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精选10篇)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第1篇
1 CT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可行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的大规模应用的CT机即电子束CT(EBCT),在20 世纪90 年代早期因其无创性就开始临床试验。 当时就已经把时间分辨力提升至100 ms, 但是受限于其空间分辨力及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临床适用范围较小[4]。 接着MDCT出现为冠脉成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因为它可以在不改变传统X线球管和探测器旋转的设计下进行图像采集[5]。 并且还提高了时间、空间分辨力,机架的旋转速度,同时拥有精确的心电门控数据重建算法,它的高时间分辨力可以重建获得相对应时相图像。 2000 年心电门控4 层MDCT的研发,第一次证明了心脏冠脉的螺旋CT扫描是可行的[6]。 由于时间分辨力没有达到足够高,所以高心率的患者检查还很难在临床开展。 紧接着64 层MDCT出现使冠脉CTA成像步入了高清图像时代, 随后256 层MDCT、DSCT、能谱CT(Spectral CT)相继研发问世。
虽然冠脉MDCT成像是 “步进式”,但是它的扫描是基于小螺距下持续扫描,所获得图像是采集了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数据,有的甚至在连续的多个心动周期采集。 而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回顾性重建所需的心动周期的任何时相数据,这就能够获得在心脏跳动最缓慢时的瞬时数据。其中心电门控包括了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另外此技术可以调整获取心动周期数据的多个时间段来满足心脏“动态” 成像和功能分析。 到了DSCT面世,时间分辨力从165 ms降到了83 ms, 几乎可以不受心率的影响直接进行冠状动脉的数据采集。
放射剂量: 常规冠脉CT检查的放射剂量5~20 m Sv[7],低剂量冠脉CT扫描甚至降低至0.9 m Sv[8,9]。对于放射剂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扫描的容积长度、X线束曝光量等。 因此扫描范围应当尽量减小,另外可根据ECG相耦合自动调节X线的曝光, 还可适当调节管电压、管电流以降低X线剂量。 此外还可谨慎采用大螺距,合理前置滤线器,运用不同重建技术的不同重建算法如GE的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Siemens的图像空间迭代重建和正弦确定迭代重建算法。
2 冠脉斑块影像
MDCT出现以后,冠状动脉的不仅能观察血管狭窄程度,而且还能评估冠脉斑块的质和量,这与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类似[10]。 有研究利用个体化扫描方案在64 层MDCT上获得的冠脉数据和IVUS数据在斑块区域的显示有良好的相关性。 Voros等[11]关于CCTA与IVUS对于评估冠脉准确性的Meta分析研究表明CCTA过高地评估了管腔狭窄。 由于容积效应影响,斑块的体积以及狭窄测量等都被放大。
MDCT在显示含有钙化成分斑块和无钙化成分斑块时的作用是不同的。和IVUS相比,MDCT也能够很好显示低密度非钙化性斑块,即便是富含纤维脂肪的斑块[12]。 MDCT冠脉影像特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有较高相似性[13]。 其中影像特征包括进行性血管重塑、低密度斑块、点状钙化。 当冠脉有进行性血管重塑、斑块密度<30 HU、点状钙化三者发生时,ACS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遗憾的是MDCT不能够很好描述内膜完整无损由纤维帽所引起的ACS。
DSCT在技术层面明显强于MDCT, 时间分辨力降到了83 ms,甚至一些患者可以不用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 Westwood等[14]系统分析了DSCT在心律不齐、高心率患者评估冠脉狭窄的准确性。 每个心律不齐患者被低估敏感性为97.7%的95%置信区间为88.0%~99.9%, 而每个高心率患者被低估敏感性为97.7%的95% 置信区间为93.3%~99.9% ; 特异性为81.7% 的95%置信区间为71.6%~89.4%, 而特异性为86.3%的95%置信区间为80.2%~90.7%。 高钙化积分、冠脉支架植入后、肥胖、每支冠脉影像都可以获得,其敏感性也较高,特异性为71.9%~100%。
3 非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斑块成像
大约6%的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年以后在临床上斑块有进行性进展, 且需要再进行无靶目标的PCI治疗,这种斑块的进展对于加剧CAD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5]。 研究表明[16]: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中无罪犯血管的CTA图像上相较稳定性心绞痛且心肌灌注图像无异常的患者更容易观察到冠脉斑块,尤其是更容易观察到非钙化性、混合性、脆性的斑块。 非钙化性斑块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比较高。 MDCT可以清楚得显示与斑块破裂相关的脂质核和点状钙化。 虽然引起ACS的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但由此可推测冠脉三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变血管内可能有较多的脆性斑块,这些斑块具有明显引起ACS的潜在可能性。
近些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代谢疾病的密切相关。 Amano等[17]的研究指出代谢类疾病可导致富脂性斑块形成,脂质成分的增加却导致了斑块脆性,进而增加了ACS风险。 在急性心肌梗塞组中,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较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正性重塑。 这些试验结果是和最近的相关研究是相符的。
4 冠脉CTA、FFR-CT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
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TCT)获得的压力负荷下心肌灌注影像对于诊断冠脉狭窄以及判断狭窄危险程度可靠且无创的一种检查手段[18]。CTA上≥50%的冠脉狭窄却在MPI表现为可逆性的心肌显像缺损,这种不一致性较为常见。 CTA和MPI是两种检查血管通畅程度的方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CTA上血管管腔狭窄50%以上时, 只有50%被阻塞的血管才表现出异常MPI[19]。 单纯从CTA上判断冠脉狭窄并不充分,更别说评估狭窄的程度。 当冠脉狭窄≤60%时,缺血表现很少被观察到,一般来说狭窄严重到80%以上,缺血表现肯定出现。 考虑到CT的空间分辨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狭窄程度还是不容易去评估的。 因此当CTA和MPI两者结合,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就有了大大提高。 130 例拟诊CAD的患者同时检查CTA和MPI[20],在这130 例患者的390 支冠脉血管中由于严重钙化、运动伪影、显影不良等因素导致54 支血管无应用价值, 这些无法分析血管认为是正常的,CT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0%、69%、97%。 CTA联合MPI的灵敏度、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2%、85%、97%。 数据分析显示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在对拟诊患者做检查时应有一定的选择性:临床上怀疑中低度冠脉狭窄的患者可以首选CTA, 因其有较高阴性预测值;而临床怀疑重度狭窄患者,可以选择MPI,因为CTA的低阳性预测值可以导致放射剂量增加。 事实上压力负荷下MPI作为评估诊断准确性的第一选择尚有争议性。 