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肠粘膜屏障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肠粘膜屏障范文(精选3篇)

肠粘膜屏障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3], 且经肝胆超声或CT检查证实, 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排除4周内有明显急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其他重要器官衰竭的患者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 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8~85岁, 平均62.4±7.1岁。对照组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35~87岁, 平均61.8±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肝硬化常规治疗, 即低盐饮食、利尿、护肝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乳果糖口服液10g, 2~3次/d, 保持大便1~2次/d, 根据大便次数适当调整乳果糖的剂量, 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 包括丙氨酸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的水平, 采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D-乳酸水平, 参照邻联茴香胺试剂法测定二胺氧化酶水平[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式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Child-Pugh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和Child-Pugh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8周后, 两组患者ALT、AST和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8周后, 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见表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间接方法监测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我们的研究中选择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三个指标来监测肠黏膜屏障功能。内毒素主要是G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当肠道发生缺血缺氧时, 致病菌大量生长增殖, 释放内毒素通过受损的肠黏膜的屏障进入血液, 导致血浆内毒素升高, 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浆内毒素水平是反应肠粘膜完整性和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障碍的敏感的血浆标志物[5]。D-乳酸主要由肠道固有细菌产生。当肠屏障功能受损时, 肠道细菌产生大量的D-乳酸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循环, 使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血浆D-乳酸水平可反映肠道屏障中机械屏障的功能状态[6]。二胺氧化酶是一种含有脱氨的腐胺和组胺的细胞内酶, 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肠黏膜或绒毛上皮细胞中, 其活性与绒毛长度及肠黏膜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时, 肠黏膜细胞脱落入肠腔, 二胺氧化酶进入肠淋巴管和血流, 使血浆二胺氧化酶升高。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是反映肠屏障受损和修复的情况的敏感指标[7]。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可间接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

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双糖, 口服后不易被小肠黏膜分解吸收, 在结肠细菌作用下迅速分解为乳酸和醋酸, 从而使肠道酸化, 缩短了肠传输时间, 减少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和易位, 从而减少了内毒素的产生, 降低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同时乳果糖的渗透性通便作用, 促进肠道内毒素的排泄, 减少致病菌对肠粘膜的损伤, 起到降低肠道通透性作用, 保护了肠粘膜[8]。于淑霞等[9]研究发现乳果糖口服液能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肠通透性、抑制内毒素血症, 改善肠道营养, 促进肠粘膜的修复, 具有辅助治疗肝硬化作用。黄宏春等[10]研究发现乳果糖口服液短期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肠道通透性, 保护肠道粘膜, 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改善和保护了肝功能。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肝功能ALT、AST和Child-Pugh评分下降的幅度明较对照组更明显, 表明乳果糖口服液具有改善肝功能, 降低Child-Pugh评分, 对肝硬化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下降的幅度明较对照组更明显。表明乳果糖口服液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 保护患者的肠道粘膜, 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总之, 乳果糖口服液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 保护患者的肠道粘膜, 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促进肝功能恢复, 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肝硬化常规治疗, 即低盐饮食、利尿、护肝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乳果糖口服液10g, 2~3次/d, 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 两组患者ALT、AST和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同时治疗8周后, 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结论:乳果糖口服液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 保护患者的肠道粘膜, 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促进肝功能恢复, 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肝硬化,乳果糖,肝功能,肠粘膜屏障

参考文献

[1]Palma P, Mihaljevic N, Hasenberg T, et al.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in developing liver cirrhosis:An in vivo analysis of bacterial translocation[J].Hepatol Res, 2007, 37 (1) :6-12.

[2]王波, 宋怀宇, 杨建荣.肝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8) :893-896.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学杂志, 2000, l9 (6) :241-243.

[4]Hosoda N, Nishi M, Nakagawa M, et al.Structu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the gut of parenterally or enterally fed rats[J].J Surg Res, 1989, 47 (2) :129-133.

[5]刘长安, 龚建平, 吴传新, 等.内毒素血症时小肠粘膜损害的实验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2, 5 (2) :149-152.

[6]乔治, 黎沾良, 李基业, 等.腹部外科手术后肠道细菌易位及肠屏障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10) :664-666.

