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职校报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高职校报范文(精选10篇)

高职校报 第1篇

高职高专教学属于技术、技能型学习, 人文科目的教学课时因此一再被削减, 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缺憾, 其实正给高职高专校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更大空间。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求知者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需要一定情境支持和催化条件。高职高专校报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引导正确舆论、创设人文情境、报道人文情境、提升人文品位、传递校园人文精神等功能, 是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有利情境和催化条件。

引导正确舆论的功能。在当今信息社会, 高职高专学生所面对的传媒信息纷繁复杂, 内容多样, 观念也呈多元化趋势。在各种泛滥性媒体信息的强力“轰炸”之下, 理论先导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原则, 青年学生需要校报这种主导媒体的正确引导。

创设人文情境的功能。人文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习主体的自身体验。高职高专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报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体验情境。

高职院校学生中有一个对文字报道、文学创作深感兴趣的群体, 也不乏具有美术天赋和怀有记者职业梦的热心同学, 有的高职高专学校还开设了新闻专业。这些学生希望参与到校报工作中来, 也希望通过实践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要对这部分同学进行组织引导, 给他们提供一个体现能力和展示才华的正式平台。实际上, 这部分同学非常看重自己学校的校报。因为用人单位看好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报的活动经历和发表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自己参与的校报是自己成长与成功的一段记录, 所以有的同学始终收藏着学校的校报。

目前全国各高校校园都建立起热心报道工作的学生记者团, 这种记者团因其组成人员的广泛代表性, 成为一种开放型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记者们通过联系和影响身边的同学, 举办专题征文、知识竞赛和文化节活动, 扩大了师生在校报征稿和发行工作中的参与面, 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 也扩大了校报的影响力。学生记者团的校园活动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实践性人文情境, 我们要从育人的理念出发, 对学生及时实施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现代化管理, 建设先进的校园管理文化, 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感受。

报道人文情境的功能。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封闭的课堂说教, 而是一个开放的育人工程。高职高专校报要与社会正规媒体接轨, 将国家大事、社会新人和时代新风貌全面准确地报道给学生, 打破校园“象牙宝塔”的封闭状态。当然, 高职高专校报作为校园媒体, 其主要任务还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报道校内新闻和主导校园舆论, 宣传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反映师生员工丰富多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校报在宣传校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优秀学生和往届校友方面, 介绍典型人物学习科学文化、熟练掌握从业技能、创新科学技术以及成功就业与创业的人生经历和骄人业绩, 赞扬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风尚, 这些典型人物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人作风、感人的开拓精神、不凡的人格魅力都是在校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人文情境构成。

校报报道中的人物与事迹贴近学生生活, 也容易为学生接受认同, 能够打动学生人文建构的触发机制。高职高专校报通过这些正面的宣传报道来引导、启迪、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育他们珍惜大学阶段的宝贵学习时光, 刻苦学习, 健康成长。

提升人文品位的功能。高职高专校报以校园广大师生为主要读者群, 他们中既有传道授业的专家、学者, 更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他们都属于知识阶层, 在文化修养、审美观念、生活情趣诸方面都有高雅、时尚的个性追求。

高职高专校报全面关注校园学术活动、科技动态、科学普及、知识竞赛、校园音乐会、艺术展览、体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 以及走出校园开展的社会调查、公益宣传、义务献血、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呈现出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承载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在学校党委领导之下和校园知识品位的铺垫之上, 高职高专学校的办报方向体现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校园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社会报纸相比, 校报刊载的作品蕴含较高的科学含量、人文品位和情趣格调。

传递校园人文精神的功能。高职高专校报作为一种传统媒体, 与当下的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相比, 存在出版周期长, 时效性差的缺陷, 但从另一面看, 它的出版、发行正规, 刊载内容纯正, 汇集了学校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报道, 而且校报信息的保存时间长, 可以重复浏览阅读, 打开来就是一部记录学校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 具有史志功能。

与正式的校志相比, 校报汇编校园人文活动记录, 有当时的临场报道, 有参与者的真切感受, 有更多的历史细节。在迎接新生现场摆上几本历年校报的合订本, 就能从历史纵深度向新生展示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 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好形式。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校报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建构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 高职高专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校报工作, 加大经费投入, 扩大版面, 增加期数, 多发表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吸引更多的学生读者, 把高职高专校报办出自身特色,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让校报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营造高校校报视觉中心初探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报;视觉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101-02

校报是高校的主导媒体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繁荣校园文化和培养“四有”人才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高校校报正受到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传媒的挑战,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校报也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品位和质量,占领高校舆论主阵地,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的氛围,而营造校报视觉中心,提高报纸美感,与其他媒体争夺高校受众的眼球,是巩固和加强高校校报地位的一条必由之路。

1视觉中心的含义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报纸,但我们并不是对每份报纸都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份报纸对我们的眼球吸引程度不同。我们钟爱于那些能给眼球带来愉悦的报纸,眼球之所以感到愉悦,是由于这些报纸有独特的视觉中心,使受众能获取新知识和美的享受。何谓视觉中心?许多心理学家和美术家都对视觉中心下过定义。其中。比较经典的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定义,他最早提出了“视觉接触中心”——CVI(The center ofvisual impact),即“视觉中心”的概念。他以报纸版面设计为例,提出视觉中心就是在短时间内能抓住人们注意力,并能够引导人们沿着编辑的思路阅读下去的亮点。这个亮点,可能是一张图或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标题或是通过版面的有效分割以及文与文、段与段之间的巧妙组合。如果从知觉的相对性角度来看,视觉中心相当于形象(figure),而版面的其他部分则相当于背景(ground)。形象是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部分,而背景则起烘托形象的作用。可以说,视觉中心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是一份报纸的看点,是一份报纸的核心。因此,要提高高校校报的吸引力,必须积极研究如何营造校报的视觉中心。

2怎样营造高校校报的视觉中心

要营造校报视觉中心,首先必须分清稿件的新闻价值大小。新闻价值有5个属性,即新鲜、重要、接近、显著、趣味,具备这几个属性越多的稿件,新闻价值也就越高。高校校报上新闻价值较大的稿件一般是新近发生、事关高校改革与发展、发生在本校范围内、有高校党政领导参加的新闻,其中,特别重要的可列为头条新闻。头条新闻自然就应该放在视觉中心上,选定头条新闻后,编辑还必须运用其他方式来营造视觉中心,使校报不但重点突出,而且富有美感。

