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精选15篇)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1篇

大班数学活动教学反思《我的一天》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

1、体验时间的行程,培养幼儿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2、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3、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我班是新中班升上来的,我把目标定底了,这次认识时钟的时间为先取整点来观察,使幼儿容易辨认。

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好朋友时钟,他有什么作用和特点呢?由此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使幼儿能有较高的兴趣同老师一起来认识时钟。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注意倾听。

认识时钟后,引导小朋友们说说说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时间的重要,能够大胆来表述。在这里对小朋友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进行煅炼。只是在授课过程中,没能更好的、全面的使幼儿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如果在活动中将此部分进一步深化、扩大,幼儿的能力将更好的得到培养。

在游戏“小闹钟”环节,让小朋友们听一遍,教师敲小铃数下,幼儿拨出钟点,敲2下幼儿拨到2点钟。另外, 老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到晚上12,幼儿做睡觉的动作。拨到早上6点,幼儿做起床动作。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为了加深小朋友们对时钟的认识,训练小朋友们的认知能力。让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时间对人们的重要性。

最后,在活动延伸的部分我将这一部分放到区域里,让小朋友们在区域操作里充分发挥,对《我的一天》进行活动延伸,这将是对幼儿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又一提高。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2篇

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织讨论如何教学《失去的一天》这篇课文时,我回想自己教学这一课情景: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说的练习,引导学生把“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进行对比。让学生张开嘴巴来说说自己的一天,比如双休日或放假时的一天,通过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的练习说话,让孩子明白一天的时间利用好了可以做很多事情。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从教学时的情况看,我觉得“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的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由于在这一环节,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想象、体会、表达,为后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么”打下基础,也使得课后的练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经过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真正让学生深深的领悟课文的真谛。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3篇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发动学生去观察生活, 开始了候选课题的搜索。依照我的指导, 学生兴趣盎然, 充分利用课余实践进行调查, 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去挖掘问题, 找到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有“景区收费过高, 物品价格太高”“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噪音问题”“随地大小便问题”“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汽车乱停侵占盲道问题”在确立的候选课题中, 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意见, 通过课堂分析, 民主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公共汽车占座的问题”得15票, “公共厕所收费的问题”得12票, “校门外小摊小贩的问题”得11票, 其余得票都是一两票。面对这一结果, 我认真思考总结, 在进行“公民实践教育”活动中, 应以学生的年龄出发, 切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课题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兴趣是选题的基础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只有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做好, 在课题的选择上自然也不例外。其实, “公共厕所收费问题”也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根据我的观察了解, 公共厕所学生碰得较少, 学生一般只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穿梭, 偶尔出门也跟着大人, 对他们来说, 虽然有兴趣可惜距离比较远, 缺乏持续关注的热情。相比较而言, “公共汽车占座问题”是他们亲眼目睹, 感同身受, 并都对这种行为存在着谴责的心理, 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迎, 这一研究课题学生最感兴趣, 得票也最高。

二、生活是选题的推手

班级中的许多同学提出的甚至是建设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同学就提出“公共场所指示路标不够的问题”。当代社会飞速发展, 人口流动大, 到陌生地方, 要经过询问或其他方式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更会有迷路的情况出现。可是这个课题得不到学生的响应、赞成、支持, 因为他们常常处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 出门都有家长陪同, 几乎没有遇到找路难的困境, 可以说他们没有切身的体会。这一课题虽然好, 虽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 但它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最终被无情淘汰。

三、力所能及是选题的关键

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 承受不强, 如果困难太多, 挫折太大, 就会丧失信心, 使课题难以继续进行, 甚至造成课题的中途流失。我认为,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训练他们的能力, 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心。像“水污染问题”“噪音污染问题”之所以得票率较低, 除了离学生现实生活状况比较远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难度太大, 真正研究起来比较困难, 极不易操作。我更希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关注身边的问题, 产生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 形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活动中渐渐历练, 逐渐成熟,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四、认识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选题的目的

