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醒脑开窍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醒脑开窍范文(精选5篇)

醒脑开窍 第1篇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提出的治疗脑梗死 (中风) 的中医疗法, 经多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脑梗死综合诊疗体系。有关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报道较多, 包括理论总结、临床应用以及基础研究几个方面, 现将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的基础研究

1.1 拮抗钙超载和自由基损伤, 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

钙稳态失调, 细胞内Ca2+超载是缺血性脑损伤的关键病理机制。姜文等[1]用醒脑开窍针法对大脑中动脉梗阻大鼠模型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针刺后大鼠神经元细胞内的Ca2+含量降低, 表明该针法可抑制胞内钙超载, 维持钙稳态, 减轻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继发性脑损害。张春红等[2]通过研究发现, 针刺可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降低丙二醛和过氧化脂质浓度, 减轻脑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刘一凡等[3]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 拮抗自由基损伤, 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

1.2 抑制脑缺血后炎性反应, 减少细胞凋亡

炎性反应是造成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局部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因子的表达上调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 随后白细胞向缺血区的聚集和浸润导致了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和梗死面积的扩大。王舒等[4]通过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形态结构的变化, 发现醒脑开窍针刺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及向半暗带的浸润, 减轻炎性反应, 降低脑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 减少细胞凋亡。倪光夏等[5]通过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研究, 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通过下调黏附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 干预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炎性反应, 减轻脑损害。

1.3 防止兴奋性氨基酸堆积, 稳定神经递质水平

黄艳军[6]认为在急性脑梗死的进展期, 在脑缺血细胞死亡、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 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产生增多, 大量堆积, 加重其病理损害进程。李平等[7]运用脑梗死动物模型研究, 发现醒脑针刺法对脑缺血区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主要表现为调节“兴奋-抑制”耦联反应, 防止兴奋性氨基酸的堆积, 增加脑灌注, 改善脑循环。通过梗死动物模型的研究还发现, 醒脑针刺法能调节体内乙酰胆碱含量, 提高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从而稳定神经递质, 减轻神经细胞的损害。

1.4 改善脑缺血区侧枝循环

关玲等[8]研究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能有效地缓解血管痉挛, 尤其是在急性缺血早期, 针刺后其他血管以侧枝代偿的方式逆行将血液注入脑缺血分布区, 侧枝循环及时得到建立, 缺血组织细胞及时得到代偿血液供应, 脑缺血恶性发展过程得以中断、甚至逆转, 阻止了梗死的面积扩大, 减轻脑损害。杜元灏等[9]通过大鼠MCAO模型研究, 发现针刺人中可促进梗死区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阻止梗死半暗带区血管的损害, 为侧枝循环的建立起有效的促进作用。

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1 缓解血管痉挛, 改善脑缺血缺氧

脑梗死急性期主要问题是脑缺血缺氧, 如何及时有效增加脑组织的氧和血液供应量是治疗的关键。董锦丽等[10]通过研究发现, 针刺能缓解血管痉挛, 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血液循环, 改善能量代谢。赵云雁等[11]认为醒脑开窍针法能阻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因素, 达到治疗效果。韩景献等[12]研究也证实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降低血管紧张度, 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量, 减轻神经元的损害。

2.2 调节血脂代谢, 改善血流指标

张一帆等[13]通过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瘀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关系研究分析, 发现针刺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调节血脂代谢。蒙树煜、叶信画等[14,15]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患者, 均证实该疗法对改善血流指标、减低血黏度、调节血脂等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改善血流状态, 达到增加脑血流量, 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

2.3 对抗脑缺血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

研究显示[16], hs-CRP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有关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hs-CRP表达越高, 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 它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朱蓓蕾等[17]使用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观察对急性脑梗死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发现醒脑开窍加头针组血清hsCRP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李淑珍等[18]研究显示,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降低脑缺血后hsCRP水平, 表明该法能有效对抗脑缺血后炎性反应。

2.4 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改善预后

石学敏[19]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9005例, 结果痊愈5337例, 占59.27%, 显效208例, 占23.15%, 好转1453例, 占16.14%, 总有效率达98.56%, 有较好疗效。杨志新等[20]研究表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其恢复期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P<0.001) 。庞国军等[21]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熊杰等[22]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变, 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有明显临床疗效。