2.1根据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来营造视觉中心

报纸编辑中主要根据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来营造视觉中心,即按照整体观念综合运用版面符号来营造视觉中心。

2.1.1分割

即按照人们视觉注意力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程度,根据一定规律将版面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营造出视觉中心。版面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分割规律是黄金分割律和井型分割律。黄金分割律是一个几何学中的数学比例关系,即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长期以来人们的审美都是遵循这条规律来进行的,符合这条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反之,就是不和谐。在版面设计中,我们尽可能地将稿件形状构成符合黄金分割律的长方形,对图片的剪裁也尽可能接近这一形状,然后,我们再把相应的内容放置于较大的板块中,就能营造出视觉中心,吸引人们首先阅读那部分内容。如《昆明医学院报》第245期第一版的设计是围绕该校第五次党代会的召开进行的。编辑在画板时,首先将整个版面按黄金分割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比例约为3:2,其中版面左上方放置党代会报道,并配17 cm×11.5 cm图片,同时,把版面的下半部分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右比例也约为3:2,其中左侧放置党代会社论,右侧放置《春节慰问信》和“标题新闻”,整个版面就显得重点突出,颇有气势。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井型分割律来设计版面,井型分割即取垂直与水平直线各两条,将一个符合黄金分割律的画面均匀地切割成大小相等的9块,四条线交叉产生的4个点就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特别是在上半部分的两点,更是视觉的中心。当然,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元化,营造视觉中心的位置常常可以打破,这就要根据版面的需求以及编辑积累的设计经验和素养以及灵感而定。

2.1.2对比

对比是将性质相反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它是视觉中心存在的基本条件。在版面设计中,我们若要突出一个内容,可以将与该内容性质相反的图文和它设计在一起,就能起到烘托的作用,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是要注意视觉中心的大小要适度,整体中比例不能过大,否则视觉目标将无法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反而失去了亮点。

2.1.3统一

每个版面要有统一的风格,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相对稳定的版式结构。既要做到相对独立的个性,又要做到同其他版面的统一连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昆明医学院报》非常注意统一精品栏目的位置,如《新校区规划与建设》常置于第一版右下方,《学者风采》置于第二版顶部,高度约23行,《学科建设论坛》置于第三版左上方,《心理之窗》置于二、三版中缝。

2.1.4韵律

韵律在版面设计上讲就是节奏,版与版、文章与文章、图与图之间都有节奏。版面好比音乐,有主有辅,有张有弛,有停有顿。做到这一点,版面才充满生命和活力。《昆明医学院报》在设计第四版时,通常把诗歌、书画图片放置在版面中心区域,给比较紧密的文章之间制造一些间隔,使整个版面看起来密而不乱,松紧有度。

2.1.5动势

使版面有动势,实际上也就是要使读者的视觉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紧跟编辑的思路行走,如同在跑步一样。通过制造动势来营造视觉中心,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手段实现:①留大空白:对重要文章的标题区块留大量的空白,以此来吸引眼球;②运用多幅小图片:通常用几幅小图片组成一个大的图片区块来营造视觉中心,这样既制造了视觉焦点,又使图片的使用显得精致、委婉;③运用向版面右上角升腾的斜线和一些有动感的花边等。

2.2运用编辑符号来营造视觉中心

我们除了可以按照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从整体上营造视觉中心,还可以利用一些编辑符号从局部来营造视觉中心,常用的编辑符号包括字符、线条、色彩、图片(图表),它们是视觉中心的要素,对营造视觉中心有不同的作用。

2.2.1字符

字符即文字符号,它的大小用字号来区别,形状用字体来表示。以国内报纸为例,报纸编辑的字号通常有新五号、新六号等,字体通常有报宋体、粗黑体等。字号可显示稿件的重要

性.字体可显示稿件内容的性质。通常可以用每版最大的字号(高度占10行甚至更多)、粗黑等醒目的字体来营造视觉中心。除字符外,编辑还可以用多行标题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昆明医学院报》第253期第一版报道了该校呈贡新校区奠基开工典礼,这是该校发展史上的大事,因此,编辑在排版时将这条新闻放在第一版的左上方,并制作了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高度共占了10行,其中主标题—一《呈贡新校区奠基暨开工典礼隆重举行》用了粗黑体,高度约为5行,这样自然就使该文成为了第一版的视觉中心。

2.2.2线条

校报编辑中常用的线条有粗线、细线、花线(花边)等,运用线条一方面可以区分文章;另一方面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如果将线条围成方框,则可以使加框的稿件更加突出。所以,编辑在一个版面的稿件特别繁杂的情况下,就可以把要突出的文章加框,从而形成视觉中心。《昆明医学院报》在发展中不断推出精品栏目,如《学者风采》、《回眸十五,展望十一五》、《全科医生》、《English Comer》、《法治在线》,这些栏目均分布在第二、三、四版上,并不处于中心的位置,如果不加以修饰,可能就无人间津了。编辑在处理这些栏目时,均设置了花边方框,《法治在线》栏目还设置了底纹,并将标题套红,这样就在众多的文章中使它们立刻凸显出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形成视觉中心。

2.2.3色彩

现代报纸运用的色彩一般有两大类:即黑白灰和彩色。在黑白灰的报纸上,只要在标题上运用套红,配以醒目的字符就可以营造出视觉中心,也可以在文章上加阴影来营造视觉中心;而彩色报纸则要运用深色或多层颜色的交叉来营造视觉中心。

2.2.4图片(图表)

图片(图表)是营造视觉中心最重要的要素,它包括照片、图画、图形、刊头、题花、题饰等。与文字相比,图片在传播中的最大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图像可以在一瞬间让读者直接地感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的希·约瑟夫博士所做的一项关于读者浏览图片时眼球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读者在看一个报纸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的文章,而且读者浏览一张图片所用的时间平均只有0.71 s。随着报纸越来越厚,事实上,0.71 s的读图时间也许还将进一步被缩减,这也意味着报纸在刊登图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能够在0.71 s内抓住人眼球的图片,否则就是无效的。因此,编辑在设计版面时就要保证视觉优先。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大致可以分为4类:①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②新闻性差而视觉表现佳;③新闻性佳而视觉表现差;④新闻性、视觉表现都差。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图片不用。当一张第二类图片和一张第三类图片只能选其一时,第二类图片优先。因为一个版面上的文字稿会有10多条,而图片常常不超过3张,所以必须保证优先使用图片。现代商业性报纸的通行做法是:当版面责任编辑与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上意见无法调和时,按图片编辑的想法来执行。《昆明医学院报》在第250期第二版《我校2006届毕业生光荣离校》的报道中,没有在文字上大量着墨,而是设计了2006届毕业生毕业离校活动专栏,选取了部分学院毕业离校活动的各类照片,并配以简单的图片说明,还在专栏两侧设计了一幅对联——“看今朝学院硕果累累学子桃李芬芳,喜昆医白衣天使志在四方服务边疆”,使这条新闻立刻成为第二版的视觉中心。