从当下的研究中,还不能够明确哪个是第一选择,但是两者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近些年,通过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获得血流储备分数(FFR)可以评估狭窄程度及血运重建,因此被认为是新的指标指导临床[21]。 其中,FFR-CT可以模拟支架置入前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血运改变程度[22],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降低医疗费[23]。 Ko等[24]发现FFR对比CTA联合CT灌注显像发现了86 个心肌灌注缺损区中, 在CTA狭窄大于50%,CT心肌灌注图像上表现异常的区域FFR却较低, 相反,CTA图像上无严重冠脉狭窄且心肌灌注无缺损区的区域FFR明显升高。 这些不一致的结果中,FFR相比于CTA、MPI对于冠脉狭窄的评估要更相符。 Min等[25]以ICA测得FFR为金标准评价利用CT获得FFR-CT的应用价值,试验中CTA评估CAD中获得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是0.68, 而FFR-CT中AUC为0.81, 很显然, 和单独利用CTA评估冠脉狭窄相比,FFR-CT在评估“罪犯”血管中的价值有了显著提高。
Heart Flow NXT研究中共纳入254 例冠脉狭窄程度30%~90%的患者(484 支冠脉血管),结果显示FFRCT与CCTA相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 和0.81(P < 0.001), 准确度81% 和53% 、特异度79% 和34%、阳性预测值65% 和40% ,均高于单纯CCTA检查。 这表明FFR-CT对于稳定型冠脉狭窄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6]。 De Facto试验[27]以有创FFR为标准,对比分析FFR-CT与单纯冠脉CT识别病变特异性缺血的准确性: 以FFR≤0.80 且CTA冠脉狭窄≥50%时和单独应用FFR-CT诊断进行比较,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比64%、90%比84%、54%比42%、67%比61%、84%比72%。
5 冠脉CTA在临床应用中的预后价值
其实临床中CT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这样,CTA在评估低危因素下ACS引起的急性胸痛变为了一把强有力的工具[28,29]。 Litt等[30]研究中,1370 例患者有急性胸痛症状,其中640 例在接受CTA检查后排除ACS的可能,使其脱离急诊状态,这相比于传统诊断在排除疾患中有明显提高(49.6%比22.7%)。 早期检查CTA的患者,其在医院急诊部的平均时间减少7.6 h[31]。 即便CTA不能准确判定CAS,至少冠脉CTA明确斑块或者狭窄的存在, 这也有力说明患者可能突发ACS,能够提早预防[32]。
最近有学者提出,应该在CCTA检查中增加一项新的指标来预测死亡率或者心肌感染率,同时也需要评估血管重建的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成像参数比如冠脉钙化积分(CACS)、颈动脉中膜厚度等在没有急性胸痛时也应需要达成一致的指南, 并且CACS在诸多评估CAD危险因素中的作用显著。 然而当下缺乏一个CACS的临床大样本模型来评估CAD,因此笔者认为对于CACS在ACS中不应调整减少,相反需更深入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随着未来CT技术进一步发展,CCTA能够更加精确的再现冠脉形态和功能,并且大量临床试验证明CCTA对心脏影像的发展的起了有力的推动。 本文简要回顾了CCTA的发展历程以及临床应用和试验。 笔者认为未来CCTA发展过程中,放射剂量与图像质量是一对矛盾体,终究顾此失彼,总原则即达到临床诊断情况下尽量减少放射剂量。 临床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很难让两者平衡,那么CCTA的发展或许该朝着引入多参数来描述心脏形态和功能。 希望CCTA能够逐渐增加其临床价值,成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无创性的金标准。
摘要:随着CT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地位越来越突显,这种技术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上。64层甚至更高的MDCT可获得高精准的诊断率,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无创冠状动脉血管检查的可替代方法。近来临床试验和科研通过CCTA更多倾向于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本文简要讨论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发展过程、斑块形态描述及界定与SPECT核素心肌功能显像比较。希望在临床检查中能够有全面、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作为无创检查金标准来界定斑块形态以及患者预后。
颈动脉斑块不能简单看软硬 第2篇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而通过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尽早发现有潜在危险的患者。在最近举行的脑卒中大会上,专家再一次强调,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要参与脑卒中筛查;对于那些没有纳入筛查对象的人,如果突然出现一侧性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也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接受血管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如何。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以下8个:高血压病史、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肥胖和有卒中家族史。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华杨教授介绍,如果具有这8个危险因素中的3个或3个以上,就算是高危人群,应该及早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血管超声检查简单、无创,患者容易接受。而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自动多普勒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医生在诊断时更容易确定病变部位,缩短了检查时间。医生会根据血管超声的结果,给患者提出治疗建议。如果患者颈动脉狭窄超过70%以上,应考虑进行外科治疗。如果狭窄程度不足70%,多数病人只要用药治疗即可。有的患者虽然狭窄程度未达到70%,但是存在溃疡性的斑块,斑块很有可能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如果有这样的斑块存在,也要进行外科治疗。
有些患者知道斑块有软斑块和硬斑块之分。软斑块不稳定,很容易脱落导致血栓,引起脑卒中。其实这么分类并不准确。任何一个斑块的结构中都会有炎性细胞、脂质、坏死组织等,不能单纯以软、硬来区分。斑块是否易损,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完整,还要看其基底、项部和内部情况。斑块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斑块处于血管的分支部位,那么它所受的血流冲击力与其他部位相比就会不同,就可能影响它的稳定性。(据《健康报》)
蛇胆是良药 生吞易致病
蛇胆,是蛇体内贮存胆汗的胆囊。所有的蛇胆,都可入药,特别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蝮蛇的胆,更是入药的宝贵原料。
