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英关系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英关系范文(精选10篇)

中英关系 第1篇

关键词:MF-X-DMA,黄金现货价格,多重分形,相关关系

一、相关概念、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

现货黄金,也叫伦敦金,它的交易方式为即期交易,指在交易成交后交割或数天内交割的实物黄金。黄金现货市场上实物黄金的主要形式是金条和金块,也有金币、金质奖章和首饰等。金条有低纯度的砂金和高纯度的条金,条金一般重400盎司。现货黄金目前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投资理财产品,各个黄金公司通过网上的交易平台进行买卖交易,现货黄金市场已经相当规范,体制健全,能完全靠自身能力进行自我调节。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始正式开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场内黄金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所。截至2011年底,该所总交易额为4.44万亿元人民币。标准化撮合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主要使用的交易方式。交易所的交易标的必须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标准,现货交易品种包括Au99.95、Au99.99、Au50g、Au100g四个,本文所研究的便是其中之一,即Au99.95。

伦敦黄金市场历史悠久,它诞生于三百多年前。伦敦在1804年便成为了世界黄金交易的中心,伦敦黄金市场也于1919年成立,伦敦黄金市场每天会进行两个对黄金的定价,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最终由五大金行来决定当天的黄金市场价格,该价格一直都是世界各国金价的参照标准,伦敦金价也常被当作国际黄金价格来使用。从1982年4月开始,伦敦黄金市场开始进行期货交易。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黄金交易的主流是期货交易,国外的学者在研究黄金市场的时候大多都是围绕黄金期货开展的。例如Dhillon等研究了美国和日本黄金期货合约的波动性,发现美国黄金期货合约的波动性是强于日本的,同时还指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两者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不同。Chow分析了货币市场和黄金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关系。Akgiray和Urich也对黄金期货合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国内外现货黄金的研究则较少,尤其是在分形方面。翟敏、华仁海(2006)对国内外黄金现货市场在价格方面的动态联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到上金所与伦敦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两个市场的黄金价格相互作用与影响,且伦敦市场对上海市场的影响力大于上海市场对伦敦市场的影响力,这个结论也对本文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提供了参考对象。路猛、蒋珊珊(2014)运用消除趋势移动平均算法(MF-DMA),对我国黄金现货市场收益率序列做了实证研究,还分析了我国黄金现货市场呈现多重分形的原因。魏晓琴、潘妍霞、陈慧芳(2012)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与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及Johansen协整检验这些方法,对伦敦黄金市场与上海黄金市场在价格方面联动关系进行了研究,证明在国内外黄金市场价格在向市场均衡价格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国内外黄金价格存在联动性。郑秀田(2011)运用Va R-EGARCH-GED方法,对中国黄金现货市场的风险性进行了度量,且发现近年来中国黄金现货市场风险在总体上越来越大的这一趋势。Tully和Lucey通过运用APGARCH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对黄金现货和远期价格的影响,最终得出影响黄金价格波动的主要变量是美元汇率这一结论。杨晓莉(2014)从价格是否随机变化、价格发现功能能否实现这两个视角分别运用协整检验、随机游走检验来讨论上海黄金现货市场的有效性,在对两种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上海黄金现货市场呈现出弱式有效性。

黄金市场一直是学术研究者与实务者关注的焦点,对中英两国黄金现货市场运行规律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其内部特征。本文将通过使用消除趋势移动平均算法(MF-DMA方法),借助数据的计算对中国现货黄金市场与英国现货黄金市场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为能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黄金市场内部的复杂结构,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二、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

在2014年首日,国际黄金现货价格为1 204美元/盎司,而中国黄金现货价格为1 231.391美元/盎司。而2014年最后一天的国际黄金现货价格为1 199.25美元/盎司,中国黄金现货价格为1 220.199美元/盎司。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黄金现货价格与国际黄金现货价格接近且略高于后者。从波动上来看,在2014年3月17日,由于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这一事件的发生,国际黄金现货价格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1 392.05美元/盎司,在这一天,中国黄金现货价格也达到了年中的最高点1 385.787美元/盎司。而在2014年的11月7日,因为市场预期非农向好,国际黄金现货价格触及最低点1 135.35美元/盎司,同一天,中国黄金现货价格也到达了最低点1 136.453美元/盎司。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现货黄金市场和国际现货黄金市场存在相关关系,但二者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够确定。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伦敦黄金交易所的现货黄金价格来代表英国现货黄金,选取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主要黄金现货品种之一的Au99.95黄金的现货收盘价来代表中国现货黄金。首先,伦敦是全世界主要黄金买卖和交收中心,伦敦黄金市场历史悠久,其标准黄金现货价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价格,作为国际金价波动的指向标,生产商、消费者及中央银行大多都将其作为中间价来进行参考,因此用伦敦金价格来代表英国的黄金价格最具合理性;上海现货黄金价格是国际上中国黄金价格的代表,用上海黄金价格来代表中国黄金价格也是相对合理的。此外,伦敦标准黄金现货所用的金块和上海黄金交易所所用的Au99.95金都是纯度不小于99.5%的,二者品质相近,可以进行比较。

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为:伦敦黄金市场1968年1月2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11 880个数据;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2 972个数据。在进行两个市场相关关系研究时,由于两个市场上节假日不尽相同,在删除所有不配对的数据之后,最终数据一一配对得到的配对个数为2 875个,时间跨度从2002年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由于伦敦金的价格单位是美元/盎司,而上海金的价格单位是人民币元/克,为了使单位能够保持一致,于是把所有价格单位都换成美元/盎司,换算的比率则为1盎司=31.1035克,换算时所使用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统计数据库中提供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伦敦金银市场协会、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所使用的软件是Matlab和EXCEL。

(二)研究方法

2002年E.Alessio等在DF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DMA方法,他们主要是将DFA当中的多项式拟合换成了滑动平均。DMA方法可以计算Hurst指数,且DMA比DFA运算还要快捷与准确,原因是滑动平均比拟合多项式简单且误差更小。

MF-DMA分形方法的基本内容为:对于一个时间序列{Xt},t=1,2,…N,N为时间序列的长度。

Step1:令一个时间序列为y(t):

Step2:计算每个移动窗口的移动平均函数:

Gu and Zhou(2010)考虑了θ值的三种情况:θ=0,表示向后移动平均,即移动平均函数包含了每个移动窗口一半过去的信息和一半未来的信息;θ=1,表示向前移动平均,即移动平均函数包含了每个移动窗口n-1步将来的信息。θ=0.5为中心移动平均法,本文即采用这个方法。

Step3:计算序列残差:

Step4:把残差序列ε(i)分割成s个互不相交的等长区间εv,其中Ns=|N/n-1|,v=1,2,…,Ns每个区间都可以表示为εv(i):

εv(i)=ε(1+i),l=(v-1)s,子区间方差函数为:

Step5:计算序列的v阶波动函数F(s):

Step6:对于不同标度s,若F(s)与之间存在幂律性,即:F(s)∝sH对式两边取对数,通关最小二次乘拟合可计算H值,显然,F(s)与s之间的幂律性越好,则了ln F(s)与lns的线性性也会越好,这样计算出的H值也更具有可信性。

