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精选12篇)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1篇
兴盛:1.兴旺发达。兴盛
刚强:(性格、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刚强
坚硬:非常硬:~的山石。坚硬
健康: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恢复~ㄧ健康
强健:1.亦作“强健”。 2.强壮健康。强健
矫健:强壮有力:身手~ㄧ~的步伐。矫健
结实:①坚固耐用:这双鞋很~。 ②健壮:他的身体~。结实
牢固:结实;坚固:基础~ㄧ~的大坝挡住了洪水。牢固
强壮:1.亦作“强壮”。 2.中年﹑壮年。 3.壮强壮
强盛:1.亦作“强盛”。 2.强大兴盛。 3.谓青强盛
强大:1.亦作“强大”。 2.谓力量坚强雄厚。强大
雄壮:1.雄伟勇武。 2.声音洪亮有气势。 3.雄雄壮
充实:1.使完满;加强。 2.充足;富足。 3.犹充实
粗壮:1.粗大健壮。 2.指物体粗大结实。 3.形粗壮
厚实:①厚:这布挺~丨炕上厚厚实实地铺着一层稻草。 厚实
雄厚:(赤力、物力、财力)充足,丰富:实力雄厚。雄厚
健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精神 ~ㄧ年纪虽老,但人还~健旺
壮健:1.强壮;强健。 2.强健的人。 3.雄壮劲壮健
康健:健康①:身体~。康健
刚健:(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画风~质朴。刚健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2篇
衰老 [注释]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一部分趋向自然死亡的现象。
柔弱 [注释]1.软弱,不刚强。 2.柔软,不坚硬。 3.谓柔和谦顺。
虚弱 [注释]1.空虚薄弱。 2.身体不结实﹐疲弱无力。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3篇
一、近义词“永远”、“永久”的问题探究
“永远”和“永久”是该教材第十课练习第三题中出现过的一对近义词。在练习过程中, 学生试图按照“永远”、“永久”的词性、句法功能和语义的角度来解题, 但容易得到错误的答案, 而感情色彩这一区别特征又不够明确。
可见, 仅仅依靠词典和教材是不够的, 由于习得者受到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必须将词汇的字典释义转化成具有应用可能的辨析规则。
二、基于语料库的“永久”和“永远”辨析
(一) “永远”和“永久”在不同语域中的词频
(1) 统计近义词在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
语域是人们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出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言语变体。近义词在不同的语域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统计“永远”、“永久”在不同的语域中的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及其差异, 有助于将两者区分开来。
(2) 针对近义词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来观察和分析
观察语料可得: (1) 从总频次来看, “永远”比“永久”更常用。 (2) 在不同的语域中, “永远”倾向于当代文学;“永久”则是应用文。 (3) 差异最为显著的是在报刊这一语域, 说明“永久”比“永远”更多地用于报刊。 (4) 在翻译作品和当代文学这一语域, “永远”在它的总频次所占比例中位列第二、第三, 远远高于“永久” (5)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较之现代文学, “永远”在当代文学中出现的频次大大增多, 而“永久”在现代、当代文学两个语域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二) “永远”和“永久”的搭配词
(1) 统计近义词的显著搭配词。
通过CCL语料库检索“永久”、“永远”, 寻找两词周围反复出现的词, 这些词就是“永久”、“永远”的搭配词。我们以“永久”为节点词, 将跨度设定为坐0 右5。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到包含“永久”、“永远”的语料分别为6552 条、30131 条。
(2) 分析近义词的右置搭配词
从词长和词性来看, “永久”的右置搭配词多为双音节词, “永远”的右置搭配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永远比永久更多地出现在口语当中。除了结构助词“的”、“地”、“了”, 连词“和”, 介词“在”, 其余的搭配词大多是名词或动名词, 个别是形容词。从“永久”的右置搭配词来看, 绝大部分情况是作定语, 修饰名词, 偶尔作状语和谓语。而在“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 单音节动词占很大一部分, 结构助词、助动词和单音节副词占一部分部分, 有个别的表示第二人称的名词。虽然“永远”作多种句法成分的情况比较复杂, 但就右置搭配词的词性来看, “永远”作为副词词性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语义偏好来看, “永久”后的名词大多倾向于表示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领域, 是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问题。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后的词, 意义比较虚化。有许多助动词、结构助词。通过观察语料, 其后出现的高频动词, 组成了“无法忘记”、“忘记不了”、“记住”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看出, “永远”更多是表示一种主观情感。
(三) 分析近义词的搭配结构
从搭配结构来看, 作状语时, “永久”大多数会带上结构助词“地”, 再接动词, 且动词的词义不包含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永远”后面可以直接带表示情感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此外, “永远”经常带单音节副词, 在表示时间程度上再限定范围, 加上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语气的副词, 例如:“永远都”、“永远不”、“永远也”, 但“永久”后面不可以带副词。“永远”后面可以带作系动词或者副词的“是”, “永久”却不能。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 这是一条比较简单可靠的区别标准。
同样作定语时, 从高频共现搭配词来看, “永久”的中心词多是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义相对比较具体, 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的中心词仅仅从上表中, 还看不出对象, 有待扩大范围观察语料。值得注意的是, “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有“你”, 并且通过检索和统计发现, 第21个高频右置搭配词是“我们”, 与人称代词高频共现的现象和它表达主观感情色彩或许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永久”、“永远”这一对近义词进行区别的目的是, 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 能够作复杂的句法成分的近义词是容易混淆的。而基于语料库的检索统计和分析, 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直接的区别标准, 可以对传统教学近义词辨析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茂松、黄昌宁、方捷.汉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J].中国语文, 199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Z].商务印书局, 2012年.
