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杂交效果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杂交效果范文(精选10篇)

杂交效果 第1篇

湘西黄牛杂交改良的目的, 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低产基因型, 使其后代保留本地黄牛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耐粗饲的优点, 吸收外来品种体躯大、增重快、产肉和产奶性好、饲料利用率高等优点, 不仅把不同亲本的优良特性结合起来, 而且产生杂种优势, 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商品牛生产。湘西黄牛作为耕牛品种, 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 但作为肉牛用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 群体生产效益不高。近年来, 湖南省委、省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调整畜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十分重视发展肉牛产业, 为了使地方良种湘西黄牛尽快从耕牛型转向肉用型, 投入巨资兴建省种公牛站, 引进西门塔尔、短角牛、德国黄牛等肉乳兼用型品种和安格斯、利木赞等肉用型品种, 并在全省建立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 建立品改网络体系, 鼓励扶持牛的品改, 经几年的努力, 杂交改良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全省牛冷配数由97年的不足2万头, 到2007年的30多万头, 良种覆盖率由1%提高到了12%。为筛选出好的杂交父本和杂交组合, 建立长期的杂交体系, 特进行本测定调查研究。

2 材料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2006年7~9月和2007年5~6月, 在湘西黄牛产区新晃县、慈利县、永顺县进行了2次调查。

2.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农户放牧散养条件下的湘西黄牛及其F1代和F2代 (三元) 杂交牛, 各生长阶段 (初生、6、12、18、24月龄) 体重、体尺, 观察记录外貌特点。

2.3 调查测定方法

(1) 目测记录体形外貌特征;

(2) 用测量工具 (皮卷尺、测杖) 测量体长、体尺, 磅秤秤取体重

(3) 通过查询养殖户的记录 (或帐本) 与座谈了解养殖规模及效益。

2.4 数据处理

2.4.1 测定值修正:

因一次性统一测定, 各阶段不同牛只月龄难以完全一致, 因此允许各测定月龄前后10-30日内作为测定月龄进行测定, 但其测定值需较正:较正体重=实际体重要求日龄/实际日龄

2.4.2 统计分析:测定结果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湘西黄牛F1代杂交牛的改良效果

3.1.1 体型外貌:

西门塔尔杂交牛 (西杂牛) 毛色以黄 (红) 白花为主, 典型特征是额头白点或白头, 尾尖部分有白毛, 头较大, 胸较宽, 身体骨骼较粗;利木赞杂种牛 (利本杂) 毛红黄, 很受群众欢迎, 背腰平直, 体躯较长, 骨骼较细, 胸深, 臀部宽平;安格斯杂交牛 (安本杂) 毛色以黑色或深灰色为主, 无角, 头小, 骨骼较细, 肌肉较丰满, 易受惊吓, 动作敏捷, 适应性强, 易于饲养;德国黄牛杂交牛 (德本杂) 被毛多为棕红或棕黑色, 肩部和头部杂有棕黑色毛, 体型修长, 背腰平直, 体质结实, 后躯发育较好。

3.1.2 体重、体尺:

对新晃、慈利及永顺3个县12个乡的西本杂牛、安本杂牛、德本牛、利本杂牛及湘西黄牛不同月龄阶段的体重、体尺进行了测定, 共测定牛991头 (次) , 测定数值见表1。

3.1.2. 1 不同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情况 (见图1) :

说明: (1) 代表湘西黄牛, X代表西本杂牛, D代表德本杂牛, A代表安本杂牛, L代表利本杂牛 (2) 表中数据上角标字母相同代表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者代表差异显著 (P<0.05)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湘西黄牛、西本杂、德本杂、安本杂和利本杂。差异显著 (P<0.05)

:从图1显示, 初生至24月龄, 湘西黄牛和各种杂交牛增重呈曲线上升趋势, 湘西黄牛12月龄后生长速度减慢, 而西本杂、安本杂等杂交牛12月龄后生长速度加快, 生长曲线见图

3.1.2. 2 不同杂交组合不同阶段体重比较

杂交牛初生重和各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湘西黄牛 (P<0.05) , 其中发现西本杂牛杂种增长幅度最大, 初生重比湘西黄牛重11.04kg, 提高77.69%;6月龄体重比湘西黄牛重31.44kg, 提高32.48%;12月龄体重高于湘西黄牛74.06kg, 提高55.15%;18月龄体重高于湘西黄牛66.16kg, 提高41.66%;24月龄体重高于湘西黄牛101.92kg, 提高56.46%。西本和利本、德本、安本相比, 前者初生重和各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后三者, 差异显著 (P<0.05) 。12月龄杂交牛体重均超过18月龄湘西黄牛体重, 18月龄杂交牛体重超过24月龄湘西黄牛体重。

3.1.2. 3 不同杂交组合不同阶段体尺比较

湘西黄牛的杂交牛与本地牛相比较, 各主要部位体尺指标都显著提高 (P>0.05) , 其中24月龄西本杂牛、德本杂牛、利本杂牛、西本杂牛比湘西黄牛胸围、体斜长、体高、管围分别提高12.15%、20.03%、15.06%、10.95%, 6.93%、17.13%、15.20%、3.85%, 1.8%、9.4%、7.47%、3.78%和8.20%、15.04%、11.26%、8.65%。这说明杂交牛比本地牛体形显著增大, 表现出父本的特性。在杂交牛中, 西杂牛的各主要体尺指标均高于同龄阶段的其它杂交牛, 可见西门塔尔牛对改良湘西黄牛的杂交优势最为显著。

3.2 湘西黄牛F2代杂交牛的改良效果

3.2.1 不同杂交组合外貌特征:

总体来看, 各个组合以第二父本外貌特征为主, 西门塔尔牛毛色遗传能力较强, 西西本毛色与西门塔尔牛相差不大, 呈红白花相间, 利西本、短西本相差也不大, 仅在后躯发育上有较差别, 安利本特征基本上与安格斯相差不大, 结果见表2。

说明:表中数据上角标相同代表差异不显著 (P>0.05) , 字母不同者代表差异显著 (P<0.05)

由表3可知, 杂交牛体重西西本与本地牛、西本牛相比, 12月龄提高78.33%、10.15%;利西本与本地牛、西本牛相比提高75.76%、8.23%;短西本与本地牛、西本牛相比提高54.06%、-0.06%;安利本与本地牛、利本牛相比提高61.82%、7.82%。这说明三元杂交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 三元杂交牛较同龄F1代杂交牛体重除短西本外貌变化不明显外 (可能由于数据较少, 或饲养水平较低有关) 提高7.82%~10.15%, 尤其以西西本和利西本效果最佳, 两种杂交组合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4 讨论与结论

4.1 最佳杂交组合

4.1.1 F1代最佳父本

F1代从外貌特征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本的特性和许尚忠2001年报道一致。;从生长发育看父本体形大, 后代相应的增大, 西门塔尔、德国黄牛、利木赞牛均大于安格斯牛, 其杂种后代前三种牛的杂交后代大后者杂种后代;从杂交牛的生长发育看6月龄时有减慢的趋势, 12月龄后增加快, 这可能是6月龄时正处断奶阶段, 犊牛采食量少, 因此, 早期补饲有利于杂交牛的生长发育, 并且湘西黄牛母牛泌乳量低, 为774.17公斤, 且泌乳期为产后前269天。综合考虑, 湘西黄牛改良第一父本首选是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 其次是德国黄、利木赞和安格斯牛。

