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增产不增收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增产不增收范文(精选5篇)

增产不增收 第1篇

柞蚕是凤城市传统特色产业, 也是现阶段农村的优势产业, 2012年, 凤城市在仔细进行农业产业调研后, 针对蚕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申报了果桑蚕培训任务, 并且得到了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批准, 开始进行“阳光工程”培训, 培训中共开设4个蚕业班, 共计200人, 占阳光工程总任务的22.2%, 凸显了我市作为一个北方蚕业重要生产地的重要性。

2. 凤城市蚕民亟需培训蚕业知识

蚕业在凤城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原有柞蚕场面积170万亩,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政策, 已将20万亩残次柞蚕场划为公益林, 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 年养蚕1.7万把, 2010~2012年凤城市农民养蚕直接收入均超3个多亿, 养蚕年均收益在1.8万元, 占农户年总收入的70%以上。但随着蚕农年龄的老化, 以及部分蚕农外出打工, 涌现出大量的放蚕新手, 其中包括部分农村妇女, 这些新蚕农缺乏生产技术, 迫切需要提高放养本领, 从而实现养蚕发家致富愿望。

3.“阳光工程”培训柞蚕放养技术

凤城市在2012年度的“阳光工程”项目中开展了柞蚕放养技术培训, 于11月份先后在边门、通远堡、青城子镇开课, 培训蚕农200人, 其中妇女比例占总数的42%, 青年比例占总数的80%, 受训者绝大部分是新蚕农。为了确保培训能够及时准确解决柞蚕放养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培训单位特别邀请了蚕业科学研究部门与蚕业生产主管部门的专家讲课, 讲课形式灵活, 学员与教师交流答疑热烈, 有效帮助解决了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发放《柞蚕放养技术》《柞蚕生产技术手册》《实用春柞蚕制种技术手册》《柞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手册》等多本学习资料, 帮助学员系统学习养蚕技术。

4. 阳光工程”助力柞蚕生产和农民增收双发展

笋竹低改 增产增收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楠竹高档纸浆、竹胶板、竹制品、建筑用材等林产工业的异军突起和冬笋加工的发展,楠竹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楠竹价格从过去每吨350~400元增长到目前550~600元,而且不少地方楠竹供应趋紧。发展楠竹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蔬菜的鲜笋,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低改效益

低产楠竹立竹数量一般在160根以下。低改后笋竹产量将得到大幅提高,667平方米均立竹数量比低改前增加100余根,达到260根以上,年产竹材50根,比低改前可增加30余根,年产鲜笋200公斤,比低改前增加130公斤。竹材按每年产出50根,单根均价9元计算,收入为450元,可增收270元;鲜笋按每年产冬笋80公斤、春笋120公斤,冬笋价4元/公斤、春笋价2元/公斤计算,鲜笋收入为(80×4)+(120×2)=560(元),增收364元,共增收634元。每年笋竹生产成本=(挖冬笋工日+挖春笋工日+护笋养竹工日+伐竹工日+施肥工)×日工资+肥料成本=(4+3+1+2+1)×30+100=430(元)。两抵后,纯收入增加204元,66700平方米(100亩)面积可增加纯收入2.04万元。

三、低改措施

以每667平方米立竹达到并保持260株以上、胸围8寸以上、年产竹材50根、鲜笋200公斤为目标。采取清山除茅、深挖垦复、科学施肥和护笋养竹等低改措施进行。

砍山。5~6月份进行。全面砍除林内杂草、灌丛,伐除余之度在6度以上的老竹及倒伏竹、病弱竹,适当采伐影响竹林生长繁育的树木。林内杂草、灌丛、老病竹全部清除干净。

垦复。5~7月份进行。林地坡度20~25度的第一次5月份沿水平方向上下垦复10米,留2米原生带,7月份再垦复原生带,并在适当位置横向修建排水沟,即可保证不造成水土流失。垦复深度30厘米,把腐植质层土壤翻入土10厘米以下。坡度20度以下的采用全面垦复坡度25度以上的采用带垦,即沿等高线5米宽水平带状全垦,垦复带之间留2米宽原生带,以保持水土。垦复时要求填平土坑、鞭穴,挖除柴草树蔸。

