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力鉴定范文
毒力鉴定范文(精选7篇)
毒力鉴定 第1篇
由于受致病性模型的建立、分离株的毒力差异及上呼吸道常在菌与临床分离株的多样性三个难题的限制, HPS毒力因子研究进展缓慢, 目前仍普遍以血清型作为其毒力的标志[9]。据报道, 我国的优势血清型为4型、5型[1,10], 其次主要为13型、12型, 其他血清型 ( 1型、2型、6型、10型、11型、14型、15型) 虽也有分离到, 但各地区临床分离率差异较大。
疫苗免疫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但由于HPS明显的地方特性及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率很低, 因此分离地方菌株, 了解其流行的血清型对于有效地控制该病至关重要[11]。为了解闽西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的主要血清型及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情况, 本研究对来自闽西地区患病猪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 并选取7株血清5型代表株以小鼠为试验动物, 以腹腔接种的途径, 测定不同分离株对小鼠的毒力, 以期为闽西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1. 1 病料
选择2013年6月份—2014年5月份闽西地区临床表现为喘气、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或脑炎等特征的病猪提取病料。
1. 2 试验动物
20 ~ 25 g清洁级KM小鼠150只, 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
1. 3 菌株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 由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分离、鉴定和保存, 分别为血清5型7株, 其中5型LY02株于2013年8月份分离自闽西地区龙岩市某发病猪场。
1. 4 培养基及试剂
TSA、TSB, 均购自OXOID公司;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 NAD) , 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新生牛血清, 购自浙江天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量生化鉴定管, 购自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PremixTaq, 购自宝生物工程 ( 大连) 有限公司; 兔鲜血琼脂培养基, 自制。TSA、TSB培养基均加入过滤除菌的0. 004% 的NAD和5% 新生牛血清。
2 方法
2. 1 病原菌的分离
在无菌条件下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病猪的肺脏、气管、心包液、关节液等病料中取样并接种于TSA培养基, 置37℃恒温培养箱24 ~ 48 h, 挑取疑似菌落涂片、镜检, 并进行纯培养。
2. 2 生化鉴定
无菌条件下挑取纯培养单菌落水平划线于无NAD的兔鲜血培养基上, 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线划线, 37℃培养24 ~ 48 h, 观察是否有“卫星现象”。取有“卫星现象”且不溶血的单菌落纯培养后接种于含1μg /m L NAD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乳糖、D - 核糖、山梨醇、尿素酶、吲哚、硝酸盐还原反应等微量生化鉴定管, 同时进行氧化酶、触酶试验。
2. 3 PCR 扩增
根据HPS 16S r DNA序列设计引物[12], 由宝生物工程 ( 大连) 有限公司合成。序列为HP1F3 5' -TATCGRGAGATGAAAGAC - 3' ( 182 ~ 199 bp ) , HP2F2 5' - GTAATGTCTAAGGACTAG - 3' ( 178 ~195 bp) , HPRevx 5' - CCTCGCGGCTTCGTC - 3' ( 1 267 ~ 1 253 bp) 。反应体系 ( 25μL) : Premix Taq15μL, 2μmol / L的HP1F3、HP2F2各1. 5μL, 4μmol / L的HPRevx 1. 5μL, 模板2μL, 无菌水3. 5μL。反应条件: 94℃5 min; 94℃45 s, 56℃45 s, 72℃1 min, 共35个循环; 72℃10 min。取5μL PCR产物于1%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2. 4 血清型鉴定
取冻干保存的HPS菌株送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诊断中心进行血清型鉴定。
2. 5 小鼠毒力试验
2. 5. 1 HPS活菌数与OD值关系的测定将保存的血清型5型LY01株HPS复壮后, 接种于TSB液体培养基, 37℃、180 r/min摇床培养12 h作为种子液, 再将种子液按1% 的体积比接种于另外三瓶TSB培养基中, 37℃、180 r/min摇床培养18 h; 离心, 收集菌体后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 测OD600值并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活菌数, 将试验结果绘制成曲线。
2. 5. 2试验组细菌注射剂量的确定预试验根据参考文献[13]确定HPS对KM小鼠的绝对致死量 ( LD100) 、最大耐受量 ( LD0) 分别为3×109cfu、1×109cfu。选用20 g左右的KM小鼠60只, 随机分成6组, 每组10只。根据预试验结果将HPS分成1. 00×109、1. 32×109、1. 74×109、2. 30×109、3. 00×109cfu等5个梯度, 5组试验组小鼠每只分别经腹腔注射0. 5 m L菌液; 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PBS, 注射后观察1周, 统计各组小鼠的死亡率, 计算HPS对KM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 LD50) 。
2. 5. 3血清5型强毒株的筛选挑选生长性能良好的7株血清5型HPS复壮, 用TSB培养基扩培后调整菌液浓度至4×109cfu / m L, 每株菌经腹腔注射10只小鼠, 每只小鼠注射0. 5 m L; 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注射后连续观察1周, 记录小鼠临床变化及死亡情况。
2. 5. 4小鼠剖检及病理切片的制作对试验过程中死亡及1周后耐过的小鼠进行剖检, 无菌选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组织器官浸泡于10% 的福尔马林中固定, 将固定样品按常规方法进行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 H. E. 染色后观察病变情况。
3 结果
3. 1 菌落的形态特征
HPS在含NAD的TSA培养基上培养24 ~ 48 h后形成针尖大小、无色、透明、光滑圆润的菌落。取单菌落经革兰染色后镜检, 细菌为革兰阴性、具有多种形态、呈球杆状和长杆状以致细丝状形态。
3. 2 生化鉴定结果
将分离纯化的细菌在无NAD的兔鲜血琼脂平板上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划线, 48 h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卫星现象”且不溶血。细菌纯化后接种于微量生化鉴定管中, 37℃培养, 结果表明, 分离株不产生吲哚、硫化氢, 能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半乳糖, 不发酵木糖、阿拉伯糖、D - 核糖、乳糖、山梨醇, 触酶试验阳性, 尿素酶试验、氧化酶试验阴性, 对甘露糖、棉子糖生化反应不稳定。生化鉴定结果符合HPS标准菌株的特征[14]。
3. 3 PCR 检测结果
根据HPS 16S r D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PCR扩增产物为1 090 bp。对生化鉴定符合标准的菌株进行PCR检测,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条带均与阳性条带大小一致, 电泳结果见图1。
M.DL-2 000 Marker;1.阳性对照株;2.阴性对照;3~6.分别为LY03、LY04、LY05、LY09待测株。
