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精选10篇)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1篇
1. 辽豆28号
1997年以辽92112 (新3511辽8866-6-5-3) 为母本、晋遗20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原品系编号为辽06-29。2010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辽宁平均生育期137天。有限结荚习性, 株形收敛。株高89.4厘米, 分枝数1.9个, 主茎节数20.7个, 椭圆叶, 白花, 茸毛灰色, 荚熟褐色, 单株荚数77.7个。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22克。抗逆性强, 长势健壮, 较耐涝抗旱, 抗倒伏。成熟时落叶性好, 不裂荚。籽粒粗蛋白含量41.77%、粗脂肪含量两年平均21.31%。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 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Ⅲ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12点次试验, 11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13.38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3.53%, 居复试第1位。2008年参加晚熟组生产试验, 6点次试验平均亩产247.3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6.39%;同年在沈阳市东陵区进行生产示范60亩, 平均亩产211.5公斤, 比对照辽豆15号增产15%。
栽培要点:选择不重茬、不迎茬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以农肥为主, 增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2000~3000公斤优质农肥、磷酸二铵15公斤做底肥;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合理密植, 在肥地每亩保苗0.8~0.9万株, 中等肥力保苗1万株, 薄地保苗1.1~1.2万株。做到垄上等距穴播。加强田间管理, 防治杂草, 及时铲趟, 防治虫害。
适宜地区:适于在沈阳、鞍山、辽阳、锦州、丹东、大连等地区种植。
2. 辽豆29号
2000年以承豆6为母本、铁丰3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原品系编号为辽01076-7。2010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辽宁平均生育期129天, 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100.2厘米, 主茎节数17.3个, 分枝数3.5个, 披针形叶, 白花, 茸毛灰色, 荚熟色褐色, 平均单株荚数57.9个。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21.8克。抗逆性强, 耐涝抗旱抗倒伏。成熟时落叶性好, 不裂荚。籽粒粗蛋白含量42.74、粗脂肪含量两年平均20.53%。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和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Ⅲ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6点12点次试验, 12点次增产, 平均亩产211.12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2.33%, 居复试品系第2位。2008年参加晚熟组生产试验, 6点次试验平均亩产238.15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2.01%;同年在沈阳市东陵区生产示范50亩, 平均亩产207.0公斤, 比对照辽豆15号增产12.5%。
栽培要点:选择不重茬、不迎茬中等肥力以上的土壤。以农肥为主, 增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2000~3000公斤优质农肥、磷酸二铵15公斤做底肥;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合理密植, 在肥地每亩保苗0.8~0.9万株, 中等肥力保苗1万株, 薄地保苗1.1~1.2万株。等距穴播, 做到在垄上均匀分布。加强田间管理, 防治杂草, 及时铲趟, 注意防治大豆病虫。
适宜地区:适于在沈阳、鞍山、辽阳、锦州、丹东、大连等地区种植。
二、高粱新品种
1. 辽杂29号
2000年以自选不育系001A和自选恢复系R组配而成的优质食用高粱新品种。母本001A为TX622B80C2241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 恢复系R是利用9198为母本, 4930为父本进行去雄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2010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性特征:该品种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0~125天, 比对照辽杂11号早3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叶片绿色, 苗期长势旺盛, 株高237厘米, 叶片数20~22片, 中脉蜡色。穗长纺锤形, 中散穗, 穗长33.4厘米, 育性100%, 红壳, 籽粒白色, 穗粒重85.2克, 千粒重30.1克, 籽粒整齐度好, 出米率83%, 适口性好。抗丝黑穗病, 抗叶病, 抗倒伏, 抗蚜虫, 较抗螟虫。籽粒粗蛋白含量8.98%、总淀粉含量77.58%、赖氨酸含量0.30%、单宁含量0.03%, 为优质米用高粱。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89.9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8.8%;200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4.4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4.3%。
栽培要点: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或水肥条件较好地块。播前要选好种, 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做底肥, 磷酸二铵15公斤和钾肥5公斤做种肥。适时早间苗、早定苗, 保证苗全、苗齐、苗壮, 每亩保苗7000株。结合最后一次中耕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注意防治病虫害, 尤其是地下害虫和黏虫。
适宜地区:适于在朝阳、锦州、铁岭、阜新、海城、葫芦岛、沈阳等地区种植。
2. 辽杂30号
2004年以自选不育系373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60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食用高粱新品种。2010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性特征:该品种在辽宁生育期124天, 比对照辽杂11号早1天, 属中晚熟杂交种。芽鞘绿色, 苗期长势强, 叶色浓绿, 蜡质叶脉。根系发达, 茎秆坚韧, 分蘖中等。抗蚜虫;抗倒伏, 抗叶病, 活秆成熟。褐壳, 橙红粒, 穗纺锤形, 紧穗。叶片数20~22片, 株形较好。成株株高178厘米, 穗长36.2厘米, 穗粒重100.3克, 千粒重31.4克。籽粒整齐度好。籽粒粗蛋白含量10.22%、总淀粉含量78.47%、赖氨酸含量0.30%、单宁含量0.02%。抗丝黑穗病, 抗倒伏、抗蚜虫、螟虫, 抗叶病, 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66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4.4%;200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3.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
栽培要点:一般肥力地块均可种植。适宜播种期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之间。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左右做底肥, 磷酸二铵10~15公斤和钾肥5~7.5公斤做种肥, 20~25公斤尿素做追肥;每亩播种量1.5~2公斤, 播种深度掌握覆土镇压后在2厘米左右, 保苗密度7000~7500株;及时防治黏虫和螟虫。在蜡熟末期收割。
适宜地区:适于在沈阳、铁岭、锦州、彰武、黑山、朝阳、海城、葫芦岛等地区种植。
三、小麦新品种
1. 辽春21号
1992年以漯选2-1做母本, 与组合82015/81025的F1代复合杂交, 1993~1998年经过6个世代的系谱法选择, F6代时其主要性状稳定一致,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类小麦标准。2010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 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84天左右, 与辽春9号相当。幼苗直立, 叶色浓绿, 茎上有轻蜡质, 叶耳紫色。株形紧凑, 叶姿挺拔, 剑叶直立。株高90厘米左右, 穗纺锤形, 长芒、白壳、红粒。穗长9厘米左右, 有小穗16个左右, 小穗多花性好。籽粒椭圆形, 硬质, 千粒重36克左右。小穗着生密度中等, 落粒性适中。高抗倒伏, 耐高温、高湿、抗干热风, 生育后期灌浆好。高抗秆锈病, 中感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耐旱性强, 耐密抗倒, 适宜半湿润地区旱作栽培或节水灌溉栽培。品质好, 粗籽粒蛋白含量18.48%、湿面筋含量35.4%、沉降值46.8毫升、吸水率61.8%, 面团稳定时间7.7分, 各项品质指标均超过国家强筋类小麦标准 (国家优质强筋类小麦标准:粗蛋白≥14%, 湿面筋≥32%, 沉降值≥45毫升, 吸水率≥60%, 面团稳定时间≥7分钟) , 粗蛋白18.48%、湿面筋35.4%、沉降值46.8%、吸水率61.8%、面团稳定时间7.7分钟。
