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精选5篇)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5 月在该院治疗的肠瘘患者98 例, 所有患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3]。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肠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49 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2 例, 女性患者17 例, 患者年龄在25~76 岁, 平均年龄为 (50.2±3.5) 岁, 其中17 例患者是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肠瘘病症, 包括8 例结肠癌患者、4 例胃癌患者、2 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 例残胃癌患者、1 例胰腺癌患者和1 例肝门癌患者;21 例良性疾病患者, 包括10 例肠梗阻患者、6 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以及5 例胆道疾病患者;另外12 例肠外伤患者。 治疗组男性患者33 例, 女性患者16 例, 患者年龄在26~77 岁, 平均年龄为 (50.4±3.2) 岁, 其中18例患者是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肠瘘病症, 包括9 例结肠癌患者、3 例胃癌患者、2 例直肠癌患者以及2 例残胃癌患者、1 例胰腺癌患者和1 例肝门癌患者;21 例良性疾病患者, 包括9 例肠梗阻患者、7 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以及5 例胆道疾病患者;另外11 例肠外伤患者。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率、 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同时血常规检查其白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增加,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以及腹壁压痛等病症, 患者在亚甲蓝 (亚甲蓝注射液: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4827, 产地:江苏, 规格2 m L:20 mg) 口服后进行腹腔引流物染色检查确诊。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单腔引流治疗, 引流管为普通的单孔橡胶引流管 (南通三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F18, 产地:江苏) , 单孔橡胶管放置好后要时刻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同时进行相应的引流处理, 对于引流异常要及时处理[4]。

治疗组患者则采用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改良双套管由南通三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F32, 是一种具有套头的双引流管, 套管均提前做好消毒工作, 对于刚手术完的患者沿着肛门引流窦道进行栓套管的放置, 对于无引流管的患者则要在腹壁开小口进行双套管的放置[5], 此过程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同时每五天更换一次套管。 患者在负压引流期间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以及肝肾功能情况进行相应的药物调整应用, 并且对胃肠功能进行恢复性治疗, 同时由肠外营养转变为肠内营养支持, 随着患者的引流量减少并变得清亮则可进行相应的拔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 包括引流液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时长[6]。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引流液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时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肠瘘是在肠管、肠管之间以及其它脏器或者体位出现病理性通道, 其最为典型的病症为肠内容物的外流导致机体出现感染、体液失衡以及营养不良等病症[7], 同时患者的消化吸收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异常, 机体很容易出现营养失衡病症。 肠外瘘患者病情多较为严重, 主要是由于肠液渗漏至腹腔很容易导致周围组织的感染, 严重者出现全身感染以及电解质紊乱和脏器衰竭, 其治疗原则是进行早期手术, 目的在于有效引流、感染控制以及内稳态平衡和肠外营养, 患者很容易由于引流不畅以及肠液、 脓液积聚导致手术剖腹探查障碍。

肠瘘病症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病症, 并且腹腔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通畅引流以及腹腔感染的防控非常关键。 目前临床有很多报道显示有通过单腔引流进行处理, 从而降低肠瘘的发生率, 但是由于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引流管堵塞, 因此影响其引流治疗的效果。 肠外瘘初期多容易伴发腹膜炎以及脓肿病症, 一般的传统引流管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关闭吸附以及堵塞, 引流效果较差而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感染病灶采用改良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治疗会导致瘘口周围的腐蚀反应, 使得感染消退, 促进瘘口的愈合。 因此在不同引流管的使用探讨中, 对引流量、在手术率以及伤口狭窄发生率进行监测非常关键, 并且结合患者住院时长进行治疗效果的宏观探讨。 患者出现急性肠瘘病症时要保证患者的瘘口能够充分引流, 同时结合综合治疗保证患者的机体营养补充。 近年来有临床应用提出“免疫营养”概念用以保证患者的应用供给, 与此同时通过补充机体的谷氨酰胺、精氨酸等免疫增强药物应对机体的炎症, 同时保证患者的正常屏障功能。 另外生长抑素的使用会减少消化液的分泌, 从而减少出血, 并且促进黏膜的增殖, 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 从而其肠道粘膜的形态和功能保护, 因此提高患者的肠外瘘病症治愈情况, 缩短治疗周期。

