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并购能力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201

并购能力论文范文(精选11篇)

并购能力论文 第1篇

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 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 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 目的在于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等。从世界范围来看, 并购经历了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金融杠杆并购和跨国并购为特征的发展过程, 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 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背景下, 并购交易发生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规模更大。

在中国总体经济实力跃升、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以及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 我国企业并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前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国内并购数量屡创新高, 但平均规模仍然不大;二是海外并购中能源及矿产行业为热点, 涉及金额巨大;三是与VC/PE相关的并购持续增长, 主要集中于高科技行业。近年来, 中央企业积极开展并购活动, 一是通过资本运作, 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二是通过产业整合, 积极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三是通过市场布局, 着力打造行业龙头。

二、中央企业并购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并购思路应当拓宽。现有并购活动通常以扩大规模和产能为目的, 而对于通过并购立足新兴行业和战略性行业、获取目标对象特有优势、联合并购等意向不足, 还需更新观念, 拓展并购活动的行业、地域、对象和方式。

(2) 并购行为需要引导。一是总体导向、目标要求、策略措施等缺乏清晰战略规划, 并购工作指导力度有待加强;二是没有建立并购运作机制, 对决策流程、工作程序等缺乏指导和规定, 不利于切实提升并购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 也影响企业正常规范运作。

(3) 并购能力亟待增强。一是并购整合工作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甚至需要起死回生的能力, 一些并购活动因为在整合期望等方面对卖家缺乏较好的吸引力而受阻;二是缺乏通晓产业和财经专业, 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特别是海外并购活动经验的专家人才。

三、中央企业加强并购的主要措施

(1) 确立并购原则。一是并购活动必须以总体战略为指导, 加强战略性、前瞻性, 不能简单考虑扩张规模、产能, 或跟风进入其他领域。二是要围绕主业开展并购, 以完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获取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三是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不能进行超过自身实力和承受能力的并购活动。

(2) 明确并购方向。一是要抓住国家落后淘汰产能、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机遇, 通过并购在竞争性行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同时, 顺应国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导向, 通过并购做优做强。二是选好并购对象。要积极抓住同类合并、主辅分离、产研结合等政策性机会, 通过央企之间的兼并重组, 将自身打造成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央企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 积极并购地方国企进行产业整合, 通过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加快自身发展。将具备核心专业能力、市场规模、资源优势等特质的民营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或进行股权合作,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三是探索海外并购。部分中央企业可发挥工程技术优势参与国外资源类资产竞争,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后续资金投入等方式在此类国家地区获取资源资产, 还可以联合其他主体进行投资并购, 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3) 建立体制机制。一是筹划并购总体战略。结合现实机遇制定并购总体战略, 从战略投资、资本运作、优势整合、提升管理等方面为开展并购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是建立并购决策机制和工作程序。针对并购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环节设计好决策机制, 确保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高效决策, 适应并购活动对报价条件、时间窗口等的较高要求。三是培养锻炼专业队伍。从制定战略、进行运作到后续整合的全流程应有计划地安排骨干参与, 培养内部并购团队, 并从中选拔领导干部梯队人员。四是搞好相关研究。一要将有关鼓励和优惠政策运用到位, 减小并购活动的成本与障碍;二要在把握经济产业发展节奏基础上, 依托分子机构等多渠道搜集研究企业信息, 积极物色并购机会。

(4) 增强资金实力。一是扩大并购资金来源, 包括自身积累、剥离非主营业务获得资金、引进外部投资者联合操作、利用资本市场募集、寻求并购贷款等工具。二是提高支付能力, 包括通过有形资产换取股权、以品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注入、采取换股并购以及承担负债并购等方式。

(5) 积极化解风险。审慎调查并购对象, 主要包括企业隐性债务、管理团队、人员安置、环境等风险因素, 并积极剥离不相关业务。对于并购地方国企, 要关注历史遗留问题, 以及地方政府承诺的法律约束力。对于海外并购, 主要风险因素是政治风险, 要借助有关方面力量, 积极与所在国审批机构沟通。

(6) 注重整合工作。首先要对被并购方释放善意, 加强沟通, 做好公关宣传工作, 妥善处理协调相关方面利益, 实现平稳过渡;其次要制定明确清晰的目标计划, 委派专人机构积极实行财务资产、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改造整合, 确保被并购企业尽快发挥价值, 防止整而不合甚至成为累赘的情况。

摘要: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并购活动的数量、规模、领域日益扩大, 中央企业是其中的主力军, 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在对外的能源与资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兴起时间较短, 包括中央企业在内, 经验和能力也有所欠缺, 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加强中央企业并购能力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有益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中央企业,并购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鹏.中国企业如何参与海外并购[J].中国经贸, 2009 (03) .

[2]车国玺.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并购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11.

企业并购律师实务签订企业并购协议 第2篇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3-30 17:23评论:0

企业并购律师实务——签订企业并购协议

一、企业兼并协议概述

并购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在充分协商并就企业并购诸多事宜达成一致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由并购双方的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人员签订企业兼并协议,或者说企业并购合同。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极为费时、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交易标的也很复杂,所以企业兼并协议作为保护双方权益的法律文书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标的复杂,所以企业兼并协议通常由一系列相关的合同组成,可以分为《并购意向书》和正式的《企业并购协议》两类。

《并购意向书》是并购双方谈判后就并购事宜达成的初步协议,也可称为 《备忘录》。其作用在于:并购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可以作为继续磋商的基础,同时可依此作进一步的审查作业。并购意向书是否有法律约束力,一般由双方在并购意向书里面明确约定。通常来说,意愿书中的某些条款,往往是会具有约束力,如保密条款、费用分摊条款、谈判期间目标企业不能再与他人洽商并购条款,而其他条款则不具约束力。

签订《并购意向书》后,双方即有一个初步的谈判方案,在此基础上双方就并购细节继续磋商直至形成最终的兼并协议。依据企业并购交易方式的不同,兼并协议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

如果采取资产收购方式,则兼并协议比较简单,并购双方只要签订《资产购买契约》即可。资产购买契约侧重于详细说明并购标的的各项财产,并将其列为附件。

如果采取股权收购形式,则较为复杂:若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全部的股权,那没并构双方须签订《股份购买契约》或《股份转让契约》;若是只并购一部分股权,则并购双方还需要再签订《股东协议书》(或《合资契约》)。签订股份并购契约时,通常常同时需要签订很多互有关联而必须同时洽商而定案的契约,如在完全股权并购下的人员留任契约或竟业禁止契约。甚至包括在形成合资企业下的技术授权、供应或销售契约。如果采取合并的并购交易方式,那么依据合并的形式不同,可以签订《吸收合并协议》或者《新设合并协议》。

无论并双方签订的兼并协议是何种类,有一些条款是基本的共用的条款:如并购双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并购协议的标的、并购价格、价款的支付时间和方式、被转让企业在转让前债权债务的处理、产权的交接事宜、被转让企业员工的安排、与并购协议的各种税负、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的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与合同有关的争议的解决、合同生效的先决条件及其他交易双方认为需要订立的条款。但是不同的兼并协议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下面逐一详细论述。

2.各类兼并协议

资产收购洗协议、股权收购协议、合并协议作为企业兼并协议的三种最主要的协议,协议主要条款上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1)各类兼并协议的共同的重要条款

1)陈述与保证条款

陈述与保证条款可谓是兼并协议中的最长的条款。内容也极尽繁琐,但是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约束目标公司的条款,也是保障收购方权利的主要条款。后面的其他条款又以该条款为基础,所以它对于收购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来说收购方的法律顾问的资力越深,相关业务水平越高,那么这一条款的内容就越详细,对收购方权利的保障也越全面。

陈述与保证条款在并购契约上通常表示为买方是“依契约约定的条件及出卖人的陈述及保证下,而同意购买该股份或资产”的形式。据此,卖方对于有关的公司文件、会计账册、营业与资产状况的报表与资料,均应保证它的真实性。尤其关于公司负债状况,买方应要求出卖人就公司人对第三人所负的债务,开列清单,并保证除该清单上所列债务外,对其他人不负任何债务。由于陈述与保证条款的对于并购双方而言都极为重要,所以并购双方协商的主要时间,一般花在陈述与保证的范围的磋商,以及如果卖方这些陈述有错误时,卖方应如何赔偿买方。

2)履行契约期间的义务

兼并协议签订后可即时履行,亦即卖方交付标的物(如股票),而买方交付价金。但是可能基于某些理由,而使收购契约签订后而尚未完成交割或支付价金。其理由可能是因为须等待政府有关机关核准,或者此项股权移转需债权人同意方有效,或者根本买方还须再作一番审查后才交割。此外,也可能须取得供应商、客户、房东的同意,因为其与该公司的契约中规定,如公司控制权若有变更需其同意,方得延续卖方与该第三人原有的合约,否则可终止契约。事实上,在磋商契约的拟定过程中,买方仍继续其审查工作,以便更了解目标公司状况,发现现存或潜在的问题。

签订兼并协议,是整个交易行为的开始,到了交割日,双方移转股份或者者资产及交付价款时,则为交易行为的终结。这一期间是双方一个敏感的过渡时期。对买方而言,因股份尚未正式移转,未能取得股东或者所有者的合法身份,从而无法直接参与目标公司的经营;就卖方而言,其可能因为股权即将移转而降低经营意愿,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因此为了避免双方权利义务在这段期间内发生变动,最好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双方当事人在此期间的权利与义务。

在此期间,双方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双方应尽快取得并购交易所需的一切有权第三者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卖方承诺将于此期间内承担妥善经营该公司的义务;为维持目标公司的现状,防止卖方利用其尚为公司股东的身分,变相从公司获取其他利益,减少公司资产价值,卖方在此期间内,不得分派股利或红利,并不得将其股份出售、移转、质押或作其他处理;此外,非经买方同意,亦不得与第三人有任何对目标公司的营运或财务状况有损害的行为;双方对于收购契约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负有保密的义务。

3)履行兼并协议的条件

并购双方签订兼并协议的时候,常将协议的签署与标的的交付日期分开。因为签订协议之日,表示双方就收购股份一事已达成一致,但是只有当双方依协议履行一定义务及有关要件具备后,才开始互相转移标的与支付价金。

因此,契约履行的条件指,如果一方没有达成预定的条件,另一方有抗辩的权利,可以在对方尚未履行预定的条件前,暂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即完成交易)。譬如一方要求他方须获得股东会与董事会必要的同意。此项条款是保障买方在卖方不完成其应作之事时,买方不须受任何处罚。

契约履行的义务及条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至交割日时,双方于本次交易行为中,所作的一切陈述及保证均属实;双方均已依收购契约所订的条款履行其义务。例如卖方已依约提供有关报表,以供买方审查;并购交易已取得第三者一切必要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双方均已取得本项并购行为的一切同意及授权,尤其是各董事会及股东会关于收购行为的决议;待一切条件及义务履行后,双方始互负转让股份或者目标企业资产所有权及支付价金的义务;卖方应于交割日将股份转移的一切有关文件交付买方,同时,买方亦应依约支付价金给卖方。至于交割日的确定,在签署并购协议的时候,双方通常难以预测交割要件何时才能够具备,因此无法确定交割日。因此一般作法是在契约中约定,当交割条件具备时,买方以书面通知卖方指定交割日。但双方必须在契约中规定交割的期限,逾期仍无法交割者,除非双方另有延长的协议,此兼并协议就失去其效力,以免双方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4)股票及价金的提存

