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精选10篇)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1篇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纵观近三十年该课程的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曾经作为英语专业支柱性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正面临着种种困境, 处于尴尬的境地。首先, 就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建设而言,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学教材的编写模式过于单一, 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第二, 就英美文学课程设置而言, 存在着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之争, 文学课程课时少而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第三,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学生就业的市场化, 导致了文学课的边缘化地位, 学生将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转向有助于就业的实用型课程;第四,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处于引导地位的教师由于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内涵理解不同, 教学活动开展较少或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 导致文学课程授课方式单调,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等等。笔者认为, 要改变该课程的困境、重塑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中的支柱性地位, 首要的是对文学教材的编写方式和内容进行更新。本文以美国文学教材建设为例, 说明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下建设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精神为指导、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以文本阅读和实例分析为主轴、符合学生英语水平并能反映当今美国文学最新动态的美国文学教材, 是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关键。
二、以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为指导
根据200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课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 “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2大纲中对英美文学课程目标的这一表述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文学教学总的指导精神, 确立了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却无法为本科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一个明确的定位。根据大纲的精神, 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诚然, 最理想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学生感性的文学作品阅读经验, 通过授予学生英美文学基本知识和批评方法, 使学生掌握英美文学史及其发展脉络, 并帮助学生将文学批评的方法具体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中, 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性。但是, 由于当前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及课时限制,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要保证该课程目标定位所包括的三个内涵同步、有效实现是非常困难的。那么, 在本科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定位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侧重点呢?是以培养学生感性的英美文学原著阅读经验为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感知力, 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还是以讲授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为教学重点, 将文学课的重心定位为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文学史各个发展阶段重要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抑或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具体的文学文本, 以达到对作品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现行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比较单一, 基本都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 侧重大纲当中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第二个方面, 即对英美文学基本知识的传授。相应地, 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也主要遵循两种模式:文学史与作品选读分开编写和文学史与作品结合为一体的教材模式。国内现有的英美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力图做到面面俱到, 所涉及的知识点过于详细和庞杂;对于刚刚接触英美文学的初学者而言, 教材编写所用语言比较艰深难懂, 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较多, 使得学生刚接触到文学课就身陷无边的知识海洋,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 所选作品之语言与学生平时所听所读相距甚远, 加之学生受到自学能力及参考书目缺乏的限制, 导致选读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讲解为主导, 而忽略了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阅读体验,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教材编写及授课方式的制约下, 文学课实用性的一面得不到体现, 学生将文学课的学习等同于对具体文学历史发展阶段、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文学流派及其评论的死记硬背。
基于以上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及现有教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师在教学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 笔者认为, 应该将英美文学课定位为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素质课, 建设体现以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 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反应作为该课程的起点, 以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语法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能力及思辨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新的教材模式。
三、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的美国文学课
美国文学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美国文学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移民前往, 使得美国文学体现出别国无法比拟的旺盛生命力, 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在现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美国素有“大熔炉”之称, 但事实上, 直到20世纪80年代, 美国文学“以信仰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 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点缀” (张卓2008:58) 的状况才得以逐渐改变。一般说来, 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将美国文学朝多元化发展以1982年由美国非裔学者Baker为美国现代汉语文学会编辑的《三种美国文学:为美国文学教师编辑之墨裔、原住民与亚裔美国文学选集》的出版为标志, 该文学选集对原住民文学、墨裔美国文学和亚裔美国文学在整个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给予了肯定;而Bercovitch (1999) 主编的《剑桥美国文学史》则将美国本土印第安人、西裔美国文学和华裔美国文学等少数族裔文学并入美国文学发展的线索当中, 提倡构建一个多样性的美国文学传统。至此, 美国文学朝多元化及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得到了确立。 (张卓2008:58-59)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语境背景下, 我国的美国文学教材选编仍然墨守成规, 大多数教材仍然将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杰斐逊等人的作品作为美国文学的开端, 而对本土印第安人文学才是真正最早的美国文学这样一个事实熟视无睹;而且在少数族裔文学的选编上, 也只是收录了20世纪之后少数著名的黑人作家的作品, 而对西裔及亚裔美国文学只字不提。据笔者对1980年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材版本所做的统计, 在二十多种文学教材中, 美国文学教材占一半。而这十余个版本的美国文学教材几乎都没有选入美国印第安人文学、西裔美国文学和亚裔美国文学, 而恰恰是这些20世纪以来才受到关注的少数族裔文学才能体现出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和生命力, 反映出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同时, 这些美国文学教材在经典作品的选择上也只是停留在了二战之前的作家和作品, 几乎没有教材涉及现当代美国文学, 也没有任何教材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方法介绍。几乎所有的美国文学教材都是重复文学史加选读的单一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国内现有一个较新版本的美国文学史, 即2000年至2002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 (共四卷) 。这套耗时六年的文学史借鉴了美国文学的最新动态, 将少数族裔文学纳入文学史的范畴, 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文学史著作。这四卷美国文学史以普及文学知识、提供最新美国文学动态为编撰目的, 对各个时期的作家及作品做了详细的论述。但由于该文学史是用中文编撰, 篇幅较长 (四卷书共几十万字) , 而且没有附上作品选读, 因此它更适合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或教师阅读, 而不适合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但正是由于这套新编美国文学史的出现, 使得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建设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新型美国文学教材尤为迫切和必要。
文学包容性的典型例证就是文学作品对多元文化的书写。建设适合英语专业学生实际需要, 并体现出当今多元文化语境的美国文学教材, 能够改变目前美国文学课内容陈旧、过分关注经典作品而忽视少数族裔文学的现状, 让学生通过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和现代性来把握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特征。
四、以文本阅读和实例分析为主轴
在教材的具体编选上, 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关照下让学生体会到文学课的“有用”和“意义”, 在着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 实现文学的娱乐与教化之功能是笔者与我校几名多年从事英美文学课程讲授工作的博士、教授们近年来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现以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编撰的美国文学教材为例, 阐明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 以文本阅读和实例分析为主轴, 辅之以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简单介绍这样一种新型美国文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其意义。
首先, 在作品的选择及编排上, 放弃根据文学史划分作家及其作品的传统做法。教材中作品及具体文本的编排可以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文类划分, 即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为划分类别, 将美国文学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根据其所属文类, 按照作家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归入一类中,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清楚把握文学的类别, 而不是停留在对美国文学等同于单调的“史+作家+作品”的模糊认识。在此基础上, 借鉴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王守仁老师编写的《美国文学选读》的做法, 在每一篇具体作品选读部分前可加入对该作品作家及所选作品的简单介绍及评价, 将作家所处历史时期的大背景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穿插其中, 无形中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宏观上对具体作品的把握。
