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尼系数范文
产业基尼系数范文(精选9篇)
产业基尼系数 第1篇
一、研究方法
锡尔(Theil)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化指标,在区域经济学领域多用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锡尔系数的可以将指标细分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本文将锡尔系数这个指标引入到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空间差异的研究中来,通过分析湖南省四大区域、14 个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差异,探索导致区域间和内部文化产业的差异原因。为消除地域面积、人口总量等因素选取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这个单一指标,从区域板块、地级市和县市区3 个空间尺度对湖南省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测算。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最新的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划分,将湖南省文化产业区域划分为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洞庭湖。长株潭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大湘西地区包括怀化、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娄底、邵阳;湘南地区包括衡阳、永州、郴州;洞庭湖地区包括益阳、常德、岳阳。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采用湖南省14 个地级市2006—2012 年GDP、人口的数据[3]。
锡尔指数是由锡尔(Theil)在1967 年根据信息理论提出的,故又被称为锡尔熵。它可以有效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其值约接近0,分配越接近均等,其值越大,则收入差异越大。锡尔指数包括锡尔T和锡尔L两种算法,其中锡尔T以GDP比重加权,锡尔L以人口比重加权,下面的锡尔系数计算与分解公式只就锡尔T在本文的运用展开。锡尔T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区域个数,Yi为i区域GDP在全省的比重,Pi为i地区的人口在全省的比重。锡尔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亦反。以湖南省14 地级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对锡尔T进行一阶段分解,可将湖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Td)分解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环洞庭湖四大地带内差异(TWR)和四大地带间差异(TBR),公式为:
二、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的锡尔系数测度
根据下页表1,通过计算锡尔系数,绘制成下页图1:
根据下页图1 可知,从2006—2010 年湖南各市州之间人均文化产业产值的锡尔系数呈现出“M”型波动的曲线,说明市州之间文化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的过程,说明近年来各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文化产业不均衡的情况(如表2 所示)。
(万元)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占据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张家界、湘西、娄底等地的文化产业的比例太低,发展较为落后。
三、基于地级市单元的锡尔系数结果分析
以地级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对湖南省14 地级市2010 年人口、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进行锡尔系数。
根据表3,如果将文化产业的空间差异分解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可以明显看出,湖南文化产业差异的关键在于四大地区区域内的差异,它的贡献率一直高达84.23 %以上,即长株潭、大湘西和湘南地区、环洞庭湖等四大板块内部各地级市的不均衡发展是湖南省经济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分解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后,我们将地带间的差异再次进行细分,分解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和环洞庭湖四大区域分别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可了解它们变动的情况。区域之间人均文化产业的锡尔系数差异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1)变化轨迹基本呈现“M”型;(2)大区域之间人均文化产业变化比较剧烈。总体来说,呈现出差异扩大的趋势。根据上页表2 数据,我们知道,长株潭地区的锡尔指数值为0.2648,贡献率高达41.89%,在地带间,大湘西对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占到绝大部分,锡尔指数值为0.1661,贡献率高达26.28%;湖南洞庭湖区域锡尔指数值为0.0641,贡献率为10.14%,而大湘南地区对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仅为5.92%,这便充分说明长株潭和大湘西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对区域间差异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呈现出空间特征。湖南省文化产业高度集中在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呈现出向东、中、西逐渐减弱的空间梯度差异,由内至外扩散,呈现出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步性;如部分经济发达的市州,衡阳、岳阳、常德,文化产业也相对发达;而在经济水平偏低的地区,如湘西、邵阳、张家界,其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较弱的态势。(2)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湖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株潭这三个城市,长沙的文化产业最为发达,一直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在全省文化产业不够发达的时期,作为一个增长点能带动全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区域差异的日益拉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近年来,长沙市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增加值总量持续增加,文化企业的数量规模倍增,已经成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增长极。但是,由于全省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文化产业竞争力空间分布不均等原因,导致长沙市这个省会城市对其周边极化作用远远超过了辐射带动作用,造成了全省范围内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2.对策与建议。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跳出了经济发展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空间不均衡将阻碍和影响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核心问题是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1)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根据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一定区域内的增长极能够吸纳资金、吸收优质资源,迅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将不断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联动发展。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在全省范围内,确立多个文化产业增长极,形成“大湘南”、“大湘西”、“环洞庭湖”、“长株潭”四大文化产业区域核心的鼎足之势。