股份购买契约签署的目的,是当约定的条件及义务履行后,双方均能依约移转股票及支付价金。而在跨国性的收购活动中,若双方并无足够的信赖关系,为确保双方均能诚信履约,在收购契约签署的同时,亦可约定将股票与价金提存第三人(通常为银行或律师)。提存的意义,系指双方将尚未移转户的股票及价金,提存在双方所同意的第三人保管,除经双方指定授权的代表外,任何一方不得自保管人处取回股票或价金。

5)交割后公司的经营管理 假如收购方取得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份或者全部资产,那么一般来说收购方可以取得目标公司全部控制权。日后关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可自主在法令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制定。如果仅收购目标公司的部分股份,自应按照取得股份的比例,就有关经营管理的权限,作明确约定。另外关于雇员的留任问题,双方一般可以在兼并协议中明确规定如果内部雇用人员确实无法维持某一既定标准,或无法达到某一预定的增长率时,有权加以更换。

6)损害赔偿条款

在兼并协议中,损害赔偿条款可以说是是最难达成一致的项目之一。如果某方违反契约规定,另一方可要求损害赔偿。譬如,如果卖方“陈述及保证”其拥有某项资产,结果发现并没有,则买方可对此资产的价值,要求赔偿。买方通常常要求将部分价金寄放于第三者,如果卖方违反保证而须偿付买方时,可直接用以偿付损失。此外,鉴于“损害额”认定上很困难,双方通常会另外预定“损害赔偿金额”。

7)其他常见的条款,如:此项交易所发生的赋税及费用由哪方负担。并购双方签订兼并协议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风险分担问题。因为并购交易的风险很大,交易双方若能达成协议,签订收购契约,则契约上的许多条款必然表现出双方在各项风险分担的共识。一方对无法接受的风险往往试图将风险转嫁给对方,这种风险转嫁意图往往体现在以下方面。

卖方为限制本身由于未知晓而承担过多风险,故希望在契约上以“就卖方所知”作陈述,“卖方所知”仍然是一个很模糊的用语,因此双方进一步加以界定,例如说卖方从目标公司内部人员所知的范围。

对于损害赔偿,卖方亦常要求交割后某期间内发现不实才予赔偿,譬如一年。但是,买方会要求更长的保证期间,甚至依不同的“陈述与保证”及发现不实的困难性,分别制定不同的保证期间。此外,卖方也常要求订出赔偿金额不可超过某一金额,或者赔偿金额须达某一金额才赔偿,若只是一点点轻微损失即不必追究。买方则常希望保留部分价金,以备交割后发现资产不足或负债增加时加以抵销。但也可获得卖方承诺,以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保证负责此项损害赔偿。在股份收购的契约,买方最关切的是是否有负债的承担。有的负债包括股权收购前,卖方因其所有的车辆出车祸、客户在其营业场所跌倒等正进行的诉讼的潜在赔偿,或因过去侵犯商标或专利权、不良产品对客户造成伤害等使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害赔偿,这些均非卖方故意不揭露或自己也搞不清的负债,而是发生损失的机率未定或赔偿金额未定的潜在负债。

因此,买方所争取的是“与卖方划清责任”,要求在正式交割前如果有负债完全归于卖方。此外,收购后若发现有任何以前卖方未披露的负债,不管是故意或过失,均由卖方负责。但是仍要注意的是,公司股权的移转并不影响债权人求偿的对象,买方收购目标公司后,仍须先清偿该债务,要依“股份购买契约”向卖方求偿,但是卖方届时是否具清偿能力,尤应注意。

总之,买方对目标公司真实状况的“无知”,必须获得卖方的保证。但卖方是否愿在契约上答应给予保证,取决于双方协商时的谈判力量及价格上的调整。在某种低价上,买方会同意放弃一切保护,在某种高价上,卖方也会同意一切保证。事实上,买方对风险的控制,除了在“陈述与保证”条款与损害赔偿条款上明确约定外,尚可通过“支付价金”的妥善安排,来达到目的。

(2)各类兼并协议各自侧重的条款

1)资产收购协议

资产收购协议侧重于目标公司资产的移转,应当特别注意有关资产的盘点交割,并要求卖方将目标公司的一切有形、无形资产开列清单,以资凭据。在资产收购协议中,陈述及保证条款为最重要条款。收购方也可要求卖方(系公司)里的个人(主要经营者或股东)作此项保证。

在风险的分担方面,买方不承受目标公司原有债务,但是以下风险可能会由买方承担,收购方在签订兼并协议时应当尤为谨慎:卖方的欠税;在同一处所继续使用同一资产,则对卖方原来所发生的环境污染仍应负责;对卖方原所雇员工有若干义务;卖方原产品若有暇疵,可能亦须负责;须以合理及相当的对价取得资产,否则可能被撤销其让渡行为,而必须返还资产。此外还应当注意各类不同形式资产的法定移转方式、移转时间等。例如:不动产以及一些特殊动产(如厂房、土地、车辆、船舶等)的转移必须到不动产登记部门变更登记才能完成所有权移转,而动产则以交付为所有权移转方式。

2)股权收购协议

股权收购协议以目标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股份为交易的标的,这就决定了并购双方在签订股权收购协议的时候除了前述共通的条款以外还要要注意以下事项:其一,签订股权收购协议的主体是收购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其二,如果只是收购部分股权的话,那么要注意变更股东名册;如是收购全部股权的话,那么要考虑并购交易结束后是保留目标公司主体资格还是注销,相应的要到登记部门进行变更登记。再次,收购方应当与目标企业明确约定并购交易结束后经营管理层的改组程序。最后,是关于原目标公司雇员的留任以及福利待遇的调整。

3)合并协议 兼并协议必须经各方董事会及股东大会的批准。

吸收合并协议中较为重要的条款有:其一,续存公司增加股份的数量、种类;其二,续存公司对被并入公司的股东分配新股的规定;其三,续存公司应增加的资本额和关于公积金的事项;其四,续存公司应支付现金给并入公司股东的条款;其五,兼并各方召开股东大会批准该合同的日期。

如是新设合并公司,合同应包括如下内容:其一,新设公司发行股票的种类和数量;其二,新设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三,新设公司对合并各公司的股东分配股份或现金的规定;其四,新设公司的资本额、公积金的数额及规定;其五,合并各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批准该公司的时间和进行合并的具体时间。

并购加速有助提升大企业定价能力 第3篇

从2005年4月开始,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直到2006年1月才出现了持续至今的强劲反弹,这样的反弹是出于大部分人预期的。

钢价强劲反弹、上市公司业绩环比将大幅增长

2006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强劲增长。从OECD国家的领先指标和工业生产增长率走势可以看出,全球主要工业国的经济状况较好,这直接拉动了钢铁产品的需求,我们注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钢表观消费量的同比增长率从2005年9月开始持续增加(图1)。由于国际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其他国家和地区产能扩张不明显,钢材价格更多的是受需求波动的影响。超出预期的需求增长促使钢材价格2006年1月开始强劲反弹,CRU全球钢材价格指数几乎创出新高(图2)。

2006年以来,国内经济继续向好。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29.6%,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6.7%,汽车产量累计增长31.8%,家用电冰箱产量累计增长31.6%。建筑、机械、汽车、家电行业的用钢量约占我国全部用钢量的近80%,这些行业的迅猛发展强劲地牵引了对钢铁的需求。

钢铁产品基本上是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割裂现象,但并不能影响价格走势的方向。由于国际价格的高涨,国内钢铁出口量迅速增加,2006年1—4月,中国共净出口钢4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0万吨(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供给压力。

受国际钢价上涨带动、中国钢铁出口增加和国内需求旺盛的影响,国内钢价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弹,特别是板材价格反弹力度较大(图4)。

钢材价格是影响钢铁企业盈利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随着钢价的大幅反弹,我们预计,钢铁上市公司第二季度的业绩将出现环比的大幅增长,特别是以中厚板、热轧板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从产品上比较,毛利空间较大的仍然是板材,螺纹钢虽然毛利空间有所恢复,但相对板材仍然显得较窄(图5、6)。

并购重组逐步拉开序幕

由于我国钢铁行业厂商众多,市场集中度偏低,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将提高行业集中度作为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序幕逐步拉开。

继宝钢集团与马钢集团和八一钢铁集团相继签订战略联盟和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宝钢集团举牌邯郸钢铁再次引发对钢铁行业并购的猜想。另外,我们猜测,济南钢铁、韶钢、包钢等都可能成为被并购的目标公司。此外,鞍钢和本钢的合并工作在逐步推进,武钢合并鄂钢、柳钢,唐钢与宣钢、承钢合并组建新的唐钢集团。各大钢铁巨头纷纷通过“圈地”扩大自己的规模,为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好基础。当然,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但是,随着外资在钢铁行业并购案例的出现,在政府部门加强对钢铁行业并购的引导和督促下,钢铁行业并购整合的进程将会有所提速,而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铁集团将重任在肩。

大型钢铁集团优势更趋明显

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在钢铁行业整合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以宝钢、鞍钢、武钢为代表的大型钢铁集团将取得优势。钢铁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助于大型钢铁企业对钢材价格影响力的提升。大型钢铁公司大都地处沿海,有利于获得稳定低廉的进口铁矿石资源。随着我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提高,靠近沿海港口的大型钢铁项目将在未来享有成本优势。

鞍钢营口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房城港项目正在积极争取,首钢唐钢投资的曹妃甸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这将成为这些大型钢铁集团未来发展的动力。

提升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能力 第4篇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的并购规模较小、次数较少, 并购的目标地区主要局限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香港地区, 涉及的主要是石油化工、航空等少数垄断性行业。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地方性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更小、数量更少, 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因能力有限, 很少涉入。自1997年以来,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国有大型企业, 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也成为跨国并购的新生力量;海外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并购案例与日俱增;并购地区由美国、加拿大、印度等拓展到欧洲, 并购所涉足的行业也由少数垄断性领域延伸到电气、网络、饮用水、医药等领域。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结构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产业和行业分布结构。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涵盖了所有三次产业, 但就并购金额来看, 第一次产业最多, 其中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 涉及金额动辄上亿美元。著名的如“中海油”2002年的三次海外并购, 涉及金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 最大的一次近10亿美元。其次是第二次产业, 石油冶炼、化工、电气、网络、汽车制造和家电等行业, 都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并购, 著名的如TCL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第三次产业最少, 并购涉及金融、通讯、IT等行业, 著名的有浙江万向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

2.全球区域分布结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在全球区域分布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 如石油行业的海外并购主要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矿产行业主要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地区, 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 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实体, 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二是投资额分布区域较分散。海外并购投资额分布区域为北美、南美、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从2002年和2003年我国企业参与的海外并购案例来看, 大多涉及亚太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和地缘上的优势, 亚洲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选区域, 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丰富的油气资源, 韩国、日本等国先进的技术都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所稀缺的。另外, 北美的技术, 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便利, 成为我国高科技企业海外并购的首选。近年来, 欧盟对我国商品尤其是制造业设置了层层贸易壁垒, 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并购欧洲当地的企业成为我国企业进军欧洲的重要途径之一。

3.并购活动主体结构。虽然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 但迄今为止, 参与海外并购的主体基本上全是企业, 包括国有、股份合作制和私营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纵向来看, 早期参与海外并购的几乎全是国有企业, 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 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开始活跃, 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著名的除了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外, 还有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的CDMA手机分部等。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问题