其次, 将文学基础知识和实例分析贯穿于各种文类之中。在每一种文类所选编的具体作品之前, 对该文类进行一个总的介绍, 并对该文类所包含的各个要素进行详细阐释;在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文类及文学语法知识灌输的基础上, 在每一个所选文本之后附上对该文本最为突出的文类要素进行分析的实例, 帮助学生将文法知识运用到文本分析之中,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升他们对文本的审美层次。例如在小说这一文类上, 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是对小说及其要素所包含的文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例如对什么是小说, 小说产生的背景及所包含的种类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接着就小说所包含的要素, 如情节、视角、人物塑造、背景、主题及象征等进行分析;然后, 在各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之后附上对该文本所包含要素中某一突出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为学生提供实例分析的例子;例如, 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小说家, 也是西方侦探小说鼻祖的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一桶酒的故事》当中, 最为突出的要素是故事情节, 那么在文本之后, 我们可以附上一篇围绕故事的情节发展, 即以故事的起因、开端、发展、经过、高潮和结局为轴线的实例分析, 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完成对小说这一文类要素当中“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 在教材的附录部分, 可以提供对几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介绍并配以实例分析。在掌握了文学基础知识之后, 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文学批评方法的训练,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理论维度对文本进行多视角的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正如王守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文学课“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 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 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 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和表达能力, 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王守仁2002:10) 。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及文本选择可以借鉴200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第四版) 的做法。在手册当中, 编者们分别选取了传统的历史传记批评、道德哲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原型及神话批评以及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 (Young Goodman Brown) 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多视角分析, 树立了文本多元化阐释的范例。只有通过教授学生将不同的批评方法运用到具体文本分析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体会到文学学习的趣味性及实用意义。
五、结语
在当今电子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媒体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传统文化, 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方式, 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阅读书籍的习惯, 转而追求电影等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 文学课要真正实现其娱乐与教化功能, 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的学习着实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批判分析能力、多维度思考能力及审美情趣, 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型美国文学教材只是迈开了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为了将文学课从尴尬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定位、教材编写及授课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资源优化和改革, 使文学课真正发挥其功效, 完成其使命。
参考文献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10-11.
张卓.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兴文学——重新定位美国华裔文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7) :56-59.
Baker H A.Three American literatures:essays in Chi-cano, Native American, and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 for teacher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82.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2篇
摘要:加拿大文学(主要是英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尤其引人注目,逐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在加拿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形成了三个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即“多元文化”、“守备心理”、和“求生主题”。澄清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实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判,指出其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对于还原加拿大文学的本来风貌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加拿大文学;“守备心理”;“求生主题”;“多元文化”
一
加拿大文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近半个世纪以来蓬勃发展,逐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是双语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其文学自然包括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不过,由于人口母语比例的关系(英语为母语的人口与法语为母语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大于四比一)①,从事英语文学创作的加拿大作家远远超过从事法语文学创作的加拿大作家,而英语读者的数量也远远超过法语读者。更重要的是,加拿大英语文学的成就和影响力也是加拿大法语文学所难以比拟的。虽然本文下面所要评论的几个概括性的观点基于加拿大英语和法语文学,但笔者将主要用英语文学的示例进行分析讨论。
若要了解加拿大文学或者加拿大这个国家,有三个概念不得不知:一是“守备心理”(garrison mentali-ty),二是“求生主题”(survival thesis),三是“多元文化”(culturalmosaic)。“守备心理”是世界著名的加拿大文学批评大师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提出的,出现在卡尔・弗・克林克1965年主编的《加拿大文学史》一书的最后。在这篇“结论”文章中,弗莱刻意分析了加拿大人的文学心理:孤零零地散布在荒原的小小社区,被客观的和心理的“边疆”所围困,不仅彼此远离,而且脱离社区成员所熟悉的英美文化的源流。这些社区为其成员设定所有的明确的人生价值标准,居民们不得不充分尊重这些赖以生存的法律和秩序,团结在一起应对居民点外面无垠的、无意识的、充满威胁而难以应对的恶劣的客观环境。生活在这种情形下的社区居民必定会产生我们权且称之为“守备心理”的思想。②收稿日期: 2010 06 18基金项目:加拿大政府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加拿大文学与文化”(项目号PRE-A804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耿力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加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多伦多大学文学博士(北京100089)。
① 根据加拿大政府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母语为法语的加拿大人占总人口数的22% (详见http: //www12. statcan. ca/census-recensement/2006 /as-sa/97-555 /p1-eng. cfm)。
② Northrop Frye,“The Conclusion”toLiteraryHistory ofCanada: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gen. ed.CarlF. Klinck, Toronto: 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 1965, p. 830.
27
弗莱对早期加拿大人(当然加拿大原住民才是最早居住在那里的`人)所作的分析,言简意赅,描绘了19世纪乃至18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移民(今天我们称之为加拿大人)的生活和思维特征。当时讲英语的加拿大居民,主要是美国独立战争后,不屑或不敢同战争的胜利者共同生活的英裔保皇党人。这些人多尊重传统,认可法制社会,不主张把分歧诉诸于武力。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至今仍可从当今加拿大人的谨慎、公平、独立的民族特性中略见一斑。“求生主题”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在1972年出版的《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阿特伍德通过对加拿大文学作品(既有英语也有法语)的主题分析,提出了影响力极大的“求生与牺牲品”的断言:每个国家或文化的核心都有一个独特的富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象征……加拿大最主要的象征毫无疑问的是生存―――这是根据加拿大英语和法语文学中的大量例子得出的结论。①值得指出的是,阿特伍德这本书首版的封面设计别具匠心,血红的书名和白色的作者名被大面积的黑幽幽的背景色衬托着,恰当地渲染了她所认定的加拿大人的忧郁、痛苦之情。与“生存”概念紧密相关的是“受害”(Victmi )理念;在论述这个理念时,阿特伍德自问自答:加拿大人甘于认输的心理准备,是否同美国人决心获胜的意念同样强烈、同样令人折服?……假如可以在象征物所代表的正反两重性之间做出选择―――大海可以是给予生命的母亲,也可以是沉船害命的祸首;大树可以代表成长,也会砸到你的头上―――加拿大人十有八九会认同消极的负面。②阿特伍德解释道:假如加拿大是个受害群体,那么她应当关心自己受害的方式。这些方式就像芭蕾舞中的基本动作或钢琴键上的音符一样。当然,以这些基本受害形式为基础,可以变化出更多的其他受害形式。③她接着列出四种适用于国家、少数民族及个人的“受害式”(“Victmi Positions”),比如“第一受害式”,其表现是“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④。
至于“多元文化”,我们可以从当代加拿大几届政府的相关政策中窥探一二。同建国初期的政府相比,后来的加拿大政府愈来愈重视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1988年更是通过制定“加拿大多元文化法”(Cana-dianMulticulturalism Act)将“多元文化”定为基本国策之一。加拿大政府内就设有“公民、移民及多元文化部”(Ministry ofCitizenship, Immigration andMulticulturalism),现任部长是贾森・肯尼(Jason Kenney)先生。
加拿大所恪守的政治方针与美国的“熔炉”政策和英国的单一化种族政策有着鲜明的不同。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加拿大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二是加拿大政府的开明性和加拿大人民的包容性一直在增强。后者的原因更为重要。“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明确地阐明政府对于新老不同种族的国民一视同仁,友好相待,并且鼓励不同民族的社区成员通过竞争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建设,并以此融入加拿大社会。这些正是加拿大文学中多元化内涵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
加拿大文学,不论是在1867年建国前后的19世纪,还是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乃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真的可以用“多元文化”、“守备心理”、和“求生主题”来概括吗?纵观加拿大文学的发展,以上介绍的三种特征确实显现于大量的加拿大文学作品之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帮助加拿大国内外的读者认识这个国家的文学与文化特征的。但是,我们需要对它们加以甄别,肯定其符合实际的理论判断,质疑其不符合实际的、牵强的主观臆断。下面分别谈谈笔者对这三个理论判断的看法。
28
①②③④MargaretAtwood,Survival: AThematic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Toronto: House ofAnans,i 1972, p. 31-32.
