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精选12篇)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1篇

数据采集平台发展五年, 一直在更新、改进, 但仍有很多缺陷, 怎样将数据平台中几十万条数据发挥作用, 真正的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教学质量监控是目前, 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新技术对平台的数据仓库进行分析、挖掘, 需要借助计算机理论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来实现。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DM) 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 (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 KDD) , 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 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 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 做出归纳性的推理, 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 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 减少风险, 做出正确的决策。

知识发现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 数据准备, (2) 数据挖掘, (3) 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

数据挖掘的任务是分类、预测、时间序列模式、聚类分析、关联分析预测和偏差分析等。

a.分类: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数据对象划归成不同类别的过程;b.预测:预测就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规律, 并建立模型, 通过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和特征进行分析;c.时间数学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就是根据数据对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来预测将来的值;d.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在没有给定划分类的情况下, 根据数据信息的相似度进行数据聚集的一种方法;e.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就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满足一定支持度和可信度的数据项之间的联系规则;f.偏差分析:偏差分析就是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孤立点数据进行分析, 寻找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

如何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使平台中数据成为有效、有价值的信息, 更好的为教学质量监控服务。

1 关联分析预测

将某高职院校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表6师资队伍 (6.1.1、6.1.2、6.1.3和6.1.4) 和表7.2开课情况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解析出教师所属专业, 即可得到该专业的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数及外聘教师数。而在7.1专业设置中可分析出该院校举办的专业及各专业年级的学生数。那么, 就可以分析出该院校各个专业的生师比情况 (见表1) ;也可以分析出各专业的师资结构等情况 (见表2) 。

该院校的整体生师比是16.04, 是非常合理、良好的态势, 完全符合评估标准, 但通过表1不难看出生师比具体分到各个专业是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个别专业如护理教师明显不足, 生师比偏高;个别专业师资过剩如计算机类专业。

通过对表2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可得出该院校各个专业师资的具体情况, 有些专业职称、学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些专业教师职称普遍偏低,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 说明此专业教师可能是新引进较多, 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建设、多培训、多指导。

2 聚类分析

将同一个院校的近三年平台数据中7.2表 (开设课程) 进行对比分析, 可解析出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而分析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情况, 分析该专业所开课程是否科学、合理, 学时分配是否均衡等。也可将同一地区或同一个省多个高职院校的数据平台中相同项目放到一起进行汇总分析。如将某地区所有高职院校平台中表9.1 (招生情况) 和表9.5 (应届毕业生信息) 中数据聚集分析, 可得出该地区哪些类专业招生好、就业好, 那些专业不好招生、就业比较困难, 从而指导相关教育部门或高职院校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发展, 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3 聚合

我们可以通过聚合不同院系的同类数据, 来分析各个院系在教学质量建设中存在的差距 (见表3) 。

通过对上表对各学院进行对比分析可找出那个学院在那些方面建设不足, 需要加强。也可对比出那些学院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工作落实的到位, 取得的成绩突出。

工作实践表明, 广泛地借助数据挖掘技术, 充分挖掘采集平台的各类数据, 有效地转化成各种有价值信息, 使之服务于、作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工作, 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随着采集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 采集平台各个方面的数据积累越来越大, 数据挖掘将会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项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 .

[2]张建华.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 (1) .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2篇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标准化、制度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2015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采集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召开会议,对2015年填报要求认真学习和研究,对填报细节工作逐一落实,按照源头录入、规范采集的原则,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填报。以用好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通过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来引导学院的内涵建设,规范学院各单位的日常工作,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对各项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了学院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数据平台培训工作通知要求,我院精心挑选两名责任心强且技术过硬的骨干教师专门负责汇总各项数据。按照填报精神,我院分管院长亲自召开数据填报安排会议,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数据平台采集工作,统一思想,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新版数据平台中的各项指标内涵,从源头上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切实按照“独立、原始、及时、公开”的原则建设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学院各项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院在使用和改进完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过程中体会到:一是数据采集平台是我院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科学决策,进行宏观调控,实施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二是数据采集平台不能是应付评估才建设的临时工作,而应该是作为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部分,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牵头单位,为学院的科学、规范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为学院决策提供依据。三是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我院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对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我院能够较为清晰地掌握本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便于高职院校实现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有利于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四是有利于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专家组来我院进行指导时能够准确的指出我院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有利于我院今后的发展。

我院建立健全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定期分析制度,充分发挥其对学院工作状态的反映和监控作用。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的信息为引导,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等各项建设工作,不断培育特色,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逐步构建学院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通过对学院2014年—2015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分析,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发[2004]2号),学院在生师比、实践教学场所、生均占有面积、生均图书量、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等方面已基本达标,说明目前学院这些方面已能够满足办学的需要。但是,通过分析对比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些条件的优势并不明显,随着学院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

对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平台数据的分析情况,我院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今后努力改进。

第一,我院教师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所有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约48.9%,这部分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比例较低,他们在授课经验、从事教师岗位时间、相应实践课程指导等方面比较有限;年龄在61岁以上的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约18.1%,这部分老师虽然授课经验非常丰富、从事本课程教学时间较长、相应实践课程指导也较有针对性,但是这部分老师在精力、课堂气氛掌控、时间等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我院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来促进我院现有的年轻教师向中青年骨干教师转变,发挥各种年龄阶段的教师的优点,以老带新,发挥资质老的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开展各种活动或比赛,在比、学、赶、帮、超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二是我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相关政策,用高薪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高职教育的队伍中,加入到我院教师队伍中。

第二,我校高标准建设新校园,总建筑面积有30余万平方米,共建设了三栋教学楼、三个实习实训中心、医护实验楼、一栋行政办公楼、十余栋宿舍以及体育馆、餐厅等其他建筑,为学院的教学、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提供必需的场所,这其中大部分建筑没有房产证。我院一直以建立本科院校为目标快速发展,办理房产证也是我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这件事也正在办理当中。

第三,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为使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院将加大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力度,按照“专兼结合,提高兼职比例,加强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设思路,结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从行业、企业一线中聘用更多的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构建合理的教师教学梯队,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我院着力强化教师技能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我院实行“派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安排教师集中外派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当中,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行为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学校现有教师的“双师型”转化。此外我院还通过教学、生产、竞赛等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我院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技能竞赛为先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

促能”。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努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还采取项目开发与课程相结合,技能操作与岗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从而把握技能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第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院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内涵建设,但教育教学改革尚不够深入,缺少成果。

我院将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内涵建设之中,力争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以及教改立项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我院将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建立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

第五,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补充校内实践教学,加快校内技能鉴定考试站点建设力度,提升学生“双证书获取质量”。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我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已于许多企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同时我院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到我院授课、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今后我院会进一步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第六,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发展战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研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等;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臵、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材建设研究,教学方法

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等;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领导体制、办学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研究,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研究,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研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同时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吸引力研究,以吸引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

本次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为2014-2015学即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止填写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3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职生;学习模式

一、当前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形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的要求,根据湖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6〕345号)文件精神,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将作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基础,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管理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常态平台。

平台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是高职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满足高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面临的挑战

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将较真实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貌,有利于各级领导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引导学院各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上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时间短

采集工作时间短。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较往年相比,数据时间段总计只有25天,较往年的40多天工作时间缩短一半。部门成立时间短。质量管理处为新成立部门,接手“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不到一个月,熟悉岗位和工作流程的时间短。

2.变化大

各学院各处室人员变化大,中层干部变化大,数据采集专干岗位变化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需要原各系部各部门人员的参与。

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变化大。湖南省教育厅启动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学校的内部质量诊改工作也是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来进行分析和考核,对学校数据采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

3.要求高

数据采集和质量诊改工作对骨干校、卓越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配合学校卓越校建设工作,协助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提升了要求。

三、状态数据采集策略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由学校书记校长前头,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任成员的状态数据采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量管理处,成员由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数据采集专干组成。

2.工作部署

(一)学校数据初始化。包括分专业、分年级统计学院的在籍生人数,对新进的教职工、新开设的课程、新开设的班级进行编码等,然后输机录入系统,再按部门进行分发和通知。

(二)对各部门的操作员进行培训,包括熟悉系统平台操作,熟悉评估指标体系,熟悉本部门以往的数据,了解数据的优化过程。

(三)针对教师和部门,集中时间分批次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反馈,最终达到上传的要求。

(四)将数据平台导出的数据上报学校。

(五)按期完成省级网络平台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同步上传工作。

3.工作要求与责任落实

(一)各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本次人才评估数据采集工作。各部门应根据学院安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数据采集工作安排。确定一名数据采集操作员,负责本部门数据采集的指导与协调、填报工作。

(二)落实责任。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所有上报数据需本部门数据采集第一责任人亲自把关、审核、在“部门数据上报通告”(附件1)上签字,并交分管校领导审核签字;同时上报“各院系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课程信息表”(直接由系统导出打印)和“XX学院教师数据采集情况登记表(附件2)”,由各院系盖章确认。最终部门数据的电子稿和“部门数据上报通告”要一起在规定时间内交质量管理处数据中心。出现工作失误,影响学校数据采集工作的结论,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4.时间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数据填报准备阶段

(一)基础数据准备(根据数据时间节点要求,部门均按2015部门设置)

质量管理处主导启动数据采集工作。待数据平台登陆权限开放,我校教务处、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招生处、就业处、成教部、财务处、后勤处、会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信息与汽车工程系、人文艺术系、湘菜学院、基础课部等部门登陆数据采集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维护。

(二)召开全院数据采集动员会暨采集人员培训会(部门沿用往年名称)

召开全院数据采集动员会暨采集人员培训会,参加培训人员为:教务处、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招生处、就业处、成教部、财务处、后勤处、督导室、科研处、会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信息与汽车工程系、人文艺术系、湘菜学院、基础课部等部门的部分领导集各部门的数据采集人员。

第二阶段:数据填写及审核阶段

(1)各部门组织召开会议,布置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部门及教职员工填写相关数据。填写的总体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原始性和规范性。

