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宫颈癌大出血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宫颈癌大出血范文(精选8篇)

宫颈癌大出血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大出血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速记对照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20例。对照组年龄30.5~60.4岁, 平均年龄 (47.4±2.4) 岁, 其中宫颈鳞癌14例, 腺癌6例, 反复出血9例, 急性大出血11例。实验组年龄28.4~58.9岁, 平均年龄 (45.7±2.1) 岁, 其中宫颈鳞癌8例, 腺癌12例, 反复出血7例, 急性大出血1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压下降等, 其中出血休克患者10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的年龄、出血类型等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根据患者出血量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物: (1) 静脉止血:如止血敏、止血芳酸、立止血等; (2) 局部止血:对于局部止血患者可以采用纱条填压、尤其是出血量急速者, 应该注意看准出血点、纱布填压位置和填压时间。 (3) 放疗方式:患者放疗后利用后装放射止血, 阴道内放置阴道装置, 放射完毕后, 取出阴道装置, 并进行压迫止血[3]。

实验组采取血管性介入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让其保持平卧姿势, 待消毒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逆行插管, 左侧髂内插入导管进行动脉造影, 插入深度至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肝, 然后注入相应的化疗药物, 并采用明服海绵颗粒进行栓塞, 直到栓塞满意为止。采用同样的方法栓塞右侧。患者手术完毕后, 压迫15 min以上, 加压包扎。栓塞后24 h内取出阴道内的纱布, 并连续服用3天抗生素[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等基本消失, 止血效果满意;好转:患者尚存在少量出血, 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止血效果不理想或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2检验, 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止血满意率为90%, 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发病率较高, 且多数患者伴有大出血, 出血早期如果不及时止血, 将会引起失血性休克, 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近年来, 血管性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宫颈癌出血患者中, 且疗效理想。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止血满意率为90%, 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管性介入和其他止血方法相比优势较多, 该止血方法操作比较简单, 止血时主要在一侧行股动脉穿刺, 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也易于接受[5]。同时, 血管性介入治疗通过动脉造影, 能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定位, 对于盆腔等其他脏器的血液供应不会产生影响, 能够有效的预防或避免误栓、脏器梗死等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宫颈癌大出血相对比较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这种止血方法对专业设备等要求相对较低,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6]。

综上所述, 宫颈癌大出血患者利用血管性介入疗法治疗, 疗效理想, 能够降低出血量, 提高止血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翠云, 兰桂云, 刘双, 等.心理干预与介入治疗宫颈癌患者的心率及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11) :911-912.

[2]鲁泽春, 周玲, 杜建新, 等.急性子宫出血栓塞时机及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1) :133-135.

[3]莫鸿忠, 覃德河, 何达莲, 等.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0) :36-37.

[4]郑彩霞, 陈琳, 徐晋梅.2例血管介入治疗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不止的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7) :2055-2056.

[5]蓝爱琴, 王丹霞.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4 (28) :4028-4029.

房事阴道出血,多因宫颈病变 第2篇

对于像小丽这样的宫颈糜烂的治疗,其方法有:

(1)阴道冲洗:用0.5%-1%醋酸或乳酸冲洗阴道,提高阴道酸性和增强抵抗力,从而促进宫颈上皮的修复。也可用洁尔阴做阴道冲洗。

(2)宫颈局部涂药:如双唑泰泡腾片、宫颈康片、洁尔阴泡腾片。

(3)子宫颈微波术:对各型宫颈糜烂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系轻度一次即可治愈,中、重度2~3次,无痛苦,术后1月内不同房。如果宫颈局部产生息肉或其他赘生物时,也易受到性交的刺激而产生疼痛性出血,可通过门诊小手术切除,患者不必害怕。

传统中医药对防治房事后阴道出血也有较好作用,中医强调本病应从整体角度上治疗,一般认为由脾不统血、肝火迫血及性交不当等原因引起。

脾不统血症见性交时阴道出血,阴中隐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而弱。可用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每次10粒,连服1~2月。平时可多吃山药、莲子等食品。