MargaretAtwood,Survival: AThematic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p. 35.
MargaretAtwood,Survival: AThematic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p. 36.
MargaretAtwood,Survival: AThematic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p. 36.
1.“多元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3篇
一、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古筝是中国器乐艺术的代表,至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流传和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筝在创作、欣赏、教学等多个方面,都形成了丰富的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得以大举涌入中国,开始了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历程。致使此后的一些古筝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主动地将西方音乐的创作和技法融入其中,使传统古筝艺术第一次具有了西方现代化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更加密切和深入,古筝也不断走出国门,被外国观众认可和喜爱,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古筝特有的艺术魅力。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全世界的各种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古筝历史悠久、类型多样、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这些特点是古筝艺术的特质,必须得到继承和发展,否则便不再是古筝艺术,而是其他;另一方面,较之以往,当代人有了更高层次、更加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如果只是一味的固守传统,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则势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当代古筝艺术应该在坚守传统,尊重古筝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积极合理的创新,与多元化文化发展合拍,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体现出当代古筝工作者对这门古老艺术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若干年后,当代人的这些探索同样也会成为历史和传统,在古筝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当代古筝艺术发展路径
(一)古筝创作方面
艺术作品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作品,演奏和欣赏也就无从谈起。自古筝艺术诞生以来,曾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佳作,成为了古筝艺术流传和发展最为坚实的基础。那么对于今天的古筝创作来说,应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继承传统。古筝历史悠久,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当代古筝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来说,应该树立起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一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和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更为妥善的保存,既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也为其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是中西融合。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任何一种中国艺术形式都要面对的问题。既然如此,与其消极回避,则不如迎难而上,正确面对。事实上,古筝创作的中西融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呈现出新效果、新气象。比如在体裁方面,很多演唱者大胆的将西方音乐的标题或体裁形式应用于古筝作品上。如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王建民创作《幻想曲》等,都获得了普遍的肯定;又比如在曲式方面,叶小纲创作的《林泉》没有遵循任何一个筝派的曲式形式,而是创造性的将西方奏鸣曲式融入其中,使中国古筝作品第一次呈现出了鲜明的再现性色彩,这些大胆的探索,都使传统古筝艺术呈现出了全新的风貌。最后是心系时代。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应该是心系时代发展的,其作品也应该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由此才能获得不朽的艺术价值。
由于受到歷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古筝创作在时代性表现方面还存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的时代因素,使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子,体现出当代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古筝演奏方面
在古筝历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多个派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法体系,使古筝演奏呈现出丰富、深刻的音乐表现力。但是在今天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的欣赏者有了许多新的审美需要,因此也就需要革新演奏方式,带给欣赏者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在演奏技法上。长期以来,小指在演奏中一直处于辅助性地位,如作为大指摇指时的支撑点,或偶尔用于拨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闲指”。但当“快速指序”出现后,小指的利用率大为提升,几乎与大指、中指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并非是小指不堪大用,而是长期以来的片面认识和习惯,使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此也正是当代人对古筝演奏做出的独到贡献。又比如在演奏形式上。独奏一直是古筝最常见的演奏形式,但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古筝开始与其他民族乐器合奏,且获得了良好的表现效果。如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胡登跳确立的“丝弦五重奏”,就是民族乐器合奏的典范形式,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新的发掘和展现。近年来,古筝又频频与西方乐器相融合。如何占豪的《临安遗恨》是古筝与钢琴的融合;王中山的《暗香》则是古筝和大提琴的协奏,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中西融合的审美体验。在具体的舞台表现中,也不局限于演奏者坐在筝前演奏这一单一形式,而是将单纯的听觉体验变为了视听结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就把包含古筝在内的多种民族乐器有机融合,同时融入声、光、电等现代化舞台表现手段,掀起一股新潮的民乐风。可以看出,伴随着古筝作品的创新,当代古筝演奏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真正体现出二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古筝教育方面
古筝的各个派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标准、模式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但是近年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给古筝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古筝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不但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同时也对人才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当代古筝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培养着适应当代发展需要的专业古筝人才。比如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不同类型的院校各司其职,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入学基础较好,且名家名师云集,主要担负着高、精、尖古筝创作和演奏人才的培养;师范类院校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所以在教学中侧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養;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所以在专业古筝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多种音乐职业和活动的需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筝立体化、多样化的人才体系。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得到国外普遍好评的对话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都被及时和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接轨。以上种种探索和变革,都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古筝教学质量,为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古筝这门传统艺术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能把握机会,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变革,古筝艺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如若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则会逐渐走上衰亡。孰是孰非,不言自明。所以作为当代古筝艺术工作者,理应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开放的胸襟、执著和大胆的探索精神,为古筝创作、欣赏、教学和演奏注入新活力,使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采。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也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多元化,民族音乐,发展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速度最快, 且范围最广的一个时期, 它所给世界文化带来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之前几乎人类历史的综合。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强势文化用一种单色调熏染着全球各民族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类延续着的多元文化格局平衡构成了严重迫害, 也导致世界上不少弱势文化被淹没或消失。在这种情况下,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促进世界多元音乐平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日本“保护多元文化中的世界音乐”措施
