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业GDP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产业GDP范文(精选11篇)

产业GDP 第1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贡献率,格兰杰检验,拉动作用

2010年8月19日,《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1]显示,中国信息产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5%。电子商务已不再仅限于COM公司,而是扩散到了传统行业。可见,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增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必要通过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来检验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趋势和程度。

1 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

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扩散概念提出首先在Schumpeter[2]创立的创新理论中有所体现,他认为技术创新会使创新者获得垄断利润,这种垄断利润会吸引许多企业纷纷“模仿”技术创新。Kuznets[3]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技术变革可能服从一条S形曲线,这一曲线模式为后来的扩散模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理论基础。Ryan和Gross[4]的夏威夷杂交玉米扩散研究对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框架的建立及研究方法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快速发展。

国内针对信息技术扩散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众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立军(2002)[5]基于信息技术扩散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了信息技术扩散的模式和规律,提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体制性的全面改造。彭树才(2007)[6]等通过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阐述了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论证了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2 研究设计

2.1 命题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如下命题: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技术和人力四个基本要素中,技术要素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对我国GDP的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尤其本文研究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对国经济的增长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变量

产出总量Y(t)(被解释变量)。在这里指实际GDP,经过GDP平减指数进行缩减的实际GDP指标,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核算,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固定资本存量K(t)(解释变量)。由于现实中资本的流量非常抽象,难以直接度量,本文采取戈登斯密斯(Goldsmith)(1951)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基本公式为:

其中,Ki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it-1为上年度资本存量,δt为第t年的折旧率,INt表示第t年实际资本投资总额。本文采用李治国(2003)等计算出的我国平均固定资本折旧率为4.73%,基年存量指标采用单豪杰(2008)所计算出来的228.97亿元。

2.3 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1983~200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并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计算,剔除价格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GDP和名义GDP的增长的贡献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对名义GDP的贡献,反映出信息技术的扩散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极大地拉动作用,事实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程度分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增长表现出阶段性和“蜂聚”特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

3 模型估计、检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命题,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处理,做出信息技术产业值Tt与GDP的散点图(如图2)。由散点图可得,Tt与GDP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GDP与信息技术产业间的回归方程,利用OLS估计其参数,并进行检验。

(1)y(t)=C1+C2Tt+μ

其中,Y(t)为GDP总量,Tt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包括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邮电业),C1,C2为参数,μ为随机干扰项。根据198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OLS估计得:

回归结果表明: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69792,方程拟合很好,F和t统计量均远远大于临界值,可见方程表现显著,DW值为0.908993,小于dl=1.24,说明随机干扰项呈现正序列相关性。这一点在残差图也可以看出,如图3,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项存在正自相关,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采取补救措施。

下面再进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含2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方程为:

LM值大于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2的χ2分布的临界值为5.991,由此判断模型存在2阶序列相关性。现在进行含3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为:

LM值大于显著水平为5%,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的临界值为7.815,仍说明存在序列相关性,但由于E(-3)得参数不显著,说明不存在3阶自相关。选用科克伦一奥克特迭代法来解决自相关问题,得到2阶广义差分的估计结果为:

其中,AR(1)和AR(2)的参数值即为随机干扰项的1阶和2阶序列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值大于du=1.40,表明经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下面考察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归总于表1:

根据AIC和AC准则,信息产业值数据序列和GDP数据系列都二阶单整的,二阶差分后都为平稳序列,现在通过格兰杰检验确定GDP和信息技术产业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滞后2期时,信息技术产业的变动时GDP增长的原因,同时GDP的增长也会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进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4.1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规模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该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其次,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4.2 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对信息技术的扩散及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为信息技术的扩散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建立健全一系列竞争性政策法规。

4.3 研究方法的拓展

除了本文现有的研究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模糊数学中的AHP方法,或进一步地,使用含诱导矩阵的AHP方法对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权值进行量化分析。而这种量化分析的难点,也许在最初判断矩阵值的选取上。

参考文献

[1]《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jrzg/2010- 08/19/content_1683939.htm.2010-12-23.

[2]Mansfield.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 Econometrica,1961,29(4).

[3]Kuznets.Hybrid corn revisited:a relay.Econometrica, 1957,48(6).

[4]Ryan Bryce,NC Gross.The diffusion of hybrid corn seed corn in two Iowa communities.Rural Sociology, 1943,8.

[5]Wang Xijun.The diffusion law and measure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2002.6.

