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禽流感研究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禽流感研究范文(精选12篇)

禽流感研究 第1篇

1 禽流感的基本情况

(1)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 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又名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多种病征为特点[1]。该病也可传染给人类。1878年, Porroncito首先在意大利报道该病。1955年Schafer首次证明禽流感病原是A型流感病毒[2]。该病先后传入其他欧洲国家、南美、东南亚、美国及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 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3]。由于AIV抗原性和致病力的易变性及不同血清型毒株间缺乏交叉保护性, 100多年来禽流感在世界各地多次流行, 近来又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流行, 对养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内外学者在禽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 禽流感通常只感染鸟类, 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 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 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2 传播历程

(1) 1900年代早期, 禽流感在意大利被首次确认。1960年1000多只普通燕鸥在南非死亡, 这是第一次发现禽流感引发的高死亡率案例, 属于H5N3型。 (2)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迁徙物种公约工作组公布的技术文件指出, H5N1亚型禽流感的源头来自集中饲养的家禽, 极端的饲养环境造成病毒的变异, 鸟类贸易、滥用疫苗、运输等人类活动也对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有着推动的作用[4]。野外研究显示, 绝大多数罹患禽流感的野生鸟类, 都是在迁徙、越冬和繁殖过程中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有近距离接触的物种, 而那些自始至终远离人类社会的野生鸟类, 即便是水鸟, 并且保持很高的种群密度, 至今仍未有禽流感暴发的报告。 (3) 源自饲养场的病毒感染野生鸟类, 尤其是水鸟, 这使得病毒随着鸟类迁徙而发生扩散。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东亚暴发的禽流感被认为验证了候鸟传播病毒的假设:疫症先在韩国南部, 候鸟的中途站出现, 然后途经香港, 最后到达越南。由于香港相对卫生环境较好, 以及先前已具有对付疫症的经验, 病症并未有在当地造成大规模暴发。但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越南, 不单使禽鸟死亡, 还对人类造成影响。至2004年1月底已有接近20人死亡。然而鸟类学者则指出, 根据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规律, 早在每年的11月末到12月初候鸟就已经基本完成从北向南的迁徙, 此前在香港进行的无线电定位跟踪研究也显示, 在仲冬季节几乎没有鸟类迁飞的活动[5]。另据观测, 绝大部分水鸟的越冬地位于北纬20度以北地区, 只有白眉鸭和针尾鸭会迁至越南, 然而其过境时间却在12月初。鸟类学者普遍认为从时间和空间上, 2003年底暴发的禽流感与候鸟迁徙并无重叠, 故此大部分鸟类学者并不认同候鸟传播病毒的说法。 (4) 被指传播禽流感病毒的不仅仅是候鸟, 据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届非欧亚迁徙性水鸟保护协定缔约国大会公报指出, 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途径除了候鸟的迁徙外, 还有牲畜的运输、家禽和笼鸟运输、与这行业相关的活动、合法或非法的鸟类贸易以及人类的交通[6]。 (5) 在家禽中鸭、鹅一旦受到感染, 抗病能力比较高之余, 病发后的生存机会也很高。然而, 鸡只对流感病毒非常敏感, 一旦受到感染的话, 不单止传播得快, 而且染病的鸡很快就会死亡。农民过去一般称这种现象为“发鸡瘟”, 并未有特别留意背后的原因或病发的机制, 直到出现禽流感经动物向人传播并至死的病例后, 人们才开始关注禽流感。目前人们应对禽流感的主要手段, 是对染病以及可能染病的家禽集体屠杀后进行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以免病毒积累, 并进而影响人类。 (6)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中, 也有媒体指出禽流感病毒源自野生鸟类并传播至饲养场, 进而传给人类。建议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 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在扑杀家禽之外对迁徙的候鸟进行扑杀, 但这种说法并未获得鸟类学者的认可, 扑杀候鸟的建议更招致环保团体的反对[7]。

3 症状体征

3.1 潜伏期

尚未有准确报道。目前估计在7d以内, 一般为1~3d。

3.2 临床症状

H5N1病毒感染者多呈急性起病, 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为发热, 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 热程1~7d, 一般为3~4d, 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多数轻症病例预后良好[8]。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致死亡。治疗中若体温持续超过39℃, 需警惕重症倾向。H7N7感染者症状较轻, 大多数患者可出现眼结膜炎, 少数患者伴有温和的流感样症状[9]。H9N2感染者仅引起一过性的流感症状, 尚无死亡病例报道。

3.3 体征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3.4 并发症

多数轻症病例预后良好, 且不留后遗症。某些病例 (特别是H5N1感染者) 病情发展迅速, 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可导致死亡。1997年香港18例病人中有8例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4例出现重症肺炎, 给予呼吸支持后最终痊愈。6例病人监护后仍死于各种并发症[10]。

4 发病机制

禽流感病毒 (AⅣ) 具有较强的变异性。AⅣ有8个基因组片断, 当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病毒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 在病毒的增殖第12卷第2期过程中, 不同病毒粒子的8个基因组片断可以随机互相交换从而发生核酸片断水平上的重新组合, 这种现象称为基因重排。在抗原漂变和抗原转变的共同作用下, 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能够不断进化获得更高的识别唾液酸、膜融合蛋白等活性, 达到HA与NA活性新的平衡, 从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复制力。

4.1 血凝素 (HA) 与致病性的关系

(1) HA受体对致病性的影响HA受体是宿主细胞表面含唾液酸 (s A, 又称N一乙酞神经氨酸) 结尾寡糖链的糖蛋白和糖脂, 唾液酸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受体表面必须具备的基本成分, 有a-2, 3-半乳糖-N-乙酞神经氨酸和a-2, 6-半乳糖-N-乙酞神经氨酸两种。连有a-2, 3-半乳糖-N-乙酞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和糖脂是禽流感病毒受体, 多存在于禽类的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上皮, 以及人类下呼吸道的支气管和其前端的肺泡细胞上。而连有a-2, 6-半乳糖-N-乙酞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和糖脂是人类普通感冒病毒 (B型流感病毒) 的受体, 多存在于人类咽喉和鼻腔的细胞表面[1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第-步就是其HA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其宿主范围与存在于宿主体内的a-2, 3-半乳糖-N-乙酞神经氨酸寡糖受体分布有关[12]。此外, 许多动物血清中含有HA受体的竞争抑制剂, 也是影响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和致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HA裂解位点结构对致病性的影响禽流感病毒HA蛋白前体裂解为HAl和HA2在病毒入侵细胞及决定病毒致病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HA裂解位点上碱性氨基酸的多少和宿主体内蛋白裂解酶的分布是影响其裂解的主要原因[13], 也是影响病毒致病能力及其在机体内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在HA裂解位点上只有1个或2个碱性氨基酸, 均为精氨酸, 这种结构只能被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内的精氨酸特异蛋白酶识别并裂解。而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A裂解位点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 可被机体大多数组织细胞内的蛋白酶识别并裂解[14], 具有广泛的嗜细胞性。因此, 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感染一般只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局部繁殖。而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一旦进入机体就会迅速扩散, 导致全身多个组织发病并死亡。

4.2 神经氨酸酶 (NA) 与致病性的关系

NA是流感病毒包膜上重要的糖蛋白, 是由4个亚基组成四聚体。主要结构包括胞浆尾部、跨膜区、杆部和球状头部4个部分。其中头部具有水解酶活性, 可水解感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а2糖苷键, 切除病毒表面和感染细胞表面的唾液酸。NA的作用有三方面: (1) 破坏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受体, 使病毒从感染细胞膜上释放; (2) 可以防止新生病毒的自身凝集, 允许病毒扩散并增强其感染能力; (3) NA还可促进病毒从呼吸道黏液向周围组织扩散。NA可以影响宿主细胞对HA的裂解活性, NA与HA之间的平衡会影响到流感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与释放。流感病毒AZWSN/33对小鼠具有高致病性就是因为该病毒的NA可以和细胞的纤溶酶原结合并解离, 这一过程激活了纤溶酶原使之水解为纤溶蛋白酶, 这种蛋白酶可以裂解HA。NA与纤溶酶原结合需要在NA的C末端包含Lys。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流感病毒的NA可以与纤溶酶原结合。NA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影响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增加NA上糖基化位点可导致H5N1亚型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增强[15]。