蛇胆治病最灵效的是:清热解毒,祛风祛湿,明目清心;特别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肺热咳嗽、胃热疼痛、肝热目赤、皮肤热毒等患者,疗效极为显著。用蛇胆治外痔,以麻油调涂至患处,二三日即可见效。对于腮腺炎、淋巴结肿大等,涂用蛇胆后即可消炎止痛。疥疮,顽皮癣、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类疾病,经常涂抹蛇胆,也可收到很好的疗效。目前在我国,以蛇胆为主配制成的中成药有十多种,如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散、蛇胆半夏散、蛇胆陈皮散等很受群众欢迎。医学研究表明:蛇胆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铜、铁、钙、镁、维生素C、E等,它们在维护人体内激素和延缓肌体衰老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服用蛇胆,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肌体循环,增强免疫力,达到外病内治的目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生吞蛇胆的现象,这样做极易事与愿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吞蛇胆易患鞭节舌虫病。鞭节舌虫,是蛇体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蛇胆又是鞭节舌虫依附的主体,生吞蛇胆,当其进入消化道后,鞭节舌虫可在肠粘膜下寄生,大量吸食人体营养,时间一长,还会因粘膜损害而发生腹痛、腹泻、持续性发热等症状。蛇是沙门菌的重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有资料表明,蛇携带沙门菌率达50%,蛇胆带菌率则更多,即使用40°的白酒浸泡蛇胆半小时后,沙门菌未见抑制和减少。所以生吞蛇胆或以胆汁调酒饮服,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寄生虫感染等疾病。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3篇
1 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
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迅速发展造成严重临床症状的病变, 它涵盖了从斑块溃疡、糜烂、内出血等到斑块破裂的多种临床病理变化。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 (1) 相对大的体积; (2) 薄的纤维帽 (厚度<250μm, 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含量少) ; (3) 大的脂核 (≥斑块体积的40%) ; (4) 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 (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 ; (5) 外向性 (正性) 重构[3]; (6) 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加。因此, 斑块的形态、组分及重构性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斑块的易损性。
目前, 对于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评判标准[2]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包括主要标准: (1) 斑块内活动性炎症; (2) 薄纤维帽及大的坏死脂质核心[1]; (3) 内皮细胞脱落伴表层血小板聚集; (4) 斑块裂隙与斑块受损; (5) 管腔严重狭窄 (狭窄>90%) 。次要标准: (1) 斑块浅表钙化结节; (2) 血管镜下见黄色斑块; (3) 斑块内出血; (4) 内皮功能障碍; (5) 斑块正性重构。
2 易损斑块的有创影像学检查
2.1 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目前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 且是各种有创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基础, 并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剂充盈管腔的影像来判断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 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直径的大小和斑块的基本形态。但是冠状动脉造影仅能从简单的形态学对斑块进行观察, 无法了解斑块内部的组分, 更无法精确判断脂核大小及纤维帽的厚度。而多数易损斑块在破裂前并未造成明显管腔狭窄。虽然有部分血管堵塞发生于高度狭窄部位, 但仅有13%的损害发生在狭窄<75%部位, 半数以上破裂的斑块发生在血管狭窄<50%的轻度或中度狭窄部位。故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有效地识别易损斑块[4,5,6]。
2.2 冠状动脉血管镜
冠状动脉血管镜检查是将光导纤维制成的内窥镜送入病变血管腔内直接对病变血管表面进行观察。血管镜能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面形态及色泽 (如白色、黄色、亮黄色) 。研究表明, 带有白色斑块的患者ACS发生率较低, 而带有黄色斑块的患者ACS发生率较高[7]。组织学检查表明, 白色斑块纤维帽厚度约为400μm;黄色斑块纤维帽厚度约为80μm;亮黄色斑块纤维帽厚度仅为10~20μm[7]。随着纤维帽的变薄, 富含脂质的斑块逐渐变为亮黄色, 而这一现象对于斑块破裂倾向的监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缺点是该检查需要建立无血区, 且仅能对血管腔表面进行观察, 不能检测易损斑块内部成分的细微变化。
2.3 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相对于冠状动脉血管镜只能对管腔进行评价, IVUS不仅可以了解冠状动脉管腔及其表面情况, 还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管壁360°的横断面图像 (包括管腔、内、中、外膜) 。借助三维重建技术, 还可了解斑块的形态结构, 并对斑块的边界、长度和体积进行精确的测量。通过超声的这些特点, 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纤维斑块多表现为强回声;钙化斑块多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脂质核心多表现为无回声暗区。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易损斑块的IVUS特征一般包括如下几点: (1) 斑块内低回声区面积>1mm2; (2) 斑块内低回声区占斑块的面积≥20%; (3) 斑块纤维帽厚度≤0.7mm; (4) 斑块内无回声; (5) 偏心性斑块。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内超声的组织分辨率为100~150μm, 对于厚度<100μm的斑块纤维帽不能成像;且不能通过管径<导管直径的血管, 也不能测量血管弯曲度及病灶的角度。故IVUS在评价易损斑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依靠血管内超声射频信号频谱分析的虚拟组织学成像 (IVUS-Virtua Histology, IVUS-VH) , 是对IVUS的扩展与补充[8]。IVUS-VH能把原来的灰阶IVUS图像用四种颜色标识出, 模拟斑块内的组织学构成, 绿色代表纤维斑块, 黄色代表纤维脂质, 白色代表钙化, 红色代表钙化坏死[9]。Mehta等认为[10], 相对于传统IVUS的灰阶图像, 射频信号频谱分析能更精确的定量评估易损斑块中的主要成分:脂质核心, 这对于识别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4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OCT与IVUS成像原理相似, 不同的是利用光源代替声源。由于光信号本身具有非常高的频率。因此, OCT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10μm级别, 是目前已知能获得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超高分辨率图像能更好地显示易损斑块纤维帽的厚度和脂质核心的大小, 以及斑块表面的细微变化 (如斑块纤维帽的裂隙) , 甚至可以对纤维帽内的巨噬细胞的数量进行精确定量。研究显示, 在对ACS患者和AMI患者, 进行OCT检查是安全可行的[11]。但光的组织穿透力不如IVUS, 遇到血液中的红细胞会产生散射, 导致图像失真。故需要在成像部位暂时阻断血供, 并填充生理盐水。这就限制了OCT检查技术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病变的临床应用。
