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精选4篇)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第1篇

综上, 现有研究一般采用基于启发式的协商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协商方法消解冲突, 而对于基于博弈论的协商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建立基于纳什协商的冲突消解模型, 探讨纳什协商解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充要条件, 分析参数变动对冲突消解效果的影响。

一、产销协同冲突消解问题描述

对于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 基于纳什协商方法的制造业供应链产销协同冲突消解问题, 可以用以下八元组表示:

M与D分别表示制造商和销售商;x是协商议题, 也是产销协同的决策变量;um (x) 与ud (x) 分别表示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效用函数。dm与dd是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冲突点, 满足条件且x*∈S, S是策略空间。下面具体描述一个产销协同问题, 定义相关符号, 给出相关数学模型。

销售商根据市场需求D而向制造商买入相应数量产品, 销售商制定产品销售价格p, 制造商以批发价格w向销售商供货, 制造商的制造成本为c。制造商实行产品质量控制, 决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θ, 产品质量控制成本为c (θ) 。销售商对订购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决定质量检验努力水平e, 相应的质量检验成本为c (e) 。市场需求D:

其中α表示市场容量, β是价格敏感系数。γ是质量检验市场系数, λ是质量控制市场系数。制造商和销售商是理性决策者, 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且两者都是风险中性的。假设α-βc>0。

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控制成本c (θ) :

其中ζ表示制造商质量控制成本系数, 销售商的产品质量检验成本c (e) :

其中η表示销售商质量检验成本系数。

根据以上的描述和符号定义, 可以得到制造商收益函数:

销售商的收益函数:

供应链收益函数:

制造商和销售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 一般会有决策变量上的不一致而引起冲突, 令

证明:令∏sc关于p, e, θ的偏导数均为零得到方程组并求解, 即可得到供应链最优策略, 将pco, eco, θco代入∏sc可得∏*sc。推导过程简单, 不详细列出。

二、纳什协商冲突点的确定

本文采用Stackelberg博弈结果作为冲突点。以制造商为Stackelberg博弈的主导方, 销售商为从属方, 双方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

命题2:纳什协商的冲突点

证明:首先令∏d关于p, e的偏导数均为零可得方程组, 求解可得p, e关于w和θ的表达式;然后令∏m关于w, θ的偏导数均为零可得方程组, 求解可得w, θ的表达式;将w和θ代入p, e表达式, 即可求得:

其中。将p, e, w, θ代入∏m和∏d, 可得冲突点 (dm, dd) 。

三、基于纳什协商方法的产销协同冲突消解

冲突点确定后, 描述协商问题的八元组中元素均已明确, 则纳什协商目标函数如下:

当数学模型较为简单, 通过数学推导的方式获得纳什协商解:记∏nash= (∏m-∏m*) (∏r-∏d*) , 令∏nash关于p, e, θ, w的偏导数为零可得方程组, 求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纳什协商解pnash, enash, θnash, wnash。当数学模型比较复杂时, 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获得纳什协商解。下面记∏mnash与∏dnash分别为纳什协商解对应的制造商收益和销售商收益。

命题3:纳什协商解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的充要条件是:∏dnash-∏mnash=∏d*-∏m*

证明:

必要性证明:∏nash在pnash点的偏导数为零, 即

推论1:当纳什协商解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时, 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收益分别为:

此时的批发价格为:

证明:因为纳什协商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 因而∏dnash+∏mnash=∏*sc, 又根据命题3有等式∏dnash-∏mnash=∏d*-∏m*, 因而可得

将前面∏*sc, ∏d*, ∏m*表达式代入上式可得∏mnash和∏dnash。下面证明命题中关于wnash的部分。

四、纳什协商方法效果分析

下面通过实验比较纳什协商、冲突点、合作博弈三种不同情况的策略, 分析纳什协商方法的冲突消解的效果。本文引用胡军等[5]的数据, 参数设定如下:市场容量α=20, 价格敏感系数β=1,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c=6, 质量控制成本系数ζ∈[10, 20], 质量控制市场系数λ=3, 质量检验市场系数γ=3, 质量检验成本系数η=10。

下面从供应链收益和决策变量两个方面分析质量控制成本系数ζ取不同数值 (10≤ζ≤20) 时, 纳什协商方法的冲突消解效果。利用遗传算法求解纳什协商目标函数, 得到不同ζ下的纳什协商解。

从图1可以发现:虽然收益总是随着质量控制成本系数ζ的增加而减少, 但是无论是制造商还是销售商都能通过纳什协商获得明显高于冲突点的收益。

从图2可以发现:销售价格、质量控制水平、质量检测水平、批发价格都随ζ增大而减小, 相对于冲突点, 纳什协商解更接近供应链最优解, 尤其当ζ较大时, 纳什协商解与最优解几乎重合到一起。