高职校报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校报,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背景是近年来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使学校教育中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日渐淡薄和模糊, 价值观教育失效又加剧了社会环境的功利和浮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这种情况的存在更为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因为有“工具”的属性, 容易造成“工具人”培养的教育倾向, 与“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中国的高职院校现在正处于发展的转折期, 一流的高职教育、一流的人才培养都需要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重新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主导媒体的高职校报, 应该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 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对“文化育人”的理解

“文化育人”, 首先要明确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这里所说的文化, 应该突破校园文化的限制, 准确地说应该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 是指由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 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在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两个方面。“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影响学校里每一个成员 (包括教师、学生及家长) 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 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展现出学校整体的观念、思想和内在精神。

其次是以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育人”。“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需要具体的载体, 一是文化理念的载体, 以鲜明的文化氛围凸显学校的文化理念。二是文化形式的载体, 以学校的文化活动使文化理念具体化。三是文化教育的载体, 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校的价值观, 培养与价值观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四是文化构建的载体, 包括学校文化的战略构建和文化建设的体系和制度。

二、高职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

高职校报是高职院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 是高职校园内重要的媒体之一,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社政〔2005〕13号) 文件精神, 高职校报具有舆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信息传达、人才培育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文化育人”作为高职校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文化理念的传播。文化理念是“文化育人”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 “文化育人”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作为高职院内的主流媒体,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要的受众对象, 通过校报的形式和内容, 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理念等以新闻、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等形式具体化、形象化。

第二, 文化环境的营造。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静态的文化环境, 即校园文化景观, 包括校门、校道等静态的、体现了学校文化特征的环境文化要素。二是动态的文化环境。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文化活动。高职校报在文化环境营造方面侧重于动态学校文化, 这种学校文化活动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内外活动, 第二个层面是学生社团活动。通过校园活动的宣传, 营造学校的整体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三, 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倡导。价值观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 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 在价值观, 特别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模式的培养方面尤为重要。高职校报可以通过校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宣传和报道, 突出人物和事件背后价值观和行为, 表达和推广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第四, 文化建设的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文化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 高职校报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之一。高职校报通过展示和跟进学校文化战略设计和文化战略实施, 可以发挥文化建设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三、高职校报“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高职校报要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明确编辑方针、文化理念,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探索网络背景下“文化育人”的新形式。

首先, 确立职业性特征的编辑方针。根据高职校报实际情况对校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 其中包括对校报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四个方面。高职校报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突显出职业性的特征和价值观引导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明确受众对象定位、文化定位、内容定位。高职校报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成员, 其中学生群体作为读者主体, 教职员工是校报的次要读者群;高职校报因其职业性的特点, 内容重点应为与职业有关的内容, 报纸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的设计, 报纸版面的分工、栏目的设置都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设计;高职校报在内容方面应该以职业和职业教育为中心, 保持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语言文字、版面设计、制版印刷等方面的水平;通过读者群定位、内容定位和水准定位, 最终形成职业性的风格和特色。

其次, 强化高职校报的“文化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 从近几年企业的评价来看, 高职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基本达到了企业的要求, 这是高职教育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强技能培养带来的效果。但企业同时也认为高职学生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为缺少文化底蕴, 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因此, 高职院校加强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而校报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 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必须要把“文化”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校报工作中, 将高职校报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完全展现出来。

第三, 加强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一般而言, 高职校报对学校文化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文化活动的报道方面, 没有与学校文化活动形成一个整体。高职校报要完全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中, 需要组织和发挥好学生记者团或者学生通讯社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记者团或学生通讯社的社团活动, 直接进行文化活动。二是通过学生记者团和学生通讯社的采访活动, 增加文化活动的效果, 扩大学校文化活动的影响。

第四, 开拓“文化育人”的新形式。高职校报创办的历史较短、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编辑人员在数量和专业水平上也存在不足, 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沿袭了本科院校, 内容和版式等方面没有自己的特色, 而且在传播媒介方面基本还是以纸质媒介为主, 虽有电子版校报, 但因为缺少网络交互的特点, 无论从内容的整合上还是从功能的延伸上, 都没有形成真正的网络版。交互方式的欠缺制约了高职校报“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高职校报必须以信息沟通互动为核心, 实现校报网络化, 拓展校报的交互功能。通过开发评论、论坛、社区等其他功能, 形成信息交互性的文化传播新形式;通过重点信息深度报道和资源链接,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延伸性。

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和体系还在探索,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没有完成。这些都影响着高职教育学校文化的成熟, 制约着文化育人的功能的完全实现。高职校报作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理念的主要功能承载者, 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将“文化育人”作为核心工作之一, 明确校报的定位, 确立具有职业特点的编辑方针, 探索“文化育人”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林.高职院校校报文化育人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26) .

[2]徐敏.新形势下高职校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8) .