[3]蔡绿.也说“永远”——基于语料库的语频统计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 2014年.
[4]洪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教学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13年.
常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形似词辨析 第4篇
辨析的基本方法:1.从词意上辨析;2.从词性上辨析;3.根据习惯搭配辨析;4.从句法功能或句型结构上辨析。
1. possess (M7U2)和process (8BU5; M3U2)的用法区别
possess vt. 拥有;占有
【拓展】 possession n. come into possession of sth.占有(或获得)某物;come into ones possession(某物)被某人占有;in possession of sth.占有某物;in the possession of sb.为某人所占有。
process n. 过程;历程 v. 加工,处理。如:
How much money does he possess? 他有多少钱?
Peace is a process, a way of solving problems. 和平是一个过程——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考链接】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ight and left ears sound differently. (2015浙江5)
A. produceB. pronounce
C. processD. download
【解析】 句意:研究已经表明,左耳和右耳处理声音是不同的。A意为“生产或制造”,B意为“发音”,C意为“处理”,D意为“下载”。该题考查的是词义辨析,4个选项的意思区别非常明显,所以在作答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词都带入空格进行翻译,找出最佳答案。根据常识,耳朵不能够生产或制造,不能发音,更不可能下载。所以答案只能是“处理”,也就是C。
2. arise (M7U4), rise (8BU4) 和raise (9BU3; 7AU5; M3U2) 的用法区别
arise vi. 意为“发生;出现”,现多用于比喻,指无形的东西的上升或出现,如问题、争论等。
raise vt. 意为“提高,增加,筹款,举起”,后面要接宾语。
rise vi. 意为“升起,上升”。如:
A new problem has arisen. 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raise ones glass to sb. 举杯祝某人健康;raise funds筹集资金;raise ones voice提高嗓子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高考链接】 The team are working hard to the problem so that they can find the best solution.(2015湖北23)
A. faceB. prevent
C. raiseD. analyze
【解析】 句意:团队正在努力分析这一问题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A项“面对”;B项“阻止”;C项“提出,举起”;D项“分析”。故选D项。
3. affect (8BU5; M1U3), effect (9AU5; M1U3) 和effort (9AU5) 的用法区别
affect vt. “影响”=have a(n)...effect on。
effect n.“效果;作用;影响”。表示“影响”时,effect是动词affect的名词形式;effect也可用作动词,意为 “产生,招致;实现”。
effort n. “努力,艰难的尝试”。如:make an effort作出努力;without effort毫不费力地。
【高考链接】 If you have any doubts about your health, youd better your doctor at once. (2015天津11)
A. convinceB. consult
C. avoidD. affect
【解析】 句意:如果你对你的健康有任何疑问,你最好立刻向你的医生咨询。A. convince 说服;B. consult咨询;C. avoid 避免;D. affect影响。根据句意可知选B。
4. invent (7BU4; 9BU4), find (B), discover (9AU2) 和create (8BU3) 的用法区别
invent意为“发明”,指通过劳动或应用聪明才智 “发明、创造”出以前从未存在过的新事物,其对象往往是物质性的。
find意为 “找到,发现”,指找到或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且着重指找到的结果。
discover意为“发现”,指发现原来就客观存在但却不为人所知的事物,也可表示发现已为人所知的事物的新的性质或用途。
create意为“创造,创建”,即产生新的东西= cause something new to exist,其对象往往是精神上的,如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新的科学领域等。
【高考链接】 If you come to visit China, you will a culture of amazing depth and variety.(2015安徽22)
A. developB. create
C. substituteD. experience
【解析】 句意:如果你来中国旅游,你将会体验到一种有深度和多样化的文化。A. 发展,培养;B. 创造;C. 代替;D. 经历 。故选D。
5. demand (M8U2), request (M10U4) 和require (9AU2) 的用法区别
demand n. & vt. 意为 “要求,需要”,语气较重,即强硬、断然的口气。其后可接sth. from / of sb. 不定式或含有虚拟语气的宾语从句。in great demand需要量很大。
request n. & vt. 意为 “需要,恳求”,语气较缓和,指非常礼貌地正式请求。其后可接sth. from sb. (sb.) 不定式或含有虚拟语气的宾语从句。as requested依照请求。
require vt. 意为 “需要,要求”,特指法律、协定、规章以及其他客观情况的要求。其后可接名词、不定式、动名词或含有虚拟语气的宾语从句。特别提醒:require还可接动名词作宾语,但须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也可接不定式作宾语,但要用被动形式来表示被动意义。
【高考链接】 No matter how carefully you plan your finances, no one can when the unexpected will happen. (2014浙江9)
A. proveB. imply
C. demandD. predict
【解析】 句意:无论你怎样地精打细算,没有人能够预知到难以预料到的事情发生。A. prove证明,B. imply暗示(该词为新增词汇),C. demand要求,D. predict预知。根据when后的句子可知答案,故选D。
We most prefer to say yes to the of someone we know and like. (2014浙江6)
A. attemptsB. requests
C. doubtsD. promises
【解析】 句意:对于我们认识和喜欢的人的请求我们大多喜欢说可以。A. attempts尝试;B. requests请求; C. doubts 怀疑; D. promises承诺。根据句意故选B。
6. excuse (4AB), pardon (7AU2) 和forgive (9AU1; M5U1) 的用法区别
excuse vt. “原谅” 指宽恕小的过失(对社交或惯例的疏忽)。excuse sb. for doing sth.=excuse ones doing sth. n.“申辩,辩解,借口”,如:
Excuse me for coming late.= Excuse for my coming late. 请原谅我来迟了。
Dont make an excuse for it.不要为此找借口。
pardon n. vt.“原谅”指宽恕严重的过失,罪恶或严重的冒犯,尤指反法律,反道德的过失。如:I beg your pardon. 请原谅。
Pardon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sooner. 请原谅我未能及早给你写信。
forgive vt. “原谅,饶恕,宽恕,豁免”指宽恕他人对自己的冒犯。forgive (sb.) sth. / forgive sb. for doing sth.)如:Will you forgive my mistake? 你能原谅我的过失吗?
