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网络聊天语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网络聊天语范文(精选12篇)

网络聊天语 第1篇

一、网络语的定义

网络对我们来讲已经是比较熟悉的词汇了, 它是新兴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有了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使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这种新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际, 而“网络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来的,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词典》中, 对“网络语”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 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 ‘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 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 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 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二、网络语的特点

1. 简约性

英文型简缩语主要有:DIY: (Do It Yourself的缩写, 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SP: (support, 支持)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PPL: (people, 人们) ;PK: (player kill, 对手间互相比拼) 等。

拼音型简缩语主要有;BT: ( (1) Bit Torrent的缩写, 是一种P2P (点对点) 共享软件, 中文译名“比特流”或“变态下载”。 (2) “变态”的缩写) ;NB: (牛×的缩写, 北京方言里用来表示叹为观止之意) ;PLMM: (漂亮美眉的缩写) :BS: (鄙视的缩写, 也可写作B4) ;PMP: (拍马屁) 等。

2. 幽默性

为了使网络语诙谐有趣、生动活泼, 人们运用巧妙生动的网络语来营造出闲适幽默的阅读气氛。网络语的幽默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符号式构词和对本来词汇个人随心的故意曲解。

符号式构词指采用会意、象形等方法, 将不同的数字、字母、符号独具匠心地拼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表情符号, 表达出某种情感或思想状态。如⊙⊙ (睁着眼睛看着你) ;^_~ (俏皮地向对方眨眼睛) ;<@_@> (喝醉了) ;^o^ (扮鬼脸或者很得意, 很自豪) ;T_T (流眼泪的样子) ;*^_^* (表示大笑) ;Y (^_^) Y (举双手胜利) ;襑○○襐 (很无奈的样子) ;⊙_⊙‖|° (表示真尴尬) 等等。这些网络符号亲切可人、活灵活现, 让人的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快乐。

曲解本意的词汇更是非常的多, 如:包子 (形容某人笨, 或者长相欠佳) ;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 :恐龙 (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 含贬义。与之相对的是“青蛙”, 形容相貌抱歉的男性网民) ;王道 (相当于“权威、真理”之意) ;打铁 (写帖子, 一般指有点儿份量的帖子) 等等。

3、新奇性

网络语本身具备很大的新奇性, 尤其是在创新旧词发挥新的作用和运用谐音构造词上有颇为突出。前者一般采用隐喻的方法彰显新意。如:盖楼 (回同一个主题帖, 一般粉丝比较喜欢盖楼) ;楼上的 (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 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 ;沙发 (第一个回帖的人。后来, 坐不到沙发的人, 声称自己坐了床或楼主的大腿) ;椅子 (第二个回帖的人) ;板凳 (第三个回帖的人) ;地板 (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 ;顶 (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 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 等。

谐音式构词更具个性, 汉字谐音:如:奔四 (笨死) :斑竹 (版主: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 ;霉女 (美女) ;菌男 (俊男) ;竹叶 (主页) ;幽香 (邮箱) 等。数字谐音:如:54 (“无视”的谐音, 即漠视一个人, 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 ;616 (遛一遛, 通常回帖时贴教猫教花等图片时, 通称“遛一遛”) ;881 (抱抱你) ;7456 (气死我了) 等。英文谐音:如:OL (Office Lady办公室女郎) ;DL (Download, 下载。有时也用“当”或“down”) 等。

4、随意性

网络语本身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你在汉语拼音输入daxia和xifan后出现的并不是“大侠”和“喜欢”, 而是“大虾”和“稀饭”, 为了输入便利, 以后竟然取而代之, 并随着流行起来。有些词因为胡乱使用缩写, 因此非常模糊, 让人感到无法理解。如:8错 (不错) ;CJ (纯粹) orz (象形, 一个人跪着, 表示信服, 真受不了你, 被你打败了) ;3X (thanks, 谢谢) 等。也正是有了这些为了体现独特个性、随便不羁的新兴元素存在于网络语当中, 网络语才成为了不少人求全责备的对象。

演讲网络语 第2篇

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记协联合举办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中国记协、首都互联网协会在座谈会上发布《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号召新闻媒体和网站负起主体责任,净化语言传播环境。(新华社8月14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语言文明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力倡导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便捷平台,但是自由与虚拟的网络空间,使一些人忘记了道德底线,任性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感念,生拼硬凑成低俗、悖理、无厘头的网络语言,违反语言规范,污染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误导广大受众,并渐成蔓延之势,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倡议书》指出,遏制网络低俗语言向社会蔓延的趋势,是媒体应尽之责。希望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在遵守语言规则、文明使用语言上带好头,把抵制网络低俗语言作为综合治理新闻传播秩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清理整顿低俗语言,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格调,严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底线,引导受众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重视源头治理,把好关、把好度,从新闻源头上遏制网络低俗语言向社会蔓延传播。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净化网络语言除了新闻媒体和网站,还要举全社会之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角落,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也必然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有的人时常以使用网络语言为时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播着网络语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文明意识,能够正确区分网络语言的好与坏,自觉使用规范文明用语,坚决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其次要增强维护网络文明的责任意识。对待网络上出现的不文明语言,要坚决予以抵制和摈弃,绝不为取悦受众丧失原则立场,绝不迎合猎奇和不健康心理,绝不用色情和粗俗语句。三是要倡导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积极推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主流价值、反映时代特征、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词汇,为网络文明语言点赞,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言为心声。语言是反映了一个人文明素养和文化内涵的窗口。

北京人不拒绝网络语 第3篇

“网络语”也登大雅之堂

笔者在2012年第10期的《北京纪事》上发了一篇文章《侃侃北京公厕这些年》,文章中,我使用了一个网络用语“神马”。当时,我非常犹豫,如果用“什么”一词,最普通也最保险,用“神马”显然有点儿网络范儿。编辑部有编辑、有责任校对还有主编,恐怕他们会给我改成“什么”的。但是,为了时尚一把,我还是冒险使用了这个词,心想修改掉就修改掉吧,反正也无碍文章的大局。结果,发表以后,这个词没被修改,而是原封不动地登了出来。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以后,又有一件事震惊了我。“吊丝”一词上了2012年11月3日第五版《人民日报》的十八大特刊。原文是——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吊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文章一出,“吊丝”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表示赞同,但是,也遭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据南方新闻网报道,“吊丝”一词在2012年确实很火,甚至还上过《人民日报》,也有许多读者朋友建议收入2012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曾几次组织专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有违《咬文嚼字》收选“十大流行语”的第三条原则。最后,《咬文嚼字》拒绝了“吊丝”。对此,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吊丝”这个词没什么不雅观的,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吊丝”比传统的词语更能准确描述它所指的现象,其他词语难以替代。并且,人们使用它的时间长,使用人群大,媒体引用它理所当然。“没人规定党报可以用什么语言,不可以用什么语言。”《人民日报》用“给力”是在头版头条;用“元芳体”是在一文篇首,以引出“政府需回应公民”的论题;用“吊丝”是在一文的第三段,和“分配焦虑”“拼爹时代”等词组并排使用以描述当今社会现象。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人民日报》功不可没

