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方言特点范文
巢湖方言特点范文(精选4篇)
巢湖方言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巢湖方言,语音特点,语法特点,词汇特点,文化成因
巢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 巢湖流域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 东濒长江, 南与菜子湖、白荡湖以及皖河流域毗邻, 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 包括合肥、巢湖、六安及安庆的16个县区。 这一方言位于北方方言区和南方方言区的交界地带, 因而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 (如浊音清化同北方, 北存入声同南方;语气词“了”和时态词“了”两分不同形同南方等) , 从而成为北方方言中内部语音分歧较大、语法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1]。 巢湖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上和词汇上皆有自己区域性的特点。 笔者在庐江当地生活40余年, 对庐江及周边区域在实地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整理成文, 以供同行及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一、巢湖方言语音特点
(一) 声母
巢湖方言有22个声母, 包括21个辅音和1个零声母。 以下例举方言中有典型特点的词语。
1.巢湖方言中的n和l大多不分。
巢湖方言中l音多, n音极少。 一些普通话中该读n的误读为l, 如“拿、哪、那、奶、奈、南、女、暖”等常用字。 读n音时软腭下垂, 鼻腔通路打通;而l音是软腭上升, 鼻腔堵塞为l。
2.巢湖方言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难辨。
在巢湖方言中常常易将翘舌音读成平舌音, 如下:
读zh为z的———争、睁、皱、助、骤等;
读ch为c的———柴、初、愁、衬、掌等;
读sh为s的———闪、生、省、师、漱等。
3.部分舌尖音、舌根音被改为舌面音。
在普通话中舌面音j、q、x和舌尖音z、c、s舌根音g、k、h是意义不同的, 区分明显的, 巢湖方言却有混淆的现象。 例如:
读x为h的———下、咸、鞋等;
读j为g的———家、间、讲等;
读q为c的———期、妻、气等;
读q为k的———敲、掐, 铅等。
(二) 韵母
巢湖方言有50个韵母, 其中舒声韵36个, 入声韵14个, 特点较为明显。在此将例举韵母中的前后鼻音不分这一现象。在两组韵母中以n收尾的叫前鼻音, 以ng收尾的叫后鼻音。而在巢湖方言中主要是en和eng, in和ing两组难以区分。 例如:
en的韵母———陈、真、盆、分、奔等;
eng的韵母———程、正、朋、风、更等;
in的韵母———民、阴、饮、新、敏等;
ing的韵母———英、名、丙、命、定等。
(三) 声调
巢湖方言中有5个声调, 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不包括轻声。 ) 在普通话中有四个调类, 而巢湖方言中多了一个入声, 其特点是发音短促, 收喉塞音韵尾, 不能延长。
(四) 普通话声韵母配合关系与巢湖方言声韵母配合关系的比较
普通话声韵母配合规律简表:
巢湖方言声韵母配合关系:
由上两简表可见, 巢湖方言中的d、t、z、c、s及n (包括北京话的l声母) 除u韵母外, 没有合口呼, 即u一韵头脱落, 一律读成开口呼, 如“对”读dei, “伦”读nen[2]。
(五) 巢湖方言的声调变化规律
巢湖方言的声调变化规律有三种形式:①平分阴阳, ②浊上变去, ③入派三声。这与隋唐之后汉语发展声韵调的发展规律一致, 巢湖诸多方言读音的读音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平分阴阳”:主要指中古平声母音节的字, 如果它的声母是清声母, 那么, 现多读阴平 (调值55) ;如果声母是浊声母, 那么, 现多读阳平 (调值35) , 分化的条件在于声母的清浊, 巢湖方言大部分读音已完成这样的转化, 前者如“风、东、衣”等字音, 后者如“传、牛、来”等字音。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上声音节的字, 如果声母是浊声母, 那么现多读去声;如果不是浊声母, 那么仍读原调, 如“皓、弟、巨、跪”等字。所谓入派三声指中古的入声字, 不管是阴入还是阳入, 巢湖话中已经有一部分归入平 (包括阴平和阳平) 、上、去三声中去, 方言中入声字仍然存在, 方言中转入阴平的有“鸭、七”等, 转入阳平的有“竹、食”等, 转入上声的有“笔、铁”等, 转入去声的有“落、跃”等。
巢湖南部方言声调规律:
二、巢湖方言语法特点