产量表现:1999年进入品系鉴定试验 (代号为“99鉴237”) , 连续3年表现抗病抗倒伏, 耐高温高湿、抗干热风, 增产幅度大。2002~2003年两年品种比较试验表现优异, 2004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 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9.4%, 2005年继续区试, 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全省小麦区域试验报废, 复于2006年继续区域试验, 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13.1%。2007年扩繁种子, 于200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 结果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12.8%。
栽培要点:3月10~25日播种, 每亩保苗42万株;基施农肥3000~5000公斤, 种肥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 苗期追施尿素20公斤。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适于辽宁省湿润半湿润地区旱作栽培。
2. 辽春22号
2001年在提纯复壮辽春10号田间发现2个变异穗行与众不同, 其中一个行号为250的穗行, 株高比辽春10号高10厘米左右, 穗为纺锤形, 小穗数比辽春10号多1~2个, 码变稀。籽粒饱满, 粒质好;千粒重比辽春10号高5克左右;生育期相似, 为特早熟品种。2002年进行繁种, 2003年进行品种预备试验比辽春9号增产11.2%。2004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比辽春9号增产10.6%。2007~2008年进行区域试验, 2008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10.8%。2008年生产试验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5%。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 早熟, 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80天左右, 比辽春9号早3~4天。幼苗直立, 叶色绿色适中, 叶鞘有蜡被, 叶耳绿色, 成株叶片数7片, 株形紧凑。株高94厘米左右, 比辽春9号矮5厘米左右。穗纺锤形, 长芒、白壳、红粒。穗长10.2厘米左右, 有小穗15~16个。籽粒椭圆形, 硬质, 千粒重38克左右。小穗着生密度略稀, 落粒性适中。植株生长茂盛, 抗旱性好。抗倒性与辽春9号相当。高抗秆锈病、中感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品质好, 经测定, 籽粒粗蛋白含量15.98%~16.09%、湿面筋含量33%~36.2%、沉降值57~65.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8.5~10.8分钟, 属强筋品种, 达到我国优质强筋类小麦一级。
栽培要点:3月10~25日播种, 每亩保苗40万株;基施农家肥3000~5000公斤, 种肥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 苗期追施尿素20公斤。注意防治病虫害。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2篇
国审玉米
一、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1
品种名称:京科389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MC03×京2416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京玉7号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5厘米,穗位高8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04克/升,粗蛋白含量10.04%,粗脂肪含量4.68%,粗淀粉含量73.2%,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53.9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7.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16.2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6.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及廊坊、唐山玉米区夏播种植。
二、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2
品种名称:元华116
选育单位(个人):曹丕元 徐英华
品种来源:WFC0142×WFC0296
特征特性:在北方极早熟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4天,比冀承单3号晚熟3天,需有效积温21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有紫色条痕。株型半紧凑,株高227厘米,穗位高80厘米。成株叶片数16~17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红色,籽粒桔黄色,偏硬粒型。百粒重30.5克。平均倒伏(折)率6.2%。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0克/升,粗蛋白含量10.94%,粗脂肪含量5.32%,粗淀粉含量70.01%,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极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13.4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29.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19.3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19.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东部、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新疆喀什和宁夏固原的极早熟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折)。
三、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3
品种名称:雷奥150
选育单位:沈阳市雷奥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9714×z3-87
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吉单261早熟1天,需有效积温26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90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3.5克。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9克/升,粗蛋白含量8.40%,粗脂肪含量4.71%,粗淀粉含量74.05%,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26.9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91.7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4.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四、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4
品种名称:宏育203
选育单位:吉林市宏业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201×Y08
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吉单261早熟2天,需有效积温260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7厘米,穗位高111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马齿型,百粒重35.5克。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8.94%,粗脂肪含量4.16%,粗淀粉含量72.86%,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31.0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7.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26.1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9.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熟区、辽宁东部山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肇东除外)、内蒙古呼和浩特和赤峰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五、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5
品种名称:宽诚60
选育单位: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海34×k40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郑单958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75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9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1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玉米螟,抗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3克/升,粗蛋白含量10.48%,粗脂肪含量4.55%,粗淀粉含量71.27%,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52.6千克,比对照增产8.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38.3千克,比对照增产5.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北部(唐山除外)、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辽宁(铁岭和丹东除外)、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六、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6
