调能力。

2.大钵声部

象山花锣鼓中, 大钵的节奏多出现在弱拍或后半拍上, 多运用切分节奏。大钵的打法有闷击、亮击与侧击, 常用半闭打法, 音色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视唱练耳课程中, 弱拍、弱位、切分节奏通常是节奏学习中的第一个难点, 拍点的准确性、强弱易位的律动感是此类节奏训练的重点。大钵中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节奏恰恰能够使人在觉察到音色力度变化的同时去感受节奏的律动, 这种音响效果的亲自体验比任何的教授方式都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内心的感受、身体的律动随之而来, 让枯燥而繁复的节奏变得鲜活且更易掌握。

3.大锣声部

花锣鼓的大锣音色较低沉、零散, 有延留感, 多出现在强拍上, 其击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等。演奏时, 大锣常与大钵一起敲打, 以加重强拍的效果。演奏者通常是大锣和一马锣同时演奏, 两种乐器的节奏交相辉映。独立大锣声部的听辨重点在于对含有休止符的节奏的掌握, 以及节拍重音或重音移位节奏的体验。

二、对象山花锣鼓中多声部节奏 (多重音色节奏) 的运用

象山花锣鼓中各种乐器与各种节奏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组合在一起的, 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色。在记录出来的花锣鼓总谱里, 其符号、文字烦杂, 费读费解, 现根据需要将其整理成多声部的总谱或总谱的简谱缩略记谱。在象山花锣鼓乐队中, 其大锣与一马锣通常为一人演奏。演奏者一般左手持大锣, 用短小的绳索将其悬挂套于手中, 同时在手掌中放置一马锣。演奏时, 常用右手执木槌敲击大锣的不同部位以控制音色与音量, 并打击出不同的节奏;同时用左手的大拇指控制一马锣的节奏长短 (拇指按下不发声) 。

视唱练耳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程序将象山花锣鼓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节奏进行运用,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二声部节奏:首先将最简单的二马锣与任一乐器的节奏进行组合, 在节拍的律动下感受各种节奏;再将一马锣与大锣的节奏作为二声部节奏练习的素材。

此例为二马锣与堂鼓声部的结合。首先, 在音色上这两样乐器有明显的区别, 二马锣音调略高, 音色清脆;堂鼓音调略低, 发出咚咚的响声。在二马锣持续的节拍律动下, 堂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在接触多声部节奏的初级阶段, 音色上显著的区别可以降低听辨的难度。此练习既能强化学生内心的节拍律动与速度感, 也有助于提高听记堂鼓声部节奏的准确性。

此例为一马锣与大锣声部的结合, 通常为一人演奏。同上例一样, 这里的两种乐器在音色上也有区别。一马锣音调更高, 大锣声音更低沉且有延留, 两种乐器在音色上有强烈的对比。更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两种乐器由一人演奏, 不仅可以把乐曲中的二声部节奏作为听记的素材, 还可以作为节奏打击的素材, 让学生亲身体会二声部的节奏, 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同时, 由于一马锣还可以加花变奏, 因此可以在熟练掌握基本节奏之后再通过对一马锣节奏的变化把握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 三声部节奏:在二声部基础上加入第三声部。

谱例6:

在上例的二声部节奏基础上, 加入大钵声部, 形成三声部。因为有乐器音色的区别, 因此学生在练习中可以比较清晰的听辨新加入的声部节奏, 也可以准确的记录节奏。

(三) 多声部节奏:完整的花锣鼓乐曲运用。

此例为花锣鼓的完整谱例中节选的一段。可以看出, 谱例中各个声部节奏分明, 横向线条清晰, 纵向分布明朗。在练习中可以从乐曲的单一声部开始, 一步一步逐渐加入新的声部, 最后完成多声部的听记, 其重点是对乐曲横向线条的把握, 重在线性思维。

多声的音乐除了线性思维以外, 其纵向的立体式思维也是重点。对于纵向的听觉习惯的培养, 可以用象山花锣鼓的头子和尾子进行练习。象山花锣鼓的音乐曲体结构十分独特, 其基本结构为头子曲牌尾子, 即所有的曲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头子与尾子, 只是在头子与尾子中间插入不同的曲牌, 从而形成不同的乐曲。