【高考链接】 —Go and say sorry to your Mom, Dave. (2015江苏35)
—Id like to, but Im afraid she wont be happy with my .
A. requestsB. excuses
C. apologiesD. regrets
【解析】 句意:——Dave,去跟你的妈妈道歉。 ——我想这样做,但是我担心她对我的道歉不满意。A要求,请求;需要;B原谅;C道歉;D后悔。根据句意选C。
The failure was a big to him, 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enthusiastic as ever. (2015福建24)
A. blowB. issue
C. excuseD. factor
【解析】 该句意思为:这个失败对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但是他没有泄气,很快振作恢复了原来的热情。A. blow打击; B. issue问题; C. excuse借口;D. factor要素。根据句意选A。
7. receive (8AU3) 和accept (9AU3) 的用法区别
receive的意思是“接到,收到”指收到东西的一种行为,并不涉及是否接受,除表示收到邀请、信件、礼物外,这个词还可以用于接受教育、命令、支持、惩罚和接待客人等场合。它的反义词是send / give。
accept的意思是“领受;同意接受或收下”指经过自己考虑,由主观意志来决定自己同意或愿意接受,一般用于接受礼物、邀请、好意、批评等。它的反义词是refuse / reject。如:
He received many gifts on his 18th birthday but he didnt accept them.
【高考链接】 My parents always great importance to my getting a good education.(2014天津卷9)
A. haveB. attach
C. acceptD. pay
【解析】 句意:我的父母亲很重视让我得到良好的教育。have拥有;attach使……附着;accept接受;pay付钱;B项构成固定搭配attach sth. to sth. 把……依附到……之上; attach importance to重视……。根据句意说明B正确。
8. offer (9AU3), provide (8AU5) 和supply (M2U2) 的用法区别
offer意为 “提出,提供,呈现”,表示向别人提供可接受也可拒绝的某物(如帮助,服务或物品等),这种 “提供” 可能是对方要求的也可能是自己主动提出的。 offer sb. sth.=offer sth. to sb.; offer to help sb.愿意帮助某人。
provide意为 “供给,提供,装备,准备”,强调有预见性,指通过储存或准备的方式为某事做准备。provide sb. with sth.=provide sth. for sb.提供生活费,养活,为……做准备。
supply意为 “供给,补充,弥补”,特指提供所需之物以弥补缺陷或满足要求;另外,它还可用作名词,意为“供应(量),物资,存货”。supply the market with new products向市场供应新产品; supply... for把……供给。
【高考链接】 Top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re by major companies. (2014江苏25)
A. chasedB. registered
C. offeredD. compensated
【解析】 句意:来自大学里的优秀毕业生受到大公司的追逐。本句表示大公司愿意接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ase追求,追逐;register登记,注册;offer提供;compensate补偿,赔偿;根据句意选A。
9. spend (5B;7AU2), take (5B; B; SU7), cost (7AU5) 的用法区别
这组动词都可表示“花费”。cost用于花费钱财,也可引申为花费劳力、生命等。在 “主语+cost+钱数”句型中,cost意为“价值为”。在“cost+人+钱(劳力等)”句型中,它意为 “花费某人……”、“使某人付出……代价”。cost不能用被动语态。
take通常用于花费时间,也可用于花费钱财,其主语可以是人或指物的名词,也常用形式主语it。
spend意为 “花费(钱)、消磨、度过(时间)”。常用句型是sb. + spend + 时间或钱 +(in)doing sth.或sb.+ spend + 时间或钱 + on sth.。
【高考链接】 —Could you tell me the of making such tasty cakes? (2014福建26)
—Well, I just follow the directions in the cookbook.