3. 4 血清型鉴定结果
先后将41株HPS临床分离株送华中农业大学进行血清学分型, 其中15株 ( 36. 6% ) 为血清5型, 6株 ( 14. 6% ) 为血清4型, 其余主要为血清1型4株 ( 9. 8% ) 、2型2株 ( 4. 9% ) 、12型1株 ( 2. 4% ) 、13型1株 ( 2. 4% ) 、未定型7株 ( 17. 1% ) , 5株 ( 12. 2% ) 存在血清型交叉。
3. 5 HPS 活菌数与 OD 值关系测定结果
HPS在TSB中OD值与活菌数的关系见图2。
结果表明: 当OD值小于1时, OD600值与活菌数呈现较好线性关系 ( y = 19. 464 x - 0. 814 2) ; 但当OD600值大于1时, 实际活菌数与OD600值测得的活菌数逐渐偏离, 而且OD600值越大, 偏离趋势越明显。
3. 6 LD50测定结果
小鼠注射HPS 12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死亡, 统计每组小鼠死亡率, 运行Bliss - LD50计算软件, 计算HPS对KM小鼠的LD50, 结果见表1。
3. 7 KM 小鼠感染试验结果
3. 7. 1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注射3 h后部分小鼠出现颤抖、扎堆、被毛直立、不运动等临床症状; 12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死亡, 未死亡KM小鼠出现单眼或双眼眼结膜潮红、眼眵增多、有黏液性分泌物, 呼吸急促, 拉黏稠样粪便等症状; 36 h后未死亡KM小鼠活动基本恢复, 泪斑消失, 未出现死亡。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剖检, 试验组KM小鼠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心脏淤血、肺脏淤血且间质增宽、脾脏肿大和淤血、胃肠鼓气、部分小鼠腹腔轻微粘连等剖检变化; 对照组KM小鼠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
3. 7. 2KM小鼠死亡情况试验组KM小鼠注射0. 5 m L菌液, 对照组KM小鼠注射同等剂量的PBS, KM小鼠死亡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 腹腔注射2×109cfu的细菌, LY02菌株试验组的KM小鼠死亡率最高, 表明LY02菌株毒力最强。
3. 8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LY02试验组与对照组组织病理切片对比观察结果表明: 对照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心脏无明显病理变化, 见266页彩图3A、C、E、G、I、K。试验组肺脏细支气管管壁增厚, 上皮细胞脱落, 管腔及肺泡内充满浆液性渗出物, 肺泡囊扩张, 间质增宽, 有少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 见266页彩图3B) ; 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 窦状隙扩张, 肝索紊乱 ( 见266页彩图3D) ; 脾淋巴小结不明显甚至消失, 红髓增多, 细胞成分变少, 脾窦扩张、有浆液性渗出 ( 见266页彩图3F) ; 肾小球数量 增多、体积增 大 ( 见266页彩图3H) , 肾小管上皮细胞部分坏死, 管腔扩张 ( 见266页彩图3J) ; 心肌细胞间质增宽, 肌纤维出现断裂, 横纹消失 ( 见266页彩图3L) 。
4 讨论
由于HPS十分娇嫩, 相对于病料中可能出现的其他细菌生长营养要求较高, 临床分离往往不能成功。笔者通过分离发现, HPS在添加0. 004% NAD、5% 新生牛血清的TS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良好, 而且在肺脏、气管中的分离率高于心包液、腹水及关节液中的分离率。HPS在培养过程中极容易污染, 且保存时间较短, 一般在TSA培养基上保存超过1周就无法复苏成功, 因此应及时进行纯化和冻干保存。
本研究在2013年6月份—2014年5月份从闽西地区各规模化猪场送检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疑似患病猪的气管、肺脏、心包液、关节液等病料中成功分离到41株细菌, 经培养特性、镜检、生化鉴定、PCR检测确定为HPS, 送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诊断中心进行血清型鉴定, 结果为血清5型15株、4型6株、1型4株、2型2株、12型1株、13型1株、未定型7株, 5株存在血清型交叉, 表明闽西地区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4型 ( 14. 6% ) 、5型 ( 36. 6% ) , 与我国车勇良等[15]报道的福建地区的流行情况基本一致。
细菌的血清型被普遍作为其毒力的标志, HPS15种血清型之间毒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中血清1, 5, 10, 12, 13, 14型为高毒力株, 2, 4, 5型为中等毒力毒株, 其他血清型被认定为没有毒力[16]。从3. 4结果可知, 本研究分离株主要为高毒力和中等毒力株。挑选7株高毒力血清5型分离株进行小鼠毒力试验, 结果表明, 当细菌注射量达到1×109cfu以上时小鼠出现死亡, 但注射相同剂量 ( 2×109cfu) 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致死率不同, 其中LY02株小鼠死亡率高达80% , 而LY28株小鼠死亡率为0。说明血清型与毒力之间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 同时也表明LY02株为5型强毒力株, 可作为HPS疫苗候选菌株。
HPS临床上可引起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剖检结果表明, 腹腔注射HPS后主要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 表现为全身主要脏器的出血、淤血, 眼观无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现象。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为组织器官的炎症反应, 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心肌炎、脾炎等。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小结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 当发生体液免疫应答时, 数量增多, 体积增大。但本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组小鼠感染HPS后脾淋巴小结结构不明显甚至消失。此结果与猪感染HPS后的病理变化相一致, 但机理尚不清楚[17,18]。
HPS致病性研究的理想试验动物为初乳缺乏 ( CD) 猪[9], 但由于其试验要求条件及成本较高, 有关HPS的毒力研究均选择Balb / c小鼠[19]、豚鼠[20]作为试验动物。本试验选择KM小鼠作为试验动物, 腹腔注射HPS后,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组织学改变, 表明HPS对KM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 KM小鼠适合作为HPS的试验动物模型。但也有KM小鼠注射HPS后, 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的报道[20], 可能与HPS分离株的地方特性及注射剂量有关。
摘要:为了了解闽西地区副猪嗜血杆菌 (HPS) 流行的主要血清型及毒力情况, 试验对来自闽西地区的患病猪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分型, 并选取7株血清5型临床分离株进行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41株临床分离株中15株为血清5型, 6株为血清4型, 其余为1型4株、2型2株、12型1株、13型1株、未定型7株, 5株存在血清型交叉。7株5型代表株在LD50 (2×109cfu) 时小鼠死亡率差异明显, 其中LY02株小鼠致死率最高 (80%) , 并可引起小鼠以支气管肺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心肌炎、脾炎为主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闽西地区HPS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5型 (36.6%) 和4型 (14.6%) , 其中LY02血清5型代表株可能为高致病潜力株。