笔者是学外语出身的,初见“吊丝”一词也是一头雾水,才疏学浅,不知其意。经过学习,终于搞懂了它的意思。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吊丝”的解释是:“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开始通常用作称呼‘穷、丑、矮、矬、鲁、呆、胖’那些与‘高富帅’相对的男生。它最初源于百度李毅贴吧,是一种带有谐谑语气的称呼,可用于称呼别人,亦可自谓。吊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吊丝的含义是很深刻的,代表了一类人群。吊丝们自称穷丑矮矬胖笨鲁,自称见人就给人下跪,叫人爷爷。吊丝都没有女朋友,吊丝被人打了只能装死,吊丝能做的职业只有搬砖。吊丝似乎在宣称,反正我就是这么副吊样,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吊丝是现代社会的阿Q,是指被边缘化的人群……”

实际上,没有人规定人民日报非得用什么语言,作为主流媒体,我想它的语言应当来自社会,应当来自人民大众,也应当来自网络。北京人艺话剧院有一句名言,叫“演员要讲人话”,就是说演员在舞台上要讲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这样的“话”观众才会爱听。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络语言,对此,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够充耳不闻吗?人民日报将“吊丝”这个网络语言请进大雅之堂,我想其意义不在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在于它向社会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对网络语言的开放态度。实际上,好的网络语言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刊物上。现在,“吊丝”一词已被广泛使用,“吊丝”被拍成了电视剧《吊丝男士》,甚至产生出了一种文化叫“吊丝文化”,人民日报对“吊丝”一词的推荐和使用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网络语”的来源

前几天,朋友给我发短信,送上“段子”一篇,看后令人叫绝。

“我不叫我,叫——偶;大哥不叫大哥,叫——兄台;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单身女人不叫单身女人,叫——小资;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有料;好看不叫好看,叫——养眼;好不叫好,叫——强;哥哥不叫哥哥,叫——GG;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人不叫人,叫——银;请人吃饭不叫请人吃饭,叫——腐败;年轻人不叫年轻人,叫——小P孩;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名不叫网名,叫——ID;佩服不叫佩服,叫——PF;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看美女不叫看美女,叫——鉴定;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有钱人不叫有钱人,叫——VIP;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细想,还真这么回事。比如,“VIP”一词,简直都快被用烂了。银行有VIP,机场有VIP,澡堂子里都有VIP。现如今,不管您办个什么“卡”,全写着“VIP”的字样,连洗车作坊都不例外,透着那么有面子,就跟解放前,提笼架鸟者见面互称“爷”差不多。

网络语的来源,无疑是人民大众,参与者各阶层的人似乎都有,就如古代的《诗经》,作者全是无名氏。“偶”和“兄台”像是《梁祝》里蹦出的语言。“拍砖”和“有料”透着京味儿,含有一种新北京人的幽默。记得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使用“拍砖”一词,连总理都明其意,可见网络语的强大,已经影响到中南海了。“虾米”“银”和“小P孩”的创造者不知何人,像是文化人又不像文化人。“腐败”的创造者,不用说,肯定是社会上的“愤青”(网络语),他们从不称有钱人为“大款”和“VIP”,而一概嗤之以“土豪”。至于“鉴定”的创造者,我看像是“鉴宝”节目里,堂皇坐着的专家。

中国人历来就有创建“新词”标新立异的传统。大文豪鲁迅就是“造词”高手,在他的文集里曾多次出现“停留所”一词。留学日本的鲁迅很想把日文的“停留所”(公交车站)介绍给国人,只可惜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仅靠几个文人,将“新词”推广给大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则不同了,网络微博微信电视街头广告以及报纸杂志,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曾在温都水城的广告牌子上,看见“温泉风吕”一词,“风吕”是日文(浴池、浴室之意),又有多少人明白其意?没关系,看得久了,自然就明白了。北京人不拒绝“网络语”,非但“网络语”,外来词汇,翻译过来的英语、日语和韩语都很容易在北京这地界生根。不信,您到大街上逛逛,满大街的广告牌,每天,您都能发现点儿新词儿。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浅谈韩国聊天语 第4篇

关键词:网络,聊天,网络聊天语,外系语

一、网络聊天语产生的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 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 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 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 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 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 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 似懂非懂, 搞不清楚什么意思。而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与朋友, 甚至是陌生人进行联系、交流、交际, 网络聊天语便油然而生。

二、韩语网络聊天语的组成要素

韩国聊天语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等等。其构成部分很多, 例如一些趣味化的语言、符号、字母、数字等。

例如:7942-친구사이朋友关系;ㅂㅂ2-bye, bye的意思;以上是由符号组成的聊天语。再看看其他的词, "즐"=즐거운 (高兴) , "ㅈㅅ"=죄송합니다 (道歉) , "여친"=여자친구 (女朋友) ) 等等, 以上是韩文缩写组成的。

这样的网络聊天语不仅仅是在韩国, 使用英语的国家也被指出有一样的现象, 例如B4←Before, HAND←Have A Nice Day, TX←Thanks等。不仅如此, 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等。

三、韩语网络聊天语迅速发展的原因

1、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普及使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领域用语日益受到关注并影响到社会语言应用。人机对话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来实现的, 而键盘输入影响了信息输入速度。在初期人们往往由于找键位而耽误时间。这样对于一个初期上网聊天的人来说就需要找到一种快捷的替代方式。而数字、缩略词等无疑成为一种优先选择。经过长时间多数人的使用后, 也就变成了一种网络惯用语而沿袭下来了。

2、虚拟世界感情的寄托

在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情感, 交流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比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通过聊天寻求知己, 寻求理解。网络聊天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四、韩语网络聊天语的优缺点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韩语网络聊天语的优点及影响

不久前发现, 聊天语在网络中占据了很必要的地位。聊天室中有很多不特定的人聚集在一起, 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这不仅可以使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打字的速度也变快了, 还能拓展人际关系。还有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很生动、诙谐、幽默并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在聊天时使用这些语言、文字、符号和图片, 既能够缓解学习工作带来的压力;也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

2、韩语网络聊天语的缺点及影响

不能不承认的是, 网上交流已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了;更不能否认的是, 网络语言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在网上的交流活动。更为甚者, 有的网络语言还跑下“网”来, 成为日常口语与文学作品的一部份。目前在韩国使用网络聊天语太多的人会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冒失的人。打字太快的话也会出现很多的错别字, 有人认为这是对世宗大王 (韩文的创始人) 的一种侮辱, 还容易让人染上网瘾。有一些语言学家则把网络语言定位为网络“黑话”, 或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异端, 认为它的使用冲击了语言文字规范, 并表示要坚决捍卫传统语言的地位与权威。再进一步, 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 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 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目前将正规语言与聊天语混淆学生数量正在急剧增加, 这部分人还认为如果日常生活中不使用聊天语会非常不习惯, 且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据韩国新闻报道, 在求职信上使用聊天语的求职者也在逐渐增加。

网络聊天语言的存在即有合理性, 它能给标准韩国语言带来一些新的元素, 增添语言色彩;但是聊天语言毕竟是网络语言, 日常生活中还是采用标准语言进行交流,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语言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 使用标准规范的韩国语能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同时对写作也有帮助。另外由于网络聊天语的语法结构与标准韩国语语法结构不一致, 容易混淆, 所以使用时一定要分清场合。不恰当的网络聊天语负面作用是很大的。我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 牢牢的掌握标准语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吴美:《第二代通信用语和外来语评价和研究》, 韩国语协会, 2003年。

网络总结人生经典语 第5篇

2、我傻,我快乐。我二,我健康

3、人间正道是沧桑,活的不要太嚣张。

4、干柴遇烈火,那叫明骚;湿柴遇小火苗,那才是闷骚。

5、告诉你别逼我,你要是在逼我,我就装死给你看!

