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精选8篇)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1篇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十进制33.25转换成十六进制数为
()A.B1.4H
B.1B.19H
C.21.4H D.33.4H
2.若有16条地址线,那么可访问的内存地址范围为。
()A.0001H~FFFFH B.0000H~FFFFH C.00000H~FFFFFH D.00001H~FFFFFH 3.8086 CPU内有指示下条指令有效地址的指示器是
()A.IP B.SP
C.BP D.SI 4.下列指令中语法有错误的是
()A.IN AX,20H B.LEA SI,[2000H]C.OUT DX,AL D.SHL AX,2
5.8088CPU内部的数据总线有多少条
()A.8条 B.16条
C.20条
D.32条
6.若(AL)=0FH,(BL)=04H,则执行CMP AL,BL后,AL和BL的内容为()A.0FH和04H B.0BH和04H
C.0FH和0BH D.04H和0FH
7.指令MOV AX,[BX][SI]中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A.寄存器间接寻址
B.变址寻址
C.基址变址寻址
D.相对寻址
8.与MOV BX,OFFSET X等价的指令是
()A.MOV BX,X B.LDS BX,X C.LES BX,X D.LEA BX,X 9.不能实现将AX清零和CF清零的指令是
()A.SUB AX,AX B.MOV AX,0 C.XOR AX,AX D.AND AX,0 10.可编程计数/定时器8253的工作方式有几种
()A.3
B.4
C.5
D.6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计算机通常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核心部件,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
2.8086CPU通过数据总线对__________进行一次访问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总线周期,一个总线周期至少包括__________时钟周期。
3.组成16M*8位的存储器,需要1M*4位的存储芯片___________片。 4.微机中一般采用__________芯片作为串行通信接口。
5.在8086CPU系统中,设某中断源的中断类型码为08H,中断矢量为0100H:1000H,则相应的中断矢量存储地址为__________;从该地址开始,连续的4个存储单元存放的内容依次为__________。
6.堆栈是内存中一个专用区域,其存取规则是__________;在8086系统中,当
CPU响应外部中断请求转向中断处理程序前,应将__________的内容依次压入堆栈。
三、判断改错题(每题1分,共10 分)
1.8086向存储器的奇地址写一个字节的数据时,需要一个总线周期,在该总线周期内的第一个时钟周期中,A0为1。
2.8088的()()信号可用作中断矢量的读选通信号。
3.已知AL的内容为01011101B,执行NEG AL后再执行CBW,AX中的内容为7FA3H。()4.8088 中,取指令和执行指令必须是串行操作。5.MOV [BX],0 指令是正确的。
()()()()()6.8259A的8个中断源的中断矢量在中断向量表中是连续存放的。
7.多个外设可以通过一条中断请求线,向CPU发中断请求。
8.EPROM 虽然是只读存储器,所以在编程时不可以向内部写入数据。
9.在CMP AX,DX指令执行之后,当标志位SF,OF,ZF满足下列逻辑关系(SF⊕OF)+ZF=0时,表明(AX)<(DX)。
()()10.CPU与外部接口数据传输方式有程序控制、中断、DMA三种方式。
四、汇编程序(共20分)1.设某数据区定义如下:
ORG 0100H NAMES: DB ‘TOM’,20
DB ‘ROSE’,25
DB ‘KATE’,22 下列各组指令,若为合法指令,请写出执行结果,若为非法指令,则写出错误原因。(本题5分)
(1)MOV SI,5
LEA DI,NAMES[SI+6]
MOV AL,[DI](AL)= MOV LEA CMP SI,4 BX,NAMES [BL][SI],BYTE PTR NAMES+10(2)
(SF)=
2.设初值(AX)=4321H,(DX)=8765H,则
MOV CL,04H
SHL DX,CL
MOV BL,AH
SHL AX,CL
SHR BL,CL
OR DL,BL 上述程序执行后(DX)= ;(AX)=。(本题5分)
3.编写一个程序,接收从键盘输入的10个十进制数字,输入回车符则停止输入,然后将这些数字加密后(用XLAT指令变换)存入内存缓冲区BUFFER。加密表为:
输入数字:
0,1,2,3,4,5,6,7,8,9 密码数字: 7,5,9,1,3,6,8,0,2,4(本题10分)
五、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在最小工作模式下,8086如何响应一个总线请求?(本题
2.伪指令的功能是什么?(本题5分)
3.简述宏指令与子程序的区别(本题5分)
5分)3
4.8259A中断控制器的功能是什么?(本题5分)
六、综合应用题(共20 分)
已知某8088微机系统包括8255,8253两个可编程接口电路。其中8253三个计数器分别工作在不同的方式下,可以为A/D转换器提供可编程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8255A的PB0可用于检测按键开关的位置,PB7可根据PB0的状态决定是否点亮LED指示灯。设系统所要求有关硬件连线已经全部接好,如图1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项要求。
(1)分别列出8255A,8253各个端口的地址编码,其中片选信号PS2,PS3采用图2中的译码地址。(5分)
