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精选8篇)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43~81岁, 平均68.3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3~5分12例, 6~8分18例, 9~12分16例, 13~15分14例。双眼凝视10例, 双侧瞳孔缩小12例, 一侧瞳孔散大6例, 双侧瞳孔散大6例。不同程度偏瘫54例, 四肢瘫8例。高热36例,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21例, 血糖升高37例。出血量15~40mL, 平均25mL。出血破入一侧脑室的48例, 破入双侧侧脑室并引起三、四脑室铸型12例。中线结构移位大于0.5cm者23例, 发病后6~12小时手术52例, 12~24小时手术8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仪定位, 给予患者镇静剂后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 (安科ASA-602) 。带头架行头颅CT轴位扫描 (层距5mm) , 血肿小于30mL者选择丘脑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 血肿大于30mL者选血肿上下1/3处两个靶点, 同时选择近血肿侧侧脑室额角靶点, 精确计算各靶点坐标值。入手术室, 局麻下切开头皮, 颅骨电钻钻孔, 切开硬膜。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穿刺血肿靶点, 见暗红色陈旧性血液流出后, 置入引流管。血肿小于30mL者, 血肿腔中心置一根引流管;血肿大于30mL者, 血肿上下1/3处各置一根引流管。然后调整坐标值, 穿刺额角靶点见血性脑脊液流出后, 置入引流管一根。
1.3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2次自血肿腔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3万单位, 脑室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4万单位, 闭管2小时后开放引流管, 并辅以脱水、补液及对症药物治疗。术后1、3、5、7天复查头颅CT, 血肿消失后拔除引流管。血肿腔引流一般不超过5天, 侧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7天。
2 结果
60例患者中生存51例 (85%) , 其中恢复良好31例 (61%) 、中度残障12例 (24%) 、重度残障6例 (12%) 、植物生存2例 (4%) ;本组死亡9例 (15%) 。
3 讨论
丘脑位置深在, 功能复杂, 周边重要结构多, 出血容易破入脑室。丘脑出血后对内囊的破坏性大, 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丘脑出血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2]。出血破入脑室可直接或间接损伤丘脑下部, 引起不同程度的丘脑下部综合征和脑干损害。刘爱华等[3]认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病死率最高, 壳核出血病死率居中, 脑叶出血病死率最低。因丘脑出血部位特殊, 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损伤大, 在手术进入血肿腔时可使内囊遭到严重破坏, 使患者遗留永久性偏瘫,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死残率高。丘脑血肿位置在脑的深部, 不适用于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4]。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若血肿量小, 病情较轻, 意识清楚未形成梗阻性脑积水的, 生命体征平稳者可行保守治疗。若血肿大于15mL并形成梗阻性脑积水均应手术。对抢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有很大帮助。血肿量越大、脑疝形成、脑室系统铸型者预后差。本组病例出血量15~40mL, 平均25mL。本组死亡9例均为血肿大于30mL、有脑疝形成及脑室系统铸型者。可见出血量大者立体定向手术效果较差, 这与该手术的减压效果慢相关。近年来开展的立体定向技术定位精确, 副损伤小, 可有效清除血肿, 从而减轻丘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有研究表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 其血肿周边水肿明显减轻, 预后改善。关于脑出血手术适应证和时机问题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前相对得到公认的是出血量小、意识清醒、神经功能障碍轻者不需手术, 而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的病例, 手术也无太大帮助。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手术适应证, 临床上除那些濒临死亡及出血性疾病的病例不考虑手术外, 一般情况下无手术禁忌证。而手术时间问题, 虽然理论上血肿清除应越早越好, 但过早手术, 尤其是6小时内手术有引起再出血的风险。手术时机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再出血的风险和能否在术中、术后减少和避免再出血。本组60例病例均在发病后6~24小时内手术, 既避免了再出血又减轻了水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害。手术当中应注意的问题是要首先穿刺血肿,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先穿刺脑室而造成血肿靶点移位而引起的血肿穿刺不精确或失败。采用多靶点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首选治疗方法。因该手术方法能同时引流血肿和脑室内积血, 解除脑组织受压损害及清除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等。可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致残率, 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立体定向多靶点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60例明确高血压病史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有丘脑出血且破入脑室系统的患者进行血肿的单靶点或双靶点穿刺置管引流, 同时对单侧或双侧脑室行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血肿腔、侧脑室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结果:本组生存51例 (85%) , 其中恢复良好31例 (61%) 、中度残障12例 (24%) 、重度残障6例 (12%) 、植物生存2例 (4%) ;本组死亡9例 (15%) 。结论:立体定向多靶点穿刺置管加术后应用尿激酶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血肿排空快, 降颅压效果好, 并发症少, 愈后好。
关键词: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多靶点穿刺
参考文献
[1]陈袆阳, 焦德让.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4) :566-567.
[2]张毅, 毛群, 赵辉, 等.立体定向抽吸辅以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J].天津医药, 2007, 35 (5) :381-382.
[3]刘爱华, 黄玮, 谭源福, 等.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3) :249-251.