3 易损斑块的无创影像学检查
3.1 计算机体层显像
近年来, 多排螺旋CT、双源CT及宝石能谱CT的发展与出现, 使计算机体层现象技术成为无创冠状动脉显像最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多排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作为冠脉CT检查的主要手段,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其对斑块的检出率及斑块性质的判定与组织病理学有很好的相关性。MSCT主要通过对斑块内密度的测量进行斑块内成分的初步判定。根据斑块内不同组织的CT值高低, 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等4种类型, 低CT值的斑块多提示为不稳定的脂质斑块。MSCT对斑块内钙化非常敏感, 几乎可以检测出所有的钙化斑块。冠状动脉钙化总负荷也是易损斑块的重要标志之一, MSCT在这一点上明显优于IVUS和OCT检查。CT血管造影术 (CT angiography, CTA) 具有扫描速度快, 分辨率高等特点, 并利用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CTA还可显示血管断面图像, 这有助于精确测量血管腔狭窄程度。与MRA相比, CTA较少受因血管腔重度狭窄而导致血流信号丢失的影响。其诊断>70%严重狭窄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可达85%~95%和93%~98%。双源CT (dual-source CT, DSCT) 整合了两套放射源和探测器来采集CT图像, 即两个探测器成90°角, 各对应1个球管。由于使用两套影像系统同时工作, 不需要进行多扇区采集, 机架只需要旋转90°就可以采集到高质量的心脏图像。另外, 还可根据患者心率的快慢自动选择最快的扫描速度, 使得扫描图像质量较少受到心率变化的影响。宝石能谱CT的出现, 是对CT射线探测器介质的一种革新。利用新的闪烁体材料——石榴石 (Garnet) , 可以保证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更低的辐射剂量。此外, 通过引入能谱栅成像的新技术, 把CT成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5维空间 (x、y、z、时间和能量) 成像。不但能够分析人体组织的化学组成, 而且能够使用能谱栅成像观察和分析解剖病理信息。有资料显示[12]:其密度分辨率可达类MR软组织成像, 空间分辨率可达lmm冠脉, 可清晰显示毫米级血管。
3.2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因为易损斑块内部组分 (如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及钙化成分) 与正常血管内膜、管壁肌层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 故MRI可对斑块内部组分及斑块整体解剖形态进行精确显示, 并对易损斑块的脂质核心、纤维帽、血栓及钙化进行辨别[13]。由于斑块内部成分复杂, 目前磁共振检测易损斑块常规应用多序列技术[14,15,16,17,18]和对比剂增强技术[19,20]。多序列技术主要包括能使血流呈高信号的“亮血”技术及能使血流信号得到抑制的“黑血”技术, 从而显著提高了易损斑块与血管内血液的图像对比度。尤其是“黑血”技术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很高的相关性。“黑血”技术是指利用磁共振扫描技术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所产生的信号进行抑制, 使之与低信号的血管壁内腔能更清晰的成像, 并通过变化回波和重复时间使易损斑块内的结构得到最佳的显示效果。依靠对比剂增强技术, 可使T1加权图像显著提高对纤维组织及脂质核心的识别精准度, 并可根据强化前后的图像信号的强度差异, 区分斑块内出血或新生血管的纤维成分[21]。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对比剂是钆喷酸葡胺 (Gd-DTPA) , 其对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已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与MDCT相比, MRI对易损斑块的评估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 如成像时间过长、存在运动伪影、缺乏专用线圈、空间分辨率较低、费用/效益比较低等。目前, 尚在研发中的血管内磁共振显像[22], 采用血管内接收线圈与外部扫描仪相结合方法, 这开创了磁共振检测易损斑块的又一有效途径。
3.3 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是一种功能性显像, 是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后, 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差别为基础, 利用显像仪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常用的显像仪器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PET使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示踪剂作为信号的探测和成像介质。SPECT则使用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示踪剂。随着各种特异性标记物的研究应用, 如18F-氟脱氧葡萄糖 (18F-FDG)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CP-1) 、膜联蛋白 (annexin) 等[23]。
综上所述, 随着各种有创及无创的易损斑块检测手段的发展, 为临床筛查及定期复查带来了更多选择的余地。特别是磁共振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发展, “黑血”、“亮血”及多对比剂增强技术已发展成成熟的动脉血管管壁成像技术, 这一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及定量分析起着其足轻重的作用,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颈动脉被斑块堵塞怎么办 第4篇
如何判定狭窄级别和病变危险程度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是造成管腔狭窄,影响脑供血;一旦斑块破碎脱落,会导致脑梗塞。所以在判断危险时,首先是判断斑块的稳定程度,再就是狭窄的程度等级。
判断斑块稳定程度 根据斑块的病理特点,把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或硬斑块和软斑块。软斑块的纤维冒较薄,内有大而柔软的脂核,且斑块越软,脂核越大,越易破裂;硬斑块的纤维冒较厚,甚至已钙化,脂核较小,比较稳定。
判定狭窄等级 一般以血管腔直径狭窄表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为管腔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75%;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75%;完全闭塞。
韩老先生的颈动脉属于中度狭窄,而且是硬性斑块,不易破裂。没有立即采取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必要,应该选择积极的保守治疗。
如何控制高危因素防斑块破裂致梗塞
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脂蛋白)会产生变性,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治疗糖尿病需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综合措施。应坚持治疗,控制血糖达标。
调控血脂 有研究分别用阿托伐他汀10 毫克,每日1次,或辛伐他汀10毫克,每日1次,晚间顿服,治疗6周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高龄老人用他汀类降脂药需注意,小剂量10毫克每晚1次即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 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约下降15%。用抵克力得和氯吡格雷的效果略优于阿司匹林,但由于副作用和价格等问题,难以替代阿司匹林一线药的地位。