在“保护多元文化中的世界音乐”中, 最为典型也是最为有效的国家之一就是日本, 值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政府借鉴和学习。总的来说, 日本采取的是一种先封闭然后逐渐开放的措施。在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迅速成为最具西方化特征的亚洲国家。但是, 日本民众和政府很快就发觉到了保护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并迅速退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 以尽可能的提高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命力。政府采取行政化的命令对于传统音乐及从事传统音乐的艺人实施了保护措施, 将其和西方音乐完全隔离开来, 成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独立个体。后来, 等到日本国内的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逐渐发展成熟之后, 又开始逐渐放宽对这两个体系之间的限制, 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允许二者进行结合, 而从其效果来看, 这种模式的确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
二、我国保护民族传统音乐的措施和教训。
自进入20世纪以来, 我国传统音乐就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部分音乐甚至在短时间内就消失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才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列的保护措施, 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中西结合, 但是当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未能起到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效果,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消亡。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在未明白传统音乐的概念之下就贸然行事了, 许多“新音乐”反而被误认为是“传统”, 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真正的传统音乐却被日渐遗忘和抛弃,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天华的二胡和琵琶音乐, 事实上这些是属于在西洋理论上而进行的带有典型民族风格的音乐, 应当是“新音乐”范畴, 然而已经被看做了传统音乐的代表。这些也都加大了各界人士对于传统音乐保护的决心。
三、新时期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策略
(一)
以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民族音乐和文化。信息化时代, 每一种文化都难以避免的和其他文化进行相互交流、接触以及碰撞, 所以民族音乐在发展中应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意识。要以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待上一切优秀音乐文化, 以不断开阔我们音乐视野, 提高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 正确看待弘扬民族文化和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二) 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抢救力度。
各地的民族音乐艺术从事者, 尤其是文化部门和高校, 应当结合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的实际, 自觉肩负起重建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的职责, 积极吸收当地丰富而充实的文化资源, 大力开展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宣传, 民族音乐教育工作, 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当地文化宣传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 以提高全民素质, 使得群众都能够本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投入到建设代表先进性文化的民族音乐实践中。与此同时, 还应当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 加大对于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的民歌、说唱以及戏曲、器乐亟待抢救的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力度, 以确保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三) 注重吸收国外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多元化视角下不仅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区别, 更应当注意将其和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承认, 民族音乐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和改革, 才可能持续、长久发展。在内容上, 不管是理论建设还是作品创作上都应当不断总结创新, 在民族音乐形式上, 也应当努力借鉴外国音乐的精华, 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形式, 从而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品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也是创造和发展新的中国音乐的重要根基。在全球多元文化扑面而来的当今社会, 面对的来自世界各种文明音乐的对话与碰撞, 我们必须借鉴外国保护民族音乐的有利措施, 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从各方面着手, 以期在全球与本土文化双向运作背景下, 做好本土音乐文化价值的重建和回归。我们必须意识到, 当地球变的越来越小,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的时候, 努力坚持保护并且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必定是一个民族立命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基石。
参考文献
[1]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 (01) .
价值观多元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第5篇
价值观多元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价值观是人们的“主心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由于价值主体的不同,地域分布的各异,以及社会发展的时间性,主体价值观多元化巴然存在,甚至引发价值观冲突.多元价值观通过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彰显.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及其冲突的`现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引领多元化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作 者:李谧 LI Mi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陕西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年,卷(期):23(4)分类号:G02关键词:价值观 冲突 先进文化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6篇
近年来,我们以《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京剧的文化传承价值为依据,努力开展京剧艺术普及教育。
一、普及教育——引领学生走近京剧
我们为每届学生开设京剧普及教育课程,以京剧知识讲座和京剧主题的艺术课为主。
在讲座中,教师不仅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地向学生展示了京剧的名家名段,更穿上厚底靴子、戴上髯口、拿起马鞭,通过亲身展示,让学生了解了京剧中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艺术特征。在教师示范的感染下,学生也纷纷上台一试身手。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显羞涩稚嫩,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他们已增加了对京剧艺术的感受,相信也会点燃起学生对中国国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个师生互动模仿环节也是每次京剧讲座的亮点。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艺术课程资源,开设京剧主题的艺术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京剧的综合表现形式唱、念、做、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形式多样的赏析与实践活动,如:学念一句韵白或京白,模唱一句唱腔,模仿表演四个行当的人物造型或一个京剧小片段等。学生则通过模仿演绎“口、手、眼、身、步”京剧表演“五法”等活动,增加了学习体验和乐趣。教师还组织欣赏与分析、思考与探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京剧的基本艺术特征,分析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新编历史京剧之间的异同,感悟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我们将“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学习”全面运用到教学中。在课堂中,我们运用校园网中的论坛工具,让学生将对京剧的感想进行及时互动交流与评价,通过网络的即时传递功能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另外,学生还利用网络深入挖掘上海本土京剧艺术资源,研究京剧文化。学生在“课堂教学-网络交互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有机联动中走进京剧。
二、校本课程——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我们已编写并实施了《弘扬国粹,走进京剧——高中艺术学科民族精神教育方案》,编撰并启用了校本教材《京昆戏曲艺术欣赏》。校本教材的内容有“昆剧与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昆戏曲艺术的特点与地位”“京剧和昆剧的行当”等十讲。学生在拓展课中能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京剧艺术,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韵。
