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与管理范文
采集与管理范文(精选12篇)
采集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医学标本,采集,管理
标本的收集与管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院处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主要有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土家族, 以及周边地区的藏族等) , 由于语言不通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在采集医学标本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情况。此外, 在标本采集和管理的过程中无论采集标本或收集标本, 均需要严格查对姓名、床号、待测物、检验项目等, 避免标本张冠李戴, 因为一旦标本弄错了, 就会导致一连串错误, 这在严谨的医疗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种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界。在医学检验中运用自动化检测仪器成为医学检验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全自动仪器应用临床后, 检验的质量与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一个快速准确的途径。但检验结果的高效准确取决于合格的标本, 两者密不可分。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 在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 约80%的检验结果均可溯源到不合格的标本上, 这也进一步说明标本的管理与收集的重要性。
1 标本质量控制要义
基于医学标本的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医学标本的质量控制, 要从源头抓起, 即从收集合格的标本入手。那么如何收集合格的标本, 这就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理解、共同完成, 这是全面实行医院医疗质量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各种客观因素对化验的影响, 争取最佳的化验结果。如进食后人体内一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改变, 出现诸如脂类和糖类明显升高、尿素和肌酐明显增高等体征;还要注意黄疸标本会使PAS假阳性, 溶血标本可使检验结果出现明显误差等;还有AST、LDH、ACP、NSE及钾的含量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误差, 因RBC中这些成分的含量高于血浆10~100倍, 一旦血清标本分离时间>60min, 就会影响NSE结果。因此有关影响检验结果的客观因素检验人员必须非常熟悉并能鉴别。我科为全院统一标本采集管理做了详细的说明, 现将各种标本与收集作了规定, 如表1所示。
2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构建和谐的实验室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标本采集和管理因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而倍受重视, 这就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与临床科室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做到认真负责、严格管理, 具体如下:
(1) 血样标本测定完毕, 应在室温下保留至少1d, 以备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有疑惑时复查、核对。
(2) 脑脊液第1管可能含有少量穿刺引起的血液, 不宜作细胞计数, 可对第2管作细胞计数等检查, 采集的脑脊液还要立即送检。
(3) 行痰液检察时, 嘱患者留24h痰液于消毒瓶中送检, 连续3d;行微生物、PCR检查时, 嘱患者早上起床后先漱口深咳嗽第一口痰液于消毒瓶内送检, 痰液必须新鲜 (送检标本1h内处理, 以防细菌自溶) 。
(4) 尿液标本一般除随机尿外, 其余检查最好嘱患者留取中断尿, 尿量不少于30mL;女性应避开月经期, 并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必须对病人留尿进行指导;如定时尿检查, 常用的有3h、12h及24h尿沉渣定量和尿化学成分定量测定, 气温高时还要注意加防腐剂。
参考文献
[1]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采集与管理 第2篇
为落实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有关规定,确保血液样本的有效性,防止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便于追踪调查,特制定本制度。适用于临床输血工作中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输、交接、检测、保存和销毁等工作环节的管理。
一、血标本采集要求
1、人员要求:采集交叉配血、血型血样的护士必须具有有资质并接受过相关的血标本采集的培训,实习或进修护士不得进行。
2、采集血标本时要求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只有当《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腕带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并在采血后将标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的条形码标签贴在采血试管上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资料仔细核对。绝对禁止通过床头卡来核实患者身份。
二、血标本的要求:
1、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血标本推荐用EDTA·K2抗凝,血量不少于2m1;交叉配血、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血标本推荐用白盖不含抗凝剂管,血量至少5ml。
2、疑难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送检2管,1管抗凝(推荐EDTA·K2抗凝,另1管不抗凝,血量依照2.1要求。)
3、交叉配血标本采集要求,凡患者上次输注过血制品,再次输血仍须重新抽取交叉配血血标本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4、受血者血标本采集
(1)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采血时采血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型鉴定报告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3)一位采血人员不得同时采集两位以上患者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标本。(4)血标本的标识:血标本采集后,采血人员必须于患者床边在血标本上贴上条码,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检测项目及血标本采集时间等信息采血人员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名并注明采血时间。
5、受血者血标本的运输:
(1)标识好的血标本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送往输血科。
(2)紧急送检血标本应符合输血科紧急检测项目的相关要求,并在申请单上注明“紧急”字样。
(3)送外单位检测的血标本应有试管盖封口,同《疑难配血登记表》一起放入标本袋并密封,观察无血液渗漏后方能送检;若采取4℃条件送检,应避免该血标本与冰盒等接触发生溶血。
6、受血者血标本的交接:
(1)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按照3.2的要求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等。
(2)确认无误后,由血标本送交人员和接收人员共同在《输血科血标本交接记录表》上签名并注明送检时间。
(3)如果应用实验室管理系统接收血标本,接收人员核对标本信息后,对血标本条形码扫描,系统将自动生成血标本接收电子文本。
(4)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标本执行“八不”接收原则:①血标本无条形码或填写不清不收;②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③血标本量少于2m1不收;④血标本被稀释不收;⑤血标本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除外);⑥用肝素治疗者的血标本未标记说明不收;⑦非医护或授权人员送血标本不收;⑧用右旋糖酐、聚乙酸吡咯酮、羟乙基淀粉类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标记说明不收。有干扰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的治疗时(如:脂肪乳注射等),应在该治疗前采集血标本备用。
(5)对认定不符合要求的血标本,输血科应进行记录,判断不合格性质,根据影响检测结果的程度采取让步接收或拒收血标本,并通知送检科室及时纠正或重新采集,不合格情况记录在《不合格血标本登记表》中。
7、供血者血标本的留取交叉配血时,供血者血标本应从与血袋相连的留样辫子中获得,留样时要注意保持血标本试管与血袋标识的一致性。
8、血标本的离心及检测具体执行各试验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
9、血标本的保存和销毁:(1)接收到的血标本不能及时检测时,应将血标本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一同放置于2-8℃标本储存冰箱内保存。
(2)血标本检测完毕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标本必须保存于2-8℃冰箱至少7天,以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追查原因。
采集与管理 第3篇
关键词:IT管理;采集管理子系统;统一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Acquisition Management Subsystem Design and IT Management System
Wu Dongsheng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Ltd.,Zhengzhou Cigarette Factory,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IT has gone deep into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all area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has b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businesses of widely used.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IT manage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and by analysis of the IT management model management subsystem design process to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subsystem,the subsystem module design.I hope can b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IT management systems.