A. featureB. plan
C. costD. trick
【解析】 句意:你能告诉我做如此美味蛋糕的诀窍吗? 好吧,我就是按照烹饪书上的说明做的。trick诀窍,所以选D。
Shakespeares writing is still popular today. It has really the test of time.(2014安徽34)
A. failedB. stood
C. takenD. conducted
【解析】 句意: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现在还流行,是因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stood在此为“经受”的意思。所以选B。
10. observe (M3U1), watch (3B; B; SU8; 4B; SU9) 和inspect (M10U9) 的用法区别
observe指从一个或更多的有利地点观察事物的过程,客观冷静细致;还有“遵守”的意思。watch强调注意力或诱惑力,有情趣投入。
inspect最为强调的是通过直接经手或参与来对某事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
【高考链接】 The old rules have to be because they only applied to the circumstances that existed when they were made a hundred years ago.(2014湖北24)
A. developed
B. established (establish新增词汇)
C. observed
D. revised
【解析】 句意:老的规则要修改,因为他们只适用于一百多年前制定时所适用的状况。C项为干扰项“遵守”,语义不合乎逻辑。revised“修改”,故选D。
11. efficient (新增词汇), sufficient(新增词汇)和effective的用法区别
这一组词都是形容词。efficient“效率高的”;
sufficient “足够的”相当于enough(修饰名词时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effective有效(的);生效的,产生效果的。
【高考链接】 With online shopp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the Internet is seen as a(n) way of reaching target customers. (2013福建24)
A. temporaryB. complex
C. accurateD. efficient
【解析】 句意:随着网上购物的快速流行,网络被看作是获得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efficient有效的,所以选D。
12. worth (9AU3), worthwhile (M6U4)和worthy (M6U4)的用法区别
这组形容词意为“值得的”。worth只用作表语,但又不能单独作表语,后面常跟表示钱数的名词或跟动名词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worthwhile为定语形容词。在动词be之后作表语时,worth后可接名词while, 此时要分开写,是两个词。worthy作表语时,后面接动词不定式的被动语态或of介词短语。如of的宾语为动名词时,动名词也有用被动语态。worthy还可作定语,意为 “有价值的、可敬的”。如:
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The book is worthy to be read. =The book is worthy of being read.=It is worthwhile to read the book.这本书值得一读。
【高考链接】 As the world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the of food becomes more and more of a concern. (2013浙江4)
A. worthB. supply
C. packageD. list
【解析】 句意:随着世界人口不断上升,食物的供给越来越得到关注。A项“值得的”;B项“供给”;C项“包裹”;D项“清单”;故答案选B。
13. beside (5A; 6A; B; SU6) 和besides的用法区别
beside prep. “在……旁边;在……附近”;
besides prep.& adv. “除……以外;而且,又”。如:
I sat beside the driver. 我坐在司机旁边。
Besides the honor, Tu Youyou received a sum of money. 除了这个荣誉,屠呦呦还得了一笔钱。
Im too tired to go; besides, it is too late. 我已太疲劳不能去,并且时间也太晚了。
【高考链接】 Bicycling is good exercise; , it does not pollute the air. (2012湖南24)
A. neverthelessB. besides
C. otherwiseD. therefore
【解析】 题干前后表示的是叠加意义:骑自行车是一项很好的锻炼;不污染空气,所以用besides “除了……(还……)”; 答案A意为“然而”;C“要不然”;D“所以”。故选B。
14. especially(8BU1)和specially(7AU3;8AU1)的用法区别
especially adv. 强调“尤其”;specially adv.强调“专门”。如:
She is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English. 她对英语尤感兴趣。
I rang him up specially. 我特意给他打了个电话。
【高考链接】 We used to see each other , but I havent heard from him since last year. (2012辽宁22)
A. especiallyB. regularly
C. particularlyD. approximately
【解析】 句意:我们原来经常见面,但从去年我就没再收到过他的信。A项 “尤其;特别”;B项 “定期地,经常地”;C项 “特别,尤其”;D项“近似地,大约”。 根据句意选B。
15. also (SU8; 7AU5), as well 和too (4A; B; SU3) 的用法区别
这组词意为“也”。also在句中的位置通常紧靠动词,常位于be动词后、实意动词前,不用于句末。由于比较正式,它一般用于书面语。as well 与too通常放在句末。但too的位置比较灵活,在非正式场合,too可以在简略应答中跟在作宾语的代词之后。also, as well, too通常不用于否定句。在否定句里,应用not... either。
【高考链接】 The hotel is almost finished, but it needs one or two weeks to get ready for guests.(2012四川7)
A. onlyB. also
C. evenD. still
【解析】 句意:这旅馆几乎竣工了,但是还需要一两周时间为客人准备一下。A.“仅仅”;B.“还;也”;C.“甚至”;D.“还,仍,尚”。根据句意选B。
16. climate (9AU2; M5U2), weather (6B; 8AU6) 和whether (9AU3) 的用法区别
climate n.“气候”指某地的固定的气候或经常性的气候。
weather n.“天气”指某地一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whether conj.“是否”。引导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高考链接】 The limits of a persons intelligence, generally speaking, are fixed at birth, but he reaches these limits will depend on his environment.(2012安徽27)
A. whereB. whether
C. thatD. why
【解析】 这是一个并列复合句。在第二个句子中,从空格到limits是句子的主语,这四个词都能引导主语从句,但是根据句意:是否能达到这个极限取决于一个人的环境。所以选B。
Everyone in the village is very friendly. It doesnt matter you have lived there for a short or a long time. (2012湖南26)
A. whyB. how
C. whetherD. when
【解析】 句意:……你居住在那里是很短一段时间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关系。根据结构词or就很容易断定:whether... or。故选C。