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选择了“公共汽车占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亲眼所见、亲身体会, 目睹那些老弱病残孕专座被健康人占据, 眼见幼小的孩子或年老体弱的长者在颠簸的公共汽车中艰难地站立着, 左右摇晃着, 使他们从内心自发驱动着自己去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然而, 这个课题的选择又让我产生了些思考。在这个课题的选择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 所以完全以票数决定研究课题, 也正是这个课题的产生使我产生一些困惑, 它属于“公共道德”范畴,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包含了“公共道德”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 到底在活动中选择课题更应侧重于政策还是道德, 还是两者并重, 又或是两者交替并存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

从以上思考的几点, 可以发现, 教师只有放弃对选题的包办,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对学生在选择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 这样才可能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最优化的课题, 也就能实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9) .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4篇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些词语(大屏幕呈现):电子计算机、冒着、工业展览馆、怦怦地、队礼、高兴地、又紧张又激动、和蔼可亲、沉着地、顺利地、各种各样、仔细地、笑容、亲切地、赞许地、再一次、握手、身边、普及、兴奋地、更加、灿烂。

师:请你来读一读。(生读,把“怦怦地”读错了。师示意停下)对不起,你是请同学帮助,还是自己纠正?(生沉默。师请另一位同学读,读得正确。生接着读下去,把词语读完。)

师:谁再来读一遍?

(一生读,读得正确、响亮。)

师:一起来。

(生齐读。)

师:读完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按课文的先后顺序出现的。(余生跟读。)

生:我发现“更加”这个词里面“加”字是今天要写的生字。现在,我来教大家。它的朋友有:加法、加工、加工厂、加上、相加、加数、加大、加快、加班、加号、加热、加入、加深、加油、加重、加以。请写下来(边写边记)。

生:我记住了八个三个字的词,每个词的第三个字都是“地”。我还会用“仔细地”说句子呢!(我仔细地做口算题。)

生:我也会说句子。“刚才,我读词语的时候,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生:我从《教材点拨》上知道“和蔼可亲”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態度温和,容易接近。”我也会用它说句子,“看着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我快速地背完了课文。”

生:我知道“兴(xīng)奋”的“兴”是一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是xìng,“高兴”的“兴”。请把这个词写在“兴奋”一词的下面,并注上音节。

生:我喜欢“高兴地”“紧紧地”这两个词,我记住了“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个句子。“1985年植树节那天,邓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的身影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继续读词语。

二、合作读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静心慢慢读,哪一段你喜欢读,请读给同桌听;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自己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发现问题,并自主在文中找到答案;摘抄令你难忘的句子。(生边读课文边摘抄句子。)

(生自己学习,教师巡视。)

三、合作播音,深化主题

师:请打开摘抄本,读读令你难忘的句子。

生: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

生: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生: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

生:邓爷爷听了,赞许地再一次和我握手,并对身边的人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生: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生: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

师:六位同学动情地回答感染了我,我也想当播音员(出示句子,教师范读)。谁还想当播音员?举手的同学这么多!那,大伙儿都开始播音吧。

(众生齐读。)

四、合作讲图,加深体验

师:请看教材插图,联系课文内容,边看边想: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同桌说一说。

生:图上有我、我的同学、老师、邓爷爷及其他国家领导人。

生:故事发生在1984年2月16日那天早晨,一个小男孩在工业展览馆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

生:邓爷爷看着小男孩沉着地操纵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

生:邓爷爷仔细地看了小男孩的表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师:这时候,工业展览馆一定热闹极了,我们一块儿看一看。

(生各自朗读,非常热闹)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能谈谈各自的感受吗?(有什么感觉?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从“笑容”“亲切”这两个词体会到邓爷爷待人和蔼可亲,他就是我们的家人。

生:我从“普及”“娃娃”“抓起”这三个词体会出邓爷爷对电子计算机教学的高度重视。

生:我从“赞许地”“再一次”“握手”这三个词体会出邓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

生:我从“沉着地”“顺利地”“各种各样”这三个词中体会出那个小男孩多么能干!多么优秀!他才刚满10岁,能见邓爷爷一面,能为邓爷爷表演计算机的操作,还与邓爷爷两次握手。他好幸福!