象山花锣鼓的头子均是从堂鼓开始, 在第四个小节加入一马锣、大锣与大钵, 第五小节加入二马锣。从纵向节奏节奏声部来看, 二马锣打击节拍, 堂鼓穿插其间, 大钵的切分节奏鲜明, 与一马锣、大钵相呼应。在二马锣与堂鼓有规律的节拍律动下, 其他乐器与之形成节拍的重叠与交错, 整体上显得抑扬顿挫。

头子、尾子在花锣鼓的每首乐曲中都是不变的, 把这具有代表性的多声节奏作为纵向听觉训练的素材, 不仅是对多声节奏听辨的练习, 也是对曲体结构的了解。

三、视唱练耳课程中象山花锣鼓的记谱

除用总谱的方式记谱外, 多声部节奏也可以用简谱记谱, 这是多声部节奏练习的一个重点。把多声中主要的节奏记录下来, 是对节奏行进的掌握, 如同和弦节奏进行一般, 是对整体节奏的把握, 其过程需要听辨、总结、提取等各个步骤, 缺一不可。传统的锣鼓经 (念音谱) 是采用汉字状声字来记谱, 如“一”为休止;大锣在单击时用状声词“当”标记, 与大钵齐奏时用“壮”标记;堂鼓用状声词“冬”和“拱”表示;大钵用状声词“丑”标记;马锣中的一马锣和二马锣分别用状声词“弄”和“令”标记等等。但在引入视唱练耳课程时则需要转化为规范的简谱记谱形式。

在记谱中, 最上面的是各乐器合奏的单声部整体状声字念唱效果, 即传统的锣鼓经 (念音谱) 。下面则是对各乐器合奏的分声部记谱, 上下对应参照, 以使学生完整理解谱面的含义。

四、结语

从以上对象山花锣鼓的节奏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民族打击乐中包含着丰富的多声部节奏组合, 完全可以为视唱练耳课程提供充足的节奏练习素材和多样的练习手段。但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 民族音乐的节奏学习与训练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都十分缺乏。事实上, 我国民族音乐的节奏节拍与欧洲音乐的节奏节拍在速度、力度、结构等方面有着本质的美学差异。我们应立足传统, 尽可能将优秀的传统音乐资源转化为专业音乐教育内容, 这样既可以丰富专业学科教学内容, 又能使优秀的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程, 其节奏部分是视唱练耳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节奏训练多为以单一乐器为发声对象的听辨记, 本文对民族打击乐象山花锣鼓中多件乐器的节奏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并提取其主要节奏元素加以组合编配, 意在将其引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 为感受、理解、记忆民族打击乐节奏提供丰富的实践, 同时为学科专业教育民族化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节奏,象山花锣鼓,视唱练耳,运用

参考文献

[1]贾方爵.基本乐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朱江书.中国民族器乐概要[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4]赵沨.中国乐器[M].现代出版社, 1991.

[5]王风桐, 张林.中国音乐节拍法[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2.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第5篇

威风锣鼓是溶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的鼓舞艺术,是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育人功能。

一、威风锣鼓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我区是威风锣鼓的发祥地。目前,威风锣鼓这朵优秀的民间艺术之花,遍及全区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庞大的锣鼓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过去击奏,多半是男性青壮年,现在青年妇女、甚至青少年也积极参加。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性很强、群众又喜闻乐见的集体项目,对每个参加者都会产生凝聚力。参加威风锣鼓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目标,而个人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只有集体目标实现,个人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在威风锣鼓的表演中,国家的荣誉、集体的荣誉,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每一个参加的队员认识到自己是为集体,为祖国争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寻找“凝聚点”的习惯,这就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威风锣鼓的整体性特点,它使参加表演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实现集体的价值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表演要成功,必须要求每个队员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又不能突出个人;同时,在表演中,任何个体的失误又极可能对整体表演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一种教育。使每个人必须成为集体的有机部分,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整体性的特点使得每个人必须正确地处理局部和全局、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通过表演,教育大家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局部服从全局,就要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共进。这些都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威风锣鼓还具有社会性特点,它不仅参加表演人数多,而且观众尤多,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我区威风锣鼓代表队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首场表演,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在欢快奔放的激情中,也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解放以前,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和奴役,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是毫无地位的,被称为“东亚病夫”、“劣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亚运会上,看到了强悍的威风锣鼓等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展示出华夏文化风采,突出了我国民族特色,展现了我们的国威、民威,情意深长,情溢四海。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后代,怎能不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它震撼整个民族的心灵,点燃人们理想之光的火种,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自觉地为祖国争光,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奋斗的坚强信念。在强烈的艺术魅力感染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但要讲,更要组织人民群众实践。组织他们参加观看威风锣鼓,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如和行的统一。