品种名称:承玉358
选育单位: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承系72×承系52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750℃以上。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白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23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8克。平均倒伏(折)率8.5%。经丹东农业科学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和灰斑病,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0克/升,粗蛋白含量10.10%,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71.87%,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50.5千克,比对照增产7.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54.9千克,比对照增产8.4%。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3篇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1
选育单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广仔占S矮9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2 d, 比对照II优838短0.8 d。株高116.7 cm, 穗长23.4 cm, 有效穗数16.4万穗/667 m2, 每穗总粒数185.7粒, 结实率80.9%, 千粒重26.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 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 中感白叶枯病, 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5%, 垩白度4.3%, 胶稠度76 mm, 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55.3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616.6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8.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5.9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5.6%。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79.5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 秧龄控制在35 d内。 (2) 栽插株行距12 cm27 cm, 栽插1.6万~2万穴/667 m2。 (3) 平衡施肥, 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用纯氮18 kg/667 m2左右, 前后期运筹比例为 (6~7) ∶ (4~3) 。 (4) 分蘖期和孕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期干湿交替, 收获前7 d左右断水。 (5) 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 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 (武陵山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Y两优339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2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湘恢339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作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7.8 d, 比对照Ⅱ优838短3.7 d。株高120.2 cm, 穗长26.6 cm, 有效穗数16.9万穗/667 m2, 每穗总粒数188.2粒, 结实率81.8%, 千粒重24.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 中抗白叶枯病, 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30.0%, 垩白度3.9%, 胶稠度75 mm, 直链淀粉含量16.3%,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62.8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6%;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612.0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7.4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6.2%。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79.1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 秧田播种量10 kg/667 m2。 (2) 秧龄30 d或主茎叶片数5~6叶时移栽, 栽插株行距20 cm30 cm, 每穴插1~2粒谷苗, 栽插基本苗6万~7万/667 m2。 (3) 底肥足, 用30 kg复合肥作底肥, 插秧后5~7 d用5~8 kg尿素作为追肥, 插秧后15 d左右用15 kg复合肥第二次追肥。在禾苗幼穗分化到3~4期时, 每667 m2施尿素2~5 kg、氯化钾25 kg混合使用, 如果幼穗分化时, 禾苗叶色深绿、不褪色, 仅施钾肥不加氮肥。 (4) 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 (武陵山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C两优9号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3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7012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6.0 d, 比对照Ⅱ优838长1.8 d。株高116.2 cm, 穗长24.8 cm, 有效穗数17.3万穗/667 m2, 每穗总粒数186.6粒, 结实率77.9%, 千粒重24.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 感白叶枯病、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20%, 垩白度1.8%, 胶稠度81 mm, 直链淀粉含量15.3%,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59.3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590.3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4.8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3.9%。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65.9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 秧田播种量10 kg/667 m2, 培育壮秧。 (2) 秧龄25~30 d移栽, 宽行窄株栽插为宜, 株行距13.3 cm30 cm或16.7 cm26.7 cm, 双本栽插, 基本苗8万/667 m2左右。 (3) 多施用有机肥, 适当配施磷、钾肥, 每667 m2施复合肥20~25 kg、碳铵20~30 kg作底肥, 移栽后早施追肥, 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 (4) 浅水插秧活棵, 薄水发根促蘖, 当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 排水重晒田, 孕穗至齐穗期间有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湿润管理。 (5) 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 (武陵山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广两优67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4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福恢67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0.9 d, 比对照II优838长6.7 d。株高136.4 cm, 穗长27.5 cm, 每667 m2有效穗数15.1万穗, 每穗总粒数177.9粒, 结实率77.1%, 千粒重30.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 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19.0%, 垩白度2.9%, 胶稠度84 mm, 直链淀粉含量16.0%,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71.8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583.2 kg, 比Ⅱ优838增产3.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7.5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4.3%。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71.8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 错开高温季节扬花危害,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秧龄25~30 d移栽, 中上等肥力田块, 栽插株行距20 cm23 cm或23 cm23 cm, 每穴插2粒谷苗, 基本苗4万/667 m2以上。 (3) 施足基肥, 早施分蘖肥, 巧施穗肥;注重氮、磷、钾肥合理配比, 适当加大钾肥施用量, 氮、磷、钾比例1∶0.6∶1。 (4) 浅水插秧, 寸水活棵, 薄水促蘖, 够苗晒田,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湿润灌溉。 (5) 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 (鄱阳湖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浙江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两优810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5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892SYR10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0.5 d, 比对照Ⅱ优838短3.7 d。株高116.0 cm, 穗长24.7 cm, 每667 m2有效穗数15.6万穗, 每穗总粒数164.6粒, 结实率83.9%, 千粒重30.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 感白叶枯病, 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 长宽比2.7, 垩白粒率61.0%, 垩白度12.5%, 胶稠度83 mm, 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67.3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603.4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7.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5.4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5.8%。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58.8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 秧龄30~35 d移栽, 栽插株行距16.7 cm26.7 cm, 栽插1.5万穴/667 m2左右、基本苗8万~10万/667 m2。 (3) 施肥以基肥为主, 适量增施氮肥, 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 拔节初期施钾肥5 kg/667 m2, 幼穗分化6~7期施尿素3~5 kg/667 m2作穗粒肥。 (4) 前期浅水促早发, 中期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 以后干湿交替, 收获前7 d断水。 (5) 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 (武陵山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毛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第4篇
该品种百粒鲜重64.8克,出仁率55.6%,豆仁稍有甜味,糯性较好,抗倒性较强,中抗大豆病毒病,667平方米(1亩)产鲜荚722.13公斤,产鲜粒383.94公斤。(江苏)
奶牛自动精准喂料系统通过鉴定
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邮码:100053,电话:010-63173846)研制的9WAFM-Ⅱ型奶牛自动精准喂料系统,前不久通过了市级新产品样机鉴定。
该机采用计算机控制,根据奶牛的产奶量、牛奶的品质以及奶牛的体重、生理周期、环境因素等有关参数,结合奶牛饲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合理地对前来觅食的奶牛进行识别,准确地完成精饲投喂工作。(北京天冬)
从野生甜菜中成功分离出染色体
黑龙江大学植物研究所(邮码:150080,电话:0451-86608243)郭德栋教授,在对野生甜菜进行杂交实验中,成功分离出无融合生殖甜菜单体染色体,并从这个染色体中发现了无融合克隆基因,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无融合基因确定在一个染色体上。4年多时间里,黑龙江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反复实验,筛选出2300个可能具有无融合生殖基因的染色体,这样就缩小了对无融合生殖基因的寻找范围,科学家还得出了单体染色体的传递率达到96%的满意效果。前不久,这一成果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北京邢路续)
陕西引种扁桃获得成功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邮码:712100,电话:029-7082613)郭春会研究员主持的“扁桃种质引进、鉴定、筛选的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
他们筛选出适宜陕西及同类地区栽植发展的扁桃优良品种3个,形成了从扁桃园土、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系统栽培技术。(陕西支勇平)
湖北利用籽粒苋开发降糖保健食品
湖北省农科院辐照加工研究所(邮码:430064,电话:027-87389392)曾汉庭副研究员主持的“籽粒苋降糖保健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他们用籽粒苋与药食同源的中草药相结合,配制生产出了籽粒苋降糖保健食品——籽粒苋速溶降糖粉。它风味独特,口感好,能有效地降低人体血糖。(湖北鲁国梁)
陕西引种扁桃获得成功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邮码:712100,电话:029-7082613)郭春会研究员主持的"扁桃种质引进、鉴定、筛选的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
他们筛选出适宜陕西及同类地区栽植发展的扁桃优良品种3个,形成了从扁桃园土、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系统栽培技术。(陕西支勇平)
《农村百事通》的选稿原则是:求新、务实、高效。
大连农民专业人员也将评职称
辽宁省大连市前不久出台了农民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及指导意见,农民职称成了一种证明实力的"金字招牌"。农民们希望能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流通的技术职称,即使走出了乡村本土,依然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辽宁巴颖)
半城镇为农民编发"送财信"
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渔技、农技、兽医等站所的科技人员经常齐聚镇会议室,沟通最新各业信息,经筛选后编辑成公开信,免费发到全镇3726户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被群众誉为"送财信"。(江苏唐存高)
万户农民评"村官"
黑龙江省明水县的万户农民前不久对全县的村干部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评选,在778名村干部中,评选出群众满意的村干部396名,基本满意的村干部296名,不满意的村干部86名。不为农民服务、农民不满意就当不成村干部,使村干部受到了极大的触动。(黑龙江魏敬相)
广西龙眼之王拍出高价
前不久,在广西平南县大新镇中国广西石硖龙眼母本园里,68号石硖龙眼母树产出的100公斤龙眼拍出了7万元的高价。这次龙眼母树果实公开竞标首开广西名果公开竞标拍卖的先河。(广西李丽芳)
沧州发现六百岁"枣树王"
河北省有关专家前不久考察发现,坐落在沧州市沧县王会头村枣树林中的一棵枣树树龄已经超过600年,更为罕见的是,至今仍在开花结果,是名副其实的"枣树王"。该树直径有1米左右,树干高20多米,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河北马书平)
白天下田劳动夜晚读书看报
在湖北省监利县龚场镇,农民白天下田劳动,夜晚集中读书看报已成为当地农村一大时尚。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开展读书看报学习活动,并不定期开展读报用报评报讨论会,以便村民从中获取科技知识。(湖北周弟平)
玉环县免费为农民再续"学习梦"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5篇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0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ti15176/Century-2.3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 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4 d, 比对照品种冀豆12早1 d。株型收敛,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0 cm, 主茎16.5节, 有效分枝1.8个, 底荚高度15.9 cm, 单株有效荚数35.9个, 单株粒数76.5粒, 单株粒重18.0 g, 百粒重24.2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夏大豆北片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91.7 kg/667 m2, 比对照增产5.7%。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198.9 kg/667 m2, 比对照冀豆12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40~50 cm。 (2) 种植密度, 高肥力13 000~14 000株/667 m2, 中等肥力15 000株/667 m2, 低肥力16 000~18 000株/667 m2。 (3) 施腐熟有机肥667 kg/667 m2、三元复合肥10 kg/667 m2或磷酸二胺10 kg/667 m2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三元复合肥5 kg/667 m2。