4.1.2 三元杂交最佳父本

调查结果显示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作为第一父本改良, 再用大型的肉乳型西门塔尔牛或肉用型利木赞牛改良较好, 因为西门塔尔改良后, 湘西黄牛不但体形增大, 而且泌乳性能提高, 据李洪昭1999年报道西杂F1产后207天平均泌乳1 818kg, 对其后代生长发育可提供足够的乳汁, 有利于生长发育。其后用西门塔尔改进杂交改良, 后代含75%西门塔尔牛血, 将呈现出西门塔尔的肉乳兼用性能。据孙赫等2005年报道, 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F2代杂交效果优于利本F2代、安本F2代等3个杂交组合。利木赞牛与西门塔尔牛相比, 前者具有更高的屠宰率和高档优质肉块比例, 据吴虹2007年报道, 利西本、西西本和夏西本的饲料转化率和成本比较, 分别为9.85:1、12.60:1和10.75:1。因此, 利用利木赞牛改良F1代杂交牛, 后代含50%利木赞血液, 其饲料转化率、肉质、产肉量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 湘西黄牛肉用牛杂交改良组合宜以西门塔尔作第一父本, 以利木赞、安格斯牛为第二父本。

4.2 饲养管理

据我们以前作的湘西黄牛的杂交牛的放牧补饲育肥试验表明, F1西本杂牛和安本杂牛 (17~19月龄) 的日增重分别为0.71 kg、0.63 kg, 而本次调查西本杂交牛和安本杂交牛 (12~18月龄) 的日增重分别为0.533kg、0.552kg。后者长速比前者慢, 在调查中也发现, 饲养好的养殖户饲养的杂交牛比饲养差的养殖户的杂交牛各月龄体型大小差别很大, 完全证明了这主要是没有补饲这一事实, 营养跟不上所导致的, 改善杂交改良牛的饲养管理条件显得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李洪昭, 崔保安, 杨金全, 等.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许尚忠.肉牛杂交现状与效果[J].农村养殖技术, 2001, (11) :6.

[3]林祥金.崛起中的南方肉牛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4]孙赫.不同品种肉牛与黄牛级进二元杂交二代效果比较[J].繁育改良, 2005, (8) :16.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 第2篇

4.杂交制种田的母本去雄5.玉米大面积制种田实地参观与调查6.玉米制种田材料收获

成绩考核100=平时表现40分+实验报告60分平时表现:出勤、迟到、早退情况及田间操作等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回答问题、收获与体会等。

实验

一、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操作程序

试验目的:通过对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操作程序的学习,初步了解玉米杂交种生产的各主要环节,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内容玉米杂交种生产必须保证质量(纯度、发芽率、净度、水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的产量,为了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在整个杂交制种过程中,必须做到安全隔离,规范播种,严格去杂去劣,做好花期预测及调节,及时去雄,收获前和收获后要及时降水,种子收获后正确存放,避免混杂。

一、安全隔离

隔离方式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屏障隔离与作物隔离四种。隔离区采用四种隔离方式的安排方法如图所示。为确保隔离区安全,在春玉米区一般采用空间隔离的方法。制种田除了要符合安全隔离条件以外,还要求土壤肥沃,旱涝保收,田块成片、方整。同时,管理要精细,力求达到高产。

二、规范播种•种子处理:播前对亲本种子进行精挑细选,挑出与亲本种子不一样的种子,挑选后晒种,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二)播种:

地温要求:播种应在5厘米土层,低温稳定在10-12℃时进行;播期:一般在沈阳地区4月20日-5月15日,最适在4月25日-5月5日;在地温允许情况下,尽可能早播。覆土:5cm;种肥分开:以防烧种; •踩好底格子与顶格子:保证出苗。错期播种:制种田要根据父母本的生育期调整播种期,一般做法是按正常播期播种母本,错前或错后分两期播种父本

(三)调节播期 •制种区父、母本花期相遇,是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标志是:母本雌穗抽丝比父本雄穗散粉早2-3天。当父、母本的花期协调,达到良好的杂交结实效果,则可以同期播种,不必调节播期。如母本开花期过早或比父本晚,就必须调节播种期。实行错期播种,要先播开花较晚的亲本,隔一定日数再播另一个亲本。错期播种的天数,因杂交组合杂交亲本生育期早晚、播种季节的天气情况、土壤等条件而异。对新引进的杂交种,必须事先了解和掌握双亲在当地生长发育进程及开花习性,确定错期,才能大面积制种,否则会由于父、母本花期不遇或错期不当造成杂交制种失败。

(四)调节播期的方法 • 父、母本花期相差3天以内,生育期长的亲本在播种前一天晚上浸种与另一亲本同期播种。• 父、母本花期相差3天以上错期天数,按父、母本花期相差天数乘以1.5-2.0,所得的乘积即错期天数。• 按规定的错期天数,常受气候、墒情等因素制约,仍可能出现花期不协调或不适的情况。因此可通过试验或根据经验,掌握父、母本幼苗生育形态,如幼芽拱土,一叶一心及二叶一心等,作为错期播种的指标更为可靠。

三、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要做到早铲早镗,以利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为保穗攻穗,在抽雄前追施尿素30公斤。注意粘虫、玉米螟及蚜虫的防治,尤其要加强父本行的管理。父本长的不好,花粉量少,影响授粉,导致结实率下降,从而影响制种产量。

四、花期预测及调节

在正常年份,一般调整播期就可能达到父母本花期相遇,但在气候异常年份,则要注意花期预测,以便及早了解花期相遇情况。

(一)花期预测的方法

叶片计算法,即在制种田里选父母本生长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4-5处,每一处设一点,选有代表性的父母本植株各10株。从苗期开始,随着植株的生长,在第5、10、15片页上,用彩色铅油涂上标记,母本比父本未抽出叶片少一片叶为宜。

倒扒叶片法,即拔节后,取代表株采用倒扒叶片法进行预测,以父本尚未抽出的叶片比母本多一片为宜。幼雄穗观察法。当植株拔节后15~16片叶时,结合内叶观察,辅以幼穗观察较为可靠。一般以母本比父本幼穗大1/3~1/2为宜。

(二)花期调节的方法

花期调节应以促为主,采取以下措施:

1偏肥、偏水,增加铲镗次数。在拔节前,作物对肥水反应比较敏感,可以采用偏水、偏肥,促进偏晚亲本的生长。增加铲镗次数,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在生育中期,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一般采用1-3%的过磷酸钙喷洒叶面。2喷施激素或激素与化肥配合使用。拔节期以后,可采用20PPM赤霉素或增产灵喷施偏晚的叶片或灌心叶。也可以将激素溶解后加入1-1.5%的过磷酸钙和1-2%的尿素水溶液,喷洒次数可按需要确定,每隔3-5天一次。

五、去杂去劣

玉米杂交种制种的去杂去劣应贯穿玉米的整个生育期,要抓住苗期、拔节后抽穗前和收获脱粒时三个主要时期去杂。•••••••

苗期去杂可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根据苗色(黄、绿)、叶鞘色(绿、紫)和叶片宽窄等来识别,去掉与父、母本不一样的各类杂株。拔节后抽穗前去杂,是根据株高、株型和叶片宽窄识别,特别注意去掉那些高大的杂交种植株。收获脱粒时,可根据果穗形状、粒型、粒色、轴色等特性,将杂穗去掉。

玉米杂交制种田花期父本杂株率和母本杂株率应不高于0.2%。

常见的杂株、劣株种类

优势株,这类杂株表现生长势强,植株粗壮、高大,极易识别;混杂株,这类杂株一般不具有亲本自交系的性状,也易识别; 劣势株,常见的有白苗、黄苗、花苗,矮缩株和其它畸型株等,这类植株数量不多,易于识别; 怀疑株,这类植株很象亲本自交系,一般较难识别,需认真检查,若在苗期不能肯定,则应在拔节期加以鉴别拔除。

六、母本去雄

母本去雄是整个玉米杂交种生产的关键时期,母本去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玉米种子的质量。