二、威风锣鼓具有组织纪律教育的功能

威风锣鼓需要很强的纪律性。它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有序,大系统、小系统等各种组织层次的协调性,鼓点、打法、动作、表情、队形、服饰、道具等有形和无形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较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一场威风锣鼓表演的质量以致于成败。比如,它对队形变化的要求,动作要规范,队伍要整齐,横看成行,竖看成列,脚步要踩在节奏上,抬脚落步要规章,看是一条线,听是一个音,动是一个样。如没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个体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参加者要自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些平时比较自由散漫的农民在威风锣鼓的训练以及表演中,基本上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纪律性明显加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纪律是成功的保证,这时纪律成了自觉要求,这种现实教育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如果组织者既严格管理又善于引导,就可收到可喜的成果。八八年我区威风锣鼓在全国农运会上的表演,八九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国庆四十周年的表演以及九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就是明显的例子。

应该说,组织农民参加威风锣鼓表演是培养农民组织纪律性的极好机会,也是引导我国农民步调一致奔小康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威风锣鼓具有提高人民审美能力的功能

威风锣鼓是我区的传统艺术项目之一。每当逢年过节、集会游行、开业典礼,便成为群众歌颂生活、抒发感情、显示威风、鼓舞人心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的威风锣鼓有了质的飞跃。它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意识。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是威风锣鼓重要的美学价值之一。比如霍州锣鼓队在全国首届农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都是在着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根据观众的情绪变化,按照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对动作、表情、队形、音乐,经过专家和鼓舞者共同精心设计的,强化了感情,增强了适应性。其表演曲调明快、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强烈。它以音响震天动地、气势磅礴雄伟、气质粗犷豪放、场面威武壮观的独特风格,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整体的震动力,一种互相撞击的生命节奏和一种古朴的美。通过对于美的表达,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艺术活动实践审美价值的大小,要看它的社会效益,要从它的影响面以及从它的欣赏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判断。威风锣鼓的表演从它的观众之多,欣赏情绪之热烈,其审美价值是可以想象出的。

因此可以说,威风锣鼓不仅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象征,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手段。

威风的大象 第6篇

不过,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森林里所有的鸟兽林木都听到了一阵阵巨大而猛烈的“砰砰”响声,是人来炸山取石吗?小鸟飞到大山上每条路的入口处,没有见到人;是将要有地震吗?鼹鼠在地下各个深层通道查看,没有见到任何迹象。原来,是一头大象在气呼呼地直跺脚。不过,在大象的周围并没有发现其他动物,也没有任何企图袭击大象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天热起来了,水潭里飞出来的几只蚊子叮咬它,虽然大象的皮很厚,可是它们围着它飞来飞去,还总想钻进它的耳朵里,害得它痒得无可忍受。它拼命地摇晃着大耳朵,又用力地甩动着长鼻子,什么办法都用过了,还是赶不走那几只小小的蚊子。于是,它大吼,它跺脚,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大象镇定下来,离开这个水潭,到森林边比较通风和略为干燥的地方,也就好了。

南锣鼓巷 第7篇

南锣鼓巷是小吃的世界。这里的小吃大部分都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小吃经过了多代人的品尝和改进,才做得如此美味,有的小吃竟能让人吃一次便永远难忘。就拿三角烧来说吧,三角烧是南锣鼓巷特有的小吃。早先的三角烧是用一个发好的面饼,捏成一个里面空而外面薄的三角形,然后夹上菜和肉,放在火上烤3~5分钟做好的。而现在的三角烧是夹上红豆、香芋、奶油、果酱等,然后放在火炉里均匀地烘烤而成的。三角烧外表金黄,闻起来清香醉人,吃起来甜而不腻,饼皮不但薄脆,而且还有一种柔软的感觉,它们混搭在一起,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当你爱上了这种美味时,就会止步不前。所以现在一想到它,我还会口水直流。除此之外,南锣鼓巷还有清凉爽口、甜中带苦的凉薄荷冷饮,长长的羊肉串,清脆可口的百事吉它们都是值得品尝的经典小吃哦!