关于哀伤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5篇
悲哀:伤心:感到~ㄧ显出十分~的样子。悲哀
悲痛:伤心:~万分ㄧ化~为力量。悲痛
悲伤:伤心难过:他听到这消息,不禁~起来。悲伤
哀悼:1.悲痛地追念。 2.指悲痛追念的感情。哀悼
悲悼:伤心地悼念:~亡友。悲悼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悼念:追悼会|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追悼
伤悼:1.忧伤,哀伤。 2.对死者的悲伤悼念。伤悼
哀痛:1.哀伤;悲痛。哀痛
关于诚实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6篇
奸诈:虚伪诡诈。奸诈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也作狡滑。狡猾
虚假:1.假的﹐不真实的。 2.假借﹐假托。虚假
刁狡:1.狡猾。刁狡
欺骗:1.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欺骗
愚直:1.愚笨而戆直。 2.指诚恳鲠直之言。愚直
撒谎:说谎:你老实说,不要撒谎。撒谎
刁顽:狡猾顽固。刁顽
欺诈:用狡诈的手段骗人:便宜坊的王掌柜是奸商,欺诈教友欺诈
说谎:1.有意说不真实的话。说谎
诚实的造句
1、他的行动表明了他是个诚实可靠的人。
2、他的不诚实使他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斥。
3、我们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话。
4、列宁小时候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
5、这位店主十分诚实守信,从不轻易抬价。
6、小宁是个诚实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7、妈妈经常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8、一位真正的美女除了容貌闭月羞花,心地更要善良诚实。
9、王老师非常憎恨不诚实的人。
10、所有的人都应该诚实、勤劳、扶老携幼。
11、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美德。
12、你的优点在于你的诚实、坦率和忠诚,而缺点则是你那反复无常的脾气,另外还缺乏一点与人交往的技巧。
13、这就是说,对自己对他人都要诚实,要表里如一。
14、老师要我们诚实待人待己,千万不能自欺欺人。
15、承诺是一种品德,可以试探你诚不诚实。
16、诚实的孩子不撒谎。
17、他为人诚实,不说假话。
18、说话爱添枝接叶的人,是不诚实的人。
19、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把主任当成一个诚实的人。
关于限制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7篇
范围:①周围界限:地区~ㄧ工作~ㄧ活动~ㄧ他们谈话的~范围
限定:1.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限定
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制约
局部:一部分;非全体:~麻醉 ㄧ~地区有小阵雨。局部
束缚:①捆扎:束缚我足,闭我囊中。 ②约束;限制:冲束缚
约束:限制;管束: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须严加约束而约束
节制:①指挥管辖:这三个团全归你~。 ②限制或控制:节制
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性ㄧ提倡艰苦朴素,不能只~在局限
限度:度、量范围的高低极限:最大限度|超过限度,则物极限度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8篇
对于近义词“理解”“了解”,我们可通过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获取二者使用的实例,进行各方面的对比辨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一方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结合语料库对“理解”和“了解”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两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语料库,提取包含搜索内容的真实语料,明晰语料的层次结构,对句子的不同层面进行描写。本文将主要利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理解”“了解”的使用情况作统计与分析。文中有关“理解”“了解”的例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部来自该语料库。
二、基于语料库统计的定量分析
本文旨在检索“理解”和“了解”的显著搭配,并归纳二者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语料库的检索统计时重点参考的是卫乃兴(2002)提出的计算搭配词方法的部分步骤,即从语料库中将关键的所存搭配词提取出来,计算其在搜索关键词搭配中出现的频率。
首先确定的是节点词。节点词指的是研究人员要在语料库中检查其搭配的词项,在本文中即“理解”和“了解”。再确定跨距,跨距指的是节点词左右的语境,以词形为单位计算,不包括标点符号。参考学界在使用该方法的常规做法,并考虑到二者的实际常用搭配。本文将跨距界定为 +5,即在节点词右边取5个词为其语境。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统计测量的难易度,本文去掉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确定了跨距和节点词之后,利用计算机程序从语料库中将“理解”“了解”的搭配词检索出来,并按频次排序,最终留下排在前18位的进入统计测量的搭配词,得出如表1和表2所示的结果。
三、基于使用情况的定性分析
1.基本义
检索《现代汉语词典》可得到二者的基本义。
了解:(v)1知道的很清楚:只有眼睛朝下,才能真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打听;调查:先去~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一下。
理解:(v)懂;了解:互相~ |加深~ | ~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
由此可知二者虽然都是动词,且意义有所重合,但基本义还是有细微差别。
2.搭配对象
“了解”和“理解”皆属于“知道”类动词,因此区别主要在于其后所能带的宾语。二者虽然右边都可与情况类或具体事物类的名词等搭配,但仍有所不同。
“了解”常常搭配信息或知识类的内容,多数是主体直接能够从外界得到的,很少需要主体再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了解”的右搭配词有“原因、情况、动态、实际、群众、市场、变化、知识、思想、信息、心理、状况、对方、性质、新闻、原理、产品、对象、这些、文化、历史、特点、规律、问题”等。
“理解”比“了解”更进一步,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与对象的联系,认识对象的实质的能动的思维活动,多数需要主体得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理解”右搭配词有“心情、记忆、事物、意义、概念、语言、知识、作品、心理、人类、对方、音乐、本质、内容、问题、句子、过程、因素”等。如:
3青年们认为,了解社会动态是现代人的标志。
4要有启发读者思维的“言外之意”,以便由此及彼,更好地欣赏、理解文学作品。
3.句法范畴
庄义友(1987)提到“把现代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句形态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构成了汉语中特定的句法范畴。”对于“理解”和“了解”这对近义词来说,句法范畴方面的相同点在于拥有大体相同的语气范畴和关系范畴,因此二者的在句法范畴上的区别主要在功能范畴上,表现在词类搭配、语义程度、习惯用法三个方面。
(1)词类搭配
二者有相同点。第一,“了解”和“理解”后都能加名词性宾语和小句宾语。如:了解 / 理解别人;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去参加会议;我想了解他是做什么工作的。第二,二者都能加“着了过”,如:理解了他的意思;没有理解过;这件事我已经了解了;他正在到处了解着这个人。第三,二者都能重叠,如:好好儿理解理解;再深入了解了解。第四,二者都能加“很”,很理解/ 了解。第五,二者都能在其后加动作结果补语和动作趋向补语。如:他好像理解不了我的意思;这篇文章理解起来很难;你了解着什么新情况了吗?你先把情况了解上来。
