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虚拟实践例子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虚拟实践例子范文(精选6篇)

虚拟实践例子 第1篇

“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虚拟性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当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实践”、“互联网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虚拟性实践。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性实践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

(一)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 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人类的理性思维天生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这种超越现实实在性的活力,正是虚拟性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类从古至今的许多现实性实践中,都包含着虚拟性因素。如对神和神话故事的实物化塑造,是用实物表征虎构的对象内容;中国的《周易》预测方法,是用阴、阳爻符号的组合变化来虚拟事物的“象”,借以表征事物及其发展结果;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艺术实践,是用可感知的“实物”(绘画颜料、雕塑质材和演员形体等)为载体,创造性地模拟对象内容,例如舞台上一个挥动马鞭的虚拟性动作,便表示马的存在了;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虚拟经济”,则是虚拟资本脱离实物经济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等等。上述诸类实践活动虽然包含有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因素,但由于都没能超脱物质实物或物理空间的局限,所以还不属于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

工业文明的到来,为虚拟性实践最终发育成独立形态的实践方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技术条件。真正促使虚拟性实践成为独立形态的,是当代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

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在构成要素上,同现实性实践一样,都具有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基本要素。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践手段方式和实践结果的存在形式。对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简略地概括为:实践手段的“数字化”和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性实践从现实性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基石和标志。如果我们把语言符号的产生作为人类实践中介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将数字化符号上升为实践中介手段则是人类实践更为重要的一次革命。“数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纯粹的量的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02页。)。用高度抽象的“数”来表征实物的“象”,是人类思维绽放的精彩花朵。数字化手段就是将信息内容简化成一连串的0与1(或打成“包”的0与1),在电脑中按一定程序加工和储存。这种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可以被转化成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画、声音等,并以电和磁的方式存储和传播。数字化符号的运用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大大地压缩甚至被取消了,现实距离对它已不构成可以感觉的物理限制。这种使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实践方式,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从而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实践维度和实践自由度。实践对象、过程和实践结果的虚拟的存在形态,是虚拟性实践不同于现实性实践的一个质的差别,是高于现实性实践的又一基本特征。在电脑和互联网中,不论是对现实实在进行“模拟”(如网上交友、网上阅读、网上求职、网上旅游和电子商务等),还是对非现实对象的“创造性虚拟”(如制作离奇古怪的科幻故事等),都是用数字化手段在电脑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的,实践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则是由数字转换成的虚拟影像展现在视屏上,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可视而不可及。今年4月英国制造出了一个“网络新闻主播”安娜诺娃。“她”的声音、表情和动作都可以同真人媲美,在欧洲被誉为“最具美丽与智慧的女性”(注:《羊城晚报》2000年6月19日)。“她”不论多么逼真,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用数字化手段在虚拟空间创造出来的虚拟影像。

在互联网的实践中,不仅实践对象、过程和结果呈现虚拟存在形态,实践主体也可以转化为虚拟存在形态。人们在“网上”交往时,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每一方所能获得的认知对方的信息,只是呈现在视屏上的难以查实的对方“姓名符号”及其自我介绍的情况,而不是像现实交往中那样面对的是真实的个人。实际上,网上的每一实践主体对于交往对方来说,已变成了虚拟性的客体对象。这是虚拟性实践不同于现实性实践的又一个质的差别。

(二)虚拟性实践的价值意义

虚拟性实践的存在形态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价值功能却是真实的。它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数字化虚拟世界延伸扩展,超越了原有的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局限,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价值空间,丰富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它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美国硅谷的专家们曾聚在一起讨论网络发明的意义,有人说网络的发明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所有的人都摇头;又有人说网络的发明可以和电的发明相比,还是一片否定声。当有人说可以和火的发明相比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认真思考起来(注:俞劲松:《网络革命——不容再错过的时代机遇》,《经济日报》1999年12月29日。)。虚拟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意义,确实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作些探讨。