(2)根据图2所示8255A的A口和B口的连接方式,写出接口初始化程序片段。(5分)(3)图1给出了8253各个计数器要求的工作方式。设已知外部时钟频率为F,计数器0的计数初值为L(字节型),工作在方式2;计数器1的计数初值为M(字型),工作在方式1;计数器2的计数初值为N(字型),工作在方式3,L,M,N是在程序的其它地方已经定义的变量,L,M为二进制数,N为BCD码。试按上述要求完成8253的初始化程序片段。(5分)
(4)设计一个程序片段,使8255A监测PB0的输入状态,当PB0=1时使LED灯亮。(5分)
图1
图2 4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题2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2.B.3.A.4.D.5.A.6.A.7.C.8.D.9.B.10.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运算器、控制器
2.存储器或I/O接口,4 3.32 4.8250(或8251A)
5.020H,00H,10H,00H,01H 6.后进先出,断点处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2.√ 3.X 4.X
四、汇编程序(共20分)
5.X
6.√
7.√
8.X
9.X
10.√
1.(1)非法指令LEA DI,NAMES[SI+6],不可直接传送(3分)
(2)(SF)=0(2分)2.(DX)=7654H,(AX)=3210H 3.答案: data scode buffer data code
start:
segment db 7,5,9,1,3,6,8,0,2,4 db 10 dup(?)ends
(3分)(5分)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mov ax,data mov mov mov lea mov int cmp jz and xlat mov inc loop ret ends ds,ax si,0 cx,10 bx,scode ah,01 21h al,0ah exit al,0fh buffer[si],al si input
(5分)
(2分)
input:
exit: code
end start
五、简答题(共20分)
1.答:外部总线主控模块经HOLD引线向8086发出总线请求信号;8086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采样HOLD引线;若发现HOLD=1则在当前总线周期结束时(T4结束)发出总线请求的响应信号HLDA;8086使地址、数据及控制总线进入高阻状态,让出总线控制权,完成响应
过程。(5分)
2.答:伪指令是在汇编程序对源程序汇编期间由汇编程序处理的操作,它们可以完成如处理器选择、定义程序模式、定义数据、分配存储区、指示程序结束等功能。总之,伪指令主要是指导汇编过程。(5分)
3. 答:宏指令插入执行,目标代码重复出现,费单元,省时间
(2分)
子程序转去执行,目标代码仅出现一次,省单元,费时间(3分)
4.答:8259A中断控制器可以接受8个中断请求输入并将它们寄存。对8个请求输入进行优先级判断,裁决出最高优先级进行处理,它可以支持多种优先级处理方式。8259A可以对中断请求输入进行屏蔽,阻止对其进行处理。8259A支持多种中断结束方式。8259A与微处理器连接方便,可提供中断请求信号及发送中断类型码。8259A可以进行级连以便形成多于8级输入的中断控制系统。(5分)
六、综合应用题(共20分)
(1)8255的口地址码为08H,09H,0AH,0BH,8253的口地址码为0CH,0DH,0EH,0FH(2)8255的初始化程序
MOV AL,10000010B OUT 0BH,AL(3)8253各通道的初始化程序片段
MOV AL,14H
;8253 0#设置为方式2 OUT 0FH,AL MOV AL,L
;对0#设置计数处值L OUT 0CH,AL MOV AL,72H
;1#设置为方式1 MOV OFH,AL MOV AX,M
;1#设置计数初值为M OUT ODH,AL MOV AL,AH OUT ODH,AL MOV AL,B7H
;2#设置为方式3,BCD码 OUT OFH,AL MOV AX,N OUT OEH,AL
;2#计数初值为N MOV AL,AH OUT 0EH,AL(4)8255检测到当PB0=1时点亮灯的程序片段
IN AL,09H
;读B口状态
K1: TEST 01H
;测试PB0=1否
JZ K1
;不为1,踏步
MOV AL,00H
;PB0=1,使PA0=0,点亮LED OUT 08H,AL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2篇
一、简答题(6×8分=48分)
1.不使用立即数,也不用任何存储单元中的数据,写一段程序(限六条指令之内),完成如下操作:-1→AX,0→BX,1→CX。答:XOR BX,BX XOR CX,CX INC CX XOR AX,AX DEC AX
2.试说明8086CPU工作在最大和最小模式下系统基本配置的差异。
解:8086CPU可以工作在两种工作模式,即最小工作模式和最大工作模式。最小工作模式用于单机系统,系统中所有总线控制信号全部由8086直接提供,因此系统中的总线控制电路可减到最少;最大工作模式用于多处理机系统,8086作为主处理器,其它的处理器为协处理器,协助主处理器工作。在最大工作模式下,系统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均由总线控制器8288提供。
8086具体工作在最大模式还是最小模式,完全由硬件连接决定。当将CPU的 *密* 路所产生的中断的优先级别由8259A管理产生。CPU只根据标志位IF的状态决定是否响应INTR。
内部中断:8086的内部中断产生的过程完全与硬件电路无关,是CPU根据软件中某条指令或软件对PSW中的标志设置而产生的。内部中断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内部已硬件设置好的类型0~类型4,它们依次为除法出错、单步中断、NMI、断点中断和溢出中断;另一类是8086的中断系统中有一条两字节的中断指令INT n。n 即为中断类型码,CPU根据中断类型码即可找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