Keywords:IT management;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ubsystem;Unified monitoring
随着IT系统的日益复杂和IT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怎样对IT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在保证管理部门对IT系统管理的可控性和可视性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信息技术和业务的高度整合,已经成为现在各个政府和企业信息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IT管理系统的核心理念在于发展新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充分考虑技术、人员和流程这三个高质量IT服务要素,实现“面向服务的管理”和“IT基础架构管理”的同一,是管理人员通过一体化的、先进的管理工具,监控资源的运行状况,确保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最终实现IT和业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IT管理背景知识和关键技术
ITIL的全称是Information Tichnology Infrasructure Library,也就是“IT基础架构库”或“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它是80年代中期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开始开发的针对IT行业的一套管理服务标准库
关键技术:XML技术、WEB技术、Socket通讯、Bindows技术和Java反射。
二、采集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一)设计目标
采集管理子系统作为IT管理系统的核心之一,负责完成除了网络管理的IT基础构架管理所定义的其他所有管理功能。它的设计目标是:
第一,获取IT资源信息,为事件管理和资源管理提供分析所需的详细数据,来方便构造与业务有关的报告或观察视图,帮组分析计算机的资源使用的情况,并且及时对业务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的故障,或者提供防范和预测潜在问题的发生,来实现主动式管理。
第二,通过面向客户进行设计,来使得客户可以用最简便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其操作。提供高度封装和抽象,用户看到的知识位于统一位置的高层几口。同时,还要提供方便的版本升级和良好的扩展性。
(二)子系统结构
采集管理子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AgentManager、管理员界面和Agent。
AgentManager模块运行在服务器端,对Agent进行管理,包括Agent的注册、周期数据入库、初始化、警告信息入库和修改周期等等。
管理员界面提供供管理员操作的接口,可以对采集数据项和元素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也可以修改数据项阀值和元素周期。
Agent模块安装并且运行在每个被管理的对象上,用于完成数据收集工作和对资源的监控。Agent分为:配置采集Agent、性能Agent和运行平台监控Agent。
(三)事件流和数据流传输设计
1.传输格式
主要采用XML文件来对数据进行传输。
2.数据封装方法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消息由数据和事件构成,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发送过程中,先发送一个整数代表事件类型,在发送一个数据,这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消息。
3.监控展示的数据的层次结构
用树形结构来显示被监控的对象的性能指标,在根节点下面一共分为四级节点,把根节点命名为“资源管理”,其下的一级的节点是监控的类别,包括主机和数据库;二级为机器名,用来唯一标识被监控的对象;三级为采集元素,提供被管理的对象中可以被采集的元素;四级,即叶节点,是采集数据项,它是最小的可以监控的对象,属于采集元素,可以反映每种采集元素中包含的所有微小的采集项。
4.和事件对应的消息格式
上传配置文件时,采用XML格式的数据,Agent客户端向AgentManager服务器端发送配置文件,AgentManager将记录采集元素和数据信息的数据库表与配置文件中的配置项对比,若库中不存在数据项和采集元素,要按照配置文件的定义来填充[3]。
下发配置时,AgentManager接收到了初始值所需更新的数据库,初始值包括阀值和采集周期。对于采集周期,如果数据库中存在,则不做更新,并且要传到客户单进而更新在客户端被缓存的采集周期;如果数据库中没有,就要插入数据库[4]。对与阀值,若数据库中存在,就不做数据库更新,要对Agent服务器端的阀值进行缓存;若不存在,则需插入数据库并且在阀值缓存器中缓存,那么初始化完成。上传采集数据时,Agent客户端根据指定的时间,定时把数据上传给AgentManager端,AgentManager负责把数据存入数据库表。在资源管理平台,当客服发出查看摸个元素性能的数据试试请求时,界面需传入的参数包括参数的字符串组,用“:”分隔参数。上传实时数据时,用XML格式实时返回采集的数据,将获得的数据的指标值放入Bindows的固定格式中;集管理员在管理界面重新定义某个元素的采集周期,并发“修改周期”的请求;系统管理员可以重新定义某个数据元素的告警阀值,请求“修改阀值”。除了上述设计,还可以对子系统的各个管理模块进行设计,包括AgentManager的设计、Agent的设计等。
三、结语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自主开发IT管理软件仍不够成熟,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IT管理系统中采集管理子系统的设计需要人们的重视。更深入的分析IT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和设计方案,在满足本地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开发出综合、先进且全面的IT产品,将具有长远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熙华.网管软件的比较及发展趋势[J].电信技术,2005,(2)
[2]薄涛.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的应用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0)
[3]张宁,胡文雯.网络管理的现状及面向业务的综合网络管理[J].现代电信科技.2003,9(9)
[4]钟建松.基于HPOpenView的网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与通信.1999,12
[5]徐伟.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0,26(2)
语言实验室音像资料的采集与管理 第4篇
一、音像资料的载体
语言实验室音像资料的载体种类很多, 随着语言实验室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外语视听教学的发展, 迅速增加起来的。目前有:录音带、录像带、各种光盘等。
1. 盒式录音带
语音资料载体, 始用于最初期的以录音机为主体的语言实验室, 录音磁带从磁带的材质上分有氧化铁带、钴带、铬带等, 语言实验室大多用氧化铁带;从走带时间上分有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60分钟带比较厚, 使用中不易绞带, 比较适用。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应用, 它的用量在逐步减少。有被光盘或其它载体取代的趋势。
2. 录像带
影音资料载体, 上世纪80年代只能在放像室应用, 现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广泛应用。它的材质与录音带略同。规格有3/4英寸、1/2英寸等多种, 存贮信号上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分。VHS、S-VHS、V8、HI8等是模拟型, Betacam系列及DV带等是数字型。
3. 光盘
光盘的种类很多, 它具有容量大, 占用空间小, 保存时间长、工作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 是目前最先进的音像资料载体。
(1) CD-ROM (只读光盘) 用于存贮计算机数据和压缩的声音图像数据, 常见的直径为12 CM。
(2) VCD光盘 (也称小影碟) 采用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可将长达74分钟的视频活动图像留在光盘上。可在VCD机、DVD机和CD-ROM光驱直按播放。
(3) LD激光视盘 (雷射影碟) 图像声音以模拟方式存贮, 未采用压缩处理技术, 正反面均有信息, 可播放两个小时, 分辨率高于VCD, 不能在计算机上播放。
(4) CVD光盘采用MPEG数字压缩方式, 图像分辨率高于LD, 声音系统有6个声道, 环绕立体声。DVD盘有很多种, 容量大不相同。DVD-5:单面单层, 最大容量为4.7G;DVD-9:单面双层, 最大容量为8.5G;DVD-10:双面单层, 最大容量为9.7G;DVD-18:双面双层, 最大容量为17G。DVD光盘在DVD机和计算机上的DVD光驱播放。
二、音像资料的采集
1. 购买
在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和外语教学需要的情况下, 由懂专业知识的外语教师和电教实验员一起采购。教师在音像资料内容上精心选择, 实验员在资料载体的质量上严格把关, 确保及时而准确地购进内容新鲜、语音纯正、图像清晰的正版资料。
2. 交流
与其它院校建立资料信息上的交流与合作。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都可以复制, 因此, 在版权充许下, 利用复录机、刻录机等对兄弟院校的有用资料进行复制, 这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收集方式。
3. 自制
(1) 互联网上资料丰富, 由专业教师进行有选择地下载有用资料, 再由电教实验员根据不同内容决定贮存的载体并进行制做。`
(2) 利用卫星接收系统对国内外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各种有价值的节目进行收录, 专业教师对其进行精选, 最后由电教实验员制作出“时事政治”、“经济信息”、“影视欣赏”等内容新鲜的外语资料。
4. 自己编排制作教学课件
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学课件, 便于在教学中自由演讲, 适应个性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市场上与教材配套的软件短缺的情况下, 自制课件是一个很好的采集方法。常用的几种制作工具软件:
(1) Authouware5.0 (开发平台) :交互式多媒体编程式工具, 多媒体程序开发过程全部在一可视化平台上进行, 图文编辑内容直接面向对象, 易学易用, 图、文、声、像俱全。
(2) photoshop5.0 (图形图像处理) :它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可以弥补Authouware在这方面的某些不足, 它在全世界有着很高的利用率。
(3) Coo I 3d 2.5 (三维字体制作) :它可以快速创建高度紧凑的静态、动画三维标题和文字, 给所制作的课件带来视觉上的真实与美感。
三、音像资料的管理
外语音像资料的科学管理是对管理人员和音像资料本身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目的是使音像资料更加高效率、科学化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使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
