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精选6篇)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第1篇
浅谈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的建设概况,阐述、分析了其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采取的`防止或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措施,宣传这一供水枢纽工程的作用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了解和认识这座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其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 者:钟绍塘 作者单位: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广东,湛江,524000 期 刊: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Journal: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年,卷(期):, 29(3) 分类号:X171 关键词:鉴江供水枢纽 生态环境 影响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第2篇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东经104°07′41″~105°35′34″,北纬28°49′43″~30°34′10″。行政区划上属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县;眉山市仁寿县;内江市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泸州市泸县、龙马潭区,江阳区等10个县、区。
本项目工可推荐方案(A1+K线+B线+K线)起于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K0+000=绕城高速公路K34+600),向南经应龙村,在裴家与华(阳)龙(泉驿)公路交叉,过兴隆东,于梁家坝跨鹿溪河,过黄龙村、大林东、高天湾,于巫通寺设隧道穿二峨山进入仁寿境内。过千合、文公东、瓦窑坝、郑家沟、桅杆湾、挑水沱、青岗乡西,在段家坝跨通江河,过冯家沟、石咀乡东、新庙村、玉泉村,在铜锣沟跨清水河,过禄加西、汪洋东、桐凉村进入威远县境内。过连界西、关刀桥,设隧道穿马鞍山,过新场东、穿心点、老场、上坝、双河口、庆卫、威远西,在徐家冲跨省道S207线,跨曹家冲,在朱家祠堂跨清溪河,过小高洞、界牌东后进入自贡境内。于大山铺北万家桥设枢纽互通与内(江)宜(宾)高速公路交叉,随即跨越省道S206、内(江)昆(明)铁路,过杨家坝、瓦市铺西、罗家湾、棉远桥后跨沱江,过富顺东、东禅寺,设隧道穿龙贯山后进入泸州市境内。过瓦子场北、上河坝,在大石磊跨濑溪河,在仰天窝设枢纽互通与隆(昌)纳(溪)高速公路交叉,过西谭庵,在石洞南与国道G321线交叉,过回龙湾,在得龙桥跨龙溪河,止于黄通寺。延伸在手爬岩跨长江,过杨山,于分水岭北板栗湾接泸(州)赤(水)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全长262.551公里。
本项目拟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即江家(起点)(A1K0+000)~兴隆(K17+780)段计算行车速度100km/h,六车道路基宽度33.5m;兴隆(K17+780)~分水(终点)(K262+551)段计算行车速度80km/h,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有特大桥8351米/7座,大桥74977米/204座,中桥1947米/28座,小桥26/1座,桥梁总计85301米/240座,占路线长度的32.49%;设长隧道8155米/4座,短隧道(双连拱)210米/1座,隧道总计8365米/5座,占路线总长3.19%;桥隧占路线总长35.68%;互通式立体交叉20座,分离式交叉13处,涵洞22546/561米/道,其中人行通道涵468道,人行通道及人行天桥7431/115米/座。
本项目全线挖方总量为2936.46万m3,填方总1762.89万m3,借方7.49万m3,剥离表土272.98万m3,弃方957.61万m3(自然方),弃方换算成松方总量为1446.44万m3。全线共规划设置76处弃渣场堆放路基、隧道弃方;另设置1个取土场供相应路段进行填方;设置预制场41处,设置拌和场24处,新建或整修施工便道约69公里。
本公路工程拟占地共计1976.08hm2,其中永久性占用土地1717.01hm2,包括水田393.07 hm2,旱地577.96 hm2,林草地659.53 hm2,宅基地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85.83 hm2,河滩地0.63 hm2;临时性占用土地259.07 hm2,包括水田46.66 hm2,旱地156.83 hm2,林草地55.58 hm2。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06.8338亿元,平均每公里投资约7867万元,分4年投入,分年投资比例为20%∶30%∶30%∶20%。预计于2008年底开工,2012年底建成通车,建设期4年。
二、路线比选及重要环境要素分析
1、在综合考虑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社会经济、城镇规划、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空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工可”的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
2、敏感区域
本项目在K254+635(手爬岩)跨长江,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本次评价以就工程实施对该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委托相关资质机构进行专项评估。
本项目工可推荐的路线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路线不涉及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并且路线已经调整出原来中穿的自贡恐龙国家级地质公园,确保路线距离地质公园边界在500米以上。
3、饮用水源
本项目经过环评单位和工可路线主体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和调整,推荐路线方案因客观因素制约,无法调整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路段有三处,分别是威远县团鱼凼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受庆卫镇城镇发展规划控制)、沿滩区仙市镇杨柳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受路线总体走向和何市镇双桥水库二级保护区限制)、龙马潭区特兴镇龙溪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受路线总体走向和泸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限制)。针对这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本次评价要求工程建设单位在确保饮用水安全和加强施工期、营运期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内江市政府、自贡市政府和泸州市政府均复函同意了推荐路线方案。
4、城市规划
本项目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直接连接了四川省规划中的九大城市中的自贡和泸州两市,连接了仁寿、威远、富顺三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依据本项目所在地区需要服务和连接的主要城镇(仁寿、威远、自贡、富顺、泸州等),项目工可推荐路线方案总体符合项目沿线重要城镇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坚持“靠近而不进入”的总体原则下,尽量选择了有利于地方社会经发展和缓解当地交通运输瓶颈的路线行进方案。
5、文物保护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影响。
6、矿产压覆
根据调查,本工程设计路线在仁寿~威远段(公路里程桩号K90~K120),从平面上穿越数个煤矿采空区,工程在该段建设多为地表工程,局部存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且公路路面设计高程与路面以下各煤矿采空区顶板高程相差108~200m,所以该工程建设不会对煤矿采煤产生不利影响。
7、重大基础设施
拟建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三、社会环境
1、随着公路建成运营,必将带动沿线诸多行业的兴起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
;加强城乡贸易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大量机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2、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发展。虽然,兴建该公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在项目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并注重项目沿线水资源的保护。
3、公路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将使部分当地居民群众临时或永久性搬迁,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国家政策办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安置后,进行再生产,能够把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
4、该公路的建设投入运营后,对原电力、水利、交通、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干扰影响不大,长江特大桥桥位通航环境较好,通航净空尺度满足《内河通航标准》中关于Ⅲ级航道净空尺度的要求。
5、拟建公路对居住区、群众人际交往以及耕作的分隔和阻碍的影响很小,通过设置桥梁、通道涵洞、人行天桥等方式可以得以缓解。
6、拟建公路的路线选择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本着路线过乡镇“近而不进”的原则,对沿线城镇规划无大的影响,但过老的明月乡场镇路段下阶段可考虑局部调线,减小拆迁安置。
7、经过初步调查,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公路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拟建公路沿线的文物进行调查勘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后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立即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四、生态环境
1、拟建公路所在区域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期长,土壤适宜种性广,在海拔200~500m的丘陵地带多已垦殖为农业区域,并栽培有油桐、油茶、柑橘、枇杷、梨、龙眼等。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区内的地带性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已经不复存在,现有植被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灌丛、草丛和人工植被。在科属组成上,根据调查和现有资料统计,有维管束植物136科377属512种,其中蕨类植物18科25属30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12科342属469种。
2、拟建公路所经的区县包括成都市锦江区和双流县,眉山市仁寿县,内江市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和富顺县,泸州市泸县、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等10个县、区。各区县林地面积在4352.90~43977.10 hm2之间,森林覆盖率在16.41%~31.50之间。
3、项目沿线:起点至二峨山隧道进口段,K0+000~K37+375,海拔48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慈竹林、枫杨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二峨山隧道出口至汪洋互通段,K39+685~K97+140,海拔35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柏木林、马尾松林、喜树苦楝混交林、慈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汪洋互通至老场隧道进口段,K97+140~K115+050,海拔520~70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杉木四川大头茶混交林、毛竹林、慈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老场隧道出口至许家山隧道进口段,K117+000~K129+230,海拔350~525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柏木林、慈竹林、毛竹林、蓝桉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许家山隧道出口至大黄山隧道进口段,K129+440~158+300,海拔300~38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柏木林、慈竹林、硬头黄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大黄山隧道出口至瓦市互通段,159+370~K179+220,海拔290~30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慈竹林、斑竹林、麻竹林、农田、及经济林等;瓦市互通至富顺互通段,K179+220~K194+050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海拔260~29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慈竹林、麻竹林、白夹竹林、斑竹淋、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富顺互通至小峨山隧道进口段,K194+050~K213+640,海拔29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杉木林、马尾松林、慈竹林、麻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小峨山隧道出口至石洞互通段,K216+465~K241+750,海拔27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杉木园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栎类混交林、慈竹林、斑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石洞互通至终点段,K241+750~K262+551,海拔210~350m;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马尾松林、龙眼林、慈竹林、麻竹林灌草丛、农田、及经济林等。