企业并购是充满风险的投资行为, 而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 实务操作程序更复杂, 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更大, 风险也就更大。实践证明一般并购的平均成功率只有40%, 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30%, “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几, 即使经验丰富的国际大公司在跨国并购中也很少成功。虽然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绝不是一个偶然为之的行为, 但是海外并购并不适合每一个本土企业特定的企业是否应该采取海外并购的发展战略, 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全面分析, 切不可操之过急。

1. 实际操作难。

除了面对被并购国的各种干预之外, 我国本土企业海外并购还将面临操作上的技术难题。一是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我国确立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思路, 商务部也加强了关于本土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力度, 并且制定了一些优惠措施。然而, 目前我国现存的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海外并购的具体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还没有关于海外并购的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规范, 企业“走出去”普遍处于无序状态, 对海外目标企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和效果。二是缺乏法律法规。在我国, 有关企业并购的立法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 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而言, 明显滞后, 具体表现在并购法律体系残缺不全、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与并购活动配套的社会保险、外资外汇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大多是以“条例”、“规定”、“通知”、“暂行办法”等名称出现的行政性法规, 这就影响了实施的效果, 容易使经济主体产生短期化行为。

2. 企业整合难。

我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 一是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问题。我国本土企业与海外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鸿沟, 如何既吸收西方企业文化的积极方面, 又保留本土企业的文化优势, 是考验企业家智慧和能力的难题。二是如何留住被并购的海外企业中的优秀人才, 如何激发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和营销团队的积极性, 是我国海外并购企业家的第二个难题。三是我国本土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缺陷, 与海外成熟企业治理结构相比, 存在明显差距, 如何设计和搭建并购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是我国海外并购企业家的第三个难题。此外, 对于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其它常规运作, 也必须谨慎地处理, 否则一招不慎, 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例如:如何将本土企业的低成本经营模式与被并购的海外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技术领先优势结合起来, 如何安排不同企业之间的股权和资产, 如何做好社会关系的融合、企业和员工能力的互补、新企业全方位愿景的构建等均颇需功力。

提升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能力

1.制定海外并购的战略。任何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制定详细的近期和远期战略, 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确定投资项目的优缺点, 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战略性并购是指将并购行为作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通过并购来完成或强化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很少, 著名的国际品牌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要制定发展品牌的战略, 创立自己的品牌、名牌, 不断突破自我, 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

我国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功能, 为企业海外并购创造条件, 促使海外并购活动顺利进行。一是应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二是针对大部分海外并购企业融资渠道不宽的问题, 积极引导并购企业与相关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银企合作,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3. 大力开发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培养一批具有跨国经营知识、具备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管理、具有很强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能力、具有在企业内部相互学习和转移知识能力、具备与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配合工作能力的人, 是海外并购成功的重中之重。

4. 建立企业整合领导小组。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第5篇

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20世纪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公司管理间的协同。

3.混合兼并和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次并购浪潮发生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计划和管理体系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企业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并购做出了解释。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力和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这两个企业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Nielsen and Melicher(1973)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小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这意味着从收购企业到被收购企业的所在行业存在着资本的再配置。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并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兼并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和,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这一观点也常用来解释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活动。这一时期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并购的诸多理论,Mueller(1969)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并的管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

4.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次并购浪潮扭转了上次并购浪潮跨行业并购的趋势,转而注重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原因是,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垃圾债券的使用,使杠杆融资被广泛应用,企业很容易筹集大量现金进行并购,任何企业,只要经营表现稍微不善,则就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同时在这一阶段,分拆作为收购的一种形式占到了80年代并购总额的45%。杠杆交易的滥用最终导致了反接管法、联邦新税制、破产法的实施和对银行监管的强化。对这一阶段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是Tobin(1977)的q值理论和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Tobin(1977)的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之所以如此,源于在股票市场上,许多机构投资者由于强调短期的收益而往往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导致这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也使得许多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远高于其历史账面价值,使得这些公司成为有自由资源的公司兼并投资的对象。这些都证明了Tobin关于公司价值的论述,也从另一侧面表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许多企业还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如可以通过并购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小股利支出的成长型企业,并在其进入成长期后再将其出售,从而以资本利得税来代替一般的所得税。另外,一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与一个有累积亏损的企业的合并,可以达到少交甚至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5.全球化与外部冲击理论。全球化,信息技术,管制的放松及产业结构的变迁要求企业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导致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这一浪潮在-高技术领域的并购浪潮中达到了高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企业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跨国公司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管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等。跨国企业研究专家(Caves,1982)对跨国并购进行了总结:“纵向的跨国企业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企业将无形资产的市场内部化。”Mitchell and Mulherin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述了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Weston()也提出了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迁,企业家个人的才

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于实践中存在着过高的兼并失败率,使得西方学者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兼并的动机上。他们通过对荷兰等许多国家大量兼并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K.D.Brouthers等()认为,兼并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为购并动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并购发生以来,并购金额占一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一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从研究并购动因转向更多地以实证方法来研究并购效应。

1.并购与产业集中。许多研究并购的文献对于并购会引起垄断表示了担忧。美国经济学家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被并购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目标公司都集中于某些产业,表现出被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同时,研究还发现,并购事件的发生呈现出很明显的波浪性。An-drade and Stafford()在对1970-1994年并购公司的研究中,也发现并购公司有类似的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按并购金额对近几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排列,然后对这些行业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行业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在某一次并购浪潮中处于并购高峰的行业在下一次并购浪潮中并不一定就是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如果并购企业长期经营状况不佳,则它就不对市场形成威胁。但是,许多数据显示并购企业在长期中虽然销售额较低,但利润却比较高。人们认为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企业通过市场垄断力量获得了超额利润。但是,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研究发现,产业利润率的提高来源于运营资本投资水平和工厂、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Pautler(2001)通过大量的数据也说明了在1974-间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中的趋势。相反,Weston的研究表明,为适应全球市场的调整,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平均集中比率下降到约25%。Gowrisankaran and Thomas(2002)以动态垄断公司模型为基础对兼并在长期中是否会引起垄断做了一次实证研究。模型假定,存在合理的代理费用,兼并在行业内部进行和规模收益不变。结果发现,并购只有在这一行业的供给相对无弹性,而需求相对有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这表明垄断公司借助垄断力量提高市场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产业组织理论也认为,产业集中并不能与缺乏竞争划上等号。一个产业内的公司可以在产品质量、品种、耐用性、售后服务及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展开竞争,旧的理论所认为的高度的产业集中将导致垄断或少数大公司合谋的观点并不适用当今异质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社会。大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得益于他们的高效率和良好经营。

2.并购与资源配置。并购在经济中主要发挥两种作用:扩张和收缩(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2)。从行业角度看,行业内并购的即时影响是能够引起现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如果行业内的某些企业试图增大其经营规模以消化更大的资本投资,这时,并购成为行业扩张的工具。同时,并购也可以用于消除行业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使其生产规模更符合社会需要,这时,并购则起到收缩行业内现有资产的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分拆作为并购形式的一种占到当时并购金额的近一半,当时许多公司纷纷把本公司内不具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弱的部门分拆出去,从而导致公司资源从一个行业向另一个行业的转移。H.Servaes(1991),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等研究发现,总是由q值较高的公司并购q值较低的公司,如果反之,则并购将有可能失败。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2)也发现,一个公司通过并购进行投资与q值密切相关,而直接投资则不具有这种相关性。Feliciano and Lipsey(2002)通过研究外国资本通过跨国并购或企业新建进入美国制造业的行为发现,跨国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往往是在他们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处于相对劣势的行业内进行。研究还发现,作为目标国的美国的股价、产业利润率越高,产业发展速度越快,越不利于对美国企业进行并购;而美国的利率越高、汇率越低、并购企业所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则越有利于对美国企业进行并购。因而,通过跨国并购,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2)的最新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加速了新技术的扩散和转移。Hagedoom and Duysters(2000)在对计算机行业的并购研究中证明,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上相近的两个公司合并有利于发挥双方技术协同效应,促进技术资源的重新配置。

3.并购与经济发展。Barron(1999)在比较了日本和美国在20世纪70-90年代的经济发展表现后发现,日本经济在70-80年代得益于其管理体系的创新,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缺少必要的刺激,日本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到了美国的后面,经济增长缓慢。而当时的美国公司由于普遍受到恶意收购的威胁,纷纷进行公司重组,提高经营效率,吸收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因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公司的创新意识,为90年代的良好发展势头奠定了基础。美国学者(Weston,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美国企业的重组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对大型跨国并购的调查中发现,跨国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的提高有正面作用。对日本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在日本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建立的亚洲子公司中有70%的利润增加了。跨国公司对拉美企业的并购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在这些地区建立子公司,这些公司的利润也上升了近75%,说明跨国公司的并购对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4.并购与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并购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从而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减员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恶意收购风行的时候,许多人对并购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表示了担忧。但美国有关数据显示,尽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会导致有些行业中的雇员失业,但随着企业调整的完成,自1980年以来,整个美国经济中每年新增加近200万个工作机会。根据C.Brown andJ.L.Medoff(1987)就并购对工人工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企业间的并购导致了工人工资水平平均下降了4%,而就业水平却上升了近2%。有的学者对韩国20多起大型跨国并购的调查表明,并购后据估计总共有6万多个工作岗位被保留下来,平均保留率为72%。应该看到,由并购而导致的就业减少只是一种短期的现象,在长期中,并

购对就业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其负面影响,但这也要取决于一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弹性、技能熟练程度及企业的竞争力。

5.并购与股东财富。并购增加了目标企业股东财富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Jensen and Ruback(1983)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收益率为正30%,而在成功的兼并活动中,目标企业的股东收益率则相对低一些,为正20%。Jarrell,Brickley and Netter(1988)概括了1962-1985年间663起成功的要约收购的结果,发现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目标企业获得溢价的平均值在20世纪60年代为19%,70年代为35%,1980—1985年为30%。Bradley,Desai and Kim(1988)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Schwert(1996)对1975-1991年间1814家公司的并购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在整个时期要约收购的收益率为35%。显然,在成功的要约收购和兼并活动中,目标企业获得了相当大的溢价收益。在不成功的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价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M.Firth(1980)、Franks and Harris(1989)研究了英国并购引起的目标企业股东财富的变化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被并购企业股东价值增加的源泉可以用Roll(1986)提出的“胜者自大”说来解释,它说明收购的竞价者在评估兼并机会中犯了过分乐观的错误,导致收购支付过多,从而使被并购企业的股东获得了超常收益。

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其股东收益是否为正却并没有显著的数据可以证明。据Jensen and Ruback(1983)估算,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收购企业的超额利润率为正4%,在成功的兼并活动中的超额利润率为零。随后,Jarrell,Brickley and Netter(1988)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收购中具有与Jensen and Ruback(1983)相同的结果,但超额收益率随着事后分析期的延长而有所提高。Bradley,Desai and Kim(1988)以及Schwert(1996)对要约收购的研究发现,在1975-1991年间,平均看来收购企业的异常收益接近于零。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Mitchell and Lehn(1990)、Loughrant and Vijh()的研究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Ghosh(2001)在研究后发现收购公司以现金收购后现金流量每年增长3%,但其来源是销售额的增长,而不是成本的削减;换股收购中上述增量下降,但不显著。

6.并购与企业经营绩效。并购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至今尚无定论,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许多学者在对并购企业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中,采用了不同的效率测定方法(DEA法、SFA法、TFA法和DFA法)。这些方法在定义变量,特别是在定义误差项时,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如SFA法假定误差项呈正态分布;而DFA法则假设误差项呈均匀分布等。Garden and Ralston(1999)利用DEA法对信用联盟的兼并进行了分析,发现兼并并不能给各方带来显著的收益,因而管理层不应将兼并作为降低成本的方法。其他学者在研究了并购企业经营效率后也发现,由于较高的并购成本和被收购企业较差的经营状况导致并购后企业的利润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证明,并购实现了经营的多元化,从而在长期中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De Yong(1993)运用TFA法对1987-1989年发生的384起并购案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并购能够小幅度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并购方式的不同对并购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也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根据理论上的分析,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在短期内较混合并购更易产生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并购后的经营业绩。Hagedoorn and Duysters(2000)从技术扩散的角度研究了长期内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长期内,由于并购双方的技术协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新产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赢利能力。

【参考文献】

①G.Andrade & E.Stafford(2002),“Investigating the economic role of merger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Vol. 161.

