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方式范文
构成方式范文(精选10篇)
构成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委婉语,对比研究,构成方式,文化
一、引言
委婉语是一种存在于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它是各民族频繁使用的修辞手段。英语和汉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构成方式以及文化内涵上, 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英语民族和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汉语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底蕴所造成的。本文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剖析, 旨在揭示英汉委婉语异同点的文化意蕴。
二、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ismos, 前缀eu-意为well, pleasant, good;词干-pheme-意为speech。也就是说, euphemism意思是“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在汉语中, 委婉语又叫做婉曲或婉转。王希杰将其定义为“婉曲, 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 而闪烁其词, 转弯抹角, 迂回曲折, 用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婉转作为一种修辞格在《辞海》里的定义为“不直言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三、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对比
束定芳认为委婉语的构成须遵循距离、相关、动听三原则。英汉委婉语都是在这三个原则基础之上构成的。这里讨论的构成方式主要是在语言学的层面上, 构成的委婉语是词或词组的形式。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不同, 委婉语的构成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1、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 可以看做是新词的形成过程, 也可以看做是词义发展的过程。因此它的构成就和构词法、语义变化趋势有重合之处。除此之外, 英语委婉语的形成还借助了语音手段和修辞手段等方法。
1.1、语音手段
主要包括曲读法 (phonetic distortion) 和同韵俚语替代法 (rhyming slang) 。曲读法是为了避讳而刻意歪曲禁忌词的发言。例如:把“上帝” (God) 读作gosh, gad。同韵俚语替代法是利用一些与禁忌词或俚语同韵的词语, 来取代相应的禁忌词或俚语, 替代词为禁忌词的同韵俚语。例如, 用hit and miss来替代“小便” (piss) 。
1.2、形态学手段 (或称构词法手段)
新词的构成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合成法 (blending) 、首字母法 (initialism) 、剪辑法 (clipping) 、借词法 (borrowing) 等。合成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并成一个词, 如gezunda (goes under) 夜壶。这与构词法中的合成法略有不同, 因为在合成的委婉词里找不到原来词语的影子, 合成的新词只是音与原来的词或词组相近。首字母法是将禁忌语的第一个字母拼合起来形成字母缩写, 如:X.Y.Z (examine your zipper) 意为请把你的裤子拉链拉上。剪辑法是将一些单词或词组剪辑一部分, 只留下部分音节, 如:bra (brassiere) 胸罩。借词法, 顾名思义, 就是借用外来词替代本族语言中人们认为粗俗的词语。英语中不少禁忌语的委婉词是从拉丁语和法语借来的。如:法语词enceinte用来替代英语中的pregnant (怀孕) 一词。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除了以上四种形态学方法外, 还有另外两种与拼写有关的方法:暗语倒拼 (back slang and pig latin) 和首字母拼音再写法 (respelling of initials) 。此两种方法多与性委婉语有关。
1.3、语义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词语发生的语义变化有五种趋势:语义扩大、语义缩窄、语义升格、语义降格、语义转移。与语义变化类似, 委婉语的形成的方法也可以是宽泛模糊法 (语义扩大) 、语义扬升法 (语义升格) 以及语义转换法 (语义转移) 。宽泛模糊法 (widening) 是将禁忌语的词义扩大, 或者把具体的事物说的抽象, 故意造成语义模糊。
1.4、修辞手段
英语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格来构造委婉语:隐喻和迂回。隐喻法 (metaphorical transfer) 是把禁忌领域中的事物比作有相似特点但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例如:将menstruation (月经) 比作have a visitor (来客人) 。迂回法 (periphrasing) 是一种转弯抹角的说法, 是用较多或较长的词语来表达不便直言的事物。迂回是一种修辞格, 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相当盛行。现如今, 这种修辞常常被政客、律师、官员等使用。
2、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根据于辉对《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所有汉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的统计, 汉语委婉语的构成主要有语音手段、语义手段和修辞手段, 和英语相比缺乏形态学手段。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正字法隶属不同体系。
2.1、语音手段
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依靠谐音, 即词的拼音相同、音调相同或相近。例如:用“隐君子”来代指“瘾君子”, 即有烟瘾或毒瘾的人。这和英语的曲读有相似之处。不过汉语中不同的生母 (辅音) 和韵母 (元音) 组合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词语, 可能会与要表达的委婉语距离过大以至于不能被识别。因此像同韵词语替代这样的方法不适用于汉语。
2.2、语义手段
在汉语构成委婉语的语义手段中, 与英语的相似的主要有语义模糊 (与宽泛模糊相似) 和语义升扬, 外来借词虽有但并不多。例如, 用“谈朋友”来表示“谈男女朋友”、“谈恋爱”, 模糊了词义;用“白衣天使”来代指“护士”, 将这一职业崇高化;外来借词make love通过loan-translation的手段翻译成“做爱”, 代指“性交”。此外, 汉语委婉语的构成还可依靠同义词替代、降格陈述和专用指称三种手段。同义词替代很常见, 如把“死”说成是“辞世”。专用指称是指曾经在古代专门用来指代特定人的特定事物的词, 如皇帝的“死亡”要称作“驾崩”等等。
2.3、修辞手段
借助修辞手段构成的汉语委婉语占了委婉语总数的一多半, 相对于构成英语委婉语的修辞要多一些。它的主要形式有隐喻、借代、比喻、拟人和仿词, 这其中隐喻又占了绝大部分。例如, 用“回老家”指代“死亡”。借代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而且形式多样。有的用特征代本体, 如用“红脸”婉指生气或害羞, 也可指争吵;有的用附属物代本体, 如“青衫”婉指失意的官员 (唐代八九品的文官穿青色衣衫) 。此外还有用工具代本体、用专有名代本体的等借代方式。用比喻手段构成的委婉语, 如用“炒鱿鱼”代指失业。拟人相对来说比较少, 如用“孔方兄”来代指金钱 (因为古代铜钱外圆且内有方孔) 。
2.4、其他手段
除了上述手段外, 汉语委婉语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汉语特有的手段。典故凝练是最多的, 因为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例如, 宋代文人陈慥 (字季常) 的妻子刘氏, 凶悍而善妒, 后世就用“季常之惧”来婉指惧内。此外还有反向陈述, 如将遗像称作“喜神”。通过拆字形成的委婉语有“十一划” (指鸦片) 等等。
四、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根源
虽然有着共同的起源——禁忌语, 但英汉委婉语的构成和功能的不同之处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言辞, 于是就有了“为圣者讳”的现象。有关于名讳的委婉语, 有关于臣子讽谏的委婉语, 甚至对于各等级的人死亡都有专门的委婉语来表达。思想上, 中国人深深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讲究和谐、重视礼貌, 谦虚。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在礼貌原则的选择时轻“一致”而重“谦虚”的现象, 以及一系列包括谦称在内的语义降格的委婉语的出现。此外, 中国的文学传统也崇尚委婉的修辞, 自孔孟之时就倡导“言不尽意”、“曲达之”, 而中国人又是非常尊重传统的, 于是就为后世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调。因此, 光是修辞手段形成的委婉语就占了总数的一半多, 而且还出现了将典故凝练之后的委婉语。
