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精选6篇)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第1篇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评价方法与标准

陈淑芬,郑春禄,耿玉香,季林吉(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当前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课程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阐述。提出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是客观评价的保障;理念决定思路、整体核心是项目、单元实质是规律是制定评价标准的要点和具体的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做中教”为主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从试点到推广,各院校都在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验收或评比。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是客观评价的保障;理念决定思路、整体核心是项目、单元实质是规律是制定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引进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及我国的“1221”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绝大多数试点的过程是从课程改造开始。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 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 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推行“做中学”为核心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 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1. 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合理性(书面分析打分),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说课汇报打分),由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听课打分),按30%、40%、30%权重得到方案质量评价。

2. 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理论上合理的方案只有通过教学实施效果来证实。所以我们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测验、30%学生技能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 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需要时间,尤其是整体设计需要企业专家的协作。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老师们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1. 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做”与“学”和“教”的关系处理,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科学性。二者权重各50%。

2. 实践专家和同门课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目和任务开发质量。二者权重各50%。

3. 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即“做”、“学”、“教”的活动安排合理性,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二者权重各50%。

4. 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只对知识、技能考核即可,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核。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基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整体设计的核心是项目、单元设计好坏在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技能教育规律。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分析综合为客观评价课程提供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 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陈淑芬,女,1969-,河北献县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耿玉香,女,1966-,河北孟村人,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电话:0317-6985859,6985865,6985936 e-mail:zhengchunlu@126.com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朝阳南街 邮编:061001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第2篇

许元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就业,为改革的终极目标;按照不同专业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能力本位观念指导下,实施“模块式”考核,从中树立科学考评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课程 考核评价 改革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Reform about Basic Curriculum Insp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Yuan

(Teaching Office,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 Zhejiang)

Abstract: The appraisal about basic curriculum inspection, must aim at training high-quality skilled and talented person, and promoting employment;According to different specialized request, take “essential, sufficient” as the principle;Under ability standard idea instruction, implement “module type” inspection, set up scientific inspection idea, cultivate innovative spirit and competitive spirit, and stimulate students’ creative thought and studying interest.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asic curriculum;inspection appraisal;reform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教育理念逐渐形成,诸如素质教育、能力本位教育、工学结合等等。与之对应的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三是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又切实可行,能充分发挥考核功能和实现“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课程的考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由于其导向功能发生偏差,考试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考试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考试制度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期末(期中)的一二次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考试方式固定,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3)考试内容陈腐,重知识轻能力,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4)考试题型不合理,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不能以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限制了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在大多数考试中,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收稿日期:2008-06-06

作者简介:许元(1963-),女,浙江东阳人,本科,副教授。

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5)试题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建设,试题的质量决定考试的质量,高质量的试题是实行高质量考试的前提。试题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四项: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难度和区分度,以便测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同时,应能区别出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亦即能测出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然而,现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6)教师自由空间小,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高职基础课程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良素质。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此却有很多限制。教学大纲对教师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统一考试、单一考试的限制。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期中)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考试题目。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应对应不同的题目,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要有创新精神,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从2005年第一学期开始,首先在思政教研室、语文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对基础课的考核评价进行改革试点。通过这几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收获颇大,感受挺深,效果比较好。1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就业,为改革的终极目标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应用型一线人才),三是高技能。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在思想政治课考试考核评价中,我们主要的方法有:(1)基本理论水平测试。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理论测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讨论会和评阅作业、心得体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在我们问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最好方式”一项的调查中,学生选闭卷考试的占3%,写论文的占26%,开卷考试的占58%,其他的占13%。半数以上学生选择了开卷考试,1/4的学生选择了写论文。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内涵、行为习惯,也比较能使学生更多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从而促使其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在职业领域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2)辅导员班主任考核。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主体队伍之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侧重学生的思想辅导和日常管理与服务,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辅导员、班主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沟通信息,交流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和考评工作。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绩的评定与辅导员班主任平时掌握的学生在学校内的“社会实践”表现相结合,尤其是与我院从严管理,开展“四想四对照”活动中的表现相结合,效果很好。(3)学生自我考核。学生自我考核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主观部分由每位学生按比例自己评分以达到“日省吾身”,促使其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目的。客观部分由班委会、团支部组织,对本班同学在学院、分院、班级和寝室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情况予以考评。这样,主观考评和客观考评相结合,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学生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也才能激发起其今后爱岗敬业的热情。(4)实践实习考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性,突出的就是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次数,仅学生的实习就有“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第一线”,深入到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商场,深入到田间地头锻炼和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考核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课程实习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发放和填写“社会实践实习情况考核评价表”等方式,请实践单位和带队实习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和实际应用情况予以评定,并记入学业总成绩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的性质有很大区别,对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简单地补考,工作太简单了。我们想得到的绝不是高职学生对理论的记忆水平,更需要得到他们真实的思想状态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数的多少其实意义并不大,采用相对模糊的办法,用优、良、中、及格、差的记载方法更能反映学生学习领会的真实状况。