鸡大肠杆菌iss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第2篇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血清抗性;iss基因
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053-02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型复杂,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型[1-3]。某些菌株还会引起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危害养殖业和食品安全。大肠杆菌的毒力是由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包括黏附素、1型菌毛、毒素、外膜蛋白、ColV质粒、补体抗性、铁转运系统、宿主细胞表面改变因子等[4-9]。相关的毒力基因有上百个,如 iss(increased serum survival gene,血清抗性基因)、tsh(温度敏感血球凝集素)、cvi(ColV操纵子的免疫性基因)、fimD、fimF、fimG、fimH、gntP、uxaA等[7,10-12]。
1 鸡大肠杆菌毒力因素及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的毒力由黏附素、1型菌毛、毒素、外膜蛋白、ColV质粒、补体抗性、铁转运系统、宿主细胞表面改变因子等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4-9],多数研究集中于对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的研究。正常机体的天然屏障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致病性大肠杆菌要发挥其致病作用,必须首先突破机体的天然屏障,即首先在局部吸附并定居繁殖,进而侵入体内。1型菌毛对细菌在宿主中的起始增殖很重要,然而在细菌增殖达到一定水平后,在系统地进行感染前,1型菌毛的表达就停止了。绝大多数1型菌毛由在气管、肺和气囊中增殖的细菌表达,而不是由那些在组织或血液中增殖的细菌表达[13-15]。细菌定居下来以后增殖形成集落(局部增殖),在条件适合时大肠杆菌从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从而在全身组织内增殖,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5,13-15]。因此,进入血流是细菌发挥其致病作用的关键一步,一旦病原体获得到血流的通路,它将面对血清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
2 鸡大肠杆菌血清抗性的研究进展
血清抗性可能受荚膜抗原、脂多糖和特定外膜蛋白调节,在多数菌株中表现出与毒力相关的关系[16-19]。K1莢膜抗原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相关性很高,尤其是在O1、O2血清型中,表达K1荚膜抗原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相对于表达其他K荚膜抗原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对血清杀菌作用的抵抗性更强[16]。据报道,血清抗性也与脂多糖相关,平滑脂多糖层比粗糙型脂多糖抗性强。但有突变试验表明,突变后补体敏感的无毒型和野生补体抗性的有毒型大肠杆菌均具有平滑脂多糖层,不同之处是外膜蛋白。无毒突变株有 16.2 ku 的外膜蛋白,野生型没有,此蛋白可能是编码区被转座子插入的产物。显示编码某种外膜蛋白的基因被截断后,对补体抗性和毒力有影响[17-18]。外膜蛋白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所特有的结构,大肠杆菌中由质粒编码的外膜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因研究鉴定了TraT和Iss等2个补体抗性决定簇。TraT是由R100、R6-5和ColV质粒编码的,分子量为23 709 u,位于外膜外侧。它可增强细菌对血清的抗性,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据报道,TraT蛋白可增强细菌对补体裂解活性的抗性,从而使细菌的侵袭力加强。Iss是由存在于ColV质粒上的iss基因编码的,Iss蛋白属于外膜蛋白的一部分,与细菌抗补体作用有关,可增强大肠杆菌血清抗性[19-22]。另外,1型菌毛对血清的杀菌作用也具有抗性[12]。
3 iss基因的研究进展
iss基因存在于ColV质粒上,大小为309 bp,在人源、禽源大肠杆菌中皆有发现。iss基因编码的蛋白Iss属于外膜蛋白的一部分,与细菌抗补体作用有关,可增强大肠杆菌血清抗性。国内外普遍认为,iss基因与鸡大肠杆菌毒力有一定关系[20-24]。但此相关性受何因素控制,国内外还无相关阐述。
在1979年,Binns等从人源大肠杆菌ColV、I-K94质粒获得的iss基因的表达能力能显著增强含此基因的大肠杆菌对1日龄雏鸡的毒力,还能增强转化菌的血清抗性[8]。Chuba将人源大肠杆菌ColV2-K94质粒上iss基因的1.4 kb片断克隆入大肠杆菌K12细胞,重组细胞显示出血清抗性。经Southern-blot检测,人源大肠杆菌iss基因与λ噬菌体DNA及插入因子IS2有同源性[8]。美国研究人员从患大肠杆菌病的鸡体内分离出1株野生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2型),并以此为来源扩增出iss基因,比较禽大肠杆菌iss基因与人源大肠杆菌iss基因的同源性,发现两者同源性达96.8%[12]。
研究者近来普遍认为iss基因是定位在ColV质粒上的。在研究毒力因子与人源大肠杆菌ColV质粒相关性的试验中,分离自血液中的菌株有95.5%携带iss基因,分离自肠道中的菌株有68.8%携带iss基因。其后关于禽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试验结果也表明,iss基因与ColV同时出现的概率很高,但并不是100%[16-18]。由此推测,iss基因很可能与ColV质粒连在一起,但并不能肯定总是在ColV质粒上。
nlc202309021547
据推测,Iss蛋白是通过调节细胞表面上对补体膜攻击复合体敏感的位点,导致表面排斥,使菌株具有抗血清补体溶菌作用的能力[19]。Ellis对25个火鸡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iss基因的扩增试验及菌株对血清反应特性的试验。其中,18株菌株属于血清抗性-有毒力和血清敏感-无毒力的范畴,5株菌株为血清抗性但无毒力,2株菌株为血清敏感但有毒力[10]。McDonough等发现,iss基因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存在的可能性高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并且iss基因在大肠杆菌各种不同的血清型、各种禽类的大肠杆菌及其宿主不同部位的大肠杆菌中均有分布[11]。有研究反映,iss基因扩增为阳性的菌株并不能降解血清中的C6、C7、C8、C9,iss+与iss-菌株在C6、C7、C8、C9的消耗试验中几乎没有差别,这暗示Iss蛋白的作用可能是针对最终的补体复合体,而不是各组成部分。有研究者据此认為,iss基因的抗补体作用是受限制的,因为它不能降解各组成部分[13]。Kottom认为,禽大肠杆菌的补体抗性可能与机体减弱C3在细胞表面的沉降能力有关,说明iss基因编码的外膜蛋白能调节细胞表面上对补体膜攻击复合体敏感的位点,导致表面排斥,减少C3在细菌表面的沉着,使菌株具有抗血清补体溶菌作用的能力,增强大肠杆菌的血清抗性[13]。与此相反,也有研究表明,iss突变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补体抗性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减弱。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多数研究采用PCR和/或探针杂交来检测大肠杆菌是否带有目标基因,并将鸡大肠杆菌菌株分为iss+、iss-菌株[12,17]。樊琛等发现,iss基因在21株高毒力菌株及低毒力菌株中都存在;与高毒力菌株相反,绝大多数低毒力的菌株在第1次扩增时检测不到iss基因,还须进行第2次套式PCR扩增才能检测到。由此推测,因iss基因存在于质粒上,可能其拷贝数(基因数量)与菌株毒力相关。樊琛等还通过试验证实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HO2菌株的Iss融合蛋白抗血清在体外试验中可以降低HO2菌株的血清抗性[25]。