综上所述, 得出以下结论:纳什协商方法能够消解制造商和销售商由于各自追求收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冲突, 获得接近供应链最优解的纳什协商解, 尤其当质量控制成本系数ζ较大时, 纳什协商方法的冲突消解效果更加明显。

五、结论

本文描述了一个制造业供应链产销协同冲突问题, 利用纳什协商的方法消解供应链上企业由于目标不一致而引起的冲突, 通过推导发现, 纳什协商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的充要条件, 是纳什协商下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收益差值, 等于冲突点的收益差值, 该结论具有一定的一般意义。最后, 通过数值实验, 验证纳什协商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纳什协商方法能够消解冲突, 获得接近供应链最优解的协商结果。

摘要:针对产销协同冲突问题, 引入纳什协商方法消解冲突, 推导出纳什协商解能够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 实验发现纳什协商方法能够消解产销协同冲突, 获得十分接近供应链最优解协商结果。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纳什协商,产销,冲突

参考文献

[1]蒋国瑞, 段晓敏, 张瀚林.基于冲突检测的供应链协同计划[J].计算机工程, 2010 (3) .

[2]张庆民, 吴士亮, 孙树垒, 吴春梅.冲突条件下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协商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1) .

[3]Behzad B, Arief A, Zofia L, et al.Negotiationbased Approach for Order Acceptance in a Multiplantspecialty Chem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1, 50 (50) :5508-5519.

[4]李静, 蒋国瑞.多Agent供应链协同采购冲突消解协商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4 (3) .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第2篇

OSGi是具有开放、通用软件架构的服务平台规范,为服务提供者、开发者等提供一种协作完成服务开发、部署与管理的模式[3],是SOC泛型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4]。OSGi支持基于可复用服务插件的可插拔软件系统的构建,能以插件为粒度实现软件行为的动态改变,通过插件间隔离保障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目前,OSGi已得到众多企业、厂商、开源组织的支持,如Apache、Eclipse、Spring等,并已成为事实上的Java模块化公认、通用标准[5]。目前,OSGi技术已在智能家庭网络[6],嵌入式软件[7,8],传感器网络[9]等领域得到关注与初步应用。

OSGi的类装载机制,提供了灵活、安全、独立的类装载能力,但常常导致潜在的类资源的装载冲突问题,进而提高Bun-dle开发、第三方Bundle集成的复杂性,增加系统实施的成本, 甚至限制OSGi技术在大型、专业软件公司之外的普适性推广与应用能力。因此,理解和掌握OSGi服务平台技术体系下类资源冲突机理,并采用适合的消解方法,已成为该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及工程实施与应用推广所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

1相关技术

OSGi服务平台中Bundle相关的类资源装载,依赖于Java平台的虚拟机的实现(如无特殊说明,下文提及虚拟机均指代Java虚拟机)。

虚拟机的主要任务是装载Class文件,生产字节码,并将字节码交由运行时引擎执行[10]。类装载器是虚拟机一个重要的组件,负责完成从应用程序和Java API中装载Class文件,Java API实际上是Java平台提供的系统类资源。同一个虚拟机中可以存在多个类装载器的实例,形成灵活的虚拟机运行时类装载器体系,如图1所示:

不同类型的类装载器实例,构成了一个运行时类装载的代理体系,形成类装载器的父/子层次关系。当虚拟机需装载某一Class文件时,会从应用类装载器(如存在)开始,逐层代理给系统类装载器、扩展类装载器和启动类装载器。子装载器会为其父装载器提供一个类装载机会,以便装载任何给定的类,并且只有父装载器失败时,其子装载器才会进行类的装载[11]。上述类装载器在装载类时,实际上是搜索不同的Class文件的存放路径。例如:扩展类装载器搜索Java平台的ext目录,而应用类装载器搜索自定义的类存放路径,可以是本地文件系统,也可以是网络文件目录。

理解装载器体系的代理关系,以及不同类型装载器的Class文件搜索方式,是理解OSGi技术体系下类资源冲突的基础,本文将在第2节对这种冲突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

2冲突机理分析

虚拟机层次化、可扩展的代理装载体系,能控制不同来源的Class文件中装载类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特性是OSGi通过类装载机制实现不同Bundle间运行时隔离的技术基础。 正因为如此,OSGi规范的实现(Felix、Equinox)绑定为Java平台, 而非诸如.NET、C++等语言平台。

Bundle是OSGi实现Java模块化的最基本单元,Bundle的类资源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包括:Java平台的系统类资源,通过import、require和fragment方式来自其他Bundle的类资源,以及Bundle本地私有的类资源[3]。每个Bundle均拥有一独立的类装载器负责本地类资源的装载,并共享Java虚拟机、OSGi容器提供的全局性类装载器。为了保证模块的隔离性,Bundle间通过导出和导入包的方式,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并通过服务接口调用其他Bundle提供的服务。这种机制下,Bundle间的接口调用是一种典型的客户/服务器关系。基于Java平台的Bundle间类资源的典型关系如图2所示:

