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精选4篇)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 第1篇

当师徒四人少个沙和尚,当唐僧是个小孩子,当猪八戒是托塔天王下凡,当孙大圣的紧箍咒拴在手上,看似这部《大圣归来》动画电影已然颠覆了原著,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变化,作为经典与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正是将《大圣归来》最好的诠释,先进动感的4D效果,适当调皮的对话,气势磅礴的场面,熟悉接地气的人物设定,不仅仅适合小孩子观看,对于大人也能够深深的吸引。

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孙大圣。之所以叫做“大圣归来”,或多或少的认为“大圣”才是那个放荡不羁,嫉恶如仇,生恶扬善,光明磊落的大英雄,而在皈依佛门后“悟空”的身上更多的有了责任,有了担当,有了束缚,更像是真真实实一个人。好一个孙大圣,惊天地,泣鬼神,一种叛逆,一种张扬,但又心存正义,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英雄。而长大后的我,也突然有了回到童年的感觉,一段段似曾相识的画面在脑中闪现,那时的我还是懵懂天真,西游记的录影带天天在电视里播放,口袋书里也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漫画,晚上睡觉前还总是缠着妈妈讲一个关于除魔降妖的故事,梦里或多或少的也是打打杀杀的格斗场面。确实,每一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孙大圣,它是正义的化身,它是全民的偶像。

现代社会里,西游记的衍生产品实在太多太多,距离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千年之后,作为后世人的我们,又奉献出最经典的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电视剧,而后的种种涉及孙悟空的影视,书籍,动漫,游戏等等各种层出不穷,而我们也很容易犯审美疲劳,熟悉的套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来搬去,难免让我们大跌眼镜,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整个过程就是昏昏欲睡,最后连想都懒得想了。但是《大圣归来》,将心意做到底,每个熟悉的人物的特点放大化,主角江流儿就是个平凡的小和尚,因梦想而勇往直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孙大圣天性刚烈,面对天真活泼的江流儿又无可奈何,又爱又恨,凑成了一对欢喜冤家,但是面对妖怪绝不手软,即使失去了法力依然将战斗进行到底。猪八戒就属于开心果类型,调和着紧张的气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真正遇到危险或者看到生离死别,依然是该出手就出手,该悲伤就悲伤。所以在这些人物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和心声。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心中藏着大大的梦想,用汗水和智慧将它一一实现,全心全意的工作,尽职尽责的服务。同时,寻找身边的榜样,向先进者看齐,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要比别人做的更强,更优秀,充满斗志,勇往前进。最后,还要心怀公正,言行一致,收费的工作就要大胆心细,不要畏手畏脚,退退缩缩。

一部好的电影,在于意味深长,就像《大圣归来》最后的彩蛋,片尾回归于二维动画,仅仅用平面的几张图片让观众自己展开想象,开放式的结尾,以及孙大圣未现身,只留下一句话“俺老孙回来了”可能也隐隐暗示着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打气加油,至少这部电影看到了些许希望。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 第2篇

电影里的四个主要人物有孙悟空、江流儿、猪八式和混沌。孙悟空疾恶如仇,武艺高强。江流儿天真无邪,勇敢无畏,十分仰慕孙悟空,猪八戒好吃懒懒做。混沌是妖怪王,很嫉妒孙悟空。

看到最后的时候,孙悟空为了救江流儿,忍住疼痛,冲破了如来设下的封印了他五百年的法印,这一幕让我很感动。

当下社会,人情冷漠皆为常事,被生活压弯了腰,压低了头也无心反抗。可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最重要的人,能不能鼓足勇气,冲破禁锢呢?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被一个无形的界限约束着,限制着。有的人不敢冲破界限,只是规规矩矩在界内生活、工作,最终也只是碌碌无为、平淡一生。

有的人却敢于突破界限,摆脱那些繁文绿节的束缚,因而他们也欣赏到了界外不一样的风景,领略界外不一样的精彩,活出了非同寻常的精彩人生。

《大圣归来》的仪式观传播研究 第3篇

一、仪式与仪式观

仪式是人类文化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武术、神话和宗教。这些远古文化记录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演进历程, 镌刻着人类难以磨灭的生命痕迹。它们也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时采取的策略以及对世界意义的确定和解释, 人类通过臆想出一种超自然的神或人格力量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慰藉。[1]

人类学者莫妮卡·威尔逊写道:“仪式能够在深层次解释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 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 而正因为表达是囿于传统和形式的, 所以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 我发现了理解人类社会基本构成的关键所在:对仪式的研究。”[2]