[3]郑素洁.以校报为依托优化整合校园媒体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新时期高校校报教育功能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报教育功能校园媒体

高校校报是高校内的主流媒体,作为校园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报不仅需要在“可看”上下足功夫,还需要在其“功能”上多进行思考,在校报的版式、内容、报道范围、信息量等方面进行探索,充分发掘校报的教育功能。

一、高校校报的教育功能分析

(一)思想育人功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校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校报是一种主流媒体,需要承担起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责任。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敏感度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以及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校报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改善。

(二)知识育人功能

在课堂上,大学生能够学习到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开拓课外途径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校报可以成为补充大学生课外知识的有益平台。

(三)文化育人功能

校报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与文化日记,也是塑造大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地促进优良校风、教风与学风的形成,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浸润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文化育人也是高校校报的重要功能。

(四)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校报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校报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启发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展示文学才华,释放文学爱好,同时在碰撞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让学生参与新闻的采写、报纸的编辑出版,培养学生的新闻敏锐性、写作能力,以及版面编排技巧,发掘造就大批新闻人才。

二、当前影响校报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一)时效性不足

在全国的1000多家校报之中,其中半月报接近50%,月报与双旬报占31%,校报周期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时效性差,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相比显得更加突出,表现为很多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所出现过的相关热点,需要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之后才能在校报上反映,更多地表现在传播校园新闻不及时上。长此以往,会影响受众对于校报的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校报就需要从时效性、报道的深入性与全面性方面努力,尽可能挖掘“旧闻”中的别样价值,并借助互联网,将纸媒与新媒体结合,提高时效性。

(二)办报思路创新不足

在当前的校报之中,有很多关于领导、会议以及工作动态的内容,使得校报内容较为单调、可读性不强。更为严重的是校报舆论监督的内容非常少,不能够有效体现出校报的监督、教育职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校报的机关报性质,让部分办报人员在办报思路上存在误区,没有能够更多顾及广大学生读者的感受,不仅违背了新闻规律,还会影响到新闻传播效果以及校报的育人功能。要想更好发挥校报的思想育人功能,就需要积极创新办报思路,将党性认识与受众意识进行有机的统一。

(三)新闻信息量不够丰富

校报在信息量上明显不够丰富,特别是与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相比更是如此。出现这种问题,一是因为校报自身版面存在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种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对校报这种传统纸媒的发展产生了威胁。校报在内容、版面以及信息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校报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例如,可通过缩短校报出版周期、增加版面等多种方式对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加以改善。

三、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校报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增强校报的服务性

解决校报当前存在的办报思路创新不足、宣传意识强于新闻意识的问题,就要增强校报的服务性,坚持办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这将有助于改善校报的宣传效果,促进校报教育功能的实现。

无论是什么报纸,只有面向受众,才可以有效改善办报的质量与水平。对于高校校报来讲,其主要的受众就是师生。贴近实际就是要从高校的各项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将高校的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信息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同时,需要积极地创新报道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学校中的重大会议、领导讲话以及工作部署等等,可以运用专栏解读、人物访谈、专题采访以及评论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这样,师生更加容易接受。贴近师生、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师生生活中去,将目光放到师生生活上,将看起来较为枯燥的宣传任务策划为鲜活的选题,使得选题内容能够真正得到師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因此,需要让通讯员以及校报记者渗入到各个系部甚至是班级之中,走进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期望与要求,并尽可能的进行满足。

(二)进一步增强互动性

高校新闻报纸想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必须要做到以受众为本。校报工作者必须要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仔细研究,加强同受众的沟通,尽力为大学生解决他们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和社会报刊的受众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养成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却又非常敏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很容易出现波动、迷惘、选择困难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校报需要让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在进行理性报道时,要少一些说教灌输,多一些以理服人的内容;要少一些官腔官调,尽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要少一些高大空的论述,尽可能多一些典型示范,以情动人,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高校师生对校报关注度的同时,进行正面的思想道德引导。校报可以定期开办各种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征文,例如“军训体会”、“我与我的老师”等这一类的征文,让广大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

(三)做到“寓教于乐”

高校校报要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还需要将思想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以此加深读者对信息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体裁与报道方式上做到丰富多彩,不仅要有精彩的文字报道,还要有生动的图片配合;不仅要有各种消息和信息,还要有各种文艺作品。校报上,不仅需要有固定的栏目,还需要从实际出发,适时开辟新的专栏,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与可读性。校报版面也很重要,应当美观大方、生动活泼,增强其吸引力,美观的版面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报纸内容。

(四)进一步完善校报管理体制,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校报与校园中的其他媒体要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校报的教育功能和带动作用,整合校园中的媒体资源,构建校园新闻中心,将分散的、各自相互独立的校园媒体进行联合,包括对设备和人才的整

合。

(五)加强校报编辑队伍建设

校报有着很强的新闻性、政策性以及学术性,其受众较为特殊,这就对校报编辑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高校校报在编辑队伍方面,普遍存在有人员较少、人手紧缺的现象,校报编辑经常是一人“身兼数职”,需要负担整张报纸中的大部分工作,这对编辑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要求较高。校报工作又与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编辑拥有较高的新闻洞察力与判断力,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采写、版面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校报编辑本身还是一份相当具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不断进行学习,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此外,还需要对当前单枪匹马办报的做法进行改善。要求高校校报编辑人员同时拥有新闻采编系统所需要的全部才能是不太现实的。通过办报实践能够知道,编辑队伍由多名专业人员组成时,所办出来的校报具有更高的质量。因此,高校校报需要积极的建设起合理的专业编辑人员队伍,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合理的分工,对每一个编辑的长处进行充分的发挥。同时,还需要为校报编辑提供尽可能多的业务学习、交流以及研讨的机会。

(六)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

在校報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大学生记者团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本来就是校园生活中的主体,他们最接近校园新闻第一线索,为此,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记者,不仅可以保证校报能够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还可以让校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生活。大学生记者团具有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良莠不齐、工作时间有限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校报质量,并导致校报各项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要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大学生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改善他们的思想素质;(2)精设大学生记者团机构,增强记者团凝聚力;(3)利用例会促进记者团内部信息交流以及问题的解决;(4)开办新闻知识讲座,提高他们的新闻理论水平;(5)将新闻采写作为契机,锻炼大学生记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校报有着相当重要的教育功能,而要使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多方努力,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宇嫣.校园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杨德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3]万希晨.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高职院校校报工作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第5篇

一、高职院校校报工作的困惑

各高校在办报过程中都经历了探索与磨合的阶段,受众群体流失、新媒体冲击、办报周期长、新闻时效性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校报发展的普遍问题。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学生素质、角色定位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

(一)新闻价值低、可读性差

高校校报的传统做法都是将一版设置为新闻版,作为新闻载体,这样的设置无可厚非。但是地位较高的高校或本科院校,发生的新闻较多、新闻价值较高、新闻线索更易寻找,这些促使他们一版的选题有更多新闻可挑,更多内容可登。而高职院校,校园相对封闭,新闻来源单一,基本上校内新闻成为一版的主角,校报一版“校史鉴证”功能的单一化发展。整个新闻版面都变成了“会议专版”甚至是“校领导的个人专版”,严重影响了校报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二)学生记者业务水平较低、流动性大