二者也有一些不同点。第一,“了解”后可加动时量,如:了解了两个月;了解过三回。其后也可加动词性宾语,如:你去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第二,搭配名词类宾语时,“理解”后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受事,如:理解你们;理解他的意图。而“了解”后只能是受事,如:去了解一件事情。第三,“了解”后的动词趋向补语比“理解”用法丰富,如:她了解上升学率了;对这件事深入了解下去;为做好工作,他们四处了解开了;他已经了解到我这儿来了。
(2)语义程度
“了解”常表示对事物基本情况的认识,多属于感性认识层次,是较为表面的。“理解”比“了解”含义略深,多用于理性认识层次。如:
5他们都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
6由于两岸同文同种,所以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上不存在障碍。
(3)习惯用法
“了解”常用在“据(我)了解……”的句式之中,表示将要阐明一件事情,叙述主体所掌握的情况,“理解”常用在“~ 透彻”这样表示程度的搭配中。如:
7据了解,中国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的集中供养服务是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
8与严复同时有另外一位学者,在哲学方面理解透彻,见解比较深刻。
4. 语义韵
李晓红,卫乃兴(2012)提到语义韵即“核心词(节点词)、语义趋向与共现语境通过语义融合共同构筑的跨越词界的态度意义。”卫乃兴(2002)认为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积极语义韵的情况 : 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形成了一种错综的语义氛围。
由语料统计可知,与二者共现的词语及句子一般无显著的感情色彩,二者具有中性语义韵。如:
9北京铁路分局 2003 年 12 月就到北京各高校了解情况,提前为 25.4 万名学生预订了团体票。
10从79企业句法范畴或语义韵哲学中我们不难理解到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5. 侧重方面
“了解”侧重于整体性的事物或行为,如社会、思想、态度、问题等,“理解”更侧重于个体性的情感或心理活动方面,如心情、想法、看法、性格等。如:
⑾她想了解父母现在的态度。
⑿我们应尽量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关于袭击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9篇
护卫
保卫
袭击的造句
1、由于暴风雪的袭击,许多牧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2、我军的突然袭击使敌人措手不及。
3、蝮蛇躲在树上袭击小鸟几乎百发百中。
4、我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5、防守城市的部队,撤退后即化整为零,在城市周围不断袭击敌人。
6、游击队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7、防守城市的部队,撤退后即化整为零,在城周围不断袭击敌人。
8、在我军出其不意的袭击下,敌人惊慌失措,全部束手就擒了。
9、只要充分作好准备,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何必杞人忧天。
10、滨海地区常常遭到台风袭击。
11、战士们时刻警惕敌人的袭击。
12、经过数次洪水袭击,这棵老树仍旧安然无恙,它强大的生命力让人赞叹。
13、团长命令三营从侧面袭击敌人,占领东站。
14、强烈的寒流袭击了北方大地。
15、当国民党反动派袭击新四军的消息传来后,周恩来同志投袂而起,写下了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诗句。
16、偶见的袭击也只是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美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也达到自战争开始以来的最低点。
17、这个地区去年刚遭受地震灾害,今年又遇特大洪涝袭击,这可真叫雪上加霜。
18、针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19、我们要加固堤防,防御洪水的袭击。
关于保存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10篇
存在:1.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 存在
保管:①保藏和管理:图书~工作ㄧ这个仓库的粮食~得很好保管
保留:①保存不变:遵义会议会址还~着它当年的面貌。 保留
保全:①保住使不受损失:~性命ㄧ~名誉。 ②保护、维保全
留存:1.存留,保存。留存
关于鼎盛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第11篇
旺盛:1.炽盛。 2.兴旺。 3.谓情绪强烈﹑高涨旺盛
壮盛:1.健壮。 2.兴旺,兴盛。 3.壮大,有气壮盛
腾达:①上升:阴氛方腾达,密雨已弥漫。 ②指地位上升腾达
论多义词和总称词翻译的陷阱 第12篇
关键词:多义词,总称词,陷阱
一、什么是多义词和总称词
(一) 多义词的定义和特点
顾名思义,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称之为多义词。多义词的多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叫做本义, 其他意义是本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汉语中“大”是一个多义词, 由“大”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短语中的“大”就有各自特有的意义:大救星;大厦;大会堂;大修;大选;大雾;大风;大路;大病;大手术;大哥;大人物;大科学家。
science是一个多义词, 它有几个意义———“科学”“研究”和“技巧”:science本义“科学”;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science本义“科学”;social science引申义“社会研究”;cooking science, sports science引申义“烹饪技巧”“运动技巧”。
(二) 总称词
有一种词是总称词, 语言学中没有总称词这个名词, 可这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语言现象, 比如:
汉语“羊”是总称词, 包括“山羊”“绵羊”等。
汉语“科学”是总称词,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汉语“桌子”是总称词, 包括“课桌”“餐桌”“茶桌”等。
二、多义词和总称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 多义词项下的每一个词都有独立的意义
多义词是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如汉语“书”是一个多义词, “书本”中的“书”与“书信”中的“书”的意义不同;英语里的book也是一个多义词, text-book中的book与note-book中的book意义各异。
再如, 汉语中的“打”字是一个多义词, 如下词语中的“打”字意义互不相同:打文件, 打白条, 打钟, 打鼓, 打官司, 打交道, 打毛衣, 打井, 打灯笼, 打油, 打包裹, 打手势, 打伞, 打草稿。
总而言之, 多义词的本义与它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不同。
(二) 总称词下面的词的意义与总称词相同
总称词是表示类别的总称, 总称词与其中分类中的词的意义相同。如汉语中“桌子”是总称词, 与“课桌”“餐桌”“茶桌”中的“桌子”的意义相同。
总而言之, 总称词的意义与属下的各个词的意义相同。
三、两种不同语言的多义词和总称词往往不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多义词和总称词。可是由于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两种语言的多义词和总称词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 两种语言中的多义词往往不完全对应