生:“我”肩上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师:(点头微笑)同学们的学习非常有价值!小男孩为邓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十分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觉得自己肩上担负着“学好文化,学好计算机”的责任。学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我”肩上担负的责任了吧。

(你说我补充,我说你评价。)

师:说说如果邓爷爷他老人家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心情会怎样?

生:邓爷爷来到我的身边,我会紧张得浑身打颤。

生:邓爷爷来到我的身边,我的心会怦怦地跳个不停。

生:邓爷爷来到我的身边,我会高兴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

生:邓爷爷来到我的身边,我会激动得流泪。

……

教学反思:执教者由“品词”导入,直奔“难忘”主题,颇具匠心。在“合作读文、播音、讲图”的环节中,引领导生走进文本,无意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教学活动中来,很自然地达成“为什么说‘我’忘不了这一天?”之教学目标。案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个体的体验来解读文本,携手诠释主旨。在“合作讲图,加深体验”环节,从教学插图入手,针对文本,托开学生思维,让学生着重体会小男孩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整堂课既克服了反复朗读的枯燥乏味,又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与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5篇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上<小明的一天>这一课,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本节课里,给了一个较好的回答: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个实物的时钟,让学生说说时钟有什么作用?学生争着发言,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怎样看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再看课的应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教师的这一安排,避免了学生机械练习,被动练习的局面。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另一个特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对钟面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面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面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已经习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比较容易,而“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学生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为解决这一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生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方向,又为下面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非常重视挖掘学生群体这个大的学习资源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围绕某一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 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学会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课的结尾教师出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份自己一

xiaoxue.xuekeedu.com

天的作息时间表。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6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那么在六点左右就要起床了。每天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起床之后先喝一杯白开水,最好是温水。每天这样做的话绝对有利于养胃。起床后抢在学生起床之前洗脸刷牙,完了之后马上开始进行早锻炼,前几分钟可以做一下准备活动,可以活动活动关节,压压腿,闭目做一下深呼吸,舒展一下身体。然后到我们学校的塑胶跑道跑上两圈,最好慢跑,这样能够让自己十分的放松,尽情的呼吸晨间的空气,亲近大自然。这时你会感受到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清露,每一缕晨风。之后也就差不多要跟学生一起早操了。去教室跟学生在一起。老师很早就到位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鲁迅先生是被寿镜吾老先生用戒尺一番磨砺之后才在自己的课桌上写上一个“早”字,作为座右铭,来勉励自己要时刻早早用功的,而作为教师的我的良好的时间习惯可能是从小听着母亲每天很早在河埠头上捶衣服的声音才养成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即使有一两个懵懂顽童不知领悟,只要作老师的你们有一些耐心总会让他们准时起床到教室的。

如果你在早晨懒得作早餐,那么在你出完操听完广播之后可以到餐厅选上几样喜欢的美食享用。跑步结束,作一下必要的梳洗,换上干净的衣服。最好处理掉换下的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就可以开始读书了。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边读书边思考。作一些笔记。不要小看了这些笔记,在以后他们能够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关于读书,是一门很有学问的事情。读什么书,怎么读都是很有讲究的,这里不作更多的赘述。只想谈谈早晨读书的感受。那是一种让人特别平静的时刻,一天中所有的工作和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都可以在此时此刻有一个比较好的盘算。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如果说晨练是一种体能的准备的话,那么读书是一份心灵的准备。很多问题都会清清楚楚的呈现在你的脑海中,丝丝入扣。更重要的是时时的读书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心灵,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真是非常好的生活方式。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