4.试说明8086/8088CPU中有哪些寄存器?各有哪些用途?
答:寄存器组有(1)数据寄存器,含AX、BX、CX、DX四个通用寄存器,用来暂时存放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操作数,结果和其它信息。(2)指针及变址寄存器,含SP、BP、SI、DI四个十六位寄存器,它们可以像寄存器一样在运算过程中存放操作数只能以字为单位使用。还用来在段内寻址时提供偏移地址。(3)段寄存器,含CS、DS、SS、ES,用来专门存放段地址。(4)控制寄存器,包括IP和PSW两个16为寄存器。IP是指令指针寄存器,用来存放代码段中的偏移地址。
PSW为程序状态字寄存器,由条件码标志和控制标志构成。条件码标志用来纪录程序运行结果的状态信息。包括OF、SF、ZF、CF、AF、PF。控制标志位有三个寄存器DF、IF、TF组成。
5.下面两条指令执行后,标志寄存器中CF,AF,ZF,SF和OF分别是什么状态? MOV DL,86 ADD DL,0AAH 答: 0101,0110 + 1010,1010 = 1,0000,0000 CF=1 AF=1 ZF=1 SF=1 OF=1
*密* 6.下面哪些指令是非法的?(假设OPl,OP2是已经用DB定义的变量)(1)CMP l5,BX(2)CMP OPl,25(3)CMP OPl,OP2(4)CMP AX,OPl 答:(1)CMP 15,BX 非法,两个操作数不能一个为字,一个为字节
(2)CMP OP1,25 正确
(3)CMP OP1,OP2 正确
(4)CMP AX,OP1 非法,两操作数不能一个为字,一个为字节
二、程序题(2×11分=22分)1.试按下列要求分别编制程序段:(1)把标志寄存器中符号位SF置‘1’。
*密*(2)寄存器AL中高低四位互换。
(3)由寄存器AX,BX组成一个32位带符号数(AX中存放高十六位),试求这个数的负数。
(4)现有三个字节存储单元A,B,C。在不使用ADD和ADC指令的情况下,实现(A)+(B)=>C。
(5)用一条指令把CX中的整数转变为奇数(如原来已是奇数,则CX中数据不变,如原来是偶数,则(CX)+1形成奇数)。答:(1)MOV AH, 80H SAHF(2)MOV BL, 0FH AND BL, AL SAL 4 SHR 4 XOR AL, BL(3)MOV DX, 7FH SUB AX, DX MOV DX, 0FFH SUB DX, BX MOV BX, DX(4)MOV AH, FFH MOV BL, [B] SUB AH, BL MOV BH, [A] SUB BH, AH MOV [C], BH(5)MOV AX, CX NOT AX
*密* TEST 01H JNZ NEXT HLT NEXT: INC CX HLT
2.DAC0832与微机接口电路已正常工作,为单缓冲方式,其口地址为380H,执行以下程序:
MOV DX,380H A2: MOV AL,-1 OUT DX,AL CALL MS100 ;延时 NOT AL A0: OUT DX,AL INC AL CMP AL,-1 JNE A0 A1: OUT DX,AL DEC AL CMP AL,0 JNE A1 JMP A2(1)画出输出端波形示意图;
(2)若将最后一条指令改为JMP A0,画出输出端波形示意图;(3)若将最后一条指令去掉,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设计题(2×15分=30分)
*密* 1.32位存储器组织将内存分为4个存储体,地址总线32位,画出每个存储体的地址分配图。
解:在32位数据总线的微处理器中,直接输出A31~A032位地址,低2位A1、A0由内部编码产生4个字节选择信号BE3~BE0,以选择不同的字节。由4个字节选择信号把主存储器分为4个存储体,依次存放32位数据中的4个字节,每个体的8位数据依次并行连接到外部数据线D31~D0上,由BE3~BE0选中每个存储体,每个体的地址范围如下图所示。
2.设8255A接到系统中,端口A、B、C及控制口地址分别为220H、221H、222H及223H,工作在方式0,试编程将端口B的数据输入后,从端口C输出,同时,将其取反后从端口A输出。解: MOV DX,223H MOV AL,82H OUT DX,AL MOV DX,AL MOV AL,221H IN AL,DX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课程考核,试卷分析,教学实践
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1,2]。目前, 高校课程成绩大多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主, 平时成绩为辅。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 它具有导向、评价、区分、反馈、诊断等功能, 具有引导教风、学风的作用[3]。考试提供的评价、反馈、诊断等信息的可靠性, 取决于试题编制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期末试卷及试题质量指标
各高校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但期末考试仍是重要部分, 试卷质量直接影响着考核结果。
1. 期末试卷命题。