肝火迫血症见性交时阴道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多,烦躁易怒,胁助胀痛,小腹坠胀,带下色黄,口臭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可用丹栀逍遥丸、知柏地黄丸每日各两次,每次各10粒,连服1月。平时可用野菊花泡茶。

性交不当症见性交时男方动作粗暴,或未作性交前心身准备,女方无性欲,阴水不足,阴道干涩,反复抽送而致出血。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每日各两次,每次各10粒,连服1—2个月。同时男方应多体贴女方,老年人因阴道黏膜干涩薄脆,在患老年性阴道炎时尤其明显,可同时伴有灼痛,可用乙醵酚1毫克加氯霉素0.25克放入阴道中,对改善阴道内环境有较好的效果,一般每晚各放1粒,连用7~10天。对阴道干涩而致性交不适甚至出血的人,平常饮食宜注意少食辛辣刺激品,多吃核桃肉、百合、黑豆奶粉对提高女性自身雌激素水平有较好作用。在同房前为了增加润滑度可用维生素E胶丸挤压后涂于阴茎上。当然,注意男女双方同房前后的个人卫生也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同房后阴道出血也具有积极意义。

宫颈残端出血治疗的体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 52岁, 因子宫次切除手术后10年, 以阴道不规则出血8月余为主诉, 于2011年4月29日入院。10年前于外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术后无明显不适反应。入麻城市中医医院前在外院行宫颈刷片细胞学诊断, 检查结果:鳞状上皮呈良性反应性改变。入院诊断:阴道不规则出血原因待查, 疑为宫颈残端病变为宫颈癌, 需做病检。在麻城市中医医院行体格检查结果:患者无贫血征, 精神状态良好, 检查心肺功能正常,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肠音正常, 叩击双肾区无痛。4月30日行宫颈残端腔诊刮术, 并将术后组织送病检, 病检结果:慢性中度性炎伴有糜烂无特殊细胞, 行抗炎止血治疗, 阴道出血停止后, 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行宫颈残端切除术。

1.2 术前检查及讨论

麻城市中医医院此前未开展此类手术, 为首次行此类型手术。术前讨论:若行腹式手术, 因患者腹腔粘连, 膀胱覆盖于宫颈残端与肠管亦粘连, 无从下手, 强行腹式手术极易损伤周围脏器;若行阴式手术, 盆腔情况不清, 亦容易损伤膀胱、肠管等组织器官。经讨论分析病情, 决定选择阴式手术联合腹式手术。

1.3 手术操作

先行打开腹腔, 仔细探查盆腹腔情况, 然后从阴道宫颈膀胱沟处打开上推膀胱, 从此间隙进入腹腔, 后穹隆打开进入子宫直肠凹陷处至腹腔, 遂切断宫颈旁组织, 切下宫颈残端, 缝合阴道前后壁, 逐层关闭腹腔, 手术顺利。

2 结果

手术顺利, 患者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组织损伤, 术后无感染, 如期拆线出院。宫颈残端切除术后将宫颈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宫颈残端无发现特殊病变细胞, 非恶性病变, 非宫颈残端癌。

3 讨论

3.1 手术体会

此例患者术前行宫颈刮片检查, 显示鳞状上皮呈良性反应, 给予保守抗炎止血治疗之后, 阴道出血症状消失, 判断为非宫颈残端癌病变。宫颈残端切除术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因子宫切除后膀胱、直肠直接与宫颈残端粘连, 且周围组织形成瘢痕而紧密粘连, 使宫颈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失去常态, 这些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宫颈残端切除的手术困难。一般临床行宫颈残端手术采用腹式手术将宫颈残端分离, 具体操作为:自断端顶部打开盆腹腔, 向上提起宫颈残端, 经仔细锐性操作分离宫颈与膀胱之间的间隙, 可下推膀胱, 紧贴打开阔韧带后叶, 有时也打开直肠腹膜反折, 可将直肠下推;分离宫旁组织、切断并结扎子宫动脉下行支及主骶韧带时, 有可能出现误切输尿管或其他管道的情况, 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粘连严重的患者, 有时也于术前在膀胱下双侧输尿管插管, 可用于术中指引输尿管走形, 防止输尿管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盆腔情况不清, 为减少手术的危险性, 先行打开腹腔检查盆腹腔解剖情况, 打开阴道向上推膀胱可空出一个间隙, 此间隙可用于手术分离组织、切残端等操作, 同时可避开输尿管行手术操作而杜绝损伤输尿管的可能性。腹式手术联合阴式手术切除宫颈残端, 可避免腹式手术因不明患者的盆腹腔解剖关系, 操作粗暴而致肠道、直肠管损伤的缺点。