高校校报记者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年轻活跃的队伍,他们是连接校报与师生的桥梁,好的学生记者具备独立采编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校报组稿的效率和稿件的质量;相反,如果学生记者新闻敏感度低、写作能力差,则会直接影响校报的质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稍逊色于本科高校学生,同时高职教育更加专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内人文教育方面较薄弱。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记者写作能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的欠缺,经常出现稿件录用率低、修改强度大等问题。其次,高职院校普遍是3年学制,在推行2+1或者2.5+0.5的学制下,往往学生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加入社团活动,除去培养期,一个成熟的学生记者只能为校报工作一年。最后,因为课程紧凑、实训安排多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记者流动性较大,人员不稳定。

(三)校报专职教师人数少,专业性差

从2009年的数据获悉,全国千余所高校有80%以上都创办了自己的校报,但是,很多校报编辑部没有单独建制,只是作为部门内的下设科室。在高职院校由于人员编制等问题,弱化了行政功能,这样的问题更加突出,校报几乎依附于宣传部(科)而存在。据笔者了解,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校报专职编辑人数普遍不超过3人,1人办报的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对报纸编辑工作的专业知识缺乏,很大一部分是中文或者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赶鸭子上架”,专业素质多数达不到标准。另外,鉴于专职校报工作人员数量少,因此校报编辑多数为兼职人员,这些编辑自身已经承担了教学、科研或行政等工作,这些本职工作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对校报工作的投入。

(四)版面样式落后,图片选择少

如今各大报纸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因为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等优势已经逐渐占据了报纸的大部分版面。但是由于观念落后、经费限制等原因,高职院校的校报还基本上按照传统版面编排,创新性不强。

其次,高质量的图片少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图片新闻”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本科院校主要依靠学生记者的提供,但是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应用型,很少有专门的摄影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较弱,图片来源少,图片质量也不高。

在高校校报日趋专业化、多元化的大形势下,高职校报的发展在以上几点硬伤的限制下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如何顺应校报发展新形势、提升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校报面临困难的解决之道

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办报人迎难而上,紧跟时代脉搏,谋求发展空间。

(一)挖掘可读性,在深度报道上做文章

高职院校校报除了扮演党报的“严肃”角色外,更应当肩负“三贴近”的“亲民”角色,努力做到坚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全体师生。

首先,在版面设立和新闻选取上应该更多的从师生读者角度出发,考虑设立“捷报频传”“学术新风向”“管理动态”等栏目,刊载高职教育前沿消息,报道校园文化动态,跟踪学科建设,展现教学成果。第二,重点笔墨深度挖掘硬新闻背后的新闻。如,就师生在校内外参赛获奖的实际,安排采访、深度挖掘,展示获奖背后的经验方法和专业技能;又如,就毕业生就业走向,剖析供求双方市场情况,深入毕业生工作岗位,用专业翔实的数据与实例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正视薪酬待遇,实现优质就业。第三,拓展连续性报道和专题性报道。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者阶段性任务早安排、早策划,把单一消息拓展成连续性通讯。第四,精心策划、浓墨重彩打造重大主题专版。教学和学生永远是校园生活中的主题,只要用心发掘永远都有值得深入的主题。如,与教学息息相关的示范校院校建设专版、创新强校专版、高校“十三五”规划专版、专业建设成果专版等;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新生入学指南专版、毕业生就业离校专版、专业学习指导专版等等。

(二)加强培养,提升学生记者队伍实力

学生记者在校园办报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记者的培训,使其更好地为校报服务。

首先,严把组建关,认真选拔人才。要建设一支优质的队伍,人才选拔是关键。招新活动可以从新生入学军训中着手,安排学生记者采写军训相关报道时开展招新宣讲,物色有意向、文笔好的新生人选,同时,面向新生开展专题征文筛选校报队伍的好苗子。在招生时尽量做到学生记者覆盖各个院系专业,方便日后开展工作的信息收集更加全面、采访更加便利。结束招新后,还可以通过辅导员推荐、同学转介绍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鲜的血液注入校报队伍。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适合校园实际的方式对学生记者进行培训,促进他们既讲理论又懂业务。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感觉到开展读报会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记者集中讨论兄弟院校、优秀报纸的内容、版面,通过学习和对比优秀稿件、作品能快递提高学生记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第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记者的主动性,提升全方位能力。指导教师组织、鼓励学生记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试错的机会,通过活动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结合校报工作实际,可以考虑开展版面评比、新闻知识讲座、校际间业务交流等多形式的活动。第四,以情感联系学生队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三)健全机构,扩张校报工作队伍

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独立设置机构尚属少数,因此应该在制度建设和人员扩张上想办法、动脑筋,提升校报队伍的水平。

在增加专职人员的基础上,努力吸纳更多对办报、宣传有兴趣的教职工参与校报工作,可以借助各种教工俱乐部,如摄影协会、文学爱好者俱乐部、诗社等社团,发展其成员为校报稿件的作者,保证校报内容有稳定稿源。同时,聘请校内采编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兼职编辑、记者,给予补贴和稿酬的鼓励。

总之,校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因其有着易于保存与收藏、便于反复查阅的功能,它的文化传承能力远胜于网络,所以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校报作为校园宣传重要阵地的作用。要想继续保持校报的主导地位,校报必须注意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做到既与新媒体相融合,又能持续、独立地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校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展示窗口,但是结合工作实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普遍存在着办报难、读者少的尴尬局面,在分析高职院校校报工作困境的同时,就校报如何克服困境、谋求更好发展作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校报,困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峰,杜琴.高职院校校报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文化传播功能的拓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闫冬艳.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忻州师范学院院报,2009(3).

