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学阅读课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学阅读课范文(精选12篇)

中学阅读课 第1篇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我区中学生的阅读量很小, 大多仅局限于课堂, 而课外阅读明显不足, 所以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最主要依赖于课堂。以往较单一的教师分析讲解, 学生被动听从接受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束缚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形成一种高耗低能的课堂现象。语文阅读课型探究就是把每一篇课文当作阅读教学对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 从而转换师生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 达到低耗高效。

因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 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我们结合实际, 主要研究以下几种基本课型。

1 朗读课型

对一些诗歌及比较优美的散文, 采用朗读为主的课型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和把握。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 在读中感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朗读中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理解内容是目的, 指导朗读是手段。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 结合课文朗读, 学习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知识。

第二步:学生朗读课文, 确定每段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第三步:讨论朗读体会, 师生展示朗读。

2 背诵课型

名家名篇和古代现代诗词名段采用此课型, 通过指导背诵, 巩固字词, 理解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读写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 正字音, 断句读, 明大意, 定目标。

必须明确目标, 确定是背诵全文还是背诵段落, 是当堂背诵还是课后背诵, 才能提高背诵的效率。

第二步:读课文, 找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 寻找不同的方法背诵。如画面背诵法、层次背诵法、字头背诵法等等。

第三步:背课文, 测效果。背得如何, 通过组内抽查, 小组抽查, 当堂测试背诵效果。

3 说读课型

对于故事性强的小说、戏剧, 写人或叙事性的散文等, 要么先读后说, 要么边读边说, 通过“读”和“说”, 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信息捕捉能力、说话能力、概括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 说内容, 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说出来。教师要明确说话的要求, 让学生知道说什么, 怎么说。

第二步:读课文, 说句子, 揣摩语言。让学生找出重点或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 说出其作用或特点。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 并作示范。

第三步:读课文, 说特点, 做评价。阅读全文, 让学生自己感悟, 说出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点, 不求全面, 然后整合。

4 讨论课型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使学生在自读准备和讨论活动中, 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 使学生不仅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 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同时又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细读, 明确问题。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教师事前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要难易适度, 要让学生感兴趣, 讨论得起来;要有讨论的价值, 通过讨论, 使学生理解课文, 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步:精读, 圈点勾画。学生围绕讨论题目自读、圈画、批注或写简要心得体会, 准备讨论发言。

第三步:讨论, 言之有据。按要求根据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 教师相机诱导, 启动思维, 拓宽思路, 将讨论引向深入, 并且维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鼓励创新精神。

第四步:小结, 重申主题。小结的目的在于明确认识, 明确结果。

5 质疑课型

这种课型着力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喜欢读书生疑、会发现问题并且敢提问、会提问的品质。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 发现问题。

第二步:再读, 提出问题。

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组长概括归纳为一个明确的问题, 教师巡视肯定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深读, 解决问题。带着提出的问题, 再次阅读, 进行分析, 组织讨论。在组长的引导下, 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 在讨论中求答案, 逐步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分析课型

主要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分析。运用分析课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 概括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不是要求得出一个结论, 而是以文本为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学会概括的方法, 提高概括能力。

第二步:再读, 分析写法。在概括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作者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结构和手法, 用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等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才能从形式容和内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步:深读, 探究原因。探究是否为了表达中心、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说明事理, 、阐明观点等, 这样才算是“掌握”了一篇文章, 才算是有了收获。

7 鉴赏课型

以鉴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相对初中学生来说较有难度。要求在组织学生诵读、分析、品味的过程中, 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鉴赏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 感知。通过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 达到大致理解内容的目的。

第二步:品读, 领悟。以品味字句为突破口, 以点带面, 达到领悟全篇意蕴、情感的目的。

第三步:分析, 鉴赏。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结构、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手法、用哪些词语写?品味文章这样写, 是为了表现中心、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还是更加生动形象?只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读出自己的感悟, 做出自己的评价, 达到情感的共鸣。

8 表演课型

故事性强, 人物形象鲜明, 语言简练富有个性化的文章适用此课型。这种课型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课型, 是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狼》《孙权劝学》等。通过表演, 使学生学懂课文, 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 化文字为具体的形象, 既感悟课文, 又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表演, 理解课文内容, 进行语言训练,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 感知。

第二步:理解, 设计。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 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一篇课文, 有人物, 有故事, 有情节, 甚至有对话, 则可以短时酝酿, 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 改变文体, 设计表演。

第三步:小组排练, 进行表演。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第2篇

贵州省遵义市教研室 潘泽远

当前,课型研究如火如荼,课型类别异彩纷呈。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系列操作程序。而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阅读教学所采用的课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怎样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飞跃,形成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研究。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一种教法——介绍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地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着一定的距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课程改革倡导者为教师怎样完成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的转换感到担忧,而教师却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感到束手无策。我们认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构建新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能够有效地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资参考与借鉴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使教师缩短从理念到操作的距离,更快地转换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为了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找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切入点,建立起阅读教学有特色的课型,构成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型体系,我们有必要对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进行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即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所精心设计并组织起来的授课形式,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转换教育理念、把握并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与理 念的具体操作方式。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当努力地在传统的平台上去作进一步的改革,并以创新的态度去构建新的课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构建新的课型,以便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具体化,成为教师可运用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构建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模式,解决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型,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我们主要研究10种基本课型。即朗读课型、背诵课型、说读课型、讨论课型、质疑课型、分析课型、摘抄课型、读写课型、欣赏课型、表演课型等。

下面就10种基本课型作逐一介绍。

一、朗读课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诗歌及比较优美的散文,采用朗读为主的课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结合课文朗读,学习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知识。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学生朗读课文,确定每段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第三步:讨论朗读体会。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出重音,活用语调,巧用语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自己的体会。例如:

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这段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速?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