方言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巢湖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上虽然有一致性, 但在某些构词方式、形容词的某些特性及句式的构造上有其独特性, 与规范汉语相比, 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一) 巢湖方言词法特点例析
1.巢湖方言“子”尾构词法特点
巢湖方言组成类型整体发展趋势与规范汉语一致, 构词法主要体现在附加式构词类型上, 这其中以“子”为词尾较为普遍, 构词丰富, 应用范围广, 主要附加于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动词语素和数量词语素之后, 值得分析。
(1) 名词语素+子。
有三种形式:①单音节+子, 如:晌子、胳子、豁子、盏子、菇子等;②双音节+子, 如:凼巴子、六谷子、拐落子、迹迹子、道道子、娘老子等;③三音节+子, 如:癞癞姑子、扯歌剧子、发物丁子、老寒儿子、舌挑根子、老颈把子等。
(2) 形容词语素+子
孬子、矮子、蛮子、侉子、驼子、麻子、不弄子、结巴子、韶道子、老不子等。 这类词构成的名词表示的人物, 多带有否定义和贬义色彩。
(3) 动词语素+子
瘫子、手捏子、包被子、晃趟子、摇窝子、乍胡子、耳聒子、走门子、胀肠子、痴撇撇子等。这类词通过增加词尾“子”而改变了词性, 丰富了构词手段。
(4) 数量词语素+子
一毫子、半吊子、一飘子、一沓子、二回子、二半擦子、一笃囊子、二宝子等。 这类词通过数量加“子”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数量短语。
巢湖方言后词缀的“子”, 在描述动植物、衣物、家用器具、农业用具等的名称时表达这类语义时有小称作用, 部分小称含有喜爱、亲昵等主观感情色彩。 如称蘑菇为“菇子”, 称量筒为“提量子”等。 有一词“石子子”很有代表性, 称较小的石块为“石子”, 称比“石子”体积更小的石块为“石子子”, 更能体现“子”的小称功能。
2.巢湖方言形容词构词形式
按照一般的语法著作描述,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类。 基于这样的词类性质, 所以各地方言对形容词性描述最繁复, 呈现的构词类型最复杂、多样。
(1) 附加前缀。
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前缀为名词语素”, 如“毛软、锋快、雪青、铁饱”等;二是“前缀为形容词语素”, 如“老肥、老粗、鲜甜、鲜清、精瘦、精湿、活丑”等;三是“前缀为动词语素”, 如“蒙灰、展齐、崩酥、崩脆”等。 这些前缀具有程度副词“很”的语法功能。 如“老粗”就是“很粗”, “崩脆”就是“很脆”之意。“前缀+名词语素”一类的“前缀”是名词作状语, “毛软”就是像毛发、羽毛一样柔软。
(2) 附加后缀。
巢湖方言形容词后缀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一是“A不拉基”式, 如“皱不拉基、烧不拉基、傻不拉基”等, 多是一种描述, 带有厌恶色彩。 二是“AB巴拉”式, 如“小气巴拉、怄郎巴拉、老好巴拉”等, 多是对人的评价, 带有贬义色彩。其他综合型后缀还有“尖头巴稀、垂头巴稀、七拱八翘、七窝八搅、七屁八磨、黑不笼统、直不笼统”等, 多是描述或是评价, 主观色彩比较强烈。
(3) 重叠构词法。
根据巢湖方言形容词重叠构成方式, 经过细致爬梳, 有这几种类型, 一是ABB式, 如“清丝丝、平展展、光精精”等, 可以看做“B”音节的重复;再如“矮墩墩、灰楚楚、板压压”、“木骨骨、黑嗒嗒、嘴呱呱”等, 这是形容词和名词加重叠后缀两种细微之别。 二是AABB式, 如“弄弄幸幸、慢慢嗒嗒、疲疲沓沓、挤挤格格”等, 这种重叠有语义加深之用, 但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状态的再现。 三是BABA式, 如“鲜甜鲜甜、赤亮赤亮、精瘦精瘦、铁老铁老”等, 这种双声叠用, 表示语义的加强, “鲜甜鲜甜”比“鲜甜”的与“甜”味似乎更甜。 另外还有两种“模板”可以随情境套用, ①“A里AB”, 如 “毛里毛糙、侬里侬现、逮里逮怪、拉里拉呱”等, 多表示语义的加深, ②“A头A脑”, 如“神头呱脑、猪头猪脑、线头线脑、鼠头鼠脑”等, 多有贬义, 也有褒义, 如“大头大脑”等少量词。
(二) 巢湖方言句法特点例析
先看下面下面例句:
从上看来, 巢湖方言与普通话的句式构造有其不同之处:
第一, 在疑问句式中普通话常在句末带有疑问词“吗”, 加强语气。而巢湖方言中的疑问句常出现“可 (音克) ”表示疑问。 例如“他可来吱? ”“这人可睡吱? ”“这杯水可能喝? ”
第二, 在感叹句式中普通话常有感叹词“啊, 呀”等, 加上感叹号来加强语气。 在巢湖方言中感叹句后常用“好……一个”来强调程度之深。例如:“你走吱好慢一个!”“日子过吱好快一个! ”“他变得好老一个! ”
第三, 非动词“得”常出现, 有“能”, “会”的意思。例如“他今个不得来。 ”“这地板可睡得? ”
三、巢湖方言词汇的特点