当0.5<h(q)<1时,时间序列中与q相对应的波动具有持续性;当0<h(q)<0.5时,波动具有反持续性。特别地,当q=2时,h(q)即为Hurst指数。当h(2)=0.5,时间序列表现为随机游走,市场是有效的。时间序列的多重分形性可通过分析广义hurst指数h(q)与q的依存关系来判断。

Step7:由式子F(s)∝sH构造标度指数τ(q):

Step8:若标度指数τ(q)为q的非线性函数,则时间序列具有多重分形性。通过勒让德变换,可计算多重分形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奇异指数α和多重分形谱f(a):

a在这个地方是作为奇异指数,用来描述在时间序列的各个区间内不一样的奇异程度。f(a)则是多重分形谱,在多重分形模型中,多重分形的强度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

Δa=amax-amin显示了价格收益增长与下跌程度,Δa越大表明市场的波动越剧烈,风险也越高;Δa=0,表示收益序列的时间分布完全均匀。Δf=f(amin)-f(amax)反映了高低价位出现变化的频率,f(amax)和f(amin)分别表示amax与amin子集的分形维数。如果Δf>0,表明资产位于最高价位的可能性大于在最低价位的可能性;如果Δf<0,表明资产位于最低价位可能性大于在最高价位的可能性。

对于金融序列而言,H∈[0,1],当H=0.5,序列中不存在相关性,根据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若金融时间序列H=0.5,表明金融市场是弱式有效的,以前的信息对现在价格的预测是没有帮助的。当H≠0.5时,时间序列存在长记忆性,以前价格的变动趋势会影响到以后的价格;0<H<0.5,表明时间序列存在负相关性,即价格的上涨会伴随价格的下跌,反持续性的强度随着H的减小而增强。0.5<H<1,表明时间序列存在正相关性,价格的上涨后依然会上涨,持续的强度会随着H的增大而增强。若有两条序列的εvx(i),εvy(i),则,计算出来的指标即两个市场间的交叉多重分形,该方法即为MF-X-DMA。

三、实证分析

(一)中国黄金现货市场(见图1)

选取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的每日收盘价格作为实证对象,分析我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时间选取从2002年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2 875个数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首日黄金价格最低,为313.8834美元/盎司,之后逐步上涨,于2011年9月6日达到最高点1 911.076美元/盎司,此后价格逐步回稳。而从图1的收益率图可以得出,收益率的最大值为0.0946,最小值为-0.0931,且其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见表1)。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从图2和上页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q从-10至10时,上海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随q的变化而变化,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收益率具有多重分形性。(2)当q=2时,广义Hurst指数即为一般常用于分析市场有效性的Hurst指数,上海黄金现货整个阶段的Hurst指数为0.4705<0.5,表明上海黄金现货市场接近弱式有效,但也存在负相关性,价格的上涨后即伴随着价格的下跌,此时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反持久性特征。

(二)英国黄金现货市场

因为伦敦黄金市场历史悠久,数据相对于上海黄金市场数量较多,所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1980年1月21日和1999年7月20日这两日作为分界点。之所以选择这两日作为分界点,主要有以下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和很高的通货膨胀,使得人们都开始抢购黄金。在1973年,欧洲各国由于美元贬值相继抛售美元转而购买黄金。黄金的价格在一年内突破了100美元/盎司大关,上涨了将近3倍。黄金价格上涨幅度出现最让人关注的涨幅是在1977年后。由于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并且成为全球问题,金价开始大幅反弹,到1979年时,超过了360美元/盎司。1980年1月21日,黄金价格被到达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达852美元/盎司。1980年1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加上美国财政部宣布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715美元,1月21日创850美元新高。谈及黄金价格下跌,则要说到1999年7月6日,英伦银行以每盎司261.2美元的价格卖出25吨黄金,在英国公布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出售其715吨黄金储备的415吨的消息之后,金价的跌幅超过10%。而消息宣布后金价立刻就跌到了256.4美元,到达二十年来最低点。这两个日子分别是这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最高和一个最低点。

1.Period 1(1968—1980年)(见下页图3)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选取伦敦黄金交易所现货日收盘价作为实证对象,分析英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时间选取从1968年1月2日至1980年1月21日,共有3 051个数据。

从上页表2和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q<-2时,h(q)远大于1;q从-2至10时,伦敦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随q的变化而变化,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收益率具有多重分形性。(2)当q=2时,广义Hurst指数即为一般常用于分析市场有效性的Hurst指数,伦敦黄金现货第一阶段的Hurst指数为0.5013,非常接近0.5,表明这阶段伦敦黄金现货市场是弱式有效的,以前的信息对现在价格的预测是没有帮助的(见下页图4)。

2. Period 2(1980—1999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选取伦敦黄金交易所现货日收盘价作为实证对象,分析英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时间选取从1980年1月22日至1999年7月20日,共有4 926个数据。

从表3和下页图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q从-10至10时,伦敦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随q的变化而变化,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收益率具有多重分形性。(2)当q=2时,伦敦黄金现货第二阶段的Hurst指数为0.4399<0.5,表明这阶段伦敦黄金现货市场存在负相关性,价格的上涨后即伴随着价格的下跌,此时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反持久性特征。

3. Period 3(1999—2014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选取伦敦黄金交易所现货日收盘价作为实证对象,分析英国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时间选取从1999年7月2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3 903个数据。

从本文表4和上页图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q从-10至10时,伦敦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随q的变化而变化,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收益率具有多重分形性。(2)当q=2时,伦敦黄金现货第三阶段的Hurst指数为0.4253<0.5,表明这阶段伦敦黄金现货市场存在负相关性,价格的上涨后即伴随着价格的下跌,此时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反持久性特征。

此外,当q从-10至10时,伦敦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随q的变化而变化,除了q=2时的Hurst值基本等于q=0时的Hurst值,h(q)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收益率具有多重分形性。由于Δh1>Δh2>Δh3,Δa1>Δa2>Δa3,第一阶段的多重分形性最强,第三阶段的多重分形性最弱,表明伦敦黄金市场在1968—1980年期间的现货复杂性较高,风险更大。

四、中英黄金现货市场相关关系分析

由于中国与英国黄金换货交易成立的时间不同,同时两个市场的节假日不完全一致,因此,为保持数据一一配对,删除所有非配对数据,这样最终得到的配对数据的个数为2 875个,时间跨度为2002年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从表5和图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q从-10至10时,伦敦黄金现货收益率和上海黄金现货收益率的广义Hurst指数h(q)都随q的变化而变化,h(q)呈非线性递减关系,表明两者收益率都具有多重分形性。由于Δh上海>Δh伦敦,Δa上海>Δ伦敦,表明在2002年10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黄金现货市场的多重分形性强于伦敦黄金现货市场,上海黄金市场在这段期间的现货复杂性较高,风险更大。(2)当q=2时,先通过MF-X-DMA对两个市场的广义Hurst指数进行单独计算,上海黄金现货市场的Hurst指数为0.4696,伦敦黄金现货市场的Hurst指数为0.4530。二者都小于0.5,表明两个黄金现货市场二者市场都接近弱式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反持续性。

图7为计算两个市场多重分形关系后得到的波动率和多重分形谱,多重分形后其最大波动率为0.0946。从表6可以得出,基于MF-X-Y-DMA方法可以计算出两个市场的广义Hurst指数为h(2)=0.4705<0.5,表明上海黄金现货市场和伦敦黄金现货市场是弱反相关关系,市场接近有效,表明市场参与比较充分,二者之间的套利空间较小。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终端大型商品数据库CDB。