4 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鸡大肠杆菌的毒力受多因子影响,但分析iss基因及Iss蛋白与大肠杆菌毒力的关系,可为研究iss的致病特性并以iss作为毒力标志基因在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免疫防制中的作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Bekal S,Brousseau R,Masson L,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pathotypes by virulence gene detection with DNA microarray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3,41(5):2113-2125.
[2]卡尔尼克B W.禽病学[M]. 10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459-1502.
[3]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5-257.
[4]陈 倩,贾珍珍,郭福全.食品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验方法的建立[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12(3):19-21.
[5]史 云.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4):205-211.
[6]史 云,李业鹏,计 融. 肉及肉制品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两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卫生研究,2005,34(3):309-311.
[7]Zahraei S T,Derakhshandeh A,Tadjbakhsh H,et al. Comparis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iss gene in two predominant avian pathogenic Eschefichia coli serogroups isolated from avian colibacillosis in Iran[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13,94(1):5-8.
[8]Ewers C,Janssen T,Wieler L H.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J]. Berliner und Munchener Tierarztliche Wochenschrift,2003,116(9/10):381-395.
[9]Janben T,Schwarz C,Preikschat P,et al. Virulence-associated genes in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isolated from internal organs of poultry having died from colibacillo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IJMM,2001,291(5):371-378.
[10]Johnson T J,Giddings C W,Horne S M,et al. Location of increased serum survival gene and selected virulence traits on a conjugative R plasmid in an avia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J]. Avian Diseases,2002,46(2):342-352.
nlc202309021547
[11]Nolan L K,Giddings C W,Horne S M,et al. Complement resistance,as determined by viable count and flow cytometric methods,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iss and the virulence of avian Escherichia coli[J]. Avian Diseases,2002,46(2):386-392.
[12]Dho-Moulin M,Fairbrother J M.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J]. J Vet Res,1999,30(2/3):299-316.
[13]Marc D,Dho-Moulin M. Analysis of the fim cluster of an avian O2 strain of Escherichia coli:serogroup-specific sites within fimA and nucleotide sequence of fimI[J].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1996,44(6):444-452.
[14]Marc D A P,Dho-Moulin M. Colonization ability and 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a fim-mutant of an avian strain of Escherichia coli res[J]. Microbiol,1998,149(7):473-485.
[15]樊 琛,王亞君,李一经. fimI基因与鸡大肠杆菌毒力相关性的测定[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1):70-72.
[16]Gordon D M,Cowling A.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in Australian vertebrates:host and geographic effects[J]. Microbiology,2003,149(Pt 12):3575-3586.
[17]Ewers C,Janssen T,Kiessling S,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virulence-associated genes in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by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Avian Diseases,2005,49(2):269-273.
[18]Johnson J R,Sannes M R,Croy C,et al. Antimicrobial 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from humans and poultry products,Minnesota and Wisconsin,2002-2004[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13(6):838-846.
[19]Johnson T J,Kariyawasam S,Wannemuehler Y,et al. The genome sequence of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O1:K1:H7 shares strong similarities with human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fichia coli genomes[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07,189(8):3228-3236.
[20]Johnson T J,Wannemuehler Y M,Nolan L K. Evolution of the iss gene in Eschefichia coli[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8,74(8):2360-2369.