[4]谢才兰, 潘军, 卢家璋, 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分型和治疗[J].广东医学, 2007, 28 (2) :246-247.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2篇
【关键词】 微创引流;治疗;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47 patient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Wangtianhua, Wendeng City Jieshi Town Hospital,Weihai,Shando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Methods 47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were treated by the hematoma plus lateral ventricle puncturing and draining the hematoma, and the urokinase was used after operation. Resuits The treatment of 29 cases had notable progress,8 cases had progres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7%.Conclusion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simple, practical and have satisfied effects.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尤其是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血肿或铸型者病死率、致残率更高,对于此类患者过去认为无论行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预后都较差,故不主张手术治疗。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微创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溶解引流的方法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确诊为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47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9-86岁,平均62.5岁。47例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22例,出血量按照多田公式计算约为4-120 ml,平均68ml;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13例,出血量约为10-50 ml,平均30 ml;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者7例,出血量约为10-20 ml;脑皮层区出血破入脑室者5例,出血量约为40-100 ml,平均80 ml。GCS评分为3-7分22例,8-10分19例,11-15分6例。意识状态: 深昏迷22例,中度昏迷19例,浅昏迷6例。双侧瞳孔散大者1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者20例。手术均在超早期或早期实施。超早期手术27例,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小于7h,早期手术20例,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小于48h。
1.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根据CT显示血肿位置或在CT扫描下定位,标记外侧裂和中央沟。以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中心为靶点,按CT实际扫描基线为依据测量血肿中心与头皮的距离并以此作为穿刺深度,避开外侧裂和功能区,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经颅骨后穿过硬脑膜,手动送入血肿中心,接引流管抽吸血肿,缓慢抽吸血肿总量的1/3-1/2,同时接5ml的注射器给予冰盐水进行反复等量冲洗至血肿吸净或冲洗液无明显陈旧血性液体为止,注意抽吸时避免负压过大引起二次出血,然后将5-10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后夹闭引流管并保留3 h后开放引流,一般尿激酶每天应用3次,根据CT监测血肿引流情况连用2-5天。出血以丘脑和脑实质为主的采用单纯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保留冲洗,出血以脑室为主的再加侧脑室穿刺引流,必要时行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进行辅助引流。根据CT复查血肿吸收情况和腰椎穿刺确认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拔除引流管。术后注意保持血压和颅内压的稳定,防止血压过高造成再出血和过低导致脑灌流不足。所有病例均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降低基础血压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按1995年全国脑卒中患者评分标准判定,本组病例出院时显著进步29例(61.7%),进步8例(20.0%),3例无变化(7.5%),死亡7例(17.5%) ,总有效率为78.7%。7例死亡病例中,其中3例术后血压无法控制再出血而死亡,2例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缺氧和继发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形成的血肿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引起恶性颅内高压,最终形成脑疝死亡。理论上若能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减少或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及时复位,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重新通畅就能降低死亡率。因此尽早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恢复脑室功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2]。研究证实脑出血常在发病后 20-30 min后会自行停止,形成血肿,发病6-7h后由于血块释放出来的凝血酶引起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组织学改变,使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8-24h为脑积水进行性加重,同时因脑室内形成血肿后迅速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导致恶性颅内高压及脑疝形成[3]。因此颅内血肿清除越早由血肿引起的脑水肿、 脑缺氧、脑坏死等继发性损害越小,“半暗带”的神经功能就越能得到早期保护,使功能恢复越快[4]。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意见,方法较多,效果不一。我们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该类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78.7%。早期进行血肿引流,可以及时的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继发性脑水肿,从而解除对脑室的压迫,促进脑脊液循环的恢复。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可以使血块溶解更易于引流,辅以等量冰盐水冲洗一方面可以降低局部温度是局部血管收缩止血,另一方面降低粘稠度易于引流,同时等量盐水置换能够保持颅内压稳定,避免了因血肿立即清除后血肿壁塌陷所致负压引起再出血的可能性。经过以上病例观察,我们认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容易掌握,定位准确,并发症少,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周永胜,曹浩,张业斌,等.超早期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中国基层医药,2005,1200:1528.
[3]史飞,杨志刚,樊卫忠等.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显微外科治疗.临床急诊杂志.2008,9(5):308-309.