巢湖方言词汇具有地域特色, 记载巢湖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或有些古老的事物逐渐消亡, 而代表这些古老事物的词汇也会随之淡出人们的交际用语。 巢湖百姓会使用符合时宜的普通词汇来代替一些淘汰的方言词汇。 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便是对方言词汇的创新与改造。 如老一辈巢湖百姓口中的“圆眼音案”和“董糖”, 现在直接用普通话“桂圆”和“酥糖”来代替。越来越多的巢湖方言词汇被取而代之, 以便交流和沟通。
有些巢湖方言词虽被保留下来, 但与普通词汇的词义有些差别。如方言词“茶馆”, 方言义是“饭店”, 而普通话义是“卖茶水的铺子”;有方言词“作孽”, 方言义是“可怜”, 普通话义是“做坏事, 缺德”;又如“香油”, 方言义是“菜籽油”, 普通话义是“芝麻油”。 由此可见, 方言词在演变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巢湖方言词汇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 其受影响以江淮方言为主, 而且在很多方面与普通话词汇相去不远, 因而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3-4]例如方言词“定规”, “该应”, “得亏”, “火萤虫”与普通话词“规定”, “应该”, “亏得”, “萤火虫”, 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同, 故巢湖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是相互依存的。
四、巢湖方言文化成因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方言形成的根本原因
巢湖流域文明久远, 社会动荡与变革都在词汇中留下记录。 如“构木为巢、陷巢州长庐州、洗耳恭听、蒙过昭关、四面楚歌、旗鼓相当、柘皋之讹、曲有误周郎顾”等, 每个词语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个典故, 反映着巢湖的社会进程, 以此为背景的诸多方言再现了巢湖流域的社会文明。 巢湖方言中有关于农业生产的“送老秧”亦称“关秧门子”“封仓门”的记录, 指插秧须在日落前完成, 至天黑则认为不吉, 以村中插秧未尽的农家为标志, 咸来相助。 主人家女婿一般要到场, 行将结束, 亲友便对其展开“泼水”“摔泥”的嬉戏, 俗称“送老秧”或“封仓门”, 之后出嫁女便可回门省亲, 方言有语云:“插好黄秧, 看望爷娘。 ”
(二) 地理环境影响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各种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 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烙印。 从方言的分布上看, 地带东南与吴方言接壤, 西南与赣方言接近, 正西偏南与以古楚方言为基础的西南官话链接, 西北和北面与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相延续, 从而形成了有自己地域特点的方言状貌[5]。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 巢湖方言特点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影响相应更替, 有的被融合而传承下来。 在巢湖水域周边有关渔家的方言便与水域环境密切相连。 试举渔家木船下水系列方言说明, “活水、红头、避龙口、头不顶桑脚不踩槐”, 旧俗木船竣工下水试行, 称之“活水”, 活水时刻船家时烧香放爆竹以庆贺, 杀鸡祭牲, 将鸡血淋船头龙口, 曰:红头;祭牲后将鸡扔进船舱, 并祈祷:“元宝进仓, 万担归舱。 ”在船头正上方挖以浅洞或放顺治铜钱, 寓意船入江河, 顺风顺水, 曰“避龙口”。旧时造船, 桑树不用船头, 槐树不用船底, 曰“头不顶桑, 脚不踩槐[6]。
(三) 语言使用习惯影响方言的形成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方言文化各有形成的综合因素, 对于语言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 巢湖方言的形成与变化与巢湖流域文化孕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相互影响。在两人说话听到“你岗 (讲) , 你岗 (讲) ”时, 他们可能是无为县人, 在有人说“上楼”为“上流”时, 他们可能是庐江县人, 在有人说“吃饭”为“吃换”时, 他们可能是六安人;在有人说“回家”为“嘎剋”时, 他们可能是居巢人。 所以, 语言使用习惯影响了方言的形成。
巢湖方言是巢湖文化的“活化石”, 巢湖百姓亦是在个人的语言使用习惯下影响着巢湖方言语音、 词汇和语法的形成及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主流媒体规范用语的引导, 普通话的普及, 巢湖方言也在与时俱进地演变着, 其综合特征是越来越向接近普通话, 越来越向易于理解交流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谈莉.巢湖方言新老两派差异比较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J].巢湖学院学报, 2003, 5 (1) .