绿色GDP Green GDP 第2篇

As environment issues due to unsustainable way of development become sharp, the concept of Green GDP, working as a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 has been more widely understood and accepted.When I googledit a few days ago, about 54 million results popped up.There are, of course government policies, existing laws and academic papers among them.What I learn from them is that this is a rather critical matter that concerns personalities of various circles, whether you’re an NPC member, an economist, an enterprise runner, or a random someone who lives in a certain nation.Certainly, I’m not going to bore you withthos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here, which, to be honest, also seem a little bit remote from my routine life.What I prefer to focus on here is this sketch of what is commonly recognized as cycling economy.This is what’s happening in an orchard in Northwest China.Orchard workers start with fodder grass growing to feed farm animals, like pigs and cows.The collected manure is then utilized as fertilizer for the fodder grass.Furthermore, electricity will be generated from the methane produced from fermented animal dungs.Such an ecology i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maximizing production with a high efficiency yet low pollution, which, to my understanding, is also what green GDP asks for.As we re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We’re thinking it more of a complimentary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We are looking for an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ility.Wedecide to go greenrationally and scientifically.To sum it up,green GDP means higher efficiency and low pollution.There’s absolutely no point in saying that we shall stop building all those power plants, we should shut down factories that are manufacturing goods for our modern life, or we’d better just suspend economic growth.Instead, what we should focus on is how to achieve all these with higher efficiency and lower pollution, or, we may as well put it, to achieve a higher green GDP.Seriously, going green should not just be a decision to be made by policy-makers, instead, it should be a life choice of every individual.As we can see from the cycling orchard model I mentioned earlier, a small difference made in a production cycle will make a huge difference towards going green, and towards guaranteeing us a green nation.

应避免将文化产业考核GDP化 第3篇

在这里我谈几点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想法:

首先,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文化强国的进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面临着多重的发展热,需要以足够的耐心脚踏实地的予以推动。绝不可一哄而上,决不会一蹴而就。一是要避免盲目的攀比,制订符合本地县市实际情况的政策。三产的消费、居民消费的能力、以及文化资源的特色,脚踏实地的、扎实的推进各项工作。

二要避免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唯一的标准,把文化产业考核GDP化。不仅要看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的程度,还要客观的评价文化产业是否在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是在保护传统、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和子孙后代要留下足够的空间,既要避免技艺失传等文化的伤痛和文化灾难的发生。也要避免仿古文化的泡沫,文化垃圾的出现。其实,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我想有一个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那就是我们正在经历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变。据近期工信部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七亿五千一百万,并且这一数据正在以每年两千万的速度猛增,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的组织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振兴文化产业,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建设文化阵地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迫切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最后,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价值的竞争,文化的创意和创新离不开价值的引导。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单是技术上的提升和产业上的转型升级,内容的缺失、价值的迷失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2010年电影票房突破百亿以后,中国电影史上的规模在继续壮大,增速、增幅都很激动人心。但是其中一个令人不安焦虑的事实是国产电影所占的份额明显萎缩。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力和文化价值的渗透力,我们招架乏力。究其原因,在制作水准、市场推广、艺术内涵之外,更为根本的是我们自身文化价值的缺失和对全球文化共性需求回应的缺位。

随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的全面展开。文化建设中将面临更加重大而紧迫的科技需求和文化的价值引领。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落实文化科技创新工作,将其融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希望产、学、研同心协力,在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探索解决的方法,共创文化强国的美好的梦想!

产业GDP 第4篇

关键词: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GDP动态关系

一、四川省经济概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 拥有土地面积48.5万平方公里, 人口8, 356.5万人, 有汉、藏、羌等13个民族。四川省经济总量居西部第一, 是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 并且是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和优势产品最多的工业基地, 粮食、油料、肉类、彩电、天然气、发电量、钢材、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均为西部第一, 相当一部分产品占西部地区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四川是中国的农业大省, 粮食、油料、蚕茧、生猪等大宗农副产品均居全国前列;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拥有长虹、五粮液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近年来, 四川省经济增长很快, 初步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达到10, 505.3亿元, 比上年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 395.7亿元, 增长31.8%,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098元, 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3, 546.7元, 增长18.1%;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下是四川省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图表,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20年来四川省经济的发展状况。 (图1)

从图1可以看到近20年四川省的生产总值一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从1987年的530.8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 637.81亿元, 增加了16倍, 特别是2001~2006年, 五年间GDP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05, 高于全国这五年GDP平均增长率10.06近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是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发展水平是直接反映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和社会的总体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显突出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四川省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 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和壮大, 使整个第三产业在繁荣四川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二十年来, 第三产业从总体上几乎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所加强, 但并没有成为全省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次产业比较, 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最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同时,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 其就业结构也应该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表1、图2)

数据来源: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主要年份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

四川省经济技术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也是呈稳定的增长趋势。1987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仅为11.7%, 到2006年已有31%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工作, 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第三产业就业与GDP增长的动态关系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和科学技术不断地用于工业生产, 四川省越来越多的人从农业、工业中脱离出来, 从事第三产业的生产, 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吸纳越来越多的富裕劳动力。第三产业涉及面广, 既有传统的服务业, 也有新兴服务业, 而且第三产业就业门槛低, 就业容量大, 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 已成为增加就业就会, 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影响着GDP的增长, 因为科技的进步, 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管理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不仅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还可以节约劳动力, 使更多的人从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与GDP的增长有密切的动态关系。 (表2、图3)

