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精选8篇)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第1篇
内容简介:《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望过去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山之间奔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与客人到这里来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中。游览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啊。
至于太阳一出,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变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化无定,这就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山石显露,这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山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弯腰而行的老人和被搀着走路的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游山。来到溪水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酿泉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纯,野味野菜,各色各样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和行酒令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这是宾客们在欢乐。容颜苍老头发雪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已挂山头,人影四处散开,这是太守归去宾客跟随着他。这时树林里一片浓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连禽鸟也高兴了。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这乐事的,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相关推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核舟记PPT课件核舟记阅读答案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滕王阁序PPT课件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第2篇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1、解释加点的词。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到、靠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的环滁皆山也 环:围绕(环绕)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意趣、兴趣)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开)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临溪而渔 渔:捕鱼(钓鱼)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陈列)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2、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穷尽、完结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贫穷(穷困)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5、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介绍了“西南诸峰”、“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等景物。
6、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2分)答: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分)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修散文选集》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环滁(chú)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yá)B.翼然(yì)辄醉(zhé)酿泉(nibng)繁阴(fán)C.酒洌(1iè)野蔌(shù)伛偻(yǐ lǚ)觥筹(gōng)D.颓然(tuí)苍颜(cāng)提携(xié)喧哗(xuān)3.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D)A.翼然临于泉上(靠近)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杂然而前陈者(A)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2)觥筹交错(A)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3)负者歌于途(A)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比喻)(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设问)(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对偶)(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设问)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3、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泉,最后写亭。
4、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8分)1.填空。(10分)(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山肴野蔌。(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6)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8分)环滁()林壑()蔚然()琅琊()()潺潺()酿泉()辄醉()晦明()野蔌()酒洌()山肴()伛偻()()弈者()觥筹()颓然()阴翳()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0分)(1)环滁(环绕)(2)蔚然(草木繁茂的样子)(3)得之心而寓之酒(寄托)(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6)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7)苍颜白发(脸色苍白)(8)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9)树林阴翳(遮盖)
补充练习题一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四季不同景色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E 而乐亦无穷也。F ……故自号曰醉翁也。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B)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D)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补充练习题二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C)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填空: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散文,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⑦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B)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C)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D)
A、朝而往,暮而归。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2题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①—④从大到小句。写景的顺序是从俯到仰,由面到点,自远而近。
9、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视觉,听觉。
10、这段景物描写,总写琅琊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醉翁亭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布置好环境。
11、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
12、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第3篇
《醉翁亭记》在我国北宋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虽然是一篇游记, 但是抒情气氛尤为浓郁, 生动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因而引起众多翻译家的兴趣, 将其翻译成英语。其中, 英国著名汉学家兼翻译家霍里斯 (Herbert A Giles) 凭借其母语的优势和对中国文化的极深造诣, 较为成功地将原语中的美感融入译作之中, 保证了译文的可接受性和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隐喻大量用于中国文学作品之中, 尤其是古代典籍, 诗人往往借物抒情, 采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因而就要用到隐喻这一修辞方式。现如今, 隐喻成为实用的研究领域, 尤其在翻译领域。彼得·纽马克认为隐喻是“形象化的表现法, 是自然词语的意义转移, 将抽象概念拟人化, 或将个词或词语搭配用于在字面意义上无法指代的场合, 是用描绘彼物的词语描绘此物”。[1]隐喻实现的关键是本体与喻体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点。隐喻几乎渗透在语言之中, 在翻译过程中, 没有再现隐喻的真正喻义, 这样就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找到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现原文的意义。尤金·奈达提出了四种隐喻的翻译方法, 分别是:“1把隐喻翻译成隐喻;2把隐喻转换成明喻;3把隐喻译成非隐喻;4把非隐喻译成隐喻。”[2]而彼得·纽马克对于隐喻的翻译方法作了更为详细的分类, 提出了七种方法:1在目的语中再现同一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翻译隐喻;4以明喻加注释翻译隐喻;5把隐喻转换成意义;6删略法;7再现源语隐喻加释义。”[3]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 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隐喻进行直译。因为源语言中的喻体在目标语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的喻体, 有所空缺, 如果全部采用直译的方法会让读者无法理解其喻体的延伸意义。虽然有的喻体在目标语文化中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意象, 但是直译的时候还是会产生误解。因此翻译隐喻时, 意译更为适合。意译提倡的不是在内容和在形式上的对等, 而是源语和目标语读者产生相同的反应。有时为了达到这一对等, 必须要改变形式。本文参照彼得·纽马克对隐喻翻译方法的分类, 对霍里斯的英译本《醉翁亭记》进行研究。
2目的语中再现同一喻体
1) 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译: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2)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译: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根据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理论, 如果一个意象在目标语的相应语域中有相应的使用频率和出现次数, 我们就可以在目标语中重造一个相同的意象。从以上两句话的处理上, 我们可以看出, 霍里斯遵循了这一原则。其中, 1) 霍里斯用了“be clothed with”这一短语将两句话衔接起来, “clothe”表示“to provide clothes for, 给……穿衣;提供衣服穿”。这里就运用了一个比喻委婉地阐述了尤为美丽的树林和山谷是覆盖在“西南诸峰”之上的。”[4]而这句话的翻译中, 霍里斯用了“clothed with”这一词组, 因为在汉语当中也会用到“山谷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新衣”这一修辞手法。在2) 中, 霍里斯将“智仙”翻译成“Deathless Wis-dom”, 后又在后面解释了“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仙在英文中是有对应的单词, 如“God, Sagacity”等, 但是这里所说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智者, 而且英语文化中也有相似含义的单词, 即 “Wisdom”, 又用“Deathless”一词来形容, 这就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3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喻体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and who received the above name from the Governor him-self.