(一)母本去雄时间

在沈阳及周边地区农民制种田母本去雄的时间一般是7月10-20开始到8月初结束。母本去雄时最好要在每天的早晨进行,上午10点以前将母本雄穗彻底去完。一般农民全天都在进行。

(二)具体操作 •制种区母本及时、彻底、干净去雄是玉米制种成败的中心技术环节。及时是指母本雄穗在散粉前拔除;干净是指把母本雄穗整个拔除,不留残枝;彻底指全区所有母本雄穗一株不漏地拔除。这三项去雄指标,必须做到。一次花检母本散粉株率应不高于0.5%。•为保证母本去雄的质量,目前母本去雄时采取摸苞带叶去雄的方法。就是在雄穗露出顶端叶片前,当用手摸到包在叶片中的雄穗时,可带1~2片顶叶将雄穗拔除。

(三)注意事项

每天上午逐垄拔一遍,不让母本有散粉机会,尤其是开花盛期,要做到风雨不误。直至将制种田母本雄穗完全去除干净。拔除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或饲喂牲畜,或挖坑埋掉。去雄末期,全地块只剩下不到10%母本还没有抽雄时,就可以一次全部拔干净。去雄全部结束后,隔2-3天还要到制种地全面检查一遍,以免留下漏拔母本雄穗。

七、提高结实率•剪短母本雌穗苞叶如果母本开花晚于父本,把母本雌穗苞叶的顶端剪去3cm长左右,可使母本提前2-3天吐丝,提早去雄也有提早雌穗吐丝的作用。要求剪口向下,以免雨水渗入烂尖。•剪母本花丝父本散粉晚于母本吐丝时,如时间长,造成母本花丝伸出过长下垂,影响下部花丝授粉,可把母本花丝剪短,留1.5cm长即可,有助于受粉结实。如果不剪,母本将会有半边穗不结实,影响产量和质量。•种植采粉区在制种田边单设一小块采粉区,将父本分期播种,供人工辅助授粉用。•变正交为反交如果父本散粉过早(5-7天)可将原来的父本改做母本(去雄),将原来的母本改做父本(不去雄),使花期达到相遇,由于原来的父母本的行数是按比例种植的,父本行数少,将父本改做母本后,制种田的产量要减低。因此,该法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

八、割父本

为了保证制种纯度,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混杂几率,应当在父本授完粉后,及时将父本植株砍除。割除父本行的好处

收获时可避免父、母本种子混杂,有利于保证杂交种子纯度。

割除父本可以改善母本行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父、母本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从而提高光和强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粒重、提高制种产量。同时也方便了种子的后期收获。割父本是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应当积极推行。

九、秋收及降水

玉米制种田后期工作主要是降水和收获

(一)种子降水收获前的降水:站秆扒皮、砍头、搭挂。收获后的降水:及时晾晒,如及时上桟子。

(二)降水方法 •站杆扒皮:在玉米乳熟末期(辽宁地区一般9月10日以前)将母本果穗的包叶三分开,扒到底,防止果穗基部积水,子粒霉变。注意用力不宜太大,以防掰掉果穗。低洼晚熟地块扒皮后要砍头,加快降水。•装栈子风干:地点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收获前搭好栈子,栈子距地面高50-60厘米,宽30-40厘米。收获后的果穗去净玉米包叶及绒后装栈子。装栈子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玉米栈子有孔隙,以利通风降水。另外下雨时要防止雨淋。

(三)种子收获

配制杂交种的隔离区在收获时,可先收父本行(如果未割父本),将父本行果穗全部收完核对无误后,再收母本行。收获的父本行可作粮食,母本行上收获所得到的即为杂交一代种子,供大田生产应用。

(四)成熟标志

籽粒形成期:是指玉米授粉时至约第15天的一段时间内,此阶段是决定籽粒多少的重要时期。乳熟期:是从授粉后的第15~30天,此期是决定籽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籽粒干重快速增加,由于这个阶段籽粒内充满乳浆,故称为乳熟期。而授粉后的第30~43天,籽粒失水加快,胚乳由胶状转变为蜡状,所以称为蜡熟期。该•••••

阶段籽粒干重的增加不如乳熟期快,但干物质仍在继续积累。从籽粒胚的背面看,上部充实部分与下部未充实部分之间有一明显界线,称为“乳线”。这时果穗苞叶略呈萎蔫,部分叶片发黄,下部叶片开始枯死。蜡熟期过后,籽粒干重的增加日益缓慢,并进一步失水干缩,籽粒基部挤不出乳浆时,干重即不再增加,“乳线”消失,而达到生理成熟期,这就是完熟期。在正常情况下,玉米进入完熟期表现出的主要特征特性是:苞片枯黄变白、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乳线”消失;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含水量降到33%以下,此时,粒重和产量最高,故为收获的最佳适宜时期。

(五)收获日期

一般来说,玉米达到完熟期为适宜的收获期,这时苞叶变黄松散,子粒变硬,并显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至于全株是否枯黄,则因亲本系而异)。这时穗轴的水分高达50%以上,种子含水量达22-30%,如果不及时干燥而贮藏,遇热会发霉变质,遇到温度过低,胚部受冻,降低发芽能力。玉米进入蜡熟后期,果穗的干物质不再增加,主要是干燥脱水过程,当日平均气温降至14.5℃以下时,玉米即完全停止干物质的增加。玉米成熟期遇到3℃的低温完全停止生长,如遇到-3℃的寒冷气候,果穗中未充分成熟而含水量又高的子粒就会丧失发芽力。因此,在北方生育期短,秋季气温下降快的地区,当日温平均在14℃左右时,玉米达到蜡熟末期就该进行收获。沈阳地区收获日期是在10月1之前,但主要是由气温决定。

思考题

想一想,针对某一个组合的玉米杂交种生产,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实验

二、杂交制种田的播种

一、试验目的:使学生学会制种田的播种技术,掌握父母本行比、调节父母本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等措施。

二、实验内容:

(一)种子处理

(二)播种

(三)调节播期

(四)调节播期的方法(均同实验一)

(五)田间种植设计(以丹玉39为例)•父母本名称:母本C8605-2,父本丹598 •行比:父本丹598植株高大,花粉充足,一般父母本行比以1∶6为宜。•错期:父母本生育期相近,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播,播量为2/3。当父母本萌动(7天左右)播剩余1/3父本。保证1次播种保全苗。•密度:母本密度3800-4000株/亩,株距28cm、父本丹598密度3900-4000株/亩,株距28cm。•播种:适时早播,播种在4月25日至5月1日完成即可。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播,播量为2/3。当父母本萌动(7天左右)播剩余1/3父本。保证1次播种保全苗。

(六)田间操作方法

1.确定父母本行:查对父母本行种子,根据父母本行比,确定父母本行后,在播种前先检查种子袋标签,将父母本种子分别落实到行。若双亲的播期不同,则在先播的亲本行的两端插上标记,以防免重播、漏播。

2.开沟:播种行在精细整地、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按规定行距开播种沟。要求深浅一致,行向正直。

3.播种父母本:播种时要踩好底格子、搞好镇压,以利出苗,按特定的株距进行,落籽要均匀、盖土深浅一致(5cm左右),细致,并注意勿把种子弹出播种沟外,以免造成混杂。在父本的行头和行内种异作物等标记作物,避免在管理、去杂(玉米去雄)、收获时发生差错。错期播种的晚播行头要插标志。

播种后应分别记载播种期、父母本名称及行比等。

思考题

1.画出丹玉39制种田播种田间示意图(包括行比、分期、隔离、父母本名称等)

杂交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同期发情;受体牛;妊娠率;CUE-MATE;CIDR;冻胚;鲜胚

中图分类号: S8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213-02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BAD19B01);石家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编号:12750066A);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3GB2A200043)。

作者简介:陈龙(1982—),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研究。E-mail:chenlong42451@163.com。

