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风后偏瘫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风后偏瘫范文(精选11篇)

中风后偏瘫 第1篇

关键词:针刺,中药,偏瘫痉挛,中风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 发病率高达80%。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 (肩关节内收和肘、腕和手部关节屈曲) , 下肢伸肌 (髋、膝关节伸直和踝关节跖屈) 的肌张力增高, 并经常伴有腱反射亢进、阵挛、协同肌-拮抗肌共同收缩、病理征、乏力和疲劳等。偏瘫痉挛属中医“筋痹”范畴, 临床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0例患者来自我院脑病科2010年2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 诊断为脑梗死后偏瘫痉挛状态,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及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 (MAS) 评定法, 评价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 且<4级。其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5岁~70岁 (52.36岁±15.78岁) , 病程最长2年, 最短为1月。

1.2 病例分组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6例, 治疗组24例。两组采用常规治疗, 调节血压、血糖、血脂、营养神经等, 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磁圆梅针, 循经叩刺手三阴经、足三阴经, 中度手法, 每条经脉叩刺3遍~5遍, 每周6次。②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 中度手法叩刺, 重叩病灶侧运动区。③毫针刺, 取穴:患肢极泉、尺泽、内关、大陵、合谷透后溪、血海、太冲、地机、太溪、中都、悬钟、足三里 (双) 、三阴交 (双) 。以上穴位, 各穴位直刺1.5寸, 极泉、委中强刺激, 以患者肢体有抽动感为度, 速刺不留针, 其余穴位采取滞针手法, 即强刺激顺时针捻转, 针感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周6次。④中药, 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丝瓜络、桑枝、葛根、益母草等。功效益气活血、柔筋通络。

1.3.2 对照组

取穴[2], 上肢:肩骨禺、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均取患肢, 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周6次。

各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 观察2个疗程, 进行相关评分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痉挛程度[3], 采用MAS及临床痉挛指数 (CSI) 进行评定。显效:Ashworth等级评分降低2级以上;有效:Ashworth评分降低2级;改善:Ashworth评分降低1级;无效:Ashworth评分不变或上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Ashworth痉挛量表显效8例 (33.33%) , 有效12例 (50.00%) , 改善2例 (8.33%) , 无效2例 (8.33%) 。对照组显效2例 (12.5%) , 有效4例 (25.00%) , 改善5例 (31.25%) , 无效5例 (31.25%) 。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 明显优于对照组68.75%。

2.2 两组临床痉挛指数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 论

祖国医学关于中风之记载颇多, 但是关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症候学特征尚无系统理论研究的记述。邹忆怀[4]从肝肾论治, 认为拘急痉挛的症状是“风动”的表现, 此时“风”为内风, 为内风暗煽, 形成内风的原因为肝血不足, 血虚不能敛肝阳, 肝阳化风, 虚风内动。中风后肢体痉挛是由于风痰流窜经络, 血脉为痰瘀痹阻, 筋脉失养所致[3]。结合临床经验, 将病因病机归纳为, 本病之病因不外乎风、痰、瘀、虚四端, 属本虚标实, 病位在脑, 涉及肝、脾、肾三脏。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病理性质多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导致气虚血瘀、脉络失濡是本病的病机关键。诸穴合用具有调补肝肾, 解痉纠偏之功效, 从而有利于偏瘫痉挛肢体的功能恢复。磁圆梅针[5]是新九针的针具之一, 是由稀土钴为磁材料做成的, 稀土钴是六角晶体结构, 有较高的各向异性, 所以可有良好的永磁特性, 并可在小的磁体上获得很高的磁性, 使磁圆针的磁力达5000高斯以上, 并由静磁变为动磁, 叩击经络穴位, 发挥双向调节作用, 从而达到平衡阴阳, 祛邪扶正。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 中度手法叩刺, 重叩病灶侧运动区, 依据经络辨证及头针理论体系, 旨在疏经通络, 直达病所。针刺以阴经穴位为主, 旨在调补肝肾, 通络解痉。中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味化裁, 具有益气活血、柔筋通络的功效。针药结合能够互相增强其功效, 补其各自之不足, 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治疗, 使全身经脉气血得以调和, 从而使中风后偏瘫痉挛的肢体功能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恢复。通过临床观察表明, 针药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MAS评分, 降低临床痉挛指数, 改善肌张力增高而导致的痉挛状态,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针药组较针刺组疗效显著。该方法操作简便, 对防治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34-235.