然而,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 这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在这样的大气候下, 个人隐私也就成为一项神圣的利益, 一切与私生活有关的话题都成为禁忌话题。这就促使形成了关于“肥胖”、“年老”等个人方面的委婉语。西方人平等的观念也与东方人的等级观念大相径庭, 因此, 美化低层职业名称的委婉语满足了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态。从历史上看, 18-19世纪的英国处于繁荣时期, 讲究体面典雅, 那时候的委婉语泛滥成灾, 主要是通过语义和修辞的手段, 如宽泛模糊法和迂回来制造委婉语, 如将裤子trousers叫做“nethergarments”等等, 有些矫揉造作的嫌疑。而到了现代, 英国美国的发展使之成为全球霸主, 政府为了缓和全球的矛盾和差距以及安抚国内, 通过迂回和模糊语义的手段来掩盖某些国际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委婉语定义, 然后从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方式上进行对比, 发现英语委婉语的主要构成方式有语音、形态学、语义和修辞四种主要手段, 而汉语委婉语的构成主要有语音、语义和修辞三种主要手段。另外, 本文还对这些主要手段中的具体的类别进行了说明和比较。通过对英汉委婉语的内涵和构成方式的对比, 我们发现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差异造成了这些不同, 文化内涵的差异是更重要的因素。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从而能够促进东西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束定芳, 委婉语新探, 外国语, 1989, (3) 。
[3]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4]于辉, 汉语委婉语的原型—范畴阐释,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7 (4) , 58。
双音节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第2篇
1列组合而成。、并列式: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语素并
(1)语言、道路、朋友、劳动、勇敢、声音、群众、帮助、停止、裁判、选择、优良、恶劣词根意义并列,可以互相说明
(2)骨肉、眉目、尺寸、风浪、笔墨、口舌、方圆、始终、反正、矛盾 词根结合生出新意(3)国家、质量、窗户、人物、忘记、干净偏义复合词(词义偏指其中一个语素)
2前一个语素起修饰后一个语素的作用。、偏正式:组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中,后一个语素是主体,(前偏后正)
火车、铁路、布鞋、电线、汽车、新闻、植物、足球、农业、海军、微笑、热爱、雪白、笔直、崭新 3中,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支、支配式(又叫述宾式,动宾式):组合成词的两个语素配的对象。干事、管家、司机、披肩、化石、提纲、出席、留神、站岗、吃力、积木、夺目
4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补充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补
提高、缩小、扩大、延长、推广、发动、摧毁、说明、降低、推翻、戳穿、征服、减少、说服、看透、纠正、打倒、充满、立正、改进
5述的内容。、陈述式:前一个语素是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是陈(主谓式)地震、祖传、民办、月亮、日蚀、霜降、耳鸣、眼红、事变
6的语素组成的。、名量式:由一个表示实体事物的语素和一个表示物量(这种词一般都是表示某一类事物的)车辆、纸张、枪支、书本、船只、人口、布匹、花朵、事件、房间 7义(词根)、附加式:组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中,有一个表示实在意;另一个不表示实在意义(词缀)只作为辅助成分,附加在表示实在意义的语素的前头或后头。(1)词缀+词根 老虎、老乡;第一、第五;小王、小李;阿妹、阿嫂
(2)词根+词缀。刀子、瓶子;花儿、鸟儿;作者、记者;石头、念头、看头;党性、弹性、词根+叠音词缀(三个音节)红彤彤、红通通、绿油油、水汪汪、干巴 8星星、宝宝、娃娃、哥哥、爷爷、暗暗、往往、纷纷、茫、重叠式:由一个单音节语素重叠而构成的。茫、草草十二.解释下列各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 发生了什么变化:
1.菜
植物类的菜;各种菜肴。扩大。2.匠
木匠。各种有技术的工人。扩大。
3.响回声。声响扩大。
4.采
指采摘植物的果实等有用的部分。指采取。扩大。5.宫
居住的房屋。帝王住的宫殿。缩小。
6.禽走兽总名。主要指飞禽。缩小。7.寡
指无妻无夫的人。只是指失去丈夫的女性。缩小。8.汤热水。指汁水特别多的一种副食品。转移。
9.史古代的一种文职人员。主要指历史。转移。10.孩
婴儿笑。指幼童。转移。11.乐府指汉代采诗的一种音乐机关。指一种诗体。转移。
12.涕眼泪。鼻涕。转移。13.诬
指说话夸大失实。欺骗。词义加重。14.谤议论批评过失。毁谤。词义加重。
15.购重金收买。指一般的买。词义减轻。16.爪牙
指得力的武臣、卫士。指帮凶一类的人。情感色彩不同。17.妖年轻漂亮。妖邪不正。情感色彩不同。
18.媚亲爱、喜爱。有取悦于人。情感色彩不同。19.祥
预兆。指吉兆。情感色彩不同。20.瑞征验。主要指吉兆。情感色彩不同。
21.深刻严刻,不宽缓。不肤浅。情感色彩不同。
一、单、双音词试题
重言词:也叫“重言形况词”,又叫“叠音词”,是重叠两个音节构成的词。连绵词:也叫“联绵词”、“联绵字”,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合成双音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可以分成偏正式联合式和附加式。
单纯双音词 :萧萧夭夭离离(重言词)仓促参差踟躇(双声连绵词)芣苡荒唐仓庚(叠韵连绵词)合成双音词: 县长天下足下寡人(偏正式)爪牙朋友缓急婚姻(联合式)有忡莞尔喟然(附加式)
二、说明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演变的情况。古义:所谓古义,就是就其与今义不同这一点上说的,不管是上古、中古还是近古产生的意义,都统称为古义。今义:所谓今义,主要是指词的现代意义,也包括从近古、中古甚至上古传承下来的意义(如果这种意义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变化的话)。
1、走
2、塘
3、涕
45、菜、丈夫
6、百姓
7、感激
1、走:古义为“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
8、锻炼 就是跑的意思。今义指的是步行。词义发生转移。
2、塘:古义为“堤坝”,“堤防”的意思,如“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塘”就是“堤防”的意思。今义指水塘。词义转移了。
3、涕:上古指眼泪,如《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后来词义转移为指鼻涕,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发生转移。
4、菜:古义仅仅指蔬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今义则包括鸡鱼肉蛋等荤菜,词义范围扩大了。
5、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扩大了。
6、百姓:古义指的是百官,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上层
人物。今义指平民,词义范围扩大了。
7、感激:古义是感动奋激的意思,感情色彩很重,今义是指因为别人的帮助或好意而产生好感或感谢之意,词义的感情色彩变轻了。
8、锻炼:古代锻炼除了有“冶金”的意思之外,还有玩弄法律,陷害他人的意思,是个贬义词,今义则是褒义词,是指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来提高思想觉悟。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词义,并说明使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使用的是引申义“节约”.。节的本义是“竹节”,引申出“节约”的意义。2.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表敬词,使用的是引申义。由本义“价格高”引申为“表.敬词”。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使用的是本义“心怀不满,埋怨,抱怨”。. 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的是其本义“禾束”。.(《诗经·小雅·大田》)使用 5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八年》)使用的是引申义。由本义“树上的果子”引申虚.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化为副词,表“终于,最终”的意思。6臣民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用的是假借义。“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指示代词,“那,那么”。7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的是本义“负担”。.(《礼记·檀弓下》)使用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使用的是假借义,.“然”本义为“燃烧”,假借为形容词词尾。