数据来源: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主要年份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及“按三次产业分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所得

从图3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大致一致, 1988年四川省GDP增长率到24.27, 比上年的增长率提升了8个点, 而同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198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1994年四川省的GDP增长率达到最高的34.68%, 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样增加了一个高点, 达到10.49;二十年来两条线的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bX+ε。其中:Y第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X四川省GDP增长率;ε随机误差。

其次, 选择样本数据, 即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主要年份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及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所得, 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运用上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 为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变化, 同样决定重点关注近8年两者之间回归方程的变化。整理spss回归后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四川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从1987~2006年的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可知, GDP增长率每增加1%, 可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率增加0.22个百分点。常数项为1.55, 说明四川省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比重增长率增加的起点为GDP增长率增幅至少要为1.55, 否则则可能为负增长。

四、小结

通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四川省GDP的增长影响着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同样,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也影响着GDP的增长, 两者存在着一元线性关系。当GDP增长较快时, 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比重增加就快;反之, 当GDP增幅不大时, 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比重增加也会受影响, 虽然弹性不大, 但对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而第三产业相对一二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9.

[2]李小平.四川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就业关联性研究[J].西南交大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4.

[3]高慧, 卢雄.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性分析[J].西部大开发, 2007.7.

[4]俞国梅.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5]张绍合, 贺建林.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 2007.3.

产业GDP 第5篇

特邀嘉宾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潘岳

●本题提示

在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中,绿色GDP成为热门话题。什么是绿色GDP?如何建立和实施绿色GDP?实施绿色GDP的难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绿色GDP的首倡者之一潘岳。

记者:请先介绍一下绿色GDP的确切含义?

潘岳: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等的汇总数。另外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支出如消费品、投资品、净出口等的汇总数。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记者:绿色GDP给了我们美好的期待和开始,但要把它从概念落实到纸面再转化为行动,主要难题是什么?

潘岳: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首先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先说说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一个产品值多少钱,得在市场销售中才能确认。这就是说,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但我们如何来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呢 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这个损失是多大呢 再因为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这个账又该如何核算呢 这些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我们不好确定它们的价值。

再说说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变了,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当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过去 1

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但这是一项改革,是使公平与效率双赢的一个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记者:如何推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潘岳:要建立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因为技术手段总是在不断完善的。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公众参与,绿色GDP是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否则,环境保护与建立绿色GDP就变成少数人的事,最终将一事无成。

实施绿色GDP,有一个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许多环境因素很难纳入货币核算,国外就发明出了一种可称为公众评估的办法。例如,某些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法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环境专家们便诉诸公众的主观评价。围绕这些公共项目,要允许相关的专业部门与较独立的专家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与调查。将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写清楚,最后请公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公众对关系到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情,都会有真实的表述。因此,实施绿色GDP,要认真收集与了解公众对经济收入和环境破坏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数据应成为绿色GDP的重要补充。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

记者:最后请谈谈绿色GDP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

潘岳: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环境资源,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氮和磷。为此,挪威建立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 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芬兰学着挪威,也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 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

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财富的内涵更为丰富了。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3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实物核算,这是绿色GDP核算的重要基础。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已成立了绿色GDP联合课题小组,正在组织力量积极进行研究和试验。各方面的专家已研究出了不少测算模型与方法,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还要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从衡量经济增长的GDP,到增加了资源环境的绿色GDP,是一个充满着挑战与希望的事业,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4-04-08(本报记者林英)

从“绿色GDP”到“有效GDP”

绿色GDP只解决了环境和污染问题,其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撞车增加GDP、浪费增加GDP,绿色GDP都不能加以校正

GDP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值。它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GDP在衡量经济水平时存在着几个重要缺陷:(1)它对所有的生产一视同仁,而不管生产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导致了一系列荒诞的结果。比如,相向而行的两辆车擦肩而过不增加GDP,但撞车了反而增加GDP,因为撞车了要警察来处理,撞坏了的车要修理或者重新买新的,撞伤了的人要住医院。再如,青山绿水不增加GDP,环境污染却增加GDP,因为污染导致疾病,看病增加了GDP„„(2)它只管生产而不管消耗,创造100元产品消耗90元的资源和消耗10元资源在GDP统计上是没有区别的;(3)它只管生产而不管使用,一个物品5成新就报废和0成新报废在GDP上反映不出来,这就导致浪费增加GDP;(4)它只管交易的,不管没有交易的,因此请人做钟点工要记入GDP,而自己作家务则不计入GDP。总而言之,它不能准确衡量我们到底享用了多少物品和劳务。