[3]郭泽新, 汪润生, 陈向华, 等.论偏瘫痉挛与针法[J].河南中医, 1996, 16 (1) :486-490.

[4]邹忆怀.偏瘫痉挛的中医证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9, 25 (5) :26-28.

中风偏瘫的中医分期治疗研究现状 第2篇

3.1 内服方药

内服方药一直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对中风偏瘫的分期及辨证尚无统一认识,有关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要长达数月,而治疗方案相应调整亦未达成共识。任成升[2]根据中风各期的临床表现,运用化痰活血,泄热通腑治疗急性期,补肾活血,化痰兼益气通络为恢复期的治疗大法,后遗症期以补气活血化瘀治疗。周仕明教授[3]应用扶正法分期论治缺血中风病,以三参地芪汤为基础方,急性期可合用化痰通腑法;恢复期,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遗症期,加养阴血柔筋,舒筋活络为主治疗,临床效果满意。郑国庆[4]治疗中风急性期重通腑醒神、化瘀涤痰,中风恢复期重健脾益肾、活血通络;中风后遗症期治痉挛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郑友丽[5]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探索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张智龙[6]以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状态的基本病机,运用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5例,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总有效率91.1%,收到满意疗效。孙西庆[7]利用温阳熄风化瘀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结果治疗组肌张力降低,痉挛好转,明显改善率55.5%。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率45%,显效率30%。艾绍军[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三阴柔筋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肌痉挛共60例,其中治疗疗组肱二头肌痉挛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股四头肌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两组肌肉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良好。

3.2 针灸治疗

中风后偏瘫 第3篇

【关键词】 靳三针疗法;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112-02

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偏瘫痉挛状态可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变形和挛缩,对患肢康复造成影响,且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1]。对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突破点在于解除偏瘫肢体的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对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3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用研究对象。按照顺序编码法将83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康复+靳三针组。康复+靳三针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52~70岁,平均(63.34±2.52)岁,病程12~45d,平均(35.67±12.32)d,康复组41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51~72岁,平均(63.91±2.24)岁,病程11~45d,平均(35.38±12.7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组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缓解肌紧张、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换、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干预4周。康复+靳三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头针采用颞三针,体针为上肢挛三针内关、尺泽穴和极泉穴,下肢挛三针三阴交、阴陵泉和鼠蹊。若腕关节痉挛加腕三针,阳溪、大陵和阳池;失语加舌三针,左右旁廉泉和上廉泉;上下肢痉挛加开三针涌泉、中冲和水沟;口角歪斜加口三针迎香、地仓和承浆;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解溪、太溪和昆仑;用0.32mm×25mm一次性针灸针,经75%乙醇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10min、20min和30min分别行针一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2]和日常生活能力[3]的差异。临床疗效用Ashworth量表[4]评价,显效:Ashworth等级降低2级或以上,有效:Ashworth等级降低1级;无效:Ashworth等级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TX-*3]±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较 康复+靳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5.24%,优于康复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相比较 治疗前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41.65±10.36)分、(63.64±8.86)分,与康复组(41.34±10.30)分和(63.02±8.1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78.62±11.54)分、(89.21±10.64)分,与康复组(62.01±8.34)分和(72.46±10.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因在于高级中枢损伤后对于低级中枢抑制和控制减弱,从而出现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为了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需加强肌痉挛的控制,协调肌群间张力平衡,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3]。

常规康复训练借助了脑可塑性和功能重建的理论,通过主动和被动训练,促进正确运动形式的建立,抑制不正确运动形式。通过对肌肉和关节反复输入正常运动模式,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皮肤感觉和运动感觉冲动,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突触再生和大脑功能重建,以更好控制肌痉挛,促进新条件反射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4-5]。靳三针则选取头部颞三针、肢体挛三针,其中,颞三针定位于颞部颅盖骨最薄处,神经血管丰富,针刺该区域后,生物电效应可传至大脑皮层,促进该皮层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和提高脑代偿,改善肢体痉挛。针刺上下肢挛三针可促进运动神经元的重新修复,发挥松解挛缩肌肉、缓急止痛作用,改善关节活动不利状态。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靳三针治疗,可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加速患者康复[6-7]。

本研究康复组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康复+靳三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结果显示,康复+靳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5.24%,优于康复组75.61%(P<0.05),说明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这跟靳三针可促进皮层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加速运动神经元的重新修复,提高脑代偿,改善肢体痉挛,松解挛缩肌肉、缓急止痛等作用相关。

本研究治疗后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康复组(P<0.05),说明增加靳三针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郎建英,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40-443.