(1) 课程期末试卷的命题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为基础, 这是试卷针对性的要求。期末考试不是选拔考试, 也不是等级考试, 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课程, 其要求也可能不同, 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统考, 也不适合直接采用其他高校的试卷。 (2) 以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为依据制定考核内容。我们在命题中将试题分为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与设计性4种考核。以串行异步通信的知识点为例说明4类不同层次的试题。 (1) 记忆性试题:请写出异步串行通信字符帧完整的格式。 (2) 理解性试题:采用异步串行通信方式, 假设波特率为9600b/s, 偶校验方式, 请画出发送字符“A”的波形。 (3) 应用性试题: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图已知, 编写程序实现n个字符的异步串行发送。 (4) 设计性试题:现有接口芯片8251, 设计8088cpu的串行接口电路, 并设计实现n个字符的发送与接收的程序。 (3) 记忆性知识考核所占比重不应太大。对学生的考核不仅需要评价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 更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理解、应用能力与设计能力的程度。 (4) 采用难易度、区分度、信度以及效度等指标对试卷进行质量考核,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试卷应具有难易程度适中、较好区分能力, 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试题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学生试卷分数最好满足正态分布。
2. 试卷质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试卷质量[4]可用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1) 正态分布:试卷成绩分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数情况下采用正态分布来衡量。具有正态分布的测试结果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际情况, 也能较好地反映试题知识点全面, 难易程度适中[5]。 (2) 难易度:难易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它决定了试卷难度以及考试分数的分布情况。难易度有不同的计算公式。这里采用得分率p表示难度系数, p=某题学生的平均得分值/该题的满分值, p的值在0与1之间, p值越大表明此题越容易。如:某题的平均得分为11.64分, 而该题的满分值为15分, 则该题的难度系数为0.78。 (3)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考生的区分能力, 即试题对不同层次的考生应能拉开距离。区分度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如:二列相关、四分相关、极端分组法等。这里区分度D的计算公式为:D= (某题成绩前1/3学生的平均得分值-该题成绩后1/3学生的平均得分值) /该题的满分值。 (4) 信度:信度是反映试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的指标, 即同一份试卷对同一组参试者进行反复测验, 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可用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来表示。但在期末考试中, 很难取得计算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所需要的原始数据。这里采用Cronbanch提出的1种信度计算方法, 信度系数, 其中σ2为所有考生成绩的方差, σj2为第j题所有考生成绩的方差, n为试卷题数。 (5) 效度: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它反映了试卷达到测试学生目的的程度。效度可用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以及构想效度表示。在此考虑效标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是指试卷分数与作为效标的另一独立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这里选取学生平时成绩作为一个效标, 考察考试成绩与平时关联程度, 计算公式:, 式中m为学生人数, ai为期末成绩, bi为平时成绩。
二、期末试卷实例与分析
1. 试卷来源与结构。
试卷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期末试卷。期末试卷由任课教师自命题, 采取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2小时。试卷份数共计91份。试卷结构如表1所示, 共7大题, 每个大题含有不同的小题, 其中知识点采用章节与要求组合表示, 如表中2A表示第2章记忆性内容考查, 3B表示第3章理解性内容考查, 4C表示第4章应用性内容考查, 9D表示第9章设计性内容考查, 其余依次类推。
2. 试卷分数与分布形态。
91份试卷按学生顺序的分数如图1所示。横坐标为学生序号, 纵坐标为其对应的百分制得分。校验数据分布的方法有多种[6], 这里采用K-S校验法。K-S (Kolmogorov-Smirnov) 为拟合优度检验, 是用于检验单一样本是否来自某一特定分布的方法。经检验试卷分数符合正态分布。分数分布直方图及其对应的正态分布如图2所示。平均成绩65.1分, 标准偏差17.58。
3. 试卷统计分析。
