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精选8篇)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1篇

英汉商标词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镜子

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视角,借助语用等效翻译观等理论,探讨英汉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增强商标译名的广告效应.

作 者:汤静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7)分类号:H3关键词:商标词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和特点

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出国留学是随着中外佛教交流开始的,僧侣的游学是早期的留学活动方式。古代出国游学高僧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翻过崇山峻岭,或飘洋过海,赴天竺求法取经、东渡日本或下南海诸国弘扬佛学。

近代留学运动始于容闳赴美留学,前后经历了东渡扶桑、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解放前后留学苏俄等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改革开放后又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近代的留学生运动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寻找救国真理的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了作越的贡献。而改革开放后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当代留**的兴起

建国之初,选派留学生的工作被纳入中国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留学方式主要是公费,由国家统一派遣。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向苏联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开始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计划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担任了政府机关的领导职位。这批学生对建国后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十年“文革”使留学教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急需大批建设人才,为此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技与文化提上了日程。1978年6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上万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1978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了52名访问学者,这是改革开放后派出的首批赴美访问学者。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1979年,中国教育部分两批向世界20多个发达国家派出3000多名留学生,分别学习科技、语言和文化。中国也成为第一个向西方国家大量派遣留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1989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台湾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形成了机制合理、渠道多样、层次均衡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新局面。1998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是17000人,到2002年达到117000人,其中国家公派近3000人,单位公派5000多人,自费留学生将近110000人,5年之内出国留学生增加了7倍多。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五年计划”。当年留学生选派规模首次突破1万人。2011年又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录各类留学人员12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等6000人。重点选派领域为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当代留**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留学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留**的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留**从精英向民众扩散,规模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后首批派遣的公费留学生,入选的都是各行业的精英和骨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留学政策的一步步放宽,民众经济能力提高,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出国留学从精英走向民众,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以留学欧美为主到分布至世界各地。随着留学从精英向民众扩散,留学生的分布也发生变化,不但继续走向欧美国家,也奔赴亚非拉和大洋洲国家。留学人员的足迹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6年开始,选择到东南亚国家留学的人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因为经济、地理或者文化相近的考虑,将像新加坡这样的东盟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的留学生越来越多。2007年有12400多人赴东盟国家留学,其中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东盟留学生人数超过7万。毗邻东南亚的广西、云南赴越南留学的人数也很多,2007年达到3000人左右。广西每年往东盟国家学习的留学生超过4500人。

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留学生群体也是公共外交活动不可取代的力量,留学生吸纳了来自外部的先进文化,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加以充分运用,他们自身就是母国文化的代表,向外展示了中华文明,将祖国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同时他们也是文化传播和中外友谊的使者,在沟通中外文化关系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留学生在东道国通常组织各种联谊活动和社团组织,联络感情,排遣乡愁,同时往往也吸引东道国民众和其他国家的同学参与,促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留学生成立各种俱乐部,组织春节联欢晚会,放映中国电影。他们也主办一些网站和杂志,沟通留学生群体之间以及与东道国民众的联系。比如,美国留学生有一小批志愿者通过电子邮件一周三次向11个州县的4万名直接订户(实际读者估计有18万)发送电子杂志《华夏文摘》。该杂志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和可供下载的中文经典书籍,美国校园(以及世界其他19个国家)里的中国学生组织目录,中国93所大学的校友会以及专业性组织介绍。在英国伦敦亚非学院(SOAS),中国留学生社团定期举办中文角,吸引了来自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参加。参加过中文角的外国学生反映,这个中文角,棒!既学习了中文,又可以通过与中国留学生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发展现状。

2011年9月6日,中、加、韩、英、瑞士和巴西等18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欢聚在越南河内东盟大酒店,举行了以“绿色地球日”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河内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向参观者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展出了中国结、绣球、灯笼、十二生肖饰品、古代城门模型等,还准备了饺子和汤圆两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美食,让观众品尝,并向越南友人赠送寓意两国友谊的徽章。每送出一枚徽章,都会用越语告诉越南友人“希望两国的友谊代代相传,万古长青”。活动增添了色彩纷呈的一笔,中国展区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区。

全方位拓展留学生公共外交的思考与建议

留学生群体深刻影响着祖国的国家形象和祖国与东道国的文化交流。留学关乎一国文化的大局,中国留学生群体既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亦大有可为。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发挥中国留学生的主动性,加强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意识,扮演好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这个角色至关重要。

中国驻外使领馆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留学生参与东道国社区普通民众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友谊,亦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留学生在开展留学生联谊活动时可与当地社区加强合作交流,也可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比如,一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认为,欧美国家民众都有泡吧(Pub)的习惯,也许和当地人一起到酒吧和咖啡厅吃饭、聊天是增进交流的更好方式。公共外交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只有融入当地社会,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参与他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影响当地民众。