[2]史国东.略论巢湖官话与普通话语音上的差异[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9 (8) .
[3]王明.巢湖方言词汇特点例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4]许利英.巢湖方言词汇四[N].方言, 北京, 1999 (1) .
[5]李芳.浅谈江淮方言的地域特点和地理归因[J].皖西学院学报, 2007, 23 (1) .
当涂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当涂方言;普通话;词汇;差异;特点
引言
安徽省的当涂县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岸,即古代所谓的“江东”、“江左”,南连吴语、宣州话区的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北接江淮官话区的马鞍山市,可见它地处于官话和吴语的交汇点上。当涂县境内的土著方言是吴语,但由于地域上又毗邻官话区,而且历史上当涂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自国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所以不可避免的多次受到北方话的侵袭,也就使得吴语的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语音方面的特点,当涂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五个区:沿江区、官圩区、薛津区、博望区、湖阳去。虽然看上去比较复杂,但由于长期处于同一区域,几个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全县的语言基本还是相通统一的。受吴语影响,当涂方言中仍然是保留入声的;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鼻音韵尾大多演变为鼻化韵,有的地方甚至变为纯口音韵母;普通话中的en、in和eng、ing在当涂方言里合流,韵尾n,或是?,没有对立。当涂方言词汇是非常丰富有趣的,本文主要把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中的词汇进行比较,进行具体研究,从语音、构词、意义、功能四点来比较分析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
1.语音差异
多音节词在当涂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当然也不乏四音节、五音节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1有的多音节词是普通话相关词语的扩展,例如:瘸巴腿(瘸子),眼睛框(眼眶),今年家(今年),下晚些(傍晚/黄昏),一扎齐(整齐),心门口(胸口)等等。
1.2当涂方言中的量词常常叠用,造成多音节量词形式,有时为了表现和强调“每一”、“无一例外”的意思,常常使用三音节重叠诸如“AAA”的形式,如:“家家家”、“把把把”、“年年年”这种形式,其中从音量上来看第二个音节要读作轻声,第三个音节却又要重读,呈现出“中轻重”的音量表现。而从音高上来看,则应读作21、35、21的声调,有时方言读的较快,语流变化会出现第二个音节的声母丢失,只保留一个韵母的情况,因此我们庭上去反而像是两个音节。
1.3当涂方言中形容词也常常会用如“ABB”的形式,非常具有方言地方特色,形象生动,也表现出方言所谓“土气”、“口语化”的特点。如:淡撇撇(形容味道很淡),清斯斯(人打扮的干净清爽的样子),病歪歪(生病的样子)。
1.4当涂方言中的多音节词语和普通话比起来,更显得亲切生动,常常会增添说明性成分,描绘出事物特征,如:叶蝶则(蝴蝶),癞癞姑则(啦蛤蟆),落索子(垃圾),倒到则戏(庐剧);有的还会采用一些修辞方法,更加具有画面感,如:灶面前(厨房),黑月头(黑夜),太阳窠里头(阳光下),六月心里(盛夏),狮子头(画卷),雾拉子(小雨)等等,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2.构词差异
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独具特色的词缀