一般来说[7,8], 难易度在0.7以上的为较容易题, 难易度在0.4—0.7的为中等题, 难易度在0.4以下的为较难题;区分度在0.4以上的为好;信度系数应高于0.6;效度系数要求在0.4以上。试卷质量指标统计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本次试卷难易度在0.7以上的占41.5%, 0.4—0.7的占51%, 0.4以下的占7.5%;区分度在0.4以上的占96.5%;信度系数为0.84, 超过0.6的要求;效度系数0.85, 超过0.4的要求。总体来说, 试卷质量较高, 能够反映教学效果。
三、期末试卷及其分析与教学实践
1. 以试题库建设为抓手,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以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为依据, 思考、编制、修改、解答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与设计性考核内容的过程中, 吃透了教学内容, 把握了教学要求。随之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生了变化:学生抢着座前排专心听课, 并且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课堂教学的变化促进教师产生激情与动力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 思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最后,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 讲课自信了, 课堂教学吸引力增强了。
2. 减少记忆性知识考核所占比重, 提升试卷质量, 引导良好学风,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试卷实例中记忆性内容占16%, 理解性内容占51.5%, 应用性内容占22%, 设计性内容占10.5%。当学生单靠记忆力无法成功通过考试, 靠考前突击也无法得到高分成为普遍现象时,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会提高。当试卷整体质量较高, 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时, 学生对考试就会心服口服, 进而敬畏考试。在学生重视课程学习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并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良好的学风自然形成了。学生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3. 以试卷分析为依据, 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试卷分析是课程规范化考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课教师通过试卷分析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审视, 反思教学得失, 寻找教学中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给同行以建议与启示。但在没有定量指标辅助的情况下, 定性分析容易产生局限性和简单化, 容易从主观经验层面进行判断、下结论, 比如常会将考试成绩不理想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基础差或学时不够等原因, 无法深刻地揭示内在因素。定量分析表2的应用举例: (1) 记忆性内容考核的平均得分率达较高, 知识掌握较好, 但再仔细看其平均得分率最低的出现在第9章, 即出现在教学内容靠后部分, 是什么原因呢?值得教师思考, 并需要在下期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注意。 (2) 第3章应用性、第4章理解性内容考核的平均得分率达较低, 说明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与往届相比已有提高, 这是在以前试卷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了教学手段, 引入EMU8086仿真软件[9], 让学生课外练习所产生的效果, 并有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需要。 (3) 第4章设计性, 第6、8章应用性内容的平均得分率不低, 并明显高于往届, 验证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教学中由教师提出基本要求, 学生自由组合4—6人为1小组, 查找资料, 提出项目具体名称, 确定设计内容, 借助EMU8086、PROTEUS仿真软件[10], 课外协同完成程序设计、接口电路设计以及调试工作, 课堂上汇报并演示项目成果, 教师确定项目成绩。其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从布置任务到演示项目成果之间有6周时间。从实施过程与效果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 愿意投入精力, 思维开放, 项目成果令人满意。
四、结束语
有效的考核方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期末考试仍是课程考核主要环节的今天, 需要重视课程期末试卷质量与试卷分析。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期末试卷及其分析在教学评价、反馈、诊断以及引导教风与学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用心教学, 其工作量之大, 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希望高校能够呵护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薛小莲, 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53-54.