朗读到位了,文章理解了,体会也便加深了。

二、背诵课型。通过指导背诵,巩固字词,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先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大意,读出正确的断句。然后确定背诵目标,是背诵全文还是背诵段落,是当堂背诵还是课后背诵,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如果没有明确的背诵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背诵计划,泛泛而背,背多少算多少,背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则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的背诵。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寻找不同的方法背诵。如画面背诵法、层次背诵法、字头背诵法等等。

第三步:背课文,测背诵效果。

背得如何,通过抽查,测试背诵效果。

三、说读课型。边读边说,按要求说课文的内容、特点,通过“读”和“说”,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说话能力、概括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说出来。教师要明确说话的要求,或用一种句式来说,或用一句话来概括,目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让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或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说出这些段落、句子的作用或特点。说什么,怎么说,教师要明确 提出要求,并作示范。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评价鉴赏。阅读全文,让学生自己感悟,说出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点,不求全面,然后整合。

四、讨论课型。这种课型是在系列问题导引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使学生在自读准备和讨论(议论、辩论)的活动中,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不仅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

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拿着书争论,援引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教师事前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讨论得起来。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以读书为主要准备活动。学生围绕讨论题目自读、圈画、批注或写简要心得体会,准备讨论发言。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按要求根据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相机诱导,启动思维,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且维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创新精神。

第四步:再读课文,小结讨论。小结的目的在于明确认识,明确结果。

五、质疑课型。这种课型着力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喜欢读书生疑、会发现问题并且敢提问、会提问的品质。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还 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对个别学困生,教师应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并用多种不同方法引导质疑,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发现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标上记号或注脚。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使问题更明确,肯定最佳问题或归纳出问题的几个方面。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直接影响这类课的质量与成功。学生所提的问题一般有这些特点:简单、广杂、琐碎,或是离奇古怪,抓不到重点。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提问方法,如从课题切入提问、从关键词切入提问、从难句切入提问等。对于学生提的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训练学生在多读课文中自己解决疑点。对于广杂、零碎的问题可教给学生梳理方法,训练他们逐步形成提问的能力。对于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可板书,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类问题。

第三步:熟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带着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进行分析,组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在讨论中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分析课型。这种课型注重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分析。运用分析课型,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从字、词、句等基础入手,读通课文,读熟课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概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写了什么,不是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 上,要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用什么结构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写的,等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从文章中学到真正“语文”的东西。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阅读一篇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者为什么样要这样写呢?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是否为了表达中心,是否为了刻画人物,是否为了渲染气氛,是否为了说明事理,是否为了阐明观点……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才算是“精读”了一篇文章,才算是有了收获。

七、摘抄课型。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成诵,加强语言材料积累。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确定摘抄内容。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句子,读懂文意,确定摘抄内容。

第二步:抄句段,熟读摘抄内容。认真抄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熟读成诵。

第三步:谈体会,说出摘抄理由。全班或分组进行交流,联系全文,说出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好在什么地方。

八、读写课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写作宝藏,以对课文的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抓住课文特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抓住课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第二步:思,确定训练形式。认真思考,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或仿写、或缩写、或扩写、或改写、或续写、或评析,确定写的形式。第三步:写,完成读写任务。根据确定的写作形式,进行写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第四步:说,交流读写体会。完成写作后,全班进行交流。

九、鉴赏课型。这种课型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来安排的课型。组织学生品读分析,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对课文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达到自主理解内容的目的。

第二步:品语句,领悟含义。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领悟全篇意蕴、情感的目的。

第三步:析手法,评价作品。分析文章的手法,对作品作出评价,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

品味文章是怎样写的,要教会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探究: 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结构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词语写的?等等。

分析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为了表现中心;为了刻画人物;为了渲染气氛;为了生动形象,等等。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读出自己的感悟,作出自己的评价。

十、表演课型。这种课型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再创造活动。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适合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特别是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学懂课文,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化文字为具体的形象。既感悟课文,又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为表演打下基础。

第二步:根据课文,设计表演。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设计表演。如把《狼》、《宋定伯捉鬼》等文改编成白话文,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出不同的角色,或讲故事,或模拟表演。

第三步:小组排练,进行表演。

这10种课型当然不是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罢了。教师可以把几种课型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课型;可以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课型。既要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使得模式有助于教师讲清楚事物的规律,使学生通过模式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种模式去进一步探求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提高阅读水平。

农村中学如何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指导

近几年来,农村中学几乎都建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图书室拥有图书上万册,几百种类。阅览室拥有刊物上百种。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借阅图书,学校还安排了阅览课,每周一节。学校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那么,阅读的效果如何呢?阅览室里,教师在上面看书,学生在下面看书,学生自由阅读,看什么都行。铃声一响,涌出阅览室。试问学生一节课收获有多少?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又能有效利用多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成了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呢?笔者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验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式的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是与课堂教学毫无关系,相反,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基础,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试想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课上用于阅读指导只有10—15分钟,只凭一周的10—15分钟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远远不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根据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学习的引路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如讲《珍珠鸟》一课时,课文篇幅不长,学生理解主题难度也不大,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生朗读课文后,首先要求学生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并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教师提示:可以是遣词造句方面,修辞手法运用方面,布局谋篇方面,主题领悟方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加以引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整个教学流程为:提取——质疑——释疑——归纳。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三个策略:(1)提取概括策略。(2)问题导向策略。(3)激活经验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引导,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能力,为课外的有效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方向性自主阅读

所谓方向性自主阅读,是指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在指定的方向内自由阅读。课外阅读指导课大体分为三部分: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即规定阅读的方向性,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任务。此环节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求内容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阅读的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还可以教学生如何写读后感,如何做读书摘录卡片,如何推荐好书,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阅读实践。此环节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教师为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提供一切保障。