[2] 杨海涛,庄礼兴,刘悦,等.颞三针、挛三针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3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4):48-51.

[3] 庄礼兴,贾超,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3):5-7.

[4]Bohannon Rw,Smith MB.Interrater reliabiciry of a modifieol Ashworth scode of musde spasticity[J].Phys Ther,1987,67(2):206-207.

[5] 庄珣,贾超,贺君,等.靳三针疗法为主治疗脑梗塞偏瘫40例[J].现代中医药,2010,30(1):52-54.

[6]徐世芬.“靳三针”疗法与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对比观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上海: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203-209.

[7] 姜桂美,吴思平,贾超,等.靳三针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0):1347-1349.

中风后偏瘫 第4篇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毫火针,普通针刺,疗效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中风病人经及时治疗大多都能保留生命,但有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轻则影响肢体功能,重则卧病在床丧失劳动力,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70例均为2014年10月~2015年6月英德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进入试验先后次序分为毫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35例。毫火针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4.0±2.0岁,病程1~24个月,平均6.4±3.9月,病情程度:轻4例,中22例,重9例。普通针刺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0±2.0岁,病程0.5~24个月,平均6.9±4.3月,病情程度:轻5例,中22例,重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肢体痉挛严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依照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相结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②神志清楚,年龄18~85岁,性别不限;③瘫痪肢体肌张力高;④无控制不良糖尿病、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及肢体皮肤破损溃烂者;⑤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及/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肢体皮肤破损溃烂或易于过敏者;④非中风引起障碍者;⑤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毫火针组

取穴:上肢是屈肌痉挛模式,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下肢是伸肌痉挛模式、髋外旋、膝伸直、足跖屈内翻。通过押手的掌,指腹,指尖,在痉挛肌的肌腱附着点附近分上、中、下三层触诊,找出肌肉僵硬发板、条索、硬结、或酸胀、沉重、疼痛感最强的点为针刺穴位。操作:在针刺点先用络合碘消毒皮肤,再涂一层万花油,用25mm(直径0.3mm)苏州环球一次性针灸针在点燃的酒精灯烧灼针尾约1cm长度,见针身通红后迅速刺入针刺点,刺入约0.2~0.5寸,然后迅速出针,再用万花油涂擦针口。隔日一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近期疗效,并于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1.5.2 普通针刺组

选取患侧肩髃、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居髎、髀关、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用一次性苏州环球针灸针针刺,施以补虚泻实针法,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近期疗效,并于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1.6 观察指标[3]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进行评估,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 ROM中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仍可以活动;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1.7 疗效标准

治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为0级;显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为1级;有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为1+~2级;无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为3~4级。

1.8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对患者进行3个疗程治疗后毫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1.4%,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普通针刺组比较,①P<0.05

2.2 远期疗效比较

随访期毫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1.4%,优于普通针刺组的4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普通针刺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中风即西医学的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目前中风病发病不断增多以及年轻化。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理疗及偏瘫功能训练,治疗时间长、见效较慢,病人容易失去信心及耐心治疗。毫火针是针灸特种针法之一,是在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针功能的发展与延伸,其止挛的作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更有针对性。毫火针治疗疾病的机理:(1)借火助阳:即借助火热鼓舞气血运行,温壮脏腑阳气。(2)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贼邪以出路。(3)以热引热:即借助火力强开其门,使毒热外泄。毫火针具有如下功能,补:壮阳补虚、升阳举陷、扶正助阳。泻:泻火解毒、祛瘀除腐、破溃排脓、除节散结。止:止痛、止痒、止挛、止泻、止咳定喘功效。毫火针治疗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非药物疗法。毫火针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2)保护针眼:①针后针眼有时会形成小丘高出皮肤,偶有发痒,瞩患者不必担心,这是机体对火针的一种正常反应。不需任何处理,隔日自行消失。②针孔瘙痒时,不要用指甲搔抓。③患者针孔较深且大,或局部红晕、红肿未完全消退,可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敷贴,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且当日不宜洗浴,以免感染。(3)由于毫火针进针快速,入穴较深,容易刺及神经、血管,故应注意避开重要神经及大血管针刺。(4)注意刺激量不宜过度。尤其对身体虚弱或寒热敏感者,有时可出现“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的现象,此大都“为中病,无害事也”,一般2日可消失。(5)嘱患者饮食宜清淡,不能吃油腻、鱼腥、生冷等。今后还应深入对选穴规律进行探讨,以寻求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最佳方案。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个疗程后毫火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且3个月后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说明毫火针组的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且痊愈率较第3周期有所提高,普通针刺组的远期疗效较差,容易复发。

综上所述,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随着中风后痉挛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钟卫正.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17.