1.虚拟性实践带来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飞跃。如果说电话、电影、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的延伸,使人有了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那么,电脑则是人脑的延伸。电脑不仅具有人脑的某些智能,而且其运算速度、信息储存能力和检索能力等甚至远远超过人脑。1997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就败给了IBM公司的一台每秒思考2亿步的“深蓝”计算机。我国去年研制成功的“神威Ⅰ”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840亿浮点结果。电脑网络系统的人工智能特性,同人的精神活动有较多的同质性,因而便于直接介入人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作用。人们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进行实践,实际上相当于把“延伸了的感知器官和思维器官”同人本身组成了一个高级的“人机系统”,从而大大增强了主体的智能能量,使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过去一些难以达到的认识深度,现在可以在计算机的虚拟性实践中达到了。例如对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的破译。

虚拟性实践还为人类认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打开了探索空间。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客观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以往由于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局限,限制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现实展开,使人们的实践只能在狭小的现实可能性空间中选择。而虚拟性实践则可以超越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局限,较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外化为对象性存在,甚至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展现的一些可能性,变成为可在电脑虚拟空间中展现的可能性,这就为人类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开拓新的实践领域,促使实践的深化和高层次发展。

2.虚拟性实践推动了科技生产力的新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实践,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能力空前增强,并促进知识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它借助于劳动工具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加了生产力中的知识和科技含量,为高科学技术知识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涵盖范围,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它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社会化分工与协作蕴含的生产力,通过网络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有关要素更合理地组合、协调,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在精神生产领域,虚拟性实践的功能发挥得更为直接和充分。人脑和电脑(加互联网)组成的高级的智能型“人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精神生产能力,当今许多科学发明创造之所以能很快取得成果,无不是得力于虚拟性实践的帮助。“神威Ⅰ”自去年9月开始运行以来,仅10个月就完成了28项科研课题。其中有关人类心脏基因克隆运算等研究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所形成的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快速转变,使全球经济开始进入网络化、知识化和数字化的新经济时代。例如“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入为3014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注: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3.虚拟性实践以新的交往方式丰富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是区分不同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按照人际关系的不同形态把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人的社会性标志。

从人际之间的社会横向联系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三大主要类型。而虚拟性实践则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类型——“网缘关系”。“网缘关系”是“网民”通过虚拟空间构建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三大关系类型,“网民”群体还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网络社区。网络交往既不必有血缘关联,也不必有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主体的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居住地域等差异,已不再成为影响交往的前提条件。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交往双方所展示的实际只是一种对象符号,只要双方有共同的需求并认同交往内容,就可以进行交往。而且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几乎是同时地以多种角色与多个对象交往,这就使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多维度交叉和非中心化的状态。“网缘关系”具有松散性、变动性和多样性特征,是一种更具普遍性和自由度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它开辟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新领域,进一步丰富了个人的社会联系,扩展了人的社会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虚拟性实践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相联系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页。)。世界历史的出现使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阶段。网络虚拟性实践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电脑和互联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建构了全球性的网络社会,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空间之外的、没有地域距离的世界性活动场所。在网络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与其他国家、地域的人直接沟通,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域”和“国境”界限被弱化,信息可以自由地跨地域、跨疆界在全球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文化规范形态所具有的地域性和不可通约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互联网还使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普遍交往的扩大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各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加深。世界历史为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发展成果,发挥“后发效应”,提供了历史机遇。

虚拟性实践的价值功能远不止上述这些,它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开辟了便捷的网络通道;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开辟了新的领域,等等。有人评价说:“虚拟是我们从现在的一级文明跃入到未来的二级文明的中介系统。”随着虚拟性实践的不断深入,其价值将会展现得越来越充分。