②G.Andrade,M.Mitchell & E. Stafford (2001), “New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103-120.

③G.L. Delong(2001), “Stockholder gains from focusing versus diversi- fying bank mergers”, 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9(2).

④G.Marcu (2000), “Issues for consideration in mergers and ac- quisitions from a regulatory perspective”, Speech at the Institut for Intemational Research 9th Annual Conference, BIS Review 60.

⑤W.Marr, S.Mohta & M.F.Spivey (1993), “An analysis of for- eign takeo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 conomics, 14:285-94.

⑥M. Firth (1980), “Takeovers, shareholder returns and the theo- 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 94:235-260.

⑦L. Capron, et al. (1999), "Resource reemployment following horizontal aequisition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1988- 1992”,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9.

⑧J. Franks & R. Harris (1989),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the UK experience 1955-1985”,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3: 225-249.

⑨P.M.Healy, K.G.Palepu & R.S. Rubeack (1992)

,“Does cor- porate performan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2) :135-176.

⑩C.Brown & J. L. Medoff(1988), “The impact of firm acquisition on labor”, Corporate Takeov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ed. A.J.Auerbach, Chicago: UCP.

(11)J.F.Weston (2002), “M&As as adjustment process”,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12)S.Kaplan & M. S. Weisbach (1992), “The success of acquisi- tion: evidence from divestitur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13)R. G. Hubbard and D. Palia (1995), “Benefits of control, man- agerial ownership, and the stock returns of acquiring firm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6(Winter): 782-792.

(14)K. D. Brouthers, P. Hastenburs & J. Ven(1998), “If most merg- ers fail why are they so popular?” Long Range Planning, June.

(15). F.Weston, K.S.Chung and J.A.Siu(2000):《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并购能力论文 第6篇

上半年并购市场依旧如火如荼。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8日,下同)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累计达到2063起(注:如下文未特别说明,并购交易均包括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并购),涉及交易总价值1.28万亿,已超2013年全年并购交易总额。

“一方面IPO搁浅,很多公司的PE等着上市变现,耗不起;另一方面,现在上市公司估值高,需要并购新公司来支撑业绩。这是由资本市场的逐利性决定的。双方面的共同需求促成了繁荣的并购市场。”对于上半年并购市场的火热,上海重阳投资的分析师董先生如此解释。此外,监管层推行的一系列并购重组的政策,也表现出对并购重组的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投资银行方面正在争相抢食这块蛋糕。西部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张亮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IPO、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保荐和承销、债券的的承销以及并购重组的财务顾问业务。特别是并购重组顾问业务方面,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从交易标的行业分布来看,信息技术行业是交易数目最多的行业,上半年共有并购重组389起,交易总价值达1691亿元。

从并购目的来看,并购事项主要为行业整合与横向并购,另外还包括财务投资、多元化战略、垂直整合。

不过,从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来看,存在很大差异。投资者如果希望搭乘并购重组的东风大赚一笔,还需仔细甄别每一笔并购的交易结构。

上半年交易总价值达1.28万亿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并购市场交易总价值已经超越2013年全年。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发生的并购交易有2063起,交易总价值达到1.28万亿,超过2013年全年并购重组交易的总额(包括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并购)。其中已完成并购重组案例969起,交易总金额为3879亿元;未完成的有1094起,涉及交易金额为8896亿元。

国泰君安分析师孙金钜认为:“经济亟需转型是推动并购重组的主要内在动力。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新常态特征凸显,经济步入稳定中速期。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平台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保障手段,经济结构转型阶段恰是并购重组事件的高发期。”

从交易数量来看,今年以来,信息技术行业、金融和工业成为交易数目最多的三大行业,与2013年的情况类似。

从交易金额来看,2013年全年交易总金额位居第一位的是信息技术行业,交易总价值达到3038亿元,涉及并购重组264起。2014年上半年并购重组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为工业,并购重组交易价值累计达到3380亿元,交易数目为358起。

“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到了需要并购重组发挥作用的时候。个人觉得,具体交易额数据并不是最关键的。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的并购重组比去年有明显增长。”信达证券首席分析师陈嘉和分析。

陈嘉和还指出,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并购重组火热的现象。“目前监管政策比较支持,上市公司的并购意识增强,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他们以前只愿意自己发展,但现在他们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度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愿意被并购。”

上海重阳投资的分析师董先生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A股并购重组在提速,而且将持续升温。

信息技术行业成“香饽饽”

从统计结果来看,工业、金融、信息技术依然为今年以来并购的热门标的。其中,并购标的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交易达到389起,并购数目排名居所有行业第一,其中已完成的有181起,未完成的有208起。该行业并购案例的交易总价值达到1691亿元。

这些并购案例的并购方来自于哪些行业?根据《投资者报》记者整理,今年以来的并购案中,并购买方涉及182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主要来自电子、计算机、传媒、通信、机械设备等行业,其中电子行业最多,有43家上市公司。

对此,陈嘉和分析认为,“横向整合、行业整合,以及垂直整合都属于并购重组中比较主流的整合方式。目前资本市场流行多元化战略,也就是说在此类并购中,购买方并不属于信息技术行业,跨界开展多元化概念的背后,往往隐藏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低迷不振的局面。”

他表示,目前信息技术行业并购的热门概念有游戏、互联网等。去年起,这几个概念领域的并购持续增多。而这样的例子在资本市场上比比皆是,比如爱施德属于商业贸易行业,其通过并购选择进入手游领域,公司拟以不超过人民币1.8亿元的价格收购深圳市彩梦科技85%股权。

孙金钜分析认为:“并购重组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并购重组培养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又有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从产品竞争到产业竞争的转变。此外,鼓励传统企业通过并购向服务业转型有助于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能通过IPO上市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企业可能都会选择以并购的方式提早进入资本市场。市场下行的过程中,重组是一个较好的炒作概念。被收购标的涉及热门题材的,收购公司可能在股市上有一定的股价表现。”温莎资本的合伙人简毅表示。

市值小且成长性强的重组股涨幅大

只要是涉足热门题材的并购,相关上市公司都能在股价上有良好的表现吗?

事实上,同为重组股,上市公司的“命运”却不尽相同。今年上半年并购标的为信息技术行业的182家上市公司,共涉及256起重组并购。《投资者报》记者按照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整理发现,今年以来,上述182上市公司有147家的股价上涨,35家公司股价下跌。

市场表现最好的十家公司分别为:海隆软件、海兰信、中京电子、巨龙管业、新国都、立思辰、华智控股、互动娱乐、新开普和路翔股份。以上十家公司今年以来平均涨幅达到126%。

以国内PC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行业的巨龙管业为例,公司之前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国内移动游戏开发商艾格拉斯100%股权,交易双方初步商定的交易价格为30亿元。之后,公司股价连续涨停。从年初至今,股价上涨132%。记者日前采访到公司的证券代表柳铱芝,他表示:“对于股价的上涨,公司早有预期。”

市场表现最差的十家公司分别为:富瑞特装、大华股份、同洲电子、苏宁云商、歌尔声学、爱施德、日海通讯、东吴证券、华谊兄弟和北斗星通。以上十家公司的平均涨幅为-23%。

“重组股是今年市场的一大投资主线,但在选股上,却要谨慎。”上海重阳投资的分析师董先生提醒,“买重组股就像博彩,从交易的角度来讲,投资者发现并购案例基本都是在重组预案披露之后,涉及到热点题材的公司会被炒高。上市公司很多都以炒高股价为目的的。”

前述十家股价表现最好的企业有何特点?

董先生表示:“首先资产注入,尤其优质资产注入会提升公司市值;其次,市场喜欢炒作热门题材概念;第三,今年特别流行复牌后以一字涨停的形式狂涨。”

但他提醒投资者,“今年围绕市场热点的影视、游戏、环保、医药并购案例较多,但是太不靠谱的跨界整合要避开,发布重组方案后上涨太多的股票也不宜追高。”

记者统计发现,在前述182家上市公司中,超过70家的上市公司2014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约30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负数。

董先生指出,并购重组后表现不佳的股票都有些共同点:“市值过大 、成长性不够 、基金重仓、前期上涨多。”按照以上观点,记者对比了这20家公司的市值和基金持股情况。

市场表现垫底的十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平均为199亿元,而涨幅较好的十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48亿元。而根据第一季基金持股情况来看,大华股份、歌尔声学和苏宁云商是被基金持有最多的股票,分别为59家、54家和41家。这3家公司的上半年股价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而在董先生看来,日海通讯的表现差并不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日海通讯的主营业务不好,客户单一风险大。虽然受益于4G概念,但是传统电信设备的转型对它来说很难。”

并购能力论文 第7篇

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或核心专长, 它首先由普拉哈拉德 (prahalad) 和哈莫 (hamel) 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作者指出,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观点。该文成为《哈佛商业评论》有史以来被转载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而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量的公司开始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制订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核心能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 即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 是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知识、品牌、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

(一) 核心能力的特征。作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多种特征, 具体如下:

1. 价值特征。

创造独特价值核心能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 核心能力应当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 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 一项能力之所以是核心的, 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的。 (3) 核心能力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 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 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2. 独特特征。

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潜在经验和智慧, 伴生在不同的环境中, 因此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核心能力的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如果企业的某种能力不是自己独具的、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那么这种能力就不能称之为核心能力。

3. 创新特征。

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标志着企业过去创新的结果, 同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核心能力也会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创新性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 以保证企业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协调一致。因此可以说,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

4. 延伸特征。

从横向延伸看, 企业某一方面核心能力的形成, 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许多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 从而为企业带来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从纵向延伸看, 核心能力能够沿着企业活动价值链将其能量持续扩展到各个节点甚至最终产品上。核心能力具有渗透能力和吸收能力, 这是通过价值链的传递和输送来实现的。在基础业务中已经开发出重要技能和竞争力的公司, 能够利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 并把这一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他业务, 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

(二) 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

格兰特 (Grant) 在1991年提出, 企业应以下列四个特点为依据来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占用性、耐久性、转移性、复制性。

1. 占用性。

是指由企业内部某些战略资产产生的、不能归企业所有而被某些个人据为己有的利润的占有程度。对资产的占用性越低, 企业持续获得利润的能力就越高。企业的特殊能力可能分别属于企业内不同的个人, 但是, 存在于企业和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特殊能力更突出地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 而不是某个人的私人资产。当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卓越, 其核心能力甚至可以超越个人或者团队, 以“企业知识”的形式成为企业本身的能力。因此, 对战略资产的占有程度越低, 企业保有的利润就越高。