[4]侯为民,刘文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J]. 医师进修杂志 (外科版) 2004, 27( 1): 37.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3篇
关键词:脑室引流,腰穿,丘脑出血,梗阻性脑积水
二年来,我科应用脑室引流联合腰穿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并梗阻性脑积水,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科2年来经微创脑室引流联合腰穿治疗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9例;年龄40~82岁,平均56岁。13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有2例是第2次出血。入院距出血时间:<6h5例,6~24h11例。入院意识状态:意识模糊7例,浅昏迷5例,昏迷4例。无偏瘫3例,轻偏瘫8例,完全偏瘫5例。单侧病理反射阳性8例,双侧病理反射阳性3例。GCS评分13~15分3例,8~12分9例,5~7分4例。
1.1.1 出血部位:头部CT扫描,本组16例丘脑出血,其中外侧型出血4例,内侧型出血9例,全丘脑型出血3例。
1.1.2 手术距发病时间发病6h内5例,6h~24h10例,24~48h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在病房专设的微创手术间,以发迹后中线旁开各2cm为穿刺点,瞄准两侧外耳道假想连线中点,用YL-1型微创穿刺针行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针长度选择6.5cm。如果是外侧型或全丘脑型,血肿量大于10m L,内囊破坏,三脑室受压明显,患者已偏瘫或意识障碍明显者,应加作丘脑局部穿刺清除血肿。丘脑局部穿刺前必须经CT定位确认,以保证准确无误。我们选择两点垂直定向穿刺法[1]。
1.2.2 术后处理
术后脑室积血仅用含2万单位尿激酶的盐水2m L液化,4h后畅管引流(病情加重可提前),引流管出口高度置于外耳道平面上方10~15cm左右。丘脑局部引流管早期行低位引流,待有脑脊液流出后抬高引流管出口高度,同脑室引流管。每日冲洗2~3次,更换引流袋。术后第3天开始,每两天复查CT了解丘脑局部及脑室系统通畅情况,丘脑局部血肿大部分清除后即拔除局部穿刺针。第3~4天确认脑室压力不高的前提下行腰椎穿刺术,要谨防枕骨大孔疝发生。最后经CT判定脑室系统通畅,即可关闭脑室引流管观察1d,如果病人无不适,应尽早拔除脑室穿刺针,并适当加用脱水药,待脑水肿高峰过后,常规腰穿至脑脊液黄变或清亮,以防后期脑积水。同时应早期加用抗菌素、尼莫地平及奥美拉唑等以防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并防治水、电解质紊乱等。
1.2.3拔针时间
术后3~9d,平均5d。
1.2.4 疗效判断标准[2]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能自理;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在18%以上;死亡。
2 结果
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2例,无变化或恶化2例。
3 讨论
丘脑出血(thalamus hemorrhage)是自发性脑出血中病情病情最的腔,且经一定的时间才能使腋窝皮肤温度升高达到体内的温度,通过测量腋窝皮肤的温度来反映机体核心体温的平均温度。有关腋下的测温时间各医学书籍有不同要求,有5~10min[2]、8~10min[3]和10min[4],有关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报道不一[6~7]。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腋下测温5min、7min和10min所得温度之间均有显著相差,表明5min和7min作为腋下测温时间还不够,所测温度不能反映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10min和13min所测得温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腋下测温时水银的高度取决于腋下人工密闭腔经一定时间达到的相对恒定温度,此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此温度可以反映人体核心体温的平均温度。由于本文实验的对象均为健康个体,所以实验结果不受病理因素的影响。根据本实验结果,腋下10min所测的温度可以反映机体核心体温的平均温度,因此腋下测温时体温计夹持的时间应以10min为宜。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3~204.
[2]潘纯媚.最新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3]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7.
[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107.
[5]何国平,喻坚.实用护理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
[6]彭敏.腋下体温测量时间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护理,2008,5(9):124.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外科治疗 第4篇
1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62例, 女58例;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56岁。入院时血压:收缩压140~216mmHg, 平均172mmHg;舒张压90~164mmHg, 平均114mmHg。剧烈头疼17人, 呕吐49人, 偏瘫76人, 抽搐23人, 失语34人, 意识障碍78人其中浅昏迷37人、深昏迷28人、小脑幕切迹疝13人。
1.2 出血部位
基底节64例占53.3%, 丘脑12例, 颞顶部8例, 颞枕部6例, 额顶部6例, 尾状核12例, 单纯脑室出血12例。其中血肿破入单侧脑室45例占37.5%, 双侧脑室及三四脑室铸型75例占62.5%。
1.3 治疗方法
开颅血肿清除术42例, 其中后颅凹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术9例。血肿清除术加脑室外引流术33例。CT定位血肿内置管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术28例。单纯脑室外引流17例。治疗方法选择: (1) 血肿量超过30mL者66例, 中线结构明显偏移, 出血主要在脑室系统, 尤其在四脑室且血肿压迫脑干者入院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可见脑脊液流入血肿腔者置管引流, 未与脑室相通者不可强行进入脑室, 有脑室系统铸型怀疑有脑脊液梗阻者同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 (2) 血肿量大于10mL小于30mL者37例, 中线结构偏移不明显者行CT定位血肿腔内置管引流加脑室外引流; (3) 血肿小于10mL者17例或单纯脑室内出血行双侧额角脑室外引流术, 术中脑室冲洗。脑室外引流管术后早期3~5天行腰穿放液, 1次/天。
1.4 注意事项
(1) 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止血要彻底可靠, 用手术显微镜或照明吸引设备, 准确、可靠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引流管冲洗及注入尿激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3) 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白细胞数均有增高, 要腰穿放液。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加用鞘内注射[2]。
1.5 愈后
全部病例中, 优:神清语利,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可正常生活, 27例占22.5%;良:神清语利, 四肢轻偏瘫, 能生活自理, 44例占36.7%;差:神清言语表达欠佳, 四肢偏瘫, 生活不能自理, 18例占15.0%;未醒4例占3.3%, 死亡27例占22.5%, 其中脑实质内血肿大于30mL者死亡25例。由此可见2/3以上的病人能够存活, 脑实质内血肿量越大, 脑实质破坏程度越严重, 中线结构移位就越明显, 发生脑疝的机会就越多, 死亡率越高。当实质内血肿量超过30mL时, 死亡率可增加一倍。
2讨论
继发性脑室出血约占脑室系统出血的93%,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最常见, 其临床症状也最重[1]。这是因为一般脑出血对脑组织重要结构的破坏及占位、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的基础上再加上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脑室系统梗阻, 脑室急剧膨胀, 颅内压剧升, 脑疝形成。另外三脑室、四脑室的血肿直接压迫脑干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因此针对每一例原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120例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42例其中包括9例四脑室血肿清除术, 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33例;CT定位血肿内置管引流加脑室外引流28例;单纯脑室外引流17例。全部病例于术后3~5天行腰穿放液, 促进脑脊液循环通畅。