为了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寻京剧艺术的特征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特地摄制了京剧微课用于网络学习。目前,我们已有“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表演特征”“京剧中的以虚代实”等十节微课。这些录像课,内容短小精悍,画面绚丽,音质清晰,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借助校园网平台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以上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在普及京剧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欣赏京剧艺术的视野。
三、名剧品读——指导学生实践感悟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赴逸夫舞台欣赏京剧名家或资深票友带来的经典剧目和折子戏。这些表演能够让了解京剧的初阶学生感受到京剧博大精深、魅力无限的奥妙之处。
至今,不同届的学生已分别观看过《打渔杀家》《龙凤呈祥》《王子复仇记》等剧目。尽管学生已经聆听过京剧入门讲座,并在艺术课中对京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甚至有的还有过互动体验,但在观看演出之前,我们还是会对剧目作一详细介绍,指导学生怎样欣赏京剧。学生亲临剧场现场观看京剧演出,加深了对京剧的体验与感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京剧无国界,艺术无止境。我们除了让学生感受京剧、欣赏京剧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参与度,我们通常会在观摩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生动有趣的拓展作业,包括简单模仿京剧中唱、念、做、打,或是阅读、观看有关京剧文化的资料和视频,并利用校园网的艺术交流平台,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分享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京剧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我们还以网络为载体,挑选了一些学生在日常欣赏体验过程中的收获与感知发布到校园网,以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分享学生的京剧学习成果。
四、幕后寻访一—深入领悟文化精髓
我们以走出校门寻访、研究的方式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的文化内涵。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解读·京剧”“解读麒派艺术”等京剧艺术专题活动。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能够聆听到专业的京剧演员们带来的互动表演与解读,更能在阵阵铜锣声中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韵味。这无疑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为探究京剧艺术打下了基础。
我们还组织学生去探访上海京剧院,以走访的形式来深入了解京剧演员们的日常排练和生活。这些演员不断地推敲每一处表演细节,或为了一个动作反复操练,或为了一段唱腔虚心求教,精益求精。学生们从这些演员身上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懂得了演员们对京剧的执著和所付出的努力。
五、组建社团——身临其境体悟意韵
我校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对京剧表演非常热爱且悟性较高的学生。为此,我们特别成立了京昆之友社,通过学唱名家名段、学习程式身段等方式来传承京剧文化,让更多对京昆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我们还特地聘请资深京剧演员来校指导学生,让这些学生更好地融入京剧表演。同时,我们每年都会尝试让这些学生参与京剧演出,粉墨登场一回,感召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在历年的校园艺术节中,社团学生都会登上逸夫舞台与教师、专业演员一起合演京剧,如《打渔杀家》《追韩信》《华容道》《拾玉镯》等经典剧目或片段。有一部分学过乐器的学生还组建了京剧小乐队,扩充了京剧之友社团的阵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京剧小乐队已经能演奏著名京剧曲牌《夜深沉》,并为“虞姬舞剑”伴奏。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7篇
(一) 世界各地雕塑艺术文化交流频繁
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雕塑艺术在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中也日渐频繁。世界性雕塑展览的举办以及各国雕塑公园的建立, 还有雕塑人员的国际交流, 等等, 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世界雕塑艺术交流融合的空间。如我国威海、长春、石家庄和北京等多地也举办了大型国际雕塑作品展, 雕塑家去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学习, 这些都加快了雕塑艺术的交流速度。
(二) 我国民族雕塑艺术意识减弱
雕塑艺术文化的频繁交流, 使得我国雕塑艺术群体对于本土民族雕塑艺术的担心越来越多, 继而如何来保证我国民族雕塑艺术有序发展成为了首要任务。年青的一代作为民族雕塑艺术的主力军, 他们接收着各国不同的雕塑艺术信息与理念, 处于多元艺术的实践当中, 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和理念正逐步引导他们变得非本土化,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本土雕塑艺术意识的减弱。
(三) 我国雕塑艺术的冲突增强
虽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世界各地雕塑艺术文化频繁交流, 造成了我国民族雕塑艺术意识的减弱, 但是我国雕塑艺术与世界雕塑艺术在融合过程中还是很难找到契合点的, 因此导致冲突不断加剧。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我国雕塑艺术所展现的冲突表现为保守和创新、传统和现代手法突、新与旧观念、东方和西方、主流和边缘等。
(四) 世界多元文化的汇合导致雕塑艺术趋向多元化
世界各地雕塑艺术文化交流频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雕塑艺术的多元化格局, 但我们也无可否认冲突的加剧正是雕塑艺术多元化的必然过程。雕塑艺术的多元化本身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性的一种表达, 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 储存更多更好的创作手法, 最终呈现出更多的不同的雕塑艺术系列, 这都是多元化体现的价值。
二、如何正确看待雕塑艺术的多元化
随着人类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加速发展,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及其发展形势, 我们更应该用新的方式对待和理解雕塑艺术多元化的问题, 更应该具备一种新思路, 这种方式是客观的但不是极端的, 这也正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 正确看待雕塑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雕塑艺术多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避免的。从目前的雕塑艺术发展来看, 世界各地的雕塑艺术的标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 而且这种差异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由于地域上的差别,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差异体现在雕塑艺术流派、创作思想、实践技法等方面,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的冲突, 正是因为这种冲突才会导致雕塑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会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二) 积极鼓励雕塑艺术群体进行艺术创新
雕塑艺术的多元化本身对雕塑艺术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创新与传统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应积极鼓励雕塑艺术家发挥创造力, 创造出更多精品。创新是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 借鉴其他艺术作品, 超越传统雕塑艺术成果, 培育雕塑艺术自身活力的一种品质。但在开放探索、强调创新的同时, 也要使传统艺术在现实中有更多的空间, 保护我国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特别是保护我国民族雕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这样才能保留我们民族优秀的有形和无形艺术资产。
(三) 重视发展我国民族雕塑艺术
虽然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是人文经济建设同样重要。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传承而来, 这些艺术文化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史, 可以说是一道不可磨灭的靓丽篇章, 所以我们不应忽视艺术文化的建设。
(四) 吸取各国雕塑艺术精华
我们除了要在保护我国民族雕塑艺术的情况下, 积极进行创新, 同时也要在多元文化的推动下, 积极吸收各国艺术的精华。世界多元文化博大精深, 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让我们的民族雕塑艺术不断提高升华, 这才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小结
21世纪的世界, 无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国民族雕塑艺术的多元化绝对不是被某一种艺术同化, 他是一个提升演化的必经过程。或许有一天全世界各种文化汇合成一种全球性的艺术, 但那是很难达到的事情。不同的雕塑艺术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 但是冲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表面上的冲突现状, 而更应该关注与推进不同艺术之间融合的发展形态,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相互提高。因此, 我国民族雕塑艺术在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这个发展过程, 共同来提高我国民族雕塑艺术文化。
摘要:21世纪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民族雕刻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在这个迅速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世界多元文化为民族雕刻艺术带来的冲突与影响,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将就世界多元文化对我国民族雕刻艺术的影响加以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世界多元文化,民族雕塑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倩.浅析传统雕塑技法的独特性及保护[J].艺术教育, 2010 (07) .[1]梁倩.浅析传统雕塑技法的独特性及保护[J].艺术教育, 2010 (07) .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8篇
1 早期殖民地文化