4.3 聚合酶与致病性的关系

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分为PBl、PB2、PA3个亚基。其中, PBl亚基具有RNA聚合酶活性, 既参与m RNA转录又参与v RNA复制, 同时连接PB2与PA。PB2亚基具有识别宿主m RNA并切割其5’帽子结构内切酶活性, 同时具有3’-5’核酸内切酶的活性, 负责校对功能[16]。PA功能尚不清楚, 可能参与v RNA复制。在流感病毒的3个聚合酶中, 对PB2基因与该病毒致病性的关系研究最为深入。如从1997香港禽流感感染者分离到的两株流感病毒HA均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组成的裂解位点。但对小鼠的致病性却完全不同, A/Hong Kong/483/97对小鼠是高致病性的, 可造成小鼠的全身性感染并致小鼠死亡。而A/Hong Kong/486/97则只引起非致死性呼吸道感染。Hatta等[17]通过突变分析证实, 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强弱与PB2上627位氨基酸有关。在627位上具有Lys的A/Vietnam/1203/04对雪貂具有高致病性, 2004年从鹌鹑体内分离到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在627位上是Glu, 其对雪貂也具有高致病性[18]。关于PB2基因627位氨基酸的作用与功能, 有两个假设: (1) 该位置上的氨基酸决定了病毒聚合酶与宿主必需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该位置上的氨基酸与病毒RNA聚合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有关。病毒在禽类和哺乳动物中复制时是处于不同温度下的, 人流感病毒在上呼吸道复制时所处的温度约为30c I=, 禽流感病毒在禽类的肠道中复制时所处的温度则约为41℃。在哺乳动物细胞内, 来源于禽流感病毒的聚合酶复合物在30℃时的活性要低于在41℃条件下。

4.4 细胞因子与致病性的关系

Seo等[16]研究认为, 细胞遭到流感病毒袭击后, 通常会释放出被称为“细胞因子”的免疫分子, 激发免疫系统攻击病毒, 保护未受感染的细胞。但是, 细胞因子对引起禽流感的H5N1病毒无任何反应。并认为1997年肆虐我国香港的H5N1 AIV能够靠1个变异基因掩藏自己, 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个特殊的基因即非结构基因, 其分子的第92位为谷氨酸, 它使该病毒具有躲避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19]。有人将此基因移植人另一种AIV (H1N1) , 用来感染试验, 结果发现, 被改造的病毒感染的动物发病症状比未改造的病毒感染的要严重得多, 病情持续时间更长。

5 禽流感病毒的药物研发及疫苗研制

使用抗病毒药物是降低禽流感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文献报道, M2离子通道抑制剂 (adamantanes) 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oseltamivir和za-namivir) 对流感病毒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Gubareva etal., 2000)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病毒感染细胞, 同时能干扰病毒从细胞内释放的过程。使用抗病毒药物的一般原则是越早越好。如果在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后再用药, 则抗病毒的效果往往不佳。抗病毒药物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长期服用后会诱导产生耐药的变异株。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对易感人群进行大面积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减轻临床症状及降低死亡率[20]。因此开发和研制有效的HPAIV疫苗亦是预防禽流感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讲, 如果AIV的疫苗株与流行变异株的免疫原性越接近时, 则由疫苗接种所产生的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也就会越强。目前世界上大多采用灭活AIV疫苗 (Horimoto and Kawaoka, 2006) 。同时也有人尝试DNA疫苗 (Forde, 2005) 以及利用反向遗传的手段来研制禽流感疫苗 (Neumann etal., 1999;Hoffmann et al., 2000;Neumann et al., 2005) 。禽流感病毒研究概述Current Research o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197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自2005年起, 我国已开始对禽类实行强制性的疫苗接种以图预防HPAIV (H5N1亚型) 的感染。在墨西哥, LPAIV (H5N2亚型疫苗已用于免疫鸡群来预防AIV的感染 (Swayne et al., 1997;Capua and Marngoan, 2003) 。流感病毒基因的高度变异性常会使流感病毒疫苗生产株与流行株的抗原性不相吻合, 使得疫苗对流感病毒流行株的免疫预防效果欠佳。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已开始致力于研制流感通用疫苗 (de Filette et al., 2005) 。这种疫苗从理论上来讲可以使接种的人群抵御多种流感病毒亚型变异株的感染, 它代表着今后新型禽流感疫苗研发的趋势之一。

6 结语

禽流感研究 第2篇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问答

什么是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呼吸道疾病,是一种感染率高而死亡率低的动物传染病。猪流感通常只引起猪发病,但有时也能突破种间屏障而感染人。人感染猪流感,通常与接触猪有关,但目前墨西哥、美国发生的人感染猪流感已证实人与人之间可传播。

目前猪流感主要有几种亚型?墨西哥、美国发生的人感染猪流感属于哪个型?

目前在全球养猪业中主要流行的亚型有H1N1、H1N2和H3N1、H3N2,同时猪也能感染禽流感和人流感。墨西哥、美国发生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属于H1N1亚型。

猪流感全球流行状况如何?

猪流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猪传染病之一,1918年首次在美国发现,目前已传播到世界各地;人感染猪流感很少,2005年以来只有美国和西班牙有报告。

目前美国哪些地方发生人猪流感?

截至2009年4月25日,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得克萨斯、肯萨斯州发生了人感染猪流感情况。目前墨西哥哪些地方发生了人猪流感?

截至2009年4月25日,墨西哥有14个州发生人感染猪流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首都、中部的圣路易斯波托西(San Luis Potosi)和与美国接壤的北部地区。

猪流感具有人之间的传染性吗?

最近墨西哥和美国出现的人感染猪流感的情况,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定,猪流感具有传染性,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传播机制。

人感染猪流感有哪些临床症状?

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症状与人流感的症状十分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头痛、全身痛、寒颤和疲劳等。另据报道,有的人也会有腹泻和呕吐的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肺炎、呼吸衰竭和甚至死亡。

人如何感染猪流感:

两种途径证实可以传播猪流感病毒

——与病猪密切接触或者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密切接触,主要是经感染人的咳嗽和喷嚏等飞沫传播。

感染猪流感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吗? 与其他流感一样,人感染猪流感后表现也不同,有些温和,有些严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从2005年到2009年1月检测有12人感染猪流感,但没有出现死亡情况;1976年在新泽西州爆发的猪流感,200多人感染,只有1人死亡;2009年1月到4月26日,美国感染猪流感的人员11人,没有人死亡情况。但是,感染猪流感也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后果,1988年9月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位32岁怀孕妇女感染猪流感8天后死亡;墨西哥近期发生的猪流感,到4月24日已经造成60多人死亡。

目前有治疗人感染猪流感的药物吗?

抗病毒药物达菲(奥塞米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来治疗或者预防猪流感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防止病毒在体内复制来预防的,得病以后,也可以减轻症状,加速康复。在出现症状两天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但病毒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有抗药性。

如何预防猪流感?

目前还没有供人使用的预防猪流感的疫苗。应当注意个人的日常卫生,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包括:

——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当用纸巾,不要随地吐痰; ——常用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更加有效; ——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 ——如果感染流感,应当尽快就医,并最大程度地避免感染其他人。

感染猪流感后应采取何种措施?

如果旅游前往猪流感疫区,并出现了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烧、肌肉酸痛、流鼻涕、喉咙痛、呕吐、腹泻等,应当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并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

吃猪肉能感染猪流感吗?