南锣鼓巷是休闲的天堂。每一家店铺都安静地坐落在巷子里,人们逛起来那感觉真是怡然自得,悠闲得很。这里有一家店特别吸引人,店名叫“拼途”,意思是人生的路途很遥远,需要不断拼搏,才可完美。进了店才知道有多么神奇墙上、房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拼图和球体,置身其中,让人感觉亦真亦幻。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叫繁星的球。这个球直径有二十多厘米,上面刻着许多花纹,虽然简朴,但搭配得非常和谐,让人看着特别舒服,仿佛从心底升起对和谐、朴素的渴望。于是,我的心底也多了几分安恬。

南锣鼓巷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这条老巷子里,我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比如,过去南锣鼓巷住着清代八旗军,所以现在还有许多古老而漂亮的军营。在这里,不管是一口枯井,还是一些雕塑,都散发着一股时光的味道。这儿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许多中国国粹:中国京剧的脸谱,中国名家的国画,笔墨浓重的毛笔书法,还有传统剪纸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

南锣鼓巷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在祖国的怀抱中,愈发亭亭玉立!

教师点评

壮哉山西锣鼓 第8篇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不仅是“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 ”同时也是“锣鼓的故乡”。

在我国历史上, 自古便有“锣鼓源于河东”的说法。这出自历史典故“尧王率群臣在民间访贤, 快到他的故里山西洪洞县獬村时, 看到一位耕地的男子, 在犁耙上挂一铜盆, 用敲击的声音吓唬牛前行, 而非鞭打之。尧王问“耕者为何这般?”耕者答:“牛耕田已很吃力, 若再鞭打, 于心不忍, 而敲铜盆以惊吓, 同样可使牛奋力耕作。”尧王感觉此人甚贤, 以后便让王位给这位耕者, 他便是舜王。舜继位后, “击盆耕田”开始盛行。后来, 有人将牛皮包在铜盆上敲击, 大体像今天的鼓, 也就有了“击鼓耕田”之说。

秦汉时期, “出入游猎, 旌旗鼓吹”风行于我省娄烦、静乐一带。鼓吹乐从此有之。魏、晋、南北朝的中原分裂, 民族大迁徒, 形成了人口大交融, 也就带来了文化大汇合。这时, 从西域传入的锣钹, 与鼓搭档, 逐渐形成了鼓乐体系。此后, 北魏锣鼓艺术日臻完善。明清以后, 民间“吹打乐”遍地兴起, 宗教鼓乐活动也日益增多。在民间的庙会等活动中, 往往既请和尚、道士 (寺庙乐演奏者) , 又有“鼓手” (民间吹打乐班) 。前者以笙、管为主, 称“细乐”。后者以唢呐和锣鼓为主, 称“粗乐”。他们常常同场演奏, 促进了两大鼓种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吸收。这一时期, 又诞生了四大梆子和大量舞蹈种类, 也就更大地促进了山西锣鼓艺术的发展。

山西锣鼓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按区域划分, 可分为晋中片、晋南片、晋北片和晋东南片。其中以霍州、临汾、洪洞一带的“威风锣鼓”, 太原及晋中一带的“太原锣鼓”, 和新绛的“绛州鼓乐”最具盛名。

威风锣鼓。据民间传说, 起源于尧舜时期, 多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游行集会时演奏, 鼓声威武高亢, 铙钹清脆响亮, 大锣深沉浑厚, 因演奏场面壮观, 声音震天动地, 故得名“威风锣鼓”。传统的“威风锣鼓”队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于宫廷的仪仗队, 另一种是民间锣鼓队, 即我们如今看到的表演形式。“威风锣鼓”的曲牌有二百首以上, 号称一百单八套。演奏大致分为两个声部, 一部由锣组成, 另一部由铙钹组成, 均由鼓作领奏。两部各自独奏, 互不重叠, 彼此进行对奏。尤其锣的“耍花儿”表演, 魅力无穷, 是其它鼓种所不及的。

