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波德顿的《爱情笔记》
读书笔记之波德顿的《爱情笔记》(精选7篇)
读书笔记之波德顿的《爱情笔记》 第1篇
《论波德莱尔》读书笔记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我国作家写批评类文本总觉得隔靴搔痒。看陈丹青评价摄影时候就有这个感觉:他读过很多摄影类的书,什么《明室》、鲍德里亚都明晃晃写在文本里,就是不展开,就是不说清楚,特别乐意回到一种大杂烩、印象式批评,就算批评确实应该为文本服务,也不应该服务到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的地步。
这本书相对而言好一些,尽管每一篇都还是很疲软。最开始的波德莱尔简介还算精炼,诗歌赏析看起来就像是很愚蠢的印象集合;论散文诗的两章梳理了散文诗的发展历程,但对散文诗本身的思辨就少很多。后面对波德莱尔之批评理念的讨论虽然不乏有趣的观点,但还是很混乱,讨论批评的“偏袒”和讨论“象征批评”的两章看起来还有点矛盾。“现代性”的章节也只是点到为止,说一说波德莱尔感到的现代性是啥就完了。很难相信,这本书引用的批评家大多是中国的,外国的只有一个我看起来疑窦丛生(21世纪了还有人谈批评是为了和文本背后的作者达成心意的沟通呢?那文本相较于演讲录音可真是劣等多了呢)的批评家还有只讲了几句生平的罗兰巴特。本雅明这类大思想家就直接莫得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总之,这类批评文字就是典型的介绍类批评,并还没打算让原著产生什么新社会效应或者新解释,也不打算让批评获得一点基本的地位。里面为数不多我觉得可以谈谈的,就是所谓象征式批评的地位,以及偏袒的批评这两点。
一、作者,加上作者认为的波德莱尔,倡导一种比喻式批评。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凡肆意汪洋的大批评家都乐意来些比喻,无论福柯还是罗兰。巴特,以及奥尔巴赫乃至圣伯夫都愿意找到美妙的意象来为自己的理论和对象找到一个代表命名。本雅明对意象的热爱更是众人皆知。但这种批评绝对不是作者所说的,感知上的契合,浪漫主义的天才式的神启式的提供一个名字,然后众人顶礼膜拜。我国古代的批评很多就是这个样子,对着一个句子来回来去做比喻,到头来只能构成圈子式的批评集团。“池塘生春草”好在哪里,一千多年说不出个所以然。到头来反对者得到一个没有灵性的称号。如果说中国古代文人是天才俱乐部,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俱乐部可就危险了。理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如今,给不出所以然就不会有话语权,长期的垄断必将被冲破,而灵感论的象征批评不可能有反击之力。我们当然能够意识到言不尽意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超然的感知,但这不是批评的主体部分。而真正的批评应该如何,波德莱尔提供了一条路。
二、波德莱尔说,批评应该是偏袒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可能。后一句为条件,前一句为性质。因此,如果你的批评没有提供更多可能,这个批评就是不必要的,而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可能亦是无限的。所以,批评提供可能,必须以突破先行的,迂腐的,已成为常识的对文本的成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偏袒指展示文本有趣的,好的,富有启发的一面,而不必貌似公正地再补充点坏处。波德莱尔很敏锐地意识到批评不应该是文本的裁判者或者奴隶,后者暂且不论,前者说明的正是任何批评理论对于文本的非适配性。以此观之,非独立的文本批评更应该追求的诗突破和解放,而非专断和下定论。
读书笔记之波德顿的《爱情笔记》 第2篇
这本书中讲述了牛顿的许多重要发明与发现。他的这些发明和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人类创造了有用的价值。
文中也记述了一些牛顿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事情。一次,牛顿请他的朋友司徒克博士吃饭。朋友到了,老妇人也已经把饭菜摆上桌子了。这时,牛顿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离开饭桌,,急急忙忙的跑进实验室,只留下一句话:“朋友,请等一等。”
因为是朋友,不必客气,司徒科博士就自己吃了起来,老妇人出去办事了,博士吃完后,准备给牛顿开个玩笑,把自己吃过的鸡骨头放进餐盘里,就坐在沙发上打起盹来。
牛顿觉得饿了,才兴冲冲的跑到餐厅里,看见盘子里的鸡骨头,还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呢。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第3篇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 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 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 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的政体。专职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二) 政体原则决定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体的原则不同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同时, 孟德斯鸠强调, 所谓政体的原则, 不是说各种政体中已有的或现有的东西, 而是应有的东西, 即“应该要有这些原则, 否则政体就不完全。”总的看来, 孟德斯鸠所说的政体的原则主要是指处于某一政体中的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观念之类的主观精神状态。简单的说, 孟德斯鸠所谓的“政体的原则”是一种政体中的主导性群体所应当具有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
二、对安全的追求决定法律
(一) 为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而采取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治法都是从同一个原则出发, 就是:‘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对安全的追求, 是一个国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办法。共和政体从本质上说, 并不安全、稳定。他认为, “一个共和国, 如果小的话, 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 则亡于内部的邪恶。”无论是民主制的共和国还是贵族制的共和国都不能避免这种弊端, 以至它们都容易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国家通常用荒废边境部分土地以便与外界隔离, 或者设置藩镇以便与外敌隔离的办法来保障本国的安全;君主国家通常用设置要塞、驻扎军队的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些都分别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为自卫而攻击、征服他国后所采取的统治被征服地居民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就像公民拥有自卫权一样, 国际法也规定国家有进行自卫战争的权利。孟德斯鸠甚至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预见到他民族可能会发动旨在灭亡自己的攻击行动时, 就可以主动攻击该民族。不同政体的国家对被征服地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这会决定被征服地的法律。一般来说, 征服国对待被征服国有下列四种统治方式:“ (一) 按照被征服国原有的法律继续治理其国家, 而征服国则仅仅行使政治及民事方面的统治权; (二) 在被征服国建立崭新的政治和民事的治理机构; (三) 毁灭这个社会而把它的成员分散到其他的社会里去; (四) 把它的公民全体灭绝。”