[7]赵灏, 李晓欧, 娄国强, 等.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的通透性[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2) :105-107.

[8]胡长征.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4, 14 (4) :241-242.

[9]于淑霞, 王惠吉.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及乳果糖对其影响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 22 (2) :108-110.

乳酸菌对肠粘膜免疫调节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乳酸菌;肠粘膜免疫

中图分类号:TS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28-2

乳酸菌是代谢碳水化合物而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乳酸菌通常为革兰氏阳性,营养要求复杂,不运动,无芽孢,厌氧或兼性厌氧。肠道是消化道中重要的吸收场所,肠道粘膜面积特别庞大,其结构功能构成了强大的粘膜免疫系统,又由于在肠道中有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从而使外源的病原体难以攻破这道屏障。所以,肠道粘膜与机体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乳酸菌能在肠道内定植,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刺激肠粘膜免疫组织,是对肠道粘膜免疫有重要影响的有益微生物。近些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增加肠道粘膜对外界的抵抗力。故许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乳酸菌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代谢的有益调节作用,许多疾病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如消化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癌症等。总之,乳酸菌对肠粘膜的保护和免疫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乳酸菌对肠粘膜免疫调节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其作一综述。

1肠道粘膜免疫系统

1.1肠道粘膜免疫系统

肠道粘膜是宿主防御外来有害物质对机体产生影响的重要屏障,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和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指胃肠道粘膜皮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可抵御细菌和病毒从消化道入侵。在肠粘膜中所产生的抗体细胞占体内总抗体细胞的70%~80%,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的量最多。肠道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是肠粘膜免疫的诱导部位,其中派尔集合淋巴结(PP)是诱导粘膜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1.2肠道粘膜免疫调节的机制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肠道接触着大量的抗原、食物蛋白和肠道正常的菌群,肠道不仅对它们无炎症反应,又能保护机体不受外來病毒和毒素的侵害,这是依赖肠粘膜的免疫功能。肠粘膜免疫可分为天然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其先天性免疫是构成肠粘膜屏障的基础。由肠粘膜表面的抗原引发肠道中的粘膜反应,肠道粘膜中的淋巴结将捕获的抗原移到巨噬细胞,然后其对抗原进行加工,并转移给辅助性T细胞,然后激活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化增强,产生大量分泌型IgA(sIgA),在这过程中受IL-10、TGF-β和IL-4等细胞因子以及PP中的树突状细胞(Dc)和T细胞携带的细胞信号的影响,sIgA+β细胞能合成IgA二聚体,穿过上皮细胞进入肠腔,在这过程中,IgA二聚体和分泌成分结合形成可抵抗蛋白酶水解的sigh,sIgA是粘膜免疫反应中的主要的效应因子,sIgA可与病原微生物、毒素和抗原物质结合,阻止病原菌的入侵和抗原物质的渗透,而不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反应。

2乳酸菌对肠粘膜免疫调节的影响

2.1乳酸菌的肠粘膜免疫调节成分

近来的一些研究显示,活性乳酸菌、乳酸菌的细胞壁成分、代谢产物、菌体细胞、分解产物等均可刺激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并发现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识别肽聚糖的接受器。此外,糖醛酸磷壁质在体外可刺激单核细胞而产生TNF-α与IL-σ。

2.2乳酸菌对肠粘膜分泌SIgA的影响

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分泌sIgh抗体,sIgh是粘膜表面的最重要的抗体,能发挥免疫清除的作用,而不引起免疫炎症反应,sIgA通过与微生物抗原结合,阻止其粘附和入侵,在防止肠道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sIgA与肠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混合存在,能中和毒素并阻止病毒在肠上皮细胞中的复制。sIgA还能预防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向肠道外移位,从而维持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此外,肠粘膜上皮细胞还能产生分泌小体,与双体IgA分子结合,形成sIgh并排列在肠道内皮上,sIgA能预防肠道蛋白酶的分解,形成粘膜上的抗体。乳酸菌能在肠道中粘附定植,从而增强了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活化肠粘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使sigh的生成量增加,提高肠道的粘膜免疫功能。