抗凝药物应用 有对比研究,房颤患者服用华法令或阿司匹林,卒中风险可分别降低58%和21%。华法林组病人死亡、心梗或卒中等终点事件的下降比阿司匹林组更明显,表明抗凝具有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传统中药 如脑安胶囊具有抗血小板、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功能、减轻缺氧神经毒性损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靶位效应,能够降减低卒中的发病风险。
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高龄老人每天可分3次进行活动,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散步、保健操、太极拳、修花剪草、家务等;但颈部运动千万不可剧烈,尤其禁忌颈部按摩,以防斑块脱落造成脑梗塞。
戒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戒烟一年危险可下降50%,戒烟5年后能降至基线水平。
什么情况下需考虑介入或手术治疗
颈动脉斑块狭窄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CAS),目前得到广泛应用。其适应证是:①颈动脉狭窄>70%;②颈动脉狭窄虽<70%,但有频发相关症状,如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手术风险高,难度大;④CEA手术后再狭窄。其禁忌症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处于非稳定期的狭窄病变;有与狭窄侧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近期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因血管因素,进人导丝、导管和球囊困难者,也不宜选择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和斑块溃疡。国外血管外科专家早已就颈动脉手术取得共识,认为对中重度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以及中重度的无症状(≥60%)患者,均推荐进行CEA。斑块有溃疡、出血、易损伤脱落等征象者,则手术指征应放宽。对双侧颈动脉狭窄者,有症状的一侧先手术;症状严重的一侧伴发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先手术。手术禁忌证:①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出现狭窄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②颈动脉近端严重狭窄(>90%)或完全闭塞者,风险较大,疗效尚未确定,目前不宜常规应用;③不推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24小时内的紧急CEA治疗;④该手术不宜于年龄>80岁的老人。
颈动脉走形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6例患者均经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或同时伴有斑块形成。所有病例均具有两项以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年龄42~89岁, 平均61.9岁;男75例, 女41例。其中颈动脉走形较平直69例 (59.5%) , 颈动脉扭曲47例 (40.5%) 。测得的斑块数据以内-中膜厚度 (IMT) 为准, 将斑块分成三级统计斑块个数:斑块厚度1.2~1.5 m m为A级, >1.5~1.9 m m为B级, >1.9 m m为C级。
1.2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使用美国A T L公司H D I-5 0 0 0彩超仪, 探头频率为5~1 0 M H z, 采用仪器设置的血管检查条件。患者取仰卧位, 头颈向后仰, 充分暴露颈部, 对颈总动脉起始段至颈内动脉入颅前段做纵切与横切扫查。
1.3 评定标准
I M T0.9 m m为正常, >0.9 m m为增厚。局部有明显突起, 并I M T>1.2 m m为斑块形成。
1.4 观察指标
观察颈总动脉的走形, 并测量管腔内径、IMT、管腔内膜连续性, 有无斑块形成及其大小、个数、斑块回声强弱。
2 结果 (表1)
表1显示, 颈动脉扭曲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动脉较平直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1.350, P<0.01) 。
3 讨论
颈动脉扭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一部分人到中年后心脏大血管的位置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位及轻度抬升, 尤其是较肥胖、身材不高的患者, 因其膈肌的轻度抬升作用致使连接心脏的颈动脉从原先较平直的走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扭曲程度因人而异, 有的呈“C”形或“S”形或程度较重者形成扭结[1]。因颈动脉扭曲导致血流方向及速度也极不稳定, 呈现出较多的涡流、湍流现象。此时, 转弯处的血管壁容易受到冲击, 致使血管内膜损伤, 造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 暴露的脂质和胶原激活凝血系统, 与受损的组织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内膜斑块面积或厚度[2], 从而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及斑块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无管腔狭窄时,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壁的膨胀或IMT增厚[3], 一般很少有斑块的形成, 或即使有斑块形成其个数也很少, 其厚度亦很小。而随年龄的增长, 一部分患者的颈动脉走形发生变化, 斑块形成增多, 厚度亦增加, 严重者出现颈动脉狭窄。本文结果显示,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有一定关系。由于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重要管道, 其狭窄的直接后果可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及脑血管意外的提早发生。因此, 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走形的变化及程度, 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或具备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患者的动脉内斑块形成的快慢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
现代医学认为, 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常见原因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有关, 而不是与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由于颈动脉扭曲容易导致硬化斑块的形成, 而斑块形成的位置又易于受到血流的高速冲击脱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因此,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走形的形态成为评估脑血管意外是否容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临床上对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指导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章黎军.颈动脉扭曲的超声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0) :1110.