Bundle A可使用本地类资源,也可通过导入关系,使用Bundle B的本地类资源;可通过系统Bundle获得Java平台提供的类资源。OSGi定义了一套满足模块化隔离性的类装载机制,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述,可参加文献[3]。本文以Apache Felix OSGi实现为例,根据图2分析OSGi技术体系下类资源的装载过程,如图3所示。

Bundle A定义和其本地路径的类由Bundle A的私有类装载器负责装载;以Java.*开头的包中的类由Felix框架的启动类装载器装载(与虚拟机的启动根装载器不同);由Bundle B导出, Bundle A导入的类,则由Bundle B的类装载器负责装载;其他诸如虚拟机的扩展和系统路径下的类,则通过Felix代理给虚拟机的类装载器,按图1所示虚拟机代理装载器机制装载。

上述基于虚拟机的类装载体系中,不同的类或相同的类均可能被不同类型的类装载器装载,或者不同应用类装载实例装载。通过类装载器,构建了Java平台运行时的多个命名空间, 这种命名空间由类装载器、类的包名和类的名称进行唯一标识。因此,来自不同搜索路径下具有相同包名和类名的类,由于其命名空间的不同,将被虚拟机以不同的类定义对待。这种情况下,Bundle间传递不同命名空间中的同名类,就会出现类资源冲突问题。此外,OSGi对Bundle及其内部Java包的版本信息进行严格限定,允许Bundle的不同版本同时存在于虚拟机运行时环境,这也可能引发类资源冲突,将在第3节消解方法中说明版本原因造成的冲突问题及消解方法。

3消解方法

OSGi技术体系下的类资源冲突问题,为采用OSGi服务平台进行工程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大量的潜在风险与问题。运行时类资源冲突问题的引入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以图4(a)和(b)所示Bundle间关系为例,分析运行时类资源冲突问题引入的典型场景。

图4(a)中,Bundle A调用Bundle B提供的Invoke服务方法, 该服务需传入类型为Class C的参数实例,Bundle A和Bundle B均将Class C作为本地类资源使用。虚拟机运行时类资源装载时,Bundle A和Bundle B使用各自的私有类装载器装载Class C。由Bundle A创建并传递给Invoke服务方法的Class C实例, 与Bundle B初始化Invoke服务时的Class C的类定义,隶属于不同类装载器命名空间。在Invoke服务方法调用时,将会出现运行时类资源装载冲突问题。

图4(b)中,Bundle A在本地有sub Class和Class para两个类资源,且前者依赖于后者。sub Class是Bundle B本地的parent-Class的子类,Bundle A通过导入关系,引用parent Class。Bun-dle B的parent Class类依赖于Class para类,但Bundle B本地没有该类资源,而是通过导入Bundle C的本地类资源,获得Class para类的引用。当Bundle A装载sub Class时会委托Bundle B加载其父类parent Class,而sub Class和parent Class所依赖的Class para类资源,分别由Bundle A和Bundle C的私有类装载器进行装载。此时,虚拟机在运行时进行sub Class类的连接过程中, 会产生类资源装载冲突问题。

根据对上述典型场景及第二节冲突机理分析结果可知,导致OSGi技术体系下类资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不同Bundle间类由于参数传递、运行时链接等情况下,相同类资源被不同类装载器多次装载。可推导出消除这种冲突的基本原则是,限定Bundle间由某一确定的类装载器从确定的搜索路径下装载“共享”类资源,可以是虚拟机提供的类装载器、OSGi提供的启动类装载器或某Bundle私有的类装载器。为了满足该冲突消解原则,总体而言可以有以下三种消解方法:

1) 对OSGi实现进行修订,已得到OSGi系统平台的支持。 可适应性修改OSGi实现的类装载过程,当出现冲突时,由平台自身选择某确定的类装载器进行装载。这种修订必将破坏OS-Gi的规范性和通用性,无法保证对所有潜在类装载冲突消解的覆盖性,并且实现的复杂性和成本过高。

2) 将共享类资源统一归并到Java平台,即将其驻存在虚拟机自身可搜索到的默认路径,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下CLASS-PATH配置的系统路径或者jre/lib/ext的扩展路径。需注意的是,一旦共享类资源放入扩展路径,如类需调用系统类或扩展类,扩展类装载器将无法装载。然而,虚拟机是相对底层的系统软件,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Java平台自身的通用性。

3) 设计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共享Bundle(可以是普通Bun-dle、Fragment Bundle、或Extension Bundle,相关细节可参考文献[3]),将需共享的类资源统一装配到共享Bundle,并导出需共享的类资源,依赖于共享类资源的Bundle均通过共享Bundle导入。采取基于Bundle装箱单(即MANIFEST.MF文件)[3]的静态冲突检测,及运行时动态冲突检测与报警机制,规避设计时和运行时潜在的类资源冲突问题。该方法,不依赖虚拟机或OSGi平台的实现,完全取决于设计时对Bundle间关系的规划;对虚拟机或OSGi平台的实现不造成破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无论是自研还是集成第三方提供的Bundle,均适用于此方法。