禽流感研究 第3篇

目前,亚洲、欧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已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为有效控制,许多国家都采用对家禽进行疫苗免疫的策略,尤其是在H5N1禽流感病毒已在家禽和野鸟中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团队在新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7年研制成功的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疫苗,可以同时预防H5N1禽流感和鸡新城疫两种家禽烈性传染病。2010年研制成功的表达H5亚型HA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疫苗,非常适合于预防家鸭和肉鸡的H5N1禽流感,应用该疫苗可以显著提高H5N1禽流感的免疫覆盖率。2013年研制成功的H5N1禽流感DNA疫苗,具有易于生产和储存,可以同时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可以多次加强免疫和不干扰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等诸多优势,为H5N1禽流感防控用疫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第4篇

1. 禽流感病原

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为禽流感病毒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该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属[5]。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家禽以及火鸡等某些野禽的易感性最高。

2.2 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暴发于冬、春季节,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直接接触或病毒污染物,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主要传染物,因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时间长、应特别注意[6]。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由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引起,病禽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

3.2 急性型

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采食量急剧下降,头部、鸡冠和肉髯肿胀、出血甚至坏死,脚鳞出血;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流泪。初期两眼流浆液性带泡沫的分泌物,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肉髯增厚变硬,向两侧开张,呈金鱼头状。也有的出现抽搐,头颈后扭,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如不采取措施,很容易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并且病毒毒力还有变强的可能[7]。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死亡的病鸡常无眼观变化。急性死亡鸡可见头部和颜面浮肿,鸡冠、肉髯肿胀达3倍以上;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出血,胸、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腿部肌肉出血;心包积水,心外膜有点状或条纹状坏死;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充血、出血;呼吸道有大量炎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灶。

5 诊断

5.1 临床鉴别表现

排黄绿色粪便、产蛋下降、有神经症状、一般肿头,跖部鳞片出血。腺胃乳头肿大出血、腺肌胃交界处有血带,卵黄破裂和萎缩,伴有腹膜炎,皮下腹样浸润。

5.2 实验室诊断

病毒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是诊断禽流感的重要方法。(1)病毒分离鉴定:一般采用HA和HI试验鉴定[8,9],排除新城疫病毒。(2)血清学实验: (1) HA和H1试验。Beard首先将此技术用于AIV的检测[10]。 (2) 中和试验 (SN) :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适用大批样品的血清学检测[11]。 (4) 其它血清学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也被用于流感病毒的检测[12]。

6 综合防制

6.1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禽机体的抗病能力。

6.2 疫情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采取的措施是一旦怀疑饲养的禽类有禽流感发生,除严格隔离外,还必须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向当地兽医卫生监督检验部门汇报。按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立即对3km以内的全部禽进行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

7 结语

目前,禽流感已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极大威胁,所以AI的防治工作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学高度。AI是一种古老的禽类传染病,对于人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要高度警惕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抗原变异,所以首先要搞清楚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对于禽流感的危害,我们必须要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牟维东, 王永录.禽流感的研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J].2004, 34 (4) :32-39.

[2]T ran T H, Nguyen T L, Nguyen T D, et al.Avian influenza A (H5N1) in 10 patients in Vietnam[J].N Engl J Med, 2004, 350 (12) :1179.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ases of influenza A (H 5 N 1) OT hailand2004[J].MM WR M orb Mortal Wkly Rep, 2004, 53 (5) :100.

[4]刘红旗, 程坚, 彭大新等.我国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比较与遗传发生关系分析[J].微生物学报, 2002, 42 (3) :288-297.

[5]甘孟侯.禽流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6]娜仁花, 王长梅, 张颖等.禽流感的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07, 2 (4) :19-22.

[7]向顺禄, 余勇, 霍英.禽流感研究概述 (上) [J].四川畜牧兽医, 2004, 31 (3) :13-14.

[8]葛长荣, 田允波, 段钢等.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云南畜牧兽医, 1998 (4) :10-17.

[9]谢仲权, 牛树琦.天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

[10]Beard, c.W.Avian Dis, 1970, 14:337-341.

[11]黄一帆, 马汉理, 吴德峰.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长的影响[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2, 21 (1) :93-96.

禽流感研究 第5篇

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相关知识

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定义

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特点

第二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成熟度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特征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产业关联度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

五、主要竞争因素

六、生命周期

第二章 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主要厂家分析

三、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市场分析

第二节 2007-2012年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7-2012年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分析

二、2012年世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分析

一、2011-2012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分析

二、2011-2012年欧美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对比

第三章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1-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2011-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动态

三、2011-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四、2011-2012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热点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供需状况

一、2011-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供给能力

二、2011-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供给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需求分析

四、2011-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价格分析 第三节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分析

一、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分析

二、2011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分析

三、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的走向分析

第四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市场销售收入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产品成本费用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进口分析

一、2011年进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进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进口区域分析

第二节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出口分析

一、2011年出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出口结构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1年出口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2011年进口分析

二、2011年出口分析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进口预测

四、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出口预测

第六章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一、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总体市场规模分析

二、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七、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分析

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三、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第三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生产分析

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产量分析

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领先技术分析

三、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经营绩效分析

一、行业营运情况分析

二、行业盈利指标分析

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

第七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

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研发力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研发重要性分析

二、中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投入和运作方式对比

三、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力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竞争状况

一、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品类竞争现状

二、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并购重组状况

四、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并购整合分析 第五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八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1-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2011-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品种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六、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重点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B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三节 C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D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略......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

第十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发展趋势分析

二、2008-2012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趋势总结

三、2013-2018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节 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业政策趋向

二、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革新趋势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价格走势分析

四、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未来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消费预测

二、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

第十二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0-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0-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0-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2011-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1-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1-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1-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十三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2013-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三、2013-2018年投资趋势及其影响预测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2011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二、2011年国内宏观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三、2011年行业产业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第三节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现状

二、2011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二、2011年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想及目标

三、医药卫生体系与制度改革分析

四、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方向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分析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骤分析

七、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分析

八、新医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十四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08-2012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四、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的投资方向

五、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的建议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三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五、营销策略

六、人力资源

七、财务管理

八、国际化策略

第四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2011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二、2011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战略

三、2013-20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行业投资战略

四、2013-2018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

图表略…………

网 址:

禽流感研究 第6篇

近期有调查表明,甲流对人体的伤害远不及现有流感对人体的伤害,它与其他普通病毒感染一样,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自愈率很高。但是仍有必要牢记甲流的防治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2)避免用手接触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避免人与人直接身体的接触,包括握手、亲吻、共餐等;3)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4)居室要多开窗通风,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5)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及时就医;6)出现流感样症状,留在家里和限制与其他人接触,多喝水,多休息。(吴元)

研究发现这种男人会让女人不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妻子的容颜与丈夫的性格和他对妻子的态度紧密相关。

心胸宽广、不轻易发脾气的丈夫,能够包容迁就妻子,有这样的丈夫,妻子会皮肤光滑细腻,不容易长暗疮和色斑,也不容易衰老。

内向、寡言少语又心胸狭隘的丈夫,他们的妻子大多会郁郁寡欢,皮肤粗糙,还容易长暗疮。

粗暴、脾气坏、不会体贴人、容易吃醋、动不动就责骂妻子的丈夫,他们的妻子皮肤容易长黄褐斑,容易衰老,头发变白。

禽流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7篇

1887年, 意大利首次发现禽流感,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类传染病, 中国也已将此病纳入一类传染病[1]。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 (AIV) 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均可感染, 发病情况差别较大, 有的出现急性死亡, 有的无症状带毒。根据病毒核蛋白与基质蛋白的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 流感病毒可分为A、B、C型。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 可感染人、马和猪及其他哺乳动物, 家禽和野生禽类, 禽流感一旦暴发往往给养禽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并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 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是预防禽流感的重要途径。

二、禽流感流行病学概括

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病毒亚型为H5N1、H5N2、H5N8、H5N9、H7N1、H7N3、H7N4和H7N7。其中HPA的主要特征是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 可以导致感染禽类的大量死亡。1983年美国泽西州、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暴发禽流感, 共计1250万只家禽被捕杀;1995年墨西哥发现的低致病性H5N2亚型流行株突变成高致病力毒株, 波及12个州, 共淘汰1800万只鸡, 封锁3200万只鸡, 1.3亿只鸡被紧急接种疫苗;2003年荷兰暴发了H7N7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大约有3000多万只禽类被捕杀;2003年底至2004年初, 越南、泰国、韩国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暴发H5N1禽流感,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共有一亿多禽类死于此种疾病或是被捕杀。