[2]罗三桂, 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2) :72-74.
[3]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12) :25-27.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10-19.
[5]迮燕华.正态分布在高校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5, (19) :149-150.
[6]李萍.高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的正态性检验[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96-98.
[7]洪冉.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试卷质量[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熊德之, 刘为凯, 宁小青.基于数理统计的试卷质量分析方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7, (1) :78-80.
[9]陈红卫, 袁伟.虚拟仿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4) :3-5.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单片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H-4
1、引言
“微机原理与应用”,又名“微机系统与接口”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日常生活等行业广泛应用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航空宇航、自动化、理学院及相近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单片机相关的原理、指令系统、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时间为32/40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必修课为40学时)。
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基本确定了考研、择业或出国深造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性差异较大[1]。本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正是要进一步激发已有考研意向或对此方向有特殊爱好和特别才能的同学的科研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获得思维的扩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多、课时短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开展多模式教学
2.1 导入背景知识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因此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原各专业基础知识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博与专”的思想,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熟悉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跨专业的综合人才。
2.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强[2],课程时间相对非常紧张,因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本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32学时的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如表1所示。
2.3开展多模式教学
本课程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外,还穿插使用Medwin、Proteus等软件为学生现场编程和进行程序演示,比如灯的轮流点亮与熄灭,LED计数计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时为学生答疑,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另外,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命题和试卷,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3]。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
《学记》中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要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确保学生的主动性;