1. 登记、著录
音像资料采集之后, 必须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著录。内容有:流水号、载体名称、资料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作者、备注等。著录时, 参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非书资料著录标准规则》进行, 尽量向读者揭示资料的内容和特征, 提供内容提要, 便于查找和应用。
2. 分类
(1) 按载体分:磁带类:包括录音带和录像带;光盘类:包括数据盘、VCD盘、DVD盘等;胶片类:包括幻灯片和电影胶片等。
(2) 按资料内容分:长期保留资料、最新资料、课堂教学资料、借阅资料等。以便于查找为原则。
3. 摆放
音像资料载体种类繁多, 体积、型状不一, 因此必须有各种规格适用的柜和架。在摆放时, 必须按所登目录次序进行。力求整齐有序, 便于查阅、取放。所放位置要离开地面一定高度, 注意避光、防晒。
4. 日常保管
磁带、光盘等载体因容易受温度和湿度以及清洁度的影响, 因此要有专门的音像资料室,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7℃, 湿度保持在40%-60%, 注意防火、防尘、防磁化。对长期不用的磁带应视情况, 每隔1-3年倒一次。
由于光盘易于保管, 可将磁带资料转换格式, 制做成光盘, 便于长期保存。制作方法:
(1) 将录音带转成光盘
工具:一根双头音频转接线, 盒式录音机, 计算机及Noer 6刻录软件 (购买或网上下载) 。
步骤: (1) 把双头音频线的两端分别接入录音机输出口和计算机声卡输入口。 (2) 打开软件Noer 6, 单击“将录音带转换成光盘”选项, 然后按所显示步骤去做。 (3) 为了制做成音质好的光盘, 在制做过程中打开“编辑音频”, 可对它进行音量和杂音的处理。 (这一步也可不做) 。
(2) 录像带转成VCD或DVD盘
工具:计算机、放像机、视频采集卡、“会声会影9”编辑软件 (购买或网上下载)
步骤: (1) 在计算机上安装视频采集卡 (转换老式录像带配置模拟视频采集卡, 转换数字信号录像带配置1394采集卡) ; (2) 将计算机与摄像机连接; (3) 打开“会声会影9”, 按所显示操作步骤操作, 直至刻录成光盘。
采集与管理 第5篇
摘要:本文在深入对比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网络版和标准版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在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过程中,网络版更具优势这一结论,探讨了网络版的程序开发模型、功能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状态数据;网络;数据源;数据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4001―0112―04
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核心要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荐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当前,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子平台。虽然教育部相关部门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网络版的推广普及仍需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自以来,在课题组系统研究与开发小组的努力下,网络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使之在结构以及功能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该版本的构建思路。
一、网络版与标准版的区别
网络版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平台。数据范围包含标准版的所有内容,同时具有数据采集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数据恢复等功能,采用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报表化采集方式。在使用及功能上,网络版与标准版存在如下差异(如表1所示):总之,在使用及功能上,网络版比标准版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网络版开发采用的程序设计模型
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涉及十二个大项,七十多个小项目,共一千多个字段,数据项丰富,但每个页面的风格基本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程序开发模型,页面与数据项一一对应,会导致开发工作量大,程序难以重用。并且,当数据项调整时,需调整相应的页面,从而容易导致回归错误。为此设计了一个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数据项对平台进行动态调整的程序开发模型。该模型采用如下形式构建(如图1所示)。(一)定义采集数据项定义每个字段的属性,包括: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以及是否允许为空、是否必填等条件约束。(二)定义平台数据中心定义符合预定义数据项要求的数据中心,它将成为平台数据存储交换的中心。(三)设计转换器转换器负责将预定义的数据项加载程序WEB页面,并且将WEB页面提交的数据交换传输至平台数据中心。它是平台数据处理的核心,包括:1.根据页面请求加载相应数据项及标准;2.将加载的数据项及标准生成用户操作的WEB页面;3.将页面提交的数据对比数据标准要求进行数据校验;4.将页面采集的数据转换、生成到平台数据中心。(四)设计采集的WEB页面设计平台与用户进行交互的页面:
三、网络版的功能特点
(一)操作界面与标准版一致。鉴于网络版的用户大多数都使用过标准版,且评审专家大多熟悉标准版,因此,从方便用户出发,网络版的操作界面应尽量与标准版一致。(二)三大用户角色及其工作分配。在网络版中,设置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用户角色:状态数据负责人:负责整个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分配其他用户角色以及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数据表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的数据管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中其所属部门数据的审核工作;数据表采集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的数据采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中其所属部门数据的采集工作。默认地,教师是其本人基本情况、授课情况以及其他情况的数据表采集人;(三)灵活多变的开关设置。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及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网络版应同时兼容多种采集模式。为此,在后台中设计了多个开关设置供用户选择(如图2所示),以方便各院校使用开关的不同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采集模式。(四)统一的数据源管理。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将机构设置、部门领导设置、开设专业、教师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师的其他情况)作为数据源统一管理(如图3所示)。并且,一旦某个教师的性质发生改变,则该教师的所有相关的数据记录在平台中的位置将会自动进行切换。例如当一名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调整为校内兼课教师时,该教师的基本情况记录、授课情况记录以及其他情况记录将从6.1表自动移至6.2表。(五)二大数据检测机制。为了保持数据的合理性,设置了二大检测机制:1.数据合理范围检测:检测关键数据值是否属于合理值区间内,以尽量避免奇异数据的出现;2.数据逻辑校验:采取与标准版一致的数据逻辑校验机制。(六)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网络版数据中心的数据可通过以下途径与Excel文件的数据进行交换:1.将Excel中多记录数据表的数据导入至网络版相应的数据表中,以充分利用Excel在多记录数据输入时的优势;2.将网络版的数据导出成标准版,以方便用户存档。(七)统一的任务提醒以及任务监测。由于网络版需多人在网络环境下协同进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因此,它内嵌了一个任务推送机制。一旦工作任务分配后,相关的任务承接人将会在平台中得到任务提醒。此外,各任务执行者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业绩均会在平台任务监测栏目中得以显示。(八)内嵌数据智能同步。它将网络版数据中心的的数据上传至云端的国家高职数据监测中心。上传前,它会自动对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操作。(九)数据一键备份。它对网络版数据中心的`数据执行全量备份操作。(十)数据万能查询。它提供对已采集的状态数据的万能查询。
四、网络版今后的发展方向
今后,基于以下的原因,网络版必将会成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主流平台。
(一)它与当前“互联网+”思维相适应。(二)它能与各高职院校当前使用的业务系统(如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等)对接,实现源头实时采集状态数据的目标。为此,需在网络版数据中心的外围封装数据交换总线,并设计数据交换接口,以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目前,状态数据采集仍采用按年采集的形式。当网络版的普及使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将逐步从以年度为周期的数据采集形式过渡到以季度、月为周期的数据采集形式,并最终实现实时的数据采集,从而将由业务系统自动生成平台数据,达到“采集数据于无形”的效果。(三)可将网络版进一步扩展至移动采集模式,如移动APP或微信等,以方便各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数据采集。(四)可进一步实现多平台共享。目前仅高职系统内部就有“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专业建设平台”(即中央财政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配套的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以及高基报表等多个平台分立运行。由于各平台采集的数据存在大面积的交集,从而导致各高职院校大量数据重复采集现象的出现。今后,应首先确定高职的数据标准,然后基于数据标准对网络版的进行调整,实现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与其他平台的对接,使采集的数据实现“一次采集,重复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应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6).DOI:10.3969/J.ISSN.1004-9290.2006.16.003.