二、影片中的仪式性元素

在电影《大圣归来》中, 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仪式性元素充当了“道具”, 甚至是人物角色的扮演, 来构建“日常生活”。这些道具隐喻其背后不同的仪式风格和仪式习惯, 或者说通过这些仪式性元素, 参与者之间可以共享某些意义。电影这一仪式媒介向观众传达出了影片的仪式风格和仪式观。

(一) 生活元素符号

电影《大圣归来》中小镇傍山而建, 小镇木质房子、寺庙、雕刻的石狮子、铁匠打铁、皮影戏、化缘的和尚等都是中国特有的元素符号。形式不同的中国元素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诠释。因此,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元素背后所代表的更深的象征意义。这与中国的文化习俗、传统习惯以及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达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安居乐业, 这也与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状态相符合。

(二) 自然元素符号

电影《大圣归来》中, 最突出的中国元素就是它的自然景致, 人们对影片的审美境界是“意境”和“韵味”, 而这正与传统文化共鸣, 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而不是与某种意义天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 当人们进入一种仪式, 看到与感触到的不仅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巍巍连绵的高山, 或者是一个玩偶——人们体会到的更多是这些元素背后的意义, 即它们在民族的特定环境下, 表征了怎样的文化意义, 怎样的价值观和人文哲学。这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表征, 同时又为相应的某种生活方式提供了表征。影片中的森林、高山表征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 以及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亲情意识。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传播仪式观的影响

(一) 传播仪式观对电影的影响

以仪式观为理论指导, 电影作为一种仪式媒介, 其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更具有内涵和价值, 也更好地深化了电影内容所表达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实现了电影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

(二) 传播仪式观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仪式观的核心, 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人民彼此相告必须收看, 必须把别的一切搁在一边”。观众中断生活常规, 通过聚精会神地收看, 融入媒介事件的氛围中去。在这样的观看情境中, 媒介事件不仅“导致认识变化”, 还会“影响感情和归属感”。因此, 无论观众是在家还是在电影院观看影片, 《大圣归来》都是将人们聚集在一个共同领域范围内, 人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学习、生活琐事, 聚精会神地观看并不知不觉中融入其氛围之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观。在观看过程中, 观众不仅对影片有着认识上的变化, 还因为是集体参与而产生情感, 引起共鸣, 影响感情、寻找到自我归属感, 还能进一步进入人们的记忆中, 成为一种不变的情感和精神仪式观。

(三) 传播仪式观对传播模式的影响

无论何种仪式, 都存在于群体活动中, 具体实在。《大圣归来》的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运用了多种传播类型, 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该影片本身就是中国传播仪式观的体现, 有资本“吸引受众参与到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中之作用, 能够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电影院就如前面所说的是一个“共同的场域”, 电影的放映, 集体参与共同体验情感, 其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仪式观, 也是对仪式观的扩大和进一步传播。

(四) 传播仪式观对文化的影响

凯瑞的“仪式观”从“非功能”角度揭示和强调了传播本身就是文化和文化传承的过程。凯瑞所言的“共享文化”对《大圣归来》而言, 是自然风光,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是孙悟空与江流儿在冒险路上的相互陪伴。例如, 大魔王“混沌”为求仙药, 抓取七七四十九个童男童女吸取精华;在山洞里有一个专门的祭祀仪式和祭祀平台;对仪式时间也有着精确的计算, 等等。这些仪式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民俗活动仪式、神话、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语

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 大众传媒无疑负有“文化及活动的组织者”之责。它能真正将好的影片宣传出去, 实现传播仪式观所揭示的传播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唯有如此, 传播才能更好地表现仪式并成为仪式的一部分。《大圣归来》既是对中国神话故事的仪式观传播, 又是对中国经典著作《西游记》的延续与创新。

摘要:本文主要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出发, 分析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仪式元素, 以及在仪式观视角下给电影、受众、传播模式及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这对探讨影响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仪式观,《大圣归来》,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晶.传播仪式观研究的支点与路径——基于我国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的探讨[J].当代传播, 2010 (3) :32-34.

中国式世博观 第4篇

“世博会是什么?”