当涂方言词汇有的词汇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方言中词汇丰富,总是带有前缀或者后缀。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也有词缀,口语中还经常多“儿”化词汇,而当涂方言中,这样的“儿”化词汇比较少,皖中方言区多“子”尾词,而在当涂方言中,受吴语影响,以“则”作词尾的词汇比较多,这里的“则”读作[ts?]短促,轻声,除了“则”还有诸如“头”、“家”等独具特色的词缀,但当涂方言中“则”词缀出现频率比较多,又与“子”词缀有别,当涂方言中的“子”词缀多用于名词,而“则”词缀的范围则广的多,除了名词,“则”还可以黏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而且常常有“指小增恶”的含义在里面,在普通话中也找不到绝对相对应的词,但在当涂方言中却是非常有特色且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缀。如:雀则(雀儿),狗则(狗子),耍则(玩),逛趟则(散步),脱了则(丢掉了),等等。
2.2语素组合方式与顺序的差别
方言的词汇因為带有方言的特点所以与普通话的词汇在构词语素组合上差别比较大,当涂方言也是如此。
2.2.1有的词汇在当涂方言中是单纯词,在普通话中往往会是合成词,或者方言是合成词而普通话确实单纯词,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数方言中都存在,在当涂方言中也是前一种情况的数量也多于第二种情况。如,第一种情况,多见于表示动作的词汇:
震—内涝 巧—普通 顺—整理 废—调皮 耍—玩耍 吮—吮吸
第二种情况如:
羊则—羊 猫则—猫 喳流则—蝉 耍则—玩 明年家—明年 今年家—今年
2.2.2方言和普通话词汇都是复合词的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根据语素的顺序和对词根语素的选择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词根相同,语素排列顺序不同,也可以说是一些语序倒置的词,但由于吴语和北方官话差别较大,这类词在当涂方言中非常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词,多数是并列结构的词汇如:
该应—应该 异怪—怪异
第二种,则是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结构基本相同,但语素有相同也有不同,语序也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这类词汇占绝大多数,多是一些偏正结构的词,但也不局限。如:
螺梭—螺狮 舌条—舌头 瞧病—看病 灰面—面粉 烧酒—白酒
烫饭—泡饭 不隔—不和 犯对—作对 拽架子—摆架子 自家—自己
第三种,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素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数量特别多,毕竟当涂方言是吴语和江淮官话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的特色如:
nlc202309020749
老早—以前 出霍—闪电 田鸡—青蛙 瓦块—河蚌 姥姥—叔父
扒手—小偷 对光—合意 躲猫猫—捉迷藏 划水—游泳 晓得—知道
烦神—操心 跌相—丢脸 掉哕—呕吐 高头—上面 挨搞的—怎么了
2.3方言独特的构词
从构词上看,每种方言都有它自己别具一格独创的地方。当涂方言,依据事物的外形、质地、用途等等各种特征,有一些独特的构词方式,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2.3.1拟声构词在方言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让听者如闻其声。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切、口语化,所以方言词汇中有一些就是模拟事物声音造出的口语化的词,如:打阿吃(打喷嚏),这就是模仿打喷嚏的声音,用拟声方式构造的词语,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词语还很多,如:吧嘴(接吻),方言中模仿人们亲嘴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接吻的含义;唏(喊叫),直接模仿喊叫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喊叫的含义。
2.3.2依据事物的颜色来构词也是方言中很常见现象,在当涂方言词汇中,很多词也是依据事物颜色来构词的,如:灰面(面粉),面粉还是粗面的时候颜色是灰色;白刀(菜刀),菜刀多是磨的光滑、锋利的,颜色亮白,所以叫做白刀。用顏色构词更有画面感。
2.3.3依据事物质地构词,除了名词外,当涂方言中还有部分形容词,也用这种构词多,也就是用某种质地把事物或某种程度形容出来,带有形象感,更加的生动、活泼,如,形容词有:铁硬(很硬),用了一个“铁”字,是表示质地的,像铁一样硬,很贴切的表现出事物的样子、形态以及软硬程度;毛软(很软),质地柔软如羽毛,也形容出程度,这部分形容词,用的是类似质地的词,但表示的多是“很……”的意义。名词也很多,如:脸布(洗脸毛巾),这是古代沿用下来的说法,古代洗脸毛巾多用布代替,所以脸布,也形容出了毛巾质地连用途也说明了,意思很通俗。