[2]裴林林, 陈庆伟, 王志刚,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 4 (16) :308.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后经CT冠状动脉成像证实。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9.3岁。所有患者均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1次4粒,1日3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1.2 检查方法
64层螺旋CT为主要检查器械,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内。患者采取仰卧位躺于操作平台,根据患者体重经肘静脉注入适量造影剂(碘克沙醇)。在检查过程中,观察CT值的变化,从而跟踪、监测临床所拟诊病变器官或组织,当CT峰值达到130~150 Hu时,可有目的性地进行扫描。
1.3 处理图像
完成扫描后,运用多扇区重建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心室舒张中末期时相,即在R-R间期经过3/4时间长度点上重建图像。其后将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三维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并利用冠状动脉探针技术,进行评估和记录冠脉等血管的情况。
1.4 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估
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测CT值的差异来分析评估斑块大小、性质和类型,获取所得数据,根据CT值对斑块不同定性的分析,可区分为以下几种:脂质斑块(CT值<5 Hu)、纤维斑块(CT值50~130 Hu)、钙化斑块(CT值>130 Hu)和混合斑块(包含不同性质的斑块)[2],根据治疗前、后CT值的变化,测量治疗前、后斑块的长度(mm)和厚度(mm)。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所有监测对象,服药后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120支冠脉主要分支发现不同程度粥样斑块共141个,脂质斑块29个,纤维斑块37个,钙化斑块51个,混合斑块24个。治疗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明显减小,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变化不明显,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属于该类型。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否稳定与其成分有关,分析斑块的成分对于临床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4]。目前,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照影和血管内超声,但是,该技术有创,有一定危险性,而且,操作复杂,费用昂贵,X线辐射量大,特别不易被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作为最新一代多排螺旋CT,其在临床中使用价值是肯定的,在其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更能准确地对冠脉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作出监测,根据斑块是否稳定,从而对冠心病的危险性作出评价。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是由银杏叶、丹参、三七、灯盏细辛、绞股蓝、大蒜、山楂、天然冰片等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本研究证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1次4粒,1日3次口服,可安全有效地逆转或稳定冠脉动脉粥样斑块。有研究表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不但对异常升高的血脂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且能通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少冠脉粥样斑块。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使冠状动脉斑块面积缩小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成分(LDL-C),从而减少脂纹面积。
总之,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冠脉斑块所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较大作用,也能及早地发现和防治病情发展[5,6],在常规剂量服用下,安全性高,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64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其优势更为明显,可替代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早期发现和定量定性监测,对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对40例经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6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结果:40例患者有120支冠状动脉存在141个粥样斑块,治疗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明显缩小(P<0.05),而钙化斑块无明显缩小(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64层螺旋CT是粥样斑块变化较好的辅助检查。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银丹心脑通软胶囊,64层螺旋CT,疗效
参考文献
[1]黄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385-387.
[2]毛定飚,朱毅,陆孝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螺旋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3):202-204.
[3]金征宇,张竹花,林松柏,等.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0):1150-1155.
[4]李福军,吴盛华,金重,等.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43-144.
[5]王继业,邓玉,刘骏.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0,8(11):1293-1295.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170例, 其中男82例, 女88例, 年龄25岁~90岁, 平均56.4岁。根据颈动脉IMT或粥样斑块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 (87例) 与非IMT增厚组 (83例) 。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靶器官损害的定义, 将IMT增厚定义为:颈动脉系统任一点IMT≥0.9 mm。根据《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将颈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系统的任意一个血管节段 (无论是近侧壁还是远侧壁) 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 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1.3 mm。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IMT增厚或粥样斑块之一即认为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1.2 研究方法
入选对象均采用GE 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仪行常规颈动脉检查, 颈动脉硬化者则测量其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采用LANDOX hs-CRP试剂盒检测患者hs-CRP;采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LDL-C、HDL-C、UA及血压计检测脉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上述各指标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两组在hs-CRP、LDL-C、HDL-C、FIB、脉压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作为许多大规模心血管临床试验的一个“替代终点”,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 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Kablak-Ziembicka等[1]发现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病情加重有明显的关系, 当IMT>1.15 mm, 94% 的患者患有冠心病, 并且当患者出现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时, 出现三支病变的可能性为16.6%。因此认识IMT与hs-CRP、LDL-C、HDL-C、FIB、UA及脉压的关系对于亚临床人群及高危人群以后发生冠脉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公认的诊断、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采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
hs-CRP作为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 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极具敏感性的检测指标。hs-CRP通过激活补体系统直接作用于粥样硬化的血管壁促进炎症及血栓的发展, 与斑块的炎症浸润及其导致的斑块不稳定性有显著一致性。血液中hs-CRP的含量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也有着紧密联系。炎症可诱导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氧化修饰, 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能上调内皮细胞产生单核细胞刺激因子 (MCSF) 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1) , 进一步加重斑块炎症过程。HDL-C参与胆固醇逆转运, 减少外周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且对抗ox-LDL, 可减轻斑块无菌性炎症。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 脉压增加, 导致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 管壁弹性成分易疲劳和断裂, 血管内膜受损, 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在颈动脉表现为IMT增厚、斑块形成。因此脉压和颈动脉疾病 (包括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 具有独立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尿酸水平患者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 结果为尿酸<373 μmol/L的非IMT增厚组较尿酸≥373 μmol/L的IMT增厚组IMT增厚、斑块发生率增大,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纤维蛋白原可导致血黏度升高, 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本研究表明,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FIB、LDL-C及脉压程度呈正相关, 与HDL-C呈负相关, 与UA无明显相关性。当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聚集时,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更加明显。但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 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规模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第8篇