通信作者:余文莉,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研究。Tel:(010)84924137;E-mail:anboyuwenli@hotmail.com。为提高奶牛的繁殖率,缩短产犊间隔,在牧场繁育管理或者大规模胚胎移植操作中,有必要使用阴道埋植栓等设备进行同期发情。市面上用于同期发情的阴道栓主要有2种:CUE-MATE与CIDR[1-2],其主要药物成分是孕酮,含量分别为1.56 g和1.38 g,附着载体为白色螺旋硅胶软体(图1)。作用原理是阴道栓埋植入阴道后,缓慢恒定低剂量释放孕酮,经阴道黏膜吸收直接到达靶器官,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及其他生长因子的产生,而外源孕激素作用期间不影响黄体的自然消退;维持一定时间后撤栓,体内孕酮含量急剧下降,卵泡发育到成熟的抑制解除,使卵泡细胞发育成熟,同时在雌激素作用下,母牛在同一时间段内表现发情状况[3-4]。

在胚胎移植实践中,对同批次受体牛分别埋植CUE-MATE和CIDR,使用成熟的21 d方案进行受体牛同期发情,CUE-MATE处理组部分牛群集体提前发情。本试验对CUE-MATE方案中不同发情时间的牛群移植阴道栓,并对受胎率进行对比分析,优化适用于CUE-MATE的同期发情方案,以提高胚胎移植妊娠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受体牛河北天和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和张北华田牧业提供的2胎以内西门塔尔杂交受体牛:产后70 d以上,繁殖系统正常,卵巢有活性,膘情适中。

1.1.2药品CUE-MATE孕酮栓,由新西兰Bioniche Animal Health Pty公司生产,含孕酮1.56 g/支;CIDR孕酮栓,由美国辉瑞动物保健品公司生产,含孕酮1.38 g/支;促卵泡素(FSH),由中科院动物所生产,10 mg/瓶;氯前列烯醇(PG),由齐鲁动物保健品公司生产,0.322 mg/支;维生素ADE、高锰酸钾、利多卡因等选用国产优质产品。

1.2方法

1.2.1受体牛同期发情方案(CIDR/CUE-MATE+PG方法)在發情周期的任何一天08:00—10:00放置阴道栓(土霉素粉+CIDR或土霉素粉+CUE-MATE),同时肌注维生素ADE注射液5 mL/头,当日记为0 d;9 d时的08:00同时肌注PG 0.6 mg/头和维生素ADE注射液5 mL/头;12 d时的08:00撤栓;13~14 d全天观察发情,准确记录;21 d进行胚胎移植。

1.2.2受体牛发情鉴定13~14 d(撤栓后24 h)开始观察发情并记录,以站立稳定、接收爬跨为标准。撤栓后24~36 h接受爬跨定义为提前发情,36~60 h为正常发情。

1.2.3受体牛胚胎移植直肠检查受体牛黄体发育状况及子宫健康状况,结合发情记录确定移植头数,保定牛只,高锰酸钾温水清洗外阴,采用尾椎硬膜外注射5 mL利多卡因方法麻醉,待尾部松弛后进行非手术法移植,胚胎移入黄体发育侧的子宫角深部。

1.2.4妊娠检查胚胎移植后50~60 d采用直肠把握法进行妊娠检查。

1.3试验数据分析

运用卡方检验(χ2)作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埋植不同阴道栓的受体牛发情时间比较

选择同批次受体牛分为2组,埋植CUE-MATE和CIDR阴道栓,实施相同的同期发情方案并撤栓后观察发情。由表1可见,2组受体牛发情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9038% vs 90.00%,P>0.05);CUE-MATE组撤栓后24~36 h有15头发情,即提前发情,CIDR组撤栓后只有1头提前发情,其他集中在36~60 h发情,两者差异显著(28.85% vs 250%,P<0.05)。

3讨论与结论

同期发情的目的是能够使受体牛在预期时间范围内集中发情、排卵。目前同期发情的方法已由单纯一类激素制剂向阴道栓和激素制剂配合使用方向发展,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CIDR+PG、CUE-MATE+PG法等[5-7]。和占星等将CUE-MATE+PG法同期发情方案与2次PG法相比,前者同期化程度和可移植率更高,更适用于规模化牧场集中应用[5,8]。本试验中受体牛使用CIDR和CUE-MATE 2种阴道栓的同期发情率均高于90%,但是,组间受体牛发情时间出现了差异,CIDR组在撤栓后36 h左右开始正常发情,CUE-MATE组有近1/3牛在撤栓后24 h即出现发情现象,这可能是由于CUE-MATE中孕酮含量较高(1.56 g/支 vs 1.38 g/支),缓释的孕酮在血浆中浓度也高于CIDR组[9],对卵泡发育的负反馈抑制作用更强,撤栓后孕酮水平急剧下降更明显,刺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促进卵泡发育并成熟的速度更快,因而表现出发情提前的现象。

nlc202309012232

两地牧场受体牛均埋植CUE-MATE,实施相同的21 d同期发情方案,都出现一定比例的提前发情牛。以撤栓后 36 h 为界,根据发情时间分组统计移植妊娠率,提前发情牛与正常发情牛的鲜胚和冻胚移植的妊娠率无差异,但是冻胚移植妊娠率前者降低12.61~24.36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正常发情牛集中在撤栓后36~60 h发情,21 d移植正好是受体牛发情后7~7.5 d,保证了胚胎发育阶段与受体生理状况的一致性;而提前发情牛集中在撤栓后24~36 h发情,21 d移植时受体牛处于发情后8 d,一方面冻胚经历的冻融过程及冷冻保护剂毒性对胚胎细胞骨架、线粒体及透明带超微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不可逆的物理和化学损伤[10],降低其与母体妊娠信号识别的能力[11],另一方面冷冻胚胎解冻后复苏需要一个过程,使其在子宫内的发育滞后于鲜胚,这一滞后也使冻胚与提前发情的受体的同步差更大。因此,冻胚在发情后8 d移植会低于发情后7~7.5 d移植的妊娠率,也低于同时期发情的鲜胚移植妊娠率。

使用CUE-MATE栓处理受体牛群,建议受体牛撤栓时间较常规CIDR方案推迟10~12 h,其他保持一致,以使得胚胎移植时受体所处时间与胚胎发育阶段相一致,保证鲜胚和冻胚均可获得较理想的受胎率。另外,CUE-MATE与CIDR相比较,其栓枪设计直径较粗,装枪略显复杂,埋植速度较慢,但是螺旋软体与软骨支架可以方便分离,便于清洗及重复使用,并且持栓率高,达到100%。在实际生产中,须考虑牛群规模、月龄、膘情和日程安排等因素,挑选适宜的阴道栓用于生产,同时结合发情观察,提高繁殖率。

参考文献:

[1]赵克树,张卫华. CUE-MATE型硅胶栓孕激素阴道埋置系统处理发情延迟母牛同期发情效果观察[J]. 奶牛杂志,2011(3):61-62.

[2]巴特尔,孙伟,苏和,等. 荷斯坦牛生产体内性控胚胎的试验研究[J]. 中国奶牛,2012(11):22-25.

[3]梁成. 阴道栓在奶牛繁殖方面的应用[C]//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 北京:中国奶业协会,2008:135-136.

[4]梁坤. 牛胚胎移植技术[J]. 黑龙江动物繁殖,2010,18(1):59-62.

[5]和占星,王喆,文际坤,等. CUE-MATE、PGF2α诱导受体奶牛同期发情的效果[J]. 中国畜牧杂志,2004,40(4):28-30.

[6]吕善潮,王丽云,张胜利. 母牛发情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1):24-25.

[7]鲁立刚,贾银海,金深逊,等. 不同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威宁黄牛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牛业科学,2011,37(6):32-34.