2.3.4根据事物的形态构词,在当涂方言中,喜欢依据事物形态更甚把事物很详细的描述出来构成词,带有一些描述意味,如:天蒙蒙亮(黎明),雾拉子(小雨),落索子(垃圾),滑溜(做事麻利),一扎齐(整齐),描绘出事物形态、样子等具体情况来构词表示出其代表的含义。
2.3.5构词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也是当涂方言词汇构词的一大特点,当涂方言词汇中,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委婉、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构词。如:用“值钱”表示东西贵重,对东西很喜爱的情感;用“不隔人”表示不好相处,等等都是很委婉、形象的说法,很有地方特色。
3.意义差异
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意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当涂方言词汇意义比普通话词汇意义的范围广,所指多,如:抠,除了表示抓痒、挠痒的意思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小器、吝啬的意思。(他很抠,平时就吃馒头。)还有,削,除了表示用刀削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将瓦片平行扔出的意思。(削撇撇。)
3.2当涂方言词语也可以较普通话义项少,应用范围窄,如:刣,在普通话中意义是刮削某物,而在当涂方言中应用范围变缩小了,只表示杀鱼,削鱼鳞之意,不指刮削其他事物。
3.3当涂方言中,还出现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也就是方言中的多个词对应普通话中的同一个词,最典型的如:了,当涂方言中有三个相当于普通话“了”的助词,他们各自的语音形式不同。“了1”读作[l a](辣)、“了2”读作[ts?](则)、“了3”读作[l ?](勒)。辣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如:隔壁的砖头给人家偷辣不少。(邻居家的砖头被人偷了不少。)则,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即是时态助词“了”的表现,如:你吃则饭了没?(你吃过饭了没?)则在当涂方言中也常用“过”来替换。最后一个勒,只用在句末,肯定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有变化,相当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了”,如:小明开始换牙勒。(小明开始换牙勒。)反过来看,当涂方言里“了”用三个词表示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普通话里“了”一分作三的佐证。
3.4方言词义与普通话词义完全不同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方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甚至有些词义所指的事物仅限于方言区存在。如:
姥姥—普通话里是对年老妇女的尊称,也称外祖母、奶奶或接生婆为姥姥;而在当涂方言中,姥姥指的则是叔父,父亲的兄弟。
搇—在普通话中同“揿”,是按下的意思;在当涂方言中却是专门指低着头的意思。
挤—在普通话中是拥挤的含义;而在当涂话中则表示攥紧拳头。
可以—在普通话中表示允许的意思;而当涂方言中则是称赞人有本事、有本领,但却是讽刺含义,是贬义词。
总之当涂方言与普通话在意义上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也是由各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等各种差异引起的。
4.功能差异
功能上的区别,则是从应用上对方言与普通话进行考察的,在方言词义与普通话基本概念对应的情况下,从应用来考虑,主要差异从以下几点考虑。
4.1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基本概念意义对应,但感情色彩不同,这种情况在功能差异中占绝大多数,如:
渣流则(有种厌烦,厌恶的情绪)——蝉(中性名词)
羊则——羊 狗则——狗 猫则——猫
这些词在当涂方言中都带有一种指小,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而在普通话中就是中性词,没有感情色彩。
噘(长时间大声的骂,程度更严重,更严肃)——骂(中性词)
指望(多含贬义,表示消极:没指望了。/指望什么呢?)——盼望(积极,褒义色彩)
此外,方言词语的口语色彩是不言而喻的明显。
4.2词义基本相同,但搭配对象有所不同,这类情况数量比第一种情况要少的多,如:
吃——在当涂方言中,有~饭,~酒,~烟等,而在普通话中只可以和~饭搭配,不能和酒、烟等词搭配。