6、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退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

7、你泼给我的冷水,我定会烧开了给你泼回去,不信等着瞧。

8、不懂我的人,请你别用你那SB的思想,对我指指点点,毕竟我们不熟,况且你还

真没那个资格。

9、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混蛋。

女人就得宠,越宠越有种。

10、爱我,就给我穿上婚纱,然后再亲手扒光。

11、当你用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三只手指指着你自己。

12、你们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么我说:你们明知道会死,为什么还活着。”

13、年轻不胡作非为,到老了拿什么话说当年。

14、我不想知道你有病,别表现的那么明显。

15、我很好,谢谢你给的伤害,让我看清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狗的存在。

16、你若废我现在,我必废你将来。

17、你讲我坏话时能不能别添油加醋,以为炒菜啊。

18、当有人把你推倒了,不管多苦多累,也要站起来狠狠地还她一巴掌。

19、当初我看上你,因为我脑子进水了,现在我脑子抖干了。

20、尼玛我等了半天你的消息,,结果就一句哈哈,你他妈当我讲笑话呢。

21、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不是社会人,总整社会磕。

22、有没有暗恋我的人呢?暗恋我的你们别害羞呀,爱要大声说出来。

23、过去我的爱情就像侏儒,被一株灌木就给吊死了。

24、我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闭嘴。

25、你淡定是因为你不怕死,我比你淡定是因为我不怕你死。

26、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

27、把寂寞刻在酒瓶子上,喝进膀胱里,尿出来,让寂寞洒满一地!

28、本来智商就高,连情商都为零,还让不让人活了。

29、风好,吹乱了我的秀发,吹落了你的假发。

30、你就像九天仙女下凡尘,可惜脸部先着地。

3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32、等我说伤不起的时候,就是你家被火烧的日子。

33、脑袋大,脖子粗,行动笨得像头猪!

34、现在的天气,自来水可直接泡方便面。

35、土是用来挖的,坑是用来埋你的。

36、就是那个义务教育,把我的青春占据了

37、明月几时有,去问易中天!

38、够不着吧,左脚踩右脚上试试

39、有的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

40、你是喝水,还是喝水,还是喝水?随你挑!

41、青山依旧在,只是有点红。

42、别以为我长的帅就认为我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实我是海纳百川啊。

43、吃,我所欲也,瘦,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了个去也。

44、淡定,不是写在腚上,而是写在脸上。

45、问你,你有多久没有嘟嘴了?

46、爸妈不在身边,记得扣好衣扣,小心冷空气进身打劫!

47、踏遍青楼人未老,请用汇仁肾宝。

48、脱了衣服我是禽兽,穿上衣服我是衣冠禽兽!

49、你别糟蹋青春两字了,你都立秋了。

50、你打扮成这样,是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不满么。

51、活在这个草泥马的时代里,对凡事都要抱着去他妹的心态。

52、爱一个人的全部,包括她的棉毛裤。

53、我有一条很酷的迷你裙,可惜我的腿不够迷你。

54、乌龟能够赛过兔,其实只是各走各的路。

55、人生的悲哀就在于,当你想两肋插刀的时候,却只有一把刀。

56、你离我这么近我确看不到,因为我是瞎子。

57、等我找到男朋友,第一时间就是抽他两巴掌。我得问问:这些年,你,TMD躲哪里去了!

58、今天妈妈问我为什么抽烟,我说我喜欢吃烟灰!

59、外出行街这些这么剧烈的运动不适合我,老衲的大愿是星期天能够在电脑前坐禅竞技。

60、讽刺是什么?讽刺就是即便你甘心当人家的厕纸,人家还嫌你纸软,弄脏了手指,纸硬,擦伤了屁股…

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新课堂 第6篇

一、网络对构建高中语文新课堂的意义

传统语文课堂模式下教具简单,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重要手段。

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审美学科、文学艺术学科,要求课堂教学课程资源丰富,方式灵活精彩。网络技术的应用,首先可以广泛调动图画、影视、声音、中外古今信息资料等要素,开阔学生视野,从多个维度给学生以启发;其次有利于创造出声影结合、图文并茂,情感丰富的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和心灵的深度参与互动,引起共鸣,使其身心更加投入于学习,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应用网络,还有利于把枯燥的理论和知识点进行具象化,通过对艺术化、形象化的知识要素的欣赏、理解、讨论与思索,使其对学科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教学新课堂构建策略

(一)运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快、时效性强、方式多样,可以使信息的传递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利用网络,可以实时方便地将相关的图片、声音和影视等资源传送到教学多媒体上,极大改进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网络的这一优势,广泛整合课堂教学所需的课程资源,创设出生动形象、气氛活跃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从而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创造乐趣。

如在古典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因文言文难懂、难理解,又因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对此,可以发挥网络优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化文字为情感。在柳永《雨霖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选一些适合词作意境的古典曲目在课堂上播放,同时配以亭台、兰舟、凄雨、垂柳作为背景画面,通过声画的渲染、烘托,营造一种惆怅、凄婉的情境,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强烈的共鸣心境下感受美。

(二)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每教学一篇课文,学生借以理解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限制了思想维度。而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局面。利用网络可以搜集到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把课堂时间更多地应用于点拨、引导、交流和探讨。

如,《骆驼祥子》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课本上的文章,许多学生只是把骆驼祥子的命运当成一个故事来看,很难体会到作品要表达的意蕴。对此,可让学习先做网络预习,即在教学前从网络上搜集骆驼祥子所处时代的资料、老舍的作品资料、老舍命运的资料等,让学生事前对当时的时代、老舍的特点都有所了解,并整理成简短而精要的提纲,备发言之用。这个过程,看似并不复杂,但学生需要从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淘”到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和视野拓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来介绍创作背景、时代特点、对老舍的评价等,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归纳后导入课文。有了深厚的铺垫作基础,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会很容易理解,最终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利用网络创建平台,加强师生互动

当前,网络终端的使用已经普及,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微信、QQ、或校园网络创建语文学科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平台可以设立教师教案、课文解读、知识要点、课文拓展、课堂点评、解疑释惑等模块。在网络平台上,既有教师的教案引导,又有知识要点,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流看法,教师实时进行互动,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将语文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课本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反思课堂教学得失,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在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中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网络应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同时,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师生之间无障碍交流,以汇集众智的方式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

网络聊天语 第7篇

1 网络新词语所折射的青少年文化心理

1.1 求新求异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新词语的出现, 体现了青少年作者和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带来了语言的革命性变革, 网络成为新世纪以来新词语的最主要来源途径。大量带有网络色彩的新词语不断涌现, 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求新求异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释放, 新词语成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的新宠。网络谐音词、旧词赋新意等新词语类型正折射出了当代青年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