3.1类资源冲突消解架构

通过对以上3种可能的类资源冲突消解方法的分析,且考虑到实现复杂性、成本及Bundle版本等方面的因素,本文建议采用方法3)。根据方法3),具体的类资源装载冲突消解方式如图5所示:

第三方共享Bundle的引入,实际上是将多个Bundle共享类资源,委托给共享Bundle进行管理和装载,将共享类资源存放在共享Bundle的本地路径,由其私有类装载器负责装载共享类资源。这种方式,共享类资源的运行时装载,将明确由共享Bundle私有类装载器从其本地路径进行装载,从而避免多装载器重复装载时出现的类资源冲突问题。

3.2静态资源冲突检测

静态冲突检测工具依赖于装箱单文件,在设计时分析Bun-dle间的依赖关系,并对潜在的类资源版本引用冲突进行检查。装箱单是OSGi服务平台的重要特征,可记录Bundle基本配置信息及类资源引用信息,其具体功能可参见文献[3]。

通过分析各个Bundle的装箱单中的Import-Package,Re-quire-Package,Fragment-Host、Bundle-Class Path等配置信息, 静态冲突检测工具可以在设计时分析Bundle间静态引用关系; 进一步地,根据OSGi装载体系与过程,构建各个Bundle间类装载器代理关系,形成类装载器代理网络结构图。在此基础上, 可同时分析引用关系中版本信息可能引发的潜在类资源冲突问题。以图5为例,Bundle A和B分别从Shared Bundle导入版本为1.0和1.1的Class para类资源,此时如果Bundle A和B存在依赖关系,则静态冲突检测工具会对其进行预警反馈,以对软件系统设计优化进行指导,并消除潜在类资源冲突。

3.3动态资源冲突检测

OSGi服务平台的核心优势之一是模块化的“即插即用”, 保障软件系统运行时的行为动态演化能力。当在运行时动态添加、替换Bundle时,需要一种运行时类资源冲突检测的手段, 为此,本文提供一种如图5所示的动态冲突检测方法。

该方法依赖于OSGi System Bundle提供的基于系统事件发布器的系统事件订阅/发布机制。System Bundle启动时会主导其他Bundle的安装及其类资源装载的过程(如Felix System Bun-dle的初始化与启动方法),并维护其运行时生命周期状态,例如:Bundle的安装、解析、启动、卸载等。当某Bundle状态发生改变时,会通过系统事件发布器对外发布相应的系统事件。

基于这种事件机制,本文实现一个用于监听系统事件的动态冲突检测Bundle,简称DCBundle,用于完成OSGi服务平台运行时出现添加或替换Bundle情况下的类资源冲突的检测。 DCBundle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 在被System Bundle启动时将自身注册到系统事件发布器,成为系统事件的监听者,并将自身设定为非工作状态;

2) 整个OSGi平台启动完成后,接收一个外部命令,将自身设定为工作状态;

3) 监听、捕获系统事件发布器的Bundle安装事件,将新安装的Bundle信息记录在检测队列;

4) 监听、捕获系统事件器发布的Bundle解析事件,获取其Revision和Bundle Wiring对象(可认为是Bundle装箱单文件的运行时内存结构),并进行运行时类资源冲突检测;

5) 如存在类资源冲突,则通知动态冲突监视工具,否则将新安装的Bundle从检测队列中移除,并继续监听系统事件。

4应用与分析

本文在Eclipse3.6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实现了基于Felix和Equinox两套OSGi服务平台的静态冲突检测工具、动态冲突检测Bundle及动态冲突监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云计算软件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的类资源冲突检测。该平台的软件架构如图6所示。

Iaa S和Paa S层共提供了7类基础软件服务,这些软件服务均采用OSGi标准,以Bundle为基本模块实现。其中,某些服务基于开源项目Hadoop1.0版本,进行完善和适应性修改。自研部分也应用某些第三方Java包或Bundle实现,例如SL4J、 Spring DM等。

目前,整个平台的基础服务涉及1200多个Bundle的调试与集成。Bundle间存在类资源依赖关系、本地类资源冲突与版本一致性等较为复杂的关系。由于动态冲突检测时涉及的Bundle数目一般较少,本文重点对静态冲突检测进行测试,在Intel CoreTM处理器E7500,双核2.93GHz,内存1.96GB的台式机上进行实验。本文对每个实验重复10次,得到其平均静态冲突检测时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随Bundle规模的增大,检测时间也会增多,但所用时间并非线性增加。除Bundle规模外,Bundle间的依赖关系、 对Java平台提供的类资源的依赖程度等,也是影响静态冲突检测时间的因素。在此,本文并未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分类和试验分析,将在后续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本文提供的静态冲突检测工具,与Source-Counter、Findbugs、Check Style等用于代码量统计及静态分析工具的时间效率相当,可做为项目与工程实施中的应用工具使用。