叫唤——在当涂方言中搭配主体是动物,人则是贬义,而在普通话中搭配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必要限制。
总结
总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都是江淮官话区,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宣州话),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县境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其余地区是吴语宣州话,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当涂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也并不大,而从它们的差异中也可以看出来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是语音上多音节词在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方言中常用重叠词,其中又以量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居多,且多三音节重叠;构词上词缀居多,有自己的独特词缀,且常常根据事物形象等多种特征构词;意义上,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很多;方言词汇各种感情色彩非常丰富。
参考文献:
[1]. 当涂县地方志编委员会编.当涂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2008.
[2].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邵丹丹.无为方言词汇特点研究.[J].语言研究.2010,(8).
作者简介:徐梅,安徽师范大学12语言学,研究生
巢湖方言语音说略 第3篇
巢湖方言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存在。诸多方言学专家和学者对巢湖流域方言语音做了富有成就的深入探讨,著作论文荦荦大端[1,2,3,4,5,6,7]。笔者为安徽六安市人,浸润巢湖流域方言十余载,因兴趣所在而探赜索隐。探讨巢湖方言语音,旨趣不在于索求语音的所有特点,意在讨论巢湖方言,主要侧重巢南流域,语音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音现象。以方言语料为基础,采用描写、比较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流域的方言语音特点做梳理和厘定。
1. 巢湖方言的声母
巢湖方言的声母有24个,包括23个声母和1个零声母
2. 巢湖方言的韵母
3. 巢湖方言声调特点
巢湖方言大致有5种声调:阴平(31)、阳平(35)、上声(213)、去声(55)、入声(4),存在大量的入声读音。
4. 巢湖方言声母与《广韵》语音特点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析其异同,进而判断其特征的研究方法。巢湖方言声母通过与规范汉语比较,显示其方言语音的共时特点;与以代表中古书面语语音系统的《广韵》音系比较,显示其方言语音的历时特点。巢湖方言语音声母系统在语言历史演变中形成,在融合吸收扬弃状态中演进,与《广韵》密切相连,参照《方言调查字表》,离清巢湖流域方言声母音系脉络。
4.1巢湖方言声母系统在中古泥组字,如“奴,那,诺”等字,声母读“[n]”,与[l]在规范汉语中属于对立音位,而在洪巢片方言里二者属于非对立音位,即不具有辨义功能,如[n]音同[l],[nɑu]音同[lɑu],如“恼人”音同“老人”。同时“n”“l”不分是江淮官话的一个特点,赣方言、西南部分方言语音也有此特征。
4.4 v母的存在。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规范汉语声母v母没有列入,v母的消失在清初学者樊腾凤所编的《五方元音》可以看出,原v母字多被转化成[]声母字[8]。在巢湖方言中v母字还活跃在交际语言中,如把“五[u]”读作“五[v]”等。
5. 巢湖方言韵母系统与《广韵》韵母及规范汉语韵母系统特点比较
巢湖方言韵母系统,以及单类韵母,因时空的变迁,呈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语音的流变。下文以规范汉语韵母体系为参照,把巢湖方言韵母与《广韵》中声、韵、等、韵摄进行对比,细析三者蛇灰蚓线之源。在常用3500汉字中,撷取巢湖百姓使用频率最高的例字,对其音属进行厘定。拟音参考了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9]。
5.36儿化音节er在巢湖方言较少存在,且儿化韵读音与离规范汉语相去甚远。
以上举例囿于篇幅,多属于典型性的例举性质,但还是可以代表和显示巢湖方言语音特征,大多方言语音是具有江淮官话的共性特征。