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是彼此受益,通过吸收对方文明的先进和精华部分,促进本族文明的提升和完善。但在交流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可能精华与糟粕并收,甚至只吸收到糟粕部分,其结果会影响本土价值体系的稳定。留学生群体相对年轻,可塑性强,在与异族群体,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异族群体交往中比较容易出现盲目崇外的现象;加上西方国家着意推广其价值观念,对中国留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应采取措施,确保留学生群体在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先进技术和其他有益东西的同时,决不引进丑恶颓废的东西。为了引导留学生群体提高鉴别能力,加强对留学生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在这方面,政府留学管理机构尤其是驻外使领馆责无旁贷。

在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多种文化并存、相互补益与交融,已成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留学生运动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推动因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代表和中国公共外交的使者,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当前,如何将文化因素作为中外关系持续发展和长期合作的深层次基础,创造以软实力或文化力为主的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应加强留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意识的教育,勉励他们扮演好中外友谊使者的角色。

浅谈导游词翻译中的中外文化因素 第3篇

1.现阶段导游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导游词是导游解说系统的主体,现阶段,国内导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导游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硬伤”类和浅层次类。硬伤类错误主要是由于导游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 如缺乏实际经验或翻译理论知识等), 对中西文化了解不够而引起的;浅层次类问题主要有语法错误、 文理不通、张冠李戴、 逻辑不明、中式英语、文字重复、 主被动句运用不当等。其中导游员对中西文化了解不够是误解外国游客的主要原因。只有弄清楚导游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应对办法,才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让更多地外国游客了解并喜欢中国。

2.导游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由于中西方国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铸就了各国不同的文化信息。导游词英译时,应该注意以下跨文化因素的几个方面。

2.1词汇空缺的语言因素

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宗教信仰等。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功能相似、但细节差异巨大的事物。如:医药学、烹饪手法、戏剧等等。传统中医学是通过望、闻、问、 切的诊断方法,以中药剂型结合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诊疗疾病的医学。而西医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体格检查等医疗器械诊断方法,采用手术及化学药物诊疗疾病的医学;中西方烹饪在选料、刀工、烹饪方式、调味的巨大差异使我们在翻译工作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事务的碰撞,使得导游词的翻译工作十分复杂。

2.2词义不对称的文化因素

以大家熟知的“龙”为例。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中华儿女将其视为民族的图腾并神化,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而在西方,龙(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能从嘴中喷火的巨大蜥蜴,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在这两种语言里,“龙”的词汇含义是不对称的。所以“望子成龙” 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someone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someone will become somebody”。可见,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我们熟知一些常用词汇的含义及其不对称性,把握好翻译的准确性。

3.针对目前导游词翻译现状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3.1让导游学习客国与本国的的历史文化

国内外的人之所以会在交流沟通方面出现诸多的差异性,就是因为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存在着差异性。每种历史文化都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 使之具有不同的文化标记。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就必须学习客国和本国的历史文化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储备,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在翻译实践中从容不迫,信手拈来。

3.2树立跨文化意识

树立精准的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兼顾中西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翻译中,同时兼顾达到最佳效果。

3.3让导游在实际中细心观察和认真总结经验

做任何事情都得理论联系实际,旅游翻译工作更是不能例外。导游们只有投身于实践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比如说导游词中经常出现的词“阴阳学说”,在翻译时就可以通过对比、联想等手段来对我们的文化进行解说,这样便可少花费一些精力,同时还能使外来游客能够真正的了解到我们的文化的深度,一举两得。而起到这些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建立在平常的细心观察和积累这一基础上的。

4.结论

综上所述,导游词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而来的。在跨文化意识的视角下进行的导游词的翻译是一种文化转化的过程,其翻译结果必须充分展现文化的内涵,使游客从翻译文本中体会到景点的文化意蕴,使中国的文化为世人知晓接受。现在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此导游词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真正使导游词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旅游品牌。所以导游翻译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国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全球旅游业取得迅速发展,中国尤为如此。中国灿烂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然而在现有的导游词英译中,导游往往不顾游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造成误解。本文通过分析导游词翻译中的文化现象,表明了中外文化因素在导游词翻译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强调了人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本文还给出了针对导游词目前翻译现状的一些应对策略。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第4篇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習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综上所述,英汉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英汉翻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及差异,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翻译技巧,精准地译出原文。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5篇

2012年5月2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人类学学科建设团队、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咨询与工商人类学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四位来自美国、法国的著名工商人类学家就工商人类学的主要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汕头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的八位学者分组对主讲人的学术议题进行了评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的部分研究生到会聆听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