五、结论

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第2篇

2015年10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0日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再次证明“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对中英关系作出的重要判断,是中国提出的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上,积极倡导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10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现在,习近平主席又用“利益共同体”形容中英关系,这在中英关系史上是首次提出,深刻反映出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对中英关系同样作出高度评价:“今年是英中关系非常特殊的一年,是两国合作和友谊前所未有的年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这在中英两国关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自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往来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双方已建立起几十个正常、定期、制度化的对话机制;经贸合作逆势而上,利益交融与互惠合作不断深化,彼此成为对方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国;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包容互鉴程度不断深入,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中英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之上,中英关系才能取得大量令人鼓舞的成绩,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英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最早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中英虽然地处亚欧两端,相距8000多公里,但山海之隔阻挡不了两国人民的相互友好。二战期间,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加诺曼底登陆,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记者何克等则积极投身中国抗战。今年,英国女护士克洛斯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中国紧急将最新研制的药剂送达英方;英国议员贝茨勋爵选择在中国为和平与慈善事业徒步行走约1700公里。这些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这是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原动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是时代趋势,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利于两国,也惠及世界。

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恰逢其时。如何携手打造?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两国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事实告诉我们,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这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也有现实利益的误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认知差异,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对待这些认知差异,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交流互鉴,而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唯我独尊。只要以利益共同体这一富有远见的理念为引领,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英合作始终,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推动中英友好关系迈上新台阶。

金融合作领路中英关系 第3篇

届时,习近平将出席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并发表演讲。这无疑凸显了金融合作在中英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英双方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意愿。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罡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金融合作是中英合作的基石与核心,金融合作的深化将带动双方在贸易投资关系上的发展。

其实,在习近平出访之前,中英金融合作已先行一步。

2015年9月20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率部长级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华并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北京共同主持了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共取得了53项重要成果。

其中,近三成是关于中英两国间的金融合作,包括对“沪伦通”(支持上海证交所和伦敦证交交所就互联互通)展开可行性研究、英方协助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等。

“我们的金融机构间应该建立更好的联系,我认为这将有助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改革和变化,同时也能够帮助英国。”奥斯本在访华期间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英之间的金融合作相对于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合作来说,是走在前面的。中英金融合作,对中国深层次地融入到全球市场中会起到推动作用。习近平访英将继续推动中英金融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

“英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郭田勇说。

2012年4月18日,伦敦金融城人民币业务中心正式启动。其目标是把伦敦打造成为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从而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2013年6月22日,英国正式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的中英两国本币互换协议。随后,德国和法国政府分别公开表示欢迎在法兰克福和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行。面对英国内部市场日益高涨的呼声和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外部竞争压力,此后,英国与中国合作的步伐加速。

2014年2月,中英双方就在伦敦建立人民币业务清算机制达成了共识。

2014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订关于建立人民币业务清算安排的谅解备忘录。

2014年6月17日,出访英国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英工商界欢迎晚宴的致辞中表示,让金融合作走在中英合作前面,并宣布确定中国建设银行作为清算行在伦敦承担人民币清算业务。

2014年10月14日,英国财政部发布声明称,成功发行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3年。这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也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只人民币债券。

在当天晚些时候发表的声明中,英国财政部表示,投资者对于此次债券发行的需求旺盛,在当日的市场认购中,共吸引了85笔认购单,总认购金额约为58亿元人民币,投资者中包括各国央行、银行和基金公司。

“这是第一只由发达国家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尽管发行规模不大,更多的是象征性概念,但走出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李罡认为,从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的获得、伦敦人民币清算行的建立、中资银行在英国获准设立分行,到实现英镑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再到英国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并将人民币债券收益纳入英国的外汇储备,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一直领跑其他欧洲国家。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英两国在金融服务领域合作良好。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是发展中英金融合作至关重要的环节,伦敦金融城期待进一步推进此事。”

双赢之举

中英金融合作是双赢之举,为双方都带来了切实的好处,这是推动中英金融合作不断深化的根本动力。

赵锡军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也提出了新的改革开放方略,其中包括提出“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以前中国只是靠国内资金,现在则要考虑让人民币走出国门,也就是说中国将更深地融入到全球金融市场中去。”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以往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金融活动都以外币进行,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被‘剪羊毛’的重要因素。”

“所以,深化中英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推动未来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国际金融活动进入新的阶段。”丁志杰说。

而英国是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合作伙伴之一。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可凭借时区优势、完善的法律、专业化的监管、较高的市场效率等优势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李罡说。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业及金融市场本身在开放、发展中需要做很多工作,而英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是全球最发达的,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赵锡军说。

nlc202309011627

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对英国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赵锡军说,虽然美国金融业也很发达,但相对而言,其国内业务量更大,而英国则更依赖国际市场,所以英国与中国的合作意愿也更为强烈。

“二战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的挑战。近年来,欧洲的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也在人民币业务上与伦敦展开竞争。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李罡说。

不仅是在金融领域,中英金融合作还将为中欧经济合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和空间。

“中英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的实现和伦敦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币对英镑直接汇率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和交易风险,促进中英双方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因此,中英金融合作的加深为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创造了投融资便利。”李罡说。

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合作

除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中英金融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合作。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上个月进行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双方正式对外宣布,将加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合作。

未来一段时期,IMF成员国将考虑如何继续完善IMF份额和治理结构。而在这一改革进程中,英国将支持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等。

郭田勇认为,目前中国在IMF的发言权和自身实力并不相符,要想增加话语权,获得美国的支持并不容易,与英国合作会更顺利。

赵锡军认为,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货币体系是在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的三大支柱为IMF、WTO和世界银行。时至今日,全球经济版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全球金融框架随之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各国在IMF等组织中的份额、投票权等进行改革,使其更加能够代表业已变化的国际经济格局。

其实早在2009年5月11日举办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双方已经就包括加强合作推动落实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共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一致。

“英国在现有金融体系形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中英两国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在合作中进一步推进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赵锡军说。

丁志杰认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从2008年便开始提出,至今没有落地,这也反映了现有秩序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推动IMF和世界银行框架下的中英合作,会使现有秩序的改革更有可能实现。

不能忽视的制约因素

可以预见,中英金融合作会继续深化。受访专家认为,在金融合作方面,英国仍然会领跑其他欧洲国家。但是,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是实体经济和双方贸易投资的增长。但是,中英双边贸易投资在各自贸易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这成为制约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短板。另一短板则是人民币投资产品的品种和规模有限。除此之外,中英金融合作还面临政策性障碍。一方面,中国的资本管制还未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还未完全实现。另一方面,英国央行与财政部在推进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方面存在分歧。”李罡说。

值得注意的是,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取得的一系列的新成果,包括英国和中国决定进行伦敦、上海股市通的可行性研究。

赵锡军说,这一决定非常重要,对双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进行选择。对伦敦证交所投资者来说,未来或许可以直接投资中国上市公司在上海挂牌交易的股票和其他投资品种。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时间不长,人民币业务在欧美地区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特别是在伦敦整体金融市场的占比仍然有限。随着伦敦人民币贸易融资及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的扩大,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将不断增强,人民币债券二级市场的建立将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李罡说。