网络谐音词是伴随网络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词汇现象。由于网络谐音词更讲究简洁快捷, 对于用语规范并不严格讲究, 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网络色彩的, 独特, 幽默、风趣的谐音修辞手法[1]。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谐音新词语的出现表现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追求新颖, 张扬个性的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的网络谐音词主要有两种类型———方言谐音和普通话谐音。方言谐音词是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语所谐读音为某种方言的读音, 方言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 如《偶的酷学长》中“偶”是闽南方言中“我”的谐音;普通话谐音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所谐读音为普通话的读音, 普通话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 如《我们是吃“鸭梨”的快乐人》、《文艺风象·特集———男盆友》中的“鸭梨”和“盆”分别谐普通话“压力”和“朋”的读音。旧词新意是网络新词语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如《亲, 前男友不包邮》, “亲”原是亲生的;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关系好;感情深的含义[3], 因不受交际双方性别, 年龄等社会因素的限制, 又具备迅速快捷的特点, 成为网络新生称谓词, 并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青春小说标题中出现的网络新词语是青少年求新求异表达形式的产物, 青春小说的读者大多为青少年, 他们不愿受传统束缚, 具有开放性, 追求个性, 容易接受网络新词语, 因此可以获得更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1.2 诙谐幽默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使用网络新词语, 给年轻的读者带来很多乐趣, 也使新词语更富诙谐情趣, 使其更能被接受并广泛使用, 体现出青年人追求诙谐幽默的文化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 直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诙谐幽默的网络新词语的使用, 能够直接体现青春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切感,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如青春小说标题《囧囧后宫记》等, “囧”为形象结构, 最初在网络上流行, 后经电影等媒体传播, 慢慢流行开来。“囧”酷似一张窘迫的人脸的象形, 用于表达郁闷、无奈等意思。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新词语的使用, 增加了青春小说标题的幽默感, 达到俏皮、风趣的语言效果, 营造一种轻松的语言阅读氛围, 既是青年作家个性和创造力的表现, 也是现代人追求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 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 达到青春小说的商业目的。

1.3 从众从俗的心理

从众从俗心理 (conformist mentality) 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从众从俗心理是青春小说作者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体现了青春小说作者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 影响着他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如青春小说《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坏》、《那小子真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的后青春》等作品。这些青春小说的标题往往采用相同的固定句式, 并多为一部作品获得读者喜爱之后出现的跟风作品。这些作品标题表面看起来虽从众从俗、毫无新意, 但却在保留原有句式的同时, 增添了新内容, 从而使作品标题更富表现力和流行特征, 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另外, 青春文学商业化等因素对作者的从众从俗心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仿拟的作品标题往往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这样便能节省宣传和推广的时间, 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2 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2.1 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敏捷片面的特点, 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 常常是新事物、新观念尚在萌芽状态, 他们已觉察到并付诸行动了。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使青少年敏锐的思维和强大的接受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 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新词语来表现自我, 如“人”不叫“人”, 叫“银”;“喜欢”不叫“喜欢”, 叫“稀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使青少年思维更富创造力, 拓展了思维空间, 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禁锢。但同时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具有片面性的特点, 只考虑事物的表面现象, 孤立片面的横向思考, 既不考虑现实背景, 也不结合事实, 把事物片面化、单纯化, 影响了对事物的深层认识。鉴于此, 加强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要引导他们在语言使用上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又要避免片面接受, 随便拿来的思想。

2.2 对校园语言时尚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给校园语言时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由网络新词语发展而成的校园流行语处处透着新时尚的气息。漫步校园中, 随时都可以发现网络新词语在校园中的盛行, 如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时使用的网络新词语标语“亲, 欢迎参加外语协会”等。网络新词语符合现代大学生追求新异、求知欲旺盛的心理, 很多网络新词语甚至是在校园中产生的, 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造力。但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 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如果对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不加以规范, 一些学生就会急于自我表现, 片面地追求新鲜, 这样很容易导致语言的低俗化, 同时校园语言也是社会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 也势必将影响社会语言系统。因此, 网络新词语的运用应当适可而止、适度而行, 校园里更应如此。

3 结语

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不但体现了时代特色, 也折射出青少年作者和读者求新求异、诙谐幽默以及从众从俗的文化心理, 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校园语言时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我们能更深刻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对于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 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 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也体现了作品的语言特色。本文以青春作品标题中出现的网络新词语为研究对象, 探讨网络新词语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青春小说,新词语,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杜晓文.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10 (1) :92-94.

[2]周建民, 杨扬.论网络谐音词语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2012 (3) :30-35.

[3]许念一.小议“亲”[J].语言文字探索, 2012 (1) :206-207.

浅谈语文新课程与网络的整合 第8篇

网络教育中开放的阅读环境, 大量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 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 给语文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毋庸讳言, 现在的网络管理确实有尚待改进之处, 但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 在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快捷便利方面, 网络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倘若利用合理, 引导得当,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检索并利用浩如烟海的网上学习资源等,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 应注重应用,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不良状况, 语文教学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使其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网络学习就具备这种优势。在自主学习方面, 网络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加强合作学习, 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使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以及进行其他学习活动, 同时学会宽容和沟通、协作和分享。

开展网络语文教学,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转变, 向网络学习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转变;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也由知识传授转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与学习途径的指引, 教师从知识本位迈向了人本位。

根据目前的情况, 我认为网络语文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网络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 声像兼备、活泼动感的多媒体手段,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由灵活、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将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 优化的课堂环境将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 这也给教师增加了课堂准备、组织与管理的难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 熟悉计算机操作知识、熟悉网络、熟悉网络信息检索的手段。笔者曾做过一次以杜甫诗歌探究性学习为目标的尝试, 利用十台联网计算机, 学生三人一组, 要求他们搜集初高中以来的杜甫诗歌资料, 查询文学界对杜诗的评价, 利用网络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家经历, 探寻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学生根据要求和提示, 很快在网络上查询到了相关资料, 阅读了网上十余篇从不同角度评价杜甫诗歌的文章, 和自己的分析评论相对照, 得到了很大启发和提高。学生反映, 这样的课生动有趣, 既能动手又可动脑, 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看了名家的分析评论之后受益很多, 提高很快。细心的同学利用U盘下载了相关内容, 到课下进行了仔细研读。这样的教学尝试, 优化了教学手段, 合理延伸了课堂, 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法养成都有好处, 何乐而不为呢?