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认识基本一致, 主张应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Kaneko等报道, 一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1例血肿扩大, 其中3小时之内占36%, 3小时之后仅占11%, 所以我们认为手术时间的选择以出血后3~7小时之内为佳, 早期清除血肿可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压迫, 阻断血肿及血浆产物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3]。
早期血肿清除、血肿内引流及脑室外引流确实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有助于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有助于血肿周围半影区脑组织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 提高愈后级别。
持续双侧脑室外引流能引流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减, 轻脑水肿特别是有脑脊液梗阻者。同时应用尿激酶脑室内注入, 可较快清除脑室内积血, 恢复脑脊液循环。脑室引流术不仅能缓解脑积水, 降低颅内压, 打断颅内压增加的恶性循环。还能引流脑室内积血, 加速脑水肿减轻, 间接引流脑实质内血肿, 减少血肿及血性脑脊液吸收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另外脑室引流术的应用避免了用脱水剂带来的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4,5], 从而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病死率, 故预后较佳。
早期腰穿放液有利于脑脊液循环通畅, 加快脑室系统内血液吸收, 降低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本组120例, 死亡27例, 占22.5%。较文献报道为低。无一例发生梗阻性脑积水。
脑出血破入脑室后, 治疗途径增多。另外脑室内血液吸收较快。我们观察三四脑室铸型的病例存活者一般5~7天即可恢复脑脊液循环。在脑脊液的冲洗下血液吸收更快。影响预后的原因: (1) 血肿量的大小。 (2) 是否脑疝及发生的时间。 (3) 年龄。 (4) 有无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691-692.
[2]郑兵川.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3) :3396-3397.
[3]Hickenbottom SL, Grotta JC, Stroug R, et.al.Nuclear factor-kappaB.andcell death afeer experimental in tracehral.hemorrhare.in rats[J].Stroke, 1999, 30 (11) :2472-2478.
[4]陈大普.联合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杂志, 2007, 10 (1) :48-50.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分析 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颅内出血,脑积水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 orrhage and broke into the ventricles of the brain)是属于自发性脑室出血的范畴,而高血压被认为是主要病因[1]。自从CT应用于临床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现率大大提高。该疾病发病常较急、较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颇高,神经科医生都相当重视该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其救治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对该疾病的救治,众多医生们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更好更有效的救治这类患者,并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现将我院2004.1.1~2009.6.30收治的252例继发性脑室出血的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临床资料来源于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手术组病例来源于神经外科,保守组病例来源于同期神经内科。根据手术与保守分为两大组。
1.1.1 研究对象
手术组男65例,女53例,年龄48~69岁,平均61.3岁;保守组男76例,女58例,年龄51~73岁,平均63.2岁。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
1.1.2 病例入选标准
(1)血肿原发部位: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2)原发血肿量40~80 m L;(3)脑室内积血:按G raeb评分≥5分;(4)排除颅内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1.1.3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意识障碍97例,言语不利23例,头痛32例,恶心呕吐86例,癫痫发作27例。体检颈抵抗82例,一侧或两侧病理征阳性96例,瞳孔改变59例,肢体瘫痪187例,闭锁综合征1例。病程2 h~1 d,平均8 h。入院时均有血压增高。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219例,病程3~17年,平均(6.0±2.1)年。
1.1.4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基底节出血161例,丘脑出血91例,均破入脑室。按多田公式计算,手术组平均原发血肿量(48.60±5.72)m L,保守组组平均原发血肿量(47.20±6.51)m L;脑室内积血按G raeb评分,手术组(7.10±2.12)分,保守组(6.90±3.21)分。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CT测量血肿量与脑室内积血G raeb评分如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组
行小骨窗开颅颅内血肿清除、血肿残腔外引流与侧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外引流联合术,术后予以防治感染、脱水、止血及其它对症治疗。
1.2.2 保守治疗组
予以止血、脱水、能量支持、营养神经、防治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血肿消除时间(治疗后3 d内常规复查头CT,1周后每5~7 d复查一次)、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与颅内、呼吸道、泌尿系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对出院后随访1年的疗效(以预后G O S评分为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表示。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个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个样本率或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组与保守组的疗效比较(表2)
2.2 手术组与保守组的平均血肿消除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表3)
2.3 手术组与保守组发生脑积水情况比较(表4)
2.4 手术组与保守组治疗后其它并发症比较(表5)
手术组118例,死亡16例,病死率13.6%;保守组134例,死亡59例,病死率44.0%。对比两组颅内血肿消除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表3)。两组治疗后(包括出院后随访1年),发生脑积水情况对比(表4),结果显示手术组脑积水的并发率较保守组明显降低。两组其它并发症对比(表5),手术组住院期间的发生率39.1%,保守组的发生率68.7%,手术组明显低于保守组。治疗后随访1年,两组预后按G O S评分比较(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大约占1/3,但其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更是凶险。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极为重要。许多国内文献报道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保守或手术治疗,认为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不会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但发现这些文献中在对病例的选择时,未分轻重、类型等,故结论有待进一步考究。近年来,国内外众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对比,认为对符合手术指征且可耐受手术的患者仍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尽早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刺激,利于病情的恢复;而对病情较轻的或病危或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则以保守治疗为主。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选择、手术方式等尚无统一意见。