[2]邹礼清.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292-293.

中风偏瘫的简易康复训练6法 第5篇

在发生偏瘫后,大多数患者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此时患者的家属常会让其整天卧床休息,不进行任何活动和锻炼,担心早活动会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这不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使功能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偏瘫患者应尽早(最晚不能超过2周)进行功能锻炼,而且功能锻炼进行得越早,其肢体的运动功能就恢复得越好。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的2~3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的1周左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偏瘫患者及其家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能促使病情更快康复的锻炼时机。

偏瘫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疾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这里根据偏瘫的特点编制一组适用于偏瘫、截瘫和肌肉萎缩、肌无力等身体状况的简易康复训练方案。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一般来说,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锻炼各动作时以身体感觉有一点累为宜。

1.环绕洗脸法:偏瘫患者用健侧的手抓住患侧的手,让患侧的手掌展开,然后用健侧手带动患侧的手掌在自己的脸部做模仿洗脸的动作。可先沿顺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再沿逆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每天可做2~3组,做10次为1组。做环绕洗脸的锻炼可使偏瘫患者在大脑中形成和加强控制患侧手的意识。

2.仰卧抬臀法:偏瘫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臂伸展并放于身体的两边,将双腿屈髋、屈膝,并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然后尽量将自己的臀部上抬,使臀部离开床面10秒钟后再落下。每天可做5~10次,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可屏气。做仰卧抬臀锻炼可增强偏瘫患者的腰肌力量,有利于其站立、转身、行走等功能的恢复。

3.跷腿摆髋法:偏瘫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将健侧的腿放在患侧腿的膝盖上,然后向左右摆动髋部。每天可做2~3组,做20次为1组。做跷腿摆髋锻炼可增加偏瘫患者肢体的协调性和对患肢的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其行走功能的恢复。

4.顶天立地法(一招二式):①站式: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双目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有力,牙渐咬紧,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②卧式:全身放松仰卧后,逐渐使身体越躺越直,头和脚向两端越拉越直,使头部、颈椎、脊柞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

5.双手训练法(一招二式):①双手张紧: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手掌和手指张开、张紧(无论能否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②双手握固:与前式同,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无论能否握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握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

中风后偏瘫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6 月到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8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28 例,女20 例;年龄52-68 岁,平均(58.6±0.5)岁。入选患者均经过MRI和CT检查符合中风症状,且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有心、肝、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疾病类型:脑梗死24 例,脑出血24 例。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组后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针灸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分别取上肢手三里、曲池、肩髃三个穴位,下肢取照海、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均取患者患侧穴位使用雀啄灸,每个穴位行5-7min,皮肤出现轻微红晕后停止。1 次/d,10d为一个疗程,共进行3 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d。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系统的专科护理,护理方法如下:

1.3.1 艾灸护理对患者艾灸前告知其治疗中可能遇到的现象,例如出现一定的灼热、烧烫等,并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烫伤、水泡等问题,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对待治疗中遇到的问题。随后将患者施灸部位暴露,并注意保暖和遮蔽,治疗过程中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适当的调整距离避免烧伤,及时的弹掉艾灰,如果出现患者难以忍受的灼热和烧烫则立即停止治疗。治疗中出现轻微的水泡和红热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如果施灸位置水泡较大,可以抽取液体防止溃烂感染。

1.3.2 常见症状以及对症护理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等,因此此类患者在护理中也应该加强循证护理,首先要密切的监视患者的肌张力、肌力、肢体感觉,并加强患者的安全防护,例如可以设置床挡板,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并能够对经常受压位置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患肢进行熏洗,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的健康知识宣教,让家属掌握患者翻身和锻炼的技巧,辅助患者康复。

1.3.3 内服中药护理护理人员要谨遵医嘱并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药物,并密切的监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疗效。注意中药汤剂以温服最佳,并选择饭前1h服用,饭后2h内禁食生冷、辛辣和油腻的食物。中成药一般在饭后0.5h服用,从而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同样禁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1.3.4 情志调理首先从康复环境来说,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室内环境要安静、光线柔和等,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按摩涌泉穴。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在康复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并指导患者保持心态的平和,缓解其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告知患者康复的时间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做好长期康复锻炼的心理准备。