二、网络背景下的阅读与写作

长期以来, 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的问题,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网络中资源丰富、内容广博, 学生可以通过有选择的阅读, 丰富语言, 积累素材, 扩大视野, 这样, 他们在写作中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 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目标, 结合具体的网络阅读与写作情况, 组织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开展网上阅读与写作训练活动。具体来说, 应包含以下环节: (1) 创设情境, 确定目标。 (2) 开展阅读, 获取信息。 (3) 利用信息, 进行写作。 (4) 创建论坛, 学生讨论。 (5) 评价总结, 反馈指导。

在活动开展前,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能力建构的阶段性特点, 制订网络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 以此为指导, 制订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 在每次活动中, 有所侧重地安排训练内容。同时, 对网络资源的信息搜集途径指导也很重要。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同时对网上资源要预先了解, 必要时可事先下载和摘录有关资料, 预先存储信息应对意外情况;活动中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准备, 如时间分配、操作能力等, 适时予以指导,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阅读监控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信息质量高下有别, 中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 教师应充分利用监控平台指导学生健康阅读, 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电子邮箱、QQ平台等展开交流。评价总结也不能忽视, 教师可以利用办公室上网电脑或者家用上网电脑了解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开展情况, 然后进行评价分析, 及时引导阅读与写作的方向, 然后根据总体目标去构思下一次的阅读与写作训练。

从语用模糊浅谈网络称呼语 第9篇

1 网络称呼语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语言学者对网络流行语和称呼语的研究已经进行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网络流行语的探讨主要从修辞, 社会学, 文化及语用条件等方面, 如 (陈向红、王晓静, 2006;王婷婷、黄铁流, 2007等) 。国内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 社会语言学, 文化极其变异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 (赵英玲, 1997;金茹花、吉哲民, 2008;黄碧蓉, 2009等) 。本文先对网络称呼语的特点进行归类并结合语用模糊, 从音、义两方面对其语用意图进行探讨。

2 语用模糊与网络称呼语特点

2.1 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现象, 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中示意或释义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特征的总称。Leech (1983) 指出“语用模糊, 即谈话话语的不确定性, 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是带有动机的, 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 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Thomas (1995) 认为语用模糊指在话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同一话语向听话人传递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言外之力, 从而使说话人的意图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根据以上两种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语用模糊更关注的说话人意图的不确定性, 而不是某个词或句子语义上的模糊性, 并且听者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网络称呼语特点

称呼语 (address form) 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交际中, 通常是用于给对方传递第一手信息, 从而引起听者的注意和保持彼此间的联系, 是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akoff (1973) 认为, 在某些类型的会话如非正式的交谈中, 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要比真正的思想交谈显得更为重要 (转引自唐兴红、刘绍忠, 2004:12) 。得体、准确的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者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网络称呼语作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单位, 其构成特点表现出与日常交际中的称呼语不同的特点。李梅 (2004) 将网络语的特点分为专业性、简约性、随意性、创新性和粗俗性五类。网络称呼语隶属于网络语范畴,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称呼语也具备专业性, 简约性, 随意性, 创新性和粗俗性五个特点。

3 从语用模糊探讨其语用意图

根据语用模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相互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J.Thomas, 1991) (转引自李秋梅, 2003) 而网络称呼语简约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就是人们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语用模糊手段。

3.1 语音层面

由于人类所使用的语音因素有限, 造成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词, 这也就决定了同音异义是一种常见也不可避免的语音模糊现象。网络称呼与具有简约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因此人们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利用语音相同或相似故意曲解话语的含义, 从而增强幽默效果。在现有的语料中, 剩女, 负翁, 粉丝, 色友, 驴友, 斑竹、板猪, 版主, 霉女, 菌男, 都具有语音模糊的现象, 通过用谐音的错字, 别字来代替正确的汉字。其中的剩女 (音同圣女) 是人们对大龄未婚女性一种戏谑的称呼。霉女谐音于美女, 菌男音同于俊男,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 这霉女和菌男这两个网络称呼语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如宅到发霉的女子, 宅到生菌的男子, 或者是丑女丑男等多种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模糊, 都需要听者费心力去理解。这也正因为汉字不仅仅是表音的符号, 还兼有表意的功能。因此通过故意使用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汉字, 使得字面意思同原词语的意思大相径庭, 是网络称呼语在语音上采取的语用模糊手段, 以达到幽默, 逗乐的目的。

3.2 语义层面

交际中使用的言语 (单个的词语或整个话语) 由原意言谈 (也叫“刻意言谈”, LIT) 和随意言谈 (LST) 之分。后者还有一个副类, 叫“寓意言谈” (MT) 。 (侯国金, 2008:430) 日常会话里的言谈大都是比较随意的, 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约略” (approximation) 、“模糊” (fuzziness) 、“笼统” (generality) 、“两可” (ambiguity) 、“含混” (ambivalence) 等语用含糊 (pragmatic vagueness) 的现象;此外, 还有是寓意的, 即在日常会话里有时会带有隐含的“比喻” (metaphor) 、“弱陈” (meiosis) 、“反讽” (ironic) 、“夸张” (hyperbole) 等形象表达 (何自然, 2000) 。此外, 在言语交际中也贯穿着语用模糊现象, 言者通常会以明确的言词表达“模糊”的想法 (何自然, 2000) 。由于语言的限制, 言者一般会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网络交际有别于面对面交际, 需要交际双方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对方, 加之网络称呼语具有随意性, 寓意中的比喻, 反讽, 夸张等表达都会出现在网络称呼语的表达中, 其中使用转喻尤为多见。以“犀利哥”为代表的“哥”系列, 通过选取某类人身上的某个特点, 来对其进行称呼。

结束语

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也具备交际性和实用性。在网络交际中, 网民通过一系列的语用策略来达到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语用模糊能对网络称呼语的选择做出完满解释。本文结合语用模糊对网络称呼语的语用意图探讨, 得出网络称呼语使用语用模糊这一策略可以达到调侃幽默, 吸引眼球, 加深印象的语用意图。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 网络语言日益成为语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 本文以近两年网络称呼语为语料, 从语用模糊角度浅谈其语用意图。

关键词:语用模糊,网络称呼语,语音,语义

参考文献

[1]Leech, G.N.1998.Principle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Group Limited.

[2]Thomas, J.A.1995.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Pragmatics.London:Longman.

[3]陈向红, 王晓.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李梅.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4.

网络英文广告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第10篇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今社会,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制造业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商品涌入市场, 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因此, 众多商家认为, 让产品和服务被广泛知晓是第一要务。 广告是达到这一营销目的最有效和最被广泛使用的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内业者意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意义, 但如何准确、有效地创作外文广告或翻译中文广告是一大难题。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贸易语言, 对其的研究, 特别是对英文广告的研究将会为国内业者如何创作或翻译出更加引人注意、 更有说服力的广告以打动国际买家提供经验和启示。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 网络已经一跃成为继新闻、杂志、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广告媒介 (王沛, 2008) 。 此外, 网络广告有固有的优势:可以在一个页面内提供大量产品信息、多模态、交互性强, 成本低, 因而其广受商家和消费者的喜爱 (O’Guinn, Allen, Semenik 2004) 。 这些优点带来的互联网贸易特别是跨境贸易 (包括广受欢迎的“海淘”) 的快速发展, 使我们不得不关注网络平台上的英文广告。

此外, 在伍铁平教授将“模糊语”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 大量的广告和语言研究者发现, 广告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 这些模糊语的使用可以辅助广告客户表情达意, 达到营销目的。 因此, 本文旨在检验网络英文广告中是否存在如此众多的模糊用语及语用功能。