3.1 病理生理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类。严重的脑出血由于急性脑膨胀引起脑疝和机械性压迫导致脑局部循环障碍,故而引起严重的脑水肿,加上血肿分解产物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使血肿周围脑组织由近及远的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2]。红细胞溶解(出血后3~5 d)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是脑水肿形成、脑组织进一步被破坏的另一机制。由于破入脑室的积血块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急剧扩张,颅内压骤升,又加重了脑的缺血、缺氧。同时脑室出血压迫脑室周围血管结构,加上颅内压增高和脑血管痉挛等综合因素,极易引起脑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中的神经元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而这些正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最直接原因[3]。本组死亡患者未行尸检,但根据头CT检查可见严重脑组织缺血缺氧征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描述。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总的来说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3.2.1 保守治疗
适应症:(1)脑内原发出血灶量小(幕上血肿<30 m L,幕下血肿<10 m L)、脑室内积血少(仅部分脑室内积血);(2)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3)不耐受手术者。常规予以止血、脱水、能量支持、营养神经,必要时予以防治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处理。
3.2.2 手术治疗
适应症:(1)脑内原发出血灶量较大(幕上血肿≥30 m L,幕下血肿≥10 m L);(2)脑室内积血铸型,或脑室内积血虽少但已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者;(3)脑疝早期经治疗后好转者[4]。
3.2.3 手术方式的选择
尽早清除积血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手术的原则就是尽早清除脑实质和脑室内积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1)开颅血肿清除(包括小骨窗或大骨瓣开颅)、血肿残腔外引流术;(2)原发灶血肿立体定向穿刺尿激酶溶解外引流术;(3)内窥镜下血肿清除术;(4)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持续外引流术。各种手术方式均有优缺点:(1)传统大骨瓣开颅暴露好,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充分,但损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2)小骨窗开颅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简单迅速,但需要良好的手术照明;(3)内窥镜下视野不清,止血困难;(4)血肿立体定向穿刺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手术创伤小、简单迅速,但血肿清除不全,无法充分止血,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5]。
单纯原发血肿清除引流虽然对清除脑室内积血有一定的作用,但引流不完全,特别是Ⅲ、Ⅳ脑室引流效果较差,而第Ⅲ、Ⅳ脑室积血铸型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6,7]。单纯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可直接引出脑室内积血,而原发血肿则可通过血肿破入脑室的裂孔,在尿激酶的溶解作用和脑脊液的冲击作用下,液化的血肿随着脑搏动进入压力较低的脑室,从而达到间接引流原发血肿的目的,可用于原发血肿未达手术指征而脑室内积血铸型的患者。原发血肿清除后和侧脑室双路引流一方面分别引流脑实质内剩余血肿和脑室积血;同时另一方面因脑实质内血肿可通过脑室破口与脑室相通,脑室内血液刺激脉络丛分泌大量脑脊液,在脑脊液冲击和脑血管搏动的影响下,血肿液化加速,易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脑室内,通过双路引流就易于及时清除血肿和积血。脑室外引流不仅能够清除脑室积血,引流脑实质内血肿,减轻血肿的局部剌激和压迫作用及血块吸收引起的发热等反应,还可监测颅内压,指导治疗。同时,脑室外引流还可以降低脑室内压力,有利于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缓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减少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并减轻脑室扩张及脑室壁和室壁下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术后可予以尿激酶冲洗引流管,进一步加快脑内积血的清除。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血肿腔外引流与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持续外引流联合的手术方式,可以尽量弥补各种方式的不足之处,通过临床实践,已取得良好疗效。
3.3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死亡率非常高,据国内文献报道其死亡率为50%~70%[8],而LITTLE等报道其死亡率可高达83.3%[9]。本组患者中共死亡75例,死亡率约30%。
疗效:治疗结果根据随访1年后的预后G O 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状态和死亡。两组治疗结果如表2,两组差异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保守组。保守治疗组死亡率约44.0%,手术组死亡率约13.6%,手术组明显低于保守组。
脑积水是继发性脑室内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50%以上[10]。联合手术可以有效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本组保守治疗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为49.2%,手术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仅为14.4%,两组差异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组。从中可以看出其脑积水的发生率与治疗手段的选择关系密切,手术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由于手术可以尽量清除脑内血肿,故手术组平均血肿消除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保守组。而且由于血肿消除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病情恢复快,手术组除了颅内感染与脑脊液漏,其余并发症均少于保守组(表5)。
笔者认为保守治疗的疗效较差的原因可能是:(1)血肿压迫脑组织的作用无法及时解除;(2)血肿的分解产物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3)脑积水对病情恢复的影响。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血肿残腔外引流与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持续外引流的联合手术方式可以及时有效地清除脑内积血,加快脑内血肿清除速度,手术简单迅速、创伤小,术后脑内血肿完全消除时间短,并能有效减少脑积水的发生。手术解除了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了血肿分解产物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利于术后病情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明显。故笔者认为有手术指针且无手术绝对禁忌症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应尽早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血肿残腔外引流与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持续外引流联合术;病情轻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予以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谦学,胨坚,王国安,等.第四脑室出血扩张与预后关系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35(2).[1]CH EN QX,DONG J,W ANG G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Fourth expansion and prognosis of int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J].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97,35(2).Chinese
[2]H LAEY EC,LEVY DE,BROTE TG.Urgent therapy for stroke,part;piolt study of issue plassnm ogen activator adm inistrored91-180 m inutesform onset[J].Stroke,1992,23:641.
