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精选6篇)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第1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李老师在导入时结合生活实际现在甲型疫情十分严峻,注意防控(出示:甲型疫情的最新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引起学生了解故事的欲望。接着老师以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紧扣文本,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本次教学中,李老师紧抓“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在本句中,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三、注重落实了双基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如:教师教学词语时,利用链接百度资料,充分落实好词语的理解这一块,同时注重教学中的朗读,有初读、再读,抓句子读等。除了充分地读,李老师还重视写。“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许多志愿者纷纷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的倡议书,以姚明为例子,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短短的时间,学生写下了心中的无限感情。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些小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高段的阅读教学重视了词语的落实,只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
时出现环节重复,这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否少了些?
2、这课后的拓展写话(资料是姚明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捐赠骨髓的倡议书)与学习课文内容的链接,与下节课的学习有作用吗?
3、老师架起怎样桥梁,使自己融入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
4、在品读句子时,是否缺少生生间的评价?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
暂是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
暂下边的“日”稍扁
板书设计
爱心
骨肉亲情
台湾青年
大陆(小钱)
血脉亲情代代相传
教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第3篇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 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 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 体会文章情感, 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 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 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 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 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 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 抓住两个“静静地”, 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 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 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 体会到了他的无奈, 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 他需要骨髓, 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 他的生命有了可能, 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 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 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 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 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 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 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 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 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入境, 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 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 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 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 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 挖掘人文内涵,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 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 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 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 植根于学生心中, 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 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 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 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 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 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 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第4篇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抓住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潜能真的很大,原来我还担心会由于课堂容量大,有可能进行不完,但是没想到提前完成了。由此可见课前教学设计真的很重要,但是平时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备课,如果每节课都上成这样就好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第5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是更有意义,人生才更有幸福.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讲述了一个情致淳厚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想教材编写的意图不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认真感悟,学习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从而进一步受到人性美的教育.
教学时:(一)用好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二)超越教材,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
)学时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时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爱心架起生命桥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宝岛台湾,这是我国大陆的杭州。这是台湾海峡。台湾和杭州相距大约有多远?被什么隔断?
生:(比画着)大约千里之遥。
生:被台湾海峡隔断。
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好吗?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什么是生命桥?
生:是怎样跨越海峡的?
二、自由诵读,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课文约3分钟)
生:“生命桥”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给别人延续生命。
生:是靠血脉亲情跨越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大陆青年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钱的生命。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台湾青年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反复品读,体验文本
师:(激动地)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这是因为你们认真读书而获得的。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生自由读课文,作记号,写感受)
师:你们读书可真认真!现在咱们来交流一下感受。
生 :我觉得这句让我感动:“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含苞的花朵”给人是美的感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凋零”是“凋谢、零落”也就是说,这个18岁的青年小钱的生命就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一样,但是还没有开放就要“凋零了”。
师:你认为这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应读出一种凄凉、伤感的语气。
师:小钱如果不得白血病,他可能在做些什么?
生:读书,学习。
师:是呀,小钱十分不幸,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找到了治疗的办法,你知道吗?
生:骨髓移植。
生:老师,这句的后半句应读出有一线希望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血病也不是不治之症。课文中的“唯有”应重读,读出那种幸运的感情来。
师:你能将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钱有希望吗?快速读课文,找出看到希望的句子。
(出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找骨髓不容易。
生:从“辗转”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寻找合适骨髓的艰辛。
生:从“终于”一词表示出寻找到合适的轻松,给人如释重负的感觉。
师:你能将这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幸运”要读得肯定,有力度。“辗转”要读出那种寻找的艰辛。“终于要带着感
动,带着希望的语气。
师:你体会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
师: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是指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生:是指在这同一时刻,大陆青年静静躺在杭州市某医院的病床上,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花莲慈济医院的病床上。
师: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是在怎样得情况下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的?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佘震中摇晃。
师:(播放地震录相)
师: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博士仍然坚定地走进手术室,情况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
46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和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请大家读后汇报交流
生: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句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家人是指和自己有血肉之亲,骨肉相连的人。
师:台湾青年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可以感受到他把小钱看作了什么?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白血病患者在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会破坏身体的抵抗力。如果在24小时内不移植骨髓,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刻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争夺生命。
师:大地震中,他躺在病床上,内心一定不平静,让我们用心贴近这位台湾朋友的心,听听他会想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只要我的付出能延续大陆同胞的生命,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
生:希望李博士能尽快地成功抽取骨髓,自己和医生及早脱离危险地段,也能尽早挽救大陆同胞的生命。
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超越一切。
师: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涓涓流出的是什么?