适宜区域: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齐黄34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09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诱处四号/86573-16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 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8 d, 与对照邯豆5号相当。株型半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8.8 cm, 主茎15节, 有效分枝1.2个, 底荚高度21.4 cm, 单株有效荚数32.0个, 单株粒数68.6粒, 单株粒重18.6 g, 百粒重26.9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夏大豆中片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98.6 kg/667 m2, 比对照邯豆5号增产5.4%。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217.6 kg/667 m2, 比邯豆5号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 条播行距40~50 cm。 (2) 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为11 000株/667 m2, 中等肥力13 000株/667 m2, 低肥力地块17 000株/667 m2。 (3) 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667 m2, 鼓粒期追施三元复合肥10 kg/667 m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次。
适宜区域:在山东中部、河南东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区慎用。
冀豆17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10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hobbit/早5241
特征特性:高油型大豆品种, 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6 d, 比对照中黄13晚3 d。株型收敛,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6.3 cm, 主茎18节, 有效分枝2.4个, 底荚高度16.8 cm, 单株有效荚数42.6个, 单株粒数95.9粒, 单株粒重15.4 g, 百粒重16.3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81.0 kg/667 m2, 比对照增产3.2%。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209.7 kg/667 m2, 比对照中黄13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6月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40~50 cm, 等行距, 大小行种植大行60 cm、小行40 cm。 (2) 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0 000~12 000株/667 m2, 中等肥力地块为12 000~14 000株/667 m2, 低肥力15 000~18 000株/667 m2。 (3) 施三元复合肥20 kg/667 m2或磷酸二胺15~20 kg/667 m2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5 kg/667 m2, 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适宜区域: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皖宿2156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11
选育单位: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中黄13/郑交8739-47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 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5 d, 比对照中黄13晚2 d。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5.7 cm, 主茎15节, 有效分枝1.8个, 底荚高度15.2 cm, 单株有效荚数41.2个, 单株粒数84.7粒, 单株粒重16.7 g, 百粒重20.0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185.5 kg/667 m2, 比对照增产5.9%。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221.4 kg/667 m2, 比对照中黄13增产11.3%。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35~40 cm。 (2) 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为10 000~12 000株/667 m2, 中等肥力地块12 000~15 000株/667 m2, 低肥力15 000~18 000株/667 m2。 (3) 施腐熟有机800 kg/667 m2肥, 三元复合肥15~25 kg/667 m2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5~7.5 kg/667 m2。
适宜区域:在山东南部, 河南南部, 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鄂豆10号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3012
选育单位:仙桃市长青大豆研究所、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37/油94-412
特征特性:普通型春大豆品种, 长江流域春播生育期平均91 d, 比对照晚4 d。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2.2 cm, 底荚高度10.1 cm, 主茎9.4节, 有效分枝1.9个, 单株有效荚数23.3个, 单株粒数46.7粒, 单株粒重10 g, 百粒重20.9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166.9 kg/667 m2, 比对照增产6.6%。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153.9 kg/667 m2, 比对照湘春豆26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4月初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2) 种植密度, 高肥力20 000株/667 m2, 中等肥力地块25 000株/667 m2, 低肥力地块30 000株/667 m2。 (3) 施三元复合肥25~50 kg/667 m2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3~5 kg/667 m2, 初花期前至结荚初期, 叶面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加微肥。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6篇
瑞欣
审定编号:晋审西瓜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卓越种苗有限公司。
选育单位:山西卓越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54355-6-8。母本954是用Charleston Gray与黑美人杂交后经多代自交分离选育而成;父本355-6-8是伊选与旭大和杂交后经多代自交分离选育而成。试验名称“瑞龙”。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有籽西瓜品种。早熟, 全生育期93 d左右, 果实发育期30 d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 叶片绿色、中等大小, 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8节左右, 雌花间隔5叶。果实短椭圆形, 果形指数1.18。果皮绿色, 皮厚0.8 cm。果肉红色, 肉质脆沙, 纤维少, 口感风味好。果实中心含糖量10.4%左右, 边糖8.0%左右, 平均单果重4.3 kg左右。果皮硬度小, 不耐贮运。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春露地西瓜早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50 631 kg/hm2, 比对照京欣一号 (下同) 平均增产4.6%, 试验点12个, 11个点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50 704.5 kg/hm2, 比对照增产2.2%;2011年平均产量为50 557.5 kg/hm2, 比对照增产7.2%。
栽培要点:露地栽培每公顷9 000~12 000株, 三蔓整枝, 选留第二或第三雌花坐果, 坐果后加强水肥管理。注意防治蚜虫, 适时采收。
适宜区域:山西省春露地。
湘西瓜17号
审定编号:晋审西瓜2012002。
申报单位:湖南省瓜类研究所。
选育单位:湖南省瓜类研究所。
品种来源:WW1519168。母本WW151是从西农8号母本材料中选育的优良自交系, 父本9168是从金钟冠龙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良自交系。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有籽西瓜品种。中晚熟, 全生育期96 d左右, 果实发育期36 d左右。植株生长势强, 叶片绿色、较大。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8~9节, 雌花间隔4~5叶。果实椭圆形, 果形指数1.4左右。果皮色泽浅绿, 皮厚1.1 cm。果肉桃红色, 肉质脆, 纤维少, 口感风味中等。果实中心含糖量10%, 边糖7.6%。果皮硬度大, 较耐贮运。平均单果重5.5 kg左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春露地西瓜中晚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64 402.5 kg/hm2, 比对照西农8号 (下同) 平均增产4.7%, 试验点12个, 9个点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64 185 kg/hm2, 比对照增产1.8%;2011年平均产量为64 620 kg/hm2, 比对照增产7.8%。
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土壤种植, 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每公顷施有机肥45 000 kg并混施复合肥600 kg。每公顷定植9 000株左右, 双蔓或三蔓式整枝, 每株只留一果, 及早摘除根瓜, 选留第二或第三雌花坐果为宜。坐瓜7 d左右进行追肥灌水, 坐果后36 d采收, 过早采收会显著影响品质。