[8]李静,王海军,哈克木,等. CUE-MATE诱导新疆褐牛同期发情试验[J]. 中国牛业科学,2009,35(6):25-27.

[9]Rogan D,Martinez M F,Bo G A,et al. 16 Progesterone release patterns from cue-mate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ntravaginal progesterone-releasing devices in lactating dairy cows[J]. 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2006,19(1):126-127.

[10]张慧,苏雷. 家畜胚胎冷冻与胚胎结构损伤的研究[J]. 養殖技术顾问,2009(6):144-146.

[11]毕江华,冯春涛,余文莉,等. 妊娠识别信号影响牛胚胎移植妊娠率的研究[J]. 中国奶牛,2012(15):20-22.

杂交效果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随机选取健康的纯种小尾寒羊、杜泊、萨福克初生羔羊及滩寒、萨寒、杜寒杂交初生羔羊各30只, 由宁夏农垦暖泉鲁宁小尾寒羊种羊繁育中心提供。

1.2 试验设计

羔羊出生后, 吃初乳前测定各品种羔羊的初生重和体尺指标。体尺指标包括:体高 (髻甲高) , 髻甲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体长, 从肩端到臀端的距离;胸围, 沿肩胛骨量取的胸部周径。

1.3 分析方法

1.3.1 杂交效果分析

试验以萨福克、杜泊、滩羊为父本, 小尾寒羊为母本进行杂交, 生产杂交一代 (F1代) 。分析比较纯繁后代与F1代初生重、体高、体长、胸围的差异性。

1.3.2 杂种优势的计算

测定萨寒、杜寒和滩寒F1代初生重、体高、体长、胸围。

杂种优势= (F1代性状平均数-双亲性状平均数) 。

1.4 数据统计

采用DPS7.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羔羊初生重与体尺指标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萨福克、杜泊和杜寒F1代羔羊初生重均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萨寒F1代和滩寒F1代羔羊的初生重 (P<0.01) 。小尾寒羊、萨寒F1代和滩寒F1代羔羊初生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萨寒F1代和滩寒F1代羔羊初生重与亲本小尾寒羊相比有升高趋势。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萨福克、小尾寒羊、杜泊、萨寒F1代、杜寒F1代和滩寒F1代羔羊体高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但杜泊羊体高略低于其他品种。萨福克、杜泊、萨寒F1代、杜寒F1代羔羊体长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和滩寒F1代羔羊 (P<0.01) , 小尾寒羊和滩寒F1代羔羊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萨福克、杜泊、萨寒F1代、杜寒F1代羔羊体长差异不显著 (P>0.05) 。萨福克、杜泊、萨寒F1代、杜寒F1代和滩寒F1代羔羊胸围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 (P<0.01) 。

2.2 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率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以小尾寒羊为母本, 杜泊和萨福克为父本, 杜寒和萨寒初生时, 在体高、体长、胸围、体重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杜寒杂种羔羊在体重、体尺等方面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萨寒杂种羔羊。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养羊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从国外引入大量优良的肉用品种羊与我国地方品种羊进行杂交, 以改良和提高我国地方品种羊的产肉性能。孙占鹏等[3]对纯种肉用萨福克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与其杂交二代羔羊进行哺乳期不同阶段生长速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 纯种萨福克羔羊平均日增重和体重大于萨寒杂交二代羔羊;无角陶赛特羔羊平均日增重和体重大于陶寒杂交二代羔羊, 且差异显著 (P<0.05) ;但纯种萨福克羔羊和无角陶赛特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和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萨寒杂交二代羔羊和陶寒杂交二代羔羊的差异也不显著 (P>0.05) 。吕建民等[4]报道, 用特克萨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肉用品种公羊杂交改良本地原有的滩羊、寒滩杂种羔羊, 所产后裔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杂种后代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优于亲本地方品种羊。于国庆等[5]开展了3个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试验, 结果表明, 在半风沙半干旱地区改良小尾寒羊, 改良品种选择陶赛特、萨福克、特克赛尔羊均能得到良好效果, 首选陶赛特羊。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引进的国外肉羊品种对提高我国地方品种羊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均起到积极作用。不同地区的饲草料和生态条件不同, 适宜选用的肉羊品种也不同;因此在选择肉羊改良技术方案时, 各地区应该立足本地的饲养管理条件, 选择对当地条件适应性强, 改良地方品种杂种优势高的肉羊品种。

4 小结

小尾寒羊与萨福克、杜泊和滩羊杂交F1代初生羔羊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优于亲本小尾寒羊。利用小尾寒羊作为母本与杜泊和萨福克羊杂交, 在所观测的初生重和体尺指标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特别是初生重的杂种优势更明显。杜寒杂种羔羊在初生重、体尺等指标上表现最好, 而且杂种优势率最高, 是一个比较好的杂交组合。

参考文献

[1]张英杰.羊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夏道伦.肉羊养殖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孙占鹏, 吴志广, 王凤, 等.两肉羊品种羔羊与其杂二代羔羊哺乳期生长速度的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 2007, 27 (1) :23-25.

[4]吕建民, 李颖康, 马青, 等.肉用品种羊与地方品种羊所产杂种羊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测定与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 2005, 25 (5) :14-16.

《杂交水稻之父》 之二 第5篇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作业设计、安排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

1、分清课文层次

学习第二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

3、默读第六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

4、自读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块要大,让学生谈课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学生愿意谈哪一方成就谈哪一方面。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说话、算算帐等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高效优质肉兔配套系杂交效果分析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种兔及数量

选择28日龄断奶的I系和II系纯种兔各100只、I♂II♀杂交兔100只共3个组进行饲养育肥试验。每组均饲喂相同的饲料, 预饲期1周, 逐渐由仔兔料换成育成料, 并使幼兔逐渐适应断奶后的环境。试验期35~84日龄。

1.2 记录与测定项目

记录每个试验组每天的饲料消耗量、兔群健康状况、温度、适度和天气状况;35日龄、70日龄和84日龄进行全群称重。84日龄每组随机抽取20只兔进行屠宰, 测定每只兔的全净膛重、半净膛重、后腿重, pH值、熟肉率、剪切力 (嫩度) 等肉质指标, 以及板皮的品质指标。板皮的长度和宽度用皮尺测量, 被毛的密度、长度、光泽度、平整度、含绒率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打1~5分。测定方法参考文献[1,2]。

1.3 数据分析

统计35~70日龄、35~84日龄每个试验组兔的增重、耗料量、成活率, 84日龄兔的产肉性能、肉质以及板皮品质等指标, 并计算杂种优势。杂种优势 (%) 计算见文献[2]。

2 结果与分析

2.1 纯系的育肥性能及两系间的配套杂交效果

由表1可知, 由于I系重点选育生长速度, II系突出选育繁殖性能, 所以I系育肥兔的日增重明显高于II系, I系35~70日龄和35~84日龄的日增重分别比II系高了19.6%和19.1%。上述两个阶段的料重比I系均在3.0以下, 比II系分别低了8%和12%。但II系的出栏率比I系高了1.1个百分点, 显示II兔的抗逆性稍强。

I系做父本、II系做母本杂交的商品兔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 其中70日龄和84日龄体重的杂种优势达到7%以上, 料重比的杂种优势达到了6%以上。35~70日龄和35~84日龄的日增重的杂种优势分别达到了11.3%和9.4%。在生长发育上的杂种优势使得商品肉兔70日龄的出栏体重达到了2.5kg以上, 料重比下降到2.8:1。

注:a-c同一列标均数有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2 产肉性能与肉品质及杂交配套效果