太原锣鼓。相传源于五代后汉时期 (公元9 4 7年左右) 。是太原及晋中一带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太原锣鼓的分为两组, 作交替或重叠演奏。虽锣鼓队有大小之别, 但所有乐器只有大鼓、大铙和大钹三种。大鼓亦是指挥乐器, 而大铙和大钹两件乐器, 则以对打的形式, 相互交迭主次进行演奏。太原锣鼓有时分段演奏, 有时把几段相具独立性的锣鼓点连在一起演奏, 使之成为“成套锣鼓”。随着太原锣鼓大型化趋势, 许多锣鼓队都增设了一种双方执红绿小旗、口含哨子的专职指挥, 而指挥那丰富的舞姿, 又使整台锣鼓演奏锦上添花。

绛州鼓乐。形成于初唐武德三年, 李世民在此囤兵, 军中有《秦王破阵乐》, 开创绛州鼓乐之先河。迄今, 日本仍保存有《秦王破阵乐》遗谱九件。绛州鼓乐有用作祭祀的, 有用作庆贺节日的;既可在广场表演, 又可串街游行演奏, 其中尤以花鼓开打著称。花鼓开打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 即鼓心、鼓边、鼓帮、鼓腔、鼓环、鼓钉、鼓槌, 选择最佳音区利用, 综合鼓乐的多种技巧演奏。绛州鼓乐既可演奏气势磅礴的曲目, 如《秦王点兵》, 又可表演滑稽调笑的曲目, 如《老鼠娶亲》。目前挖掘的曲牌已达3 0 0余个。威风锣鼓、太原锣鼓和绛州鼓乐在山西锣鼓艺苑呈“三足鼎立”之势, 这种格局, 短时期内不会打破。

山西锣鼓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它的审美价值正在于它广泛的群众性。而宏大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技法以及锣鼓与舞蹈结合、锣鼓与民俗结合, 则形成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

山西民间锣鼓品种之多、曲牌之丰、乐器之全, 是各地所不及的。目前流行于山西境内的鼓种, 仍达百余。曲牌不胜数举。仅“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的曲牌就多达百余种。《秦王点兵》的如雷轰顶、《厦坡里滚核桃》的马蹄扣地, 花鼓的热烈奔放、手鼓的顽童嬉戏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威风锣鼓”中上下翻飞的锣, “太原锣鼓”中轻重缓急的镲, 无不使人叹为观止。

在山西的民间舞蹈中, 有一类是以锣、鼓、镲为道具发展而来的, 如表现祭祀敬神的“瞪眼家伙”, 欢庆节日、迎神赛社的“花鼓”、“花敲鼓”、“扇鼓”以及“迓鼓”、“转身鼓”等等, 都是“鼓舞结合”的佳作。“鼓舞结合”的同时, 促进了锣鼓与民俗的结合。永济黄河边青年小伙儿的“背冰亮膘”, 辅以腰鼓在身, 构成了一幅难得的风俗画。最能体现山西民俗色彩的服饰、化妆等, 在山西锣鼓的表演中都能得到完美的表现。难怪, 当“威风锣鼓”昂首步入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场地时, 人们即刻惊呼:“这是黄土高原的雄风!”

随着改革开放和“兴晋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化, 山西锣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正在大放异彩, 并引起世人瞩目。1 9 8年, 绛州鼓乐团将气势恢宏的《秦王点兵》献给了“全国首届龙乐音乐周”, 中央电视台通过直播, 向亿万观众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近年来最杰出的国乐”。山西民间艺术团在这一年, 携“花鼓”等节目出演西欧, 在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引起轰动;1 9 8年, 由山西歌舞剧院组成的“山西锣鼓队”, 赴法国演出, 倍受欢迎;霍州农民“威风锣鼓队”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技惊四座;临汾地区“威风锣鼓队”应邀参加国庆4 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 威风八面;1 9 9年, 晋城矿务局古书院鼓乐团的《醉鼓》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节”, 风靡大连, 受到文化部特别表彰;晋东南“上党八音会”一台节目, 也在这一年随山西民间艺术团进京, 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最让山西锣鼓界自豪的是, 临汾、霍州两地4 0 0余位农民表演的“威风锣鼓”和太钢公司锣鼓队表演的“太原锣鼓”, 联手迈进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一鸣惊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山西锣鼓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按区域划分, 可分为晋中片、晋南片、晋北片和晋东南片。其中以霍州、临汾、洪洞一带的“威风锣鼓”, 太原及晋中一带的“太原锣鼓”, 和新绛的“绛州鼓乐”最具盛名。