“我们希望鼓励和加强中国企业在包括资产管理、保险在内的各领域的对英投资。通过此次访问,希望中英间的高层对话能够加快这一进程,进而促进中英贸易和投资,并进一步助推我们都希望见到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包墨凯说。

(特约撰稿徐晴晴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英关系 第4篇

近十年来, 由于英国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不远万里赴英求学。

1.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体系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体系即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 (ABRSM) 成立于公元1889年, 由英皇爱德华七世成立, 英女皇赞助, 总裁为威尔斯太子---查理王子。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国四家音乐院校: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皇家音乐学校 (Royal College of Music) 、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 (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和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 (Royal Scottish Academy of Music and Drama) 。百余年来, 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和吸取经验, 现已形成了完善、公正、合理的考试体系, 这四所学校都遵从委员会的考试制度, 是英国乃至欧洲顶级的音乐学院。

苏格兰皇家音乐和戏剧学院 (简称RSAMD)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音乐与戏剧学院, 其建校史可追溯到1847年Glasgow Athenaeum格拉斯哥雅典娜神庙的建立。从1886年开始, 雅典娜神庙开始为世人提供音乐教育, 戏剧也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到1890年雅典娜神庙成立了音乐学院。该校不仅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如今也成为苏格兰的国际音乐戏剧学术中心。学院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一直是无数爱好音乐与戏剧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

苏格兰皇家音乐与戏剧学院, 以音乐学院为例, 拥有最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高频率的学生互动是音乐学院的一大特色, 也是音乐学院引以为豪的一部分。音乐学院为每位学生提供了每周120分钟的单独一对一授课时间, 各种各样的专业辅导, 并配以专业伴奏的表演课, 声乐或器乐的第二课堂。以及不同形式的室内乐组合、乐队合奏, 让音乐演奏专业不同乐器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 挑战不同类型的音乐。

2.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体系在中国的招生

自2003年以来,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开始在中国设立招生点, 为广大中国音乐学子带来了新的希望。由这四所音乐学院组成的招生委员会, 通过三轮的筛选, 简历材料的初选, 面试专业考试成绩及最后的与考官面对面口试成绩, 来招生符合皇家音乐委员会认可资格的学生。中国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专业音乐面试的考试, 演奏其要求的作品, 还要达到严格的英语雅思考试要求的分数才能算顺利考入。而在此之前,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委员会也接受中国学生的报考, 不过不同的是, 学生需要自己准备录音和录像资料以及成绩单寄往英国接受审核。

作为有幸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的一员学子, 在笔者求学的过程中, 发现中国学生在音乐学院里所起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乐团里中国人的身影多了起来, 音乐会的演出, 中国人的水平也颇受外国教授和音乐家的好评。而中国学生勤学苦练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外教授赞赏不已的。不断有中国青少年在各种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不仅充分显示了中国专业基础音乐教育的扎实也说明了在国外顶级音乐学院学习所带来的收获。他们中的优秀者也在国际音乐舞台纷纷崭露头角, 国内媒体都给予了及时报道, 这些获奖者的学习历程与成功, 无疑以“榜样”的力量给予尚在国内的音乐学子以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因此据皇家音乐学院统计, 每年毕业的中国学生中, 有百分之四十进入国际知名乐团工作, 百分之三十进入中国高等大专院校受聘为音乐专业教师, 百分之二十活跃在国际音乐艺术的舞台上, 百分之十进行博士及演奏家文凭等更高的深造。

3.西方式教育的灵活性和严谨的考试制度相结合

英国音乐院校一般采用讲授课、讨论课、个别辅导三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相当于国内的大课、以教师讲述为主;讨论课一般和讲授课配套进行。

教授几乎从不在课堂上谈论技术课题, 而更多的是音乐的问题, 从音乐史角度宏观分析作品应有的时代风格和作曲家风格, 甚至谈作曲家生活时代的趣闻轶事, 到与学生共同探讨乐句的微观处理。最重要的是这些内容不是由教师一个人讲授, 而是由教师不断提问与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对音乐的理解回答与不断调整自己的演奏而完成。从教育学的角度观察, 这种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处理是积极主动的。

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 英国的教师总是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考。主动思考, 就是不依赖或等待教师的讲解, 积极发挥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英国, 学生学习的时候碰到困难, 教师往往不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 他只会给你些许建议, 要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这种启发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每个人的潜质得到开发, 教会他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国的学生和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有了批判性思考, 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进步。

而考试制度则采取平时各项成绩和音乐会成绩, 口试成绩的累加, 有别于国内的期末考试单一制。每三个月就会由导师出一份这三个月音乐表现学习的成绩单, 而平时各门课程老师每次上课都是一次考试的形式和机会, 到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则是以协奏曲音乐会或独奏音乐会的形式完成, 当然这是占比例最大的, 也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委员会所组成的四校评委评分而成, 因此难度非常的大。在这样的严谨考试制度下, 使得学生平时都不敢放松, 每周两次导师的一对一授课, 每一次的表现都会被教授记录在册, 因此音乐学生们每天练琴8小时是常有的也是必须有的, 否则你就会被淘汰。

4.在此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学生收获

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学子能够到国外学习, 无疑是件好事情, 在国外所获得的国际顶尖音乐文化资源使得钢琴留学生们至少具备以下优越条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 音乐学院几乎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不同形式的音乐会, 高水准的音乐家演出或是国际级音乐家的大师课, 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聆听大量的音乐会、歌剧, 参观博物馆, 参加各种城市或民间音乐节等, 切身感受与深入了解

小议高校舞蹈教学改革

王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2)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一点理解。

关键词:舞蹈教学;基本训练;示范教学;实践教学;学生主体性

舞蹈课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方面, 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作为在高校从事舞蹈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 笔者深深感受到, 为了更好地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以学生为主导,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加强基本功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 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基本功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没有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就不可能掌握舞蹈技术要领。基本功训练要求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控制力与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一些学生在入学以前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或是虽然受过训练, 自身条件仍然难以舞蹈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 通过系统的训练, 克服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自然形态的不足, 如通过训练肢体的柔韧度, 提高各部肌肉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以及关节的柔韧性等。

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不可违背客观规律, 盲目冒进。

二、提倡示范教学

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 舞蹈教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俗话说, “光说不练假把式”, 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除了“口传”以外, 还要做到“身授”。“口传”指的是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讲解动作要领, 和学生进行协调、沟通等;“身授”则指的是教师亲自示范, 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体会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口传”“身授”在内的示范性教学要贯彻始终。

对教师来说, 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具备“演、编、教”的全面才能, 对学生进行手、脚、身体和面部的全面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 从努力模仿, 不断提高自己, 还能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 容易树立教师的权威。其次是要使动作逐步简化, 如做腿部动作时, 可以用双手重叠的方式代表芭蕾舞中的五位,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反应能力, 提高其智力。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模仿, 当他们对动作要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以后, 再将模仿的痕迹逐步消除。当教师的动作逐渐过渡到非常简化的示范的程度以后, 学生就可以完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执行各个动作了。

