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开出的花朵
平等开出的花朵(精选6篇)
平等开出的花朵 第1篇
多年前, 我教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当时没有新课标, 计算机这门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容易被学校领导和学生忽略的学科。但是我的学生们都喜欢用程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也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们这么做。有个叫泽枫的学生, 在计算机课上学习了循环语句, 晚上睡觉前想起升上高三同学们就要分班了, 很不舍。后来做梦梦见自己编了一个程序,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8 0 7班万岁”。几个男生听到泽枫这个美丽的梦后, 决定帮助他实现。我永远记得, 在隔周的计算机课上, 当泽枫运行完程序时, 全班先是鸦雀无声, 然后是掌声雷动。泽枫的杰作是在屏幕上缓缓输出“8 0 7”三个字, 这个“8 0 7”不是由普通的数字组成, 而是由“万岁”二字组成。
近来, 我听了不少信息技术课, 发现凡是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情绪都比较高涨, 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印象较深的一节课是教学F l a s h相关内容的。教师在播放F l a s h动画之后, 引导学生认识F l a s h的主操作界面, 精讲“帧”、“关键帧”的概念, 然后提出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文档, 制作一个从左边运动到右边的小球动画。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用F l a s h制作动画的两种基本方法:逐帧制作和中间帧自动生成运动动画。在学生初步掌握运动动画的制作知识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跳动的小球?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运动动画中轨迹线的运用。在学生掌握运动动画中轨迹线的运用之后,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从高处跳动到最后停止跳动的球的动画?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一刻也没停止下来。学生不仅亲历了知识的建构,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还明白了重要的一点:动画制作也需关注生活小球在摩擦力的作用下, 不可能永远在同一高度跳动, 而是会越跳越低, 最后趋于静止。这种任务难度螺旋上升的教学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每每挑战成功, 学生总会因获得成就感而心情舒畅。
学生还喜欢思维“密布”的有效对话。如一位教师教学《信息及其特征》, 在引导学生捕捉信息的传递性和依附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时, 出示了熊熊燃烧着的古代烽火台的图片, 并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从图片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战争。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烽火台上的火传递了战争的信息。
师:烽火台本身是不是信息?
生:不是, 它只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
师:那战争的信息能否不通过载体传递给别人?
生:不能。
师:假如烽火台没点上火, 能不能知道战争的信息?
生:不能。
师:那说明战争的信息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生:火、烟。
教师小结:同样, 我们周围也存在着信息, 如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 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 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同学们能不能找出不依附于载体而存在的信息?
生:不能。
信念开出的花朵作文800字 第2篇
迷茫间,信念的花朵在黑暗的荆棘丛中绽开,绚烂,溢满芬芳。
屋内,窗帘紧闭,一室幽暗,只留一角昏黄的灯光,映照在墙壁。耳边的琴声混杂着杂音,幽幽回响在耳际,心也愈发的烦躁。多日机械般的练习没有丝毫进步,对于吉他,仿佛也失去了那份热爱。那份初心去哪了?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已渐渐迷失。暗自叹息:也许我根本就不适合弹吉他吧,心中无奈泛起。
放下吉他,走出家门。凉风习习,呼出的气氤氲在空气中,随之化作一缕风,飘向远方。傍晚的体育场,人不多,大部分是慢走着的人。一个黑色的身影,攫住了我的目光。他是个残疾人,双腿萎缩,无力地垂搭在三轮车上,那双腿像极了被拍打在岩石边已无生命力的花儿。心揪作一团,他那锈迹斑驳的手摇手柄,像是所说着他不平凡的经历。
他兀自地开始行驶起来,齿轮见摩擦的声音传入耳越发的清晰,离得近了,见他手上的肌肉突起,用力地摇着那手摇三轮车,似要将全身的力气汇聚在一双手上。竟有这般爆发力。一圈又一圈,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谁又能从他身上看出任何缺陷?