浅谈寿州锣鼓 第9篇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寿阳, 是楚国故都。楚人喜乐善舞, 不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且十分普及, 从宫廷到市井、从文士到乡民, 每逢宴享或佳节祭祀, 每每乐舞并作。楚国的乐舞大致可分为祭祀乐舞和宫廷乐舞两类。祭祀乐舞以娱神为主要目的, 带有十分浓厚的巫术色彩, 所用的乐器以鼓为主, 杂以箫、钟、竽、瑟等;而宫廷乐舞演奏的乐器除钟、竽、箫、瑟、磬外也离不开鼓。寿县从公元前622年起, 先属楚, 后属吴, 再属蔡。公元前447年, 楚惠王灭蔡, 此地最终属楚所辖。《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241年) , “楚东徙都寿春, 命曰郢”, 在寿春历经四王, 共十八年, 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亡。作为楚文化后期集中地的楚国都会寿春, 楚文化深厚的积淀, 当然也包括鼓乐, 一直伴随着楚国后裔的生活, 长盛不衰。祭祀时, 为驱逐邪魔妖怪, 为人们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 为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人们敲锣打鼓, 自娱自乐, 形式灵活多样。《寿县志》载:近代, “锣鼓为寿地盛行的打击器乐;旧时, 寿县城关有王家锣鼓班, 正阳关有邓家班、宋家班。名曲目有《十八番》《长流水》《凤凰三点头》《寿阳新春》等。建国初, 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的宋廷献为师, 于60年代初组建成县建筑公司打击乐队, 后又下传陈家礼、王春林等”。上世纪70年代, 寿县地区的锣鼓演奏活动十分活跃, 不仅城镇各单位, 而且许多大一些的村庄都有各自的锣鼓队, 尤其以城关、县水泥厂中青年为主的锣鼓队更为活跃。时至今日, 寿县地区的锣鼓演奏活动已不像先前那样普及。然而, 寿州锣鼓队高亢激越的鼓点一经响起, 必定观者如潮,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寿州锣鼓的基本内容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 为沿淮群众所青睐的民间传统音乐。所用的打击乐器有“钢锣”、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狗锣等, 主奏乐器为锣和鼓。寿州锣鼓的演奏乐谱, 综合了沿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花鼓歌”“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的精华。“十八番”, 节奏舒缓, 如同一首叙事诗, 娓娓道来, 韵味十足。“凤凰三点头”“长流水”节奏明快, 高亢激越, 催人奋进。寿州锣鼓的传统节目《寿阳新春》, 乐谱结构分为“龙虎斗”、“状元行”和“楚都风”三大部分, 分别以寿县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素材, 生动地表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韵。寿州锣鼓的演奏, 在沿淮习俗中只限于喜庆之事, 无论逢年过节、婚嫁、升迁、开业等喜庆之事都不离开她, 加上笙、簘、笛、管和正阳关“抬阁、肘阁”等民间艺术一起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极富感染力。

三、寿州锣鼓的特点

(一) 从演奏的器乐看

1. 品种多。

寿州锣鼓和北方 (中原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的锣鼓比, 演奏的乐器不限于鼓、锣和钹, 通常有大筛锣、大腰鼓、中鼓、大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狗锣, 因而表现力丰富;和南方闽浙的锣鼓比, 除去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外, 还加进了大鼓、中鼓, 使演奏效果更加雄浑。

2. 主锣特别。

所使用的主锣体积小, 但厚重, 音频与其他铜器有明显区别, 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缸”的声音, 因而称之为“钢锣”。这种“钢锣“, 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 传播距离远长, 数华里之外都能听得清楚, 具有浓郁悠长的楚文化韵味, 在沿淮地区也独具特色。

(二) 从演奏指挥的形式上看

1. 指挥。

北方 (中原地区) 的锣鼓多以旗手和人持手旗为指挥, 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 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

2. 鼓点, 和沿淮地区的花鼓灯锣鼓也不一样。

这样便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的现象, 形成了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美称。

四、寿州锣鼓的价值

寿州锣鼓堪称沿淮流域的艺术奇葩, 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历史价值

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 是楚音乐的遗存。研究寿州锣鼓可以更好地研究楚文化、楚音乐史以及沿淮流域民风民俗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对沿淮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艺术价值