三、强化实践教学

舞蹈教学不能仅仅限于传授理论知识, 更多还是要诉诸学

西方的音乐文化。这种亲临现场所带来的身心感受对我的演奏和灵感无疑是最直接而深刻的。

(2) 充分利用充足的图书馆资源, 广泛阅读外文文献, 不仅仅是音乐专业的, 也包括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 例如文学、艺术史等, 打下深厚的文艺理论基础;这样,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发展障碍将由此而大大减少。

生们自身的实践, 没有实践环节, 舞蹈教学只能流于空洞。教师要力求以舞蹈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以教学实践深化对舞蹈理论的理解。当然, 基本的理论传授是必不可少的, 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 从课堂的“指挥官”逐渐过渡到“引导者”;要提倡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进行自主学习。

在实践环节中, 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 搭建实践平台,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舞蹈比赛和文艺表演当中;鼓励学生发展形象思维, 自创舞蹈编排、舞蹈组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们的表演欲望, 增强其自信心;比赛、演出结束以后, 要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该表扬的要表扬, 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 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认识, 在所有学科中都有体现, 在舞蹈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与其他专业相比, 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更加直接地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 同时, 作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艺术素质之一, 熟练掌握各种舞蹈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样不可或缺。要想学好舞蹈, 除了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以及后天艰苦的训练以外, 还要求学生热爱舞蹈艺术, 有恒心, 不怕困难, 意志坚定。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才能端正学习态度,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知, 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的革新, 整个教学环节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累加, 而是变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由教师、学生一起完成舞蹈人才培养的任务。

俗话说:“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在日常教学中, 仅靠教师一方的努力、督促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 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再好的教师也无法解决教学过程学生面临的所有问题。教师应尝试在一个相对宽松、平和、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环境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其潜质,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华.《舞蹈教学改革刍议》.《艺术教育》.2008年9期.

[2]杨进松.《高师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外教育研究》.2008年8期.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10期.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8期.作者简介:

王耕 (1984) , 女, 山西太原人, 硕士在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

这也是笔者,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中国传统式音乐教育模式下成长的钢琴学子, 在获得了英国高等音乐学府学习经验之后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中英关系发展的民生解读 第5篇

经贸合作硕果惠民生

中英经贸关系发展迅猛,硕果累累,成为中英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从贸易关系来看,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5.3%,超过同期中欧贸易的增长速度。目前,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英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从投资关系来看,2000年以来,英国一直保持中国对欧投资第一大目的国的地位,吸引中资企业投资金额累计为160亿美元。中英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硕果为双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两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单从汽车行业来看,英国汽车对华出口稳步增长,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自2003年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成为捷豹路虎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捷豹路虎销量最高的单一市场。2014年,捷豹路虎在中国销售汽车12.2万辆,同比增长28.1%,遥遥领先于第二大市场英国(8.3万辆)和第三大市场美国(6.7万辆)。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最近捷豹路虎汽车公司在下属的汽车发动机厂增加5.2亿英镑的投资,并带动了1000个新的就业岗位。

目前,中英两国正在以高铁、核电、金融等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双向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投资不仅是拉动经济的因素,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也将惠及两国民生。根据英国投资贸易署(UKTI)公布的数据,2014/15财年,来自中国的投资为英国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计划耗资约25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中广核和法电集团将分别占该核电站项目股份的33.5%和66.5%)建成后,将为600万户英国家庭提供低碳电力,同时还将为英国创造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人文交流深化促相知

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英双方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中英关系虽然呈现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但是人文交流落后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利于中英关系的全面持续发展。“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不断增强人文交流,促进双方对彼此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的了解,是实现“民相亲”的最好方式。加强人文交流,探索人文交流的新模式已成为中英两国领导人的共识。

以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为例。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不仅为中英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促进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与了解,更为双方经济和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2-2014年,中国大陆到英国的访客数量一直维持在20万人次以上。预计到2020年,赴英中国游客人数有望达到65万人次。持续破纪录的访英人数为英国零售业和旅游景点带来极大的收益。根据英国官方估算,每个中国访客每次访英平均消费2688英镑,中国游客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5亿英镑的收入。中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在给英国经济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英国就业机会的增加。据测算,每增加22名中国访客就为英国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就业岗位。面对中国游客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英国政府采取了延长中国游客签证有效期和简化办理程序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赴英旅游。2015年10月21日,英国首相宣布,自2016年起,将有效期为六个月多次入境的中国访客签证延长至有效期为两年的多次入境签证,并且计划以同样价格推出全新的十年多次入境签证。同时,签证指纹采集上门服务也将扩展到50个中国城市,使得申请赴英签证更加便利。

中英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是中英两国间产生误解、互不信任的根源。两个人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广泛的人文交流和频繁的人员往来拉近了中英两国人民的距离,也在中英两国之间搭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只有以经贸关系为主体,以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为两翼,才能促进中英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镇医疗合作惠福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推动城市居民教育、文化、旅游、医疗、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需求的持续上升。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在城市规划、改造老工业城市、建设宜居小城镇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为英国的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英国医疗卫生和养老产业有独特之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在养老和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也将造福于中国民众。习主席访英期间,中英企业、大学和相关机构签署了价值约为20亿英镑的医疗卫生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涵盖医学研究、医院建设、教育培训、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通过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医生和护士将有机会接受英国医疗院校和机构的专业培训,对于提高中国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中国先进的肿瘤成像技术也将引入英国,无疑也会使得英国患者从中受益。因此,中英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提高两国民众的健康水平,切实造福两国民众。

金融合作深化创共赢

自2012年4月18日,伦敦金融城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正式启动以来,中英两国的金融合作不断加深。从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的获得、伦敦人民币清算行的建立,到实现英镑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再到英国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并将人民币债券收益纳入英国的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一直领跑其他欧洲国家。中英金融合作的深化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之举。第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既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可凭借时区优势、完善的法律、专业化的监管、较高的市场效率等优势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金融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的挑战。近年来,欧洲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也在人民币业务上与伦敦展开竞争。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中英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的实现和伦敦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币对英镑直接汇率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主体汇兑成本和交易风险并促进中英双方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第三,金融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增长。人民币业务的迅猛增长为伦敦金融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伦敦和英国经济的复苏。中英金融合作的加深为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创造了投融资便利。

中英请柬对比研究 第6篇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 请柬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柬, 也称请帖, 是单位或者个人为约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出席某个会议而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书。它是社交活动中传递感情、通报事务的一种便捷的联络工具。也可以说它是礼貌性的“通知书”, 通知对方在什么时间、地点, 参加什么活动或集会。有时它也作为入场的凭证。在国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理解一封请柬或是错误地发出一封请柬都将会引起交际失败。中文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近些年来关于中英文语篇的对比研究逐渐增多, 吕叔湘先生指出,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 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对比则是更侧重于不同之处的比较” (许余龙, 2002) 。关于中英文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语、自谦语, 以及中英文在句式、句法等方面。然而, 目前关于邀请的书面形式请柬的研究甚少, 系统全面的中英请柬介绍也很难见。作为邀请的书面形式请柬具有更加严格和简洁的特征并且有严格的格式要求, 邀请者必须清楚地告诉被邀请者自己的意图, 并同时达到与被邀请者良好交流从而使自己的邀请被接受的目的。因此, 一个关于中英文请柬的全面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另外, 本文的目的还包括通过笔者对中英文请柬的不同点的分析给请柬写作者和阅读者一定的指导, 以避免在请柬交际中发生错误;中英文请柬的不同和社会距离、权力距离等文化因素有关。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 对比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分析造成中英文请柬不同点的成因。本文的资料收集来自于互联网和中英文的信函写作教材也包括自身和亲朋好友收到的一些请柬。