5总结

OSGi特有的层次化类装载器代理体系,及私有类装载机制的实现,是其重要的基础性核心技术之一。这种内核机制所引发的潜在类资源装载冲突问题,限制了其在大型、专业软件公司之外的普适性推广与应用能力。本文从Java平台类装载体系出发,分析引发OSGi技术体系下类资源装载冲突的原因与机理,并给出实现冲突消解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冲突消解方法,对基于第三方共享Bundle、及静态和动态资源冲突检测的冲突消解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并给出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效果。

当前,OSGi技术已引起了学术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类资源装载冲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该领域的重要基础应用问题之一。希望通过本文对类装载冲突问题的成因与技术原理的分析,及冲突消解方法的探讨,能为该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化应用提供有用的支撑,并引起国内对OSGi内核基础技术的更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摘要:作为面向服务计算泛型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OSGi为构建具有模块化、“即插即用”、可动态持续演化的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通用化平台和规范支持。针对层次化类装载器代理体系下,OSGi服务平台中类资源装载冲突问题,从基于Java平台的OSGi类装载体系出发,对造成类资源冲突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给出消解冲突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遵循该原则的基于第三方共享Bundle、及静态和动态资源冲突检测的冲突消解方法,并给出了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关键词:Java类装载器,OSGi,类资源冲突,冲突消解方法

参考文献

[1]Huhns,M N Munindar P.Singh.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J],IEEE Internet ComputingMagazine,2005,9(1):75-81.

[2]Lamia Youseff,Maria Butrico,Toward a Unifed Ontology ofCloud Computing[C],GCE08,Austin,Texas,USA,2008:1-10.

[3]OSGi Alliance,OSGi Service Platform Core Specification Re-lease 5[EB/OL],2012,http://www.osgi.org/Specifications/.

[4]Jingang Zhou,Dazhe Zhao,Examining OSGi from an Ideal En-terprise Software Component Model[C],ICSESS2010,Beiji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2010:121-125.

[5]林昊,曾宪杰.OSGI原理与最佳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周新华,曹奇英.智能家庭网关的OSGi R3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2):372-374.

[7]姜华,苗克坚.基于OSGi服务网关的温度报警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8):4177-4179.

[8]杨林,王晶,等.基于OSGi的移动广告平台订单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3):32-36.

[9]陈学文,范训礼.基于OSGi的传感器网络服务体系结构[J].计算机工程,2010,36(5):97-99.

[10]Bill Venners.深入Java虚拟机[M].2版.北京:工业机械出版社,2003.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第3篇

协同是指多个设计者在一定的设计环境下对同一设计对象按照一定的设计规范共同进行设计。由于设计者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和对系统资源的竞争性使用等原因, 在设计过程中就会引发冲突, 并且这种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 实质上冲突问题是协同设计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问题。

2 基于AutoCAD的并发冲突消解算法

2.1 并发行为的分析

操作流:在图形编辑过程中某一时间段, 参加设计的所有客户端生成的操作集合称为一个操作流。对于操作流中任意两个操作, 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时间及空间上的影响两方面。

2.1.1 时间无关性

操作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对于任意两个操作Ti和Tj, 不管这两个操作是由同一个站点发出还是由不同的站点发出, 只要满足tE (Ti) tE (Tj) , 则称两个操作时间无关。很明显, 与时间无关的两个操作不存在操作冲突, 其中tS表示行为正式开始时的系统时间, tE表示行为完成后的系统时间。

2.1.2 空间无关性

对于两个时间相关的操作, 如果s (Ti) I s (Tj) I=Φ", 则称两个操作空间不存在操作冲突。而对于任意两个操作Oi和Oj, 只有Oi与Oj时间相关并且满足s (Ti) I s (Tj) I≠Φ, 即空间相关时才会发生操作冲突。冲突发生时, 操作顺序的结果有可能不一致, 最终将导致操作意愿分离, 系统将处于不正确的状态, 图形编辑的一致性将不能得到满足。

2.2 并发行为冲突的产生

以基于AutoCAD的建筑设计中的操作为例:

(1) 不同操作操作于不同于实体的不同属性, 如:终端1用操作A对实体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终端2用操作B对实体II的大小属性进行修改。

(2) 不同操作操作于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 如:终端1用操作A对实体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终端2用操作B对实体I的大小属性进行修改。

(3) 同一操作类型操作于不同实体的相同属性, 如:终端1用操作A对实体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终端2用操作A对实体I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4) 同一操作类型操作于同一实体的相同属性, 如:终端1用操作A对实体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终端2用操作A对实体I的颜色属性进行修改。