(2)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保障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增强互动、合作与竞争;
(4)设置课堂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增进学习积极性;
(5)利用事先编好的程序,通过多种软件为学生现场讲解演示,提高学生兴趣;
(6)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指导并鼓励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信。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能力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在本课程后,鼓励学生继续选修微机原理的实验课,或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5、 结论
综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吟飞. 工程基础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 8: 122
[2] 刘春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0(10): 75-77
[3] 韩志军. 《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南京工程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4): 44-46
《微机原理与应用》总结复习. 第5篇
一、个人计算机的构成(各组成部分及器件作用、性能指标等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数制和编码、指令和程序、…
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结构、工作原理、概念术语解释、外部设备分类和接口基本概念第二章 IA-32结构微处理器
8086/8088 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结构与堆栈、8086~80386、80486的功能结构、之间的差别
8位、16位、32位寄存器的功能作用以及一些特殊寄存器的状态标志位的含义
8086~803868位、16位、32位寄存器的功能作用以及一些特殊寄存器的状态标志位的含义
处理器总线时序基本概念、几种基本时序的工作流程分析
8086的时序相关概念定义(•时钟周期、总线周期、指令周期•一般读写时序的描述•若干种典型时序 8086的两种组态的连接
微处理器的操作方式、存储器的组织管理模式、微处理器的一些新技术 第三章 IA-32指令系统 各类寻址方式、通用指令 第四章汇编程序设计
基本编程方法(指示性语句和指令性语句、数据段定义、堆栈段定义、代码段编写、过程编写、三种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顺序流程•分支流程•循环流程、基本 的数据传送交换编程、数据编码转换编程、基本的算术运算编程、数据排序和查找编程、子程序设计、DOS功能调用、宏功能的设计(宏汇编程序编写
第五章存储器
存储器的有关基本概念、常用的存储器分类、存储器与 CPU的接口(如何连接、连接需注意的问题
IA-32微处理器的三种工作方式的含义 实地址方式下的存储器访问地址的形成 保护虚拟地址下的存储器访问地址的形成 第六章输入、输出、和系统总线
接口的基本概念(接口传送的信息分类、寻址方式…、输入输出时序、数据传送方式、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外设与 CPU的接口的连接与编程、了解DMA 总线的操作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各类总线的概念及用途、系统总线(•PC•ISA•PCI、其它总线接口
第七章中断
中断和中断系统的有关概念、中断的处理过程(条件、响应、优先权、中断控制器8259、8086的中断方式
第八章并行接口芯片8255
一、接口电路应具备的部件和实现的功能
输入/输出数据的锁存器和缓冲器、状态和控制命令的寄存器、端口的译码和控制电路、中断请求触发器、中断屏蔽触发器、中断优先权排队电路和发出中断向量的电路。
二、8255芯片的作用、工作方式和控制字的编程。第九章串行通信及接口电路
基本概念(如:同步、异步通信定义等、串行通信实现的方法、有关的标准与接口、8251芯片的应用第十章计数器和定时器电路、人机接口
计数器和定时器的有关概念、工作原理、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254的应用(连接和编程
主要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概念、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常用的一些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编程
一、选择题 20%
二、填空题 10%
三、简答题 20%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6篇
课程号:18232140
一,填空题(11*2=22)
基本都是P137内容 +波特率计算
二,简答题(5*6=30)
1.C51单片机基本功能部件?
2.片内RAM分为几个区,各区的作用是什么?
3.中断系统的基本功能?
4.什么是串行通信,有什么特点?
5.利用矩阵键盘的工作原理简述矩阵键盘是怎么工作的?
三,综合题(3*8=24)
1.课本P137第14题
2.定时计数器状态设置(就是课本P149表7-7的TMOD哪位设置0哪位设置1),和TCON
表的状态设置?