“风情展。”“交易会吧。”“很多高科技。”“工业成绩交流会。”“有各国美食。”“向全世界展示大上海。”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博会”。世博园试运行期间,还有上海阿姨特意多带了现款,打算去法国馆买香水和口红。

而以上作答的,都是戴着红袖箍、穿着黄马甲或吊着蓝胸牌的志愿者。仿佛一夜间,楼道清洁工、自行车看管员、市容协管员等都换了身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世博志愿者。”

无论对于世博会的核心价值怎么理解,他们至少都牢牢记住了自己该管好哪一摊,2000万颗各司其职的螺丝钉拧紧一台庞大的机器,向世界宣布:上海准备好了。

“世博学”

9年前,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也“与常^无异”。2001年11月,刚做了一年多浦东新区副区长的他,被委派去巴黎申博。他马上给世博会申办领导小组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谁可以跑来给我讲讲什么叫世博会?”一名工作人员给他打印了几页纸,那是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的简介。

周汉民带着这几页纸上路了。9年后,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建议有教授头衔的周汉民开一门“世博学。”

从“门外汉”到“博导水平”,不是每个人都有周汉民的机会。直至2007年,时任上海世博局副局长的朱咏雷做客新华网时,还有网友问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有什么区别吗?”

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在各地巡讲时,发现为数不少的地方官员,“只是把世博当成了招商引资平台。”

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各行各业打量着世博这块大蛋糕,考虑着自己这一刀从哪里切下去。

“联丰生煎大王”开在与中国馆仅一路之隔的“黄金地段”,其老板泮和连的眼光这几天被媒体热炒。申博成功前,他即在浦东南路盘下了这家店面,“5个游客里有1个买生煎包就够了。”

做了十几年服装生意的浙江嘉善人周晓春,去年改种番茄,成为世博指定供货商,温州鞋业大佬诸建平4年前把精力投入LED灯研发,今年拿到了世博订单。

“世博会刺激中国木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接轨上海世博,普陀山打造新名片”——在出入上海的高速路上,广告牌几乎言必称世博。

“世博会是个筐,人们老想着从筐里拿点什么出来。”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说,这一方面与世博知识的普及侧重有关,号召市民如何配合,而灌输世博启迪民智的理念偏少;另一方面,也与现实中的实用化、趋利化的价值取向有关。

为迎世博派发的《市民指南》中提出上百项文明礼貌提示,“不穿睡衣上街”引起了坊间、学界争议。周汉民一再提醒:上海人礼让外地人,中国人礼让外国人,“礼让的风气比世博会本身还要意义深刻。”

“对世博知识掌握最全的人群,当属各媒体跑世博的记者,因为工作中用得着。”《新民晚报》一名世博记者说。

普通市民则在翘首盼“世博大礼包”。“礼包”包括一份上海市委市政府给市民的感谢信、一张世博会门票、一张价值200元的交通卡、一张地图、一枚海宝小徽章。

“这是上海市民实打实地感受到世博是怎么让城市更美好。”上述记者评说。

超级体量

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妨碍齐力打造一届最高水平的世博会。以下这组“之最”从各个维度丈量了上海世博会的超级体量:

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预计超过7000万名参观者,上海世博会将从参观人数、参展方、规模等三个层面创世博会历史之最;

非洲大陆53个国家中有50个确认参展,其中与中国建交的所有48个国家全部参展,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也成为历届世博会参展国家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援助力度最强的非洲馆;

目前已确认将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副总统以上政要已达102批,刷新历史纪录;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举办;

本届世博会展区面积5.28平方公里,为历史上最大,

为建设世博动迁1.74万户居民和272家企事业单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单个重大项目动迁规模最大、要求最高、难度最大、时间最紧的一次。

志愿者人数超过200万,为历届世博会之最;

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数量为历届之最。

与主办方这些“之最”对应的,是参展方的“之最”:

“奥地利把上海世博会纳入了奥地利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参展项目。”奥地利前总理、上海世博会奥地利展馆总代表汉内斯·安德罗施说。

“沙特阿拉伯对上海世博会的重视程度和参展规模前所未有,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堪称历史之最!”上海世博会沙特联络负责人、沙特城乡事务部助理大臣阿卜杜-拉赫曼·谢赫说。

“本次德国的参展规模是历届世博会之最。”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说。

学界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和各国合力打造了一场巅峰世博会。

世界需要市场

“是中国‘拯救’了世博,把一个被西方渐渐淡忘的博览会托举成举世瞩目的全球盛会,现在连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也热闹起来了。”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说。

2006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博论坛上,日本建筑设计师彦坂裕提了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人们来世博会是为了看—个新世界,而20世纪后半叶起,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就能达到这一目的,为什么还要特地到世博会来呢?