高职校报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校报,思政功能,现状,对策

一、思政功能的定义及加大对其研究的作用

思政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各个方面所起到的职能、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引导的作用,对人们产生独特而积极的影响。陈秉公教授对思政职能进行了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包括根本性职能和具体性职能。根本社会职能包括: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为塑造人格服务;具体性社会职能包括:灌输、转变、调节、激励。”

加大对思政功能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加大对思政功能教育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彰显其本质,树立良好的思政功能观。

2、加大对思政功能教育的研究,能够科学的认识思政教育,对已经开展的思政功能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改进。

3、加大对思政功能教育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4、加大对思政功能教育的研究,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科学化、系统化。

二、高职校报思政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高职校报作为一种定期出版发行的刊物,既有着大众报刊“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功能,又带有着强烈的校园特征,一种“区域性”。高职校报要始终以本院校的中心工作为基本点,立足校园,为全院校师生服务。

当然,和大众报纸相同,高职校报不仅兼有鲜明的新闻性,同时必须服从党性,具体体现在高职校报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校报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传递正能量。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马列主义新闻关为基础,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宏观把握,既同国家现实先联系,也要和院校的工作相联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高职校报的思政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报纸的引导作用,引导全校师生不断为中国梦而奋斗。

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高职校报思政功能偏于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众多高职院校缺乏办报办刊经验

笔者在走访一些高职院校的时候发现,一些院校发行到100多期,然而一些学校的校报才发行了2-3期。这让笔者十分惊诧。其实,不难发现,我国职业院校校报创刊普遍较晚,那就更不要提刊号了。当然,也有一些长期坚持的院校。但毕竟是少数。还有的就是,一些院校办报没有持续性,有的断断续续,有的则是中断后就再也没有继续办起来。事实上,看起来并不难的事情,在高职院校中却很难普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办报不重视,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2、高职院校校报缺乏专业人才,新闻素养低

在人员配置上,高职院校一般没有专职的编辑人员,很多都是由其他岗位的人来兼任,比如,党办、院办。很多人员在忙碌其他事情的同时,疏于对办校报的重视。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的在各种行政事务或者其他校务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他们对校报的管理精力比较少,所以,报纸的质量也不会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校报还会招聘一些学生。但是,校报有时候缺乏对学生的把关,导致实习人员水平良莠不齐。

校报的稿件要依靠通讯员。但实际上,很多院校都没有通讯员,即使有,也是由学生来履行。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还是略逊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因而,他们的新闻素养也偏低,思想政治的水平也不高,没有较好的思想政治观。写出的稿件水平也有限。最终传递给编辑的稿件,还需要编辑对于稿件进行“大手术”,增加了编辑的工作任务。

3、内容机械化,缺乏创新

笔者在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恰好在某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偶然看到了一学校的校报,发现,只是机械地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原封不动的刊登于头版头条。事实上,当我们党每一次颁布一些政策方针时,很多高职院校只是“转载式”刊登,缺乏同实际的联系,缺乏对新闻的解读。由于报纸的时效性较差,网络能够立即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消息,还可以实时滚动更新。而校报最快一天,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星期才会刊印。如果报纸出版的内容毫无新意,那必然起不到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无法发挥思政功能,还会浪费媒介资源。

4、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其实,上述第三点已经提到了时效性问题。众所周知,网络新闻时间的快捷性和自由性是报纸无法企及的。大众报刊每天出版都无法弥补在时效性上的差距。更何况,很多校报出版周期都在3-5天左右,甚至有的是一个月。何谈时效性?当然,这种缺陷,也跟校报的非营利性有关系,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5、受众面窄,发行普及率低

随机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校报的存在。很多校报都流于教师层面。其实,我们应看到,学生是校报受众群的主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没有受众的基础,校报也去发了它的生存基础。

以上我们列举了一系列校报思政功能弱化的表现,可以看到,思政功能不能够很好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原因,是报纸这种媒介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校方对校报的不够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不能够将报纸和思政功能的发挥联系起来。

三、充分发挥校报思政功能的对策

报纸对于舆论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然高职院校都办校报,那我们更应该突出校报的存在性,不断改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功能的作用,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1、理论联系实际,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解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某一个新闻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当党和政府出台某项政策方针后,不要机械照抄内容,校报可以邀请一些专家谈一谈对政策的解读,也可以请几位学生设身处地的谈下自己的理解。因为学生谈出的观点更有基础,和广大学生也有接近性。

2、与新媒体相结合

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社会大众报刊都有着电子版。这便是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校报也应走此道路。当然,还可以设置校报的微博、微信平台,扩大校报的影响力,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校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信息等,能够使得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面扩大。

3、加大校报专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从一些办校报较成功的院校了解到,校方专门聘请了一些在媒体从业过的人员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并邀请学校主管马列教学的一些教师参与校报。既能够提高校报的业务水平,也能够使得报纸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校报的思政功能。

4、加大对报纸的投入

由于校报并非营利性的,也没有其他广告来源作为资金支撑,基本是靠院校的拨款。一些学校便会考虑成本,印出的数量比较少。没有数量作为保障,其思政教育的功能微乎其微,那报纸成为了“鸡肋”,仅有的投入也浪费掉了。

究其根本,校方首要的是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只有提高了重视度,才能够有所行动。适当的增加成本,才能扩大发行量,保证一定的受众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校报在思政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这需要多方的努力。只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才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营春.关于增强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夏芳莉.职业院校校报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价值工程,2010.

高校校报新闻 第7篇

近日, 2007年中国全明星拉拉队锦标赛在广州体育学院新体育馆举行。中山大学拉拉队此次参加了舞蹈组的比赛, 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2007全场总冠军、全明星组冠军、最佳编排奖三项大奖, 再次获得与世界强队角逐的机会。2008年4月, 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2008世界拉拉队与舞蹈锦标赛。 (中山大学新闻网)

2007年烟台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获大丰收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于近期结束, 烟台大学申报的110余个项目有35项通过评审立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 (3项合作)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9项。这是烟台大学自建校以来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 (烟台大学新闻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将与波兰欧堡勒工业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

近日, 波兰欧堡勒工业大学与国家汉办正式签定协议, 在波兰欧堡勒省欧堡勒工业大学建立“孔子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是该所“孔子学院”的合作学校。

日前, 波兰欧堡勒工业大学副校长MarekTukiendorf一行三人来北京工业大学访问, 双方就“孔子学院”的合作问题, 特别是关于“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选派, 工作条件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双方一致同意为了更好地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 两校将针对“孔子学院”项目, 签署项目协议。 (北京工业大学校报)

北京大学出版社喜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2007年岁末, 北京大学出版社再添新誉。由北大社出版的图书《中华文明史》 (共4册, 袁行霈等主编)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杨东平著) 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此外, 《中国美学十五讲》 (朱良志著) 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提名奖。 (北京大学新闻网)