当然,尽管GDP存在各种缺陷,但由于物质是基础,而GDP可以简单、客观地计量和比较各个国家(地区)的物品和劳务产量,所以它还是不可或缺的。其他指标如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则难以测算,主观性也比较强。因此现在不是要废除GDP,而是克服其缺陷,使其更准确地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们享用了多少物品和劳务。

绿色GDP概念就是用来克服缺陷的,其理念就是在生产的总效用中减去生产产生的负效用,即只核算其正效用、有效效用。所谓绿色GDP,一般是指扣除了环境、资源代价的GDP。绿色GDP和GDP相比,考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最大的困难在于环境和资源的定价。环境是公共品,无法界定产权,无法交易,也就无法计算其市场价值,资源有交易,但交易价格只反映当前市场供求,而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实际的价值。比如,物种灭绝的价值就很难计量。当然,现在有一些方法可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比如环境,就有两个方法可

对其进行估计,一个是测定在不同环境中的房地产的价格可以推算出人们愿意为新鲜空气或青山绿水付出多大的代价,一个是对限定的污染权进行拍卖或无偿分配,形成排污权市场,从而确定污染的价格。前者是从消费的角度,后者是从生产的角度。

然而,即使绿色GDP解决了技术问题,仍然没有完全克服GDP的缺陷,因为它只解决了环境和污染问题,其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撞车增加GDP、浪费增加GDP,绿色GDP都不能加以校正。

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有效GDP的概念。有效GDP就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享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这里不考虑进出口问题)。注意,我们用的词是“享用”而不是“生产”,因为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享用,而不是为了增加GDP。核算GDP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到底享用了多少产品和劳务。

这个概念就可以解决GDP的上述各种问题。享用,首先是用,浪费了的物品未尽其用,因此应该扣除浪费的那一部分;其次,享用是享受地用,因此带来负效用的产品和劳务是不应该算进GDP的,比如生病、污染、洪涝灾害、撞车„„它们产生了负效用,也应该从总GDP中把它扣除,资源消耗,这对子孙后代是一种负效用,应该扣除。从另一个角度,资源本身的价值不是“生产”出来的,也应该扣除。即有效GDP=GDP-消耗资源的价值-污染环境的价值-其他负效用产品和劳务价值-浪费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那么有效GDP具体应该如何核算呢?可以在绿色GDP的基础上进行核算。有效GDP和绿色GDP主要的区别是绿色GDP忽略了浪费问题,和资源与环境之外的其他负效用产品和劳务,如生病住院、火灾地震、交通事故。洪水、火灾、地震、战争中损失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应该从GDP中扣除,这就不会出现“洪水有利,可以增加GDP”的荒谬现象,看病住院的费用应该从GDP中扣除,还没有到使用寿命就报废的物品的剩余价值应该从中扣除。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曾对北京市某年的绿色GDP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显然,有效GDP比这更低。仅以浪费为例,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浪费,主要表现在还能使用的家电、衣服等往往被当成垃圾处理了。在我国浪费也是惊人的,如楼房的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寿命,有的半新的房子都要拆掉,再如城建中的“马路拉链”,再如剩饭剩菜、一次性使用的书本、一次性筷子„„显然,有效GDP比绿色GDP更进一步,可以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享用的多少。

当然,有效GDP的概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核算方法完善就更需要艰巨的工作。我们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正。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定义的“有效GDP”概念经检索发现还

没有被人提出过。2005年何祚庥同志把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估计的GDP进行折中,得出中国的“有效GDP”。这和本文所说的有效GDP不是一个概念。何祚庥同志用“有效GDP”这个概念来表示考虑了汇率问题以后我国的“真实GDP”,这个用法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因此,我们认为用“有效GDP”来表示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应该还是可以的,不算“抢注”吧?(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GDP 第6篇

什么是财富?《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 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对财富下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生产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所有财富都具有能产生收入的基本性质,收入既是财富的收益。因此,财富是存量概念,而收入则是流量概念,这种收入流量的现值,构成财富存量的价值。”通常我们也将财富分类为个人拥有的财富和全体居民财富总和,或称为国家或社会的总财富。

人类对财富的认识转变

尽管人类不断追求财富,不断创造财富,但是对于什么是财富,如何衡量财富,又如何创造财富,并不是很清楚。人类曾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及体系,才日渐清楚这些问题,这也可以称之为人类对自己创造财富的三次大认识和发明。

第一次,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国务部要求,领衔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构建了GNP指标及其核算体系。联合国等编著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成为世界各国官方统计的蓝本,衡量经济财富的GDP堪称20世纪人类最大发明之一,但是它有很大缺陷,受到多方质疑。