2. 耐久性。

战略资产的耐久性主要是指其作为利润源的持久程度。耐久性的无形特征越多就越重要。只要企业的创新和高质量等最基本的特点没有明显的下降, 它们的商誉就不会随岁月流逝而受到侵蚀。著名品牌是相当耐久的, 尽管产品不断地出现或者消失, 而家喻户晓的品牌, 以其良好信誉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却长期保持不变。核心能力的耐久性越强, 利润的可持续性就越高。

3. 转移性。

核心能力和资源越容易转移, 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就越差。有些资源是很容易转移的, 例如原材料、具有通用技能的雇员、机器, 甚至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容易转移的, 企业的转移是指所有权的转让而不是指实物的转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些资产都不是战略资产, 因为它们很容易被买进或者卖出。战略资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对企业的专有程度, 即扎根于企业组织之中, 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中。这些特征代表着企业对创利资产的保持。这些资产转移程度越低, 其保持利润的战略品质就越高。

4. 复制性。

如果某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资源虽不能被轻易转移, 但竞争者经过适当的投资或者直接购置相同的资产, 就可以形成几乎相同的生产能力, 那么, 这个企业就不会拥有真正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的均衡利润论在这里将发挥作用, 公司的超额利润会因竞争而很快消失。新的进入者复制核心能力, 生产相同的产品然后在竞争中削减价格, 无情地将产品推向低利润状态。资源和能力越容易被复制, 越不能保持竞争优势。

(三) 核心能力的建立模式。核心能力的建立有三种模式。

1. 演化法。

是指公司员工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建立起来的某种技能, 这些技能一开始就是内生于组织中的。

2. 孕育法。

是指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 专门关注于选择特殊能力, 并负责两到三年内培植出一种核心能力, 在这种方式下, 核心能力是在理想环境中得到成长。

3. 并购法。

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它具有快速获取的特点。如果拥有所需的专业人才, 公司还可以从合作伙伴或战略盟友获取核心能力。通过并购外部企业获得核心能力比靠自身发展形成核心能力有以下方面的优势:第一是时效性, 实现并购、达到有效重组, 获得核心能力比起自身缓慢积累相关知识和独立培育要快得很多;第二是并购同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有利于减少并消除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市场中建立优势和垄断地位, 从而增强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控制能力, 并且增强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我国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的指标设置

国内有学者指出, 核心能力的本质的表现形式即是知识和信息、文化、品牌、技术、管理、价值观等, 核心能力的载体之一是以人及人所运用的知识为对象。因此, 本文试图从专利技术与商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三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将核心能力量化为无形资产比例、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例、管理费用比例三个指标来表示, 以便考察公司核心能力。

(一) 无形资产比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以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 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 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 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虽然根据准则定义, 无法完全将表示为核心能力之一的技术、知识等和无形资产完全等同起来, 但是除了土地使用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外, 其他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另外, 由于不同公司规模的不同, 对无形资产的大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因此, 本文采用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来作为解释变量X1。该指标用公式表示为:无形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总资产。

(二) 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例。

人才资源可以培养单位的核心能力, 是核心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之一, 而知识的获得需要以大量的不同专业人才为载体。本文认为, 一个企业员工的学历高低与接受、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有很大关系, 企业高学历人员越多, 意味着该企业能够获得知识越多、越有效率, 越有很大概率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绩效。同时, 一个企业也需要这些人才将知识整合起来, 才能进行生产产品和服务等。另外, 一家企业的内部运转需要有能力的人进行良好的管理, 使其获得更多的效益。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而员工的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顺畅。若整体的员工业务水平较高, 则有利于内部流程管理的实施, 更快地完成各种各样的培训、接受新的管理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返工率、废品率等。

因此本文根据财务报表数据的可获得性, 采用员工学历构成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作为核心能力的一个要素指标, 本文认为, 该比例越高, 则他们为企业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强, 接受的新知识越快、越容易, 对企业的知识贡献度越高, 更有利于企业的运作, 从而对企业的长期绩效有着正面的影响。该指标用公式表示为:大专学历人员以上比例=大专以上人员人数÷员工总人数。

(三) 管理费用比例。

管理, 作为核心能力本质内涵表现的要素之一, 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个架构的运作。本文用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总和的比例来表示。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越低, 则管理水平越高, 企业的绩效也越好。该指标用公式表示为:管理费用比例=管理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

三、我国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一)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2006版《中国并购报告》, 2005年我国并购交易总额共达到464亿美元, 比2004年的346亿美元上升34%。本文主要以沪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按照以下标准选取研究对象: (1) 并购时间发生在2005年1月3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之间的沪A股的上市公司; (2) 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性质属于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 剔除掉混合并购性质的上市公司; (3) 由于核心能力的整合需要较长的时间, 主要研究长期并购绩效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由此来选择2004年至2008年共五年期间且有完整财务报表数据的上市公司;根据上述标准, 本文筛选了20个符合要求的样本。

(二) 我国上市公司核心能力指标的趋势分析。

根据前面所选择的样本以及从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所获得的样本公司财务数据, 对反映核心能力的三个指标分别进行计算统计。在分别得到无形资产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管理费用比例三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之后, 再对这些指标趋势用EXCEL软件画图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样本公司并购后, 无形资产比例在2007年之前一直在稳定的增长, 2008年后又发生下降, 尽管如此, 但总体上表明样本公司对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增加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大专以上人员比例在并购当年有着微弱的下降, 由于并购后, 公司人员总数快速增加, 因此造成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例相对减少;2006年到2007年又逐步回升, 公司规模的扩大对高学历人员有着很好的吸引作用, 同时, 高学历人员的增多, 对公司的技术等专利权又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无形资产比例的趋势走向得到证明;2008年又发生明显下降, 本文认为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陷入金融危机, 导致很多公司效益低下, 业绩下滑, 进而大量裁员。

从管理费用比例指标的趋势可以看出, 2005年和2006年管理费用所占比例稳步的降低, 并购后, 由于并购公司相对于目标公司更好的管理制度, 整合后, 可以促进目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外, 并购后的互补效应, 也促进了相关管理费用的降低;2007年管理费用所占比例又发生明显增加, 从这年的无形资产比例和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的明显增加, 可以知道管理的强度也随着增加, 那么相应的管理费用也会随着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的运作受到影响, 管理强度下降了, 相应的管理费用比例也跟着下降。

四、结论

并购公司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并购完成后需要同目标公司一起进行整合, 另外, 与专利技术等配套的设备或生产线都需要进行更新,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因此, 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效应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一旦生产线或相应的配套设备等完成更新后, 专利技术的效应才会显现出来, 从而进一步推动公司绩效的提高。

并购完成后, 目标公司的高学历人员对并购公司的文化和制度等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并购初期, 由于不适应全新的公司文化, 造成工作能力的一定下降, 随着人员的磨合和对公司的适应, 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慢慢地体现出应有的水平, 能动性和优势渐渐发挥出来, 开始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而推动公司绩效的提高。

并购能力论文 第8篇

大连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现状

(一) 数量显著增加, 规模逐步扩大

后金融危机时期, 大连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呈增长态势, 见表1。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2008年至今, 大连企业共实施了120个海外并购, 截至2013年4月底已完成54项, 并购投资总额6.1亿美元。

(二) 海外并购区位以亚欧美为主

在大连市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海外并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大连的海外并购项目中, 亚洲、欧洲和北美这3个区域的并购项目占到总数的近九成, 是大连海外并购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进入门槛低, 具备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优势, 可以降低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经营风险, 并购的成功率比较高。而欧美国家的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经营陷入困境, 股市大幅走低, 造成资产缩水, 有的甚至破产倒闭, 成为大连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一次难得机遇, 使得大连企业对欧美地区的海外并购快速增长。例如美国格林菲尔德公司是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著名企业, 是肯纳集团1997年耗资11亿美元买下的, 但由于金融危机爆发该公司急于出手, 2009年大连远东工具集团公司以2900万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一大工业级钻头企业美国格林菲尔德切削工具公司, 获得了8个国际品牌和5亿美元的北美市场份额。2012年7月, 远东集团又收购了世界排名前三的锯业制造商美国迪斯锯业公司。通过25次海外并购, 借助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 融合国内的成本和产能优势, 远东集团现已成为全球高速钢工具行业的领军企业。占全球高速钢工业级钻头市场的40%, 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是原来的3.7倍, 技术跨越了15年, 在国际刀具市场上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据悉, 远东集团的海外收购项目是目前辽宁省最大、最成功的海外并购项目。现在该企业在美国、德国、巴西、墨西哥、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设有生产基地和分销中心。

数据来源:辽宁省企业并购和技术引进信息网

(三) 跨国并购产业集中

大连企业并购的对象大多是科技型企业, 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软件外包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过企业并购战略的实施, 大连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几年间, 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国际先进技术50余项, 填补国内空白技术20余项, 国内领先技术20余项。此外, 大连企业还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40余个, 有力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 形成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格局。

(四) 并购主体结构多元化

就并购的主体而言, 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 然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近几年呈快速增长势头。自2010年大连达伦特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启大连市民营企业成功实施海外并购第一案以来, 大连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 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著名的除了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视公司外, 还有大连赫格雷制药有限公司并购加拿大URO科技有限公司等, 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海外并购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不能局限于在国内市场发展, 只有进入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才能在自身领域获得技术能力的提升。对其战略需求而言, 海外并购不仅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获得一些国际前沿技术, 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才能从容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 这也是高科技民营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现实动因。可以预期, 大连高科技民营企业将日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将来会出现更多、交易金额更大的跨国并购案件。

(五) 金州新区企业海外并购辽宁全省领跑

2011年, 金州新区结合实际, 出台了《企业海外并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鼓励企业并购海外企业, 对企业并购给予资金扶持。截至目前, 已完成并购项目10个, 并购金额2亿美元, 其中6个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扶持, 扶持资金近600万元。新区成为大连市乃至辽宁全省企业海外并购项目最多的区域。2012年, 有5家企业获得资金补助近亿元。以大耐泵业有限公司为例, 企业通过融资并购了加拿大TOP公司60%的股份, 获得了TOP公司国际化的设计思路和完善的研发系统, 实现了公司产品系列的扩充, 拉升了产品利润空间, 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使企业的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可谓“一举多得”。

大连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 获取核心技术

目前大连市每年都出口大量的商品, 但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经济附加值低, 技术含量不高, 核心技术大多都掌握在外方手里, 因此企业在技术上仍然缺乏竞争优势。虽然政府采取了政策吸引外资“以市场换技术”, 但是外国政府和企业对技术转让却十分谨慎,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严密, 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核心技术还是很难做到。而通过跨国并购, 企业可以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而获得专利技术,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大橡塑) 充分认识到了通过有技术含量的跨国并购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2010年10月并购了拥有36项专利技术的加拿大麦克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2012年2月收购了许多产品及技术加工工艺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捷克共和国布祖卢克股份有限公司90%的股份, 通过一年的探索运行, 大橡塑在国际《橡胶杂志》排名已经跃居国内第二、国际第六。

(二) 打破贸易壁垒

自我国入世以来, 各成员国普遍降低关税, 国内企业出口业务逐年增加, 2012年大连企业出口总额336.91亿美元, 同比增长12.1%, 2013年上半年大连企业出口175.1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6%。价格优势一直是大连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之一, 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连企业遭受着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 企业出口成本大大增加, 严重制约着大连市产品的出口量。因此, 越来越多的大连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或绿地投资, 打破贸易壁垒, 扩大国外市场, 缓解贸易摩擦。通过并购国外企业, 实现本地化生产、销售, 绕开贸易壁垒, 直接进入当地国际市场, 从而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三) 扩大市场份额