4、评价区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人类干扰下形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区植被均处于次生演替的不同阶段,群落特征尚未稳定,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评价区内资源植物种类较多,均呈零星分布,野外考察未发现集中分布、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根据现场调查,按照国务院1999年8月4日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及《四川省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有人工栽培的国家保护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表5.2-8),但距离较远,公路建设不会影响到其生长。自1998年天保林工程实施以来,拟建公路沿线各区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地的天然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区域内的天然保护林分布在K32+350~K42双流仁寿交界二峨山、K100~K109仁寿威远交界处、K128~K134许家山、K150~K160威远自贡交界大黄山、K210~K220富顺泸县交界小峨山等路段,本区天然林表现出如下特点: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比重较大。
5、拟建公路K254+635长江大桥穿越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长江南岸树龄约80年的龙眼林,龙眼林沿长江岸边呈条带状分布,宽约70m,龙眼株距约为7m。拟建公路影响株数为64株。
6、拟建公路所在区域属东洋界华中区和西南区交界处,古北界动物与东洋界动物在此区域相互渗透,混杂,同域分布,鱼类和鸟类物种数较为丰富。由于沿线以农耕环境和人工林为主,植物组合单纯,人为干扰严重,脊椎动物种类相对贫乏。通过沿线调查,访问沿线村民,沿线主要动物是王锦蛇、乌梢蛇等爬行类动物、大杜鹃、斑头鸺鹠等鸟类、松鼠等小型兽类及蝴蝶等昆虫类动物,农田及村庄周边有常见的麻雀、家燕等鸟类、褐家鼠等啮齿目兽类、蟾蜍等两栖类等。拟建公路以特大桥型式在K254+635跨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州段缓冲区,距离缓冲区的上边界约13km,距离缓冲区的下边界约25km。
7、拟建公路起点至兴隆段(A1K0+000~K17+780)段六车道高速公路,兴隆~分水(终点)段(K17+780~K262+551)四车道高速公路,公路路基占地指标均低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中微丘区占地指标的低值,符合要求。互通立交占地显示,江家枢纽互通等20个互通分别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平原微丘区互通占地指标的中、低值。
8、取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地表取土,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改变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使区域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降。同时取弃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拟建公路项目在取弃土场设计选址过程中,尽量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地,力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项目区地形复杂,林草茂盛,耕地分布零散,弃渣场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耕地。项目沿线拟设置1处取土场,上路桩号为K7 +700,取土场总占地面积0.8hm2。设置76处弃渣场,弃渣场总占地面积104.8hm2。施工结束后将进行取弃渣场表土回填复垦和绿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取弃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9、拟建公路需新修建施工便道68.96km,总占地面积为41.38hm2,其中耕地4.86hm2,旱地23.03hm2,林草地13.50hm2,施工便道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本项目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新建施工便道原则上进行保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应对路面进行平整、硬化后交付地方作为农村公路使用;将来无法使用的,采取恢复措施。拟建公路大桥、隧道等大型工程较多,施工过程中需设置41处施工场地,占地面积为51.37hm2,其中包括水田3.33hm2,旱地35.96hm2,荒草地12.08hm2,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结束后对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可减轻和弥补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鉴于本项目施工场地占地数量有限,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因此施工场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被环境所接受。由于本项目沿线人口较为密集,建议施工单位尽量采取租住地方现有空闲房屋的形式,确需新建的应设置在公路永久占地范围内,避免新增占地造成生态破坏。
10、拟建公路工程的建设造成年生物量减少72524.7t,其中永久占地损失生物量66212.98t,临时占地年损失生物量6311.72t,项目沿线为典型农业生态区,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体系的生产力降低幅度不大。而且临时占地损失的生物量施工结束后可通过绿化、复垦得到补偿,永久占地损失的生物量通过公路互通立交、中央分隔带和边坡绿化,耕地补偿等也可以得到恢复。工程在下阶段设计中应尽量优化K255+635长江大桥的位置,避免对长江南岸龙眼林古树造成破坏。若桥位优化确有困难,施工前应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对受影响龙眼树进行移栽,最大程度地减少破坏。
11、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区域内的天然林分布在K32+350~K42双流仁寿交界二峨山、K100~K109仁寿威远交界处、K128~K134许家山、K150~K160威远自贡交界大黄山、K210~K220富顺泸县交界小峨山等路段。除仁寿威远交界处外,其余穿越天然林集中区域的路段均设置隧道,对天然林地影响较小,不会占用和影响到天然林的主体部分。工程永久占用林草地659.53hm2,临时占用林草地55.58hm2。相对于区域遍布的林草地来说,所占比例较小。
12、拟建公路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占用耕地,但从征占比重来看很小,项目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地区整体民众的生产水平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沿线农业生产发达,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公路将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从占用的比重来看,项目建设对沿线的基本农田总量影响较小。
13、施工期对野生动物影响是必然的,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这种影响由于只涉及在施工区域,范围较小,而且整个施工区的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区的野生动物较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失去栖息地而死亡,种群数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仅在施工区的野生动物密度会有所降低。营运期工程设有桥梁240座,通道115处,涵洞561道,隧道5座,互通式立交20座,分离式立交13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阻隔的影响,可以保证物种生存和物种交流。
14、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均为鸟类和兽类。项目沿线林地和水域面积较大,可供选择作为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区域面积较大,加之鸟类活动范围较大,它们会选择新的栖息地,因此拟建公路对其影响轻微。水獭、豹猫、赤狐可避开道路两侧的噪声影响带、灯光影响带觅食和栖息,而且项目设置桥梁240座,通道115处,涵洞561道,隧道5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座,可供动物通过,对保护动物的影响较小。
15、本项目的长江大桥施工期间建设范围内河流局部区域的河势变化很小,时间较短,对鱼类产生活和繁殖习性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减小。对最近的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很小。在有防护措施情况下,SS预测浓度为21.52mg/L,不会影响现有的水体功能,COD、SS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及《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标准值要求。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实施完善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采用专用管道将桥面径流收集后引到集水池中,避免初期雨水径流或事故径流对水体造成影响,对桥区建设水域附近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珍稀、特有鱼类及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等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很小。
五、声环境
1、本项目两侧评价范围内共有噪声敏感点203个,其中村庄196处,学校6所,医院1所。村庄敏感点中距离路中心线距离小于40m的有101处。
2、代表性敏感点生活噪声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成都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51~52dB,夜间噪声40~43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眉山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48~52dB,夜间噪声40~42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内江市、自贡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44.4~54.2dB,夜间噪声38.3~47.7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泸州市境内监测点昼间噪声为35.9~48.3dB,夜间噪声39.0~46.1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代表性敏感点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表明:锦水花香小区1栋楼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夜间噪声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类标准。BK73+800冯家坝昼夜交通噪声满足4类标准;裴家巷子交通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结果可见,现有道路对敏感点的影响主要为夜间交通噪声影响显著,且影响范围集中在距离路线50m的区域,100m处监测结果夜间交通噪声略高于2类标准,200m处监测结果远小于2类标准,可见交通噪声在200m处基本不会产生影响;邓家坝24h的连续交通噪声监测结果显示,昼间8:00时段监测的结果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类标准,夜间4:00、5:00、6:00时段监测结果超过4类噪声标准,超标量为0.9~3.6dB。说明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夜间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00~7:00。
3、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的范围内。路基施工在昼间在距施工场地40m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桥梁施工打桩时影响较远,昼间在126m处才能达标。
根据敏感点房屋分布特点,各村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昼间施工噪声对临路距离小于40m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和影响。夜间施工影响范围大于昼间,夜间施工噪声对临路200m内的住户存在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是短期污染行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对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4、项目沿线敏感点营运近期、中期及远期交通噪声评价如下:
(1)村庄敏感点
拟建公路沿线敏感点营运近期昼间唐家大堰、梁家坝、任家坡等6处超标,超标范围为0.1~1.9dB,其中梁家坝超标量最大;夜间白家院子、万家院子等106处敏感点存在超标,超标范围为0.1~9.6dB,其中超标量最大的敏感点为庙儿墩。营运中期昼间噪声14处敏感点均超标,超标范围为0.1~3.4dB;夜间162处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为12.4~0.1dB。营运远期昼间噪声48处敏感点存在超标,超标范围为0.1~4.9dB,夜间192处敏感点超标,超标范围为0.1~14.0dB。
(2)医院、学校敏感点
拟建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有医院1所,学校6所。千合乡卫生院营运初期昼夜噪声均达到2类标准,中期夜间超标1.3dB,远期夜间超标2.9dB。6所学校均无住宿学生,仅预测昼间噪声值。预测结果显示营运近期刘海小学、燎原小学、双龙小学存在超标,超标量分别为3.4、3.3、1.7dB。中期3所学校昼间超标,超标量分别为4.9、4.7、3.3 dB。远期5所学校超标,昼间超标范围为0.9~6.6dB。