也有人说,自从电视机出现后,世博会就不断被预言要消失——飞渡大洋彼岸不过一夜,网络随时带人周游世界。随着信息工业的发展,各种技术展览早已是以年为单位的常态行为。

回溯世博会历史,以欧美为主场,是第一波;第二波在日韩展开,如今第三波浪潮正在中国澎湃。

学者杨恒均说,世博会炙手可热的年代,也正是西方价值观在紧密锣鼓形成、并逐渐登上全球舞台的时候。上个世纪下半叶,世博会在西方完成了历史使命,当西方对世博会开始抱可有可无态度时,日韩加入进来,世博会也确实起到了向世界推销这两国的作用。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乔兆红分析,19~20世纪,各国参加世博会依次考虑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21世纪,以上排序逆转: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在中国学者钻研世博价值观时,对上海世博会抱以巨大热情的外国参展方中,也有不少却是冲着商业利益而来。

“人家不是冲着世博会来的,是冲着‘中国’这个大概念来的。”屠启宇说,“西方想要影响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空间有限,但是可以竞争中国市场。”

为扩大上海世博的商机,2007年,比利时与中方联合研讨“如何利用2010

年上海世博会”,比利时王储率团参加。

面对商业化倾向的质疑,美国馆CEO温斯洛回应说:“对美国来说,卖薯条的机会有很多,但像上海世博会这样能够向全世界展示美国的机会却很少!”

执著的情结,强盛的图腾

世博会为何还风风火火地存在着?上海又为什么高调“接盘”呢?

2002年12月3日,上海在与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以及波兰弗洛兹瓦夫、墨西哥克雷塔罗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这也是有史以来世博会申办国家最多的一届。

有官员建议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要举办三届世博会。广州、宁波、武汉目前被看做潜在申办者。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分析说:“过去20年中。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等新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开放,改变了世博会的国际舞台,并引荐了一批‘新演员’,这也要求国际展览局在未来的世博会中向新的地理领域开放,更加均衡地分配举办机会。”

一个大背景是,自中国申博成功后的7年多里,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数量从89个猛增至156个,其中绝大多数新成员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效应使一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世博会,虽然处在经济危机中,参展规模居然还创下历届之最。”屠启宇说。

而对世博会造成威胁的电视机等“热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一段时期多媒体等虚拟展示手段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实景实物展示之势,因而引起参观者不满。”吴建中说,“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欢庆节日或情绪共鸣的激情,不到现场很难感受到这种激情。”

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一方面修建展馆,在184天里汇聚2万多场演出,满足人们现场狂欢的需要,一方面又史上首次创立“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

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时,上海只有8岁;当上海接过接力棒时,已经过去了159年。时代变迁,但中国人总有一种执著的“世博情结”。

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政府海关随员李圭带着113名中国少年来到会场,成为首次参与世博会的中国代表团。李圭后来在《环游地球新录》中写道:“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合各国交谊,益处甚大。”

之后,梁启超、陆士谔等晚清文人都预言中国将举办世博会,许多有着强国梦的文人将其当做国家强盛的图腾。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百废待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负重跑步”,提出了两大战略设想: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

2010年,世博会拉开大幕的前夜,浦东刚刚隆重地庆祝了开发开放20周年。

想想“后世博时代”

“上海现在的财力、物力与汪道涵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办世博的目的与汪老的初衷对照,也发生了变化。”屠启宇说,“从重视程度看,中国正以办奥运的思维来运作世博,希望能复制办奥运的成功,同时期望世博会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契机。”

目前,全国各地来了不少官员做世博局的工作,申请世博结束后把中意的场馆拆下来搬到当地,修建一处人文景观。场馆建设预算虽然包含了拆除费用,但参展方很可能不付尾款,以拆下来的材料充抵。双方一拍即合的可能性不小。“顶级高科技应当让全国人民分享。”上海一位领导大度地说。

“中国官员的学习能力很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谈了一百多年,但真谛究竟是什么?”屠启宇认为,世博会留下的财富不应只是永久保留几处场馆,还有人文上的启蒙。

“184天能够保证顺畅运转,就说明城市的功能能级上了一个档次。在这半年里,上海生产生活都不能暂停。而这个城市的居民经受了世博的洗礼,以后多大场面也可见怪不怪。”屠启宇说。

“上海世博会让老外见识什么叫大场面,”沪上一名体育记者评述,“北京奥运会已经办得让伦敦难以接招了。”他在采访北京奥运会时,每日必修课是去新闻中心的柜子里拿资料,一格一格拿完就得20分钟。

“我们引进了奥运会,但奥运精神仍然需要强化。现在,我们同样在将世博会办到极致,是不是也该想想‘后世博时代’的人文遗留和文化复兴?”屠启宇说。

会展热在中国方兴未艾。提出建设“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中国城市已超过30个。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

我同孙大圣观世博(精选4篇)我同孙大圣观世博 第1篇当师徒四人少个沙和尚,当唐僧是个小孩子,当猪八戒是托塔天王下凡,当孙大圣的紧箍咒...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