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根据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人类发展思想,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超越了GDP所代表的经济财富,显示了更加广泛的人类财富,每年以《人类发展报告》形式将世界各国HDI指数予以公布。作者将HDI与总人口相乘定义为人类发展总值,简称GHDI,视为“人类发展总福利”,其衡量社会财富包括社会公本,同时也包括了GDP。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真实国内储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是一种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在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是对GDP的第二次创新。即便如此,人类对财富的认识和衡量仍旧存在信息上、认识上、知识上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实际上,人类的总财富不只是经济财富,还包括社会财富和自然财富,严格的说,GDP只代表经济财富;GHDI(人类发展总福利)代表了社会财富,特别是在经过不平等调整之后的HDI也反映了社会公平的程度。事实上,人类财富还包括自然财富,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自然财富账户来清晰地表达和衡量。因此,人类总财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来的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自然财富的总和。

人类财富的积累不只是加法,也有减法,因为发展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不同的发展模式会有不同的成本,因而就有不同的净收益。从净福利的角度看,人类净财富由如下公式来表示:

人类净财富 =(经济财富﹣经济成本)+ (社会财富﹣社会成本) + (自然财富﹣自然损失)=人类总财富﹣总成本

这里总成本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济成本,是通常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计算的显性成本;第二类是社会成本,包括社会不公平、社会冲突、贫困、腐败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第三类是自然成本,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损失、气候变化影响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因此,发展的目标函数,不仅是发展收益的最大化,也包括发展成本的最小化。人类财富的计算和衡量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要扣除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自然损失。

从名义GDP到绿色GDP

人类净财富的公式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实际衡量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我们还是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澄清并区分三个不同的概念和重要指标:

一 是名义GDP。即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本、自然成本,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确是名义的GDP。为此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已经意识到名义GDP的局限性,要求各国要“扩大国民经济账户的现有体系,以便把环境和社会问题融汇到会计核算框架中”。

二是真实GDP。这是根据世界银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Green National Accounts)体系计算的GDP。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计算真实储蓄率的公式如下:

真实GDP=名义GDP﹣自然资产耗竭(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教育支出

世界银行提出的这一核算体系使得人们首次可以衡量真实储蓄率,同时还能衡量自然资产损失成本,即自然资产耗竭,同时也考虑到人力资本(指教育支出)对自然资本的替代性。根据该公式计算的真实储蓄率总是不同程度地低于名义储蓄率,是人们首次看到“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财富,如果提高真实GDP就意味着降低自然资产损失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三是绿色GDP。这是作者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理论以及对人类总财富的认识,对世界银行定义的真实GDP进行重要补充,提出了绿色GDP的衡量公式,增加了四项重要指标: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损失+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

具体来讲,该公式可以表达为: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资产损失(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自然灾害损失+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研发支出)+绿色投资(生态建设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节能减排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净初级产品进口)

第一项是自然灾害损失。它反映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灭规划(2011-2015)》中的核心指示,即每年平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在一定程度上,减灾就意味着增加绿色GDP。

nlc202309051426

第二项是人力资本指标。它反映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现规划纲要(2010-2020)》中首次提出的人力资本指标,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教育支出,二是卫生支出,三是研究与开发支出。《纲要》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2010年的10.75%提高至2020年的15%。这就构成了中国的总人力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全国的知识资本投入,有利于增加绿色财富。

第三项是绿色投资。这是指增加自然资本的投入。它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对于林业、治理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意味着增加了生态资本;二是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这意味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三是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这意味着提高了能源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项是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开放性和中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当增加初级产品净进口,就增加了从外部获得的自然资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从以国内价格(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利用本国资源到以国际价格(世界市场均衡价格)利用世界资源,也会大大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率,直接减少能源资源耗竭,相当于增加了本国的绿色GDP。

由于对人力资本投资、对生态环境的物质资本投入都会对本国自然资本具有替代性,这反映了人类的绿色发展不但不会损耗大自然,还会反哺大自然,回报大自然,有益于大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互益”。在考虑到从世界市场输入外部资源条件下,新公式计算下的绿色GDP可能大于真实GDP。从实践上看,这一公式弥补了世界银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和开放条件下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的缺陷。

从政策含义上来看,绿色GDP公式更具有实际意义:一是增加了自然灾害损失,使得自然损失包括了两部分,即自然资产耗竭和自然灾害损失,增加综合防灾减灭投入,可以明显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绿色发展技术;三是增加生态环境投入,直接增加本国自然资本;四是增加外部自然资本输入,促进不同初级产品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增加本国稀缺自然资本,还有利于增加世界资本的利用效率。

事实上,绿色GDP公式不仅仅意味着几大资本的简单累加,而且蕴含着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替代的深刻逻辑。根据绿色发展系统理论,不难发现归属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名义GDP(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国际资本)几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因此也就可能导致彼此替代和相互转换。这最终体现为不同要素之间的转换和重新组合,改变或产生新的基要生产函数。