2. 理论依据

请柬的作者不一定知道被邀请人是谁, 但是他一定清楚地是邀请的目的是什么。写作请柬的过程即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交流, 猜测读者阅读后的反应, 思考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柬具有吸引力, 如何才能说服读者接受邀请。从这方面来说, 请柬和口头邀请具有相似性, 所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实现邀请目的的。

2.1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Austin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集中讨论了言外行为。Searle (1969) 提出言外行为需要满足四个真值条件:

1) the prepositional content (命题内容)

2) the preparatory condition (准备条件)

3) the sincerity condition (真诚条件)

4)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必要条件) (黄衍, 2009)

请柬的写作也需要满足如下的条件:1) 内容指的是一个将来发生的行为;2) 被邀请人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并且作者相信被邀请人有做此事的能力;3) 邀请者真诚地发出邀请;4) 请柬保证了被邀请者执行邀请的权利。

2.2 面子理论

Brown&Levinson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大的“面子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 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 即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他们将面子理论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或阻碍。当发出邀请时, 怎样维护被邀请人的面子, 什么样的措辞会影响被邀请人的面子等是本文要考虑的问题。

2.3 礼貌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分为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原则。礼貌原则明确指出区分礼貌与不礼貌的标准:Leech提出, 礼貌原则可以和Grice的合作原则结合起来, 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比如故意违反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或相关准则, 拐弯抹角等。顾曰国基于中国人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的礼貌原则:称呼准则;贬己尊人准则;雅言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本文的分析是基于这些原则之上的。

3. 典型案例及原因分析

本文将选取这两例具有代表性的请柬来做具体分析。

英语请柬:

汉语请柬:

3.1 中英请柬的相同点

在内容上都包含以下几点:邀请者、被邀请者、邀请描述、时间、地点、场所和活动。这六点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 少了任何一个都将破坏语篇的完整性。通过比较发现中英请柬的功能是一致的。都传递一定的信息并且创造或维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份请柬的基调都非常正式、庄重和礼貌。

3.2 中英请柬的不同点

3.2.1 英语请柬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

发出邀请和陈述晚宴的时间和地点。选用了一个陈述句, 其句子形式是“X requests the pleasure of Y’s company at dinneron...”。汉语请柬也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宣布一项事件和发出邀请, 但不同的是“宣布事件”言语行为选用了一个陈述句, 其句式是:兹定于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干什么。“邀请行为”选用了一个祈使句, 其句子形式是:恭请光临。两份请柬的基调都是正式礼貌, 但是, 汉语请柬还表现出谦恭的基调, 英语请柬则没有。这一差异是由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在汉民族文化中, 礼貌与谦恭相连, 通过谦恭表达礼貌,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里就有贬己损人的准则。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敬辞和谦词, 如“您”、“贵姓”、“令尊”、“敝人”、“寒舍”、“便宴”等, 在该用敬语和谦词的场合而不用, 往往会被人认为无礼、高傲, 而在讲英语的社会文化中, 礼貌与谦恭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们通常是通过表示自身愉快的感受来显示礼貌, 常用的词语有pleased, pleasure, glad, happy等。

3.2.2 请求回复的不同

在两份请柬的左下方都有请回复的字样, 英语是R.S.V P., 中文是请赐回音, 前者是英语请柬的结束语必须具有的, 然而在汉语请柬中, 如没有特别要求则一般不加任何的请求恢复的字样。这是因为汉语中为了表达真挚的邀请, 如果没有得到回复仍会发出第二次、第三次邀请, 直到邀请被接受才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英语中使用R.S.V.P.则给了读者一个选择接受和放弃的机会, 这样便保住了读者的消极面子。而在汉语中通常使用疑问句如“不知能否邀请”或是“不知能否来参加”来挽回读者的消极面子。

3.2.3 称谓语的不同

称谓语上的不同表现在汉语请柬中通常使用姓名+职位名称而英语请柬中则采用Mr.Mrs.+姓名来表达正式,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一个等级较强的国家, 姓名+职位名体现了被邀请者的地位要高于邀请者, 同时也表达了邀请人的一种礼貌。而英语中更加强调平等。

3.2.4 结构的不同

英汉请柬的不同还表现在结构上, 英语请柬采用分行的形式, 每一行有一个特定的功能, 汉语请柬则采用线性排列, 只是祈使句中的“光临”两字另列一行, 提出主题的方式不同如在下面的例子中:“I shall be delighted to have lunch with you on Wednesday at one o’clock.It’s quite a long time since we me each other last time.” (我将很高兴下周三一点和你一起吃午饭。因为上次一别后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未见面。) “明天是我的生日。我想办个生日聚会。你是否有空呢?我非常希望你能来, 好久未见你, 有很多话要说。爸爸妈妈他们都很想念你。可以的话, 与表姐夫一起来, 大家一起热闹热闹。”在这两份请柬中英语直接提出邀请的主题在解释原因;汉语却是先解释原因再提出邀请。这是因为中国是一种归纳的思维模式, 而英语体现的是演绎的思维模式。

4. 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 笔者现实介绍了中英请柬语篇和目前学者们关于请柬语篇的研究甚少的现状, 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理论, 通过典型请柬的分析, 找出并分析了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请柬语篇的对比研究目前仍是不够成熟, 研究的人屈指可数。本文也仅是提出了一些分析二者不同的原因, 但基于的语料有限。因此, 关于请柬语篇的对比研究仍是充满潜力待后来者继续研究。

摘要:本文对中英请柬进行了对比研究, 目的包括通过作者对中英文请柬的不同点的分析给请柬写作者和阅读者一定的指导以避免在请柬交际中发生错误;中英文请柬的不同和社会距离, 权力距离等文化因素有关。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 对比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分析造成中英文请柬不同点的成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请柬,对比研究,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Judith N.Martin&Thomas K.Nakayam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Searle, J.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黄衍.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 2009.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姚尚莲.如何写英文请柬[J].科技信息, 2006, (12) .

中英达成货币互换协议 第7篇

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利用出访北京的机会宣布, 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为期3年的英镑人民币互换协议。他说, 这一协议将有助于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资金, “维护英国国内金融稳定”。

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一直致力于通过将伦敦转变成一个西部时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来加强伦敦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市场的竞争力。这一努力可能为伦敦带来几十亿英镑的收益。

但伦敦的这一目标受到了担心人民币流动性不足的掣肘。英格兰银行希望, 新的互换协议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能够用以避免货币短缺, 英格兰银行与欧洲央行和美联储之间存在这种协议。

默文金在21日的一份声明中说:“一旦出现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短缺这种罕见情形, 英格兰银行将有能力向合格的英国机构提供人民币流动性。”

在达成这一协议的同时, 有报道说, 英国内阁就中英关系出现了分歧。副首相尼克克莱格和外交大臣威廉黑格说, 感觉英国正在包括人权和西藏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向中国献媚。这种分歧引起了人们对两国贸易关系可能受损的担心。

有关网络间谍的报道也加剧了内阁的紧张局面。本周有报道称, 位于上海的一栋大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黑客中心。北京方面否认了这一报道。

中英广告的“诗化”魅力 第8篇

在广告中, 为了抓住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引起他们的兴趣, 强化他们的记忆, 构成他们的消费欲望并付之行动, 广告撰稿人总是费劲心机地设计广告词。据国外研究, 一个人每半天会从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介中遇到150个广告, 但是人平均只会注意11~20个广告。我们整天也被广告所“包围”, 但是, 能够令我们产生兴趣和渴求的广告又占多大比例呢?