5、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本评价结合实际踏勘的情况及评价中的预测结果,对噪声超标较大敏感点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措施原则为营运近期未超标的敏感点不采取措施,近期超标在3dB的敏感点采取监控措施,超标大于3dB的敏感点,根据路线一侧超标户数大于20户采取声屏障,超标户数小于20户采取通风隔声窗。
6、建议规划部门不要批准在拟建项目两侧235m内修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对声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建筑物,如果一定要建,则其声环境保护措施应由建设单位自行解决。
六、水环境
1、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一般地表水体两类,一般水体包括长江、沱江、鹿溪河、东风渠、通江河、清水河、威远河、釜溪河、濑溪河、龙溪河、船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威远县团鱼凼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沿滩区仙市镇杨杨叉河用水源保护区、龙马潭区特兴镇龙溪河饮用水源保护区。
2、从现状监测看,拟建公路跨越威远河、沱江、濑溪河、长江河段pH值、CODcr、NH3-N、石油类4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说明这些河段水环境质量良好;路线跨越通江河段,由于河流沿线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国省道交通运输的影响,且监测时段位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缓,石油类超标3~4.6倍,CODcr超标0.1~0.25倍。
3、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雨污水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生活污水。
4、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另外要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期4座长隧道地下水不丰富,因此发生大量涌水的几率较小,对上部植被生长用水和少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影响较小,对于隧道施工废水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
5、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绿化。
6、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和矿建材料)车辆在所经水域(主要长江、沱江、通江河、清水河、威远河、釜溪河、濑溪河、龙溪河等跨河及临河路段)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七、环境空气
1、以锦水花香小区(A1K1+280)、袁家(K120+500)、大山铺北万家桥(K162+434)、龙头铺泸酒发展区(K256+500)作为代表监测点的整个范围NO2和TSP日均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但时间是短暂的。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掩盖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影响程度。
3、类比分析可知,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公路沿线各路段的CO、NOx浓度在路中心线20m外可满足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八、水土保持
1、项目建设期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时段,由于项目对原有地表的扰动,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区在预测时段内若不设置挡防措施将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69.702万t,其中自然背景流失量18.678万t,工程建设新增土壤流失量为151.024万t,且路基工程施工、弃渣场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
2、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涵盖了主体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单项,涉及的水土保持分项目完整;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囊括了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水土保持范围界定全面、准确。
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项目承受的水力侵蚀,减少公路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4、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资为18618.25万元。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后,植物防护措施面积720.72hm2;工程防护措施面积184.66hm2。项目的实施没有重大的水土流失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上看,本项目建设可行。
九、固体废物
施工期应在施工集中场所设置临时垃圾收集桶,运营期在停车区和服务区考虑设置垃圾桶收集固体废物,垃圾定期运附近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
十、事故风险
从预测结果可见,拟建公路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概率小。2013年环境敏感路段危险品运输石化产品和运输矿建材料的车辆的平均发生概率分别为每年0.04次和0.05次,2019年为0.06次和0.08次,2027年为0.09次和0.11次。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化产品)风险事故,对敏感路域环境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运输矿建材料车辆全线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石化产品要大,但造成的污染程度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公众参与
通过对本项目沿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普通群众,特别是受影响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绝大多数拥护该公路建设项目,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该公路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有被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公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同意该公路建设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住房,并有条件服从安置,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要求经济补偿,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征地拆迁政策不太了解;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公路建设对自己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噪声影响和土地占用,提出
加强公路绿化、减少农田占用、保护农民利益等要求。
十二、经济损益分析
对拟建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投资进行估算,一次性环保投资24314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2%,环保投资12.5万元,环保措施的实施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9010万元,按照营运期10年估算,环保效益比为3.6,说明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较显著。
十三、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 成都至自贡至泸州(至赤水)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是适应四川省及达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下级网络-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需要,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是省交通建设联系会议第一次会议确定的“6+3+2”建设项目中力争今年开工的2个项目之一,不仅连接了省会成都市,也连接了四川省规划中的自贡和泸州两大城市,形成大城市间快速、便捷的运输大通道,对实现西部地区内引外联、通江达海,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加快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建设时机日趋成熟。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第3篇
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开工建设, 目前九甸峡水利枢纽已建成,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将于2012年建成通水。会宁北部作为引洮一期的受水区, 必须衔接好农村饮水工程与引洮一期工程的关系, 尽快建成一期工程配套供水工程。受水区主要包括新庄塬、汉岔、头寨、郭城、河畔、白草塬、土门岘、新塬、刘寨、土高、草滩等11乡镇。
2 工程概况
会宁北部供水工程的主要工程任务是解决会宁县北部11个乡镇的集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工业用水问题, 还兼有解决受水区1.134107m2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 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基本条件。规划水平年2020年会宁受水区各行业外调配置总水量为2.306107m3。引水渠道全长20.25km, 输水总干管全长35.92km, 配水管网总长度909.47km, 水厂总处理规模4.75104m3/d。本工程永久征用各类土地6.332105m2, 临时占地面积8.214106m2。工程涉及拆迁户数10户, 42人;拆迁房屋1526m2。由于需拆迁的人口少, 移民生活安置主要采取在本村调整安置的方式。
3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3.1 工程施工环境作用因素分析
(1) 土石方施工:工程施工过程主要是隧洞和渠道工程土方开挖及回填。根据分析, 土石方施工过程产生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土石方施工过程的开挖、临时弃渣、运输车辆等容易造成地表植被破坏, 减少地表植被数量, 可能对施工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2) 水环境质量:主要是沿郭巉公路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扰动对关川河水体的影响, 可能使水体悬浮物含量增加; (3) 环境空气质量:土方施工中的开挖、回填, 石方施工过程爆破等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粉尘及车辆尾气等, 对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和施工人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4) 声环境质量:土石方施工过程使用的挖掘机、推土机、钻孔机、运输车辆等运行过程及爆破过程产生的噪声, 对施工区声环境及施工人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5) 水土流失: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松散土方、施工过程地表扰动、弃渣处置不当等情况下, 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土石方工程开挖对施工区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及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开工后及施工结束后2~3年内。
(2) 混凝土施工:根据混凝土施工过程分析, 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水环境质量:水闸、排洪涵洞、排洪槽等混凝土浇注和衬砌板养护水中含有碱性废水、混凝土拌和机械的冲洗产生的碱性废水、高浓度悬浮物 (SS) ; (2) 环境空气质量:混凝土拌和系统产生的扬尘、粉尘对施工现场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3) 声环境质量:主要是混凝土拌和系统、场内运输车辆等产生的流动噪声, 对施工区声环境和现场施工人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混凝土施工对水环境、环境空气及声环境的影响时段发生在施工期的全过程, 施工结束后, 混凝土施工产生的影响基本不存在。影响范围主要是混凝土预制场、施工沿线两侧, 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影响受体主要为现场施工人员。
(3) 土料场选择与开采:工程渠线基础大部分岩性为中~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层, 施工所需土料可就近使用挖方渠段开挖出的土料, 挖方渠段中开挖的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和砂砾石等均可作为填筑料使用, 其土料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4) 弃土场设置:由于本工程施工线路较长, 施工产生的弃渣比较分散, 因此, 各项目区弃土场设置一般沿施工线路分布, 位置比较分散。弃土场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荒沟、荒滩、荒草地、未利用地等, 施工期产生弃渣由车辆运往弃土场堆放。弃土场的设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 生态环境质量:弃渣堆放占压荒草地, 造成地表植被破坏, 如果弃渣处理措施不当,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 环境空气质量:弃渣运输过程容易产生扬尘、粉尘, 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等对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及现场施工人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3) 声环境质量:运输车辆噪声对施工区声环境质量及现场施工人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5) 施工人员活动:本工程施工线路较长, 施工期需使用施工人员较多。水源工程拟设鲁家沟、斜路川、河坪和九百户四个主施工营地;配水工程拟在两个水厂施工区附近各设一处施工营地, 每条配水干管线路上设置一处或几处施工营地。施工营地尽可能设置在渠线附近较大的村镇。