3 结语

醒脑开窍 第2篇

患者男性, 50岁农民。于2012年4月11日因右手第1、2掌骨间麻木疼痛, 右食指背伸受限加重在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于1个月前, 在无外伤的情况下出现右手第1、2掌骨间隙背侧皮肤麻木, 略有触电感, 以右食指背伸受限明显, 近1周来, 右食指背伸受限加重, 逐步发展为无法背伸。患者近来体重无增减、大小便可, 睡眠可, 胃纳可。查体:血压135/82mmHg (1mmHg=0.133kPa) , 右手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痛、温觉正常, 右食指背伸困难, 明显受限, 但屈曲尚可。余四指感觉及运动均无异常, 颈部、右肩、右肘活动自如, 无放射痛, 肱三头肌腱反射 (-) , 桡骨膜反射 (-) , 压头试验 (-) 。肌电图检查显示:桡神经损伤。余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平素体健, 无烟酒嗜好, 无有害物质接触史, 无糖尿病史, 进一步追问病史, 告知睡眠时常有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结合其特殊的睡眠习惯, 考虑为右桡神经麻痹, 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具体方法:选取内关 (双侧) 、印堂、三阴交、百会[1]、极泉、尺泽、臂中、阳溪、外关、合谷、中渚、八邪、曲池和手三里等作为治疗穴位, 对针具和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 先刺印堂, 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 采用轻雀啄手法 (泻法) ,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刺双侧内关, 直刺0.5~1寸, 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双侧同时操作, 施手法1min;再刺三阴交, 采用提插补法, 即快进慢退, 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百会向后斜刺0.3~0.5寸, 施用捻转平补平泻, 行手法1min;极泉将其延经下移1~2寸, 避开腋毛, 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 直刺1~1.5寸, 施用提插泻法, 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 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 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 直刺进针0.5~0.8寸, 用提插泻法, 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 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其它的穴位平补平泻。然后在阳溪和手三里、曲池和外关、合谷和中渚各通1组电针, 用疏密波进行电疗,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后起针, 10日为1个疗程。另给予维生素B120mg, 每日3次。同时嘱患者改变睡眠时用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自2012年4月11日起, 患者每周接受5次治疗。2012年4月23日, 患者诉患肢虎口麻木感有所减轻, 5月6日再次复查时诉右手第1, 2掌骨间隙背侧皮肤麻木感明显减轻, 右手食指能做小幅度的背伸动作, 垂腕消失, 在其后的治疗过程中, 症状又逐渐好转, 至2012年5月30日, 症状消失, 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

2 体会

桡神经起于C5~C8/T1神经根, 分布位置表浅, 容易受到撞击、挤压等外来损伤, 也可因为代谢性疾病、感染性损伤等引起损害[2]。另外有报道[3,4,5]其病因为前臂的过度运动引起腱性组织增生, 桡返动脉增粗等压迫情况引起麻痹。本次1例中有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可能与之有关。西医以为, 有四个结构认为可能对桡神经深支构成压迫, 即Frohse腱弓、桡返血管、桡侧腕屈肌腱腱膜、桡骨小头前纤维束。临床有报道[6,7]称其中以Frohse腱弓的发病率最高。但是总的来说, 桡神经麻痹在临床上也是一种多发病, 药物治疗不甚理想。

桡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垂腕症”, 在中医“麻木”、“痿证”中也有相应的描述和论治[8]。中医理论认为, 其病因为气血亏虚, 感受外邪, 气血运行不畅或因外伤瘀血阻滞, 使筋脉肌肤失养所致。所以临床上治疗以滋阴活络, 通关利窍为主。因为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髓海, 元神之府, 百会属督脉, 可调阴阳、行气血。根据“治痿独取阳明”,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治疗理论[9], 选取内关 (双侧) 、印堂、三阴交、百会[1]、极泉、尺泽、臂中、阳溪、外关、合谷、中渚、八邪、曲池和手三里等作为治疗穴位, 最终达到调神导气, 滋补三阴, 通关利窍的作用。另外, 我们加用了疏密波电针治疗, 一方面针刺穴位产生弱电场作用, 另外一方面则通过电针治疗及其本身电场而发挥作用。现代研究认为, 电针刺激对神经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 表现在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病理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而对于抑制的、弛缓的病理改变具有兴奋与营养作用, 从而使病理改变逐渐趋向正常的生理水平[10,11]。所以通过刺激穴位, 进一步的刺激神经, 从而恢复神经的活性, 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由于调神导气可调动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 使麻痹诸症由病理状态向生理功能转换。所以我们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桡神经麻痹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 患者容易接受且临床疗效显著。