四、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击、攴(pu)
2、观、察、看、望
3、适、往
4、睿、哲
5、诛、弑 1“击”、“”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这都是“攴”所没有的。2“观”、“察”、“看”、“望”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观”是有目的地细看。“察”是翻来覆去地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看”的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望。“望”指向高处、远处看。3“适”、“往”都有“到”、“去”的意思,但“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语法功能不同。4“睿”、“哲”,都有知识丰富而聪明的意思,但在语义轻重程度上有差别。“睿”在聪明的程度上要高于“哲”,凡事看得深远,了解一切、洞察一切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睿”。5“诛”、“弑”都表示使某一对象失去生命,“诛”表示杀死有罪的人,含杀死“罪有应得”的人的意思,是褒义词。“弑”用于下(臣、子)杀上(君、父),含有犯上作乱的意思,属于贬义词。两个词的主要区别在于褒贬的感情色彩不同。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指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如:、扩大菜:古代指植物性的蔬菜。《说文》:“菜,艸之可食者。”现代汉语“菜”既指能做副食品的 植物、蔬菜,也指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鱼、肉。雄:《说文》:“雄,鸟父也。”指鸟的雄性。现代汉语“雄”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匠:《说文》:“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指木匠。按:匚,fāng。现 代汉语“匠”指各种有技术的工人。睡:《说文》:“睡,坐寐也。”指坐着打瞌睡。现代汉语“睡”,可以是打瞌睡,也可以是卧 床睡。洗:《说文》:“洗,洒足也。”指洗脚。现代汉语“洗”指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彊:《说文》:“彊,弓有力也。”现代汉语“彊”指力量大。注意:彊,强之别。注意:“脸”,古代汉语指脸颊,现代汉语指脸部。不是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由一个 小类上升为所属的一个大类,而脸颊和脸部不是小类和大类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缩小是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缩小宫:《说文》:“宫,室也。”秦以前,不论居住者身份贵贱,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称宫。现代 汉语,“宫”一般指身份尊贵的特殊人群所居住的房屋:宫殿;龙宫;雍和宫。也指人民活动或 娱乐用的房屋的名称。瓦:《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指陶器。现代汉语“瓦”指铺房顶用的建筑 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妃:《说文》:“妃,匹也。”配偶,主要指女性配偶。现代汉语中“妃”专指皇帝的妾以及 太子、王、侯的妻。诏:《说文》:“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告诉。现代汉语“诏”指上告下。肥:《说文》:“肥,多肉也。”指人畜肥。现代汉语指畜肥。3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转移汤,《说文》:“汤,热水也。”,现代指以汁水为主的一种副食品,如鸡蛋汤、菜汤之类。史,《说文》:“记事者也。”是古代一种文职人员,后来专指记事的人。现代汉语“史”主 要指历史。狱,古代汉语指诉讼。现代汉语指监狱。兵,古代汉语指兵器,现代汉语指士兵。
(二)词义轻重的变化1诛,、由轻到重《说文》:“诛,讨也。”指责备、谴责。后引申为惩罚。现代汉语指杀戮。诬,《说文》:“诬,加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引文作“加言也。”)指说话夸大其实。后引申为欺骗。现代汉语指捏造事实冤枉人。2购,、由重到轻《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重价以求得其物也。”现代汉语 指一般的买。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指(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指 用强力取得,据为己有。现代汉语指一般的获得。
东北方言程度表达的构成方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东北方言;程度;构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程度范畴作为量范畴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东北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且大部分研究目前集中在程度副词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北方言程度表达的构成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力求为东北方言程度表达的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在东北方言的程度表达中,按照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不能单独成词语素、单音节词、多音节词以及熟语。
一、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
(1)猴儿/:猴儿奸,表示非常聪明。例: 这孩子猴儿奸。
(2)溜:特别、极其。例:这块儿怎么溜滑?
(3)精:极其。 例:这裤子精短精短的。
(4)确:非常,常跟表浓重颜色的单音形容词搭配。例:怎么胳膊确紫呢?
这类词,不能单独成词,多与其他单音节语素搭配成词,同时,这几个语素在选择其他单音节语素进行搭配时,有一定的要求。“精”常与表示稀少、短小的语素搭配,如精瘦、精稀。“确”后边长搭配色彩词。
二、单音节词
(5)老:极多。例:他家那钱老了。
(6)稀:极其,通常与表示物质性质的单音节形容词搭配。例:你这菜做得稀烂。
(7)贼:高级程度,相当于“很”、“非常”。例:这孩子贼招人稀罕。
(8)死:很、非常,有贬低之意。例:这包死沉死沉的。
(9)成:很、非常。例:你这人成好了。
这类词以程度副词为主,基本都与单音节形容词接合而且有词义上的选择,只有“贼”对中心语较没有选择。同时,在程度的表达上,表达的程度较深。
三、多音节词
(一)单纯词
1.叠音词
(10)钢钢:程度很高。例:咱家苹果钢钢甜。
(11)咣咣:程度很高,有主观情感。例:她长得咣咣漂亮。
(12)嗷嗷:程度很高,有主观感受。例:我看那姑娘嗷嗷好。
(13)嘎儿嘎儿:很、极,程度很高。例:这天儿嘎儿嘎儿冷。
(14)噌噌:速度很快。例:奶奶走起路来噌噌的。
(15)日日(ri35):速度极快。例:马跑得日日地。
这些词修饰的对象为大部分性质形容词和少部分动词,从而用来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和某些动作行为的强度在量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2.非叠音词
(16)顶巴儿/丁门:毫不间断的。例:你别顶巴儿/丁门看我。
(17)贼拉:极其。例:这菜做得贼拉香啊!
(二)合成词
1.复合式
(18)些微:稍微。例:些微有点多了。
“些微”中,些与微为单音节词,分别表示少的意思,两者搭配,表示程度较轻。
2.重叠式
(19)海海:极多。例:这人呐,海海的。
(20)侯儿侯儿(hou35):气极。例:给我气侯儿侯儿的。(气极)
(21)够儿够儿的:极其腻烦。例:我过得够儿够儿的了。
此类表程度的词是由语素重叠构成的,表达的程度多是极端的高程度,但表达范围有限,仅修饰特定的形容词或动作。
3.附加式
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或语素组和表示程度的词缀组合而成。一般为“词根+后缀”。
(22)巴查:表情感的深切。例:他眼泪巴查的。
(23)巴叽溜:表事物或行为轻度的反常。例:这汤酸巴叽溜的 。
(24)巴揪:表轻度的韧性、不脆。例:这玩意儿艮巴揪的。
(25)大鲁:形容词尾,表程度的浓厚。例:这是一碗干大鲁的肉。
(26)古囊:前接单音节形容词,厌恶色彩,缺乏硬度。例:这鞋怎么软古囊的?