[21]樊 琛,王亚君,李一经. iss基因与鸡大肠杆菌毒力相关性的分析[J]. 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58-61.
[22]樊 琛,王亚君,李一经. 鸡大肠杆菌iss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原核表达[J]. 中国兽医杂志,2004,40(12):7-10.
[23]樊 琛,王 宇,王亚君,等. iss基因与鸡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关系[J]. 中国兽医科学,2010,40(1):55-60.
[24]樊 琛,刘桂芹,王亚君,等. Iss蛋白在鸡源大肠杆菌不同毒力菌株中的检测[J]. 畜牧与兽医,2010,42(2):71-73.
[25]樊 琛,刘桂芹,王 宇,等.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iss基因原核表达产物的免疫保护作用[J]. 畜牧与兽医,2010,42(11):84-86.
毒力鉴定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例
对江苏省中部地区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的病死猪有明显病变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等进行无菌采集413份病料, 同时收集死猪的相关资料, 进行相关信息统计。
1.1.2 培养基与制剂
普通肉汤自制, 麦糠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等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吲哚试验、MR试验、VP试验等生化试验用试剂按常规方法配制;大肠杆菌O1~O163抗原标准血清;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培养
先将病料进行革兰染色并镜检。然后将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中, 37℃培养24 h。取出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和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观察细菌生长特点及菌落特征。
1.2.2 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菌株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乳糖等微量糖发酵管中, 37℃培养24 h, 然后观察结果并详细记录。
1.2.3 血清型鉴定
按照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 所分离菌株首先经玻板凝集试验初步筛选出可能的O血清型, 然后通过玻板凝集试验确定其O血清型。即高压抗原和血清各取10μL在玻板上混匀, 0.5 min内出现明显0.5%石炭酸生理盐水凝集者为“阳性”反应。同时以高压抗原与0.5%石炭酸生理盐水混合作对照, 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1.2.4 动物试验
将分离鉴定的菌株接种到普通肉汤培养基上, 37℃培养18~24 h, 将菌液用生理盐水稀释5倍后颈部皮下接种20只3日龄海兰褐鸡, 每只0.2 m L (含菌量约2108cuf) 。设10只为对照组, 每只颈部皮下注射灭菌肉汤0.2 m L。隔离饲养, 观察1周。
1.2.5 毒力基因调查
按F.W.Sehofield[1]报道的方法对分离株的estⅠ (STa) 、estⅡ (STb) 、LT、Stx-2e毒素和毒力岛Intimin基因运用PCR方法进行鉴定。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在心脏、肝脏、脾脏及肠内容物中均能检测到红色、两端钝圆、大小中等、多数为单个散在, 有的为成对连接的革兰阴性菌。肉汤培养变浑浊, 底部有沉淀物;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红色圆形、光滑湿润的凸起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出现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在斜面培养基上出现圆形菌落。
2.2 生化试验
分离的208株大肠杆菌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特征, 能发酵葡萄糖、乳糖和蔗糖, 不能发酵肌糖、木糖, 能使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吲哚试验和MR试验为阳性, VP试验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为阴性。
2.3 血清型鉴定
对分离鉴定的208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 共鉴定出145株的血清型, 63株未能定型。定型菌株分别属于19种不同的血清型 (见表1) 。O9、O45、O107和O139为主要的血清型。
2.4 动物试验
大部分雏鸡在接种12 h后开始出现死亡, 48 h后全部死亡。剖解病死鸡, 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胸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心包炎, 肝脏呈土黄色、脾脏肿大、肠炎等大肠杆菌病的示病病变。无菌采集病死鸡脏器进行细菌学检测, 结果分离到与送检病例一致的大肠杆菌。
2.5 毒力基因的检测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江苏中部地区猪大肠杆菌所含的毒力基因:含estⅠ的占39.2%, 含estⅡ的占64.8%, 含LT的占30.3%, 含Stx-2e的占20.6%, 含Intimin占15.9%。estⅠ和estⅡ较为流行, 含肠毒素estⅠ和/或estⅡ的细菌主要引发猪腹泻, 为临床治疗猪腹泻病时提供了参考价值。
3 讨论
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 国外报道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主要有O8、O9、O20、O64、O101、O138、O139、O141、O147、O149、O162等[2]。在本次调查的血清型中, O9、O45、O107和O139为江苏中部地区的优势血清型, 这和理论上猪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基本一致。另外尚有63株未能定型, 是否属于19种主要血清型之外或是新流行的血清型尚待研究。湖北省以O107、O101、O93、O9、O139、O141和O157为优势血清型[3];四川省以O141、O8、O2、O157、O9、O149血清型为主[4]。不同地区的血清型存在差异, 且同一地区的在不同流行时期血清型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大肠杆菌的免疫预防中, 应充分考虑其血清型的多样性、易变性, 必须定期对养殖场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 选出血清型针对性较强的菌苗, 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对本次检测的血清型中毒力基因的种类、各毒力基因的致病作用及与血清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江苏中部地区猪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O9和O107。毒力基因调查结果显示, 88.9%的O9血清型含有estⅡ基因, 27.8%的菌株含有Stx-2e, 22.2%的菌株含有estⅠ, 11.1%的菌株含有Intimin, 52.2%的O107血清型含有estⅡ基因, 43.5%的菌株含有LT, 39.1%的菌株含有estⅠ, 34.8%的菌株含有Stx-2e。estⅠ和estⅡ基因与猪腹泻有关, Stx-2e基因与猪水肿病有关, 笔者分离的菌株中, 大部分携带上述毒力基因, 可以推测这些毒力基因对江苏中部地区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肠杆菌不同血清型的致病特点不一样, 本次检测通过对江苏中部地区猪大肠杆菌血清型与毒力基因的检测, 发现了与血清型有关的相关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的血清型携带的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因此, 通过定期地对局部范围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检测, 可以为该地区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Sehofield F W.Oedema disease (enterotoxins) in swineⅡ.Experiments conduered in a susceptible herd[J].Can J Conp Med, 1995 (19) :242.