该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的引流液量 (345.1±3.89) m L、吻合口狭窄发生率8.2% (4/49) 、 再手术率4.1% (2/49) 以及住院时长 (23.5±0.94) d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引流液量 (531.9±5.73) m L、吻合口狭窄发生率22.4% (11/49) 、再手术率20.4% (10/49) 以及住院时长 (40.4±1.1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研究从患者的临床治疗各项指标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统计, 对临床应用效果的探究更为准确, 更具有说服力。 短期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指标以及远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总时长, 以往的部分类似临床报道有与之一致的结果[8], 该研究的临床检测指标更为全面, 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在肠瘘的治疗中改良双套管进行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 在肠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改良双套管进行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优化患者临床相关指标, 缩短住院时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在肠瘘的治疗中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肠瘘患者98例,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肠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单腔引流治疗, 治疗组患者则采用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引流液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时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肠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改良双套管进行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优化患者临床相关指标, 缩短住院时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肠瘘,腹腔灌洗

参考文献

[1]谷寅煜, 王莉云, 陈立新.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对胃肠术后患者腹腔感染的疗效与护理干预[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 (29) :4510-4513.

[2]贾葵, 陆利生, 窦瑛, 等.循证护理在高位高流量肠瘘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17) :2094-2095.

[3]余加和, 黄项武, 董志勇, 等.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治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4 (4) :408-411.

[4]刘春娟, 印义琼, 覃清梅, 等.改良自制便携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应用于肠外瘘患者漏液管理及皮肤护理的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 2015, 30 (4) :740-742.

[5]欧小勇, 韩丽娜, 黄广岩, 等.改良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在肠瘘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7) :181-183.

[6]姜洪磊, 刘武, 许东, 等.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术后急性肠瘘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9) :700-702.

[7]保红平, 姚永良, 高瑞岗, 等.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12) :1323-1324.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2篇

【关键词】乳腺脓肿;置管引流;临床疗效

乳腺脓肿是哺乳期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由早期乳腺炎治疗不当所导致[1]。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引流方法是治疗乳腺脓肿的主流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手术切口大,换药频繁,疼痛较剧,术后愈合疤痕明显,易导致乳房变形,不利于女性的形体美,患者较难接受。且术后需退乳,影响母乳喂养。为此,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脓肿患者,对其均采用了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脓肿患者,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9岁。所有患者均为哺乳期,乳房均有红肿热痛的局部表现,压痛明显,局部有波动感,症状出现时间4~12d,经B超检查均确诊为乳腺脓肿。所有患者共40侧乳房,左侧脓肿21例,右侧脓肿19例,其中脓肿最大直径为9cm,最小直径为4cm。

1.2 治疗方法

令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在术前根据波动感确定脓腔大小及切口位置,部分无法确定的患者则需使用B超进行定位。选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并且肌注杜冷丁50ml,在术前都使用鲁米那针进行镇静、预防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在确定切口位置后,行长度约为1~1.5cm的切口,后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以及乳腺组织直达脓腔部位。使用远端已剪开3~4个侧孔的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脓腔,向内注入双氧水、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对脓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脓液冲洗干净无粘稠物为止。再在切口处放一个固定引流管,外接一次性负引流盒,然后将切口缝合。再在切口外盖一无菌敷料以防漏气。手术后嘱咐家属常常挤压引流管,以防引流管堵塞。术后使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根据脓液培养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每天冲洗脓腔并注意观察冲洗液,如见冲洗液变得清澈,且显微镜下未见脓细胞,则表示已无感染,脓液已完全清除,则可拔出引流管,等其自行恢复。

2 结果

所有4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患者白细胞在7d后均降至正常水平,发热患者则于术后2~4d降至正常体温。平均拔管时间为6d,伤口愈合时间为9d。术后未发生任何不适感及并发症,恢复良好,伤口未影響乳房美观,患者较满意手术结果,生活质量良好。

3 结论

乳腺脓肿多发于产后3周左右的哺乳期妇女,多因乳汁淤积于乳房内,细菌经乳头进入后迅速繁殖并引发急性乳腺炎,在早期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形成乳腺脓肿。其主要症状为出现乳房局部性的红肿热痛[2],局部有波动感[3]。对于乳腺疾病的治疗原则,在确保疗效的情况下,尽量不影响乳腺的功能,而且还应保持乳头乳晕及乳房形态的完整性,术后不影响女性的形态美。