3.2 工程施工期污染源强分析
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 在辅助工程、排水导流、施工人员活动、施工临建设施、料场取料和渣场堆渣、主体工程施工等活动中, 将产生废水、噪声、废气和固体废物, 造成水土流失, 并对施工区域的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景观、人群健康等产生影响。通过对工程建设性质和施工方式的分析, 工程施工产污环节、影响源, 结合工程设计参数对各种污染源强进行分析。
水污染源:根据工程设计文件, 工程建设所需混凝土骨料、砂石料等均购买成品, 并在施工现场进行交接, 施工期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一般选择在县城或乡镇进行, 因此, 工程施工期不需设置砂石料生产系统和维修保养场地。根据工程设计情况, 施工期废污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两部分, 其中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工程基础排水、施工导流等, 生活污水产生于施工人员的日常活动。
(1) 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用水量不大, 施工区混凝土拌和机数量为43台, 平均每个混凝土加工系统一天冲洗1次, 0.4m3砼拌和机每次用水量0.5m3, 0.75m3砼拌和机每次用水量0.9m3, 施工期每天废水排放总量为33.5m3, 主要污染物为SS, 浓度约为5000mg/L。
(2) 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包括预制场渠道混凝土衬砌板及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废水及现浇混凝土的养护废水, 根据可研设计文件, 水源工程和配水工程需要混凝土量分别为4.36104m3和5.10104m3, 养护废水量分别为1.52104m3和1.78104m3, 折合每天废水总量约为46m3, 养护废水具有pH值高、高SS、水量较小和间歇集中排放的特点。
(3) 施工导流及沟道防洪:水源工程中, 有5处跨关川河建筑物在施工时需要导流, 跨河流方式为渡槽排架及基础、输水管道埋设、镇 (支) 墩等, 根据可研设计, 施工导流安排在非汛期, 此时关川河水量很小, 因此施工导流产生废水量较小。暗渠施工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施工导流排水以含SS高为特征, 其浓度与河道水质基本一致。根据工程可研, 配水工程中两座水处理厂施工区均位于阶地上, 距离关川河较远, 附近也无沟道, 可干滩施工, 无需施工导流;配水管网工程施工点大多位于塬顶、山坡、乡村路边, 局部地段穿过沟道。管线跨沟道施工时工程量较小, 可避开主汛期和暴雨多发季节进行施工, 因此不需施工导流。
(4) 生活污水:水源工程施工区4个, 施工期总工日约49.2105个, 预测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2.21104m3, 约合每天25m3;配水工程施工区9个, 施工期总工日约157.8106个, 预测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7.1104m3, 约合每天99m3。生活污水含有悬浮性固体和溶解性无机物和有机物, 并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原体, 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SS。
噪声源:本工程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施工机械设备运行, 包括混凝土拌和系统等;二是是机动车辆行驶;三是爆破产生的瞬时强噪声, 声级很高;运行期噪声来源于泵站运行期间的噪声。工程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运输车辆以及强噪声施工机械 (打夯机) , 施工机械主要噪声源最大源强84~105 dB。除行政村蓄水池和配水支管末端施工区外, 其它施工段200m范围内村庄分布很少, 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总体较小。
大气污染源: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拌和系统产生粉尘、施工机械产生扬尘、石方爆破、施工机械和车辆等燃油机械产生的废气等。
(1) 混凝土拌和系统产生的扬尘:工程混凝土拌和系统分固定及移动式两种, 其中固定式拌和系统布置在混凝土预制场, 移动式拌和系统布置于施工现场, 作为现浇混凝土的加工设备。施工期混凝土拌和系统产生粉尘主要对现场施工人员产生不利影响。
(2) 开挖爆破产生的粉尘及废气:工程隧洞段需进行爆破开挖, 共消耗炸药量为2.9t。爆破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 (TSP) 和NO2。根据水电工程监测资料进行类比分析, 甘肃专用工程炸药爆破产生的TSP约1374kg, NO2产生量约为10kg。
(3) 机械及车辆燃油产生的废气:根据工程施工特点, 施工期一般多使用小型施工机械, 并辅助人力施工, 根据工程可研设计资料, 工程施工期共需油料1793t。类比水电工程施工有关资料, 施工期产生污染物主要为NO2,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量约为38358kg。
固体废弃物:
(1) 土方平衡:根据工程取弃土调配结果, 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弃土总产生量为1.386108m3。其中:水源工程3.97106m3, 配水工程9.894105m3。
(2) 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产生的弃渣、各工程段施工人员产生的固体垃圾, 固体垃圾按人均日产0.5kg计算, 本工程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总产生量为1035t, 其中:水源工程246t, 配水工程789t。
3.3 工程运行环境作用因素分析
(1) 工程供水:运行期受水区水资源量增加, 供水首先用于解决受水区人畜饮水、城镇生活用水, 其次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生产。根据分析, 运行工程供水主要对受水区水环境、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 (1) 水环境质量:受水区用水量增加, 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 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 可能加重受水区水环境污染; (2) 社会环境质量:受水区用水量增加, 可以改善受水区群众生活质量,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 (3) 次生盐渍化:如不加强灌区排水设施建设, 落实节水灌溉措施, 可能加重灌区盐渍化现象。
(2) 移民安置:本工程建设占地需生活、生产移民安置42人, 生活安置采用本村安置的方式。移民安置主要表现为安置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生活安置建设过程中由于开挖、弃渣和占地将对原地表植被产生破坏。
(3) 工程管理:运行期泵站、净水厂、蓄水池等工程的正常运行管理及监测工作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将对水环境等产生影响。
3.4 工程运行期污染源预测
(1) 新增废污水量:工程新增水量供水对象为农村人畜饮水、城镇生活用水、工业企业及农业灌溉用水, 根据受水区气候气象条件及环境现状, 受水区蒸发量较大, 农村人畜废污水排放量较小且比较分散, 大部分损耗于蒸发渗漏, 排放入地表水体的废物水量很小;根据受水区用水规划, 新发展灌溉面积为1.134107m2, 由于蒸发渗漏因素, 灌溉退水就近排入地势低洼处承泄区, 因此, 新增废污水量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 对2020水平年会宁县北部用水增加量和废污水新增排放量进行预测。经预测, 2020水平年受水区新增废污水总量为2.725106m3, 其中城镇生活为1.985106m3;工业为7.405105m3。
(2) 管理人员废污水及固体生活垃圾:根据可研设计, 运行期输水总干管和配水工程管理机构新增管理人员为63人, 因此, 评价将结合项目区新农村及城镇规划对管理人员新增生活污水及固体生活垃圾提出防治措施。
4 生态减缓及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4.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重点是施工时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运行后尽快恢复自然植被。同时, 优化施工方案, 尽量减少施工范围, 减少对农田和天然林草地占用等。避免占用灌、乔林地, 并对占地范围内的乔木如油松、云杉、侧柏、落叶松、杨、柳、榆等, 灌木以黑果枸子、榛子、山楂、珍珠梅、紫丁香、忍冬、野蔷薇, 野枸杞等采取移栽补植措施。
4.2 弃渣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
该工程施工初步设29处个弃渣场, 占地面积为45.54hm2, 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和荒地;其中耕地占用6.6hm2, 荒地占用38.94hm2。占用坡耕地的渣场全部复耕, 堆渣前将表层熟土保留在弃渣场外围, 并进行临时措施防护, 待堆渣后作为渣场覆土。占用荒坡地的堆渣前尽可能的将表层土壤剥离, 待堆渣后作为渣场覆土, 渣场顶部尽可能的恢复为耕地, 坡面恢复为植被。适时的在渣场底部修混泥土挡渣墙或者边坡防护措施, 在渣场坡面顶部修截水沟、在渣场坡面底部修排水沟, 将汇流引入渣场下游沟道中。
4.3 施工临时占地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
对于输水渠线主要是尽量减少渠线两侧的工程占地, 优化施工工艺和技术, 减少渠道开挖断面, 开挖前, 将表土层堆放在渠线两侧并进行临时防护措施, 施工结束后及时将表土回填, 选择当地耐旱的灌草进行人工种植, 并加强人工管理, 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 恢复区域生态环境。输水渠线经过农田或果园时, 采用地下管线敷设, 将工程对农业的影响会降到最低。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尽量减少占耕地;施工生活营地尽量租用当地居民点用房。
合理规划施工临时道路, 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交通道路, 减少临时用地;避免道路硬化, 建议采用沙石废料铺设路面, 减轻对土壤破坏。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及时清理, 减少占地对土壤环境及植被造成影响。
4.4 铁木山公园生态保护措施
地埋式管道穿过了铁木山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 对自然保护区植被影响较小, 随着施工的结束, 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和植被恢复, 这些影响将会消除, 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管线布置的优化设计, 尽量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保持一致, 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 结束语
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在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如认真落实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监控手段之后, 评价认为工程对环境及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减至最低, 工程建设可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不会加重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环境保护角度本工程建设可行。
参考文献
[1]会宁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甘肃省会宁县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 1986.5.
[2]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5.
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第4篇
关注大型工程包括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包括大型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体制问题、观念问题,这是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公民、社会、政府都能够认真、清醒地关心这一问题,考虑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且做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工作,应该说对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举一个例子,水环境的影响。按照国际上最近几年对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来说,能够保证河流生态最低的需求,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有一个比例是不超过30%~50%。现在的大型工程取水比例,是高达83%~92%。西线工程取水比例65%~69%。现在南水北调的中线,在张家口这个地方,计划如果调90亿方水,在汉江的取水比例占25%,实现南水北调中线的调水目标120亿立方,取水比例就要占30%,目前张家口水库还小于20%、25%的情况下,那么汉江下游已经出现了严重水环境的恶化、水质的恶化。这还是取水比例不到25%的后果。可想而知,我们的西线工程、大西线工程一旦按照现在的状况实施,那至少对于水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2000年重新做三峡工程整个库区的地质评价和评估以来,国家已经投资了200亿进行治理。随着每一期蓄水高度增加,这个工程要加紧进行,现在已经开始第三期治理。目前情况看这肯定是长期过程,无论从国家投资和造成影响看都是非常巨大的。
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是重大。大型工程涉及到大量的移民,从现有体制下看,我们规定的移民政策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的。目前大型工程造成的移民,它的赔偿偏低,而且很多移民由于土地丧失,丧失了生活基本来源,造成了事实上的贫困化,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而且和当时许多大型工程提出来的扶贫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所以我们也提出怎么样避免大型工程环境风险的建议。