被眼前的残疾老人所震撼,双拳紧握,即使他身体有着不同常人的缺陷,他都未曾放弃,而我又能被什么所打到,又凭什么轻易放弃。那点小挫折,我定能克服。照明灯倏地点亮,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心中那对吉他的信念又被点亮。
几乎是奔跑着回到家中,原先暗淡无光的吉他,在明亮的的灯光照耀下,六根弦泛着闪亮的光芒。抱起吉他,琴弦的触感漫上指尖,一张张琴谱铺开在眼前,复杂的.的谱子一直令我望而却步,现在却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催促着我成长。
日复一日,指尖薄薄的茧已逐渐厚实起来,原先碰到吉他的刺痛感也慢慢消失,成百上千遍重复着大横按,和弦,无数次默默倾听着一个个细小的杂音,仔细地纠正错误。多少个日子,房间中总有那么个身影,坐在角落,奔跑在音符的世界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心中对吉他执着的信念,深入心底。
数月的努力,我品味到了努力过后的甜蜜,众人的目光投向我和怀中的吉他,老师的眼神告诉我,我能行。从前的那份不自信,从心中慢慢剥离。一曲终了,周围的掌声不绝于耳。
善良开出的花朵 第3篇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我们乘坐的列车困在这荒山小站已八个多小时了。据说前方道路塌方,正在抢修,何时通车还是未知数,而列车此时的给养已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困境。车上到处是乘客的谩骂声及孩子的哭闹声,听起来让人烦躁和心焦。
正无望间,站台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兜售物品的山民,有玉米、馒头、鸭蛋、方便面。看到这些奇缺的商品,列车窗口两旁“呼啦啦”地围了好多人。
鸭蛋5元一个,玉米5元一个,方便面6元一包,火腿肠7元……一听这价格,不少人立即吵吵着嫌贵。山民也不多说什么,挎起篮子就要往后走,这边又慌慌地叫住,抱怨着、嘟囔着极不情愿地掏钱购物。
我所在的车厢稍后一些,山民走不到这里就被前面窗口的乘客围住,我身边的乘客也几乎全跑到前面抢购去了。我正犹豫着要不要也去,忽然看见车窗外两个背着重物的小小身影向我这边走来,原来是卖东西的小孩。
“哎,小朋友,拿些玉米、馒头、方便面。”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大声喊。
“好的,阿姨。”走在前面那个十二三岁大小的男孩,抬起瘦瘦的小脸,冲我一笑,站在他旁边比他小些的女孩立即手脚麻利地把物品装进袋子里。
“多少钱?”我作好被“宰”的准备。
“15块。”女孩说。
我有些愣住了,听闻了刚才那些夸张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钱让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姨,是15块钱。玉米1块钱一个,共3块钱,方便面一袋1元……”小男孩仰起头,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细心地为我计算着。
“那好,谢谢你!”看着细雨蒙蒙中两张清瘦的脸,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很快,窗口又挤过来几个买东西的人,两个孩子的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
两个孩子站在车窗下整理着手中乱七八糟的钞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卖的价格那么便宜?”
女孩说:“我家在镇上有个小杂货店,平时卖东西就是这个价钱。”说到这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赚的。
我还想说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女儿的哭声。原来,女儿在削苹果时不小心削到了手。我急忙为她捏住流血的伤口。
“阿姨,你稍等,车站花圃里有止血药。”男孩撂下这句话,一扭身冲进雨雾中,我一声“谢谢”还没有说出口,他已拿着一株青草从远处跑了过来。站定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草药止血消炎,效果特别好。他把青草揉碎,敷在女儿的伤口上。我找出创可贴小心地将女儿的伤口包扎好。
“还疼吗?”他问。
女儿摇摇头。
男孩欣慰地说:“这草药叫七七芽,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太谢谢了!”我由衷地称赞道,“你们真是有善心的孩子。”
男孩和女孩脸上浮起一抹羞涩的笑容,女孩嘴快,说:“阿姨,你不知道,我爸爸一直有病,家里很穷,这些年我和哥哥上学全靠陌生的好心人资助。我们今天也没有做什么,比起别人给我们的,那真是太少太少啦。”
说完,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挥手向我告别。
我趴在车窗口,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走了好远好远,心中满是深深的感慨。我多想告诉亲爱的小孩,在你们身上,我看见有许多温暖的善良,已慢慢长成散发着馨香的美丽花园……
(选自《人生与伴侣》)
【赏析】
对于“我”来说,今天本来是一个困境交加、愁苦无助的日子,但因为偶遇这两个孩子,“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温暖里。陌生的好心人资助两个孩子上学,两个孩子的行为正是受到好心人的善良的影响,是好心人的善良催生出的善良的花朵。善良开出的花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落土生根。
让梦想开出花朵作文 第4篇
童年的纸飞机,总是载着无尽的浮想联翩。它飞越千沟万壑,为我播下梦想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就在多年以后抽出了嫩芽。
父亲赠予我的四大名著,如珍藏多年的美酒,将我对文学的渴望深深揉进那片浓香干醇里。每当意犹未尽的合上那厚实的外壳时,我的心也被灌注得饱满充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餍足。而正当我不知疲倦的沉醉于那份恬愉自得中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如一记洪亮的钟声在我心底敲响,我突然清楚的认识到,我不仅仅限于做一个旁观者。
“当作者”这三个字在我原本平静的心湖泛出了层层涟漪,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心镜像被擦去了多年的积尘,通透、剔亮,我握起了笔杆,在父亲鼓励的目光下释然一笑开始了我写作的漫漫征途。