目前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大切口开放性引流方法为主[4]。虽然这种方法疗效确切,但该方法创伤大,术后渗液多,换药次数频繁,痛苦大,愈合慢,并发症多,愈合后疤痕明显,极大影响了乳房整体美观以及女性的形态美,且术后需要退乳,影响母乳喂养,令多数患者难以接受。为了在保证并提高疗效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治疗方法的缺陷,目前临床上正在逐步推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为此,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脓肿患者,对其实行乳腺脓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圆满成功。术后患者全部治愈,且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创口小,所留疤痕未对整体乳房形态产生影响,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较为满意。由上可总结得出,乳腺脓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手术方法的不足:①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愈合快且疤痕小,一般不会出现乳房变形,术后并发症少。②冲洗换药更加简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③对乳腺组织的损伤小。④手术费用降低,患者更容易接受,且基本不影响女性的形体美。

综上所述,乳腺脓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可以有效替代传统大切口开放性引流术,且技术简单,医护人员容易掌握操作,疗效确切,患者更容易接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林.小切口基底部引流治疗乳腺脓肿[J].中国医师杂志,2010,13(S1):273-274.

[2]林雪平,严蕊琳,马时荣等.浆细胞性乳腺炎52 I临床病理分析[J].右江医学,2009,30(12):120-121.

[3]赵红梅,候宽永,雷玉涛.乳腺炎症性疾病的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16(15):269-270.

[4]刘祚国.乳腺导管扩张症手术治疗 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9,14(17):747-748.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21例,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 高度怀疑者行局部穿刺得以确诊。其中男12例, 女9例;年龄19个月~14岁, 平均 (5.1±2.3) 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例, 有外伤史7例, 皮肤疖肿3例, 不明原因3例;患病部位:股骨干9例, 胫骨5例, 跟骨4例, 肱骨3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 有高热寒战病史者14例, 患肢肿胀疼痛明显, 活动受限, 局部皮温增高, 压痛明显, 无皮肤破溃、窦道形成7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WBC) 增高, >10×109/L者17例,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4例;影像学检查:X线表现不明显, 仅见患肢软组织肿胀, MRI提示病变骨髓组织在T1WI上呈斑片状长T1低信号, 在T2WI上呈斑片状长T2高信号。

1.2 方法

患儿术前均予以营养支持治疗, 常规使用广谱、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抗感染治疗24~48h无效, 转为手术清创引流。清创术采用病灶区骨皮质开窗, 彻底清除病灶脓液, 并送培养, 常规过氧化氢、苯扎溴铵反复冲洗3次。病灶彻底清创妥善止血后, 采用VSD敷料覆盖创面, 并作为术后置管冲洗装置。放置方法:根据创口大小、深度修剪医用泡沫, 将2根带多侧孔引流管的海绵置入创腔内的最深面, 并调整好引流管间距、位置, 将海绵大部分置于伤口内, 小部分位于伤口外, 薄膜封闭敷料及整个创口, 将引流管自创口旁的薄膜下引出, 连接负压吸引器, 负压控制在40~60k Pa[2]。术后酌情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冲洗, 采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术泰舒 (生物多糖冲洗胶液, 贵州金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黔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640060号) 250 ml冲洗, 2次/d。冲洗方法:0.9%氯化钠溶液250ml常规冲洗VSD装置后, 关闭负压, 夹闭连接引流瓶端的引流管, 从VSD端引流管缓慢注入术泰舒50ml (每次注入量视患儿情况而定) , 夹闭VSD端引流管5min后重新开始负压, 如此反复完成冲洗。若患者出现局部较明显的红、热和烧灼感, 胀痛明显及全身不良反应, 则停止冲洗。创口如无冲洗漏液及VSD漏气则无需换药。每日观察引流液体量及颜色、性状, 5~7d后或无脓液渗出后逐渐拔出并拆除VSD装置, 脓液过多时可更换VSD装置1~2次, 直至冲洗液澄清, 局部炎症消退, 血象、体温正常>3d, 引流液细菌培养连续3次为阴性, 给予拔管、创面创口闭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全身使用足量抗生素6~8周, 经静脉使用1~2周后改为口服, 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术后一般情况、创口愈合状况,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等) 、细菌培养、临床疗效及复发等情况。术后第2天起每3d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1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创口及X线检查分为优、良、差3级[3]。优:创口Ⅰ期愈合, 术后X线检查示髓腔清晰;良:拆线时创口仍有少许渗液, 经数次更换敷料后痊愈, X线检查示髓腔较清晰;差:创口分泌物较多, 经久不愈, X线检查示髓腔模糊。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患者住院时间8~39d, 平均15.7d;术后均随访6个月;术后第1天15例患者体温明显下降, 第4天患者体温均恢复正常, 术后体温平均恢复时间为2.7d;细菌培养阳性者15例,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 溶血性链球菌3例, 表皮葡萄球菌2例, 铜绿假单孢菌1例;患者均未出现引流管脱出, 无全身及局部严重不良反应;切口均在拔出VSD装置7d内Ⅰ期愈合;术后冲洗及拔管时间平均9.7d;更换4次VSD敷料1例, 平均1.3次;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为4.2d;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为11.2d;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时间为9.1d;术后2~3周影像学检查示局部软组织肿胀阴影消失, 干骺端模糊区消失, 骨质密度正常。