各区域核心综合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等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链,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联动赶超的局面。(2)加速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个内部圈层:以新闻、出版、广电、文化艺术为龙头的核心层;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会展为重点的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和产品生产与销售为主体的相关层,和四大重点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和体育服务。在优势领域继续保持,需要通过资本和技术的不断集聚,从而带动外围产业的突破发展,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在空间内形成的梯度差异势能,未来各地区应该着重从优化城市生活质量和增强开放性出发,利用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4],促进中心城市带动县域城市、县域城市带动农村合理有序的转移。(3)深化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通过政策扶持、减税优惠等措施增加文化产业的融资能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依托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4)培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导向和拉动作用。大湘西、农村等文化产业欠发达的地区的文化消费有巨大的潜力。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是否旺盛是推进未来湖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设备等建设力度,刺激农村地区文化消费,引导和培养居民形成文化消费的习惯,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
摘要:运用锡尔系数的方法,对湖南省省的文化产业区域差异进行细分测度,探讨湖南省区域文化产业在长株潭、湘南和大湘西、洞庭湖四大地带间的差异、四大地带内地级市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地级市的内部差异性。针对湖南省区域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三个平衡”的文化区域发展战略及减少区域文化差异的建议措施,以期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均衡发展。
产业基尼系数 第2篇
数
考题内容的设置一直与热点密不可分,针对事业单位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最新国内外热点事件,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两个系数即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方面,常规的出题方法是将其引入到政治部分去考察学员,但考生常常忽视对经济知识的复习,例如福利制度,两个系数等等。期望下面的内容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并使大家在复习常识内容方面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系数指标含义:
0: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0~0.2:收入高度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相对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
0.6~1:收入差距悬殊
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产业基尼系数 第3篇
一、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3年齐齐哈尔市 实现生产 总值1230. 4亿元,较上年增 长8. 5% 。
(一)三次产业结构
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反映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小。按照以上思路,计算出齐齐哈尔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构成,详见表1。
数据来源: 2005—2014 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表1显示,从纵向上看,2004—2013年十年间,齐齐哈尔市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不大,而工业结构比重在2010年和2011年所占比重较高,分别是38. 2% 和38. 9% ,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不大,仅在2008年高端工业的比重大于基础工业,其他年份均是高端工业在工业内部所占比重低于基础工业。 2005—2007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但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在2010年降至40% 以下。总体来说,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基本在22% 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差不大,但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但在工业结构中,基础工业的比重高于高端工业,在第三产业中,基础服务业高于高端服务业。
(二)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
表2和表3分别是齐齐哈尔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工业内部及其第三产业内部的贡献率和拉动率。
数据来源: 2005—2014 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2005—2014 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而在工业内部,基础工业的贡献率基本与高端工业的贡献率一致,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基础服务业的贡献率要高于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在GDP增速最快的2010年和2011年,齐齐哈尔市工业贡献率均高于第三产业贡献率。总体来说,第一、二产业的贡献率均呈逐年波动态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齐齐哈尔市的工业发展基础坚实,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随着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仍较低。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基本均衡的特征。
(二)产业内部结构不优
基础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高端工业,且基础工业的附加值低于高端工业。在工业内部基础工业所占比重高于高端工业,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释放高端工业对基础工业的带动效应。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基础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远高于高端服务业比重,说明在第三产业中还是以基础服务业为主,高端服务业缺乏对基础服务业的带动。
(三)产业间协调发展不够