3.2 宫颈残端病变临床特点

病变通常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 (1) 恶性病变:宫颈残端癌是子宫次全切术后残留的子宫颈部癌, 较为少见。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隐性癌, 多于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2年内发现, 此为术前已存在癌症, 未能发现;另外一类为真性宫颈残端癌, 在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时宫颈正常无病变, 术后经过癌前病变以及原发癌阶段而逐步发展成为浸润癌, 一般与隐性宫颈残端癌的区分以2年为界[2]。宫颈癌的病因是HPV感染, 有一个较长癌前病变阶段, 在子宫切除术前充分检查可减少隐性残端癌的遗漏。 (2) 良性病变:宫颈残端病变临床表现与有宫体的患者表现相似, 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病毒性宫颈炎、重度宫颈糜烂等也可见于子宫此全切除术患者;子宫颈残端肌瘤为少见的子宫次全切术后并发症, 患者无阴道流血, 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般行肌瘤剥除术或宫颈残端切除术。

3.3 关于子宫切除术宫颈的去留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且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 国外报道30岁以下年轻女性占宫颈癌患者比例为15%~20%。临床多采用子宫次全切除治疗宫颈癌, 子宫次全切除术由于操作简单、对患者的副损伤少、合并症少、术式保留宫颈可使阴道不缩短、正常分泌黏液可利于患者术后维持性生活, 该术式为大多数中青年妇女患者所接受。但残留宫颈残端可能发生病变而有行宫颈残端切除的可能性, 由于子宫体切除而使解剖失常, 可增加手术危险性及困难性, 临床建议对于子宫次全切除术应考虑以下几点[3]: (1) 若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年龄超过40岁, 建议将宫颈切除; (2) 对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次全切除者, 应详细询问病史, 对部分有术前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 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 排除宫颈管癌或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以及子宫肌腺患者, 若病变累及宫颈, 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故保留宫颈残端的危险性大; (3) 术前需详细常规检查宫颈, 阴道涂片、宫颈刮片、颈管涂片等, 必要时还需行阴道镜检和宫颈活检; (4) 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 一般建议实行全子宫切除; (5) 术后加强随访可预防、早期发现宫颈残端癌, 出血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糜烂者应及早治疗。

3.4 关于宫颈残端出血

(1) 宫颈残端癌:宫颈残端癌的症状、体征与一般宫颈癌相同, 在早期一般无症状, 随着病变可出现白带异常增多且有异味、阴道不规则出血、腰背酸痛、下腹部坠胀等; (2) 筛查宫颈残端癌:对疑似宫颈残端癌患者, 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 (镜下活检+ECC) 、病理检查三个步骤, 按此程序进行一般可明确诊断; (3) 宫颈残端炎症:疱疹病毒性宫颈炎的临床症状之一是出现有脓性或血性阴道分泌物, 宫颈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脆性增加、糜烂;子宫次全切术患者保留宫颈残端, 有发生病毒性宫颈炎的可能性, 宫颈残端出血有可能是宫颈炎的症状; (4) 重度宫颈糜烂:重度宫颈糜烂有接触性出血、白带增多等症状, 因此, 阴道出血不排除重度宫颈残端糜烂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贾学广, 鲁奇志.子宫次全切除后残留宫颈的发病状况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56.