3.最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当CPU访问外部存储器时P0和P2口的作用? 四,程序题(3*8=24)
1.时钟频率为6MHZ,编写延时2秒子程序。
2.将内部30H单元开始的10个单元内容传送到50单元开始的单元中。
3.已知………..,写出下列每条指令的执行结果(类似P59第11题)。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7篇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
针对目前<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存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设备不配套、实用性较差等现状.提出采用模块化的教材编写模式,在保证16位微机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要适当引入32位微机的主要技术,又要动态跟踪微机的最新动向,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上应立足于讲授16位微机基础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主流微机技术,加强接口芯片应用和微机系统综合应用,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 者:张红民 王艳 ZHANG Hong-min WANG Yan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0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应用 教材编写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第8篇
由于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微机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传统基础理论和现代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数相对减少问题、基本实验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1]下面将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对电类专业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
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问题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更为突出。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相对零散, 使初学者感到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微机原理相关教材的编写总是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而教学内容只停留在现有教材层面,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类专业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笔者赞同如下观点,即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技术培训,必须强调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从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入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吸收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涌现的新技术,科学合理地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1,2]。
微机原理课程教学首先遇到的就是微处理器的选择问题。从1 9 7 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的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开始,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微处理器,经历了Zilog Z80、Intel8088/8086、Intel80286/386,到Intel Pentium奔腾处理器,可供教学选择的微处理器非常广泛。尽管在现代微机中出现了很多高端技术, 但是整个微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 为了便于初学者把握整个微机系统的架构,避免纠缠于高端C P U的一些技术细节中,笔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仍一直选用基于Intel系列16位经典CPU 8086。通过详细讲解8086/8088微处理器,使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基本架构、管脚信号、总线时序、指令系统等微机基础理论知识。
在保证基础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适时合理地引入现代微机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如通过讲解8 0 8 6微处理器的B I U和E U并行工作的架构,使学生理解并行流水线技术在微机的指令流水线技术的应用,这种并行流水线结构虽然不能与现代C P U的指令流水线相提并论,但它为现代流水线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端C P U的高性能超标量流水线技术、分支预测等技术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
随着本科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本科教学计划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对于电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在总学时不增多的情况下,不仅课程门数要求增加,而且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课程设计,因此势必减少了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学时数。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64学时,其中实验课时1 2学时。该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点零散,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特点;尤其是该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发展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实际应用技术。因此,笔者赞成“重点讲授、引导自学”的教学方法[1,2],将需要掌握的微机系统中最基本、带有共性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仔细讲解、详细剖析;同时对需要学生了解的当前微机技术发展的新技术,给出引导思路和学习方法,详细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这样不仅解决了课堂学时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一直在课堂上强调,微机课程的课堂学习,基础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师的讲解,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
比如,对于串行通信的数据校验章节,一般课堂上只对数字通信中的差错控制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奇偶校验。对于目前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循环冗余校验(C R C),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能几句话带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要求课后自主查找文献,并撰写相关文献阅读报告。另外,在课堂中只要遇到常用接口芯片,一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芯片的英文手册,笔者认为这对学生今后进行相关电路设计将大有益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设计者具有较高的专业英文文献及手册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引导学生阅读常用接口芯片英文手册,是进行微机原理双语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课堂上教师只能利用少部分时间进行引导教学,专业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多练习。
3 结合工程实际,推进研究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3]。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技术性、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该课程中发挥教师科研优势,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各高校相关教师关注的问题。[4,5]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目前比较受关注的主要集中在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的教学上。本文更想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更好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举例来说,在讲解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时,一般教材只限于R S-2 3 2-C接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适当扩充至目前常用的工业现场总线,如RS485网络。课堂上结合R S 4 8 5通信网络对主从通信方式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文献,扩充课外知识。
再如,在讲解可编程定时/计数器章节时,结合科研课题,如“高压开关测试仪”、“煤矿矿井顶板位移监测”等项目,通过光栅位移传感器与计数器结合,介绍一种工程实用的位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通过提出“如何判断开关动触头的位移方向”等实际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之后,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计数器进一步测量电动机转速问题,课程最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完成“直流电动机速度闭环控制”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微机原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以课堂教材引导与课外阅读自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
“微机原理与应用”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各个章节,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因此,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认真提炼教学内容,在紧抓基础理论的同时,不断结合自身科研及工程实践,将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王克义, 杨延军.微机原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 (7) :64-66
[2]王克义.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 (11) :37-39.
[3]教育部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文件.2005
[4]纪多多.实施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若干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0 (6) :137-138.
微机原理与应用试卷d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