据统计, 大连约30%的企业跨国并购是为了开拓国外市场, 这类并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电、机械等制造业, 并购对象一般是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随着大连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企业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 一些低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形, 对外投资对这些产业显得日趋重要。一方面, 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品牌效应、销售渠道和技术力量, 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 通过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以及其同当地客户、供应商建立的信用, 使大连企业的产品在当地市场迅速占有一席之地。大连机床集团通过四次跨国并购缔造了高水平数控机床和高起点、大批量数控功能部件两个国家级数控产品产业基地, 打开了德国、美国和日本3个世界最大机床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市场。截至2011年, 连续9年荣获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自主创新、销售收入、数控产值、出口创汇、精心创品牌五项“十佳”称号;2010年营业收入163亿, 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大连机床集团国际化的实践, 是大连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绝好范例。

大连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产生技术效应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技术能力的提升有两种途径:一是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技术, 但对于企业来说,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 通过引进、学习、模仿来改进现有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要依靠单纯技术引进和合资技术引进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而事实证明, 单纯的技术引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而在合资引进中, 国外企业为了保持其领先的技术优势, 严格控制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溢出, 处于技术劣势的我国企业并没有获得先进的技术和提升相应的技术能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大连企业开始尝试和探索通过“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 这也是企业快速拥有核心技术的一种有效途径。跨国并购并不仅仅获取一般性资产, 重点是获取被收购企业的专利技术, 以及可以使技术持续和完善下去的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 通过自身要素与研发资源的结合获得技术上的协同效应, 进行“消化吸收创新”, 以此来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从而实现技术的跨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大连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 技术优势是重要的战略基础, 多数跨国公司依靠其技术优势对外实施并购, 寻找新的市场,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时, 也有很多企业对外并购的目标瞄准那些拥有某些技术优势的企业, 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将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研发基础纳入自己的技术体系, 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 实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跨越。此外, 还有部分并购属于强强联合型, 并购后整合双方的技术优势, 形成互补与协同效应, 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大橡塑是我国橡胶塑料机械行业规模最大、研发和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 多项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但在技术创新、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已经成功并购的加拿大麦克罗公司和捷克布祖卢克公司都是塑机及橡机行业的技术含量颇高的企业实体, 麦克罗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相对薄弱的生产能力正好与大橡塑强大的制造能力形成互补, 通过对这两个公司的研发、制造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提高了大橡塑的塑料加工设备技术水平, 帮助其解决了相关产品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布祖卢克公司拥有橡胶机械产品先进技术和较强的设备加工能力, 公司的研发团队、先进产品和专有技术、CE认证为大橡塑实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了跳板, 实现了国际化跨越发展。

大连加大跨国并购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国家及省市在并购政策上的扶持, 企业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资金优势, 以及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使大连企业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与之相反, 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国外一些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 估值大幅降低, 给大连企业带来了海外并购的历史良机。目前大连企业海外并购正向多元化角度发展, 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领域为主, 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扩展, 更多国外高科技企业及行业知名公司成为并购目标。如何成功并购这些知名企业, 提升大连企业技术能力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共同考虑的问题。

(一) 企业并购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2011年辽宁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企业并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在资金上支持辽企并购海外企业, 大连市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 还聘请了国际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无偿信息服务。为企业建立海外并购绿色服务通道, 密切关注并购过程中尽职调查、风险评估、法律审查3个关键环节, 以防范风险。聘请专业律师对项目交易资产、价格以及交割方式等诸多环节和事项提供法律支持;对项目的规划、考察、谈判、签约、融资付汇、并购、整合等进行全过程服务管理。大连市国资委还专门设立3亿元专项基金, 用于参与海内外并购项目部分投资, 并及时组织进行培训, 制定了《海外并购指导手册》和《海外并购目标企业名录》, 为企业海外并购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和参考, 组织当年并购成功的企业与系统内的企业进行交流, 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出资企业提供业务帮助。虽然政府部门很重视企业的海外并购, 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 但从长远来看, 仍需建立一系列政策法规, 而且目前相当缺乏的是独立的、专业的海外并购评估机构, 政府应对这类机构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

(二) 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技术目标要明确

企业并购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 把握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明确本企业的技术差距及技术需求, 调查目标企业的技术、战略发展状况, 是否为本企业所需要, 把握并购时机, 合适的时机主要取决于目标企业的情况, 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能否为本企业提供核心技术等竞争要素, 另一方面要看目标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环境, 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并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 获得更大效益。

(三) 并购中以获取对方核心技术为主要目的

在并购协议中要明确专利、专有技术所有权的归属以及使用的权限和期限等, 国外一些传统的优势企业虽然被迫转让, 但是仍然很重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在并购中经常采取隐秘的手段进行剥离, 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 在并购后才会发现所获取的资产与并购时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来看, 一些企业在并购中存在并购方案不够系统、科学,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等问题, 缺乏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有待提高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 不够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情况, 在掌握、使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有效的设计和安排, 导致企业在获取国际创新资源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 企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 建立海外研发机构, 加强对跨国并购中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评估工作, 尽早了解和掌握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价值。

(四) 并购后有效整合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

并购的完成并不说明已经掌握了对方的技术, 只有在并购后通过技术学习、吸收、消化、创新, 真正实现技术的跨国转移, 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因此, 并购后要留住对方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保留原有技术能力并使其愿意转移、传授技术, 同时要保证被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 在技术水平上继续发展、创新, 为并购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泉。

(五) 有效的技术学习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并购后成功整合只是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最终是否能够提高技术能力, 实现技术跨越, 主要还是靠有效的技术学习和持续创新, 一方面由被并购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 学习和转化被并购企业的专利、专有技术, 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共同参与的联合研发和联合生产项目, 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建立起一个长期双向互动机制, 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

当前我国企业相比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 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大连一些企业通过跨国并购, 获得了一些先进技术, 提升了企业技术能力, 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摘要:跨国并购既是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方式, 也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尝试和探索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先进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本文研究了大连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以及产生的技术效应, 最后为提升大连企业跨国并购水平, 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技术能力,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梦华.适时海外并购在国际化的跨越中发展壮大[J].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2 (12) :10-16

[2] .徐晨.大连机床集团跨国并购案例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1) :53-57

[3] .杨军.实施海外并购工程使辽宁企业站在世界的前沿[J].辽宁经济, 2012 (1) :35-37.

并购能力论文 第9篇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中石化一方面面临着国内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面对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所以, 近年来积极的“走出去”, 参与到境外资源的开发活动中。中石化跨国并购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可以获得海外企业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开拓国际市场, 从而提高中石化的竞争能力。因此, 本文基于财务指标分析跨国并购对中石化竞争能力的影响, 为中石化有效地进行跨国并购以增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

1 跨国并购对中石化竞争能力影响的要素分析

1.1 影响要素的分析及初步筛选

资源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相互作用进而促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2]。资源是企业能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 而能力则有助于企业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影响资源型企业竞争能力的不同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企业的资源, 是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体现的是企业维持竞争态势一种状态, 它能通过财务指标具体的反映出企业竞争能力达到何种程度;企业的市场能力体现的是企业竞争能力所创造出的产品的销售水平及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大小, 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体现的是企业在识别、培育和维持企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 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成败的关键之一;企业的战略能力体现的是企业高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程度, 其中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推动力, 它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保障。

当中石化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时就能很好地勘探开发资源, 风险会降低;当中石化经营规模扩大时, 单位经营成本会降低, 综合效益也会提高。又由于中石化高投入、高风险、回收期长、高回报等特点, 所以初步确定中石化竞争能力影响要素的指标是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原油产量、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资产保值率、科技投入强度、技术开发贡献率等[3]。

1.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并确定主要影响要素

考虑到可操作性及搜集数据的难易程度, 本文选取剩余原油可采储量 (X1) 、原油产量 (X2) 、总资产 (X3) 、总资产收益率 (X4) 、资产负债率 (X5) 、流动资产周转率 (X6) 、可持续增长率 (X7) 7个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中石化年报中得到原始数据, 如表2所示。

应用SPSS软件对中石化的竞争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 处理表2中相关的原始数据, 输出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表3显示了自变量X1~X7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中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 需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 用自变量的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自变量。

从表4看出前3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4.435%, 即前3个主成分因子包含原来7个变量的94.435%, 大于85%。特征值是可以体现主成分分析影响力度的指标, 一般选择主成分的标准也可以是特征值大于1, 而表4中前3个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所以综合两方面的原因, 提取前3个主成分因子作为影响中石化竞争能力的新变量。

表5为因子得分载荷矩阵, 每个数据反映了因子和各个变量的密切程度, Y1、Y2、Y3分别表示前3个主成分, 得到各成分的得分函数:

由公式1, 第一个主成分因子Y1主要是由X1 (剩余原油可采储量) 、X6 (流动资产周转率) 2个因子决定, 其因子负荷为0.955、-0.926, 即第一个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和企业管理能力对中石化竞争能力的影响;由公式2, 第二个主成分因子Y2主要是X2 (原油产量) 、X3 (总资产) 两个因子决定, 其因子负荷为0.976、0.971, 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对中石化竞争能力的影响;由公式3, 第三个主成分因子Y3主要是X4 (总资产收益率) 、X5 (资产负债率) 、X7 (可持续增长率) 3个因子决定, 其因子负荷为0.761、0.904、0.713, 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中石化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会对其竞争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跨国并购必然影响这些因素, 而且中石化有以资源为基础支撑发展的特点, 而我国资源供不应求, 国内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必然要走出国门。综合两方面的原因, 中石化跨国并购对其竞争能力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可以从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管理能力及发展能力相关财务数据的变化趋势中体现出来的, 所以, 本文从这5个方面基于财务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分析跨国并购对中石化竞争能力的影响。

2 基于财务指标对竞争能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2.1 对中石化规模的影响分析

(1) 对中石化整体规模比较分析从中石化的年度财务报表中得到表6中的相关数据。

从表中看出, 中石化2010年总资产、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总额都是增加的趋势。2010年这些指标相比2006年的增幅分别达到55.89%、45.32%和16.04%。表明通过跨国并购以较快的速度扩大了企业的整体规模。

(2) 对中石化上游勘探量变化的比较分析2009年中石化海外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为120.1百万桶, 天然气可采储量达到67 387亿立方英尺, 境外新签石油工程合同金额达到28.1亿美元, 同比增长7.7%;完成合同额为24.3亿美元, 同比增长29.2%;目前在37个国家有355个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还在执行。20062010年中石化的上游勘探量如表7。

2010年上游勘探在新增原油可采储量、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和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与2006年比分别增长33.15%、16.4%和133.05%。而且新增原油可采储量、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及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20062010年逐年是增加的, 这表明中石化通过跨国并购快速增加了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

(3) 对中石化中下游生产量加工量的比较分析从中石化各年年报数据中了解, 中石化国内原油产量已基本保持稳定, 所以20062010年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加大部分是跨国并购带动的。中游油气产量和下游炼油加工量如表8和表9所示。

从表8和9看出, 中石化20062010年通过跨国并购, 中游油气生产量和下游炼油加工量呈大幅度递增的趋势。中游油气生产, 2010年的原油产量比2006年增长了5.65%;下游炼油加工, 原油加工量比2006年增长了45.7%, 这也说明中石化生产和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总体来说, 跨国并购使得中石化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石化的竞争能力。资源是资源型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 通过跨国并购中石化可以获得更多的稀缺性资源, 这就为中石化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发挥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2.2 对中石化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根据中石化各年年报数据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资料, 得出20062010年中石化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及销售净利率变化如图1所示。