[3]李善泉,戴炯,徐斌斌,等.脑室出血中血块与脑室体积变化及病理改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5.[3]LI SQ,DAI J,XU BB,et al.Int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 withventricular volum e changes in the blood clot and pathologicalchanges[J].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 ental Diseases,2001,27(5):35.Chinese
[4]刘玉光,李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M].临床神经外科学(第2版):397-419.[4]LIU YG,LI Y.Spontaneous int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M].Clin-ical Neurosurgery,7th ed:397-419.Chinese
[5]周全,肖绍文,等.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研究[J].微创医学,2006,1(4):245-248.[5]ZH OU Q,XIAO SW,et al.M icrosurgical treatm ent of sm all bonewindow application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 orrhage[J].M ini-m ally Invasive M edicine,2006,1(4):245-248.Chinese
[6]TODO T,USUI M,TAKAKURA K.Treatm ent of severe intra-ventrieular hem orrhage by intraventrieular infusion of urokinase[J].J Neruosury,1991,74(2):81-86.
[7]许宏伟,唐北沙,杨期东,等.双侧脑室置管交替引流家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2(4):223-225.[7]XU H W,TANG BS,YANG QD,et al.Alternating two-ventriclecatheter drainage plus lum bar punctur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replacem ent at hom e treatm ent of severe int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J].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99,32(4):223-225.Chinese
[8]刘志江,叶自力,曾中博,等,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微创治疗[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6):863.[8]LIU ZJ,YE ZL,ZENG ZB,et al.M inim ally invasive treatm ent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 orrhage rupturing into ventricle[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 estern M edicine,2003,4(6):863.Chinese
[9]LITTLE JR.Intrraventricular hem orrhage in adults[J].Surge Neu-roi,1997,22(3):822.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6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6例,女性30例;年龄19~82岁,平均50岁;病因分类:高血压脑出血54例,烟雾病23例,脑血管畸形12例,动脉瘤7例。
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多以突发头疼、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起病,病情进展迅速,较短时间内可出现意识障碍。入院时以GC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GCS评分11~15分36例,GCS评分7~10分46分,GCS评分3~6分14例。
影像学检查96例患者均经急诊头颅CT确诊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内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5~55ml,平均24ml,出血部位为单纯丘脑出血49例,脑干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21例,颞叶出血11例,其中破入一侧脑室33例,双侧脑室42例,合并第三、四脑室21例。
病例选择标准46例患者为脑内出血量约在30ml以上并破入脑室,采用小骨窗开颅联合脑室外引流并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治疗;50例患者为脑内出血量约在30ml以下并破入脑室,采用脑室穿刺外引流并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治疗;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必要时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腰椎穿刺治疗。
1.2 手术方法
1.2.1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
全麻达成后在耳屏上1~2 cm做一长约6 cm的弧形切口,于耳廓上方做一大小约3×3cm2的小骨窗,在颞中回切开皮层,直达血肿,并清除大部分血肿,如术中见有脑脊液流出,可顺着脑脊液流出道清除同侧侧脑室内血肿,并置脑室外引流管于侧脑室内,术后注射尿激酶溶解残留血肿。如对侧侧脑室铸型者,可采用额角穿刺,于发际内中线旁开各2 cm处为穿刺点,垂直两耳道假想连线穿刺留置脑室外引流管。
1.2.2 脑室外引流术
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根据头颅CT显示,可行单侧或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手术中缓慢地引流脑脊液和脑室内积血,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术中用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术后处理术后自脑室外引流管注入1~2万U尿激酶[1],每天1~2次,闭管2h后放开引流。同时辅以脱水、补液、预防颅内感染及脑细胞神经营养等综合治疗。术后5~7d复查头颅CT并拔除引流管,根据脑室内残留积血情况,选择应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5~7d或间断性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治疗。
2 结果
本组96例患者中死亡11例,病死率为11.5%。3例再次出血患者家属不同意手术而死亡,3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颅内感染,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ARDS,1例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导致的DIC。术后存活的85例患者中脑室引流管于术后5~7 d拔除,69例患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于置管后6~7天拔除,23例患者间断行腰椎穿刺术2~7次,平均3次。32例患者经脑脊液检查及病人体征诊断颅内感染,30例患者颅内感染得以控制,2例患者因重度颅内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并根据ADL标准[2]评定治疗结果。小骨窗开颅46例患者中,预后:I级6例(13.04%),Ⅱ级9例(19.57%),III级11例(23.91%),IV级6例(19.57%),V级6例(13.04%),VI级5例(10.87%)。单纯双侧脑室外引流50例患者中,预后:I级6例(12.0%),II级8例(16.0%),Ⅲ级13例(26%)。Ⅳ级10例(20%),V级7例(14%),Ⅵ级6例(12%)。
3 讨论
脑出血破入脑室在临床中较常见,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脑室积血梗阻脑脊液循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急剧扩张,引起急性颅压增高,致使脑干等重要结构受压、移位,同时可引起高热,呼吸衰竭,应急性消化道溃疡等;而出血本身及其产物对脑干和下丘脑没有直接损害,但是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预后难以估计。由于其出血部位较为深在,传统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特别是对年老体弱或有严重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本组通过按照脑内血肿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使病人得适合的治疗手段,不仅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不需要特殊设备,各级医院均可进行。
我们通过对9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总结认为,脑内出血量<30mL,破入单侧或双侧脑室铸型的患者(50例),生命体征尚平稳,应积极采用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由于其在局麻或全麻下均可手术,设备要求简单,有开颅手术条件医院即可进行,对脑组织损害小,而且操作简便,是少量脑内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首选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另外46例患者脑内出血量>30mL,我们根据病人病情及时的进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联合脑室穿刺外引流,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手术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泛,可以有效清除血肿的特点。据相关研究表明[3],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患者死率降低,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对本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分析,我们认为脑出血破入脑室由于血凝块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常常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疝、中枢性高热及癫痫,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4]。尽早解除脑积水,降低颅内压对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尤为重要。故外科手术治疗是以缓解急性脑积水,引流脑室内积血,降低颅内压,术后不加重脑组织损伤为目的,为患者进一步康复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我们可综合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脑内出血量等情况采取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并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治疗。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毅,梁玉峰,从雪枫等.尿激酶引流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9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9.