(2)信息审核。各部门严格把关数据,避免出现数据遗漏、重复和矛盾等现象。

第三阶段:全院数据协调审核阶段

(1)质量管理处会同教务处,对照各相关部门数据,根据前三学年度数据平台,对采集的各项数据进行协调审核,找出本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完善数据。

(2)结合数据采集平台形成的案例分析及汇总数据,上报学校领导审核通过。经学校领导确认后,质量管理处向国家教育部上报本年度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并做好存档工作。

四、策略实施经验与成果

强化数据采集的组织领导。数据采集工作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项系统工作。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的组织领导机制,做到亲自挂帅,亲自指导,亲自调度,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快数据报送,确保数据准确性。

建立数据采集专干制度。各部门要明确数据采集专干,不随意更换数据采集人员,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全校应建立数据采集专干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加强数据采集工作考评与激励制度。将数据采集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分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五、小结

高职院校数据采集策略优化,必须克服数据信息采集不全,强化填报数据的关联性,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强化宣传和培训,必然能推进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发展,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帮助学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建,赵鹏飞,基于“状态数据”搭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高教探索,2012(6)

[2]吴士夫,浅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尚学明,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性质与功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王录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与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4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数据平台的重要工作有两项:一是数据采集 (建设) , 二是数据分析 (使用) 。建设是基础, 使用是根本, 两者必须有效结合起来, 才可能通过数据平台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教学管理的“三化” (即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建设, 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 深化内涵建设, 逐步从规范管理向知识管理方向迈进。

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 (建设) 工作

加强数据平台的机构管理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成立数据平台建设管理机构, 建立数据采集管理制度, 明确数据采集责任人。数据平台管理机构的成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平台的操作管理和运行, 还要做好数据采集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培训工作, 定期对各二级部门数据采集负责人以及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加强数据平台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从教育部反馈的数据采集工作情况分析来看, 很多高职院校的状态数据采集出现数据格式不合规范、忽略数据表项单位、关联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造成数据采集结果严重失真, 既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了解院校办学情况, 也给院校自身管理提供了错误的参考信息。所以, 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数据采集的制度规范, 包括建立院系两级状态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工作办法、数据平台日常管理与维护、状态数据审核等。

建设技术队伍予以保障数据平台的有效运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正确掌握字段的含义, 解决数据的归类问题, 要将数据正确归入某个字段并放在相应的地方。对字段的准确理解, 是保证数据准确的重要环节。二是正确掌握操作技术, 解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问题。要将数据正确地输入到某个字段, 顺利地导出, 使平台能正常运行, 正确生成二次、三次统计数据。因此, 了解采集平台的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字段的含义和运行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熟悉数据操作的技术队伍, 为数据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 (使用) 工作

数据平台具有三大功能, 即统计汇总, 反映现状;管理监控, 促进学校规范化;分析开发, 帮助决策, 把有价值的数据转化成知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数据平台的功能不仅仅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以反映教学运行现状,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 把有价值的数据转化成对院校管理监控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使院校逐步从规范管理向知识管理方向迈进。所以, 有效开展数据分析 (使用) 工作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势在必行。

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 (使用) 工作方法数据平台是对Excel VBA的二次开发利用, 它具有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等功能。但目前数据平台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数据分析窗口。高职院校上报的单机版数据平台其实就是一个由海量数据构成的数据仓库, 在数据仓库里存放的大多数是绝对数据, 主要为自然数据。高职院校要对自然数据进行分析, 就要找到适合的分析方法, 聚合和关联数据仓库中的各类绝对数据, 生成有用的相对数据。由于数据平台具备数据仓库的特征, 可以采用与其匹配的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的基础是有可供使用的数据仓库。这几年数据平台的版本一直在更新升级, 高职院校采集的字段越来越多, 汇总后的数据量可以达到数十万条。由于采集字段的增加, 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联度越发复杂, 使得数据平台的数据仓库特征愈发明显, 从而让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用于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了可能。

如何使用数据挖掘理论对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分类、估计、预测、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聚类、描述和可视化、复杂数据类型挖掘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广泛运用到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中, 其中利用关联规则和聚类两种理论比较简单可行。

1.利用数据关联规则理论进行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数据关联规则是数据仓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 就称为关联。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仓库中隐藏的关联网。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存在是一种结构化数据组织形式, 利用其依附的数据模型可能刻画了数据间的关联 (也就是单机版中的状态数据汇总) 。但是数据之间的关联是复杂的, 除了依附在数据模型中的关联, 绝大部分是隐藏的。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就是找出隐藏的关联信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使用数据关联规则关键在于, 能否在数据平台确定核心要素, 根据核心要素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围绕核心要素到数据平台挖掘与其关联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 我们把核心要素确定为产学合作, 如果利用平台中“4.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5产学合作”两个单表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无法判断学院产学合作的深度, 应当把上述两个单表和下述“6.3.1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9.3社会捐赠情况表”、“9.4就业单位与联系人表”、“9.5应届毕业生信息表”等一起进行数据挖掘, 把分散于多个单表中的关联数据集中起来分析, 就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深度。比如, 把“企业提供兼职教师数”和“6.3.1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进行数据关联;“对学校设备捐赠总额”和“9.3社会捐赠情况表”进行数据关联等等。不同的数据, 我们只要能够寻找出隐藏的关联, 就能产生新的有效信息。

2.利用聚类理论进行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就是将集中的数据进行分组, 使得每一组内的数据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组间的数据尽可能不同。在对数据平台中某一时段的工作状态数据或系部之间差异进行分析时, 就可以用聚类分析。例如, 用当年填报的状态数据与历年来填报的状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看学院的发展趋势 (如生师比、生源数、专业建设情况等的变化) 。通过对“生师比”这个项目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反映出学院的招生规模是动态的还是趋于稳定的, 学院的师资建设是否能够跟上学院的发展, 学院的生师比是否达标等等。获得聚类分析得出的信息后, 学院可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工作重心。学院也可对各系部、各专业进行聚类分析, 如系部教师构成状况、系部教师的科研水平、系部产学合作等等。单纯某个系部的数据反映不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 但把各系的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就可以发现各系部、各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实践表明, 科学使用数据挖掘理论中的方法原则, 充分挖掘数据平台中的各类数据, 使之有效地转化成各种有用信息, 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总之, 高职院校不仅要把数据平台建设好, 更要把数据平台使用好, 建立健全定期分析制度, 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对高职院校工作状态反映和监控作用, 把数据平台建设与学院决策和发展联系起来, 在使用中进一步优化其智能化程度, 体现知识管理的特征, 形成自我诊断、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长效机制, 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向知识管理方向迈进。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特色和亮点。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该数据采集平台的意义和深刻内涵, 切实做好数据采集 (建设) 和数据分析 (使用) 工作。应利用好数据采集平台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 深化内涵建设, 使高职院校逐步从规范管理向知识管理方向迈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吕一中, 李晓芳.通过状态数据预审增强评估考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C].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204.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25 (3) :89-112.

[3]方开泰, 潘恩沛.聚类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3.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5篇

采集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

杨洪梅 王将仁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404000)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监测和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又是学校加强建设和管理,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填报工作,要深入研读和领会数据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并将数据平台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工作 数据平台 内涵 相关性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和评估专家组监测和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又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为使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和填报工作更加规范、正确和科学,笔者认为必须认真解读数据平台,深入领会相关指标的内涵才能达此目标。笔者就数据平台指标的一些主要内涵的领悟及数据关联度的把控发表一些管见,以期对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填报工作有所裨益。

一、数据平台主要指标内涵解读

(一)基本信息

本项指标主要记录和反映学校过去、现在和明年的概况。

1、反映学校过去历史的主要指标有:建校日期、建校基础、当前校名启用等,这些指标栏目均反映学校的历史积淀。若学校建校时间短,或专业开设时间短,一般都尚未形成各自特色。只有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又注重建设和培育品牌和特色,才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2、反映学校当年状态的主要指标有:基本信息(包含学校代码、院校名称、所在地区、举办方、上级主管、性质类别、示范校等字段);联系;招生;在校生;机构设置等,采集的是学校基本公共信息。在这些指标中,尤以当年在校生数最为重要,它是计算和监测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基数,务求统计准确无误。

3、反映学校明年发展预测的主要指标有2个,即: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

(二)院校领导

本项指标从两个方面记录和反映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

1、基本状况栏目,记录和反映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与结构、校领导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宏观反映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

2、参与教学、联系学生栏目,反映学校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情况;采集听课、走访学生寝室、走访实习点和参与学生社团文体活动等4个方面数据,用于判断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情况。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是否确立,可以从6个方面去分析:(1)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能够深入教学 独立使用、自主支配的可以计算机在内。这对于学校产权建筑面积不足的高职院校是个福音,可以用租赁期在10年以上、且属学校独立使用的场地来加以补足。

2、总建筑栏目,包括学校产权建筑面积和学校非产权建设面积。学校产权建设面积指学校拥有产权,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和临时搭建的棚舍的建筑面积。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指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提供给学校使用的建筑面积,包括学校租用一年以上的建筑面积。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尚不达标的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租借其他单位的校舍面积来弥补自有校舍建筑面积之不足。

3、教室栏目,数据平台将教室分为两类:一是普通教室,其主要设施是讲台、黑板、课桌椅、照明灯等。现在高职院校在普通教室内大多安装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也就称为“多媒体教室”。在数据平台中,则可采集为“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尽管如此,这些教室的主体功能并没有改变,主要还是用于理论教学。二是一体化教室,数据平台对其注释为:“一体化教室是指兼上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点明了它们与普通教室的主要区别所在。具体到某一教室的归属或者定性,则由学校自行决定,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兼有。

4、馆藏图书资料栏目,纸质图书的内涵较易掌握,是以版本图书的“册”为当量且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的,并入藏为不同范围的读者可以利用的图书。本栏目指标是专家组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重点监测的数据。

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则较易混淆,往往拿捏不准。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其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因此,广义的电子图书亦包含电子期刊,故而在认定和统计时容易产生混淆。数据平台采集的电子图书数值是狭义的电子图书数。这种概念的电子图书多为pdf、pdg等格式的,它一般对应有实体出版的图书,并且忠实于出版的实体书,在排版上也与实体书相一致,故可以册为单位来统计。而电子期刊又称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就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皆可称为电子期刊,它的计量单位一般为GB。