广告专家指出, 广告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性语言, 而是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广告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原理为一体的鼓动性艺术语言。广告的AIMDA原则成为广告语言的确定尺度和方向。这就要求必须考虑审美主体因素, 研究什么样的广告语言可以引发这个审美主体的兴趣和关注。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 在美国纽约的大街上, 一个盲人蜷缩在街头, 向行人乞讨。胸前挂了一个牌子, 上面写着:“Blind Since Born;Living by Begging (自幼失明;乞讨为生) 。行人见惯不惊, 侧身而过, 怜而施舍者寥寥无几。一个诗人见状, 把牌子的字改为:Spring is Coming/How Much I Long to See…… (春天就要来了/ 我多想看……) 。这一次, 不少行人慷慨解囊。效果如此迥异, 原因就是前面用的是平淡无奇的陈述句;后者则是诗情画意的抒情句。

下面就英文广告、中文广告和翻译广告中所体现的“诗化”魅力进行举证, 说明诗化广告如何以其优美的韵律、节奏、意象激发听众或读者的情感, 从而实现广告的AIMDA原则。

下面是英文两则诗话广告:

When you are cool, tea will warm you;

When you are hot, tea will cool you;

When you are sad, tea will cheer you;

When you are excited, tea will calm you.

这是一则推销茶叶的广告, 用的是诗化的语言。这种富有诗化的语言结构富于节奏感, 有利于强调语势、突出重点、激发消费者对茶叶的激情;同时, 这种语言把产品阐述得更为丰富和明晰, 能够启迪消费者欲望。很显然, 广告中运用诗话语言可以增加无限的魅力。

再看下面一则广告:

I came back

I came back to softness and comfort.

I came back to Dr. White’s.

And I wonder why I ever went away.

Because only Dr. White’s gives me

Two Kinds of comfort.

I tried the rest, but I came back.

Isn’t it time you came back to Dr. White’s?

Dr. White’s

Two kinds of comfort..

广告中的白仕读起来好像是久违的恋人, 曾经被抛弃, 后来又被重新珍视, 正如女性消费卫生巾会不断变换品牌。如果读到这则诗意横生的广告, 女性消费者还会再断然抛弃白仕而“踯躅”在别的品牌吗?

中文广告的“诗化”魅力。尽管中西方从语言上存在着差异, 但英汉民族对韵律、节奏、某些意境的感受却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 英语诗歌词面朴实, 以其音韵美和内蕴的形象美见长, 而汉语诗歌却以其词采美及具体的形象见长 (高健, 1993) 。在中文广告中, 我们也有成功的诗体例子。正如下面几则广告:

例1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售白酒的广告)

例2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售楼广告)

这两句广告都适当地借用了古诗原句, 优美的诗句以其美感功能无疑唤起了读者或者听者对广告的美好遐想。

例3 高山流水觅知音, 星河音响成佳友。

这是星河音响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中的高山流水觅直音, 就是知音寻觅知音的意思 (魏星, 1999:111) 。高山流水令人联想到春秋战国时候的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仿佛告诉人们到了星河音响的人也会在这里以音乐会知音。

再看下面这则新飞冰箱的广告语:

春季给您带来沉醉,

夏季给您带来欣慰,

秋季给您带来甜美,

冬季给您带来回忆。

这样的广告诗体形式给人造成一种气势:不仅一年四季都有用, 给人以物质享受, 而且给人以精神的慰藉。这样的广告体使新飞冰箱人格化、情感化、形象化了, 冰箱不再是冷冰冰的冰箱;这样的广告以音节、韵律的反复, 诗歌韵律的回荡, 创造出诗一样的氛围;诗化的语言形式和诗化的语言内容和谐地融合, 创造出温馨的风格。

翻译广告的“诗化”魅力。为求“诗化”效果, 外国公司在向中国注册的时候, 很注意选词润句。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其中一个例子是:

美国有一种化妆品, 其商标称为Revlon, 介绍到中国就取了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揽露花浓”中的露花浓为名。

中国公司在向外做广告时, 也注重“诗化”语言的价值和魅力。

中国彩虹集团便是一例。在其向外注册的时候, 用的也是一个富有诗意和遐想的名字IRISO (Iris + Corporation) , 而没有简单地注册为“Rainbow”。Iris 是古希腊神话中专门传播美好消息的彩虹女神, 正好与该集团的宗旨“人类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相吻合。这个富于诗意的名字的使用大大加强了彩虹集团的注意价值, 为该企业在国际上提升自己的形象开辟了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广告都必须是充满诗意的。但是, 诗化的广告却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立意新颖, 出其不意。

语句简明, 朗朗上口。

句式讲究, 感染力强。

总之, 广告语言借鉴文艺语体的韵文体, 借鉴具有诗意的意象, 无论是在英文广告, 中文广告, 还是翻译来的广告, 都能尽力发挥广告的效能。诗歌韵文的感情色彩、形象魅力以及语言形式的音乐美都可以为广告平添一丝魅力。这样的广告词成为一种艺术品令消费者体味不止,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摘要:本文拟从英文广告、中文广告和翻译的广告中所体现的“诗化”魅力进行分析, 旨在阐明诗化广告以其优美的韵律、节奏、意象可以激发听众或读者的情感, 引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从而实现广告的AIMDA原则。

关键词:诗化,广告诗体,情感

参考文献

[1]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1.

[2]高健.朱湘译诗的成就及其启示.外国语, 1993, 5.

[3]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中英谚语的异同分析 第9篇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的形式相对简洁和固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深刻的道理和含义,便于人们的记忆和使用,因此,广受人们的喜欢。作为历史悠久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中有着为数众多的谚语,这些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这些谚语的含义对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同属于语言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因此,中英谚语有某些共同点。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有所不同,中英谚语之间又有着不同点和差异。

二、中英谚语的相同点

中英谚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结构方面。

2.1使用相同的修辞方法

由于中英谚语的在句式都比较简单和简洁,同时还要用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深刻的道理,因此中英谚语中都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来到这样的目的,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 对偶和押韵。

汉语中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这样的谚语,英语中有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这样的谚语,在这两个言语中都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方法,除了明喻之外,英汉谚语中也使用暗喻的修辞方法,例如汉语中的”刀子嘴,豆腐心”。英语中的Bed is a medicine.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Danger is next neighbour to security. Dreams are lies.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 除了比喻之外,英汉言语中还经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汉语中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骄傲使人落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英语中的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 From hearing come wisdom; from speaking, repentance.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和领悟某些道理,增加谚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此外,汉英言语中还使用押韵的手法,以增加韵律和节奏感,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汉语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英语中的Early wed,early dead. 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

2.2运用相同的句式

为了记忆和使用的方便,很多汉英谚语都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的句式,汉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英语中的Cut short the nonsense and return to one’s muttons. Be slow in choosing a friend; slower in changing. 此外,谚语大都使用陈述句,这可能和谚语的功能和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谚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和简单的句式使人们理解和领悟某些客观真理,更好地指导人们生产活动和精神追求。汉语中的“事实胜于雄辩”、“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英语中的Few words are best.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为了使句子更加的简洁和明了,我们还可以发现英语中的很多谚语还省略了谓语动词,例如Better wit than wealth. Better early than late. From short pleasure long repentance.