适宜区域:山西省春露地。
谷子
大同32号
审定编号:晋审谷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黄软谷/张纯一) F2晋谷9号。试验名称“9523-22”。
特征特性:生育期126 d左右, 比对照晋谷31号早2 d左右。幼苗叶片绿色, 叶鞘浅紫色, 茎基部无分蘖。主茎高142.1 cm左右, 茎秆节数16节, 叶绿色。穗型长鞭形, 穗码较紧, 刚毛长度中等, 穗长25.4 cm, 主穗重26.5 g, 穗粒重19.0 g左右, 千粒重3.6 g, 黄谷黄米, 出谷率81%, 出米率80%, 米质粳性。田间有零星白发病发生。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10.54%, 粗脂肪 (干基) 3.74%, 赖氨酸 (干基) 0.2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谷子早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5 796 kg/hm2, 比对照晋谷31号 (下同) 增产11.6%, 试验点12个, 11个点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6 147 kg/hm2, 比对照增产12.8%;2011年平均产量为5 446.5 kg/hm2, 比对照增产10.4%。
栽培要点:一般4月下旬及5月上旬播种, 公顷播量12~15 kg, 留苗30万~37.5万株, 播前施足底肥, 最好秋施农家肥, 谷苗三叶一心期喷杀虫剂两次 (间隔一周) 。适时防治白发病。
适宜区域:山西省谷子早熟区。晋谷53号
审定编号:晋审谷 (认) 2012002。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谷32号/晋谷36号。试验名称“太选11号”。
特征特性:生育期117 d左右, 比对照长农35号早熟2 d左右。幼苗叶片绿色, 叶鞘紫色, 茎基部无分蘖。主茎高152.8 cm, 茎秆节数14节, 叶绿色, 穗型纺锤形, 穗码松紧度适中, 短刚毛, 穗长23.6 cm, 主穗重29.8 g, 穗粒重16.9 g, 千粒重2.9 g, 黄谷黄米, 出谷率84.6%, 出米率78%, 米质粳性。田间有红叶病发生。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13.03%, 粗脂肪 (干基) 4.54%, 直链淀粉 (占脱脂样品) 15.70%, 胶稠度130.0 mm, 糊化温度 (碱消指数) 4.0, 维生素B10.33 mg/100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3 798 kg/hm2, 比对照增产7.5%, 试验点13个, 11个点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3 753 kg/hm2, 比对照晋谷34号增产6.6%;2011年平均产量为3 843 kg/hm2, 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8.4%。
栽培要点:5月上、中旬播种, 公顷播量12~15 kg, 留苗37.5万~45万株。在播前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 公顷增施硝酸磷肥600 kg, 作底肥一次深施, 及早定苗, 中耕除草, 有条件最好秋施农家肥, 注意防治谷子钻心虫和后期鸟害, 适时防治红叶病。
适宜区域: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晋谷54号
审定编号:晋审谷 (认) 2012003。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谷21号/晋谷20号。试验名称“汾选446”。
特征特性:生育期121 d左右, 比对照长农35号晚2 d左右。幼苗叶片绿色, 叶鞘紫色, 一般年份单秆不分蘖, 特殊年份茎基部有2~3个分蘖。主茎高158~170 cm, 茎秆节数16节, 叶片绿色, 穗棍棒形, 穗码松紧度适中, 短刚毛, 穗长21.9 cm, 主穗重28~32 g, 穗粒重17.4 g, 千粒重2.8 g, 白谷黄米, 出谷率77%, 出米率72%。米质优, 2008年第七届全国优质粟鉴评为“一级优质米”。田间有红叶病和白发病发生。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11.23%, 粗脂肪 (干基) 4.28%, 直链淀粉 (占脱脂样品) 13.98%, 胶稠度125.0 mm, 糊化温度 (碱消指数) 5.0, 维生素含量为B10.51 mg/100g, 硒44.78μg/k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3 823.5 kg/hm2, 比对照增产8.2%, 试验点13个, 全部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3 769.5 kg/hm2, 比对照晋谷34号增产7.1%;2011年平均产量3 877.5 kg/hm2, 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9.4%。
栽培要点:5月中、下旬播种, 公顷播量15 kg, 采用宽窄行种植, 公顷留苗37.5万株, 深秋重施羊粪圈粪, 每公顷不少于45 000 kg, 拔节抽穗期每公顷增施复合肥225 kg, 灌浆期在宽行进行浅耕。适时防治红叶病和白发病。
适宜区域: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中等肥力以下地种植。
莜麦
同燕1号
审定编号:晋审燕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皮燕麦9028/裸燕麦79-11。试验名称“9406-1”
特征特性:生育期98 d左右, 比对照晋燕8号晚熟4 d。幼苗直立、深绿色, 有效分蘖64.4%。株高111.0 cm, 茎秆节数6个, 叶姿上举, 蜡质层较厚, 穗长29.6 cm, 短芒, 穗型侧散, 小穗串铃形, 小穗数35个, 轮层数5层, 穗粒数59粒, 穗粒重2.1 g, 千粒重22.7 g, 籽粒卵圆形, 白色。抗旱性较强, 耐寒性强。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17.79%, 粗脂肪 (干基) 6.7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山西省莜麦中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2 073 kg/hm2, 比对照增产14.5%, 试验点9个, 全部增产。其中2009年平均产量为2 155.5 kg/hm2, 比对照晋燕9号增产15.4%;2010年平均产量为1 989 kg/hm2, 比对照晋燕8号增产13.5%。
栽培要点:以谷子、马铃薯、豆类、胡麻为前茬, 春季土壤解冻后及时耙耱、镇压, 每公顷田地施农肥22 500 kg作基肥, 硝酸铵150 kg作种肥, 5月中下旬播种, 旱地合理密度450万株/hm2, 高肥力旱坡地600万株/hm2, 当麦穗由绿变黄, 上中部籽粒变硬, 表现出籽粒正常大小和色泽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省秋莜麦产区旱坡地。高肥地注意防倒伏。
品燕2号
审定编号:晋审燕 (认) 2012002。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
品种来源:CAMS-6/品五。CAMS-6来源于崔林发现的CA雄性不育株的改造材料, 品五来源于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所燕麦资源库。试验名称“燕2009”。
特征特性:生育期95 d天左右, 与对照晋燕8号相当。幼苗匍匐、浅绿色, 有效分蘖率56.8%。株高104 cm, 茎秆节数7个, 叶姿下披, 蜡质层薄, 短芒, 穗长21 cm, 穗周散型, 小穗纺锤形, 小穗数36个, 轮层数6层, 穗粒数55粒, 籽粒纺锤形、白色, 千粒重25 g。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17.60%, 粗脂肪 (干基) 5.8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莜麦中熟区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2 382 kg/hm2, 比对照晋燕8号 (下同) 增产15.5%, 试验点11个, 全部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2 002.5 kg/hm2, 比对照增产14.3%;2011年平均产量为2 761.5 kg/hm2, 比对照增产16.5%。
栽培要点:公顷施农肥22 500 kg作基肥, 硝酸铵150 kg作种肥, 播前种籽用0.3%拌种双拌种防治黑穗病, 5月中下旬播种, 密度一般旱地每公顷450万株, 高肥力旱坡地每公顷600万株, 及时防治蚜虫, 以防红叶病发生。
适宜区域:山西省莜麦产区。
豌豆
汾豌豆1号
审定编号:晋审豌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W-16/JW-8。JW-16来源于汾阳当地农家种, JW-8来源于内蒙古临河市巴彦淖尔盟农家种。
特征特性:生育期85 d左右, 比对照晋豌豆2号早熟5 d左右。植株半直立, 茎绿色, 主茎节数14个, 株高70 cm, 主茎分枝数两个, 复叶半无叶类型, 花白色, 硬荚, 成熟荚黄色, 单株荚数10个, 荚长5.7 cm, 荚宽1.2 cm, 单荚粒数4.8粒, 籽粒球形, 种子表面光滑, 种皮白色, 种脐白色, 百粒重23.5 g。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测, 粗蛋白25.41%, 粗脂肪2.45%, 淀粉38.5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豌豆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2 632.5 kg/hm2, 比对照晋豌豆2号 (下同) 增产14.4%, 试验点9个, 全部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2 160 kg/hm2, 比对照增产12.1%;2011年平均产量为3 105 kg/hm2, 比对照增产16.0%。
栽培要点:土壤温度稳定在0~5℃时, 顶凌播种, 公顷播量60~75 kg, 苗期中耕除草两次, 在蚜虫、红蜘蛛虫害发病初期用氧化乐果500倍液喷施茎叶, 用菊酯类农药诱杀豌豆潜叶蝇成虫和防治幼虫, 作物轮作和杀线虫剂处理土壤防治豌豆线虫病, 在豆荚70%成熟时及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省豌豆产区。
红小豆
晋小豆5号