孟德斯鸠指出, 根据自然法, 万物莫不力求保存其种类, 可以推论出, 政府是为了取得, 包含着保存和使用, 而不能是破坏。传统上认为征服者在征服之后可以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 有杀人权引申出的奴役权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民主共和国征服了其他国家, 应当将被征服国纳入民主范围;应当尽可能地以良好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来弥补征服统治的弊端。
(三) 对自由的追求, 决定了国家政体和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自由是人们珍视和重视的东西。对政治自由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目的。围绕着实现政治自由这一目的, 对一个国家有关政体的法律和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都形成一些原则性要求。
孟德斯鸠首先着手阐明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认为, 尽管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但确切的说,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它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 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 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在人类思想史上率先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他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 甚至可能有决定作用。
(一) 气候条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法律在最初产生时, 受人们的精神气质、内心感情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的这种精神气质、感情因素又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和作用, 因此,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因情感、气质因素的不同而创造出的法律各不相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大多表现为懒惰、怯懦、心神不定, 这种气质适合于暴君统治, 而暴君统治又必然制定较严酷的法律;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意志刚强、勇敢、自信、豪放, 这种气质的人们珍视并善于捍卫自由, 所以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并产生出维护自由的法律。他认为, 亚洲多专制政体, 欧洲多共和政体, 主要是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二) 国家的地理条件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一国的地理条件也对政体、法律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说来,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国家不易防守、易被征服, 容易使人缺乏毅力、眷恋生命。于是, 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合于专制政体, 且法律简单、残暴。相反, 地貌多山、土壤贫瘠, 国家可以据险防守, 人们勇敢善战, 崇尚自由。于是, 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建立共和制度, 且法律倾向自由。
牛顿的读书笔记 第4篇
寒假期间,我看了《牛顿》,了解了牛顿的故事,让我收获很大。牛顿热爱科学,勤奋好学,经常思考。
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休息。突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牛顿就想:“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事情的规律。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比如:春节游玩的时候,发现脚踩水车的踏板,水车的轮子就会跟着转起来。古代的人们,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水扬到更高的地方给农田灌溉。
《牛顿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5篇
《牛顿的故事》这书中描写了牛顿的许多重要发现。他的这些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文中也描写了一些牛顿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事情。有一天清早,牛顿在研究一个难题,管家怕他饿,就端了一锅水,拿了一个鸡蛋放在桌上的怀表旁,为力不打扰牛顿,管家让他自己煮。
牛顿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研究上,竟然把怀表放在锅里煮了。还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朋友按时来了,可是牛顿还在工作。等了好久,牛顿还是没有来,朋友就自己吃了,吃完后就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把剩下的鸡骨头放进盘子里。等牛顿工作完后感觉肚子饿了,打开盘子看见鸡骨头,以为自己吃过饭了,然后就接着工作。
《牛顿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6篇
牛顿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很多风车,他家门口也有一个风车,他对这台风车充满了好奇。有一天放学后,牛顿蹦蹦跳跳的来到风车前,发现风车不动了。原来那一天一点风都没有,风车静止不动。牛顿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牛顿想:“怎样才能让风车转的不停呢?”牛顿想造一个转的不停的风车。牛顿就拿来了网罩和圆轮,然后把一只小老鼠关在网罩里面,在圆轮上装一颗玉米,小老鼠为了吃到玉米就踩着圆轮跑起来。风车就转了起来。
牛顿的爸爸看见了,夸赞了牛顿,可是牛顿还想造一个大大的风车。他长大了以后,成了一名科学家。他还发明了许多重的要定律,就包括他发明的“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7篇
有一天清早,他在研究一个难题,一直没顾上吃饭,直到实在饿的受不了了,他就想简单煮个鸡蛋吃就算了,结果因为太专注研究,竟把怀表当鸡蛋扔进了锅里。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朋友来了,可他还在工作,朋友饿急了,就把饭吃了,骨头放在了盘子上,等牛顿出来时,看见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吃完饭了,又继续回去工作了。
读书笔记之波德顿的《爱情笔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