南理工在全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上获多项荣誉

近日, 由教育部学生体协大学生龙狮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在长沙中南大学落下帷幕。南京理工大学舞狮代表队获得北狮赛第二名, 同时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南理工自2000年开始就开设了舞龙课, 是江苏省内第一所将舞龙这项传统运动带进课堂的高校。在这次锦标赛上, 南理工被授予“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南理工龙狮队教练葛国政老师获得“龙狮进课堂先进个人”称号。 (南京理工大学钟声新闻网)

南昌大学设计的大型雕塑“嫦娥奔月”落户北京航天城

校报编辑基本工作探析 第8篇

一、校报编辑的基本工作内容分析

1. 制定编辑方案, 并按照大纲进行编报。

在办报时, 只有制定好编辑方案, 政策方针才能够明确, 编辑方案是对这张报纸的主要内容及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对于校报来说, 它属于校党委的机关报, 在制定校报编辑方案时, 通常要遵循这几个原则:第一, 校报应通过这个渠道, 将党和国家教育部门主要政策方针, 以及本校的教学任务、教学规划等转达给本校的师生, 这也是校报的主要宗旨, 目的就是要对广大师生进行引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第二, 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安排报道, 正确实施编辑方案。明确编辑方针后, 就要确保它的稳定性, 只能在必要时, 根据各个学期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2. 筛选出优秀的稿件并加以组织。

在编辑方案制定后, 接下来就是实施这些方案的具体过程, 这也是顺利完成校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前提。而校报编辑的工作人员又要扮演多种角色, 肩负着多项工作任务, 还经常要亲自动手采写稿件。从一定意义上讲, 校报编辑其实就是校报工作者, 它肩负着编辑、校对和发行等多种角色的工作。因此, 校报编辑的精力有限, 单靠编辑部几个编辑人员撰写稿件, 很难通过一张校报就可将本校的方针及所有工作全面、正确地传达出来。因此, 校报编辑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 而应鼓励全体师生共同采写稿件。而在这过程中, 编辑人员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要从中挑选比较优秀, 比较有意义的稿件。每篇报道的出炉, 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工作过程, 从采访、撰写到见报, 要经过思路的整理、仔细的推敲、反复的修改等过程, 而这些环节都需要校报编辑的总体规划及设计, 在作者的积极配合下共同完成。校报编辑发现了新闻素材及线索后, 安排合适的人员去采访, 告知他们采访要求, 记者完成稿件撰写后, 再对他们进行指导、修改、补充等, 这就是校报编辑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这个工作环节中, 挖掘稿源、选稿、组稿等形成一个工作链, 如果本校参与人员多, 并具有积极的态度, 编辑部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才能写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稿件, 那么校报的办报质量就可以更加有保障。

3. 对稿件进行加工和再造。

挑选出优秀稿件后, 校报编辑的另外一项工作职责就是要将这些稿件进行加工, 通过对版面的设计, 在校报上出版这些品以供所有师生阅读。在这个工作环节中, 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修改、整理、制作标题等, 不管是哪个程序, 都要求编辑人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稿件仔细编排, 精心策划, 尽量让版面更加形象、独特, 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4. 加强学习, 把好稿件质量关。

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思想, 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校报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健康、有价值的精神粮食通过校报传达给读者。因此, 编辑人员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各方面学习, 以敏锐的眼光严格把好稿件质量关, 才能将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稿件奉送给读者, 这才是办校报的主要宗旨和最终目的。因此, 编辑人员不但要加强政治学习, 也要加强各方面业务知识的学习, 只有及时了解我们党的重要方针、政策, 掌握本校的重点工作,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选出更有价值的稿件。在校报正确思想的引导下, 让本校形成一个团结、活泼、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校报编辑工作主要应提高的几种能力

1. 组稿约稿的能力。

校报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组稿, 组稿约稿能力要求编辑应该和本校师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多和他们沟通交流, 从中挖掘各方面的人才, 并鼓励他们加入到编辑部来。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掌握本校的最新动态, 及时上报。

2. 判断分析的能力。

编辑工作人员在遇到情况时常要独立处理, 因此, 要具备正确判断、准确分析的能力。校报编辑对收到的稿件要马上阅读, 及时整理, 尽快选择出有价值的稿件, 明确所要报道的重点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 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做到反应灵敏, 做事干练, 准确判断。在对某个新闻的真实性及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判断分析时, 不仅是对稿件的选择还是放弃进行选择, 而且还要仔细查看稿件是否有再创作的价值。在这一工作环节中, 编辑要开拓思路, 善于挖掘, 不轻易丢掉有价值的新闻稿件。

3. 文字加工的能力。

校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编辑人员也要具有较强的文字加工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而是要靠平时积累起来的。编辑的主要工作性质就是查阅稿件, 修改稿件, 让修改、整理后的稿件能通顺、流利、精炼, 不但要保留原作者的原意, 而且还要加以润色, 让整篇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4. 具有编排稿件能力。

稿件通过推敲、修改、整理后, 在出版前就要对稿件进行编排, 也就是对整个报纸版面的设计。版面代表的是学校的整体面貌, 但这个面貌的美丑, 要靠编辑加以修饰。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校报作为本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对推进本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校报编辑, 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努力让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 功能更加全面, 更好地为本校、为广大师生服务。

摘要:校报的编辑工作任务繁重且复杂, 它是对报纸的内容及形式进行设计, 然后选择优秀的稿件, 通过修改及编排, 采用合理的形式再出版。也可以说, 校报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 它肩负着编辑、校对和发行等多种角色的工作。因此, 校报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 才能办出高质量的校报, 本文对校报编辑的基本工作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校报编辑,基本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三平, 许宪国.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知识, 2012, 03 (12) :34-37.

给校报写信:关注雾霾现象 第9篇

【试题呈现】

2013年以来,全国多地遭雾霾袭击,这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假设你叫李华,请你根据下列要点写篇短文向校报投稿,介绍相关情况。本篇书面表达反映当今的热点话题:雾霾天气与环保。从提示信息看,本文应该有下面几个要点:

1. 空气污染现状。2013年以来,全国多地遭雾霾袭击,这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2. 雾霾的原因:这一点需要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发挥,比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工厂的污染等;

3. 采取的措施: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展开叙述,讲一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①使用公交;②栽种树木。

4. 结尾:我们工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习作一

In recent months haze ha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part.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is. Because it is very serious. For example, we breathe in the poisonous air, we may fall ill, and we will suffer badly.