寿州锣鼓的演奏风格既不同北方 (中原地区) 的“威风锣鼓”、盘鼓, 又不同于南方闽浙的“舟山锣鼓”“十番锣鼓”, 兼容了南北锣鼓的特点,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 是中国大地上打击乐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来, 寿州锣鼓多次登上“国”字号舞台, 尤其是2009年清明节期间, 寿州锣鼓应邀参加在山西洪洞由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主办的“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 一举夺得“最佳鼓王奖”。

(三) 社会价值

谈谈戏曲锣鼓的作用 第10篇

锣鼓在戏曲里究竟起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假如《挑滑车》中的高宠在舞台上来一个“亮相”, 他的一举一动都很干净利落, 他的姿势也很威武雄壮, 但却不给他锣鼓伴奏, 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将在台上干瞪眼, 像演哑剧一样滑稽。不但演员觉得别扭, 观众看了也会觉得可笑。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离开了锣鼓伴奏, 戏曲表演就会寸步难行。

为什么锣鼓伴奏对戏曲表演有如此重要、如此密切的关系?因为戏曲表演有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的节奏性强。无论唱、做、念、打, 都不能没有节奏。戏曲里的唱, 需要有板有眼, 节奏丝毫不能含糊, 自不待说;而戏曲里的做、打, 完全是舞蹈性的动作, 必须有鲜明的节奏感, 没有节奏, 便舞不起来;至于说到念白, 它也和我们平常说话不一样, 也必须有韵律, 有节奏。所以说, 没有鲜明的节奏, 戏曲表演就会失去它的特色。锣鼓, 是一群音响强烈的节奏乐器。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 戏曲表演的节奏性便能得到充分、突出的发挥。

但是, 戏曲演出除了要有鲜明的节奏外, 还需要有饱满的情绪、浓厚的气氛, 这仅仅靠演员的表演是不够的, 还需要锣鼓的烘托、帮助。锣鼓可以运用各种节奏的变化与各种乐器组合造成的音色效果, 使表演所要表现的情绪气氛得到更强烈的夸张、渲染。

比如一场武戏, 对打的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 锣鼓伴奏着“急急风”, 那强烈的音响和急促的节奏, 就会造成一种尘烟滚滚、地覆天翻的声势, 把这场战斗表现得分外紧张。假如一个武将吃了败仗, 狼狈逃奔, 锣鼓奏起了“乱锤”, 就会将他那惊惶失措、万分沮丧的情绪加以夸张的表现。要是舞台上演的是悲剧, 剧中的人物因为情感激动而哭泣或是呼喊的时候, 锣鼓奏起“哭头”或“叫头”, 就能把这种悲剧气氛渲染得更强烈。如果是一个喜剧的场面, 舞台上的人物哈哈大笑, 锣鼓用上“撕连”伴奏, 就能巧妙地使他笑得更吸引人, 笑得更富有喜剧性。

因此, 戏曲表演绝不能没有锣鼓伴奏。它依靠锣鼓伴奏来突出节奏, 也依靠锣鼓伴奏来渲染戏剧情绪、营造舞台气氛。

戏曲表演是唱念做打各种技术的综合, 锣鼓伴奏的作用是随着种种不同的表演技术而发挥的。下面就谈谈锣鼓是怎样发挥它的作用的。

在锣鼓里有一部分叫做“身段锣鼓”。这种锣鼓, 是专为配合表演身段用的。比方说, 一个角色上场或下场, 他 (她) 走的什么步伐, 是何等的身份, 什么样性格, 情绪怎么样, 锣鼓伴奏就要把它表现出来。比如《彩楼配》中王宝钏在丫环家丁前簇后拥中上场, 锣鼓用的是“慢长锤”。慢长锤的节奏是缓慢的, 气氛是庄严的。这就表示王宝钏是一个举止端庄的大家闺秀。而《豆汁记》里金玉奴为莫稽取豆汁时, 那匆匆忙忙的下场所用的锣鼓却是“小锣长丝头”。小锣的音色是清脆的, 长丝头的节奏是急促的、跳跃的, 这就表示金玉奴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姑娘, 这两种不同的锣鼓, 根据不同的身段所采用的不同节奏表现了两个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及不同的情绪。