1.4 观察指标

使用Ashworth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利用Barthel评估其生活能力。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4.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做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一起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痉挛量表评分对比

结果显示的两组患者相比于治疗前评分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加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对比

结果显示的两组患者相比于治疗前评分均显著提升,实验组效果更加显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风后偏瘫肢体发生痉挛的主要原因为脊髓中枢兴奋引起的,特别是 α~γ 环路活性显著加强。因此中医治疗中的穴位选择也主要是非痉挛侧穴位,而针刺患侧的穴位,能够很好的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异常兴奋,从而减轻患者的痉挛症状[2]。艾灸是一种中医护理技术,能够形成一个局部的高温区,并经过循经传递形成一个高温线,而循经高温线则促进能量代谢、提高乙酰胆碱含量从而扩张血管,促进组织代谢[3]。

本次研究中使用了艾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进行了治疗,效果显著,并结合疾病给予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术后痉挛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生活能力提升明显,显示着极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艾灸治疗。使用Ashworth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利用Barthel评估其生活能力。结果 实验组的Ashworth和Barthe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治疗能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症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艾灸,痉挛性偏瘫,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徐玉梅,刘燕平,彭思萍,陈玉清.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195-196.

[2]辛昕.三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中风后偏瘫 第7篇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针灸,中风后偏瘫

中风属临床中医内科的一种危重脑血管疾病, 中风后偏瘫属于临床治疗中风疾病后最常出现的后遗症[1],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又集中于中老年患者。中风后偏瘫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半身不遂、活动功能受限等, 极大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笔者对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观察, 并展开探讨与分析,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至我院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 无脑肿瘤疾病,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 并伴有偏瘫症状, 签署自愿同意书。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5例, 对照组46例。其中, 观察组有女16例, 男29例, 年龄为51~76 (54.9±8.1) 岁, 病程为0.35~4.75 (1.67±0.31) 月, 其中脑出血8例, 脑梗塞37例;对照组有女19例, 男27例, 年龄为53~75 (53.8±7.9) 岁, 病程为0.25~5.25 (1.89±0.29) 月, 其中脑出血9例, 脑梗塞3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及患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一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川芎15g、桃仁15g、红花5g、地龙15g、黄芪40g, 煎水服用, 200ml/次, 2次/d。针对部分耳鸣患者, 相应添加天麻15g、枸杞15g、珍珠母10g、钩藤10g;对胸口闷痛患者酌加丹参15g、瓜蒌皮10g、鸡血藤10g等用于活血止痛。每日一剂, 水煎服, 27d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穴为主穴, 太阳穴、少阳穴、厥阴穴为配穴。上肢取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外关穴、手三里穴;下肢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太冲血、环跳穴、悬钟穴、风市穴;语言障碍者取哑门穴、廉泉穴。行泻阴补阳针刺法实施针灸, 得气后留针25min, 3次/w, 27d为一个疗程。

1.3 疗程判定

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二代标准) [2]:痊愈:患者最初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日常生活可正常自理, 语言功能无明显障碍, 肌力恢复至Ⅴ级;显效:患者最初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或偶发, 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 肌力恢复较最初提高Ⅱ级;有效:患者最初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基本能正常自理, 无语言功能障碍, 肌力恢复Ⅰ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9.0,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对比以t值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 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愈率上明显高于单一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中风偏瘫属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中风后遗症, 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患者肌力出现明显退化、活动功能受限或无法活动[3]。偏瘫患者同时也会存在明显的感知功能障碍, 例如对冷热的感知不明, 失去疼痛意识等。而致使偏瘫因素有许多种, 其中特别以患者的大脑、脑干血管性疾病为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意识功能, 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 对偏瘫症状患者进行前期的康复训练治疗非常重要。其中, 针灸是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的主要方式, 在患者中风后的急性期治疗中, 实施针灸治疗能够明确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一般意义上说, 如果明确中风患者生命体征后48h, 就可以针对性的开展针灸治疗。针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对脑部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着良好的推动功效, 提升对脑缺血性半暗区的血液供应, 弱化其对脑细胞的损伤, 恢复半暗区功能。针灸治疗能够改善大脑皮质病损区的血供, 进而提升活动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和防止复发。针刺关元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脑细胞缺血情况, 提升供血量, 并且加速对脑循环的构建。该穴位可兴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质, 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增强, 以此来推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4]。