醒脑开窍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100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发病6h~24h的初次ACI患者;头颅CT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密度改变;瘫痪肢体肌力 ≤3级;年龄18岁~65岁,无出血、无严重肝肾疾患,意识清楚;签署家属知情同意 书。ACI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45岁~65岁,中位数55岁。按入院顺序,结合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尿激酶联合针刺治疗组(联合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5岁~63岁,中位数54岁;既往史:高血压30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 男32例,女18例;年龄48岁~65岁,中位数56.5岁; 既往史: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神经功能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降颅压、降纤、 抗血小板凝聚,予改善脑循环药物等,并根据血压、血糖等情况,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另予尿激酶 (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252)0.1万U/(kg·h)予溶于(20~4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1~2)次,或溶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疗程7d~10d, 剂量可以病情增减。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尿激酶24h后)配合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3]14 d 。用华佗牌 毫针 (长4 0mm~7 5mm、直径0.3 2 mm~0.28mm,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每日1次,共治疗1周。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患侧),辅穴:患侧极泉、尺泽、合谷;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无握力加合谷(患侧),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先刺内关:直刺25mm,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min,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10mm~ 25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25 mm~40 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25mm~40mm,用提插泻法,依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直刺25mm,用提插泻法,依患侧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15 mm~25 mm, 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宜。风池、翳风、 完骨:均刺向喉结,针刺50mm~65mm,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min;合谷:刺向三间穴, 进针25mm~40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2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极泉、尺泽、委中不留针,余穴留针20min。

1.3观测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3]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给予评分。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类[4],分为治愈、基本痊愈、进步、 无变化、恶化。监测治疗前,治疗后1d、3d、7d、14d的血浆凝血 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 (APT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及大便潜血,若PT、APTT延长1.5~2.0倍,Fib<1.0g/L,则终止治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NIHSS及BI评分治疗14d后,两组NIHSS评分 、BI明显好于 治疗前 ,联合组好 于对照组 (P< 0.05)。详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 P <0.05

2.2 Fib、PT、APTT、PLT变化治疗14d后两组Fib、PT、APTT、PL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或P <0.05),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0.05,2)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 <0.05。

2.3临床疗效联合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的74%(P <0.05)。详见表3。

例(%)

2.4不良反应联合组出现皮肤淤斑1例,未影响治疗;对照组无出血情况。两组治疗后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ACI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坏死之前使血管再通恢复血供,美国FDA批准把溶栓治疗作为唯一治疗ACI的方法。尿激酶为一种常用溶栓药物,早期使用可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灌注,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凝血因子Ⅴ、Ⅷ等多种因子, 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而且能降解血中的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 其还能提高血管内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强血液循环,抑制梗死灶的扩大,并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区功能恢复[5]。尿激酶静脉滴注,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但血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以及其降解产物的增加可持续12h~24h。显示尿激酶溶栓效应与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窗有明显相关性。目前,《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规定溶栓时间窗是在发病后6h内。基层医院可根据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局部脑血流量的不同,不应一律强调在6h以内,对于6 h~24h的ACI患者适于溶栓治疗的应积极行溶栓治疗[6,7],尚以超声适时检测辅助机械性碎栓溶栓治疗的变化信息,可大大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8,9]。本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疗效显著,NIHSS和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CI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针刺对该病的治疗有较好疗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对脑卒中的基本病机, 即瘀血、肝风、痰浊蒙蔽脑窍导致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10]。其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以阴经和督脉为主、滋补肝肾”为治疗原则,重视醒神、调神、安神。基础研究表明[7],“醒脑开窍”针法的作用环节为促进血及脑一氧化氮(NO)合成,提高NO含量,改善微血管自律运动,改善微循环; 提高超氧化物 歧化酶 (SOD)活性,降低过氧 化脂质 (LPO)含量,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减少钙离子细胞内流,改善脑组织钙离子的超负荷;良性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代谢,减轻脑细胞的坏死或凋亡。“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改善ACI患者症状、减少致残、防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较传统针刺可以改善颅脑微循环,促进脑部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减轻脑细胞损伤疗效更胜一筹。本组50例患者经溶栓联合针刺治疗后, 显著改善了患 者NIHSS和BI指数评分,Fib、PT、 APTT、PLT均显著改善,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11]。

