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知识衔接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知识衔接范文(精选12篇)

知识衔接 第1篇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高一学生正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情绪波动不稳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且现在高中生的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但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全部纳入高中课程,传统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学生自我意识会更强烈,不想别人的约束,高中又大多数是封闭式学校,学生突然远离了父母的照顾,生活上又不太会自理,也容易情绪波动,影响学习。因此,家长和学校在开学前就有必要好好给他们上一堂心理课和内务课,使他们具备读高中的心理承受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而教师更要提升自己对时尚潮流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创造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用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关心、鼓励学生,使他们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新教法刻不容缓

针对高一新生,仅他们是刚初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也许还习惯于初中的慢节奏,还习惯于初中教师的声情并茂,还习惯于初中的寓教于乐,大容量、快节奏的高中教学模式让他们觉得很难适应。所以急不得,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平缓过渡,逐步提高。

(一)首先要注意高中和初中知识的衔接

解决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让学生顺利过渡的关键是:高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从而避免知识内容衔接上的失误。还要注意到,这些学生对计算器有很大的依赖性,受中考答题中只要道理对就给分的影响,要特别重视对这些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作业格式、证明过程书写的严格要求。

(二)新课标对高一学年的内容安排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包括了高中的所有内容,对学生是多大的负担啊

这就需要教师熟悉高中数学模块化设计是“直线式”和“螺旋式”的一种折中,它既是对初中的“螺旋式”模式所做的衔接工作,也可以为以后入大学学习“直线式”课程做一些准备。所以要严格遵守新课标的要求,千万别受一些不适应新教材的辅导书影响,更要谨防受各类统考命题人的不负责任的命题的误导而给学生不断增加负担,导致学生难适应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三)通过适当的铺垫,使衔接更平缓些

例:已知a1=1,an=2a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答数学问题的关键是思路,所以不能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而是引导他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起点不能太高,可以设计一些设问,做好铺垫。如:

(1)若an+x=2(an-1+x),求出x;

(2)证明{an+x}是等比数列,并求出此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考试难度,更多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以高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开心,考得开心,这样学生不再害怕考试,对学习的热情也有所提高,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改善学习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听到最多的牢骚就是:“老师,我上课很认真,也都能听懂,怎么课后做作业,还有那么多不会呢?郁闷!”“我做了那么多练习,怎么一到考试就犯糊涂?”其实他们只是把教师课堂上的例题的标准答案看懂,不等于把题目的深层结构看透,也就是说,只进行了一次接受性学习,而自己做作业也只满足与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缺乏对过程的深入思考,对思想方法的提炼。这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让高一学生早日从初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仅凭一时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若课后没法独立完成作业,兴趣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迅速消失。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后、题后总结,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解题总结是指完成一道题后,必须对全过程进行认真回顾和反思,尽量扩大解题收益,从而实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初、高中的衔接是个老问题,在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不引起重视,在教学上就会容易走弯路,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这个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参考文献

语句衔接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第2篇

语句衔接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语句衔接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语句衔接题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知识上看,属于消极修辞;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来讲,语意连贯、衔接紧凑的语句应做到:话题一致、照应与暗示、短语类型的一致、句式的勾联 情景和谐、结构严密、语句关系 、音节和谐。 一.题型分析高考“语句衔接题”一般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又以怎样的题型出现?这是广大考生所关注的, 内容上 1、陈述对象(话题或叙述角度)的同一 2、句间顺序的合理 3、句间关系的吻合 4、情境氛围的协调 形式上 1、词语的照应与暗示2、短语类型的一致3、句式的勾联4、音韵的和谐 二、具体例析 我们对高考“语句衔接题”的命题角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作具体的阐析。 (一)、话题一致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1、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 (1992年高考第6题)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辨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语言连贯的重要因素。从给定的语境上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小明”,要找到衔接恰当的语句,必须把握这一特点。A、D两项是以妈妈为陈述对象的,与给定的语句衔接欠佳,先排掉。再比较B、C,C项后一分句“终于把他找到了”的陈述对象是“妈妈”;而B项有“但”,能连接上句构成语意本身存在的转折关系,这样全句的陈述对象是“小明”,是最佳的答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1995年高考第6题)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上考虑,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答案D。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高考第6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分析: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上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叙述的中心,A 、C两项说的是“石刻”,先排除;D 项的.后半句说的是“对联”,前后叙述的对象改变了,只有B项承接上文先说“门外”,然后说“门两旁”,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答案B。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京、皖、内蒙春季高考第6题)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分析:这道题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上考虑。原句的主语的“公安干警”,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答案D。 (二)、词语的照应与暗示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1.跟下面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1990年全国成人高考第6题)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分析:此题主要看关键词语的昭示。横线前面的句中“二厂”、“三厂”两词提示了下文的句序;而“各有所长”及后面的冒号表明,下文分述的语句应突出两厂的“长处”,B项单说“三厂”,D项则单说“二厂”,C项又谈的是两厂各有所短,只有A项谈的是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答案A。 2.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1991高考第9题)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析:四个选项都有“这些作品”的内容,A 、D两项中的“这些翻译作品”,承前没有具体的指代,B项“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个语病句,C项在“这些作品”前面加了“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前后有了照应,“这些”指代明确。答案C 。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高考第6题)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这个写景片断写的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所见的景物,叙述时“我”已不在杭州,很明显,景物应该为远指,那么,比较①②两句,自然应选②句。据此,排除BD两项,然后再根据结构特点选出A项。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写景的衔接语句中,还要注意景物的远指与近指。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3.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北京高考第4题)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运命的程度,但当、、、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分析:原文中“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命运的程度”,在语意上有提示作用,①③两句属动物被人类玩于掌中;②④句则属于动物被人类主宰运命;另外,先说④后说②还可以体现出语意上递进。答案B。 4.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20高考第22题)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分析:原句中有“除外”结构,一般下文要用“还有”、“另有”等词语与它相承。答案:在“校园宽带网”前面加上关联词“还有”、“另有”或动词“新增加了”,也可以在“教学设备”之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等。 (三)、短语类型的一致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1.依次在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1987年广东高考第8题)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其险恶,。但是,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斗志坚/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痛/意志坚/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斗志昂扬/民主有望 分析:此题中“时局”是偏正式的,“人民”是联合式的,“和平可期”是主谓结构,而“争取民主”是动宾结构,可排除A、D两项;“心|不死”的朗读节奏是“一二式”,而“意志|坚”是“二一式”的,B项能与上句分别构成对偶的句式。答案B。 2.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高考第8题