如英语多义词book, 与汉语多义词“书”只是部分对应:
“书”作为这个多义词的本义, 与英语book (书) 本义对应, 但是与英语book (书) 的引申、转义不对应。
“书”的基本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书”, 对应的英语是book;第二个词义是“文件”, 译文是document/certificate, 与英语book的任何一个引申意义都不对应;第三个引申意义是“信件”, 英语是letter/mail, 与英语book的引申意义不对应;第四个词义是某些曲艺的统称, 英语译文是story (故事) ;第五个词义是书法, 对应的英语是calligraphy。
又如上文提到的英语big (大) 本义与汉语“大”的本义对应, 但它们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很少对应或者不对应。
(二) 汉语的总称词多于英语的总称词, 汉英翻译尤其要注意
季羡林说:“东方的思维方式,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 (季羡林1994)
“从宏观上来看, 人类文化无非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其思维基础一是综合, 一是分析。综合者从整体着眼, 着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分析者注重局部, 少见联系……” (季羡林1993)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 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我们可以说, 西方是‘一分为二’, 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 (季羡林1993)
中国文化重整体, 西方文化重个体。语言上的表现是, 汉语总称词多于英语, 如“羊”是包括“山羊”“绵羊”等羊的总称词;而英语只有sheep (绵羊) 、goat (山羊) 等个体词, 没有总称词。汉英语言上的这种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思想交流的障碍———
2015年是中国的羊年。中国媒体在羊年前纷纷报道说, 老外不知道怎么翻译中国的“羊年”, 全世界英文媒体零乱了。因为老外碰到了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中国“羊年”中的“羊”究竟是哪种羊?是有角大公羊 (Ram) , 还是山羊 (Goat) , 抑或是绵羊 (Sheep) ?英国和美国的多家媒体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甚至请来多位专家解读, 但最后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最终, 还是《纽约时报》比较“聪明”, 他们干脆放弃了考究究竟是什么羊, 直接将羊年翻译成了any ruminant horned animal (有角反刍动物) (张可、周茂川2015) 。
笔者认为, 《纽约时报》自作聪明。“羊”怎么能翻译成any ruminant horned animal (有角反刍动物) ?这样翻译, 就是牛、羊不分!正确的翻译是把“羊”音译为yang, 再加注释“—yang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heep, goat, ram...”。
四、多义词翻译原理
多义词翻译原理, 是用另一种语言的多个词翻译一种语言的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如:
汉语的多义词“大”:大城市———big city;大救星———great liberator;大选———general election;大雾———thick fog;大风———strong wind;大雨———heavy rain;大路———main road;大病———serious illness;大手术———major operation;大哥———elder brother;大人物———important person;大科学家———outstanding scientist。 (王立非2007)
英语多义词science:science——— (基本义) 科学;natural science=science——— (基本义) 科学/自然科学;social science———社会研究;cooking science———烹饪技巧。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2006)
五、多义词翻译的陷阱
多义词翻译的陷阱———将各个不同的意义都翻译成基本义。
(一) 西方翻译理论中一个核心术语equivalent/equivalence
这个多义词难倒了中国许多翻译理论家。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一个多义词, 它的基本义是对等、相等, 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有等值、等效、等量、相当、对当、当值、当量……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2004) 。它的语义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基本义是“相等”, 由“相等”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有“等值、等效、等量”;第二个层面的基本义是“相当”, 由“相当”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的意义有“对当、当量、当值”。
中国翻译理论界有些人违背多义词翻译原理, 把equivalent/equivalence统统翻译成:“对等”或者“等值”“等效”。奈达预想到有人会把核心术语误读为“对等”或者“等值”“等效”, 于是他写了一段文字专门解释equivalent/equivalence是“相当”“对当”“当值”而不是“对等”或者“等值”“等效” (谭载喜1999) 。
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损失, 不可能没有讹误 (钱钟书2007) 。翻译只能求似, 不能够求等, 这是大家明明白白知道的普通常识。可是, 由于翻译求等理论被戴上了奈达的帽子, 穿上了奈达的衣服, 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变成了主流理论, 统治着翻译理论界。奈达的翻译定义中有equivalent, 于是奈达翻译定义是翻译求等, 不求似;奈达的翻译标准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翻译成“功能对等”, 另一个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被翻译成“动态对等” (谭载喜1999) 。
(二) 英语中的natural science被误译成“社会科学”
英语中的science是一个多义词, 基本义是“科学”, natural science等于基本义“科学”, 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是“研究”的意思, 而social scienc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社会科学”, 其正确译文应该是“社会研究”;cooking science中的science是“技巧”, 却被错误地翻译成“烹饪科学”, 而正确译文应该是“烹饪技巧”。可以看出, 翻译界有一个错误倾向, 就是一见到science, 不分青红皂白, 都翻译成“科学”。
中国的“科学”一词源于英语的science, 由于翻译者不懂多义词翻译原理, 错误地用science的基本义“科学”翻译不同语境里的science, translation science被错误地翻译成“翻译科学” (正确译文是“翻译学”) 。
由于social science被错误地翻译成“社会科学”, 使得中国的科学观与西方主流世界的科学观脱钩了———西方主流世界即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 西方主流世界认为没有所谓的社会科学, 只有social science (社会研究) ;中国认为自然科学之外还有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
纠正social science被误译的论文, 《科学中国人》一家学刊就刊载了两篇 (李田心2004) 。
(三) 英语多义词spectre被错误地翻译成单义词“幽灵”
英语词典对spectre的解释是:
《朗文当代英汉大词典》P1693:“spectreaspiritwithout body鬼魂, 幽灵。” (朗文当代英汉大词典2004)