继伍铁平教授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模糊语, 特别是广告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钟守满和王凌将广告中的模糊语分为语音模糊 (谐音相关) 、词汇模糊 (模糊的形容词、动词和模糊使用的数量词) 和句子模糊 (模糊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省略句) 等。 杨梅在自建的旅游广告的小型语料库中发现, 模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模糊使用的数量词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模糊化手段。 邢继平研究了广告中模糊语的文学价值, 指出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廖东红探究广告中模糊修辞的美, 并指出:适当食用模糊语可产生在韵律、句子结构、色彩、内涵和形象方面的美感。 虽然这些研究硕果累累, 但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 研究目标过于宽泛。 许多研究的对象同时包含中英文广告, 并且不区分广告传播的媒介。 第二, 研究大多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而忽视了广告作为营销手段, 需要一些市场方面的理论分析其有效性。 第三, 许多研究是对广告语零散的、主观的观察、缺乏使用频次等方面的数据做支撑。 而本研究则力图弥补上述不足。

二、研究方法

(一) 广告诉求

王詠和管益杰在编著的《广告心理学》中指出, 广告诉求是指能够使广告传递信息以说服顾客购买的方法。它涉及“说什么”和“如何说”两大问题。 其基础为客户需求, 这些需求我们有一些是很明确知晓的, 还有一些却是完全无法了解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予广告创作者一定的启示, 即他们的顾客需求常常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 (吃东西、喝水) 、安全需求 (避免受到威胁) 、社会需求 (爱情、友谊) 、受到尊重的需求 (自信) 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实现理想) 。

广告诉求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理性诉求 (rational appeal) 和情感诉求 (emotional appeal) 。 理性诉求突出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而情感诉求则致力于满足顾客对受到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王詠和管益杰发现, 情感诉求更有利于引起顾客对某一品牌或产品产生积极的态度, 相较于理性诉求更加引人注意并使人接受。

(二) R.J.Lavidge和G.A.Steiner模型

为了探索顾客对广告的反馈, R.J.Lavidge和G.A.Steiner (王沛, 2008) 提出了一个模型:知晓—了解 (认知) —喜爱—偏爱 (正面态度) —信服—购买, 他们进一步把该模型分成三部分:认知—情感—行动。

Lavidge和Steiner认为, 顾客首先要知道某一商品的存在才会进一步了解该商品的功能和特点。 这之后他们对于该商品的态度才会改变:他们或喜爱或讨厌该商品。 最后他们才会购买或至少有购买的冲动。 下面我们将运用此模型解释在顾客的不同反馈阶段模糊语是如何增强广告说服力的。

三、模糊手段的使用频次

(一) 词汇手段与句法手段的频次分布

本研究发现, 网络英文广告中广泛使用各类模糊语言:在273条语料中, 共出现模糊语1101次, 且词汇手段与句法手段均被使用, 但它们的使用频次存在明显差别。

由表1可知, 模糊词汇共出现858次, 占总频次的77.9%;而模糊的句法手段共出现243次, 仅占总频次的22.1%, 前者的使用率是后者的近4倍。词汇手段被更多地用于网络英文广告中以实现语用模糊的语用功能。

出现这一使用偏好的原因之一可为:尽管发布在新媒体之上, 广告撰写者仍然采取一种传统的写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导致网络广告语和纸媒广告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本研究的语料中, 大部分广告语句是完整的陈述句或祈使句, 仅有一些是刻意为之的词或词组独立成句 (independent sentences) 、缺省句 (unfinished sentences) 或疑问句 (interrogatives) 。而传统纸媒上的写作则是使用完整的句子形态及结构, 因其创作者认为应重“义”而轻“形”, 广告的创造力和灵魂是通过“字里行间”表现的, 产品的品质和特质也是通过内容传播的。可以估测, 这些广告者还未从他们原有的写作习惯中脱开, 也并未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特点, 因而仍旧采用依赖词汇多于句法的改变的方法实现其想要达到的语用功能。!"5*67589* (“Faded”Numbers and Non-numerical Quantifiers) 293.4%:*131.5;<*244 28.4) =>6?@>96 11.2A*121 14.1B*226 26.4./858 100.001%&’ () (%) C*D*EFGH, IJ

另一原因在于词汇模糊手段和句法模糊手段各自的语用功能。模糊的句法结构虽然很有创造性, 但其主要作用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索。该功能仅限于使人们知晓某一产品或服务, 尚处于R.J.Lavidge和G.A.Steiner模型的第一阶段。然而, 当顾客进一步理解广告内容、了解商品功能时, 不得不依赖阅读广告文本, 而这些文本则完全是由字词构成的。这些文字答疑解惑, 鼓励消费, 告知买家某一品牌的某一商品如何能够满足他们所需、符合其选购条件, 因而使其热爱该商品并坚信购买它是明智之举。适当地使用词汇模糊手段可以凸显产品特点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契合, 使其在众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因而在影响顾客决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会被广大广告创作 (Independent Sentences) 19881.5, KLMNIJ (Unfinished Sentences) 124.9OP, 33 13.6./243 100.0者喜爱。!*

(二) 各类词汇模糊手段的频次分布

由表2可知, 模糊限制语、模糊数词和非数值量词、频率词、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动词和代词都可作为模糊的词汇手段, 但其在英文网络广告中的频次分布并不平均。形容词具有最高的使用频次, 其所占百分比高达28.4%;代词紧随其后, 所占百分比为26.4%。接下来被较多使用的为模糊限制语、动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模糊数词和非数值量词、频率词则较少被使用, 百分比分别仅为3.%和5.1%。01%&’ () (%) C*D*EFGH, IJ (Independent Sentences) 19881.5, KLMNIJ (UnfinishedSentences) 124.9OP, 3313.6./243 100.0

形容词被广告业者最喜爱的原因在于其对产品的描述和突出强调功能。正是由于撰写广告的目的在于告知顾客某一商品符合购买需求且优于其他同类商品, 描述性文字是传播这些信息的最好途径。在这些描述中, 适当使用的模糊形容词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它们在承担着告知消费者某一产品有多么优良的特质或有多么良好的使用感之余, 可以起到使顾客惊奇、夸张, 增加说服力的功效, 因而被频繁应用于网络广告中。

商品生产厂家与广告业者都很注重与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确保其产品能够使顾客在有相应购买需求时优先考虑。代词, 特别是人称代词, 例如“I””you”和”we”则为商家们展示其顾客至上、想顾客之所想的服务宗旨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这一展示能成为强有力的情感诉求, 甚至能够改变顾客对某一品牌或商品的看法:从忽视到对其转为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印象又能促进购买行为。代词能够促使顾客由广告推及自己, 想象自己使用某商品时的场景和使用感, 也能够使广告行文更加简洁, 使其具有网络用语的特点, 因而成为第二大被广告创作者所喜爱的模糊词汇手段。

(三) 各类句法手段的频次分布

由下表可知, 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是最被频繁使用的句法手段, 其百分比高达81.5%。与之相反, 句子的省略结构是最少被使用的句法手段, 其百分比仅为4.9%。这两种手段都有邀请顾客参与、引起思考的功能, 为何在实际使用上却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

一个原因在于从经济和篇幅角度来讲, 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更加节省字数。在本研究语料中, 该类型的句子多为单词句或2-4词句。字数节省, 却完全不妨碍其表达隐藏的深层含义并能够使顾客展开想象。广告业者认为, 在浩瀚的网络广告之中, 顾客吝惜在每一则广告上所花的时间。那些字数越少的广告, 越能引起人们的阅读欲望。相比较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 句子的缺省结构往往只会省略一两个词语, 依然字数很多, 句子较长, 不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所负载的信息量大, 句子的省略结构恰恰是其反例, 故而广告创作者会更加喜爱使用前者。