2.3乳酸菌对肠粘膜刺激后细胞因子的影响

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其他细胞的功能的发挥,细胞因子产生于效应阶段,细胞因子决定着T细胞和B细胞分化的方向。经过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被活化后开始向Th0分化,Th0会分泌细胞因子。ThO向Th1分化,分泌IL-2、IL-12、IL-18等细胞因子,一方面Th1分泌的IL-2、IL-12等细胞因子可发挥抗病毒的功能,另一方面可激活B细胞分泌sIgA;Tho向Th2分化,分泌IL-4、IL-10等细胞因子,从而激活B细胞。乳酸菌具有诱导细胞核因子介导反应的能力,从而可以活化肠腔内的受体,而受体是肠道免疫的重要启动者。因而乳酸菌具有增强肠道免疫的功能。很多的研究证实了乳酸菌对炎症性肠炎的治疗作用,例如Schultz用乳杆菌治疗了IL-10基因敲除的小鼠uc模型,发现炎症过程明显和缓,肠粘膜中的下调促炎症因子(IFN-γ、IL-12)含量降低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保证肠道粘膜的完整,有利于肠屏障功能的发挥。

2.4乳酸菌对肠粘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乳酸菌能刺激肠粘膜中的巨噬细胞的功能,可以吞噬、杀灭和消化多种病原微生物,还可将抗原性的物质吞噬后,递呈给Th细胞识别,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既是诱导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增强免疫反应的重要信号,又可以直接发挥杀伤作用和激活调控其他的免疫细胞。乳酸菌可以激活肠粘膜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固有膜淋巴细胞位于肠粘膜的固有层,含有大量的T、B淋巴细胞,其中T细胞来自PP结,以CD4+T细胞占优势,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CD8+T细胞较少;乳酸菌能刺激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泌抗体,来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使机体具有抗感染和抑制肿瘤的作用。DeSimone从临床方面证明了乳酸菌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给健康的老人服用乳酸菌,四周后发现,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说明了乳酸菌促进了B淋巴细胞的转化并激活了其功能,参与了免疫调节。

3展望

肠粘膜屏障 第3篇

关键词:非相关文献知识,ARROWSMITH,虫草素,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也是机体和外部环境相互应答的最主要的系统。近年来,随着危重病及难治性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胃肠功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肠粘膜屏障稳定,一旦肠黏膜机械和免疫、生物等多屏障保护功能破坏,肠道内的细菌或内毒素向肠外组织移位可引起肠道局部或全身性不可控制的炎症反应或促炎介质的过度释放,使胃肠道成为全身多种疾病炎症反应的触发器和始动器,如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全身炎症综合征等诸多临床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粘膜多重屏障损伤。因此从自然界中寻找高效低毒的胃肠道功能调节药物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虫草素,即3'2脱氧腺苷(3'2 deoxyadeno sine)为含氮配糖体的核酸衍生物,属嘌呤类生物碱,是一种核苷类抗生素,其结构与腺苷非常相似,是名贵中药冬虫夏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抗肿瘤、调节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以虫草素为主要成分的新药已在临床试用于白血病的治疗[1]。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现已探明人工培养的蛹虫草具有与冬虫夏草类似的有效成分[2]。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对蛹虫草调节胃肠道消化功能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具有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改善消化道功能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寻找其对胃肠道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以虫草素为代表,以基于关联规则的Arrowsmith系统为知识发现工具,我们对虫草素与胃肠道疾病相关疾病的英文文献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提供方向。现报道如下。

1 方法简介

Arrowsmih系统是一个可在网上运行的软件,也是一个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知识发现工具[3]。其技术背景是基于词频与语义相结合的关联规则原理,通过分别检索A和C两个表面不相关的主题词,可以发现含有主题词A的文献集合和含有主题词C的文献集合中共同涉及的相关词B。如A代表某种疾病(如偏头痛),C代表某种物质(如镁),B可以是与疾病A及物质C相关的分子机制或蛋白靶点。如果关于B的相关知识从未与A和C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公开报道过,则有可能通过B形成关于疾病A与药物C之间的一种潜在关系,从而以科学假设的形式为实验室验证提供一种新的智力支持。