I think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haze is filled in the air. People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esides,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in the street that they give off a lot of pollution. As a result, the air is polluted and there is haze in many parts of our countr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ll do what I ca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irst, I’ll go to school by bus instead of going in a car. Second, I’ll call on the people around me to develop som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habits, and show our respect for the environment.

So, let’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gether.

這是一篇中档习作。

1. 写作中运用了一些高级词汇和短语,比如give off, as a result, instead of, develop,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how respect for等。

2. 文章基本围绕所给要点逐条展开叙述,而且叙述有层次,使用了一些过渡词,比如besides, first, second, so。这些过渡词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

3. 文章使用了一些句式结构,比如and连接并列句,why引导定语从句,as far as+状语从句,what引导宾语从句。以及不定式作宾补等。

文章还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1. 文中出现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表达的错误:①because引导状语从句却没有主句;②and连接简单句并列,而and连接简单句是高分作文之大忌;③出现了错误的表达,比如haze is filled in the air,建议修改为haze is distributed thickly in the air,或the air is filled with haze;

2. 在尝试写一些复杂的句式结构时出现了表达的错误,如:there are too many cars in the street that they give off a lot of pollution,这个句子里的too应该改为so与后文的that构成so…that结构表示“如此……以致于”。

3. 结尾句原本应该掀起一个高潮,回应主题,但本文结尾来了个无病呻吟式的祈使句,最好改用强调、倒装等句式来结束全文。

习作二

Actually, haze ha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part. Thi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more traffic accidents and more people suffering from haze-related health problems.

Several factors may account for this. To begin with, there are far too many cars in the street, giving off poisonous gases. Secondly, enormous coal and gas is consumed in factories, which is also to blame for the condition. What’s worse, the many smokers in our countr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problem.

Luckily, the public has now become awar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government has stepped in to deal with it. When it comes to us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can do. For one thing, we can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stead of private cars and use clean energy. Meanwhile, we can plant more trees and grass around the campus to produce more fresh air. I’m sure that with the joint effor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ings will surely improve before it becomes worse.

这是一篇高档习作。

1. 文章结构清晰,段落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作者使用三段式的篇章结构,分别叙述汉语提示中的三個要点,各要点的叙述发挥自然,主题突出,没有出现表达上的错误。

2. 本文词汇丰富,使用了arouse,enormous,consume,joint,suffer from,haze-related,account for,give off,contribute to,become aware of等高级词汇和短语。

3. 文章使用了各种句式结构,比如现在分词作状语,which引导定语从句,be to blame结构,when引导状语从句等。

4. 为确保各要点的叙述完整,使用了过渡词语,比如在叙述原因时使用了to begin with, secondly, what’s worse;叙述做法时使用了for one thing, meanwhile等,这样保证了行文连贯。

【拓展语料】

解释某一现象、阐述事情的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高考书面表达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相关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并注意文章的布局谋篇。

写作模板

此模板的基本结构是:①问题现状与严重性;②问题的根源,或如何解决;③我对解决此问题的看法。

参考模板(一):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to face an annoying problem. That is, (某种问题),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用非谓语动词说明问题现状). As a consequenc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deal with it before it’s too late.

1. 合理安排书面表达的写作时间

英语书面表达应该用25分钟的时间完成。不知该如何继续叙述了。只有安排了足够的写作时间,我们才能做到“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把要点有条不紊地表达全面,叙述中才能保证要点齐全,过渡自然,不会出现用语或表达的错误,并且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精心组织语言材料,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各种语法结构。

2. 认真审题,准确叙述

审题包括阅读提供的写作素材,弄清短文的体裁、格式、字数,还有叙述的人称、时态,再确定写作要点,列出简要的提纲。

解析高校校报的媒介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媒介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播教授方面发挥的作用, 是任何其他场所的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工程。

高校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 是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体, 是传播社会主义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 是学校联系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 是展示学校形象、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 同时也是学校信息发布的途径、政策宣传的渠道、工作研讨的园地、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

作为高校的主要宣传媒介, 高校校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

一、教育宣传功能。高校校报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的上传下达, 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沟通和交流

校报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特殊功能和强大力量, 担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传播真理、引导校园舆论的使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校校报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牢固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

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 校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可以及时传播党的思想和理论, 从而实现党委决议的有效传播。同时, 校报为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流提供平台, 而且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比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华侨外院报》在2010年10月至12月报纸上设立了“落实教学创新计划”专栏, 刊登了在学校实施“教学创新计划”中的教育新闻和各院系在教学研讨过程中的优秀教师论文, 在展示学校近期教学工作成果的同时, 也充分表现了学校重视提升教学质量的办学特色。

二、文化建设功能。高校校报带动大学文化的构建和传承

“大学作为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 校报作为主要传播媒体, 通过记录学校的发展历程, 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提供平台, 从而带动了整个大学文化的构建, 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比如, 《华侨外院报》通过对学校的“社团活动周”“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共建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献爱心等公益活动的宣传报道, 表现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教导学生感恩社会、服务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及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的“公益性”办学思想。

三、实践服务功能。高校校报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 并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校报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学生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校报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 校报从学生中间汲取灵感和素材, 学生也从校报中获得了把握事物本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校报与大学生空间距离上的接近, 与新闻源的接近, 使之比其他报纸或宣传渠道的信息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校报的记者、通讯员就生活在大学生中间, 报道的新闻事件就发生在大学生身边, 这就容易使大学生对校报产生一种亲切感。

比如, 《华侨外院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报告评选、优秀人物专访、国庆征文等活动, 在与广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 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在推动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华侨外院报》结合学校多语种的专业特点, 开设了英文、法文、日文、朝鲜文专版, 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将专业知识与新闻采编相结合。在校报的实际采编工作中, 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而且增强了与人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迎合了学校立足于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办学目标。

高校的校报, 是大学校园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校报上刊登的事实, 都是师生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利用校报的贴近性优势, 可以把握师生的思想脉搏, 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 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 办好校报, 充分发挥校报的教育宣传、文化建设、实践服务功能, 是推动高校党建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也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大学文化的重要举措, 更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摇篮。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广斌:解读高校校报的发行方式及其适用人群, 《传媒》, 2010年10月。

[2]任祥:大学的文化使命, 《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15日。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5年6月。

高职校报范文

高职校报范文(精选10篇)高职校报 第1篇高职高专教学属于技术、技能型学习, 人文科目的教学课时因此一再被削减, 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