由表2可见, I系和II系有较好的产肉性能和肉品质。I系的产肉性能较为突出, 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分别为55.4%和53.6%, 后腿比例达到了38.9%, 分别比II系高了4.3%、4.7%和5.7%。III杂交商品兔在产肉性能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 尽管不如育肥性能明显。商品肉兔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分别为55.6%和53.4%, 后腿比例高达39.1%, 显示出较高的产肉能力。在肉品质方面, II系和商品代的熟肉率高于I系, 说明保水性好;剪切力值较小, 肉较嫩。

注:84日龄每组屠宰20只。

2.3 商品兔的板皮质量

84日龄商品兔屠宰后对板皮的品质进行了评定 (表3) 。由表3可知, 商品兔具有较大的皮板面积 (848 cm2) 。密度、光泽度、平整度、含绒率的评分均在3.3分以上, 评分较高, 显示出较好的毛皮品质;而毛的长度评分2分, 说明毛较短, 非常适合毛皮服装的加工。而皮板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 说明不同皮张质量的一致性较高。

3 小结

杂交试验的结果显示了两个专门化品系良好的杂交效果, 达到了多个经济性状在不同品系分散选育, 然后在杂种中进行综合的目的。预期两系配套杂种在低遗传力的繁殖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应更显著, 但限于两系配套, 繁殖性状上的杂种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徐立德.家兔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莱茵鹅-籽鹅杂交后代增重效果试验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试验鹅购自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为莱茵鹅 (父本) 籽鹅 (母本) 杂交品种的后代, 选健康、体质良好的鹅雏50只作为试验组, 另选本地鹅雏50只作为对照组进行试验, 经t检验两组间蛋重差异不显著。

1.2 饲养方法

采用舍饲地面平养, 自由采食精料, 适当补充青饲料。补饲青饲料量为第1周100 g/d, 第2~4周150~300 g/d, 第5~9周300~500 g/d, 9~13周500~900 g/d。由专人负责试验鹅的饲养管理。精料配方见表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鹅雏的饲养管理条件完全一致。分别于1日龄和出壳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第6周、第7周、第8周、第9周、第10周、第11周、第12周、第13周对其进行称重, 称重均于晚间补饲前进行, 试验期共91 d。

2 结果

2.1 外观观察

根据观察, 试验组鹅比对照组生长速度快, 体型大, 体质健壮, 对粗饲料的选择比对照组鹅广, 抗病力强, 生长发育良好。

2.2 增重对比

试验组和对照组鹅雏的体重测定结果见表2。由表2数据计算可知:在试验期间平均每只鹅雏总增重分别为4 132.4 g和2 727.5 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5.4 g和30.0 g。

2.3 成活率

试验鹅的成活率达到100%。

3 小结与讨论

(1)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莱茵鹅和籽鹅的杂交后代在试验各个阶段的体重增长速度均高于对照组, 生长性能良好, 生长速度快, 是适于北方环境饲养的优良品种。

(2) 增重试验结果表明, 莱茵鹅和籽鹅的杂交后代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生长速度明显比本地白鹅快, 杂交后代第13周的体型也明显大于本地白鹅。

萨福克羊杂交改良当地羊效果 第8篇

萨福克羊是世界著名的肉用绵羊之一, 具有早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 适应性强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萨福克羊, 并与各地不同品种绵羊进行杂交改良, 发展肉羊品种, 对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开发当地绵羊品种资源, 提高肉用性能, 探索肉羊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化隆县从外地引进萨福克公羊, 与当地改良绵羊进行杂交试验, 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地区自然条件

化隆县地处黄土高原青海高原过渡地带, 海拔高度1 884~4 484.7 m, 全县土地面积2 740 km2, 其中天然草场面积17.2 hm2, 可利用草场面积15.13万hm2。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和高原大陆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凉爽短促, 秋季多雨潮湿, 冬季寒冷温长, 全年日照时间长, 光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年均日照时间2 900 h, 年均气温2.4℃。最热月7月份为平均气温13.5℃, 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0.7℃;平均无霜期为120 d, 降雨量450 mm。2006年在栏牲畜45.53万头只, 其中:羊31.19万只 (绵羊25.17万只) , 母羊比例57.4%, 出栏牲畜31.64万头只, 出栏率68.9%, 商品率56.3%, 牧业产值15 217.64万元, 牧业人均收入535元, 分别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为51.8%和25.3%,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试验材料

供试养以萨福克公羊为父本, 经产当地改良羊 (半细毛羊与山谷型藏羊杂交后代, 以下简称“半杂”) 为母本,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种。选择产羔时间相对集中的杂一代作为试验组, 试验区农户自繁的同龄当地羔羊为对照组。

2.2试验方法

2.2.1饲养管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管理, 出生羔羊逐年配戴耳号, 1月龄公羊去势, 4月龄断奶后在草场放牧。防疫、驱虫按常规进行。

2.2.2试验数据测定:选择出生的F1羊30只, 本地改良羔羊30只, 进行初生、4月龄、6月龄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 12月龄体重、胴体重测定。初生体重及体尺在羔羊出生后48 h完成, 4~6月龄体重、体尺及12月龄体重采用空腹称重和测量。

3结果分析

3.1初生重及体尺

经测定萨F1羔羊初生重比半杂羔羊增加了0.93 kg, 相对提高率为27.84%。初生体重、体斜长、体高分别比半杂羔羊增加3.72、5.9、3.15 cm, 分别相对提高10.56%、18.77%、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详见表1。

3.2 4月龄体重与体尺

萨杂F14月龄体重比半杂羊增加了3.1 kg, 相对提高率30.63%, 4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比半杂增加了3.85、5.78、7.17, 各相对提高了8.57%、14.32%、13.2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详见表2。

3.3 6月龄体重及体尺

6月龄体重与体尺萨杂F16月龄体重比半杂增加了7.09 kg, 相对提高率37.47%, 6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数比半杂增加了3.87、5.86 cm、4.49 cm, 各相对提高了8.57%、14.32%、13.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详见表3。

3.4日增重与胴体重

F1代羊平均日增重比半杂提高幅度22.78 g, 对比增加22.78%, 12月龄胴体重比半杂提高幅度7.51 kg, 对比增加了7.5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详见表4。

4讨论

4.1萨福克公羊与当地半杂绵羊杂交, 在同等放牧条件下, 杂一代羊初生重、4月龄活重、6月龄活重和12月龄活重分别为4.27、12.22、26.01和19.91 kg, 较当地改良羊高0.93、3.1、7.09和9.14 kg, 屠宰后胴体重较当地改良羊高7.51kg。初生、4月龄、6月龄的发育体尺指标也均高于当地改良绵羊 (P<0.01) , 说明杂一代羊生长发育快, 适应性强, 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肉用性能;按现价羊肉32元/kg计, 每只12月龄杂一代羊可比当地同龄羊多增加收入240.32元。因此, 利用萨福克羊杂交改良本地绵羊, 发展肉羊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切实可行的。

4.2萨福克杂一代羊具有抗病力强, 反应灵敏, 采食速度快, 适应本地高海拔气候和恶劣环境等特点。因此, 萨福克肉羊作为肥羊生产的经济父本品种, 可以在农区规模养殖中大量推广。

4.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是发展良种羊的基本前提。杂种后代可塑性大, 许多经济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尤其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使杂交后代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 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从而满足杂种羊生产发展营养需求, 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4.4利用萨福克公羊与半细羊杂交, 充分发挥杂种羊生长发育快的优势, 进行羔羊快育肥技术, 可以加快畜群周转, 缩短育肥周期, 减轻冬春草地压力, 缓解畜草矛盾,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冬春死亡, 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因而不仅增加了肉的产量, 还提高了肉的品质, 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化隆养羊业发展。