(三)虚拟性实践的价值局限

虚拟性实践虽然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实践,为实践主体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局限。虚拟性实践不能取代现实性实践的作用,而只是一系列现实性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虚拟性实践的许多结果必须转化成物质性存在才能为主体所享用。“网上会餐”虽然可以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是吃不饱肚子的。“网上购物”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中间销售环节,但最终还必须由商家把商品送来才能消费。“网上旅游”虽然轻松自由,但永远体验不到亲历实地的丰富感受。虚拟性实践非物质性方面的优长,恰恰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虚拟性实践的价值局限性中,还隐含着理性抽象所造成的局限。虚拟性实践是抽象理性的对象化过程,尽管它可以表征理性具体的丰富性,但无法保存感性具体的原始丰富性。展现在视屏上的经过主体理性梳理“净化”过的虚拟对象,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体认知结构和主体选择的印记。这样,人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得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即便是客观真实的,也是缺乏具体丰富性的真实,同感性具体的真实有很大差距。如果长期依靠网上实践来认识世界,必然会形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即使是理性色彩较为淡薄的网上情感交流,也同现实中的情感交流有相当的差别。长期沉溺于网上生活将会逐渐弱化对现实复杂变化的适应能力。今后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迅速猛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深地生活于一种虚拟的文化氛围中。虚拟性实践的逼真模拟手段,会使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甚至发生混淆,吸引现实生活模拟虚拟现实,诱惑人们远离现实世界,进一步加深理性化偏执,甚至会变成负面价值。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虚拟性实践的理性抽象负面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在网络虚拟性实践中,其价值应用还会受到规范约束弱化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实践主体是以符号形式出场的,真实个人的“缺场”使主体之间缺乏直接的感性接触,所以相互之间也就缺乏责任感和约束力。据广东青少年研究所今年7月披露的调查,有53.1%的人承认“在网上做平时不敢做的事”。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还处于初期阶段,网络规范还没能完全达到制度化、法律化,所以对主体的约束力相对较弱。如果个人不能自觉遵从网络规范的“游戏规则”,就难免会出现越轨现象,如网上经济诈骗、传播不良文化、“黑客”骚扰和制造病毒等。网络规范缺乏约束力的弱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网络使用价值的扩展。

(四)虚拟性实践的理论意义

虚拟性实践不仅给我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推动力。从哲学学科的角度看,虚拟性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哲学认识对象;虚拟性实践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对其研究将会拓展哲学的视野,有助于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有论者说,虚拟性实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未来哲学的原则和方式。“从现实性哲学转换到虚拟性哲学,这将是我们时代哲学研究发生的最为巨大的历史性转换”(注: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光明日报》2000年1月18日。)。进一步开展对虚拟性实践特性、功能、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时代的实践变革,提高实践创新的理性自觉,应是有所补益的。接上:

当代意义,不仅要“返本”以重新理解经典作家的本意,而且要面向当代实践。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研究来说,面向当代实践,探明并展开“实践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研究的关键,而虚拟实践研究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阐发实践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开展虚拟实践研究,不仅意味着对虚拟实践这种人类实践的新形态的确认和思考,也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虚拟实践当作重要研究对象,而且意味着要把这种新型的实践方式变成自己自觉的思维方式,要学会“像虚拟实践那样思考”。例如,在虚拟实践中,虚拟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便捷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这提示人们应当学会“交互式思维”;超文本技术能以非线性方式链接各种HIML(超文本描述语言)文本(包括文件、语言、图形、图像等),超文本的出现和盛行,必然提示和强化人们的“非线性思维”;虚拟实践对现实性限制的虚拟超越,也会提示人们对现实持批判的、变革的态度,这必然促进人们树立一种“超前思维”、“创新思维”。因此,开展虚拟实践研究,有助于人们普遍地、彻底地摆脱以往那种孤立的、线性的、静止的思维方式,自觉地转向全面的、非线性的、动态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转向“实践的思维方式”。可以预料,随着虚拟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由马克思奠基的实践唯物主义将会获得新的发展,这种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精神”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展现。

其三,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角度看,开展虚拟实践研究有助于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作为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其它哲学难以比拟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精神”,这使它能够有效地超越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然经常受到教条主义、怀疑主义的干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问题上,教条主义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实践之上并进而将之绝对化、凝固化的观点,而怀疑主义则歪曲地理解实践并由此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实践的反思、批判和规范作用。教条主义与过时论是两极相通的,而曲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则是教条主义与过时论在认识论上的一个共同的根本错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克服教条主义、怀疑主义的干扰,就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当今时代,面向当代实践,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同样需要克服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