(四)实践教学条件

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就必须具备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 的 校内外实践基地。数据平台从 3个角度进行采集:一是校内实践基地,反映校内实践基地实况;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反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况。这两处采集的数据都是以基地为单位,不是以室(实训室、实验室)为单位。一个基地由几个“室”、以什么性质的“室”构成,由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员配置等情况自行决定。从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可以看出校内是“实践”,一般指实验、实训和实习三部分内容。而校外是“实习实训”,即没有“实验”。就此可以理解,校内基地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场所。而校外基地,仅指实习、实训场所。三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反映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其机构的本意是指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但在学校的实际采集中,其本意已经泛化,即把高职学生去参加鉴定的单位都包括了进来。考虑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获准设置鉴定站(所),而学生也确实参与了鉴定。因此,也就不作为问题提出,但学校必须清楚本校究竟有没有符合本意的鉴定机构。

(五)办学经费

数据平台从收入、支出两个方面来反映学校经费运用情况,采集时段为自然,即本学年 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优先聘用。兼职教师聘用原则上不少于160 学时/岗位·年,每个兼职教师岗位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 1位或多位兼职教师。二是标准不同:教发2 号文规定:“聘请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教高5号文件规定:“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2、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 8 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8号文件):“3 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非示范高职院校可以参照此规定进行计算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3、校外兼职教师所授课程。学校聘任的校外兼职教师所授课程类型主要应是实践技能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文件)(以下简称教高16 号文件)指出:“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关于校外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比例,教高8 号文件规定 :“3 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非示范高职院校也可以参照此规定执行。数据平台将课程分为ABC 三类。根据教高16号文件和教高8号文件的精神,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承担c类课程或B类课程,不宜承担A 类课程。

4、教学工作量。数据平台所采集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教师工作量的主要部分。《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1981年4月20 日)指出:“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教师全年工作量,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年暂按42周计算,应为1680小时。”“高等学校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教材建设、培养和提高师资等项工作。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2/3 左右。”《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中对教师工作量计算有具体规定,如 岗实习、产学合作、招生、就业等多角度地采集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效的数据,用于分析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学校定位的匹配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专业自身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性。

1、专业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是专家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 12号文件)(以下简称教职成12 号文件)指出 :“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而专业负责人,顾名思义,是学校指定的负责专业行政事务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专业带头人可以兼任专业负责人,但专业负责人则不能自然认定为专业带头人。

2、实践课时比例。《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1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文件对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规定:“高职高专类专业确保其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50%”。而教职成12 号文件规定:“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两个文件对比例的提法虽有差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建议学校应掌握实践教学的比例≥总学分(学时)的 50%。

(八)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

数据平台采集学校的教学管理、管理队伍 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数据,多角度反映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管理文件。关于文件的范围,数据平台注释为:“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是指高职院校成立起至今正在运行的全部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文件可分为两类:一是沿用的文件,即文件制定后至今仍在执行、正常运行;二是变更的文件,有三种类型即新增、修改和取消,它可以反映学校制度建设的情况。因此,学校不能仅仅采集本学的变更文件,应将历年来三种变更类型的文件采集齐全。

2、管理队伍。数据平台采集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指导、督导和教学研究等6类管理人员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状况。需要强调的是,这6类人员都是指专职人员,不是兼职人员。因此,必须遵循数据唯一性原则,凡是专职人员,彼此之间不能重复出现,但可以“一专多兼”。数据平台总共有 8 类专职人员,除这 6 类人员外,还有院校领导和校内专任教师,同样也要符合“一专多兼”的 原则。

3、同行(评教)。数据平台在 8.7评教情况中采集了同行评教数据。这里同行是指教师,其最大值为4类教师之和(不折算),最小值是校内专任教师总数。就当前情况来说,将校内专任教师总数作为同行评教的总数比较合适。

(九)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对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认可程度。数据平台采集了招生、就业、社会捐赠、质量工程、获奖情况等 5个方面的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状况。

1、报考原因。数据平台从 2011 版起在7.6.1招生栏目中新增了报考本校原因,这是学校了解社会评价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就业状况。数据平台也从 2011 版起在7.6.2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7.6.3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栏目中新增了对口率、升迁率、转岗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不同生源类型、不同招生方式的就业率等反映就业质量的字段,这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设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悟上级部门对招生、就业的关注。学校应形成制度,每学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分类统计,采集并分析数据。

二、数据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平台数据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某个特定的项目(字段)的关联性,如培训、顶岗实习等。

2、某个领域的关联性,如专业、教职工等,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数据之间的匹配问题,还有内涵的关联性问题。

(一)项目的关联性

1、高职在校生数。数据平台中有两处分别采集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1)1.5 2013年9月1日前在校生,采集的是学校所有的在校生数,其中包括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数,这是个总数。(2)7.1 专业设置 中的在校生数,这是从专业角度,分专业分年级采集各自的在校生数,这里总人数的合计值应与1.5中的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相一致。

2、培训人次。数据平台中涉及培训情况的共有4处 :(1)1.1 培训(人次),包括对社会的培训和对本校学生 的培训,反映学校在一个学年 内总体的培训情况,这个数据是最大值。(2)4.3 鉴定数(人次),这里是指学校获准设置的鉴定机构或借助社会力量对社会人员、对校内学生组织鉴定的数量。(3)7.5 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数(人次),这里反映的是学校为产学合作的企业培训员工情况,不包括未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但也为企业进行了员工培训的数量。这类培训的数量可以反映在1.5 和 7.7栏目中。(4)7.7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人次),这里强调的是培训性质,必须与专业相关,与是否产学合作企业无关。

3、实践场所。数据平台中有2处分别采集实践场所的建筑面积。平台注释指出“实践场所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由此可见,3.1基本办学条件中的建筑面积应≥4.1 校内实践基地中的建筑面积。

4.设备值平台中有2处分别采集设备值。在4.1校内实践基地中对设备值作了注释:“设备值主要是指学校实践基地固定资产中的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价值。”也就是说,该项设备值仅仅采集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数据,而校内实践基地外的设备并未采集。因此,平台3.5 固定资产中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应≥4.1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总值。

5、社会捐赠采集社会捐赠的数据共有4处:(1)4.1校内实践基地,反映社会捐赠和准捐赠的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情况,即安装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的设备。若不是设备,在该项内就不采集。(2)5.1经费收入,反映社会捐赠的经费情况,但不包括准捐赠。凡属于社会捐赠的所有项目,如现金,设备和材料(折算数)等,都统计在内。(3)7.5 产学合作,反映与学校合作企业中的5个主要企业的捐赠和准捐赠情况,而不考虑这些捐赠是否用于实践基地。(4)9.3 社会(准)捐赠情况,全面反映学校接受社会捐赠(包括准捐赠)的总体情况。因此,这里出现的数据应是最大值。

6、实训项目。数据平台中采集实训项目的数据共有3 处 :(1)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下设“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字段)。(2)4.1 校内实践基地中的“实训项目”,反映的是校内各基地的教学功能。(3)4.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习实训项目”,反映的是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项目。这两种基地所开设的实习实训项目应与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相统一,换言之,在7.2开设课程中所采集的数据(主要开设实践项目,不是全部开设的项目),在4.1校内实践基地或在 4.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有的实习实训项目应该都能找到。

7、顶岗实习。数据平台中采集顶岗实习的数据共有3处:(1)4.2校外实践基地,反映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情况,采集的是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及以上的学生

数。这里强调的是时间,至于学生数量,包括所有全日制在校高职生。(2)7.4 顶岗实习,这是从专业角度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注意4点 :①采集的是与专业对应的 5 个主要单位,不是所有的实习单位。②采集的是5个主要岗位,不是实习单位中所有实习岗位。③实习学生没有限制条件,即 1—3 年级都可以。④实习时间没有限制在半年及以上,按实际实习时间填写。(3)顶岗实习还应注意两类数据的采集 :①顶岗实习学生的参保情况,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不论哪个年级都要采集;②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顶岗实习学生总数≥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总数。

8、课程类型与授课地点。数据平台7.2课程设置,将课程类型分为ABC三类,并对授课地点设定7个选项,两者应匹配,尤其注意C类课程的授课地点不能为普通教室;其中机房、其他(语音室、体育馆等)这两项因与课程类型无对应关系,可以不匹配。

9、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据平台中采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数据有 2 处:(1)7.2 课程设置,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去采集,凡属于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都可以采集。(2)7.5 产学合作,这是从产学合作角度去采集“共同开发课程数”,且每个专业限于5个主要合作企业。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7.2 课程设置的合作开发课程数≥7.5产学合作的共同开发课程数。

10、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平台中采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数据有两处 :(1)7.3.1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去采集,凡在本学内,高职学生不分年级,只要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都要采集。(2)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这是采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数据。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 7.3.1 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取人数≥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获得证书的应届毕业生数。

11、招生。数据平台中采集招生数据有5 处:(1)1.3X X年招生计划,这是要了解学校下一学的招生专业、数量以及生源类型等情况,这些学生尚未进校。(2)1.4xx年招生方式,这是了解学校下一学招生时所采用方式,即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入学的。(3)7.1专业设置,这是从专业角度去采集招生数据,①该专业下一学是否招生,②该专业首次招生哪年哪月,反映专业历史 ;③本学招生情况:录取率、报到率。这“两率”可分析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也可分析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4)7.6.1 招生,该指标数据来自7.1 专业设置中招生数据,自动生

成。(5)9.1 招生情况,这是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去采集招生数据,分为2 种:①报到、录取情况,该数据来自7.6.1,自动生成。②学生报考学校的原因,可分析是什么因素最能吸引学生报考学校。