抓好知识衔接 强化生物教学 第3篇

摘要:中学生物教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的生物学知识只涉及一些生物简单的生理及形态结构等,高中生物不仅要学生了解生命现象,还要进一步认识生命本质,需要初中的知识作基础,因此抓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可以强化高中生物教学。本文就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初、高中知识衔接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果实种子的形成种子的结构人体各大系统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生物学只涉及一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等方面比较浅显的知识,大都属于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现象,认识生命活动规律,还要从分子水平去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继而认识生命的本质,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提高和加深。从初中生物课到高中生物课,体现着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要促使学生在认识上较好地完成这个飞跃,学好高中生物课程,抓好初、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衔接,使初中生物学基础知识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虽然初中生物学知识是基础,但不是所有初中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都会用到。多年的初、高中生物教学,笔者体会到以下初中知识对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一、生物类群知识

1,初中相关知识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群。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植物包括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对于每一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都有介绍。

2,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结构基础是指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关于病毒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首先是病毒的分类,初中知识根据病毒的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动、植物病毒从名称上可以确定,而细菌病毒又称为噬菌体。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学生就会连最简单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选不出。其次是关于病毒的特点,尤其是专门寄生在活细胞中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结构细胞依据结构的不同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属于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属于真核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有细菌、真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有绝大多数植物、动物和真菌等。哪些生物属于细菌。哪些生物属于真菌是判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难点。细菌的命名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从名称上即可判断,而酵母菌、霉菌、蘑菇属于真菌,霉菌中常见的有根霉、曲霉、青霉、毛霉等,这些都是初中的基础知识。

二、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果实种子的形成及种子的结构

1,初中相关知识

被子植物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粒,花粉粒中可产生雄性生殖细胞——精子。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由珠被和胚囊构成,胚囊中有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花发育成熟后,花药中的花粉粒散落出来并被传到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产生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将精子送到子房,进入胚珠内的胚囊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一个精子同时和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同时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胚,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其中胚芽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

2,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在花中进行,理解其有性生殖过程必须具备花的结构、传粉、花粉的萌发及受精作用过程等初中基础知识。而有性生殖是指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只有具备种子结构及胚的各部分发育的知识,才能理解胚是新个体的幼体,被子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产生了新个体。

(2)植物遗传方面集中体现在植物的基因型及植物性状的表现型方面,如果皮、种皮、子叶、胚乳的表现型及基因型,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子房壁、珠被是母本的一部分,其遗传物质与母本相同,故果皮、种皮的基因型与母本一致,表现型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子叶是胚的一部分,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新个体的幼体,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来源于父本的精子和母本的卵细胞,其基因型由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组成决定,表现型是子代的表现型。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受精极核是来自母本的两个极核共同接受一个精子形成的,其遗传物质组成与子叶不同,故基因型与子叶不同,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这些问题是植物遗传方面的难点,如果没有初中相关知识作基础,学生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运用它去解题了。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初中相关知识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系统之间功能上的联系等。

2,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1)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与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联系

人体由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中发生各种变化,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又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肺及肾脏等器官,由不同途径排出体外。人体通过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器官系统的密切配合,完成体内的物质代谢及能量转化。如果没有初中关于四大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2)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联系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关于神经调节,高中课本只简单介绍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和反射弧的组成,重点讲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另外简单介绍了高级神经活动。那么,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什么是兴奋?什么是神经纤维、神经元?什么是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神经元和反射弧之间有什么关系?脑和脊髓之间又有什么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神经系统如何来支配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这些知识是学习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础,而这些知识都是初中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某些有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的,是对身体有调控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却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各种激素的功能可通过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来证明,其中的重点为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初中课本中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激素的失调疾病及其症状表现。

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第4篇

关键词:小学,初中,数学,知识衔接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初中和小学似乎不分家。但在现实生活中, 初中和小学往往是学生在不同的学校上学,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 再加上增多的学科科目, 给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造成很迷茫的感觉。于是, 小学数学成绩还不相上下的学生到了初中后, 数学成绩会相差很远, 这不全是他们的智商造成的, 而是他们对于上述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造成的。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 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 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数学教学, 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这可以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 也可以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在这里我就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小学和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 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立足长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就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 有全面的、牢固的, 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 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必须严格按规定教授完全部教材内容 (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 , 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 数理必须交待清楚, 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 每个推理都有道理。