一、从综合效益和可持续角度把握宏观决策。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大家提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充分理由是北方缺水。但是用什么样综合效益最大化、代价最小的方法解决缺水问题?因为大型工程,特别是跨区域的调水工程,有着某些地方政府和某些集团的利益,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一些强势集团在利益驱动下,或者政府官员为当地的GDP和财政需求,把上大型工程当作一个首选目标,并不是从真正的科学决策角度来解决缺水问题。
二、尊重利益相关民众的自主发展和选择权利。对大型工程所产生社会影响和问题,是需要现实的去解决。
三、要放弃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初级观念。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第5篇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示简本)
盘县楼下河水电站位于贵州省盘县特区东南部,新民乡上乍勒村与普安县糯东乡偏坡之间的楼下河上,在马别河梯级开发中的长征桥一级电站的下游,位于支流石桥河汇入口下游约3km处。本工程扩机容量为1×5000kW,扩容后总装机容量为9000kW(1×5000kW+2×2000kW)。目前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已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完成,该报告书简本现已存放于盘县楼下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供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参阅。
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项目的建设或相关环境问题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或书信等将您对本报告书简本及环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告知我们。
评价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单位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177(8号)联系电话:023-68898190 邮政编码:400016 公告有效期限:本公告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盘县楼下河水电站扩容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2012年12月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1 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盘县楼下河水电站扩容工程;(2)建设性质:改扩建;(3)行业类别:农林水利;
(4)建设单位:盘县楼下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5)开发河流:盘县楼下河(即马别河中游);(6)建设地点:盘县新民乡上乍勒村;(7)占地面积:47.39hm2;(8)装机容量:2×2000+5000kW;(9)开发方式:坝后式;
(10)工程总投资:8049.34万元(本项目继续投资5714.34万元);(11)单位电度投资:2.41元。1.2 流域规划
马别河主河全长142.5km,流域面积2842km2。上游河源高程1950m,中游河床高程在950m左右,下游河口最低高程627m。马别河流域河网较密集,浮伏流暗泉分布较广,地下水丰富,干流两岸支流分布均匀。楼下河水电站坝址以上主河道长53km,平均坡降8‰,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为22.1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69亿m3。
根据《马别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马别河干流的开发任务以供水、灌溉、发电为主,按下厂河、五嘎冲、上隔界、长征桥一级、楼下河、下屯、长征桥二级、黑洞、马岭、赵家渡十级进行梯级开发。
1.3 工程概况
盘县楼下河水电站位于贵州省盘县特区东南部,新民乡上乍勒村与普安县糯东乡偏坡之间的楼下河上,在马别河梯级开发中的长征桥一级电站的下游,位于支流石桥河汇入口下游约3km处。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取水枢纽工程、引水工程、电站厂区工程及办公辅助工程等四个部分。本扩容工程建成后,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9000kw(2×2000+5000),本次扩容装机容量为5000kw。设
计引水流量为39.06m3/s。水电站总投资为8943.81万元,本项目继续投资5714.34万元,单位电度投资2.41元。
1.4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1)项目所处环境功能区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环境空气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功能区标准。
(2)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2011年8月盘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各监测因子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功能区标准。整体来看,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3)生态敏感性调查
本项目所在区域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项目区内未发现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流域内无珍稀鱼类分布,项目的影响河段内无鱼类越冬场、索饵场、产卵场分布。但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恢复重建难度较大。与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1)本水电站项目开发目的为水量调蓄以及引水发电,属于“电力”中的“水力发电”类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鼓励类”项目。
(2)本电站供电范围为盘县及周边地区,属于“水力发电”中可实现商业化的“并网水电站”,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国发改2005)》中的“水能”类别项目。因此该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2(3)根据分析,本项目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以及《贵州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马别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等相关规划是相符合的。选址及布局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为扩容工程,原工程中大坝已浇筑至水面,发电引水隧洞主洞已全部贯通,发电厂房已建成,且料场服务期已结束,因此,本项目无需分析坝址、发电厂房、料场、引水系统的选址选线合理性,仅需分析渣场的选址合理性,并分析项目正常蓄水位选择和施工总布置的环境合理性。
3.1 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经现场踏勘,项目所在区域地势陡峭,大坝所在区域呈“V”字形峡谷地形。河流两岸山体陡峻,坡度较大,不便于弃渣的运输和堆置,渣场选址难度大。而坝后交通桥下游左岸的区域地势较为平缓低洼,且距离施工区较近,有利于弃渣的运输和堆置。本项目渣场的选址是合理的。
3.2 施工总平面布置合理性
本工程在施工布置过程中采用了集中布置的原则,施工区及施工营地所在地的地势较为平缓,减少了场地平整和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了对原地表的扰动,减少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渣场布置于坝后左岸的一处低洼平缓的区域,距离大坝坝址约220m,减少了弃土石方的运输距离,并充分利用了地形,有利于弃渣的堆置。
3.3 正常蓄水位选择合理性
楼下河水电站正常蓄水位1206m时,库尾距上游长征桥一级水电站为600m,不会影响到上游长征桥一级水电站的正常建设和运营。当正常蓄水时,由于较之前设计中其淹没区范围未发生变化,故本次扩容建设时,不新增搬迁工程和淹没占地,搬迁工程和淹没区征占地工作均在原工程建设时已完成,故本项目正常蓄水位仍选择1206m,避免了移民搬迁和淹没占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故从环保角度和经济社会效益角度分析,环评认为本项目所选正常蓄水位是合理的。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施工现状
本项目主体工程已建成,砂石料场已停止开采,施工运输道路已建成,项目已处于发电试运行阶段。剩余工程主要包括坝后护坦边墙建设、砂石料场的生态恢复、临时施工系统的拆除、施工辅助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外运等。
4.2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项目施工期除主体工程对石料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其余均利用施工工程中的废弃土石方建设,多余土石方统一运至项目渣场堆放,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水保措施,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过程中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项目施工时在各施工场地设置有临时沉淀池,对施工废水简单沉淀后,回用于砂石骨料冲洗和混凝土搅拌等,不外排;对于生活污水,在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有临时旱厕,对其集中收集后用于附近农田和林地的灌溉。
(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前期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机械尾气、施工扬尘。其中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料场石料的开采和破碎加工、施工地表开挖、岩体爆破、混凝土拌和、水泥等易扬散物料的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以及渣场弃渣等过程。由于二道岩居民点位于石料场的下风向,且距离左岸运输道路较近,因此石料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对二道岩居民点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湿法工艺和洒水抑尘等工艺,对扬尘污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无需石料供应,后续施工中不涉及石料加工和爆破施工,后期施工的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4)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前期施工过程中,其噪声源主要为施工机具设备噪声、岩石爆破噪声、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运输噪声。前期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较小,施工期间未接到噪声扰民的投诉。
在后期施工过程中,不涉及爆破作业,主要噪声源为施工机械噪声以及运输车辆噪声。尤其对于运输噪声,需严格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在车辆通过道路沿线的居民点时,需控制车速,并禁止鸣笛。
(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弃土弃渣、建筑废料和建筑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弃土弃渣全部运至坝下左岸的渣场堆放,建筑垃圾在施工结束后统一清运至盘县建筑垃圾堆置场堆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放。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5.1 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电站职工生活污水和电站设备维修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很小,经旱厕收集后全部回用于附近农田施肥,不排入河流;设备维修废水经隔油池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不外排。
5.2 声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电站厂房的密闭隔声特性和减震措施,各厂界昼间和夜间噪声值均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厂界外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5.3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水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以水力发电,不消耗原辅材料,项目自身不产生大气污染物。电站运行期拟采用电能作为工作人员的生活能源,无生活燃料烟气产生。因此,本水电站运行期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无影响。
5.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水电站运行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工作人员生活垃圾。运行期间,电站每日在岗职工数仅6人,垃圾产生量为3.0kg/d,通过设置垃圾桶收集,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6.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蓄水后,河流流速明显下降沉淀作用增加,库区水体含沙量将减少;本项目大坝已建成蓄水,大坝建设时未按要求设置生态导流孔,从而导致坝后至发电厂房之间的河段脱水甚至干枯。因此,需采取补救措施以减轻减(脱)水河段的生态影响。环评要求在坝上增设虹吸管,将库区的水输送至坝后减水河段,确保该河段内生态流量不低于2.21m3/s。
6.2 局地气候影响分析
经类比估算,楼下河电站建库后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015℃左右,库区极端最高气温有所下降,极端最低气温略有上升,整体温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水库建成后,可能使库区降水的时间分布随季节及盛行气流而略有改变,但不会发生显著影响;建库后库区冬雾应有所减少。综上所述,楼下河电站水库兴建后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局地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但均在天然变幅范围内。
6.3 回水区水温影响分析