[2]于丽波, 王晶, 韩毅敏.宫颈残端癌36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9) :1604.

宫颈癌大出血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符合宫颈出血的诊断标准, 均为宫颈糜烂行射频治疗后8~15 d出现阴道流血, 经常遇到出血量较多的患者超过月经量[2], 年龄25~49岁, 治疗组24例, 对照组24例,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云南白药粉剂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适量, 置于干棉球 (直径3 cm无菌棉球) 上, 用棉球轻轻擦掉宫颈脱痂出血处 (先用碘伏棉球再用干棉球) , 用卵圆钳夹住带有云南白药的棉球压迫整个宫颈出血面, 然后用无菌纱布压住棉球。对照组:云南白药胶囊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每次2粒, 一日4次) , 同时阴道内塞无菌纱布压迫止血。两组均24 h来院取出纱布及棉球, 观察宫颈出血情况, 连压3 d, 嘱少活动, 同时给予消炎药口服。

1.3 疗效标准

显效:宫颈糜烂面无出血。有效:宫颈糜烂面有少许渗血。无效:宫颈糜烂面仍出血, 需再次射频治疗。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射频治疗慢性宫颈炎其效果是肯定的, 但其治疗后宫颈脱痂期出血是并发症之一, 出血较多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需要及时治疗。云南白药具有止血化瘀, 抗炎, 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可内服也可外用, 有报道, 云南白药能有效减少创面出血, 缓解局部水肿, 减少阴道排液, 加速创面愈合[3]。本组结果显示, 云南白药外敷于创面, 药物与创面接触紧密, 更好发挥止血效果, 对照组再次出现出血的概率高, 给患者造成痛苦多, 故治疗组疗效显著, 方法简单, 经济实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云南白药外用对宫颈糜烂射频治疗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云南白药外用, 对照组给予云南白药内服, 两组同时加用阴道纱布压迫。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云南白药对宫颈糜烂射频治疗后出血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云南白药,宫颈糜烂,射频治疗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5-207.

[2]王翠英.射频治疗宫颈糜烂100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 2011, 33 (1) :153.

宫颈癌大出血 第5篇

我院自2010年1月至6月采用云南白药联合咖啡酸治疗宫颈LEEP术后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宫颈LEEP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8~50岁, 平均年龄36.5岁。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其中30例为观察组, 给予云南白药宫颈上药, 并口服咖啡酸;另30例为对照组, 口服安络血和维生素k4。

1.2 病例选择标准

患者术前均在阴道镜下行病理活检, 结果均为CINⅠ~Ⅱ患者,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 凝血功能正常。

1.3 给药方法

云南白药由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为每瓶8克, 咖啡酸由山东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为每片0.1克。观察组服用咖啡酸0.2克每8 h一次, 14 d为一疗程。同时于宫颈出血点处喷洒云南白药8~15 g, 再把纱布数块压迫创面行阴道填塞, 观察未见活动性出血, 取出阴道窥器。卧床休息24 h后取出纱布。对照组口服安络血5毫克每日三次和维生素k4 4毫克每日三次, 14 d为一疗程。

1.4 监测内容

1.4.1以称重法测量阴道出血量, 失血量 (ml) =卫生巾或阴道纱布使用前后的重量差 (g) /1.05 (血液比重g/m L) 。

1.4.2血红蛋白变化 (g/L) 统计时间为阴道填塞后24 h、取出纱布后2周、取出纱布后2~4周。

1.5 统计方法

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失血量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阴道填塞后24 h及取出纱布后2~4周的失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而取出纱布后2周的失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2.2 血红蛋白变化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阴道填塞后24 h及取出纱布后2周的血红蛋白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取出纱布后2~4周的血红蛋白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 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 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所以CINⅠ~Ⅱ患者的Leep刀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LEEP刀是采用高频无线电刀通过金属丝由电极尖端产生超高频电波, 在接触身体组织的瞬间, 由组织本身产生阻抗, 吸收电波产生高热, 使细胞内水分形成蒸气波来达到各种切割、止血等手术目的, 但不影响切口边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LEE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 多数发生在宫颈管或6点处[2]。