1997年我国香港地区相继有18人感染H5N1病毒, 其中6人死亡, 此次感染人的病毒与香港鸡场暴发的HPAIV密切相关。2003年我国香港再次发生H5N1直接感染人事件, 感染2例, 1例死亡。2003年荷兰Gelderland省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7N7, 此次AIV暴发中确认的83例, 感染者大多数是兽医和农场工作人员。从1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症的患者体内分离到H7N7病毒, 未发现其他呼吸道病原。特别是2003年12月以来, 越南、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先后暴发了大规模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在整个流行期间, 越南共有22人确诊感染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其中15人死亡, 泰国12人感染, 其中8人死亡, 在越南还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传染禽流感的疑似病例。2007年, 印度尼西亚再一次暴发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事件, 死亡人数高达64人。AIV作为是否可有引起人类流感大暴发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2]是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禽流感检测技术

1. 病毒的分离鉴定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料, 常规处理后接种9~10日龄的鸡胚, 收取尿囊液, 测定其血凝活性, 若结果是阴性则继续盲传2~3代。如有血凝活性, 则应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来确定分离的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还是禽腺病毒, 如果抗禽流感的血清能抑制血凝现象的话, 那样就证明有禽流感病毒存在。病毒分离鉴定法对禽流感的诊断准确性高, 但操作程序繁琐, 耗时费力, 因此在临床诊断上一般不采取这种方法。

2. 免疫学诊断技术

(1) 琼脂扩散实验。其原理是利用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在琼脂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来检测AIV群特异性血清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禽流感琼脂扩散试验简单易行, 既可定性又可定量, 但总体而言此法在检测禽流感抗体水平上的敏感度、准确度较低, 易出现假阳性。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 (NIT) 。NIT主要用于禽流感病毒的亚型鉴定, 其依据A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特性, 特别是神经氨酸酶的特性来鉴定流感病毒。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 通过显色反应来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微量的特点, 因此, 本法也常用于大批样品和血清学检疫。目前,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经建立了一系列ELISA方法, 如建立了禽流感病毒重组核蛋白ELISA诊断技术、禽流感间接ELISA诊断试剂盒、禽流感DotELISA方法等。

(4) 病毒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只有在抗体与病毒粒子上表面抗原相一致, 特别是和吸附到宿主细胞上的病毒一致时, 才能取得满意结果。其敏感性、特异性、检出率相当高, 但操作繁琐, 费时耗力, 由于特异性高, 所以很多新的检测方法都以这个方法作为标准来衡量。

(5) 血凝 (HA) 试验和血凝抑制 (HI) 试验。HA和H试验是诊断AIV和血清样品检疫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家禽血清中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 在HI试验中常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假阳性, 因此进行HI试验前, 血清样品除了需灭活外, 还应该用高碘酸钠除去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核酸探针和荧光PCR技术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禽流感病毒RNA为检测目标所建立的一种快速检测诊断技术, 已成功的应用于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最新建立的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诊断试剂盒已获得新兽药证书。除了上述已在常规实验室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外, 核酸依赖扩增技术 (NASBA) 以及基因芯片等基因诊断技术也在禽流感检测中发挥作用。

四、结语

控制禽流感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包括疫苗接种,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建立快速、高效、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尽管各国科研工作者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禽流感病毒的方法, 但是目前尚无一套固定成熟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禽流感[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22-141.

美国禽流感病毒研究监管分析与启示 第8篇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高危病原体,研究监管,管理措施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命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这同时也给人类和动植物安全与健康带来诸多隐患。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烈性病原体,近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禽流感病毒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研究进展。 2005年美军科学家成功再造了1918年西班牙禽流感病毒,2011年美国、 荷兰、 日本等国科学家成功对禽流感病毒H5N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人际间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已经能够对禽流感病毒进行设计、 改构甚至再造,若不加强监管将构成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 近年来,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靶向给药技术以及使能技术等领域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两用性研究争议

1.1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争议

2011年1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Kawaoka和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Fouchier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开展的禽流感病毒H5N1基因突变研究引发全球关注[1]。 Kawaoka研究团队是将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基因与2009年流行的禽流感病毒H1N1基因进行融合,构建了一种传播性更强、致死性较弱的新型病毒[2]; Fouchier研究团队则是构建了一种可以直接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致死性更强的H5N1病毒突变株[3]。 两项研究目的是了解基因变异是否能使H5N1病毒可在人群间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相关研究论文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使禽流感病毒H5N1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性更强,这可能为引发流感大流行提供路线图;公共卫生专家认为,删减的关键细节对于禽流感H5N1暴发以及药物、疫苗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两项研究分别直接和间接地受到美国过敏和感染病研究所(NIAID) 资金资助,类似的研究称之为两用性研究。 两用性最初指的是某些材料、信息和技术既应用于军事领域又应用于民事领域,目前两用性术语不仅包括军事和民用目的,而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有害的谬用和和平的目的。 由于科学家经常开展类似的传播性基因变异研究,NIAID资助研究评审专家没有考虑到两用性问题,美国大学生物安全委员会和荷兰也批准了该项研究;这类评审专家通常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而不是两用性问题。

1.2美国NSABB建议争议

鉴于Kawaoka等和Fouchier等研究有害的谬用和有益的应用两用性,2011年12月20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国家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NSABB)建议两个研究小组在《自然》和《科学》杂志刊登相关研究论文时,删减关键细节,发表全文,提出了“需要严格审查,限制性发表”的建议[4];NSABB无强制性权力, 仅提供咨询建议。 NSABB建议引发广泛争议,相当多的科学家对政府干预科研成果发表表示愤怒, 认为这破坏了科学界“学术开放”的基本规则。 由于NSABB建议非常宽泛, 研究人员和期刊编辑难以具体实施, 研究人员和期刊编辑同意NSABB建议的前提是美国政府提出有效的限制性信息共享机制,允许负责任的科学家获取删减的信息[5]。 包括WHO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接受NSABB的观点[6]。 科学团体内部也发生分歧。一些科学家反对NSABB建议,认为这有悖于科学精神,另外一些科学家赞同NSABB建议,认为科学不应该为生物恐怖引发流感大流行提供路线图。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求作者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不同利益相关者争议的信息后,2012年3月NSABB对两项研究进行了复审,改变了最初的立场, 建议两篇论文全文公开发表[7]。

2005年, 美国NSABB对Tumpey等和Tauben- berger等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复活和重构的研究进行评审。 在评估研究科学性、公共卫生意义、谬用风险、科学家和公众交流研究的益处以及限制公众获取研究信息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NSABB建议补充有关病原体处理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和研究的公共卫生益处等相关信息后,同意公开发表[8]。

1.3两用性研究监管难题

美国国会、政府(由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目前正考虑类似两用性研究成果相关出版政策是否能平衡潜在的风险和益处。 首先,要识别两用性研究。 美国政府须开发严格的、潜在危险的“两用性”研究评估(甚至可能是限制)监管程序,在研究开始前就实施“两用性”评审。 其次,美国政府需开发出有效的限制性信息共享(获取)机制,允许有合法需求的科学家获取删减的关键研究细节。 除信息分级保密外, 美国政府尚没有其他法律手段限制信息流动NIH不开展保密研究,美国官员会找到可靠的办法,比如通过安全访问的网站,或通过大使馆分发标记的纸质印本,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永远真正起作用。 NIH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Fauci认为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甚至没有好的解决办法[9]。 再次,美国NSABB建议可能破坏2011年5月WHO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 《流感大流行性防范框架全球协议,该框架要求参与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的科学家应通过WHO的“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分享病毒样本和研究信息。197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Asiloma会议后,科学家通过了对生物技术研究采取严格管制的提议,制订出重组DNA技术研究安全指南。 美国NSABB主席Keim认为, 生命科学研究又到了一个Asilomar时刻。 目前开发有效的删减信息共享机制非常困难。 2012年初, 全球科学家暂停禽流感病毒研究,为制订相应措施提供宝贵的时间。