很快就到了上课的时间,这一课怎么上,是检验老师教育水平的,有点智慧,有点耐心。在教室中可以观察一下学生的情况。及时跟他们作好沟通。这是很开心的时刻。当你去真心的想要帮助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的时候,学生同样会以真诚回报你。你能了解到很多有趣的情况。类似于某某昨天没睡好,某某今天不开心,某某喜欢做什么……望着一张张稚气未脱,有时还要假装老成的脸,真是开心。一两句你要注意身体啊,你要开心一点,不开心来找老师之类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还是不能解决也不必着急,慢慢来,心平气和总能帮助你化解难题。再次回到办公室。很多工作都是围绕整个教学的过程展开的。认真的批改每一本学生的作业,更重要的是给他们鼓励和肯定,跟他们进行一次有效的交流,以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地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好的学习方式。认真的准备每一堂课。使自己的课能成为学生真正的需要。在课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独抒己见。告诉他们,真正的知识来自于自我的认知,永远不要等待别人的答案。要让学生富有情感,而且要真挚,不要说假话。让他们意识到上课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当然,老师也有黯然伤神的时候。为学生太苦,太累;为找不到让他们的心灵得以解脱的方法;为理想跟现实似乎永不可协调的矛盾;为教学制度的怪圈束缚着一个又一个自由的心灵。包括老师们,可能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依然不能改变现状。所以,教师更需要毅力,更需要永不服输的精神。为了那神圣而高贵的目标而永不放弃。办公室里也不能坐得太久。坐了可以站,站了还可以坐。事情告一段落,就可以出去走走。或者上网浏览网页。或者找同事交流,相互学习。终于可以休息了。养足了精神,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7篇

作为语文课,我们首先要考虑在教学中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目标的定位。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借助关键词语,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失去的一天”的意义。

我们结合卓越课堂的理念,采用12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花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而教师则处在释疑点拨的位置上,只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的增长点。对于本课,课文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是一种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标导学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教师以一个表格呈现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梳理出文章要点。在自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概括能力还显得不足。

在“合作探究 释疑点拨”这个环节,教师就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佩佳应该做的事,教给学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数量来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形式,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们在这一天做的事后,自然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义。在最后的“ 训练检测 反馈矫正”环节,首先检查的就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落实本堂课借助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重点目标,然后,让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进一步懂得“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8篇

一、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

本课题目是《设计旅游活动》。该课主要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人文的情感, 以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转变学生传统的地理学习方法。我选择此课作为参赛课, 是充分考虑该课题所包含内容的生动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设计中, 我在每一个要点里设计了学生参与探讨的问题, 比如第一个要点—了解旅游者的愿望和能力等。具体设计的思考题是: (1) 旅游动机与旅游偏好有何不同? (2) 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3) 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4) 列举你最想去的地方, 并谈谈你的理由。 (5)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何不同?

高二 (13) 班全班48人, 按照小组编制, 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探究, 并采用为小组积分的策略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主动展示自己。小组讨论、发言之后, 我及时进行点评, 并为优秀小组加分。由于本课题《设计旅游活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内涵宽泛, 既有开放性和弹性, 又能随时收拢话题。所以我认为,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能做到收放自如。

二、过程与实效

实际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方面来讲: (1) 小组讨论的方式, 学生能够利用整体的力量取长补短, 拓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帮扶互补中习得知识。 (2) 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 学生都能够很自信地展示, 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3) 老师的及时点评和肯定, 为并且为小组加分, 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课堂整体结构来说,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以问题引领课堂。在课堂中贯穿了大量问题, 用问题切入课堂, 用问题展开课堂, 用问题衍生问题, 用问题延伸课堂, 用问题总结课堂。可以说, 我这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问题教学法, 而且我设计的问题大都能够击中学生的心灵, 引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问题的能力层次多, 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 都能发言, 都能展示。 (2) 以激情点燃课堂。情境式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用的第二种教学方法。通过举实例的方法, 让学生想象自己要去某个地方旅游, 把他们带入那个情境中, 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动态, 甚至于鼓励从事创造性的思考,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 用活动推进课堂。高效课堂强调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这节课我是充分让学生占领讲台, 以学定教、以学引教, 甚至我是“不教之教”。整节课堂生生、师生良性互动, 协同推进。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激活课堂, 培养了学生主动的探究能力, 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课堂反思