例如, 对于图形的认识, 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教师讲严密的概念, 但也不能模糊其本质。不能随便拿一个厚纸板就说是一个圆, 同样, 也不能说“一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形”, 应该说这块厚纸板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 反面也是长方形。

同时, 教学要紧紧依据教材, 注意不要增加名词述语及提出不科学的提法。如说“最小的数是0”、“被减数一定大于减数”等。要依据运算意义确定算法, 不要提死办法, 如“拿走是减”、“一共是加”、“比谁大几的数用加法”“比谁小几的数用减法”、“照这样计算”就是“要求单一量”。

另外, 对于小学生, 不要让数学练习册、辅导书、训练题充满学生的学习生活, 适当让学生看一些《少儿数学智多星》、《数学家的眼光》、《数学智慧读本》之类的课外数学读物, 无疑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适当延伸, 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应当肯定, 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 可以终生受用。但是, 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以提高思维能力, 否则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就难以适应。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 以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 在教学中, 要提倡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去考虑, 用多种方法去解决, 不应强求统一, 但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比较, 采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 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 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 不要轻易下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只要求教师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就可以作出结论, 至于结论成立与否并不作论证。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认为实验就是证明, 这种观念对学习数学非常不利。教师可以在适宜的问题时抓住时机作一些论证, 使学生确信所得结论的必然性,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的严密性。例如, 教学时可以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多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试试, 不要以偏盖全。

三、注重知识渗透,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初中几何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课程, 学生难以接受。为了使学生更快适应、掌握初中几何,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方面, 数学教学中注意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渗透。在小学数学内容中, 有一些和初中几何紧密相连, 所以小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 要有意识与中学几何相联系, 为中学几何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 在图形的变换中, 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现象时, 实际上就是中学的全等、相似知识的前奏。还有, 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就是中学的“数对、坐标”, 这些都可以适当渗透。

另一方面,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对学好几何十分重要, 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有明确的认识, 对学过的形体以及接触过的物体、场地、河山等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思考, 并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现在的教材把“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 丰富了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经历, 更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因此, 在讲空间与图形部分时, 要加强图形性质、特征的认识。

四、教好简易方程, 为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刚开始学习用简易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很不适应用方程来解, 仍然采用算术方法。但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 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 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 最好用代数解法, 只要找出相等关系, 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 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 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在解方程时, 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根据, 就会使中小学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趋向统一, 避免知识间的负迁移作用。

当然, 教好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 不要人为拔高, 不要引进中学的定理、方法。例如, 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急于计算结果, 首先把各数的位置摆好, 然后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 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解方程, 求答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 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 小学教学应该认真做好铺垫。

五、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 内容浅。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管学生, 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多表现为做作业, 多做练习, 课本成了“习题集”。但一旦学生上了初中, 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 内容的加深, 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表现出来, 进而对初中数学学习不适应。这也表明, 学习初中数学只知等待老师讲授还不行, 要学会自学, 养成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学习初中数学只知等待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还不行, 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教师应适当放宽控制,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方式。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 适当选读课外读物, 培养兴趣, 开阔视野。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 有责任心和主动性, 有钻研精神和毅力, 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告诉学生:学习初中数学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 要有理想和期望, 让他们用理想来支持学习。这样, 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才能保持长久。

令人可喜的是,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越来越注意小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衔接, 从原来小学的七个方面 (数与计算, 量与计量, 几何初步知识, 应用题, 代数初步知识, 统计初步知识, 比和比例) 到与初中统一的分为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 从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增加负数, 计算器的应用。空间与图形:增加了位置与变换。如图形的平移、旋转的现象, 看简单线图、观察物体等。统计:增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如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等。) 来看, 较好地完成了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升高中英语衔接知识认识初 第5篇

重、难点:

(一)认识初、高中英语的区别

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生活,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是与初中阶段有着很大不同的:

1.课本编排上的区别:初中的每一个单元是分为4课的,每篇中有的是对话,有的是阅读文,也配有一些练习,而高中的每个单元并不分课,而是基本上按版块划分,大体为“Warming up”(热身),即是针对本单元的话题提出的一些问题,以练习口语的形式做引子,便于进入本单元的主题,然后为“listening”(听力)和“speaking”(说),这两部分都是旨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听、说能力,难度较初中有较大的提高,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个部分就是“Reading”了,高中的阅读文分为阅读前和阅读后的讨论、思考问题并加入了有关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及练习,可以说在内容上是极大地丰富了。除此之外还会有稍短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即“Integrating skills”(综合训练)当然书后的workbook也与初中不同,内容更为丰富,练习也更多。

2.在词汇上的区别:我们初中的教材已是新版本了,每个单元的单词可能大家觉得已经不少了,但高中教材中的词汇更是成倍甚至是成三倍地增加了,这也是新编教材的一个特点,加入了许多当前常用的,新出现的流行的词汇,也是与我们学的新编初中课本相承接的,所以,为了能尽快适应高中词汇的学习,我们应该及早着手把初中阶段的词汇再熟悉一遍。另外,对于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大家还要知道其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的,在学习单词时,我们既要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还要掌握它在练习中,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意思,用法及搭配等。