要准确反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对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整合,改进对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构建新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以此为突破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2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教育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这两门课程的考核考试中,我们坚持理论够用、本专业必需,重在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要科学合理;第二,每个任课老师都要熟知所任教学生的就业方向、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切准和把握必需够用这个度,才能明白所任教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的深广度。为此,语文、数学两个教研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全校各专业进行讨论,就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课时考核评价等等对不同专业都确定了不同的要求,语文、数学的考试完全改变了过去全校文科、理科各一份试卷的单一考试,而是全校不同专业试卷不同。如高职生在《高等数学》这门课的考试中表现较差,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改革我们的思想,降低考试的难度;另外一方面要改革传统考核方式不科学的地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式的考核方式,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里的比重。同时使平时成绩起到真正的督促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具体做法有:(1)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增加阶段训练,重视平时的作业评价,给予等级评价,并且写上相应评语,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情况,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2)采取面试方法,对学生单独面对面考试。(3)对他们学习态度打分。这项改革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可以让学习基础差,但是学习热情高的学生受到鼓励;二是可以让老师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4)其他方式,如数学能力测试、数学建模、撰写小论文、讨论课、交预习作业、学生自己出试卷等等。

3在能力本位观念指导下,实施“模块式”考核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力求尝试性地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也促使必须构建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考试模式中。我院在许华春院长亲自主持下,全校性地开展各课程的整合,继而推行模块化教育,我们在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中大胆地实施“模块式”考核。目前,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分为四个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建立了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1)“课文解读”模块,着重考核学生阅读赏析诗歌、散文、小说和论说文等各体文章的能力,包括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各体文章的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还有课外阅读名著名篇,会写读后感等等。(2)“语言与交际”模块,着重考评学生“说汉语”的能力,对说话能力的考核主要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文,要求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语调,用富有表现力的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进行演讲。(3)“文字与书法”模块,主要是考核学生“写汉字”的能力,注重整个训练过程的考核,做到点面结合:既注重检查每周两次书法实训课的硬笔书法训练,包括暑假和寒假的硬笔书法练习作业,分别从质、量和进步幅度三方面进行等级考核;又选取整个教学过程中几次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每学期的硬笔书法大赛作品,严格按照大赛要求,从格式规范和书体书法、艺术欣赏等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考评,对学生通过努力实践,反复练习,创作出的自己最满意的硬笔书法作品进行考核,在学期末的笔试中考查学生汉字书写的实际能力。(4)“实用写作”模块,是考查学生“写实用应用文”的能力,考核在期末试卷中用笔试形式进行。写实用应用文更注重在企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实用,这对我们来说感触很深,在我院每年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总有企业人事部门的领导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写作能力差,连简单的应用文都不会写,所以我们在教学和考核这项知识模块的时候都能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企业、岗位的要求选用真实的文本来进行考核,如开工报告、验收记录、各种函电等等。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分为:微积分模块、空间解析几何模块、线性代数模块、数理统计基础模块、概率论基础模块、离散数学基础模块、提高模块等。根据不同专业,以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设置和选择考核评价模块。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考核微积分模块、空间解析几何模块;工程造价专业主要考核线性代数模块、数理统计基础模块、概率论基础模块;计算机专业主要考核微积分模块、离散数学基础模块、数理统计基础模块;参加竞赛学生主要考核数学能力和提高模块等。模块化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具体形式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学生根据自我个性和实际在多样化考试形式中自主选择。

4树立科学考评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命题突出能力考核,评分标准人性化,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才能,注重自身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思想政治课考试中不限制答案,对于学生能自圆其说的答案即使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差异。也给予肯定,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考试内容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灵活,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我们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代考、以赛促学。思想政治课教研室和学生处共同举办一年一次的新生“四想

四对照”演讲大赛;数学教研室在举行数学竞赛的基础上,积极选拔人才,组织参加省里的数学比赛,年年取得好名次。语文教研室举办辩论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硬笔书法大赛等等。我们把参赛学生的成绩都计入该生本课程的考核总评,同时还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所学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这样,既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能培养团队精神。

我们对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包括感悟与体会,但要走的路还很长。为此,学院提出“扎扎实实抓教改,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课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点,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和谐统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第3篇

一、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的确定

对于课程评价内涵的界定,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W.Tyler)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美国教育家斯克里文(M.Scriven)针对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目标游离(goal-free)评价模式,认为:“评价者不应受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影响,而应该注意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无论这些结果是否在预期的目标之中,应把评价的落脚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则在批判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评价模式,他认为:“课程评价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背景评价就是对作为评价中心和依据的目标本身进行评价,考察目标与实际的需要是否相符;输入评价是对方案、计划可行性的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计划实施情况的不断检查,旨在提供反馈信息;成果评价是判定目标达成程度。CIPP模式无疑从范围到内容拓宽了课程评价的范围。”[3]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普罗沃斯(M.M.Provus)提出了课程的差距评价模式,并确定了“方案评价”(Program Evaluation)的基本理念,认为:“方案评价是一种过程,籍以界定方案的标准,确定方案各层面与有关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使用或获得的差距资料来改变表现或改变方案标准。”[4]1973年,斯塔克(R.E.Stake)则提出了回应性评价模式,认为:“要使评价结果产生效用,评价人要关心活动的决策者与实施者所关心的问题和焦点。同时也强调评价必须从关心这一活动的所有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信息反馈,使活动结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5]