从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土地沙化和过度开发使得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等农产品的增产面临考验,农业发展基础不稳固; 一方面是农业加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比较滞后; 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更多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尤其是基础制造环节,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伴随着加工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是生产服务业的滞后,仍未形成系统、专门化的社会生产服务体系, 二者还未实现协调发展。故产业结构问题不仅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间结构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齐齐哈尔市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最高,而在工业内部,基础工业的贡献率基本上与高端工业持平,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基础服务业的贡献率要高于高端服务业。 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也是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最大。因此,齐齐哈尔市应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提升第二产业的实力和水平,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质量,并以此作为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指导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继续保持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完善产业内部结构
齐齐哈尔市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且发展缓慢。基础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高端工业,同时其附加值却远低于高端工业。在工业内部基础工业所占比重高于高端工业,需进一步提升高端工业对基础工业的拉动作用。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发展髙科技产业, 淘汰落后传统工业。同时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对第二产业予以改造和调整,实现第二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工业,充分发挥高端工业对基础工业的带动作用,加速工业化进程。在第三产业内部,基础服务业的比重远大于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缺乏对基础服务业的带动。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和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高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三)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分工层级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实力的关键所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提升产业分工的层级,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低碳创新系统,促进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齐齐哈尔市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分工层级。
(四)调节市场需求结构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需求总量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通过调节市场需求结构实现整体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实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向,是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2]金通.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理论框架、评价体系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
产业基尼系数 第4篇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 农村 税费改革的深入 发展,财政供养人员概念的外延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所称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人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人员、优抚救济人员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村组干部等。本文所指财政供养人员仅为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它反映了一个地方履行一级政府事权而供养的工作人员。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 自然 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 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万人、人、个
地域人口 财政供养
档次 县市个数 系数(%)变化范围 人口均值 100-165 27811 9 2.38 2 90-100 26582 5 2.79 3 80-90 22788 6 2.63 4 70-80 19814 2 2.62 5 60-70 18947 10 2.99 6 50-60 16162 13 2.99 7 40-50 13900 11 3.05 8 30-40 10039 10 2.77 9 20-30 8668 4 3.81 10 10-20 5927 2 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
单位:人、万元
其中教师占事业 行政人数占比例% 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 23.8 76.2 48.8 1995 23.4 76.6 48.5 1996 24 76 47.1 1997 22.7 77.3 48 1998 23.8 76.2 54.5 1999 24.9 75.1 51.8 2000 25.8 74.2 53.8 2001 26 74 54.4 2002 26.1 73.9 56.1 2003 24.1 75.9 54.9平均值 24.46 75.54 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 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 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
行政人员经费 事业人员经费
占比 人均 占比 人均 其中教 人均 重% 经费 重% 经费 师% 经费 2000 29.7 6945 70.3 5690 60.4 6396 2001 30.3 9151 69.7 7383 54.6 7408 2002 31.7 10572 68.3 8061 64.3 9241 2003 25.3 12554 74.7 11769 54.2 11626平均或
递增 29.25 21.8% 70.75 27.4% 58.37 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元、万人、万元
可用财力 供养人口 人均财力 档次 县市个数
范围 数量范围 水平1 3-3.5 3 2.3-2.8 1.16 2 2.1-3 22 1.2-3 1.06 3 1.5-2 13 1.1-2 1.04 4 1-1.5 22 0.9-1.7 0.94 5 0.5-1 8 0.4-1 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
单位:个、万人
地域人口 供养人口 供养系数 类型 个数
范围 范围(%)山区县 34 8-120 0.5-2.5 2.84 丘陵县 6 50-100 1.3-3 2.85平原县 17 35-100 0.6-2.6 2.81 城郊县 10 35-160 0.9-3.5 2.76 湖(库)区县 5 50-140 1.8-2.8 2.53 增长率% 14.47% 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本文涉及政策环境包括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经济 周期等,由于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庞大主题,限于篇幅,此外主要以定性分析这主。(1)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我国行政体制设计是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级县、县级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各级不论区域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级次高低,经济好坏,都设有“大而全”的行政事业管理机构,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全国的官民比例为1∶600,到2002年各级各类官员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已达1∶28,干部总人数是解放初期的80多倍。这种庞大的层次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日益低下,而且需要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作支撑。仅以乡镇为例,1984年,全国撤社建乡结束时有乡镇92476个,按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支出20万元计算,需要消费财力184.9亿元。经过改革,到2003年底止,全国乡镇减少至38464个,按2002年每个乡镇平均支出50万元计算,仍需要消耗财力192.3亿元。以湖北省的情况来分析,2002年,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中,省地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比例为1/4弱,而县乡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供养人员比重为3/4强,其中乡镇级占全省比重达到24.45%。