3.在所学语法上的区别: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基础的语法内容已经学习过了,而在高中我们要学习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法。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初中我们所接触的还只是皮毛,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比之前的所学内容复杂得多,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暑假把之前的漏洞弥补好,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也会一起与大家重温这些知识并将之与高中内容做一对比,为大家步入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4.在课堂要求上的区别:大部分的初中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而这种严格与小学又是不同的,所以有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就被分化出来,在稍微宽松的环境中,对自己要求降低导致了滑坡的出现,而升入高中后又会有新的变化,对于自律要求就更加明显了。如果你是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那么在高中除了把基本要求做好之外,自己一定不可放松,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及一些课外习题是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太自觉的学生,那么你要努力改掉自己的毛病,除了完成要求交给老师的作业,那些如读、背等要求也要认真完成才能使自己的高中英语学习逐步走上轨道。不管你属于哪一种,都要持之以恒,千万不可因为任何原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是你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5.在考试评估制度上的区别:这一区别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点,我们许多同学初中英语一直较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这种不正常的考试制度,很多人认为英语不用下功夫学,反正最后背背答案就可过关,这样成绩不错,学得也很轻松。一旦抱有这种想法,初中这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就被荒废过去了,这对我们升入高中后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这就好比是建造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肯定会感到很难,很吃力。进入高中之后我们的考试是没有范围的,不能靠背答案过关,而且所学所考的内容应该都是向高考看齐的,难度肯定不小,但同学们也不要害怕,只要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做好充分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然后在每次经历中吸取经验,一点点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方法的区别

一进入高中,学生就会明显地感到,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在内容上多了,在要求上高了。怎样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呢?那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应该说,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初中的学习方法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通的,这里所说的“调整”是指,针对高中学习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采用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高中学习方法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

1.抓重点知识。高中各科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其中哪些是重点知识,即哪些是该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对重点知识,不仅能记忆,而且能理解,也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弄清该知识的本质含义以及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增强自学能力。如果说在初中阶段主要靠老师“扶着学”,那么在高中阶段主要靠“自己学”。定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譬如,上课前要进行预习,并记下自己存在的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会好得多。再譬如,对自己一时弄不懂的内容,要主动查阅有关资料,要独立思考,要是还弄不懂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另外,要通过自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密切联系实际。只有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高考试题也非常注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为此,学习知识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要关注国内外的重大实践以及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决不能忽视实验,要细心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作出归纳和解释。

4.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在高中学习中应有更好的体现。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式,由原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对一个问题应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并对多个解法进行评价,培养集中性思维。

5.注重解题思路。高中学生的作业量是比较大的。相当一些学生陷于题海之中,人很累而效果不佳。有些学生热衷于死背题目和答案,这更不可取。应当十分重视解题思路。拿到题目后,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首先思考解题的路子,然后具体作答。同类题目有内在的解题规律,要摸索这些规律。一个题目做错了,不仅要知道错在哪里,更要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

6.发展个性特长。高中学生应当各科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长。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

7.学会合作学习。任何一个人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都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与同学在一起,共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肯定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要知道,好多问题都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学习比较差的同学要主动向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也要主动关心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实际上,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

基于经验寻求知识建构的无缝衔接 第6篇

一、沟通联系,找准经验的生长点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找准新经验的生长点,通过选取适合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已有经验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沟通转化,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二、巧设冲突,找准经验的转换点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时也会对新知起到负迁移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已有活动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的同时,更还要关注其不同,在新旧经验的冲突与转化中,促进已有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形成新的经验,完善原有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遇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把它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这类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填180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三角形内角和新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故意制造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激发与转化中,深化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认知。

师: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内角和是多数度?

生:360度。

师:如果把它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360÷2=180(度)。

师:对,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们用算一算,也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这时,教师先后拿出两块同样的三角尺(锐角不相等),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然后,教师把两块三角尺拼在一起,变成一个锐角三角形。

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数度?”

学生有的说是180度,有的说是360度。

师:到底是180度,还是360度呢?请你拿出三角尺拼一拼,再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在拼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两个三角形中原有的直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转化成了新三角形的一条边,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0-180=180(度)。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2=180(度)”这一经验的影响,产生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应该是原来内角和相加”的错误认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把两个环节连在一起,故意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制造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适时操作,从而丰富了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对错误经验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形成的新的活动经验,更有利于促进新知的主动建构。

三、破构重建,找准经验的深化点

教材在编排时遵循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同一性。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长时间遇到同类问题,会产生“思维疲倦”。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凭借经验不假思索,想当然的用同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并形成理性逻辑思维呢?我认为可以在类似问题的不断比较中,认清问题的本质,不断完善思维活动的经验,并使之自然嵌入原有经验系统中,进而促进知识的正确建构。

例如二年级表内乘法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由于连续两个单元都是学习表内乘法,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例题也是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所有问题都用乘法计算的错误经验。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下面的对比练习:(1)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需要多少钱?(2)一套《童话故事》共有2本,一本8元,一本7元。小亮买一套,需要多少钱?

在解决第二题时,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如“8×7=56(元),2×8=16(元)……”,只有个别学生用“8+7=15(元)”进行了正确解答。

这时,我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了讨论:“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发现应该用加法计算。

我又追问:“为什么两题都是买一套,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题用加法算呢?”