楼下河电站水库为混合型水库,大坝的建成蓄水不会导致水库水体水温的明显分层,从而不会影响水库中水生生物的垂直分布。
6.4 泥沙淤积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可研报告的结论,水库淤积主要分布在死库容河段,泥沙淤积不会对电站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但由于电站坝址以上悬移质泥沙含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主汛期(6~8月),因此,需对水电站进行合理调度,做到既泄洪又排沙。
6.5 水库富营养化影响分析
由模型及计算得到,楼下河水电站水库TN年平均浓度为0.257mg/L,TP年平均浓度为0.019mg/L,与河流本底浓度基本相当,也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本项目大坝建成成库后,预计造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较小。
6.6 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① 大坝阻隔影响
本项目所在流域无珍稀鱼类分布,主要为常见普通鱼类,其适应性较强,早已适应于底栖生活,仅作短距离生殖洄游。只要减少水体污染,避免人类对
鱼类进行大规模捕杀,预计大坝的建设不会造成流域水生生态现状的恶化。
② 水文情势改变对鱼类的影响
楼下河项目河段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鳅、黄鳝、鲤、鲫、鲫、鲤、鲇等,无国家重点保护鱼种和地方特有鱼种分布。由于楼下河内各鱼种在楼下河各支流中均有分布,因此,本项目坝前水文情势的改变虽会对楼下河项目河段中上述鱼种的生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这些鱼类种群的灭绝。
③ 对饵料生物的影响分析
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水生高等植物是鱼类的饵料生物。本项目大坝蓄水后,库区水流变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N、P等营养物质的扩散速度降低,表层水温升高,将显著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并使得较适应静水的枝角类和轮虫可能显著增多,同时在库区周边浅水区域,适应静水的螺类、蚌类可能有所增加。原有的水生高等植物大多因深度增加而大幅减少,甚至消亡,但有可能在浅水处形成新的群落。
6.7 河岸带植被生态影响分析
在枯水期,水库水位下降,土壤供水能力不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无法得到满足,难以生长;汛期水库水位上升,植被长时间被水淹没,植物死亡。因而项目对坝前回水区范围内河岸带植被的影响较大;另外,水库在汛期开闸泄水会对河岸带植被造成淹没影响,但这种淹没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其对河岸带植被的影响程度也较小。
6.8 陆生生态影响分析
楼下河评价段河谷两侧除人类频繁活动区之外大部分为陡峻的岩壁,野生动物将该段河流作为饮用水源的可能性较小,且附近山体中山泉水较丰富,故本项目建设不会对野生动物的饮水构成较大的影响;本项目所处区域为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未发现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本项目的建设不会造成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和灭绝。
6.9 引水隧洞对地下水和顶部植被的影响分析
隧洞在开挖或扩挖过程中会发生少量涌水现象,施工中采取了施工先导孔等措施进行排水,掘进时考虑施工排水和堵塞地下溶洞。因此,本项目隧洞的
开挖或扩挖对区域地下水影响较小。另外,工程区隧洞顶部植被生长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引水隧洞埋深大多超过40m,植被与土壤之间正常的水量平衡关系基本可维持现状,不会出现隧洞顶部地表植被枯死现象。
6.10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只会对影响区内的野生动物产生短暂性的影响,待工程完工后这种影响即会消失,故项目的实施不会对陆生动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调查显示,98%的被调查者和100%的团体均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无反对意见;针对受调查团体和个人关心的问题,环评均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与建设单位进行了沟通,以确保项目建设运营得以顺利进行。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运营后,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3388万kw·h,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对缓解盘县电力紧张状态,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另外,工程发电后,可为当地供应充足的电力,进而减少当地群众生活用柴,有利于当地植被恢复,间接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并替代火电,将减少因煤炭消耗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因此,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结论
楼下河水电站扩容工程的建设符合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的相关发展规划,可使楼下河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缓解经济的供电压力,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工程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环境空气和声环境敏感区、社会环境敏感区域。
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不可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总体来说,本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小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等的不利影响。且本项目为扩容工程,不涉及移民安置,工程占地较少,不新
增淹没区。整体来看,在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建议
(1)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尽快完成坝后护坦边墙的建设,并对砂石料场和渣场进行生态恢复,尽快完成发电厂房地面的硬化和绿化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量;并在施工结束后,对大坝与发电厂房之间的河道进行疏浚。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第6篇
建设单位:陕 西 省 电 力 公 司 评价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证书编号:国 环 评 证 甲 字 第 3602号
2008年 6月 西安 目 录 工程分析.........................................................................................................1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 1.2工程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1 1.3工程概况...................................................................................................1 1.4项目所在区域地理位置...........................................................................2 2 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5 2.1电磁环境...................................................................................................5 2.2声环境.......................................................................................................5 2.3生态环境...................................................................................................5 2.4翠屏山自然保护区...................................................................................5 2.5文物保护及其他.......................................................................................6 2.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7 3 环境影响评价.................................................................................................9 3.1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9 3.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9 4 房屋拆迁及安置措施...................................................................................14 4.1拆迁原则.................................................................................................14 4.2拆迁数量.................................................................................................15
4.3拆迁安置环境影响分析.........................................................................15 5主要环境保护措施.......................................................................................16 5.1规划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16 5.2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评价及建议.........................................................17 5.3运行期环保措施评价及建议.................................................................18 5.4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19 6 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20 750kV 彬长电厂 ~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工程分析 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西北 750kV 电网远景目标网架规划》报告的有关结论,在 2015—2020年,陕西 750kV 电网关中地区将建设乾县、宝鸡、渭南、西安南等 4座 750kV 变电所。“十一五” 期间, 陕西 750kV 电网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根据西北电网公司和陕西省电力公司的最新计划安排:陕西乾县、宝鸡、渭南三座 750kV 变电站“十一五”中后期全部投运。
彬长电厂计划“十一五”建成,因此需要建设 750kV 彬长电厂——乾 县送电线路工程,确保电力送出,同时满足彬长电厂接入系统的需要,促 进西北电网 750kV 目标网架早日形成,为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奠 定基础。因此,建设本工程是必要的。
1.2 工程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0号令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本工程属于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本工程是西北电网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符合西北电网总体规划。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已取得地方规划部门的同意。
1.3 工程概况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途经的地区有陕西省长武县、彬 县、永寿县、乾县,推荐线路路径长度 90.5km,其中 78.5km 按同塔双回路 架设,12.0km 按两个单回路架设;750kV 乾县变扩建工程为扩建 2回至彬 长电厂的 750kV 出线间隔。主要工程建设内容见表 1。
工程动态总投资 5885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 1069万元,所占比例为 1.82%。表 1 工程详细组成表 项目名称
750kV 彬长电厂 ~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建设单位 陕西省电力公司 工程设计单位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建设期限 2009年~2010年 建设地点
陕西省长武县、彬县、永寿县和乾县四县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本期 仅扩建 2个 750kV 出线间隔, 本期 750kV 出线在本站不安装高 压并联电抗器 规划 主变压器 2×2100MV A、9回 750kV 出线、13回 330kV 出线 乾县
750kV 变电站 四期扩
建工程 地点 站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村乡令胡村南 1km 处
线路长度 新建同塔双回路 750kV 交流输电线路,全长 90.5km ,其中 78.5km 为同塔双回, 12.0km 为两个单回路。整个线路折合成 单回路全长为 169km。线路曲折系数 1.07。
线路所在的长武县境内 0.6km、彬县境内 31.3km、永寿县境内 31.8km、乾县境内 26.8km。树木砍伐 总砍伐树木 9600棵。其中林区 6000棵, 主要为洋槐树、夹杂其他杂树;零星树木 3000棵,主要为洋槐树、桐树、椿 树、杨树;果树 600棵,主要为苹果树、梨树、柿子树。拆迁安置 线路沿线拆迁 8户, 35人,拆迁面积 1500m。无环保拆迁 杆塔形式及 数量 杆塔总数 211基(中双回路塔 157基,单回路 54基 , 15种塔
型。其中直线塔 168基,转角塔 41基,终端塔 2基。导线型号-400/50钢芯铝绞线