“万事开头难”,当我全力投身于写作时,也渐渐衍生了许多烦躁,也许是第一次的经验,灵感的忽闪忽现带给我不小的困扰,我终于懂得那些令人心生敬佩的名句都是如何凝聚成的。它不仅仅需要耐心与顽强的意志力,更要在心里为自己打开一个想象的世界,寻求心灵上的放松与宁静。
我将这篇不足三千字的文章寄给了出版社,不管如何,至少我迈出了这一步。然而我数日来的呕心沥血却并未为我换回哪怕一个小小的鼓励。被退稿的时候,我的心里无比失落。但,那一刻,我的脑海迅速闪过那些名人的事迹:爱迪生经过上千种实验才发明电灯泡;司马迁因《史记》失窃鼓起勇气再次书写,袁隆平经过多次失败才培育出亩产650斤的超级杂交水稻
成功之前不都要历经失败吗?而在我看来这多次的失败,正是炼就赤金的`滚滚熔岩!
我静下心来,继续笔耕不缀,正因为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我更加努力,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再次完成了我的第二篇文章。相较以前不同的是,这篇更加融入我对文学的认识,仿佛被重新赋予一种新的生命力。
终于,我成功了,我的文章被印成我渴慕已久的铅字,印上了我的名。
让语文课堂开出诗意的花朵 第5篇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诗意芬芳,语文教学进程也应充满艺术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时刻处在诗意的氛围中,因为文学化的教育,才会脱离枯燥,才会远离平淡。本文从课堂导语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课堂教育过程等环节作了文学性的尝试。
【关键词】文学性 诗意化 教学进程 教育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性和诗意化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长期以来,受应试模式的影响,理性和客观分析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病,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性,语文的文学性、情感性丧失殆尽,学生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有语文知识无语文素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学的教育作用。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还原语文本色,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息的乐园。具体说来,语文教学应注重以下环节的尝试:
一、文学性的课堂导语设计的文学意味
课堂导语的设计讲究艺术性,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尽量要富有文学意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而富有文学蕴味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导语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1.精致的流行语的导入。流行语不仅表现为语言的诙谐精炼和文学色彩浓郁,而且易于激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导入课文《我与地坛》时,可设计导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一次次磨难,史铁生又怎能从轮椅走到文坛之巅,蜕变成文坛上一只飞舞的彩蝶……”。巧妙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等,瞬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情绪,有效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2.经典的历史文化典故的导入。典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以典故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审美探究的趣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學习《梅花岭记》,就可采用几副对联来进行一个设疑激趣式的导入:“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对联的出现不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在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3.诗意化的语言的导入。朱光潜先生语:“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价。”诗意化的教学语言不仅便于抒情,也易于学生进入情境。如在导入《雷雨》时:“初夏的第一次雷声,划破了久寂的夜空。穿过六十年的苍茫,又回响在我们身边。”短短几句诗意化的语言,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顺利将课堂导入到《雷雨》的情境之中。
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有三点: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当然,还需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甚至教学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力求以诗意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并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品鉴能力、审美能力,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
二、诗意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堂充满审美的诗意化旅程;在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思维佳境,在跌宕多姿的诗律中完成一次接受并汲取知识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赵丽宏《炊烟》时,先运用杜牧诗《山行》,描绘了一幅优美而瑰丽的“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色,让学生先感受炊烟袅袅之美、古朴之美,然后由浅入深,对炊烟下的中年夫妇进行诗意化的审美,从而领悟出文章的主旨。在这次教学过程里,教师如同一位向导,学生在老师这个向导耐心的引领下,似乎在通幽曲径里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程。