(27)忽拉:形容词后,表程度深重,与单音节形容词搭配。例:天儿阴忽拉的。
(28)鼓咕咚:跟单音节形容词后,适用于表昏沉类状态。例:黑鼓咕咚。
(29)麻滋儿:单音节词后,稍微、轻度的。例:这玩意儿甜麻滋儿的。
(30)秃鲁:中性。对形容词起强化作用。例:山上面光秃鲁的。
四、熟语
除上述的程度表达方式,还有一些熟语在东北方言中也表达一定的程度。例如:
(31)一泡尿远:距离特别短。例:一泡尿远的道。
(32)针鼻儿:心眼儿特别小。例:心眼儿跟针鼻儿似的。
(33)一溜十八开:特别快。例:一溜十八开跑了。
(34)针儿扎火燎:非常。例:疼得针儿扎火燎的。
(35)吃屎赶不上热乎:极慢。例: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
此类词语本身具有程度意义且不能加程度副词进行修饰,在表达上更为生动形象,如“吃屎赶不上热乎”。表达的程度更为具体化,如“针鼻儿”只形容心眼儿小。此类词语在使用上相对比较固定,可与之搭配的形容词、动词等更为具体。
本文以东北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东北方言程度表达的构成方式,得出结论:东北方言中的程度表达方式由不能单独成词语素、单纯词、合成词及熟语构成,并且每种构成方式都具有特色。当然,本文对东北方言中有关程度表达的语料的收集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对于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的研究中能够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韩彩凤:《试析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咣咣、嗷嗷、嘎嘎、哇哇”》,哈尔滨学院学报。
[2]常纯民:《试论东北方言程度副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3]马思周、姜光:《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4]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第2期。
[5]曹曼莉:《东北方言中程度词“老”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秦海燕、曹凤霞:《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齐鲁书社。
我院产妇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探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 2015 年9 月在樟木中心卫生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 482 例, 其中初产妇581 例, 经产妇901 例。
1. 2 方法按产妇年龄分3 组, 即≤24 岁、25 ~ 34 岁、≥35岁。统计产妇年龄构成及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分娩和自然分娩 (阴道分娩) 。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年龄构成本组产妇年龄构成为:≤24 岁产妇587 例, 占39. 61% , 25 ~ 34 岁产妇807 例, 占54. 45% , ≥35 岁产妇88例, 占5. 94% 。见表1。
2. 2分娩方式1482 例产妇, 剖宫产分娩率为6. 34% 。其中≤24 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为5. 79% , 25 ~ 34 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为6. 82% , ≥35 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5. 68% , 3 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表明, 女性的生育年龄期大约为15 ~ 45 岁, 年龄<15 岁、> 45 岁较少, 25 ~ 34 岁产妇是樟木中心卫生院主要年龄产妇, 达54. 45% , 其次是年龄≤24 岁产妇, ≥35 岁产妇仅占5. 94% 。樟木中心卫生院的产科建设需重点放在25 ~ 34岁女性生育年龄期, 兼顾两头生育年龄期。
本调查显示, 樟木中心卫生院剖宫产率为6. 34% ,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规定的15% 以下, 各年龄组的分娩方式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说明医院产妇医师严格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确保母婴安全。产妇年龄与分娩方式, 根据蒙秋菊[1]报道, 平南县人民医院初次分娩产妇的分娩方式, 18 ~ 24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18. 00% ;25 ~ 31 岁产妇剖宫产分娩率25. 07% ;32 ~ 37 岁产妇分娩率45. 07% ;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初次剖宫产分娩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有研究报道, 把手指伸入孕妇阴道按压耻骨联合, 让孕妇走路, 发现孕妇左右耻骨在耻骨联合处上下移动, 随月龄增加, 其活动度越大[2]。孕妇年龄越小, 其活动范围越大, 在阴道分娩时, 耻骨联合可伸长, 骨产道直径会越大, 再加上孕妇年龄越小软产道的纤维组织相对较少, 软产道的自然扩张程度会越大, 更容易阴道分娩, 因此, 在人类女性生育年龄15 ~ 45 岁间, 年龄越小阴道分娩率越高。因此, 蒙秋菊[1]报道初次剖宫产分娩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与产妇耻骨联合构成及功能有关, 但要严格剖宫产指征, 年龄大的产妇自然分娩同样是安全的。
当产妇年龄达35 岁后, 医学界称之为高龄产妇, 属于高危产妇, 列入剖宫产指征, 因此, 35 岁后剖宫产率较高。列入剖宫产指征如孕妇羊水过少、瘢痕子宫等, 随B型超声技术的发展, 可检测到脐带绕颈, 脐带绕颈也例入剖宫产指征, 甚至脐血流动量减少, 同样列入剖宫产指征, 医师根据剖宫产指征照本宣科动员产妇做剖宫产分娩, 导致产妇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李庆梅等[3]报道, 高龄经产妇剖宫产率49. 43% (44 /89) , 高龄初产妇剖宫产率47. 06% (40 /85) 。钟甲萍等[4]报道, 瘢痕子宫剖宫产率87. 56% (197 /225) 。黄丽莹等[5]报道, 羊水过少产妇剖宫产率达89. 83% (106 /118) , 肖相云等[6]报道, 脐带绕颈组剖宫产率70. 10% (661 /943) 高于非脐带绕颈剖宫产率32. 11% (305 /950) 。
有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是否安全? 根据梁宏焕[7]报道, 瘢痕子宫产妇剖宫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2. 11% 高于非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0. 8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瘢痕子宫产妇胎盘因素异常发生率为5. 28% 高于非瘢痕子宫妊娠产妇0. 6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因此, 严格掌握再次剖宫产指征, 提高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率, 可以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和胎盘因素异常的发生率。李庆梅[8]等报道, 高龄初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5. 00% (2 /40) 低于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6. 67% (3 /4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认为高龄初产妇阴道产分娩对新生儿安全。肖相云等[6]报道, 脐带绕颈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6. 03% (17 /282) 小于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7. 11% (47 /661)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认为脐带绕颈阴道产分娩安全, 脐带绕颈不作为剖宫产指征。上述表明, 列为剖宫产指征的高龄初产妇、瘢痕子宫、脐带绕颈阴道产分娩是安全的。医师不能过度以剖宫产指征为依据照本宣科动员产妇做剖宫产, 阴道产分娩同样是安全的。
人类自从1610 年开始剖宫产分娩后, 随止血技术、输血技术的发展, 麻醉药品及抗感药物的使用, 尤其是20 世纪新式剖宫产技术的推广, 使剖宫产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剖宫产分娩的的出现, 解决了产科大出血、难产、胎儿窘迫等影响母婴生命安全的难题, 但过度开展会对母婴构成更大的损害。产后出血是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 据秦秀菊等[9]报道, 剖宫产出血量500 ~4200ml, 平均722. 91ml, 产后出血有91. 21% 在产后1h内发生, 其中有17. 42% 失血性休克,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 01% (160 /7945) , 而剖宫产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 83% (132 /345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对婴儿而言, 剖宫产婴儿出生时未经过产道挤压, 缺乏生命中生母第一次爱抚, 缺少母亲的爱抚体验, 产后容易产生情绪敏感、动作不协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胆小等问题, 即“感觉统合失调”。未经产道挤压, 新生儿肺内液体没有挤压出来, 而出现“新生儿湿肺”, 对新生儿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均有损害[10]。总之, 剖宫产分娩对母婴的损害得到世界关注, 本凋查表明, 樟木中心卫生院较重视剖宫产指征的控制, 剖宫产率达到了WHO的规定。
参考文献
[1]蒙秋菊.人类初次分娩方式与分娩年龄关系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32) :127.
[2]韦瑞敏, 陈恒.3985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会阴裂伤状况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6) :817-819.
[3]李庆梅, 李氏天, 肖相云.高龄初产妇与同龄经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9) :87.
[4]钟甲萍, 李庆梅, 肖相云.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1) :140.
[5]黄丽莹.羊水过少1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103-104.
[6]肖相云, 李氏天.脐带绕颈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0) :171-172.
[7]梁宏焕.瘢痕子宫284例妊娠分娩结局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3 (23) :111-112.
[8]李庆梅, 肖相云, 李氏天.高龄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3) :119-120.
[9]秦秀菊, 双艳平.剖宫产产后出血132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6) :3676-3672.