[3]Teemstra OP,Evers SM,Lodder J,el a1.Stereotaetic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by means of a plasminogen activator: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SICHPA)[J].Stroke,2003,34(4):968-974.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2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5~70岁,平均55.1岁。4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第一次出血。均为脑实质出血后继发破入脑室,其中基底节出血28例,丘脑出血2例,额叶出血2例,血肿量在60 ml以上者5例,30~60 ml者22例,30 ml以下者15例,所有病例第三、四脑室、双侧脑室均有积血。
1.2 临床表现
意识清醒4例,浅昏迷34例,深昏迷4例,单侧瞳孔散大20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去大脑强直2例。
1.3方法
36例患者入院时头颅CT提示双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大,其中29例行出血部位血肿清除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7例行脑室血肿清除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脑室外引流管以2万U尿激酶溶于4 ml生理盐水灌洗,夹闭2 h后开放,每日3次。1周后拔除引流管行腰大池引流术。
2 结果
42例患者中5例死亡,病死率11.9%。术后半年随访:良好5例,生活自理10例,生活部分自理12例,生活不能自理9例,尚处于昏迷状态1例。死因分析:3例死于多系统功能衰竭,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1例死于再出血。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常引起室间孔、导水管梗阻,急性脑积水并发脑疝,危及生命。过去认为脑出血破入脑室预后很差,死亡率高达50%左右[1]。高血压脑室积血的危害主要是脑室中的积血堵塞脑室系统,脑室急剧膨胀,脑压骤然升高,脑深部结构遭受破坏,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及脑干,引起呼吸循环异常等并发症[2,3]。所以,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脑脊液的循环,防止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可迅速降低颅压,有效预防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减轻因脑室扩张和血管痉挛所致的继发性脑损害[3,4,5,6]。由于脑内血肿与脑室相通,尿激酶的局部应用加快了脑内残留血肿清除和脑室内积血廓清的速度,使脑室内积血随脑脊液一起从引流管中清除[7,8,9,10]。为预防中枢感染,笔者所在科室执行脑室外引流管留置常规不超过1周。拔除脑室外引流管后行腰大池引流可通过自然循环途径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避免其滞留于脑室、蛛网膜下隙,防止脑膜粘连,可以有效降低后期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笔者认为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加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可以大大加快清除积血的速度,减少后期并发症,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9例行出血部位血肿清除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7例行脑室血肿清除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42例患者中5例死亡,病死率11.9%。术后半年随访:良好5例,生活自理10例,生活部分自理12例,生活不能自理9例,尚处于昏迷状态1例。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笔者认为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加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可以大大加快清除积血的速度,减少后期并发症。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突发病,双侧脑室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杨术真,李拴德,杨喜民,等.采用CT影像结合徒手体表定位经皮颅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6例.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5):75-76.
[2]韩禅虚,靖大铮.乌芨散治疗脑出血致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疗效观察.天津中医药,1988(1):29-31.
[3]金鑫,高晓远.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与CT(附37例报告).北京医学,1994,16(2):89-92.
[4]高宗良,陈竟,周农.70岁以上老年人脑出血破入脑室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5,30(2):55-57.
[5]陈杨,桂芗湘,田锦勇.脑出血破入脑室预后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6(1):339-341.
[6]高凤霞,白厚祥,倪朝雯,等.脑出血破入脑室40例CT与临床.铁道医学,1996(4):47-49.
[7]喻晓锋,易祥武,陈健美.31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分析.宜春医专学报,1996(2):55-56.
[8]文继荣,郑霞清.35例脑出血破入脑室及其预后.川北医学院学报,1997,12(3):63-64.