作为年轻教师, 教学经验有限,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处于探索阶段, 存在诸多不足或有待成长和完善的地方: (1) 高二新教材选修课共七本要讲三本, 内容多, 有时为了赶进度, 教师对新课的设计不到位, 很多时候都急着去上课。一堂课下来, 觉得知识塞得满满的, 弹性时间不长, 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慢, 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2)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实践活动, 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机会。然而, 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任务, 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 生搬硬套的痕迹比较明显,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3)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 而是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讲题时, 有时一味就题论题, 没有教学生分析方法, 理解“所以然”, 这样,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不足, 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1) 要重视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争达到最优化。要有课前比较周详的教学设计, 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水平。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学生活动和合作过程中要多加鼓励, 创造和谐的探究气氛,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 并要注重适时点评。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 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 每节课都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通过学生的联想,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 (3) 布置作业时, 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 认真构建知识框架, 学会举一反三地接受知识。

一名印度学生的一天 第9篇

5 A.M. When it is hot, I sleep out in our

courtyard[院子] to stay cool. I am always awake early because the birds make a lot of noise.

6 A.M. I’m already dressed and ready for school.

I have to nag[不断唠叨] my little sister to hurry up.

7 A.M. After walking my sister to her school, I wait for my school bus. I get good grades, so my father pays for me to go to a private school. It is far but nicer than the public school I went to before. The teachers are very strict.

7:30 A.M. We line up for our daily assembly[集合]. The principal[校长] makes announcements, then we sing a prayer[祈祷] song.

7:45 A.M. Classes. Now that I’m in middle school, I have to work hard. We study Hindi[印地语], English, science, geography, history, math and art.

10:15 A.M. Recess[休息]. Most kids bring food from home, but my father gives me pocket money and I buy fruit and food from a man outside our school gates. The other boys play during the break, but I don’t like rough[剧烈的] games. I prefer to sit and talk.

10:45 A.M. More classes. We often have drawing

classes in the afternoon. Those are great fun. We are learning to use watercolors[水彩画]. Our school doesn’t have any computer lessons. I’ve never seen a computer, but I’ll take private computer lessons when

I am older. I know, these days everything is done on a computer.

2 P.M. Back home. After we eat a big lunch, my mother packs food for my

father. I take it to his shop. My father owns a small shop where he sells snacks[零食], cigarettes and cold drinks like Coke and Pepsi. It is close to the bus stop, so we get lots of thirsty customers.

3 P.M. I mind[照看] the shop while my

father takes a break. I am good at it!

5 P.M. I go back home. If there’s a lot of homework, I start working as soon as I get back. If not, I play for a bit with the other kids. My mother does not like me to stay out of the house after dark. When I finish my homework, I do chores[家务杂事], and then we watch television.

9 P.M. Dinner time. We all eat together.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10篇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习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快乐学习语文。最后,图片的展示、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情况,并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劝自己劝朋友,从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让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从而感悟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教学本质是学习,学习也是实践。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已经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为使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要求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份“快乐星期天”的计划表,从而付诸于行动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本堂课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显得些许的啰嗦,在引导孩子体会佩佳前后心情上做的不够。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11篇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进行对比。让学生张开嘴巴来说说自己的一天,比如双休日或放假时的一天,通过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的练习说话,让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从教学时的情况看,我觉得“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的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由于在这一环节,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想象、体会、表达,为后面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么”打下基础,也使得课后的练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经过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让学生把他们收集来的时间名言说出来,好多学生收集到十来条时间名言。相信这些名言会对他们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12篇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课了,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失去的一天》。”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想知道谁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样来写这篇文章。”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文中找找这些答案,找到答案后与学习伙伴交流交流。还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读几遍,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只见有的同学默读;有的同学小声读;有的同学大声读;有的同学做着动作在读。10分钟左右,只见部分同学已找到了答案,乐滋滋地跑去与学习伙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还在讲着各自的理由,看到课堂气氛这么活跃,我走到他们身旁问:“有收获吗?”他们大声地说:“有。”那么你们可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好。只见他们又开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读着自己喜欢的段落……