上述五种课程评价模式比较有代表性且各有千秋,均有值得借鉴之处,综合考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更多地借鉴回应性评价,应从关心课程评价结果的相关人员(教育、社会、学生等)的需要出发,同时不再把课程评价定位在目标的达成程度的描述,而是为课程计划的修订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向课程决策者、实施者及有关人员提供服务,以实现教育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在此基础上确定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即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课程评价指标的多角度、课程评价方式的结合性、课程评价目标的决策性。

二、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的基本内容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共同制订出可操作的课程评价标准和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以实现课程评价目标,决策课程的调整与增删,从而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见图1)。

1.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保证课程评价公正、全面、准确和高效的前提。首先,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其主体地位毋庸置疑;其次,校内外的课程专家从课程理念的角度规范学校课程建设,对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再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可对课程做出客观的判断,尤其是已就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做出评价,可反映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否能满足初始专业岗位的需要;最后企业专家也是参与课程评价的重要主体,因为他们能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评价课程。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吸收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但这种参与基本上集中在课程开发环节,在课程评价环节甚少有院校能够吸收企业专家参与。

2. 课程评价指标的多角度。

课程评价指标的多角度是保证课程实用有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始终保持活力的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了具有“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改革。基于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指标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环境创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级评价指标和课程定位、建设方式、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能力训练项目、教学进度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课程实施理念、课程实施模式、教学评价、社会认可度、学生能力素质的体现、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等二级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评价标准(见表1)。为使课程评价指标更具操作性,在充分考虑各级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其所占分值比重,满分为100分。

3. 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方结合。

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方结合是课程开发建设、有效实施的保障。课程评价不能等同于教学评价,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对整个课程建设的评价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校内评价和评价反馈,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首先在课程实施中,受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课程实施背离课程目标的现象,因此以过程评价(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次,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兼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收集相关数据,对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定量评价收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学生问卷、同行班级听课、督导评教、教师自评资料等;定性评价收集的数据可以包括:调查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企业或学生的建议、学生作品或学生成果的样本等。再次,高职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广泛的社会关联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校外评价,才可使课程结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评价反馈不仅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更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分析,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改进,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基于此,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等,从而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4. 课程评价目标的决策性。

课程评价目标的决策性是课程调整或增删的依据,应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与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和完善课程建设。课程评价是一个过程,其任务就是搜集和提供证据,做出课程的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课程的有效评价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即课程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统一,课程实施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统一。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保证课程评价正常、有序、科学地运行,还需要管理和规范课程评价的组织保障机制和对整个课程评价的督促、问责的监督机制,及时指出课程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和评价偏差,以保证课程评价过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Tyler R 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105-106.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6-157.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0.

[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0.

高职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建设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6-02

一、高职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内涵

高职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评价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诸活动构成的,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使教师创造性地教育教学,促动教学领导者和监督者实施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二、高职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课建设与课程评价工作结合起来,把学院投资建设与课程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下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以培养满足企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反映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职业特色。(二)实效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三)发展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为了课程改进和课程发展服务的。(四)整合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一个整体,必须以整合的思维予以整体把握。(五)可行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估程序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评价指标的遴选和修订依据

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为参照,突出课程内容要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和终身学习对接,对课程建设中涉及到的相关标准提出更明确、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共八项评估指标,二十一个主要观测点。如下图:

(三)课程建设评价实施程序

课程建设评价分为课程自评和专家评价两个方面、三个步骤进行。1.课程自评。课程建设评价材料的第一要件为课程自评报告及其附件。课程自评报告是对课程建设成效、师资队伍构建和教学资源利用的全面总结和概述。此外,各被评价核心专业课程需按固定模板和范式提交,反映各门专业主干课程概况的课程简况表以及课程建设方案,作为支撑课程评价结论的主要材料和文件。2.材料评审。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方案,对提交的相关数据材料进行评审,形成评估结论的建议报告,并报评估委员会审议。3.现场评审。课程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评估委员会根据评审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或整改意见。

四、结语

高职课程评价是引导和鉴定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手段,更是课程质量的保障,是课程反思和课程创新的推动器,对促进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亚萍.“产学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12)

[2]金莱.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改革[J].高教论坛,2013(1)

作者简介: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篇二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篇三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

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

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

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

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

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国家课程评价方案 第6篇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从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态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究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管理机制

5、积极履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国家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代用。

2、捉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评,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确实施。

5、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6、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作好以下工作:

1、建立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积极收集各地执行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件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科学课程各项目标。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前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实验。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高职课程评价方案(精选6篇)高职课程评价方案 第1篇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评价方法与标准陈淑芬,郑春禄,耿玉香,季林吉(沧州职业技术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