禽流感病毒H5N1传播性研究争议跨越传统政策领域,同时涉及安全、科学、卫生、出口和国际政策基于该问题的复杂性,一套优先政策可能对另外的优先政策产生负面的影响。 比如,安全最大化意味着危害公共卫生和妨碍科学进展,科学进展最大化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因此决策者应建立监管框架,更有效地利用两用性研究的益处,同时降低潜在的风险。

2美国监管措施

尽管Kawaoka等和Fouchier等研究论文最终公开发表, 但禽流感病毒H5N1基因改造研究和美国NSABB监管建议的多方面不一致, 并由此产生的争议表明国际社会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的监管上存在缺失,为保证相关研究安全和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明确指导,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制订了相关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指南。

2.1美国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

《 美国政府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 》 于2012年3月29日由NSABB发布,并于2014年9月24日由美国政府正式发布, 对美国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进行了有效补充[10,11]。 根据美国政府政策定义,根据目前的理解,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是一种对误用或者滥用生命科学研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研究,影响的方面可涉及植物、动物、环境、材料、公共卫生和安全或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美国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重点关注的部分是那些具有较高潜在风险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涉及15种生物制剂、毒素。 这15种生物制剂及毒素包括7种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新发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1918年流感病毒的重建病毒、天花病毒(包括轻重两型);6种细菌:炭疽杆菌、土拉弗氏菌、鼠疫耶尔森菌、鼻疽单孢菌、类鼻疽伯克氏菌及产毒肉毒杆菌;1种毒素: 肉毒毒素。 此外,该政策还关注7类两用性研究,包括:1可增强生物制剂和相关毒素危害性的研究;2增强生物制剂及生物毒素稳定性及传播能力的研究;3提高生物制剂及生物毒素抵抗外界不利条件的能力的研究;4提高宿主对生物制剂或毒素易感性的研究;5对个体免疫系统防护能力造成破坏的研究;6改变生物制剂或毒素易感宿主范围的研究;7对已消灭的生物制剂或毒素进行生产及重组的研究。

美国政府提出的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中明确了联邦和机构的监管程序和职责,政策中要求美国联邦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开展或资助生命科学研究前,须评估其是否属于两用性研究,在基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订风险降低措施[12]。 美国机构监管政策自2015年9月24日起正式生效。

2.2美国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资助决策指导框架

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是流感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针对两用性研究问题,制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资助决策指导框架(DHSS政策框架)[13]。 美国DHHS政策框架要求对相关研究方案进行资助机构评审甚至是部级别评审,决定DHHS资助的可接受性。 美国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资助指导准则:1预期通过自然进化能产生这种病毒;2研究解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3无其他可行的、风险更低的方法解决同样的学术问题;4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物安全风险能充分减轻和管理; 5生物安保风险能充分减轻和管理;6预期研究信息可广泛共享,实现其潜在的公共卫生益处;7研究资助机制有利于对研究活动和交流进行适当监管。

2.3美国管制生物剂管理做出重大调整

美国管制生物剂法规(SAR)要求对持有、使用和运输可能危及公共卫生安全、动物或植物健康的病原体或毒素进行严格管理,于2002年12月发布病原体或毒素管制清单,随后不断修订。 2012年10月5日美国农业部、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分别在《Federal Reg- ister》 上发布最新管制剂管理规定, 大幅精简了管制生物剂清单,明确了13种重点管控的“1类生物剂”, 加强人员监管与物理防护[14]。 新版管制生物剂清单中, 已经不再区分禽流感病毒是否具有高致病性,而是将所有禽流感病毒均纳入管制范围,就是对禽流感病毒H5N1基因改造等两用性研究问题做出的及时反应。

3分析与启示

生物技术具有双刃性,生命科学两用性研究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给国家生物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生命科学两用性监管政策的指定上,美国采用政府介入监管审查的方式,这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两用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美国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并不完善。 包括美国DHHS框架在内,美国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可以有效地管理从提交申请到研究结论整个研究周期中存在的误用风险。 但是,该监管政策不是解决禽流感病毒H5N1基因改造传播性研究等两用性研究风险问题的最佳方案。 为了降低研究机构的监管负担,防止对合法研究和无害研究的过度鉴定,美国政府明确限制了监管范围。 但是,该政策不能监管一些经典两用性研究, 并且与联邦政府管制计划有重复内容,因此,其可实现性仍有待观察[15,16];此外,美国政府政策监管界限并不明确, 且违背了国家安全决策指令(NSDD)和其他国家安全政策,其可行性受到质疑[12]。

美国DHHS政策框架为禽流感病毒研究设置了相当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限制措施是要求禽流感病毒“功能获得性”试验必须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并且无其他方法可以替代,此外研究人员必须证明实验室人造流感病毒“预期可通过自然进化产生”的标准定的太高,不太符合实际。 究竟要提供怎样的证据? 何时才代表可预期? 没有人能做出明确回答[17]。 此外,美国新版管制生物剂管理规定要求过于繁琐,可能会使很多实验室放弃参与联邦管制生物剂计划,州一级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可能无法满足新规定的安全要求。

美国管制剂法规(SAR)强调微生物本身的获取, 针对病原体本身的故意谬用,而美国两用性研究监管政策和美国DHHS资助决策指导框架,针对的是研究所产生的信息或知识。 前者是属于法律层面,而后者主要是科学团体和监管机构的共识,美国两用性研究的风险监管目前主要依靠科学团体的自我管理。

第二,美国禽流感病毒研究监管可能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一些生物安全倡导者欲建立全球专家小组对具有潜在的大流行性病原研究进行评审, 类似于WHO天花研究专家小组, 可直接否决某些提议的研究,但是并不是最有利于科学[18]。 WHO担心,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引发争议所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影响。 2003年禽流感病毒H5N1流行以来, 一些国家对WHO禽流感病毒样本和研究益处共享机制提出质疑,印度尼西亚甚至暂停参与,删减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论文可能违反了2011年5月WHO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流感大流行性防范框架》全球协议。

美国两用性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拓展和强化已在几所重点大学以及在美国NIH和CDC等机构研究人员实施的基于调查表的筛查系统,调查表要求研究人员填写有关研究是否可“增强生物剂或毒素的有害性后果”(如增加传播性), 随后表格由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IBC)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Asilomar会议后美国建立IBC,负责监管DNA研究。 目前美国大部分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全美大约700个)缺乏必要的评审专家,而且现有的调查表措辞宽泛,可能妨碍科学研究。 研究表明两用性研究仅为少数(2009年以来,美国NIH筛查了3444项院内DNA研究项目, 仅2项研究需要额外的评审), 但是不能成为不进行两用性研究筛查的借口。 如果严格遵守筛查程序, Kawaoka和Fouchier两项研究能够更早些得到明确的识别和标记[19]。

第三,美国政府注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外和故意误用的双重风险。 过分强调生物恐怖主义可能转移科学家的注意力,忽视新构建病毒株实验室意外释放的风险[19]。 2003年亚洲实验室引发了3次小型的SARS流行。 20世纪70年代,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出现, 生物安全争论的重点是意外释放。 1975年Asiloma会议后, 美国联邦和研究机构开始对重组DNA研究进行监管,按照预期的潜在风险,强制实施特定的生物和物理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因改造因子意外释放的潜在风险。 尽管故意误用风险较高,但是很对学者推测高传播性和致病性生物因子相关研究,意外释放风险令人关切,因此资助机构和研究机构要特别关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或故意释放的风险。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须接受严格培训和监管,确保生物安全[20]。 实验室基因改造禽流感病毒H5N1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不值得冒险的研究”的质疑。 受近期美国CDC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影响,2014年10月16日,美国政府发布公告,暂停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SARS病毒等使其更具传播性或致死性的功能获得性研究的联邦经费,以便制订相关的风险评估政策[21]。