此外,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作用在于补气通络、活血化瘀。中风半身不遂, 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 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 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 故方重用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 除风先活血, 故配伍川芎、桃仁、红花等入肝, 行瘀活血, 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当代临床显示, 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的限制凝血酶, 同时, 对偏瘫患者血管壁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 以此最大程度上释放VWD因子, 致使血小板于内皮下组织黏附, 以此来避免出现血栓, 最大限度上激发止血效用, 在降低并发症的同时, 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的黄芪可以增加患者大脑组织中的葡萄糖含量, 进而更好的保护细胞, 推动大脑的复苏。本研究中添加的大剂量黄芪具有良好的血管扩张效果, 进而达到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的功能。而当归、川芎、红花、地龙、桃仁等其他配合药物则主要有保护血管、抗血凝、抗炎等功效。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医务人员根据中医辨证理论,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症的技术发展较为成熟, 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今已经成为中医治疗或中医辅助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手段。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 也正是因为中风偏瘫的病因机制尚无统一认知, 且针灸手法更多的依靠于医师自身经验, 因而对针刺的理解、拿捏尺度也会不一样, 由此也就进一步使得其疗效无法实现极大化。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之手, 王氏将人体阳气比拟为有十分, “分布周身, 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还剩五成, 十去其五则气亏, 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 故创用本方, 示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 气行周身则“十全”[6]。本方是体现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重用黄芪补气, 与活血化瘀药配伍, 功在益气活血[7]。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可以相辅相成, 可以显著缩短机体的恢复时间[8], 提升临床疗效, 对中风后偏瘫预后也可以达到改善作用, 临床效果明确, 可以明显老年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 其预后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迁民.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2 (11) :99-100.

[2]计冬.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后遗症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13 (18) :109, 111.

[3]宋雪梅.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痴呆2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13 (4) :9-10.

[4]张丽.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46例[J].中医研究, 2015, 14 (12) :54-56.

[5]杨卫远, 徐箭红, 陈淑凤.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4 (36) :25-26.

[6]李维智.补阳还五汤治疗风心病并发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4) :5552-5554.

[7]刘煜.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血栓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4) :3169-3170.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8篇

关键词:中风病,康复护理,功能恢复

7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程长,并发症多,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在临床上中风患者的治疗中,仍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重药物轻康复的倾向。本文通过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了明显的功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中风患者72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1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岁,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痪,住院时间2个月左右达到完全自理者占75%,部份自理者占25%。

1.2 研究方法

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人用药种类及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康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的一种形式,通过护士良好的语言、仪表、行为去影响和引导,鼓励帮助训练患者使其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

1.3.2. 良肢位的摆放

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在偏瘫病人的骨突出部位要给予枕垫支持偏瘫侧头、肩、臀、髋部,使患者处于外旋、外展位,患侧髋部处于略内收、内旋位,呈反痉挛模式。

1.3.3.(1)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先从半坐位(30度一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3)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4)步行训练: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一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5)上下台阶训练:开始应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6)复杂步态训练:如绕圈走,转换方向走,越过障碍走等。(7)上肢及手的功能对于患者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大关节活动恢复较好,手精细动作恢复较慢,需要强化训练。训练内容:①关节活动度训练:各关节功能活动训练,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活动强化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及精细动作训练。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衣、洗漱、梳头、进餐、写字、握物等动作训练。1.3.4.预防:①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戒酒。②防治高血压、肥胖症。③保持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

2 患肢功能康复护理

2.1 按摩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予按摩和揉捏,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

2.2 翻身动作训练

翻身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也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小时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

2.3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者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在ADL训练项目中尤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重要,在康复护理中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到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和方法。

3 物理治疗

主要有针灸推拿、肌肉电刺激、直立床、运动疗法等。通过物理疗法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延缓肌肉萎缩。

4 人文关怀

康复护理除了一些功能训练外,还要有一些人文关怀。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作为护士要不断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主动积极了解患者需求,及时发现新问题并予以满足及解决。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沟通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言语温和、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5 结果

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第9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是以起病急骤, 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其患病率、发病率及致残率均高,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降低残疾程度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内科对9 6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均为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住院患者, 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50例, 女46例;年龄25~84岁之间;脑血栓62例, 脑出血34例;发病诱因为:动态发病26例, 静态发病65例, 原因不详者5例;上肢肌力<3级60例, >3级36例;下肢肌力<3级62例, >3级34例;均无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d, 平均35d。