绿色GDP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可以计算以往“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包括自然资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损失),而且还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看得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投入来增加自然资本,使大自然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这就是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产业GDP 第7篇

作为现代文明演进载体与标志的世博会, 既是各国展示其经济、科技、文化成就的大舞台, 也是主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从世界旅游发展角度看, 世博会自创办以来, 始终与旅游尤其是城市旅游活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于此同时, 世博会也为主办国与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带动了城市旅游、餐饮、通讯、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作为“无烟产业”将会对上海的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会展性活动, 世博会和旅游一样, 都属于“注意力经济”, 越多的人关注会展, 旅游的发展态势就越好, 会展和旅游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积聚注意力的机制。

对世博会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效应进行定量的评估, 是一项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像任何影响和效应的评价一样, 采用什么方法对重大事件活动的影响和效应的评估, 都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 那就是需要有比较精确和全面的财务、资金和其他数据资料。

评价经济体系的经济指标很多, 本文以旅游业为切入点, 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两个衡量会展旅游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入手, 对世博会上海旅游业影响力进行相应的预测, 并定量分析上海世博会旅游业对上海市2010年全年GDP的影响, 进而对未来上海GDP的影响展开预测。

1 上海旅游业经济发展分析

1.1 上海旅游人数统计预测分析

1.1.1 GM (1, 1) 灰色模型

灰色理论认为一切随机量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段上的灰色量及灰色过程。数据处理不去寻找其统计规律和概率分布, 而是对原始数据做一定处理后, 时期成为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本文采用基于累加生成数列GM (1, 1) 模型:

累加数列为规律性较强的递增数列, 这样就能克服了原始数列随机与波动的缺陷, 为建立微分方程形式的预测模型做好了准备。微分方程为常数, 可通过最小二乘法, 拟合得到, 其中

故可得微分方程 (1) 的解为:

由上可得 (2) 式就是数列的预测公式。由于 (2) 式是对一次累加生成数列的预测值, 可通过 (3) 式计算的原始数列的还原预测值:

如果预测数列与原始数列拟合的精度高就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 否则须经残差修正后方可用于外推预测。拟合检验指标有平均相对误差与后验差值比C及小误差概率P。

1.1.2 预测结果与分析

由于受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省市来沪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入境人数有明显有所减少, 旅游人数统计出现拐点。通过对表1的对比分析可见,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上海旅游人数明显增加。与此同时, 国内旅游人数稳步上升, 特别是外省旅游人数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说明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地区的旅游人数增长的刺激是显著的。

1.2 上海旅游收入统计预测分析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统计年鉴公布数据, 利用上海市近五年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总收入, 通过汇率及相关数据得到近五年的上海入境平均消费;近五年的上海境内游客平均消费和上海游客总消费可从上海统计年鉴种得到。使用灰色模型对上海市2010年入境游客平均消费与境内游客平均消费进行预测。

从统计数据来看, 上海市国际旅游收入在2007年达到局部峰值,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8年和2009年上海市国际收入均有所下降。外省旅游收入平稳增加, 特别是2008年的旅游收入与2007年的旅游收入基本持平, 2009年的旅游收入有大幅增长。通过预测分析, 从表2上海旅游收入预测情况看, 世博会后的旅游收入会稳步增加, 特别是, 国内外省的旅游收入增加明显, 而国外旅游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2 上海世博会所带动的旅游业对上海GDP影响力的关联分析

从问题1的分析可以看出,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加上有效的管理控制使其在旅游市场表现稳定、增长迅速。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上海入境旅游人数近十年的连续增长被打破, 2009年更是延续了这种低迷状态, 2010年世博会旅游因素的影响, 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趋势预测将更倾向于选择“乐观”。为了进一步的说明上海GDP的增长与旅游业发展的紧密关系, 我们利用AHP/DEA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上海GDP与旅游发展的AHP层次模型如图3所示, 对应的评价指标数据见表3:

用A H P法计算各类指标权重, 得到权重向量:C= (0.298, 0.246, 0.231, 0.225) 。运用MATLAB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决策单元有效性的最优解:

计算总体优先级向量:

评价结果说明, 2005~2010年上海旅游对GDP的影响力排序结果得到, 2010年上海世博带动的旅游业对其GDP的拉动有着显著作用。

3 结语

从2010年5月开始持续了大半年时间的世博会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同时也为上海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上海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统计及定量分析, 并对未来上课旅游产业的发展展开预测, 而2010年上海世博带动的旅游业对GDP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博时代, 因为世博留下的基础设施、主题公园将继续发挥旅游经济的作用, 随着迪斯尼乐园建成, 华夏文化旅游区所在的三甲港将和世博会所在的三林功能区共同形成浦东未来旅游的新亮点。上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土地和人口这两大要素也决定了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将是现代服务业。世博会和迪士尼将对上海区域旅游产业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 旅游业未来将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旅游业的后续蓬勃发展, 恰巧应证了本文上述的基本结语。

参考文献

[1]李志强, 张丽, 陈茂周.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预测的灰色模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9 (2) :263~266.