[9]张玉太.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急症处理.山西医药杂志,1997,26 (5):77-79.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微创,引流,溶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183例患者中,男101例,女8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9岁,病程1~72小时。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有家族高血压病史112例;有酗酒史者65例,口服抗血栓药物者72例,有糖尿病病史者82例,有肝、肾功能障碍、血小板减低者15例。
1.2 临床GCS评分
患者Glasgow术前评分9~13分有54例,7~8分有47例,4~6分有52例,3分有30例。
1.3头部CT检查
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54例,出血量20~80ml。丘脑出血破入脑室43例,出血量10~30ml。脑叶出血破入脑室38例,出血量20~60ml。小脑出血破入脑室22例,出血量15~20ml。脑干出血破入脑室10例,出血量0.8~2.5ml。脑室内自发出血16例,各脑室均血肿铸型。其中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表现者55例。
1.4 治疗方法
麻醉选择局部麻醉或全麻气管插管。穿刺部位选择头部CT图像上血肿量最大、距离颅骨内板最近处钻孔,放置引流管;经额叶颅骨钻孔,放置脑室外引流管。血肿腔的引流管先行低位引流,脑室内的引流管,可暂抬高10~15cm,以后再根据血肿腔内血肿量和脑脊液的引流量,调整引流管的高度。根据CT复查的结果,决定灌注尿激酶的次数。再辅以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钻孔微创血肿穿刺术、脑室外引流术后,在1~4d内头部CT复查,血肿清除率51~80%77例(42.0%),81~90%51例(27.8%),>90%33例(18.0%),再出血10例(5.4%),未复查头部CT12例(术后不足24小时死亡)。
2.2 预后疗效
术后30天,无功能障碍30例(16.3%);轻微功能障碍32例(17.4%);有明显功能障碍,但能自理42例(22.8%);有意识,但卧床,不能自理53例(28.9%),植物状态8例(4.3%),死亡19例(10.3%).
3 讨论
3.1 钻孔微创手术的优点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铸型后,患者颅内压会迅速增高,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钻孔微创手术在短时间内,快速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及侧脑室,可以立即缓解梗阻性脑积水,降低颅内压力,排除脑室内血肿液化部分,快速缓解病情。因此,高龄、危重患者均适于钻孔微创手术治疗。
3.2 钻孔微创术适应症
钻孔微创手术治疗指征:①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自发脑室出血等部位的出血及其破入脑室的患者,均适于行钻孔微创手术治疗。②CT片见幕上血肿大于30ml,中线结构明显向对侧移位,出血侧侧脑室受压明显;幕下血肿超过10ml,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均需手术治疗。③破入第三、第四脑室血肿铸型,出现急性脑积水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者。④经内科治疗,病情无好转,或病情稳定后又出现恶化或脑疝征象者,需立即手术治疗。⑤患者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伴有血液病、糖尿病、长期酗酒,应慎重手术。本组病例有5例血小板较低者,死亡3例。⑥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破裂出血引起的脑室内出血,在未处理原发病之前,慎用脑室钻孔引流术,易诱发再次出血。
3.3 钻孔微创术时机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分为三期:①超早期手术,发病7小时内手术。②早期手术,发病后1~3天内手术。③延期手术,发病3天后手术。本组183例钻孔微创手术均在发病3天内进行。其中超早期手术128例,从发病到手术时间为1~7小时,再出血11例;早期手术55例,从发病到手术时间为7小时~3天,再出血3例。原则上越早清除血肿越好,但超早期出血凝固不好,有继续出血可能,基于安全,待血肿稳定后,早期用钻孔微创手术治疗则更好。但有些患者来医院时已处于危重状态,手术时机已等不到早期,应立即给予钻孔微创手术。术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及引流液的颜色,判断是否存在再出血。如存在再出血,考虑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3.4 钻孔微创术方式的选择
如颅内血肿量大、中线移位明显,而脑室内血肿量少,且第三、第四脑室无血肿,可行单纯血肿穿刺、注入尿激酶溶血引流;如颅内血肿量少,但脑室内血量多,或第三、第四脑室血肿铸型,可行单纯脑室外引流术;如颅内和脑室内血量均多,第三、第四脑室内血肿铸型,行血肿穿刺、脑室外引流、注入尿激酶溶血引流术;辅助反复多次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治疗。
3.5术后处理
①调控血压:一般可将发病后的血压控制在发病前血压略高一些水平即可;②根据复查头部CT血肿腔及脑室内血量的多少,每日注入尿激酶1—2次,每次1万单位—4万单位,夹闭引流管2~4小时后,打开引流管;③拔管时机:经CT复查后,颅内血肿消失,或血肿明显减少,第三、四脑室通畅,拔出引流管;本组病例中留管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④预防颅内感染:术前、术后常规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但给予尿激酶灌注时,极易出现颅内感染。本组病例中给予尿激酶灌注后出现8例颅内感染,经积极反复腰穿置换脑脊液、鞘内注射有效抗菌素,均痊愈。本组病例颅内感染腰穿及鞘内注射最少3次,最多18次;⑤预防应激性溃疡:脑出血患者术后有一部分会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早期给予抑酸药物,出现时给予冰盐水加正肾胃内灌注,也可以灌注止血药物等;⑥控制肺内感染:昏迷患者常有咳嗽无力、排痰困难,需早期行气管切开,并给与有效的抗菌素;⑦中枢性高热:配备冰毯、冰帽等物理降温设备,较好控制中枢性高热;⑧维持营养:定时血气分析检查,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早进食及静脉补充营养液等。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0.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4.
[3]蒋宇钢.神经外科手术及有创操作常见问题与对策[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45.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