4)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译:And a few such dishes of meals and fruits as the hills are able to provide;these, nicely spread out beforehand, constitute the Governor’s feast.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框架中, 因此对于同一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两种语言里的隐喻含义一致, 但隐喻的意象却不相同;反之, 两种语言即使意象相同, 但含义往往大相径庭。因此, 在翻译时, 如果源语言中的喻体形象与目标语的喻体形象的意象不同, 就要用目标语相同的喻体形象来替代, 这样, 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就会一致。首先, 3) 和4) 两句话中均出现了“太守”,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衔, 又称郡守;而在西方文化里面是没有太守这一称谓的, 这时就出现了词义空缺, 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明白地理解原文, 霍里斯将其翻译成 “Governor”, 在英语中是一种统称,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两种喻体进行转换。其次, 4) 中出现了“野蔌”, 这一用法常出现在古文里, 表示野菜。英语文化中同样没有这一概念, 因此霍里斯在翻译过程中将其描述成“fruit as the hills are able to provide”, 这样便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4用明喻翻译隐喻
5)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译:old people hobbling along; children dragged along by hand; backward and forwards all day long without a break;- they are the people of Ch’u.
6)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译:And in the revelry of the banquet hour 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
翻译隐喻过程中, 如果仅仅采用直译的方式, 可能无法让目标语读者领会到原文的具体含义及效果, 因而在翻译时为使译文更能够准确接近原文意思, 译者常会将隐喻转换为明喻。 用明喻来替代源语中的隐喻, 能够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5) 中出现的“伛偻”表示腰背弯曲, 这里指代老年人。在英语文化里, 同样没有伛偻这一概念, 因此霍里斯将其直接翻译成“old people”。这里就是用“old people”这一明喻来表示, 而省略了伛偻的隐含意义, 如果直接将其引申意义翻译出来就显得多余。6) 中的“丝”和“竹”, 本意是两种乐器。但文章中的 “宴酣之乐”, 并不是“弹奏乐器之乐, 而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霍里斯把“丝”和“竹”的引申意思翻译出来, 更能诠释作者的意图, 也更易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
5删略法
7) 觥筹交错
译: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8)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译: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 stands a ki-oque,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省略喻体形象, 即省略意象, 保留含义。如果源语言的意象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太过陌生, 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原文。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省略意象, 保留含义。这样, 虽然失去了意象, 但是源语言读者与目标语读者对于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依然很相近。
7) 中出现的“觥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说法, 表示“酒杯和酒筹, 酒筹是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由于目标语读者对中国的传统知之甚少, 因而无法延伸和联想“觥筹”的概念, 所以霍里斯在翻译的时候就直接省略了喻体, 而将其翻译成“goblet”。 “goblet”在西方文化里表示“高脚杯”, 虽然和作者本意大相径庭, 但是更易于西方读者联想。8) 中“翼然”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醉翁亭形容为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立在酿泉之上。 而在霍里斯的译本中, 他选择省略“翼然”的隐喻意思, 而直接用了“stands a kioque”来解释。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的亭子和中国古代的亭子有所不同, 如果翻译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这里, 霍里斯只是简单地用了 “stand”, 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方式, 避免了文化冲突。
6结束语
“一般来讲, 翻译中设计隐喻时, 应该立足原文的喻体, 把握原文的喻底, 再现原文的喻义, 力求‘形神兼备’。[5]文学作品的隐喻翻译过程是多方面的, 既是目的语再现源语言的过程, 也是喻体转换的过程, 更是从思维到语言的互动过程。能够合理运用隐喻手法, 是决定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隐喻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 使其意蕴更为深远。中西方文化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但更多的是差异性。为了体现原文的意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必须解读原文文本, 掌握其中的隐喻, 并结合特定的语境, 从而才能在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感乃至深刻的内涵。并且, 翻译应该以读者为导向, 虽不能做到两种语言的意象完全符合, 但至少应该趋向读者的审美情趣。因此要考虑多种因素, 而霍里斯以他深厚的中国古文功底, 向英语读者传递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 富有诗情画意, 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许多中外翻译家将其译成英文。但是, 对其译本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尤其是对从隐喻角度将其进行分析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该文以霍里斯的译本为例, 从彼得·纽马克对隐喻的划分去分析译文中的隐喻翻译。指出译文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功能之间的转换, 从而才能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言相近的感受。
关键词:《醉翁亭记》,隐喻翻译,霍里斯,彼得·纽马克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6.