生:不仅仅是骨髓,更是爱心。
生:是海峡两岸人民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师生配合读(播放〈〈爱的奉献〉〉)。
师:此时此刻,地震还未平息,大地震还在余震中摇晃,但是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师:听外面房屋倒塌的声音,桥梁断裂的声音,但是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看那人们四散逃窜,哭声喊声混作一片,更严重的地震随时都可能爆发,但是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涓涓地流出
师: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赶到了杭州。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结果如何?人家感觉怎么样?
生:结果,小钱得救了。大家兴奋,感动。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和喜悦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生命桥?
生:台湾和大陆之间虽然被台湾海峡间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的生命桥!
生: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来齐读课题,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师:小钱得救了,是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给了他新的生命。现在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生:感谢你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我将以你为榜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生:感谢您!是您的博大爱心,才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我必将你的爱心发扬光大!
师: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生命有限,爱心无限,让我们在感受别人给予我们爱的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并将这份爱心扩大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同学们,近日得我校刘大东同学正经历着不幸,患有严重的肾炎,请你们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共同帮助他,同时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灿烂吧!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
教学反思
一、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课件《中国地图》创设了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愉悦地走进文本。课件《地震录相》能让学生感悟到台湾青年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海峡彼岸的大陆青年小钱的高尚品质;师生配合读时播放的《爱的奉献》乐曲,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景的朗读及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配上音乐渲染,给一种情感流淌的氛围。能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而在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写倡议书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目的是学生在感情人间真情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思考关爱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能够以读为本,学生在读中领悟并引导学生用心贴近这位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的心,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与文本、对话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边毒边悟,形成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个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第6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1.大多数学生对白血病不怎么了解,不知道它到底有怎样的杀伤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
2.在展开话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知道怎么说,但是不会主动举手回答,师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五、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点拨指导,在谈话中理解课文的含义。
七、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导入情景。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
1999年的9月22日,杭州和台湾这两个城市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读完这个故事后很感动,我想同学们也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做好预习六要求。
3.认读生字,组词,相机正音以及补充词汇。
4.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珍贵。
学习难读的句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读的过程中,对于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学生一开始不能很好的读清楚,建议学生多读几遍。)
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理解辗转,通过动作来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让学生表演步履匆匆,注意走路时的表情)
4.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中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理解突如其来,指导这句话的朗读。)
四.小结课文
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题目)课文主要说了哪些人?
生答: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板书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那么文中的小钱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写上自己的理由。
二.感悟课文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围绕小钱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这个话题展开,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预设
(一)认为小钱是不幸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明天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象即将凋零的包含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A.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适当引导学生抓住静静地,苍白,红润,凋零,绽放,唯有这几个词语来解读小钱是不幸的。
师:你见过含苞的花朵吗?(还没有开放的花)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机勃勃,美)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可是小钱的生命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花一般的小钱,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只小船,随时都会被巨浪吞没。
B.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C.带着这样的心情,请你读读这几句话。
(二)认为小钱是幸运的1.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A.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B、骨髓移植对小钱来说是多么重要,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被小钱碰上了,所以他是幸运的。
C、想象一下,当小钱知道有了跟自己匹配的骨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跟刚才悲伤的心情与现在开心的心情比较一下,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当时这场地震夺去了两千多人的生命,可是这位青年并没有受伤,他躺在病床上,等候李博士来抽取骨髓。所以,小钱是幸运的。而且,这位青年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他已经把小钱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3.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中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时候,余震还在侵袭着台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可是事实上呢?
所以,小钱是幸运的。
这里的静静和前面第2自然段中的静静一样吗?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同学们知道吗?其实杭州和台湾的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往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因此,李博士要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奔波才能到杭州,才能为小钱做骨髓移植手术。所以,小钱是幸运的。
5.小钱得救了。
也就是说小钱是幸运的。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是却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其实,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甜丝丝已经预示着这个美好的结局。
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爱心血脉亲情)
全班齐读两遍。
九、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十、作业设计
假设一年后的一天,当健康的小钱个台湾青年相见,那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拿起笔,写下当时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出小钱心中的感激之情。
问题研讨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