1.2 方法

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技术, 对患者肢体功能评定, 我们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进行康复评定, 特别注意初期阶段的评定, 根据相关的内容制定记录表格, 拟订康复护理计划与目标。

2 结果

通过对9 6例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在出院前检查根据ADL评定方法, 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60分以上 (轻度障碍, ADL能独立部分完成, 需要部分帮助) 50例, 41~60分 (中度障碍, ADL需较大帮助) 40例, 40分以下 (重度障碍, ADL需极大帮助) 6例。

3 常规护理

3.1 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价

中风患者入院后, 护士首先要观察, 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 检查并记录其意识状态, 认识能力, 言语吞咽状态, 肌力大小, 偏瘫程度, 大小便控制能力, 病程长短, 认真填写好患者的评价记录表, 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和康复目标。

3.2 加强生活护理, 预防并发症

护士在生活起居方面给患者进行指导, 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预防坠积性肺炎, 及时吸出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作好口腔护理, 敷盖无菌盐水纱布, 预防口腔及眼部炎症。预防褥疮及尿路感染, 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 检查受压部位, 必要时垫气圈。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尿失禁者保持会阴部清洁。

3.3 保持大便通畅

中风患者因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弱容易引起便秘。排便时, 若用力过猛可导致血压突然上升易导致再出血, 因此, 对有便秘者, 应给予用缓泻剂或开塞露, 软化大便。护理人员可以按摩患者腹部, 促进肠蠕动, 帮助排便, 以顺时针为主, 逆时针为辅, 每日至少30min以上。

3.4 饮食护理

保证充足的营养, 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吞咽困难者, 应在发病后7 2 h后插胃管给予鼻饲。

4 早期康复护理

4.1 心理护理

在康复护理中,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中风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 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从事任何活动, 心理上蒙受巨大的打击和创伤, 自然会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复杂心理, 尤其是失语患者表现更为突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对患者多接触, 多询问、多安慰和多鼓励, 耐心细致地照顾患者生活, 并通过各种基础护理及与患者交谈。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但他们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

4.2 体位的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 良肢位是关键。良肢位, 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体位。从患者入院开始, 护士应将患者自然卧位改为康复卧位, 为患肢完成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使患肢获得最大幅度的恢复, 自始至终必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 前肩伸直外旋, 手指伸开及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抗痉挛康复姿势。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 稍屈曲, 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为了防止足下垂, 应使踝关节稍背曲;为了防止下肢外旋, 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每种卧位都不易超过1 h, 这样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 加快康复进展。

4.3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随着康复逐渐好转, 逐步训练患者向自理方面过度, 护士在指导患者训练时, 要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 确保安全, 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鼓励。当患者肌力有一定恢复时, 把A D L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 如练习洗脸、刷牙、进食、脱衣、大小便、体位转换及手功能训练, 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4.4 促通技术康复护理

我们常采用有Rood法、Bobath法、Brunnstrom法、本体促进法等技术, 促通技术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 调节它们的兴奋性, 以获得正确的输出, 从而使丧失运动功能的肢体得到恢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

4.5 传统的中医护理

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热疗等方法, 使患肢康复。

5 体会

中风后偏瘫 第10篇

【关键词】 针刺;康复技术;中风偏瘫;治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87-02

中风即脑卒中,是因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全面或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属于常见急性脑血管事件。中风为临床多发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偏瘫为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加重患者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1-2]。为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对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综合康复组。42例综合康复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434±242)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567±132)d。41例常规康复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415±202)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563±13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脑神经保护治疗、吸氧治疗、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等。

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对患者上下肢采取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诱发肌肉活动,保持肌肉长度,避免肌肉出现萎缩,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加速患肢的康复。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每次45min,每天1次。另外,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自行训练,每次10min左右,每天3~4次。

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其中,康复技术同常规康复组。针刺治疗取穴以头部、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辅以少阳和太阳经穴,头部取穴以印堂、上星、百会为主,上肢以曲池、外关、合谷穴为主;下肢以梁丘、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为主。

若口角歪斜,可增加人中穴、地仓和颊车穴。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3~5min,施以同步捻转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10min行针1次,健侧和患侧交替用针,每天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30d。

13 [JP+1]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中风偏瘫干预效果;②不良反应发生率;③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满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肢体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高)、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生存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高)的差异[3]。[JP]