基层医院能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仍属少数,放宽溶栓时间窗是基层医生一 直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对6h~24h的ACI患者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适于在基层医院无条件及时就诊患者的治疗。本组病例尚少, 还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疗效。方法 将符合ACI诊断标准,且发病>6h而<24h的初次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对照组)与尿激酶联合针刺法组(联合组),各50例。两组均在ACI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予尿激酶0.1万U/(kg·h)溶于(20~4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1~2)次,或溶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疗程(7~10)d;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14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14d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均明显好于治疗前(P<0.05或P<0.01),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结论 基层医院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溶栓时间窗,对发病>6h而<24h的初次ACI患者行尿激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醒脑开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明确诊断脑挫裂伤。符合条件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1~46岁,平均32.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6例,坠落伤16例,打击伤6例,跌伤2例。入院时昏迷30例,恍惚18例,嗜睡8例,清醒4例。症状:头痛头晕33例,恶心呕吐55例,精神症状14例,抽搐9例,失语5例,肢体活动障碍11例。合并急性硬膜外血肿1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9例,颅骨骨折6例。患者入院后有发生脑疝或颅内迟发性血肿或病情突然加重,行紧急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26例。将所有入选患者编号,利用随机排列表将其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组后,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1.2 治疗方法

针刺组: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第7天行醒脑开窍针法。针刺主穴:水沟、内关、百会、涌泉、十宣、三阴交。配穴:足三里、委中、合谷、廉泉。操作方法:每次选主穴3~4个,配穴2~3个,交替使用,留针1 h,每10 min行针1次。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向胫骨后缘斜刺1~1.5寸,采用提插补法。百会向前沿皮刺0.5~1寸。涌泉穴直刺0.5~1寸。刺肢体穴位时致该肢体抽动3次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给予脱水、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营养支持以及针对并发症采取对症治疗等。

1.3 观察方法

所有60例患者在伤后第7天行脑ECT显像检查,于注药前1 h口服KC10 400 mg,以阻断脉络丛及甲状腺对99-mTc-ECT的摄取,检查前封闭视听30 min,处于安静状态,建立静脉通道,通过肘静脉注射99-mTcECT555GBq,10 min后进行脑断层显像。针刺组和对照组分别在14 d后再次行脑ECT显像检查,14 d前后进行对比。

1.4 影像处理

(1)断层采集原始图像经衰减校正后,采用脑图像专业处理软件,进行横断、矢状、冠状位重建,治疗前后两次图像均以横断面与OM线平行,层厚0.8 cm,共9层。14 d后行SPECT扫描,采用图像调整技术,调整两次图像使之与治疗前处于同一层面。从而分别得到治疗前后均处于相同层面的基础图像。(2)采用双盲法,由2位有经验的ECT主治医师进行阅片,标准采用潘中允编写《临床核医学》。(3)半定量分析:采用ROI技术,在横断面病变明显处设置感兴趣区(ROI),采用镜像技术在对侧健康脑组织设置相同ROI,分别测量患侧、健侧ROI计数(ROI1,ROI2)。同样方式利用ROI拷贝技术和图像调整技术,将相同大小之ROI复制到治疗(针刺)后同一层面图像,测出治疗后患侧、健侧ROI计数(ROI3,ROI4)。应用R=ROI1(3)/R0I2。(4)得出治疗前后代表病变rCBF的比值。

1.5 数据处理

用公式BFCR%=(F后-F前)/F前×100%分别求出针刺组和对照组血流功能变化率。

1.6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治疗前后代表rCBF改变的BF-CR%进行定量分析,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针刺组病灶38个,对照组病灶37个。两组患者脑挫裂伤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区即缺血区。两种治疗方法均使原缺血区的rCBF有改善。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损伤部位rCBF的BFCR%比较,见表1。由表1所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醒脑开窍针法较对照组对脑挫裂伤rCBF有明显的改善,BFCR%比较,P<0.05,因此认为醒脑开窍针法对于脑挫裂伤患者明显地增加缺血区的rCBF,改善局部脑细胞功能活动,有利神经功能的恢复。