禽流感病毒核酸疫苗概述及研究进展 第9篇

1 基因疫苗的免疫保护机理

DNA免疫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彭金美等分别以HA、t HA、tHA+NP和tHA+NP+IFN为免疫基因构建了4个禽流感病毒的重组质粒, 结果发现4个重组质粒免疫后在攻毒前都没有诱导产生可检测的HI抗体, 但是免疫后第2周免疫鸡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呈上升趋势, 免疫后第4周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细胞免疫在DNA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在合适条件下接种DNA疫苗后, 质粒DNA被导入宿主细胞内, 抗原编码基因即在质粒所带强启动子的作用下表达抗原蛋白, 随后被降解成8–12氨基酸的短肽, 这些短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 或者分别MHC-Ⅰ类分子或者MHC-Ⅱ类分子结合, 然后被抗原提呈细胞递呈到细胞表面, 激活相应的T细胞和B细胞, 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尽管基因疫苗接种后在动物体内产生的抗原蛋白量极为有限, 但可诱导全面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这与活疫苗相类似, 而就目前的免疫学理论, 普遍认为等量的抗原蛋白直接免疫动物几乎不能诱发细胞免疫应答。Wolff等认为接种了DNA疫苗的宿主成了一个“临时工厂”, 能制造抗原并产生对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2]。

1.1 体液免疫应答

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及其疫苗免疫反应中HI和中和抗体反应是两种重要的体液免疫反应[4]。研究表明鸡体内的HI抗体水平与病毒感染和排毒有关, 抗体水平高时, 能够保护鸡不发病, 不排毒[5]。HA DNA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是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较高水平的HI抗体通常意味着可靠持久的保护。对相同毒株或者抗原相似的毒株的再次感染, HA抗体能够提供完全的保护作用, 对抗原漂移的变异株提供部分保护效果, 而对不同亚型的毒株几乎不能提供保护[6]。姜永萍等对疫苗质粒pCA Ggopti HA5以不同剂量和方法免疫SPF鸡, 免疫效果表明, pCAG Gopti HA5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不仅诱导了高水平的HI抗体和中和抗体, 而且中和抗体水平远远高于HI抗体水平[7]。

1.2 细胞免疫反应

HA等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反应, 使机体可以抵抗感染和疾病[8]。虽然每种流感病毒蛋白 (包括HA) 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CTL反应, 但是其主要的靶抗原是病毒内部蛋白NP。针对NP的CTL反应的重要特点包括A型流感病毒多种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反应[9], 并能够降低对抗原漂移的敏感性。H1亚型NP DNA疫苗能够有效交叉保护实验小鼠免受H3亚型病毒的感染[1]。由于识别来源于不同流感病毒亚型的保守内部蛋白如NP的多肽而表现交叉保护模式, 所以CTL在抵抗A型流感病毒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免疫记忆

DNA疫苗具有“抗原储藏器”作用, 在没有加强免疫接种的情况下, 能够连续不断的产生蛋白产物刺激免疫系统。Raz等皮内接种流感病毒核蛋白 (NP) 的DNA疫苗后, 对NP的体液和CTL应答至少维持17个月, 如果在第7月二次免疫, 抗体滴度可达到原来的10倍[10]。这说明基因免疫能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因此, 选择适当时机加强免疫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2 国内外禽流感病毒基因疫苗的研究现状

目前预防禽流感病毒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种全病毒疫苗。由于流感病毒保护性抗原的易变性, 需要每年更换疫苗株。Kodihalli等认为HA DNA疫苗能够提供机体抵抗致死性H5N1的免疫保护, 该研究同时表明:当新病毒出现的时候, 质粒DNA的直接接种是可行的[11]。目前禽流感病毒基因疫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HA、NA和NP基因开展的。

2.1 HA DNA疫苗

HA DNA疫苗一直是预防新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研究方向, HA为流感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HA DNA疫苗通过在体内表达病毒HA蛋白抗原, 能够模拟流感病毒的自然感染过程诱发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主要是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姜永萍等在多株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5亚型与Gs/GD/1/96 (H5N1) 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的基础上, 构建疫苗质粒pCAGGoptiHA5。SPF鸡免疫效果表明, pCA GGopti HA5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不仅诱导了高水平的HI抗体和中和抗体, 而且中和抗体水平远远高于HI抗体水平[12]。陈化兰等构建了A/Afri Star/Eng-Q/983/79 (H7N1) H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免疫鸡试验结果表明HA DNA疫苗, 在极小的使用剂量下即可成功诱导免疫保护反应, 并有效阻断同源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机体内的感染和排毒[13]。

2.2 NA DNA疫苗

NA DNA疫苗是流感病毒非常有前景的疫苗。NA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一个重要的外结构蛋白, 也是一个重要的抗原蛋白。HA和NA为病毒毒力相关的表面糖蛋白[14], HA抗体可以抑制病毒感染[15], 而NA抗体则预防流感的发生[16]。Chen等在对比编码PR8病毒HA、NA、M1、NP和NS1的DNA疫苗的保护效果时, 发现HA DNA免疫能诱导特异性IgG抗体中和病毒, 阻止流感病毒感染, 而NA DNA诱导的抗体能降低病毒的复制, 使病毒感染不表现症状[17]。

2.3 NP DNA疫苗

NP为流感病毒的内部蛋白, 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 主要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但是NP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不理想。Chen等发现流感病毒A/PR/8/34 (H1N1) 的NP DNA疫苗不能对BALB/c小鼠提供免疫保护作用[18]。Robinson等也报道了是HA DNA而不是NP DNA能够保护小鼠免受致死性病毒的攻击[19]。

3 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

3.1 联合免疫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HA和NA为病毒毒力相关的表面糖蛋白[14], HA抗体可以抑制病毒感染[15], 而NA抗体则预防流感的发生[16]。不同质粒DNA疫苗的联合免疫可以提高免疫效果。Chen等利用流感病毒A PR/8/34 (H1N1) 的HA、NA分别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然后对BALB/c小鼠免疫接种, 比较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 HA DNA或者NA DNA疫苗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反应, 对致死性流感病毒的攻击能够提供好的免疫保护。同时还发现, 将HA DNA和NA DNA同时免疫接种能够增强小鼠抵抗病毒攻击的能力[18]。

3.2 接种方法及剂量对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目前疫苗常见接种途径主要包括肌肉、皮内、静脉、皮下、腹腔和鼻腔等多种途径, 对流感病毒DNA疫苗而言, 有效的接种途径包括电转化、基因枪介导的皮内接种和肌肉注射。Chen等比较基因枪与肌肉注射对DNA疫苗的影响效果, 结果显示HA DNA疫苗的肌肉注射BALB/c小鼠仅能诱导产生低水平的血清IgG抗体效价, 不能降低肺部的病毒浓度滴度[20]。Chen等通过基因枪接种在BALB/c检测多种NA DNA疫苗对流感病毒攻击的保护和交叉保护能力, 结果表明基因枪接种NA DNA疫苗比电转化DNA疫苗在诱导免疫反应方面的效果稍弱[21]。Meric通过肌肉注射与电转化方法对BALB/c小鼠免疫接种HA蛋白DNA疫苗, 结果表明, lug和10ug的DNA电转化后其细胞与抗体免疫应答都有显著增强, 但对较低的剂量无此效应[22]。

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的研究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禽流感病毒H5亚型血凝抑制HI抗原, 标准阳性血清;禽流感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抗原、琼扩阳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 (AI-Ab) , 禽流感病毒多动物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 (AI Multis-Screen Ab) 由美国IDEXX生产。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方法

1.2.1 HI、AGID、ELISA三种检测方法敏感性比较

将禽流感病毒H5亚型阳性血清分别倍比稀释至1:2048, 分别用三种检测方法对每个稀释度进行检测, 测定血凝抑制效价, 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1.2.2鸡血清样品检测比较