学生在此经过讨论,知道了第一题是求8个7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第二题是求8与7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如果在这一单元的后继学习中,多设计这样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反复比较,一定能够促使他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思维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自然能够准确建立解决问题的乘法模型了。

四、调用整合,找准经验的发展点

学生积累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有经过多次调用和加工,实现经验更新和重建后,才能逐渐内化为概括性更强的经验图式。在新知探究、综合应用等数学活动中不断调用原有的经验,予以更新和整合,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生长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的认知结构。

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促使数学活动经验不断积累、丰富、发展。只要我们的教学能够始终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就能促使学生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能力培养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初中地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端,开启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大门;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延续,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加以深入和拓展。由于一些地区地理还属于非升学学科,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学校、家长、学生对初中地理不重视,导致学生地理知识薄弱,影响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初中地理教师也因此遭到高中地理教师的诟病,认为初中地理老师不作为。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一线高中教师希望能找到好的衔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初中地理教师却鲜有研究。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一脉相承,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任务,初高中教师应该携手共进。下面,教师就以“地球自转运动意义”为例,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顺利衔接。

一、初高中地理课标的对比

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无论从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上都体现了“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与生活相关的特点。这样,不仅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存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进入高中以后,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他们地理知识的储备也相对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的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这一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二、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初中教材插图与高中教材插图对比(篇幅所限,图略)。“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知识点中,初中地理要求掌握自转中心、旋转中心、周期(24小时);高中地理要求掌握恒星日、太阳日以及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知识点中,初中地理要求掌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高中地理要求掌握昼夜交替(晨昏线特点)、自转偏向力以及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时差计算)。

三、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策略

通过对比发现,其实初高中的知识点有交叉,只是初中要求的较低而已。初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产生的第一个意义都是昼夜交替。初中地理是演示地球运动,学生明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并联系生活实际。高中地理在这里引入了晨昏线,研究其特点。初中教材地球自转运动图时有晨昏线的,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晨昏线的概念,这样也有助于后面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学习。当然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晨昏线的特点可以看图总结:晨昏线平分地球;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过了这条线由黑夜转白昼),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地方时是18点(过了这条线由白昼转黑夜)。初中地理自转产生的第二个意义是时间差异。在初中教材中是以课后活动的形式出现的,相同时间姨妈和畅畅互相问好不同,体现了有时间的差异。其实,如果都已经讲到这了,最简单的时差计算方法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怎样讲述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可以这样讲:地球自转一周约24个小时,那么每转动15度用了1个小时,地球上经度差15度,地方时差了1个小时。接着可以带着学生试着计算。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赛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半夜起来观看,两国相差几个小时呢?中国采用的是北京时间,而巴西是采用首都巴西利亚的时间。北京大致经度东经116度,巴西利亚西经48度,二者相差164度,地方时相差大约11个小时。由于北京为东经,在东,所以比巴西快了11个小时。理论学习完了,可以适当让学生计算:2014年世界杯揭幕战将于6月12日在圣保罗举行,开球时间为当地时间17时,咱们应该几点观看呢?计算结果是北京时间6月13日凌晨4点。这样讲,学生不仅能够明白,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思考计算,等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地方时,计算时差问题就不会觉得陌生难懂了。

四、结束语

目前,在一些学校地理课很少,学生地理素养较差,很难在初中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再提高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把握好尺度。总之,初高中教师教学目的性是一致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者,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铺平学生未来学习地理的道路,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天国,蔡斌.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知识衔接 第8篇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内容

旨在解读新课程标准, 研究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初、高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融通和比较,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前后衔接;初、高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比较及认知上的差异;并且在课程纲要的指导下,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高一化学衔接校本课程并用于教学实践中。

二、主要研究成果

1. 制作调查表, 调查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成绩及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 初高中知识体系不太连贯, 高中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初中的不同, 部分教师没有开齐开足试验课, 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次, 虽然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完成作业这两方面都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但在实际做的时候却做得很不好, 而且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课后看书的习惯, 认为只要做好作业就能学好化学。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

2. 制作了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细目表。

我们根据鲁科版高中必修教材的编排体系, 分章制作了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细目表。

3. 根据调查结论, 分析上述细目表内容, 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批研究论文, 其中多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1) 柏艳老师的课题研究论文《做好初高中衔接, 促进教学模式转变》参加2013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评选获二等奖。她的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阐述: (1) 深入了解教材差异、及时弥补学生知识体系的不足; (2)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 曹飞老师、毛思哲老师的课题研究论文《初高中化学知识教学衔接问题之“控制变量问题”对比分析》获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评选一等奖, 并发表在《化学教与学》2014年第7期。他们的文章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得出结论:初高中对控制变量的思想都有涉及, 但是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脱节, 造成一些高中教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方法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情况没有充分了解, 因此在处理高中课本相关知识时, 可能会出现偏差。而如果高中教师了解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方法的教学情况, 那么, 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的处理会更准确、更灵活, 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3) 郏庆华老师的论文《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几点教学做法》参加了2014年蚌埠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并获奖。郏庆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给高中教师提出了具体建议: (1)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让学生从零散的、片面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 让学生的思维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4) 让学生从强化记忆上升到灵活运用; (5) 让学生的实验能力从模仿提升到设计。

(4) 曹飞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比对初高中相关化学习题时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即氢氧化钡的溶解度比较低, 但是一些初三化学、物理化学习题及试题以及高中习题及试题中却误将其认定为溶解度较高的物质, 从而出现不少命题错误, 据此撰写了论文《编制理科试题不要忽略了科学性——部分化学试题反映出对Ba (OH) 2溶解性的错误认识》发表在《化学教与学》杂志2013年第4期。

(5) 孙明亮老师的论文《浅谈高一化学的教学改革》、蒲丽丽老师的论文《初探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与人教版初三化学的衔接》、曹飞老师的论文《巧用初中化学知识引入高一新, 兼顾初、高中知识衔接》等也都参加了2013年或2014年的省、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并获奖。

4. 在我们制作的细目表及撰写的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高一化学导学案》以及《高一化学课例设计》, 并且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三、问题与思考

在高度重视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教师不只是在知识衔接问题上要注意, 还应该在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多做引导, 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兴趣、提高成绩,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着力去做的。

摘要:部分学生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逐渐觉得学习遇到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初高中化学知识之间存在一种脱节现象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蚌埠九中化学组申请了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旨在完全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认真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衔接

参考文献

[1]曹飞, 毛思哲.初、高中化学知识教学衔接问题之“控制变量问题”对比分析[J].化学教与学, 2014 (7) .