12、就业。数据平台中采集就业数据有 6 处 :(1)4.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集基地接受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7.5产学合作,采集校企合作单位接纳应届毕业生的数据。(3)7.6.2 就业。①反映应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②上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情况和用人单位满意度。(4)9.2 就业率,从3个角度采集有关数据:①就业状况,该数据来 自 7.6.2,自动生成,但满意度数据需采集。②不同生源类型的就业率,③不同招生方式的就业率。(5)9.4就业单位。(6)9.5 就业类型。

(二)领域的关联性

以教工号为例,据此可以分析学校三支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数据平台中设置“教工号”这个字段的有12个二级指标,可分成三类:一是领导班子。2.1 基本状况,可以分析领导班子数量、各类结构(年龄、职称、学历、资历)和科研水平等,有助于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校之本,是教育教学运行的主体,是高职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平台设6.1校内专任教师,6.2 校内兼课教师,6.3 校外兼职教师,6.4 校外兼课教师,可分析四类教师各自结构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也可分析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与师资队伍有关的还有2个,一是 7.1专业设置,反映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情况;二是7.2课程设置,反映教师授课情况。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各院系分布的平衡性、与专业发展的匹配性等。三是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主要是指校、系两级直接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人员。数据平台采集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招生和就业指导人员、督导和教学研究人员等6类管理人员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各自结构状况,进而可以分析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总之,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填报工作,要深入研读和领会数据平台指标内涵及其相关性,并将数据平台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6篇

【关键词】变压器 状态 评估

一、变压器设备状态评估研究技术概述

近年来,国网公司开始逐步推行状态检修工作,状态检修主要对监测获得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对设备的当前状态做出评价,对其工作状态的可能发展做出预测,对明显存在异常的设备进行准确的故障诊断,从而确定最佳检修时间和检修内容,因此,确定变压器运行状态是整个状态检修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二、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研究综合诊断平台介绍

美国道波公司(Doble)是全球知名的设备管理咨询公司,积累了全球超过80年的变压器试验数据,在变压器状态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为汲取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提高河北省南网的变压器设备状态评估水平,本文主要介绍基于道波公司的变压器DGA评分系统建立的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研究综合诊断平台。

(一)主要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研究综合诊断平台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引入道波公司的变压器DGA评分系统,实施本土化改造,进行汉化,并开发数据接口与省公司生产MIS系统实现数据对接,直接获取变压器基础信息和油色谱试验数据,使之完成河北省电力公司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工作。

(2)利用改造后的评分系统对河北南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变压器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河北南部电网系统变压器安全运行。

(3)学习变压器状态管理和和试验数据管理的理念和经验,并用于完善河河北南部电网的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

(二)道波(DOBLE)DGA评分系统简介

该系统是美国DOBLE公司开发的一套针对油色谱数据的变压器状态评估系统,与传统的油色谱数据分析方法不同,该系统结合的特征气体含量、产气率、发展趋势以及各种气体所占比例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变压器DGA的数据。通过该系统可以筛选出异常结果,再结合其他方法,如电气测试、局放测试、视觉检查最终给变压器的状态下一个结论。

道波DGA评分系统基于其他特征气体相对于甲烷气体的加权平均,并用氢气的相对含量区分绕组和铁心的故障。得分算法采用的是气体的“质量”(由气体的特征和相对比例而定)和“强度”(由气体的绝对含量而定)两个指标确定,由此将油色谱数据转换成一个综合得分反映设备运行状态。根据道波的DGA评分系统,正常的变压器得分不应该超过40分,如果得分超过60分,可能变压器铁芯中存在环流,如果得分超高100分,那么意味着变压器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

道波(DOBLE)DGA评分系统的操作步骤为:

1.用户登录;2.选择数据库。选择系统将要载入的数据库,本系统目前只包含油色谱数据库。项目组从省公司生产MIS中导出了所有220kV以上变压器的基础数据、油色谱试验数据和油质试验数据;3.选择查询统计的项目;4.得出评分结果。

三、220kV及以上变压器评估分析

为验证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正确性,项目组用DOBLE公司的油色谱分析系统共对河北南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共计332台变压器进行了评估,评估使用的油色谱试验数据均来自于河北省电力公司生产MIS系统,试验数据截止到2011年4月。评估结果显示,其中有16台变压器(占总数的5%)得分高于80分,需要对变压器的绝缘状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50台变压器(占总数的50%)得分高于80分,需要对变压器的绝缘状况加强监测,进行进一步的调查;266台变压器(占总数的80%)得分低于40分,运行正常。

1998年5月8日,齐村#2变大修吊检(吊检前总烃3189μL/L)发现,铁芯存在局部短路缺陷,铁轭下方有一块约3cm2的三角形硅钢片,上面附有1mm厚的游离碳并有放电痕迹,分析总烃升高原因为铁芯第二极上两点连通形成涡流所致,现场取出硅钢片并对损坏铁芯处进行修复并对受污染绝缘油进行过滤。目前该变压器油色谱总烃偏高,主要原因是1998年吊检时仅对受污染的绝缘油进行了过滤,但变压器器身上所吸附气体受现场条件所限无法彻底脱出,从而导致主变运行后器身吸附的气体再次溶入绝缘油中,造成总烃超标。目前一直加强监视,总烃变化趋势稳定,变压器运行正常。

四、结论

项目组通过DOBLE公司的DGA评分系统对河北南部电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进行评估,并结合变压器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美国DOBLE公司的设备管理和试验数据管理的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和理念,需要借鉴和学习:

对变压器状态的诊断不仅仅依靠对变压器个体数据的分析,需要结合变压器群体规律进行深入判断。

重视变压器固体绝缘老化的诊断,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油中糠醛含量测试作为例行試验来进行,通过其历史发展趋势的变化能较为有效的反映变压器老化情况,仅看单次试验有效性较差。

对于油色谱的诊断不仅限于的数据异常油色谱的的分析,更多的在于的油色谱数据变压器的诊断,通过分析变压器绝缘状况的发展趋势来预测变压器运行状态。

(二)通过分析,河北南部电网在运220kV及以上变压器的运行状况较为稳定,运行单位完全掌握个别存有问题的变压器的运行状况,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和检修策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三)通过应用情况来看,该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河北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在判别标准方面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欧美电网公司与中国变压器结构设计、绝缘油来源和型号、试验设备和方法的不同。

(四)综上所述,河北南部电网应该汲取DOBLE评分系统的设计理念,开发一套适合河北南部电网的油色谱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改善变压器箱体内表面涂装质量的应用比较,谢翠玲;变压器;2011年10期.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7篇

一、采集平台开发应用研究的意义

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成长发展的记录, 含有办学经费、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等11个一级参数, 各一级参数下又设置了若干个二级参数, 这些参数的设置, 突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高职教育特有的建设内涵, 覆盖了高职院校评估中的绝大部分评估指标。

按照知识管理理论的观点, 可以将采集平台定义为一个知识信息库。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 (APQC) 认为, 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弗朗霍夫知识管理模式认为:知识管理流程主要由“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四种核心活动构成。因此, 对采集平台进行分析的过程是从已有的“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的采集平台状态数据信息库中, 识别、获取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价值判断有用的知识, 从而“应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采集平台给学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分析采集平台状态数据, 可以把基础的数据转化为知识, 从而揭示学校自身的优势、差距以及面临的挑战, 不断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二、采集平台KPI指标体系的研究

评估方案中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了“果”“因” “效”的逻辑体系。“果”即采集平台数据, 是采集平台展示的结果, 包括显性结果和隐性结果。实际上, 对“果”的分析过程, 也就是对采集平台数据的挖掘、开发和分析过程。通过对“果”的分析, 可以了解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总体态势。由于数据众多, 需要选择关键数据进行重点分析, 这些关键数据, 也称为关键表现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简称KPI) 。

按照“果”“因” “效”的逻辑关系, 从KPI分析, 可以发现考察的重点和关键, 进而分析查找关键影响因素 (Key Successful Factors, 简称KSF) , 在此基础上, 结合现场的考察、深度访谈、说课、说专业等, 分析主要成效 (Key Result Area) , 进而探究克服高职院校发展瓶颈的方法与对策。

“果”“因” “效”逻辑体系建立的核心是关键表现指标体系即KPI的设计, 从大量的平台数据中选择、汇总计算反映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的数据 (显性数据及隐性数据) , 发现院校状态的“奇异点”, 为评估现场考察和深度访谈的重点提供线索。

(一) KPI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是全面覆盖原则。所选KPI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覆盖评估指标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而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高职院校的基本现状。二是突出关键原则。筛选最为关键的绩效指标。保留的KPI指标过多, 不仅会难以体现其关键所在, 也会加大使用者的分析难度。三是便于院校对比原则。为便于各院校间的比较, 所选KPI尽可能采用百分比或平均值的形式表现。四是数据最佳来源原则。有的KPI可以从采集平台中的多个报表中找到相关数据, 但彼此之间统计口径存在差别, 应依据该KPI所反映的实际内涵决定最佳的数据来源。

(二) KP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KPI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应与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相对应, 反映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及核心内容。由于采集平台中的数据为源头采集, 数据较为分散, KPI体系要能反映出不同数据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相互关联。以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特色专业”指标为例探讨KPI设计。

由于特色专业建设涉及面广, 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评估指标体系中, 该评估指标对应的采集平台相应编号为一级参数“7 专业”, 其下的二级参数包含“7.1 专业设置、7.2课程设置、7.3职业资格证书、7.4顶岗实习、7.5产学合作、7.6招生就业情况一览表、7.7专业总体情况”, 数据涵盖面广且数据量大。因此在对特色专业这一指标进行分析时, 应依据KPI设计原则梳理出涵盖专业建设的关键指标, 并能清晰体现出与院校其他专业相比的特色所在。

特色专业的KPI分为课程建设、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社会评价五个部分, 见表1。

此外, 将各KPI指标该院校的平均值或总值, 列入到KPI中, 以方便与院校其它专业及总体情况进行对比。

在设计过程中, 由于数据来源多, 需要对数据精心选择, 如 “7.2开设课程”和“7.5校企合作”中都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数据, 鉴于“校企合作历年开发课程数”更能反映专业的建设积淀和水平, 为此选择从“7.2开设课程”中分类汇总计算获得该数据。依此设计的KPI指标,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专业的特色和建设情况。