采自散养户、家养户经AI H5亚型灭活苗免疫的鸡血清样品802份, 分别用HI、AGID、ELISA三种方法检测免疫抗体。

1.2.3 鸭血清样品检测比较

采自规模场、散养户、家养户经AI H5亚型灭活苗免疫的鸭血清样品1003份, 分别用HI、ELISA二种方法检测免疫抗体。

1.2.4 检测结果符合率比较

对不同检测方法检测鸡、鸭血清样品抗体结果分别进行比较, 计算符合率。

1.3检测方法及判断

血凝HA、血凝抑制HI试验:依据GB/T 18936操作, HI价大于或等于41og2判为阳性。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ID试验:依据GB/T 18936操作, 被检血清孔与标准抗原孔之间出现明显的沉淀线、且与相邻的标准沉淀线融合者判为阳性。AIV抗体ELISA试验:依据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家说明操作, 间接ELISA检测结果S/P值大于0.5判为阳性, 阻断ELISA检测结果S/N值小于0.5判为阳性。

2 结果

2.1 三种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敏感性试验结果

将AIV H5亚型阳性血清分别倍比稀释至1:2048, 分别用HI、AGID、ELISA三种检测方法对每个稀释度进行检测, 测定阳性血清血凝抑制效价, 结果表明, ELISA方法灵敏度最高, 明显高于AGID方法, 略高于HI方法, HI方法灵敏度也明显高于AGID方法。 (见表1)

2.2 鸡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散养户、家养户鸡的802份血清样品, HI、AGID、ELISA三种方法检测A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03%、63.84%、90.02% (见表2) 。ELISA方法检出阳性率最高, HI方法其次, AGID方法检出阳性率最低。HI与ELISA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AGID与HI、ELISA检出阳性率比较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 。

2.3 鸭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规模场、散养户、家养户鸭的1003份血清样品, HI、ELISA二种方法检测A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03%、92.22% (见表3) 。HI、ELISA二种方法检出阳性率均在90%以上, 差异不显著 (P>0.05) 。

2.4 不同AIV抗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比较

对鸡血清样品采用不同方法检测AIV抗体结果的符合率比较, HI与ELISA检测符合率最高, 为96.01%;其次为HI与AGID方法, 符合率为72.32%;ELISA与AGID检测符合率最低, 为70.32%。对鸭血清样品采用HI与ELISA方法检测AIV抗体结果的符合率为95.61%, 略低于检测鸡的96.01%符合率。 (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目前我国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采取扑杀、强制性免疫和生物安全方法相结合为主的扑灭措施, 及时监测、准确诊断, 在禽流感防控上显得极为重要。当前禽流感诊断监测方法众多, 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 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有的方法虽然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强, 但对实验条件要求高、仪器设备昂贵、检测试剂贵等, 不适用于广大基层兽医实验室大量的监测与日常诊断。本项目探讨研究适合于动物疫病防控的基层兽医、易于普遍推广的检测技术。

3.2 从HI、AGID、ELISA三种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对比来看, ELISA方法灵敏度最高, 也略高于HI方法, AGID方法灵敏度最低;检测鸡血清样品AIV抗体, ELISA、HI检出阳性率分别达到90.02%、88.03%, 而AGID检出阳性率只有63.84%;检测鸭血清样品AIV抗体, ELISA、HI检出阳性率均达到90%以上;不同检测方法的符合程度比较也显示, HI与ELISA检测方法无论是鸡还是鸭的检测符合率均很高, 能达到95%以上, 而HI与AGID、ELISA与AGID检测符合率分别为72.32%、70.32%, 远低于HI与ELISA的检测符合率。

HI是利用AIV血凝素蛋白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检测AI亚型特异性抗体, HI试验对试验要求较低, 检测所需2~3h, 既是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采用的普及方法, 也是目前我国养禽生产对AI感染和免疫的主要检测手段。本研究也表明了该方法易于操作、敏感性较强、可定性、定量, 适用于大规模AI监测。但是在实际应用以及相关研究均表明, HI方法检测水禽时由于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干扰会对检测结果判断产生一定影响, 需要排除非特异性因子。ELISA与AGID都是检测A型AIV的型特异性抗体。ELISA方法检测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本研究运用间接ELISA检测鸡血清样品免疫抗体, 在三种方法中敏感性最高;运用阻断ELISA多动物检测方法, 检测鸭血清样品免疫抗体与HI方法比较, 虽然差异不显著, 但ELISA检出抗体阳性率92.22%, 高于HI检出的抗体阳性率2.19个百分点。这很可能是HI检测鸭时受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影响, 而ELISA不受其干扰, 能有效检测出鸭的AIV抗体。ELISA检测抗体结果易于分析, 所需时间短2~4h, 检测适用于大批样品的检测, 特别是水禽的检测, 不易受干扰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AGID方法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 适用于鉴定所有A型流感病毒, 检测方法简单, 但所需时间24~48h, 本研究表明AGID敏感性低, 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符合率低, 检测结果不能确切反映禽群的抗体水平, 不适于当前AI防控监测及分析评估。

3.3 根据对不同AIV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 同时结合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防控监测的实际需求, 推荐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技术方案:采用以HI为主要检测方法, 结合采用ELISA技术, 特别是检测鸭血清样品时。

关键词: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 (HI)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AGID) ,酶链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抗体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禽流感[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35.

[2]韩庆功, 等.ELISA技术在禽流感诊断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 2008 (6) :73-77.

解读禽流感 第11篇

从微生物学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1959年,专家们在苏格兰地区的鸡身上第一次分离出引起这种疾病的病毒,并证明这是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随后,专家们将这种病毒命名为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5N1亚型。一般来说,禽流感主要在{氐温季节发生,而且治疗相当困难,因而成为危害家禽养殖业的最严重疾病之一,目前各国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属于严防死守的对象;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家禽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SSrl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由上所述,禽流感就是一种由家禽(鸟)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

野生鸟类的肠道中携带有病毒,但一般不发病。

野生鸟类排出的病毒可以造成家禽(包括鸡、鸭)生病和大量死亡。

当流感病毒突变时,就可以在人类中感染和传播。

传染源:鸟、鸡、鸭、鹅、火鸡、人。

传播的主要渠道:携带病毒的禽鸟羽毛、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饲料和运输工具。

传播途径: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形成尘埃在空气中传播,饲养者有吸人病毒的极大危险。人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眼结膜感染。

主要症状: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呼吸困难、肌肉酸痛。

次要症状: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严重症状:肺炎、急性呼吸窘迫。有些患者有眼结膜炎,患者体温持续在39~C,年龄过大和治疗过迟的患者往往因并发症而易于死亡。

截至2005年11月,全球已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125人,死64人,病死率51.2%,全球病例有逐步增加趋势。

中国存在流行禽流感的潜在危险:

1.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养禽国、人多、禽多、猪多、人与家养动物混居。

2.周边国家动物禽流感威胁大,动物禽流感近期极为活跃,中国边境线长,又是世界三大候鸟迁徙的主要途径国。

3.中国科学家从猪的鼻分泌物中分离出了禽流感病毒,而猪有复制禽类和人类流感病毒的能力。因此,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猪宿主体内,有可能混合重组产生一种新型的、致命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菌株。

4.信息不通畅,往往获得禽疫情信息较晚。

5.基层医生培训不够,警惕性不高。

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不够及时,病例分析的质量不高。

人类为什么害怕流感和禽流感?