加拿大被殖民的历史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法国人首先在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新法兰西”。英国人后来者居上, 通过“七年战争”使“新法兰西”成了自己的战利品, 从而开始了英属北美时期。不论是法国还是英国, 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们在殖民过程中都不忘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到加拿大, 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中心, 而加拿大的原住民文化被推挤到远离“中心”的“边缘”, 并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虽然当时原住民的艺术作品以其“新奇”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 但是在早期欧洲殖民者的眼里, 它们并不配被称为“艺术作品”, 其艺术性受到了漠视, 甚至压制。
早期的殖民者只是把原住民艺术品当成“新奇事物”和纪念品。19世纪, 这些人造的“新奇事物”继而成了满足富有的欧洲人的好奇心和虚荣心的“古玩”。一个叫弗兰克•戴维勒的法国业余收藏家将自己的收藏命名为“加拿大野蛮人的各种装饰品”。随着加拿大原住民居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增多, 纪念品贸易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上半叶, 印第安海达族人的许多泥雕作品就是为了满足欧洲水手对土著纪念品的需求而完成。不论是作为“新奇事物”还是“纪念品”, 原住民的艺术创造在欧洲人的眼中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 因此也不具备从“艺术角度”被审视的资格。而且受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作为商品主要购买者的欧洲人长期不断地期待原住民的艺术作品的“廉价”性, 使得当时的原住民艺术作品不可能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最不公平的是, 殖民者为了推行自己的殖民政策开始对原住民的信仰进行侵犯。早期的基督教信徒, 对北美原住民的态度都带有极端文化帝国主义倾向。通过宣布印第安部落重要的“冬节”的不合法, 这些教士们中断了印第安人创作冲动的主要来源。对于欧洲教士来说, 基督教化不仅仅意味着对教义的接受, 它还意味着接受另外一种文化价值观。他们的任务是引导原住民皈依基督教。在一些印第安人居住区的学校里, 他们同时负责教学任务。正如美术教员理查德•凯拉恩 (1968) 所指出的那样, 基督教教师尤其不愿意在教学中融入或鼓励原住民艺术创作, 因为这种艺术无法避免地与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背道而驰。殖民者还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强制的宗教布道压制和阻碍原住民的艺术发展, 使处于文化边缘的原住民艺术备受轻视和压制。
2 欧洲文化中心主义
从“英属北美时期”开始, 英国殖民者就在加拿大推行“亲英同化政策”, 即“将英帝国文化作为标准来改造加拿大非英语民族及其文化, 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张维鼎, 2005) 。同化政策加速了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在加拿大的确立。
186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建立成为加拿大在摆脱宗主国统治的历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其他国家移民, 主要是欧洲移民的涌入进一步巩固了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主导地位。在加拿大人开始寻求自己国民身份的同时, 原住民艺术作品被逐渐纳入艺术视野, 但是欧洲主导文化企图将欧洲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强加在原住民艺术的评价上, 欧裔学者用带有偏见和局限性的观点极力贬低原住民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对待加拿大原住民艺术的一种错误态度就是用欧洲的美学标准来审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欧裔加拿大学者们对某种艺术品形式要素的考察总是基于设计要素、构成和风格等等。毫无疑问, 这种研究手法是受到欧洲形式主义美学的影响, 也更方便了学者们将欧洲的美学标准强加于原住民艺术创作之上。例如, 《加拿大国的印第安人》的作者D.詹尼斯根据当时欧洲主导文化的形式主义美学标准对加拿大土著艺术作品做出了以下评价:
“我们很欣赏艺术家们的熟练技术……但是, 艺术品上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形象, 和新西兰毛利人的许多作品一样, 时常伴有漩涡形装饰, 这些特征很快就让我们厌倦了……不论这种艺术是如何地吸引人, 它都不能融入我们的传统。” (转引自F.Graeme.Chalmers, 1994)
欧洲中心主义解读的另一种偏见性表现就是笼统地把某一地区、某一族的原住民归为一起, 而不是谈论某个艺术家或某几个艺术家的创作。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博物馆的展览会上, 都存在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实际上是对原住民艺术的变相贬低。在欧洲人眼里, 原住民似乎不具有个体性, 而只有普遍性, 因为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原住民艺术家值得一提。一个作家写道:“沿海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艺术风格差别很小,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南方部落, 撒利希族和夸扣特尔人的作品和北方的海达族与钦西安人的作品区分开来。” (转引自F.Graeme.Chalmers, 1994) 弗里泽•赛明顿在他的著作《加拿大印第安人》中, 赞扬西海岸的部落, 因为他们有“发展较好的艺术形式, 高度风格化和具有象征意义, 时不时还展现出相当的美学价值” (F.Symington, 1969) 。这种带有偏见性的解读都给原住民文化的良性发展制造了困境。
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对原住民艺术的误读影响甚深。一些学者至今认为原住民艺术创作的动机是“出自解决生活困苦的经济问题, 并非如一般西方美学艺术创作的观念, 以表现情感或符号美学为主要目的” (Emily Auger, 1999) 。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后, 由欧洲人控制的政府并没有及时地反省殖民主义给原住民文化制造的伤害, 而是摆出一种家长式的作风, 继续对原住民文化进行压制。对原住民艺术的种种欧洲式误读再次证明了作为“边缘”文化的原住民艺术所面临的没有安全感的困境。
3 多元文化语境
19世纪60年代以来, 加拿大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触发和促进了加拿大少数群体的人权意识和民族意识。加拿大境内各族群体都把多元文化主义视为争取的目标, 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加拿大社会中, 并且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力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了缓和民族压力, 避免国家分裂, 加拿大政府也明智地宣布, 加拿大在双语主义的条件下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毫无疑问, 多元文化推动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之间平等有益的对话。“为了贯彻多元文化, 恢复和促进原住民文化的发展, 加拿大政府采取了财政上和教育上的支持, 而且还敦促加拿大各省加强宣传和推广原住民文化, 让所有的居民都了解北美最早的居民的历史和文化” (戴晓东, 2004)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原住民艺术逐渐摆脱了“边缘”境遇, 开始被非原住民们认可。
19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对原住民艺术作品形式主义美学之外的其他解读。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 将西北海南印第安人的一些作品评价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并不再是鲜为人知的事情。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里现在展出的一些作品被称为是精美美术作品和杰作。19世纪80年代以来, 加拿大第一代、第二代原住民艺术家已经纷纷过世。新一辈的原住民艺术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有新的、当代的诠释。在政府以及原住民艺术基金会的推动下, 加拿大的原住民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原住民艺术作品摆脱了“野蛮艺术”的称号, 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让人高兴的是, 当代的原住民艺术可以在画廊、市场上流动。一些知名的艺术家, 如约翰•提克塔克 (John Tiktak) 、卡鲁•阿什维勒 (Karow Ashevale) 和朱德斯•尤鲁埃克 (Judas Ullulaq) 的雕塑作品价格在25, 000到50, 0000加元之间。
然而, 在原住民文化走向多元的同时, 矛盾也随之产生。一方面原住民们希望维护自己的传统, 但要更好地生存他们就必须学习英语或法语, 以便能融入主流社会。在艺术方面, 他们希望能维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但是自己的艺术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欧洲主流联系在一起, 不论是在素材上还是创作手法上。原住民毕竟在加拿大人口只占约1.5%, 而英裔和法裔的加拿大居民就占加拿大总人口的近70%。在欧洲“强势文化”背景下, 我们不免担心原住民是否能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一直保持下去。为了维护原住民艺术, 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植外, 最重要的是摆脱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 从原住民的角度出发, 认真对待他们的艺术。
诚然, 原住民文化彻底摆脱文化困境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殖民主义思想的残余和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还隐约存在。即使在今天, 在大多数的加拿大精品店里, 印第安艺术品仍然被定义为廉价的纪念品或古玩。但是, 毕竟原住民文化已经完成了由“边缘”走向“多元”的“文化苦旅”, 只要我们能摆脱过去殖民主义和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以公平、严肃的态度对待加拿大多元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原住民艺术, 加拿大文化将会越来越因自己独特的原住民艺术而增彩。我们不应忘记, 对原住民来说, 加拿大从来就不是荒凉、蛮夷之地, 而是他们的永远的家园。
摘要:本文通过考查欧裔加拿大群体在英属北美时期、英联邦时期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多元文化时期对加拿大原住民艺术的解读, 揭示欧洲殖民主义对原住民艺术的漠视和压制, 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对原住民艺术的误读, 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原住民艺术境遇的改善和仍然面临的矛盾, 从而对加拿大原住民艺术如何摆脱文化困境的问题做出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加拿大原住民艺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Emily Auger, Inuit Women Artists and Western Aesthetics[J].Inuit Art Quarterly, 1999:4-10.