上述指标设计及应用思路同样适用于其他KPI指标。

三、KPI指标体系的技术实现

KPI指标值全部来源于采集平台数据。部分指标与采集平台中的数据项相同, 可以直接提取获得, 但是更多的KPI指标需要通过分析处理采集平台, 进行分类汇总计算才能得到。由于数据量大, 人工计算力不从心, 必须依靠软件实现。

由于采集平台本身在不断地修改完善, 同时随着采集平台的变化, KPI指标体系本身也在变化, KPI软件必须能够适应采集平台本身及KPI指标体系的变化, 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满足需求的扩展性及灵活性。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将KPI计算方法剥离出来,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KPI计算自定义公式, 由软件完成这些公式的解析和计算, 这样大大降低了业务规则和系统实现的耦合度, 其中的关联完全由包含KPI公式的模板和公式解析引擎实现, 这样的最大好处是带来了程序的灵活性, 大大降低了程序实现的代码量和测试量。KPI关键部分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KPI模板为EXCEL文件, 主要内容为KPI计算公式, 公式中包含自定义函数。通过编写公式解析引擎, 由引擎解析和计算公式, 将计算机结果的值填充到模板对应单元格或行列, 从而完成该项KPI的计算。待所有的公式计算完成后程序负责保存成新的MS Excel文件, 完成所有KPI的计算。

四、KPI指标体系的功能拓展

每个院校的KPI指标计算出结果后, 也即形成了各个院校的KPI综合知识库, 其中包含了各个院校的关键数据信息, 应继续充分挖掘KPI知识库的功能, 以提供更加有深度、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促进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评估方案坚持分类评估, 对不同发展阶段 (新办学校和办学历史较长学校、普通学校和示范学校) 、不同类型 (公办或民办) 、不同行业背景的学校, 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分类指导, 帮助学校找准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新办学校或位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学校主要是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规范教学管理和办学行为;成长发展阶段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推进教学改革, 调整招生结构, 规范办学行为;成熟发展阶段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强化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贯彻落实分类指导原则, 可以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型、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将高职院校划分为示范性公办、非示范性公办和民办三大类, 其中示范性公办包括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示范校。

在所有院校的KPI知识库产生后, 继续对以上三类院校分别进行平均值汇总计算, 清晰地展现出院校情况及全省同类院校的情况, 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院校存在的“奇异点”, 为在全省层面上进行横向比较和总体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成方.做好状态数据预审时提高评估有效性的重要保障[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江苏省教育厅.以实施新评估方案为契机, 实现高职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3].张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5].王克胜.知识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8篇

一、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特征

在不断完善单机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上, 各地高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积极推进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工作。2010年11月, 江苏标准版、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版、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版, 这四个网络版平台软件相继推出。2012年11月, 天津市自主研发并全面推行天津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通过研究多个版本的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发现其在使用功能方面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第一,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动态的状态数据采集, 有效缓解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信息采集的压力, 解决了评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即“评估的信息采集应该放在平时进行, 不应该在评估的时候才提出要求。” (1) 第二,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能够与持续进行版本升级的单击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无缝对接, 为教师提供简洁、方便的用户界面, 减少因为数据格式录入错误产生的系列问题。第三,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低版本数据平台导入功能, 重复的内容不必手工录入, 提高了填报数据平台的工作效率。第四,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提供历史记录存档功能, 便于用户保存历史填报记录, 梳理职业发展的成果。第五,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了自动纠错功能。可以自动审核数据格式和关联数据, 提示用户按照填报规则进行更改。第六,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各级各类人员提供了不同的权限和入口, 在管理方面更加细化、标准、科学和规范。

二、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关联系统

事实上, 除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外, 同一所高职院校中还存在多种信息管理系统, 如职称评聘系统、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等, 一些院校还专门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评价开发了专门的管理系统。虽然众多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颁布部门、系统研发、统计方式、依据指标、指标计算和评估类型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采集对象、采集方式和采集结果的利用等方面, 都有很多共性的部分, 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集对象方面: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职称评聘系统、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等, 都关注教师的基本信息、授课信息的采集,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系统、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还对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方面内容的采集;采集方式方面:目前, 多个信息管理系统都可以实现网络填报的采集方式, 做到权限清晰, 责任明确;采集结果的利用方面:信息采集结果的利用一般有四个方面的用途, 一是为教育部监控院校发展而服务, 二是为社会各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而服务, 三是成为检验学院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依据, 为学院领导决策服务, 四是为教师职业发展而服务, 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是高度统一的。

在众多信息管理系统中, 有两个系统在采集内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了支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院校评估的有利手段。《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系统》成为职业院校数据填报部门最为关注的两个系统, 各省市在布置以教育评估为导向的数据采集任务时, 要求高度重视这两个系统数据的相关性。

对比2012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相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校基本条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均涉及教学基本条件的详细统计内容, 而且指标设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如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表1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基111都涉及院校基本信息内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表3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基521及高基522均涉及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教室等内容。第二, 师资状态。两种统计途径均涉及师资状态内容, 包括各类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双师型、接受培训情况等采集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拓展了教师授课信息, 突出实名制特点。第三, 在校学生状态。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表7.1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基311都涉及各个专业、各年级在校生的统计数据, 均统计了普通高中起点和中职起点的学生数量;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表7.6.1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基322都涉及招生生源地域情况;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表10.1.1和教育事业统计报表高基332都关注了学生辍学原因, 前者为明细列表, 后者为统计数字。

遗憾的是, 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重叠交汇, 但没有实现共享, 相关内容之间也没有实现信息互补和有效支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内部间的一个个信息孤岛” (2) 。在高职院校专、兼职从事数据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多种信息采集路径和多项重复数据并存的现状, 给院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导致数据管理人员忙于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基于系统思维拓展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

以系统思维视角重新审视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即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应该与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共享通道, 提高状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 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让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获取和为学院战略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 系统思维的重要原则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 突出地体现在它的整体的性质作用, 要大于组成它的各个元素的性质作用。乌杰著的《系统辨证学》一书也表明, “一定的系统结构可以使组成系统事物的各个子系统要素, 发挥它们单独不能发挥的作用与功能”, 因此, 要依靠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的相互影响与制约, 才能发挥出整体性的最大价值。“系统的内部相关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 包括元素与元素之间、元素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等不同层次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作用。系统内部相关作用是形成系统整体结构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 (3) 系统整体性原则说明, 要想使高职院校数据采集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与效益, 必须分析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与同步运行的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之间的关系, 厘清信息采集大系统的层次和组织结构, 从而构建清晰的信息传递体系。而系统最优化的核心原则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条件下, 通过自然选择, 尤其是人为的技术手段, 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发挥最大功能, 亦即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或产出最大。” (4) 因此, 要使高职院校在最小的人力资本分担情况下, 获得最大的信息数据产出, 就要在合理分析系统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手段整合相似信息采集的内容, 增强系统分析和信息服务的功能。

(二)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拓展

1. 厘清相关信息采集系统的关系

信息采集系统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化校园建设包括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这些管理系统在管理部门、运行机制和采集内容等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目的性, 为提高特定方面的工作效率和水平而服务。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系统的作用是全面收集学院常规运转各方面的信息, 从而为宏观监控和院校战略发展服务, 所采集的数据内容分布于各个具有特殊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因此,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各个信息管理平台中处于上层管理地位, 各种具有特殊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了数据支持。

2. 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

统一的标准是建立信息交互共享的前提。目前, 各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信息采集时间结点、数据格式和计算方法等方面, 都存在差异性。例如, 教师管理系统要求教师于每个学期初录入课程信息,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要求教师每学年动态录入课程信息;院校内部使用的教工编号、课程编码与信息采集系统自动生成的编码不一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系统在采集时间结点内涵盖了当年新生的全部信息, 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采集时间结点内, 不包括当年新生的全部信息。这些差异性导致了包括生师比例在内的多项统计结果的误差, 影响了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因此, 为了得到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的采集信息, 有必要在数据采集结点、编码标准、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为系统间信息共享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建立相关信息采集交互通道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相关信息采集交互通道可以节约教师的劳动时间, 提高教师和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有效信息的使用价值, 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引入异步通信服务系统。异步通信服务“提供了一致的通讯标准和应用开发, 确保分布式计算网络环境下可靠的、跨平台的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 (5) 通过异步通讯服务技术实现状态数据采集与日常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对接, 让数据采集过程在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完成;二是通过应用软件设置批量数据导入接口。对于数据内容相关度较高且数据格式一致的信息, 可以由前期采集的管理系统, 通过批量数据导入接口植入后期采集的管理系统中完成。当然, 两个交互通道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信息化管理体系功能的趋同, 要处理好特定功能信息与一般化信息之间的关系, 避免人为变更数据的使用方向, 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增强信息为院校战略发展服务的功能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政府监控高职院校发展和教育评估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管理途径, 为社会监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但是, 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根本, 是通过数据再现的方式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提供数据参照, 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 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应不断完善数据提取、分析功能, 即根据决策内容和方向, 从多个角度提取数据, 进行国家标准、年度、区域对比分析, 利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全面收集数据, 使用SPSS软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生成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告, 为学院的发展与决策服务。此外, 数据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随着领导者集体意志的改变、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统计样本的增加, 数据分析也要持续跟进, 这就要求数据管理和分析人员遵循数据分析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细致、严谨、耐心地做好数据分析工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 它与高职院校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密切关联。基于系统思维的观点, 重新审视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网络版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拓展功能, 即在厘清相关信息采集系统关系的基础上, 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 建立相关信息采集交互通道, 增强信息互通为高职院校战略发展服务功能。

关键词: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系统

注释

1 顾明远:《高等教育评估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载于《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年第3期, 第3页。

2 伍丹:《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思考——以网络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例》, 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第2期, 第13页。

3 张强、宋伦、闫姣丽:《系统思维方法的重要原则》, 载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17期, 第21-22页。

4 朱桂芳、宁昌:《论最优化原则与满意原则的差异协同》, 载于《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年第4期, 第70页。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9篇