采集与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土壤墒情;远程监测;数据预处理;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TP27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334-03
收稿日期:2013-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101095);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09011019)。
作者简介:李培(1985—),女,河南新郑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自动化与智能控制研究。E-mail:lip1985@126.com。土壤墒情是指在特定土壤中所含水分多少的状况,土壤水分是农田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调节因子,直接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水分过高使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而死亡,过低则会无法分解溶解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很容易因缺水而死亡,适宜的土壤墒情是作物增产增收的保障[1]。目前传统的土壤墒情检测方法有烘干法、张力计法、中子法或射线法、电阻法或粒状列阵法、电容法、光电法、热扩散法等,但传统土壤墒情监测手段存在人工依赖性大、监测范围小和监测统计管理困难等问题[2],为了改善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用全新的現代科学技术高效手段,全面推广科学种田,确保农产品的稳步增收,采用C/S架构设计了农田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对分布在各地的各类土壤进行长期监测记录,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监测站监测土壤墒情数据并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一旦发现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会自动触发报警,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处理,能有效降低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
1系统设计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能够在野外长时间连续监测土壤水分墒情变化,并能够满足对多个被测样地的同时观测,监测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由于农田土壤所处环境非常复杂,使土壤中温度和水分含量呈现垂直和水平分布的差异性,为了全面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就要求分层进行并通过多布点降低误差,为了掌握土壤温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还需要通过长时间监测建立预测模型[3-5]。
农田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管理服务器、数据库、监测站、显示器屏幕、防火墙、传输网络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监测站与远端管理服务器采用C/S架构设计,通过GPRS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经过防火墙后,建立TCP/IP网络连接,实现数据交互。
系统中每个监测站都有独立的地址编码ID,事先按照一定的规则部署在不同的被监测土壤,每个监测点在垂直上分3层监测,每层均匀布置3个传感器,通过GPRS无线模块接入专属VPN网络,建立与监控中心服务器的TCP/IP网络连接,每隔固定时间将监测站ID、采集时间、电源状态、每层的温湿度等信息打包并上传至服务器;监控中心服务器上运行着专业设计的管理软件,负责接收、处理、分析统计、显示和存储来自各监测站的数据信息,并实时直观集中地显示在监视器上,同时将数据存入数据库ACCESS 2003中以便进行历史查询使用,也能完成历史曲线分析、历史报表统计、自动报警和建立干旱预警模型等功能。
2监测站设计
2.1监测站硬件结构
监测站主要由控制器MSP430F149、GPRS无线通信模块SIM300C、温湿度传感器SWR-3、固态FLASH、电源监测管理单元组成,监测站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监测站的功能比较简单,只是实现将编号ID、温湿度和电源状态等信息发送到数据中心。由于农田面积广、环境复杂、大多没有电源,布线又非常困难,系统采用白天将太阳能换成电能的方式对蓄电池充电,夜间蓄电池向设备供电保证设备的连续运行,采用太阳能保证了前端设备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下也能全天候不间断工作[6-7]。
控制器MSP430F149作为监测站的控制核心,串行接口与GPRS模块SIM300C的串口相连,预先在GPRS无线模块内放置1张有余额的SIM卡(开通数据业务),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组采集土壤不同层面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将自身ID、采集时间、电源状态、温湿度等信息存入本地的FLASH中,并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封包,通过向GPRS无线模块发送AT指令控制数据的收发[8]。
2.2监测站软件设计
监测站上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包括单片机MSP430F149的寄存器、GPRS模块SIM300C的工作方式和传输速率的配置、固态FLASH以及各接口等;然后通过向无线模块SIM300C发送AT指令配置拨号上网,获取自身的IP地址后,再主动连接数据中心服务器的IP地址和相应的服务端口号,建立TCP/IP网络连接。单片机MSP430F14通过ADC口获取当前蓄电池端电压,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组获取各层面上的温湿度数据,对这些数据经过误差处理后,按照定义的数据格式协议将数据打包,并通过建立的TCP/IP网络连接发送至数据中心服务器。根据预设的循环间隔,延时n秒后,继续进入下一次循环。监测站与数据中心服务器采用C/S架构设计,软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3数据误差处理
由于被埋入土壤中的传感器环境比较复杂,对蓄电池电源电压的测量也具有波动性,而测量的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值,使测得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为了降低测量误差,采用连续5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算法减小误差,5次采样间隔为200 ms,若某次湿度和温度传感器输出值偏离5次平均值的3.0%,就认为这次采集到的数据误差过大,剔除后求剩余4次的平均值,以此类推[9-10]。
3数据中心服务器管理软件
数据中心服务器管理软件采用C++Builder设计,通过调用TCP Server控件建立与各监测站的TCP/IP网络连接进行数据交互,利用ACCESS 2003作为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软件具有数据接收、预处理、数据库管理、实时显示、统计分析、报表打印、报警与应急和墒情预测模型建立等模块单元。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
数据中心服务器一直保持与各监测点的网络连接和数据交互,一旦发现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会自动触发报警,并提醒值班人员察看显示画面,通知对应管理人员及时处理,能有效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数据库管理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数据进行查询、处理和分析,建立土壤墒情与时间的预测模型,为今后预防工作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参考决策价值。
4结果与分析
5结论
针对传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实时性差和管理难的问题,利用覆盖广泛的GPRS网络作为通信方式,采用C/S架构设计了农田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分布式监测站点的集中管理。通过对3个区域的小麦土壤墒情监测试验,精确地获取了每个监测点的垂直3层的温度数据,最终评估出每片区域的土壤墒情,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并能为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可靠数据,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田作业的人工粗放式管理方式,对实现农作物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信东旭,张玉龙,黄毅,等. 不同时期覆膜对辽西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114-118.