2.3 相关定义

定义1:角色Role可定义为一个五元组Role=〈Roleid Right, Duties〉, 其中Roleid是角色的惟一标识符, Right是角色Roleid的角色定义, 包括 (管理角色, 创建角色, 编辑角色) , Duties是角色Roleid具有的权限定义, 包括 (项目的分配、管理;用户角色、权限的分配、管理;项目的创建、编辑、删除) ;

定义2:用户U可定义为一个六元组U=〈Uid, L oc, RoleU, A U〉, 其中Uid是用户惟一标识符;L oc是用户Uid本地或者远程的地址, 通常为IP地址或者惟一的主机标识符;RoleU是用户Uid扮演的角色列表;A U是用户Uid所处的当前操作的状态, 包括 (主编辑状态、从编辑状态, 从浏览状态) ;

定义3:实体E可定义为一个八元组E=〈Eid, EHandle, ent, Layer, Uid, SE, A E〉, 其中Eid是实体对象创建时自动生成的惟一对象标识符ID;EHandle是实体对象创建时自动生成的对象句柄;ent是实体对象Eid类型;Layer是实体对象Eid所处的层;Uid是实体对象Eid当前创建或编辑的用户标识符;SE是实体对象Eid的空间属性;AE是实体对象Eid的几何属性;

定义4:操作O可定义为一个四元组O=〈OS, OE, OA, OT〉, 其中OS为操作类型;OE操作实体对象;OA为操作实体的某种属性;OT为操作发生的时间。

2.4 用户权值的计算

按照角色及用户的定义, 用户权值的大小主要由角色定义中的Right值和用户定义中的AU值决定, 在Right中, 管理角色的权限最大, 创建角色的权限次之, 编辑角色的权限次于创建角色, 浏览角色的权限最小;在AU中, 处于主编辑状态的用户权限大, 处于从编辑状态的用户权限小;

因此, 当多个用户试图对某一共享实体进行并发操作的时候, 仅仅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可能性, 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用户的、以图形数据实体为中心的并发操作控制机制, 旨在通过以冲突消除而非冲突避免的方式来实现并发控制。

3 结束语

提出了基于用户 (用户权值) 的, 以图形数据实体为中心的并发行为冲突控制机制, 主要由冲突检测, 冲突消解两个过程来实现, 同时对于协同用户之间感知数据对象冲突的控制, 协同用户之间感知行为冲突的控制, 分别提出了同步性冲突的相应解决方案。

摘要:对于并发冲突的处理, 主要从并发行为与并发事件冲突的解决入手, 根据AutoCAD系统的数据库特点, 进行了并发行为的分析, 同时讨论并发冲突的产生过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权值的, 以图形数据实体为中心的并发行为冲突控制机制, 为整个系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同步协作措施。

关键词:协同,并发,AutoCAD,用户权值

参考文献

【1】赵阳.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中的并发控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江明.面向三维CAD的协同设计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胡明峰, 刘弘.协同设计中的冲突体系及解决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4.08108-109.

【4】杨光信, 史美林.全复制式机构下基于数据模型的并发控制模型【J】.计算机学报, 2000, 23 (2) :113-125.

【5】李秋静, 林宗楷, 郭玉钗, 林守勋.CSCD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0, 20:285-287.

【6】施尉霁.实时协同设计系统中的同步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赵亚伟, 张海胜, 古乐野.CSCW环境中动态信息感知技术计算机应用, 2003.429-34.

【8】Jonathan Muson, Prasun Dewan.AConcurrencyControl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systems.In Proeedings of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ambridge, 1996:278-287

【9】C.A.Ellis, S.J.Gibbs, G.L.Rein.Groupware:some issues and experi-ence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1, 34 (2) :38-58.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第4篇

一、治理理论与区域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阐述

现有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 由威利·勃兰特倡导成立的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所做出的阐述具有较大代表性、权威性,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指出:所谓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个使相互冲突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得以协调并采用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1) 作为阐释现代社会区域内政治秩序、结构变化的一种新理论, 区域治理理论为有效的指导区域合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作为“舶来品”的区域治理最早流行于欧美学界, 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依据现有的相关概念阐释, 可以将区域治理定义为: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公民等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区域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经由协商、谈判等方式, 实现对区域公共事务的集体管理。简单的来说, 区域治理就是治理理念或理论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分析现今我国区域治理的实践可知, 政府仍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角色, 而公民、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作用微弱, 总体看来, 我国区域治理仍是以政府为主导, 科层制特征浓厚。由于政府仍是协调区域内利益冲突的主体, 因此我国现有的这种区域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治理。

针对区域公共政策的概念阐释, 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明确的结论。本文从区域公共政策的一般制定过程出发将其界定为:区域公共政策就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制定的, 旨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维护与协调区域公共利益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而与之相对应的, 区域公共政策冲突则是指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 区域内各政策主体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相互对立、矛盾, 甚至相互冲突的一种情形。由于区域内各政策主体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制定、实施不同的公共政策, 区域内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利益主体间的相互角逐是公共政策冲突存在的本质原因。总体看来, 区域公共政策冲突虽有利于政策的不断调整, 但其弊大于利, 如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最终会导致政策资源浪费, 政策失败等, 因此, 必须在理解区域公共政策冲突实质的基础上, 经由理性研究进而提出消解政策冲突的有效方法。