延伸阅读萨福克羊品种介绍

1产地与特性

该品种产于英国英格兰东南的萨福克、诺福克、剑桥和艾塞克斯等地。以南丘羊为父本, 当地体大、瘦肉率高的黑脸有角诺福克羊为母本杂交培育而成, 该羊具有早熟、产肉多、肉质好、屠宰率高的特点, 是当今主要的肉羊终端品种。

2外貌特征

公、母羊均无角, 体躯白色, 头和四肢黑色, 体质结实, 结构匀称, 头重, 鼻梁隆起, 耳大, 颈长、深、且宽厚, 耆甲宽平, 胸宽深, 头、颈、肩结合良好。背腰长而宽广平直, 腹大紧凑, 肋骨开张良好, 四肢健壮, 蹄质结实, 体躯肌肉丰满呈长桶状, 前、后躯发达。

3生产性能

其品种特性为早熟, 生长发育快, 产肉性能好, 母羊母性好, 产羔率中等。成年公羊产毛量5~6 kg, 成年母羊产毛量3~4 kg, 毛长7~9 cm, 细度48~50支, 净毛率60%, 毛白色, 偶尔可见少量的有色纤维。

萨福克公、母羔羊4月龄平均体重47.7 kg, 屠宰率10.7%, 7月龄平均体重70.4 kg, 胴体重38.7 kg, 屠宰率55%, 出栏羔羊肉肉质细嫩, 肉脂相间, 味道鲜美。内蒙用萨福克同蒙古和低代细毛杂种羊杂交, 在全年放牧、冬春补饲条件下, 190日龄杂种羯羔屠前活重37.2 kg, 胴体重18.3‰, 屠宰率49.2%, 胴体净肉率73.6%;宁夏畜牧所用萨福克同滩羊和小尾寒羊杂交, 萨滩一代母羊周岁体重53 kg, 为成年滩羊的1.61倍;萨寒一代97日龄体重40 kg, 周岁体重76.6 kg, 为成年小尾寒羊的1.28倍, 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4优、缺点及发展方向

萨福克是目前世界上体格、体重最大的肉用羊品种, 品种特征明显, 体形外貌整齐, 肉用体型突出, 繁殖率、产肉率、日均增重高, 肉质好, 被各引入地作为肉羊生产的终端父本。我国已多次引入, 应健全种羊繁育体系, 为其提供促使遗传潜力充分发挥的物质条件, 发挥其在我国肉羊生产体系中的突出作用。由于该品种羊的头和四肢为黑色, 被毛中有黑色纤维, 杂交后代多为杂色被毛, 故在细毛羊产区要慎重。

摘要:在放牧条件下, 测定了萨福克杂一代羊初生, 4月龄、6月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并与当地改良半细毛羊对比, 结果表明:F1羔羊出生重、4月龄活重、6月龄活重、12月龄活重分别为4.27、13.22、26.01、35.59kg。较当地羊提高了0.93、3.1、7.09、9.14kg。杂F1羔羊的体高、体长、胸围、体斜长、日增重、胴体重均高于当地羊。

杂色鲍杂交及选育育苗的效果研究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计:利用杂色鲍台湾群体(TW)与海南本地野生杂色鲍育苗失败幸存的杂色鲍群体(HN)进行2 个组合的杂交,即TW ♀HN ♂和TW ♂HN ♀。试验于2008年26月在海南三亚龙波鲍鱼场,育苗按常规方法进行。每个杂交组合设5个试验平行组,布苗池规格为4.0 m2.0 m1.0 m,采取容量法计数,布苗密度为2105个/池。统计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贝的生长情况。

亲本来源:杂色鲍台湾群体购自三亚市田独镇六道深沟鲍鱼场(台湾引进的杂色鲍),所选亲鲍健康、性腺发育良好,雄鲍平均壳长为5.61 cm,雌鲍平均壳长为5.57 cm;海南群体为三亚龙波鲍鱼场用本地野生杂色鲍自交育苗失败幸存的幼鲍培育而成,雄鲍平均壳长5.26 cm,雌鲍平均壳长5.42 cm。

催产与授精:催产采用阴干、紫外线照射过海水刺激和流水刺激的方法。用于杂交的配子限于排放后0.5 h 以内的配子,精子选取上层活力强的,精子和卵子的比例为10∶1,受精水温为29 ℃,盐度为30。

受精率的计算:以卵子在受精后出现二分裂为受精指标,统计各组别的受精率。

幼体附着率的计算:按照Roberts[3]对鲍的附着指标的定义,附着指标为浮游面盘幼体开始停靠在基质的表面。布苗第4天计算幼体附着率,统计时从布苗池中随机选取10张采苗膜统计幼体附着个数,取平均数。幼体附着率(%)= (附着个体数/试验总个体数)100%。

幼体存活率的计算:采用幼体附着率的统计方法。幼体存活率(%)=(幼体剥离的个体数/附着总个体数)100%

稚鲍壳长的测量:稚鲍剥离3 d后测量稚鲍的初始壳长,60 d后测量终壳长,计算其生长速度。

稚鲍存活率的计算:育苗期间每隔10 d测量1次稚鲍的存活情况。稚鲍存活率(%)=(存活个体数/剥离的总个体数)100%。

数据处理与统计:试验数据用SPSS11.0 统计软件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受精率

从受精效果来看,2个组合平均在90%以上,TW♀HN♂组受精率为(97.23±1.52)%,略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的受精率(96.30±2.25)%,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幼体附着率和存活率

表1显示,杂色鲍台湾群体和海南群体正反交子代的幼体附着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7.02%、66.39%和76.69%、66.89%,方差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稚鲍的生长速度

表2显示,从2008年4月13日开始剥离,2个杂交群体稚鲍的平均初始壳长分别为0.496 cm和0.499 cm,到2008年6月13日稚鲍的平均壳长分别达到了1.315 cm和1.301 cm,其平均壳长日增长了136.6 μm和133.8 μm。TW♀HN♂组稚鲍平均壳长日增长速度快于TW♂HN♀组,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稚鲍的存活率与培育时间的关系

稚鲍的存活率随培育时间的变化关系体现了幼鲍对育苗过程中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了育苗的成败。从图1可知,TW♀HN♂组合幼鲍的存活率低于其反交组合TW♂HN♀。2个杂交组合,稚鲍的存活率都随着培育时间的增长而减小,稚鲍死亡高峰都出现在剥离后5~20 d,可能原因是剥离时受损伤的稚鲍在这一时期出现大量死亡所致;幼鲍的存活率在20 d以后开始趋于稳定,60 d后,TW♀HN♂组合稚鲍的存活率还高达64.1%,TW♂HN♀稚鲍的存活率高达74.2%,体现出了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杂交育苗和选育育苗是提高种质的2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杂交育种是对不同亲本进行交配获得基因重组的后代,获得杂种优势。选择育种是通过不断地对变异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筛选淘汰,增加群体内有价值的基因频率,降低不需要的基因频率,以达到提高和稳定子代主要经济性状或提高子代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在鲍的杂交育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红鲍与绿鲍、白鲍、粉红鲍,红鲍与皱纹盘鲍[4],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5],皱纹盘鲍与日本西氏鲍[6],盘鲍和皱纹盘鲍[7,8],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9],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10]等。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鲍的种间杂交能获得具有杂种优势明显的子代,但存在授精时配子间不亲和的问题,虽然不同的杂交组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受精,但受精率明显偏低,如红鲍♀皱纹盘鲍♂的杂交受精率为2.1%,红鲍♂皱纹盘鲍♀的杂交受精率为1.0%[4];鲍亚种间的杂交受精率高、子代杂种优势明显,如盘鲍和皱纹盘鲍[7,8],但容易产生种质污染,破坏原种种质[11];不同地理群体间进行杂交不但受精率高,可以获得一定的杂种优势而且有利于保护种质资源。因此,在鲍的杂交育苗中,最好是利用鲍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杂交。