3 讨论

脑挫裂伤为脑实质的原发性损伤,是引起继发性脑水肿、脑缺血和导致伤后残疾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脑挫裂伤除了由外来暴力直接作用脑组织细胞破碎,使受损的细胞变为不可逆性损害外,同时还启动一些内源性因子释放和内环境缭乱,导致损伤灶周边区的进一步损害,产生脑血流减低区即缺血半暗带[1],此脑血流减低区是可逆性损害,如果治疗及时,改善其血供可恢复其功能,否则这一区域因持续组织代谢障碍、毛细血管痉挛、血流量下降、缺氧、脑细胞水肿变性及代谢产物淤积、细胞内钙超载等因素影响,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这部分神经元死亡[2],从而在临床上造成了难以恢复的残疾。治疗主要是恢复损伤灶周边缺血区处于可逆性改变的脑细胞功能。常规西医治疗对于改善损伤灶局部缺血区脑细胞功能有一定局限性。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针刺对脑损伤有独特的疗效[3]。随着对针刺基础和临床的大量研究,认为针刺在改善这种继发性损伤的同时,也减少了不可逆性受损神经元的数量和损伤程度,促进脑损伤后处于休眠状态下的神经元觉醒。因此,及时采用针刺治疗可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

中医学认为当头部受到外伤后,脑络损伤,导致气血逆乱,周流不畅,瘀血闭阻于脑窍,脑之神明失其奉养,治则应以“醒神开窍”为主,一达治疗必求其本的原则。醒脑开窍针法中内关为脉交会穴,可调神开窍,疏通气血,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水沟主一身之阳气,上入于脑,可开窍启闭,健脑醒神,改善脑组织血氧供给;百会具有升阳益气,清脑安神之功;三阴交有补肾滋阴,益肾生髓之效,髓可上注于脑,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补等,诸穴合用,共奏醒神通络滋阴功效,从而调整大脑皮层潜在功能,促使未受累的脑细胞进行代偿,使脑挫裂伤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颅脑损伤方面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缺乏有利的客观依据。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明显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灌注量[4],但对其作用机制和疗效无一种客观的观察和评价指标。贾少微、潘中允和王凡等曾用SPECT技术发现针刺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活动。笔者在此基础上用SPECT摄像技术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并通过公式转化为BFCR%进行对比,以评定疗效。研究发现脑挫裂伤患者均存在rCBF减低的缺血半暗区,针灸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缺血半暗区rCBF,而针刺组BFCR%明显(P<0.05),说明了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脑挫裂伤rCBF,从而激发脑细胞功能活动,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为针刺治疗脑挫裂伤提供了重要的客观实验依据。

醒脑开窍针法改善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机制分析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针刺对rCBF的影响。针刺效应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实现的,亦有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参与[5]。(2)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来调节。针刺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大脑供血,减轻脑水肿,促进智能的恢复[6]。(3)通过针刺对神经的调整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包括大脑表面的侧支循环深入到大脑皮层的毛细血管吻合支,从而改善脑局部微循环[7]。(4)针刺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对脑起保护作用[8]。总之,笔者认为针刺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间接通过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或直接来扩张脑血管,达到改善局部脑血流和微循环,从而实现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通过SPECT扫描证实:醒脑开窍针法是能明显增加脑挫裂伤rCBF,促进缺血半暗带处于可逆状态神经细胞的早期恢复,是治疗脑挫裂伤、改善局部脑血流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于伤后第7天和21天分别行SPECT检查,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和镜像技术,分别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患侧、健侧ROI计数即(ROI1,ROl2)和(ROl3,ROl4)。应用R=ROl1(3)/ROI2(4),得出代表原始病变和治疗后rCBF的比值,通过公式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R后-R前)/R前×100%计算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FCR%。将BFCR%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针刺组损伤部位的BFCR%为(15.26±5.27)%,对照组BFCR%为(12.41±5.93)%。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缺血区rCBF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促进局部缺血区脑细胞功能恢复。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挫裂伤,局部脑血流,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

[1]Venables G,Miller SA,Gibon G,et al.The effect of hyperglycaema on changes during reperfusion following foral cerebral ischaema in the cat.J Neurosury Psychi,1985,48:663.

[2]Yong W.Pote of calcium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ies.J Neurotraumav, 1992,9(suppl 1):59.

[3]张毅敏.针灸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概况.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7):135-137.

[4]韩震,周岱.神经电刺激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1):11.