750kV 彬长电 厂 ~乾 县送电 线路工 程 地线型号 一根为 JLB20A-150铝包钢绞线;另一根暂定为 OPGW-145。
占地面积 工程占地面积 39.11hm ,其中永久占地 27.12hm ,临时占地 11.99hm 2 工程总投资 工程动态总投资 5885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 1069万元,占工 程总投资的 1.82% 工程涉及 750kV 乾县变电站已于 2006年 11月取得国家环保总局环评 批复(环审 [2006]571号 , 目前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中。周围环境现状良好, 没有环保方面的问题。
1.4 项目所在区域地理位置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为彬长电厂一期送出新建输电线 路工程,起自陕西省长武县冉店乡马屋村附近的彬长电厂(新建750kV 升
压站,终于陕西省乾县梁村镇北 750kV 乾县变电站(间隔扩建。线路总体 呈北-南方向走线,全部位于陕西省境内。
本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见图 1— 1。
750kV 彬长电厂 ~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N 比例:1:370000 图 1
— 1 工程地理位置图 第 4 页 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2.1 电磁环境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距离地面 1.5m 高度处各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 感应强度均远低于评价标准限值,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远小于 4 kV/m;工 频磁感应强总强度最大值 0.1mT。可见, 本工程所在区域工频电场强度和工 频磁感应强度现状良好。
各监测点 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最大值低于评价标准限值, 其中乾县 变站址北侧、东侧附近有低压线路使得无线电干扰场强较其他方向稍大。可见无线电干扰场强现状较好。2.2 声环境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750kV 乾县变电站昼间、夜间、敏感点噪声现状 值均满足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及 《城市区域环 境噪声标准》(GB3096— 93 2类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dB(A的要 求。
可见,拟建工程项目区环境噪声良好。2.3 生态环境
线路在平地和台塬段以农作物为主,还分布不同种类的果园和蔬菜大 棚,果园以苹果、梨为主。山区段以杂树为主,树木相对较小,部分区段 为庄稼地。线路除穿越翠屏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外,沿线再无天然 林、珍稀树种、自然保护区,树木以人工林及果树(梨树、苹果树、桃树 为主,人工林主要为庄前屋后,河旁路边,方田林网以及河岸的防护林带, 主要树种有油松、山杨、刺槐、侧柏、桐树、苹果、核桃、柿子、梨、桃 等。
2.4 翠屏山自然保护区 第 5 页
永寿翠屏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是于 2003年 7月 10日经咸阳市人民政府 设立的,属咸阳市林业局主管。该保护区位于永寿县城北 17km 处,地跨永平、渠子、马坊、永太等乡,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大功 能区。总面积为 19145hm 2。
保护区内以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草为主,林木覆盖率 57%,区内大面 积分布的以刺槐、油松为主的人工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人工生态系统典型 代表,生物资源丰富。
推荐路径方案翻越永寿梁,永寿梁地表植被丰茂,有成片林区,永寿 翠屏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几乎覆盖整个永寿梁。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布图及 与本线路的相对关系见图 2-1。推荐路径方案线路在此处走在银武高速公路 东侧,避开了保护区缓冲区,但无法避开其实验区。实验区内路径长度约 16.7km ,基本与高速公路、铁路平行走线,目前已取得咸阳市林业局及永 寿县林业局书面意见。
2.5 文物保护及其他
本线路附近主要文物是乾陵,线路走径已取得文物部门的同意。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坐落在陕西乾县城北 6km 的梁山主峰。海拔 1047m ,周长 40km ,内城面积 240万 km 2,根据陕 西省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分情况,乾陵最大保护范围 为东西两乳峰顶点各外延 800m。
线路距乾陵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 1.5km。因此工程建设不会对附近文物 产生不利影响。
第 6 页
2.6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第 7 页
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翠屏山自然保护区、输电线路周围的居民 点。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2-1。
750kV 彬长电厂 ~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图 2-1 拟建线路与翠屏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对位置图 750kV 彬长电厂 ~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序 号
名称 与边导线距 离(m 方位 影响因素 所在地 拆迁条件 环保措施 常住人口 距线路最近点楼层情况 1 吊庄
90~200 线路西南侧 RI 彬县义门镇芦寨乡吊庄村 不拆迁 避让 40户、200余人 单层平顶 2
梁咏琪第一 希望小学 第 8 页
表 2-1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13~110(30~110 线路西北侧 E、B、RI、N 长武县亭口镇安华村 工程拆迁 村 1户, 200m 2 拆迁补偿 教师 3人, 学生 21人 二层平顶 3 刘家坳
55~400 线路东北侧 RI 彬县城关镇咀头村 刘家坳组 不拆迁
避让 70户、300余人 单层平顶 4 店子头一组 0~700(15~700 线路西南侧 E、B、RI、N 彬县城关镇店子头村一组 工程拆迁
拟拆迁 4户, 800m 2 拆迁补偿 40户、150余人 单层平顶 5 郭家沟 50~300 线路东南侧 RI 彬县水口镇祁家崖村 郭家沟组
不拆迁 避让 50户、200余人 单层平顶 6 袁家庄 12~400(20~400 线路东南侧 E、B、RI、N 永寿县监军镇袁家庄村 工程拆迁 拟拆迁 3户, 500m 2 拆迁补偿 48户、200余人 单层平顶 7 沟脑组 85~250 线路西侧 RI 乾县漠西乡四里坊村 沟脑组 不拆迁 避让 40户、180余人 单层平顶 8 樊家村 45~350 线路东侧 E、B、RI、N
乾县梁村镇樊家村 不拆迁 避让
约 160户、800余 人 单层平顶
说明:表中括号中的数字为环境敏感点距线路边导线拆迁后的距离。E—工频电场;B—工频磁场;RI—无线电干扰;N—噪声 环境影响评价 3.1 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建设期对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
施工单位应做到文明施工,土方堆放、运输应注意压实盖严,路面要 及时撒水;遇到大风天气及时覆盖弃土和水泥、石灰等施工材料,防止大 风造成的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及少量机械清洗废水,主要污 染因子:COD、SS 和 BOD 5,由于排水量很小,建设期排水不会对当地水环 境造成影响。
(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建设期材料运输采取汽车和人抬相结合的运输方案,建设期需 动用一定数量的车辆及施工机具,其噪声强度较大,声源较多,在一定范 围内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
单个施工地点(如杆塔基础施工因地点分散、工程量小,且施工时 间短,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环境敏感点产生明显影 响。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可能表现在土地占用、对动植物生存环 境的影响和施工作业引起的水土流失等方面。
3.2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3.2.1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1 750kV 变电站类比分析
目前,我国已投运的 750kV 只有官亭变电站和兰州东变电站。本工程 变电站的预测采用类比法,类比已运行的 750kV 官亭变电站。750kV 乾县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和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等设备设施与 750kV 官亭变电 站基本一致,它们之间具备可比性。
类比监测结果表明, 750kV 变电站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强度低于 4 kV/m, 工频磁感应强度远低于 0.1mT , 0.5MHz 无线电干扰值低于 55dB(μV/m, 可 以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2 750kV 输电线路类比测试成果
由类比监测结果可知, 在边相导线以外 7m 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类比监测 结果的最大值是 5.29kV/m,距边相导线以外 7m 处的工频电场尚不能保证 满足居住区 4
kV/m的评价标准要求。因此,此处若有居民,且工频电场超 标时,应实施拆迁。在边相导线以外 19m , 1.5m 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低于 居住区 4 kV/m的评价标准限值,可以满足环保要求。
750kV 输电线路边相导线外 5m、10m 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0.341μT、0.267μT ,均远小于 0.1mT 的评价标准限值。750kV 输电线路在边相导线外 20m 处引起的频率 0.50 MHz的无线电干扰强度为 29.92 dB(μV/m, 低于 55 dB(μV/m的评价标准限值。
(3线路沿线环境敏感目标电磁环境预测分析
采取拆迁措施后评价范围内的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 感应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场强预测结果见表 3-1。
表 3-1 拆迁后环境敏感点电磁环境预测结果 名称 拆迁后房屋距 边导线的最近距离(m 工频电场强 度(kV/m 工频磁感应强度(mT 无线电干扰场强(dB(μV/m 是否 达标
吊庄 90 <0.14 <0.001 <24.23 达标 梁咏琪第一希 30 <0.83 <0.004 <40.04 达标
望小学
刘家坳 55 <0.24 <0.001 <32.30 达标 店子头一组 15 <2.88 <0.008 <44.07 达标 郭家沟 50 <0.58 <0.004 <37.23 达标 袁家庄 20 <1.91 <0.007 <43.11 达标 沟脑组 85 <0.18 <0.002 <25.11 达标 樊家村 45 <0.27 <0.002 <36.51 达标
由表 3-1可知,拆迁后评价范围内的各环境敏感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场强均符合相应评价标准要求。
(4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从变电站类比的结果看, 750 kV变电站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强度低于居 民区 4 kV/m的评价标准限值, 工频磁感应强度远低于 0.1mT 的评价标准限 值, 0.5MHz 无线电干扰值低于 55dB(μV/m 的评价标准限值,而本工程 750kV 乾县变电站围墙外 500m 范围以内也没有居民区。可见, 本工程 750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很小。
从输电线路类比监测结果可知, 750kV 输电线路边相导线外工频磁感 应强度远小于 0.1mT 的评价标准限值;频率 0.50 MHz的无线电干扰强度低 于 55 dB(μV/m的评价标准限值;在边相导线以外 7m 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尚 不能保证满足居住区 4 kV/m的评价标准要求,在边相导线以外 19m , 1.5m 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低于居住区 4 kV/m的评价标准限值, 可以满足环保要 求。
工频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结果表明, 750kV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及单回线 路走廊外的工频磁感应强度远小于 0.1mT 的评价标准;无线电干扰场强的 计算结果表明,同塔双回输电线路距边导线投影 20m 处 0.5MHz 的无线电 干扰场强最大值均低于 55dB(μV/m的评价标准。可见,工频磁场和无线电
干扰不会对电磁环境造成影响。
从五种塔型的预测结果看,本工程同塔双回线路的边相导线以外 13.23m ,单回线路的边相导线以外 18.03m ,可确保工频电场强度在 4 kV/m以内,人群可以在此区域放心居住。
3.2.2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噪声类比监测结果
由于 750kV 乾县变电站本期只扩建出线间隔,不增加主变和电抗器 等设备,因此本次噪声评价对变电站噪声只进行类比评价,对输电线路 噪声进行类比及预测评价。
本工程的噪声类比对象仍选取我国目前建成投运的 750kV 输变电示范 工程的 750kV 官亭变电站和 750kV 官亭~兰州东输电线路,由噪声类比监 测结果可知, 750kV 变电站周围基本符合II类标准限值。可见 750kV 变电 站的噪声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750kV 输电线路在边导线外 20m 处引起的可听噪声为 34.8 dB(A,低 于环境噪声 2类标准限值(昼间 60 dB(A,夜间 50 dB(A ,满足评价标准 的要求。
(2噪声预测
本工程采用 6×LGJ-400/50型导线计算距边导线不同距离处导线引起的 可听噪声预测见图 3-1。
图 3— 1 输电线路可听噪声分布图
从 750kV 输电线路可听噪声预测结果看,采用 6×LGJ-400/50型导线, 在居民区(线高 19.5m 和非居民区(线高 15.5m ,线下可听噪声最大值 分别为 44.30dB(A、44.87 dB(A ,在边导线外 20m 处可听噪声分别为 42.82dB(A、43.15 dB(A , 远低于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2类标准。
各敏感点噪声预测值与现状叠加值均远低于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2类标准。