14 疗效判定[2] 显效:经治疗,肢体功能基本复常,可独立生活;有效:经治疗,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可在他人协助下独立生活;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风偏瘫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麻木等为主要表现,恢复期若没有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其后期生活质量明显降低[4]。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风后受伤脑细胞可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其伤害为可逆伤害。在病情稳定后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促使休眠脑细胞恢复,改善偏瘫肢体功能[5-7]。

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因肝脏肺腑阴阳失调、气血不顺、血脉失养所致,应用针刺治疗,可达到全身物理刺激作用,经针刺头部、上下肢主要穴位,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促进脑部血流量增加,改善全身和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脑部侧支循环的建立。另外,辅以康复技术的应用,可对患者身体各部位进行反复锻炼,提升神经系统活跃性,加速脑细胞重组,促使休眠状态脑细胞恢复,重建人体运动和平衡系统。两者联用可互相促进,提升整体疗效[8-9]。

本研究中,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更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更显著,说明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茜茜,吴舸.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应用于中风偏瘫康复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3,55.

[2]梁茜茜.穴位注射应用于中风偏瘫康复的临床护理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44-1645.

[3]Patel, Rakesh H.,Hu, Lisa P..Neuroendocrine Consideration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Pituitary Apoplexy A Case Report[J].Topics in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2015,31(2):135-137.

[4]李旗,田福玲,刘国荣,等.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改善脑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24(7):1633-1636.

[5]王俊华,邱俊杰.CIMT疗法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14(1):23-25.

[6]Zhang C.,Feng F.,Zhu Y. 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caused by pituitary apoplexy: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Turkish neurosurgery,2014,24(5):782-787.

[7]张贤明.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35-136.

[8]许丽娜,田国萍.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31-32.

[9]Gao H.,Gao X.,Liang G. et al.Contra-lateral need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due to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2012,37(1):1-12.

脑中风偏瘫病人康复训练疗效评价 第11篇

1 一般资料

16例中, 男性9例, 女性7例, 年龄最大80岁;最小34岁;平均61.5岁。职业:工人13例;干部3例。病种:脑出血8例;脑血栓形成6例;可逆性脑缺血发作2例。康复训练前病程:最长40 d;最短1 d, 平均12 d, 入院前均未接受过任何康复训练。

2 康复训练前后病人运动机能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病人入院后在接受康复训练前要进行残存机能的评价, 以便与训练后的疗效进行比较, 具体指标及结果见表1。

3 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

病人发病一周后, 如神志已清, 病情不再发展, 又无严重并发症, 就可进入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包括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 针炙和物理等综合性措施, 其中以功能锻炼为主, 根据瘫痪的特点和程度, 制订正确的康复训练计划, 以作为功能恢复的依据, 具体方法是:

3.1 理学疗法

包括针炙和物理治疗, 两者可同时进行, 以增强协同作用。

3.1.1 针炙治疗

主要是能调节阴阳、疏通经络, 上肢穴取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穴取环跳、凤市、承山、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和太冲等。每天或隔天针炙一次, 10~15次为1个疗程, 3~5 d后进行第二个疗程。

3.1.2 物理治疗

用瘫痪康复仪或晶体管脉冲治疗仪作电刺激治疗, 每天或隔天一次, 10~15 d为1个疗程。

3.2 作业疗法

3.2.1患肢放置功能位, 以防止关节废用性僵硬。

3.2.2 床上运动, 如借助支具翻身、上下左右移动, 患侧上下肢被动或主动活动。

3.2.3 床边运动, 坐位和迈步。

3.2.4 语言疗法 (训练)

3.3 康复训练步骤

偏瘫病人在作业疗法中以床上运动为主, 早期以瘫痪的上下肢各个关节的被动或主动锻炼作起。锻炼时要求将瘫痪的肢体置于良好的位置, 最后改用主动锻炼, 并着重锻炼抓和握等细微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与整体康复训练同步进行, 开始从1、2、3、4……简单数字学起, 一日数次, 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 逐步改为简单语句, 如吃饭、喝水、小便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复杂的的词句训练。

3.4 康复训练的疗效评价见表2。

从表中可看出康复训练后病人的运动机能障碍有显著改善, 半数以上的病人完全恢复正常。结果表明脑中风致残者经过适当的康复训练, 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5 出院后病人的康复指导工作

中风后偏瘫范文

中风后偏瘫范文(精选11篇)中风后偏瘫 第1篇关键词:针刺,中药,偏瘫痉挛,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 发病率高达8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