MSCT可用于探测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64层CT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图像等模式,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布和特征进行评价[4,5,6]。
LAD-DX分叉角度与粥样斑块的形成有联系, 但对于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为冠心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者72例, 其中男48例, 女24例, 年龄37~72岁, 中位年龄55岁。其中, 53例疑似或确定患有冠心病, 19例为体检者 (无症状或体征) ;所选患者均无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 (肌酐大于133μmol/L) ;肝功能不全 (谷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大于3倍的正常值) ;严重心功能不全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 ;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小于40次/min) 及其他严重的心律失常;既往碘对比剂过敏和妊娠者。
1.2 方法
行冠状动脉检查前安静休息20~30 min使心率保持在70次/min以下。心率大于70次/min者检查前30~60 min在没有禁忌情况下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平扫前服用硝酸甘油0.8 mg扩张冠状动脉。采用64层螺旋CT (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 Germany) 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有效管电流 (800±150) m As, 厚度为640.6 mm, 球管旋转360°, 时间0.33 s。受检者常规进行平扫, 图像用于钙化积分, 扫描范围从支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膈面。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采用兴趣区域CT值激发模式 (blous tracking) , 先在主动脉弓根部平面选取兴趣区, 注射对比剂10 s后开始监测兴趣区密度变化, 当兴趣区CT值达100 HU时启动冠状动脉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 (碘的质量浓度:P (I) =350 g/L) , 注射总量60~75 m L, 注射速率5 m L/s, 随后以同样的速率注射50 m L生理盐水。受检者屏气时间为10~12 s。扫描结束后利用预览功能选择重建时相, 重建层厚0.75 mm, 重建间隔0.5 mm, 重建方式Kernel B25fsmooth++。
使用SIEMENS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组各支冠状动脉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三维容积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提取, 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全貌。采用Syngo软件用户界面的量角器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测量冠状动脉分叉的角度, 采用测距工具测量LAD-DX分叉管壁交点到斑块中心垂直线的直线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 按照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和LAD-DX分叉角度列表。用双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检验法, 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3例LAD有斑块者分叉角度均数为 (42.7±13.6) °, 最小值14.2, 最大值68.5, 中位数40.3。斑块距离均数为 (8.3±4.7) mm, 最小值1, 最大值17.3, 中位数11.9。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73, P值为0.023, 提示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 (见图1, 2) 。
12例DX有斑块者分叉角度均数为 (41.2±12.8) °, 最小值21.5, 最大值63, 中位数38。斑块距离均数为 (5.3±1.8) mm, 最小值1, 最大值9.2, 中位数5.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7, P值为0.554, 提示DX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关系 (见图3, 4) 。
3 讨论
冠心病除一般危险因素, 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之外, 血流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叉角度可能影响血流剪切力, 继而影响斑块的形成。当分叉角度较大时血流较易出现湍流和低血流剪切力, 反之, 当分叉角度较小时血流较易出现稳定的层流。血管内超声研究[7]发现,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通常分布在冠脉弯曲或分叉的外侧壁, 斑块多数为偏心性斑块。而对于冠脉分叉角度潜在影响的研究, 只有通过无创性影像技术在活体上进行, 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的重建分析。
Gaston等[8]认为, 粥样斑块多分布在左前降支和LM分叉处, 是由于此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所致, 即血流剪切力的降低。其研究结果显示, LAD有斑块组中, 63%的患者LM分叉角度大于等于88.5°。而72%的正常组LM分叉角度小于88.5° (P=0.018) , 提示LM分叉角度的大小与LAD开口处斑块的形成和分布有密切关系。与Gaston等[8]的研究有所不同, 本组研究了左前降支 (LAD) -对角支 (DX) 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分布的相关性。在本组的研究中, 有斑块组与正常组均排除了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 只比较LAD-DX角度大小与斑块的关系, 而Gaston等[8]研究的一组病例中, 74%的患者有高血脂, 52%的患者有高血压, 10%的患者有糖尿病, 而这“三高因素”正是斑块形成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 通过对700余例的心脏冠状动脉CTA的观察证实, 很大一部分患者确有家族遗传史。冠状动脉的分支、角度、分布和管腔大小等是先天形成的, 笔者认为冠脉分叉角度可以作为斑块形成的易感因素之一。
本组对33例LAD有斑块的患者和12例DX有斑块的患者分别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在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平均分叉角度为 (42.7±13.6) °, 平均斑块距离为 (8.3±4.7) mm,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73, P值为0.023 (<0.05) , 提示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分叉角度越大, 斑块距分叉处越近。在DX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平均分叉角度为 (41.2±12.8) °, 平均斑块距离为 (5.3±1.8) mm,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7, P值为0.554 (>0.05) , 提示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此结果可能与DX的样本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于今后积累样本数进一步深入研究。
冠脉分叉处斑块的分布情况,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分叉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DES) 究竟采用哪一种放置方法主要取决于主支和分支之间的解剖关系, 主支与分支夹角小于70°, 适合采用Crush及改良Crush方法或采用Modify“Y”型支架放置方法。若主支和分支夹角大于70°, 则按“T”型支架放置方法[9]。64层C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心脏检查方法, 能够在介入术前对冠脉斑块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 从而为介入治疗及临床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 冠状动脉LAD-DX分叉角度与LAD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分叉角度越大, 斑块距分叉处越近。冠状动脉LAD-DX分叉角度与DX斑块形成和分布之间无相关性。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作为一种潜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组数据由于样本量尚小, 对于右冠状动脉斑块及其他冠脉分叉处的斑块未做分析,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Yusuf S, Reddy S, Ounpuu S, et al.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general considerations,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f urbanization[J].Circulation, 2001, 104 (10) :2746-2753.
[2]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I[J].Circulation, 2003, 108 (14) :1664-1672.
[3]Gnasso A, Carallo C, Irace C,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wall shear stress in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J].Circulation, 1996, 94 (12) :3257-3262.
[4]Schroeder S, Kopp AF, Baumbach A, 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5) :1430-1435.
[5]Becker CR, Nikolaou K, Muders M, et al.Ex vivo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J].Eur Radiol, 2003, 13 (9) :2094-2098.
[6]Achenbach S, Moselewski F, Ropers D, et al.Detection of calcified and noncalcifie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y contrast-en-hanced, submillimeter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 segment-based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Circu-lation, 2004, 109 (1) :14-17.
[7]Rodriguez-Granillo GA, Garcl'a-Garcl'a HM, Wentzel J, et al.Plaque compo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knowledged shear stress patterns in coronary arteries[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4) :884-885.