拆迁后各环境敏感点昼间噪声最大值为 53.20dB(A, 低于 60 dB(A的 昼间标准限值,夜间噪声最大值为 43.87 dB(A,低于 50 dB(A的夜间标 准限值,可见,拆迁后各环境敏感点的噪声符合环境噪声 2类标准。3.2.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运行期线路走廊中的植被将逐步恢复到环境现状植被覆盖度水平。运行期变电站的绿化工作得以实施,站区生态环境得以重建,生态环 境会逐步变好。
3.2.4 水环境影响预测
变电站运行期间的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油污水。扩建的 750kV 乾县变电站本期工程不增加排水。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废水产生,对水环境无影响。3.2.5 风险分析
通过对我国已经运行的 500kV 输电线路工程发生的倒杆事件调查以及 本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本工程运行后潜在的环境风险是比较小的。3.2.6 交叉跨越影响分析
本工程输电线路的主要交叉跨越见表 3-2。本工程交叉跨越控制距离 见表 3-2。
表 3-2 交叉跨越距离 序号 跨越物体 垂直距离(m 1 标准铁路轨顶 19.5 2 电气化铁路轨顶 21.5 3 公路路面 19.5 4 不通航河流百年一遇洪水位 8 5 不通航河流冰面 15.5 6 弱电线 12 7 电力线 7 满足以上交叉跨越距离后,地面电场强度可以控制在 7 kV/m以下,对 行人不构成危害。房屋拆迁及安置措施 4.1 拆迁原则
由于 750kV 输电线路走廊内不得有常住人房屋,所以线路走廊内的这 部分房屋必须拆迁。工程设计的拆迁范围确定原则为:(1边导线投影至房屋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 6.5m ,即距边导线 6.5m 以内的所有房屋须拆迁;(2距边导线 6.5m 以外的房屋,在无风时对房屋所在地面 1.5m 高处 最大未畸变电场强度应不大于 4kV/m, 最大风偏时保证净空距离 11.0m , 否 则均应拆迁。
4.2 拆迁数量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的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拆迁范围内估算的拆迁户共约 8户、35人,面积约 1500 m2。
根据预测结果,环保拆迁范围为:同塔双回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 电线路边相导线 6.5m 外工频电场强度超过 4kV/m的区域(即边相导线外 6.5m 至在导线对地最小距离 19.5m 时边导线外最远 13.23m 的区域 ,单回 线路边相导线 6.5m 外工频电场强度超过 4kV/m的区域(即边相导线外 6.5m 至在导线对地最小距离 19.5m 时边导线外最远 18.03m 的区域。
拆迁后敏感点距边导线的最近距离为 15m ,并且居民区全为同塔双回 线路。为此本工程不涉及环保拆迁。
4.3 拆迁安置环境影响分析
拆迁户的拆迁及重新安置,对当地局部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拆迁 处及安置处原有土地功能的改变,安置处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拆迁户的 日常生活由于地域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等。
由于本工程线路用地为线性走廊式,距离较长,沿线需拆迁居民主要 实施就近安置,故其影响为局部性、暂时性的,随着拆迁户的安居乐业, 不利影响因素将逐步消失。
本工程对拆迁户的拆迁和安置将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对拆迁的宅基地, 建设单位通过地方拆迁机构一次性将补偿款支付给户主,保障沿线居民的 利益不受损失。
被拆迁房屋建立基本情况调查表,实行每户一卡,卡上标明所属市、县、乡、村、民族、人口、面积、材质、新旧程度及附属物等,充分了解
拆迁户的意愿,满足合理要求,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对于原拆迁处房 物,将因地制宜,该拆除的一定拆除,彻底消除不安全隐患,并按其周围 环境进行整治,以免影响当地景观。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5.1 规划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线路路径在选择时,已充分考虑了沿线城镇规划、军事设施、交通 和通信设施,以及居民区,并采取了避让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 低限度。本工程送电线路的建设取得了沿线的路径协议书。
线路路径尽量选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少占农田,少拆民宅。
对拆迁居民进行安置,采取就地后靠的安置方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按相应的补偿标准进行一次性补偿。
线路交叉跨越公路、河流或其它输电线路时,分别按有关设计规程、规定的要求,在交叉跨越段留有充裕的净高,控制地面最大场强,使线路 运行时产生的电场强度对交叉跨越的对象无影响。
线路跨越河流时,均采取直接跨越,不在河流中立塔,避免了工程建 设对河道行洪泄洪能力的影响。
根据《 110~50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 1999 等 有关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无线电台站等的防护要求 和限值规定,保持一定的防护间距。
输电线路经过居民集中区时,适当提高输电线路的架设高度,至少应 满足 19.5m 的人员频繁活动区最小对地距离要求。一般耕作区最小对地距 离不小于 15.5m。
优化输电线路的导线特性,如提高光洁度,适当加大导线直径等,从 而减小电晕强度和无线电杂音对环境的影响。选取导线时应选用产生可听
噪声较低的导线。
应尽量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对征用的农业用地,按有关规定给予 补偿。在选择牵张场地时,尽量选择交通条件较好的地点,以缩短施工道 路的长度。铁塔设计时尽量选用档距大、根开小的塔型,以减少对土地的 占用。
输电线路经过林带时,采用增加塔高的跨越方式,减少砍伐量,减轻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对砍伐的林木进行补偿。
5.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评价及建议
本工程变电站、线路各标段成立“环境保护施工工作领导小组” ,由项 目经理直接负责领导,管理本标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施工准备阶段由政 策协调部负责制定施工环境保护细则,并监督实施。
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土地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以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观念, 提高文明施工意识。
线路塔基占地及施工时,应尽量减少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应减少树 木砍伐,除施工必须不得不砍伐树木外,不允许以其它任何理由砍伐林木。在林区作业严禁带火种,防止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
尤其线路经过实验区时,施工时应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使施工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处于陡坡上的塔位,基面及基坑开挖时,严禁向塔位下方弃土,应将 土石用编织袋装起,集中牢固堆放,以防止冲毁下方自然地形、地貌、耕 地、水沟等农田设施。无法堆放的,应将弃土运到塔基外围。
施工期间应加强环境监理,施工后及时清理现场,对破坏的地面进行 生态恢复与补偿,尽可能恢复原状地貌,做到“工完、料尽、场清、整洁” ,保持原有生态。
应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邻近居民集中区施工时,并严格控制主 要噪声源夜间施工和减少夜间行车,使其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的有关规定。
在邻近居民区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扬尘对居民区的影 响,如设置防护围栏。在干燥天气条件下,应对施工道路及开挖作业面定 期洒水。
施工时如发现地下文物,应对文物现场进行保护,并报告当地文物管 理部门进行妥善处理,待文物管理部门鉴定完毕,再进行施工。
开挖坡面修筑护坡或挡墙,并尽量恢复其植被;开挖土石方优先回填 利用,就近用于垫高塔基基面,减少弃渣量,并设挡渣墙、绿化固沙等措 施,防止水土流失。
输电线路走廊内被拆迁房屋的宅基地及其他施工用地,在施工结束后 应考虑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牵张场临时进场道路在施工结束后如无使用 要求,应恢复原有植被,山地施工人抬便道在施工结束后尽快平整,保持 原有生态环境。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堆放砂石及水泥的地面,用彩条塑料布与地面隔离, 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转移、清理剩余的砂石材料。以利于植被恢复。
5.3 运行期环保措施评价及建议
5.3.1 电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及建议
尽量不在电器设备上方设置软导线,以减少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 度;避免或减少平行跨导线的同相相序排列,尽量减少同相母线交叉及相 同转角布置;提高设备和导线的高度;控制箱、断路器端子箱、设备的放 油阀门及分接开关尽量布置在较低场强区,以便于运行和检修人员接近。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在居民集中区及人群活动频繁区域设置高压标志,标明有关注意事项。开展运行期工频电磁场环境监测工作,如发现有居民住宅处工频电场 强度值超过国家标准,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5.3.2 无线电干扰防治措施评价及建议 在设备的高压导电部件上设置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均压环(或罩),以控 制导体、瓷件表面的电场分布和电位梯度,避免或减少电晕放电,从而有 效降低无线电干扰水平。5.3.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及建议 优化输电线路的导线特性,如提高导线光洁度、加大导线截面等,降 低电晕强度和线路噪声水平。750kV 变电站在设备选型时应考虑低噪声设备;对达不到噪声要求的 设备设施,采取吸声、隔声、消声等措施;变电站合理布局,在所区内空 地采用草坪绿化,以减少噪声反射。应做好变电站设备维护工作,减小设备噪声。5.3.4 水污染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输电线路不产生废水,在此仅对变电站的污水防治措施进 行论述。750kV 乾县变电站生活污水应经污水调节池、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 置,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处理后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后回收用于站区绿化、喷洒,绿化、喷洒后剩 余的生活污水暂存于污水调节池,再由当地农民拉走用于农业灌溉。主变 压器区域及电抗器区域的含油污水,排入站区内的事故油池,由具有资质 的单位回收处理,不外排,可避免含油污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变电站应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证废水处理设施完好有效、正常运行。5.4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第 19 页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本工程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如下:(1)根据本工程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及输变电工程特征,工程施工时应 分层开挖,分层堆放,防止土壤层次紊乱;设置临时挡护措
施,采取草袋 装土挡护、块石挡护坡脚等措施,防止土体流失;土壤回填时应分层,注 意夯实;植物残落物归还土壤,熟化土层。变电站土地整治应包括平整土 地、施肥、翻地、碎土(耙磨)等过程,给植物生长尤其是根的发育创造 了适宜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有效性。(2)施工结束时应立即进行整地、恢复植被。输电线路塔基区植物措 施及其整地方式根据塔基区的地形地貌分别采取平坡、缓坡、陡坡三种不 同的处理方式;变电站站区采用侧柏、园柏、花棒、杨柴、冰草、披碱草 进行绿化美化,进站道路两侧设置防护林。(3)输电线路林种配置以乔木、灌木、草相结合,变电站以灌、草为 主;植物栽植在春、秋均可植苗造林,草种播撒则要选择在春季雨后进行; 及时进行抚育管护,发现缺苗、死苗情况时及时补植。6 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1)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可以满足彬长电厂接入系 统的需要及西北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本工程建设属于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第 40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本》鼓励类项目,符 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2)线路路径已取得沿线有关规划部门的同意,并取得相关协议。(3)在采取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运后围 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围墙外 20m 处的无线电干扰水平(0.5MHz)均满足 4kV/m、0.1mT 和 55dB(μV/m)的评价标准要求。本工程由于变电站仅扩建出线间隔,不增加主变、电抗器等设备,因 第 20 页
750kV 彬长电厂~乾县送电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此变电站站界各方向昼、夜间噪声贡献值均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 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限值的要求;环境敏感点的昼间和夜间噪声 值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 类标准要求。(4)预测表明,本工程输电线路走廊中有部分区域电场强度超过了 4 kV/m 的居民区评价标准(即拆房标准),不再适宜作为居民区使用。从五种塔型的预测结果看,本工程同塔双回线路的边相导线以外 13.23m,单回线路的边相导线以外 18.03m,可确保工频电场强度在 4 kV/m 以内,人群可以在此区域放心居住。线路投运后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边相导线投影外 20 米处的无线电 干扰场强值及噪声分别满足 0.1mT、55dB(μV/m)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标准》(GB3096-93)2 类标准要求。本工程对各环境敏感点
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