表6 2002年湖北省财政供养人员按行政级次分布和人员结构表
单位:人
合计 财政拨款或补助开支人员 行政
级次 国家 集体 离休 退休 长休 人数 占比重% 职工 职工 人员 人员 职工 省级 213350 10.43 159148 783 4557 48585 277 地市级 278317 13.61 211778 7981 5288 52652 618 县级 1053156 51.50 821920 39588 10471 180444 733 乡镇级 500013 24.45 393854 24458 2145 78945 611 总计 2044836 100 1586700 72810 22461 360626 2239 结构 100 77.59 3.56 1.09 17.63 0.11 比例%
关系显示:行政管理层次与财政供养人员成正比,与财政供养系数成正比。
推论:根据上述关系显示,要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行政体制设计只需设三级政府,我国可比照改革。(2)财政体制与供养系数。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这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应的财力。但从分税制10年运行的情况看,各级事权不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地方各级体制运转中,经常有事权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出现,形成了中央调控各地事权的局面。特别是几次增加工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效应”,各地膨胀了一大批人员。后来,在“一要吃饭,二是建设”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及财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第一要务,更是巩固了“吸引效应”,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省份没有把住关口,供养人员无序膨胀,相互攀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财政供养人员,提高了供养系数。关系显示:财政体制不规范,为地方供养人员增长创造了机会。
产业基尼系数 第5篇
“西三角”整合的重点是产业,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复是制约“西三角”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三省市间要做好产业分工以及产业链的协调;三地行政机构也应建立高层机构对经济区进行规划建设和协调发展,调整各地的定位。如果西三角经济圈能有效的进行产业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推动本区域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和腾飞。
作为“西三角”中一角的陕西省,要发展自身经济,推动经济圈的发展,务必找到适宜的产业发展道路,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科学产业定位。
为使“西三角”经济圈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首先应测度该经济圈的分工现状,分析三省市各自产业优势。运用区域专业系数及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对“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进行测度,分析陕西的产业优势并对其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建议。
1 分析方法
1.1 区域专业系数分析方法及意义
区域专业系数(Sij),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整个区域该部门产值在整个区域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能够衡量某行业在整个都市圈内是否具有专业化优势[3]。区域专业系数的公式为
其中,Sij是j地区i产业在整个区域中的区域专业系数,i代表第i个产业,j代表第j个地区。
区域专业系数若大于1,则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专业化部门,具有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区域专业系数越大,该地区在该产业专业化水平越高。
1.2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Method)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4]。
其数学模型为:设初期区域i的经济总量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量为bi,t,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规模,并以B0,Bt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总量规模。则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变化率为;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以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标准化得到。
这样,在[0,t]时段内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3个分量,即Gij=bij,t-bij,0=Nij+Pij+Dij。其中,Nij=bij′*Rj,为份额偏离分量,代表区域i标准化的产业部门j如按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Pij=(bij,0-bij′)*Rj为结构偏离分量,它是假定区域与大区域的增长速度相同,分析区域与大区域由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相对于大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它是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应区域第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Dij=bij,0*(rij-Rj)。
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大区域相应部门的比重,引入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
2 陕西与川渝两地产业分工的测度与分析
陕川渝三地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复,会严重制约陕西以至“西三角”的经济发展。
在此,将用区域专业系数及SSM模型分析三地在产业发展上各自的优势,对未来陕西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建议,使三地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发展,在产业分工中找到合理定位。
2.1 陕川渝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以“西三角”经济圈总体发展的经济数据(2011年)作为基准,通过对陕川渝三省市三次产业经济数据的计算分析可得,陕西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域专业系数Sij>1,应该重点发展。陕川渝三地在旅游、文化、教育、金融等第三产业行业发展各有优势,因此不做详细分析。主要将对三地的第二产业内部分工进行分析和讨论,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
2.2 基于区域专业系数的第二产业分行业分析