本研究中的两组患者阴道填塞后24 h及取出纱布后2~4周的失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而取出纱布后2周的失血量及血红蛋白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可能与该时间段手术创面血痂形成, 活动性出血较少有关。阴道填塞后24 h的血红蛋白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可能与24 h内的失血量相对较少致使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的原故。而取出纱布后2~4周的血红蛋白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云南白药是一种粉剂, 具有止血愈伤、化腐生肌、消炎、消肿等功效,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增强和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 加速创面的修复和愈合。止血作用持久而缓和。咖啡酸的化学名称为3- (3, 4-二羟苯基) -丙烯酸, 具有收缩增固微血管、提高凝血因子止血功能、升高血小板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达到止血和治愈的目的, 方法简便、安全、高效。因此, 云南白药联合咖啡酸是治疗宫颈LEEP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 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5.

[2]袁德利, 宫颈锥切术后大出血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20) :165.

宫颈癌大出血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顺利生产的产妇300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300例产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为(27.3±4.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5±2.3)周;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3~42岁质检,平均年龄为(28.3±3.3)岁,孕妇孕38~42周,平均孕(39.4±3.5)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对照组产妇产儿胎头分娩出后,给予产妇静脉注射10U宫缩素,观察组在注射10U宫缩素基础上,在分娩出胎盘后,于宫颈处注射10U宫缩素,并由助产人员给予子宫底按摩。

1.2.2 子宫按摩方法

给予产妇单手按摩法按摩:分娩后,行单手按摩,助产人员将右手探进产妇腹腔,将拇指放于产妇子宫底前部,其余手指放于子宫底后部,行子宫按摩,保持均匀力道,且应保持适度力道,直至子宫质地变硬,并于胎盘分娩后,继续行2min的按摩;给予产妇双手按摩法按摩:助产人员将手置于产妇耻骨上方,行力度适中的腹进按压,并轻轻托起子宫,另只手拇指放于子宫底后部,子宫按摩由掌部进行,直至宫缩恢复正常位[1]。

1.2.3 产后出血量计算

产妇产后24h内出血量,若大于500ml,视为产后产出血,采用计量法和容积法计算产后出血量;待分娩结束、羊水流净后,于产妇臀部下方放置弯盘,在产后2h内行止血处理,采用纱布进行止血,并计算前后重量差[2]。两组产妇产后宫缩、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4h出血量等指标,也需进行统计。

1.3 疗效评价

本研究评价标准分为3级,显效:产妇产后30min,子宫宫缩功能明显提升,且触感较硬、阴道出血量减少≥80%;有效:产妇分娩结束30min后,其子宫收缩能力明显增强,且产妇阴道出血量减少在50%~80%时间,触感不硬;无效:产妇子宫未出现收缩,阴道出现持续性流血,触感较为柔软。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宫缩情况对比

经预防治疗,观察组显效、无效患者144例,总有效率为96.0%(144/150),对照组显效、有效患者共99例,总有效率为66%(99/15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级产后出血发生率情况比较

产后,观察组产妇平均出血量为(210.3±20.5)ml,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354.5±23.5)ml,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0%,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产后出血对产妇的生命威胁比较大,属于产妇分娩期比较严重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产妇分娩期死亡的重大危险因素之一,就是产后出血,约占产妇分娩期死亡因素的50%[3]。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所以给予产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增强产妇子宫收缩是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关键[4]。为增强产妇产后子宫收缩能力,一般是给予产妇静脉注射缩宫素,不过在特殊危急情况下,也采用切除产妇子宫方法,来保全产妇生命。但是切除子宫对产妇的影响是巨大的,可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特别是对年轻有生育要求产妇,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找到一种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意义。