构成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服装构成 优质课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宽,这就要求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应“因时而变”,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装构成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启迪设计灵感,培育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效率的高低则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天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深远的指导意义。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提高本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本校服装构成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教”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懂”,还要让学生“会”,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率、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达成学生“学”的能力和效果。新型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共同發展的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服装构成课的授课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服装构成课不是训练学生表现能力的课程,而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授课教师一开始没驾驭好,学生也就会对这门课程兴趣淡薄。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以往在讲到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时,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模仿的状态,往往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而乏味。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同样是讲点线面构成,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首先结合流行从网上搜索不同服装上的点,如点状四方连续花纹、纽扣、立体花等在服装中应用的范例。充分发挥时尚流行资讯在教学中的作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的参与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自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指导地位,诱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质。在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和创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创意过程中要树立自我否定的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敢于打破惯常的设计创意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服装构成作为一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完全站在自由的立场去追求造型的可能性、材料的开发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到如何让专业基础课紧跟时代步伐,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总结和寻求出更适合于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采取“保留基础,注重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训环节,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检验动手技能呢?那当然就是设计作品。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专题研究、上课表现、社会调研等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并对整过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学生“当堂训练”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研究该课程与其它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与考试评价方式体系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持问题,使之纳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它们整合条件下的作用。
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等部分。服装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通常不分专业都由基础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授课,这种授课体系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内容上选择一刀切的方式,换了专业、换了学生,却不换教学内容,教学和训练缺乏专业针对性。这种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课剥离开来的作法,其后果就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服装构成课教学不能与后续专业课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不知道学习构成是为了什么,更不了解怎样运用到实践当中。服装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理解程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
总而言之,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作为服装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将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练红.服装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探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词汇构成方式浅析 第6篇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彼得德鲁克 (1954) 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对人才的竞争, 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打赢这场商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言是人类交流所不可或缺的, 哲学家Condillac (1782, 引自Fernand Braudel, 1979:234) 指出:“每一科学, 都需有一专门语言, 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思想, ”各行各业均有其独特的行业语。由于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自西方, 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是很有必要的。在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语音、词汇、语法中,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 最为易变且成员最为众多。同样, 在人力资源管理语言中, 人力资源管理词汇是其核心, 该领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映射在词汇中, 如招聘的新术语E-recruitment (电子招聘) 便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趋势。尽管专门用途英语词汇研究的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词汇的研究却极少。该文旨在从词汇学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词汇的构成方式。
2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术语的构词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知识性、专业性。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相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词汇系统主要由术语及一些通用语的基本词汇构成。其中, 术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是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特征的标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构词方式
2.1 词缀法
词缀法通常是指在词基上添加含有语法或词汇信息的派生词缀来产生新词干的方法, 是较为古老和常用的一种构词方式 (冯, 2002) , 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的发展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生成词词性的不同, 词缀法的应用主要分为名词词缀法和动词前缀法。
2.1.1 名词词缀法
以下几组词缀通常被用来添加在动词和名词的词基上以构成名词。
1) 以下列词结尾的名词通常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引起者 (冯, 2002)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用来表示职位的术语最能体现这一构成法的使用。
(1) -ant/-ent表示“者”, 如:assistant (助理) , accountant (会计) , applicant (求职者) , consultant (顾问) , occupant (任职者) , president (总裁)
(2) -ary表示“从事者”, 如:actuary (保险精算师) , HRD intermediary (人力资源开发媒介) , secretary (秘书)
(3) -ee表示“动作承受者”, 如:absentee (缺席者) , employee (雇员) , interviewee (被面试者) , retiree (退休人员) , trainee (培训生)
(4) -er/-or表示“做的人”, 如:administrator (行政主管) , auditor (审计员) , business controller (业务总管) , buyer (采购员) , cashier (出纳员) , copywriter (广告文字撰写人) , financial reporter (财务报告人) , manager (经理) , programmer (程序员) , supervisor (监管员)
(5) -ician表示“技术人员”, 如:electrician (电气技师) , technician (技术员)
(6) -ist表示“的研究者”, 如analyst (分析师) , HR generalist (人力资源专员)
2) 以下前缀添加在动、名、形容词前表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过程、状态或性质。
(1) –ing表示“所述动词的动作或过程”, 如:career planning (职业规划) , collective bargaining (劳资双方代表进行的谈判) , downsizing (裁员) , headhunting (猎头) , job pricing (工作定价) , organizing (组织) , posting (招聘) , rehiring (回聘) , staffing (人事)
(2) –ment表示“动作的行为、手段、结果”, 如:assessment (评估) , entitlement (权利) , employment (雇佣) , management (管理) , recruitment (招聘) , retirement (退休)
(3) –ship表示“职位身份;技巧, 技能”, 如:apprenticeship (学徒) , chairmanship (主席身份) , internship (实习生) , leadership (领导力)
2.1.2 动词词缀法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词汇中最常用到的动词前缀为de- (表示去除, 向下) 和re- (表示重新, 再) , 如:
certification/decertification (认可/取消认可) , regulate/deregulate (管制/解除管制) , individualization/deindividualization (个性化/去个性化) , promotion/demotion (晋升/降职) , recruitment/decruitment (招聘/解聘)
reallocate (重新分配) , reconsolidate (重新整顿) , redeploy (调配) , rehiring (回聘)
2.2 首字母缩略法
首字母缩略词作为商务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在各个领域, 其使用极大得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商务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然也不会例外, 商务活动的高效性要求使得首字母缩略法在人力资源英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AAR=After Action Review (行动后学习机制)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建设性争议解决方法) ;BARS=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 Method (行为锚定等级法:关键时间描述法和量化评价技术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技术) ;BSC=Balanced Score Card (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 ;CIRO=Context Evaluation, Input Valuation, Reaction Evaluation, Output Evaluation (一种培训效果评估模式包括背景评估, 输入评估, 反应评估, 输出评估)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员工帮助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常见问题解答) ;HRP=Human Resource Planning (人力资源规划) ;JIT=Job Instruction Training (工作指导训练)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曼布二氏类型指标:职业性格测试)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目标管理) ;OMS=Occupational Measurement System (职业测定系统) ;OJT=On-the-job Training (在职培训) ;PA=Performance Analysis (绩效分析) ;VPT=Vocational Preference Test (职业性向测试)
2.3 类比法
类比法通过模仿其他的词而创造出新词 (冯, 2002:106) 。例如, 随着西方管理模式的引进, line manager称谓被越来越多地在我国使用, line一词是根据现代组织结构图而来, 是指CEO下面由直线连接各个部门的经理, 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等, line manager就是这个部门成员的直接领导并由此了line management和line employee的概念。
blue-collar (蓝领) 和a white-collar (白领) 分别指从事身体的力量劳动的工作职员和非体力劳动的工作者, 如公务员、教职人员、医生、律师等。后来随着职业的细化, pink-collar (粉领, 执行次要工作的女性) 、gray-collar (灰领, 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gold-collar (金领, 资深人士) 、bright-collar (亮领, IT人才) 等词便由此类比而产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brain-drainbrain-gain, HRMHRD and HRP, child-careelder-care等。
2.4 隐喻法
隐喻将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是一种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构词的基础是涉及的两个不同认知域具有某种相似性, 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 (胡, 2006) 。使用隐喻可以将抽象或模糊的概念或理念形象具体化, 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 隐喻的使用并不罕见, 如:
1) cafeteria benefits这一术语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组福利, 包括奖金、退休金、额外的假期、公司轿车、俱乐部成员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等, 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其中的几项。这种福利形式的特点便是由自助式餐厅cafeteria客人自选自取适合自己口味菜点就餐的餐厅隐喻而来。
2) 许多公司由于对女职工或少数民族存在偏见, 而致使其很少有晋升到管理高层的机会, 有如一道透明无形的障碍物阻挡在他们面前 (李, 2006) 。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 有一术语glass ceiling便借助隐喻的手法很形象地表达出了这一概念。
3) whistle blower字面上是指吹哨子的人, 借助隐喻手段, 该术语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是指向公众揭发组织中不良现象或是当权者不良行为的人, 其行为仿似借助哨子嘹亮尖锐的声音发出一种警告信号。
4) promotion, demotion and rotation分指晋升、降职、轮换的人事调动过程, 这三个词暗含了一种方向性隐喻, 换言之, 我们将晋升认知为向上的, 降职为向下的, 轮换是环形的。
通常来讲, 隐喻是一种从语义角度创造新术语的重要方式, 隐喻法提出了从一个认知域念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 节时省力。除此之外, 从上述例子中也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管理术语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而变得形象具体, 便于记忆。
3 结束语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不断发展, 还会有许多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词汇学习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习得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然而, 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面对纷繁芜杂、层出不穷的术语词汇, 我们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从容应对商务领域中突如其来的大量新词汇、新术语。
摘要:如今,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外企业的成功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由于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自西方, 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是很有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由于其特定的应用领域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区别于普通英语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其中,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在词汇中找到映射。经研究发现,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构词, 即词缀法、首字母缩略法、类比法、隐喻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术语,构词
参考文献
[1]Brailed, Fernand.The Wheels of Commerce[J].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1979, 2:234.