工商人类学是近年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其发展态势良好,收到学术界和工商界的共同关注。工商人类学的实质内涵就是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发现、研究、并解决工商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应用性非常明显。来自美国佛达罕姆大学(FordhamUniversity)商学院的教授提姆斯·德·瓦尔马拉菲特(Timothy de Waal Malefyt)博士揭示了人类学与市场营销之间日益增进的合作关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r Rochester)人类学学系教授玛丽安·麦克卡布(Maryann McCabe)博士探讨了维他命实践与健康和身体的意识观念问题。法国著名的人类学教授道明尼克·迪斯杰克斯(Dominique Desjeux)博士通过介绍其长达10多年关于家乐福连锁店的民族志研究,展示了人类学方法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实际作用。来自美国的工商人类学家葩翠夏·桑德兰德(Patricia Sunderland)博士介绍了新媒体在消费者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王铭铭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方文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和施琳教授,云南财经大学人类学学教授陈刚博士和汕头大学教授田广博士,分别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了评议。他们在高度赞扬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同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有关工商人类学的几个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质疑。北大教授方文博士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工商人类学强调为企业管理层服务,以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在过度市场化的社会条件下,学者们应该更理性地思考和研究非市场化的问题。汕头大学田广博士认为,我们在批评和反思泛市场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的正常运行机制,以便我们能够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中外谚语翻译 第6篇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Optimists are right.So are pessimists.It’s up to you to choose which you will be.乐观主义者是正确的;悲观主义者也是正确的,想成为哪种人是你自己的选择.Life should be a dance, not a race.生活是舞蹈,不是比赛.Life’s battles don’t always go to the stronger man.But sooner or later the man who wins is the man who thinks he can.生活中的竞争并不总是青睐强者;但是最终的胜者肯定是那些自信能够成功的人.Champions know that success is inevitable;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ailure, only feedback.They know that the best way to forecas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高明的人知道,成功最终会到来;失败只是一种反馈,他们知道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未来.The body says what words cannot.身体可以告诉你语言不能表达的话.From a man’s face, I can read his character;if I can see him walk, I know his thoughts.我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他的性格;从一个人走路的方式上看出他的思想.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The eye talks a lot more than the mouth.眼睛表达的意思多于嘴.Sometimes words hurt more than swords.言语能伤人,有时胜刀剑.The aim of an argument or discussion should not victory, but progress.争论或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争出胜负,而是促进进步.You cannot shake hands with a clenched fist.攥紧的拳头无法握手.It is not he who gains the exact point in dispute scores most in controversy, but he who has shown the most forbearance and the better temper.辩论中得分最高的并非一语中的的人,而是显出最大耐心,更具涵养的人.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Do what you like to do.做你想做的事情.No matter how stout, one beam cannot support a house.单梁难撑房.For those at home, turn to your parents for help;for those outside, turn to your friends for help.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The future is called “perhaps” which is the only possible thing to call the future.未来可以被称作”可能”,那是唯一可以用来称呼未来的词汇.In these matters 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nothing is certain.在这些事情方面,唯一确定的是什么都不确定.Beforehand preparation leads to success;unpreparness results in failure.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The past is as clear as a mirror, the future as dark as lacquer.过去像镜子一样明亮,未来像漆器一样黑暗.Let the emperor be an emperor, the minister a minister, the father a father and the son a son.君君,臣臣,父父,子子.Five relations: ruler/ subject, 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 brother, husband/ wife, friend/ friend.五伦: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All men are born equal.人生而平等.Although we describe ourselves as a nation of equals,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some of us rank as “more equal than others.”

虽然我们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平等的国家,但豪无疑问的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平等”.Think three times before you take action.三思而后行.A word dropped from the tongue cannot be brought back by four horses.一言既出,驷马难追.He who hesitates is lost.犹豫者不得志.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会叫的车轮才能得到润滑.Too much humility is pride.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策.The more noble, the more humble.越高贵,越应谦逊.Pride goes before destruction.骄者必败.You honor me a foot, and I will in return honor you ten feet.你敬我一尺, 我敬你一丈.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也让别人活.The American way of business is, “hey, it’s costing us $5,000 to send you on this trip;you’d better get the business.” The Chinese idea is, “we want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and learn all about you and your facilities.”