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两类句法手段的强调效果不同。大多数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字数较少, 可以选用更大的字体, 放在更醒目的位置。王佩指出, 广告标语的字体大小影响顾客对该广告及其品牌的态度:字体越大, 他们越愿意购买某样商品。因此, 单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不仅用字节俭, 而且其使用的大字号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 达到更好的突出强调效果, 特别是当广告内容为商品特质或优点之时, 就广告效果而言, 事半功倍。句子的省略结构字数较多, 句子较长, 字号较小, 即便广告内容在该结构中也有所强调, 强调的效果不如大字号来得直接, 来得引人注目。

四、模糊语在网络英文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一) 正面语用功能

1.吸引顾客注意。

基于O’Guinn, Allen和Semenik的理论, 营销者在网络上宣传的第一要务是吸引买家的注意。 现如今在网络“信息炸弹”的“轰炸”下, 消费者确实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一则广告不能引起顾客的视线的停留, 那么它将会在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适当地使用模糊语言, 特别是模糊的句法手段, 其引人注目的效果将是惊人的。 假设当一个广告阅读者正在在网络上浏览成千上万条冗长无趣的陈述句, 此时跳出的一个提醒其留意生活所缺的小小的疑问句, 一条能够引起了解更多信息欲望的未完成句, 或者几个描述产品品质的大写的单词, 将会脱颖而出, 牢牢抓住顾客的眼球, 模糊的词汇手段亦有如此的语用功能。

2.使行文简洁。

伍铁平教授曾指出, 世界上的东西过于众多, 那么语言就要用最少的词传达最多的信息, 以避免冗余。 长久以来, 避免辞藻堆砌、语句冗长, 达到使广告“simple, stupid” (即所谓的“KISS”原则, 引自冯丽霞和屈阳, 2008) 是广告创作者必须遵守的一条“铁律”。即使到了新的时期, 新的媒体, 该条原则也同样适用, 因为人们通常不会花很长的时间浏览某一网页, 而浏览广告的时间则更短 (O’Guinn, Allen和Semenik, 2004) 。 如果一则广告过于冗长, 消费者就很有可能失去读完它的兴趣和耐心, 而其通过广告所了解到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也会是不完整的, 这将不利于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传播。 而使用模糊语言则是缩短句子、增加信息的好方法。

尽量使行文简洁的另一好处是:广告越短, 越有助于其传播, 越有助于其被人们记忆。 在人们实施购买行为之前, 他们会凭借先前的经验和记忆搜寻符合需求的商品, 如果一则产品广告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 那么它被人们寻找和购买的机会将会增加。 研究表明, 如果一则广告的句长超过八个单词, 人们回想起该广告的能力将会显著下降 (O’Guinn, Allen和Semenik, 2004) 。 因此, 简短的广告语更会被人们记忆, 而该记忆也会被“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中直至其有购买欲望, 该记忆甚至能停留更长久以帮助品牌培养长期顾客。

3.有助于维系与顾客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企业—个人关系有助于成功交易的达成, 适当使用模糊语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维系该人际关系:

(1) 营造随意、不拘束的氛围。 Channell指出, 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与谈话的正式程度呈负相关, 即谈话越正式, 越需要给出精确的信息, 越较少使用模糊语。 如果进行交谈的两人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则会大量使用模糊的语言。 商家力图创造这样一种随意的氛围, 与其潜在顾客做朋友。 他们试图告诉顾客:请听我所说, 因为我是关心爱护你的好友, 而绝非令人厌恶的、缺乏人情味的商人。

(2) 帮助商家与顾客交友。 如前所述, 模糊语不仅能够帮助广告者营造友好的氛围, 而且能够切实帮助卖家与买家之间成为朋友。 例如人称代词“you”和“we”的使用可以使陈述变得礼貌, 如果去掉这两个词, 那么广告会马上变得粗俗, 显得商家为了急于挣钱而逼迫消费者消费。 频繁提到“you”和“we”可以给顾客这样一种感觉:商家会总是把顾客记挂心上的, 而如果他们有什么烦恼, 商家总是那个可以依靠、可以寻求帮助的忠实伙伴。 由此, 商家与顾客之间可以形成一条密切的纽带, 而商家所言也可尽信, 因为没有人是会害自己的朋友的。

(3) 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适当使用模糊语可以缓和语气, 使陈述更加客观、符合现实, 这有助于公司传达这样一条理念:员工是心怀科学、严谨和实用的态度开发、制作、宣传产品的。 另外, 商家与顾客交友的努力是一个公司仁爱、有责任心的体现。 所有这一切可以构成对顾客情感上的吸引力, 并且使他们相信, 这样一个公司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是优质的, 并且是以顾客为导向的。

(二) 负面语用功能

1.误导顾客。

不恰当的模糊语使用将会误导顾客, 仍需注意的是, 此处的“误导”与欺骗顾客还是应有所甄别的, 因为广告中的核心内容是真实有效的。 “误导”的部分是被模糊语模糊化的部分, 如模糊语造成的模糊边界、多重意义, 或其引出的其他因素导致顾客的误读。 我们来看邢继平给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航空公司发布了一则广告告诉人们他们提供 “direct flight between Glasgow and Paris”, 许多顾客认为“direct”是“中途不停的、直达的”的意思, 因而选择购买该机票, 却发现他们的飞机在伯明翰停留了。 英国航空公司给出的解释是“direct”是指“距离短”之意。 由此, 一词多义引发了一场纠纷。

2.显得陈旧、空洞, 缺乏深意。

许多模糊词, 如“good”, “great” 和“superior”的意义过于笼统, 以至于没有给顾客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 然而, 许多广告新手习惯滥用这类“大词”, 反而使自己创作的广告变得陈词滥调, 不具吸引力。 如:

Giftn Gadget.com , great prices , great services , same day shipping. (www.Giftn Gadget.com)

虽然使用平行结构能够使得句子整洁有力, 但过多地使用“great”一词并不能使顾客了解价格究竟有多么吸引人, 或服务有多么优良, 反而给人一种商家并没有什么具体、新鲜的特点可说, 才不断重复使用“great”一词敷衍的感觉。 这样的广告反而会使消费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五、结语

本研究发现, 网络英文广告中大量使用模糊语, 相比之下, 模糊的词汇手段比模糊的句法手段更被广告创作者青睐。 在模糊的词汇手段中, 形容词和代词较多被使用;在模糊的句法手段中, 词或词组独立成句结构较多被使用。 模糊语在广告中的正面语用效果包括吸引顾客注意, 使行文简洁, 帮助商家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负面语用效果包括误导顾客和有时使行文显得陈旧空洞。

参考文献

[1]冯丽霞, 屈阳.论广告英语的KISS原则的有效实现[J].商场现代化, 2008 (26) .

[2]廖东红.论英汉广告语言的模糊修辞美[J].新余高专学报, 2005, 10 (4) .

[3]王沛.广告心理效果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王詠, 管益杰.现代广告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邢继平.论广告中的模糊语义[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 (3) .

[7]杨梅.旅游广告语用词的模糊性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08, 22 (4) .

[8]钟守满, 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0 (3) .