3.形成阅读成果。此环节要求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成果。有的阅读成果课上不能完成,作为课下作业,教师注意做好课下的指导。

三、展示性知识再传递

学生阅读后形成的成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交流阅读经验,达到成果的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成果给予评价,充分肯定优点,中肯指出不足,点明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有效阅读积累经验。如:以“让好书成为一生的朋友”为口号,开展“优秀读物推荐会”、“师生同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评比展览活动”、“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课本剧创作及表演活动”、“读书演讲比赛”、“我心中的英雄”等一系列读书竞赛活动,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开始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把读书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引导式课堂教学,方向性自主阅读,展示性知识再传递,此三环节环环紧扣,是一个螺旋动态上升过程。引导式课堂教学是基础,方向性自主阅读是关键,展示性知识再传递是效果。只有将这三环节把握好,才能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切实提高阅读效率,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关于中学阅读课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

阅读 (特别是课外阅读) 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 是不可能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的”“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习, 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 他们热情活泼, 求知欲强, 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 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 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 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 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 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 中学语文阅读现状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基石, 是语文之根, 是学习之母, 是教育之本, 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 才能生存, 才会发展。张志公先生曾说道:“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知识, 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曾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不阅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而目前我国中学生却严重的缺少阅读,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调查, 初中学生在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到10分钟的仅占11.9%, 有5分钟的占35.9%, 仅2分钟的占29.71%, 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 读书时间呈递减趋势。

首先,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某些原因,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功利性太强了。其次, 是文学教育阐释系统的功利化。再次, 中学的文学教育方法的功利化。最后, 中学生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 内涵很多, 如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 政治素质, 科学素质等等, 但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 也是综合素质高低的检测剂。中学生无论有什么素质, 只因为缺少了文学素质, 也可能令他们的总体素质陷于干瘪, 很难有真正的文化品位。

2 开阅读课实在必行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还担负着激发情感, 开拓视野, 发展个性, 健全人格,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 最早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的言语交际行为, 为了高效、规范的培养人们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设的。从起源看, 母语教育就是言语教育, 是语言运用教育, 是致力于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教育, 又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同时, 又不可避免的担负起思想教育, 审美教育, 思维教育和人格教育等新任务。因此, 开展大语文教育势必要借助于阅读, 在大量的读写背中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上述的各种能力。

3 阅读教育开展不下去的原因

阅读给青少年带来无穷的乐趣, 学生比以往更加热爱生活, 热爱学习。可是今天, 中学阅读教学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开展不下去, 在许多的省市中甚至仍然是空白, 问题何在?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再次, 由于教师思想上的急功近利, 阅读培养的能力不是显而易见的, 而是隐形的, 而我国的教育系统检测的显性能力, 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最后, 语文教师的课外涉猎十分狭窄, 在调查中, 发现了许多问题。 (1) 语文教师对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多。 (2) 对当代知名作家和诗人知之甚少。 (3) 对优秀青少年读物缺乏交流。 (4) 对当今名牌期刊留意不够。这都是导致阅读开展不下去的原因。

4 关于阅读一点建议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教学中开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新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这个道理人人皆知, 但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一切从学生出发, 就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重点是培养能力, 而不是纯粹的从增长知识出发。一切从学生出发, 就要转换角色,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心想学生之所想, 为学生创造一切学习条件, 引导教育学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保证每一所中学都有一个真正为学生的图书馆, 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 了解世界上的最新信息,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和人文底蕴。惟其如此, 语文教学才体现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 它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 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 以形象唤起美感, 以意境领悟主旨, 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的。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 是靠学生在阅读中慢慢体会的, 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这种真情的感染, 唤起的美感, 也是由学生完成的, 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不是由教师代替完成的, 教师教的只是自己的感觉, 与学生的体会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如此。教师需要做的, 只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中尽情地遨游。

对于教师也应该时时补充自己的“能量”,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只有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在国外的许过国家,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已发展成为一种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可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 教师自己也要时时有紧迫感。

我国是一个约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而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谓穷国办大教育, 要改变这种现状,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有条件的省份或地区, 完全可以大胆实验, 大胆创新,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对语文阅读课真正的重视起来, 创出语文阅读教育的一片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刘宇新.对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 2000, 8.

[2]韩向东.片面功利化, 我国文学教育的误区[J].上海师大学报, 2001, 1.

[2]杨芹.课外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J].中学生百科, 2000, 9.

[4]王文悦.我国古代诵读教学简要回顾[J].教学月刊, 2001, 2.

[5]端木.美国作业:令人着迷的游戏[J].中国青年报, 2001, 2.

[6]顾德希.顾德希如是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8, 5.

中学阅读课 第5篇

1 引言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主要阅读教学材料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如何处理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从“读、听、讲、述、评”五方面探析SEFC阅读课的处理方法。

2 读

教师根据课文设置好阅读目标和要求,提出导读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有关问题。

2.1导读性问题的设置范围和角度

根据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课文导读性问题的设置应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1、猜测词义;2、理解中心思想、综合概括;3、理解课文细节;4、逻辑判断推理;5、识别作者语气;6、分析课文的篇章。课文中所有问题的设计都应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并且应分层次,有步骤地提出。

2.2 依据阅读过程设置问题

依据阅读过程设置的问题可分为阅读前的预测性问题,阅读中的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和深层次理解性问题,以及阅读后的评价性问题。

2.2.1读前预测性问题的设置

在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知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例如SEFC 2A Lesson26 Canada 一课可这样设问:What will be involved in each paragragh if you write an article about Canada?