6. 巢湖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
在巢湖方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存在大量文白异读字音。文白异读在汉语普遍存在,根据徐通锵先生的叠置式音变理论,文读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强势语言的侵入或渗入,如普通话的存在;白读代表地域方言地道的百姓常用语,是方言最自然的一种状态。朱定峰在其硕士论文对巢南流域方言文白异读音做了梳理,很有见地[10]。
6.1 声母方面
江声母开口二等:
效声母开口二等:
蟹声母开口二等:
假声母开口二等:
假声母开口二等:
山声母开口二等:
6.1.3巢湖方言晓母字、心母字、书母字等,在“文读”多读擦音,而“白读”多读塞擦音。如:
6.2韵母方面
6.2.4有不少方言字音舒入读法有别,“文读”多读为舒声韵,而“白读”多读入声韵
6.2.5方言中有不少没有对应规律的异读
以上列举仅属于举例性质,可管窥巢湖方言文白异读之一斑。文白异读是语言发展进程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是各类方言显示其特质的自然存在,也是现实语言交际的重要媒介。
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在其理论中指出,方言的研究以日常会话为基础,语音的差异性最为典型[11],方言语音会因为社会变迁、民俗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有所迁移。巢湖流域方言语音的特征是在语言在历史发展流转中自然孕育,与周边方言相互融合渗透而成。随着普通话的稳步推广,社会经济文化的急速发展,互联网的密切联系等因素,巢湖流域方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会有所变化,巢湖方言的语音亦会随之起舞,自然演进。
摘要:巢湖流域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巢湖方言的声母有24个,探析部分地域特征突出声母的历时源流;巢湖方言韵母共有41个,以《广韵》为对照,以规范汉语韵母为参照,用举例的形式,逐个分析当代巢湖方言韵母的实际读音;巢湖方言的声母和韵母都存在文白异读;方言调类有5个,存在入声字。多方爬梳剔抉,对巢湖方言语音有相对完整而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巢湖方言,语音,声母,韵母,声调
参考文献
[1]李金陵.合肥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孟庆惠.安徽省方言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
[3]吴欣欣.合肥方言中的jqx与zcs[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98-98.
[4]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音系[J].方言,2001(3):263-280.
[5]史国东.略论巢湖官话与普通话语音上的主要差异[J].滁州学院学报,2008(1):26-28.
[6]陈寿义.安徽庐江南部方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宣小东.无为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J].方言,2012(3):32-35.
[8]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160.
[9]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朱定峰.雍南镇方言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靖远方言声韵特点及辨正 第4篇
关键词:靖远方言;声韵;特点
靖远位于西北边陲,有“金城锁钥”之称,居甘肃中部,东邻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南接会宁县,西靠榆中县、白银区,北连景泰县和宁夏中卫县,黄河纵贯其中,平川横插期间。靖远行政区划因其与景泰、榆中、会宁接壤,时有变化,全县共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土家族、黎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锡伯族、撒拉族18个民族,以汉族人为最多。靖远人口来源上,其源流主要有移民支边而来者,从军而来者,宦游而来者,经商而来者,谪戍而来者,游牧而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籍职工携眷迁来者也有一些。
巢湖方言特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