“西三角”经济圈第二产业内部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和重复,陕西以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化工等为支柱产业;而列入四川省支柱产业有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医药等;重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以及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等作为重要发展产业。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电子、化工等工业都被列入三省市的主导产业中,这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容易出现不合理的竞争最后导致无效的努力。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八大工业占了陕西省工业生产总值的97.7%。但并不是这其中所有行业都具有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公式计算产业区域专业系数,可以知道,陕川渝三地有各自的产业优势。截取陕西省区域专业系数大于1的行业,同时,经过分析归纳,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三省市的优势产业,如表2和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
采矿业的分布受到自然资源的分布,陕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对此我们不作具体分析。另外。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是各地都不可缺少的公共事业部门,因此只列出数据,不作具体讨论。
除上述产业之外,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区域专业系数高达2.92,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出了资源优势以为,延长石油集团、长庆石油等大型石油开采及加工企业的存在也为此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陕西的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也具有较高的区域专业系数(1.5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多项行业的区域专业系数大于1,在三地中区域专业系数较高,这表示陕西省的这些加工、制造行业在西三角经济圈中属于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2.3 陕西第二产业分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采用陕西省2005年、2010年2个时间点的统计数据,以西三角区域相同时间点相对应的数据为参照,计算第二产业分行业的偏离-份额指数。其中,Nij为份额偏离分量,Pij为结构偏离分量,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Gij为产业部门增长量,PDij为产业部门优势,如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
由上述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反映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总体特征的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0.917 448、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0.962 53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0.953 163,L<1,表示所选产业部门的增长率总体慢于西三角整体相对应产业部门的增长率;W接近1,说明部门结构较合理,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行业门类。U<1,表示所选的部门中发展迅速的产业部门较少,总体竞争能力偏弱,需要提高产业层次。
为了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比较,根据表3数据,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无量纲),更加清晰直观反映各产业部门类型,如图1和图2所示。
由Shift-Share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可知,分布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既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可将其归类为支柱型产业。这些部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应以这些产业部门为主要发展的方向。分布在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增长型产业,可以看到所选产业均在第一、二象限,可见这些部门均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
由Shift-Share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可知,分布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均较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他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可归为支柱型产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而不具有结构优势,此两类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而第三象限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都不明显,相比之下属于较差的产业部门,可逐渐移出。
3 对陕西产业分工选择的建议
综合区域专业系数及偏离-份额分析,总结陕西在“西三角”经济圈中应重点发展及逐步移出的产业,如表4所示。
在第二产业中,陕西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前瞻性的目光,让渡出一部分利益,主动退出一部分已经生产力过剩且没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而对于部分产业,应与川渝两地联合,发展一体化的产业链,实施上下游产业合理分布,强强对接,提高生产效率,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如装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由于在西三角经济圈中,西安的科研实力最为强大,因此应集中力量,建立高科技新城,成为“西三角”科研技术的龙头老大,把握住研发、设计等附加值较高的部分,输出高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
在资源方面,陕西煤炭矿产能源丰富,但相对缺乏水资源。应退出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与川渝两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这符合三地发展的共同利益。
为了保证产业分工合作的有效进行,在行政协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应把更多的权利上交给更高一层次的机构,使之对陕川渝的发展有更协调的规划;在交通和通信设施方面,应主动与川渝两地对接,推动三地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的建设,使西安、成都、重庆建成空中一小时、铁路两小时、公路四小时的三地快速交通格局。
总之,在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进程中,陕西省应充分利用它在其中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路径,有规划、有目标的提出战略定位和产业分工,进行产业调整,推动西三角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摘要:陕川渝三地产业间有着紧密的历史性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产业趋同度高,城市定位重复,基础设施接轨不完善等问题。利用区域专业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现状,并对陕西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分工提出建议。
关键词:“西三角”经济圈,陕西,区域专业系数,SSM,产业分工
参考文献
[1]邵峰“.西三角”: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J].公共论坛,2009(8):9.
[2]邵峰.西三角经济区研究:建设纵横交汇的反梯度发展区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3]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7.