[2]Drucker, Peter.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M].Cambridge:Harward Business Press, 195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冯世梅.英语词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5]李向红.英汉人力资源管理词语翻译探讨[J].中国翻译, 2006, 27 (3) .
[6]王颖, 周平.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异同之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5) .
[7]商红艳.特色商务英语词汇的教法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5) .
构成方式 第7篇
关键词:装饰绘画,艺术特征,构成方式,运用
装饰绘画是现代化艺术的一种较为广泛的创作方式, 我们随处可见的装饰物、美化图, 家居摆设等都蕴含着装饰美。装饰绘画它不同于写实性的绘画, 它有它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既可以独立作为艺术形式存在, 又可以说是现代工艺绘画作品。它还是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 更是在运用一种高度概括美学的艺术语言, 体现创作者的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良好的装饰绘画艺术能够通过艺术特征的彰显, 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带领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由于不同人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背景的差异, 每个人的审美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异, 只有做好分析, 对艺术特征开展探究, 并明确构成方式的运用, 才能更好的突出装饰绘画的艺术效果。
一、构成及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
构成是装饰绘画艺术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一种形式, 也被称为艺术或几何抽象艺术, 对研究创造形象及其组合与排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启迪作者的创作思想, 并提高人们的能力。从某一方面而言, 构成也可以用来研究科学, 大到自然界, 小到微观原子世界, 在结构上都具有自身的关联, 做好期间的排序, 有助于更好的突出装饰绘画的艺术魅力。
装饰绘画在其应用中也具备自己的艺术特点, 秩序性、象征性、浪漫性都是其中的重点。与此同时, 在创作装饰绘画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多样性、意象、重构等手法融入其中, 突出作品优势, 展示出作品要传递的情感, 通过构成的方式展现这些关系, 研究清楚其中包含的规律, 尊重艺术特征。
二、装饰绘画的秩序性及其构成方法的运用
秩序性是装饰绘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它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需要顾及整体, 兼顾部分, 使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美。一副好的绘画作品从画面到整体样式上都需要呈现出一种秩序美, 实现统一, 在清晰的结构图样中遵循自然法则, 更好地凸显装饰绘画所要传递的思想, 将其艺术特征表达出来。具体而言, 装饰绘画的秩序性在表达手法上包括对称、渐变、重复、对比、均衡等多种形式, 研究清楚这些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 是完善装饰绘画艺术特点的关键。
对称是一种和谐美, 指的是轴两边或周围的各类要素需要对应等同起来, 达成一种对称多于画面的关系, 突出它的稳定性与整齐性。重复主要是说在装饰绘画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连续的、有规律的重复使用某些图案或样式, 将其形象的统一性表达出来,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中的一项典型代表。渐变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 在构成方法和绘画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的规律, 使作品通过自身的个性特征表达出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我们在装饰绘画中常见的水滴有大变小的图案就是一种渐变特征的凸显。
因此, 在装饰绘画秩序性特征使用与构成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彰显对称、重复和渐变的特征, 多次运用相同的造型开展设计与创作, 体现一种“群体”概念, 以便更好地组合完成设计, 进行构图, 突出作品的艺术性。
三、装饰绘画的浪漫性及其构成方法的运用
浪漫性是装饰绘画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 也是作品从创意到表现, 从效果到欣赏需要兼顾的主要内容。绘画分为非写实性与表现性两大倾向, 成为促使其具备诗话意韵、幻想趣味的内在因素, 并催化其从现实走向浪漫。观察中外著名的装饰绘画作品, 不难发现创作既包含写实性, 也是作者在合理范围内的想象, 是联想升华的关键。突出装饰绘画的浪漫性, 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 能够更好的启迪作者, 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给欣赏者带来可视化的作品。
装饰绘画的浪漫性特征最常用的表现方法是解构、意象和重组, 在构成过程中需要保留原有的形态特点与精神, 将多种元素集合起来或进行分解, 通过再创造归纳与组合各种意念。绘画是一种二维平面设计, 想要突出它的浪漫性特征, 需要延伸它的二维特征, 扩展空间优势, 利用透视法和明暗法更好的构成画面, 在装饰绘画的创作和设计中都加入浪漫性思维, 实现动态组合, 突出绘画构成方式的优势, 应用好相关艺术特征。
四、装饰绘画的象征性及其构成方法的运用
装饰绘画的象征性是在浪漫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特点, 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把自然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具有表现性的符合, 通过形状、艺术、图案、颜色以及色彩和构成关系表现符合, 反映绘画作品需要传达的理想意境, 给欣赏者带来巨大的启迪。
不同于浪漫性特征, 象征性特点更注重传递精神理念, 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可以运用想象更好的创作艺术, 著名的人面兽、千手观音就是象征性合理利用的案例。另外, 意象化最常用的手打四夸张与变形, 这也需要借助想像力来完成, 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局部夸张变形是将对象最富个性的方面进行处理, 如人物的颈、腰、背以及服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它能强调重点, 突出主题, 更能体现形象的典型性;整体夸张变形, 是使形象的整体特征更加强烈, 趋向性更加明显的艺术形式。两者在象征意象的使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能够通过作品展现不同的形象, 传递出情、景、意、境之间的差异。
五、讨论
以上所说的有关装饰绘画艺术特征的构成方式都是在创作作品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理解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涵, 对于作品设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些构成方式都和作品创作关系密切。装饰绘画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它可以具备人类的天真质朴和最深思熟虑的对美的追求和营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创作形态, 发挥各类艺术特征, 提高作品要表现出的整体效果。浪漫性、秩序性以及象征性作为装饰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具有非常良好的魅力, 它们对绘画作品的构成关系和研究组织特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严格遵照这些特点, 突出装饰绘画的各类艺术特征, 展示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才能够更好的传递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的自身情感, 以便向更多的观赏者彰显其创作意图, 并将这些东西更好地赋予生活气息, 从而让装饰绘画更加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陶化举.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及构成方式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 (8) .
[2]赵伟轩.当代装饰绘画艺术在互动媒体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翁东迪.谈民间美术对现代装饰绘画的渗透[J].莆田学院学报, 2007 (3) .