三、中英谚语的不同点

虽然中英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点和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和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谚语中所揭示和反映的文化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思想观念方面。

3.1揭示和反映不同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这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可以在很多中英谚语中的得到一定的体现。汉语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英语中的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以上这些谚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们宗教信仰的上不同,汉语中的有关宗教的谚语大都与佛教和道教有关,而英语中有关宗教的谚语只和上帝、天堂和魔鬼有关, 也就是和圣经中的内容密切相关。

3.2揭示和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虽然东临太平洋,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陆地国家,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对于维系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揭示了土地和庄稼的重要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孩儿不教不成人,庄稼不管无收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可耕种的土地不多,渔业和航海运输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中很多谚语都和大海和航海有关。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ame out of it.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 mariner. With a frog in the well you don’t talk about the ocean.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3.3揭示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集体观念、重视集体的力量,不彰显个性。这种价值观在一些谚语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英美等国家的人则强调独立和个性,这样的谚语有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boat.Friendship stops when borrowing begins.

四、结语

中英判例制度之比较 第10篇

一个判决结论的作出, 既需要法律上的依据, 也需要事实上的依据。大陆法系注重法律的成文化, 直接为司法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而普通法系鼓励在先例中发现规则, 这种区别分别概括了世界上两大法系的特点。其实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如此泾渭分明, 就如同清代与英国, 一个有着成文化传统, 一个最有资格代表判例法国家, 在司法实践中却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判例制度。可以说, 判例是东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中都普遍存在的因子。

一般认为, 1066年诺曼公爵威廉对不列颠岛的征服成为普通法历史进程的起点, 在此后九个多世纪的历史中, 普通法的法官们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制度, 如信托制度、地产制度等, 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财产观念和司法制度, 判例制度则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从先例中发现适用的规则, 然后将其运用于当前案件, 这是典型的普通法系司法运行模式, 可以说法官无权拒绝先例的适用, 只能利用区别技术识别具体遵循的先例。而在《大清律例》中“断罪引律令”条直接规定:“凡断罪皆须引《律例》, 违者笞三十。”这说明清代在立法中是规定判案的依据只能是律例。然而“法之设文有限, 民之犯罪无穷”, 加之司法官员运用与解释法典的能力参差不齐, “成案”才逐渐成为各级司法官员据以判案的重要基础。郑秦在研究刑档后得出一个结论:清代徒流死罪的结案, 特别是斩绞, 无一例外都是引用《律例》条文, 但在定罪量刑时依靠的却是成案。成案出现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为实用的理由是:为了避免错判。那么什么是成案?成案, 就是案例, 判例。成案制度也就是清代的判例制度, 同英国判例制度一样, 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司法运行模式。

2.清代与英国判例制度之比较

2.1 具体适用的比较。

清代司法官员将系争案件与成案相链接所运用的法律推理方式是类比推理。更深层次的推理需要从成案中抽象归纳出新的原则, 辅以相关制定法的规定, 揭示其间的同类性以实现类推。一般来说, 通行的成案中有很多都是直接言明抽象性规范以便援引。此外, “举重以明轻”或“举轻以明重”这种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法律推理手段在清代判例制度中也有体现, 法官会在参照几个成案后对定罪量刑做出适当的微调, 并不拘泥于已有成案。由于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个成功的判决必须要符合“情、理、法”, 意味着“执法原情”这种理念也会对司法官员的推理过程产生影响, 使得司法论证过程经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成案和系争案件完全相同是很难做到的, 细究之, 总会发现区别的。所以司法官员的个人判断足以能够影响案件的某一情节能否成为关键环节, 以致改变案件的裁量结论。

英国的判例制度中法官的推理过程是以遵循先例原则为出发点的, 涉及两个步骤: (1) 确认系争案件与先例案件之间事实的相似处及相异处; (2) 在与系争争议有关的重大事项上, 决定系争案件与先例是否相似或相异。这需要从先例中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原则, 再以类比推理方式运用于具体案件中, 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这两种模式都是遵循着“相同案件同样处理”的理念, 都运用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方式, 也同样都属判例制度, 但是由于处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中, 它们在具体适用中又存在很多区别。

英国的判例制度要比清代的判例制度成熟、完善, 是一项独立的司法体制, 受法官个人的情感因素影响较小, 清代法官在进行法律的判断时, 依靠直觉的模糊性思维, 而不是靠逻辑推理, 他们探求的是法律的目的性, 注重的是探求案件的个别正义。其次, 法官在判例制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英国法官主导了判例制度的运作, 他们大多是从律师中遴选出来的, 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熟练的法律技巧。而清代的州县官在任职前有系统研习法律的机会和决心的人很少, 在任职后也很少能够透彻掌握律例。最后, 清代判例制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情理”, 它指导着司法官对成案的选择。虽然它与衡平法在内容和价值基础都大不相同, 但从形式上而言, 二者同属裁判者内心掌握的一种判断基准。

2.2 与制定法的关系比较。

清代虽然承认存在成案这样的判例, 但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 其法律渊源仍以律、例这样的制定法为主。那么, 成案的法律地位如何呢?严格说来, 成案是应用律、例后的判决范例, 因其本身具有的灵活性补充《律例》之所不足。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在法律效力上始终处于辅助律例的从属地位, 其效力则是来源于皇帝的批准。

英国虽为典型的判例法国家, 也存在着制定法, 但数量相对较少。实际上在整个英国法的发展历史中, 制定法和判例法的因素都同样存在。只是后来英国法受司法中心主义的影响, 判例法开始主导了英国法的发展, 在历代法官的努力之下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而且, 除了一些为了特定目的由国王或者议会专门制定法律外, 英国法中的制定法可以说是对以前普通法规则的整理和总结。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在英国法律体系中判例法与制定法是并行不悖的。但由于制定法的优点之一是成文化、确定化, 且经过立法程序取得法律效力, 所以当二者冲突时, 制定法优先适用。

3.结语

清代的判例制度以成案的适用为基础, 健全并完善了清代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 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但也逐渐的在近代遭遇衰落的命运。英国的判例制度则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种区别命运既是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 也是两个国家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时代选择的结果。

沈家本曾说过:“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 当去而不去, 是为之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 当取而不取, 是为之愚。”众多学者通过分析古代法律发展历程, 也发现了在中国古代判例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我认为, 在号召互相融合与学习的当今时代, 中国完全可以整合自身资源, 同时引进外国经验, 通过法制改革, 建立起符合“公正、效率”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摘要:判例作为法律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我国清代的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是在近代才逐渐的衰落的。本文将从具体适用与法律渊源两个角度来分析清代与英国判例制度的异同点, 以呼应当下中国司法实践中正在践行的“案例指导制度”的思考。

中英关系范文

中英关系范文(精选10篇)中英关系 第1篇关键词:MF-X-DMA,黄金现货价格,多重分形,相关关系一、相关概念、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一)相关概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