[5]王凡,贾少微.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观察针刺对局部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 (6):340-343.

[6]王春利,刘海燕.针刺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No、No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2005,30(4):195.

[7]俞德昌,吴炳煌.头针加药物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丙二醇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针刺研究,2004,29(3):222.

醒脑开窍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60例, 男20例, 女40例, 年龄15~65岁, 病程6个月~10年。将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前1周头痛程度、头痛时间及头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头痛病痰浊上扰证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协会 (IHS) 1988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并经颅脑CT排除了颅内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针刺疗法。 (1) 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率谷、曲池、中脘、阴陵泉、丰隆。 (2) 操作:a.双侧内关:直刺0.5~1寸, 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 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 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配合提插, 双侧同时操作, 施手法1分钟。b.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 用雀啄手法 (泻法) , 针体刺入穴位后, 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 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 再施雀啄手法,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c.患侧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 进针0.5~1寸, 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 采用提插补法, 即快进慢退, 针感到足趾, 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 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d.率谷:平刺0.5~0.8寸, 用泻法。e.曲池:直刺0.5~1寸, 用泻法。f.中脘:直刺1~1.5寸, 用泻法。g.阴陵泉:直刺1~2寸, 用泻法。h.丰隆:直刺1~1.5寸, 用泻法。针刺组1次/日, 留针20~30分钟, 其间行针2~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 5mg/片。用法用量:5mg/次, 早晚各1次, 7天1疗程, 共4周。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头痛指数:等于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若干次发作的疼痛程度计分乘以该次疼痛持续时间计分之积相加。记录治疗开始前1周之内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计算治疗前头痛指数。记录治疗结束后第1周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计算头痛指数, 分析短期疗效。记录治疗后第6个月的第1周内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计算头痛指数, 分析远期疗效。疗效评定:疗效百分数= (治疗前头痛指数-治疗后头痛指数) /治疗前头痛指数×100%。 (1) 治愈:治疗后疗效百分数≥90%; (2) 显效:治疗后疗效百分数55%~90%; (3) 有效:治疗后疗效百分数20%~55%; (4) 无效:治疗后疗效百分数<2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等级计量用Ridit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 经统计分析显示,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 分别作统计分析, 显示治疗组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和表3。

讨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著名针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1972年为中风病治疗创立, 临床应用已达40年之久。该法对机体多系统均有良性调节作用, 归属于针刺调神之法, 《内经》中早有记载“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该针刺法重视醒神、调神、安神, 在临床上可治疗与“神”有关的多种疾病。我科医务人员将醒脑开窍针刺法广泛应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痹证、颤证等疾病。在治疗偏头痛时, 在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穴的基础上辨证取穴可取得满意疗效。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阴维, 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人中为督脉、手足阴阳之合穴, 督脉起于胞中, 上行入脑达巅, 故泻人中可调督脉, 开窍启闭以宁神。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 该穴有补肾滋阴生髓的功能, 脑为髓海, 脑为元神之府, 故髓旺则脑健神明。率谷属足少阳胆经, 有收降湿浊的功用, 主治头痛、眩晕。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 有转换脾土之热, 燥化大肠经湿热的功用, 现代研究显示, 针刺曲池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 脑血管阻力降低。中脘属任脉, 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 有健脾理气, 清利湿热, 通经活络的功用。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别走于足太阴脾经, 故可治脾胃二经疾患。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 使气行津布, 中土得运, 湿痰自化。偏头痛痰浊上扰型多是由于中焦脾胃虚弱, 痰浊内生, 上扰清空, 蒙蔽清窍所致。醒脑开窍针刺法三主穴与率谷、曲池、中脘、阴陵泉、丰隆合用, 共奏醒神通窍、行气通络、健脾化痰之功。

注:组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P<0.01, 组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P<0.01, ○P>0.05。

注:两组间综合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得出z=-3.069, P=0.002,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组头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 , 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注:两组间综合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得出z=-2.992, P=0.003, P<0.05。

摘要:目的: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针刺 (内关、人中、三阴交、率谷、曲池、中脘、阴陵泉、丰隆) 及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治疗时间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 , 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偏头痛

参考文献

[1] 美·伦道夫, W埃文斯.头痛诊疗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醒脑开窍范文

醒脑开窍范文(精选5篇)醒脑开窍 第1篇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提出的治疗脑梗死 (中风) 的中医疗法, 经多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