锣鼓里另一部分叫做“开唱锣鼓”。在起唱以前总有一套锣鼓点子作为“入头”, 作为前导, 然后才起音乐过门。例如导板之前就要有“导板头”, 慢板或原板之前就要有“夺头”, 散板或摇板之前就要有“凤点头”或“梆子锣”等等。看起来, 这好像是一套刻板的公式, 不明究竟的人可能还会以为这些锣鼓是多余的。其实不然, 它们有很重要的作用。

戏曲里的“唱”, 是怎样开始唱起来的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一种, 是由念白过渡到唱的。一种, 是做完了身段以后开始唱的。也有一种一出场就唱起来的。但不管哪一种唱, 在起唱之前, 总要先有个准备, 有个酝酿, 要先造成要唱的气氛。比如说, 由念白到唱, 要是没有锣鼓来衔接、过渡, 我们就会觉得很生硬, 在节奏上不连贯。念白虽然也有节奏, 但毕竟比较自由, 不像唱那样严格。有了开唱锣鼓的过渡, 我们就会觉得由念转唱的节奏变化是很自然、很调和的。至于身段动作, 虽然有很强的节奏性, 但这种节奏同唱的节奏还是有区别的, 假如我们在身段锣鼓结束之后立即起唱, 一定会感到突然, 感到节奏不连贯。假如在身段锣鼓之后接上开唱锣鼓, 这种起唱便又变得自然了。

开唱锣鼓在节奏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做、念、打与唱之间, 甚至在这段唱与那段唱之间, 它起着节奏上的统一连贯作用。

还有一部分锣鼓, 是为着念白伴奏的, 一方面, 它突出了念白的节奏感;另一方面, 它加强了念白的语气、情绪的表现。为什么戏曲里有唱有白, 人们却不说它是“话剧加唱”呢?为什么有的戏完全是念白, 人们却不说它是话剧呢?这固然由于这种念白本身是有音乐性的, 是有韵味、有节奏的, 也是由于锣鼓伴奏的穿插出现, 使得这种节奏表现得更明显, 同唱衔接得很自然。而念白中某些重要的词、句, 因为有锣鼓伴奏的烘托、渲染, 往往会在内容上、情绪上表现得更深刻。如《打渔杀家》里, 倪荣大喝一声, 叫丁郎儿“滚出来”, 锣鼓配上“撕边一锣”, 既突出了一个滚字, 又显出了倪荣粗壮豪放的性格。这种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铁棍耍出山西威风 第11篇

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其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有两股的,可站立两位表演者。在这些表演者中,技艺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稍次者则分列较低的两侧。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得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

在铁棍上进行表演的,多为十一二岁、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扮饰古装戏剧中的巾帼英雄人物,较常见的有“穆桂英”、“白娘子”、“何仙姑”等。

铁棍的表演者虽在高高的棍架上,出尽风头,但是高超的民间艺术家们并不是她们,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杆人。一般来说,每架铁棍有八个人抬着前进,这八个人都是棍艺高超的中青年男子。他们身穿一色传统的服装,红布裹头,或白羊肚手巾罩头,腰系宽带,前结蝴蝶结、马蜂翅。行进时舞步缓行,闪动腰际,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漂浮晃动,左摇右摆。根架上的演员们便随着抬杆的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成为人人爱看的民间艺术表演。

除了棍的艺术外,更有意思的要数闹火了。

旺火,俗称“塔塔火”,是元宵节期间太原城乡普遍流行的一种闹火的方式。太原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很早就产生了在新年夜垒旺火的风俗。民谣说“正月十五点旺火,一年四季保平安”,正是反映了民间百姓的良好心愿。旺火一般在元宵节前三天就开始准备, 先用砖块垒一个中空的塔芯,底部留出添柴添炭的口,再用炭块围着塔芯逐层由底到顶往上垒,垒成包住塔芯、下宽上窄的塔形或棒槌形状,高度在一两米之间。垒旺火讲究垒得要虚,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孔隙间喷射出来,烈焰冲天,光耀四面,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塔塔火讲究以塌为好,俗语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说法,塌了才吉祥。

元宵节的“架火”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闹火形式,因其扎起架子燃放焰火而名。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整个造形,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十三级宝塔,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许多多配火,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与主火用火药捻连通。整个架火点燃后,主火辉煌灿烂,情趣无限。四周配火飞炮轰鸣,流星划空。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精选11篇)威风锣鼓文化内涵 第1篇关键词:威风锣鼓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设计美学如雷的鼓声, 震天动地;清脆的钹音, 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