施肥。8月份或来年4~5月份进行。采用撒施和穴施两种方法进行。撒施方法适用于坡度20度以下林地使用,将肥料均匀地撒施于林地,然后翻入土。穴施是在竹株基部上方30厘米处开挖一深15~20厘米、宽15厘米、长100厘米的弧形沟,把肥料施于沟内,然后复土,并盖上杂草保持温润。每667平方米施用复合肥60公斤,平均每株200克左右。

推广小麦地膜覆盖确保增产增收 第3篇

1.1 自然条件的必然选择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 运城盆地北端。全县共有7镇6乡, 343个行政村, 40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 , 国土面积1 167 km2, 耕地面积5.46104 hm2 (其中水浇地面积1.33104 hm2) , 是一个以丘陵旱地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境内地形复杂, 3 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 2 600多条沟壑纵横陡峭,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加之十年九旱、十年十春旱的气候特征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极端天气, 严重制约了该县主导产业小麦的生产。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克服了旱地水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环境脆弱、产量水平低而不稳等限制旱地小麦持续发展的因素, 走出了一条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新路子。

1.2 农民增产增收的迫切要求

闻喜县从1995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已累计推广6.67104 hm2, 增产小麦8 000104 kg, 最高单产达到412.7 kg/0.067 hm2, 最高增幅94.2%。特别是2010年2011小麦生产年度, 在约100 d滴雨未下和春季阶段性低温的影响下, 地膜覆盖麦田表现出抗旱、抗寒、保墒效果, 实现了水、肥、土、苗协调互补, 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覆盖麦田平均株高83 cm, 穗长13.5 cm, 分别比露地麦田高18 cm、长3.5 cm;平均每0.067 hm2穗数29.5万穗、穗粒数31.8粒、千粒质量40.5 g, 比对照麦田的穗数24.2万穗、穗粒数24.6粒、千粒质量36.6 g分别多5.3万穗、7.2粒、3.9 g;地膜覆盖田平均每0.067 hm2产小麦322.9 kg, 比对照麦田增产137.7 kg, 增幅为74.4%, 增收290元/0.067 hm2。

1.3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膜覆盖种植小麦, 结合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 小麦可以丰产丰收。通过多年示范推广地膜覆盖小麦, 大旱之年平均单产可达250 kg/0.067 hm2, 正常年份达300 kg/0.067 hm2, 丰雨年份可达350 kg/0.067 hm2。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是“十二五”期间提高闻喜县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 闻喜县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优势明显

2.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闻喜县年平均气温12.6℃, 年平均日照时数2 460 h, 年平均降水500 mm左右, 无霜期204 d, ≧10℃的有效积温4 175℃;土壤多属碳酸盐褐土, 质地优良, 表层中壤疏松易耕, 中层重壤保水保肥, 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达4级, 有效磷含量达1级, 速效钾含量达2级, 完全能满足小麦对土、肥、水、气、热的要求,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2.2 小麦生产经验丰富

全县小麦常年平均种植面积达40104 hm2, 产量1.2108kg, 面积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勤劳智慧的闻喜人民创造了一系列小麦先进生产经验。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切外垫、加高地堰、平田整地”, 依靠工程措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七八十年代大力推广“四早三多、伏雨春用”种植技术;90年代又推广“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次次技术上的革新和突破, 使闻喜县小麦生产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进入21世纪, 更是综合运用小麦良种、机械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节水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 又一次提升了全县的小麦生产能力。

2.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范成熟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起源于闻喜、发展于闻喜、鼎盛于闻喜, 它是旱地小麦稳产增产的突破性技术,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为历史上的一次小麦栽培技术革命。该技术于1995年开始推广, 小麦地膜覆盖最高年份的面积达1.8104hm2, 增产粮食8 000104kg, 实现了小旱小增产, 大旱大增产, 不旱也增产。

2.4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补贴, 为推广此项技术创造了外部环境。

3 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切实可行

3.1 引进和研发配套机械

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 闻喜县派专人赴甘肃、内蒙、宁夏等地考察小麦覆盖技术与机具, 借鉴兄弟省的先进经验, 与德华农机修造厂联合研制了适宜闻喜县推广的小麦地膜覆盖机。该机具质量轻、盖膜严实、作业效率高、操作简单, 群众乐于接受。