《朗文当代英汉大词典》的英文解释是正确的。解释的译文是:“一个没有肉体的灵魂。” (笔者译)
一个没有肉体的灵魂是鬼魂, 是幽灵, 词典译文没有错误。可是, 一个没有肉体的灵魂同样可以是神灵、圣灵、亡灵。可以见得, 词典没有考虑到spectre是一个多义词, 它不只有基本义“幽灵”, 还有引申义、转义等意义。将spectre仅仅翻译成鬼魂、幽灵, 用多义词的基本义代替其所有意义的翻译方法是错误的。
活人看见没有肉体的灵魂, 一般来说是看见了鬼魂、鬼或者幽灵, 可是如果看见了自己家里已经过世的人的灵魂, 就不能说是看见了鬼魂、鬼或者幽灵, 可以说看见了亡灵、神灵或者圣灵。如可以说“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我祖母的亡灵”, 不可以说“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我祖母的幽灵”。
所有的英汉或者汉语词典都把spectre仅仅翻译成幽灵、鬼魂和鬼, 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翻译。这样翻译只翻译了spectre一个层面的意义———含贬义的层面。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不分析语境, 翻译的时候照搬照抄词典, 将spectre of Communism中的spectre翻译成“幽灵”, 将spectre of Communism翻译成“共产主义的幽灵”, 造成了一个特大的错误。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the spectre of Communism.”被翻译成“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游荡。”这是现在见到的译文 (中央编译局1997) 。
汉语中的“幽灵”是鬼, 是贬义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绝不会把共产主义说成是幽灵。
汉语中的“怪物”“魔怪”“怪影”是贬义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绝不会把共产主义说成是怪物, 或者魔怪、怪影等等 (徐洋2015) 。
上文已经论述, spectre是ghost, 是the spirit of dead person that a living person believes they can see or hear, 是死人的灵魂、幽灵、亡灵、神灵、圣灵。当spectre是这个意思的时候, 与它搭配使用的一定是死人或者死去了的东西, 如his father’s spectre———他死去的父亲的亡灵。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spectre与Communism (共产主义) 搭配在一起使用, 活用了spectre, 就已经改变了spectre的词义, 意思是“神灵”。这个“神灵”不是死人的灵魂、亡灵或者神灵, 而是活着的神的灵魂。
英语中有Holy Ghost和Holy Spirit两个词 (Judy Pearsall 2007) , 其中相当于spectre的ghost和spirit是神———God。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的spectre of Communism的正确译文是“共产主义的神灵”。这个“神灵”的含义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不是死去的伟人的灵魂。
汉语中的“神灵”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词义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第二个词义指人死后的灵魂。
简而言之, spectre的汉语译文有六个:第一是鬼、幽灵;第二是亡灵;第三个是神灵;第四是神灵 (死去的伟人的灵魂) ;第五个是神、神仙;第六个是恐惧、恐慌。
“神灵”又有两个意思:一是去世的、受人尊敬的、给人带来好处的人的灵魂, 二是活着的东西的灵活, 是神、神仙的灵魂, 是活着的神、神仙的灵魂。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the spectre of Communism.”被翻译成“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游荡”是错误翻译, 应该纠正为“一个神灵, 在欧洲云游, 共产主义的神灵”。
六、总称词翻译的原理
总称词翻译的原理———用音译法翻译总称词。
(一) 总称词翻译的原理
总称词往往是一种语言独有而另一种语言没有的。一种语言独有的概念的翻译方法可以是音译。
如汉语“桌子”是总称词, “桌子”之下有“课桌”“餐桌”“茶桌”等。当它们被翻译成英语的时候, 总称词“桌子”只能音译成zuo zi。
七、总称词翻译的陷阱
总称词翻译的陷阱———用总称词属下的词义翻译总称词。
汉语“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被误译。
如上述, 汉语“科学”来自英语science, 由于不懂多义词翻译原理, social science被错误地翻译成“社会科学”, 于是中国科学观与世界主流科学观分道扬镳。中国的科学观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
翻译者不懂总称词翻译原理, 用总称词science属下的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 中的science翻译总称词, 结果,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被翻译成“Science contains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re both science”。翻译者认为译文正确无误, 美玉无瑕, 但英语本族语读者读了以后却不知所云。深入分析, 上文的汉语句子就相当于“羊包括山羊和绵羊, 山羊和绵羊都是羊”, 如果把“羊包括山羊和绵羊, 山羊和绵羊都是羊”翻译成“Sheep contains sheep and goat;sheep and goat are both sheep”, 中国读者一定会感到滑稽可笑。可是, “Science contains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re both science”与“Sheep contains sheep and goat;sheep and goat are both sheep”一样滑稽可笑!
按照总称词翻译原理, 用音译翻译总称词“科学———ke xue”和“羊———yang”, 英语句子“Ke xue contains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re both ke xue.”与“Yang contains sheep and goat;sheep and goat are both yang.”就不会显得滑稽可笑了。
参考文献
季羡林.1993.“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 .
季羡林.1994.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J].中国文化, (12) .
李田心.2004.汉语错误译名“社会科学”源于日语日语“社会科学”是英语social science的误译[J].科学中国人, (7) :27-28.
钱钟书.2007.钱钟书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87.
萨默斯.2004.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626.
石孝殊, 王玉章, 赵翠莲等 (译) .2006.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68.
谭载喜.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67.
中央编译局.1997.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
王立非.2007.新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26.
徐洋.2015.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共产党产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 :158-159.
张可, 周茂川.2015.中国羊年究竟是什么羊?——全世界英文媒体零乱了, 网友欢乐了[N].扬子晚报, 2015-02-16.
关于健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