从2006年至2010年的整体趋势来看中石化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08年由于受国际环境影响及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各项盈利指标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 但即使抛开2008年, 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也有下跌的迹象。跨国并购使得中石化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这与它是资源类企业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资源型企业投资大、风险高, 经济效益很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对中石化来说, 也可能是因为资源型企业在完成收购后, 需要为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 所以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资源型的跨国并购多属于战略性并购, 企业的并购不是只看短期利益, 而应当注重长远发展, 而且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刚起步, 短时间内收回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小。虽然中石化产生现金的能力有些不稳定, 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始终为正值, 如表10所示。

2.3 对中石化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盈利性降低的压力无疑会放大中石化的财务风险与隐患。因此, 直接利用阿特曼Z-score模型, 进一步分析中石化的偿债能力, 以此检验其面临的破产风险。模型为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其中, 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账面价值/负债总额账面价值;X5=营业收入/总资产。Z值越小, 企业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Z值小于1.8的企业很可能破产, 用Z值预测破产公司的准确率为91%, 预测未破产公司的准确率为97%[4]。依据中石化年度报表, 算出Z-score模型中相关数据如表11所示。

从表11看出, 中石化20062010年Z值都大于1.23, 根据阿特曼的判断结论得出中石化并未陷入破产困境。依据Z-score越小, 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结论和中石化这5年间Z值数据的变化, 还能发现2006年企业的偿债能力最强, 随后不断降低,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偿还债务的能力最差, 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最大, 但从2009年偿债能力又开始增强, 只是增强的幅度并未恢复到2006年偿债能力的大小。但与国外资源型企业相比, 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低的, 因此并购后出现偿债能力的降低并不足以为虑。

2.4 对中石化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根据中石化各年年报数据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资料, 得出中石化并购过程中经营管理能力比较分析情况如表12所示。

通过跨国并购, 中石化的资产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20062010年中石化各项经营管理评价指标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石化2010年一些资产的周转率与2006年相比有小幅度的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短期内企业并购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所以在整合阶段先要稳定企业持有的资产, 而前面分析过并购后又不能马上盈利, 从而使得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维持企业高的运转效率。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石化是国有控股企业, 在组织结构会有一定的集权倾向, 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5]。中石化经营管理的总体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没能通过跨国并购使得中石化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增强。

2.5 对中石化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根据中石化各年年报数据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资料, 得出中石化发展能力指标如表13所示。

从表13看出中石化的发展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具备竞争能力的表现之一, 中石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等原因出现了异常, 其他年份虽有下降的势头, 但整体上基本保持稳定。

3 跨国并购对中石化竞争能力影响的综合分析

跨国并购使得中石化的企业规模扩大了, 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基本保持稳定, 而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所下降, 而且从公式1、2、3中的因子负荷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但从总体来看, 通过跨国并购中石化的竞争能力还是提高的。它在《财富》500强中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54名已上升到2010年的第7名。而且经过最近几年跨国并购的发展, 中石化已经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商;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生产汽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拥有较完善的石油产品销售网络, 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商和分销商。2010年中石化原油产量达到了301.3百万桶, 天然气产量达到了4 207.7亿立方英尺, 2010年年底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 832百万桶当量, 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27亿t年, 在世界排名第三名[6], 拥有中国石化标识的加油站29 698所, 乙烯生产能力713.7万t/年, 在世界排名第六位[7]。综上所述, 20062010年通过跨国并购中石化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提高的。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 使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石化的特点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排序并确定了影响中石化竞争能力的要素, 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管理能力及发展能力的相关财务数据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跨国并购对中石化竞争能力的影响。中石化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而且跨国并购多属于战略性并购,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本文的研究为中石化在跨国并购中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艳莉.中国油企全速出海[J].中国石油石化, 2009 (14) :17-24.

[2]ERWAN MORELLEC ALEXEI ZHDANOV.The dynamics of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9) :86-90.

[3]胡丽娜, 王宇奇.我国石油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 (1) :52-55.

[4]王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J].金融研究, 2007 (2) :16-26.

[5]于立, 孟韬, 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4:3-10.

[6]周新军, 王敏.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及并购新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9) :59-65.

并购能力论文 第10篇

1.1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并购内涵

技术贸易中的技术并购 (Technology-motivate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是一种使企业能够跟随最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 (John Hagedoorn, 2002) [1]。技术并购被视为一种有计划、有选择的引进那些企业未拥有或未掌握的有用技术 (Sang-Gon Kim和Kong-Kyun Ro, 1995;Vadake Narayanan, 1998;Rosemarie Ham Ziedonis, 2004;Sourafel Girma, 2005;Kozo Kiyota和Tetsuji Okazaki, 2005) [2,3,4,5,6],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Lambe C.Jay和Robert E.Spekman, 1997) [7]在企业的技术获取中, 技术并购作为技术获取手段仅次于内部R&D, 是最重要的外部创新方式之一 (Julian Lowe和Peter Taylor, 1998) [8]。

技术并购本身的目的在于获取对方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资产, 目前, 众多高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并购获得新的创新资源, 而非高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并购则可以进入新技术行业。对于相关概念界定, 刘合理和唐元虎 (2002) [9]重点提出了技术并购内涵所引出的效应, 包括技术扩散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技术超越效应、技术“归化”效应、整合效应以及套利效应等。侯汉坡 (2009) [10]在明确技术并购定义和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关注技术并购和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将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定义为一个根据企业自身需求的判断, 通过技术并购和整合推动持续技术创新, 当创新成果投入市场获利后, 会刺激企业继续寻求新的产品或服务市场, 从而产生新的技术需求, 并再次进入技术并购的循环过程, 并且提出了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概念模型。

1.2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并购知识维度

1.2.1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并购知识内容

企业基于技术的并购内容主要包管理知识、括技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等, 它是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包括理论层面与应用层面的显性知识。经验知识与管理知识则多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隐性知识。

技术并购能够加强显性知识的摄取和转化, 同时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经验知识与管理知识等隐性知识往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隐性知识的吸收直接决定了技术学习的成效。技术并购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积累隐性技术知识, 充分消化现有技术。只有当企业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流转, 才可能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创造。

1.2.2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并购中知识资本互动的层次

企业技术并购后知识资本互动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之间的互动、研发团队之间的互动以及并购方企业与目标企业在战略层面的资本互动 (如图1所示) 。并购后个人之间的学习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资本互动, 主要包括员工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技巧及经验。并购后研发团队、项目组之间的互动属于应用层面, 它使并购双方企业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合作研发工作。并购双方企业层面的知识资本互动属于战略层次, 其核心在于并购后专利与技术的共享和交流以及制定企业并购后技术学习的各项规划。

不同层面的知识资本互动是相辅相成的。为了给并购后的企业创造适宜的内部学习环境, 应该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只有更好地推动企业在技术并购后知识资本各层次的互动, 才能提升企业技术学习的效率。

2 技术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动力机制及其创新效应

在剖析技术并购内涵及其基于知识资本互动各维度的基础上, 论文提出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技术并购的内部动力机制, 其中包括知识资本的外部累进与更新、知识资本内部协同以及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动态构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技术并购内部动力机制的三类模式, 具体包括技术增强型、技术互补型与技术多元型技术并购。由此, 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技术并购的聚合、学习及外部效应内部化等方面的创新效应。

2.1 基于知识资本的技术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动力机制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信息和知识资本的交流, 但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等知识资本往往难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 需要通过并购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 尤其是目标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本, 是企业既快捷又有针对性地获取技术等知识资本的捷径。

由此可知, 企业技术并购的动力机制以获取目标企业的知识资本为核心, 包含实现知识资本的外部积累与更新、知识资本内部协同与知识人力资源与组织的构建三方面。在基于知识资本的技术并购内部动力机制中, 在知识资本累进与更新基础上的知识资本协同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通过协同机制实现双方知识资本的优化、知识资本结构的调整, 提高知识资本的质量。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技术并购的最终目的, 并最终实现价值创造 (如图2所示) 。

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构建为知识及技术的累进与更新和知识资本协同提供组织保障。知识型企业并购的三个主要动力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在实现并购目标上是互为支持的。

2.1.1 知识资本的累进与更新

技术并购为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与更新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安排和制度安排。通过新设合并、吸收合并, 资产收购以及股权收购等收购方式, 并购方企业可以拥有并控制目标方企业技术资源。通过这一组织安排, 可以把两个具有不同知识资本积累程度的企业结合在一起, 通过知识资本的更新、共享与协同, 实现更多的知识创新。通过技术并购达到知识资本和技术积累与更新的动机, 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发挥预见性的作用, 预测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 提前通过并购做好知识资本的储备和开发工作, 创造性地引导和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而较之竞争对手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2.1.2 知识资本内部协同

技术并购的融合过程, 会产生知识资本转移、共享以及互补等多种非线性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并购双方之间的差异会通过融合协同逐渐转变为合力与动力, 推动双方协调一致地发展, 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技术并购双方知识资本的协同, 作为技术并购动机中的重要过程, 其关键是双方知识资本的相互作用, 打破原有的企业界限, 采取多种方式对知识资本系统进行整合, 通过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以及内容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和集成, 使单一的知识资本通过整合提升形成完整的知识资本体系。

2.1.3 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动态构建

技术并购过程中对并购后知识的转移, 最容易流失的资源是知识员工。采用团队式的组织模式, 可以通过其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够适应未来组织多变的要求。技术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寻求与目标方企业构建知识团队, 围绕着共同的目标, 打破组织原有界限, 将知识员工具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知识的互补作用, 以此实现技术并购后知识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知识创新。

技术并购方企业通过并购寻求获取目标企业的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 通过重新构建, 保持原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可以做到保留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为并购后的企业继续创造价值。因此, 获取目标企业的知识团队并通过整合进行充分协同是并购方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动机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并购方企业所构建的知识团队是一个动态的组织, 原因是其在技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多变的, 知识更新速度也是快速变化的, 因此, 知识团队也必须及时调整, 以适应变化。知识团队的动态调整,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知识团队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 优化知识结构, 增加知识存量;另一方面是根据发展需要,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团队, 以实现知识的持续创新。对此, 并购企业的知识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开放系统的优势, 从外部及时获取信息进行自身调整, 以提供合适的知识产品来应对外部变化。所以, 并购方企业通过并购获取目标企业的优秀知识员工, 为构建动态知识团队提供组织安排, 为动态调整提供人员。

2.2 基于技术并购内部动力机制的并购模式

2.2.1 技术并购模式的研究进展

技术并购的模式研究多集中于对影响企业技术并购模式选择的因素以及技术并购的整合模式方面。

Neslihan Alp、Birol Alp和Yildirim Omurtag (1997) [11]对技术获取的识别、选择、获取与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模型构建。Shiu-Wan Hung和Ruei-Hung Tanga (2008) [12]表明, 在所有涉及的影响因素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技术并购选择模式的最重要因素。Prasad Padmanabhan和Kang Rae Cho (1996) [13]通过比较内部R&D, R&D联盟以及外部技术并购三者各自的影响因素来研究技术并购的选择模式。

2.2.2 基于技术并购动力机制的模式分析

论文以所获取目标方企业的技术与并购方企业核心技术的关系将技术并购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技术增强型、技术互补型与技术突破型技术并购。具体的划分标准为:

