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渔家傲范文
赤壁渔家傲范文(精选6篇)
赤壁渔家傲 第1篇
《赤壁》《渔家傲》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铁未销(xiāo)殷勤(yīn)...嗟(jiē)谩(mà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销】销蚀。【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星河】银河。【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举】高飞。
4.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赤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了。
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体裁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步骤三 学习《渔家傲》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交流点拨】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方丈、灜洲那三座海上仙山去。
2.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3.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警策深刻。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诗词赏读。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诗歌丰富的意境不是靠“教”得,而是靠“悟”得,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默读、吟读……在诵读中感受、体验、领悟、欣赏,从而达到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的目的。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解决言简的问题。因为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而要感悟“形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意境,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品读,以解决“意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改写、鉴赏、评说,以体会诗歌的丰富意韵,达到陶冶性情、激发兴趣的目的。最后是关注背诵与积累,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使诗歌的美永驻心田。
赤壁渔家傲 第2篇
渔家傲,渔家傲苏辙,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渔家傲
作者:苏辙朝代:宋体裁:词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卸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渔家傲》中乡情浓 第3篇
秋天是个思乡的季节, 这几乎是文人墨客的共识。为何?大概因为秋天的风声听来不舒服, 萧瑟不已。这点, 欧阳修的《秋声赋》就很能说明问题。大概还因为秋天的植物开始枯萎, 景象萧条, 叶片凋零, 很自然就产生了“叶落归根”的联想, 进而开始思念家乡。此外, 还有那个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 更是让人割舍不了思乡的情愫。因此, 本词开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便是给我们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思乡之情要比第一句明显一些。古人有“鸿雁传书”、“鱼雁传书”的传说, 这“书”就是家信。离家在外的人, 看到大雁就会想到家乡, 想到家人, 便在情理之中。至于说“无留意”, 试想一下, 连大雁都毅然飞逝, 没有在这里停歇的意思, 何况是戍边的将士?
有人会说, “四面边声连角起”也许是不见思乡情怀的一句, 可我看不然。还记得“四面楚歌”的典故吗?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 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 并设下“四面楚歌”的计策, 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 以为天要灭他, 只好边饮酒边唱歌, 悲壮自刎身亡。据说, 楚歌的歌词是:“九月秋凉兮, 四野飞霜, 日月征战兮, 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 盼断肝肠, 妻子何堪兮, 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 跺足拭掌, 姐妹思念兮, 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 登门看望, 窗兄窗弟兮, 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 枪尖而亡, 骨肉为泥兮, 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 各奔家乡, 居家团圆兮, 永得安康。”原来, 楚霸王家乡的楚歌, 全部是思乡念家的内容, 声声都是来自故土的呼唤。那《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 会不会也让将士们联想起家乡的歌谣?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同样流露着思乡之情。试想一下, 重岩叠嶂的山峰里, “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一座守城就显得特别的孤单冷清, 守城中的士兵也一定常常翘首远方, 因为远方是他们的家乡, 是他们的归属, 那儿才是温馨的港湾, 那儿才不再孤单。而句中的“长烟落日”, 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给人一种形单只影、孤身一人的伤感。再说了, 夕阳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乡意象。日落时刻, 思家时分。太阳下山了, 回家了, 你我也该回家, 不再游荡。
下阕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公认的坦露思乡心迹的句子。同赏一轮月, 家在万里遥, 心中不免犯愁, 于是借酒浇愁, 谁知愁更愁。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绪?这酒, 不仅缺少家乡的味道, 大概还因为泪水滑落, 视线模糊, 因而显得更为浑浊了吧?那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只有打了胜仗, 西夏不再侵犯, 边境安宁了, 才能回家乡。可现在, “燕然未勒”, 尚未建功立业, 还乡之日也便无从谈起, 只能是望家兴叹“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 表面上是写景, 在我看来依然是写人。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是“人不寐”的前奏, 情感上是“归无计”的哀伤,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且不谈“霜满地”已经给人以凄清的感觉, 单这悠悠的羌管就弥散着思乡的旋律。羌笛是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的古羌族的传统乐器, 吹奏的曲调往往是哀怨的, 尤以吹奏《折杨柳》曲而闻名于世。北朝乐府中《折杨柳》的歌词是“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儿”, 诉说的正是思乡恋家之情。所以,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才有这样的经典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本词中这一句的意境类似, 都在倾吐着戍边人儿的乡关之思。
经典赏析:渔家傲 第4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意思。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家乡的时间仍无法预计。笛声悠扬,寒霜布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热泪。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苍茫荒凉的边地风光。头两句是说,鸿雁不断南飞,秋已来到塞外。边塞地区本来就比较落后,又长期遭受战乱,春夏两季因有绿树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凋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时改变了。第三句写边声,所谓边声,是边塞所特有的,包括风声、沙石声、人喊声、马嘶声等所构成的不同寻常的气氛、声息。“四面边声”说明这种气氛、声息弥天盖地。而这种边声又应和着军营所特有的号角声、战鼓声、打更声,显得更加凄凉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两句再写景色:万峰屏立,孤城紧闭,用长烟落日一渲染,显得格外辽阔荒凉。
词的下片写苍凉沉郁的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端起一杯浊酒,乡思难禁,思绪早已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爱妻娇儿,白发双亲,亲朋挚友,哪一个不令人牵肠挂肚呢?“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作者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方,写忧国思家欲归不得的矛盾心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既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思乡环境。羌管和寒霜都是征人思乡感怀的典型景物。词的结尾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很自然地把词人的苦恼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表现了国家贫弱、战乱不息时期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
赤壁渔家傲 第5篇
渔家傲
作者:晏殊朝代:北宋 幽鹭慢来窥品格
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
心似织
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
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
烟水隔
赤壁渔家傲 第6篇
渔家傲,渔家傲高登,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渔家傲
作者:高登朝代:宋体裁:词 名利场中空扰扰。十年南北东西道。依旧缘山尘扑帽。空懊恼。羡他陶令归来早。归去来兮秋已杪。菊花又绕东篱好。有酒一尊开口笑。虽然老。玉山犹解花前倒。
赤壁渔家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