[9]Channell Joanna, 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O’Guinn Thomas C., Allen Chris T., Semenik Richard J.Adverting and Integrated Brand Promotion.3rd ed[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聊天语 第11篇

关键词: 网络语言、语码转换、认知理据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码转换研究” 项目编号:2015YS16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及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交际媒体,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方便、自由、经济而广受人们欢迎。而网络语言是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互相交流沟通的语言新形式,其简洁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从诞生时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并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语言学”。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将过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电子媒体转变成为非直面的人际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相较于报纸、电视等媒体语言,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更为常见。研究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一、网络语言学

网络语言学是一门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周海中(2000)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及定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引起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克里斯特尔(2011)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演化现象、实际案例及网络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语言学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的有机融合,研究者们的前期研究偏重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是指一种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兩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现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社会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和社会的问题,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变异、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不同社会、社团语言使用的差异。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从言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角度研究语码转换,以帮助理解人们在做出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1]。

三、网络语言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有与一般文体语码转换的特性,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简约性、视觉性和游戏性。网络语言是用语交际的键盘语言,快捷、简便、字母化是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现象的重要基础。网络语言中英语码转换的类型可分为在以中文为主的语言中使用个别英语、用英语字母或数字来实现语码转换。

3.1 英汉语码转换

通常情况下,中英语码转换是以汉语为主体语言,使用少数的英语语码来实现语码转换,如:“我好happy”,“有事call我”。

3.2 英语字母语码转换

以英文的首字母或英文单词中某两三个重要字母构成的一些缩略语,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常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如:“btw:by the way”,“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3.3 数字语码转换

数字语码转换主要表现为数字通常是英文单词的谐音,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F2F (face to face)。

四、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连。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也是社会社会规则、文化、经验等因素下的产物,属于认知体系。

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会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内在心境,对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变换,采用适当的策略完成交际任务[4]。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语言或符号的意义,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衡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定位合适的交际方式和表达形式,而言语交际的接受则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自己的心理判断去理解言语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带有明确的心理动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亲近或疏远对方的目的,以语言靠拢为内在动机的语码转换有利于语言趋同,反之,以语言背离为心理依据的语码转换就会产生语言趋异。在网络语言中,交际者使用语言认同度高的英语表达可以达到使交际气氛更融洽和拉近与交际对象关系的目的[4]。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而不同种族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又推动网络语言向更加的丰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需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研究以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内在动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归纳网络语言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参考文献:

[1] 魏在江. 电子语篇中的语码现象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2] Auer, J.C.P. 1984. On the Meaning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C]. In J.C. Auer and A. Diluzio(eds.), Interpretative Sociolinguistics:Migrants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P 87-108.

[3] 吕黛蓉,从功能语言学 角度看语码转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系统浅析 第12篇

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代表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以前接触的语言实训室都是基于模拟信号的系统, 就像我们以前应用的卡式录音机, 模拟手机等等。长期以来, 模拟型号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模拟产品的功能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多变的需求。以语言实训室为例, 传统型语言实训室的系统稳定性较差, 音质不理想, 大多数为单声道, 系统功能单一, 教学交互性差, 所有的传统型语言实训室在上课后只能闲置, 没有任何利用的空间。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是建立在网络资料交换的基础上, 将经过A/D转换后的语音资料或音频的数据文件, 通过标准的网络协议, 传送给用户终端, 网络及终端之间的传递, 以符合标准网络协议的命令资料的形式反映, 已达到语言学习的良好音质, 满足教学多样性的需求, 是一种充分合理的组建和利用资源的全新的语言实训室。

二、系统分析

1. 功能设计方面:

传统的语言学习系统主要由主控台、电源箱、教师录音机, 学生机四大部分组成。主控台可细分为操作系统和主控制器两个模块。传统型语言实训室从简单对讲型计算机控制跟读型媒体计算机控制型, 功能设计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和对讲通话等方面。我们熟知的功能有广播教学, 对讲, 监听示范, 讨论等。学生单元的功能基本上依据录音机的功能而设计, 主要是对录音带的操作。这样的功能设计正是基于模拟电路的特点而产生, 几乎不存在互动型。因此传统型语言实训室从功能上应该是教学辅助设备, 为了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训室。表现上是上课结束后, 只能闲置, 无法对学生开放, 设备浪费严重。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是基于网络的系统, 我们知道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 利用率高, 信息传递准确等。数字化系统不仅包含了传统型系统的所有功能, 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应用功能。例如数字化复读、音波比对、视频点播、对谈练习、电子阅览、阅读教材、作业发布、考试测验等等。这些功能的加入不仅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而且也改变了语言实训验室的应用模式, 让语言实训室从单项的语音教学功能变成了多功能的语言、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教室, 还可在课后向学生开放, 接受来自各年级、各语种、各学科的学生同时在此教室内自由学习。

2. 结构设计方面:

传统型语言实训室的核心设备是录音机机芯, 结构设计就是以录音机机芯为主体, 通过各厂家自行定义的电缆将所有学生录音机与教师主录音机相连, 然后再将音源设备 (如录像机, VCD等设备) 的音源信号接入, 构成整个系统。由于机芯本身就是机械结构, 即使是电控机芯, 机械部分也占结构中的90%以上的比例, 由于机芯的机械运动, 震动, 磨损所造成的故障是传统型系统中最常见的问题。又由于产品连接线缆及连接方式均为厂商自定义, 因此产品连接复杂, 故障率高, 用户无法进行维护和维修。而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的核心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传输协议的网络技术, 整个系统几乎没有机械部件, 故不存在机械故障。多媒体网络语音室的数字化系统中, 所有设备都是由标准的网络与计算机设备组成, 与我们常见的计算机局域网设备一样, 它们的高效稳定已被我们所熟知, 所以也确保了产品方面的稳定性。

3. 应用效果方面:

传统语言实训室长期以来一直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着服务。作为教师进行外语教学式的辅助设备, 对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技术实现方式的落后, 至今大多数系统还停留在单声道, 只能表现于语言声音的水平上。同样由于技术实现方式的落后, 传统型系统在课余时间大部分闲置, 成为学校中利用率较差的一种实验室设备。而网络化数字语言实训室在应用效果上与传统型有着明显的区别。数字化本身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应用, 系统不仅仅消除了噪声干扰, 而且音质可达到专业的立体声音质。网络化应用又为系统增加了几十种应用模式。从教师应用上看, 教师对教材的准备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整个过程简单方便。从教材的选择上, 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当于几十所学校所有资料的总和, 教师不再为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而烦恼。基于磁带的变调, 绞带都不再出现。从学生的应用上来看, 学习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教师所带的磁带, 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由点播, 阅读或自习的方式使用校园网上提供的海量资料。多语种, 多年级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共享语音教室。甚至可以利用终端边听音乐边看参考书。从学校实训室建设上来看, 语音教室成为一间真正的语言实训室, 利用率成倍的提高。从另一角度看, 数字化系统相当于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模拟考场、电子听音室等各种实验室合一。另外, 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易维护等都是传统型无法比拟的。

三、结论

网络聊天语范文

网络聊天语范文(精选12篇)网络聊天语 第1篇一、网络语的定义网络对我们来讲已经是比较熟悉的词汇了, 它是新兴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