国外基尼系数 第6篇
一、OECD公布的成员国基尼系数
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 2011年, 其34个成员国平均基尼系数为0.314。其中, 年龄在18~65岁之间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11, 而年龄在65岁以上退休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299。基尼系数最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是:斯洛文尼亚、丹麦、挪威、捷克、斯洛伐克, 基尼系数最高、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是:智利、墨西哥、土耳其、美国、以色列。在34个成员国中, 有15个国家基尼系数在0.3以下, 有16个国家在0.3~0.4之间, 只有3个国家在0.4以上。按税前和转移支付前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平均为0.457, 比税后基尼系数高0.143。其中, 年龄在18~65岁之间人群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1, 比税后高0.1;而年龄在65岁以上退休人群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711, 比税后高0.412。数据分析表明, 在OECD国家, 税后的收入差距要明显小于税前的收入差距, 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对于缩小退休年龄段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资料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
近30年来, 多数OECD国家基尼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 呈小幅上升趋势。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0.337提高到2005—2010年的0.378, 英国从0.286提高到0.345, 日本从0.304提高到0.329。期间只有法国、比利时、希腊、匈牙利、以色列、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基尼系数略有下降。
二、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成员国基尼系数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 欧盟27国基尼系数为0.307, 欧元区15国为0.308。基尼系数最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有:挪威、冰岛、斯洛伐克、瑞典、捷克, 基尼系数最高、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所有国家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下, 有17个国家不到0.3。
近10多年来, 欧盟多数国家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欧元区平均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29上升到2011年的0.308, 英国从0.32升到0.33, 德国从0.25升到0.29, 法国从0.28升到0.308, 意大利从0.29升到0.319。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数据库。
三、美国、英国、日本政府公布的官方基尼系数
美国普查局每年都发表《美国收入、贫困和医保范围》专题研究报告, 目前已公布了1967年到2011年基于居民货币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和基于等值调整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对收入按每个家庭成员数进行等值调整。数据显示, 基于货币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62提高到2011年的0.477;基于等值调整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从0.442上升到0.463。调整后的基尼系数要低于调整前的基尼系数。近10年来, 美国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在发表的《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况2012》专题研究报告中公布, 英国基尼系数2000年为0.35, 2011年为0.34, 各年份变动不大, 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比较稳定。
日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79年至2004年基于年收入和基于生活支出的基尼系数以及按地区的数据。基于年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的0.271提高到2004年的0.308;基于生活支出的基尼系数从0.151提高到0.163。数据分析表明, 尽管基尼系数有所上升, 但数值很低, 表明收入差距总体较小,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均衡。按不同年龄组分析, 基尼系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59岁及以下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以下, 而60岁到69岁、70岁以上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6和0.343, 要高于全国平均值。这表明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大于中、青年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资料来源:各国官方统计网站。
四、世界银行公布的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公布了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自2005年以来, 基尼系数较低、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有:斯洛伐克、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 这些国家基尼系数不到0.3;基尼系数较高、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有:南非、巴西、哥伦比亚、智利、洪都拉斯等非洲和拉美国家, 这些国家基尼系数在0.5以上。在5个金砖国家中, 2009—2011年, 南非基尼系数最高, 为0.631;巴西次之, 为0.547;中国、俄罗斯分别为0.425和0.401;印度最低, 在0.4以下。
在发展中国家, 各国基尼系数变动趋势十分迥异, 有升有降, 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和收入分配政策。通常, 中等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要高于低收入国家, 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相对要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税收体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较为薄弱, 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总体上要高于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五、金砖国家官方基尼系数
在5个金砖国家中, 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4个国家有官方公布的基尼数据, 只有印度没有公布官方数据。2009年, 南非基尼系数最高, 为0.64;巴西次之, 为0.509;中国、俄罗斯分别为0.49和0.422。根据国际组织的数据, 印度基尼系数应该最低, 在0.4以下。亚行在2012年亚洲发展报告中公布, 印度基尼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0.325, 在2005—2011年平均为0.37。4个金砖国家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略有差异, 但是各国之间相对位次相同。
资料来源:金砖国家联合手册2012。
六、主要发展中国家城乡基尼系数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些发展中大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国区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农村基尼系数要低于城市。2006年巴西农村基尼系数为0.54, 比城市低0.05;2000年印度农村基尼系数为0.26, 比城市低0.08。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 与城市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说明, 尽管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 但相互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农村地区大。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综上所述, 有关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各金砖国家统计部门十分重视基尼系数的测算和研究,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定期测算和公布总的基尼系数, 而且还公布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口径细分类的数据。如有按年龄组、按税前税后收入、按收入和支出不同口径、按人均收入和户均收入、按地区等不同类别的基尼系数,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方位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监测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和原因, 评估收入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由于测算基尼系数所需的住户调查资料详简程度、统计口径以及选择的时期等方面存在差别, 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和本国官方数据有所不同。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时, 应注意统计口径的可比性。通常, 基于消费支出口径测算的基尼系数要小于基于收入口径测算的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OECD.收入分配:不平等.http://stats.oecd.org.