[2]邵孝侯,何俊,胡秀君,等. 水稻控灌中蓄灌溉模式的节水增产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357-359.
[3]秋勇,陈晓宇,李电,等. 基于DDNS的3G无线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 电测与仪表,2012,49(2):44-47.
[4]张丽楠,张淼,盛明娅,等. 基于单片机的四通道数据采集器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12):3172-3174.
[5]徐伟恒,苏志芳,张晴晖,等. 基于物联网架构和WebGIS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9-593.
[6]吴建华,付仲良,王力,等. 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排水地理信息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7):230-232,235.
[7]王亚男,王福林,朱会霞. 田间信息的远程获取与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13,35(3):92-95.
[8]陈天华,唐海涛. 基于ARM和GPRS的远程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162-166.
[9]邓建强,陈效民,方堃,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时间序列土壤墒情预测预报[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82-85.
[10]杜旭,申刚,刘中胜,等. 电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3,25(2):163-166.
采供血机构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第7篇
1 明确职责
应对各科室在血液标本管理工作中的相应职责, 进行明确规定。体采科负责血液标本的标识、留样、运送、交接工作;检验科负责全血标本和机采成分血标本的接收、处置及检测工作。
2 标本试管贴签及血液标本留取
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技术要求, 采用相应类型的真空采血管留取检测标本。试管应无裂痕、无渗漏, 容量应满足检测项目要求。献血者采血完毕后, 采血护士取真空采血管2个 (含不同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各1个, 2个真空采血管颜色不同, 规格为12/13mm×100mm) , 分别贴上献血码标签, 核对无误后, 留取血样4~5mL, 立即轻轻颠倒混匀5~8次。
采血及标本留取操作过程, 须在一个连贯时间段内完成, 以保证采集的标本与血袋内血液的一致性。一次只对一袋血液和同源血样管贴签, 在留取血样后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献血登记表、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证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采血工作结束后, 核对标本数与登记数、体检表数、血袋数一致
3 标本运送
标本应置于牢固的专用器具内运送, 运送过程中标本应加盖, 以防止标本倾倒、溢出、交叉污染。建立《血液标本运送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采血日期、采血车、采血点、温度、标本数量及记录人。标本的运输环境应与血液的运输环境一致, 存放于2~8℃冰箱内运送。
4 标本的交接
体采科工作人员执《标本送检交接单》将两个试管标本送交检验科, 双方工作人员对血液标本应进行当面交接。接收标本时应核查: (1) 标本来源、数量、采集时间; (2) 标本采集管使用正确与否; (3) 标本是否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 (标本容量、是否溶血、标识是否清晰、完整、规范) ; (4) 标本与送检单信息对应、完整。检查合格后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条码信息录入, 打印《标本交接及检验信息》, 再次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 各自保存1份。
对于交接后需立即检测的献血者血液标本, 如手工血小板等, 体采科应在试管和导管标本上加以标识。
5 标本的质量要求
体采科按照《采血操作规程》、《贴签管理控制程序》, 负责血液标本的采集、标识, 应保证采集的标本与血袋内血液一致。应按血液标识和可追溯性规定建立标本的唯一性标识, 并应在2~8℃条件下运输, 对运输过程的冷链效果进行确认并定期监测。
拒收标本的情形有: (1) 检测申请关键信息缺失或不符; (2) 标本管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不正确; (3) 标本管选用错误; (4) 标本量不足或被稀释; (5) 不符合试剂说明书要求的情形。
6 问题标本处置
不符合要求的标本, 送交人员应及时予以纠正, 重新留取或标识, 并与检验科人员共同填写《问题标本登记处理记录表》。
7 血液标本处理
检验科工作人员负责血液标本的离心、排序工作。标本接收后, 应进行离心处理。标本离心速度2000转/分, 时间15min, 离心完毕后, 按血型进行排序, 并填写《血液标本处理记录表》。
暂不检验的血液标本应储存于2~8℃冰箱内, 保证标本在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变质和损坏。对储存标本的冰箱温度持续监控, 并记录。
8 血液标本检测
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操作时, 标本和试剂加样以及试验过程自动完成。应保存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记录, 并每月对运行状态进行审核, 填写《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审核记录》。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时, 如果需要人工辅助或干预, 应对实施人工辅助或干预的人员、人工辅助或干预的时间和内容、与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的衔接等进行记录。如果是采用手工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或试验微孔板, 应完整记录每一加样和操作步骤, 填写《手工操作试验记录》, 保证标本分配的正确性及标本的溯源性, 以保证实验准确可靠。
9 标本保存
检测后的血液标本, 其保存期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二年[3], 以备患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等问题时查找原因。检验科将留样辫管血液标本保存于4℃冰箱, 至全血有效期。按采血日期将所有血液及血液制品的辫管血清标本装入适当容器内, 存放于-20℃冰箱;除“冰冻红细胞”外的所有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标本, 按月装入适当容器内, 置于-20℃冰箱, 保存三年二个月, 并建立标本保存记录;制备成“冰冻红细胞”的相应标本拣出后装入适当容器内, 置于-20℃冰箱, 按季度存放, 保存至该季度所有该类血液制品使用后二年二个月, 并建立标本保存记录。
1 0 标本销毁
检验科将检测后的血液标本及保存至血液有效期后的留样辫管标本, 填写《血液标本销毁记录》并经科室负责人批准, 由科室工作人员负责与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交接, 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并填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
高质量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 搞好标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和完善标本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并认真贯彻实施, 是确保实验室血液筛查质量的重要手段。自本站对献血者血液标本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来, 未发生血液标本差错事故, 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可靠性, 使本站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83号,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
采集与管理 第8篇
(一) 系统背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2005]406) 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 保证智能电网建设的有序推进, 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 目前各省网公司均在大力建设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 并达到的一定的覆盖率, 但整个系统的抄收成功率不是很理想,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系统的技术不够成熟和稳定, 二是供电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从管理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使该系统可以满足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
(二)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除主站系统外, 主要由电能表、采集装置、通信信道三大部分构成, 如图所示:
1、电能表
本次建设涉及的电能表主要是要求带预付费功能、能满足阶梯电价应用。所以在功能配置等方面, 除具有计量功能外, 还应具有时钟及对时、预付费、控制、通信、数据日冻结等功能。
2、采集装置
采集终端负责收集和提供整个系统的原始用电信息, 该部分负责采集用户计量设备的信息, 处理和冻结有关数据, 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主站。采集终端按安装用户分又可分为工商业用户采集终端和居民用户采集终端两大类。
3、通信
上述采集终端涉及的通信方式是目前主要的通信方式。今后大规模推广应用, 可能会以新建的专网通信方式为主, 主要有光纤专网, 无线蜂窝专网, 光纤和无线混合组网和载波和光纤混合组网。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和维护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对电量数据
制定相应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异常, 修改, 替代和复核管理办法的处理原则;根据统计要求编制常用报表格式, 以及根据用变化的情况调整报表格式, 并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修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电量负荷报表计算公式的编辑修改后进行审核确认;定期核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 及时对各类信息加以统计分析, 对异常数据要查明原因, 落实相关部门处理;CTPT参数, 费率时段修改, 旁路数据替代, 表计更换和电量追加修改后对电量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和分析统计。