[4]李淑琴.浅析装饰绘画的美感要素[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浅析现代汉语动宾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第8篇
汉语中, 我国多数学者从句法关系角度得出动宾结构合成词的定义。
朱德熙先生指出, ‘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关系结构一致的, 句法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等, 绝大部分复合词也是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1]
胡习之先生“就复合型合成词来说起结构类型的确立依据是其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将复合词分成‘偏正式’‘支配式’等正是从合成词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着眼的。合成词结构类型的确立取决于词素之间的意义组合而不取决于孤立的词素功能, 其原因就在于词素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决定了词的内部结构。”[2]
由此, 本文对动宾结构合成词的界定结合了复合词内部构成成分间的意义组合关系。
二、汉语动宾结构合成词的构成
周荐先生则认为把支配式分为三小类“v+x”、“a+x”、“n+x” (v、a、n分别代表动作的词素、表事物性状的词素、表事物现象的词素, x表后一受支配的词素 (v表示动词, n表示名词, a表示形容词) ) 支配式复合词有两个词素构成, 一个表示支配, 另一个表示被支配的对象, 绝大部分是表支配的词素在前, 表被支配的对象的词素在后;少数情况是表被支配的对象的词素在前, 表支配的词素在后。以“v+x”的词最多, 约占支配式复合词总数的97.6%。[3]
由此, 本文汉语动宾结构合成词方面主要采用周荐先生 (同本页注释 (3) ) 和王政红学者 (同本页注释 (1) ) 对支配式合成词的分类方法相结合, 即动词性+x, 形容词性+x, 名词性+x (x表示后一被支配的词素) 。其中动词性+x类又可细分为六小类:v+n=N, v+n=V, v+n=A, v+v=V, v+a=V, v+a=A。 (其中v为动词性词素, n为名词性词素, a为形容词性词素)
(一) 动词性+x (v+x) 类
1.v+n=N“动词+名词”能组合成名词性的动宾结构合成名词, 且动宾结构合成名词可以表示各种事物及概念。例如:
2.v+n=V“动词+名词”组合成动词性的动宾结构合成词, 且在动宾结构合成词中占多数。例如:
3.v+n=A“动词+名词”还能组合成形容词性的动宾结构合成词, 后一词素是前一词素行为动作的对象。例如:
以上1-3“v+n”的形式可以构成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动宾结构合成词, 有时也称为动宾式合成名词、动宾式合成动词、动宾式合成形容词, 有的著作则称为支配式合成名词、支配式合成动词、支配式合成形容词, 它们的区别在于叫法不同, 其内部性质是一致的。即“v+n”构成的动宾式合成词可以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4.v+v=V“动词+动词”的形式也能构成动宾式合成词, 前一动词素支配的是事件或事件过程或行为动作, 它们由后一动词素表现出来。此类词的词性必然是动词性的。例如:
5.v+a=V“动词+形容词”能组成动词性的动宾式合成词。例如:
(二) 形容词性+x (a+x) 类
形容词指支配物象的性状, x为性状支配的物象。例如:
(三) 名词性+x (n+x) 类
名词指支配事物现象的物象, x为物象支配的事物现象。这样的例子非常少。例如:
综上, 在“v+x”这一大类中的“v+n”类:除了能组合成做动词性的动宾式合成词外, 还能组合成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宾式合成词;“v+v”和“n+x”类的部分合成词能构成动宾式合成词, 因其词素之间体现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结语
本文从汉语动宾结构合成词构成的角度进行剖析, 即汉语动宾结构合成词构成有三种类型:“动词性+x, 形容词性+x, 名词性+x”。得出:在“动词性+x”类中, 汉语的“动词+名词”可以构成名词性的、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动宾式合成词。这是由于动宾式合成词在汉语中已形成趋势, 为数不少, 专家学者对动宾结构合成词的研究已较为深入, 形成了许许多多对后世有影响的论述, 这些学者的研究是有独创性的且形成体系, 是符合汉语语法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张靖.支配式合成词管窥[J].松辽辽刊, 1989, (4) .
[3]唐超群.动宾式合成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0, (2) .
[4]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构成方式 第9篇
一、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
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果论、过程论和活动论。然而学习活动的多层次性、多侧面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心理机制等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由学习终端时代、微机时代向多媒体和网络时代发展, 网络学习已经绝不只是所谓的“机器学习”。一方面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工具性学习, 具有较强的工具特性;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学习的本质内涵的改变, 它又表现出非工具性的一面, 即追求自身的学习特性和文化内涵, 而这一发展趋势正是网络学习成为未来的人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体现。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把方法解释为“关于解放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 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而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研究者往往把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 看做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 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 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意识, 学习习惯品质。”所以, 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 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有人认为“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同样, 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成了制约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麦克卢汉《理解媒体》一文对传播媒介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麦克卢汉认为文字印刷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 而电子传播不仅延伸了人的视觉而且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当今时代人类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延伸人的多种感官功能的愿望成为可能。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的革新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的革命引发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文字印刷、教室、黑板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因此,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 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 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被动地学习。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 由于学习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 在网络学习方式中, 学习者可以利用新的学习工具——网络进行学习, 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 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令人担忧的是, 在目前网络教育实践中, 人们往往把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与网络学习方式等同起来, 其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的概念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概念中移植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仅仅只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一种“网上搬家式”的外部描述, 或者说是对学习计划和范型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 也不同于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为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评估, 以及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 为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提供了便利。网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不同, 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有着不同于网络教学或学习模式的内涵, 网络学习方式不只是对网络学习计划和范型的组织形式。网络学习方式意味着学生应该具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应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心理认同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因此, 我们在这里把网络学习方式定义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网络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和心理倾向的总称。从外在的形式来看, 网络学习方式表现在网络学习者借助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媒体——网络来进行学习;从内在的实质来看, 网络学习方式体现了网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
二、网络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 外部行为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
网络学习方式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补充或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学习方式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学习方式必将影响人的生存方式。网络学习方式不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问题, 而更是一种心理、行为习惯、人文素质层面上的问题。因此, 网络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者外在的学习行为与内在的心理活动的统一。一方面, 网络学习者通过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空间——网络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网络空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学习情景和心理感受。
(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网络学习方式的两大重要特性。工具性突出网络对学习的技术支持;人文性强调的是人性化的熏陶感染。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网络学习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 让网络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 让网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 让网络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网络, 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方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传统校园环境与网络资源的统一
网络以其丰富的、可共享的资源优越于它以前的一切媒介而成为新一代教育和学习的有利工具, 网络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它能使学习者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其他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能追求大范围的、各种各样的学习选择的真正机会。从学习场所和学习氛围上来看, 传统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学习、生活局限于狭隘的学校环境中。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 学习者在虚拟现实中自由翱翔, 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认同和网络文化氛围, 从而实现了传统校园环境与网络资源的统一。
(四) 自主性与协作性的统一
自主性与协作性的统一是网络学习方式的内在属性。网络学习方式是一种个性化、协作化、开放化的自我建构性的学习方式。一方面, 网络学习者与网络教师的分离状态决定了其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 充分的交流与协作以及开放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自我建构提供了可能。其次, 网络学习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利用资源的学习, 即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情境性探究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 借助资源, 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 利用网络通信, 形成网上社群, 进行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 使用信息工具, 创新性、实践性地解决学习问题。
(五) 深度与广度的统一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 由于印刷媒体占主导地位, 学习者是一个“视觉学习者” (《学习的革命》一文中把学习者分为三种类型:触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 , 文字使视觉功能得以强化和延伸, 而“作为视觉功能的强化和延伸, 拼音字母在任何有文字的社会中, 都要削弱其他官能 (声觉、触觉和味觉) 的作用。”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不仅仅使学习者成为一个视觉学习者, 更要使其成为一个多觉学习者。多种信息与符号的刺激使网络学习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多层次、多角度之上。“网络的出现是‘多维实在’的一种更加充分的‘显展’。”网络为学习者进行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构成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相互关联的基本元素, 基本要素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因此, 相对于事物的系统构成来说是, 基本要素有不可或缺性。要素不是孤立的元素, 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 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 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性存在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征。
一般观点认为,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网络学习是基于连通世界的互联网的学习, 它不以地理位置上定点的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网络课堂是全天候, 而不是传统课堂的定时开放和定时关闭;网络学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流动的、基于文本的多媒体材料, 而传统学校教育内容基本上是静止的文字材料;网络学习资源中有从不关闭的、随用随取的全球数字图书馆和实验室等, 而传统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却有不便于使用的诸多限制。因此, 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既包含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又包含其特定要素。一方面, 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的选择要体现基本要素的独特性、稳定性等特性;另一方面, 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联性要凸现出网络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这里, 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者、网络导师、网络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因为没有学习者、没有网络导师、没有网络或者没有网络课程, 将不存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1.网络学习者。
从广义上讲, 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工作与否、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可以参加网络学习。所以网络学习者与传统学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网络学习者各方面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网络学习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各种需要。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是意义的主动建构, 不是知识的被动容纳。网络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 网络其巨大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给每一个用户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的权利和便利。正是拥有了这种权利和便利, 网络学习者不仅仅是信息的受众, 还是信息的创造者。
2.网络导师。
网络导师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位教师的角色, 即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评价者以及网络课程的传送者, 而且是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协作者。网络导师不再像传统教师那样通过面对面课堂教学中的命令控制学生, 而是靠知识来“赚取”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命令”。所以, 网络学习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网络学习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 网络学习方式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的、自我建构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方式;另一方面, 网络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依赖于导师的指导, 网络学习者的这种自我建构因为网络导师的指导、帮助、协作评价而顺利完成。
3.网络。
网络要素从广义上讲包括能支持学生学习的一切人际环境、信息通信技术环境等, 在这里“网络”特指基于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因此, 网络特别是因特网内含着电脑的存在、网络学习的基本技术支持以及学习空间的存在。因为, 网络是电脑的网络, 网络的存在已经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和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的所谓“学习空间”已经嵌入了网络之中。而且, 网络学习的“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这就证明了网络是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也恰恰是网络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之一。
4.网络课程。
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助服务是网络学习的两大支柱, 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核心部分。网络学习依托于网络课程实现, 网络课程一般包括四个成分:学习目标、网络课程内容、指导性策略和网络课程评价。网络课程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即网络课程要利于和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专家或学者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学生与其他网络资源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交互。作为网络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了, 它既包含基于网络的学习内容, 并且这一内容随着交互在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肖川.学习方式就是人的生存方式[J].中小学管理, 2002, (8) .