[2]F.Graeme, Chalmers.European Ways of Talking about the Art of The Northwest Coast First Nations[J].Canadian Native Studies, 1994:177, 120.
[3]F.Symington, The Canadian Indian[M].Mclelland and Stewart Press, 1969:100.
[4]Paz, Cabello.Ancient Spanish Collections from North America[J].European Review of Native American Studies, 1988:13-20.
[5]S.Muecke.Aboriginality and Cultural Studies[M].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1992:20.
[6]戴晓东.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安全[J].现代国际关系, 2004 (4) :23-29.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9篇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太深奥
多元文化背景下, 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影响与相互渗透, 增加了文化选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的困难、简单两个方面难以得到准确的掌握。多元文化的交汇、撞击, 导致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甚至将外国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标榜, 直接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大多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 和现实生活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包含的文字知识内容太难理解, 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时候出现困境, 一些学生甚至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中的内容, 违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规范性;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一些较为深奥的内容, 难以接受与理解, 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出现滞后现象。
1.2 教学方式陈旧、滞后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呈现一种陈旧、滞后的状态。随着我国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 新的文化现象与观点也处于一种持续涌现的趋势,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往往过于传统与保守, 跟不上文化变换速度, 满足不了实际教学中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而没有重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自觉性。
1.2.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而没有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3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重视教学中的规范性, 而没有重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导致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积极性下降。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措施与特点
多元文化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的出现, 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 还需要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实时关注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际状况,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2.1 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 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难以掌控汉语言文学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针对这一实际问题, 教师应当使增加语言文学专业中基础课程的专业深度, 达到承载文化培养的功效;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中, 重视社会需求的满足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业课程, 主要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以及方向课, 将文学课程与语言课程作为教学主体, 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的文化性;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等一系列专业课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实践与专业。实践方面, 强调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方面, 强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 两个方面的合理互补,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 能够很好的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发展。
2.2 合理改革教学方式,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内容, 十分的枯燥与乏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 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方式记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知识, 在一段时间过后通常都会忘记, 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当合理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充分的调动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推进汉语言专业中考试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加强自己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 还要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研究更多合适的教学方式, 对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辅助教材, 将趣味性、文化性以及知识性集中在一起。多元文化背景下, 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这样能够有效的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就目前来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主要原因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些课程内容十分困难, 学生难以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失去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针这一实际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 转变教学方式, 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充分尊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 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种逐渐快速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 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教育部门应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多元文化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有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合理的分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特点, 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多元文化背景,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怡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2010 (15) .