2.2 临床疗效

术后6个月患者优14例, 良5例, 差2例, 优良率90.5%。随访期间患者均未转为慢性骨髓炎, 未发生病理性骨折, 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 无其他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3 讨论

儿童由于特殊解剖结构及机体免疫功能低等因素, 易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4]。儿童存在干骺端骨骺板, 故其疾病表现常与成人不同, 病变不易穿过骨骺板, 髓腔内脓液不易外流, 造成起病急、症状重, 髓腔内压力增高, 且易扩散至整个髓腔, 引起广泛的血管栓塞和骨髓组织坏死, 治疗颇为棘手, 临床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尽早手术[5]。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应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 彻底清创, 充分引流。以往手术治疗以局部切开引流、骨皮质开窗, 纱条引流或置管冲洗, 每日换药为主, 其治疗时间长, 创面大, 易造成骨缺损及病理性骨折, 换药频繁, 给患儿带来巨大痛苦, 传统置管冲洗引流管易堵塞, 且脓性物引流欠佳, 易引发二次感染及慢性骨髓炎[6]。故彻底清创引流、有效地冲洗、减少髓腔的破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7]。

近年来, VSD在骨科创伤、感染等领域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 有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急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 取得良好效果[7]。利用VSD封闭式设计, 使创面与外界隔绝, 避免二次感染, 利用高负压持续吸引, 充分引流渗出物、脓液和坏死组织, 有效封闭无效腔, 降低组织间压力使氧张力下降, 刺激自溶性清创的发生, 降低细菌繁殖速度, 提高创面微循环血流速度,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8]。另外, 由于VSD硬质多孔引流管的设计及24h持续高负压吸引, 与普通引流管相比可避免管壁塌陷、脓液堵塞, 有效地解决了引流不畅问题, 可作为良好的置管冲洗装置。

目前, 冲洗液的选择种类较多, 如含抗生素的0.9%氯化钠溶液、稀释过氧化氢、聚维酮碘溶液等, 但含抗生素的0.9%氯化钠溶液浓度低, 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等;稀释过氧化氢、聚维酮碘溶液均有一定的组织刺激性、不利于新生组织生长[9,10]。有研究发现, 生物多糖类冲洗胶液具有止渗血、抗菌、促进创面愈合等功效, 且组织反应性低、无细胞毒性的特点, 已作为手术创口冲洗液在临床广泛应用[11]。术泰舒是由天然植物纤维经生物技术和可控氧化处理后与纯化水按一定比例精制而成的生物多糖胶性液体, 具有润滑、隔离、清创作用, 可在组织间形成生物屏障, 同时具有保护正常组织生物活性、广谱抑菌、辅助止血、保护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减少渗出、缓和刺激、促进上皮、组织创面修复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VSD+术泰舒治疗后, 患儿住院时间、拔出引流管时间均缩短, 换药次数减少, 表明其能有效彻底地进行引流、迅速封闭无效腔, 促进创面修复, 缩短病程, 减少换药次数及逆行感染的发生、减轻医护工作量及患儿痛苦, 有利于疾病恢复及医患接受。VSD+术泰舒治疗后患儿体温下降时间、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优于文献报道的单纯应用VSD治疗[7]。表明术泰舒在局部抗菌消炎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可能与其广谱抑菌、能形成生物隔离屏障、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减少炎性渗出等作用有关。VSD+术泰舒治疗后患儿总优良率达90.5%, 且均未转为慢性骨髓炎、未复发, 可能与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 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术泰舒在体内发挥作用时间长, 其抗菌消炎、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可维持数周至数月等因素有关[12]。本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表明VSD中的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与术泰舒中的生物多糖和周围组织相容性良好, 证实了术泰舒组织反应性低、无细胞毒性, 应用于儿童治疗安全有效。另外, 临床应用术泰舒要注意每次冲洗时由于儿童骨髓腔较小, 应缓慢注入, 并密切观察患儿情况, 避免由于注入过多、过快导致骨髓腔压力迅速升高引起骨组织缺血坏死;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适当延长夹闭VSD的时间, 使术泰舒在局部充分停留, 从而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4篇