3.2 推广膜际栽培技术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际栽培技术, 能够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并使雨水集流叠加, 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光合效率。垄距一般50~60 cm为一带, 垄底25~30 cm, 垄高10 cm, 垄顶呈弧型, 垄上盖膜, 两垄之间种植沟30 cm, 播种2行小麦, 行距15~20 cm, 可用40 cm宽、0.008厚的微膜, 每0.067 hm2用膜3.0~3.5 kg, 要求条带宽度一致。微膜两侧压紧、压实, 不留口, 并在垄膜上隔5~10 m打一土腰带, 以防大风揭膜。盖膜后播种遇雨要及时锄地, 破除板结。播种时, 一定要强调镇压, 踏实土壤, 提高播种质量。

3.3 搞好宣传培训

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技术培训, 真正做到科技人员入户、技术要领到人、覆盖技术到地块, 使地膜覆盖技术家喻户晓。特别是要采取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算账对比的方式, 调动他们地膜覆盖种植的积极性。

3.4 落实惠农政策

在落实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方面, 尽可能向小麦地膜覆盖倾斜。将良种补贴项目优先安排在地膜覆盖核心示范区, 农机补贴资金优先用于购置小麦覆盖机械, 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资金用于小麦良种良法配套等。通过政策的落实, 调动了广大农民实施小麦地膜覆盖的积极性。

3.5 充分发挥地膜覆盖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抓住重点区域、重点村、重点户不放松, 树立示范样板, 着力培育一批高产示范典型。比如, 2009年神柏乡下丁村叶重贵0.53 hm2覆盖小麦单产283.7 kg/0.067 hm2, 比未覆盖田增产109.4 kg/0.067 hm2;2010年神柏乡龙到头村张玉太0.34 hm2覆盖小麦单产302.4 kg/0.067 hm2, 比未覆盖田增产100.9 kg/0.067 hm2;2011年桐城镇邱家岭村吕朵元0.44 hm2覆盖小麦单产322.9 kg/0.067 hm2, 比未覆盖田增产137.7 kg/0.067 hm2。这些高产典型有力地促进了小麦地膜覆盖在全县的大面积推广。

3.6 切实强化基础服务

加强小麦“三情”监测服务。设立5个小麦苗情监测点、5个病虫情监测点和多个墒情监测点, 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和田管对策建议。

强化技术负责制。农委抽调30余名农技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 入村、入户、入地块, 进行技术服务。

发展社会化服务。建立种子统供、肥料统配、病虫统防等服务站点10余个, 初步形成了社会化服务网络。

3.7 努力推动产业升级

海南糖蔗有望增产增收 第4篇

今年海南省糖蔗种植预计将获得增产增收。目前全省大多数地区的蔗苗长势良好,种植糖蔗面积有望恢复至100万亩左右,比上年同期85万亩扩大17.65%。

近年来,由于海南省糖蔗种植效益较高,蔗农收入逐年增加,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广大蔗农种植糖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糖蔗生产。2009—2010年榨季,糖蔗种植收入亩平均净利润为865.33元,比上年同期399.34元增长116.69%;2010—2011年榨季,糖蔗种植收入亩平均净利润为984.83元,比上年同期865.33元增长13.81%。

今年海南省糖蔗总产量有望恢复至300万吨左右,产糖量有望恢复至35万吨左右。今年全省持续遭受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多数地区都普遍降雨,水源充足,这对糖蔗的生长十分有利。目前大多数地区的蔗苗长势良好,茎粗叶茂,预计今年糖蔗产量将有明显提高。去年海南省糖蔗产量大幅减产,蔗源供应紧缺,致使制糖企业“吃不饱”,很多家糖厂出台了补贴蔗农的政策,并鼓励蔗农下水田种植糖蔗,专门派遣技术人员到田间加强指导,利于促使蔗农增产增收。

国际原糖到岸价每吨为5700—5800元左右,而目前国内市场食糖现货价格一直在每吨7000元左右,国家今年3次抛售共计72万吨储备糖,却仍未将糖价从高位上拉下来。国内食糖价格一直在高位上运行,这将对海南省糖蔗市场收购价格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计今年海南省糖蔗平均每50公斤市场售价为27元,比上年同期26.20元提高3.05%。