审定编号:晋审小豆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四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选育单位:山西四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B4810/日本红小豆。B4810和日本红小豆均来源于引进资源。试验名称“JH986-5”。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0 d左右, 夏播生育期90 d左右。株型紧凑, 有限结荚习性, 茎秆直立, 生长势中等, 株高42 cm米, 茎绿色, 茎上有少量黄绿色绒毛, 主茎节数14节左右, 主茎分枝3~4个, 复叶卵圆形, 花黄色, 成熟荚黄白色、圆筒形, 单株荚数26荚左右, 单荚粒数6粒, 籽粒短圆柱形, 种皮红色有光泽, 百粒重16 g。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测, 粗蛋白 (干基) 20.66%, 粗脂肪 (干基) 1.00%, 粗淀粉 (干基) 52.57%。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红小豆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1 927.5 kg/hm2, 比对照晋小豆1号 (下同) 增产15.9%, 试验点12个, 全部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2 137.5 kg/hm2, 比对照增产14.7%;2011年平均产量1 717.5 kg/hm2, 比对照增产17.2%。
栽培要点:公顷播量30~45 kg, 播深3~4 cm, 公顷留苗12万株, 及时中耕除草, 花期遇干旱浇水, 公顷追施300 kg尿素, 及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省北部地区春播, 南部地区夏播。
远志
晋远1号
审定编号:晋审远志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吕梁山野生种变异株系选。试验名称“汾远1号”。
特征特性:生长期约两年半, 根系圆柱形、粗壮, 深黄色, 具少数侧根, 生长势较强, 株高35~45 cm, 分枝数7~8个, 直立或斜上, 丛生, 茎秆绿色, 叶互生、鲜绿色、线形, 全缘, 无柄或近无柄, 花淡蓝紫色, 硕果近倒心形, 边缘有狭翅, 无毛, 种子两个, 卵形, 微扁、灰黑色, 密被白色绒毛, 千粒重3.1~3.4 g。抗旱, 抗涝, 抗病性较强。
品质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远志皂苷元1.499%, 可溶性糖16.696%。
产量表现:20072011年参加山西省试验, 平均产量9 021 kg/hm2, 比对照闻喜农家种 (下同) 增产24.1%, 试验点10个, 全部增产。其中2009年平均产量8 835 kg/hm2, 比对照增产24.1%;2011年平均产量9 207 kg/hm2, 比对照增产24.2%。
栽培要点:选择地势高燥的砂质壤土, 一次性施足底肥, 公顷播量45~60 kg, 控制N, P, K施肥量, 加强花期水肥管理, 选用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适宜区域:山西省远志产区。
芝麻
晋芝7号
审定编号:晋审芝 (认) 2012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15/201。315是从柳林收集的农家种选出的优异株与晋芝2号杂交而来, 201是从东北收集的农家种资源与山西省经作所选育的后代材料鉴201杂交而来。试验名称“汾芝9号”。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07 d左右。株高137 cm, 分枝高度26.0 cm, 茎秆淡绿色, 有少量分枝, 叶披针形, 叶色淡绿色, 顶端无限花序, 花浅紫色, 蒴果四棱, 小裂蒴, 蒴浅绿色, 主茎蒴数85.0个, 单株蒴数86.6个, 每蒴粒数65粒, 籽粒白色, 卵圆形, 千粒重2.65 g。抗旱性强, 不耐渍。
品质分析: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检测, 油酸43.6%, 亚油酸42.6%, 含油量55.40%, 粗蛋白 (换算系数5.30) 22.5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芝麻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1 153.5 kg/hm2, 比对照晋芝1号 (下同) 增产9.42%, 试验点8个, 6个点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为132.5 kg/hm2, 比对照增产9.8%;2011年平均产量为1 174.5 kg/hm2, 比对照增产9.1%。
栽培要点:防重茬, 以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前茬为好, 避免以向日葵、花生、大豆、蓖麻等双子叶油料作物为前茬, 空气温度稳定在18℃以上时播种, 地膜覆盖空气温度稳定在14℃以上时播种, 土壤表层 (0~5 cm) 土壤手握成团、撒地散开为准, 播种深度, 开沟深度3 cm左右, 播后镇压, 春播公顷留苗18万~22.5万株, 适时防渍涝灾害。
适宜区域:山西省芝麻春播产区。
晋芝8号
审定编号:晋审芝 (认) 2012002。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芝1号/豫芝8号。试验名称“临芝8号”。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0 d左右。株高145.0 cm左右, 单秆型, 茎秆绿色, 叶片宽剑形, 叶深绿色, 花浅紫色, 分枝高度25.5 cm, 一叶三花, 蒴果四棱, 小裂蒴, 蒴绿色, 主茎蒴数85.4个, 单株蒴数86.6个, 每蒴粒数60~78粒, 籽粒白色, 卵圆形, 千粒重2.5~3 g。抗倒性较强, 抗旱性强, 耐渍性好。
品质分析: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检测, 油酸43.0%, 亚油酸42.9%, 含油量54.97%, 粗蛋白 (换算系数5.30) 23.83%。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芝麻试验, 两年平均产量为1 183.5 kg/hm2, 比对照晋芝1号 (下同) 增产12.4%, 试验点8个, 7个点增产。其中, 2010年平均产量为1 131 kg/hm2, 比对照增产9.6%;2011年平均产量为1 237.5 kg/hm2, 比对照增产15.0%。
栽培要点:合理施肥, N, P, K肥配合, 重施P, K底肥, 盛花期结合浇水或降雨公顷追施尿素150 kg, 夏播不迟于6月20日播种, 公顷留苗18万株, 在叶片大部分脱落、蒴果变黄时收获, 收获应捆成小捆竖直凉晒。
适宜区域:山西省芝麻夏播产区。
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公告(六) 第7篇
d优8012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丰A中恢801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4.1 d, 比对照Ⅱ优838短0.1 d。株高117.9 cm, 穗长22.8 cm, 每667 m2有效穗数16.1万穗, 每穗总粒数176.2粒, 结实率80.1%, 千粒重2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5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 高感白叶枯病, 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9%,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47.0%, 垩白度9.6%, 胶稠度78 mm, 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70.8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594.1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2.4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5.1%。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62.5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 秧田播种量6 kg/667 m2, 培育壮秧。 (2) 秧龄25~30 d移栽, 栽插株行距16.7 cm26.7 cm或13.3 cm30 cm, 栽插基本苗4万~6万/667 m2。 (3) 多施用有机肥, 适当配施磷、钾肥, 每667 m2施复合肥10~20 kg、碳铵15~20 kg作底肥, 移栽后早施追肥, 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 (4) 浅水促蘖, 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 排水重晒田, 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 (5) 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江西、湖南 (武陵山区除外) 、湖北 (武陵山区除外) 、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齐优106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20
选育单位:合肥齐民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齐丰AR106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9.9 d, 比对照Ⅱ优838长5.9 d。株高129.4 cm, 穗长23.9 cm, 每667 m2有效穗数14.2万穗, 每穗总粒数207.8粒, 结实率74.8%, 千粒重28.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 感白叶枯病, 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25%, 垩白度3.3%, 胶稠度70 mm, 直链淀粉含量23.6%,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74.5 kg/667 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3%;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604.0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6.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9.3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6.9%。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53.8 kg/667 m2, 比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秧田播种量8~10 kg/667 m2, 培育壮秧。 (2) 秧龄25~30 d移栽, 宽行窄株栽插为宜, 株行距13.3 cm26.7 cm或16.7 cm23.3 cm, 每穴插2粒谷苗, 基本苗8万~10万/667 m2。 (3) 多施有机肥, 适当配施磷、钾肥, 每667 m2施复合肥35~40 kg、碳铵20 kg作底肥, 移栽后早施追肥, 尿素、氯化钾与除草剂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 (4) 浅水促蘖, 总苗数达到16万/667 m2时, 排水重晒田, 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湿润管理。 (5) 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8篇