[2]chen X, Gao S, Jiao X, et al.Prevalence of serogroups and virulencn factors of Eseheriehia coli strains isolated from pigs with post-weaning diarrhea in eastern China[J].Vet Microb, 2004 (103) :13-20.
[3]王红琳, 熊忠良, 周绍凤, 等.湖北省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 2002, 23 (3) :68-69.
毒力鉴定 第4篇
关键词 橡胶树 ;白根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分类号 S482.2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14
Evaluation of Ten Fungicides for Suppression of Rigidoporus lignosus
HE Chunping1) LI Rui1) WU Weihuai1) WU Haili2)
ZHENG Xiaolan1) LIANG Yanqiong1) ZHENG Jinlong1) YI Kexian1) XI Jingen1)
(1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Tropical Crops /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ests,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Abstract White root disease caused by Rigidoporus lignosus is a major killer of young replanted rubber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s the entry plant quarantine disease in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is disease and to control it, toxicity test of 10 fungicides to Rigidoporus lignosus were tested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of tebuconazole, mycolbutanil, propiconazole, imazalil, triadimefon, prochloraz, azoxystrobin and tridemorph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mycelia growth, with EC50 in the range of 0.0177~6.0136 μg/mL; that for tebuconazole was most effective, EC50 was 0.0177 μg/mL; followed by mycolbutanil, propiconazole and imazalil. EC50 was 0.0278 μg/mL, 0.0456 μg/mL and 0.0773 μg/mL respectively. And that for thiophanate-methyl was the worst, with EC50 was 41.2990 μg/mL.
Keywords rubber tree ; Rigidoporus lignosus ; fungicide ; toxicity
橡胶树白根病[Rigidoporus lignosus(Klotzsch) Imaz.]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于1904年在新加坡首先发现,后在马来西亚、印尼(爪哇、苏门答腊)、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柬埔寨、缅甸、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刚果、加蓬等地发生[1]。橡胶树白根病主要为害幼龄期橡胶树[2]。在植胶前、后未进行预防处理的幼树区,其发病率可达60%[3]。橡胶树白根病是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在东南亚橡胶植胶区曾造成过严重损失[4-5]。1983年11月,我国在海南东太农场橡胶林段中首次发现白根病,发病面积达26 hm2,因发现及时已铲除[6],直至1992年我国才有该病危害橡胶的报道[4]。白根病菌不仅侵害橡胶树,还可侵染热带地区的许多林木、果树等作物,如柑桔、茶、椰子、胡椒、咖啡、可可、槟榔、菠萝蜜、油棕、樟树、木薯、鱼藤、竹、豆科遮荫树及覆盖作物等,至今仍是植胶国的一个极严重的问题[7]。防治橡胶树白根病一直以来主要是采取化学药剂灌根处理。国外60年代始,珀里斯[8]、马来亚橡胶研究所[9]、Tran Van Canh[10]、Gustav Hiepko[11]等对橡胶树白根病进行了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珀里斯研究报道,化学药剂Tillex不能完全抑制橡胶树白根病菌,清除橡胶树白根病病源营养基地是处理病树的主要措施;马来亚橡胶研究所研究表明Formaac 2和Fomicide药剂可作为防治白根病的根颈保护剂;Tran和Gustav Hiepko研究表明,十三吗啉对橡胶树白根病有良好的防效。国内有关橡胶树白根病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报导甚少,仅陈照等[2]2007年测定了12种市售内吸性杀菌剂对橡胶树白根病菌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烯效唑为主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橡胶树白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了能够寻找到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橡胶树白根病防治药剂,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橡胶树白根病菌的室内毒力,了解不同杀菌剂对白根病菌的敏感性,分析不同药剂浓度对菌株菌落生长速度的影响,以便为生产上更好的预防、防治该病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同温度对阿维菌素毒力的影响 第5篇
阿维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及杀线虫活性的化合物, 由美国Merck公司及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首先开发而得。因其药效高, 施用方便, 并且性质较稳定, 备受广大农药生产企业和农民的青睐[1]。阿维菌素通过干扰害虫的神经生理活动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昆虫幼虫及螨类的若成虫与其接触后, 不活动, 不取食, 2~4 d后死亡。现对不同温度对阿维菌素毒力的影响进行研究, 以期更为合理地应用该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于2015 年10 月25 日13:00—17:00 在龙湖紫都城选取虫体一致、健康活泼的悬铃木方刺网蝽成虫作为供试虫源;供试药剂为5%阿维菌素 (河北三农化工有限公司) 。
1.2 试验方法
将5%阿维菌素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 (5%阿维菌素1 000倍、2 000 倍、4 000 倍、8 000 倍、16 000 倍) , 将大小一致、没有用过药的无虫悬铃木叶片采用浸渍法在药液中浸渍10 s, 取出晾干, 用蘸水脱脂棉将叶柄包裹, 起到保湿的作用, 然后将其分片放入罐头瓶, 然后将方翅网蝽接入罐头瓶中, 每瓶20 头, 用纱布封口, 放入温度分别在12、15、18、21 ℃, 湿度60%的培养箱内, 每个温度均设空白对照, 共有21 个处理。1、3、5 d检查各处理死亡虫数, 并计算校正死亡率。以毛笔轻触虫体, 幼虫不能动者即为死亡[2,3,4]。
2 结果与分析
按剂量对数和死亡率机率值的直线回归法, 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求得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 (LC50) 、95% 置信区间及相关系数 (r) , 具体如表1、2 所示。 可以看出, 温度对阿维菌素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毒力有一定影响, 具体表现为阿维菌素的致死毒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18 ℃时达到最高, 之后毒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温度毒力次序为18 ℃>15 ℃>12 ℃>21 ℃。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表明, 温度对阿维菌素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毒力有一定影响, 具体表现为阿维菌素的致死毒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18 ℃时达到最高, 之后毒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气温在18 ℃时, 阿维菌素对方翅网蝽的致死毒力最强, 因而, 阿维菌素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最佳使用时期是在春、秋季[5]。
摘要: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研究不同温度下阿维菌素对供试害虫毒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对阿维菌素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毒力有一定影响, 具体表现为阿维菌素的致死毒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18℃时达到最高, 之后毒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阿维菌素,毒力,温度,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慧冬, 罗万春.温度与光照对阿维菌素系列化合物毒力发挥的效应[J].植物保护学报, 2004 (2) :190-198.