合理施用硅肥 促进水稻增产增收 第5篇

【关键词】施用;硅肥;增产;增收

0.前言

目前,我国缺硅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而且连作年限越长,土壤缺硅的程度越明显。以水稻为例,2012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达3,029.7万ha,平均单产为6,743kg/ha,如果在缺硅土壤上全部增施硅肥,按增产10%计,仅此一项每年至少可增产1,000万t稻谷,按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58,957万t推算,增产幅度可达到1.7%。据此可以认定,推广硅肥的生产与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举措。

1.硅肥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主要作用

1.1是水稻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和必需元素之一

硅肥的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水稻是吸收硅较多的作物,一般茎叶中含有二氧化硅10-20%,水稻体内硅酸含量约为氮的10倍,磷的20倍左右,每生产1000kg稻谷,水稻地上部分SiO2的吸收量达150kg,超过水稻吸收N、P、K总和。

1.2提高光合作用,增产增收

硅素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水稻增施硅肥后,可使叶片增厚,植株健壮,表皮细胞硅质化,增强细胞壁强度,使植物机械组织发达,株型挺拔,茎叶挺直,水稻茎叶之间夹角减小15-25度,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遮阴,适合水稻密植,提高水稻叶面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增多,有效预防早衰。据吉林省农科院1991年在公主岭市和永吉县多点试验表明,在冲积型水稻土和白浆型水稻土上,分别增施15.4%钢渣硅肥750-900kg/ha,增产稻谷分别达到798-1095kg/ha和609-1662kg/ha,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1.0-15.5%和8.4-18.6%。

1.3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水稻增施硅肥,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增施硅肥还可以使水稻体内氮的浓度降低,表现为增强耐氮性,促使磷钾等养分向穗部转移。

1.4减少病虫害和生理性烂根的发生

水稻吸收硅素后,可在水稻体内尤其是茎叶中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抵抗病原菌感染和虫害。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胡麻斑病,水稻稻粒黑粉病,水稻烂秧等侵染性病害发病率有一定程度下降;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水象甲等虫害侵害程度也有减轻。此外也能减少农药的施用量,节约用药成本,减轻农药污染。

1.5提高抗倒伏能力

水稻增施硅肥后,硅与水稻体内果胶酸、多糖醛酸等产生生化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硅酸复合物沉淀在木质化的细胞壁上,使表皮细胞硅质化,增加了细胞壁的厚度,形成坚固的保护层,增强了水稻基部秸秆强度,使水稻导管的刚性增强,提高水稻体内部通气性,从而增强根系的氧化能力,防止根系早衰与腐烂,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田间倒伏与折断率减少40-70%。水稻倒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茎秆折断;另外是出穗后随着成熟穗重增加的倾斜(自然倒伏),硅肥对这两类型倒伏都有抗性。

1.6增强抗旱、抗低温能力

增施硅肥后,水稻根部吸收的硅,随叶面蒸腾而上游,大部分硅酸积累于表皮细胞的角质层内,形成角质~硅酸双层结构。可有效地调节叶片气孔的开闭,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因硅酸不易透水,具有降低蒸腾强度的作用,可以降低蒸腾量30%以上,可增强水稻抗干旱能力,节省田间用水20%以上。硅肥还能增强水稻抗寒、抗低温能力。

1.7调节各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增施硅肥后,调节了水稻对氮、磷的过度吸收,促进了同化物向多糖物质转化,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增施硅肥还能够减少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活化土壤中的磷,促进磷在水稻体内运转,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强化钙、镁的吸收和利用,被称为“植物调节性肥料”。硅酸的存在还能增强根部的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抑制了根系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硅肥中含有较多锌、镁、硼、铁等微量元素,对作物有复合营养作用。增施硅肥后,水稻吸收的硅氮比提高,耐氮能力提高,减轻了偏施氮肥引起的贪青晚熟。

1.8改良土壤

生理酸性硅肥能活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促进有机肥分解,能够改良红壤黄壤,降低稻田土壤PH值,矫正土壤的酸度,提高土壤盐基,抗重茬,提高水稻的耐盐碱性。

1.9防止环境污染

硅化细胞使病原菌不容易侵入,昆虫难以咬动。表皮细胞角硅层的形成,增强了表皮的坚韧性,从而提高了对病虫侵入的抗性,产生一种令昆虫讨厌的气味,命它们远离。镉,汞,铅等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硅与这些重金属结合成为溶性的化合物,降低了植物吸收。硅还可以降低土壤中活性铝的毒害。