就虚拟实践这种当代人类实践的新形态来说,它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一些人在认识上是存在偏差的。例如,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虚拟实践作过研究、虚拟实践从来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为理由,根本否认虚拟实践是一种实践形态,或者根本否认虚拟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意义;有人虽然承认虚拟实践正在崛起,但却企图将它完全纳入传统哲学的框架,以传统的观念对虚拟实践进行解释;另有一些人则以当代实践发生重要变化为由,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实践基础,因而已经过时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前两者是“以理论剪裁实践”,后者则是以曲解了的实践来否定理论;要防止重新陷入或防止陷入新的教条主义或怀疑主义,就必须坚持适当的立场以适当的方式加强虚拟实践研究。开展虚拟实践研究,既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具体论述、观点和结论,而要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哲学创新。可见,开展虚拟实践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更加凸现出来。在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确认并坚持“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性”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坚持不懈地对教条主义、怀疑主义等进行批判。惟其如此,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推进当代实践的合理化,才可能由一种学术话语和人们的期盼变成现实。

其四,从充分展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方面看,它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批判和规范功能的重要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描述性、解释性的,它更是革命的、批判的、规范性的。为了发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哲学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思路,即通过 “回到马克思”或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通过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等的“对话”,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通过“面向当代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运用和发展。应当说,上述三种思路对于发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都是必要的,但“面向当代实践”的思路要更具根本性。否则,如果仅仅局限于“返本”,就有可能在强调马克思文本的重要性的同时陷入某种“原教旨主义”;如果仅仅局限于“对话”,就有可能在突出哲学学科的学理性和可交流性的同时,淡化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哲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差别性,使马克思哲学变成非马克思哲学的东西。可以说,如果脱离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就必然僵死、枯竭。现在,我国哲学界已经普遍承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是,对于人类实践的当代变化,对于当代实践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以及对于实践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联系等的关注和研究却很不够,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人的研究脱离了当代生活实践,或者把实践庸俗化,忽略甚至割断实践与人类根本存在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这种状况,既使一些人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当代实践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产生怀疑,也确实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及其批判、规范功能的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当代实践,内在地包含着面向虚拟实践。

当前,虚拟实践的崛起,正在剧烈地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虚拟实践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它极大地提升了人的主体能力和自由度,使人在虚拟空间能够超越现实限制,去操纵现实世界原先的可能或不可能,进而预演可能、证实可能、变现可能和虚拟不可能的可能;另一方面,它也使人们付出了新的代价,网络沉溺、数字化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害、网络帝国主义等,使主体面临着新的困惑、困境和危机。面对虚拟实践提出的各种时代性问题,应当说,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虚拟实践问题的解答具有其他哲学难以比拟的优势。从虚拟实践提出的时代性问题出发,对虚拟实践及其与现实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既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更为坚实的当代实践基础,也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反思和把握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未来和命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思、批判、规范当代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出其特有的巨大功能。

总的说来,虚拟实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它进一步要求将当代哲学的主题由“知识如何可能”等问题,转换为“合理的实践如何可能”或“当代实践如何合理化”。对虚拟实践提出的各种时代性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充分体现。虚拟实践的崛起,正在强有力地改变着当代哲学,但它不仅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相反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一种确证。虚拟实践从当代实践层面再次证明了法国学者萨特的如下著名论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而从虚拟实践角度,我们能比萨特本人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论断。

虚拟实践例子 第2篇

虚拟实践及其哲学意义

虚拟实践是人类基本实践方式之一.虚拟实践本质上是各种可能性的实践,事物的可能性在虚拟实践中能同时平行地获得实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作 者:陈蔚 李鹏举 作者单位:郴州教育学院政史系,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3)分类号:B023关键词:虚拟实践 可能性 哲学意义

虚拟实践例子 第3篇

一、创编原有文本锦上添花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短小精美的诗歌,语言简洁规范,是最佳的范文。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使之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开花。

《四季的脚步》就是一首洋溢着童趣的小诗,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朗读:

春天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溪水唱起了歌儿

丁冬,丁冬,

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春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想:谁又唱歌,谁又赶来报到?学生展开想象,用想象到的春天的其他事物替换诗中的溪水、绿草、鲜花。写出了如下诗歌。