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 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以下简称数据平台) 是新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基础[1]。用数据支持决策是数据平台的一大特色。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全面具体展现了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特色, 也记录了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轨迹,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校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学校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需要, 是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2]。虽然全国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都已建立了平台, 也有机构或个人对数据平台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 但是, 大多是进行零散的、个体的数据分析与研究, 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数据分析和二次开发软件, 这直接影响到数据对决策的作用力, 直接限制和影响了数据平台功能的发挥[3]。

因此, 有必要开发一种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二次开发, 以快捷、准确、全面、形象地表达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各院校的各类综合信息, 特别运用数据挖掘原理, 通过纵向发展趋势和横向数据比较, 从多维角度对全省及各类高职院校的状态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客观评价全省及各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 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各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为科学决策、分类指导和制定相关政策举措,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质量工程等, 提供较完整、可靠、系统的资料。

2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开发的总体要求 (Overall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dynamic intelligent meter panel software)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开发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能够快捷准确地显示出全省高职教育的基本概况、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监控指标、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学生情况、专业情况、课程与教材、招生就业、实习实训等的本年度全省平均 值、各院校数据排序、全省与全国数据的对比值、本年度与上年度的对比值等。二是能够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和预警, 把握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不足, 为各教育主管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及院校管理的宏观指导与评价评估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三是能够与教育部每年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无缝对接, 同时, 还要保留与院校现有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和财务等管理系统的接口, 为实现校园内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4,5]。

因此,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必须建立江苏省高职院校数据仓库, 开发数据库转换程序, 完成多次ETL数据处理及数据的清洗, 实现对高职院校质量数据的高效存储。仪表盘单机版系统需调用仪表组件对数据仓库、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映射加载生成flash文件, 最后生成整个仪表分析软件的可执行文件。仪表盘网络版系统需采用相应的.NET架构, 自动生成动态仪表盘, 提供查询功能, 并能根据用户权限展示不同的表盘内容。

3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Principles an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dynamic intelligent meter panel software system)

3.1 系统设计的原则

系统设计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 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原则、总体规划与分层实施原则。其中, 实用性原则要求系统较好地满足数据的快速简单筛选、比较和查询。可靠性原则要求在出现异常的时候, 有人性化的异常信息提示方便用户了解原因, 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案。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原则要求系统能够适应于各种运行环境, 以应对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同时, 系统还要易于扩展。安全性原则要求系统保证用户程序的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网络层安全和数据安全。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原则要求系统必须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满足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总体规划、分层实施原则要求在适应系统需求的准则下, 设计低耦合的分层结构, 提高开发的效率, 利于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 降低项目的风险, 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 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

3.2 系统设计的思路

系统设计的思路主要有三方面。首先, 解决数据采集工作的高效、快捷, 克服原有单机版数据采集流程中数据下发、数据回收等环节出现的数据不完整、不一致以及不安全、效率低等问题。其次, 解决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无缝对接的问题。第三, 解决系统的功能拓展问题, 包括:根据院校管理的需要定制用于学校运行状况诊断分析的管理仪表盘分析系统, 保留与院校现有教学、科研、招生就业、财务等管理系统的接口, 为实现校园内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4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系统的主要设计内容 (Main designs of the dynamic intelligent meter panel system)

4.1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为了充分体现应用软件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便于用户操作, 动态仪表盘软件就不能对操作系统提任何要求。因此, 设计中, 软件展现层脱离底层数据仓库, 既节约了软件环境配置的时间, 又使决策层的管理更高效、系统和科学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如图1所示。

4.2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软件设计框架

数据分析仪表盘系统的主体是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软件, 其设计框架, 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等。首先, 对全部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 主要是进行维度和格式的验证筛选, 以去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文件, 保留符合一定规范约束的数据文件。其次, 通过编写的数据库转换程序, 完成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以及数据清洗流程。最后, 把最终整合的质量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后, 利用中间业务层调用质量数据, 通过数据展现层的数据组件动态展现数据。

4.3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的技术创新与特色

智能化动态仪表盘软件的技术创新与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delphi技术和BI技术相结合的开发方案, 对软件的体系结构、工作流程、软件功能、数据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二是软件包括数据库转换、数据ETL处理、仪表显示、报表输出等四大功能模块, 其中数据库转换模块实现了指定文件夹下excel数据源数据批量写入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 筛选并修正数据格式。数据ETL处理模块实现了数据的预处理及清洗加载功能。仪表显示模块实现了动态仪表的数据展示功能及指标预警功能。此外, 按照业务需求拓展业务功能, 充分运用组件展示技巧完成多种特效显示需求。

4.4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的主要表达内容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的主要内容包括十一项内容, 如图3所示。通过抽取数据平台中的维度及相关数据, 生成维度数据表, 再将数据加载到指定的数据表模板中。以数据表模板为数据源, 通过业务层抽取数据加载对应的展现层模块中。展现层通过多种组件的调用, 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业务数据。具体包括如下十一项业务数据:全省概况、院校概况、办学条件、监测分析、师资概况、专业状况、院校招生、院校就业、实习实训、办学经费、课程教材。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教育基本概况。包括全省院校总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一般院校总数;全省院校与上年相比的增长量;全省在校生总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校外合作企业数、院校占地面积、专业布点总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本年度数据, 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量及每一所院校在全省院校中的排序。

动态仪表显示各高职院校基本情况。用可视化动态仪表盘的形式展示全省概况数据的均值以及院校详细概况数据与排序。包括学校在校生总数、学校教师总数、学校校外合作企业数、学校占地面积、学校校外合作企业数、学校专业布 点数总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当年度和上年度数据在全省各高职院校中的排序与对比情况。

动态仪表显示各高职院校主要办学条件硬化指标全省平均值及预警提示。主要包括系统计算生成办学条件硬化指标中的办学指标与检测指标的全省均值, 国家示范均值, 省级示范均值, 普通院校均值, 综合师范类均值, 理工农林类均值, 财经政法类均值, 艺术类均值, 并用仪表盘显示;各综合师范民族类、工科农林类、医学类、语文财经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 (按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院校类型划分) 办学条件指标等。此外, 在对学校进行比较分析时, 将主动与国家办学基本条件指标对比, 如该院校指标低于国家标准时, 仪表盘会主动显示预警标记, 提醒有关部门给与关注和政策指导。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师资情况。主要包括全省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分类及比例、专任教师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分析、授课与双师情况等。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专业情况。主要包括各类型类别院校的专业平均学生数、当年招生专业数、重点建设专业数、特色专业数等情况。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主要包括全省当年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实际报到数, 9月1日毕业生总数, 9月1日就业生总数, 上届毕业生总数, 12月31日就业生总数、全省招生均值基本信息并统计各院校实际录取率, 实际报到率, 全日制招生普通高中生结构比例, 全日制招生三校生单招结构比例, 在校生中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注册生比例等。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就业情况。主要包括全省当年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实际报到数, 9月1日毕业生总数, 9月1日就业生总数, 上届毕业生总数, 12月31日就业生总数。此外, 动态显示全省就业均值基本信息和各院校就业基本信息, 如9月1日毕业数, 12月31日就业数, 9月1日就业率, 12月31日就业率等, 并显示各院校的同类排序及全省排序。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情况。主要包括全省顶岗实习学生数, 全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数, 全省校企订单培养数和全省校内实践基地相关信息等。校内实践基地指标有全省校内使用频率均值, 全省社会使用频率均值和全省整体使用频率均值等。此外, 仪表盘清晰地显示了各院校均值、各院校在全省的排序和同类院校排序等。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收支情况。主要包括全省经费总收入, 全省总支出, 全省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全省日常教学经费支出总额, 全省财政经常性补助总额, 全省中央地方财政投入总额, 全省年度结余。通过柱形图形象地显示了学校经费收入, 支出详情及年度结余总额。同时, 也清晰地表达了学费收入、贷款余额等占总收入比例, 日常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总支出比例等相关数据及全省排序情况。

动态仪表显示全省高职院校课程与教材情况。主要包括全省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数, 省级精品课程数,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总数,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总数;全省国家精品课程、省市精品课程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等的总值并计算其所占总类中的比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与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均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占总课程数比例, 全省排序及同类院校排序等。

5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the dynamic intelligent management meter panel)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的开发, 有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数据进行全面而迅捷的评价。首先, 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 如果要了解本院校及各专业在全省所处的位置, 或者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 提高整改措施的针对性,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有助于高职院校对标补差, 主动调控, 自觉建立发展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机制上保证各项评价与评估的常规化和长效性。其次, 学生或家长在院校选择过程中, 如果要全面了解全省及各高职院校的概要及特色,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可以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数据, 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三,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院校评估过程中, 通过KPI管理系统的使用, 将对高职院校的评估由“一次性评估”升级为“实时的状态数据监控的现场考察”模式, 同时, 仪表盘成为评估专家手中的有效工具、评估与科学决策的可靠帮手。具体应用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

6 结论 (Conclusion)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的推广应用, 必将使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稳定、安全, 为构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言,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发挥了四个有利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及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综合性信息, 强化宏观管理和指导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学校的办学行为, 统筹优化配置社会教育资源。三是有利于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开展教育政策研究, 为科学合理的制定教育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对学校而言,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有利于其加强和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 不断规范办学与教学行为。此外, 通过纵向比较, 有利于查找办学差距和薄弱环节, 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治校的科学化水平。

对社会而言, 智能化动态管理仪表盘不但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状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发挥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不断促进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且, 用人单位在择人、用人时, 广大考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时, 有了具有相当公信力的信息窗口。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解读与问答)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2-34.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职发展与评估, 2009, (3) :89-94.

[3]刘康宁, 董云川.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聚类分析[J].高职发展与评估, 2007, (2) :76-80.