缩宫素为子宫收缩药物,静脉滴注后起效迅速,可间接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在增强子宫颈扩张、发挥宫缩上效果显著,可收到止血效果,在临床上产经常被用于引产、催产及产后由于宫缩乏力而诱发的子宫出血。但是缩宫素虽然起效迅速,但单纯给予患者该药物,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静脉滴注20min后作用便逐步减弱,且产妇个体差异不同,宫缩的差异性也较大[5]。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按摩对预防产后出血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采用手掌及五指均匀按摩子宫底部、侧壁及前臂,可放松子宫底及侧壁,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并压迫子宫壁中静脉窦,有效调节子宫内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短时间内可缩小子宫容积,作用于子宫内膜血窦直接压迫止血,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在预防产后出血方面,在给予缩宫素的同时,给予产妇子宫按摩,可收到互补之效,在降低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疗效[6]。

本研究观察组150例患者在常规静脉滴注宫缩素基础上,给予产妇宫颈处再行注射缩宫素,并给予子宫按摩,与对照组项目,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较低。将缩宫素直接注射于产妇宫颈上,可刺激产妇子宫平滑肌,与静脉滴注方式相比,见效更快、药效更加稳定和持久,且胎儿出生后,给予子宫功底按摩,可减少出血量,有效止血,最终可降低子宫出血发生率。但是由于产妇体质不同,产后出血的控制效果也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静脉滴注后15min,子宫出血症状可逐步减轻。宫颈注射缩宫素联合子宫按摩,并结合常规预防方法,可对产妇子宫产生刺激,并改善产妇子宫平滑肌张力与收缩,进而减少子宫出血量,同时也可克服静脉滴注药效不持久的缺点。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经预防治疗,观察组150例患者,显效、无效共144例,总有效率为96%(144/15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99/150),差异明显(P<0.05);产后,观察组产妇出血量(210.3±20.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5±23.5)ml,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显著(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宫颈注射缩宫素联合子宫按摩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佳。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为产妇分娩期的常见和多发并发症之一,由于该并发症病情危急,对产妇生命安全可构成严重威胁,病死率较高。为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就需要预防子宫宫缩乏力,本研究认为,宫颈注射缩宫素联合子宫按摩,在预防产妇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方法简单、安全,药效持久,患者的可接受度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预防产后出血,给予对照组产妇宫颈注射宫缩素联合子宫按摩预防产后出血,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宫缩恢复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6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为(210.3±20.5)ml,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量(354.5±23.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注射宫缩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缩素,子宫按摩,产后出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淑梅.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09):224-225.

[2]王静.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03):49-50.

[3]戚晶.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3(05):271-272.

[4]冯瑞.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观察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34(03):208-209.

[5]张红.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5(05):47-48.

宫颈癌大出血 第7篇

关键词:缩宫素,子宫按摩,产后出血,出血量,效果分析

产后出血作为孕产妇严重性并发症情况, 位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1]。对于产后出血患者来说, 宫缩乏力性的发生比例约占同期产后出血的90%左右[2], 所以为了降低产后出血情况的发生比例, 其关键是避免产妇宫缩乏力情况的出现。同时, 强化产妇子宫收缩, 降低产后出血量也是控制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为了分析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 对我院行自然分娩 (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单胎足月) 的6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住院行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总计600例。产妇的年龄在21~32岁, 平均 (27.45±4.06) 岁;孕周38~42周, 平均 (40.45±2.45) 周;平均孕次 (1.90±0.95) ;平均产次为 (1.32±0.47) 次。随机分为两组, 组间基本资料,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于患者胎头娩出后进行缩宫素 (10U) 静脉注射。