美国人做生意的方式是: “嗨,送你出这趟差要花5000美元,你最好把这个交易搞定.”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是: “我们想和你们建立关系,学习你们的设备和先进之处.”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第7篇

(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专业班级英语10班学号 10404041007姓名评分等级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信,即忠实原文 达,即通顺,流畅 雅即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elegance。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有不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来的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8篇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教育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引进外国优秀的教育机构与中方院校合作办学,不但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能开阔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可谓一举两得。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管理等优质资源的引进,对我国其他高等院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新鲜事物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反复中成长壮大。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两个国家的合作,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两种理念的碰撞,因此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

二、高校外文档案的翻译现状

1.高校外文档案的类别。首先,是教学档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层部门直接与合作办学的外方就教学环节、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时间、课程设置等内容达成书面文字,而这些和教学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多数时候是以中英两种文字分别由外方和我方高校教务部门负责管理。其次,是师资档案。在合作办学的框架下,对教师外国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包括教师个人资本信息在内的,从业资格证书、各种等级证书、国外进修所取得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还有各种科研成果等都需要进行翻译整理。外籍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协议、公安局居留证、出入境的相关证明等有需要的材料应该准确译为中文后交由学校统一管理。外籍 教师的档案应该与中方教师的档案分开管理。最后,是外宣档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对外宣传主要借助互联网展开,面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无论是高校还是院系,都应该加强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同时,要将外方国家、学校、专业的文化与办学历史等档案资料翻译成中文展示在官网中,最后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应该是比文字纸质档案更加全面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由此体现了档案的开放性原则,实现其服务大众的目标。

2.中外互译档案的翻译与管理困境。

(1)翻译者与管理者分离。高校合作办学中涉及的外文档案通常由外国语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翻译,而整理与保存却要交由教务处、国际交流学院、校图书馆甚至是交由学校和党政机关,与人事部门的档案资料一起管理。外文档案的翻译者是外文档案最直接的受益群体,而外文档案最大的受益群体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与外方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然而外文档案的管理如此分散首先是不便于查阅,其次不集中管理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最重要的是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本校合作办学的系统的档案体系,为日后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深化都埋下了隐忧。最终导致档案管理的广度、深度与高校合作办学的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1]15。

(2)中外互译档案的数量难以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中方院校与外方院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中英文档案资料,这包括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与教辅书籍、外文原版视频资料、国际会议或活动的文书资料、声像资料和实物资料、优秀网络课程的中英字幕、中英文教学资料(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名称、成绩管理、学位授予等)。在众多的中英文档案资料中真正完成合作办学双方语言互译的档案资料少之又少,无法满足深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需要。中方院校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承担着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档案资料的互译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外文档案资料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也是专业外语教师所难以熟练驾驭的内容。因此, 真正完成中外互译的档案资料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长此以往,中外合作办学中大量珍贵的声音、影像、文字档案资料就这样流失掉了。这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活动是一项严重的打击,长远看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办学效果。

(3)档案管理工作难以体现合作办学特色。不同于传统的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事物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资料也应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档案资料的特点。但现实是,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仍是照搬其他常规高等院校一般档案的管理模式,顺应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尚不完善[2]24。以学生的档案管理为例,很多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档案多以中文档案为主,主要记载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的相关情况,而学生在国外就读的相关内容以英文为主。国内与国外,中文与英文的档案资料缺乏整合,各自为政。最终学生的档案资料本应该呈现完整的中文一套,完整的外文一套,但是实际上学生所持有的在校期间的档案是一半外文,一半中文,这给学生档案的派遣,毕业后出国深造,国内求职都带来了不便,也让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呈现出不科学不完善的一面,同时也给校方的档案管理造成不便。

三、应对措施

1.为了适应合作办学主体多元化、合作办学实践网络化、合作办学发展国际化的新形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档案管理必须扩大外延,同时丰富内涵,走“大档案”管理之路[3]28。实践表明这是一条适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档案发展的创新之路。实行“大档案”管理就是集中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中外档案。集中管理目的是方便档案的体系创建和合理应用。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相对独立的档案管理体 系,在学校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设置分级管理部门,直接负责中外档案的翻译、编纂与整理。最终实现档案功效发挥的最大化,中外合作办学档案资料专管专用。

2.优化组合高校资源提高中外档案互译的水平。中外档案的互译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效。能否加大相互理解,能否真正做到将外方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己所用,能否切实地增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都受制于中外档案资料互译的水平。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门人才资源雄厚的优势,将外语类人才与档案学专门人才相结合,以档案学、汉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为辅助,提高中外档案互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以中外档案互译为基础,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为中外合作办学门户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中方档案数据库与外方院校的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数据的整合。同时注重整合能够反映中方办学特色的特色档案,因为这是合作办学中方档案的精华所在。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由一种开放式办学理念支撑,因此合作办学的门户网站还应该增加其他中外高等院校的友情链接,扩大档案网站的特色资源整合范围[4]65。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精选8篇)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第1篇英汉商标词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镜子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视角,借助语用等效翻译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