知识衔接 第9篇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

做好初中数学教学, 解决小学和初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必须把握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通过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 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 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二、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变化

1. 新教材知识体系上的变化. 新教材包括“基本的几何图形”“有理数及其运算”“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这与老教材的知识安排有一定的改变. 这种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 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 新教材把“基本的几何图形”作为第一章, 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2. 一些小学接触的知识 , 进入初中后有些进一步深化或有不同的表示法等的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地体现, 以保证知识的衔接. 从小学进入中学, 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测量温度、测量海拔高度, 明显与小学不同. 学生开始接触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还有角的表示, 如∠AOB, ∠AOC, ∠1, ∠2, ∠α, ∠β等. 所有这些,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上, 都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很好的衔接.

三、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一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数 (有理数) , 二是代数式 (整式及整式的运算) , 三是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 四是几何 (包含一些立体几何) . 在“有理数”这一章, 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 并要准确理解, 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 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 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 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要耐心地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 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 小学简易方程的数量之间是用和、差、积、商等数量关系来说明, 而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在理论上有了等式的性质, 有关解方程的一些步骤提高到理论上的理解.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 我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过渡.

1. 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自然数中研究问题的, 而中学数学有了有理数, 因此, 从自然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 为此, 须抓住以下几点:

(1) 讲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 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这里, 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 例如, 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又如, 收入和支出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 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 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自然数的根本区别, 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 (即算术数) .这样, 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3) 有理数的运算 , 由两部分组成 :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 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 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

2. 数 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 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因此, 在教学时, 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1) 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乘法交换律ab =ba及一些公式如正方形周长l = 4a, 面积公式S = a2 等, 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 加深对字母的认识.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 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 因此, 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 知道a可能是正数、负数或者是零, 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3)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3. 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 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 最好用代数解法, 只要找出相等关系, 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 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 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4. 实 验几何 计 算推证几何 ( 基本图形 、 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

中学讲授时应注意复习小学知识, 甚至是小学用过的模型, 启发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 , 通过推理论证而得, 中小学的讲法不同, 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 另外, 中学还特别关注学生亲自动手, 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操作、探究活动,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例如, 点、线、面、体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 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知识衔接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方程思想,鸡兔同笼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 数学学科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本质变化.一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节奏, 数学成绩明显下降.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 需要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重要数学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和“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会解简单的方程”[1].

学习中要重视突出方程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 准确地接过小学数学的“接力棒”, 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要怎样来确定方程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方程思想的中小学衔接?这都是亟待我们去了解的地方, 以便于给教师培训、教材编制提供更多的参考.

1. 研究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杭州市某小学高年级和某初级中学低年级两个班级关于“鸡兔同笼”的两节课, 两堂课程采用的教材均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新数学读本, 两位授课教师 (为叙述方便, 下文将分别以教师A (小学教师) 、教师B (中学教师) 指代) 均具有5年及以上的教学经验.在信息收集方面, 我们采取田野式调查的方法实地听取了两堂课的实施过程, 对发生于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作了详细记录, 并且对课堂录像进行多次观看与研究, 在课后就一些问题向授课教师和教育专家分别进行了访谈和请教.由于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 因此在分析时主要以课堂录像及文本为基础, 结合实地听课和任课教师访谈, 了解了目前小学教师及中学教师对方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对中小学数学方程思想的衔接处理, 以此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方程的教学与数学教材的编制, 为新课程的完善, 尤其是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2. 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这一节课的目标应该是会用列方程法解决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要学生理解方程思想, 而不是机械的做题.对于以上教学过程, 教师先假设兔, 后假设鸡.我们不禁要思考假设鸡的过程对于理解方程思想是否必要?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必要?是不是只是简单地对于假设兔子只数机械的重复?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

2.2 没有很好地突出方程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要根据课本知识, 依据教学大纲, 明确数学教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明确方程思想,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

2.2.1 讲授题量过多, 学生理解不透彻

方程知识的讲授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方程思想, 通过例题来掌握其思想.

本堂课教师B共讲授五道习题, 对于课堂四十分钟来说容量相对较大, 一部分学生理解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上面一道题目还没有充分理解, 就马上被动进入下一习题的学习, 学生没有分析思考的时间, 不能很好地理解, 难以接受, 只是发懵地跟着老师“坐飞机”, 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诚然, 对于初中生现有的理解能力, 这种速度是不是要求过高?是教师没能充分掌握学生现有学习能力?没能掌握学生小学毕业数学水平?这都有待商榷之处.当然对我们教材的编制与改进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编制时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2.2.2 没有突出方程思想的优越性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鸡兔同笼问题向学生讲授方程方法和方程思想, 要表现出其优越性和实用性.课堂上教师A引导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进行了探讨.

对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列出一些学生已有的方法, 并引导介绍用方程思想去解决.这是不是没有很好地突出方程的优越性或者是其他方法相对于方程方法的局限性?教师是否充分考虑了教学目标?是否认真钻研过怎样培养方程思想?考虑过如何让学生的方程思想与中学数学知识更好的衔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探讨.