[2]田靖, 张惟材.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 2006 (3) :447-450.
[3]章东生, 仲苏林, 曹新梅, 等.阿维菌素和辣椒素混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1) :141-142.
[4]龙友华.6.8%阿维菌素·噻螨酮乳油对柑橘红蜘蛛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11) :135-138.
茄子褐纹病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HY采自安徽和县。
1.1.2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
1.1.3 供试药剂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上海华泰农药有限公司)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云南化工厂) ;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南通市叶宝化工有限公司) ;25%使百克乳油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咪鲜胺) ;扑海因乳剂 (罗纳普郎克农化公司)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河北翼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1.4 仪器及试剂
培养皿, 容量瓶, 广口瓶, 胶头滴管, 吸管, 冷冻冰箱, 量筒, 烧杯, 移液枪、试管架, 试管, 恒温培养箱。
1.2 方法
1.2.1 药剂筛选
(1)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含药平板的制备按FAO推荐的方法, 将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使百克乳油、扑海因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10、5、1、0.5、0.1、0.01μɡ/ml的含药培养基, 倒入9 cm培养皿中, 制得含毒平板。HY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培养5 d, 在菌落边缘生长旺盛的区域用打孔器打直径6 mm的小菌碟, 接种在含毒平板中央, 不加药剂设为对照, 3次重复。放入25℃光照培养, 3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菌落直径, 计算生长抑制率。
(2) 农药混合增效测定。将福美双与百菌清、福美双与甲基托布津农药分别按9∶1, 3∶7, 5∶5, 7∶3, 1∶9的比例混合, 配成浓度为100、10、5、1、0.5、0.1、0.01μɡ/ml的含药平板, 将HY菌株培养的6 mm的小菌碟接种在含毒平板中央, 以不加药剂的为对照, 3次重复。放入25℃光照培养, 3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菌落直径, 计算生长抑制率, 采用Wadley公式求出混合制剂的协同比率 (SR) 。
混剂的协同比率 (SR) =混剂理论EC50/混剂实测EC50
式中, A、B分别为各杀菌剂的成分;a、b分别为各成分在混剂中的比例。当SR在0.5~1.5之间属相加作用;SR大于1.5时属增效作用;SR小于0.5时属于拮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平板测定的结果表明 (表1) , 6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的抑制作用最强, 其EC50仅为9.84×10-4μg/ml, 远远小于其他杀菌剂, 其次分别为扑海因、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福美双, 其EC50值分别为0.1413、0.288 3、0.690 1、1.135 7μɡ/ml, 最差的为代森锰锌, 其EC50值达到10.5982μɡ/ml。
2.2 复配剂的优化筛选
咪鲜胺的抑菌效果虽然最好, 防治成本要高于一般农药, 而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福美双等药剂都是国内常用的杀菌剂, 如果可以利用这些常见的药剂混配出杀菌效果较好的复配剂, 不仅可以提高对茄褐纹病的防效, 有效预防抗药性菌株的出现, 还可以节省防治成本。
由表2可知, 采用Wadley公式的标准 (SR在0.5~1.5属相加作用, SR大于1.5属增效作用, SR小于0.5属于拮抗作用) 判断, 在10种混配剂中只有福美双与甲基托不津以1∶9的比例混合的复配剂具有增效作用, 其SR>1.5;具有相加作用的复配剂有5组, 分别为福美双与甲基托不津7∶3的混剂、福美双与百菌清1∶9、5∶5、7∶3、9∶1比例的混剂;其他比例组分的混剂都具有拮抗作用, 可知对于防治茄子褐纹病菌药剂的混合必须严格按照药剂的品种和一定的比例进行, 否则, 不仅不会起到防治褐纹病的作用, 还会降低药效, 增加防治成本。
从表3中所有药剂 (含单剂、具有增效和相加作用的混剂) 的比较中可以观察到, 咪鲜胺的抑制作用仍然是最好的, 其次是福美双与甲基托布津1∶9的混剂和扑海因单剂。甲基托布津的抑制效果要高于百菌清、代森锰锌、福美双这些常用杀菌剂。福美双单独使用的抑制效果要低于其他杀菌剂商品, 但作为复配剂中的成分, 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会起到非常好的抑制效果。
注:F指福美双;J指甲基托布津;B指百菌清。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与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5与0.01水平存在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1) 目前对于茄子褐纹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 而化学药剂的过量使用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长期使用还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采用生态防治措施, 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混剂作为克服抗药性的一种有效措施, 早在病菌对内吸性杀菌剂产生抗性后就被广泛应用[15], 好的复配剂不仅具有开发简单, 产出快, 而且具有增效作用, 还可以扩大防治对象、节省施药费用。
(2) 在该试验中, 从常用的几种市售杀菌剂的混配结果看, 福美双与甲基托布津以1∶9的比例混合的复配剂具有增效作用, 其抑制菌丝生长效果仅次于咪鲜胺, 要高于扑海因, 可以进行大田试验进一步筛选。
摘要:通过室内毒力测定, 对6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进行筛选, 初选出对茄褐纹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结果表明, 咪鲜胺的杀菌效果远高于其他5种杀菌剂, 最差的为代森锰锌。在复配剂的筛选中, 具有增效作用的只有福美双+甲基托布津 (1∶9) , 其增效系数为1.62。
猪链球菌2型毒力因子的的研究概述 第7篇