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张灿军领衔的该院小麦研究团队创新了抗旱高产和高产节水两套育种技术, 使育种效率成倍提高。近年该院选育的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洛旱6号, 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旱地推广品种;选育的洛旱2 号、洛旱7 号小麦品种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认定为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
截至2015年年底, 该院已拥有审定小麦品种26个, 其中旱地品种15 个、水地品种11 个, 国审小麦品种11个, 取得农业部品种授权12项;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 400多万公顷, 增产粮食30亿千克, 为河南乃至全国旱地小麦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榴新品种通过审定 等 第9篇
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邮编:510405,电话:020-86564653)引进的石榴新品种“粤引珍珠番石榴”,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单果重300~400克。肉厚,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清甜、口感好,耐储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12.0%,总糖含量6.1%~10.4%,维生素C含量0.1%~0.2%。二年生树平均株产18.9公斤,三、四年生树平均株产24.9~32.3公斤。(广东 吕立)
山西选育成功小麦新品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邮编:030031,电话:0351-7121983)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太5902”,前不久通过了山西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强冬性,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千粒重35~40克,容重742克/升。粗蛋白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0.5%。对条锈病免疫。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405.4公斤。(山西 刘天伯)
浙江选育成功晚粳稻新品种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邮编:314016,电话:0573-3778002)选育的连作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秀水103”,前不久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35.5天,结实率89.8%,千粒重25.9克。整精米率74.8%,直链淀粉含量16.5%,垩白粒率27.0%,垩白度6.0%,胶稠度65毫米,粒型长宽比1.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00.3公斤。(浙江 黄达芬)
玉米新品种在甘肃问世
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邮编:730070,电话:0931-7612385)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陇单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37天,株型平展,籽粒黄色、马齿型。高抗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红叶病和大斑病。千粒重377.5克,出籽率79.5%。粗蛋白含量9.4%,脂肪含量3.6%,赖氨酸含量0.3%,粗淀粉含量76.4%。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857.7公斤。(甘肃 黄青平)
棉花新品种“冠棉4号”通过审定
山东冠丰创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邮编:224700,电话:0515-86413385)选育的棉花新品种“冠棉4号”,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27天,植株塔形,茎秆坚韧抗倒。单铃重5.9克,衣分38%,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2.9%。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比强度28.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纺纱均匀性指数144.4。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237.5公斤,产皮棉99.9公斤。(山东 何亲华)
湖首柚通过湖北审定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邮编:445000,电话:0718-8439741)选育的柚子新品种“湖首柚”,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第10篇
马铃薯
福克76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30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坝薯9号/卡它丁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薯食用品种, 从出苗到植株枯死95 d左右。株型直立, 分枝少, 枝叶繁茂, 生长势较强, 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花冠淡紫色。匍匐茎短, 结薯集中, 块茎扁圆形, 黄皮淡黄肉, 表皮光滑, 芽眼深度中等。单株主茎数2.1个, 结薯数6.1个, 平均单薯重100.8 g, 商品薯率88.2%。
产量表现:2009—2011年参加南方冬作区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鲜薯产量2 245 kg/667 m2, 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30.0%。2012年生产试验, 鲜薯产量为2 389 kg/667 m2, 比费乌瑞它增产24.4%。
栽培技术要点: (1) 采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至2~3 cm, 切块后进行药剂拌种。 (2) 11月播种, 种植密度为4 800~5 200株/667 m2。 (3) 应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4) 及时防治晚疫病。 (5) 适时进行收获。
适宜区域: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德宏和贵州黔东南等冬作区种植。
蒙薯21号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3002
选育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呼8209/内薯7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淀粉加工品种, 从出苗到收获90 d左右。株型直立, 生长势强, 茎绿色, 叶片绿色, 花冠白色。薯块椭圆形, 黄皮淡黄肉, 略麻皮, 芽眼深度中等, 匍匐茎短, 结薯集中。单株主茎数3.0个, 结薯8.2个, 平均单薯重79.0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鲜薯产量1 841 kg/667 m2, 比对照克新12号增产11.6%。2012年生产试验, 鲜薯产量1 900 kg/667 m2, 比克新12号增产23.1%。
栽培技术要点: (1) 东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播前催芽。 (2) 垄作播深15 cm左右, 覆土10 cm, 垄距70 cm左右, 保苗3 800~4 000株/667 m2。 (3) 适当增施有机肥、钾肥, 合理增施化肥。
适宜区域:在黑龙江、吉林长春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等东北一季作区种植。
东农308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3003
选育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W4/Ns79-12-1
特征特性:中晚熟淀粉加工品种, 从出苗到收获98 d左右。株型直立, 分枝中等, 生长势强。茎叶绿色, 叶缘平展,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中等。结薯集中, 块茎圆形, 黄皮淡黄肉, 芽眼深度中等。单株主茎数3.6个, 结薯数10.4个, 单薯重71 g。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鲜薯产量2 142 kg/667 m2, 比对照克新12号增产29.9%。2012年生产试验, 鲜薯产量2 107 kg/667 m2, 比克新12号增产36.5%。
栽培技术要点: (1) 东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播前催芽。 (2) 保苗数量为3 000~3 700株/667 m2。 (3) 配方施用氮磷钾肥。 (4) 及时中耕培土, 块茎膨大期应保证水分供应。 (5) 注意防控晚疫病。
农业部审定通过品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