2.2.2读中问题的设置

读中问题设置有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和深层次理解性问题。例如 SEFC 2B Lesson86 读中可设置如下问题:

How many persons are mentioned in this story?(向导性问题)

When and where did this story happen? (细节性问题)

Who was Monsieur Defarge? (细节性问题)

Who was Dr Manete’s daughter? (细节性问题)

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sieur Defarge and Mr Manette? (细节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was Marquise St. Evremonde? (深层理解题)

2.2.2.1向导性问题

向导性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要事实;也可以对前面的预测加以验证。该类问题着眼于指导学生“自上而下”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梗概。例如SEFC 2B Lesson94的向导性问题可设置为: Read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gh to find out what the passage about。

2.2.2.2细节性问题

细节性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如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性问题应根据各课的具体内容而进行设定。例如 SEFC 2A Lesson 14 可以提出这样的细节性问题:How is a newspaper produced?

2.2.2.3深层理解问题

深层理解问题可分为逻辑推理型和识别作者语气型。

逻辑推理型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没有明确表述,要求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并借助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样的问题可包括引导学生猜测作者未提及的事实,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猜测文章中叙述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发的另一个行为,比较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猜测人物言语行为的动机和人物的本质,根据上文预测文章的结局,以及推测作者运用的比喻性语言的实际含义等。例如 SEFC 1A Lesson 34可以提出这样的逻辑推理型问题:Why were there long queues of people waiting out of the CAAC booking offices in the past? 逻辑推理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所在。平时在阅读能力训练时就应把重点放在对语言深层含义的理解上,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确表述但又蕴含其中的含义。

识别作者语气型的问题用以检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弦外之音”。例如 SEFC 1A Lesson14可设置这样的识别作者语气的问题: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towards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burning more of the forests?

2.2.3读后评价性问题的设置

评价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后语言输出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经验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例如 SEFC 2A Lesson6 No Smoking,please!学生阅读后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Is smoking a bad habit? If so, 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op it. If not, why? 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3依据阅读理解的层次设置问题

课文是信息的载体,存在着语言、文化和语篇几个层次的问题。

2.3.1语言知识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包括语言、词汇、词组、句子和段落等。语言知识理解题主要是词义猜测题。词义猜测题包括:定义猜测题、经验与常识猜测题、相关信息猜测题、对比猜测题和列举猜测题等。例如:

A smile and handshake show welcome, while shaking it means disagreeement.(对比猜测)

Go to stamp sales and buy whatever you can afford. You can often pick up packs of used stamps very cheaply.(经验与常识猜测)

2.3.2文化知识问题

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懂得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应充分注意到话语的相关性程度,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去获得原来不知道的有关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文化教学,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应该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例如 SEFC 2A Lesson7 No smoking, please! 可以这样设问:

Should a smoker have the freedom to smoke wherever she/he likes?

Should there be smoking areas and non-smoking areas in public places?

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就要清楚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们在对待抽烟问题上的异同。

2.3.3语篇问题

此类问题中,有关层次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和用于支撑主题的事实等。有关线性结构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着眼于课文的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例如 SEFC 1B Lesson78可以这样设问:What did chinese people use for keeping records in the past ?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

2.4问题的回答方式

要回答所设置的导读性问题,应给学生具体的任务。细节性问题主要通过学生阅读独自完成;深层理解题宜把学生科学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推选出一位组长说明一致的答案以及不同答案的分歧所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指导分析。评价性问题也应在小组中充分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实自己的观点,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应具有开放性。分组为了方便,可不改变学生座位,前后两桌的学生组成4人小组讨论,有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或实际情况也可以分为5人一组或更多人一组。总之,分组要具有科学性,分成的小组要有利于讨论并完成讨论任务。

3 听

以填空或整句听写的方式听重点讲解的内容或者替代词、过渡词、引导词、评价性词语等。能看懂的内容不一定能听得懂,对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以听的方式出现,引起学生注意后再分析会比较有效果。英语中this, that , it, one 等词常用来替代上文中已提到或下文即将提及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这些词对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抓住过渡性词语有助于上下句的理解,而关注引导词则有利于把握句子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对评价性词语如sadly, surprisingly, luckily等的理解有助于判断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

例如SEFC 2A Lesso19 可以把课文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设置成空格让学生听录音填空,而后让学生找出前后两段时态的差异,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一般现在时用于描述场景或用于讲故事的用法。

听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停顿也是表达信息的手段之一,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停顿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哪儿停就那儿停的,而应视具体的语言结构及其表达的信息段而定。注意这些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获得良好的语感。通过听来学习英语,不但有助于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对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不无帮助。

4 讲

精讲阅读内容,扫除理解障碍。对课文出现的难句或重点词语要精讲并讲透。精心选择学生有疑问的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句子结构,做到以旧带新,举些类似结构而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讲解应深入浅出,例句的选择宜贴近学生生活并尽可能多些幽默色彩,以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讲解效果。

4.1讲解内容的扩展原则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些现有的知识、方法,即经验,始终是解释那些能导致作为知识建构学习信息的出发点的。也就说讲解内容的扩展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原理,他把学生虽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而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或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把最近发展水平变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拓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知识讲解扩展的度,即所扩展的内容要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并且稍高于这个基础。教师应精心设置要扩展的内容,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多种思考题,发展学生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使学生不单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利用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5 述

学生复述课文,简要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梗概。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一关,通过复述,学生可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复述还可以采用笔头形式,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摘要等。

5.1复述课文的方法设置

介绍一些复述课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实际需要时灵活运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5.1.1空格填词法

SEFC练习册中的大多数单元都设置了一道填空练习题。这类练习是初始阶段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极好素材。充分利用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消除学生复述课文时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复述要领都很有帮助。

5.1.2阅读问题的答案连接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已经作了讨论并做出了回答,只要引导学生把答案有机串连起来进行口头表述就行了。在串连句子时,须提醒学生运用一些适当的关联词语。例如SEFC 2A Lesso50 复述时可以让学生整理下列问题的答案:

when and where was Einstein born?

How did Einstein manage to study in a university in Switzerland?

Why was the period between 1905 and 1915 an important one for Einstein?