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SS2为革兰氏阳性菌, 圆形或卵圆形, 成双或以短链的形式存在, 菌落针尖大小, 灰白色, 表面光滑, 在不同的血平板上产生不同的溶血, 在绵羊血平板上呈α溶血, 马血平板上则为β溶血。SS2存在于环境中, 在粪、灰尘及水中有较强的抵抗力。4℃水环境中可存活1~2周;4℃的动物尸体中可存活6周;0℃时可在灰尘中存活1个月, 25℃时只能存活24 h。对热比较敏感, 水温60℃仅可活10 min, 煮沸很快被杀死, 常用的消毒剂均能杀灭。2000年董德平等报告了4株猪链球菌2型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对四环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则具有高度的抵抗力。
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但夏、秋季多发, 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多发。病猪和带菌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伤口及黏膜感染。病猪的的鼻液、唾液、尿等污染饲料、饮水可引起大批发病而流行。断脐、阉割、注射等消毒不严也可发生传染。人类主要通过伤口的接触感染, 接触病死猪的肉、脏器、排泄物等以及污染的物品而被感染。但尚未发现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
2猪链球菌2型毒力因子概述
2.1荚膜多糖
Windsor依据传统观念提出决定猪链球菌2型侵袭力的是细菌荚膜多糖, 它能保护此菌在非免疫动物中不被吞噬。Charland等通过实验室方法获得2株荚膜多糖缺失株, 与其亲本株相比时, 发现荚膜多糖缺失株的疏水性增加及被小鼠巨噬细胞与猪单核细胞吞噬的几率增大, 且2株缺失株感染小鼠及猪均不能使动物发病, 且变异株与其亲本株相比更易从血液循环中被清除。
2.2溶菌酶释放蛋白和胞外蛋白因子
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 和胞外因子 (EF) 的表达与SS2菌株毒力有显著关系。比较不同菌株的蛋白图谱时发现, 自病猪体内分离的菌株大多含有这两种分子, 而从大多健康猪体内分离的菌株则没有。根据MRP和EF及其相关蛋白的存在与否, SS2存在着以下几种表现型:MRP+EF+、MRP-EF-、MRP+EF* (EF类似物) 、MRP+EF-、MRP*EF-、MRP-EF*、MRP-EF+等。我国1998年江苏及2005年四川病猪体内的分离株为MRP+EF+。
MRP和EF与毒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但它们对于致病力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加拿大大部分S.suis 2分离株的这些毒力因子为阴性。因此, MRP和EF的表型来判断强毒株和弱毒株是不可行的。
2.3溶血素
溶血素是一种分泌蛋白, 是细菌中最常见的一种毒力因子, 但SS溶血素的研究却始于1994年, 明显晚于SS的其它毒力因子的研究。近年来, 一些实验室对SS2的溶血素作了较深入的研究。SS的溶血素, 又称猪溶素, 分泌于上清中, 属于硫醇激活的穿毒素家族, 分子量为54 000, 根据溶血能力的不同, 链球菌可分为不完全溶血 (α溶血) 、完全溶血 (β溶血) 、不溶血 (γ溶血) 。猪链球菌的很多血清型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可产生溶血性, SS2参考株NCTC10234在液体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的溶血性。研究发现猪链球菌的溶血素的分布似乎有很强的地域性, 大部分欧洲株可产生溶血素。Charland等报道产生溶血素的SS2活菌及其培养上清和存化的溶血素均能使人脑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产生病变, 产生的病变可被猪链球菌的溶血素抗体所抑制。Norton等认为猪溶血素可能在猪链球菌侵入和裂解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健康猪的分离株中溶血素基因的检出率也较高, 所以溶血素只是猪链球菌感染的一个因素, 不是区分毒力的标准。
2.4纤连蛋白结合蛋白
细菌感染时, 粘附是较为关键的一步, 未能粘附到宿主细胞上的细菌很容易被宿主清除, 因此, 很多种细菌的纤连蛋白 (Fibronection, Fn) 结合蛋白都是重要的毒力因子, 参与细菌粘附。化脓性链球菌的FBP54参与细菌粘附口腔上皮细胞, 并能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猪链球菌的fbps基因存在于除32和34型以外的所有类型的猪链球菌中, 它与化脓性链球菌FBP54基因同源。Greeff等对该蛋白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可以粘附到人的血纤黏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上, 且对猪有免疫原性, 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且发现FBPS在细菌定植扁桃体的过程中不起作用, 但在细菌定植某些靶器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5其他
二元信号转导系统 (TCSTS) 是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大量研究表明, TCSTS广泛参与了病原菌的信号传递和毒力因子表达调控过程, 在构成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2000年, Throup等从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发现有8个TC-STS和1个RR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它们在细菌适应宿主环境和构成细菌侵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 最近报道, 在国内强致病株98HA/H12和05ZY/H33染色体中均有一个约89kb的特有核酸片段, 该片段在结构特征上完全符合基因组致病岛 (PAI) 的标准, 很可能是细菌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的致病岛, 使原本毒力较弱或者没有毒力的菌株发生了显著的毒力增强变异。但对于其对致病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结束语
猪链球菌2型不仅可以引起猪的疫病, 还可以感染人导致发病, 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仍然受到全球的重视。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该病原的发病机制, 大量学者仍在寻找新的致病因子, 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
防控建议
治疗猪链球菌病应注意的问题
1首次用药量应大, 青霉素、磺胺类联合使用, 最好静脉给予药, 适当加用链霉素。
2维持用药用常规剂量, 为维持抗菌药在血液中有效浓度可在注射的基础上结合口服抗菌渗加剂。用药时间1~2 d, 隔8 h注射1次, 连用5~7 d, 中间不停药。
3病猪在中后期发生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加用安茶碱12 m L, 连用2次, 症状就会明显缓和。
毒力鉴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