二、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消解的基本原则

以理解我国区域治理模式基本特点为前提, 为更好的深化区域合作、有效消解区域公共政策冲突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必须遵从的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利益共享的原则

区域内各主体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使得区域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利益共享对于各政策制定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达到鼓励各方沟通、协商, 利益共享原则应该包括:⑴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应更有利于各地方的发展, 不能损害他方利益却有利于己方利益。⑵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的关系, 必须明确二者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对立的。区域合作的积极性需要靠地方利益的增加进行激发, 同时, 区域内的和谐发展、深入合作则为地方利益的增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和谐发展的原则

在区域内的不同地方、不同产业之间对区域利益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达到利益共享基础上的最大程度的公平, 从而使区域利益分配达到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 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总之, 区域利益的合理分配能够直接调动区域内成员的积极性, 维持区域合作系统的稳定, 最终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3. 法治秩序的原则

一方面, 制定明确、清晰的规则制度, 对区域内成员的利益行为进行规范, 严格依规定进行相关的奖惩, 使其对违反者的惩罚有理有据, 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妥善行使自由裁量权, 最终实现:以一种规范化的方式来治理地方利益冲突。另一方面, 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 加强内外部监督。明确各方在区域合作中所扮演的相关角色, 在全员达成一致时, 若有违约行为必将严惩。此外, 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有利于区域内各方端正自己的行为, 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4. 运行高效的原则

一是, 依据具体需要, 设置多样化、灵活的利益协调机构。既可以是常设性的协调机构, 也可以是临时性的项目小组或专业委员会;二是, 在协调过程中, 应尽可能的避免各种繁文缛节, 树立专设协调机构的权威、威慑力。三是, 应及时、准确、客观的评价利益协调的结果, 并鼓励、监督各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修正, 而后由专设的协调机构进行验收。

三、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消解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区域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科层制模式, 因此为规避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的消极影响, 有必要在我国区域治理模式根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前瞻性地改进措施。

1. 建立公共政策冲突的事前控制、事后排除机制

解决公共政策冲突的基础性措施是建立事前控制、事后排除机制。此措施同样适用于解决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简单而言, 事前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手段, 指在公共政策冲突发生之前就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相应的事后排除则是指政策出台后, 针对冲突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解决措施。

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对政策主体权限的控制。虽然我国已出台诸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以及《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政策主体的权限进行一定的原则性约束, 但这些规定并不够明确, 甚至相互抵触、矛盾, 直接造成对政策主体权限的控制乏力, 加剧了政策冲突的现象。因此, 我国应在现有的法制环境下, 通过协商制定各种具体的政策, 明确各政策主体的权限范围, 并予以严格地监督, 以此避免越权、超权决策。二是加强对决策程序的控制。为使决策者遵循一定的决策程序从而避免和减少政策冲突, 需建立健全统一审查和批准制度。在区域内成立专门的审查机构, 避免政出多门, 区域内成员所制定的政策必须报经统一的机关批准, 确保各级政策间的衔接和统一。同时, 下级政府机构制定政策须报上级政府机构批准, 进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上下层级政府间的公共政策冲突。

健全事后排除机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⑴备案审查。区域内各政策制定主体在制定、出台各自的公共政策时, 应按总规定及时将其报送指定的机关统一备份在案, 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审查、监督。⑵利用适用规则。公共政策冲突发生时, 为正确适用法律规范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上位政策优于下位政策, 同位阶政策具有同等政策效力, 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新规定优于旧规定等 (2) 。⑶裁决机制。当区域内公共政策发生冲突时, 由协调委员会或临时协调机构等专设机构进行裁决, 明确各方责任。⑷改变或者撤销机制。区域合作发展组织应该明确要求各地区政府机关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对违反制度、规定或者与上级部门政策相抵触的政策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这是一种监督机制 (3) 。⑸定期清理机制。区域内各政府机关应定期对域内实施的政策进行审查、考核, 判断其是否与法律、法规、区域合作发展组织制定的政策等存在相互抵触、冲突、矛盾的现象, 进而进行政策整改, 清理不合理的、无用的政策。

2. 加强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建设, 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

一方面, 政府机关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 扮演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 通过认真的学习、领悟, 在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根据区域内各自的需要, 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以区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以公共利益为己任, 确保公共政策的正确性、公正性, 最大程度上减少公共政策的冲突。

另一方面, 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 重塑政府角色。我国政府机关应对行政组织内部结构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整, 科学设计行政组织结构, 把组织和业务及人事制度设计得使政府部门之间没有任何重复、交叉的职能、权责 (4) 。为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我国应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 就改革达成全民共识, 赢得公众理解;科学预测改革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障碍, 有计划的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防范, 而不是回避矛盾, 掩盖问题;尽可能的减少职能交叉,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的同时, 落实“问责制”, 建设责任政府。总之, 大部制改革的推进, 应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3. 畅通政策信息沟通渠道, 建立政策咨询协商机制