[2]欧盟.等值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数据库.http://www.worldbank.org/.
[4]美国普查局.美国收入、贫困和医疗保障范围.2011.
[5]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英国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况.2012.
[6]日本, 收入和支出差距.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
产业基尼系数 第7篇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GiniCoefficient)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Corrado Gini, 1884—1965) 于1922年提出的,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基尼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情况的变化及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是否均衡的一个概念, 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最具权威性的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贫富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概念。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 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 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 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所以,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二、统计办法
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的计算是城乡住户调查从城乡分开的、城乡收入概念不一致的调查制度, 走向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住户调查制度。也就是说, 基尼系数是反映全国居民的收入差异情况, 要计算它, 就需要掌握全国居民的收入是多少, 分等份的收入是多少。过去城乡分开的住户调查数据, 只有分城乡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没有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没有可比的同样指标的城乡居民的收入。
2000年, 当时由于缺乏城乡统一的住户调查制度, 国家统计局一直无法提供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 只公布了我国农村的基尼系数。为了客观公正地计算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用了两年的时间, 对原有的城乡分开的住户调查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 全国40万户居民已经按照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记账。根据这个新的全国统一城乡可比的统计标准分类口径, 国家统计局对历史的分城乡的老口径的住户基础资料, 特别是收入资料, 进行了整理、计算, 然后得出2003—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三、分析
(一) 与世界同类发展水平国家比较
2005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85, 印度是0.33。2008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91, 墨西哥是0.48。2009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90, 阿根廷是0.46, 巴西是0.55, 俄罗斯是0.40。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大致相当, 明显低于巴西。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所说, “0.4是国际警戒线, 中国的基尼系数是比较高的, 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总的来讲,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防止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 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2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5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 917元, 前者是后者的3.1倍。按5等份收入分组, 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为51 456元, 最低收入组人均为10 354元, 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坦承, “我们的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 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有4倍左右的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强烈的共同呼声。因此, 国家也提出对小康监测指标进行完善, 增加包括基尼系数在内的一些民生指标, 一些省份已经将降低收入差距列入施政目标。例如, 2011年重庆市就率先将“基尼系数”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 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 争取未来5年内将基尼系数降低到0.35。
(三) 潜藏社会危机动因
基于我国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 已经有不少学者坦言, 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堪比某些因贫富不均常年动荡的国家。基尼系数在扩大, 但我国没有出现两极分化, 即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这是因为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哪怕是最低收入人群也能改善生活。因此, 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如果经济上陷入衰退, 或者经济增长突然降下来了, 首先面临的就是失业问题。失业一旦出现, 再加上这么大的收入差距, 受到冲击最厉害的往往都是低收入人群。社会分配不公会带来老百姓心理的不平衡, 这种心理不平衡一旦被打破, 就势必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四) 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从2013年1月国家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 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是不争的事实。基尼系数太大, 说明贫富落差大, 穷人权益会受到制约, 分配的公平属性也难得保障。近10年来, 我国官方一直没有公布基尼系数, 或多或少的引发了公众的一些质疑。对公众而言, 基尼系数的“脱敏”, 定会被解读成“寄寓公平取向”的一个信号。这是因为, 一方面, 它启示我们的相关统计数据, 要跟得上民众及发展的需要,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即使数字再不好看, 真相总比遮掩更得人心。经济要实实在在的增长, 统计更需要抛去水分。另一方面, 在社会分配与系统分配双重不公叠加效应之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面临着明暗交替的双重压力, 公布真实的中国基尼系数, 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本需要, 更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四、思考