离下课只有15分钟了,我说:”同学们,现在请你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见举手的同学很多,我点名来说哦。“老师,我知道课文是讲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没有做该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还知道了佩佳的妈妈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时间。”“我知道了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妈妈让佩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同学们体会真深刻、到位。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学习得来的,个个乐滋滋的。

新的一天 第13篇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 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 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 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

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2.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那些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

会走进我的房间

收拾好我留下的残骸

清洗我淌满地板的发黑的血迹

把凌乱的桌椅摆好

把发霉的垃圾倒掉

把阳台上的衣服收回来

那首没来得及写完的诗会有人帮

我写完

那本没来得及读完的书会有人帮

我读完

那支没来得及点亮的蜡烛会有人

帮我点亮

最后是那抹长年没拉开的窗帘

帮我拉开, 让阳光进来逗留一会儿

再拉上, 然后用钉子死死钉住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庄严肃穆

收拾完这一切

人们排队离开

再帮我把门悄悄带上

3.我一生中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我一生中的路

还远远没有走完

就要倒在半路上了

类似的困境

以前也不是没有

只是都不像这次

来得这么突然

这么凶猛

一再地挣扎

竟全是徒劳

我比谁都渴望站起来

可是我的腿不答应

我的胃不答应

我全身的骨头都不答应

我只能这样平躺着

在黑暗里一次次地发出

无声的求救信号

再一次次地听到

绝望的回响

4.电梯

我走了进去

一副站起来的棺材

随着棺材盖缓缓合上

我与这个世界

从此隔绝

5.省下来

除了一场初秋的泪雨

能省的, 都要省下来

物质要省下来, 金钱要省下

绝望要省下来, 悲伤要省下来

孤独要省下来, 寂寞要省下来

亲情友情爱情通通省下来

把这些通通省下来

用于往后贫穷的生活

明天除了重复什么都没有

远方除了贫穷还是贫穷

所以你没有理由奢侈, 一切都要

省下来

皮肤你要省下来, 血液你要省下来

细胞你要省下来, 骨头你要省下来

不要说你再没有可省的东西了

至少你还有你, 可以省下来

6.我的粮仓

我体内孕育着一座饥饿的粮仓

它缺少血液必要的饱满

我的骨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扎根生长, 从而有了弯曲的枝节

日子一长, 枝干上抽出了两片肺叶

我的呼吸在工作中倾吐绿色

这漂泊生活里苦涩的胆汁

工厂散落于荒野

荒野上布满了我的毛细血管

这涓涓细流将祖国南方的加工业

日夜浇灌

而我的皮肤, 日渐龟裂

头上的稻田在秋天的风中枯萎

日本学生“最致命”的一天 第14篇

雅正从一上中学开始,就受到同学欺侮。他说:“我无法忍受学校的气氛,我的心咚咚咚狂跳。我想过自杀,因为,那样会更容易。”

雅正的妈妈非常理解孩子,她没有强迫雅正去上学。否则,就像雅正曾经为那份面向厌学、拒绝上学学生的报纸撰写的文章里说的那样:“我一定会选择在9月1日新学期开始的那一天自杀。”

在自杀率位居世界前茅的日本,像雅正这样悲观绝望的并非一人。

“上学还是自杀”