[4]尚学明.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性质与功能[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37-39.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第10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用户通过构建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全球互联网(Internet)等网络形式,进行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和资源共享,上述网络模型构成了大规模密集网络,在大规模的密集网络中,网络攻击者通过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与非法控制等方法实行网络攻击,实施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今,网络安全成为未来网络用户和管理者重点关注的话题,网络安全包括了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网络的物理安全、网络拓扑结构安全网络等,在受到网络攻击和流量拥堵的情况下,网络攻击者通过访问控制和攻击监控等方法实现网络入侵,出现安全漏洞,使得网络受损,网络损失的表现形式如数据丢包、路由协议失效、网络堵塞、延迟等。需要对这类网络受损状态进行准确评估,通过流量监测、丢包检测等方法,进行网络受损状态的准确评价和修复,提高网络安全运行性能[1]。

为了克服网络攻击对网络的稳定运行性能的影响,实现对网络攻击和受损状态的实时监测,需要通过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优化设计,提高网络安全传输控制能力。传统方法中,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主要采用安全漏洞检测方法、攻击源定位方法、特定网段搜索方法以及主动信息加密方法等[2⁃3],根据上述网络受损状态的评估原理,相关文献进行了算法和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文献[4]提出一种基于安全漏洞周期检查和攻击监控体系构建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采用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结合安全漏洞周期检查,进行受损状态评估,采用28K×16b片内RAM进行状态评估平台的中央信息处理器设计,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但是该系统在进行网络拥堵时的流量监测中,在受到干扰因素较大和不确定的攻击成分增加时受损状态的监测准确性下降,系统的稳定性不好,需要进行改进设计。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受损节点动态误差补偿控制的状态评估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对网络受损节点的流量拥堵监测和攻击源定位,实现受损状态评估,采用C55x DSP数字信息处理芯片进行攻击信息检测系统的设计,提高了受损评估的准确性和攻击源的定位能力,但该系统在处理大规模集群网络的受损监测时,系统的鲁棒性不好。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和方法描述,并设计框架构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状态评估控制,对平台进行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最后系统调试和仿真实验,通过对网络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监测和入侵检测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平台的性能,得出有效性结论。

1 系统总体设计描述和功能指标分析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算法原理进行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包括了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两大部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结构模型的组成部分如下:

(1)网络受损的异常流量计算元件(CE)。代表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网络的计算资源和流量监测模块,通过流量监测,进行网络受损下的流量传输性能的评估。

(2)网络攻击源定位元件(LE)。攻击源定位是实现攻击检测,网络攻击源定位采用算术逻辑单元(ALU)实现92 Kb单端存取,提高对网络攻击的检测性能。

(3)存储元件(SE)。对网络受损的异常流量特征和通信数据进行特征采集,对本地信息进行Unix内核的写入,通过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进行数据分析和状态评估。

(4)MANTIS OS调度器(RB)。通过串行总线USB获取足够的堆栈空间,根据抗混叠滤波构建模数转换器进行ADC任务动态重编程,结合内核使用事件驱动,分配给每个任务适当的站点,实现网络受损状态的评估和修复。

在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系统设计中,为了满足网络受损状态下的动态监护和数据修复功能,在应用程序中建立套接字,实现对动态修复程序的下载功能,对每个节点进行程序与服务的动态加载,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实现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所示的结构分析,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功能指标描述为:网络受损异常流量监测总线触发采用RAM缓冲区动态补偿方式,其中通信节点的误差补偿动态范围为-40~10 d B,噪声叠加放大量为87 d B,输出D/A转换器的幅度±10 V;DMA控制器中受损节点传输的采样通道为12通道同步、异步输入;攻击源信息检测脉冲采样在缓冲区循环压控的采样率200 Hz;DSP控制D/A转换器的A/D分辨率为15位(至少);网络入侵后受损状态监测系统的功率放大D/A分辨率为15位(至少);通信和数据采集的D/A转换速率200 Hz。

根据上述指标分析,进行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

2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1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中,主要包括电源电路模块设计、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复位电路模块、A/D数模转换电路模块以及接口电路模块等设计,具体的设计过程描述如下:

首先进行电源电路设计。通过电源电路设计,为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提供稳定的电源输入,电源电路对于网络受损状态评估DSP系统的稳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本系统采用的是I/O电源(3.3 V)、内核电源(0.8~1.2 V)联合供电方法。为了提高输入电源的抗干扰能力,通过电源滤波进行干扰抑制,采用ADSP⁃BF537作为电源控制的主控芯片,ADSP⁃BF537具有动态电源管理能力,在ADSP⁃BF537的输出端并联一个0.1μF的电容,内核电源也通过10μF和0.1μF电容滤波,由此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内核电源设计。电源滤波电路设计结果如图2所示。

为了保证实时时钟电源与I/O电源的协调供电性,克服输出的基线漂移,通过耦合电容C进行基线漂移抑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异常流量数据加载和检测,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异常流量的监测评估,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是通过对异常流量检测程序的引导和加载的电路,通过ADUM1201进行程序加载,实现CAN总线联网,ADUM1201程序加载方式较多,本文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异常流量加载模式采用方式见表1。

通过上述分析,构建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得到电路设计结果具体描述如图3所示。

通过图3给出的异常流量加载电路,实现对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容进行交流耦合,进行网络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评估。进一步对系统的复位电路模块进行设计,复位电路是实现串行的SPI存储器的过程控制引导功能,通过复位电路结合选信号CS直接与DSP通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实现网络受损状态的分配分析和低电压复位,采用ADM706对网络受损状态的上电、掉电以及降压情况的高频检测和基线补偿,通过逻辑组合译码控制,用于引导加载的I2C E2PROM,结合立即数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保证数据的连续读取综合评判系统的输出数据,实现系统的逻辑与译码控制,复位电路芯片选用MAX706S,在PFI管脚电压低于1.25 V时,而触发主复位,产生复位输出,进行网络受损状态下的异常监测评估。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复位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

硬件模块设计中,最后进行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接口电路设计,接口电路是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液晶显示器接口和参数设定接口,接口电路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模块,接口电路采用的驱动芯片为DM74LS245,通过三态八位总线变换器引导驱动芯片的触发和输出,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准确评估和液晶显示,得到本文设计的接口显示电路如图5所示。

2.2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软件设计

在上述进行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本系统的软件开发建立在Visual DSP++4.5软件开发平台基础上,在开发应用程序之前,通过Visual DSP++建立可视化编辑和校对窗口进行系统的调试和状态分析,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监测,在Visual DSP++的Simulator和Emulator中进行程序代码开发和编写[6⁃7],通过Emulator测试设计的程序代码,进行ANSI C编译,程序开始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利用DSP芯片提供的硬件资源对网络的受损状态和异常流量进行双缓冲区的A/D采样,执行同步串口0初始化,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软件开发,在SPORT0_TCLKDIV寄存器实现对网络入侵源定位,配置高压控制、CAN通信模块进行可视化校对和受损状态特征的输出。综上分析,得到软件实现流程见图6。

3 系统仿真实验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设计的网络受损状态监测平台的性能,进行仿真实验和功能调试,系统调试中,首先进行程序加载和网络攻击特征模拟,采用大型网络病毒数据库DPP 2015进行病毒入侵的攻击测试,网络攻击的时间间隔为1.2 s,输入信号范围为0~5 V,采样速率最高可达1 MS/s,通过CPLD译码读通道A的数据对网络攻击后的受损状态进行流量检测,通过接口电路和人机交互定时器能准确地控制A/D转换的速率,在此基础上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网络受损状态参量,为了测试性能,采用本文方法,以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性能为测试指标,进行状态评估的性能测试,得到输入的网络流量波形如图7所示。

对上述输入的网络流量波形进行受损状态评估,进行异常流量检测,得到采用本文系统进行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见,采用本文设计的系统,进行网络受损状态平台和综合评判,对受损后的异常流量和数据传输的状态具有准确地监测和评判性能,检测性能较好,评估精度较好,展示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4 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状态评估控制,对平台进行了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平台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进行网络受损状态平台和综合评判,对受损后的异常流量和数据传输的状态具有准确地监测和评判性能,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好、鲁棒性较高,在网络安全控制和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邢长明,刘方爱.数据网格任务调度模拟器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11):4191-4193.

[2]王慧娟,胡峰松,陈灿.数据网格环境下副本淘汰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9):4147-4149.

[3]张鹏,刘庆云,谭建龙,等.流水行云:支持可扩展的并行分布式流处理系统[J].电子学报,2015,43(4):639-646.

[4]PALOMARES I,MARTINEZ L,HERRERA F.A consensus model to detect and manage non-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large scale group decision ma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2014,22(3):516-530.

[5]ZHANG H,WANG Z,LIU D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ntinuous-tim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4,25(7):1229-1262.

[6]陆许明,戴建强,谭洪舟.高效的多径衰落信道系系及其硬件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197-201.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11篇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设备;检修数据;前景;探讨

1 概述

作为一种根据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状态开展的预防性作业,状态检修技术通过科学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来准确判断是否应对其进行检修,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制定合理且具针对性的检修方案。简单的二次设备检修步骤包括: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并作出判断;安排适当的检修项目及每一项需用的时间。在线监测、诊断都在状态检修的范围之内,其检修内容还包含了设备管理、验收和设备的检修、故障记录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状态检修技术具有工作量低、安全性高、成本经济等诸多优点,目前,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检修工作正在由预防性计划检修朝着预知性状态检修的方向过渡。

2 客观评价

一段时间的检修实践告诉我们,状态检修技术可以在减少检修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而二次设备检修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减少维护工作量和停电次数及时间实现的。设备状况优良的先进设备或室内设备一般在不要求试验的情况下,原则上都不必全部停掉。由于检修计划的安排科学合理,因此设备维护人员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充分准备,从而大大降低发生设备故障或人身事故的可能性,有利于变电站安全运行目标的实现。

3 对状态检修工作的认识偏差

由于状态检修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对状态检修认识不足而导致的。

首先,由于缺乏对状态检修理论的深入研究,一些检修人员未能认识到该技术在实施阶段的复杂性,简单认为状态检修就是减少工作量,盲目拉长检修周期以减少停电次数,使状态检修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为了有效的进行科学化的试验,我们通常主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实践检验,然而应对状态检修工作更有效的是对原有检修方法,检修工作积累的经验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总结。用旧的已有的工作经验来指导新的状态检修发展。由此在状态工作发展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着手进行一些科学化的档案记录和检修记录等方面的分析,从而找到科学的方法从而完成该机制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状态检修顺利实施。对于那些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应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些具体的改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机制的措施,从而达到新的检修思路。