What prize was he given for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physics in 1921?

Did Einstein care for money ? How do you know ?

What other work did he do besides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Why was he so fond of music?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Einstein was ?

5.1.3笔记整理法

传记类课文通常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主线,以成就贡献为结尾。根据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主要信息并整理笔记,然后让学生复述。例如SEFC 2A Lesson2 学生可以根据下面的笔记进行复述:

Name: Walt Disney

Born: Chicago, 1901

Wish: to be a famous artist

Work: artist, cartoon-maker, film-maker

Cartoon characters: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Successes: became well-known during1920s, made cartoon characters and cartoons, started studios

5.1.4列表对比法

有些文章的内容是有关今昔对比或其它类比的,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对比要点以利学生复述。例如SEFC 1A Lesson18 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列表如下:

In the past Today

no trees left

People walked a long way to fetch wood.

When it rained, the soil was carried away. forest programme

plant thousands of trees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cut down small trees.

Everyone looks after the forests.

The forests have grown larger and better.

5.1.5要点扩充法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的方法,即由关键词到中心句,由中心句到语篇的扩充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这种方法采用笔头形式更佳。例如 SEFC 1B Lesson82 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 可这样确定:

要点:(1)Marx (2) progress (3) advice

扩点成线:(1)Kar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2)He made rapid progress in English and Russian.

(3)Marx ga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再根据扩点成线的内容组织成篇。学生可以用笔头形式自由组织。

6 评

对学生复述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作有效处理。学生口头复述宜多加赞扬,只要学生能就课文的相关内容说出三两句话,哪怕一句也好,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因为我们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实在太少,有限的课堂就应充分利用时间,多加鼓励扶持学生说英语,而不应给本来就羞于说英语的学生予太多的负面刺激。

就学生笔头复述的内容,更多的应看是否用纯正的英语句子来表达。一个地道的英语句子应具备两个条件:语法正确和意义正确。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会写出缺乏必要成分或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例如:

He by bike to school..

It is apple.

I and you are student.

因此把学生笔头复述的内容当作 改错题进行有效处理,将有利于学生避免书面表达常犯的语言运用错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阅读时关注英语独特的表达。

7 结束语

英语在中国还只是外国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使用英语。在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听和说的情况下,阅读理所当然地成为扩展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课中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读、听、讲、述、评”各个环节,提高阅读课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

2.葛文山,朱俊爽.浅谈课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中小学外语教学,,(3)

3.王松美.阅读课文中提问的层次与“阅读思考指导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1)

4.孙钱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5.戴军熔.阅读分析中需要把握的三个维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

6.成镇权.信息结构理论在中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

7.杜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

8.高杰.谈英语知识点扩充的原则与技巧.教学与管理,2002,(8)

9.曹以平.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技巧.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6)

中学阅读课 第6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的问题与现状

1. 高中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尚有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又出现了多种新的问题与矛盾。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过去问题,又要分析新问题,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混乱现象。高中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教育思想性与人文性等特征,使高中语文教学演变成了一般性语文阅读行为形式。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根本无法有效触发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情感内心世界,而且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用视觉画面效应代替了一般性文本阅读,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空泛且华而不实。

2. 高中生自主意识差,自控时间不多

高中生自控的语文阅读时间越少对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越不利。它主要表现在课堂内教师对教学过程非常严格的控制、复杂的讲解、过多的讨论、反复的提问等等都占据了高中生的阅读时间。我们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历史来审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高中生自我阅读为重点,这在过去尤为显著,主要强调在阅读中掌握与理解知识,培养高中生的感受与理解等能力。而随着考试制度的确定,以及以考试分数为升学与评价的唯一手段,高中语文课阅读教学也就逐步进入一种畸形的学习状态,语文课堂被教师完全掌控,学生自我阅读与思考的时间相当少,或者说完全没有自我阅读与思考的时间。

3. 高中语文阅读课兴趣的匮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阅读兴趣就会有阅读的激烈欲望。然而过去高中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被迫接受枯燥的知识,不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培养,高中生与文章内部情感产生不了互动,学习高中语文对高中学生来说索然无味。高中语文教师对各种关键字词如不加以引导与理解,高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就不能产生出对语文文章的内在情感,读起来味同嚼蜡。这样就大大地消减了高中生语文阅读的兴趣,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对策分析

1.语文阅读教学中为高中生创设问题语境

大量的研究者一致意识到课堂上创设现实问题语境对培养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研究者认为,教师要灵活设计问题语境,努力促使每个高中生产生疑问,这能促使高中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他们会常常表现出疑问和探索的欲望,那么,这样的高中学生就会经常处于思维极其活跃的状态。教师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育理念,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去丰富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有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他们才有可能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好奇心理,而合理的知识储备是能够让高中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2.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问题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培养高中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能够放手让高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语境,使高中生产生多种疑问和质疑。在复习课上,教师也应尽量想办法让高中生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3.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但好习惯不是短期就能培养的。我们许多习惯都是在早期形成的,而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有序地培养,持续健康地发展。比如: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课后及时完成课堂作业,多和其他同学交流等等。随着时间的增长,高中学生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慢慢就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等习惯。因而,课堂上要严格训导,仔细观察,及时帮助,指导高中生养成这种好的习惯。

中学阅读课 第7篇

一、《学苑新报·英语天地》(初中版)的特色和优势

《学苑新报·英语天地》(初中版)办报宗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按照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尽可能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造就新时代各方面高级人才夯实基础,它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

1.以《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编写原则,以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词汇量为编写准则,努力创设语境,精心设计内容,将“读、学、练”有机结合,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契合初中英语教学实际需要,既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又教授过程与方法,还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还强调对解题方法探讨,把握中考脉搏。