去年,自杀第一次成为日本10~19岁青少年的第一大杀手。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数字,9月1日是历史上18岁以下青少年自杀人数最多的一天。

1972年到2013年间,在总计18048名自杀青少年当中,平均有92人在8月31日自杀,9月1日为131人,9月2日为94人。

每年4月初,日本新学年第一学期开始的时候,青少年自杀人数也达到峰值。

河合美穗(音译)是镰仓的一名图书馆员。8月早些时候,她在看到这样的统计数字之后发了一条推文。推文说:“第二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你由于痛恨学校正在考虑自杀,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这里有漫画书、轻松小说。就算你在这儿待上整整一天,谁也不会说你。即将进入九月,如果你在考虑宁死不上学,请记住,我们是你的庇护所。”

图书馆是城市教育委员会的一部分,不鼓励学生上学,这种做法极具争议性。图书馆主任隆菊池(音译)告诉我,他们甚至曾经讨论过是否需要删除那条推文。

不过,短短一条推文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24小时之内,即被转发六万多次。

为憎恨上学的学生专门创作的报纸的主编石井说,9月1日自杀率居高,这一点其实“老师们早就非常清楚”。他说,“17年前,我们创办了这个非营利机构,因为在1997年,曾经发生过三起令人震惊的事件,都是在9月份第二学期开学前,都是中学生。

其中两人在8月31日自杀。大约同时期,还有三名学生在学校纵火。他们说:“如果学校被烧毁了,不是就不用上学了。”石井接着说:“那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这些孩子到底有多么绝望。我们希望发出一个信号:不用在上学和自杀间做出选择。”

日本政府开办了许多救助电话,同时,日本还有帮助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不仅仅是青少年——的各种机制。

但是,也就在这个九月开学前举行返校仪式的那一天,一名13岁的男孩自杀。

“痛恨所有的规矩”

石井在13岁的时候也曾想过自杀、并且写了自杀遗言。他说:“当时我觉得没有其他出路。因为我觉得,不上学,根本不是我的一个选择。”

“我感觉绝望无助,因为我痛恨所有的规矩。不仅仅是学校的规矩,还有孩子们之间的那些规矩。比如说,你必须小心翼翼地恪守同学间的权力结构,以保护自己不受欺凌。即便如此,如果你选择不与那些欺凌者为伍,你就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校园中的等级制度并不只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那样简单。根据日本政府的最新报告,接受调查的90%的孩子都说,他们曾经欺凌、也曾经被欺凌。

石井解释说:“只有百分之几的孩子或者是欺凌者、或者是被欺凌者。更大的问题,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你必须击败自己的朋友。”

石井曾经考虑自杀,起源于他未能考上精英高中。日本形容升学考试的专有名词中包括“战争”一词,对许多日本孩子来说,升学考试真是一场残酷的激战。

至于石井,父母发现了他的自杀遗言之后允许他呆在家里不去上学,这才挽救了他的生命。

石井说:“我希望孩子们知道,你可以逃离学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笏(编辑/唐馨)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第15篇

备课,是备一些常规性的、一般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见地,会出现许多老师事先没想到的情况、场境。教师如有意关注生成的`东西,就会让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在这节课上,我事先没有预料到孩子们对邓小平爷爷不认识,因为一年级时在《植树》一文中也见过。在学到“我”为什么见到邓爷爷后,原来那紧张,激动的心情又平静了下来,当时,一学生说:“邓爷爷和蔼可亲”,对邓爷爷看起来就像自己的爷爷一样亲切、亲近,还用紧张吗?一学生问:“图上哪一位是邓爷爷?”我本想在学“表演时”才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这一问,就让我自然的与我的设想天衣无缝了。学生又问:“图上的男孩是我’还是女孩”?我让他们读文后自己猜猜,孩子们竟能图文结合想明白。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精选15篇)小学生的一天活动反思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学反思《我的一天》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体验时间的行程,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