小河唱起了歌儿

哗哗,哗哗,

小燕子和大雁赶来报到。

春雨唱起了歌儿,

沙沙,沙沙,

小草和野花赶来报到。

小鸭子唱起了歌儿,

嘎嘎,嘎嘎,

小青蛙和小刺猬赶来报到。

布谷鸟唱起了歌儿,

布谷,布谷,

蜜蜂和蝴蝶赶来报到。

当学生身心在轻松的诵读中得以舒展,有趣的联想、创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课堂,有诗,有学生,学习表达就不仅仅是仿写了,它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学生进行再创作、实现自我的需要,那诗句就是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

二、模仿语言表达真情流露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因此,语言的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风景。《台湾的蝴蝶谷》语言十分优美,给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尤其是第三自然段

蝴蝶谷里的景色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这一段充分运用语言的“调色板”,采取“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运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把蝴蝶的美丽色彩描绘得动人心弦、美不胜收。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以吸纳、内化语言,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学到的课本语言介绍:

当你先来到了金光灿灿的蝴蝶谷,这里;接着,你又来到色彩斑斓的彩蝶谷,这里;然后,你又来到了一种颜色的蝴蝶谷,这里

学生写道

我来到了金光灿灿的蝴蝶谷,这里像是一片油菜花地,金黄金黄的。我的眼前仿佛全是黄色的蝴蝶。黄蝴蝶一只挨着一只,一片连着一片,我像是到了一个金色的世界。

我来到了彩色的蝴蝶谷,这里出现了迷人的景象。各种颜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蝴蝶有白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黄绿相间的白的似梨花,粉的像杏花,黄的如迎春花,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我来到了一个特别的蝴蝶谷,这里只有一种白颜色的蝴蝶。白蝴蝶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如同飘飘洒洒的雪花,把山谷装扮得分外好看。

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白颜色的蝴蝶,白蝴蝶上下翻飞,如同风吹落得梨花一样,飘飘摇摇,漫天飞舞。

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这些紫色的小精灵随风飘来,随风飘去,就像盛开的蝴蝶兰一样,美丽极了。

有的山谷里有两种蝴蝶,一种粉红色的蝴蝶,一种绿色的蝴蝶。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山谷中翩翩起舞,就像绿树丛中开满粉红的小花,把山谷装扮的像一幅画一样。

如此生动的句子,如此灵慧的语言,着实让人感动。这既是语言形式的迁移,又是语言材料的迁移。这样反复迁移,能让学生对句子有一个形象化、生活化的理解。这些精美的句子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驻足,并积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学习构段方式妙笔生花

特级教师殷光黎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应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中介绍鱼的部分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经常用得到,所以可结合课文内容的讲解,指导学生认识这种句群结构形式,并练习迁移运用。

首先让学生读读这部分课文,找一找哪句是“总起”(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哪句是“分述”(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哪几句是“总收”(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接着出示有关四种鱼的图片,让学生边读边看,“看图学文”。然后再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在让学生齐背这部分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全班齐背“总起”部分,中间四个“有的”则分别让四组同学轮背,最后“总收”部分再让全班同学齐背。采用这种背诵方式,意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总分总”这种结构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总起句“元霄节晚上,小朋友们观花灯”,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看看该怎么补足“分述”和“总收”部分,练习写话。

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篇课文,会呈现不同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并付诸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过程,就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拓展想象空间意犹未尽

很多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各种空白,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欲言又止是空白;提问而不回答的是空白;停顿、省略的是空白;分段、换行的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正是课堂练笔的契机。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习文,通过探究性研究、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从而让文本的内涵丰满。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进行练笔:阿炳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创设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写一段文字)学生认真思考后,挥笔写下: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操不起琴来。阿炳又冷又饿,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被人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唇都裂了,可他没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他眼睛看不见,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别人对他的白眼。

这样的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将阿炳生活的艰辛描述得淋漓尽致,使人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阿炳的理解、同情和敬重,同时也让文本更加丰满,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虚拟实践例子 第4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实践教学虚拟化 应用意义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实验技术与管理研究项目:SYB12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其中虚拟现实技术这门全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影响越来越重要。虚拟现实技术让体验者能够完全进入到特定的环境里面去,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及对环境进行控制,可让体验者与虚拟环境融为一体,取得深刻的感知和认识。

1.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1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