原因之一:世界各国政府最害怕的是一种偶然发生但又最可能随时发生的事情:如果在人身上同时感染流感和禽流感,人类可能面临新的毁灭性灾难。

原因之二:如果它们在人身体上发生变种,整合出一个新型的不明病毒,而这个变种向传染人的方向发展,人类将可能面临一场全球范围的、高流行、高死亡率的公共卫生灾难。

原因之三:流感大流行已很久未发生,人群中对流感病毒的抵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的几率也逐渐增大。

原因之四:人类是不可能对一个从未见过的或者已经变种的流感病毒具备抵抗力的,一旦这种流感新亚型病毒出现,世界范围的流感大流行将可能出现。

原因之五:科学家已经确认,今年发生的禽流感大多由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所致,在禽流感中危害最大,禽类感染这种病毒后数日内死亡,如果由禽类传染给人,发病后死亡率高达60%。

人传人的可能

至今,证据还不足以认定禽流感可以人传人。

人与禽流感病毒间在宿主受体特异性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可能是至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尚不具备人传人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胡志明市热带病研究院对24个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了解码,其中完全破解了16个取自家禽、水禽和5个取自人体的病毒样本。结果表明,这些致病病毒仍属于自2004年以来的H5N1型病毒。然而,2005年初取自人体、家禽及水禽上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已经发生严重变异,特别是HA、HN型基因外表抗原以及其他PB2、NS等抗原。

禽流感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中草药,免疫,影响,禽流感,抗体,肉鸡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afluenza,AI)简称为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禽流感列为重大动物疫病和一类传染病[1]。禽流感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无特效药治疗,一旦发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依靠接种疫苗来预防发病,但由于部分疫苗免疫力不强、质量不稳定、免疫保护期短等原因,常常导致免疫失败;同时由于病毒变异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病毒的毒力逐渐增强,这给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2]。中草药可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本试验研究中草药复方制剂-“热毒效”对肉鸡禽流感免疫效果的影响,为中草药复方制剂在肉鸡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中草药复方制剂-“热毒效”购于郑州三叶集团,批准文号:

兽药字(2006)160375144,主要成分:金银花、皂角刺、白芷、天花粉、当归等。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免疫增强。

1.1.2 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5+H9N2 Re-2株):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06)150132125号,产生批号:2010010,由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提供。

1.1.3 禽流感H5N1 Re-5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007。

1.1.4 禽流感H9N2 Re-2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907。

1.2 试验肉鸡

由辽宁医学院种鸡场提供。选用1日龄AA肉仔鸡210只,平均体重50 g。按照体重随机分为7组,每组30只。Ⅰ~Ⅵ组为用药组,按不同剂量和程序,每千克体重拌料0.2 g饲喂;Ⅶ组为对照组,不喂药。

1.3 试验方法

1.3.1 免疫方法

按照《2010年辽宁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和疫苗说明要求,7日龄用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进行首免,2周后二免,首次免疫颈部皮下注射0.15 ml/只,第2次免疫肌肉注射0.3 ml/只。

1.3.2 喂药剂量和程序

“热毒效”按照说明书要求每千克体重0.2 g。Ⅰ组首次免疫前5 d开始使用中草药,连喂3 d;Ⅱ组首次免疫前3 d开始使用中草药,连喂3 d;Ⅲ组首次免疫当天开始使用中草药连喂3 d;Ⅳ组首次免疫前5 d使用中草药1次;Ⅴ组首次免疫前3 d使用中草药1次;Ⅵ组首次免疫当天使用中草药1次;对照组不饲喂中草药。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规饲养管理,统一使用大成饲料公司生产的肉鸡全价饲料。用药情况详见表1。

1.4 血样采集

于免疫前1 d和首次免疫后的14、21、28和40 d。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翅下静脉采血1 ml,每组每次随机抽取采10只,经离心取血清,4℃保存,供AI抗体检测使用。1.5禽流感抗体检测用禽流感H5N1 Re-5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和禽流感H9N2 Re-2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分别检测H5和H9抗体水平,其操作和判定方法按照《2010年辽宁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进行。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SPSS 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试验结果

检测结果详见表2,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3,抗体滴度消长曲线祥见图1、图2。

2.1 从表3可以看出,免疫前H5N1 Re-5母源抗体滴度平均为21.40~2.20,然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免疫后14 d时抗体滴度为20.20~0.70;免疫后21 d抗体滴度明显升高,Ⅰ~Ⅵ组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0.50~3.00个滴度;免疫后28 d时投药组的抗体滴度高于对照组20.1~0.6个滴度;免疫后40 d时投药组的抗体滴度高于对照组20.2~1.9个滴度,其中投药Ⅱ组和Ⅲ组抗体滴度优势更明显。

2.2 从表3可以看出,免疫前H9N2 Re-2母源抗体滴度平均为26.30~8.70,随着日龄增加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免疫后14 d时抗体滴度平均为23.70~4.10;免疫后21 d抗体滴度明显升高,Ⅰ~Ⅵ组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0.10~2.40个滴度;免疫后28 d时投药组的抗体滴度高于对照组20.02~3.10个滴度;免疫后40 d时投药组的抗体滴度高于对照组20.2~2.00个滴度,其中投药Ⅱ组和Ⅲ组抗体滴度优势更明显。

2.3 按照《2010年辽宁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中关于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判定标准,当HI抗体效价≥24判定为合格,根据表2数据显示,H5N1 Re-5免疫后21 d合格率为31.42%(22/70),免疫后28 d合格率为88.24%(60/68);H9N2 Re-2免疫后21 d合格率为84.06%(58/69),免疫后28 d合格率为91.30%(63/69)。

2.4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投药组Ⅰ、Ⅱ、Ⅲ、Ⅳ、Ⅴ、Ⅵ组H5N1 Re-5和H9N2 Re-2的抗体滴度在不同时期高于对照组。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5N1 Re-5抗体滴度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H9N2 Re-2抗体滴度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Ⅱ组和Ⅲ组免疫效果最好。

3 讨论

3.1 关于免疫合格率

7日龄首次免疫,免疫21 d后H5N1 Re-5合格率为31.42%,H9N2 Re-2合格率为84.06%,根据《2010年辽宁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的判定标准,H5N1 Re-5合格率低于辽宁省标准,主要由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所致,因此,临床上应增加H5N1 Re-5亚型的免疫密度,以确保雏鸡的保护率。而免疫28 d后H5N1 Re-5和H9N2 Re-2的合格率分别为88.24%和91.30%,免疫合格率均符合辽宁省要求。总体上,该免疫程序比较科学,免疫合格率符合国家标准,也证实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适用于目前我国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3.2 关于中草药对禽流感免疫效果的影响

3.2.1 中草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目前,已发现许多中草药的药效成分,如多糖、皂苷、生物碱、有机酸等具有诱导B淋巴胞分化、促进抗体产生、预防某些病毒感染及抵抗免疫抑制因子等免疫学活性[4,5]。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H5N1 Re-5免疫后21 d,投药组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0.50~3.00个滴度,H9N2 Re-2免疫后21 d,投药组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0.1~2.4个滴度。说明热毒效中的金银花、皂角刺、白芷、天花粉、当归等成分也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促使机体迅速产生抗体,关于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2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H5N1 Re-5免疫后21 d,Ⅰ、Ⅱ、Ⅲ组抗体水平比对照组高21.6~3.0个滴度,而免疫后21 d,Ⅳ、Ⅴ、Ⅵ组抗体水平比对照组仅高20.5~2.4个滴度;H9N2 Re-2免疫后21 d,Ⅰ、Ⅱ、Ⅲ组抗体水平比对照组高22.0~2.4个滴度,而免疫后21 d,Ⅳ、Ⅴ、Ⅵ组抗体水平比对照组仅高20.1~1.9个滴度。这说明禽流感抗体水平与中草药使用剂量有关,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增加给药剂量和次数,可以提高抗体水平。

3.2.3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免疫后28 d时,禽流感HI抗体滴度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其中,Ⅱ、Ⅲ组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且下降的速度比对照组缓慢。说明热毒效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同时延缓抗体下降的速度。

3.2.4 虽然投药组在不同时期抗体水平都比对照组高,但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抗体滴度差异显著(P<0.05)。证明按Ⅱ组和Ⅲ组的喂药程序使用效果最好,不但抗体滴度高,而且产生的也比较快,说明使用“热毒效”3 d后,机体处于最佳免疫状态,是免疫的最佳时机。

本试验结果证实,添加中草药复方制剂-“热毒效”对禽流感抗体水平影响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抗体滴度,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说明“热毒效”作为禽流感免疫增强剂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肇增.禽流感防制与研究进展[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22(4):15-18.

[2]陈样,高崧.家禽的免疫抑制与免疫失败[J].畜牧兽医杂志,2002,21(2):18-20.

[3]王自然.中药免疫增强剂在猪瘟疫苗免疫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2):15-17.

[4]司红彬,刘志昌,陈朝喜,等.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应用(下)[J].兽药市场指南,2007,(4):11-12.

禽流感研究范文

禽流感研究范文(精选12篇)禽流感研究 第1篇1 禽流感的基本情况 (1)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 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又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