[2]党耀国, 刘思峰, 刘斌.以x (1) (n) 为初始条件的GM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产业GDP 第8篇

关键词:产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GDP,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1 引言

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投资结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胡永平、祝接金 (2003) 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多元投资主体取代了单一的投资主体, 投资来源多样化, 效率和效益较高的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较快, 区域投资布局开始向西部倾斜, 但是投资结构仍不合理, 投资的比例关系不协调。马岩 (2003) 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效应正在逐步缩小, 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平衡增长至关重要。在西部大开发和当前国家扩大内需, 加大投资力度的背景下, 位于西部地区的云南省, 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是政府主管和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是在产业投资结构理论基础上, 通过计量分析, 对云南省的产业投资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产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数据与方法

本文应用EngleGranger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 来分析云南省GDP与云南省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有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云南省统计年鉴》, 现采集样本情况如下:

投资主体结构样本区间为1983-2007年, 共计25个样本。所有的数据均为经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调整的实际数据, 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对时间序列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 且对数化后的数据容易得到平稳序列, 因此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以GDP为例, GDP的对数形式为LGDP。

本文的协整分析都是通过Eviews5.0软件来完成的。

2.2 模型与计量分析

2.2.1 各变量趋势图

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 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用英文字母YS、DK、WZ、ZQ表示。以下即为各变量趋势图, 以供平稳性检验参考。

2.2.2 协整检验

(1) 单位根检验。

通过Eviews操作, 得到以下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从上面的检验可以看出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 满足了做协整检验的前题条件。

(2) 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Eviews分析, 得到以下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迹统计量检验法, 由于迹统计量98.17379>5%的临界值69.81889, 可知LGDP、LYS、LDK、LWZ、LZQ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 T表示带有时间趋势项, 其实1表示有时间趋势项, 0则没有, K表示滞后期数。

建立LGDP和LZF、LMJ、LWZ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从GDP和YS、DK、WZ、ZQ的协整方程的长期关系来看, 国内贷款对GDP的贡献最大, 即国内贷款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GDP增长0.416921个百分点;其次是自筹和其他, 自筹和其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GDP增长0.118077个百分点;再次是国家预算内资金,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GDP增长0.052121个百分点;最后是外商投资,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带动GDP增长0.049627个百分点, 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云南省利用外资数额太少, 占产业总投资额的比例太低, 平均仅占总投资的2.3%, 而且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长。

2.2.3 误差修正模型

上面通过协整分析得到了5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但如果要知道它们之间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 即这些变量偏离它们共同的随机趋势时的调整速度, 必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解决, 根据Granger定理, 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 因此, 本文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短期动态调整与长期特征。ECM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 (-0.083718) 为负, 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非均衡误差的系数为-0.083718, 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8.37%的比率对本年度的△LGDP做出反向修正。

2.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Eviews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国家预算内资金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33.6%, 而GDP不是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4.3%, 通过了5%的检验概率, 可以看出GDP是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格兰杰成因;国内贷款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70.4%, GDP不是国内贷款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0.45%, 同样, 也通过了5%的检验概率, 说明GDP是国内贷款的格兰杰成因;利用外资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79.4%, 而GDP不是利用外资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为4.9%, 从而GDP是利用外资的格兰杰成因。

3 结语

(1) 根据协整检验, 云南省GDP与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都具有非平稳的特征, 但它们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 国内贷款对GDP的贡献度最高, 其次是自筹和其他资金, 再次是国家预算被资金, 最后为利用外资, 且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利用外资均较小。另外, GDP与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均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2) 从短期关系来看, 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共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而GDP与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呈负相关, 这与本文研究的预期相反。从误差修正模型, 短期内云南省的GDP与产业投资资金各来源具有动态的调整机制, 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 能够保证GDP与各资金来源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自动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永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3) .

[2]马岩.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J].统计研究, 2006, (3) .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68-174.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77-182, 291-295.