3. 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 增强中小学教学交流

以上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处理中小学方程知识衔接上存在不足, 小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 更好地与中学教学相衔接作为己任.中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 合理地和小学老师进行交接.应加强中小学教学之间的交流, 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3.2 调整课程进度, 适应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调查,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切合学生实际理解能力, 合理安排课堂讲授速度和容量, 既要考虑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 又要照顾学习相对困难学生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8-28.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39-140.

知识衔接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中学化学知识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oal of talented people Changed for the 21st century , the situation of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is changed too.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is the first specialized course for freshman .The correlation educator studies of how the freshman to adapt university stud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how the middle school to transited university study .The pap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of general chemistry and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lor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linking of two in chemistry teaching .Coming up with suggestions of reference for teaching way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and reforming of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The university's basic chemic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spot; link up

大一基础化学教学是在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1],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奠基铺路,其中的衔接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此项研究找出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联系与区别,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

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去鸟瞰和透视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那些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透彻理解、准确掌握这些化学知识.

2 如何做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

中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时,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难度增大,思维方式从直观、定性转变为抽象、定量,没有了大量的“题海”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各个学科之间似乎较为零散,联系不强.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这就提示教师要注意选材,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2.1 大学基础化学课的切入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其结构随着所学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都以无机化学作先行,以无机化学作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基本能够建立在高中平台上,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与中学有部分重复,知识梯度也不大,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2.2 针对专业特色衔接好化学教育

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新生入学后,应注意利用班会、讨论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将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2].

②训练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章节,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在一门课程的前几节课,不妨先沿用中学“扶”的方法,重点部分尽量仔细,板书不要省略步骤,得到结果后再重复强调一次.

③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中学比较缺乏的一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讨论、设计解决问题.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勉共进的良好学风.

3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衔接的重要性

可以说,80%的中学化学知识与无机化学的学习内容相关.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为原则,注重學生去思考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是否科学、有无局限性,并努力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满足基础教育战线的需要,同时也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化学专门人才和其他人才.

4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基础化学与中学化学相关知识点内容的分析归纳,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进行研究,提出应该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基础化学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许锦泉.强化大一化学概念跟中学的衔接点的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1999,(5):12-15.

[2] 翟润瑟.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架起衔接的有机桥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4(2):46-47.

知识衔接 第12篇

本研究以人教版 (2007) 《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无机化学》 (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和《物理化学》 (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本教材为依据, 分析电化学基础理论内容在课程标准及其不同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了解其在高中与大学间的衔接情况,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该部分内容知识点增长情况和呈现特征, 以便更完整地认识化学这门学科, 同时初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希望能给在一线工作的化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1 课程标准对电化学基础理论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比较

在高中和大学这两个阶段, 电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围绕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池、化学电源、金属防护与腐蚀5个知识点展开, 对这些知识点在两阶段的要求见表1。

总体看来, 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是一个从基本理论到实际应用、从表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逐渐过渡的过程, 高中阶段注重认知与感受, 而大学阶段注重方法和应用, 学生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 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分析

2.1 电化学基础在高中教材和大学教材中的组织形式

从教材内容上不难看出, 高中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在大学教材中均有呈现, 大学教材的内容是以高中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扩充。现以高中阶段呈现的知识点为根基, 总结两阶段知识的主要呈现特点如下:

(1) 氧化还原反应全面化。高中主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而大学补充介绍原子价和氧化数, 并就如何运用氧化数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进行分析, 强调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的多种方法, 引入氧化还原电对, 探讨如何从热力学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进行全方位的扩充。

(2) 原电池本质化。高中主要是围绕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实验与讲解, 要求学生根据原电池形成条件来理解原电池原理, 而大学在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后, 引出电极电势, 深入探讨原电池电流形成过程及电子转移方向, 进一步导出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强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而且从热力学的角度介绍可逆电池, 分析其形成的条件, 与一般的原电池形成对比,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二者的区别。

(3) 电解池定量化。高中简单介绍了电解原理, 并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电镀、电冶金等实例巩固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大学在讲解电解原理时对实际电压和分解电压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各极电势以解决金属离子分离这一实际问题, 从定量的角度解释极化作用对电解的影响。

(4) 化学电源具体化。高中主要是介绍一些常见的电池, 并没有对电池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大学介绍了更多新型的电池, 并针对每种电池的原理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5)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应用化。高中与大学介绍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详细程度相当, 但大学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的概念介绍更深入, 对金属防护的方法讲解更倾向于实际应用。

因电化学基础内容的概念多, 大学教材的组织基本是围绕高中的概念进行排布, 基本以“介绍概念———探讨概念本质时引入新概念———分析新概念”这个模式呈现, 如介绍原电池 (概念) 需要引入电极电势 (引入的概念) , 接着介绍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分析新概念) 。知识的一层一层地衔接, 富有层次性。总体上看, 高中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知, 大学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本质探究和应用, 这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2.2 电化学基础在高中教材和大学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高中内容的显现多数是简单的文字表达, 并穿插有图示、典型案例、实验探究帮助理解, 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大学的内容多、难度大, 虽然多数内容以“文字理论+图示+典型案例”这种较易让学生理解的形式显现, 但其重点内容多以“文字理论+计算案例”、“公式推导+计算案例”等让学生较难理解的形式显现。这不仅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 还要求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 新课标下电化学基础知识在高中与大学间的衔接特征分析