[2]李倩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 (107) .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第10篇
一、朴野雄劲的刚健美
文学评论家洪治钢认为, 独特的地域风情不仅可以激起作家文学想象的升华, 以一种诗意领悟和生命情怀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拓宽小说审美意蕴的同时, 还能够成为塑造人物性格、价值观念和人物命运发展走向提供切实可信的文化基因。丰饶的森林草原不仅对蒙古民族有养育之恩, 还赋于其族群粗犷深沉、野性自由的品格, 而草原上极端莫测的恶劣气候也伴随着族群的成长, 成为蒙古民族必然要面对的生存挑战与磨砺。
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繁衍发展起来的蒙古民族, 形成了敬畏天地的自然伦理观。对于从少年时期就浪迹草原、有着传奇成长经历的江浩, 必然产生极大影响。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先于汉族文化元素、满族文化元素, 在江浩自身文化图式的建构中占据了极大比重。在江浩的作品中, 荒原、大漠、雪谷、河流等自然物象以及草原上生存的动植物都是鲜活的, 有灵魂有个性, 既具有原始野性又具有自我独立性。在江浩的文学视角中, 暴风雪是因发情而狂躁的白色公驼, 从遥远的草原地平线一路呼啸而来, 以疯狂的奔跑和震天的嚎叫闯进额伦索克山谷, 发泄着原始兽性和野蛮的破坏力, 以狞厉的气势宣告着:它就是草原和山谷的主人;横卧于大漠的沙坝则是一条粗大的白龙, 它拖着巨大的身躯时而向东, 时而向西, 以睥睨一切的姿态在扎鲁特荒原上飞腾;草原上的河水在狭窄的河道里奔涌翻腾, 仿佛带着不甘心的骚动和怒气, 力图突破河道的束缚获得自由……
江浩的人生经历及异质文化的影响, 重构并形成了作家多元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心理感受, 反射到他的草原小说中给读者带来迥异的阅读体验。大自然在江浩的小说中不是只作为陪衬、背景, 而是作为有精神、意志、情感的生命体参与小说叙事, 江浩淋漓尽致地书写大自然的野性与狞厉之美, 使笔下的大漠扬沙、河流奔涌、风雪狂舞等自然意象呈现出强劲的原始生命力与野性魅力, 折射出蒙古族特有的自然伦理观和重自然、情感、生命的民族性格, 对当时的文坛和人们惯常的审美习惯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草原上的生存经历使江浩与马有着不解之缘。他塑造的马以动感活力传达出蒙古族特有的生命特质。他描写的马群如此与众不同:马群是大海上的巨浪, 又是驮着无数片玫瑰的朝霞, 还是象发出巨大咆哮的五彩洪流, 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从天际涌来, 马群的狂野激情点燃了整个草原, 所到之处无不激扬着原始生命之美与动感活力。其中塑造得最生动、最具灵气的是萨黑雷, 这匹马浑身漆黑, 长鬃拖地, 脖颈粗厚, 腰肢健美的公马, 在闪电般的奔跑中显示出雄性的勇敢、粗犷与矫健, 当马群被狼群围困陷入险境时, 萨黑雷爆发出全部的原始野性, 崩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 灵活而又有力地调动四蹄凶猛击打敌人, 如旋风般扑向敌人, 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雄性胆量、机智聪敏与致敌于死地的强悍劲头, 江浩对马的酷爱, 对马不吝笔墨地描写, 传达的正是蒙古族对生命力与刚健美的崇尚与张扬;狼也是江浩着意刻画的动物形象。在80年代以前的草原文学中, 狼大多以恶的形象出现, 而江浩塑造的狼有主体意识、有灵性, 颠覆了以往小说中狼与人的关系。狼群的权力之争充满了血腥与残忍, 失势的母狼遍体鳞伤, 还能拖着受伤的身体捕杀野鸡, 尽管被猎人打断了脊梁、剜去双眼, 依然用一条前腿加上嘴巴, 拖着身体往前爬, 一直坚持爬进灌木丛;被活扒皮的草原狼忍住剧疼, 安慰哭泣的小女孩, 一步一步坚持着返回草原深处;森林中猎物临死前的拼命反抗如同整座森林的绝望……动物在绝境中的坚韧和迸发的生命强力, 令人震撼。
江浩基于自然同蒙古民族之间类似宗教信仰般的特殊感情, 精心构筑了作品的美学精神, 使他的小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他笔下的自然和草原生物都带有一种植根于大漠荒原的原始生命野性, 整体呈现出强悍、粗犷与豪迈的美学特征, 其中丰饶又奇特的想象力, 也表现出江浩本人酣畅淋漓的生命元气。
二、坚韧深沉的悲怆美
江浩的系列草原小说集中塑造了一组具有悲情色彩的硬汉:盗马贼、盗墓贼和囚犯, 他们游走在主流道德标准之外, 亦正亦邪的人性在他们身上矛盾地集中在一起, 他们是正统世界的挑战者, 蔑视权威、打破常规伦理, 不屈从于从命运, 在奇特的人生历程中迸发着强劲的生命活力和血性精神。对这类特殊人物的钟爱, 反映出江浩深受蒙古族崇尚“义勇力”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浸润。有蒙古民族的发展史上, 虽然一直面对自然力的重压和动荡的生存状态, 却从不悲叹退缩, 在大漠、戈壁、草原等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 闪烁着强劲柔韧的生命之光。
《北方的囚徒》《雪狼和他的恋人》这两部小说以盗马贼猞猁和雪狼的人生悲剧, 以神秘苍凉的大漠荒原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出生命的真实境界, 探讨着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人性与兽性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 表现出人性的挣扎与救赎。对于猞猁来说死亡并不可怕, 他宁可选择死亡, 也不在背信弃义中苟活, 在死而求生、生而求死的矛盾挣扎中, 交织着一个集多重人格于一身的灵魂冲突与生命蜕变;罪大恶极的盗马贼雪狼出狱后, 重新燃起的希望在堕落的爱人面前被击得粉碎, 他从痛苦的忏悔到深深的绝望, 最终毅然选择自杀来惩罚自己, 救赎灵魂。猞猁与雪狼在生与死之间的痛苦抉择, 是从兽性到人性的复苏与回归, 他们所经历的人性挣扎, 使他们的死亡带有悲壮而庄严的色彩。
《倾斜》中的囚犯李泽, 为洗刷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 在蛮荒的鄂博古尔高原沙漠中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自然苦难和精神折磨, 他冷静而顽强地活着, 多次越狱是为查清真相。地狱般的劳狱生活并没有泯灭他的良知, 使他能在萨音高娃处于囚犯魔爪下时出手相救, 萨音高娃因为受到欺骗、不甘受辱而成为杀人犯。他们都是因为人生的无常遭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磨难, 故而能惺惺相惜。虽然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摆脱悲剧命运, 但他们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 努力抗争, 于绝望死寂之中寻求希望的亮色, 实现了精神的解脱与灵魂的自由。这种悲情且激昂的“向死而生”, “浸透着强烈的命运感, 而且从不退缩消沉;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 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作者通过主人公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挖掘出人性美, 使之成作品最打动人的力量。
因为这一组既敢于正视淋漓生命又敢于承担的人物群像, 使江浩以探索精神完成的系列小说, 在沉重压抑的整体基调中呈现出独特的悲怆之美。江浩以遒劲野性的笔触描摹荒原大漠间充满神秘苍凉及浪漫色彩的故事, 情节雄奇震撼, 涵盖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彰显人性的复杂和对立,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悲剧, 凸显作者深受蒙古族民族文化浸润的精神立场。
江浩的草原小说还有一组为数不多却能以其独特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他们是经历生活磨难、生命将熄, 却又坚韧隐忍的苍老灵魂:《倾斜》中的“博”, 《雪狼和他的恋人》中的老阿爸, 《盐柱》中的老阿妈, 他们的人生如即将倒下的胡杨树, 树干枯朽, 残枝断裂, 却因深扎于地下的根须而顽强的挺立于沙洲大漠之中, “严酷自然绝少给于过他们以滋润, 可如此生命内里, 却仍或温润潮湿, 如春夜细雨, 或炽热痛苦如地火在运行, ”他们坦然面对磨难与生死的姿态, 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同高亢舒缓的蒙古族长调, 呈现出浸透着沧桑的悲怆美感。
江浩笔下的草原人爱得热烈, 活得潇洒。面对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 面对艰难多变的生活困境, 甚至于面对死亡, 始终保持着野性十足、雄强无边的生命强力, 《盐柱》中散发着原始美感的性爱, 也带着野蛮与血腥。科尔沁草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蒙古族质朴豁达的民族性格激发着江浩的深情, 也沉淀着他的爱, 不仅使他的草原情结日渐丰盈, 同时也形成其作品独特的审美气象。
三、结语
草原游牧文化始终保持着质朴、粗糙、鲜活的原生态特征, 充满蛮荒气息的草原大漠同时也孕育了蓬勃生机和强大的原始野性。江浩自觉地以蒙古族自然观对待自然万物, 充分体现了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而传达蒙古族民族文化、表现蒙古族民族精神是江浩在创作中一贯的坚持和追求。江浩的多元文化身份使其作品表现出一种异于汉族文学和蒙古族民族本土文化的混血气质。他的系列草原小说中, 自然、动物和人物均以饱满的生命冲动演绎着力与美、血性与豪放, 散发着活泼、朴野、强悍的原始野性和活性精神, 呈现出卓尔不群的边地特色与异质民族风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奥仁.在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中开拓审美空间——世纪之交草原小说巡礼[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0 (6) .
[3]黄薇.当代蒙古族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4]徐文海.草原文学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