2. 坚持把时事文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以浅显地道的英语向初中生报道新闻时事、校园热点、娱乐体育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内容突出实用性,内容的设计和练习的解析均由名教师或专家亲自对重点内容或典型试题详细分析、解答或对学习方法总结概括,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解题能力,提升考试分数。

3. 对于初中版的英语天地的内容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把英语学科的前沿的知识与最新的科技动态相结合,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上好报刊阅读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会精心准备每一期报纸的阅读课,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欣赏,课堂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每期报纸我都会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一饱眼福”。课堂上通过talk show等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体验到了阅读的喜悦,激发了阅读兴趣。

2.课堂限时阅读,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为了满足 中考阅读 速度每分 钟50~60个单词的要求,课堂上必须限时阅读,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老师指定篇目,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一些指导性的问题,以此来训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中心、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教会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英文报刊阅读课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成句阅读、成段阅读的习惯,学会跳读、略读等基本的阅读方法,除了这些,老师还要通过报刊阅读课教会学生以下阅读方法和技巧:

1.读懂报刊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英文报刊标题大多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大量的内容信息,看懂英文报刊标题是成功阅读英文报刊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建议学生先学会阅读报刊标题,以便预知文章内容,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2.快速浏览文章,掌握文章的内容。

读报的最终目的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找出文章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其他信息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考阅读理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3.学会分析难、长句,为深层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学生要学会分析难、长句,找出主语、谓语、宾语,这是阅读的基本功,也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前提。每年的中考阅读理解题都有针对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来设计问题,这些题目本身并不难,只要学生会分析难、长句,问题就会引刃而解。

4.学会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学会根据上下文准确地猜测词义也是学生做好英语阅读理解题的一项重要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以从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方面来推断。如果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地猜测词义,就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最终影响答题的正确率。

四、英文报刊阅读课的几点体会

1.英文报刊阅读课应有更大的愉悦性。

英文报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学生有很大选择的余地,可以“点自己喜欢的菜”,这就乐在其中了。在课堂上,我尽量将阅读变为悦读,让学生自由地选读感兴趣的文章。读报后设计的问题也活泼多样,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英文报刊阅读课应有更强的互动性。

英文报刊报道的都是最新的消息或事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思想上会产生共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的时候点拨一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3.英文报刊阅读课应有更多的后继性。

上好报刊阅读课固然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但要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光凭几节报刊阅读课是远远不够的。报刊阅读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老师要燃起学生“自助游”的兴致,让学生课余自己去读。

总之,英文报刊阅读课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去广泛阅读并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

摘要: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文报刊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老师通过开设英文报刊阅读课,教会学生阅读,有助于扩大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促进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探究 第8篇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方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对具体教学方案中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价。本文首先论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 说明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提出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相应策略, 为中学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下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 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 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 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 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应该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特别要努力做到把以教为主的过程变成以学为主的过程。

二、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点

1. 师生角色定位准确,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角色定位来看, 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者, 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来看, 通过将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 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从而做好课堂交流。而在教学中, 学生能够逐个环节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总结时点出需要识记和重点掌握的知识,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课堂上, 教师信任学生, 让学生搜集资料、竞赛研讨, 又应不放弃指导的职责, 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时效性强。

2. 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要立足于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本, 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等的相关资料, 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二是指教学形式开放性。学生分组竞赛与教师参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既不按部就班, 又不放任自流, 课堂充满生机。三是指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查找资料、分组竞赛的过程中, 学生独立思考, 讨论、辩论, 无疑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特征

在教学中采用自学、竞赛加老师点播、总结的方法, 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所得, 学生有思考的权利和精神自由。师生的学习和思考成果就会成为课堂上宝贵的学习资源, 而不是将教师的观点或者教师用书上的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张扬师生的自主与创造精神。阅读教学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行动策略, 这是新课标的精神, 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方案研究中重视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 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研训练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方案应采取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等, 在方案制订时, 应做到: (1)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参与提出并确定教学目标, 积极发展各种学习和思考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 教师认真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范围, 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3) 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 保证充分的阅读、思考。

2. 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 并以问题为中心,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案设计应做到: (1) 以问题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又成为要解决的新问题; (2)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3) 有多维交流的空间。

3.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 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 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4. 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诱发他们的创造动机, 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前提下, 涵泳、体味思考作品, 读出自己或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及结论。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 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汲取作品营养, 提高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

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方案之中是教改的当务之急, 应加速这种落实与转化。只有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方法, 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 促进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树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与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20) :121.

[2]王琴.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对话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 2011 (4) :111.

中学阅读课 第9篇

信息是这个时代的“主角”,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怎么样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呢?阅读能力是关键。所谓阅读能力, 是指在阅读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它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方面。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 是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语言知识, 更要能够通过阅读自动获取文章的信息, 领悟文章的内涵, 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多年来,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 促进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是笔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1职业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

阅读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是英语老师用智慧垒起的一个大工程。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让我明白,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对于阅读课心生畏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学生英语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材相对陈旧等因素以外, 影响职业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落后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受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师过多地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 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词汇、语法和语言点等知识, 而忽视阅读技巧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训练, 忽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 从而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2) 语感差

语感是指在言语交流过程中人们对于词语表达的理解及其使用习惯等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语感强的学生理解能力就强, 能够抓住谈话的要领, 阅读时也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 并能流畅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地。但职业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差, 虽然学习也很刻苦, 但语言表达很逊色, 阅读能力很差, 这都是语感差造成的。

(3) 阅读训练不到位

大多数职中生无心学习, 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动力, 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教师平时对他们进行阅读训练时, 往往训练不到位。教师教得机械, 学生学得乏味。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解决职中生英语阅读低效的策略

(1) 调适学生的阅读心理

一般说来, 学生在阅读时有以下两种不正确的心态:

第一种心态存在于阅读水平较好的同学中。有的同学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表现过于自信, 在阅读较简单的内容时, 经常掉以轻心, 因粗心而失分比较严重;而在阅读较难的材料时, 又显得异常地焦躁不安, 尤其是在出现不认识的单词或看不懂的句子时便无心再读其它内容。

第二种心态存在于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在阅读课中通常是愁容满面, 不知所措。他们缺乏信心, 总觉得阅读很难, 因此在阅读之前就把自己放在被动、消极的位置上。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进入角色, 久而久之, 造成了畏难心理。

对这两种情况, 教师应区别对待。对待前一种学生, 主要应持批评与指导的态度, 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戒骄戒躁,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后一种学生, 教师应多加鼓励。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 读者要有耐心、有恒心。对于起点较低的同学, 要多鼓励他们努力去读, 去尝试, 那么时间一长, 他们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阅读水平已明显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的“语感”已在慢慢地形成, 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形式, 从而能够去接受它了。

(2) 狠抓基本功训练

听、说、读、写是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四项基本技能, 它们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和影响。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并非只需要阅读技巧的训练及增加阅读量, 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而职业中学学生英语基础大多不够扎实, 并且口语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状况平时要多开展一些例如英文朗读、故事叙讲、会话表演、短剧表演、校园英文歌曲大奖赛等等比赛活动, 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培养他们的语感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想这种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3) 充分利用多媒体

阅读具有自我控制性, 但不是速度越慢, 理解程度越高。其实, 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远远要优于阅读速度慢的同学, 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可能会疏忽大意, 但是绝不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那为什么有些同学阅读速度如此之慢呢?因为他采用了“翻译阅读法”, 一字一句翻译着文章, 而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忽视其整体性, 这是阅读的大忌。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活力, 充分体现了“快、高、广”的特点:首先是教师操纵阅读教学进程快。教师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或者有关问题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尽快找出答案。其次是学生思维反应快。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进行, 不允许有一点“走神”, 大脑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起到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4) 合作阅读

表面上看, 阅读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然而如果真把它当成是一种个体行为, 阅读是不会带来真正的收获。因为这样的阅读使读者无法借鉴他人的长处, 不能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拓展自己的思维, 因此阅读应当是一种合作行为。合作阅读能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启发,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在合作阅读过程中, 大家可以在一起相互交流, 互通有无, 分享各自的读物, 这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心态, 净化学生的心灵, 更能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学会自学, 学会做事, 最后学会做人。

(5) 加强阅读的过程指导

对于阅读教学, 老师们往往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细致而全面的讲解, 学生带着耳朵听, 拿着笔记。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学”, 靠自己阅读。这两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 必须介入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前,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读物的背景知识, 话题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趣闻趣事, 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阅读中, 帮助学生采用skimming (略读) 和scanning (扫读) 等各种阅读技巧,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或者是中心词, 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文章。阅读后, 不要忘了检查一下他们的阅读效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个人的观点, 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 而且教师又能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

老师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 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技巧等加以分析、指导, 并对阅读过程加以调控, 有利于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也是对英语老师英语教学的重要考验。完美的阅读教学是精读与泛读的高度统一, 不但要重视“质”, 还要尽可能重视“量”。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并且精心挑选阅读内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效的过程, 绝非一朝一夕, 只有通过我们英语老师的不懈努力, 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而这正是我们所有英语老师为之努力的意义所在。

摘要:在职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阅读课教学低效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关系。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效率, 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基本训练、多媒体教学、合作阅读及指导策略等五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阅读课 第10篇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 应试教育使得学业负担重,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其他,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2. 家长持消极态度。

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比较重视,往往把分数看成是命根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少数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读物,只是一些教材辅导书,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会“教”坏孩子,与所谓的学习毫无关系,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3. 学生兴趣不高,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多数家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是看电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电视,而不是读书看报。影视的声光音像具备,声情并茂,充塞了学生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此外,由于学校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投入不够,学校图书内容陈旧,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4. 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

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少部分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在教学计划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又没有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把语文科简单地理解成教材,无法分清教材与教本、课程的关系。

二、激发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1.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高考状元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及高考状元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阅读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 塑造形象。

宋代范成大说:“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上校本阅读课时,我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学生一旦培养了兴趣,则不仅眼前受益,还将终生受益无穷。

3. 推荐好书。

由于中学生善于想象,可选择《哈利波特》、《骆驼祥子》、《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读者》、《故事会》等,学生被吸引,就会主动地阅读,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增强课外阅读效果,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如果是小说,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的行侠仗义、疾恶如仇、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发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

4. 亮出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召开读书展览会,如利用校本阅读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览;读后感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逐渐把读书视作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有高低。为了防止出现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的问题,我注重作两种阅读方法指导。

1. 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1) 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而且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 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精读。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 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 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样学生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又可以扩大阅读量。

(5) 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2. 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

阅读要写笔记,特别是精读,写读书笔记更不可少。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人的大脑犹如知识的仓库,善于写读书笔记的人,他的知识通过整理消化,能有条理地储蓄起来,日积月累,头脑里就有了随时可以支取的知识财富,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加,智力也在发展,于是写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就无形中增强了。正如朱熹所言:“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读书笔记一般可以采用摘录、写提纲、写心得等形式。

(1) 摘录的方法。摘录可以摘抄词语、谚语和警句,摘抄优美的各种描写的句子,摘抄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摘抄有新观点、新意思、有突破的句段。此外,还可以摘抄激人上进的事例,既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时时自勉,又可以作为今后作文的令人信服的根据。

(2) 写提纲的方法。写提纲,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思路,弄清各段意思和相互联系,弄清文章的主干是什么,全文怎样表现中心思想,写成结构提纲。

(3) 写心得的方法。写心得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评注所摘抄的内容,可以从摘抄的内容中引起联想、收获,也可以分析读过的文章,比较文章的异同,发表一点议论,或详或略、或长或短,形式与篇幅都不拘,根据自己的时间、需要而定,只要能反映出学有所得便可。