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点评还是小结,设置一个优美的诗化情境就如同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渴望新颖、独到知识的心灵,这样的设置也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它不但能净化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也能让师生在愉悦中形成思维对话。通常,优美的诗意化的语言,一方面增加教师的教学激情和课堂灵感,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开启心窍。如执教老舍先生《想北平》,针对老舍先生“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这些语言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先让其热烈讨论,待答案已渐清晰时,教师进行诗意化点评:舒婷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情到深处,大爱无言。这一点恰似最后的升华,让学生最终领悟出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爱之深、情之切。
三、关怀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应注重对生命尊严的教育,我们应该保护每一个学生脆弱的心灵。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关注知识传授,却少了生命的关怀;生命是一首诗,语文课堂应该是这首诗里最有意义、最优美的一章,心灵与心灵的相遇不应该是冷漠,而应充溢着温馨的关怀,教师应以自己的博大、浩瀚,引领一个个心灵走进生命尊严的殿堂。
而笔者在执教《让我许个愿》时,注意到学生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在一例例母亲的大爱中,群情激奋,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情感教育的良机,于是灵机一动,让学生也随作者一起对自己的母亲许个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在感恩的情绪里,情怀飞扬,写出了一篇篇小短文,其中一篇:“让我许个愿,让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今生,我的顽劣让你一次次苦恼忧愁,我的任性让你一次次伤心流泪,我从幼苗开始茁壮成长,你却青丝变成了白发,失去了往日风华。妈妈,如果有来世,让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我定会做你乖巧的女儿,用一次次骄人的成绩、用我的温顺体贴让你的笑容永远绽放如花,妈妈,女儿永远爱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音颤动,真情自然流露,令在场所有人深受感染。
文学世界浩瀚无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窗口作用,让学生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仰望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星斗,并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人文的关怀,获得思想的启迪,取得审美的享受,最后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在伤口上开出花朵 第6篇
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淡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落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
早晨,我准备穿上毛衣去上班,令人惊讶又气愤的是,毛衣左襟竟被老鼠咬了个洞,还留有张牙舞爪的痕迹。因那时刚工作,租住的平房离单位不远,夜里有老鼠来造访,为了工作方便,只能凑合着住,竟也想不到老鼠如此猖狂。
无奈,只得满街遍寻毛衣加工店,咨询有否补救的办法。接连跑了好几家,都摇摇头说不好修补,搭配不到同色的毛线,别的颜色补上去,效果就差了。旁边一位卖毛线的胖阿姨,看我的沮喪神情说,西郊深巷有位织毛衣的师傅,手特巧,她或许有办法。
我按胖阿姨说的巷口,顺着标记转来转去,总算在一条胡同深处找到师傅。她表情淡然地接过毛衣,做上标记,放在橱窗里,说一周后来取吧。一周后我准时去取。她从一叠放置整齐的毛衣中抽出,展开,我顿时眼前一亮,脸上也展出了喜悦。那个洞,神秘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雪花,为了强调效果,又接连绣了两个愈来愈小的雪花图案,有雪花飘飞渐行渐远的感觉,同时在毛衣右襟也绣了三朵,师傅说这样显得对称,刻意而为。
我不由感叹,真好!比原来的毛衣更完美更独特,就像件艺术品,我好像走进落雪的日子,数不清的雪花在舒展着玉色的翅膀。原本的缺陷,通过巧妙的构思,摇身呈现出一种完美。
这让我想起同学小茵,她一直有偏头痛毛病,不像一般年轻人朝气,爱凑热闹,她独爱清静。平日倒看不出她内敛的性格,眼神清澈,笑起来漫不经心,后来听她说,白天讲话多了,晚上就头痛失眠,问过不少医生,连心理医生也咨询过,却于事无补。
改变成了妄想,正应了那句话:“没有谁是上天的半成品。”后来她渐渐习惯了自己,选择在实验室工作,大多数时间与仪器相处,很少与人言语。工作之余为排遣寂寞,她一直学着写东西,与自己内心言语。
岁月流转,再见她时,想不到她竟出版了自己的书。她在序里写道:“因为无奈,喜欢上一种寂寞的美丽,徜徉在文字里,寻找灵魂的突破口……”
世上的万物并不都是完美的。残缺、病痛、意外等既存在又无法回避,抱怨颓废展现残缺,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尽量修复伤口,嫁接花枝,有时伤口会意外开出绚丽之花,生命从另一种意义上取得完美。
(编辑 若水)
平等开出的花朵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