(二) 对采集终端
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提供变电所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正确性核对, 日常维护, 故障排除和缺陷处理等必要的参数信息;做好各种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设备的调试, 接入用电信息, 安装, 参数设置, 配合联调和维护数据库等工作;管理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备品和备件。
(三) 对电能表
核对系统数据, 一旦发现数据有缺陷或异常, 要立即进行处理和确认, 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其他运行管理部门;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电能表计的数据进行复核和定期巡检;做好各种计量设备的检修, 安装, 申购和检定, 并且配合做好信息接入, 缺陷处理和设备检修等工作;维护电能表计, 核对数据, 设定参数, 并提供必要的参数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
(四) 对通讯通道
对专线通道, 电话和网络通道的分配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电路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的畅通, 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于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之间的通讯。
(五) 对电量主站系统
协调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信息安排, 终端设备缺陷处理和故障排除等相关工作;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站设备;认真做好采集设备的验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收集, 管理, 整体规划并统计分析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的资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生成维护, 用户权限维护, 应用软件维护和用户设立维护;在新增用户后,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档案对数据进行备份, 存储, 维护和添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的管理, 协调和技术指导, 负责为系统提供正确的数据, 维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行。
三、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的制度和流程
供电企业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流程, 这正是现在要完善的, 其内容大体包括:加强营销系统管理, 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确保系统实时反应机组的准确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认真完成系统巡回检查的工作, 及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旦系统使用部门使用系统过程中出现故障, 要立即做好巡检记录并且通知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对系统应用部门进行检查, 确认系统有问题后, 及时通知维护技术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维护, 维护人员收到通知后, 要及时处理故障, 使用人员信息中心对系统维护后信息进行汇总, 并及时反馈各部门。
四、总结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 计量和传输的任务, 是实现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的基础。只有该系统可靠, 稳定的运行, 才能实现用电检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 才能为有效推进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乃至实量电价等等电费控制策略, 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力营销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总之,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 稳定的运行, 必须建立一系列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各省网公司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仅可以对整个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性能和技术功能进行完善和改进, 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运行维护机制, 加强运行维护各部门之间及应用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的安全与准确可靠, 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甚至可以完全取代人工抄表, 真正达到实用化的目的。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哲;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丁宁;基于电能量智能监控及计费系统的负荷预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杜永平;涂庭友;;宿州电网电能量管理系统自动旁路代功能实现[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林弘;建立福建省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探讨[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7年04期.
计量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9篇
1.1 开发背景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在实施ERP及MES系统后, 对计量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计量数据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工手动录入数据, 操作复杂、数据上传效率低、出错率高, 已很大程度影响了ERP及MES系统的运行和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分公司拟设计开发计量数据采集管理系统, 将手动录入数据改为自动采集, 实现数据自动上传和各类报表打印等, 提高数据准确率以及全厂自动化管理水平。
1.2 开发技术及平台
本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实施均基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 所运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均使用Windows平台所支持的工具和技术。
1) 开发工具及技术。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是微软公司2005年底发布的企业级开发管理工具, 可开发基于Microsoft.Net Framework2.0的客户端程序、Web应用程序, 以及Windows服务和Web Service等。ASP.NET2.0是继ASP.NET1.x之后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 它在生产效率、灵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比ASP.NET1.x又进了一步。AJAX (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 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 而是有机的利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AJAX应用可以仅向服务器发送并取回必需的数据, 它使用SOAP或其它一些基于XML的webservice接口, 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 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的响应。2) Web服务器。采用机架式服务器, 安装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 启用系统Internet信息服务。本系统主要使用IIS的Web服务。3) 数据库服务器。硬件和操作系统采用和Web服务器基本相同的配置, 但硬盘容量更大, 以存储更多的数据。数据库平台采用Oracle数据库, 本系统除实时数据以外的数据均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系统所有实时数据均保存在PI实时数据库中。
1.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核心问题是关系模型的设计。对于大型的数据管理系统, 既要求能满足各层次管理需求, 又要保证较小的数据冗余度。
根据系统结构, 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连续仪表数据。用于存储如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以及进出厂和互供物料的连续仪表数据, 包括仪表编号、仪表读数、用量和时间等。2) 进出厂数据。进出厂数据比较复杂和多样, 主要有三个部分的数据:轨道衡数据、汽车衡数据和管输数据。轨道衡数据包括发出数据表、进厂数据表、轨道衡计量单表和SAP统计表。汽车衡数据包括汽车衡称重数据表。管输数据包括管输原油计量站和末站班报数据表、统计表、管输成品油首站计量单数据表。3) 基础数据。系统基础数据比较多, 各模块均有不同的基础数据。大致包含以下基础数据表:仪表信息表, 车间、装置信息表, 能源、介质信息表、陆运原油发货站信息数据表, 陆运原油品名数据表, 陆运原油数据录入人员表, 陆运原油车型数据表, 汽车衡称重站点数据表, 管输成品油品名数据表, 管输成品油储罐信息数据表等。4) 权限信息。用户信息表, 角色信息表, 权限信息表, 用户角色关联表, 角色权限关联表等。5) 其他数据。原油计量站油量计算用数据表、LIMS系统煤化验数据表。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根据数据流向可将系统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 现场数据采集;2) 自动上传数据至数据库服务器;3) 数据管理系统连接数据库查询数据并格式化数据呈现给用户;4) 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