在通过ARROWSMITH检索出来的中间集合B中的词汇,需要一定的词汇过滤机制,频率较高的词汇,表明在本领域已经趋向成熟,而频率较低的词汇,说明在研究过程中的偶然性比较大,进行研究的意义不大。而潜在的B词与A和C词之间的关联程度,则用检索词和中间词的概念相关度来反应,相关度越大,表明B与A及C的相关程度越高。

2 检索应用

以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英文文献为检索范围,以虫草素cordycepin[ab])的检索结果为文献A集合,以肠黏膜(Intestinal Mucosal[TI])的检索结果为文献C集合,截至2009年1月5日,文献A和C的检索结果均有614篇文献,A和C之间没有共同的检索词出现,而运用ARROWsmith工具,则A和C文献中共同出现的词语形成B集合中共有637个词。利用词频过滤器筛选其中词频大于2次的词,结果,共有77个词保留下来,再用利用ARROWSMITH中语义过滤器以Chemicals&Drugs、Genes&Molecular Sequences,and Gene&Protein Names Physiology进行语义过滤,结果48个词保留下来,其中相关度大于0.80以上的如下表:

3 结果分析

结合原始文献,对其中有实际关联意义的指标分析如下:

3.1 虫草素、IL-10、肠黏膜损伤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负性调节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和B淋巴细胞分泌,Th1和Th2细胞受刺激亦可分泌IL-10。IL-10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胞前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从而能使机体免于过度的免疫病理损伤[4]。

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5],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使IBD患者外周单核细胞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NC)分泌IL-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使炎性白细胞聚集到局部发炎的组织,导致水肿,并激活凝血反应等,在肉芽肿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和干扰素-γ(IFN-γ)减少,并诱导产生IL-1ra,使IBD患者下降的IL-1 ra/IL-1β比值(在UC患者结肠黏膜中该比值多降低)恢复正常。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IL-10基因敲除小鼠易发生结肠炎,这使人们想到应用IL-10治疗IBD[6]而Zhou等[7]进行的一系列体外实验证实,虫草素能明显促进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IL-10,IL-1beta,IL-6,IL-8和TNF-alpha;同时,抑制植物凝集素诱导的IL-2,IL-4,IL-5,IFN-gamma和IL-12的分泌,表明虫草素可通过增强IL-10的作用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发挥潜在的治疗作用,使机体免受过度的免疫病理损伤。

3.2 虫草素-自由基-肠粘膜损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自由基与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自由基有着极大的致病作用。原因是肠缺血/再灌注时会引发大量自由基的产生,而活性氧自由基在胃肠道中可引起细胞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酶失活、DNA的断裂、线粒体损伤。活性氮自由基尤其是NO可与活性氧自由基相互作用,促进自由基的进一步损坏,破坏胃肠黏膜屏障。学者们通过对氧自由基造成组织损伤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和体内抗氧自由基酶活力的变化的研究,已证实氧自由基所致的氧化性损伤是应激性肠粘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8]。

通过对蛹虫草性质与功效的研究,发现蛹虫草具有与传统的抗衰老药物如人参、牛黄、黄芪等同样的清除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作用、羟自由基(-OH)自由基也有清除作用。如顾宇翔[9]研究表明天然虫草及其发酵制品具有一定抑制自由基引起的SMMC-7721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且多数情况下抗氧化能力与用量呈正比。实验推测其抗氧化活性可能来源于它能够降低胞内活性氧物质(ROS)的量。李忠红等[10]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来评价天然虫草与人工虫草菌丝体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人工虫草菌丝体具有比天然虫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与虫草中含有的虫草素的含量有关。沈齐英研究发现[11]北虫草水提物(含有虫草素)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强于羟自由基的特异清除剂甘露醇,且北虫草提取液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剂量依赖性影响。因此虫草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使用。

氧自由基在应激性肠粘膜屏障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抗氧自由基治疗可以减轻应激性肠粘膜屏障损伤[12]。适量补充外源性抗氧化药物或给予能促使机体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药物,可使损伤与病变有所改善,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虫草中已证实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成分包括虫草素、D-甘露醇、虫草多糖,均为水溶性物质。天然蛹虫草可以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但是这些研究为临床上预防各种严重应激所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止因肠粘膜屏障损伤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虫草素-一氧化氮(NO)-肠粘膜损伤