(一) 国家应把收入分配作为未来改革的突破口, 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知道, 尽管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 但是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国家管理层面上来讲,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为了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缩小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 只能采取提高最低工资和企业养老金标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和起征点、增加最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等有效措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二)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解决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成绩令世人瞩目, 但是, 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各类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 这些社会问题有的是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 有的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特有的, 有的是涉及社会发展道路方面的, 有的是反映社会结构失衡方面的。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有[1]:城市化滞后问题、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性别比失调问题、离婚问题、社会信任危机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尚未全面打破, 不利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助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资源配置制度不够公平合理, 导致某些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 能够轻易地获得高收益;三是对垄断行业获得超额利润控制和征缴不力, 进一步助长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四是在计划经济破除、市场经济体制又尚未健全之际, 难免出现许多管理空白, 一些单位和人员据此可迅速获得暴利, 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基尼系数高的体制原因。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认真解决好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在收入流量和财产存量方面, 既要“提低”更要“控高”
众所周知, 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工资的提高, 意味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缺口的弥补, 还意味着对不合理的财产分布的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既要调节收入分配流量, 也要调节财产等存量。因此, 在收入流量和财产存量两方面, 既要“提低”更要“控高”。
“提低”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尤其是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各项标准的提高。“提低”的重点是提高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这四部分低收入者的所得。“提低”缺的只是资金和措施, 阻力相对较小, 落实的可行性更大。因此, 如果能在“提低”方面有新的进展, 对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逐步缩小收入和财富的不合理差距, 将发挥很大作用。
相对于“提低”而言, “控高”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控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何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等方面。这部分也是改革的重点, 但阻力最大, 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进而就涉及到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 需要标本兼治, 逐步推进。对此,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2], “控高”方面, 一是要调控高收入, 也就是调控部分企业高管的偏高过高薪酬, 调控某些行业企业凭借行政、资源垄断等获得的高收入, 调控社会上某些群体的高收入。二是要逐步调节财产性收益及其不合理分布。这方面工作包括:摸清底数, 官员财产公开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推进房产税改革, 择机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予税等;加强对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的规范和整顿;大力规范各种资源配置制度, 切实保证其公平合理等等。
只有在“提低”和“控高”两方面同时发力, 才能逐步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 立足国情, 正确处理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
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 只有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 才能正确处理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 一手抓科学发展, 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民生问题做大做好;另一手狠抓收入分配, 从而使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 不只是居民人均收入和GDP翻了一番, 而且分配要分得更好, 力争使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一些。为此, 一是要尽快出台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制度改革方案,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提高居民消费占国民消费的比例;在二次分配中, 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 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要调整政府公共政策, 确保政策的公平公正, 改革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 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三是要下大决心解决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制度上的不公平问题, 使之逐步走向公平公正, 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四是要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遏制“三灰”现象的蔓延, 通过反腐败构建一个对公权力有效的制约框架。
总之, 从公众对基尼系数的期盼与关注度不难看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 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在不断变化之中, 人们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无论多么客观真实的数字, 总是理论或模型上的标点, 无法代替柴米油盐的人生。数字不是目的, 治理才是根本。越是对基尼系数看重, 越是说明公众希望有更公平而美好的生活。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2012年基尼系数, 但愿在宏观制度设计与微观权力上纠偏与校准的第一步。基于当前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效性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赵立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热点[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考核基尼系数要两头“真” 第8篇
重庆市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这种不忘“均贫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瞻意识、首创精神,确实令人称道。但这项考核的“生命线”,或说是关键点,在于两头“真”:一是考核起点的基尼系数要“真”,不能让个别区县在指标上先做手脚,有意抬高或降低指标;二是考核终点的基尼系数也要真,不要任由地方政府虚报指标,蒙混过关。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实事求是, 在统计数字中大量“掺水”现象, 这些年并不鲜见。考核的基础不牢,在最终考核时又不严格认真,这种考核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其实,基尼系数本身追求和弘扬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而这种公平正义更需要“真”的支撑,它是政府工作的目标。如果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不能合理“分好蛋糕”,必然使基尼系数“受伤”,也让考核成为一种骗局和政治“作秀”。
鉴于以往的教训,千万不要背着贫富差距“缩小”的希望和名声,最终却差距越拉越大。
注重CPI不如“给力”基尼系数 第9篇
我认为, 不管是官方公布CPI, 还是群众关注CPI, 都不只是为了“感觉到与实际生活相符”的。实际上, 群众关注CPI, 是他们对消费需求增大的恐慌性反应, 是期盼涨工资的信号。如果CPI只注重“感觉真实”, 而不关注社会分配不均问题, 那么这样的CPI再多再真实, 也没有意义!
现在除了CPI, 引起社会关注的经济指标还有基尼系数———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基尼系数已跨过0.5, 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关注基尼系数、调控社会收入分配, 应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前不久, 重庆市就将基尼系数考核列入该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见, 注重CPI不如“给力”基尼系数。
产业基尼系数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