四、开展活动,促学生读好书

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还能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 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就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节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1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

3. 组建班级读书角。

把学生手边的书收集起来,统一管理,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但弥补了农村学校读书普遍不多的不足,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另外,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读书经验交流会、演讲赛、读书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体会到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宋衍申主编.中华修身名著[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3]董奇主编.学习的科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4]王世明主编.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

中学阅读课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英语阅读是英语知识的应用的重要体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教育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阅读的作用,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提问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虽然教师认识到了提问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提问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问内容单一、提问技巧陈旧、提问方式僵化等,难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和效果。实际上,有效的提问对于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一种双向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提问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和延伸,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加深对于教材相关知识的挖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而从长远方面来看,灵活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推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教学理念的人性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放化,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设计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保提问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需要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一般来说,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包括预测性问题,如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next?;向导性问题,如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事实性问题,如What did we do today?;深层性问题,如How can we solve this problem?等。在对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目标明确

问题的设计应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遵循阅读课教学的目的,而不能盲目进行。

(2)难度适中

适当难度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得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发挥提问的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做到因人而异,确保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问答中来。

(3)灵活多变

问题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要具备灵活多变的特性,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问策略

在对问题进行设计和运用时,不仅需要遵循以上原则,还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教学阶段的目标、需求等,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不同的提问,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帮助下,可以充分理解、熟练掌握、合理运用所学内容和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这里从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对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分析。

(1)阅读前(Pre-reading)

在这个阶段,学生尚未接触教材的内容,并不知道需要阅读的材料究竟是什么,对其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重点对预测性问题进行设计和应用,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期待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对What would you do if…?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出以下问题:What you know about accidents?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ve 1000 yuan? What you want to know?等,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解答,然后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样,通过预测性问题,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话题的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得阅读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2)阅读中(While-reading)

在这个阶段,一般以细节性问题为主。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对教材进行精读,然后提出相应的细节性问题,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把握,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于细节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细节性的问题,如How many people attend the meeting? Who was the unknown man?等,使得学生可以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3)閱读后(Post-reading)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谈论,因此以评价反思性问题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是学生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不能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例如,在教学完成后,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提出相应问题: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tells you what?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结语

总之,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要想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选择科学的提问方式,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有效提问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作用分析[J].成功(教育),2013,(24):39

[2]俞建祥.有效提问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运用[J].消费导刊,2010,(2):175-176

[3]李林梅.关于有效提问在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12):113

中学阅读课 第12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阅读技能,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地、积极地阅读英语短文。在课外,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放上一些简单短小的英文读物,如七年级可推荐《书虫》入门级或第一级,八年级可推荐该书的第一级或第二级。也可以推荐一些有插图的英文读物,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提议家长参与阅读,亲子共读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与孩子充分交流,也可以给孩子解答疑惑。在课堂上,教师在上阅读课前,应充分利用Lead-in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要灵活多样,如视频、图片、音乐等。如在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Playing Sports中,教师在讲授Topic3Section C The Modern Olympics时就可以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同时展示北京奥运会福娃的图片,相信学生看到图片,听到歌曲,一定会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兴趣,满怀期待。

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

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应付考试,而是应该在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定时定量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任务。建议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成员每天在课堂外阅读一篇文章,组长进行监督,七年级学生阅读的题材可以是寓言或者故事,内容应广泛多样,可以与生活紧密相关,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八年级学生阅读难度可加深,便于与中考接轨。在阅读之后,小组成员应记笔记或者写感想。仅仅阅读而不去思考、不去记录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学生阅读后,教师应鼓励并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学会组织语言,将所思所想写下来。写的过程中学生又能进一步思考,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进一步,并让小组按周或按月进行成果展示。

三、教给学生一些英语阅读的技巧

必备的阅读技巧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阅读的技巧教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泛读。

泛读又称略读,使学生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大意。泛读是英语阅读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在以后高中直至大学的英语学习中都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泛读时学生需要得到文章的main idea。如在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中Unit5Feeling Excited Topic1中,该部分Section C介绍的是著名电影《音乐之声》,学生在第一遍泛读的时候就应该能把握文章大意,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白文中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样的事情。学生的课下阅读就可以理解为对泛读能力的训练。

2. 精读。

精读又称仔细阅读,是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题,如填空题、简答题、表格、判断题等,让学生对文章再次阅读,进而发现问题的答案。继续以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3 Topic2中的Section C为例,教师可以用课本中配套的练习题,如1b,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表格题,学生可以自己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把表格完成,同时需要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所做题的答案在文章原文中划线标记,为以后更难的阅读理解题打基础。在1c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些难度加大的简答题,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如What do you think of Mozart?就需要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上组织语言来作答,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3. 推测词义。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生词的意思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这一项技能在仁爱版教材中在被提及、被训练。在推测词义时,学生需要联系生词所在的句子、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在语境下进行合理的推测。

四、运用听说写技能提高阅读技能

英语的四大技能为听、说、读、写,这四个技能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其他三种方式来提高阅读技能。如在学生进行泛读前,可以播放短文的录音,让学生运用听力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阅读结束时,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如复述课文、报告、交流会、辩论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用口语表达的时候又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在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在学习完Topic2 Section C后可鼓励学生交流一下,“How can we control the population of China?”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说出课文中所提及的措施,学生还可以大胆想象,说出其他的措施。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创作,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不能因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多进行赏识教学。

摘要:仁爱版中学英语中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初步了解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技能,接着通过进行不断的阅读与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门阅读技能,才能具备《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读”的能力。

关键词:课内外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技能,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阅读课范文

中学阅读课范文(精选12篇)中学阅读课 第1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我区中学生的阅读量很小, 大多仅局限于课堂, 而课外阅读明显不足, 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