实验组:胎头娩出后注射缩宫素 (10U) ;在胎盘娩出后对产妇的宫颈位置注射10U的缩宫素, 最后助产人员对产妇的腹壁压住行宫底按摩。

产妇产后1d出血量超过500m L (包含500m L) 判定为产后出血。出血量计算方法:容积法+计算法。于胎儿娩出后、羊水流净的基础上, 将弯盘放置在产妇的臀下位置, 直至产后2h, 联合纱布加压止血, 期间将敷料应用前后总量进行称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产后的具体出现量以及出血情况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χ—±s) 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 将P<0.05作为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实验组共出现产后出血患者5例, 而对照组则出现产后产妇出血13例, 两组患者产后出血率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 5;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与实验组相比, 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 。两组产妇产后预防出现分析情况, 见下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 产妇产后出血是临床上相对严重的妇产科疾病种类之一, 如未得到及时控制对产妇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数据统计结果调查显示, 产后出血一直都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此情况一旦发生, 临床上以缩宫素注射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 为了挽救产妇的生命安全, 必须进行子宫切除处理, 虽然保证了产妇的生命, 但是子宫过早切除对于女性来说, 无疑承受着生理、心理双重性创伤, 以年轻的女性表现的最为明显。部分产妇即便没有构成生命安全危险, 也会由于产后出血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直接影响到其正常生活秩序、生活质量。

宫缩乏力性出血已经成为引发女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所以对于产科来说, 寻找一种预防宫缩乏力的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大量文献报道结果显示, 产科治疗中通过宫颈注射缩宫素以及子宫按摩的有效联合, 对于产后出血预防效果显著。从我院此次试验研究结果来看, 于常规用药的基础上, 对产妇实施缩宫素 (10U) 注射, 并配合子宫按摩, 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人数的发生比例以及平均出血量情况, 与冯瑞的研究报道一致[3]。缩宫素作为实现子宫收缩常见性药物, 可以快速阻断血流、增强子宫收缩力的总体疗效, 最终通过选择性的促进产妇子宫平滑肌、乳腺管平滑肌收缩来实现子宫收缩的效果[4]。将缩宫素通过产妇的宫颈进行注射, 能够较为直接的兴奋其子宫平滑肌, 所以与常规肌内注射相比, 起效时间快、效果更位明显。与单一肌肉注射缩宫素相比, 宫底按摩、缩宫素宫颈注射联合应用的整体预防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用药。胎儿娩出后, 配合人员行宫颈注射缩宫素的基础上, 配合子宫按摩, 具有操作方法简便、用药简单以及经济实惠特点。缩宫素静脉滴注后, 能够立即生效, 但是半衰期相对较短, 约1~5min, 在滴注完毕后一刻钟左右效应开始减退, 所以需要与缩宫素宫颈注射、子宫按摩相配合, 不但能够直接作用于产妇子宫, 改善子宫平滑肌张力、收缩力、收缩频率, 减少出血量的效果, 还能进一步改善静脉滴注维持时间短的不足情况。鉴于以上研究结果, 认为子宫按摩与宫颈注射缩宫素的配合使用, 是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病死率、减少出血量的合理性措施, 提高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质量。

对产妇采用缩宫素与子宫按摩配合效果显著, 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总量以及出血人数, 同时具有整体用药、操作简单的优势, 易于掌握,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芳宫.颈注射缩宫素联合宫底按摩治疗产后宫缩乏力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3 (16) :137-139.

[2]戴银芝.手法按摩宫底对第三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 :256-258.

[3]冯瑞.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观察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5 (3) :74-76.

宫颈癌大出血 第8篇

关键词: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前置胎盘为产科一种比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流行病学指出,国外发病率约为0.5%,国内发病率为0.24%~1.57%,对母婴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临床治疗主要应用前置胎盘手术,但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源于宫颈管内、子宫下段的出血,手术治疗难度更大,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需行子宫切除术,且预后较差。本次研究对我院产科24例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行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6例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妇年龄(30.82±6.65)岁,人流次数为(1.64±1.42)次,妊娠时间为(255.01±16.62) d。平均将其分成A组(24例)与B组(22例),两组年龄、人流次数以及妊娠时间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2]

患者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经宫缩剂或者按摩子宫治疗后子宫收缩较好,但子宫下段依然存在出血的患者;(2)对出血灶局部进行缝扎处理后,子宫下段依然出血。