4 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数据库前景分析

4.1 智能变的发展给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建立带来推动

智能变的出现使得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库可以由纸面的设备健康状态、检修记录、缺陷情况,甚至在线监测、诊断等平台,第一次扩展到完整的报文分析,报文错误记录等方面。这使得检修数据库的状态评价依据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在此数据库上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效的结合新的智能变网络分析仪内的报文数据及旧有的状态评价数据库可以使得状态检修数据库获得更大的发展。

4.2 提高工作检修数据库的技术管理水平

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数据库的使用前景还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化的管理才是状态检修实施的关键,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就可能对状态检修进行错误的应用,从而影响到整个状态检修具体过程的实施。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得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思路都要符合当前发展的需要。整个状态检修策略的实施,包括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建立,都需要不断地调整检修策略,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对于检修的管理方法,使得新的概念与技术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4.3 重视状态检修数据库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还依赖于各类人员对于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是否有着积极的态度。状态检修以至于其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及大量的工作,在此之前,需要对各参与人员的观念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其明白状态检修的实际意义及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建立及完善该机制的过程中坚持以实际生产为导向,坚持状态检修为实际生产服务。最终才可能完成整套状态检修机制的建立,并且完成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建立。

5 结语

在当前的变电站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分析和掌握好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库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需要不断地通过完善自我诊断技术的方法,另一方面健全一些有利于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库发展的制度,做好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及时的化解一些问题,有利于整个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

通过以上的分析,下一部的工作应该是建立健全状态检修的机制,完善建立二次设备检修数据库的方法。为此,要注重在具体生产中积累分析数据,将一些有利于数据库实际应用的方法给予很好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其效率,并最终促成改数据库的完成。而这些具体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从而保障检修的顺利完成,保障状态检修应用并助益于实际生产。二次状态检修机制及状态检修数据库的建立是难以分开的,依据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适时检修,提高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是其最终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各项检修及运行资料,建立机制对其进行分析,尽快促成该数据库的建立,才能够适应当前电网建设快速发展步伐,才能更加科学化的将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峰,梁文丽,李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2]郭伟.论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J].水利电力机械,2007.9.

[3]李彤.从状态监测实践探讨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J].农村电气化,2005(2).

[4]张锋.关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1).

[5]倪强冰.探讨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及实施[J].广东科技,2007(2).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12篇

计算机网络从硬件上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服务器的网络化连接, 而服务器的应用离不开机房。机房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硬件基础, 机房的正常运行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需要在长期运维的过程中对这些参数做长期地监控、管理, 从而才能保障机房的稳定、高可用性[1]。

随着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行, 电网业务需求的扩展, 信息设备类型不断增加, 各监控业务系统需要获取的设备指标也在不停的变化, 一旦有采集设备、指标的变更, 都需要信息设备运行维护人员手工进行配置, 工作量大, 响应时间长。为改变这一现状, 降低重复性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保障众多信息设备及各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亟需开发统一的信息设备状态集中监控平台, 为各监控系统提供灵活、稳定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意义

眉山市电力公司承担着眉山市所有电力设备的建设、维修和维护工作, 而电力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环节, 对企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信息通信网络的核心机房的正常运行, 才能保证其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 就是保证电力公司的日常业务的正常进行。

现在的机房中已有各种监控管理系统, 它们都具有独立的状态数据采集系统, 因此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重复环节。而且各种信息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随着机房设备的类型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每次每种的变化都会导致采集系统的重新配置和安装, 这些工作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针对这种情况, 将数据采集环节统一集中, 采取一套系统解决数据的底层采集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处理思路。机房统一监控平台就是根据这一思路而建立。随着系统的投入运营, 必将节省机房的维护成本, 简化设备管理, 从而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

设备监控已经发展了多年。在网络通信领域, SNMP协议作为统一的监控接口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路由器、服务器和交换机等, 都具有符合此协议的管理接口。而对于信息通信网络的管理软件, 市场上已经有众多的网络公司推出了相应的网络管理软硬件产品。HP公司开发的OPENVIEW, 软件功能非常全面, 包括系统资源和资产管理, 故障和事件管理, 数据库管理, 互联网业务管理, 性能管理, 应用管理, 网络结构管理, PC机桌面管理, 存储管理, 安全管理, 用户账号管理, 软件分发管理等[3]。

四、系统概述

信息设备状态集中监控平台是针对大型运营机房中各种集中式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环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采集, 建立状态共享数据库, 并通过接口完成工况数据的订阅和分发, 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工况数据

信息设备状态集中监控平台状态共享接口是利用高效的可靠的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传输, 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4]。系统基于消息存储转发机制在应用程序间传递数据。信息设备状态集中监控平台提供了状态信息的消息来源, 客户端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无需了解远程过程调用 (PRC) 和网络/通信协议的细节。

4.1系统逻辑架构

系统采用典型的JMS以及CORBA[5]规范:为客户端厂家提供丰富且便捷的调用API, 为客户端厂家实时准确的提供生产环境中各设备的详细数据, 保障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信息设备工况采集接口支持系统框架采用了JMS、XML、CORBA、JDBC、RMI、ORM Mapping等成熟可靠的JAVA技术为基础, 按照系统的功能划分模块和层次, 既符合信息设备工况采集接口业务的要求, 同时保证在软件功能方面是易实现、易维护、易扩充的。信息设备工况采集接口架构如图1所示。

4.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将采用Struts2+Spring3+Mybatis完成系统的基础架构;所有JMS消息机制采用Active MQ 5.9技术;所有第三方接口采用Restful风格的Web Serivce技术 (WINK) 。系统使用J2EE的三 (多) 层体系结构技术实现, 采用B/S三层结构构建系统。前台主要使用jquery Easy UI进行布局展示, 使用j Query AJAX请求后台数据。通过URL控制权限, 后台采用接口形式返回数据, 数据格式采用JSON方式。

4.3系统拓扑结构

系统采用B/S模式分布式三层模块化结构, 软件及硬件的安装与维护集中于监控服务器端, 实现了零客户机管理, 易于实施和维护, 降低了系统的总拥有成本。三层结构将主要业务逻辑的实现放在服务器端, 主要在应用服务器中实现, 而客户端使用浏览器, 显示相应的页面即可。当业务逻辑发生改变或需要增减时, 只需对运行于应用服务器的服务器端程序作出调整即可。甚至在大业务量时, 扩展应用服务器规模也非常容易,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伸缩性。系统的部署拓扑图如图2所示。

五、系统模块划分

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 本系统划分为三个系统十一个子模块, 如图3所示。

其中, 状态采集模块包括了上文提到的数据采集功能和数据融合功能, 而状态管理模块负责数据处理功能, 状态分发模块完成状态分发功能。

5.1状态采集模块

该模块负责数据的采集、融合和归档工作。该模块定时取得设备硬件传感器传来的状态数据,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性判别, 如果属于有效数据, 即将其存入状态信息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并不是最终数据, 对于一些重复的数据要进行融合处理, 然后再次存入状态信息数据库和Redis Key/Value数据库。如果数据属于无效数据, 要进行数据异常处理, 即记录异常, 并在异常达到设置阈值时以高优先级的消息通知用户。

5.2状态监控模块

系统的上层和其他第三方系统获取数据时, 都是通过状态采集模块获取的。本模块完成的功能就是实现设备指标阈值设置、设备状态分析、设备状态列表、设备指标状态通知、查询设备指标历史状态情况等功能。

5.3状态发送模块

消息发送模块实现对消息的发送, 通过订阅方订阅的指标和设备、将及时采集到设备工况信息通过消息队列中间件发送到消息管道中, 然后通过消息队列的机制将消息发送给订阅者, 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消息进行条件过滤。可根据消息发送的优先级别, 对时效高的消息优先发送。

5.4系统管理模块

实现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菜单管理、日志管理、权限管理, 完成系统内各种基础数据包括设备资料。后台建设的主要工作是维护系统成员的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维护、日志的记录、异常的处理等功能的实现。系统初始化后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 而系统管理就是对系统的维护, 可以查询系统的用户、用户所属角色、用户角色关联的权限、系统所有人员的操作日志、系统数据的备份和设备信息的维护。

六、结束语

该系统采用基于J2EE标准的B/S模式[7]的开放体系结构, 使用Java EE应用架构技术, 按照规程和标准化处理实时状态数据。采取不同信息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快速获取、快速集中、自动化的质量控制措施, 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设备状态监控模块, 及时发现设备运行故障, 并通过消息通知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研发标准接口, 为信息设备监控模、信息设备状态检修系统及其他需要信息设备工况数据的第三方系统提供信息设备实时运行数据采集、设备指标订阅、分发等功能, 考虑了以后适应业务范围的扩大和采集更多工况数据的需要, 为今后系统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行, 电网业务需求的扩展, 信息设备类型不断增加, 现有信息设备状态监控业务系统需要获取的设备指标也在不停的变化, 一旦有采集设备、指标的变更, 都需要信息设备运行维护人员手工进行配置, 工作量大, 响应时间长。本文研究的信息设备状态集中监控平台针对电力公司信息通信设备状态集中监控的需求, 详细阐述了数据采集、消息发送、系统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具备状态数据的高度集成和统一定制分发, 以及面向服务的可扩展性是系统的特色。

关键词:状态数据,信息设备,集中监控

参考文献

[1]孙兰.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运行维护环境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2.5.

[2]徐鹏.大型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6

[3]沈晨.网络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2

[4]张舒怡, 严超, 朱玉, 邵培南.消息中间件的集群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1

[5]吴吉义.CORBA分布式计算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集成中的应用[J].电子政务.2005.11

[6]肖宗水.链路层网络拓扑发现及其Web表现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4, 24 (7) :80-81。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精选12篇)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第1篇数据采集平台发展五年, 一直在更新、改进, 但仍有很多缺陷, 怎样将数据平台中几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