从杂色鲍育苗现状来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多,近海海域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致使育苗和养殖水环境复杂多变,要想保证育苗的成功,进一步确保成鲍养殖的高效、顺利进行,培育出具有生长快的杂种优势且对环境适应力强的子代是育种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就已做的研究情况来看,单一的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所获得的子代,虽然在生长速度上具有相当的杂种优势,但在对本地环境的适应力上有所欠缺,尤其对于杂交群体都是引进种群杂交的杂交子代。因此,因地制宜把杂交育苗和选育育苗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引进群体和本地经选育的群体进行杂交而获得杂交种可能是解决这一课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试验用选育出的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本地杂色鲍群体和引进的台湾杂色鲍群体作为亲鲍进行杂交,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幼体的附着率和成活率都达到了65%以上,稚鲍的壳长日增长达到了130 μm以上,与其他学者做的用不同地理杂色鲍种群杂交试验相比,在体长增长速度上具有了一定的杂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2个杂交群体杂交获得的子代稚鲍在60 d内的存活率达到了60%以上,体现出了对本地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另外,TW♀HN♂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特别是稚鲍的存活率,TW♀HN♂组合明显低于TW♂HN♀组合,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通过自然选育对本地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杂色鲍群体作为母本,其遗传性状在子代能得到很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绪生,王琪,王仁波,等.鲍鱼[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2000:14-18.

[2]吕端华.中国近海鲍科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1978,14:89-98.

[3]ROBERTS R.A review of settlement cues for larval abalone(HaliotisSpp.)[J].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2001,20(2):571-586.

[4]王仁波,范家春.红鲍人工育苗及其与皱纹盘鲍杂交试验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14(3):64-66.

[5]柯才焕,田越,周时强,等.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杂交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0,24(11):39-41.

[6]王云.皱纹盘鲍与日本西氏鲍杂交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J].齐鲁渔业,2006,23(9):50-51.

[7]孙振兴,常林瑞,宋志乐.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效果分析[J].水产科学,2005,24(8):1-3.

[8]何华武,林焕阳,王振华.盘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育苗技术[J].福建水产,2007(2):49-51.

[9]张国范,王继红,赵洪恩.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的自交与杂交F1的RAPD标记[J].海洋与湖沼,2002,33(5):484-491.

[10]游伟伟,柯才焕,蔡明夷,等.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5):700-705.

杂交效果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2011年1012月份, 在宁夏平罗县嘉鑫肉羊养殖场进行试验。先预选4月龄左右、体格和体重等误差较小的杜泊、无角陶赛特肉羊与本地滩寒羊的杂交后代羔羊作为试验组, 分别为杜杂、陶杂组;本地滩寒羔羊15只为对照组 (滩寒组) , 预饲期结束后, 对3组羔羊重新进行称重测量, 留取体格、体重均衡的羔羊各12只作为试验样本, 育肥70 d。

1.2 饲养管理

试验羊采用统一配料、专人饲喂、分栏舍饲的方式进行饲养。要求饲养圈舍干燥、通风良好, 每只羔羊平均圈舍面积为0.8 m2, 每只羔羊饲槽长度为0.3 m。试验羊预饲10 d, 期间注射“羊三联四防”疫苗, 用伊维菌素进行驱虫, 每周对圈舍及饲养用具进行消毒。粗饲料主要以当地切短 (1.5 cm) 的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葵花头等草粉加适量的苜蓿粉和青贮饲料为主。精饲料由玉米、麸皮、豆粕等组成, 参照前苏联肉羊育肥营养标准[2]进行配制。根据不同育肥阶段精饲料和粗饲料饲喂比例进行充分混合 (育肥前期20 d精粗比为40︰60, 育肥中期20 d精粗比为50︰50, 育肥后期20 d精粗比为60︰40) , 饲喂前12小时时加入适量清洁用水, 搅拌均匀进行软化, 以备饲喂。试验羊日喂2次 (9:0011:00、17:0019:00) , 1~20 d每天每只羊饲喂精饲料0.50 kg、粗饲料0.75 kg, 21~40 d每天每只羊饲喂精饲料0.70 kg、粗饲料0.70 kg, 41~70 d每天每只羊饲喂精饲料0.80 kg、粗饲料0.53 kg。每次饲喂前清扫饲槽, 自由饮水, 饮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见表1)

1.4 测定项目

测定育肥期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生长发育指标。

于育肥开始和结束日早晨空腹测量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育肥结束后, 计算平均日增重, 测定胴体重, 计算屠宰率, 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经济效益。

1.5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SPSS19统计软件程序进行方差分析, 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胴体重、屠宰率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杜杂组终重为41.4 kg, 平均日增重为231.4 g;陶杂组终重为41.8 kg, 平均日增重为228.6 g;滩寒组终重最低 (为36.8 kg) , 平均日增重为174.3 g。杜杂、陶杂组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杜杂、陶杂组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均显著高于滩寒组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或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体尺发育 (见表3、表4)

由表3、表4可以看出:育肥初始, 组间各项体尺数据均差异不显著 (P>0.05) 。育肥结束后, 与滩寒组相比, 杜杂、陶杂组羔羊体高、体长、管围均略有增长 (P>0.05) ;杜杂、陶杂组胸围极显著提高 (P<0.01) 。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相同或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育肥经济效益比较 (见表5)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5可以看出:3组的肉价、下水、羊粪销售价格相同, 但滩寒组羔羊每张皮销售价为80元, 比杜杂、陶杂分别高出50, 40元, 差异极显著 (P<0.01) 。育肥杜杂和陶杂羔羊比育肥滩寒羔羊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其中杜杂组羔羊只均获利123.49元, 陶杂组羔羊只均获利117.83元, 滩寒羔羊只均获利72.28元。杜杂、陶杂组羔羊纯收益显著高于滩寒组羔羊 (P<0.05) 。

3 讨论

1) 以杜泊羊或无角陶赛特羊为父本, 滩寒羊为母本, 杂交后代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 育肥期为70 d, 杜杂、陶杂组羔羊增重和日增重均高于滩寒组羔羊, 杂种后代生产性能趋向父本;杜杂、陶杂组羔羊育肥后胸围、体高、体长和管围显示出肉用羊的明显体型特征[3,4]。说明杜杂、陶杂羔羊育肥增重速度、产肉性能明显高于本地滩寒羊, 杂种优势明显。

2) 育肥杜杂、陶杂羔羊比滩寒羔羊纯收入分别增加51.21, 45.55元;因此, 以杜泊或无角陶赛特改良本地滩寒羊, 利用经济杂交开展规模化舍饲育肥可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虽然育肥杜杂、陶杂羔羊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但生产销售过程中, 肉品销售价格与本地羊价格基本一样, 没有凸显价格优势, 优质不优价的情况还十分突出。同时, 由于杜杂后代属于短毛型羊[5], 被毛没有纺织价值, 育肥后每张羊皮比市场价格低50元, 显著低于本地滩寒羊皮价格, 影响了杜杂、陶杂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在标准化饲养管理条件下, 杜杂、陶杂羔羊饲料报酬明显高于本地滩寒羔羊, 能显著提高本地羊的产肉性能, 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杜泊和无角陶赛特肉用种公羊都可以作为改良本地区羊只的主推品种, 利用经济杂交开展规模化舍饲育肥。

参考文献

[1]岳文斌.羊场畜牧师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45-46.

[2]于振洋, 程德君.科学养羊[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272-273.

[3]徐桂芳, 张劲松, 马月辉, 等.肉羊饲养技术手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37-138.

[4]钟声, 林继煌.肉羊生产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6-28.

杂交效果范文

杂交效果范文(精选10篇)杂交效果 第1篇湘西黄牛杂交改良的目的, 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低产基因型, 使其后代保留本地黄牛对当地自然条件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