1.10改善水稻的品质

硅肥不仅仅能够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在本质上改善作物稻谷的营养成分,提高稻谷的等级。在土壤硅素含量高的稻区,稻米品质比老稻区好。表现为穗金黄,稻谷上无病斑,大米腹白减少,透明度提高,整精米率提高。经过检测,稻米中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有所增加。

2.缺硅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1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前期缺硅,返青期和分蘖期延后2-3d,分蘖率降低,每穴总茎数和成穗数减少15-20%;后期缺硅,株高降低3-8cm,茎粗减少0.1-0.2cm,穗长减少0.7-1.2cm,穗粒数减少7-13粒,出穗期和成熟期延长2-4d,减产10%以上。

2.2对水稻抗病性、抗逆性的影响

水稻缺硅,水稻体内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营养生长旺盛,叶片柔嫩松散,容易诱致侵染性病菌寄生,细菌性、真菌性病害发生程度增加。水稻缺硅也容易导致缺锌,田间易发生缺锌型赤枯病,靠吸食叶片汁液生存的害虫危害加剧,抗倒伏、抗干旱、抗干热风、抗低温能力下降。

2.3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水稻缺硅,稻谷的成熟度下降,等级降低;谷壳表皮病斑多,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增加,整精米率下降;稻米内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人体的养分含量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增加,食用口味变差。

3.水稻吸收硅肥的特点

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4.水稻施用硅肥的技术原则

4.1施用范围

土壤供硅能力是确定是否施用硅肥的重要依据。土壤缺硅程度越大,施肥增产的效果越好,因此,硅肥应优先分配到缺硅地区和缺硅土壤上。一般认为水稻叶片内SiO2含量小于9%或土壤中SiO2含量小于90mg/kg,增施硅肥有明显效果;叶片内SiO2含量大于20%或土壤中SiO2含量大于180mg/kg,增施硅肥效果不明显。

4.2施用方法

硅肥可与有机肥、氮、磷、钾、锌肥一起作基肥施用。做基肥时一定要与其他肥料混拌均匀,且施入水稻耕层土壤15cm以下。养分含量高的水溶态的硅肥既可以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但追肥时期应尽量提前些,且保持水层3-5cm,在有水状态下,水稻吸收硅能力较好。必要时也可采取叶面施肥的方法。

4.3施用量

应根据不同地块土壤中SiO2的含量与硅肥中SiO2的含量确定硅肥施用量。严重缺硅的土壤可适量多施,而轻度缺硅的土壤应少施。

4.3.1做底肥

SiO2含量达到50-60%的水溶态硅肥,施用量为90-150kg/ha;SiO2含量为30- 40%的钢渣硅肥,施用量为450-750kg/ha;SiO2含量低于30%的钢渣硅肥,施用量为750-1500kg/ha。也可施用硅酸盐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30-75kg/ha。

4.3.2底肥和追肥相结合

总施用量与单做底肥施用量相同,按底肥:返青肥:孕穗肥=2:1:1的比例,根据所施用硅肥有效含量确定各个生育时期的施用量。

4.3.3做追肥

可在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单施或与其他肥料混合使用。单次施用量不超过单做底肥总用量的50%,也可用速溶有机硅肥进行根外追肥,施用量为1.5kg/ha,加水400kg均匀喷雾,每个生育时期可每隔5-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5.水稻施用硅肥的注意事项

5.1必须与其它肥配合。硅肥不能代替氮、磷、钾肥,只有氮、磷、钾、硅等肥料科学配合施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土壤中SiO2含量测试结果进行精准施肥。

5.2硅肥不能与碳酸氢铵混合或同时施用。硅肥会使碳酸氢铵中的氨挥发,降低氮肥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3不论采取哪种施肥方式, 应当在水稻的孕穗期之前施用,超过这个时期施用,几乎不能发挥硅肥的特有作用。

增产不增收范文

增产不增收范文(精选5篇)增产不增收 第1篇柞蚕是凤城市传统特色产业, 也是现阶段农村的优势产业, 2012年, 凤城市在仔细进行农业产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