是通过电脑技术模拟的创造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空间,在这空间中提供体验者各种感官的模拟切身体会和随心所欲的观察和体验三度空间内各种情景,关键技术有:对虚拟环境建立新模型的技术,得到真实三维场景的全部数据,根据数据建立三维虚拟环境模型;通过声音的立体技术合成技术,以及三维立体显示技术,能够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立体听觉感受以及三维立体视觉系统;体验者在虚拟技术中的触觉反馈技术,虚拟环境中可以让用户能够直接对虚拟物体操控并且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虚拟物体的触觉反馈产生与真实环境相同的感受;人机交互的技术,现在虚拟技术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键盘和鼠标模式,已经有丰富的佩戴系统与传感传感器设备,甚至出现了语音识别和三维交互技术以及体感识别等等;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技术等等。

1.2实践教学虚拟化中的技术具体操作方法

通过列举测量课程的教学虚拟化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阐述。介绍虚拟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测量学实践课中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制作出可交互的网络模拟实验环境,并提供多种“实验设备”,让学生在课外也能与教学同步进行测量实验,对实验设备可反复“操作”,并可通过多种预置操作提示实现随教随学、随学随用,实践教学效果将显著提高[1]。此外,通过模拟各种对设备的错误操作,使学生深刻理解不符合规程的仪器操作将会引起的后果,轻则造成某站测量数据的错误,重则损坏仪器。在普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利用3DS MAX, Maya、VIR-tool等软件,建立一个“多设备”“多场景”“多项目”的桌面虚拟测量实践教学系统,提供给学生一个从最初的“设备操作练习”到最终的“实际工程演练”多层次可持续的模拟练习平台。该虚拟实验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虚拟现实技术在于测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建立“多设备”“多场景”“多项目”的虚拟测量实践教学系统,将突破传统测量实践课程教学易受设备、场地、时间限制的瓶颈,提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无限制的测量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学生们培养兴趣,激发学习潜力作用极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配合、相互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的开发学生们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2]。

由此可见,使用虚拟现实化技术,老师或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精确地操作各种试验,包括真实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的科学实验,或者实验危险系数较高的项目,既节约了教学成本也同时保证了学生的自身安全,可以非常经济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实践教学中,虚拟化技术可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提出的各种疑问以及假设,针对性地完成各种模型的假设,再通过虚拟化很直观的完成各种任务和得到实验结果。利用这种技术,学生可以探索更多的知识面,而且很有可能研究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虚拟化教学在技能训练方面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人身临其境,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充当一个角色,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利用这种技术,能够让学生进行各种技能训练,例如,航空航天院校学生利用飞行模拟设备进行飞行操作、和编队作战等方面的训练,极大程度地减少飞行设备以及学员的安全。

2.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简易的虚拟现实技术,比如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表现一些系统的结构和动态,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可以体验和观察的场景。在现代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和实验需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验,使用虚拟现实化的教学手段就能很方便快捷的做到,学生们通过切身感受虚拟体验过程,快速地理解和巩固所传授的知识。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授课中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实际感受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虚拟现实化的模拟软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害的、低风险的、经济实惠的方式,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一方面为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万物变化的过程,可以提供栩栩如生、逼真再现的感性学习资料,让学生们很方便解决学习中的知识难点。

教学中有的知识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很难理解。由于空间的三维性,除了制作结构模型没有其他更加高效的办法。现在,在晶体学中的教学,除了制作模型外,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让学生体验晶体结构三维空间展示效果,使学生非常容易观察、理解和制作,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比较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晶体结构问题。

3.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

3.1有利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学校教学承载能力,改善教育资源;解决学校部分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3.2 通过该技术可以建立各种实验实训基地,利用传统实践与虚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训练,能够使教育紧跟现代科学进步技术发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及时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

3.3 可以很有效的规避实验或实践教学的各种危险。例如,化学实验实践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规避化学燃烧、爆炸的危险;外科手术实践通过虚拟化演练,可避免手术的误操作造成医疗事故等。

3.4满足学校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更高级其他人才。

4.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实践教学的大趋所势,也是大中小院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课题,该技术对当今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探索提出新的要求和思路:现阶段,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教学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提升的空间非常巨大,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英.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虚拟实践中的信任理性 第5篇