1.3 方法

在下腹正中位置作出一个纵切口,尽可能避免血管迂曲怒张区域;如不能避免,则在子宫体部作出一个纵切口;如胎盘处于前壁,则要立即行胎盘打洞术将胎儿娩出;为患者静脉滴注20U缩宫素维持,并为宫体注射10U缩宫素和20μg卡前列素氮丁三醇注射液,对子宫进行按摩,并处理胎盘,观察宫颈、子宫下段出血情况;对出血灶局部进行缝扎止血。

在此基础上,B组患者行传统处理法,主要采取宫腔纱条填塞、子宫动脉、髂内动脉结扎、经阴道宫颈环扎术以及子宫切除术等;A组患者行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主要包括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与经腹宫颈环扎术,(1)首先对患者行子宫动静脉上行支结扎术,尽量减少宫腔出血,将宫颈管和子宫下段充分暴露出;朝下推膀胱腹膜反折,于子宫切口下2cm位置宫旁将子宫动静脉暴露出来,应用1号薇乔线进行八字缝扎,将肌层穿透2cm,与此同时,对子宫动静脉进行结扎处理;(2)经腹宫颈环扎术:朝上提子宫体,朝下推膀胱,将子宫切口充分暴露出;应用卵圆钳对宫颈管进行试探;与此同时,扩开宫颈内口,在宫颈内口使用手指进行引导;于子宫下段切口下方约3cm以及宫颈管口水平位置使用1号薇乔线将3点、6点、9点以及12点位置作为中心点,并朝上作一个大八字缝合;缝4针,对宫颈完整结扎一圈,使出血部分形成环状止血带,每针进针、出针之间距离尽量拉大2cm,缝合完毕后,确保宫口为2cm;如子宫内无活动性出血,则对各子宫切口进行常规缝合,最后将腹腔逐层关闭。

1.4 观察指标[3]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红细胞悬液量等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和随访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使用“n/%”与(x±s)表示,进行X2和t检验,如P<0.05,则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输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B组(p<0.05),见表1:

注:*与B组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断脐后将头孢1代作为预防抗菌药物,如行急诊手术,则应用克林霉素,根据患者感染高危因素,确定术后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术后24~48h停药。患者均未发生产褥感染。

术后经检查,患者宫颈外观形态均恢复正常,术后一个月,经B超检查,子宫形态明显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子宫缺血坏死、宫腔积血等情况。

3讨论

前置胎盘主要位于子宫下段,由于子宫下段肌组织菲薄、收缩力差以及开放血窦不易关闭等因素影响,即使无胎盘植入、粘连,也会导致发生不易控制的大出血,严重者需将子宫切除。临床常用止血方式主要包括宫内球囊压迫术、宫颈提拉式缝合术、髂内动脉植入阻断术等,目前尚无确切疗法,且对手术设备、技巧、材料等要求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本次研究对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A组行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B组行传统处理方式,结果显示,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输红细胞悬液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患者均未发生产褥感染;子宫形态明显恢复正常。其中,改良式宫颈环扎术主要包括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与经腹宫颈环扎术两部分,通过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使子宫血流减缓、减少,使子宫肌层缺血,进而对子宫产生刺激,使其收缩止血;之后行经腹宫颈环扎术,可对子宫下段与宫颈部位胎盘附着部位的血窦、血供产生阻断,发挥出确切的止血效果,且能改善子宫下段与宫颈肌层薄以及对宫缩剂不敏感等不足[4]。为保证该术式疗效,要考虑适应症和禁忌症:前置胎盘子宫下段与宫颈出血;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以及局部缝扎无效者;禁忌症为仅由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

综上所述,对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行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吴晓娟,严园,周晓.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7):2374-2375

[2]吴洁滢,林奕珠.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宫颈止血配合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3):1929-1931

[3]卢国荣.益母草注射液配合官腔纱条填塞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前置胎盘产后出血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12-13

宫颈癌大出血范文

宫颈癌大出血范文(精选8篇)宫颈癌大出血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大出血患者40例作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