[2]梁颖.《琵琶行》的许渊冲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及美学效果[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61.
[3]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88-91.
[4]王晨.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比较《醉翁亭记》的两个译本[J].哈尔滨学报, 2011 (11) :89.
全文翻译各取所需 第4篇
原文进去,译文出来
小丽遇到最多的就是英文文档,对这类文档的翻译,软件“文档翻译器”(下载地址:http://www.mt30.com/Soft/safe/fonts/201207/35648.html)是不错的选择,它能将ppt、word、excel文档快速翻译成一篇新的文档,而且,每句翻译结果呈现在原文下方,便于对照原文阅读。
软件运行后,单击“Open”按钮,打开源文档,然后选择“英文转中文”,并指定“联想外网”(如图1),最后单击“翻译”、“确定”,将在原文件的文件夹下得到一个名为“-new”的新文件,打开该文件,就能看到翻译结果了(如图2)。
经测试,该软件对ppt、doc(x)、excel支持效果非常不错,但对于txt格式的文档支持不佳,而且只支持中、英文之间的互译。
支持语言最多的翻译
小丽有时会收到不知来自哪个国家、自己也不能看出的外文文档,对这种情况,谷歌在线翻译就做得比较好。谷歌在线翻译现在也可实现对整篇文档的翻译,重要的是,支持的语种众多,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还可在线检测语种。
打开http://translate.google.cn/页面,设置好源语言、目标语言,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可以复制一部分语句至输入框中,然后单击“源语言”右侧的下拉按钮,单击“检测语言”即可。对整篇文档翻译时,单击“上传文档”,通过“浏览”按钮指定需要翻译的文档上传,上传成功后单击“翻译”,即可得到翻译页面,在翻译页面中,鼠标指向翻译句子,可显示对应的原文(如图3)。
离线翻译也能行
小丽以前非常担心网络出问题,一旦网络出问题,上述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大多全文翻译软件都必须在联网条件下才能进行,一些词典软件在离线情况下只能对单个词语进行翻译,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金山快译这款软件来实现全文翻译。
软件运行后,单击“打开”按钮,导入需要翻译的文档,文档类型包括doc、docx、wps、txt四种,导入后,从工具栏中根据需要,单击英中、中英或日中翻译按钮,即可得到翻译结果(如图4),最后单击“保存”按钮,可以选择只保存译文,或者原文与译文对照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快译支持批量翻译,依次单击“翻译/批量翻译”,就可以同时将多篇文档翻译成所需要的语言。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第5篇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 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 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 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 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 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 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虚词注解
用法:
①而:表并列
②而:表顺接
③之:结构助词,的④而:表递进
⑤而:表递进
⑥而:表顺接
⑦而:表顺接
⑧而:表顺接
⑨而:表修饰
⑩而:【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而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而表修饰
而:表并列
而:表并列
而:表修饰
而:表顺接
而:表顺接
而:表转折
而:表转折
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
以:意为“用”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折檐①之前有隙地②,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③。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④。因洿⑤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⑥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⑦以浚之,汲井⑧以盈之。湛⑨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⑩。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 ;循漪 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 而娱穷独 也。
(节选自欧阳修《养鱼记》)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隙地:空地。③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④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 物的意思。⑤洿(wū):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⑥甃(zhòu):修砌。⑦纵锸:使用铁锹。纵:发,放。这里是使用的意思。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⑧汲井:从井里引水。⑨湛:深远。⑩下入:水池里。11潜形于毫芒:水中的影子清晰得连须眉都看得清楚。毫芒:微小的东西。12漪:水波纹。这里指水池。13舒忧隘:释放忧愁和郁闷之情。舒:舒展。忧隘:忧愁和郁闷。14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 )
(2)修竹环绕荫映 (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2)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答:
12.乙文中主要描绘了养鱼池的两个特点。请用其中最能表现养鱼池特点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
答:
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但其中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
(1)昏暗 (2)长(高)
(每小题1分)
11.(4分,每小题2分)
(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阴。
(2) 我绕着水池散步,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浩荡千里江湖之上的深远之感。
12.(2分,每点1分)
一是“全其自然”;二是“汪洋”而“清明”。
13.(2分,每点1分)
甲文写景柔和淡远,抒情委婉含蓄;乙文写景明快自然,抒情直接明了。
《养鱼记》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第7篇
《冷泉亭记》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27)为悦。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醉翁亭记全文及翻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