L-精氨酸在NO合酶(NOS)作用下释放的NO是一种不稳定的自由基,能快速氧化为NO2和NO3。NOS有两种形式:Ca2+依赖的活性c NOS和Ca2+非依赖的诱导型i NOS。内毒素、细胞因子和乙醇能诱导炎性细胞合成i NOS。研究表明[13]低水平NO(c NOS合成的)在维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但过多NO则与肠黏膜屏障功能失调相关,其机制包括蛋白的氧化、硝化、S-亚硝化、c GMP激活和细胞能量耗竭。

抑制i N2OS能预防内毒素、烧伤等所致的肠膜通透性改变。经研究发现,虫草素可以拮抗NO产物的生成,如Kim等[14]研究了虫草素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检测了发现在脂多糖激活的RAW 264 7巨噬细胞中,蛹虫草的丁醇组分抑制了NO产物,且经高效液相色谱鉴定蛹虫草丁醇组分的主要成分是虫草素。为了研究虫草素抑制NO产物和诱导NO合酶表达的机制,Kim等检测了巨噬细胞中A KT和MA P激酶的活性,在剂量依赖模式中,虫草素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中A KT和p 38的磷酸化;并且,虫草素还可以抑制TN F2A的表达,JB2A的磷酸化以及N F2JB的易位;经虫草素处理过的RAW 264.7巨噬细胞,COX22的表达和NO合酶的诱导明显得到了抑制。结果表明,虫草素可以通过对NO合酶和COX22基因表达负调控以及对N F2JB活性、A KT和p 38磷酸化的抑制来拮抗NO产物的生成。因此,虫草素很可能为由炎症引起的相关紊乱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途径.

3.4 虫草素-血小板聚集-肠粘膜损伤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之间的确切联系尚不清楚。但是现有证据表明,血小板,除了其常规的止血作用外,也是一种潜在的促炎性细胞。一旦被激活,血小板分泌的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也能向大量免疫细胞因子一样促进或增加炎症反应过程[15]近来Carty等[16]应用血栓素合成抑制剂和受体拮抗剂ridogrel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发现其能抑制血小板活性和TXB2的合成而达到治疗效果。黄智勇[17]通过对33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状态的评价,探讨血小板激活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可能直接参与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在对虫草素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中,Cho HJ[18],Cho JY研究了虫草素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虫草素能增加胶原刺激的血小板中第二信使腺苷3',5'-cyclic monophosphate(c AMP)and guanosine 3',5'-cyclicmonophosphate(c GMP)的水平。虫草素可以通过对钙离子的下调和c AMP/c GMP水平的提升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另外,虫草素(3`-脱氧腺苷)也能够抑制毒胡萝卜素及由U46619(TXA2的一种类似物)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Ca2+水平,用以治疗血栓疾病。鉴于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已知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蛹虫草是否因含有虫草素而通过对涉及第二信使c AMP,Ca2+的生物效而对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尚待试验验证。

4 讨论

生命科学是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方向,每天的文献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何应用知识发现工具来挖掘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隐性关联,以便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缩短研究周期,已成为知识发现研究中一大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技术的ARROW-SMITH工具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对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中所代表的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尽管找到的B关联词过于宽泛、而且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必须依赖原文背景知识才能判断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但即便如此,作为一种知识发现方法,它依然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科研辅助工具,引导科研人员认识和发现不同科学、不同研究方向之间潜在的有科学价值的信息,以便进一步证实科学假设的可行性。

除了上述关联关系之外,BCL-2、P38、热休克蛋白、多胺等词的相关度也较大。通过文献,发现上述指标与肠粘膜损伤同时出现的文献篇数较多,但与虫草素同时出现的文献篇数较少。尽管这些具有低频率、强相关性质的词汇或许包含了非常有价值的隐式规则,但由于通过上述词汇的文献背景尚不能结合专业知识推测两类文献之间的隐含关系,因此,本文未进行详细分析。

肠粘膜屏障范文

肠粘膜屏障范文(精选3篇)肠粘膜屏障 第1篇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