[5]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 (1988-2007)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产业GDP 第9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我国房地产与建筑业信息显示,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2007年为6.3万家, 从业人员达172万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9亿元, 同比增长30.2%。

统计显示,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2007年为74.4%;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利润2900亿元, 同比增长48.4%。

这次发布的信息还显示, 我国房地产业2007年依然存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高企等问题。

产业GDP 第10篇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指导思想: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重点, 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 0 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 以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为主要任务, 坚持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服务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根据规划, 现代产业体系的框架由“六大主体产业”构成:以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外包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装备制造、汽车、钢铁、船舶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改造提升家电、食品、造纸、纺织服装、建材、有色金属及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包括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完善发展基础产业, 包括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水利工程体系。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八大重要载体”: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核心区、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数字广东、建设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建设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根据征求意见稿规划目标, 到2 0 1 2年, 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达到5 0%左右,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达2 0%, 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的2 6名各行业知名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 各位专家踊跃发言, 对规划予以充分肯定, 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会专家认为, 征求意见稿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 一个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呼之欲出。

产业GDP 第11篇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来看, 政府财政支农的支出量逐年提高, 2008年达5955.5亿元, 增长达37.9%, 2009年达7253亿元, 增长21.8%, 这一支出比重将持续加大 (温家宝, 2010) , 但财政支农能否有效的运用还取决于农村金融支持与配合。农村金融的属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决定其按照产业模式发展的现实。因此, 探究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优先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先序的研究最早是由林毅夫 (1992) 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中涉及到, 他指出, 在1984年前后由于制度、技术的对农业发展的不同贡献形成它们的优先发展要求。此后, 黄季焜 (1998) 开始探讨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结构及其优先发展问题。林毅夫、沈明高、周皓 (1996) 基于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对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 李焕彰、钱忠好 (2004) , 娄峥嵘 (2010)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财政支农 (支出) 的优先序问题。

基于现有的文献鲜有研究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问题, 忽视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顺序安排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农村金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保障。中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优先序的安排必须得到实证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金融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基于此, 文章以19962009年农业GDP、农民收入、农村金融的实际数据为依据, 运用灰关联度分析测定中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中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优先序的政策设计。

二、实证方法及指标说明

1.实证方法

测定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有多种, 最常用的是灰关联分析法。目前, 灰关联度的常用分析法有一般关联度、绝对关联度、斜率关联度、改进关联度、B型关联度等。基于此, 设参考数列为, 因素数列为且。因此, 五种灰色关联度计算模型设定如下。 (1996) 基于农业经入的研究。此外, 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财政基于现有的文献鲜忽视农村金融产业发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

1、一般关联度。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灰色关联分析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2、绝对关联度。根据两时间序列在对应各时段上曲线斜率的接近程度来判定其曲线的接近程度。若斜率相等或相差较小, 则两者的关联系数就大;反之就小。其计算方法如下:

3、斜率关联度。用斜率关联度表征两序列相关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参数含义同绝对关联度中参数。

4、改进关联度。这是一种点点比较方法。其计算方法如下:

5、B型关联度。用描述相似性的物理特征位移差及描述相似性的物理特征速度差、加速度共同反映序列间的关联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二) 指标说明

依据灰关联度测定的五种模型, 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 文章所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包括有农业GDP、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共五个指标。

1.农业GDP。农业GDP是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也是体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文章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衡量农业GDP发展水平, 并用NGDP来表示。

2.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标。文章采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衡量农民收入增长水平, 并用来表示。

3.农村金融水平。选取“农业贷款”来衡量农村金融中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选取“农业保费收入”来衡量农村金融中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选取“农业股票市值”来衡量农村金融中证券业的发展水平。其中, “农业贷款”用NYDK来表示, “农业保费收入”用来表示, “农业股票市值”用NYCP来表示。

数据来源方面, “农业GDP”、“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贷款”、“农业保费收入”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业股票市值”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同花顺”软件, 个股市值按股票市值公式计算, 农业股票市值则是对所有农业个股市值加总所得。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基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与灰关联分析原理, 文章构建以农业增加值 (NGDP) 与农民收入 (NMSR) 为参考序列, 以农业贷款 (NYDK) 、农业保险 (DYBX) 、农业股票市值 (NYGP) 为因素序列,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五种灰关联度。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 D 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较高, 农业股票市值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则偏低。就农业贷款与农业保费收入来看, 五种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农业贷款、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相差不大, 但总体来看, 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略高。其中:一般关联度、绝对关联度、改进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显示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高于农业贷款;斜率关联度、B型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显示农业贷款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的关联度高于农业保费收入。

四、结论

基于实证结果可得如下结论: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股票对农业GDP、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依次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农业股票。由此, 可以判断农村经济发展中, 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证券所承担的作用不同且作用效果不同。因此, 从农业GDP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视角来看, 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 应当优先提高农村保险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 其次是提升农村银行业的发展地位, 最后是农村证券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黄季焜, 胡瑞法, 方向东:农业科研投资的总量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 (3) :23~25

[3]林毅夫 沈明高 周皓等:《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4]李焕彰 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8) :38~43

产业GDP范文

产业GDP范文(精选11篇)产业GDP 第1篇关键词:信息产业,贡献率,格兰杰检验,拉动作用2010年8月19日,《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