增强型技术并购为当并购方企业所获取的目标技术属于其核心技术的范围, 是对企业现有核心技术的深化, 使其更具有行业技术的领先性。

互补型技术并购为当并购方企业获取的目标技术属于其产业的范围内, 但却在其自身的核心技术范围之外, 属于对其现有技术的补充。

多元型技术并购为当并购方企业获取的目标技术既不属于其产业范围, 同时也不属于其核心技术范围, 企业实施技术并购完全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涉足新的技术领域, 实现其在业务战略上的突破。

图3所示为企业基于技术并购动力机制的三类不同并购模式。

以下是对此三类技术并购的详细阐述:①技术增强型技术并购

以下是对此三类技术并购的详细阐述:

①技术增强型技术并购

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来获得自身主导产业深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就是增强型技术并购模式。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很多企业通过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在资金实力、资产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最核心完备的技术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拥有的, 这客观上阻碍了很多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些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 必须获得自身主导产业所需的核心技术, 最关键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并购。通过这种方式并购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2001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HYDIS) 所持的STN-LCD及OLED业务。我们都知道在显示器行业, 液晶和等离子技术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但是我国对此的研究并不多, 不具备这项技术。通过技术并购, 京东方成功的拥有了这项技术, 完成了自身的技术突破,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②技术互补型技术并购

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获得自身主导产业的一些非核心、补充完善性技术就是互补型技术并购。通常一个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止一种, 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 要想得到更大的技术优势,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获取另外一种核心技术, 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并购。这种并购方式一般出现在技术互补型企业之间, 比如华为在2002年初对光通信厂商Opti Might进行收购, 弥补自身在光传输领域的不足;随后又对网络处理器厂商Cognigine进行收购, 弥补自身在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方面的不足。通过这样一系列技术并购, 华为弥补了自身以前的一些不足, 加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 其市场竞争力一定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③技术多元型技术并购

突破型技术并购是企业快速进入新产业领域并获取该领域核心技术的重要手段, 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获得自己非主导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由于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 现代很多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寻找发展机会,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瞄准在自身的非主导产业。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可以以很高的起点进入该产业的竞争领域, 因为企业已经得到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 同时也大大的节省了研发部门的时间和精力。

2.3 技术并购内部动力机制的创新效应

2.3.1 技术并购的聚合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方式可有效地突破技术创新阀值、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减少技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是技术并购的聚合效应的主要表现。

要想有效地突破技术创新阀值, 利用技术并购提升创新规模的方式可以实现。技术创新遵循阀值效应, 阀值理论表明, 创新成果产生的前提是企业R&D人员和投入超过某一阀值。利用技术并购, 并购双方企业的研发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形势下, 企业双方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得到增大, 创新资源也会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技术并购企业双方有着不同的技术积累, 利用技术互补原则, 更容易产生新的技术创新成果。再加上实行技术并购的企业, 其研究开发规模也会增大, 技术创新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2.3.2 技术并购的学习效应

技术并购的学习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技术学习成本以及组织学习以实现组织学习的速度效应。

①降低技术学习成本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必须拥有自己的资源和技术, 而要想拥有自己的资源和技术, 只能通过学习的方式, 如果只是依靠自己投入资源来得到知识的话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通过技术并购就可以降低技术学习成本, 它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 通过技术并购企业能够迅速的取得竞争优势, 快速的跨入行业领先地位。

②技术并购可以实现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学习

在企业技术并购中, 并购方企业可以实现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学习, 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因为一些隐性技术只有通过广泛的共同磋商和实践才能有效转化为知识累积。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技术转让是不够的, 而要靠独立进行开发既慢又难。

技术并购双方企业通过加强两方的沟通和交流, 可以形成一种适当的开发体系, 会更加容易的获得技术和技术诀窍。

③技术并购可以实现学习的速度效应

技术并购中学习的速度非常重要。伙伴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在技术并购中表现得最明显, 因为不同伙伴学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技术并购在促使并购双方企业间的组织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技术并购可以提供转移多样化和互补性知识所需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协调。但是并购方知识管理能力必须能够应对知识创造所需条件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与多样化的知识及其关系有关, 而且与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融合的过程所需的协调有关。技术或知识的跨国界转让并不只是纯粹的复制, 因为知识创造是内部产生的知识与所吸收知识的结合。

2.3.3 技术并购促使创新外部效应内部化

企业技术并购的创新外部效应内部化体现在使技术创新的外部资源经过共享以及整合得到升华。创新的“外部性”也叫做创新的“溢出效应”。换句话说,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或收益也有可能是自动地“外溢”到其他生产厂商或消费者手中, 而不仅仅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这就是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集中体现。

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并购, 进行协同研究开发, 减少了承担的技术创新费用, 最后取得技术创新成果, 可有效地解决技术创新中外部性的问题, 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技术并购的创新外部效应内部化主要表现为:第一, 大大提高了合作创新的工作效率;第二, 它消除了不同企业在合作研究开发中相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第三, 它消除了合同交易必然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相互依赖而互相导致的高交易费用;第四, 技术并购还使企业对研究开发成果的外部效果的可占有性得到很大提高, 使涉及许多部门的创新收益内部化。

3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 通过对技术并购内涵的阐述, 剖析技术并购的内容以及企业技术并购中知识资本互动的层次等维度。

其次, 基于知识资本理论就技术并购的内部动力机制从知识资本的外部累进与更新、知识资本内部协同以及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动态构建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 提出在知识资本的外部累进与更新方面, 技术并购为知识资本外部积累提供有效的组织安排和制度安排;在知识资本内部协同方面, 技术并购的协同通过转移、学习、共享以及互补等方式共同实现;在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动态构建方面, 技术并购能够使并购方企业获取目标企业的知识型人力资源与组织, 并进行动态重构。由此, 提出基于技术并购动机的技术增强型、互补型以及多元型技术并购模式。

融资约束、并购规模与并购绩效 第11篇

一、理论分析

(一) 融资约束对并购规模的影响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公司在获得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成本上的差异”。根据融资约束定义, 可以推测出存在融资约束可能会导致公司放弃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或者在并购时相应的并购规模无法达到最优。葛永波和周倬君 (2012) 经过实证分析发现, 融资约束会对公司规模产生影响, 并且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更有可能放弃好的投资项目, 这不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 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关于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现有研究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相对规模对并购绩效起着负向调节作用。Chatterjee (1986) 研究发现如果被并购方规模过大, 其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可能不显著。如果相对规模一般则可能表现为负向调节作用。Tichy (2001) 则认为相对规模可以对并购绩效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另一种结论是相对规模对并购绩效起着正向调节作用。Kusewitt (1985) 经过实证研究得出, 并购的相对规模越大越有助于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实现。梁铄 (2006) 从收购价值的角度分析了相对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其认为如果主并方和被收购方规模相差较大, 那么主并方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购期权价值。盛虎 (2009)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如果主并企业规模较大, 则更有可能在大规模并购事件中获得更高的价值;相反, 如果主并企业规模较小, 则更有可能在小规模并购事件中获得更加稳定的价值。

二、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12~2104 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公司发起的并购交易为初始研究样本。研究所需相关数据来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数据库, 并根据所选公司的年报信息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与核对, 同时剔除了极端值。

对初始研究样本按照以下标准进一步筛选。 (1)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 本文选取的并购类型为资产收购股权转让与吸收合并。 (2) 剔除了金融和保险类公司以及ST和ST* 类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 (3) 对于同一主并公司在三年内具有多笔并购交易, 本文只保留该主并公司在三年内宣告的交易总价最大的并购交易。 (4) 仅保留交易成功的并购样本。按照上述标准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后, 最终得到302 个并购事件样本。研究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 如表1 所示。

表1 显示支付方式大多采用现金支付这一情况与李井林 (2014) 研究一致。对解释变量的统计发现, 并购规模以小规模并购为主占比70%, 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相对较少进一步对并购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 如表2 所示。

将交易金额和主并公司的并购前一年资产取自然对数, DIV为并购前一年主并公司的股利支付率, ROA为并购事件发生当年的年末资产收益率, Current为并购前一年末的流动比率, ROE为并购前一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 M/B为并购前一年末股票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

(二) 研究设计

为研究融资约束、并购规模与并购绩效三者的关系,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进行分析:ROA=α0+α1FC+α2Resize+α3FC*Resiz e+α4Method+α5Related+α6Lev+α7Year+∑α*industry +ε

ROA为被解释变量, FC、Resize为解释变量, FC*Resize为交互项, 其余为控制变量, ε 表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1) 并购绩效的度量:并购绩效用主并公司宣告并购的公告日当年年末的资产收益率。 (2) 融资约束的度量。借鉴李井林等 (2014) 基于多财务指标构造的融资约束指数。

FC=-1.562-10.492*ROE-0.326*Current+3.625*Lev-8.183*Div +0.069*M/B

根据融资约束指数的分值进行高低排序, 将指数值大于0 的主并公司归为融资约束类, 指数小于0 的主并公司归为非融资约束类。 (3) 并购规模的度量。借鉴盛虎等 (2009) 关于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研究, 并购规模= 并购的交易额/ 主并公司公告前一年的总资产, 定义并购规模大于10% 的并购为大规模并购, 小于等于10% 的并购为小规模并购。 (4) 控制变量考虑是否为关联并购 (周小春, 李善民;2008) , 并购的支付方式 (李井林等, 2014) , 同时还考虑了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前盈利能力、偿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详见表3。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融资约束对并购规模影响的检验

将前文模型中的并购规模 (Resize) 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融资约束 (FC) 作为解释变量, 同时加入控制变量支付方式、关联交易以及主并公司的资产对数进行多元回归, 结果如表4。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 融资约束对并购规模存在显著的影响, 并且两者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即存在融资约束的主并公司一般会避免采取大规模并购。控制变量中可以发现支付方式与并购资产规模都对并购规模存在显著的影响, 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以往的研究经验。

(二) 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检验

本文进一步研究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 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如下表5。

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发现, 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融资约束对并购绩效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而且存在融资约束公司的并购绩效会相对较差。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了融资约束程度与并购规模的影响, 证实了融资约束对并购规模确实存在着影响, 而且融资约束公司由于资金获得相对较难因此一般倾向于选择小规模并购。本文又进一步研究了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发现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 而融资约束对并购绩效却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 企业要进行并购之前应关注本公司的资金流状况以及融资能力, 同时对于并购公司的选择不要拘泥于并购比自己规模小的公司。

摘要:该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2014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主并公司在不同融资约束情况下对并购规模的选择情况, 进而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融资约束的主并公司会选择相对较小的并购规模, 且其绩效也相对较差。但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该研究对上市公司并购时融资方案的选择, 以及并购规模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融资约束,并购规模,并购绩效

参考文献

[1]翟进步, 王玉涛, 李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与并购绩效:“功能锁定”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2:100-110.

[2]于成永.融资约束下并购绩效——规模与方向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5) :112-118.

[3]周小春, 李善民.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05:134-143.

[4]李井林, 刘淑莲, 韩雪.融资约束、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8:114-124

[5]盛虎, 关健, 汪颖.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01:111-115.

[6]李井林, 刘淑莲, 杨超.家族控制、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论丛, 2013, 01:76-82.

[7]李井林, 刘淑莲, 杨超.市场错误定价、投资机会与并购对价方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01:30-40.

并购能力论文范文

并购能力论文范文(精选11篇)并购能力论文 第1篇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 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 以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