[8]Gaston A, Rodriguez-Granillo, Miguel A, et al.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burden,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the left main bifurcation[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07, 23 (3) :389-392.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斑块: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541.4;R8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25-01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是,CAG是一种有创检查,并且该检查对钙化板块显示不理想[1-2]。CT血管成像(CTA)是一種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CT血管成像对钙化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程度难以评价[3]。本文对CTA和CAG对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致管腔狭窄程度的特点,提高CT血管成像诊断钙化斑块致管腔狭窄的诊断准确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患者63例,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38-67岁,平均(45.6±7.9)岁。所有患者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心率在75次/min以下,
1.2方法
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后处理:CTA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期间患者屏气10~15S,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370mgI/ml,注射剂量80ml~100ml,注射速率4.5ml/s~5.0ml/s。所有原始数据图像均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和血管探针等处理。计算患者钙化数目、体积,位于管径大于1.5 mm 的冠状动脉节段上的钙化斑块为感兴趣斑块,观察钙化斑块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测定钙化斑块的大小,剩余血管腔的直径,计算管腔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钙化斑块CAG评价:对应CTA冠状动脉树显示的钙化斑块的位置,CAG上测定该位置处官腔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大于50% 记为显著性狭窄。
2 结果
63例患者共检出钙化斑块417个,其中感兴趣斑块168个,对感兴趣斑块进行CTA和CAG对照研究,CAG证实有35个钙化斑块局部管腔显著性狭窄。
168个感兴趣斑块CTA检查显示局部管腔狭窄程度(53.1±12.8),CAG检查为(22.4±17.6),CTA检查得出的数据明显大于CAG检查,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 诊断钙化斑块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41.2%、阳性预测值为36.5%、阴性预测值为91.4%、准确性为50.6%。
3 讨论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其中超过一半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在没有症状的人群。因此,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心脏病学的快速发展,心脏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越来越丰富[4-5]。CAG由于其立体直观及测量方便的优势,已经成为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主要诊断方法。但是这种有创检查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无创检查方法仍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包括X射线、磁共振、核素显像等[6]。从X射线诊断到21世纪的多层快速螺旋CT,放射心脏病诊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而且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为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对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研究发现,CTA对于冠状动脉形态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适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华,张龙江,江时森,等.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7):727-730.
[2] 刘新,赵锡海等. 冠状动脉 CT 和 MR 血管成像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对比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11(40):1156-1160.
[3] 王执兵,刘俊,陈少源,等. 冠状动脉双源 CT 成像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 9) : 660 -662.
[4] 王安明,赵汉青,史跃,等. 双源 CT 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血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 2) : 233 -234.
[5] 黄 曦,关光华,刘 阳,等. 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 CT和 MRI 杂志,2007,5(4):27- 29.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危险因素
当前我国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最常见致残和致死的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安全经济的优点, 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可早期发现并了解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 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523名受检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有助于早期预防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检查者523名作为研究对象, 男378名, 女145名, 年龄40~88岁, 平均64岁。年龄分布:50岁以下90名, 50~60岁199名, 60岁以上234名。排除长期服药者和患有慢性疾病者。采用问卷调查受检者的年龄、 性别、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饮酒史等临床资料, 并检测受检查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相关指标。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意大利百胜MYLAB 30C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2 MHz, 血流声速夹角<60°。
1.2.2检查方法受检查取仰卧位, 颈后垫枕, 颈部充分暴露, 头向后仰并略偏向对侧。自颈动脉的近心端至远心端, 依次扫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测量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 (IMT) 、观察内膜回声以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斑块的位置、 数目、大小、回声。所有研究对象均取远离皮肤侧的血管壁进行测定颈动脉的IMT, 以IMT<0.9为正常值标准[1]。粥样斑块判定:以颈动脉局部内膜- 中层厚度 (IMT) ≥ 1.5 mm, 作为斑块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即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者用餐后2 h血糖≥ 11.1 mmol/L[2]。 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WHO 1999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标准, 即收缩压≥ 140 mm Hg和/ 或舒张压≥ 90 mm Hg[3]。高血脂的诊断标准:空腹测得血清总胆固醇 (TC) 水平升高:TC>5.7 mmol/L; 甘油三酯 (TG) 水平升高:TG>1.7 mmol/L[4]。血清脂蛋白测定低密度脂蛋白 (LDL) 升高:>3.6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 (HDL) 减低:<0.91 mmol/L。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者斑块形成情况
523名受检查中, 发现斑块形成者350名, 占67%。男263名, 女87名, 其中50岁以下41名, 50~60岁129名, 60岁以上180名。
2.2检查者一般资料调查结果比较
根据斑块检查情况分为斑块组 (n=350) 和正常组 (n=173) , 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检验, 发现受检查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及高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一定影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饮酒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3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有颈动脉斑块作为因变量, 年龄、吸烟, 高血压、 高血糖、高血脂作为自变量,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年龄 (OR=1.15, P<0.01) 、 吸烟 (OR=1.29, P<0.01) 、 高血压 (OR=2.63, P<0.05) 、 高血糖 (OR=2.43, P<0.05) 、 高血脂 (OR=2.20, P<0.05) 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广泛受累的病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 其中以大中型动脉内膜最易受累[5]。颈动脉是全身血管中最容易受累的血管, 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颈动脉位置表浅, 超声探查简单、方便、无创, 而且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颈动脉血管结构、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分布、 数量、大小以及回声特点等情况, 为临床医生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生率、高血脂等方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血脂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因此对高龄者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吸烟已经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吸烟年限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密切相关[6]。王巍等[7]对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的研究也表明, IMT增厚与血糖异常有关。而长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力层容易发生结构的重建, 亦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高血脂患者中, 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吸烟、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均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 应早期积极采取综合的措施来干预这些危险的因素, 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发生。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 而且无损伤、价格低、易重复及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 因此应该考虑在中老年人群健康体检中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列为常规检查, 这样可以尽早发现并干预, 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
参考文献
[1]唐杰, 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
[2]潘琳.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3) :15.
[3]沈琳, 高海青, 由倍安, 等.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 (4) :265-268.
[4]卢剑华, 胡允兆, 李军, 等.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脂蛋白a的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4) :285-287, 336.
[5]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717.
[6]刘建民, 张荣伟, 袁绍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6 (2) :67-68.
冠状动脉斑块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