关键词:肢体撕脱伤,皮瓣超薄化,持续负压吸引护理

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撕脱性损伤, 是一种较严重而又复杂的肢体损伤, 传统方法往往采用把撕脱皮肤修成中厚皮片原位再植加压包扎治疗, 术后因受压不均匀, 皮下积血积液, 皮肤往往很难全部成活;即使皮片成活, 其色泽、质地差, 瘢痕大, 肢体外观和功能不尽理想。2011年3月2013年12月, 我们根据皮片成活的原理, 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的优势, 对21例肢体撕脱伤患者采用皮瓣超薄化处理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进行治疗, 经过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 男16例, 女5例;年龄18岁~46岁, 平均32岁。伤因:机器滚轴伤10例, 皮带绞伤5例, 车轮碾伤6例。受伤部位:上肢 (上臂中下段至腕关节) 6例, 手部 (腕至手指近节近段) 5例, 下肢小腿部 (膝下至踝部) 5例, 足背5例, 均为皮肤软组织大面积撕脱伤。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把撕脱组织修薄成带真皮毛细血管网的超薄皮瓣或全厚皮片, 皮片戳孔后, 原位缝合;VSD海绵状敷料均匀覆盖, 持续负压吸引, 负压维持在-125 mm Hg左右, 持续时间最多10 d, 最少7 d。

2 结果

21例患者, 除上肢3例由于撕脱皮肤局部挫伤严重, 失去活力或戳孔闭合, 致皮下积血积液的原因, 肘关节背侧皮肤部分未成活, 面积最大5 cm3 cm, 最小2 cm3 cm, Ⅱ期2例采用游离植皮, 1例经换药创面愈合外;余病例皮肤全部成活, 创面Ⅰ期愈合, 随访半年, 皮肤色泽、质地良好, 瘢痕小, 肢体外观功能良好。

3 护理

3.1 VSD持续负压吸引技术的优势

(1) VSD装置可使与其接触的创面处于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 压力分布均匀, 使皮片与创面密切接触, 提高了成活率。 (2) 通过戳孔的持续负压吸引, 能充分引流, 避免了皮下的积血积液, 能有效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减轻组织水肿, 促进坏死组织、细菌或组织间液及血液清除。局部负压能降低组织充盈及血管后负荷, 降低组织间压, 改善毛细管循环及血流速度, 提高了局部循环和氧气水平[1], 为创面血管长入皮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 VSD的护理

3.2.1

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妥善固定管道, 保障引流持续通畅, 负压瓶的位置要低于创面, 有利于引流。

3.2.2 密切观察负压源的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负压应维持在-125 mm Hg左右[1]。

观察创面是否密闭, VSD敷料是否塌陷或鼓起, 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 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2.3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一般术后前3 d, 每日引流量20~50 m L, 引流液为血性液体, 后色泽逐渐变淡减少, 至术后4 d~5 d则逐渐转化为淡黄色的组织液性质。若发生明显的引流液性质改变, 如术后逐渐出现脓性分泌物伴有异味, 需考虑感染可能。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并及时正确处理[2]。如有明显的引流量减少甚至停止的情况, 应密切关注, 通知医生, 排除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创面封闭不全等情况。对于前者, 可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可以溶解血凝块通畅引流管;对于后者, 需要及时封闭创面, 保持负压有效性, 否则引流液积蓄在创面内可显著降低植皮创面的存活率。