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 认为认知是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 并使旧知识结构得到改造与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的一种, 它也遵循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 是一个吸收新知识进而改进旧知识框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学习像爬阶梯, 一级一级爬才能稳健上升。为使学生能稳定地联系旧知识, 更有序地接纳新知识, 从而提升研究和应用能力,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结合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呈现特征, 对大学电化学基础的知识进行层次性划分, 根据其与高中知识发展差距大小, 依次分为回顾式、一次增长式、二次增长式和颠覆式四种衔接类型。

4 教学建议

4.1 对高中教学的建议

4.1.1 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

电化学基础内容的概念较多, 基本概念的讲解应视为重中之重, 而对概念本质的探究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但要讲透概念, 单单围绕概念内涵和外延做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应放在概念的形成过程, 因为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着概念形成条件、使用对象、适用范围等特征, 学生参与到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长久记忆。如对“原电池”的教学,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器材和试剂,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能使小灯泡发亮的装置, 从中总结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并尝试对原电池下定义, 慢慢形成原电池这一概念。

4.1.2 关注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高中与大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区别。为此, 在高中阶段, 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习大学较难知识的学习积攒能量。如大学关于电化学基础的许多重点、难点知识都会涉及到计算, 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数、电子转移数和围绕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展开的电子转移数量、生成气体体积、析出固体质量等计算, 教师可以独立安排课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给学生介绍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紧紧把握“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相等”这一原则, 帮助学生一次性理清计算的思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提升计算能力。

4.2 对大学教学的建议

大学阶段主要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接纳新知识的过程, 因此, 这个阶段就要熟悉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的类型, 对每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针对性教学。

4.2.1 追根溯源侦破回顾式

这部分知识在高中接触过, 但不是很理解, 而对大学学习来说, 这些知识不难, 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 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究根问底, 使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本质。如原电池电动势产生机理的教学, 学生已经知道两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 形成电流, 但知识是比较浅显的。这时, 教师可通过“灯泡发亮需要电源给予一定的电压, 原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源的?”通过探究什么是电动势, 它是如何产生的?吸引学生注意力, 接着结合flash动画讲解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接触电势差、液体接界电势差的产生原理, 明确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构成原电池各相间界面上所形成电势差的代数和, 再学习原电池电动势测定这一内容。这样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明白知识点间的因果关系, 能够更灵活地迁移应用, 实现有效衔接。

4.2.2 稳扎稳打识破一次增长式

该部分内容是高中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 又是二次增长式知识的基础, 对回顾式和二次增长式的有效衔接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 在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情况, 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知识点的盲区, 尽快查漏补缺, 避免出现知识死角, 防止学习障碍扩大化。教师还要注意区分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如可逆电池的形成条件, 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此时教师可以将两者的形成条件作比较, 抓住两者不同点:可逆电池需要满足充放电反应可逆、电流趋于0、没有其他不可逆过程;同时点明两者的联系:可逆电池也属于原电池的一种, 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新知识, 学生才有联想的空间。稳固了原有知识, 识破了新概念,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谋发展。

4.2.3 循序渐进突破二次增长式

该部分内容与高中内容无直接联系, 但是是一次增长式内容的延伸, 也是大学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总的来看, 二次增长式知识是一次增长式知识的应用, 教师可从一次增长式知识上引导和发展教学, 从理论到应用, 层层递进, 衔接更加得当。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上的竞争反应等内容都安排有相关的实验课, 在适当的指导下, 务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实验结果的存在因素。此外, 因该部分知识注重应用, 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了解更多最前沿的科技, 并鼓励学生研究最新动向, 通过实践不断增强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更好地适应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4.2.4 实事求是打破颠覆式

颠覆式知识在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中并不多见, 有的章节基本没有, 之所以出现颠覆现象, 是因为教材都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量身编写的, 因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故教材介绍的知识面有限。但知识面有限, 并不是说知识点不正确,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跟学生强调这一点。另外, 教学时, 讲清高中与大学介绍的主要区别所在, 突出高中介绍的不全面, 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即可。如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时, 高中教学用化合价来讨论, 但从化合价的角度难以让学生理解4KO2+2H2O=4KOH+3O2↑这一反应, 所以大学教学引入了氧化数概念, 氧化数与化合价的区别在于氧化数可以有分数, 而化合价没有。从氧化数的角度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可以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学生尝到全面的知识介绍带来的甜头, 就会自然地打破原旧知识, 记忆新知识。

5 结语

知识点的有效衔接无疑是促进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但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还有很多,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其学习理念、方法、态度等会有所不同,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转变与发展, 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并重发展, 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摘要:化学基础理论是中学化学教材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涵盖了整个大学化学的重要领域, 目前对化学基础理论在两阶段的衔接研究尚为不足。以电化学基础理论为主要对象, 分析其在课程标准及其在不同教材中的呈现形式, 总结出该部分内容知识点在高中与大学间的衔接特征, 初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基础理论,电化学知识,衔接

参考文献

[1]吴凯伦, 张欣.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平衡”主题下的教科书衔接研究[J].化学教育, 2012 (12) :17-19.

[2]徐泓.不同模块和不同版本教材“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研究与教学建议[J].化学教育, 2012 (10) :9-12.

[3]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的衔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 (4) :33-34.

知识衔接范文

知识衔接范文(精选12篇)知识衔接 第1篇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高一学生正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情绪波动不稳定,会给他们的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