现场数据采集通过各数据通讯接口、各控制系统、DCS接口等自动读取所需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进出厂数据、公用工程仪表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等。采集的数据通过局域网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实时数据与管理用数据不一样, 实时性要求高, 更新速度快, 数据属性单一, 需要专门的数据库保存, 将它们上传至PI实时数据库;其他数据实时性要求不高, 但数据量较大且需要保存更长时间以作历史记录和查询, 这些数据上传至Oracle数据库。Web服务器运行数据管理系统软件, 它既可以连接PI实时数据库查询实时数据也可以与Oracle数据库连接查询统计或历史数据。Web服务器同时还生成各种数据查询管理页面, 以供客户端调用。客户端用户向Web服务器发出数据管理请求, Web服务器将自动连接数据库读取所需数据, 整理、筛选后以指定的格式发送至客户端。用户通过终端浏览器即可查看和管理数据。
2.2 数据采集
针对不同的数据信号, 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采集数据:1) 现场仪表具有4~20m A信号输出或485通讯接口的采集方式。将此类仪表信号引至控制室, 添加工控机和接口卡, 将4~20m A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再连接工控机。带485通讯的仪表信号则直接连接至工控机。工控机中安装编写好的数据采集服务, 读取仪表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PI实时数据库中。2) 具有控制系统的站点数据采集方式。已有控制系统的站点, 仪表数据已采集到控制系统。但控制系统未连接网络, 数据只保存在本地。解决方法一是进行改造, 将控制系统改为PLC或者DCS;一是再添加一台工控机, 将工控机与原控制系统连接, 同时工控机连接局域网。然后在原系统中添加数据上传程序, 将数据发送至新添加的工控机, 再由工控机上传至PI实时数据库。3) 具有PLC的站点数据采集方式。PLC已将数据采集至控制系统, 且提供OPCServer, 这样可添加一台工控机连接至PLC, 编写数据读取和上传程序, 利用OPC将数据从PLC中读出, 再通过局域网将数据上传至PI实时数据库。4) 具有DCS的站点数据采集方式。DCS一般有自己的实时数据库, 并提供数据接口。可利用其数据接口读取所需的数据。
2.3 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是一套Web应用程序, 主要用于管理系统采集的各种数据。其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进出厂数据管理、公用工程数据管理、互供物料数据管理和系统配置等几个模块。
3 结论
1) 系统实现了对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 并通过各种接口将数据自动保存至数据库, 降低了人工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上层ERP和MES系统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
2) 系统提供了简洁高效的进出厂数据管理, 将进出厂数据管理功能化、模块化, 有效的解决了进出厂数据复杂多样难以管理的问题。特别是陆运原油数据管理大大提升了原油发出数据和进厂数据的对量功能, 使得对进出厂原油数据有了更高效的管理。
3) 全厂实时数据监视可查看各装置实时运行数据, 且具有超限报警功能, 使管理者能更方便的了解各装置的运行状况, 为各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洪峰.VisualBasic2005技术内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郝刚, 袁永刚, 严治国, 何宇光.ASP.NET 2.0开发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段超.ADO.NET2.0高级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曜, 张青, 范颖, 王继诚.Oracle9i中文版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采集与管理 第10篇
1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
1.1 系统组成情况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比较复杂, 组成元素也非常多, 主要涉及采集终端、监控设备、通信通道以及系统主站等。该信息采集系统的核心在主站层, 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构成了主站层的网络系统。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 整理后传送至内部, 且做好有关的管理和使用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肩负起联系其他系统, 做好内部安全管理的工作。对数据采集层而言, 主要对各个采集点范围内的电能信息做好搜集和监视工作, 甚至还会涉及到对各个用电场所的信息采集终端, 但是在远程和本地的通信通道中, 主要负责总线通信、载波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在远距离通信工作中, 主要负责对光纤、230M无线专网、拨号和通用分组无线技术, 例如GPRS、CDMA等进行信息监控和采集。在采集点的监控设备方面, 都包含了用户配电开关、无功补偿装置、各种各样的电能表, 以及有关的测量设备等, 这些都是电能信息的采集源和主要监控对象。
1.2 建设模式的实例探析
下面就以某电力用户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点, 建设主站层的时候, 该系统主站是某企业统一研发的, 经过核查不仅符合我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该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现有的系统主站基础上, 建立了新的集中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 在营销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 其接口不仅连接更加紧密, 而且使用采集器进行资产方面的管理工作, 在营销系统中达到了装拆管理的功能,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
第二点, 在采集器设备方面,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设定了标准进行招标, 在同一采购过程中, 各个部门都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货物的订购。
第三点, 在通信通道和接口方面, 为了达到更好的通信效果, 采集器和信息采集系统主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使用了公网无线, 使用的类型和费用都是按照标准制定的, 使用SIM卡采购领用模式, 在专变用户采集终端上使用卡领用方式。
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对于主站管理人员而言, 做好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作的重点, 如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其造成的后果和所担负的责任都非常大。因此在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 对系统所采集的参数和数据要及时核对, 对照是否出现异常, 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 同时报告到至直属部门领导, 积极配合维护人员对故障的分析工作, 及后期的安装调试工作。
除此外, 主站人员对采集设备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记录和处理, 派发工单让运行维护单位进行维修, 工作人员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 决定是否有必要到现场维修, 而主站人员要根据最终的结果确定对应的处理流程。系统主站的采集人员, 及时把终端的数据核实一遍, 分析数据是否有故障隐患, 如果有异常要及时上报, 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在整理日常资料的时候, 发现用户资料异常, 或数据出入太大, 要及时让维护单位进行处理, 对处理的经过结果要了解清楚, 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起在很大的帮助。
维护单位到达现场后, 无论问题处理如何, 在2个工作日就要给予以回复。通过故障结果使用不同的处理流程, 整体处理工作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 如果发生延误工作问题, 主站管理人员及时催促。
如果是用户电能表出现问题, 要发故障处理流程, 当结果返回后, 整个维修过程结束。如果是用户违章用电造成, 要及时发送违章用电处理流程, 结果返回后整个流程也就结束。如果是485故障问题, 维修人员对终端和表计口及接线情况进行仔细检查, 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问题后, 及时予以解决和恢复, 在结果返回后整个流程宣告结束。在数据采集的终端出现问题, 运行维护单位要及时派发采集终端的更换流程, 同样是当结果返回后整个流程工作宣布完成。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了一些有效措施, 例如自动抄表中, 专变终端使用一个月后, 运行单轨制自动抄表结算, 如果是低压采集设备, 在投入使用三个月后, 进行单轨制自动抄表结算。自动抄表能力达到要求后, 在每3个抄表工作日内做一次人工抄表, 同时把远程抄表数据和现场的实际数据进行比对, 校对合格后继续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对损线进行自动计算时, 有关人员定期对全覆盖区域的线损情况进行审查, 如果有超标台区, 积极进行分析和调整, 继而做好方案进行整改, 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落实, 针对有些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性,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尖锐的, 一定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益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总结
专变、公变和低压领域中都是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采集对象, 因此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大, 而工作量也非常大, 如果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应用这样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提高电力营销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同时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电力用户的满意度, 促进了我国在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彬, 刘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配电网应用研究[J].陕西电力, 2012 (05) :56-58.
[2]何剑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解决对策[J].广东电力, 2011 (05) :100-102.