[2]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EB/OL].http://geloh im.b logch ina.com/b log/artic le_91378.518282.htm l.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4]桑新民.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2) .
[5][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第10篇
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 就要尽全力、形合力。无论是以素质教育, 或是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均“要改变教育重智轻体’的状态[2,3,4,5,6]。李文川认为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 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 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 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7]。本文在借鉴此概念的基础上, 依据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反映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以期有效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根据年级、性别、专业分层后, 随机抽取1300人, 年龄在18~24岁之间, 其中女生674人, 男生491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文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学校图书馆, 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 基本了解目前体育类有关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现状研究, 为本文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2010年全国体质测试中的全国统一问卷 (大学生部分) 对调查对象的锻炼目的、动机、运动量、锻炼态度、锻炼习惯、饮食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解。共发放问卷1300份, 回收问卷1300份, 回收率100%。要求被试对象当场填写、回收, 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5份, 有效率90%。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编制了《沈阳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特征、体育效益五个部分[8,9,10]。对问卷采取主观评价进行效度检验, 问卷经三次讨论修订后, 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取重测法, 通过发放的200份问卷的两轮重测结果显示, 相关系数为r=0.735。说明该问卷的信、效度的检测已完全符合调研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 对体育生活方式问卷进行赋分,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表1显示, 将体育生活方式7因素的量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采用球形检验结果确定数据的可操作性, 再对数据进行旋转因子矩阵, 多个公因子的提出运用主轴因子分解法。具体如下:
(1) 将提出的3项公因子进行整合, 分别将第Q24~Q33题整合后命名为体育行为主体因子 (共10题) 、将Q20~Q23题整合后命名为体育行为特征因子 (共4题) 、将Q3~Q15题整合后命名为体育行为效益因子 (13题) 。
(2) 经过对公因子处理, 计算出公因子的平均值, 并以各公因子的平均值为界限划分各个公因子, 然后将三个公因子整合确定出体育生活方式维度一组 (具备体育生活方式构成要素中任何一组) 、维度二组 (具备体育生活方式构成要素中任何两组) 、维度三组 (具备体育生活方式构成要素中任何三组, 即良好组) 和不良组。最后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Whitney (U) 、单因素方差 (ANOVA) 及多重比较 (Bonferroni) 等分析方法进行组间的比较, 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 其中P﹤0.05表示组间具有差异性差异。各变量如下:因变量: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自变量 (固定因子) :将体育行为主体因子 (动机、态度、目的) ;体育行为特征因子 (参与体育的方式、类型、手段、持续时间等) ;体育行为效益因子 (健康水平评定等) 划分为四组维度。维度一组 (具备任何一组够成要素) , 维度二组 (具备任何良组构成要素) , 维度三组 (同时具备三组构成要素) , 不良组 (不具备其中任何一组构成要素) [11]。
3.2 构成因素的确定与命名
将经过筛选后的33道题作为因素分析的基础资料。分析前, 先进行抽样充足性的Kaiser-Meyer-Olkin (KMO) 检验和因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Bartlett即球形检验) 。结果显示KMO值为0.890。显著性水平为P﹤0.001, 差异极其显著。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研究中的因素命名遵循以下原则[12]:一是参照理论构想命名, 即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理论构想编制的预试问卷的哪一维度, 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最多, 就以哪个构想的维度来命名;因素一包含的10道题项涉及到体育行为动机、态度, 可命名为“体育行为主体”。因素二所包含的4道题涉及到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可命名为“体育行为特征”。因素三所包含的13道题涉及到饮食行为, 可命名为“体育行为效益”。
通过表2显示, 本研究通过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分析确定了体育生活方式的正式题项, 并揭示体育生活方式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因子1, 包括10个项目, 反映参与锻炼目的、态度、动机等。因此, 被命名为体育行为主体因子。
因子2, 包括4个项目, 反映参与运动时间、运动量、强度。因此, 被命名为体育行为特征因子。
因子3, 包括13个项目, 反映参与锻炼后的自我评价、营养状况。因此, 被命名为体育行为效益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旋转提取出公因子的属性不仅符合李文川对体育生活方式确定的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自觉性特征[7], 更符合在校大学生生活现状, 使其评价指标更具全面性。
4 结论
4.1《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将由三组要素七项指标构成。既包括:参与运动的目的、态度;参与运动的时间、频次、强度;营养状况、运动后的自我反馈等。
4.2《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检验, 可以作为评价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良好与否的评价标准。
摘要: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构建了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评价理论指标体系, 在文献整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行为主体、体育行为特征、体育行为效益在概念模型与量化分析中均具备明显意义, 借此几个要素, 制定《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经检验, 该量表具有可靠地信、效度, 可以对在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地评定工具。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问卷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3-04/16/c_124589458.htm
[2]梁思雨, 杨光, 白翠瑾.体育行为对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4 (27) :36-40.
[3]白翠瑾, 杨光, 梁思雨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0 (10) :15-20.
[4]孟莉, 杨光.营养状况差异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以辽宁省中学生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 6 (26) :115-117.
[5]王晓楠, 杨光, 白翠瑾.营养行为差异下的大学生运动量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1 (4) :426-428.
[6]孟莉, 杨光.营养状况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12, 34 (6) :56-58.
[7]李文川, 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4 (3) :33-36.
[8]孙柱兵.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研[J].体育科技, 2010, 31 (2) :120-123.
[9]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 2007, 14 (8) :88-91.
[10]韩岳洋, 杨光.地理环境差异下的中学生体质比较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 (30) :115-118.
[11]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1, 6.
构成方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