政策信息沟通不畅是许多公共政策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项政策都很难兼顾多方利益, 在其实施过程中必定存在许多的歧义与抵触, 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 而有效的沟通则是减少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因此, 不仅要不断加强区域内各成员的内部沟通交流, 还要不断加强政策执行部门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外部沟通。一是由区域合作发展组织成立专职的沟通协调机构, 具体负责区域信息公示、传递、沟通等职责, 使沟通协调职能专业化、权威化。二是构建多种沟通渠道, 使沟通渠道畅通化。三是缩短沟通距离, 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四是实现沟通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此外, 还需要在畅通信息沟通的基础上, 构建专门的政策咨询协商机制。通过对区域内各个政策的咨询协商, 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价值观和政策主张。如果区域内各成员缺乏关于政策目的的共同价值观的同时, 在利益关系上也是根本对立的, 那么只有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达到合意, 从而维持协商关系。总的来说, 政策协商机制的构建将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4. 创新更为灵活的区域治理组织形式

针对我国现有的治理模式, 单纯的依靠传统的层级控制来对区域公共政策冲突进行协调, 效率明显较低。因而, 有必要通过交互式的合作来为实现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变革:

⑴跨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创新。作为此机构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基础和载体, 组织形式至关重要。以欧盟为例进行说明, 欧盟之所以能在此区域内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 与其建立的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仲裁等机构密不可分。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欧盟区域管理权力体系, 欧盟组织实现了区域内的深入合作, 并不断地发展、壮大。着眼我国的区域组织不难发现, 我国当前的跨区域协调机构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还是过于简单, 分工不明、责任不到位等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区域合作组织的诸多职能无法履行和发挥。为此, 我国的区域合作可借鉴欧盟的管理模式, 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仲裁机构、咨询机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完善。

⑵跨区域协调机构的功能完善。在合理设置区域协调机构组织的基础上, 必须完善其功能, 设置机构的目的是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协调功能上, 综合考虑整体区域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状况, 在整合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服务功能上, 立足于服务区域市场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在监督功能上, 审查和监督区域合作规则的执行情况 (5) 。

⑶跨区域协调机构的网络化。区域协调机构功能的正常发挥, 离不开网络化运转。在对区域公共事务的管理上, 必须实现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以问题的解决为焦点和行动导向, 尽可能的弱化科层等级制色彩, 强调各种主体的跨层级互动、协商对话、相互信任, 实现区域治理模式的网络化。

5. 构建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机制

区域政策制定主体的目的就是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要实现区域合作的深入, 离不开有关利益共享与补偿制度的构建, 为此, 做出的整体性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区域内产业调整中的利益分享与补偿。产业调整作为区域圈内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直接对地方利益产生影响, 同时也会与市场发生作用。区域产业分工的过程中, 存在着产业替代、淘汰和升级, 这必然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每项产业的淘汰与升级, 总将引发相关的利益冲突。只有建立了与产业相关的财政税收制度, 形成配套的利益共享和补偿制度, 才能使产业规划和调整真正实现 (6) 。

⑵对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主动推动。区域内总利益的维护离不开欠发达地区的努力, 各地方的共同发展、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是区域内各方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若是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仅有惠于发达地区, 而欠发达地区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 那么它就很容易丧失融入区域合作的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应该统筹规划, 有侧重的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在财政方面, 通过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专项补贴等方式给予欠发达地区以政策支持;而在税收方面, 可以对落后地区给予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

⑶利益共享的有效保障。构建区域内保障机制的重要功能就是使复杂的利益协调行为易理解和可预见, 从而使区域合作行为变得可确定。另一方面, 当利益相关者拒不履行协调意见, 或者履行义务时违反区域合作协议规定的, 应有承担违约责任的相关规定。保障机制的有效构建将大幅度提高区域内各主体的参与热情, 进而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摘要:为实现特定的发展目标, 党和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各种公众政策。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存在失调的现象, 而在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公共政策冲突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区域矛盾、利益冲突等严重影响了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因此, 有必要在正确理解我国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的实质以及区域治理模式特点的前提下, 提出合理建议以求消解这些冲突, 最终实现区域更好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治理理论,区域公共政策冲突,基本原则,消解路径

注释

11 汪伟全.区域合作中地方利益冲突的治理模式:比较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 2012 (4) :5-21.

22 宋丽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3 刘晓宇.我国公共政策冲突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4 袁明旭.官僚制视野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55 袁明旭.官僚制视野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冲突消解方法论文(精选4篇)冲突消解方法论文 第1篇综上, 现有研究一般采用基于启发式的协商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协商方法消解冲突, 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