3.2.4

在护理过程中不可按压VSD敷料, 以免吸附的液体被挤压到周围皮肤, 不利于粘贴;避免在有渗液的地方系膜, 因为在湿润的面上半透膜的粘贴作用会消失;系膜之后, 不能牵拉引流管, 以避免破坏系膜导致漏气, 最好用绷带固定;良好的密封是保证系膜效果的关键, 也是负压引流操作最困难的地方。

3.2.5

持续有效负压引流7 d~10 d后, 可拆除VSD装置。

3.2.6

做好患者的宣教, 提醒患者和陪护人员, 尽量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爱惜和维护负压引流设备。

4 体会

皮瓣超薄化处理联合创面VSD负压吸引是治疗肢体撕脱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保持创面持续有效的负压引流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也是护理的重点内容。通过对21例肢体撕脱伤患者术后严密的观察与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同时减轻了患者痛苦,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亚高, 张向宁, 陶忠生, 等.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32 (4) :319.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5篇

关键词: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技术,严重感染,糖尿病足,临床疗效

糖尿病足是最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早期诊疗可降低截肢率, 持续负压吸引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传统方法,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 为糖尿病足并严重感染病例应用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术治疗,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入住该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 , 均伴有严重感染 , 将其分成实验组20例 , 对照组20例 , 两组病例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实验组:男女比例10:10年龄36~76岁不等 , 平均 (56.2±2.5) 岁 , 病程5~20年不等 , 平均 (10.6±2.5) 年;对照组:男女比例10:10, 年龄37~76岁不等, 平均 (56.6±2.7) 岁, 病程6~20年不等, 平均 (10.6±2.6) 年。

1.2 一般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 、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理疗、局部换药等常规治疗方法, 应用湿性换药法治疗, 表浅溃疡并感染者, 给予抗生素 (口服) , 若患者感染程度较深, 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药, 并根据药敏感菌应用结果抗菌药物, 定期冲洗、换药, 并给予创口保护膜进行创口保护。

1.2.2实验组该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术治疗, 根据患者溃疡面积进行清创工作, 开放腔道, 分离坏死组织, 修剪形状合适的VSD泡沫和薄膜, 预留引流管长度, 在溃疡面覆盖生物半透膜, 封闭创面, 压好敷料, 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若引流物粘稠, 坏死组织较多, 可间断冲洗引流管, 控制压力在125~260 mm Hg之间, 待创面上生成了大量新鲜肉芽组织后, 给予创面植皮。

1.3 疗效 评定

治疗3周后,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临床症状缓解, 溃疡愈合 , 为显效 ;若临床症状 改善, 血糖控制一般, 溃疡面积缩小, 为有效;若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血糖控制效果欠佳, 溃疡无改变或加重 (截肢) , 为无效[2]。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各项数据, 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以[n (%) ]表示。

2 结果

两组糖尿病足患者均顺利接受3周的治疗, 治疗后, 实验组均成功保肢,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75.0%, 比较两组数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为临床常见病, 患者常伴有口渴、乏力、肢端疼痛、麻木、足部溃疡等临床症状, 持续负压吸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创面治疗技术, 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常规换药、引流导致污染, 增加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截肢率, 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规避这一缺陷, 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均成功保肢,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75.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近似于相关报道[3], 提示持续负压吸引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病残、病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并严重感染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等是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足治疗手段, 但总疗效欠满意。持续负压吸引引流通畅, 可达到全面创面引流, 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清洁的环境, 防止细菌入侵, 预防污染和感染, 促进细菌及坏死组织清除, 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提高植皮成活率, 目前, 该疗法颇受临床青睐。

持续负压吸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吸引期间无需换药, 这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为保证治疗效果, 应严格控制血糖, 彻底清创, 合理应用抗生素, 并在全身基础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持续负引流。

综上所述, 持续负压吸引操作简单,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隆元, 符茂雄, 黄亚莲, 等.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1 (21) :5713-5714.

[2]弓宇, 田敬军, 王贵贞.持续负压吸引装置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2 (28) :61.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精选5篇)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5 月在该院治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