虚拟实践中的信任理性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赛博空间和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作为人类在信息时代所特有的一种实践形式,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机-人的关系.虽然,人-机-人的关系最终仍然可以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确切地说,还原后的交往关系已演变为虚拟人与虚拟人之间的关系.虚拟交往关系的演化必将引发与交往实践始终相伴生的信任关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委托方--受托方的.信任关系演变为委托方(符号虚拟主体)--受托方(符号虚拟主体)之间的信任.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总是与三个有效性要求相关联,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个有效性要求的同时满足,才会产生信任行为,进而使交往主体采取进一步行动.然而,隐匿了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背景特征的交往却导致主体对客体的虚拟行为是否存在着真实性、正当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质疑,是否相信“虚拟人”的行为具有合理性?是否能够将信任给予虚拟的客体?

作 者:李荫榕 白淑英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4 20(12) 分类号:B0 关键词: 

虚拟实践例子 第6篇

摘要:该文在阐述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平台建设的关键点,即物理环境的建设、企业团队的组建、工作任务的设计,并提出了该平台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氛围的营造、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训效果的评价等。

关键词:VBSE 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04-02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实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实训手段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不足;实训内容静态化,缺少应变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难以体现岗位特性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适应的时间较长,企业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应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来搭建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真实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了解企业内部结构、运作流程等,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工作,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搭建的综合实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学生角色的转变,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的一名员工,需要应聘入职,有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还要进行工作考评;二是全景呈现真实企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一角,企业完整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三是完善的系统架构,帮助学生切身地去认知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全局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点

2.1 物理环境的建设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首先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物理环境,营建具有真实企业经营氛围的环境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选择适当的仿真企业办公场地,场地大小、布局可以根据实训规模的大小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满足实训及仿真要求即可,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仿真协作;二是企业办公环境的营造要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企业办公设施要齐备,在细节上要尽可能地营造出企业办公的氛围;三是企业各部门及外部服务机构的设置要有物理意义上的隔绝,尤其是外部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与企业主体的办公环境在物理空间上有所隔离,避免在同一场所内设置。

2.2 企业团队的组建

在搭建好物理环境之后,进行企业团队的组建是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另一关键点。具体来说,企业团队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仿真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人力资源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其中财务部岗位设置了财务部经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员。二是定人定岗。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是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财务部,但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说,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实践经验来说,除财务部,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应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为宜,如条件允许,也可结合学校其他专业的VBSE来进行交叉设置,确保仿真企业内部各管理环节的专业性。对于财务部的定人定岗,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投递简历、面试应聘等来进行确定,使学生从源头上就感觉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严肃性。三是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要全景仿真现实环境中的企业,制定贴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

2.3 工作任务的设计

工作任务的设计是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又一大关键环节。搭建物理环境、组建企业团队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实训项目运转起来的中心环节,只有围绕工作任务,才能实现实训的最终目的。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涉及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基本工作任务,另一类是实时工作任务。基本工作任务包括初期建账、税费计算、薪酬核算、薪酬发放、货款回收、材料款支付、期末结账等;实时工作任务是工作任务设计的主要部分,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实践,将真实经营环境中企业遇到的会计问题呈现在学生的仿真实训中,如各类会计报表的填报、审核;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折旧计提等。实时工作任务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在实训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全景仿真并不?H仅是一套系统就可以轻易实现的,要营造企业经营的氛围,需要着手的细节处甚多,要将一个真实的企业搬进校园,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真实创办一家企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训中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要以真实创办企业的模式来进行平台的建设,在此方面,学校实训项目管理者与组织者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探讨。

其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在仿真实训中往往充当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涉猎,很难在实训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此问题上,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士进行客串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办法。

再次,基于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校内实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来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完善实训平台,只有如此,才能使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结语

VBSE这一全景仿真的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秉承“将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践教学理念,对于会计专业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其应用价值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优势明显,发展推广潜力巨大,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基于VBSE的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在一些方面不断完善与探索,才能使其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助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虚拟实践例子范文

虚拟实践例子范文(精选6篇)虚拟实践例子 第1篇“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