采集与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用电监察;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用电量也在逐渐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用电问题,因此强化我国用电监察管理,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在用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用电技术水平,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加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二、用电信息采集的用电监察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十一五”过程中大力开展一系列的节能减耗措施,从而保护社会自然生态环境。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产业也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用电量不断的增加,一些窃电问题在电力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自身利益将电力伪造铅封、反接等,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的售电量严重流失,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直到监察管理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减少窃电问题,促进电力企业快速发展。
三、构建基于信息采集系统的用电监察管理体系
在构建用电监察管理体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用电监察相关知识,用电监察管理主要是对电力企业的营业点范围进行管理,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履行自身主要职责。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如果有违反用电行为时,监察管理人员有权力对其进行停电整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多出现任何问题;
2.用电监察对窃电问题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关制度来判断在用电过程中是否存在窃电问题,如果发现应该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3.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阶段用电窃电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用电监察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4.加强用电监察管理的有效措施,在开展监察工作时,需要将其提高到法律高度,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和公安、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做好交流工作,从而避免窃电问题的出现。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添加各地区的防范监察处地点,并做到建立完整的反窃电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将反窃电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增加地区的相关设备仪器监测数量,完善各地区的用电系信息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用电监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5.构建完整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用电监察管理体系。第一,需要明确所管理的目标,将目标进行界定,并规划出一份科学合理的监控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将监察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第二,明确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用电监察的各种因素表现出来,但是其数据较为复杂,指标结构也是从不同的层次中形成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监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第三,预选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将用电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再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第四,将指标体系今夕你给完善,并明确各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从而方便监察管理工作开展。
四、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重点用户管理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仅仅围绕建设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电监察管理顺利开展下去。在建设时,还需要具备完整的设计理念,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同时还需要明确用电采集系统与用电服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定位,并保证用电信息在采集的系统功能、技术性能、关键指标等方面上都满足用电监察管理的指定要求,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基于信息采集系统的用电监察管理自定义平台
在开展用电监察管理工作时,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通过信息查询的营销核心业务进行管理,整理出用电信息的关键数据与问题,同时还需要将传统的营销业务服务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项更加灵活、高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电监察管理自定义平台。现阶段,营销服务业务在整理用电信息时,其数据信息非常变化,只有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才能将其中的问题找出,并建立一项营销业务质量管控的主题库,要保证该主题库要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制定标准为参考,并满足电力公司管理的所有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保证主题库中的两大数据模块完整,业务预警监控、经营成果监控这两点。在工作过程中业务监控是对电力营销业务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并保证完成的工作质量;经营成果监控是指对电力企业的用电量、用电价格、用电费用进行监控,保證相关工作数据信息符合制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电信息监察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六、总结
本文对用电信息采集的用电监察管理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电信息采集的用电监察管理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杨.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用电监察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刘伟防.基于用电信息采集全覆盖的线损管理[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卢汪节,李文芳,郑抗震.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费管理模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96-99.
采集与管理 第12篇
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对于监督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检测与试验过程中建筑材料检测仪器与试验机械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目前,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现有试验机械与仪器均为手工操作、人工读取试验数据, 普遍地存在着试验仪器自动化程度低、试验人员工作效率不高、重复劳动繁琐复杂、试验周期较长等缺点;同时, 在试验数据的获取方面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偶然误差较大的不足。基于上述原因, 在建筑行业中广大建筑材料试验人员迫切要求进行建材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以适应经济建设、行业发展与现代管理制度的需要。
在此, 针对建筑行业中的建筑材料检测所应用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过程, 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 以实现建材检测中的试验过程与试验数据获取自动化, 数据处理标准化与智能化, 数据管理计算机化为目标, 在现有试验仪器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建材检测仪器的现代化技术改造, 开发研制了新型智能建材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
1 系统结构
针对我国目前现存的绝大部分试验设备与机械均为手工操作, 而更换新的试验机械又必将花费大量的资金的实际情况, 提出立足于现有设备 (主要是针对力学试验设备) 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改造方案, 而当前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技术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情况下, 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主要包括试验机自动控制模块、试验数据采集模块、试验数据管理模块三大部分。
2 试验机自动控制模块
试验机自动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为根据给定的试验方法与试验参数通过下位机 (试验设备控制机) 对试验过程进行自动控制, 读取试验机各个部分的工作状态, 输出计算机控制指令, 如开机、加荷、加荷速度、卸荷、停机等指令, 以使试验机能够按照预定的动作次序准确地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在试验的进行过程中, 下位试验控制机首先读取数据库服务器上的相关试验报告信息, 并将此信息通过下位机上的人机交互界面显示给试验操作人员。然后试验操作人员根据计算机所给出的提示信息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试验, 同时下位控制机根据试验机反馈的信息依照预定的试验流程逐步下达动作指令到自动控制模块的动作执行部分以实现实验机械对建筑材料的压缩、拉伸、弯折等试验项目。
3 试验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的主要功能为通过下位试验控制机上的数据采集卡读取设置在试验机械与设备上的各类传感器所反馈的数据, 并将该数据作初步的处理后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保存等待进一步处理。
现以力学试验机表盘数据的读取为例来说明数据采集过程的实现方法。在对试验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利用原有设备上的试验功能使改造后的试验设备能够与整个系统结合紧密、运行稳定, 同时也必须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在这里, 采用了数字码盘与试验设备的数据表达机构的指针拉杆进行关联来获取试验设备的试验数据。如图2所示, 通过机械机构将试验机的数据表盘指针拉杆横向位移转变为数字码盘的转动, 进而驱动数字计数器进行计数操作。数字计数器将计数结果通过计算机接口板传输到计算机内部进行数据预处理, 最后将经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保存。
与其它的方法相比, 在进行原有试验机的技术改造时采用数字码盘进行数据采集有着明显的优点: (1) 在保证原有试验设备试验精度的同时, 能够有效的避免人工读取数据时的误差; (2) 能够保证数据采集可靠、准确地运行, 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3)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技术改造费用, 节约资金。
4 试验数据管理模块
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为对所有的试验数据进行保存、处理并生成相应的试验报告, 同时提供试验数据的查询、统计及档案管理功能。
在建立与应用现代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软件开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提供的功能以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管理信息系统 (MIS) 正是应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以管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所建立的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综合系统。实际上, 任何的企事业单位均有信息流动, 均有信息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正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中的处理日常业务和产生各种报表的要求, 以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人力, 保证质量。
在建材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 提出了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为设计准则, 以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为核心, 以计算机局域网络为网络架构, 应用关系数据库模型来进行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开发工作。
如图3所示, 试验设备与仪器将试验传感器上所得到的信号传输到下位机 (试验设备控制微机) 中, 下位机将试验的原始记录进行数据预处理后通过局域网络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中与相应的见证登记信息 (送样单) 结合形成试验报告后存储起来等待进一步处理。试验管理人员对试验报告进行编辑、修改并报请审核后, 才能够生成打印格式的试验报告报表用于打印输出。生成后的试验报告报表一方面作为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发放给用户 (委托单另一方面报送财务并进行留档、计费等处理。
在生成相应的试验报告后, 试验管理人员便可以方便高效地对试验报告的内容进行查阅、统计及年度档案管理等工作。通过内部计算机局域网试验管理人员能够实现随时对任意试验报告按照一定的查询条件进行查找定位、调阅或编辑试验报告内容、打印试验报告;实现按照特定的查询条件, 如工程名称、生产厂家、试验日期等进行试验报告的分类统计, 从而查找到符合特定查询条件的试验报告;实现按照各个工程分别进行试验报告自动计费, 即将每日所生成的试验报告按照该试验报告所属的工程名称进行记录、汇总、计费等操作;实现试验报告档案管理, 即可以创建、调阅、修订试验报告档案数据。
综上所述, 试验数据管理模块所提供的各类功能显然可以大大地缩短试验数据处理时间, 实现试验报告的机上审核, 实现试验数据的保密功能及数据安全性管理, 实现试验数据的档案管理和统计查询功能。这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小试验人员的工作负荷方面也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5 结论
对建材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说明。通过在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公司、第三建筑公司和中铁十三局的建材质量检测站的实践表明, 对于提高建筑材料检测试验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减小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试验质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达到了预期的应用效果。同时, 对于将来开发能够达到检测过程全面自动化、智能化的建材检测系统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与管理》编委会.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钱瑞芳.建筑结构质量检测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阙沛文.微型计算机在检测技术及仪器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4]沈兰荪.智能仪器与信号处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5]王锦标, 方崇智.过程计算机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